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20921A - 用于外部镜的电动折叠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外部镜的电动折叠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20921A
CN117320921A CN202280030178.3A CN202280030178A CN117320921A CN 117320921 A CN117320921 A CN 117320921A CN 202280030178 A CN202280030178 A CN 202280030178A CN 117320921 A CN117320921 A CN 1173209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ase
mirror assembly
housing portion
vehicle ex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01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J·韦斯利
T·W·康德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filed Critical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320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209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4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retracting the mirror arrangements to a non-use position alongside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7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yieldable to excessive external force and provided with an indexed use posi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一种外部后视镜组件包括电动折叠致动器和镜头部。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电操作型马达,其可旋转地驱动与输出齿轮啮合的齿轮,以使壳体部分相对于输出齿轮和枢轴柱枢转。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相对于枢轴柱和安装臂固定的基部,第一齿轮,壳体部分,不可旋转地布置在基部处的抬升元件,以及将第一齿轮朝向基部推压的弹簧元件。当镜头部位于驱车位置时,弹簧元件通过输出齿轮和壳体部分作用于基部。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元件通过输出齿轮作用于基部、而不通过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

Description

用于外部镜的电动折叠致动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4月2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3/201,317的申请权益,该美国临时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用于车辆的外部后视镜组件领域,尤其涉及电动折叠的外部后视镜组件领域。
背景技术
已知提供一种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包括能够折叠的镜组件,例如电动折叠镜,其中镜头部能够通过致动器在驱车或使用位置与折叠或存放位置之间枢转。
发明内容
一种后视镜组件(例如安装在装备其的车辆的侧部的外部后视镜组件)包括电动折叠致动器系统,以响应于用户输入来使镜组件的镜头部在驱车或使用位置与折叠或存放位置之间枢转。在电动折叠致动器操作期间,致动器用于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基座或臂(在车辆处)抬升,以使得布置在镜头部和安装臂之间的分界线密封处具有减小的力和减小的摩擦。致动器包括抬升元件,其在镜头部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限制输出齿轮相对于基部的旋转。致动器被配置成使得,当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时,弹簧载荷通过输出齿轮和下部壳体部分传递至基部,并且当镜头部通过致动器马达的操作而被电动枢转时,弹簧载荷通过输出齿轮直接传递至基部。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如此电动枢转期间,在镜头部相对于基部的所有驻留位置,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致动器包括挠性或回弹性元件,其从输出齿轮径向向外突伸,以接合壳体部分处的翼片,从而限制输出齿轮相对于壳体部分沿一个方向的旋转。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包括:(i)安装臂,具有配置成附连在车辆侧部处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ii)镜头部,枢转安装在安装臂的第二端,其中镜头部包括镜罩体和反射元件,以及(iii)电动折叠致动器。所述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电操作马达,在被电操作时,马达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在至少折叠位置和驱车位置之间枢转。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枢转组件,其包括枢轴柱和相对于枢轴柱固定且相对于安装臂固定的基部(其中枢轴柱从安装臂的远端区域向上突伸并且为镜头部建立枢转轴线)。基部具有基部止挡或凸轮面(诸如在基部处外接于枢轴柱的斜坡面)。电动折叠致动器进一步包括输出齿轮,其外接于枢轴柱并且具有下部凸轮面。电动折叠致动器进一步包括附连于镜头部的壳体部分(诸如电动折叠致动器的壳体的下部壳体部分),其外接于枢轴柱且具有上部凸轮面。电动折叠致动器进一步包括抬升元件,其接纳枢轴柱穿通其内且具有接纳部,所述接纳部配置成(当抬升元件与下部壳体部分一起抬升时)将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接纳在其内,以限制输出齿轮绕枢轴柱的旋转。弹簧元件布置在之间输出齿轮的上表面和枢轴柱的上端之间(诸如位于径向突伸环处,所述径向突伸环接纳于至少部分地围绕枢轴柱上端区域的凹槽或沟槽中,或者焊接或以其它方式固定到枢轴柱的上端区域)。弹簧元件向下施加偏压力,以沿着枢轴柱朝向基部向下推压输出齿轮。电操作马达布置在壳体部分处,并且可操作(当马达被供电或电操作时)以可旋转地驱动一齿轮(诸如固定在马达输出轴上的蜗轮或类似元件),该齿轮与输出齿轮啮合,以将壳体部分相对于输出齿轮和枢轴柱枢转(以引起壳体部分和镜头部移动或者绕枢轴柱的纵向轴线限定的枢转轴线旋转或枢转)。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弹簧元件的弹簧载荷被引导通过输出齿轮和壳体部分而传递至基部,以向处在驱车位置的镜头部提供稳定性。也就是说,当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时,弹簧元件通过输出齿轮和壳体部分作用于基部。在将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即,在马达被电操作以枢转镜头部的操作)期间,弹簧载荷直接通过输出齿轮传递至基部。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壳体部分。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抬升元件。换言之,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元件通过输出齿轮作用于基部、而不通过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下面描述的可选特征。
可选地,当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时,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可以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接合。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壳体部分的下表面可以与基部的止动表面嵌套。此外,当电动折叠致动器操作以将镜头部从驱车位置朝向折叠位置枢转时,输出齿轮可以相对于枢轴柱旋转,并且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脱离接合并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接合。随着输出齿轮相对于枢轴柱旋转,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可以沿着基部的上部凸轮面行进,并且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可以与下部壳体的上部凸轮面和抬升元件分隔开。另外,输出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被基部的上部凸轮面上的凸轮停止。例如,当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的最上部凸起接合时,输出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可以被停止。另外,在输出齿轮的旋转被停止的状态下,马达的进一步操作可以旋转壳体部分,并且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朝向输出齿轮向上抬升,且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因此,当输出齿轮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脱离接合且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接合时,弹簧元件从通过输出齿轮作用于壳体部分切换至通过输出齿轮作用于基部。也就是说,弹簧元件通过输出齿轮作用于基部、而不通过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
进一步讲,随着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朝向输出齿轮向上抬升,抬升元件的接纳部可至少部分地接纳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以限制输出齿轮的旋转。在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至少部分地接纳于抬升元件的接纳部中的状态下,每个下部凸轮的第一部分可被接纳于接纳部中,而每个下部凸轮的第二部分可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接合。抬升元件的接纳部可以只部分地接纳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以使得弹簧元件作用于基部、而不作用于抬升元件。另外,随着镜头部从折叠位置朝向驱车位置移动,壳体部分可以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以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抬升。
