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99836U -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99836U
CN217099836U CN202123237484.6U CN202123237484U CN217099836U CN 217099836 U CN217099836 U CN 217099836U CN 202123237484 U CN202123237484 U CN 202123237484U CN 217099836 U CN217099836 U CN 217099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chromic
substrate
view mirror
glare
mirr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3748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小辉
曹贞虎
胡珊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Mi R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Mi R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Mi R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Mi R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3748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99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99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99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包括:镜壳及电致变色镜片元件;所述镜壳包括朝向观察者的开口;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容纳在所述镜壳的开口处,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的正面朝向观察者,其背面背向观察者;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通过电源线引出并与设置在所述镜壳外的线路板电连接形成电回路;其中,所述镜壳内部未设置眩光光敏传感器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本实用新型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未设置眩光光敏传感器、环境光光敏传感器及线路板在后视镜内部,减少了内后视镜的重量和体积,并且降低了内后视镜的制造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内后视镜的灵活度和美观度。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视镜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后视镜具有防眩目、安全驾驶的作用,其广泛应用在汽车内外镜中。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的工作原理是借助设置在后视镜内的前后两个光敏传感器分别获取环境光和车辆后方眩光的光强,通过两者光强的比较控制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两端的电压,进而改变电致变色后视镜的颜色、反射率、透光率等光学性质变化。
现有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尤其是内后视镜,通常是将环境光光敏传感器、眩光光敏传感器及线路板均设置在后视镜的外壳内,以制造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后视镜产品。然而,由于后视镜外壳内设置有上述传感器和线路板等零件,增加了后视镜产品的重量和体积,也降低了后视镜角度调节的灵活度和美观度。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以解决现有电致变色后视镜重量重、体积大,调节灵活度低等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所述内后视镜总成包括:
镜壳,其包括朝向观察者的开口;及
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其容纳在所述镜壳的开口处,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的正面朝向观察者,其背面背向观察者;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通过电源线引出并与设置在所述镜壳外的线路板电连接形成电回路;
其中,所述镜壳内部未设置眩光光敏传感器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包括第一基材、第二基材、密封件及电致变色介质;所述密封件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外周区域之间,以将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上分别沉积有透明导电膜层和导电反射膜层;所述透明导电膜层和导电反射膜层与电致变色介质接触。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还包括第一导电夹和第二导电夹;所述第一导电夹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基材的第二表面与透明导电膜层电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夹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的第三表面与导电反射膜层电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的第四表面。
优选地,所述内后视镜总成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径向方向沿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周向方向延伸,所述边框纵向方向的一端与镜壳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基材的第一表面或延伸至第一基材边缘表面和第二基材边缘表面的至少一个边缘表面。
优选地,所述内后视镜总成还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设置在第二基材的第四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承载板通过胶接的方式连接在第二基材上。
优选地,所述镜壳的开口端部延伸至第一基材边缘表面和第二基材边缘表面的至少一个边缘表面。
优选地,所述承载板靠近周边区域还设置有凸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镜壳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材的外周区域位置还设置有遮蔽层;所述遮蔽层宽度大于密封件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材的边缘表面为光滑过渡的圆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系统,通过将环境光光敏传感器和线路板设置在内后视镜的镜壳外,而减少了内后视镜的重量和体积,并且降低了后视镜系统的整体制造成本,提高了后视镜的灵活度和美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镜壳1、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眩光光敏传感器3、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线路板5、边框6、承载板7、电源线8、第一基材21、第二基材22、密封件23、电致变色介质24、第一导电夹25、第二导电夹26、第一表面21a、第二表面21b、圆角21c、第三表面22a、第四表面22b、透明导电膜层201、导电反射膜层202、遮蔽层20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为有框后视镜,如图1和图4所示,其包括镜壳1、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和边框6;所述镜壳1包括朝向观察者的开口,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容纳在所述镜壳1的开口处;所述边框6径向方向沿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周向方向延伸,所述边框6纵向方向的一端与镜壳1相连接,进一步的是通过凸出的连接部与镜壳1内设置的锲型块进行卡口连接方式进行固定;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通过边框6遮蔽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内设置的密封件23和电极引出装置(第一导电夹25和第二导电夹26)。
