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79538A - 插头和带扣 - Google Patents

插头和带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79538A
CN117279538A CN202180098092.XA CN202180098092A CN117279538A CN 117279538 A CN117279538 A CN 117279538A CN 202180098092 A CN202180098092 A CN 202180098092A CN 117279538 A CN117279538 A CN 117279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pair
extension
portions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80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直幸
清水洋兵
金子仁
吉江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279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795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3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 push-button acting perpendicularly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插头(10)可相对于插座(20)插入和拔去,与插座(20)一起构成带扣(1),具备:基部(11);和一对腿部(12),其在沿着插头(10)的宽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位置处与基部(11)连接。一对腿部(12)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1延伸部(121),其从基部(11)向插头(10)的插入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124),其从第1延伸部(121)向插头(10)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卡合部(131),其设置于第1延伸部(321)或第2延伸部(124),可在插头(10)的拔去方向上与插座(20)的被卡合部(243)卡合;以及操作部(14),其设置于第2延伸部(124)。在对操作部(14)施加有拔去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第1延伸部(121)以卡合部(131)的位置从相对于被卡合部(243)的卡合位置变化成卡合解除位置的方式在插头(10)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插头和带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头和带扣。
背景技术
以往,在衣服、箱包、鞋子、包装器具等各种各样的用途中,为了使绳状构件彼此连结而使用了使插头和插座以拆装自如的方式结合的带扣。另外,作为这样的带扣,公知有前开式带扣和旁开式带扣这两种类型的带扣。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通过使设置到插头的卡合片的卡合部与设置到插座的舌状部的被卡合部卡合而使插头和插座结合的前开式带扣。在插座的正面部分设置有罩体,若使用者按压罩体,则通过罩体转动而按压舌状部,舌状部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旁开式带扣,该旁开式带扣在插头形成有一对腿部,通过使设置到该腿部的卡合部与设置到插座的被卡合部卡合而使插头和插座结合。在插座设置有使一对腿部暴露的孔部,若使用者以用手捏住一对腿部的方式按压一对腿部,则一对腿部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弹性变形,解除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64888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17563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上述这样的旁开式带扣中存在与前开式带扣相比难以进行解除操作这样的问题。具体而言,在旁开式带扣中,成为操作对象的一对腿部的暴露部分配置于带扣的面积比带扣的表面的面积小的侧面,因此,难以使施加于一对腿部的力的朝向稳定。由于捏住一对腿部的使用者的手的角度的不同,也存在带扣在手中滚动、使解除操作失败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上述这样的前开式带扣中,成为操作对象的罩体配置于带扣的表面,因此,解除操作容易,但存在强度比旁开式带扣的强度低这样的问题。例如,带扣的厚度方向的尺寸通常比带扣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因此,与旁开式带扣的在带扣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腿部相比,前开式带扣的在带扣的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舌状部形成为薄壁,强度变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降低强度的情况下稳定地进行解除操作的插头和带扣。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插头能相对于插座插入和拔去,与所述插座一起构成带扣,其中,所述插头具备:基部;和一对腿部,其在沿着所述插头的宽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位置处与所述基部连接,所述一对腿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1延伸部,其从所述基部向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其从所述第1延伸部向所述插头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延伸部或所述第2延伸部,能在所述插头的拔去方向上与所述插座的被卡合部卡合;以及操作部,其设置于所述第2延伸部,在对所述操作部施加着所述拔去方向的力的情况下,所述第1延伸部以所述卡合部的位置从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位置变化成卡合解除位置的方式在所述插头的所述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在本发明的插头中,成为操作对象的操作部在腿部中设置于配置于比第1延伸部靠插头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的第2延伸部。因而,在使用了本发明的插头的带扣中,能够将操作部以能操作的方式配置于带扣的表面或背面,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解除操作。