可选地,随着镜头部从驱车位置朝向折叠位置移动,壳体部分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以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抬升。此外,随着壳体部分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抬升元件可以移动到与输出齿轮接合,以限制输出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可选地,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手动枢转期间,输出齿轮和壳体部分可以相对于枢轴柱一起且顺序地枢转。可选地,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手动枢转期间,随着壳体部分的下表面沿着基部的止动表面行进,壳体部分可以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
可选地,电动折叠致动器可以包括位于输出齿轮的上端的回弹性元件,其具有径向突伸翼片,用以与壳体部分处的相应翼片接合,以限制壳体部分相对于输出齿轮的旋转,使得马达驻留在停止位置。回弹性元件可以径向挠曲,以允许回弹性元件的翼片的运动,以避免马达在与各停止位置分割的其它位置驻留。
可选地,抬升元件可以被不可旋转地布置在基部处,且可以沿着基部和枢轴柱可纵向移动。可选地,抬升元件外接于枢轴柱且布置在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的径向内侧。此外,抬升元件可包括壳体部分的一部分,其中抬升元件相对于基部不可旋转、且壳体部分相对于抬升元件可旋转,并且其中抬升元件基于壳体部分的纵向运动而沿着基部和枢轴柱可纵向移动。
可选地,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可以包括沿着输出齿轮的下表面径向设置一个或多个凸轮,其中,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一个或多个凸轮中的每个凸轮包括:(i)内侧部,配置成与抬升元件的接纳部接合,以及(ii)外侧部,位于内侧部的径向外侧、并且配置成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接合。另外,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一个或多个凸轮的内侧部进一步配置成与基部的基部凸轮面接合。
可选地,抬升元件可包括下部凸轮面,配置成与壳体部分的相应凸轮面相接。壳体部分的相应凸轮面布置在壳体部分的内表面处、并且位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的径向内侧。
可选地,镜头部可以枢转安装在安装臂的第二端。可选地,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弹簧元件的弹簧载荷通过第一齿轮和壳体部分传递至基部。此外,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可以通过第一齿轮直接传递至基部。另外,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可以通过第一齿轮直接传递至基部。另外,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可以不传递通过壳体部分,并且弹簧载荷可以不传递通过抬升元件。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它目标、优点、目的和特征将更为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电动折叠致动器的外部后视镜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外部后视镜组件的俯视图,其中镜头部枢转到驱车或使用位置;
图3是外部后视镜组件的俯视图,其中镜头部枢转到折叠或非使用位置;
图4是外部后视镜组件的致动器的透视图;
图5是图4中的致动器的侧视图;
图6和7是图4中的致动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图4中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图9是致动器的下部壳体部分的透视图;
图10-图12是当外部后视镜组件的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时致动器的视图;
图13是致动器的放大图,展示了当外部后视镜组件的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时下部壳体部分的凸轮与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板的下部凸轮之间的接合;
图14和15是在镜头部的电动枢转期间致动器处于过渡相态的视图;
图16是当外部后视镜组件的镜头部处于存放位置时致动器的视图;
图17和18是致动器的输出齿轮和下部凸轮板;
图19是另一致动器的下部壳体部分、抬升元件和基部的透视图;
图20是图19中的抬升元件的透视图;以及
图21是图19中的下部壳体部分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看附图以及附图中描绘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用于车辆11的外部后视镜组件10包括镜头部12,所述镜头部12包括镜反射元件14,所述镜反射元件14被接收在镜头部12的镜外壳或罩体16中和/或被支撑在该镜外壳或罩体16处或者由该镜外壳或罩体16支撑(图1)。镜头部12包括被可枢转或可移动地安装到安装臂或基座或部分18的安装部12a。镜组件10包括电动折叠镜(其中镜头部可以通过致动器组件或调节装置被枢转),并且可以包括可分离式镜(其中镜头部可以绕安装臂或基座手动枢转)。镜组件10的安装臂或基座18被安装在主车辆或主题车辆11的侧部11a处,其中反射元件14给车辆的驾驶员提供沿着车辆的相应侧部的向后视场,如在下文讨论的。安装臂18具有配置成附连在车辆11的侧部11a处的第一端18a和远离第一端18a的第二端18b。镜头部12枢转通过镜头部12的安装部12a安装在安装臂18的第二端18b。镜头部12包括镜罩体16和镜反射元件14。
镜组件包括电动折叠镜组件,所述电动折叠镜组件包括致动器20,所述致动器20能够操作以使镜头部12(包括镜外壳16和反射元件14)相对于安装臂或基座18枢转。响应于用户输入,致动器操作以使镜头部12在多个止动位置之间枢转,所述多个止动位置包括使用或驱车位置(图2)以及折叠或存放位置(图3),在使用或驱车位置,镜头部12相对于车辆侧部和安装臂18伸出,以向车辆驾驶员向后和沿着车辆相应侧面提供景象,在折叠或存放位置,镜头部12被折叠而相对于安装臂18从伸出位置向内枢转,以便沿着车辆侧部布置。电动折叠致动器20包括电操作马达,并且当电动折叠致动器被操作时,电马达被电操作而枢转,以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在至少折叠位置和驱车位置之间枢转。镜头部还可以被手工枢转至使用位置或折叠位置中的任何一个。可选地,镜头部还可以被枢转到完全向前位置,其中镜头部12被枢转或旋转超出驱车位置。密封件可以被沿着镜头部12的安装部12a和安装臂或基座18之间的交界处布置。致动器和镜组件可以采用下述文献中描述的致动器和镜组件的各方面特征:美国专利号11,173,843;9,487,142;9,067,541和/或7,887,202,和/或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21-0261053,和/或2021年10月27日提交(代理人案卷号DON09P4313)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7/452,414,所有这些文献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中。
如展现于图4-图8,镜致动器20包括枢转组件21,其具有基部柱结构,所述基部柱结构具有枢转管或柱22和基部或止挡24(可以是彼此分立的元件、结合在一起,或者可以集成为单一元件),其中枢轴柱22为镜头部12提供或限定枢转轴线。柱22固定附连于安装臂18,并且因此相对于枢轴柱22固定的基部24被相对于安装臂18固定。柱22从基部止挡24延伸并且穿过下部壳体或支架26、抬升元件28和输出齿轮30。致动器壳体或下部壳体或支架26可旋转地布置在柱22上,并且容纳马达32、且不可旋转地布置或附连于镜头部12上。换言之,下部壳体26绕枢轴柱22的枢转轴线可旋转,并且镜头部12可以被固定于下部壳体26,以使得镜头部12可以基于下部壳体26的运动绕枢轴柱22枢转。柱22从基部24延伸且穿过下部壳体26和抬升元件28和输出齿轮30,并且穿过上部回弹性元件34,且具有固定在其上端的限位环或锁紧卡环36(由此限位环36可以被接纳于管或柱22上的凹槽)。上部壳体部分38附接于下部壳体26并且包围基部柱22、马达32、止挡和齿轮。限位环36刚性紧固于柱22,使得限位环36、柱22和基部24实际上等效于单一件或元件,并且为所有运动和力提供轴向和旋转方向的地面基准。抬升元件28不可旋转地通过键连接于基部24和柱22。回弹性元件34布置在输出齿轮30的上部分并且配置成与下部壳体接合以有助于使马达驻留。弹簧或弹簧元件40布置在限位环36和输出齿轮30之间,以将输出齿轮朝向基部24推压。弹簧可以接合输出齿轮处的滑动垫片42(例如,特氟龙垫片或类似物),以减小弹簧端部和输出齿轮之间的摩擦力。
因此,枢转组件21包括枢轴柱22和相对于枢轴柱固定且相对于安装臂18固定的基部24。枢转组件21进一步至少包括输出齿轮30,附连于镜头部12的下部壳体部分26,不可旋转地布置在基部24处的抬升元件28,且布置在输出齿轮30和枢轴柱22上端之间的弹簧元件40。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弹簧元件40被刚性接纳和固定于沿着枢轴柱22的上端形成的凹槽22a中的限位环36和输出齿轮30处的滑动垫片42之间。弹簧元件40朝向基部24推压输出齿轮30。
马达32布置在壳体部分内并且被致动以可旋转地驱动马达输出齿轮32a,马达输出齿轮32a可旋转地驱动壳体的主齿轮33,主齿轮33与输出齿轮30啮合并且将下部壳体26和上部壳体38(集中起来称作壳体)相对于输出齿轮绕枢轴柱22旋转,直至接合到硬止动部,由此马达将驻留或停止,其中镜头部通过止挡被限位于伸出或驱车位置。致动器被配置成使得当镜头部12通过马达的驱动被枢转时,硬止动部被提供于适宜的位置。致动器的回弹性元件34用于随着输出齿轮被扣紧在驱车位置停止输出齿轮的旋转。随着输出齿轮开始被扣紧,回弹性元件限制或阻止壳体相对于齿轮的进一步旋转并且因此使得马达驻留。例如,回弹性元件34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凸起34a,所述凸起沿着回弹性元件的外周径向分布,并且配置成当镜头部枢转到驱车或折叠位置时与沿着上部壳体38的内表面设置的相应翼片或凸起38a接合。当回弹性元件34的凸起34a与上部壳体38的翼片38a接合时,马达被扣紧并且停止操作。凸起34a围绕回弹性元件34的位置和翼片38a围绕上部壳体38的位置对应于驱车和折叠位置以及止挡在驱车和折叠位置的定位。操作马达以将镜头部在驱车位置和折叠位置枢转,可以称为电动枢转。
如展现于图17和图18,输出齿轮30包括附连在输出齿轮下端的下部凸轮元件31。下部凸轮元件31可以包括分立的部件,其相对于输出齿轮30分开形成并且附接于输出齿轮30的下端,或者输出齿轮30和下部凸轮元件31可以包括一体形成的部件。下部凸轮元件31固定附连于输出齿轮30并且包括从其向下突伸的多个下部凸轮31a。输出齿轮30的上端包括多个上部凸轮或凸起30a,其配置成与回弹性元件34接合,回弹性元件34包括径向凸起34a,用于与上部壳体部分38的内表面上的翼片38a(参看图7)接合。输出齿轮30和回弹性元件34可以使用前引用的美国专利公开文献US-2021-0261053中描述的齿轮和元件和致动器的各方面的特征。
下部凸轮元件31的下部凸轮31a配置成被至少部分地接纳于位于抬升元件28上端的相应凹口或接纳部28a中,从而在抬升元件被向上抬升且下部凸轮31a被接纳于凹口28a中时限制输出齿轮30的旋转。抬升元件28支靠在下部壳体26中,并且下部壳体26被配置成在镜头部在各止挡位置之间枢转期间随着下部壳体26被从其止挡(例如,驱车)位置或状态枢转出来而向上抬升或提升抬升元件28。换言之,当镜头部12在驱车和折叠位置之间被枢转时下部壳体26沿着枢轴柱22的轴向运动赋予抬升元件28沿着枢轴柱22的轴向运动,并且下部凸轮31a被接纳于抬升元件28的相应凹口28a中以借助输出齿轮30和下部凸轮元件31之间的固定关系阻止输出齿轮30的枢转或旋转运动。
