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75319A -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75319A
CN117375319A CN202311512063.0A CN202311512063A CN117375319A CN 117375319 A CN117375319 A CN 117375319A CN 202311512063 A CN202311512063 A CN 202311512063A CN 117375319 A CN117375319 A CN 117375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oil return
cavity
stator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120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钗宜
赵杰
童为政
马永
李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1206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753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75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753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3/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Multi-stage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3/02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压缩机和制冷设备,该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设于壳体内,电机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电机上腔和电机下腔;电机包括转子及设于转子外围的定子,定子与壳体之间形成有连通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的第一通流通道,定子与转子之间形成有连通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的第二通流通道,转子设有连通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的第三通流通道;以及回油结构,设于壳体,回油结构具有将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连通的回油通道。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压缩机的电机上部积油及吐油量过大的问题,同时能够快速平衡电机上腔和下腔间的压力脉动,减小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之间的压力脉动和压差,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优化大宗成本,压缩机逐步小型化以及铝线替代铜线成为发展趋势。压缩机小型化以及铝线替代铜线使得电机槽满率不断向上突破,但随之而来也会影响到压缩机的回油性能。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随冷媒混合的油雾经电机上腔分离后,不能及时回流到油池,出现了电机上部积油以及吐油量过大的问题,同时也使得电机上腔与下腔之间存在压力脉动和压差过大的问题,对压缩机的可靠性以及性能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压缩机,旨在能够有效改善压缩机的电机上部积油及吐油量过大的问题,同时能够快速平衡电机上腔和下腔间的压力脉动,减小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之间的压力脉动和压差,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压缩机,包括:
壳体;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机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电机上腔和电机下腔;所述电机包括转子及设于所述转子外围的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电机上腔与所述电机下腔的第一通流通道,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电机上腔与所述电机下腔的第二通流通道,所述转子设有连通所述电机上腔与所述电机下腔的第三通流通道;以及
回油结构,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回油结构具有将所述电机上腔与所述电机下腔连通的回油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的外缘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定子切边,所有所述定子切边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通流通道;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的环形间隙形成所述第二通流通道;所述转子设有围绕其中心轴间隔排布的多个转子通孔,所有所述转子通孔共同形成所述第三通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流通道的截面积、第二通流通道的截面积、第三通流通道的截面积、回油通道的截面积相加得到的求和结果大于电机积厚的平方根与压缩机排量的乘积结果的0.08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的上端与所述定子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1,满足,L1不小于负2毫米,不大于20毫米;其中,所述回油结构的上端低于所述定子的上端面时L1为负数,所述回油结构的上端高于所述定子的上端面时L1为正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的下端与所述定子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L2不小于负2毫米,不大于20毫米;其中,所述回油结构的上端高于所述定子的下端面时L2为负数,所述回油结构的下端低于所述定子的下端面时L2为正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电机下腔的底部设有油池,所述回油结构的下端高于所述油池的上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的下端与所述油池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3,其中,L3不小于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机相对的位置,所述回油结构具有沿所述电机的轴向延伸设置的凹腔,所述凹腔朝向所述电机的周侧呈敞口设置,所述凹腔形成所述回油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电机相对的局部位置由内向外凸起一体成型出所述回油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外侧的储液器,所述回油结构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储液器相对的位置;和/或,所述回油结构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定子的定子切边相对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为设于所述壳体外侧的回油管,所述回油管的内腔形成所述回油通道。