另外,在本发明的插头中,腿部的第1延伸部与以往的旁开式带扣的插头的腿部同样地在插头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形成为厚壁。因此,使用了本发明的插头的带扣能够具有比以往的前开式带扣的强度高的强度。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插头,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降低强度的情况下稳定地进行解除操作的带扣。
在本发明的插头中,所述一对腿部分别具有所述第1延伸部、所述第2延伸部、所述卡合部以及所述操作部,在所述一对腿部的各腿部中,在对所述操作部施加有所述拔去方向的力的情况下,所述第1延伸部相互独立地弹性变形。
在这样的结构中,与一对腿部由桥接件等连结着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为了解除操作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插头中,对于所述一对腿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操作部从所述第2延伸部起在与所述插头的所述插入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分别交叉的厚度方向上突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操作部未突出的情况相比,使用者易于抓住操作部,能够提高带扣的操作性。
在本发明的插头中,所述一对腿部分别具有所述第1延伸部、所述第2延伸部、所述卡合部以及所述操作部,在从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插头时,所述一对腿部中的所述操作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使用者易于一并抓住一对腿部中的各操作部而进行操作,能够提高带扣的操作性。
在本发明的插头中,所述一对腿部分别具有所述第1延伸部、所述第2延伸部、所述卡合部以及所述操作部,所述一对腿部中的所述操作部在所述插头的所述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使用者能够从带扣的表面侧和背面侧中任一侧对各操作部进行操作。
本发明的带扣具备:上述的插头;和所述插座,所述插头能相对于所述插座插入和拔去,所述插座具有插座主体,所述插座主体形成能收纳所述一对腿部的收纳空间,并且,设置有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插座主体收纳着所述一对腿部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部以能操作的方式从所述插座主体暴露。
根据本发明的带扣,起到与上述的本发明的插头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带扣中,所述插座主体具有在与所述插头的所述插入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分别交叉的厚度方向上以隔着所述收纳空间的方式相对的表面部和背面部,在所述表面部和所述背面部中的至少一个,用于使所述操作部暴露的切口向所述插入方向切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操作部配置于切口内,因此,能够使带扣紧凑地构成。
在本发明的带扣中,所述插座主体具有在所述插头的宽度方向上以隔着所述收纳空间的方式相对的一对侧面部,在所述侧面部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1延伸部暴露的孔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作为带扣的解除操作的方法,不仅能够利用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方法,也能够与以往的旁开式带扣同样地利用以用手捏住一对腿部的暴露部分的方式进行操作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主视图。
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侧视图。
图4是从图2中的箭头B的方向观察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的腿部变形了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后视图。
图8是在图3中的C-C线处剖切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来表示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主视图。
图11是从图10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侧视图。
图12是从图10中的箭头B的方向观察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的腿部变形了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带扣的主视图。
图15是在图11中的C-C线处剖切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带扣来表示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所述第3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主视图。
图18是从图17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所述第3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侧视图。
图19是从图17中的箭头B的方向观察所述第3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所述第3实施方式的插头的腿部变形了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所述第3实施方式的带扣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所述第3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后视图。
图23是在图18中的C-C线处剖切所述第3实施方式的带扣来表示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带扣的主视图。
