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95643A - 踏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踏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95643A CN117295643A CN202280034371.4A CN202280034371A CN117295643A CN 117295643 A CN117295643 A CN 117295643A CN 202280034371 A CN202280034371 A CN 202280034371A CN 117295643 A CN117295643 A CN 1172956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pedal
- extension
- connecting rod
-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545 inva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64 tensil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3—Means for enhancing the operator's awareness of arrival of the controlling member at a command or datum position; Providing feel, e.g. means for creating a counterfor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4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by electrical means, e.g. using travel or force sens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4—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pivoting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5/00—Other details or appurtenances of control mechanisms, e.g. supporting intermediate members elastically
- G05G25/04—Sealing against entry of dust, weather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B60K26/021—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with means for providing feel, e.g. by changing pedal force characteristic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50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5—Means for returning or tending to return controlling members to an inoperative or neutral position, e.g. by providing return springs or resilient end-s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踏板装置(1)具备踏板(40)、连结杆(60)、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形成在由操作者踩踏踏板(40)时供连结杆(60)通过的外壳孔(100)的外壳(5)、及覆盖部件(80)。覆盖部件(80)具有第一连接部(81)与覆盖部(83)。第一连接部(81)连接于外壳(5)中的形成外壳孔(100)的外壳端部(101)。覆盖部(83)配置于第一连接部(81)与踏板背面(405)之间并且连接于第一连接部(83),从而覆盖外壳孔(100)。
Description
对于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21年5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21-82794号,通过参照将其记载内容编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踏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已知有具备覆盖部件的汽车用踏板,该覆盖部件覆盖由车辆的驾驶员踩踏的踏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4-501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发明人等的研究,由于踏板中的被驾驶员踩踏的面被覆盖部件覆盖,因此覆盖部件由于被驾驶员踩踏而磨损或破损。因此,尘埃、水分以及覆盖部件的磨损粉末等异物从覆盖部件的破损部分侵入收容弹簧等反作用力产生机构的外壳的内部。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异物的侵入的踏板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观点,踏板装置具备:踏板(40),通过操作者的踩下而以旋转轴(CL)为中心旋转;连结杆(60),连接于踏板中的与被操作者踩踏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即踏板背面(405),从而以旋转轴为中心与踏板一起旋转;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在由操作者踩踏踏板时从踏板经由连结杆接受力而弹性变形,由此产生对于施加于踏板的操作者的踏力来说的反作用力;外壳(5),形成当由操作者踩踏踏板时供连结杆通过的孔即外壳孔(100),并且收容有反作用力产生机构;以及覆盖部件(80),具有外壳连接部(81)及覆盖部(83),该外壳连接部(81)连接于外壳中的形成外壳孔的端部即外壳端部(101),该覆盖部(83)配置于外壳连接部与踏板背面之间并且连接于外壳连接部,从而覆盖外壳孔。
覆盖部配置于外壳连接部与踏板背面之间,从而不会被操作者踩踏。因此,覆盖部件不会磨损以及破损。另外,由于覆盖部覆盖外壳孔,因此异物不能从外壳的外部通过外壳孔侵入到外壳的内部。因而,可抑制异物的侵入。
另外,对各构成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标记表示该构成要素等和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线控制动系统的构成图。
图2是踏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踏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踏板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踏板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图4的VI部放大图。
图7是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剖面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剖面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剖面图。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剖面图。
图12是第六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剖面图。
图14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外壳以及覆盖部件的剖面图。
图15是第八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外壳以及覆盖部件的剖面图。
图16是第九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外壳以及覆盖部件的剖面图。
图17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18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19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20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21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22是第十五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23是第十六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24是第十七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25是第十八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26是第十九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27是第二十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以及覆盖部件的剖面图。
图28是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连结杆以及覆盖部件的剖面图。
图29是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的剖面图。
图30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的剖面图。
图31是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第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32是第二十五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第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33是第二十六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第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34是第二十七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剖面图。
图35是第二十八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剖面图。
图36是第二十九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37是踏板装置的侧视图。
图38是踏板装置的侧视图。
图39是表示踏板装置中的最大踩下状态的侧视图。
图40是第三十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侧视图。
图4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踏板、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4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踏板、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4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踏板、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图4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踏板、连结杆、覆盖部件以及外壳端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1例如作为制动踏板而使用于控制车辆的制动器的线控制动系统150。首先,对该线控制动系统150进行说明。
线控制动系统150如图1所示,具备轮缸131~134、ECU110、制动回路120以及踏板装置1。
轮缸131~134分别配置于车辆的各车轮。另外,在各轮缸131~134安装有未图示的制动垫片。