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压缩机。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和回油结构,电机设于壳体内,电机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电机上腔和电机下腔。通过在定子与壳体之间形成有连通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的第一通流通道,定子与转子之间形成有连通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的第二通流通道,转子设有连通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的第三通流通道,并且通过回油结构的回油通道将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连通。如此,可有效增大电机的通流面积,使得电机上腔的油能够分别通过第一通流通道、第二通流通道、第三通流通道和回油通道朝向电机下腔回流,从而可有效改善电机上腔积油及吐油量过大的问题,并且电机上腔的油能够快速朝向电机下腔回流,从而能够快速平衡电机上腔和下腔间的压力脉动,减小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之间的压力脉动和压差,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压缩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压缩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压缩机在电机位置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压缩机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压缩机在电机位置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压缩机的吐油量与通流截面积(A1+A2+A3+A4)、压缩机排量V、电机积厚H之间的关系曲线。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近年来,面对大宗产品成本的不断上涨,压缩机逐步小型化以及铝线替代铜线成为了发展趋势。压缩机小型化以及铝线替代铜线使得电机槽满率不断向上突破,但随之而来也会影响到压缩机的回油。研究发现,为了保证电机的定子具有足够的刚性,定子切边的截面积变小,再加上电机槽满率不断向上突破使得线包间隙减小,进一步减小了电机的通流面积,使得电机的通流面积严重不足。电机上腔朝向电机下腔回油的通流面积减小,随冷媒混合的油雾经电机上腔分离后,不能及时回流到油池,出现了电机上部积油以及吐油量过大的问题,同时也使得电机上腔与下腔之间压力脉动不平衡,对压缩机的可靠性以及性能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压缩机100,能够有效解决压缩机小型化、低成本、高效化带来的电机通流面积不足的问题,能够有效改善压缩机的电机上部积油及吐油量过大的问题,同时能够快速平衡电机上腔和下腔间的压力脉动,减小电机上腔与电机下腔之间的压力脉动和压差,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本发明提出一种压缩机100。
请参照图1至图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0、电机20和回油结构30。所述电机20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电机20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电机上腔101和电机下腔102;所述电机20包括转子21及设于所述转子21外围的定子22,所述定子22与所述壳体10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电机上腔101与所述电机下腔102的第一通流通道201,所述定子22与所述转子21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电机上腔101与所述电机下腔102的第二通流通道202,所述转子21设有连通所述电机上腔101与所述电机下腔102的第三通流通道203;所述回油结构30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回油结构30具有将所述电机上腔101与所述电机下腔102连通的回油通道301。
在本实施例中,该压缩机100以旋转式压缩机100为例,其中,壳体10具有沿竖向延伸设置的容纳腔,电机20设于容纳腔内靠近中部的位置,壳体10内对应于电机20的上侧空间形成电机上腔101,壳体10内对应于电机20的下侧空间形成电机下腔102,壳体10的底部还设有油池103,油池103位于电机下腔102的下方。电机20包括转子21和定子22,转子21的中部穿设有曲轴,曲轴的下端穿出于转子21并连接有压缩部件40,通过电机20可驱动压缩部件40对冷媒进行压缩。压缩部件40可包括气缸、设于气缸压缩腔内的滚子,以及设于气缸滑片槽内的滑片,滑片的头部与滚子的外周面抵接,通过滑片可将气缸与滚子之间的腔体分隔为吸气腔和排气腔,并且随着滚子的不断转动,吸气腔和排气腔的容积不断变化,使得常压或者低压气体进入吸气腔并经过压缩后形成高压气体从排气腔排出,从而实现压缩功能。壳体10还设有回油结构30,其中,回油结构30可以设于壳体10内侧,也可以设于壳体10的外侧;回油结构30可以作为壳体10的一部分与壳体10一体成型,或者回油结构30也可设置为独立的构件(例如回油管)再与壳体10进行连接,只要保证回油结构30所构造出的回油通道301能够将电机上腔101与电机下腔102进行连通即可。此外,回油结构30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单个或者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0、电机20和回油结构30,电机20设于壳体10内,电机20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电机上腔101和电机下腔102。通过在定子22与壳体10之间形成有连通电机上腔101与电机下腔102的第一通流通道201,定子22与转子21之间形成有连通电机上腔101与电机下腔102的第二通流通道202,转子21设有连通电机上腔101与电机下腔102的第三通流通道203,并且通过回油结构30的回油通道301将电机上腔101与电机下腔102连通。如此,可有效增大电机20的通流面积,使得电机上腔101的油能够分别通过第一通流通道201、第二通流通道202、第三通流通道203和回油通道301朝向电机下腔102回流,从而可有效改善电机上腔101积油及吐油量过大的问题,并且电机上腔101的油能够快速朝向电机下腔102回流,从而能够快速平衡电机上腔101和下腔间的压力脉动,减小电机上腔101与电机下腔102之间的压力脉动和压差,保证压缩机100的可靠性。