如展现于图9,下部壳体的下部内表面包括多个凸轮或凸起26a,其向上突伸并且配置成与输出齿轮30的下部凸轮元件31的下部凸轮31a接合。抬升元件28支靠于凸轮26a的径向内侧,而下部凸轮31a跨越基部的凸轮24a、下部壳体26的凸轮26a,并且跨越抬升元件28,以使得它们接合凸轮26a并且可被接纳于抬升元件的接纳部28a中,如后文所描述。也就是说,下部壳体26的凸轮26a径向对着下部壳体的下部内表面布置,并且抬升元件28布置在下部壳体的凸轮26a的径向内侧,以使得凸轮26a可以在抬升元件28外侧的位置(或围绕外周边缘)与下部凸轮元件31的下部凸轮31a接合。例如,抬升元件28可以支靠在下部壳体的内部下表面26b上,内部下表面26b位于凸轮26a内侧并且外接于穿通下部壳体的开孔,枢轴柱和基部穿过所述开孔伸出。下部凸轮31a足够宽,以接合下部壳体26的凸轮26a和被接纳于抬升元件28的接纳部28a中。基部24的凸轮24a可以沿着枢轴柱22延伸穿过抬升元件28的开口中心。也就是说,输出齿轮30的下部凸轮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凸轮31a,其包括配置成与抬升元件28的接纳部28a接合的内侧部和位于内侧部的径向外侧且配置成与下部壳体26的上部凸轮面26a接合的外侧部。凸轮31a的内侧部还可以配置成接合基部24的凸轮24a。另外,凸轮31a的内侧部可以只部分地接纳于抬升元件28的接纳部28a中,以使得当接纳于接纳部28a中时凸轮31a可以保持与基部24的凸轮24a接合。
可选地,抬升元件28可以与下部壳体26集成形成,或相对于下部壳体26固定。由于抬升元件28基于壳体的轴向运动而沿着枢轴柱轴向可移动,因此抬升元件28可以形成下部壳体26的下部内表面的不可旋转部分。也就是说,抬升元件28可以与下部壳体26的内表面形成在一起,而下部壳体的其余部位绕相对于抬升元件28旋转固定的枢轴柱22可旋转。因此,由于抬升元件外接于枢轴柱且布置在下部壳体的上部凸轮面的径向内侧,抬升元件可以形成下部壳体的一部分,在此抬升元件相对于基部、输出齿轮和壳体其余部位不可旋转,而壳体其余部位相对于抬升元件可旋转。基于壳体部分的纵向运动,抬升元件沿着基部和枢轴柱纵向或轴向可移动。
当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参看图10-图12),下部凸轮31a接合下部壳体26的凸轮26a,其中下部壳体26的下表面接合于或嵌套于基部的止动表面24。如可见于图13,下部壳体26的上部凸轮26a向上突伸到抬升元件28的上表面上方,以使得下部凸轮31a接合上部凸轮26a、而不接合抬升元件28的任何部位。因此,当处在驱车位置时,弹簧载荷通过输出齿轮30、下部凸轮板31和下部壳体26传递至基部24。弹簧载荷并不经过抬升元件28,抬升元件28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时支靠在下部壳体部分处或上,并且位于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31a和下部凸轮板下方。换言之,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弹簧元件40通过输出齿轮30和下部壳体26作用于基部24。也就是说,当镜头部位于驱车位置时,抬升元件不与输出齿轮接合,并且输出齿轮可以相对于枢轴柱旋转,直至抬升元件在镜头部和壳体的电动枢转期间被抬升并与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31a接合。换言之,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弹簧元件的弹簧载荷(即,弹簧或偏压元件提供的力作用于致动器的一个或多个部件)被引导通过输出齿轮(即,通过弹簧元件与输出齿轮或输出齿轮处的滑动垫片接合而作用于输出齿轮)和下部壳体(即,通过输出齿轮与下部凸轮元件接合和下部凸轮元件与下部壳体的凸轮接合而作用于下部壳体)而传递至基部(即,通过下部壳体与枢轴柱处的基部接合而作用于基部)。引导弹簧元件的限位力经过壳体到达基部,增加了镜头部在驱车位置的稳定性。
在致动器的操作期间,当马达32首先操作而将镜头部从驱车位置朝向存放位置枢转时,马达32的操作引起输出齿轮30旋转以将下部凸轮31a移离上部凸轮26a,使得它们随后接合基部24的凸轮24a(参看图14)。也就是说,马达的初始操作将镜头部从驱车位置移动到折叠位置,引起输出齿轮绕枢轴柱22在静止的壳体内枢转,直至下部凸轮元件31的下部凸轮31a(其相对于输出齿轮30旋转固定)接合基部24的凸轮。随着输出齿轮30旋转,下部凸轮31a从支靠在下部壳体26的凸轮26a上的状态切换到沿着基部24的凸轮24a移动。如可见于图14和图15,当输出齿轮在这一过渡期间被旋转时,下部凸轮31a被定位在抬升元件28的接纳部28a上方并且不接合抬升元件28。也就是说,下部凸轮31a与下部壳体26的凸轮26a和抬升元件28分隔。因此,在这一过渡期间,弹簧元件40的弹簧力或弹簧载荷被引导通过输出齿轮而直接到达基部24,并且没有弹簧载荷施加于下部壳体或抬升元件,以使得弹簧元件40通过输出齿轮30作用于基部24、而不通过下部壳体或抬升元件。换言之,由于在输出齿轮30旋转时下部凸轮31a与基部24的凸轮24a之间接合以及下部凸轮31a从抬升元件28分开,来自弹簧元件40的弹簧载荷被引导通过输出齿轮30到达基部24。在输出齿轮30的运动期间弹簧载荷不被抬升元件28或下部壳体26承受。也就是说,当输出齿轮30处的下部凸轮31a从下部壳体的上部凸轮面26脱离接合并且与基部24的上部凸轮面24a接合时,弹簧元件40从通过输出齿轮30作用于下部壳体26切换到通过输出齿轮30作用于基部24。
随着马达进一步操作,输出齿轮30的进一步旋转通过下部凸轮31a与基部24的最上部凸轮或凸起24b之间的接合而被停止,并且下部壳体部分26相对于基部24被旋转。换言之,当输出齿轮30的旋转通过下部凸轮31a与基部24的最上部凸轮24b之间的接合而被阻止时,马达32的操作变为引起壳体绕输出齿轮30和枢轴柱22枢转或旋转。主齿轮33绕输出齿轮30行进。由于没有弹簧力作用于下部壳体26,随着下部壳体26相对于枢轴柱22和基部24旋转,借助下部壳体26和基部24之间接合或止动表面的形状(参看图16),下部壳体向上移离止挡或驱车位置并且可以被向上引导或脱离止挡位置。抬升元件28沿着下部壳体26的内侧下表面支靠,并且因此随着下部壳体相对于枢轴柱22和基部24旋转而沿着枢轴柱22与下部壳体26一起抬升。壳体和抬升元件28因此沿着枢轴柱22向上移动,以使得下部凸轮31a被接纳于抬升元件28的接纳部28a中,以在镜头部从驱车位置向存放位置枢转然后返回驱车位置期间限制或阻止输出齿轮30的旋转。换言之,当镜头部被从驱车位置向折叠位置枢转时,由于基部24的最上部凸起24b阻止输出齿轮的运动,抬升元件28抬升而与下部凸轮31a接合,因此当镜头部被从驱车位置向折叠位置枢转和当镜头部被从折叠位置向驱车位置枢转时,阻止输出齿轮的运动。尽管抬升元件28用于限制输出齿轮相对于基部和枢轴柱的旋转,抬升元件在下部凸轮31a处不向上抬升,并且小的间隙存在于下部凸轮的下端和抬升元件28的接纳部28a的下端或底部直径,并且下部凸轮31a支靠在基部24的凸轮上(如可见于图16)。在下部壳体26绕输出齿轮30的电动行进期间,弹簧载荷路线通过输出齿轮30和下部凸轮板31到达基部24。同样,在电动行进期间没有弹簧载荷作用于下部壳体26或抬升元件。换言之,在电动行进期间弹簧元件不作用于下部壳体或抬升元件。在镜头部电动折叠/展开期间,抬升元件28限制或阻止输出齿轮30旋转。抬升元件28的接纳部28a只部分地接纳下部凸轮31a,以使得,通过下部凸轮31a部分地接纳于抬升元件28的接纳部28a中,弹簧元件作用于基部24、而不作用于抬升元件28。
在镜头部的旋转期间将弹簧载荷引导到枢转组件21的非旋转部件,可减小枢转组件承受的扭力,并且因此增加组件的寿命期限,和减小枢转组件卡滞或故障的机会。当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时引导弹簧载荷通过壳体,可提高镜头部在驱车位置的稳定性。
因此,随着通过电操作马达的操作使得壳体和镜头部被朝向折叠或存放位置旋转,壳体相对于基部抬升,同时转动,并且这种抬升导致镜头部升高,并且增大镜头部安装部12a和安装臂18之间的间隙,并且因此在镜头部的枢转运动期间减小或限制或避免分界线(密封件,布置在镜头部安装部12a和安装臂18之间并且位于交界处,并且随从于镜头部和基部之间的间隙并充填该间隙)处的压力。
因此,致动器提供了镜头部12相对于安装臂18的受控运动,其中当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时弹簧载荷被引导通过输出齿轮30和下部壳体部分26到达基部24。由于弹簧载荷(即,通过输出齿轮和下部壳体作用于基部的弹簧元件),镜头部12因此牢固地保持就位于驱车位置。在镜头部12向存放位置枢转期间,凸轮用于将弹簧载荷从壳体释放,以使得弹簧元件通过输出齿轮作用于基部,并且不作用于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以使得壳体可向上抬升,以允许镜头部以与分界线密封件之间减小的接触或无接触枢转,并且抬升元件28用于保持输出齿轮30旋转键合于基部24,以使得在镜头部12的电动枢转运动期间输出齿轮30相对于基部24不旋转。在镜头部12的电动折叠/展开的整个范围内,当镜头部12处于驱车位置时弹簧载荷永远不会经过抬升元件28,并且只经过下部壳体部分。
致动器因此在马达32的常规操作期间从驱车位置向存放位置向后电动折叠和向前电动折叠返回驱车位置,而无需镜头部12的手工枢转或折叠。在从驱车位置朝向存放位置电动或电折叠期间,输出齿轮30旋转以将下部凸轮元件31的下部凸轮31a从与下部壳体部分26的凸轮26a接合移动到与基部24接合,弹簧载荷路径从经过输出齿轮30和下部壳体26改变或切换路径或方向,达到经过输出齿轮30直接到达基部24,这允许下部壳体26和抬升元件28沿着枢轴柱22抬升或轴向移动,不带弹簧载荷。下部壳体骑跨到基部24上的下部止挡斜坡上,以提供例如,1.5mm的抬升(或其它量的抬升,取决于特定应用)。下部止挡斜坡被设计成允许下部壳体26和基部24在接触时保持恒定的面接触。
因此,基部24包括下部止挡斜坡,其被配置成当镜头部在驱车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被枢转时引导下部壳体26(并且因此镜头部)沿着枢轴柱22的竖直运动。当马达32被初始供电而将镜头部从驱车位置向折叠位置枢转、并且马达32赋予输出齿轮30的旋转运动直至输出齿轮30的进一步运动通过基部24的最上部凸起24b而被阻止时,马达32的操作引起的旋转运动被施加到壳体,这引起下部壳体26绕输出齿轮30和枢轴柱22相对于基部24枢转。随着下部壳体26相对于基部枢转,壳体的外侧下表面与基部24的下部止挡斜坡之间的接合导致下部壳体26随从于下部止挡斜坡的斜度,并且因此沿着枢轴柱22相对于基部24抬升。在常规电折叠状态下,在下部壳体26骑在下部止挡斜坡上时没有弹簧载荷作用于下部壳体26。这是由于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在基部24上触底反弹,这使得弹簧载荷的路径改变成直接施加到基部24。
随着旦返回驱车位置,通过下部壳体部分的凸轮26a的斜坡特征与输出齿轮30处的下部凸轮元件31的下部凸轮31a接合,下部壳体26被迫沿着1.5mm的斜坡回降。换言之,随着镜头部从折叠位置向驱车位置枢转下部凸轮31a和下部壳体26的凸轮26a之间的接合会引导下部壳体26与基部24的下部止挡斜坡之间的接合,以引导壳体在驱车位置进入下降的位置。当下部壳体26与基部24的下部止挡斜坡重新接合或落入接合时,抬升元件28沿着枢轴柱下降并且释放下部凸轮元件31的下部凸轮31a。一旦下部壳体26和抬升元件28已被降低,马达32的进一步操作引起输出齿轮30旋转,直至输出齿轮处的下部凸轮元件31的下部凸轮31a骑跨到下部壳体部分26的凸轮26a上,因此回弹性元件34的一个或多个凸起34a接合上部壳体38的内表面上的相邻止挡,使马达驻留。
因此,当马达被扣紧时,弹簧载荷被传递经过输出齿轮30且经过下部壳体26到达基部24。在镜头部电折叠期间,弹簧载荷被直接传递至基部。换言之,弹簧载荷被从下部壳体26移除或引导开,以允许下部壳体沿着枢轴柱抬升,而不需抵抗弹簧载荷。