ECU110具有第一ECU111以及第二ECU112。第一ECU111具有未图示的微机以及驱动电路等。另外,第一ECU111基于来自后述的踏板装置1的信号,控制后述的制动回路120的第一制动回路121。第二ECU112具有未图示的微机以及驱动电路等。而且,第二ECU112基于来自后述的踏板装置1的信号,控制后述的制动回路120的第二制动回路122。
制动回路120具有第一制动回路121以及第二制动回路122。第一制动回路121包含储存器124、马达123、齿轮机构125以及主缸126。储存器124储存有制动液。马达123驱动齿轮机构125。齿轮机构125使主缸126所具有的主活塞127沿主缸126的轴向往复移动。第二制动回路122包含未图示的电磁阀等。另外,第二制动回路122根据来自第二ECU112的控制信号进行电磁阀的开闭,由此控制各轮缸131~134的液压。
这里,为了说明以下的踏板装置1,将车辆的前后方向设为车辆前后方向Da。将车辆的上下方向(日文:天地方向)设为车辆上下方向Db。将车辆的左右方向设为车辆左右方向Dc。将车辆前后方向Da上的前方记载为车辆前方。将车辆前后方向Da上的后方记载为车辆后方。将车辆上下方向Db上的上方记载为车辆上方。将车辆上下方向Db上的下方记载为车辆下方。将车辆左右方向Dc上的左方记载为车辆左方。将车辆左右方向Dc上的右方记载为车辆右方。
踏板装置1是风琴式的踏板装置1。因此,踏板装置1根据施加于后述的踏板40的驾驶员的踏力的增加而使踏板40中的比旋转轴CL靠车辆前方的部位向车厢内的地板2侧或者前围板侧旋转。另外,前围板是划分车辆的发动机舱等的车厢外与车厢内的隔壁,有时也被称作横隔板。
具体而言,如图2~图7所示,踏板装置1具备外壳5、外壳用螺栓22、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踏板40、衬垫402、轴41、旋转板43以及传感器单元50。另外,踏板装置1具备连结杆60、杆连接用螺钉65、第一止挡件70、第二止挡件75以及覆盖部件80。
外壳5具有第一外壳10、第二外壳20以及呼吸孔25。
第一外壳10由树脂形成为箱状。另外,第一外壳10具有上壁11、左侧壁12、右侧壁13、前壁14、外壳空间15、外壳开口16以及轴承孔17。
如图2~图4所示,上壁11是第一外壳10中的车辆上方侧的壁。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上壁11包含外壳孔100以及外壳端部101。在外壳孔100插入有后述的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的大部分。外壳端部101形成有外壳孔100。如图3所示,左侧壁12是第一外壳10中的车辆左方侧的壁。
如图2以及图5所示,右侧壁13是第一外壳10中的车辆左方侧的壁。另外,右侧壁13包含外壳凹部130。
外壳凹部130从右侧壁13的外表面向车辆左方向凹陷。另外,外壳凹部130包含外壳凹部底面305、外壳凹部第一侧面301、外壳凹部第二侧面302、外壳凹部第三侧面303以及外壳凹部空间306。
外壳凹部底面305是朝向车辆右方的面。另外,外壳凹部底面305形成为以后述的踏板40的旋转轴CL为中心的圆弧状。
外壳凹部第一侧面301连接于外壳凹部底面305中的车辆后方侧。另外,外壳凹部第一侧面301形成为以后述的踏板40的旋转轴CL为中心的圆弧柱的侧面状。
外壳凹部第二侧面302连接于外壳凹部底面305中的车辆前方侧。另外,外壳凹部第二侧面302形成为以后述的踏板40的旋转轴CL为中心的圆弧柱的侧面状。
外壳凹部第三侧面303连接于外壳凹部底面305、外壳凹部第一侧面301以及外壳凹部第二侧面302中的车辆上方侧。
外壳凹部空间306是由外壳凹部底面305、外壳凹部第一侧面301、外壳凹部第二侧面302以及外壳凹部第三侧面303形成的空间。另外,外壳凹部空间306通过外壳凹部底面305、外壳凹部第一侧面301以及外壳凹部第二侧面302的形状形成为以后述的踏板40的旋转轴CL为中心的圆弧状。
如图4所示,前壁14是第一外壳10中的车辆前方侧的壁。外壳空间15是由上壁11、左侧壁12、右侧壁13以及前壁14形成的空间。外壳开口16是由外壳空间15中的上壁11的端部、左侧壁12的端部、右侧壁13的端部以及前壁14的端部形成的开口空间。轴承孔17是沿车辆左右方向Dc延伸的圆柱状的空间。
第二外壳20形成为板状,并且连接于第一外壳10的上壁11的端部、左侧壁12的端部、右侧壁13的端部以及前壁14的端部。另外,例如在第一外壳10的上壁11的端部的未图示的孔、左侧壁12的端部的未图示的孔、右侧壁13的端部的未图示的孔、前壁14的端部的未图示的孔以及这些孔所对应的第二外壳20的孔中插入有未图示的螺栓。由此,第二外壳20被与第一外壳10固定,并且封堵外壳开口16。另外,第二外壳20由金属形成。而且,如上述那样,第一外壳10由树脂形成。因此,第二外壳20的杨氏模量比第一外壳10的杨氏模量高。因此,外壳5的刚性比第一外壳10以及第二外壳20都由树脂形成的情况高。而且,如图3所示,由于在第二外壳20的孔以及该第二外壳20的孔所对应的地板2的孔中插入有外壳用螺栓22,使得第二外壳20与地板2被固定。由此,踏板装置1固定于地板2。
如图6所示,呼吸孔25是形成于第一外壳10以及第二外壳20之间的空间。因此,呼吸孔25连通于外壳空间15与外壳5的外部的空间。另外,该呼吸孔25例如形成于第一外壳10的前壁14的端部以及第二外壳20中的车辆前方侧并且车辆上方侧的部位之间。而且,呼吸孔25中的第一外壳10到第二外壳20的距离为0.05mm~1.0mm左右。
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产生相对于施加于踏板40的驾驶员的踏力来说的反作用力。例如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如图4所示,具有板簧31、下保持件35、大径螺旋弹簧33、小径螺旋弹簧34、弹簧座36以及上保持件37。
板簧31在未承受载荷的状态下弯曲成向地板2侧凸出的曲面。另外,板簧31的一端311连接于第二外壳20中的车辆后方侧。下保持件35连接于板簧31的另一端312。大径螺旋弹簧33连接于下保持件35中的与板簧31相反的一侧。弹簧座36具有弹簧座小径部361以及弹簧座大径部362。弹簧座小径部361形成为有底筒状。而且,弹簧座小径部361配置于大径螺旋弹簧33的内侧的空间。弹簧座大径部362连接于弹簧座小径部361中的与底相反的一侧。另外,弹簧座大径部362的直径比弹簧座小径部361的直径大。由此,弹簧座大径部362与大径螺旋弹簧33相连接。而且,小径螺旋弹簧34收容于弹簧座小径部361,并且与弹簧座小径部361的底连接。
上保持件37具有保持件小径部371以及保持件大径部372。保持件小径部371形成为筒状。另外,保持件小径部371配置于小径螺旋弹簧34的内侧的空间。而且,通过在板簧31的孔、下保持件35的孔、弹簧座小径部361的孔以及保持件小径部371的孔中插入有销,使得板簧31、下保持件35、弹簧座36以及上保持件37相互连接。另外,该销与保持件小径部371的内表面滑动,并且与弹簧座小径部361的内表面滑动。保持件大径部372连接于保持件小径部371中的与弹簧座36相反的一侧。而且,保持件大径部372的直径比保持件小径部371的直径大。由此,保持件大径部372与小径螺旋弹簧34相连接。另外,保持件大径部372包含与后述的连结杆60接触的接触面373。该接触面373是保持件大径部372中的与保持件小径部371相反的一侧的面,并且为平面。
踏板40形成为板状。另外,踏板40具有踏板板部401以及杆固定用孔403。
踏板板部401由金属形成。另外,踏板板部401包含踏板表面404以及踏板背面405。踏板表面404是朝向车辆的驾驶员的面。踏板背面405是踏板板部401中的与踏板表面404相反的一侧的面。
杆固定用孔403是贯通踏板表面404以及踏板背面405的孔。
衬垫402由橡胶等形成。另外,衬垫402与踏板表面404中的车辆上方侧连接。而且,衬垫402被车辆的驾驶员踩踏。另外,衬垫402将杆固定用孔403中的踏板表面404侧覆盖。由此,杆固定用孔403不会被车辆的驾驶员看到。
轴41由金属形成为圆柱状。另外,轴41插入于第一外壳10的轴承孔17,并且被第一外壳10能够旋转地支承。
旋转板43形成为L字状。另外,如图2以及图4所示,旋转板43具有背板部44以及侧板部45。如图4所示,背板部44通过在背板部44的孔及该孔所对应的踏板板部401的孔中插入有螺钉而与踏板背面405固定。侧板部45与背板部44中的车辆右方侧垂直地连接。另外,侧板部45如图2所示,包含轴用孔451以及止挡件用孔452。
在轴用孔451插入有轴41。因而,踏板40经由旋转板43与轴41连接。由此,踏板40以轴41的轴为旋转轴CL,与轴41以及旋转板43一起旋转。
止挡件用孔452形成在比轴用孔451靠车辆前方侧。另外,止挡件用孔452连通于外壳凹部空间306。而且,在止挡件用孔452插入有后述的第一止挡件70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传感器单元50配置于轴41中的与侧板部45相反的一侧、即车辆左方侧。另外,传感器单元50具有未图示的磁体、磁轭、霍尔元件等。传感器单元50通过使用磁体、磁轭、霍尔元件等检测这些轴41的旋转角度,检测踏板40的旋转角度。而且,传感器单元50将与该检测出的踏板40的旋转角度相应的信号向第一ECU111以及第二ECU112输出。另外,传感器单元50也可以取代霍尔元件而具有MR元件。MR是Magneto Resistive(磁阻)的缩写。另外,传感器单元50也可以是使用线圈检测旋转角度的感应传感器。
连结杆60由金属形成为棒状。另外,连结杆60如图4所示,具有臂部61以及推压部62。
臂部61包含臂孔611、臂凹部612以及覆盖部件用凹部613。臂孔611是与杆固定用孔403对应的孔。通过在臂孔611以及杆固定用孔403中插入杆连接用螺钉65,使得臂部61固定于踏板背面405。
臂凹部612从臂部61中的后述的推压部62侧的端面向连结杆60的轴向凹陷。另外,臂凹部612包含臂凹部侧面614以及臂凹部底面615。臂凹部侧面614连接于臂部61中的后述的推压部62侧的端面。臂凹部底面615连接于臂凹部侧面614。而且,由臂凹部侧面614以及臂凹部底面615形成空间。
覆盖部件用凹部613从臂部61的侧面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凹陷。另外,覆盖部件用凹部613如图7所示,包含覆盖部件用凹部侧面617以及覆盖部件用凹部底面616。覆盖部件用凹部侧面617连接于臂部61的侧面。另外,覆盖部件用凹部侧面617朝向连结杆60的轴向。覆盖部件用凹部底面616连接于覆盖部件用凹部侧面617。另外,覆盖部件用凹部底面616朝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而且,由覆盖部件用凹部底面616以及覆盖部件用凹部侧面617形成空间。
推压部62如图4所示,包含推压接触部621以及推压凸部622。推压接触部621与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中的上保持件37的接触面373接触。推压凸部622从推压接触部621中的与接触面373相反的一侧朝向连结杆60的轴向突出。另外,推压凸部622插入于由臂凹部侧面614以及臂凹部底面615形成的空间。由此,臂部61与推压部62相连接。
如图2以及图5所示,第一止挡件70形成为沿车辆左右方向Dc延伸的棒状。另外,第一止挡件70的一部分插入于旋转板43的止挡件用孔452。由此,第一止挡件70以轴41的轴为旋转轴CL与旋转板43、踏板40以及轴41一起旋转。而且,第一止挡件70的一部分插入于外壳凹部空间306。另外,第二止挡件75从第一外壳10的上壁11中的车辆上方侧朝向踏板40突出。
覆盖部件80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另外,覆盖部件80如图4所示,配置于比踏板背面405靠车辆前方侧。而且,覆盖部件80覆盖外壳孔100。具体而言,覆盖部件80具有第一连接部81、第二连接部82以及覆盖部83。
第一连接部81连接于第一外壳10的上壁11的外壳端部101。另外,第一连接部81如图7所示,包含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以及第三延长部813。
第一延长部811连接于外壳端部101的外表面。另外,第一延长部811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二延长部812连接于外壳端部101的侧面以及第一延长部811。另外,第二延长部812从第一延长部811向连结杆60的轴向延伸。另外,外壳端部101的侧面是连接于外壳端部101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的面。
第三延长部813连接于外壳端部101的内表面以及第二延长部812。另外,第三延长部813从第二延长部812中的与第一延长部811相反的一侧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而且,这里,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三延长部813的长度与第一延长部811的长度相同。另外,由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以及第三延长部813形成有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凹陷的空间。在该空间内插入有外壳端部101。由此,第一连接部81难以脱离外壳端部101。
第二连接部82连接于连结杆60的臂部61。另外,第二连接部82包含插入部821以及突出部822。插入部821插入于由臂部61的覆盖部件用凹部底面616以及覆盖部件用凹部侧面617形成的空间。突出部822从插入部821的整周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覆盖部83形成为波纹状。另外,覆盖部8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81的第一延长部811以及第二连接部82。由此,覆盖部83覆盖连结杆60的臂部61的一部分、推压部62、上保持件37的一部分以及外壳孔100。