请参照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子22的外缘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定子切边221,所有所述定子切边221与所述壳体10之间的间隙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通流通道201;所述定子22与所述转子21之间的环形间隙形成所述第二通流通道202;所述转子21设有围绕其中心轴间隔排布的多个转子通孔,所有所述转子通孔共同形成所述第三通流通道20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流通道201由定子22外缘的定子切边221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构成。其中,定子切边22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直线、弧线或者其他异形结构,在此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当定子22的外缘设有多个定子切边221时,则每一定子切边221均与壳体10之间形成一个间隙,则所有定子切边221与壳体10之间形成的间隙共同形成第一通流通道201。也即是说,第一通流通道201的截面积为所有定子切边221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截面积的总和。为了保证转子21能够相对定子22顺畅转动,转子21的外周面与定子2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一定的环形间隙,同时该环形间隙可作为第二通流通道202以供流体通过。转子21设有上下贯通的转子通孔,转子通孔构成第三通流通道203。其中,转子通孔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孔、腰形孔、方形孔、梯形孔、三角形孔或者其他异形孔,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当转子21设有多个转子通孔时,则所有转子通孔共同形成第三通流通道203。也即是说,第三通流通道203的截面积为所有转子通孔的截面积的总和。
请参照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流通道201的截面积、第二通流通道202的截面积、第三通流通道203的截面积、回油通道301的截面积相加得到的求和结果大于电机积厚的平方根与压缩机排量的乘积结果的0.08倍。
在本实施例中,以垂直于电机20轴线的平面截取壳体10设有电机20的部位形成基准截面,则第一通流通道201、第二通流通道202、第三通流通道203、回油通道301在该基准截面上的投影面积分别为第一通流通道201的截面积A1,第二通流通道202的截面积A2、第三通流通道203的截面积A3、回油通道301的截面积A4。当第一通流通道201由定子切边221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构成,则第一通流通道201的截面积A1为所有定子切边221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截面积的总和(如图3和图5中定子22外缘所有定子切边221与壳体10之间的阴影面积之和)。当第三通流通道203由转子21上的转子通孔构成,则第三通流通道203的截面积为转子21上所有转子通孔的截面积总和(如图3和图5中所有转子通孔所在部位的阴影面积之和)。电机积厚H可以理解为定子22的上端面与定子22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压缩机排量V是指压缩机100一转中所形成的总工作容积的大小。
如图6所示,通过大量试验证明,当常规压缩机100的电机上腔101与电机下腔102的通流截面积(A1+A2+A3)不足,出现电机20上部积油、吐油量恶化时,通过增加回油结构30,并且通过对回油结构30的回油通道301截面积进行合理设计,在满足第一通流通道201的截面积、第二通流通道202的截面积、第三通流通道203的截面积、回油通道301的截面积相加得到的求和结果大于电机20积厚的平方根与压缩机100排量的乘积结果的0.08倍时,也即,满足时,电机20上部积油和吐油量可以明显改善,以保证压缩机100的可靠性。上述公式中:A1、A2、A3、A4的单位为cm2,V的单位为cm3,H的单位为cm。
关于回油结构30的具体设置形式可以有多种,以下针对其中两种回油结构30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
请参照图1至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30设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电机20相对的位置,所述回油结构30具有沿所述电机20的轴向延伸设置的凹腔,所述凹腔朝向所述电机20的周侧呈敞口设置,所述凹腔形成所述回油通道301。
在本实施例中,回油结构30设于壳体10的侧壁与电机20相对的位置,例如,回油结构30可设于壳体10的侧壁与电机20的定子切边221相对的位置,或者也可以设于壳体10的侧壁的其他位置。回油结构30可以设置为单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当回油结构30设置有多个时,多个回油结构30可沿壳体10的周向间隔排布。回油结构30具有朝向电机20的周侧敞口的凹腔,该凹腔呈沿电机20的轴向延伸设置的长条状,凹腔的上端可延伸至位于电机20上方的电机上腔101,凹腔的下端可延伸至位于油池103和电机20之间的电机下腔102处,从而能够使电机上腔101内的油经由该凹腔(也即回油通道301)回流至电机下腔102,进而回流至底部油池103。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侧壁与所述电机20相对的局部位置由内向外凸起一体成型出所述回油结构30。在本实施例中,回油结构30与壳体10一体成型设置,能够简化回油结构30的制造工艺,保证回油结构30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处的密封可靠性。并且还能够省去后其回油结构30与壳体10的装配工序,从而可节约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例如,壳体10可采用钣金件制成,可通过由内向外冲压以在壳体10的局部位置一体冲压成型出回油结构30。或者,壳体10可采用塑料件,回油结构30可与壳体10一体注塑成型。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100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0外侧的储液器50,所述回油结构30位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储液器50相对的位置。如此,刚好可利用储液器50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容纳回油结构30的凸起部位,使储液器50与壳体10之间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并且使得回油结构30的设置不会影响到压缩机100的外围形状,有利于压缩机100的小型化。当然,在实际应用时,若回油结构30与储液器50的支架造成装配干涉,也可选择将回油结构30设于壳体10的其他位置而不与储液器50正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30位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定子22的定子切边221相对的位置。如此,使得回油结构30间隔地形成在对应的定子切边221外侧,回油结构30只存在于和定子切边221相对的位置,如此,不会影响定子22和壳体10连接的接触面积,以保证定子22和壳体10在增加回油结构30后连接强度不会下降。当定子22的周缘设有多个定子切边221时,可以选择在壳体10与每一定子切边221相对的位置均设有回油结构30,或者也可以选择在壳体10与其中部分定子切边221相对的位置设有回油结构30。
