CN117380879A -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 Google Patents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80879A
CN117380879A CN202311094171.0A CN202311094171A CN117380879A CN 117380879 A CN117380879 A CN 117380879A CN 202311094171 A CN202311094171 A CN 202311094171A CN 117380879 A CN117380879 A CN 1173808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limiting
driving
core ring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941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猛
高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hu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hu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hu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hu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9417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808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80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08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37/00Manufacture of rings from wi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缆型钢丝圈加工领域,具体是涉及缆型钢丝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包括包括:校准组件,包括工作台、推移气缸、色标传感器和两个校准辊轴,工作台呈竖直状态设置,推移气缸设置在工作台的上端,两个校准辊轴呈对称状态设置在推移气缸的旁侧,色标传感器设置在一个校准辊轴的旁侧;撑紧组件,包括撑紧机构和驱动机构,撑紧机构能将芯圈由内向外的撑开,驱动机构设置在撑紧机构的下端,驱动机构能带动芯圈进行转动;绕线机构,设置在撑紧机构的旁侧,绕线机构能将钢丝均匀缠绕在芯圈的外部。本装置能将芯圈自内向外的撑开并将对芯圈施加从外向内的作用力使得芯圈进行转动,在芯圈转动时,本装置能将芯线均匀缠绕在芯圈的外部。

Description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缆型钢丝圈加工领域,具体是涉及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背景技术
钢帘线作为轮胎的增强材料,可用于带束层,也可用于胎体。采用钢帘线作为增强材料所制作的子午线轮胎具有使用寿命长、行驶速度快、耐穿刺、弹性好、安全舒适、节约燃料等优点,钢帘线仅用于带束层的轮胎,称为半钢丝子午线轮胎;钢帘线同时用于带束层和胎体的轮胎,称为全钢丝子午线轮胎。作为子午线轮胎骨架材料之一的胎圈钢丝,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轮胎整体的性能。胎圈钢丝在轮胎中要承受极其复杂的交变负荷和冲击负荷,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耐疲劳性能、较高的抗冲击性能。
缆型钢丝圈在传统的缆型钢丝圈捻绕过程中,绳和股都是左向捻的方式被称为S捻,S捻的特点是钢丝捻成股同股捻成绳的方向相同。这种制法所制作的缆型胎圈钢丝之间接触较好,重量较轻,强度提高,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表面比较平滑,挠性好,磨损小,使用寿命较长。但是传统的缆型钢丝圈S捻制备装备存在以下缺点:其一:传统的钢丝圈在缠绕时需要人工旋转芯圈本体,寻找焊点,此过程耗时长且麻烦,并且由于芯圈此时被撑紧,在转动芯圈时还需重复调节撑紧的强度,影响工作效率;
其二:传统的钢丝圈在绕线时,通常采用四个线轮运用四点定位的方法将芯圈撑紧,四个线轮中的两个轮作为驱动轮,另外两个轮作为从动轮,此时随着钢丝逐层缠绕在芯圈外部,作为驱动轮的两个线轮无法持续对线圈施加抵紧力,造成芯圈在缠绕钢丝时发生失衡;