如以上那样构成了线控制动系统150。接下来,对踏板装置1的工作进行说明。
车辆的驾驶员没有踩踏踏板40的衬垫402时,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的大径螺旋弹簧33以及小径螺旋弹簧34被压缩。此时,大径螺旋弹簧33以及小径螺旋弹簧34的恢复力经由连接于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的上保持件37的连结杆60传递到踏板40。由于该恢复力,踏板40欲向离开第一外壳10的方向旋转。另外,此时,经由旋转板43连接于踏板40的第一止挡件70与第一外壳10的右侧壁13的外壳凹部第三侧面303接触。由此,车辆的驾驶员没有踩踏踏板40的衬垫402时的踏板40的位置被固定。
而且,在车辆的驾驶员踩踏踏板40的衬垫402时,踏板40以轴41的轴作为旋转轴CL与轴41以及旋转板43一起旋转。由此,踏板40向接近第一外壳10的方向旋转。
此时,传感器单元50通过检测轴41的旋转角度而检测踏板40的旋转角度。另外,传感器单元50将与该检测出的踏板40的旋转角度相应的信号向第一ECU111以及第二ECU112输出。
此时,第一ECU111例如向马达123供给电力,由此使马达123旋转。由此,齿轮机构125被驱动,因此主活塞127移动。因此,从储存器124向主缸126供给的制动液的液压增加。该增加的液压向第二制动回路122供给。
另外,第二ECU112例如向第二制动回路122的未图示的电磁阀供给电力。由此,第二制动回路122的电磁阀打开。因此,供给到第二制动回路122的制动液向各轮缸131~134供给。因而,安装于轮缸131~134的制动垫片与其所对应的制动盘摩擦。由此,各车轮制动,因此车辆减速。另外,此时,第二ECU112也可以基于来自传感器单元50的信号以及来自未图示的其他电子控制装置的信号进行ABS控制、VSC控制、碰撞避免控制以及再生协作控制等。另外,ABS是Ant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缩写。而且,VSC是VehicleStability Control(车辆稳定性控制)的缩写。
另外,此时,连接于踏板40的连结杆60以旋转轴CL为中心与踏板40一起旋转,因此连结杆60通过外壳孔100。而且,由于覆盖部件80的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一起旋转,因此波纹状的覆盖部83被压缩。通过此时的覆盖部83的恢复力,覆盖部83产生相对于施加于踏板40的驾驶员的踏力来说的反作用力。
另外,此时,连结杆60的推压部62与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的上保持件37接触,使得来自踏板40的力传递到上保持件37。由此,上保持件37的保持件小径部371的内表面与销滑动,并且由上保持件37压缩小径螺旋弹簧34。而且,来自踏板40的力经由小径螺旋弹簧34传递到弹簧座36。另外,上保持件37与弹簧座36接触,使得来自踏板40的力经由上保持件37传递到弹簧座36。因此,弹簧座36的弹簧座小径部361的内表面与销滑动,并且由弹簧座36压缩大径螺旋弹簧33。而且,来自踏板40的力经由大径螺旋弹簧33传递到板簧31。因此,板簧31挠曲。另外,上保持件37的保持件小径部371的内表面与销滑动而上保持件37的保持件大径部372与销接触,使得来自踏板40的力经由该销传递到板簧31。由此,板簧31挠曲。此时,通过板簧31、大径螺旋弹簧33以及小径螺旋弹簧34的恢复力,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产生相对于施加于踏板40的驾驶员的踏力来说的反作用力。因此,踏板装置1即使取消了踏板40与主缸126的机械连接,也能够获得与和主缸126连接的情况即获得基于液压的反作用力的情况相同的反作用力。
另外,此时,外壳空间15的空气由于受到来自踏板40的力而被压缩。因此,外壳空间15的空气通过呼吸孔25向外壳5的外部的空间流出。
另外,此时,经由旋转板43连接于踏板40的第一止挡件70以轴41的轴作为旋转轴CL旋转。而且,插入有第一止挡件70的一部分的外壳凹部空间306形成为以踏板40的旋转轴CL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第一止挡件70在外壳凹部空间306内移动。另外,第二止挡件75与踏板背面405接触。因此,此时,即使增大施加于踏板40的驾驶员的踏力,踏板40的旋转也停止。由此,此时,踏板40的旋转角度变得最大。
另外,在车辆的驾驶员停止踩踏踏板40的衬垫402时,由于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以及覆盖部83的反作用力,踏板40向离开第一外壳10的方向旋转。此时,第一止挡件70与踏板40一起旋转。由此,第一止挡件70在外壳凹部空间306内移动之后,与第一外壳10的右侧壁13的外壳凹部第三侧面303接触。因此,踏板40的旋转停止。由此,踏板40的位置返回到车辆的驾驶员没有踩踏踏板40的衬垫402时的初始位置。
另外,在车辆的驾驶员停止踩踏踏板40的衬垫402时,车辆的驾驶员的踏力被去除负载,使得外壳空间15的空气膨胀。因此,外壳5的外部的空间通过呼吸孔25流入外壳空间15。
如此,踏板装置1工作。接下来,对利用踏板装置1抑制异物的侵入的情况进行说明。
踏板装置1具备踏板40、连结杆60、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外壳5、及覆盖部件80。踏板40通过车辆的驾驶员的踩下而以旋转轴CL为中心旋转。连结杆60连接于踏板背面405,从而以旋转轴CL为中心与踏板40一起旋转。踏板背面405是踏板40中的与被车辆的驾驶员踩踏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在由车辆的驾驶员踩踏踏板40时经由连结杆60从踏板40接受力而弹性变形,从而产生相对于施加于踏板40的车辆的驾驶员的踏力来说的反作用力。外壳5形成外壳孔100,并且收容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外壳孔100是在由车辆的驾驶员踩踏踏板40时供连结杆60通过的孔。覆盖部件80具有第一连接部81与覆盖部83。第一连接部81连接于外壳端部101。外壳端部101形成外壳5中的外壳孔100。覆盖部83配置于第一连接部81以及踏板背面405之间,并且连接于第一连接部81,从而覆盖外壳孔100。另外,车辆的驾驶员与操作者对应。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连接部对应。
覆盖部83配置于第一连接部81以及踏板背面405之间,使得覆盖部件80不会被车辆的驾驶员踩踏。因此,覆盖部件80不会磨损以及破损。另外,由于覆盖部83覆盖外壳孔100,因此异物不能从外壳5的外部通过外壳孔100侵入外壳5内部。因而,可抑制异物的侵入。
另外,在踏板装置1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1]覆盖部83形成为波纹状。因此,覆盖部83在由车辆的驾驶员踩踏踏板40时从踏板40经由连结杆60接受力而弹性变形,由此产生相对于施加于踏板40的车辆的驾驶员的踏力来说的反作用力。
由此,在连结杆60、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破损的情况下,即使在不产生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的反作用力时,覆盖部83也能够产生反作用力。因此,即使在连结杆60、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踏板40的位置返回到车辆的驾驶员没有踩踏踏板40的衬垫402时的初始位置。
[1-2]覆盖部件80还具有第二连接部82。第二连接部82连接于覆盖部83,并且连接于连结杆60。另外,第二连接部82与杆连接部对应。
由此,第二连接部82连接于连结杆60,因此覆盖部件80能够与连结杆60固定。
[1-3]连结杆60包含覆盖部件用凹部613。第二连接部82包含插入部821以及突出部822。插入部821插入于由覆盖部件用凹部613的覆盖部件用凹部底面616以及覆盖部件用凹部侧面617形成的空间。突出部822从插入部821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另外,覆盖部件用凹部613与杆凹部对应。覆盖部件用凹部侧面617与杆侧面对应。覆盖部件用凹部底面616与杆底面对应。
由此,第二连接部82难以脱离连结杆60。另外,可以不设置其他部件地将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容易地连接。因此,能够使踏板装置1的成本降低与其他部件相应的量。
[1-4]第一连接部81包含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以及第三延长部813。第一延长部811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延长部812连接于第一延长部811,并且沿连结杆60的轴向延伸。第三延长部813连接于第二延长部812中的与第一延长部811相反的一侧,并且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在由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以及第三延长部813形成的空间插入有外壳端部101。另外,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对应于一个方向、第一延长部811延伸的方向以及与第二延长部812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另外,连结杆60的轴向对应于与第一延长部811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由此,第一连接部81难以脱离外壳端部101。另外,可以不设置其他部件地将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容易地连接。因此,能够使踏板装置1的成本降低与其他部件相应的量。
[1-5]外壳5具有第一外壳10以及第二外壳20。第一外壳10包含外壳端部101。另外,第一外壳10形成外壳开口16以及外壳空间15。外壳开口16位于与外壳孔100相反的一侧。外壳空间15连通于外壳孔100与外壳开口16。第二外壳20封堵外壳开口16。而且,形成有第一外壳10中的外壳开口16侧的端部以及第二外壳20之间的空间即呼吸孔25。
另外,在通过车辆的驾驶员的踩下而踩踏踏板40时,外壳空间15的空气接受来自踏板40的力而压缩时,外壳空间15的空气通过呼吸孔25向外壳5的外部流出。而且,在车辆的驾驶员从踩踏踏板40的状态起停止踩踏踏板40时,来自踏板40的力被去除负载,使得外壳空间15的空气膨胀。此时,外壳5的外部的空气通过呼吸孔25而流入外壳空间15。
利用该呼吸孔25,可缓和因踏板40的旋转而产生的外壳空间15的空气的体积变化。另外,由外壳空间15的温度变化产生的外壳空间15的空气的体积变化得以缓和。因此,在踏板40旋转时,外壳空间15的空气的压缩以及膨胀的阻力变小,因此踏板40的旋转变得顺畅。而且,由于呼吸孔25形成于第一外壳10以及第二外壳20之间,因此无需另外设置孔,不需要开孔专用工序,因此踏板装置1的制造变得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80的第二连接部82连接于连结杆60。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部82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等而与踏板背面405连接。另外,在该情况下,在连结杆60的臂部61未形成有覆盖部件用凹部613。
如此,构成了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除了上述[1-2]之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2]第二连接部82连接于覆盖部83,并且连接于踏板背面405。另外,第二连接部82与踏板连接部对应。
由此,覆盖部件80能够与踏板40固定。另外,在由于连结杆60较短而覆盖部件80难以与连结杆60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固定覆盖部件80。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80的第二连接部82连接于连结杆60。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部82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等而与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的上保持件37中的保持件大径部372的侧面连接。另外,保持件大径部372的侧面是与上保持件37中的和连结杆60接触的接触面373连接的面。