当然,回油结构30也可以为独立的构件与壳体10装配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30为设于所述壳体10外侧的回油管,所述回油管的内腔形成所述回油通道301。在本实施例中,回油结构30设置为回油管,回油管包括沿电机20的轴向延伸设置的直管段,以及设于直管段上下两端并朝向同一侧折弯延伸的弯管段。直管段与壳体10的侧壁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隔,两个弯管段的管口部位分别插入至壳体10对应的接口内,回油管的上端管口与电机上腔101连通,回油管的下端管口与电机下腔102连通,从而能够使电机上腔101内的油经由回油管的内腔(也即回油通道301)回流至电机下腔102,进而回流至底部油池103。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00可同时包括上述两种实施例的回油结构30。例如,可以在壳体10的内侧设有凹腔状的回油结构30,同时在壳体10的外侧设有回油管作为回油结构30。
为了保证电机20上部的油能够经由回油结构30顺利回流,请参照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30的上端30a与所述定子22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1,满足,L1不小于负2毫米,不大于20毫米;其中,所述回油结构30的上端30a低于所述定子22的上端面时L1为负数,所述回油结构30的上端30a高于所述定子22的上端面时L1为正数。
当L1小于-2mm时,则回油结构30的上端30a低于定子22的上端面并超过2mm的距离,使得L1过小,回油结构30的回油通道301无法连通电机上腔101。当L1大于20mm时,则回油结构30的上端30a高于定子22的上端面并超过20mm的距离,使得L1过大,一方面回油结构30过长,会造成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当回油结构30为回油管时,L1过大会导致电机20上部积油不能及时通过回油结构30返回底部油池10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回油结构30的上端30a与定子22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L1进行优化设计,满足;-2mm≤L1≤20mm。如此,使得回油结构30的长度适中,能够保证电机20上部积油能够顺利的通过回油结构30朝向电机下腔102回流,进而能够回到底部油池103,同时也能够避免回油结构30过长而增加成本。其中,L1的取值可以为-2mm、-1mm、0mm、1mm、5mm、10mm、15mm、20mm,或者其他-2mm到20mm之间的任意数值。如图2所示,当回油结构30采用设于壳体10内侧的凹腔结构时,回油结构30的上端30a是指凹腔的顶壁内侧面所对应的位置。如图4所示,当回油结构30采用回油管时,回油结构30的上端30a是指回油管的上端插入至壳体10内的部位的管口底侧位置。
为了保证电机20上部的油能够经由回油结构30顺利回流,请参照图2和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与所述定子22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L2不小于负2毫米,不大于20毫米;其中,所述回油结构30的上端30a高于所述定子22的下端面时L2为负数,所述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低于所述定子22的下端面时L2为正数。
当L2小于-2mm时,则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高于定子22的下端面并超过2mm的距离,使得L2过小,回油结构30的回油通道301无法连通电机下腔102。当L2大于20mm时,则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低于定子22的下端面并超过20mm的距离,使得L2过大,一方面回油结构30过长,会造成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当回油结构30为回油管时,L2过大会导致回油结构30直接伸入底部油池103中与底部油池103连通,当电机上腔101压力小于电机下腔102压力时,由于压差的作用,底部油池103中的油会沿着回油结构30进入电机上腔101,引起油面下降,带来可靠性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与定子22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L2进行优化设计,满足;-2mm≤L2≤20mm。如此,使得回油结构30的长度适中,能够保证电机20上部积油能够顺利的通过回油结构30朝向电机下腔102回流,进而能够回到底部油池103,同时也能够避免回油结构30过长而增加成本,同时还能够避免回油结构30直接伸入底部油池103中与底部油池103连通而导致回流。其中,L2的取值可以为-2mm、-1mm、0mm、1mm、5mm、10mm、15mm、20mm,或者其他-2mm到20mm之间的任意数值。如图2所示,当回油结构30采用设于壳体10内侧的凹腔结构时,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是指凹腔的底壁内侧面所对应的位置。如图4所示,当回油结构30采用回油管时,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是指回油管的下端插入至壳体10的部位的管口顶侧位置。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内对应所述电机下腔102的底部设有油池103,所述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高于所述油池103的上端面103a。如此,能够避免回油结构30的回油通道301直接与油池103连通,而对油池103内的油造成扰动。同时也能够避免当电机上腔101压力小于电机下腔102压力时,由于压差的作用,底部油池103中的油沿着回油结构30进入电机上腔101,引起油面下降带来可靠性问题,以进一步确保压缩机100的可靠性。可选地,所述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与所述油池103的上端面103a之间的距离为L3,其中,L3不小于3mm。也即,L3≥3mm,以防止回油通道301直接与油池103连通。例如,L3可以为3mm、4mm、5mm等等。如图2所示,当回油结构30采用设于壳体10内侧的凹腔结构时,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是指凹腔的底壁内侧面所对应的位置。如图4所示,当回油结构30采用回油管时,回油结构30的下端30b是指回油管的下端插入至壳体10的部位的管口顶侧位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100,该压缩机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制冷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该制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器、冰箱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机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电机上腔和电机下腔;所述电机包括转子及设于所述转子外围的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电机上腔与所述电机下腔的第一通流通道,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电机上腔与所述电机下腔的第二通流通道,所述转子设有连通所述电机上腔与所述电机下腔的第三通流通道;以及