其三:传统的钢丝圈在缠绕过程中通常将芯圈采用竖直状态设置,此时芯圈本体会在重力的因素下发生局部变形,此时钢丝缠绕在芯圈上可能会出现缠绕不均以及角度偏移等现象。
对此,我们有必要设计一种涉及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进行分选后的芯圈进行旋转定位,并在此过程中寻找芯圈焊点;
S2,确定好焊点后的芯圈被推动至绕线工位,准备进行芯圈的S捻工作;
S3,芯圈先进行四点定位,后续芯圈被推动且在绕线过程中只沿一个方向进行转动,以此将芯线均匀缠绕在芯圈的外部。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包括:
校准组件,包括工作台、推移气缸、色标传感器和两个校准辊轴,工作台呈竖直状态设置,推移气缸固定设置在工作台的上端,两个校准辊轴呈对称状态设置在推移气缸的旁侧,色标传感器通过支座固定设置在一个校准辊轴的旁侧;
撑紧组件,包括承托圆筒、气缸顶升机构、滑移筒盖、撑紧机构和驱动机构,承托圆筒呈竖直状态设置在工作台的旁侧,气缸顶升机构设置在承托圆筒的内部,滑移筒盖与承托圆筒同轴线滑动设置,滑移筒盖与气缸顶升机构输出端固定连接,撑紧机构设置在滑移筒盖的上方,撑紧机构能将芯圈由内向外的撑开,驱动机构设置在撑紧机构的下端,驱动机构能带动芯圈进行转动;
绕线机构,设置在撑紧机构的旁侧并与滑移筒盖相连,绕线机构能将钢丝均匀缠绕在芯圈的外部。
进一步的,校准组件还包括双向夹紧机构、两个小型电机和两个动力长轴,双向夹紧机构设置在工作台的内部,两个小型电机呈对称状态设置在双向夹紧机构的上端,两个动力长轴的下端通过换向齿轮箱与两个小型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两个校准辊轴分别与两个动力长轴的上端键连接,工作台上还成型有两个避让通孔,两个避让通孔分别与两个校准辊轴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撑紧组件还包括弧形支撑盘、十字支撑架和四个限位支柱,四个限位支柱沿滑移筒盖圆周方向均匀阵列设置,四个限位支柱与滑移筒盖滑动连接,十字支撑架通过四个支座与滑移筒盖的上端固定连接,弧形支撑盘同轴线与十字支撑架的下端固定连接,十字支撑架与四个限位支柱滑动连接,弧形支撑盘与四个限位支柱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十字支撑架的上端沿圆周方向均匀阵列有四个限位凹槽,撑紧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两个驱动齿轮、四个驱动齿条、四个限位底盘、四个第一限位销轴、四个限位滚轮和四个限位顶盘,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电机架设置在十字支撑架中部的下端,两个驱动齿轮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键连接,四个驱动齿条沿两个驱动齿轮圆周方向均匀阵列,四个驱动齿条两两一组分别与两个驱动齿轮相啮合,,四个限位顶盘分别通过销钉与四个驱动齿条的端部固定连接,四个第一限位销轴分别与四个限位顶盘键连接,四个限位滚轮分别同轴线设置在四个限位顶盘的下端,四个限位滚轮分别与四个第一限位销轴转动连接,四个限位底盘分别同轴线设置在四个限位滚轮的下端并与四个第一限位销轴转动连接,四个限位底盘还分别与四个限位凹槽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驱动机构还包括滑移齿轮、滑移齿条、第一限位滑轨、滑移底板和滑移顶板,滑移齿轮设置在十字支撑架的下端并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键连接,滑移齿条设置在滑移齿轮的旁侧,滑移齿条的两端分别与弧形支撑盘滑动连接,第一限位滑轨设置在滑移齿条的旁侧并与弧形支撑盘滑动连接,滑移底板与第一限位滑轨的上端固定连接,滑移底板还与滑移齿条固定连接,滑移顶板通过两个垫板与滑移底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滑移底板上成型有第一限位通孔,滑移顶板上成型有第二限位通孔,第一限位通孔和第二限位通孔相对应,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滚轮、第二限位销轴、第二驱动电机、驱动带轮、主动滚轮、长距张紧器、同步带和两个弹性拉带,第二限位销轴的下端与第一限位通孔滑动连接,上端与第二限位通孔滑动连接,驱动滚轮与第二限位销轴键连接,两个弹性拉带的一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销轴的上部和下部转动连接,位于上方的弹性拉带的另一端与滑移顶板通过销钉相连,位于下方的弹性拉带的另一端与滑移底板相连,主动滚轮与第二限位销轴的上端键连接,驱动带轮设置在主动滚轮的旁侧,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电机架固定设置在驱动带轮的上方,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驱动带轮键连接,同步带的一端与驱动带轮传动连接,另一端与主动滚轮传动连接,长距张紧器设置在驱动带轮与主动滚轮之间,长距张紧器的输出端与同步带相抵。