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的正面朝向观察者,其背面背向观察者;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包括第一基材21、第二基材22、密封件23及电致变色介质24;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基材21朝向观察者的一面定义为第一表面21a,背向观察者的一面定义为第二表面21b,将第二基材22朝向观察者的一面定义为第三表面22a,背向观察者的一面定义为第四表面22b。所述密封件23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21和第二基材22的外周区域之间,以将所述第一基材21和第二基材22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24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一基材21的第二表面21b和第二基材22的第三表面22a上分别沉积有透明导电膜层201和导电反射膜层202;所述透明导电膜层201和导电反射膜层202与电致变色介质24接触。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还包括第一导电夹25和第二导电夹26;所述第一导电夹25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基材21的第二表面21b与透明导电膜层201电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22的第四表面22b;所述第二导电夹26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22的第三表面22a与导电反射膜层202电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22的第四表面22b。
所述透明导电膜层201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任意一种透明导电膜层201,举例来说,透明导电膜层201可以为ITO、FTO等。所述导电反射膜层202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任意一种由导电膜层和反射膜层组合得到的膜层体系,举例来说,导电膜层同样可以为ITO、FTO等,反射膜层可以为金、银、铂、钯等单一的金属膜层,亦或是由第一高折射率膜层、低折射率膜层和第二高折射率膜层组成的复合膜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高折射率膜层和第二高折射率膜层材料各自为Nb2O5,Ta2O5,TiO2,ZrO2中的一种;所述低折射率膜层材料为SiO2或MgF2。上述材料仅作为举例说明,本实用的透明导电膜层201只要为本领域所公开具有透明且导电功能的膜层材料都在本实用保护范围之内,导电反射膜层202只要为本领域所公开兼具导电和反射功能的膜层材料都在本实用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2和实施例3膜层材料选用同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内后视镜总成,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通过电源线8引出并与设置在所述镜壳1外的线路板5电连接形成电回路;所述镜壳1内部未设置线路板5、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所述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与线路板5电连接。所述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设置在车身其他位置上,举例来说,可以设置在车灯上,比如将眩光光敏传感器3设置在后车灯上,以接收后车的强光光强,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设置在前车灯上,以接收前方的环境光光强。本实施例的所述线路板5设置在车辆的中控台内,具体线路板5的设置位置可以集成在车内现有的控制系统中,亦可以另外单独作为一个控制模块设置车内方便控制的地方。通过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接收到的光强对比,利用线路板5控制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的工作状态,实现内后视镜总成自动防眩目的效果。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内后视镜总成,由于镜壳1未设置线路板5、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使得镜壳1厚度相对于传统后视镜,减少了内后视镜的重量和体积,并且降低了后视镜系统的整体制造成本,提高了后视镜的灵活度和美观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为无边框后视镜,如图2和图5所示,其包括镜壳1、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和承载板7;所述镜壳1包括朝向观察者的开口,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容纳在所述镜壳1的开口处,所述承载板7通过胶接的方式连接在第二基材22的第四表面22b上。所述承载板7靠近周边区域还设置有凸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镜壳1相连接。
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的正面朝向观察者,其背面背向观察者;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包括第一基材21、第二基材22、密封件23及电致变色介质24;第一基材21外周尺寸大于第二基材22外周尺寸,所述镜壳1的开口端部延伸至第二基材22边缘表面。所述密封件23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21和第二基材22的外周区域之间,以将所述第一基材21和第二基材22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24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一基材21的第二表面21b和第二基材22的第三表面22a上分别沉积有透明导电膜层201和导电反射膜层202;所述透明导电膜层201和导电反射膜层202与电致变色介质24接触。所述第一基材21的边缘表面为光滑过渡的圆角21c。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还包括第一导电夹25和第二导电夹26;所述第一导电夹25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基材21的第二表面21b与透明导电膜层201电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22的第四表面22b;所述第二导电夹26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22的第三表面22a与导电反射膜层202电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22的第四表面22b。所述第一基材21的外周区域位置还设置有遮蔽层203;所述遮蔽层203宽度大于密封件23宽度,用以遮蔽密封件23和电极引出装置(第一导电夹25和第二导电夹26)。
所述遮蔽层203为一金属层,或由一金属层和至少一层金属氧化物层构成。该金属层为Ag、Ti、Al、Cr、Ni、Mo、Ru、Rh、Ir、Pd、Pt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氧化物层为氧化铌、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钽、氧化锌、氧化铬、氧化铜、氧化锰、氧化镍、氧化钼和氧化铁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遮蔽层203可采用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等物理气相沉积方法,或化学电镀方法制备得到。通过上述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得到的遮蔽层203,使设置在基片上的密封件23和导电夹得以隐藏,进而使后视镜组合件整体视觉上更加美观。通过遮蔽层203设置,可以制得无边框后视镜,进一步拓展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视野范围。