因此,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包括:(i)安装臂,具有配置成附连在车辆侧部处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ii)镜头部,枢转安装在安装臂的第二端,其中镜头部包括镜罩体和反射元件,以及(iii)电动折叠致动器。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电操作马达,在被电操作时,马达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在至少折叠位置和驱车位置之间枢转。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枢转组件,其包括枢轴柱和相对于枢轴柱固定且相对于安装臂固定的基部(其中枢轴柱从安装臂的远端区域向上突伸并且为镜头部建立枢转轴线)。基部具有基部止挡或凸轮面(诸如斜坡面,其在基部处外接于枢轴柱)。电动折叠致动器进一步包括输出齿轮,其外接于枢轴柱且具有下部凸轮面。电动折叠致动器进一步包括壳体部分(诸如电动折叠致动器的壳体的下部壳体部分),附连到外接于枢轴柱的镜头部处,且具有上部凸轮面。电动折叠致动器进一步包括抬升元件,其将枢轴柱接纳穿过其中,且具有接纳部,接纳部被配置成(当抬升元件与下部壳体部分一起抬升时)将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接纳在其内,以限制输出齿轮绕枢轴柱的旋转。弹簧元件布置在输出齿轮的上表面和枢轴柱的上端之间(诸如在径向突伸环处,径向突伸环至少部分地接纳于围绕枢轴柱上端区域的凹槽或沟槽中,或焊接或以其它方式固定到枢轴柱的上端区域)。弹簧元件向下施加偏压力以将输出齿轮沿着枢轴柱朝向基部向下推压。
电操作马达布置在壳体部分处并且可操作(当马达被供电或操作时),以可旋转地驱动齿轮(诸如固定在马达输出轴上的蜗轮或类似物),该齿轮与输出齿轮啮合以将壳体部分相对于输出齿轮和枢轴柱枢转(以引起壳体部分和镜头部绕枢轴柱的纵向轴线限定的枢转轴线移动或旋转或枢转)。当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且下部壳体位于沿着枢轴柱降低的位置时,电操作马达的操作可以赋予输出齿轮在壳体内的旋转运动,直至输出齿轮的旋转运动被阻止,诸如通过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元件与基部的凸轮元件或凸起之间的接合。通过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元件与基部的凸轮元件接合,马达的进一步操作赋予壳体绕输出齿轮和枢轴柱的旋转运动。随着镜头部从驱车位置箱折叠位置枢转,并且随着壳体部分绕输出齿轮和枢轴柱枢转,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基于壳体部分与基部的止动表面之间的接合而沿着枢轴柱抬升或轴向移动。当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被抬升时,抬升元件将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元件接纳在抬升元件的接纳部处,以阻止输出齿轮的旋转运动。通过抬升元件与输出齿轮的下部凸轮元件接合,下部壳体绕枢轴柱枢转,并且输出齿轮和抬升元件是旋转固定的或静止的。
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弹簧元件的弹簧载荷被引导通过输出齿轮和壳体部分到达基部,以向处在驱车位置的镜头部提供稳定性。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即,电操作马达操作以将镜头部枢转),弹簧载荷直接经过输出齿轮到达基部。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壳体部分。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抬升元件。换言之,在壳体部分的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被从下部壳体和抬升元件移离或引导开。这允许下部壳体和抬升元件沿着枢轴柱抬升或轴向移动,而无需抵抗或抬升对抗弹簧载荷,从而减小了电马达的负载和下部壳体和抬升元件的磨损。
当镜头部被手工枢转时(诸如从驱车位置向存放位置或诸如从存放位置向驱车位置),输出齿轮和壳体部分一起且顺序地相对于枢转管和基部枢转。当镜头部被手工枢转时,壳体部分沿着基部的下部止动表面的表面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这提供镜头部和安装臂之间的间隙,以在这样的枢转运动中减小或消除分界线密封件的压缩。
电动折叠致动器进一步包括回弹性元件,其外接于输出齿轮的一部分(诸如在输出齿轮的上部分)。回弹性元件具有向外径向突伸翼片,其与上部壳体部分处的相应向内径向突伸翼片接合,以限制壳体部分相对于输出齿轮的旋转,以使马达驻留在停止位置。输出齿轮和回弹性元件被形成和布置成使得回弹性元件挠曲到径向内侧,以允许回弹性元件的翼片在其它位置的运动,从而马达驻留在与停止位置分隔开的其它位置。
可选地,附加止挡界面可以形成在抬升元件和下部壳体的下部内表面之间,以进一步在镜头部手动枢转期间减小抬升元件和其它止动表面上的磨损。如展现于图19-图21,电动折叠致动器可以包括下部壳体部分126,其包括凸轮126a和位于凸轮126a的径向内侧下部内表面126b,下部内表面126b被配置成接纳抬升元件128。抬升元件128具有接纳部128a和下部止挡或凸轮128b,下部止挡或凸轮128b从抬升元件128的下表面突伸并且配置成接合下部壳体部分126的下部内表面126b处的相应止挡126c。换言之,抬升元件128包括下部凸轮面或止挡128b,其被配置成与下部壳体126的相应凸轮或止挡126c相接。下部壳体126的相应止挡126c被布置在下部内表面126b处,并且位于凸轮126a的径向内侧。当抬升元件128支靠在下部壳体部分126的下部内表面126b上时,抬升元件128位于壳体内较低位置,并且因此进一步远离与输出齿轮处的下部凸轮元件的下部凸轮接合。因此,当下部凸轮元件的下部凸轮接合凸轮124a和基部124的最上部凸起124b时,抬升元件128不与下部凸轮接合,并且抬升元件上的磨损减小了。
也就是说,附加止挡应用于抬升元件和下部壳体部分。在致动器被从驱车位置向折叠位置电动折叠,然后被手工向驱车位置向前折叠的状态期间,有位于基部上的止挡可以与抬升元件上的止挡一起磨损或劣化。是由输出齿轮处的下部凸轮元件的下部凸轮引起这种磨损的。为了防止/减小这种磨损,附加止挡被添加,以使得抬升元件在这一事件中位于较低位置。通过这种变化,当镜从折叠位置向驱车位置折叠时,在这一事件期间,输出齿轮处的下部凸轮元件的下部凸轮将越过抬升元件的止挡,而不会接触它。
镜组件可以采用下述文献中描述的镜组件的各方面特征:美国专利公开文献US-2021-0331625;US-2021-0316664;US-2021-0213880;US-2020-0353867和/或US-2020-0223364,和/或美国专利号10,099,618;9,827,913;9,487,142;9,346,403和/或8,915,601,所有这些文献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中。镜头部可以可调地布置在安装臂处,安装臂或致动器的一部分延伸穿过镜头部中的开口,由此通过致动器的操作相对于安装臂调节镜头部(包括镜反射元件),以调节驾驶员的向后视野和/或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和车辆侧部折叠(朝向折叠或存放位置)或展开(朝向展开或驱车或使用位置)。镜头部处的开口允许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的外端调节或运动。在这种配置中,镜反射元件可以与镜头部一起并且顺序地移动(镜头部可以包括镜壳体或罩体或外壳,其与镜反射元件一起并且顺序地移动)。
外部后视镜组件可以指具有任何适宜结构的任何适宜的外部后视镜组件,诸如无框镜。一种传统内部(或外部)后视镜组件使用塑料镶边,其覆盖和侵入传统后视镜组件使用的最前侧/最外侧玻璃基片的平面的最外侧表面的上方/上面,将最前侧/最外侧玻璃基片框入塑料中,诸如保护驾驶员不接触最前侧/最外侧玻璃基片的锋利外侧切割边缘。无框后视镜组件没有这样的镶边或边框。例如,InfinityTM和EVOTM内部后视镜组件是无框(也叫作无镶边)内部后视镜组件且不使用这样的镶边或边框。
一种InfinityTM电致变色后视镜组件(InfinityTM是美国密歇根州Holland市的公司“Magna Mirrors of America”的商标)包括塑料镜罩体或壳体,通过塑料注射模塑工艺形成[优选通过注射模塑PC/ASA,该材料是一种由聚碳酸酯(PC)和ASA(丙烯酸-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形成的热塑性无定形合金,以提供增强的耐热性和增强的机械性能]。电致变色/电光镜反射元件包括前玻璃基片和通过周边密封件与前玻璃基片相隔的后玻璃基片,电致变色介质(其为可电动调光的)夹在前玻璃基片和后玻璃基片之间并且通过周边密封件约束边界。前玻璃基片具有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其为镜反射元件的平面的前表面)和与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相隔前玻璃基片厚度尺寸的平面的第二玻璃表面。前玻璃基片包括外周表面,其延伸于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和平面的第二玻璃表面之间,且跨越前玻璃基片的厚度尺寸。当后视镜组件安装在配装车辆的风挡部位或车前部部位时(诸如通过安装结构),平面的第一表面面对着车辆驾驶员。透明的导电涂层布置在平面的第二玻璃表面上并且与电光(即电致变色)介质接触。前玻璃基片具有沿着前玻璃基片的平面的第二表面的周边边界区域建立的镜面反射性和导电的周边带,其外接于前玻璃基片的第二玻璃表面的外周边界区域,以使得当后视镜组件安装在配装车辆后,对于操控配装车辆中的正在注视后视镜组件的驾驶员隐蔽周边密封件。后玻璃基片具有平面的第三玻璃表面和平面的第四玻璃表面(其为镜反射元件的平面的后表面),并且后玻璃基片的平面的第三玻璃表面涂覆有可见光透射性/可见光反射性/近红外光透射性(优选其主波长中心为940nm)多层透射反射器。构成透射反射器的多层叠置体的最外层包括透明的导电涂层(优选包括氧化铟锡,且优选具有薄层电阻小于30欧姆每平方,更优选小于25欧姆每平方,最优选小于20欧姆每平方),与电光(典型地电致变色)介质接触。
后视镜组件的前玻璃基片的周向外周边包括圆角的、弯曲外玻璃表面,其提供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前玻璃基片的和镜罩体或附接板的侧壁的较小曲率外表面之间的圆角过渡。前玻璃基片的周向弯曲外/圆角的玻璃表面具有曲率半径为至少2.5mm,并且当后视镜组件安装在配装车辆上后暴露于配装车辆的驾驶员、可被驾驶员接触、并且驾驶员可视。镜罩体(或其上被安装电致变色/电光镜反射元件的前塑料支架/附接元件)没有任何部位侵入前玻璃基片的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即,镜反射元件的平面的前表面)的上方/上面。前玻璃基片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后玻璃基片的横截面尺寸,以使得前玻璃基片延伸超出后玻璃基片的相应边缘。后玻璃基片被接纳于其上安装电致变色/电光镜反射元件的前塑料支架/附接元件的侧壁并且被该侧壁外接。后玻璃基片优选通过双面胶带(布置在后玻璃基片的第四玻璃表面之间;即,镜反射元件的平面的后表面)附接到其上安装电致变色/电光镜反射元件的前塑料支架/附接元件。
因此,在InfinityTM后视镜组件中,布置在镜罩体(并且与镜罩体一起相对于组件的安装部可枢转)处的镜反射元件包括最外侧玻璃基片(其可被配备有InfinityTM后视镜组件的车辆的驾驶员接触),其具有平面的前玻璃表面、平面的后玻璃表面和周向外周边缘,外周边缘围绕玻璃基片的周边,延伸跨过将平面的前玻璃表面与平面的后玻璃表面分开的厚度尺寸。周向外周边缘的前外周边缘部包括圆角的玻璃表面,其周向围绕且外接玻璃基片外周,并且圆角的玻璃表面至少部分地跨越玻璃基片的厚度尺寸。圆角的玻璃表面具有曲率半径为至少2.5mm。镜罩体没有任何部位覆盖到玻璃基片的圆角的玻璃表面上方/上面或侵入到其上面。通过安装在配装车辆的风挡的驾驶室内侧的安装部,玻璃基片的圆角的玻璃表面暴露于配装车辆的驾驶员并且可被驾驶员接触。优选地,圆角的玻璃表面的曲率半径围绕玻璃基片的外周是一致的。镜组件包括附接表面,且优选地,镜反射元件附接于附接表面以将镜反射元件紧固在镜组件中。