进一步的,绕线机构包括绕线盘、承托底板、第二限位滑轨、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两个限位滑块和两个第一推进气缸,承托底板设置在滑移筒盖的上端,承托底板靠近滑移筒盖圆心的一端与滑移筒盖相铰接,第二限位滑轨固定设置在承托底板的上端,两个限位滑块分别与第二限位滑轨滑动连接,两个第一推进气缸分别设置在第二限位滑轨的两侧,两个第一推进气缸的输出端方向相反,第一电动推杆与靠近滑移筒盖圆心的限位滑块固定连接,第二电动推杆与远离滑移筒盖圆心的限位滑块固定连接,绕线盘的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的上端转动插接。
进一步的,绕线机构还包括第二推进气缸、承托平台和第三推进气缸,承托平台与第二电动推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推进气缸与承托平台固定连接,第三推进气缸通过支板与第二推进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三推进气缸还通过两个栅板与承托平台滑动连接,第三推进气缸的输出端与绕线盘的中部转动插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其一:本装置通过四个限位滚轮自内向外将芯圈撑紧,随后再通过驱动滚轮自外向内对芯圈施加作用力带动芯圈进行转动,并且驱动滚轮可在两个弹性拉带的作用下持续对芯圈施加抵紧力,即使芯圈外部缠绕了钢丝,驱动滚轮还可持续贴近在芯圈外部,避免芯圈因直径发生变化而对钢丝的缠绕造成影响;
其二:本装置通过校准组件来对芯圈进行定位,使得芯圈在缠绕之前就通过色标传感器确定好焊点的位置,随后再通过两个校准辊轴对焊点的位置进行调整,避免后续操作人员将钢丝头线衔接至焊点时再拨动芯圈,提高工作效率;
其三:本装置将芯圈水平放置,避免芯圈在绕线过程中因重力因素发生局部变形,对S捻的效果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装置的立体结构正视轴测图;
图2是本装置的立体结构侧视轴测图;
图3是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装置中撑紧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装置中撑紧机构、驱动机构和绕线机构的立体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装置中撑紧机构和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安装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装置中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校准组件;2、工作台;3、避让通孔;4、推移气缸;5、校准辊轴;6、动力长轴;7、双向夹紧机构;8、小型电机;9、色标传感器;10、撑紧组件;11、承托圆筒;12、滑移筒盖;13、限位支柱;14、弧形支撑盘;15、十字支撑架;16、限位凹槽;17、气缸顶升机构;18、撑紧机构;19、第一驱动电机;20、驱动齿轮;21、驱动齿条;22、限位底盘;23、限位滚轮;24、限位顶盘;25、第一限位销轴;26、驱动机构;27、滑移齿条;28、滑移齿轮;29、第一限位滑轨;30、滑移底板;31、第一限位通孔;32、滑移顶板;33、第二限位通孔;34、驱动滚轮;35、第二限位销轴;36、第二驱动电机;37、驱动带轮;38、主动滚轮;39、长距张紧器;40、同步带;41、弹性拉带;42、绕线机构;43、承托底板;44、第二限位滑轨;45、限位滑块;46、第一电动推杆;47、第一推进气缸;48、绕线盘;49、第二电动推杆;50、第二推进气缸;51、承托平台;52、第三推进气缸。
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9,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进行分选后的芯圈进行旋转定位,并在此过程中寻找芯圈焊点;
S2,确定好焊点后的芯圈被推动至绕线工位,准备进行芯圈的S捻工作;
S3,芯圈先进行四点定位,后续芯圈被推动且在绕线过程中只沿一个方向进行转动,以此将芯线均匀缠绕在芯圈的外部。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包括:
校准组件1,包括工作台2、推移气缸4、色标传感器9和两个校准辊轴5,工作台2呈竖直状态设置,推移气缸4固定设置在工作台2的上端,两个校准辊轴5呈对称状态设置在推移气缸4的旁侧,色标传感器9通过支座固定设置在一个校准辊轴5的旁侧;