本实施例的内后视镜总成,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通过电源线8引出并与设置在所述镜壳1外的线路板5电连接形成电回路;所述镜壳1内部未设置线路板5、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所述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与线路板5电连接。所述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设置在车身其他位置上,举例来说,可以设置在车灯上,比如将眩光光敏传感器3设置在后车灯上,以接收后车的强光光强,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设置在前车灯上,以接收前方的环境光光强。本实施例的所述线路板5设置在车辆的中控台内,具体线路板5的设置位置可以集成在车内现有的控制系统中,亦可以另外单独作为一个控制模块设置车内方便控制的地方。通过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接收到的光强对比,利用线路板5控制电致变色镜片元件2的工作状态,实现内后视镜总成自动防眩目的效果。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内后视镜总成,由于镜壳1未设置线路板5、眩光光敏传感器3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4,使得镜壳1厚度相对于传统后视镜,减少了内后视镜的重量和体积,并且降低了后视镜系统的整体制造成本,提高了后视镜的灵活度和美观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如图3和图6所示,其结构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内后视镜总成,第一基材21边缘表面未经倒角处理形成光滑过渡的圆角;另外,所述镜壳1的开口端部延伸至第一基材21边缘表面,其端部大致与第一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齐平。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后视镜总成包括:
镜壳,其包括朝向观察者的开口;及
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其容纳在所述镜壳的开口处,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的正面朝向观察者,其背面背向观察者;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通过电源线引出并与设置在所述镜壳外的线路板电连接形成电回路;
其中,所述镜壳内部未设置眩光光敏传感器和环境光光敏传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包括第一基材、第二基材、密封件及电致变色介质;所述密封件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外周区域之间,以将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上分别沉积有透明导电膜层和导电反射膜层;所述透明导电膜层和导电反射膜层与电致变色介质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还包括第一导电夹和第二导电夹;所述第一导电夹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基材的第二表面与透明导电膜层电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夹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的第三表面与导电反射膜层电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的第四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后视镜总成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径向方向沿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周向方向延伸,所述边框纵向方向的一端与镜壳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基材的第一表面或延伸至第一基材边缘表面和第二基材边缘表面的至少一个边缘表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后视镜总成还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设置在第二基材的第四表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通过胶接的方式连接在第二基材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的开口端部延伸至第一基材边缘表面和第二基材边缘表面的至少一个边缘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靠近周边区域还设置有凸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镜壳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材的外周区域位置还设置有遮蔽层;所述遮蔽层宽度大于密封件宽度。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材的边缘表面为光滑过渡的圆角。
CN202123237484.6U 2021-12-21 2021-12-21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Active CN217099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7484.6U CN217099836U (zh) 2021-12-21 2021-12-21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7484.6U CN217099836U (zh) 2021-12-21 2021-12-21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99836U true CN217099836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91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37484.6U Active CN217099836U (zh) 2021-12-21 2021-12-21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998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34585B2 (en) Automotive rearview mirror with capacitive switches
US20140036337A1 (en) Vehicular rearview mirro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incorporating these elements
WO2014013759A1 (ja) 防眩ミラー、車両および防眩ミラーの製造方法
US8649082B2 (en) Interior electrochromic mirror assembly
US9274394B2 (en) Multi-zone mirrors
US10234720B2 (en) Second surface transflector for electro-optic device
CN217099836U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US8649083B2 (en) Multi-zone mirrors
CN217099837U (zh) 一种红外高透防眩目汽车后视镜镜片元件
CN214299895U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
CN214295775U (zh) 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用的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及其组件
CN215204670U (zh) 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元件及电致变色后视镜组合件
CN206719099U (zh) 具有触控单元的汽车后视镜
CN217099838U (zh) 一种增加可见光透射度的自动防眩目镜结构
CN214540318U (zh) 一种高反射率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
CN214215624U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
CN219236905U (zh) 一种具有疲劳监控功能的防眩目后视镜组件
CN212220074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组合件
CN212207931U (zh) 用于汽车防眩目后视镜的遮挡层导电膜结构
CN111332207A (zh) 一种具有高反射率变化窗口的电子防眩汽车外视镜
CN211765244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组件
CN212675328U (zh) 一种电极改进的电致变色后视镜组合件
CN220410415U (zh) 防掉胶的汽车后视镜镜片
CN209870250U (zh) 一种3d曲面半透半反镜组件及电子后视镜
CN218702985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后视镜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