如此,构成了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是除了上述[1-2]之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3]第二连接部82连接于覆盖部83,并且与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的上保持件37中的保持件大径部372的侧面连接。另外,第二连接部82与机构连接部对应。
由此,覆盖部件80能够与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固定。另外,在覆盖部件80难以与连结杆60、踏板背面405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固定覆盖部件80。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覆盖部件80的覆盖部83具有滑动部835。除此以外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该滑动部835在踏板40被车辆的驾驶员踩踏而旋转时,与连结杆60的侧面滑动。
如此,构成了第四实施方式构成。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4]覆盖部83的滑动部835在踏板40被车辆的驾驶员踩踏而旋转时,与连结杆60的侧面滑动。
这里,在如专利文献1的汽车用踏板那样,踏板主体被橡胶等部件覆盖的情况下,车辆的驾驶员的鞋与该部件摩擦。但是,该摩擦因驾驶员的鞋而变化,因此覆盖踏板的部件的寿命设计变难。
与此相对,覆盖部83配置于踏板背面405侧,因此不会与车辆的驾驶员的鞋摩擦。另外,如果覆盖部83的滑动部835与连结杆60的侧面滑动,则能够由覆盖部83抑制磨损粉末的侵入,并且能够选定最适合该滑动的材料。因此,能够容易且廉价地设计覆盖部83的寿命。
另外,覆盖部83的滑动部835与连结杆60的侧面摩擦,从而经由连结杆60在踏板40产生与踏板40的旋转速度相应的阻力。因此,作用于踏板40的力成为迟滞。而且,在车辆的驾驶员的踩下微小时,该阻力使得踏板40不再旋转。由此,车辆的行为难以振荡。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外壳端部101的方式以及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外壳端部101如图11所示,朝向车辆上方向并且车辆后方向。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外壳孔100的大小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孔100的大小大。另外,在该情况下,踏板装置1不具备第二止挡件75。但是,在踏板40旋转时,例如踏板装置1的第一止挡件70与第二外壳20中的第一外壳10侧的面接触。因此,此时,即使增大施加于踏板40的驾驶员的踏力,踏板40的旋转也停止。由此,此时,踏板40的旋转角度变得最大。
第一连接部81的第一延长部811连接于外壳端部101的外表面。另外,第一延长部811向车辆上方向并且车辆后方向延伸。另外,车辆上方向并且车辆后方向与一个方向以及第一延长部811延伸的方向对应。
第二延长部812连接于覆盖部件80的覆盖部83、外壳端部101的侧面以及第一延长部811。而且,第二延长部812从第一延长部811向与第一延长部811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第三延长部813连接于外壳端部101的内表面以及第二延长部812。另外,第三延长部813从第二延长部812中的与第一延长部811相反的一侧向车辆前方向并且车辆下方向延伸。而且,利用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以及第三延长部813形成有空间。在该空间内插入有外壳端部101。由此,第一连接部81难以脱离外壳端部101。另外,车辆前方向并且车辆下方向对应于与第二延长部812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如此,构成了第五实施方式。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0的外壳孔100以及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外壳孔100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那样形成为圆形状。另外,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一连接部81的第二延长部812形成为圆环状。而且,第一连接部81的第三延长部813形成有多个。各个第三延长部813从第二延长部812向与第二延长部812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如此,构成了第六实施方式。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的第三延长部813的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
第三延长部813如图14所示,从第二延长部812的整周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由此形成为圆环状。
如此,构成了第七实施方式。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0的外壳孔100以及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外壳孔100如图15所示,形成为四边形状。另外,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一连接部81的第二延长部812形成为四边环状。而且,第一连接部81的第三延长部813从第二延长部812的整周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由此形成为四边形状。
如此,构成了第八实施方式。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5]在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剖切时的剖面中,外壳孔100形成为四边形状。另外,在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剖切时的剖面中,外壳孔100并不限定于形成为四边形状。在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剖切时的剖面中,外壳孔100形成为多边形状即可。
由此,与第二延长部812由圆环状形成时比较,可以减小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外壳孔100以及第一连接部81的第二延长部812的长度。因此,能够减小第一外壳10以及覆盖部件80,因此能够减小踏板装置1。
(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连结杆60的方式以及覆盖部件80的第二连接部82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外壳孔100如图16所示,形成为椭圆形状。另外,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一连接部81的第二延长部812形成为椭圆环状。而且,第一连接部81的第三延长部813从第二延长部812的整周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由此形成为椭圆形状。
如此,构成了第九实施方式。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6]在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剖切时的剖面中,外壳孔100形成为椭圆形状。
由此,与第二延长部812由圆环状形成时比较,能够减小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外壳孔100以及第一连接部81的第二延长部812的长度。因此,能够减小第一外壳10以及覆盖部件80,因此能够减小踏板装置1。
(第十实施方式)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中的第一延长部811以及第三延长部813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7所示,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三延长部813的长度比第一延长部811的长度短。另外,第三延长部813包含第三延长部用斜面814。该第三延长部用斜面814形成于第三延长部813中的与外壳端部101侧的部位相反的一侧。
如此,构成了第十实施方式。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7]第三延长部813的长度比第一延长部811的长度短。另外,第三延长部813包含第三延长部用斜面814。该第三延长部用斜面814形成于第三延长部813中的和与外壳端部101连接的部位相反的一侧,并且相对于第三延长部813延伸的方向倾斜。由此,第三延长部用斜面814将外壳端部101引导到由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以及第三延长部813形成的空间。另外,第三延长部用斜面814与外壳用斜面对应。
第三延长部813的长度比第一延长部811的长度短,从而容易将外壳端部101从第三延长部813侧向由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以及第三延长部813形成的空间插入。另外,在将外壳端部101插入该空间时,利用第三延长部用斜面814将外壳端部101引导到该空间,因此容易将外壳端部101插入该空间。
(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中的第一延长部811以及第三延长部813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8所示,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一延长部811的长度比第三延长部813的长度短。另外,第一延长部811包含第一延长部用斜面815。该第一延长部用斜面815形成于第一延长部811中的与外壳端部101的外表面相反的一侧。
如此,构成了第十一实施方式。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8]第一延长部811的长度比第三延长部813的长度短。另外,第一延长部811包含第一延长部用斜面815。该第一延长部用斜面815形成于外壳端部101的与外表面相反的一侧,并且相对于第一延长部811延伸的方向倾斜。由此,第一延长部用斜面815将外壳端部101引导到由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以及第三延长部813形成的空间。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一延长部811与第三延长部813对应。另外,第一延长部用斜面815与第三延长部用斜面814对应,并且与外壳用斜面对应。
第一延长部811的长度比第三延长部813的长度短,从而容易将外壳端部101从第一延长部811侧向由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以及第三延长部813形成的空间插入。另外,在将外壳端部101插入该空间时,利用第一延长部用斜面815将外壳端部101引导到该空间,因此容易将外壳端部101插入该空间。
(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外壳5的第一外壳10中的外壳端部101的方式以及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外壳端部101如图19所示,包含端部凹部105。端部凹部105从外壳端部101的侧面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凹陷。另外,端部凹部105包含端部凹部侧面107以及端部凹部底面106。另外,外壳端部101的侧面是连接于外壳端部101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的面。
端部凹部侧面107连接于外壳端部101的侧面。端部凹部底面106连接于端部凹部侧面107。而且,在由端部凹部侧面107以及端部凹部底面106形成的空间插入有第一连接部81。由此,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相连接。
如此,构成了第十二实施方式。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9]外壳端部101包含凹陷的端部凹部105。端部凹部105包含端部凹部侧面107以及端部凹部底面106。第一连接部81插入于由端部凹部侧面107以及端部凹部底面106形成的空间。另外,端部凹部侧面107与端部侧面对应。端部凹部底面106与端部底面对应。
由此,第一连接部81难以脱离外壳端部101。另外,可以不设置其他部件地将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容易地连接。因此,能够使踏板装置1的成本降低与其他部件相应的量。