撑紧组件10,包括承托圆筒11、气缸顶升机构17、滑移筒盖12、撑紧机构18和驱动机构26,承托圆筒11呈竖直状态设置在工作台2的旁侧,气缸顶升机构17设置在承托圆筒11的内部,滑移筒盖12与承托圆筒11同轴线滑动设置,滑移筒盖12与气缸顶升机构17输出端固定连接,撑紧机构18设置在滑移筒盖12的上方,撑紧机构18能将芯圈由内向外的撑开,驱动机构26设置在撑紧机构18的下端,驱动机构26能带动芯圈进行转动;
绕线机构42,设置在撑紧机构18的旁侧并与滑移筒盖12相连,绕线机构42能将钢丝均匀缠绕在芯圈的外部。
装置运行时:当芯圈被放置在工作台2的上端时,推移气缸4启动会推动芯圈移动至两个校准辊轴5之间,随后两个校准辊轴5启动会将芯圈夹紧并带动芯圈进行转动,当色标传感器9检测到芯圈焊点后,两个校准辊轴5停止旋转,此时推移气缸4继续运行将芯圈推送至滑移筒盖12的上端,随后气缸顶升机构17启动并推动滑移筒盖12向上移动,在此过程中,撑紧机构18会启动并将芯圈从内向外撑紧,随后驱动机构26启动会带动芯圈进行转动,绕线机构42能在芯圈转动时将钢线均匀缠绕在芯圈的外部,实现对芯圈的S捻工作。
为了能带动芯圈进行转动,并正确对准芯圈的焊点,具体设置了如下特征:
校准组件1还包括双向夹紧机构7、两个小型电机8和两个动力长轴6,双向夹紧机构7设置在工作台2的内部,两个小型电机8呈对称状态设置在双向夹紧机构7的上端,两个动力长轴6的下端通过换向齿轮箱与两个小型电机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两个校准辊轴5分别与两个动力长轴6的上端键连接,工作台2上还成型有两个避让通孔3,两个避让通孔3分别与两个校准辊轴5滑动连接。装置运行时,双向夹紧机构7启动会带动两个小型电机8相互靠近,此时通过齿轮箱与小型电机8输出端相连的两个动力长轴6会相靠近,两个动力长轴6靠近会带动与之键连接的两个校准辊轴5相靠近,随后两个校准辊轴5会与芯圈的外缘相抵,当两个小型电机8启动后,两个校准辊轴5会带动芯圈进行转动,当色标传感器9检测到芯圈的焊点后,两个小型电机8停止运行,最后推移气缸4推动芯圈移动直至芯圈离开工作台2。
为了能将芯圈向上推动,具体设置了如下特征:
撑紧组件10还包括弧形支撑盘14、十字支撑架15和四个限位支柱13,四个限位支柱13沿滑移筒盖12圆周方向均匀阵列设置,四个限位支柱13与滑移筒盖12滑动连接,十字支撑架15通过四个支座与滑移筒盖12的上端固定连接,弧形支撑盘14同轴线与十字支撑架15的下端固定连接,十字支撑架15与四个限位支柱13滑动连接,弧形支撑盘14与四个限位支柱13滑动连接。当芯圈被推移气缸4推动移至十字支撑架15的上端时,气缸顶升机构17启动并推动滑移筒盖12向上移动,滑移筒盖12通过四个支座推动十字支撑架15向上移动,最终十字支撑架15会带动位于其上端的芯圈进行移动,在此过程中,四个限位支柱13能确保滑移筒盖12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发生窜动。
为了能将芯圈自内向外的撑紧,具体设置了如下特征:
十字支撑架15的上端沿圆周方向均匀阵列有四个限位凹槽16,撑紧机构18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9、两个驱动齿轮20、四个驱动齿条21、四个限位底盘22、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四个限位滚轮23和四个限位顶盘24,第一驱动电机19通过电机架设置在十字支撑架15中部的下端,两个驱动齿轮20与第一驱动电机19的输出端键连接,四个驱动齿条21沿两个驱动齿轮20圆周方向均匀阵列,四个驱动齿条21 两两一组分别与两个驱动齿轮20相啮合,四个限位顶盘24分别通过销钉与四个驱动齿条21的端部固定连接,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分别与四个限位顶盘24键连接,四个限位滚轮23分别同轴线设置在四个限位顶盘24的下端,四个限位滚轮23分别与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转动连接,四个限位底盘22分别同轴线设置在四个限位滚轮23的下端并与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转动连接,四个限位底盘22还分别与四个限位凹槽16转动连接。装置运行时,当芯圈位于十字支撑架15的上端时,第一驱动电机19启动并带动两个驱动齿轮20进行转动,两个驱动齿轮20转动会带动与之相啮合的四个驱动齿条21进行移动,四个驱动齿条21移动会带动与其相连的四个限位顶盘24移动,四个限位顶盘24移动会带动与其相连的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移动,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移动会带动与其相连的四个限位底盘22分别沿四个限位凹槽16移动,最终,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会带动四个限位滚轮23与芯圈相抵,四个限位滚轮23同时移动能将芯圈自内向外的撑紧。