内部棱柱后视镜组件(或非电致变色外部后视镜组件)具有单一玻璃基片,并且可以类似地使得周向外周边缘的前外周边缘部包括圆角的玻璃表面,其周向围绕和外界玻璃基片的外周,其中圆角的玻璃表面至少部分地跨越玻璃基片的厚度尺寸且具有曲率半径为至少2.5mm。
在一种EVOTM电致变色后视镜组件(EVOTM是是美国密歇根州Holland市的公司“Magna Mirrors of America”的商标)中,电致变色/电光镜反射元件包括前玻璃基片和通过周边密封件与前玻璃基片相隔的后玻璃基片,电致变色介质(其为可电动调光的)夹在前玻璃基片和后玻璃基片之间,并且通过周边密封件约束边界。前玻璃基片具有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其为镜反射元件的平面的前表面)和与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相隔前玻璃基片厚度尺寸的平面的第二玻璃表面。前玻璃基片包括外周表面,其延伸在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和平面的第二玻璃表面之间且跨越前玻璃基片的厚度尺寸。当EVOTM后视镜组件安装在配装车辆的风挡部位或车前部部位(诸如通过安装结构)上后,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面对着车辆驾驶员。透明的导电涂层布置在平面的第二玻璃表面上,并且与电光(即电致变色)介质接触。前玻璃基片具有沿着前玻璃基片的平面的第二玻璃表面的周边边界区域建立的镜面反射性和导电周边带,其外接前玻璃基片的第二表面的外周边界区域,以使得当后视镜组件安装在配装车辆(即装配后视镜组件的车辆)上后,对于注视后视镜组件的人隐蔽周边密封件。后玻璃基片具有平面的第三玻璃表面和平面的第四玻璃表面(其为镜反射元件的平面的后表面),并且后玻璃基片的平面的第三玻璃表面涂覆有可见光透射性/可见光反射性/近红外光透射性(优选其主波长中心为940nm)多层透射反射器。构成透射反射器的多层叠置体的最外层包括透明的导电涂层(优选包括氧化铟锡,且优选具有薄层电阻小于30欧姆每平方,更优选小于25欧姆每平方,最优选小于20欧姆每平方),与电光介质接触。
在一种EVOTM后视镜组件中,镜反射元件包括最外侧玻璃基片,最外侧玻璃基片具有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和平面的第二玻璃表面,带有沿着最前侧/最外侧玻璃基片的外周设置的外周边缘。外周边缘跨越第一和第二玻璃表面之间玻璃基片的厚度尺寸。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包括镜反射元件的前或最外侧表面,其在后视镜组件常规安装在配装车辆上后最靠近配备有后视镜组件的车辆的驾驶员。镜反射元件包括镜透射反射器,建立在镜反射元件的除了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之外的表面上。塑料模制镶条围绕玻璃基片的外周边缘周向布置且外接于玻璃基片的外周边缘,没有覆盖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上面或侵入到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的上方/上面。塑料模制镶条包括一个部分,其:(a)抵接最前侧/最外侧玻璃基片的外周边缘、且(b)具有外弯曲表面,外弯曲表面从大致邻近于最前侧/最外侧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延伸并且不含锋利边缘。最前侧/最外侧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所在平面与塑料模制镶条的最外侧部位大致平齐。塑料模制镶条的外弯曲表面提供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所在平面和塑料模制镶条的总体上曲率较小部位所在平面之间的弯曲过渡。总体上曲率较小部位位于塑料模制镶条的外弯曲表面的后侧、相邻且与其连续。塑料模制镶条包括后视镜组件的镜罩体的至少一部分。当镜反射元件被移动而将视野设置到配装车辆的驾驶员期望的设定时,镜罩体与镜反射元件顺序地移动。塑料模制镶条包括凹部,镜反射元件被接纳于凹部中,并且当镜反射元件接纳于凹部中时,塑料模制镶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玻璃基片的后面。塑料模制镶条包括用于将后镜罩体盖部附接于其上的结构。后镜罩体盖部被配置成附连在塑料模制镶条的结构上。
因此,在一种EVOTM后视镜组件中,镜反射元件嵌套在附接元件或塑料模制镶条或支架中,电致变色/电光镜反射元件嵌套在所述附接元件或塑料模制镶条或支架中/由其支撑。后玻璃基片优选通过双面胶带(布置在后玻璃基片的第四玻璃表面之间;即,镜反射元件的平面的后表面)附接到其上安装电致变色/电光镜反射元件的前塑料支架/附接元件。周向壁结构从附接元件或塑料模制镶条或支架的镜-元件附接侧延伸。周向壁结构跨越后玻璃基片,跨越电致变色介质,且跨越前玻璃基片的厚度尺寸。然而,周向壁结构不覆盖且不侵入到前玻璃基片的平面的第一(前)玻璃表面(即,镜反射元件的平面的前表面)的上方/上面。在镜组件被用于配装车辆中时,周向壁结构防止驾驶员接触前和后玻璃基片的任何切割边缘,并且特别是保护不与前玻璃基片的周向外侧切割边缘接触。
一种内部棱柱EVOTM后视镜组件(或非电致变色外部EVOTM后视镜组件)具有单一玻璃基片(外部EVOTM后视镜组件可以具有平面的玻璃基片,诸如对于驾驶员侧镜具有单位放大或弯折/弯曲的玻璃基片,诸如对于乘客侧镜具有加宽的向后视野),并且可以类似地具有周向壁结构,其从附接元件或塑料模制镶条或支架的镜-元件附接侧延伸。周向壁结构跨越玻璃基片,且跨越玻璃基片的厚度尺寸。然而,周向壁结构不覆盖和不侵入到平面的第一(前)玻璃表面玻璃基片的(即,镜反射元件的平面的前表面)的上方/上面。
镜组件可包括任何适宜的结构,诸如,作为示例,镜组件中的反射元件嵌套在镜罩体中,且镜罩体具有弯曲或圆角的外周边缘,其围绕反射元件且没有覆盖到反射元件的前表面上(诸如通过美国专利号7,255,451;7,289,037;7,360,932;8,049,640;8,277,059和/或8,529,108中描述的镜组件的各方面特征,所有这些文献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中),或者诸如镜组件具有嵌套在镜罩体中的电光或电致变色反射元件的后基片,以及具有弯曲或圆角的周边边缘的前基片,或者诸如镜组件具有单一玻璃基片反射元件,其布置在镜罩体的外周边缘处,并且其中玻璃基片具有弯曲或圆角的周边边缘,或者诸如镜组件具有反射元件玻璃基片,其被附接板的周边壁外接,其中附接板的周边壁没有任何部位侵入到或覆盖到玻璃基片的最外侧表面上面,诸如通过采用美国专利号10,099,618;9,827,913;9,598,016;9,346,403;9,174,578;8,915,601;8,730,553和/或8,508,831中描述的镜组件的各方面特征,所有这些文献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中(并且其中,这些结构中的电致变色和棱柱镜可从本申请的受让人处以商品名INFINITYTM镜商业购买到)。在这样的应用中,镜反射元件可以粘附性附连在镜头部的支架或附接板上,并且可以与镜头部一起并且顺序地相对于安装臂移动。镜组件可包括设在安装臂或镜头部处的致动器,其操作以相对于安装臂和安装臂所附接的车辆侧部枢转或调节镜头部(和反射元件),诸如通过下述文献中描述的镜组件的各方面特征: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21-0331625;US-2021-0316664;US-2021-0213880和/或US-2020-0353867,和/或美国专利号11,173,843;10,099,618;9,827,913;9,487,142;9,346,403;9,067,541;8,915,601;8,764,256;7,887,202;7,722,199;7,314,285;7,267,449;7,159,992;7,104,663;7,093,946;7,090,363;7,080,914;7,073,914;6,916,100;6,755,544;6,698,905;6,685,864;6,467,920;6,362,548;6,312,135;6,243,218;6,229,226;6,213,612;5,986,364;5,900,999和/或5,703,731,所有这些文献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中。
因此,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包括:(i)安装臂,具有配置成附连在车辆侧部处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ii)布置在安装臂第二端处的镜头部,其中镜头部包括镜反射元件,以及(iii)电动折叠致动器,其中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电操作型马达。当电操作型马达电操作时,电动折叠致动器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在至少下述位置之间枢转:(i)驱车位置,其中镜头部相对于配装车辆的侧部向外延伸,和(ii)折叠位置,其中镜头部被朝向配装车辆的侧部折叠。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i)枢轴柱,枢轴柱包括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ii)相对于枢轴柱的第一端固定且相对于安装臂固定的基部,(iii)第一齿轮,(iv)附连在镜头部处的壳体部分,(v)不可旋转地布置在枢轴柱处的抬升元件,和(vi)布置在第一齿轮和枢轴柱的第二端之间的弹簧元件,弹簧元件将第一齿轮朝向基部推压。所述电操作型马达在被电操作时可旋转地驱动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以将壳体部分相对于第一齿轮和枢轴柱枢转。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抬升元件不与第一齿轮接合。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抬升元件与第一齿轮接合以限制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弹簧元件通过第一齿轮和壳体部分作用于基部。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元件通过第一齿轮作用于基部、而不通过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