(第十三实施方式)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连结杆60的臂部61没有臂凹部612。另外,覆盖部件80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20所示,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插入于外壳孔100,并且连接于外壳端部101的侧面。另外,覆盖部件80的第二连接部82连接于连结杆60的臂部61的侧面。而且,覆盖部件80的覆盖部8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81以及第二连接部82。另外,覆盖部83形成为波纹状,而且,覆盖部83通过被压缩而弹性变形。
如此,构成了第十三实施方式。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0]覆盖部83形成为波纹状。另外,覆盖部83通过被压缩而弹性变形,从而产生向将第一连接部81按压于外壳端部101的方向作用的恢复力。而且,覆盖部83通过被压缩而弹性变形,从而产生向将第二连接部82按压于连结杆60的方向作用的恢复力。
通过该恢复力,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连接得以保持。另外,通过该恢复力,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连接得以保持。
(第十四实施方式)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以及第二连接部82的方式与第十三实施方式不同。
第一连接部81如图21所示,包含第一高强度部841以及第一低强度部851。第一高强度部841由金属形成。另外,第一高强度部841形成为环状。另外,第一高强度部841也可以由树脂形成。
第一低强度部851由橡胶等形成。因此,第一低强度部851的杨氏模量比第一高强度部841的杨氏模量低。另外,第一低强度部851形成为环状。而且,第一低强度部851包围第一高强度部841。另外,第一低强度部851与第一高强度部841一起插入于外壳孔100,使得第一低强度部851与外壳端部101相连接。
第二连接部82包含第二高强度部842以及第二低强度部852。第二高强度部842由金属形成。另外,第二高强度部842形成为环状。另外,第二高强度部842也可以由树脂形成。
第二低强度部852由橡胶等形成。因此,第二低强度部852的杨氏模量比第二高强度部842的杨氏模量低。另外,第二低强度部852形成为环状。而且,第二低强度部852包围第二高强度部842。另外,在第二低强度部852的内侧的空间插入有连结杆60的臂部61。另外,第一高强度部841、第一低强度部851、第二高强度部842以及第二低强度部852的杨氏模量通过拉伸试验等而测定。
如此,构成了第十四实施方式。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十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另外,第十四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1-1]第一连接部81包含第一高强度部841以及第一低强度部851。第一高强度部841被第一低强度部851包围,并且具有比第一低强度部851的杨氏模量高的杨氏模量。第一低强度部851插入于外壳孔100,从而连接于外壳端部101。
由于第一高强度部841,第一连接部81的强度提高。因此,能够将第一低强度部851压入外壳孔100。由此,保持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连接的力提高。
[11-2]第二连接部82包含第二高强度部842以及第二低强度部852。第二高强度部842被第二低强度部852包围,并且具有比第二低强度部852的杨氏模量高的杨氏模量。第二低强度部852形成为环状。另外,第二低强度部852通过在第二低强度部852插入有连结杆60而与连结杆60连接。
由于第二高强度部842,第二连接部82的强度提高。因此,能够将连结杆60压入第二低强度部852。由此,保持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连接的力提高。
(第十五实施方式)
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外壳端部101的方式与第十三实施方式不同。
外壳端部101如图22所示,包含外壳延长部210。外壳延长部210沿连结杆60的轴向延伸。另外,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与外壳延长部210的面连接。在该情况下,覆盖部83通过被压缩而弹性变形,从而产生向将第一连接部81按压于外壳延长部210的方向作用的恢复力。
如此,构成了第十五实施方式。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十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十六实施方式)
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外壳端部101的端部凹部105的方式与第十二实施方式不同。
端部凹部105如图23所示,从外壳端部101的外表面向连结杆60的轴向凹陷。另外,在由端部凹部105的端部凹部侧面107以及端部凹部底面106形成的空间内插入有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由此,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相连接。
另外,第一连接部81由弹性部件形成。而且,第一连接部81被压缩。由此,第一连接部81产生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作用的恢复力。该恢复力向将第一连接部81按压于端部凹部侧面107的方向作用,因此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连接得以保持。
如此,构成了第十六实施方式。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十七实施方式)
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外壳端部101的方式、连结杆60的方式、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以及第二连接部82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踏板装置1还具备第一固定部件91以及第二固定部件92。
外壳端部101如图24所示,包含固定用外壳孔201。固定用外壳孔201是沿连结杆60的轴向延伸的空间。连结杆60的臂部61不具有覆盖部件用凹部613,具有固定用杆孔620。固定用杆孔620是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空间。第一连接部81具有固定用外壳孔201所对应的第一连接部孔861。第二连接部82具有固定用杆孔620所对应的第二连接部孔862。
第一固定部件91以及第二固定部件92是螺钉、销以及卡扣装配等。另外,第一固定部件91的一部分插入于固定用外壳孔201以及第一连接部孔861。由此,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相连接。而且,第二固定部件92的一部分插入于固定用杆孔620以及第二连接部孔862。因此,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臂部61相连接。
如此,构成了第十七实施方式。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也是除了上述[1-3]、[1-4]之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2-1]在外壳端部101形成有固定用外壳孔201。在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形成有固定用外壳孔201所对应的第一连接部孔861。踏板装置1还具备第一固定部件91。第一固定部件91的一部分插入于固定用外壳孔201以及第一连接部孔861,使得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相连接。
由此,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固定变得容易。另外,保持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连接的力提高。
[12-2]在连结杆60形成有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空间即固定用杆孔620。在覆盖部件80的第二连接部82形成有固定用杆孔620所对应的第二连接部孔862。踏板装置1还具备第二固定部件92。第二固定部件92的一部分插入于固定用杆孔620以及第二连接部孔862,使得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相连接。
由此,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固定变得容易。另外,保持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连接的力提高。
(第十八实施方式)
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外壳端部101与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的连接以及连结杆60与覆盖部件80的第二连接部82的连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第一连接部81如图25所示,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等而与外壳端部101的外表面连接。第二连接部82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等而与连结杆60的臂部61的侧面连接。另外,臂部61不具有覆盖部件用凹部613。
如此,构成了第十八实施方式。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也是除了上述[1-3]、[1-4]之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3-1]第一连接部81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而与外壳端部101连接。由此,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固定变得容易。
[13-2]第二连接部82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等而与连结杆60连接。由此,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固定变得容易。
(第十九实施方式)
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外壳端部101与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的连接以及连结杆60与覆盖部件80的第二连接部82的连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外壳端部101如图26所示,包含外壳延长部210。外壳延长部210沿连结杆60的轴向延伸。另外,覆盖部件80的第一连接部81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与外壳延长部210中的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的面连接。
另外,踏板装置1还具备第一固定部件91以及第二固定部件92。第一固定部件91以及第二固定部件92是捆扎带以及挡圈等。因此,第一固定部件91以及第二固定部件92成为环状。另外,第一固定部件91以及第二固定部件92并不限定于成为环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弧状、椭圆弧状、U字状以及L字状等。
另外,第一固定部件91与外壳延长部210夹着第一连接部81。而且,第二固定部件92与连结杆60的臂部61的侧面夹着第二连接部82。
如此,构成了第十九实施方式。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也是除了上述[1-3]、[1-4]之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4-1]外壳端部101包含外壳延长部210。外壳延长部210沿连结杆60的轴向延伸。第一固定部件91与外壳延长部210夹着第一连接部81,使得外壳延长部210与第一连接部81相连接。由此,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固定变得容易。另外,保持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连接的力提高。