回油结构,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回油结构具有将所述电机上腔与所述电机下腔连通的回油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外缘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定子切边,所有所述定子切边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通流通道;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的环形间隙形成所述第二通流通道;所述转子设有围绕其中心轴间隔排布的多个转子通孔,所有所述转子通孔共同形成所述第三通流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流通道的截面积、第二通流通道的截面积、第三通流通道的截面积、回油通道的截面积相加得到的求和结果大于电机积厚的平方根与压缩机排量的乘积结果的0.08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结构的上端与所述定子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1,满足,L1不小于负2毫米,不大于20毫米;其中,所述回油结构的上端低于所述定子的上端面时L1为负数,所述回油结构的上端高于所述定子的上端面时L1为正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结构的下端与所述定子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L2不小于负2毫米,不大于20毫米;其中,所述回油结构的上端高于所述定子的下端面时L2为负数,所述回油结构的下端低于所述定子的下端面时L2为正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电机下腔的底部设有油池,所述回油结构的下端高于所述油池的上端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结构的下端与所述油池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3,其中,L3不小于3mm。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结构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机相对的位置,所述回油结构具有沿所述电机的轴向延伸设置的凹腔,所述凹腔朝向所述电机的周侧呈敞口设置,所述凹腔形成所述回油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电机相对的局部位置由内向外凸起一体成型出所述回油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外侧的储液器,所述回油结构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储液器相对的位置;和/或,所述回油结构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定子的定子切边相对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结构为设于所述壳体外侧的回油管,所述回油管的内腔形成所述回油通道。
12.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CN202311512063.0A 2023-11-13 2023-11-13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73753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12063.0A CN117375319A (zh) 2023-11-13 2023-11-13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12063.0A CN117375319A (zh) 2023-11-13 2023-11-13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75319A true CN117375319A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04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12063.0A Pending CN117375319A (zh) 2023-11-13 2023-11-13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7531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342814U (zh) 节流装置、涡旋压缩机及温控设备
CN117375319A (zh)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CN110397594B (zh) 支撑部件及卧式压缩机
CN112460017A (zh) 泵体组件及具有其的流体机械
CN113530817B (zh) 压缩组件、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12867909U (zh) 压缩机、空调器
CN209654233U (zh) 一种卧式旋转式压缩机
CN107013461B (zh)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CN217929309U (zh) 储液器、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CN217029317U (zh) 一种转子压缩机、一种压缩机组件和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220101538U (zh)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CN216617898U (zh) 隔热罩和涡旋压缩机
CN212803600U (zh) 一体式降噪排气盖组件
CN218030619U (zh) 压缩组件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CN211082249U (zh) 一种涡旋压缩机及采用其的空调器
CN219993927U (zh)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CN216950849U (zh) 压缩机以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N212959117U (zh) 供油结构及压缩机
CN113623202B (zh) 压缩组件及涡旋压缩机
CN215521264U (zh) 滑片、泵体组件、压缩机及电器设备
CN216429939U (zh) 压缩机
CN218936737U (zh) 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气液分离器
CN210265119U (zh) 一种低吸气损失的固定涡旋盘
CN218376905U (zh) 一种曲轴、泵体和压缩机
CN217380891U (zh) 一种气缸及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