可选地,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接合。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壳体部分的下表面可以与基部的止动表面嵌套。当电动折叠致动器操作以将镜头部从驱车位置朝向折叠位置枢转时,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旋转,且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可以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脱离接合并接合基部的上部凸轮面。当第一齿轮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脱离接合并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接合时,弹簧元件从通过第一齿轮作用于壳体部分切换到通过第一齿轮作用于基部。随着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旋转,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沿着基部的上部凸轮面行进。随着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旋转和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沿着基部的上部凸轮面行进,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与下部壳体的上部凸轮面和抬升元件分隔开。随着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沿着基部的上部凸轮面行进,当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的最上部凸起接合时,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被停止。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可以通过基部的上部凸轮面上的凸轮而被停止。在第一齿轮的旋转被停止的状态下,电操作型马达的进一步操作会将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和基部旋转,且随着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和基部旋转使得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朝向第一齿轮向上抬升。随着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和基部旋转且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朝向第一齿轮向上抬升,弹簧元件通过第一齿轮作用于基部、而不通过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在壳体部分的下表面沿着基部的止动表面行进的状态下随着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和基部旋转,壳体部分可以被沿着枢轴柱向上引导。随着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朝向第一齿轮向上抬升,抬升元件的接纳部至少部分地接纳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以限制第一齿轮相对于抬升元件和枢轴柱的旋转。在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至少部分地接纳于抬升元件的接纳部中的状态下,每个下部凸轮的第一部分被接纳于所述接纳部中,且每个下部凸轮的第二部分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接合。抬升元件的接纳部只部分地接纳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以使得在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部分地接纳于抬升元件的接纳部中的状态下,弹簧元件作用于基部、而不抬升元件。
可选地,随着镜头部从驱车位置朝向折叠位置移动,壳体部分可以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以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抬升。随着壳体部分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抬升元件移动到与第一齿轮接合,以限制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
可选地,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手动枢转期间,第一齿轮和壳体部分可以一起且顺序地相对于枢轴柱枢转。
可选地,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手动枢转期间,随着壳体部分的下表面沿着基部的止动表面行进,壳体部分可以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
可选地,电动折叠致动器可以包括回弹性元件,其设置在第一齿轮上端,具有径向突伸翼片,用以与壳体部分处的相应翼片接合,以限制壳体部分相对于第一齿轮的旋转,使得电操作型马达驻留在停止位置。回弹性元件挠曲到径向内侧,以允许回弹性元件的径向突伸翼片运动,以防止电操作型马达驻留在与停止位置分隔开的其它位置。
可选地,抬升元件可以沿着基部和枢轴柱纵向可移动。
可选地,抬升元件外接于枢轴柱,且布置在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的径向内侧。抬升元件可包括壳体部分的一部分。壳体部分可以是相对于抬升元件可旋转的,且抬升元件可以沿着基部和枢轴柱纵向可移动,从而与壳体部分一起纵向移动。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可以包括沿着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径向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凸轮。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一个或多个凸轮中的每个凸轮包括:(i)内侧部,配置成与抬升元件的接纳部接合,和(ii)外侧部,位于内侧部的径向外侧且配置成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接合。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一个或多个凸轮的内侧部进一步配置成与基部的基部凸轮面接合。
可选地,抬升元件可包括下部凸轮面,配置成与壳体部分的相应凸轮面相接。壳体部分的相应凸轮面布置在壳体部分的内表面处,且位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的径向内侧。
可选地,镜头部可以被枢转安装在安装臂第二端处。
可选地,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弹簧元件的弹簧载荷通过第一齿轮和壳体部分传递至基部。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通过第一齿轮直接传递至基部。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壳体部分。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抬升元件。
可选地,镜头部包括无框镜反射元件。无框镜反射元件包括玻璃基片,其具有第一玻璃表面和第二玻璃表面,带有外周边缘沿着玻璃基片的外周且跨越第一和第二玻璃表面之间玻璃基片厚度尺寸的外周边缘,并且其中,当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常规安装在配装车辆中后,平面的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最靠近配备有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的车辆的驾驶员,并且其中,无框镜反射元件包括镜反射器,其建立在无框镜反射元件的除了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之外的表面上。镜头部包括塑料模制镶条,其围绕玻璃基片的外周边缘周向布置且外接于玻璃基片的外周边缘,而不覆盖到或侵入到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上面。塑料模制镶条可以时附接板的一个部位,所述附接板附连在与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相反的无框镜反射元件后侧。塑料模制镶条包括外弯曲表面,其从邻近于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延伸,且提供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所在平面和塑料模制镶条的曲率较小部位所在平面之间的弯曲过渡。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具体描述的实施例进行改变和修改,本发明的原理仅由根据专利法的原理解释的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来限制。

Claims (41)

1.一种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所述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包括:
安装臂,其具有配置成附连在车辆侧部处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
布置在安装臂第二端处的镜头部,其中所述镜头部包括镜反射元件;
电动折叠致动器,其中所述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电操作型马达;
其中,当所述电操作型马达被电操作时,所述电动折叠致动器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在至少下述位置之间枢转:(i)驱车位置,其中镜头部相对于配装车辆的侧部向外延伸,和(ii)折叠位置,其中镜头部被朝向配装车辆的侧部折叠;
其中,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i)枢轴柱,所述枢轴柱包括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ii)相对于枢轴柱的第一端固定且相对于安装臂固定的基部,(iii)第一齿轮,(iv)附连在镜头部处的壳体部分,(v)不可旋转地布置在枢轴柱处的抬升元件,和(vi)布置在第一齿轮和枢轴柱的第二端之间的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元件将第一齿轮朝向基部推压;
其中,所述电操作型马达在被电操作时可旋转地驱动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以将壳体部分相对于第一齿轮和枢轴柱枢转;
其中,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抬升元件不与第一齿轮接合;
其中,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抬升元件与第一齿轮接合以限制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
其中,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弹簧元件通过第一齿轮和壳体部分作用于基部;以及