为了对芯圈施加自外向内的作用力,具体设置了如下特征:
驱动机构26还包括滑移齿轮28、滑移齿条27、第一限位滑轨29、滑移底板30和滑移顶板32,滑移齿轮28设置在十字支撑架15的下端并与第一驱动电机19的输出端键连接,滑移齿条27设置在滑移齿轮28的旁侧,滑移齿条27的两端分别与弧形支撑盘14滑动连接,第一限位滑轨29设置在滑移齿条27的旁侧并与弧形支撑盘14滑动连接,滑移底板30与第一限位滑轨29的上端固定连接,滑移底板30还与滑移齿条27固定连接,滑移顶板32通过两个垫板与滑移底板30固定连接。装置运行时,第一驱动电机19启动会带动滑移齿轮28进行转动,滑移齿轮28转动会带动与之相啮合的滑移齿条27进行移动,滑移齿条27移动会带动与之固连的滑移底板30进行移动,滑移底板30移动会带动通过垫板与之固连的滑移顶板32进行移动。需要注意的是,滑移顶板32的移动方向为靠近芯圈的方向,便于滑移顶板32后续对芯圈自外向内的施加作用力。
为了能确保芯圈能进行转动,具体设置了如下特征:
滑移底板30上成型有第一限位通孔31,滑移顶板32上成型有第二限位通孔33,第一限位通孔31和第二限位通孔33相对应,驱动机构26还包括驱动滚轮34、第二限位销轴35、第二驱动电机36、驱动带轮37、主动滚轮38、长距张紧器39、同步带40和两个弹性拉带41,第二限位销轴35的下端与第一限位通孔31滑动连接,上端与第二限位通孔33滑动连接,驱动滚轮34与第二限位销轴35键连接,两个弹性拉带41的一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销轴35的上部和下部转动连接,位于上方的弹性拉带41的另一端与滑移顶板32通过销钉相连,位于下方的弹性拉带41的另一端与滑移底板30相连,主动滚轮38与第二限位销轴35的上端键连接,驱动带轮37设置在主动滚轮38的旁侧,第二驱动电机36通过电机架固定设置在驱动带轮37的上方,第二驱动电机36的输出端与驱动带轮37键连接,同步带40的一端与驱动带轮37传动连接,另一端与主动滚轮38传动连接,长距张紧器39设置在驱动带轮37与主动滚轮38之间,长距张紧器39的输出端与同步带40相抵。装置运行时,随着滑移底板30和滑移顶板32的移动,驱动滚轮34自外向内的与芯圈相抵,随后第二驱动电机36启动并带动驱动带轮37进行转动,驱动带轮37转动会通过同步带40带动主动滚轮38转动,主动滚轮38会通过第二限位销轴35带动驱动滚轮34转动,驱动滚轮34转动后会带动芯圈进行转动,在芯圈转动过程中,由于钢丝缠绕在芯圈的外部,所以芯圈的直径会发生小幅度变化,即此时芯圈直径相比于未缠绕时的芯圈的直径会更大,并且随着钢丝圈数的增多,芯圈直径会持续变化,此时为了确保驱动滚轮34持续抵紧在芯圈的外部,两个弹性拉带41能拉动驱动滚轮34持续朝向芯圈进行位移,两个弹性拉带41能确保驱动滚轮34持续抵紧在芯圈的外部,与此同时,长距张紧器39能确保同步带40时刻处于绷紧状态,以便于驱动滚轮34不会因位置的改变而减速或者停止转动。
为了能将钢丝缠绕在芯圈的外部,具体设置了如下特征:
绕线机构42包括绕线盘48、承托底板43、第二限位滑轨44、第一电动推杆46、第二电动推杆49、两个限位滑块45和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承托底板43设置在滑移筒盖12的上端,承托底板43靠近滑移筒盖12圆心的一端与滑移筒盖12相铰接,第二限位滑轨44固定设置在承托底板43的上端,两个限位滑块45分别与第二限位滑轨44滑动连接,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分别设置在第二限位滑轨44的两侧,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的输出端方向相反,第一电动推杆46与靠近滑移筒盖12圆心的限位滑块45固定连接,第二电动推杆49与远离滑移筒盖12圆心的限位滑块45固定连接,绕线盘48的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46的上端转动插接。装置运行时,操作人员可根据需要缠绕的钢丝的角度来调节承托底板43的位置(即可以通过调节承托底板43的位置进而调节缠绕的钢丝呈水平状态或者是倾斜状态),随后再根据需要加工的芯圈的直径来调节两个限位滑块45的初始位置,随后当芯圈开始转动时,绕线盘48的头线应该与芯圈的焊点相接,当芯圈转动时,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交替启动带动两个限位滑块45沿着第二限位滑轨44进行移动,带动绕线盘48移动并将钢丝缠绕在芯圈外部,具体缠绕方式于后文详细说明。
为了能重复缠绕动作实现S捻,具体设置了如下特征:
绕线机构42还包括第二推进气缸50、承托平台51和第三推进气缸52,承托平台51与第二电动推杆49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推进气缸50与承托平台51固定连接,第三推进气缸52通过支板与第二推进气缸5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三推进气缸52还通过两个栅板与承托平台51滑动连接,第三推进气缸52的输出端与绕线盘48的中部转动插接。装置运行时,钢丝的头线与焊点相接后,第一电动推杆46带动绕线盘48向下移动,随后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运行并带动两个限位滑块45向远离芯圈圆心的位置移动,当两个限位滑块45根据芯圈的直径大小移动到合适位置后,第二电动推杆49向下回缩带动第二推进气缸50向下移动,第二推进气缸50输出端向远离芯圈圆心的方向回缩,且第三推进气缸52启动将其输出端插入绕线盘48的中部,随后第三推进气缸52复位带动绕线盘48向上移动。与此同时,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运行并带动两个限位滑块45向靠近芯圈圆心的位置移动,此时绕线盘48从芯圈的上方向芯圈圆心的位置移动,最后当第一电动推杆46和第三推进气缸52的输出端位于芯圈内圈时,第三推进气缸52回缩并将绕线盘48从其输出端上挤下,被挤下的绕线盘会在重力作用下落在第一电动推杆46的上端,而此时绕线盘48中的钢线恰好缠绕芯圈一周,完成一次S捻动作。重复以上动作即可完成对芯圈的S捻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电动推杆46的上端和第三推进气缸52的输出端均为阶梯轴,且第一电动推杆46的上端与绕线盘48的中部为间歇配合,而第三推进气缸52的输出端与绕线盘48的中部为过盈配合,即绕线盘48从第三推进气缸52移动至第一电动推杆46上时,第三推进气缸52的输出端回收,此时绕线盘48的上端和第三推进气缸52的端部相抵后,第三推进气缸52的输出端继续移动会通过落差将绕线盘48从第三推进气缸52的输出端上挤下,而绕线盘48从第一电动推杆46移动至第三推进气缸52上时,只需第三推进气缸52的输出端插入绕线盘48的中部即可。
装置运行时:芯圈被放在工作台2上后,推移气缸4启动先推动芯圈移动至两个校准辊轴5之间,随后双向夹紧机构7和两个小型电机8启动,此时两个校准辊轴5夹紧芯圈并带动芯圈进行转动,直至芯圈的色标传感器9检测芯圈的焊点移动至正确位置后,双向夹紧机构7反向移动并带动两个校准辊轴5松开芯圈,推移气缸4二次启动并推动芯圈移动至十字支撑架15的上端。
随后气缸顶升机构17启动并推动十字支撑架15向上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一驱动电机19启动,由前文可知,四个驱动齿条21移动并带动四个限位滚轮23将芯圈从内向外撑紧,与此同时,滑移齿条27移动并带动驱动滚轮34将芯圈自外向内抵紧,随后第二驱动电机36启动并通过同步带40带动主动滚轮38转动,主动滚轮38转动会带动驱动滚轮34转动,随后驱动滚轮34带动芯圈进行转动。
在芯圈被四个限位滚轮23撑紧后,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启动并调节两个限位滑块45的初始位置,当操作人员将绕线盘48中的头线通过钢丝在裁断时留下的弯钩将其挂在钢丝圈上到焊点后,绕线盘48在第一电动推杆46和第三推进气缸52的作用下沿芯圈进行缠绕运动,直至在芯圈的外部均匀缠绕成S捻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进行分选后的芯圈进行旋转定位,并在此过程中寻找芯圈焊点;
S2,确定好焊点后的芯圈被推动至绕线工位,准备进行芯圈的S捻工作;
S3,芯圈先进行四点定位,后续芯圈被推动且在绕线过程中只沿一个方向进行转动,以此将芯线均匀缠绕在芯圈的外部。
2.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校准组件(1),包括工作台(2)、推移气缸(4)、色标传感器(9)和两个校准辊轴(5),工作台(2)呈竖直状态设置,推移气缸(4)固定设置在工作台(2)的上端,两个校准辊轴(5)呈对称状态设置在推移气缸(4)的旁侧,色标传感器(9)通过支座固定设置在一个校准辊轴(5)的旁侧;
撑紧组件(10),包括承托圆筒(11)、气缸顶升机构(17)、滑移筒盖(12)、撑紧机构(18)和驱动机构(26),承托圆筒(11)呈竖直状态设置在工作台(2)的旁侧,气缸顶升机构(17)设置在承托圆筒(11)的内部,滑移筒盖(12)与承托圆筒(11)同轴线滑动设置,滑移筒盖(12)与气缸顶升机构(17)输出端固定连接,撑紧机构(18)设置在滑移筒盖(12)的上方,撑紧机构(18)能将芯圈由内向外的撑开,驱动机构(26)设置在撑紧机构(18)的下端,驱动机构(26)能带动芯圈进行转动;