[14-2]第二固定部件92与连结杆60的侧面夹着第二连接部82,使得连结杆60与第二连接部82相连接。由此,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固定变得容易。而且,保持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连接的力提高。
(第二十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80的覆盖部83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覆盖部83如图27所示,具有第一覆盖部871以及第二覆盖部872。因此,覆盖部83被分割为两个。另外,第一覆盖部871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等而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与第二覆盖部872连接。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实施方式。在第二十实施方式中,也是除了上述[1-3]之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十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5]覆盖部83具有第一覆盖部871以及第二覆盖部872。第一覆盖部871以及第二覆盖部872相互沿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连接,并且覆盖外壳孔100。
由此,覆盖部83被分割,从而能够分割进行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连接,因此第一连接部81与外壳端部101的固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能够分割进行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连接,因此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的固定变得容易。
(第二十一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一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80的覆盖部83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覆盖部83如图28所示,具有切缝873。另外,该切缝873中的覆盖部83的部分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等而相互连接。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一实施方式。在第二十一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二十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二十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二实施方式中,呼吸孔25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29所示,呼吸孔25形成于第一外壳10的前壁14的内表面与第二外壳20的侧面之间。另外,第二外壳20的侧面是连接于第二外壳20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的面。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十二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二十三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0、第二外壳20以及呼吸孔25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第一外壳10如图30所示,具有凸部141。凸部141从第一外壳10的前壁14的侧面朝向第二外壳20突出。而且,凸部141的一部分插入于形成于第二外壳20的凹陷的空间。由此,在凸部141的第二外壳20之间形成有呼吸孔25。另外,由于形成于凸部141以及第二外壳20的凹陷的空间,呼吸孔25成为迷宫状。另外,前壁14的侧面是连接于前壁14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的面。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三实施方式。在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6]第一外壳10的凸部141的一部分插入于形成于第二外壳20的凹陷的空间,使得呼吸孔25成为迷宫状。
由此,在异物从外壳5的外部通过呼吸孔25时,异物的移动被凸部141阻碍,因此可抑制异物从外壳5的外部通过呼吸孔25侵入外壳空间15。另外,异物从外壳5的外部通过呼吸孔25时,积存于第二外壳20的凹陷的空间。因此,可抑制异物从外壳5的外部通过呼吸孔25侵入外壳空间15。
(第二十四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中,呼吸孔25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呼吸孔25如图31所示,形成于第一外壳10的前壁14中的左侧、左侧壁12以及第一外壳10的车辆后方侧中的左侧与第二外壳20之间。另外,在第一外壳10的左侧壁12的端部形成有孔,因此呼吸孔25中的车辆左方侧的一部分分支。因而,该呼吸孔25比第一实施方式大。因此,通过呼吸孔25的空气的流入流出变得容易,因此容易缓和因踏板40的旋转以及外壳空间15的温度变化产生的外壳空间15的空气的体积变化。因而,在踏板40旋转时,外壳空间15的空气的压缩以及膨胀的阻力变小,因此踏板40的旋转变得顺畅。另外,在图31中,呼吸孔25的范围由双点划线表示。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四实施方式。在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二十五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五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0的方式与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不同。
第一外壳10如图32所示,具有连通于呼吸孔25的积存孔215。另外,在图32中,呼吸孔25的范围由双点划线表示。另外,还可以是第二外壳20具有积存孔215。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五实施方式。在第二十五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十五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7]外壳5具有连通于呼吸孔25的积存孔215。在该积存孔215中积存从外壳5的外部侵入的异物。
由此,异物从外壳5的外部通过呼吸孔25时,积存于积存孔215,因此可抑制异物从外壳5的外部通过呼吸孔25侵入外壳空间15。
(第二十六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中,呼吸孔25的方式与第二十四实施方式不同。
呼吸孔25如图33所示,形成于第一外壳10的大致整周与第二外壳20之间。另外,在图33中,呼吸孔25的范围由双点划线表示。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六实施方式。在第二十六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二十七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七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0具有过滤器孔220。另外,踏板装置1具备过滤器225。除此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过滤器孔220如图34所示,形成于第一外壳10的前壁14。另外,过滤器孔220连通于第一外壳10的外部与外壳空间15。另外,过滤器孔220并不限定于形成于第一外壳10的前壁14,也可以形成于第一外壳10的左侧壁12、右侧壁13、车辆后方侧的壁以及第二外壳20。
过滤器225插入于过滤器孔220。另外,过滤器225是换气过滤器。因此,过滤器225使从第一外壳10的外部经由过滤器孔220朝向外壳空间15流动的水不会通过,使空气通过。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七实施方式。在第二十七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十七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8]外壳5形成过滤器孔220。过滤器孔220连通于外壳5的外部与外壳空间15。另外,踏板装置1还具备过滤器225。该过滤器225使从外壳5的外部经由过滤器孔220朝向外壳空间15流动的水不通过,使空气通过。另外,水与异物对应。
另外,在通过车辆的驾驶员的踩下而踩踏踏板40时,外壳空间15的空气受到来自踏板40的力而压缩时,外壳空间15的空气通过过滤器孔220以及过滤器225而向外壳5的外部流出。而且,在车辆的驾驶员从踩踏踏板40的状态起停止踩踏踏板40时,来自踏板40的力被去除负载,使得外壳空间15的空气膨胀。此时,外壳5的外部的空气通过过滤器孔220以及过滤器225而流入外壳空间15。
利用该过滤器孔220以及过滤器225,因踏板40的旋转而产生的外壳空间15的空气的体积变化得以缓和。另外,因外壳空间15的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外壳空间15的空气的体积变化得以缓和。因此,踏板40旋转时,外壳空间15的空气的压缩以及膨胀的阻力变小,因此踏板40的旋转变得顺畅。另外,利用过滤器225,抑制异物从外壳5的外部通过过滤器孔220侵入外壳空间15。
(第二十八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八实施方式中,连结杆60以及覆盖部件80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连结杆60的臂部61如图35所示,不具有臂凹部612,而是具有臂凸部632。臂凸部632从臂部61的侧面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覆盖部件80的第二连接部82具有底部883、第一侧部881以及第二侧部882。底部883沿连结杆60的轴向延伸。第一侧部881从底部883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侧部882从底部883中的与第一侧部881相反的一侧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在由底部883、第一侧部881以及第二侧部882形成的空间内插入有臂凸部632。由此,第二连接部82与臂部61连接。
另外,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二侧部882的长度比第一侧部881的长度短。而且,第二侧部882包含第二侧部用斜面884。该第二侧部用斜面884形成于第二侧部882中的与臂凸部632侧的部位相反的一侧。另外,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一侧部881的长度也可以比第二侧部882的长度短。另外,第一侧部881也可以包含与第二侧部用斜面884相同的斜面。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八实施方式。在第二十八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十八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9-1]第二连接部82具有底部883、第一侧部881以及第二侧部882。底部883沿连结杆60的轴向延伸。第一侧部881从底部883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侧部882从底部883中的与第一侧部881相反的一侧向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在由底部883、第一侧部881以及第二侧部882形成的空间内插入有臂凸部632。另外,连结杆60的轴向与一个方向对应。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对应于与底部883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臂凸部632与杆凸部对应。