其中,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元件通过第一齿轮作用于基部、而不通过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接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壳体部分的下表面与基部的止动表面嵌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当电动折叠致动器操作以将镜头部从驱车位置朝向折叠位置枢转时,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旋转,并且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脱离接合并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接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当第一齿轮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脱离接合并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接合时,弹簧元件从通过第一齿轮作用于壳体部分切换至通过第一齿轮作用于基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随着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旋转,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沿着基部的上部凸轮面行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随着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旋转并且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沿着基部的上部凸轮面行进,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与下部壳体的上部凸轮面和抬升元件分隔开。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随着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沿着基部的上部凸轮面行进,当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的最上部凸起接合时,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被停止。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被基部的上部凸轮面上的凸轮停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第一齿轮的旋转被停止的状态下,电操作型马达的进一步操作使得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和基部旋转,并且随着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和基部旋转,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朝向第一齿轮向上抬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随着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和基部旋转、并且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朝向第一齿轮向上抬升,弹簧元件通过第一齿轮作用于基部、而不通过壳体部分或抬升元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随着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和基部旋转,在壳体部分的下表面沿着基部的止动表面行进时,壳体部分被沿着枢轴柱向上引导。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随着壳体部分和抬升元件朝向第一齿轮向上抬升,抬升元件的接纳部至少部分地接纳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以限制第一齿轮相对于抬升元件和枢轴柱的旋转。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至少部分地接纳于抬升元件的接纳部中的状态下,每个下部凸轮的第一部分被接纳于所述接纳部中,并且每个下部凸轮的第二部分与基部的上部凸轮面接合。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抬升元件的接纳部只部分地接纳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以使得在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下部凸轮部分地接纳于抬升元件的接纳部中的状态下,弹簧元件作用于基部、而不作用于抬升元件。
1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随着镜头部从驱车位置朝向折叠位置移动,壳体部分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以将镜头部相对于安装臂抬升。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随着壳体部分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抬升元件移动到与第一齿轮接合,以限制第一齿轮相对于枢轴柱的旋转。
18.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手动枢转期间,第一齿轮和壳体部分一起且顺序地相对于枢轴柱枢转。
19.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手动枢转期间,随着壳体部分的下表面沿着基部的止动表面行进,壳体部分相对于基部向上移动。
20.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电动折叠致动器包括设置在第一齿轮上端的回弹性元件,其具有径向突伸翼片,所述径向突伸翼片与壳体部分处的相应翼片接合,以限制壳体部分相对于第一齿轮的旋转,以使电操作型马达驻留在停止位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回弹性元件挠曲到径向内侧,以允许回弹性元件的径向突伸翼片移动,以避免电操作型马达在与各停止位置分开的其它位置驻留。
22.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抬升元件沿着基部和枢轴柱可纵向移动。
23.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抬升元件外接于枢轴柱,并且布置在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的径向内侧。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抬升元件包括壳体部分的一部分。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壳体部分相对于抬升元件可旋转。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抬升元件沿着基部和枢轴柱可纵向移动,并且与壳体部分一起纵向移动。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包括沿着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径向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凸轮。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一个或多个凸轮中的每个凸轮包括:(i)内侧部,其配置成与抬升元件的接纳部接合,和(ii)外侧部,其位于内侧部的径向外侧并且配置成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接合。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第一齿轮的下部凸轮面上的一个或多个凸轮的内侧部进一步配置成与基部的基部凸轮面接合。
30.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抬升元件包括下部凸轮面,其配置成与壳体部分的相应凸轮面相接。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壳体部分的相应凸轮面布置在壳体部分的内表面处,并且位于壳体部分的上部凸轮面的径向内侧。
32.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镜头部枢转安装在安装臂第二端处。
33.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镜头部处于驱车位置的状态下,弹簧元件的弹簧载荷通过第一齿轮和壳体部分传递至基部。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通过第一齿轮直接传递至基部。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壳体部分。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在壳体部分相对于枢轴柱电动枢转期间,弹簧载荷不被传递通过抬升元件。
37.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镜头部包括无框镜反射元件。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无框镜反射元件包括玻璃基片,其具有第一玻璃表面和第二玻璃表面,其中外周边缘沿着玻璃基片的外周在第一和第二玻璃表面之间跨越玻璃基片的厚度尺寸,并且其中,当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常规安装在配装车辆上时,玻璃基片的平面的第一玻璃表面最靠近配备有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的车辆的驾驶员,并且其中,无框镜反射元件包括建立在除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之外的无框镜反射元件表面上的镜反射器。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镜头部包括塑料模制镶条,其围绕玻璃基片的外周边缘的周边布置并且外接于玻璃基片的外周边缘,而不覆盖或侵入到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上面。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塑料模制镶条是附接板的一部分,所述附接板附连在与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相反的无框镜反射元件后侧上。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车辆外部后视镜组件,其中,塑料模制镶条包括外弯曲表面,其从邻近于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的位置延伸并且提供玻璃基片的第一玻璃表面所在平面与塑料模制镶条的曲率较小部位所在平面之间的弯曲过渡。
CN202280030178.3A 2021-04-23 2022-04-22 用于外部镜的电动折叠致动器 Pending CN1173209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01317P 2021-04-23 2021-04-23
US63/201,317 2021-04-23
PCT/US2022/071850 WO2022226525A1 (en) 2021-04-23 2022-04-22 Powerfold actuator for exterior mirr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20921A true CN117320921A (zh) 2023-12-29

Family

ID=83723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0178.3A Pending CN117320921A (zh) 2021-04-23 2022-04-22 用于外部镜的电动折叠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20921A (zh)
DE (1) DE112022002308T5 (zh)
WO (1) WO202222652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0999A (en) 1997-01-09 1999-05-04 Donnelly Corporation Housing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a rearview mirror actuator assembly
US5986364A (en) 1997-04-14 1999-11-16 Donnelly Corporation Housing with integral weather seals and noise dampeners for a rearview mirror actuator assembly