绕线机构(42),设置在撑紧机构(18)的旁侧并与滑移筒盖(12)相连,绕线机构(42)能将芯线均匀缠绕在芯圈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其特征在于,校准组件(1)还包括双向夹紧机构(7)、两个小型电机(8)和两个动力长轴(6),双向夹紧机构(7)设置在工作台(2)的内部,两个小型电机(8)呈对称状态设置在双向夹紧机构(7)的上端,两个动力长轴(6)的下端通过换向齿轮箱与两个小型电机(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两个校准辊轴(5)分别与两个动力长轴(6)的上端键连接,工作台(2)上还成型有两个避让通孔(3),两个避让通孔(3)分别与两个校准辊轴(5)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其特征在于,撑紧组件(10)还包括弧形支撑盘(14)、十字支撑架(15)和四个限位支柱(13),四个限位支柱(13)沿滑移筒盖(12)圆周方向均匀阵列设置,四个限位支柱(13)与滑移筒盖(12)滑动连接,十字支撑架(15)通过四个支座与滑移筒盖(12)的上端固定连接,弧形支撑盘(14)同轴线与十字支撑架(15)的下端固定连接,十字支撑架(15)与四个限位支柱(13)滑动连接,弧形支撑盘(14)与四个限位支柱(13)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其特征在于,十字支撑架(15)的上端沿圆周方向均匀阵列有四个限位凹槽(16),撑紧机构(18)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9)、两个驱动齿轮(20)、四个驱动齿条(21)、四个限位底盘(22)、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四个限位滚轮(23)和四个限位顶盘(24),第一驱动电机(19)通过电机架设置在十字支撑架(15)中部的下端,两个驱动齿轮(20)与第一驱动电机(19)的输出端键连接,四个驱动齿条(21)沿两个驱动齿轮(20)圆周方向均匀阵列,四个驱动齿条(21) 两两一组分别与两个驱动齿轮(20)相啮合,,四个限位顶盘(24)分别通过销钉与四个驱动齿条(21)的端部固定连接,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分别与四个限位顶盘(24)键连接,四个限位滚轮(23)分别同轴线设置在四个限位顶盘(24)的下端,四个限位滚轮(23)分别与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转动连接,四个限位底盘(22)分别同轴线设置在四个限位滚轮(23)的下端并与四个第一限位销轴(25)转动连接,四个限位底盘(22)还分别与四个限位凹槽(16)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26)还包括滑移齿轮(28)、滑移齿条(27)、第一限位滑轨(29)、滑移底板(30)和滑移顶板(32),滑移齿轮(28)设置在十字支撑架(15)的下端并与第一驱动电机(19)的输出端键连接,滑移齿条(27)设置在滑移齿轮(28)的旁侧,滑移齿条(27)的两端分别与弧形支撑盘(14)滑动连接,第一限位滑轨(29)设置在滑移齿条(27)的旁侧并与弧形支撑盘(14)滑动连接,滑移底板(30)与第一限位滑轨(29)的上端固定连接,滑移底板(30)还与滑移齿条(27)固定连接,滑移顶板(32)通过两个垫板与滑移底板(30)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其特征在于,滑移底板(30)上成型有第一限位通孔(31),滑移顶板(32)上成型有第二限位通孔(33),第一限位通孔(31)和第二限位通孔(33)相对应,驱动机构(26)还包括驱动滚轮(34)、第二限位销轴(35)、第二驱动电机(36)、驱动带轮(37)、主动滚轮(38)、长距张紧器(39)、同步带(40)和两个弹性拉带(41),第二限位销轴(35)的下端与第一限位通孔(31)滑动连接,上端与第二限位通孔(33)滑动连接,驱动滚轮(34)与第二限位销轴(35)键连接,两个弹性拉带(41)的一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销轴(35)的上部和下部转动连接,位于上方的弹性拉带(41)的另一端与滑移顶板(32)通过销钉相连,位于下方的弹性拉带(41)的另一端与滑移底板(30)相连,主动滚轮(38)与第二限位销轴(35)的上端键连接,驱动带轮(37)设置在主动滚轮(38)的旁侧,第二驱动电机(36)通过电机架固定设置在驱动带轮(37)的上方,第二驱动电机(36)的输出端与驱动带轮(37)键连接,同步带(40)的一端与驱动带轮(37)传动连接,另一端与主动滚轮(38)传动连接,长距张紧器(39)设置在驱动带轮(37)与主动滚轮(38)之间,长距张紧器(39)的输出端与同步带(40)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其特征在于,绕线机构(42)包括绕线盘(48)、承托底板(43)、第二限位滑轨(44)、第一电动推杆(46)、第二电动推杆(49)、两个限位滑块(45)和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承托底板(43)设置在滑移筒盖(12)的上端,承托底板(43)靠近滑移筒盖(12)圆心的一端与滑移筒盖(12)相铰接,第二限位滑轨(44)固定设