由此,第二连接部82难以脱离连结杆60。另外,可以不设置其他部件地将第二连接部82与连结杆60容易地连接。因此,能够使踏板装置1的成本降低与其他部件相应的量。
[19-2]在与连结杆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二侧部882的长度比第一侧部881的长度短。而且,第二侧部882包含第二侧部用斜面884。该第二侧部用斜面884形成于第二侧部882中的与臂凸部632侧的部位相反的一侧,并且相对于第二侧部882延伸的方向倾斜。由此,第二侧部用斜面884将臂凸部632向由底部883、第一侧部881以及第二侧部882形成的空间引导。另外,第二侧部用斜面884与杆用斜面对应。
第二侧部882的长度比第一侧部881的长度短,从而容易将臂凸部632从第二侧部882向由底部883、第一侧部881以及第二侧部882形成的空间插入。另外,利用第二侧部用斜面884将臂凸部632引导到该空间,因此容易将臂凸部632插入该空间。
(第二十九实施方式)
在第二十九实施方式中,外壳5还具有倾斜面500以及壁部510。而且,第一止挡件7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踏板装置1还具备保护板515。除此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倾斜面500如图36~图38所示,从左侧壁12侧朝向右侧壁13侧且向车辆下方倾斜。而且,倾斜面500中的车辆下方侧的部位与右侧壁13连接,倾斜面500与右侧壁13的连接部位502成为比轴41以及旋转板43偏向车辆前方的位置。另外,壁部510与倾斜面500连接。而且,壁部510从与倾斜面500的边界部向车辆上方延伸。第一止挡件70从侧板部45向下方延伸。另外,在图36~图38中,为了避免繁琐,省略了第二外壳20的记载。
保护板515与保护部对应,保护连结杆60以及覆盖部件80。具体而言,保护板515从踏板背面405向外壳5侧延伸,从而在旋转轴CL延伸的方向上与连结杆60以及覆盖部件8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另外,保护板515的一部分与外壳5的左侧壁12的一部分在踏板40的非踩下状态下在旋转轴CL延伸的方向上重叠。而且,保护板515的一部分与外壳5的右侧壁13的一部分在踏板40的非踩下状态下在旋转轴CL延伸的方向上重叠。另外,保护板515设于踏板背面405的右侧与左侧这两方,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于右侧与左侧中的任一单方。另外,作为保护部列举了保护板515,但保护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形成为板状,例如也可以是棒状等。
这里,图39表示通过车辆的驾驶员的踩下操作使踏板40进行了最大旋转动作的最大踩下状态。如图39所示,在最大踩下状态下,在踏板40与外壳5之间的空间内,在与踏板背面405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第一区域α与第二区域β。另外,在与踏板背面405垂直的方向上,第二区域β中的踏板背面405到外壳5的最大距离比第一区域α中的踏板背面405到外壳5的最大距离长。另外,第二区域β由踏板背面405与倾斜面500划分形成。另外,在图39中,第一区域α以及第二区域β由箭头表示。另外,在图39中,为了避免繁琐,省略了第二外壳20的记载。
另外,保护板515在踏板40与外壳5之间的空间内不覆盖第二区域β。因此,该第二区域β向旋转轴CL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开放。因而,外壳5的倾斜面500未被保护板515覆盖,而是向旋转轴CL方向中的配置有保护板515的一侧开放。由此,即使在踏板背面405与外壳5之间夹住异物的情况下,若车辆的驾驶员进行踏板40的踩踏操作,则该异物也不会与保护板515干扰,而是沿倾斜面500向外壳5的外侧被推出。
如此,构成了第二十九实施方式。在第二十九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十九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20-1]这里,如日本专利第6881257号公报所记载,已知有具备比较用踏板垫、比较用外壳、比较用支承体、及比较用保护板的车辆用踏板装置。比较用保护板设于踏板垫,相对于由最大限度地进行了踩下操作的状态的比较用踏板垫、比较用外壳、及比较用支承体划分的空间,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另外,比较用保护板与该空间重叠。在该构成中,侵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异物堆积于比较用踏板垫与比较用外壳之间,该堆积的异物由于由比较用保护板覆盖比较用外壳,因此难以被排出。
与此相对,踏板装置1还具备保护板515。保护板515从踏板背面405向外壳5侧延伸,从而与连结杆60以及覆盖部件80的至少一部分在旋转轴CL延伸的方向上重叠。另外,在通过车辆的驾驶员的踩下而使踏板40最大程度旋转的状态下,在踏板背面405与外壳5之间形成有第一区域α与第二区域β。而且,在与踏板背面405垂直的方向上,第二区域β中的踏板背面405到外壳5的距离比第一区域α中的踏板背面405到外壳5的距离长。而且,由于保护板515未被第二区域β覆盖,使得第二区域β向旋转轴CL延伸的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至少配置有保护板515的一侧开放。由此,即使在踏板背面405与外壳5之间夹住异物的情况下,该异物也会从第二区域β排出,因此容易排出到踏板装置1的外部。
[20-2]另外,保护板515的一部分在未由车辆的驾驶员踩踏踏板40时,与外壳5的左侧壁12以及右侧壁13的一部分在旋转轴CL延伸的方向上重叠。
由此,例如在保护板515被车辆的驾驶员的脚踢到等从踏板装置1的外部对于保护板515作用了力的情况下,施加于该保护板515的载荷被外壳5的左侧壁12以及右侧壁13承接。因而,利用保护板515,容易保护连结杆60以及覆盖部件80。
(第三十实施方式)
在第三十实施方式中,保护板515的方式与第二十九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与第二十九实施方式相同。
具体而言,保护板515如图40所示,宽度比第二十九实施方式宽。由此,在将连结杆60以及覆盖部件80向旋转轴CL延伸的方向投影时,所投影的连结杆60以及覆盖部件80的全部与保护板515重叠。另外,在图40中,为了避免繁琐,省略了第二外壳20的记载。
另外,在第三十实施方式中,也是保护板515未覆盖第二区域β,使得第二区域β向旋转轴CL延伸的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至少配置有保护板515的一侧开放。由此,即使在踏板背面405与外壳5之间夹住异物的情况下,该异物也会从第二区域β排出,因此容易排出到踏板装置1的外部。
如此,构成了第三十实施方式。在第三十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二十九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对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显为必须的情况等以外,当然并不一定是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踏板装置1作为制动踏板用于控制车辆的制动器的线控制动系统150。与此相对,踏板装置1并不限定于被用作制动踏板。踏板装置1例如也可以被用作使车辆加速的加速踏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踏板装置1是风琴式的踏板装置1。与此相对,踏板装置1并不限定于风琴式的踏板装置1。例如踏板装置1也可以是悬吊式的踏板装置1。悬吊式的踏板装置1根据施加于踏板40的驾驶员的踏力的增加,使踏板40中的比旋转轴CL靠车辆后方的部位向车厢内的地板2侧或者前围板侧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中使用板簧31、大径螺旋弹簧33以及小径螺旋弹簧34作为弹性部件。与此相对,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的弹性部件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三个。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的弹性部件的数量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线控制动系统150中,利用主缸126在流过制动回路120的制动液中产生液压。与此相对,并不限定于利用主缸126在流过制动回路120的制动液中产生液压。例如也可以利用液压泵在流过制动回路120的制动液中产生液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82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等而与踏板背面405连接。与此相对,第二连接部82并不限定于通过熔接、粘合以及双色成形等而与踏板背面405连接。例如如图41所示,也可以是第二连接部82的一部分插入于从踏板背面405凹陷的空间,使得第二连接部82与踏板背面405连接。另外,也可以如图42所示,在由第二连接部82的底部883、第一侧部881以及第二侧部882形成的空间内插入有从踏板背面405突出的踏板凸部406,使得第二连接部82与踏板背面405连接。而且,也可以如图43所示,在第二连接部82的第二连接部孔862以及形成于踏板背面405的孔中插入有螺钉、销以及卡扣装配等第二固定部件92,使得第二连接部82与踏板背面405连接。另外,也可以如图44所示,由捆扎带以及挡圈等第二固定部件92与踏板凸部406夹着第二连接部82,从而将踏板背面405与第二连接部82连接。
在上述第二十九、第三十实施方式中,在非踩下状态下,保护板515的一部分与外壳5的侧面的一部分在旋转轴CL方向上重叠,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保护板515的板厚增加等来提高保护板515的刚性,使得保护板515的一部分与外壳5的侧面的一部分在旋转轴CL方向上不重叠。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被适当组合。
Claims (16)
1.一种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踏板(40),通过操作者的踩下而以旋转轴(CL)为中心旋转;
连结杆(60),连接于所述踏板中的与被所述操作者踩踏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即踏板背面(405),从而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与所述踏板一起旋转;
反作用力产生机构(30),在由所述操作者踩踏所述踏板时从所述踏板经由所述连结杆接受力而弹性变形,由此产生对于施加于所述踏板的所述操作者的踏力来说的反作用力;
外壳(5),形成当由所述操作者踩踏所述踏板时供所述连结杆通过的孔即外壳孔(100),并且收容有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以及
覆盖部件(80),具有外壳连接部(81)及覆盖部(83),该外壳连接部(81)连接于所述外壳中的形成所述外壳孔的端部即外壳端部(101),该覆盖部(83)配置于所述外壳连接部与所述踏板背面之间并且连接于所述外壳连接部,从而覆盖所述外壳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形成为波纹状,在由所述操作者踩踏所述踏板时弹性变形,从而产生所述反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还具有连接于所述覆盖部并且连接于所述踏板背面的踏板连接部(8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还具有机构连接部(82),该机构连接部(82)连接于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中的与所述连结杆接触的面(373),并且连接于所述覆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还具有连接于所述覆盖部并且连接于所述连结杆的杆连接部(8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杆具有向与所述连结杆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凹陷的杆凹部(613),
所述杆凹部包含杆底面(616)及连接于所述杆底面的杆侧面(617),
所述杆连接部包含插入于由所述杆底面以及所述杆侧面形成的空间的插入部(821)、以及从所述插入部向与所述连结杆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82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杆具有从所述连结杆的侧面向与所述连结杆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突出的杆凸部(632),