US6362548B1 (en) 1997-04-14 2002-03-26 Donnelly Corporation Housing with integral gasket components for a rearview mirror actuator assembly
DE19841551B4 (de) 1998-09-11 2006-01-05 Donnelly Hohe Gmbh & Co. Kg Elektrischer Rückspiegel
US6799856B2 (en) 2001-05-02 2004-10-05 Magna Mirror Systems, Inc. Coordinated pivoting and extending vehicle mirror
US6213612B1 (en) 1999-01-11 2001-04-10 Donnelly Corporation Mirror actuat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229226B1 (en) 1999-03-26 2001-05-08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ular exterior rear view mirror actuator with emission suppression
US6243218B1 (en) 1999-09-29 2001-06-05 Donnelly Corporation Mirror actuator
US6698905B1 (en) 2000-05-16 2004-03-02 Donnelly Corporation Memory mirror system for vehicle
US6916100B2 (en) 2001-06-27 2005-07-12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7070287B2 (en) * 2002-04-23 2006-07-04 Magna Donnelly Mirrors North America L.L.C. Vehicular mirror system with at least one of power-fold and power-extend functionality
US7080914B1 (en) 2003-02-27 2006-07-25 Magna Donnelly Mirrors North America L.L.C. Vehicular mirror with adjustable pivot connection
US7090363B1 (en) 2003-02-27 2006-08-15 Magna Donnelly Mirrors North America L.L.C. Mirror actuator assembly with modular positional memory device
US7267449B1 (en) 2003-09-02 2007-09-11 Magna Donnelly Mirrors North America, L.L.C. Twin-arm vehicle mirror with powerfold and powerextend features
US7093946B2 (en) 2003-09-08 2006-08-22 Donnelly Corporation Powerfold exterior mirror assembly
US7303294B1 (en) 2004-09-14 2007-12-04 Magna Donnelly Mirrors North America L.L.C. Vehicle mirror system with reduced friction actuation and movement
US7722199B2 (en) 2006-08-23 2010-05-25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actuator
US7887202B1 (en) 2007-06-22 2011-02-15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Vehicular mirror system with dual detent powerfold assembly
US8508831B2 (en) 2009-04-23 2013-08-13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Mirror assembly for vehicle
US8730553B2 (en) 2009-04-23 2014-05-20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Frameless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9598016B2 (en) 2010-10-15 2017-03-21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9346403B2 (en) 2009-10-07 2016-05-24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8915601B2 (en) 2010-02-10 2014-12-23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Exterior mirror assembly with actuator
US10099618B2 (en) 2014-02-12 2018-10-16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9827913B2 (en) 2010-02-10 2017-11-28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8764256B2 (en) 2010-10-01 2014-07-01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Vehicle exterior mirror system with light module
JP5803356B2 (ja) * 2011-07-05 2015-11-04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US9067541B2 (en) 2011-10-31 2015-06-30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Exterior mirror assembly with actuator
US9174578B2 (en) 2013-04-22 2015-11-03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9487142B2 (en) 2013-06-25 2016-11-08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for vehicle
US11173843B2 (en) 2017-08-17 2021-11-16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Powerfold actuator for exterior mirror
WO2019040711A1 (en) 2017-08-23 2019-02-28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OUTDOOR MIRROR ASSEMBLY
DE102019203156B4 (de) * 2018-03-08 2022-03-24 Magna Mirrors Holding Gmbh Aussenrückspiegel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12019002651T5 (de) 2018-05-24 2021-03-11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Aussenrückspiegelanordnung
DE102019122105B3 (de) * 2019-08-16 2020-11-05 Motherson Innovations Company Limited Kombinierter Aktuator zum Klappen und Anheben von Spiegeln, Rückblickeinrichtung und Fahrzeug
CN113276778A (zh) 2020-02-20 2021-08-20 麦格纳镜片美国有限公司 用于外部镜的电动折叠致动器
US11485289B2 (en) 2020-04-08 2022-11-01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Vehicula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11458895B2 (en) 2020-04-27 2022-10-04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2002308T5 (de) 2024-02-22
WO2022226525A1 (en)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8232B2 (en) Vehicular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extendable and retractable mirror head
US11396264B2 (en) Powerfold actuator for exterior mirror
US8915601B2 (en) Exterior mirror assembly with actuator
EP3150438B1 (en) Foldable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US11623568B2 (en)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11325535B2 (en)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20060256459A1 (en) Rear viewing device for an automobile
EP0292223A2 (en) Vehicle rear view mirror
US11970112B2 (en) Powerfold actuator for exterior mirror
US11485289B2 (en) Vehicula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11597321B2 (en)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CN117320921A (zh) 用于外部镜的电动折叠致动器
US20240181965A1 (en) Powerfold actuator for exterior mirror
JP4484238B2 (ja) アウター用バックミラー
CN217099836U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CN221067914U (zh) 电子后视镜和车辆
CN212890111U (zh) 一种带防护罩镜圈的无边框后视镜
US20220258669A1 (en) Vehicular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20230311764A1 (en) Vehicular exterior mirror assembly with dual/nested coil spring at pivot joint
JP2004149059A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
JPH07266894A (ja) ルーフ開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