置在承托底板(43)的上端,两个限位滑块(45)分别与第二限位滑轨(44)滑动连接,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分别设置在第二限位滑轨(44)的两侧,两个第一推进气缸(47)的输出端方向相反,第一电动推杆(46)与靠近滑移筒盖(12)圆心的限位滑块(45)固定连接,第二电动推杆(49)与远离滑移筒盖(12)圆心的限位滑块(45)固定连接,绕线盘(48)的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46)的上端转动插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装备,其特征在于,绕线机构(42)还包括第二推进气缸(50)、承托平台(51)和第三推进气缸(52),承托平台(51)与第二电动推杆(49)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推进气缸(50)与承托平台(51)固定连接,第三推进气缸(52)通过支板与第二推进气缸(5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三推进气缸(52)还通过两个栅板与承托平台(51)滑动连接,第三推进气缸(52)的输出端与绕线盘(48)的中部转动插接。
CN202311094171.0A 2023-08-29 2023-08-29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Pending CN1173808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4171.0A CN117380879A (zh) 2023-08-29 2023-08-29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4171.0A CN117380879A (zh) 2023-08-29 2023-08-29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0879A true CN117380879A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63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94171.0A Pending CN117380879A (zh) 2023-08-29 2023-08-29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8087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68330A (en) Green tire build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CN103144334A (zh) 轮胎成型压辊装置及其组合滚压方法
CN105818407B (zh) 一种轮胎成型机
CN112110241A (zh) 一种汽车保护膜复合收卷装置及其方法
US5766408A (en) Tire building machine including integrated bead setter on transfer ring
US4108707A (en) Closed torus tire
CN100548651C (zh) 生胎带束层加强用带料的供给装置
CN111086252A (zh) 一种全钢工程胎两次法双工位一体成型机
CN208954697U (zh) 铜线绞线机
CN117380879A (zh) 缆型钢丝圈s捻的制备方法及装备
CN210973362U (zh) 一种漆包线绕线张紧装置
US3121653A (en) Type building machines
CN218730145U (zh) 钢带铠装机
CN113246517B (zh) 轮胎带束层缠绕工艺
CN216895635U (zh) 一种滚筋托罐凸轮的抛光机
CN211942201U (zh) 一种全钢工程胎两次法双工位一体成型机
CN111422706B (zh) 一种橡胶软管编织层加工系统及加工工艺
CN1878657A (zh) 生产用于制造车轮轮胎的半成品的工艺和装置
CN106660286B (zh) 用于组装轮胎胎坯的方法和装置
CN1044943C (zh) 制造含绕铁心窗口缠绕的非晶钢带的变压器铁心的装置
CN211711145U (zh) 一种钢筋包膜设备
CN113232914A (zh) 一种生产用轮胎包装设备
CN208343237U (zh) 一种输送带带坯硫化牵引拉伸装置
CN214000201U (zh) 自动上带机构
EP036035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spoke whe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