图26是表示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带扣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而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具备插头10和供插头10插入的插座20。在插头10和插座20分别安装有皮带、线带等绳状构件的端部,通过插头10与插座20卡合,绳状构件的端部彼此连结。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插头10相对于插座20的插入方向设为X方向,将带扣1的宽度方向设为Y方向,将带扣1的厚度方向(具体而言从带扣1的背面朝向表面的方向)设为Z方向。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相互正交。另外,将作为X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插头10从插座20拔去的拔去方向设为-X方向,将作为Z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从带扣1的表面朝向背面的方向设为-Z方向。对于Y方向,将接近插头10的中心线C1的方向称为Y方向内侧,将远离该中心线C1的方向称为Y方向外侧。
(插头10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图5而对插头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图5中,插头10具备基部11和与基部11连接的一对腿部12A、12B。
基部11具有沿着Y方向配置的两个棒状构件111、112和在Y方向的两端部处分别连结两个棒状构件111、112的一对侧面部113、114。在两个棒状构件111、112之间存在供绳状构件贯穿的间隙,使绳状构件卷绕于至少一个棒状构件111、112,从而绳状构件安装于基部11。
一对腿部12A、12B分别与基部11的一对侧面部113、114连接。即,一对腿部12A、12B在以隔着插头10的中心线C1的方式沿着Y方向相互分开的位置处与基部11连接。
另外,一对腿部12A、12B具有以插头10的中心线C1为轴线而呈180°旋转对称的形状。例如,在使图2所示的插头10的表背翻过来的情况下,一对腿部12A、12B仅调换附图标记12A、12B,就可同样地图示。
以下,存在将腿部12A、腿部12B分别简称为腿部12而统一说明的情况。
腿部12具备:第1延伸部121,其从基部11向X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124,其从第1延伸部121向Y方向内侧延伸;以及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和操作部14,其设置到第2延伸部124。
第1延伸部121从基端部122到顶端部123沿着X方向延伸,具有Z方向的厚度从基端部122到顶端部123递减的锥形状(参照图3)。另外,在第1延伸部121中,基端部122侧的部位的Y方向的宽度比顶端部123侧的部位的Y方向的宽度窄,该基端部122附近的部分可在Y方向上弹性变形。此外,图5针对第1延伸部121以点划线表示弹性变形前的形状,以实线表示弹性变形后的形状。
第2延伸部124具有:基端部125,其与第1延伸部121的顶端部123的Y方向内侧连接;和板状部126,其从基端部125向Y方向内侧和-X方向延伸。
其中,腿部12A的板状部126与腿部12B的板状部126以在Z方向上隔着间隙D1而相互局部地重叠的方式配置(参照图4)。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12A的板状部126配置于插头10的表面侧,腿部12B的板状部126配置于插头10的背面侧。间隙D1的尺寸并没有特别限定,是板状部126不相互干涉的程度即可。
另外,在腿部12A、腿部12B之间存在用于容许各第2延伸部124的Y方向朝内的移动的Y方向的间隙。
卡合部131、卡合部132以在第2延伸部124的X方向的端部附近向Z方向或-Z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12A的卡合部131向Z方向突出,腿部12A的卡合部132向-Z方向突出。另外,腿部12B的卡合部131向-Z方向突出,腿部12B的卡合部132向Z方向突出。
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具有面向-X方向的卡合面133、卡合面134,卡合面133、卡合面134可向X方向与随后论述的插座20的被卡合部243抵接。
操作部14以能操作的方式从随后论述的插座主体201暴露地设置于第2延伸部124,接受由使用者进行的操作。
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14以在第2延伸部124的板状部126的-X方向端部处从板状部126向Z方向(或-Z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腿部12A的操作部14从第2延伸部124向插头10的表面侧(即Z方向)突出,腿部12B的操作部14从第2延伸部124向插头10的背面侧(即-Z方向)突出。
另外,在操作部14以越朝向-X方向则相对于第2延伸部124突出的突出高度越高的方式设置有相对于Z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41,该倾斜面141面向X方向。
另外,在从Z方向观察插头10时,腿部12A、腿部12B的操作部14相互重叠地配置,并且,与插头10的中心线C1重叠地配置。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4具有以与X方向和Z方向平行的假想面CB为中心而呈对称的形状,在插头10与插座20未结合时,该假想面CB以与插头10的中心线C1重叠的方式配置(参照图2)。
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还具备与基部11连接的连结部15和与连结部15连接的一对辅助腿部16A、16B。
连结部15在其与基部11的棒状构件111之间夹有间隙,同时连接于一对侧面部113、114之间。
一对辅助腿部16A、16B与连结部15的X方向侧的侧面连接。另外,一对辅助腿部16A、16B分别配置于比一对腿部12A、12B靠Y方向内侧的位置,具有从连结部15向X方向延伸的形状。具体而言,辅助腿部16A配置于在腿部12A的第1延伸部121与第2延伸部124之间形成的间隙,辅助腿部16B配置于在腿部12B的第1延伸部121与第2延伸部124之间形成的间隙。
其中,连结部15和辅助腿部16A、辅助腿部16B与腿部12A、腿部12B之间隔开预定的间隙地配置,从而防止腿部12A、腿部12B的过度的弹性变形。
另外,在插头10和插座20的结合状态下,辅助腿部16A、辅助腿部16B与插座20的内表面抵接,从而也具有提高带扣1的刚性的功能(参照图8)。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与一般的旁开式带扣的插头不同,不具有配置于Y方向中央的引导片。
在以上进行了说明的插头10中,为了与插座20之间的结合解除而进行对操作部14施加-X方向的力F1的操作、或者对第1延伸部121施加Y方向内侧的力F2的操作(参照图5)。