所述杆连接部包含: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底部(883);第一侧部(881),从所述底部向与所述底部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侧部(882),从所述底部中的与所述第一侧部相反的一侧向与所述底部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杆凸部插入于由所述底部、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形成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侧部的长度短,
所述第二侧部包含形成于与所述杆凸部相反的一侧的杆用斜面(884),
所述杆用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二侧部延伸的方向倾斜,从而将所述杆凸部向由所述底部、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形成的空间内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连接部包含:向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一延长部(811);第二延长部(812),从所述第一延长部向与所述第一延长部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三延长部(813),从所述第二延长部中的与所述第一延长部相反的一侧向与所述第二延长部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在由所述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二延长部以及所述第三延长部形成的空间内插入有所述外壳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延长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延长部的长度短,
所述第三延长部包含形成于与所述外壳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外壳用斜面(814),
所述外壳用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三延长部延伸的方向倾斜,从而将所述外壳端部向由所述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二延长部以及所述第三延长部形成的空间内引导。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端部包含凹陷的端部凹部(105),
所述端部凹部包含端部底面(106)以及连接于所述端部底面的端部侧面(107),
所述外壳连接部插入于由所述端部底面以及所述端部侧面形成的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连接部包含:低强度部(851),通过插入于所述外壳孔而连接于所述外壳端部;以及高强度部(841),被所述低强度部包围,并且具有比所述低强度部的杨氏模量高的杨氏模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包含所述外壳端部的第一外壳(10)、以及第二外壳(20),
所述第一外壳形成位于与所述外壳孔相反的一侧的开口(16)以及与所述外壳孔及所述开口连通的外壳空间(15),
所述第二外壳封堵所述开口,
在所述第一外壳中的所述开口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形成有作为空间的呼吸孔(25),
在通过所述操作者的踩下而踩踏所述踏板时受到来自所述踏板的力而使得所述外壳空间的空气被压缩时,所述外壳空间的空气通过所述呼吸孔向所述外壳的外部流出,
在所述操作者从踩踏所述踏板的状态起停止踩踏所述踏板时来自所述踏板的力被去除负载而使得所述外壳空间的空气膨胀时,所述外壳的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呼吸孔流入所述外壳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形成与所述外壳孔连通的外壳空间(15)、以及与所述外壳的外部及所述外壳空间连通的过滤器孔(220),
所述踏板装置还具备过滤器(225),该过滤器(225)不使从所述外壳的外部通过所述过滤器孔朝向所述外壳的内部的空间流动的异物通过,而使空气通过,
在由所述操作者踩踏所述踏板时所述外壳空间的空气受到来自所述踏板的力而被压缩时,所述外壳空间的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器孔以及所述过滤器向所述外壳的外部流出,
在所述操作者从踩踏所述踏板的状态起停止踩踏所述踏板时来自所述踏板的力被去除负载而使得所述外壳空间的空气膨胀时,所述外壳的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器孔以及所述过滤器而流入所述外壳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装置还具备保护部(515),该保护部(515)从所述踏板背面向所述外壳侧延伸,从而在所述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连结杆以及所述覆盖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通过所述操作者的踩下而使所述踏板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旋转的状态下,在所述踏板背面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第一区域(α)及第二区域(β),
在与所述踏板背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从所述踏板背面到所述外壳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从所述踏板背面到所述外壳的距离长,
所述保护部不覆盖所述第二区域,从而所述第二区域向所述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上的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中的至少配置有所述保护部的一侧开放。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踏板未被所述操作者踩踏时,所述保护部的一部分与所述外壳的一部分在所述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上重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82794 | 2021-05-14 | ||
JP2021082794 | 2021-05-14 | ||
PCT/JP2022/013792 WO2022239501A1 (ja) | 2021-05-14 | 2022-03-24 | ペダ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95643A true CN117295643A (zh) | 2023-12-26 |
Family
ID=84028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34371.4A Pending CN117295643A (zh) | 2021-05-14 | 2022-03-24 | 踏板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69588A1 (zh) |
JP (1) | JP7517603B2 (zh) |
CN (1) | CN117295643A (zh) |
DE (1) | DE112022002649T5 (zh) |
WO (1) | WO2022239501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6979Y2 (zh) * | 1973-04-02 | 1977-02-15 | ||
JPS5625960Y2 (zh) * | 1977-06-25 | 1981-06-19 | ||
JPS58147027U (ja) * | 1982-03-29 | 1983-10-03 |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ブレ−キペダル装置 |
JPS58192759U (ja) * | 1982-06-18 | 1983-12-21 |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 パ−キングブレ−キレバ−用ブ−ツ |
JPS58196256U (ja) * | 1982-06-24 | 1983-12-27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ペダル用ブ−ツ |
KR101966452B1 (ko) * | 2013-07-05 | 2019-04-05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가속페달 장치 |
JP2018075912A (ja) * | 2016-11-08 | 2018-05-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
JP6881257B2 (ja) | 2017-11-28 | 2021-06-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
JP2021035791A (ja) * | 2019-08-30 | 2021-03-0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アクセル装置 |
JP2021082794A (ja) | 2019-11-22 | 2021-05-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装置 |
-
2022
- 2022-03-24 WO PCT/JP2022/013792 patent/WO20222395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3-24 DE DE112022002649.9T patent/DE112022002649T5/de active Pending
- 2022-03-24 CN CN202280034371.4A patent/CN11729564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3-24 JP JP2023520888A patent/JP7517603B2/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11-02 US US18/500,944 patent/US20240069588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069588A1 (en) | 2024-02-29 |
DE112022002649T5 (de) | 2024-02-29 |
WO2022239501A1 (ja) | 2022-11-17 |
JPWO2022239501A1 (zh) | 2022-11-17 |
JP7517603B2 (ja) | 2024-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48941B2 (en) | Pedal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15675391A (zh) | 制动踏板模块 | |
CN117295643A (zh) | 踏板装置 | |
WO2024053492A1 (ja) | ペダル装置 | |
CN117279808A (zh) | 踏板装置 | |
JP7380647B2 (ja) | ペダル装置 | |
US20240294147A1 (en) | Pedal device | |
JP7452467B2 (ja) | ペダル装置 | |
JP7380648B2 (ja) | ペダル装置 | |
CN116982012A (zh) | 踏板装置 | |
JP7552432B2 (ja) | ペダル装置 | |
CN116917831A (zh) | 踏板装置 | |
CN118613404A (zh) | 制动踏板装置 | |
JP7472850B2 (ja) | ペダル装置 | |
WO2023210602A1 (ja) | ペダル装置 | |
WO2023210807A1 (ja) | ペダル装置 | |
WO2023210808A1 (ja) | 車両用のペダル装置 | |
CN117320934A (zh) | 制动踏板装置 | |
JP2023164239A (ja) | ペダル装置 | |
CN117897668A (zh) | 踏板装置 | |
CN117412888A (zh) | 机动车、尤其是倾摆式车辆的线控制动式制动设备的操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