在对操作部14施加有-X方向的力F1的情况下,或者,在对第1延伸部121施加有Y方向内侧的力F2的情况下,第1延伸部121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从而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向Y方向内侧移动。由此,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各自的位置从相对于插座20的被卡合部243的卡合位置变化成卡合解除位置。
此外,在第1延伸部121弹性变形之际,第2延伸部124转动,因此,成为操作部14的对称中心的假想面CB从与插头10的中心线C1重叠的状态成为相对于插头10的中心线C1倾斜的状态。
(插座2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图6~图8而对插座20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座20具有:插座主体201,其供前述的插头10的一对腿部12A、12B插入;和棒状构件21,其沿着Y方向配置,并且使两端部与插座主体201连接。在插座主体201与棒状构件21之间存在供绳状构件贯穿的间隙,使绳状构件卷绕于该棒状构件21,从而绳状构件安装于插座20。
插座主体201形成为沿着X方向配置的筒状。具体而言,在插座主体201的-X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插头10用的插入口211,在插座主体201的内侧形成有与插入口211连通的收纳空间212。收纳空间212可收纳从插入口211插入的插头10的一对腿部12。
另外,插座主体201具有表面部22、背面部23、以及一对侧面部24。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分别形成为沿着X方向和Y方向配置的平板状,在Z方向上隔着收纳空间212而相对配置。一对侧面部24在Y方向上隔着收纳空间212而相对配置,连结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的Y方向的两端部。
此外,插座主体201除了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的局部形状以外,具有以插座20的中心线(与结合时的插头10的中心线C1一致)为轴线而呈180°旋转对称的形状。
在表面部22形成有朝向X方向切入-X方向侧的端部的形状的切口221。同样地,在背面部23形成有朝向X方向切入-X方向侧的端部的形状的切口231。切口221、切口231的缘部具有沿着操作部14的X方向的端部形状的形状。
在插头10和插座20处于结合状态时,在表面部22的切口221的内侧配置有腿部12A的操作部14,在背面部23的切口231的内侧配置有腿部12B的操作部14。此时,操作部14成为与各切口221、切口231的缘部抵接着的状态。
一对侧面部24分别具有以向Y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在侧面部24的凹部分形成有与收纳空间212连通的孔部241。孔部241在Z方向上具有比第1延伸部121的宽度大的宽度,并且,在X方向上具有预定的长度。在插头10和插座20处于结合状态时,第1延伸部121的Y方向外侧的侧面经由孔部241从插座主体201向外部暴露。
侧面部24的内表面分别在相对于孔部241而言的Z方向侧和-Z方向侧形成有在X方向上连续的引导面242。该引导面242朝向随后论述的被卡合部243引导腿部12的卡合部131、卡合部132。
另外,在侧面部24的内表面形成有与腿部12的卡合部131、卡合部132相对应的两个被卡合部243。具体而言,在侧面部24的内表面的各引导面242的X方向侧形成有面向X方向的被卡合部243。
在插头10和插座20处于结合状态时,被卡合部243与腿部12的卡合部131(或132)的卡合面133(或134)抵接。
此外,表面部22覆盖位于带扣1的表面侧的被卡合部243(参照图6),背面部23未覆盖位于带扣1的背面侧的被卡合部243(参照图7)。因此,在插头10和插座20处于结合状态时,在从表面侧观察带扣1的情况下,与被卡合部243卡合着的卡合部131被表面部22遮盖,但在从背面侧观察带扣1的情况下,能够视觉辨认与被卡合部243卡合着的卡合部131。
(插头10和插座20的结合和结合解除)
在使插头10和插座20结合之际,如图1所示,使用者从使插头10与插座20彼此相对的状态起将插头10从插入口211向插座20内插入。
在腿部12在插座20内X方向前进之际,腿部12的卡合部131、卡合部132由侧面部24的引导面242引导(参照图8)。其中,侧面部24的引导面242向X方向延伸、同时朝向Y方向内侧弯曲,因此,第1延伸部121经由卡合部131、卡合部132从引导面242承受按压,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并且,若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到达被卡合部243,则第1延伸部121的已弹性变形的形状恢复成本来的形状,卡合部131、卡合部132位于与被卡合部243抵接的卡合位置。由此,限制插头10向-X方向移动(拔出),插头10和插座20成为结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解除插头10和插座20的结合的操作方法存在两种。
在第1操作方法中,使用者进行如下操作:从Z方向两侧抓住一对腿部12的各操作部14,向-X方向拉拽各操作部14。由此,对各操作部14施加-X方向的力F1(参照图5),因此,一对腿部12的各第1延伸部121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各腿部12中的卡合部131、卡合部132解除与被卡合部243之间的卡合。然后,插头10向-X方向移动,从而从插座20拔去。
该第1操作方法提供为与以往的前开式带扣和旁开式带扣的各操作方法不同的新的操作方法。
在第2操作方法中,使用者进行如下操作:向Y方向内侧压入一对腿部12的各第1延伸部121,同时向-X方向推出。此时,对各第1延伸部121施加Y方向内侧的力F2(参照图5),因此,各第1延伸部121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各腿部12中的卡合部131、卡合部132解除与被卡合部243之间的卡合。然后,插头10向-X方向移动,从而从插座20拔去。
该第2操作方法与以往的旁开式带扣的操作方法同样。
此外,如上所述,插头10的腿部12和插座主体201分别以中心线为轴线而形成为180°旋转对称,因此,插头10在表背反向的状态下也能够相对于插座20进行结合和结合解除。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中,成为操作对象的操作部14在腿部12中设置于配置于比第1延伸部121靠插头10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的第2延伸部124。因此,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的带扣1中,能够将操作部14以能操作的方式配置于带扣1的表面或背面,能够稳定地进行解除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中,腿部12的第1延伸部121与以往的旁开式带扣的插头的腿部同样地在插头10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形成为厚壁。因此,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的带扣1能够具有比以往的前开式带扣的强度高的强度。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能够提供能够在不降低强度的情况下稳定地进行解除操作的带扣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腿部12分别具有第1延伸部121、第2延伸部124以及卡合部131、卡合部132,一对腿部12的各第1延伸部121在对各操作部14施加有拔去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相互独立地弹性变形。即,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在对两个操作部14这两者施加有力的情况下,解除与插座主体201之间的卡合,在对任一个操作部14施加有使用者的出乎意料的力的情况下,未完全解除与插座主体201之间的卡合。因此,能够提高使用插头10之际的安全性。
另外,作为现有技术,存在如下带扣:一对腿部的各顶端部由桥接件等连结,通过拉拽在该桥接件固定有一端的带子等来进行解除操作(参照例如国际公开第2009/134608号)。在这样的带扣中,在解除操作之际,不仅需要用于使一对腿部弹性变形的力,也需要使一对腿部之间的桥接件弹性变形的力。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一对腿部12的各第1延伸部121相互独立地弹性变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现有技术这样的桥接件,无需使该桥接件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减小为了解除操作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4向Z方向(或-Z方向)突出,因此,使用者易于抓住操作部14,能够提高带扣1的操作性。
例如,与利用了上述的带子的现有技术的带扣相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将手指插入带子的圈的内侧,无需寻找带子的圈这样的劳力和时间,因此,操作容易。
在从Z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时,一对腿部12中的操作部14以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使用者易于一并抓住一对腿部12中的各操作部14,能够提高带扣1的操作性。
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具备上述的插头10和插座20,在插座主体201收纳着一对腿部12的状态下,操作部14以能操作的方式从插座主体201暴露。在这样的带扣1中,起到上述的插头10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4经由切入于插座主体201的切口221、切口231从插座主体201暴露。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操作部14配置于切口221、切口231内,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带扣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腿部12经由设置到插座主体201的一对侧面部24的孔部241暴露。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中,作为解除操作的方法,不仅能够利用对操作部14进行操作的方法,也能够与以往的旁开式带扣同样地利用以用手捏住一对腿部12的暴露部分的方式进行操作的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腿部12分别设置有向Z方向和-Z方向分别突出的两个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中,设置有两对共4个卡合部131、卡合部132。由此,能够更加提高插头10与插座20之间的结合强度。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图1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A具备插头30和供插头30插入的插座40。该带扣1A主要是插头30与插座40之间的卡合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部分同样的构成部分,存在省略详细的说明的情况。
(插头30的结构)
参照图9~图13而对插头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9~图13中,插头30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基部11和与基部11连接的一对腿部32A、32B。
一对腿部32A、32B分别与基部11的一对侧面部113、114连接。即,一对腿部32A、32B在以隔着插头30的中心线C2的方式沿着Y方向相互分开的位置处与基部11连接。
另外,一对腿部32A、32B具有以插头30的中心线C2(参照图9)为轴线而呈180°旋转对称的形状。例如,在使图10所示的插头30的表背翻过来的情况下,一对腿部32A、32B仅调换附图标记32A、32B,就可同样地图示。
以下,存在将腿部32A、腿部32B分别简称为腿部32而统一说明的情况。
腿部32具备:第1延伸部321,其从基部11向X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324,其从第1延伸部321向Y方向内侧延伸;卡合部33,其设置到第1延伸部321;以及操作部34,其设置到第2延伸部324。
第1延伸部321从基端部322到顶端部323沿着X方向延伸。另外,在第1延伸部321中,基端部322侧的Y方向的宽度比顶端部323侧的Y方向的宽度窄,基端部322附近的部分可在Y方向上弹性变形。此外,图13针对第1延伸部321以点划线表示弹性变形前的形状,以实线表示弹性变形后的形状。
其中,卡合部33针对第1延伸部321的Y方向外侧的侧面设置为台阶。该卡合部33具有面向-X方向的卡合面331,卡合面331可向X方向与随后论述的插座40的被卡合部443抵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第1延伸部321的侧面中的构成台阶的卡合部33设置有加强部332。
第2延伸部324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延伸部124大致同样地形成,具有:基端部325,其与第1延伸部321的顶端部323的Y方向内侧连接;和板状部326,其从基端部325向Y方向内侧和-X方向延伸。腿部32A的板状部326与腿部32B的板状部326以在Z方向上隔着间隙D2而相互局部地重叠的方式配置(参照图12)。
操作部34是在腿部32中以如下方式设置于第2延伸部324、且接受由使用者进行的操作的部分:以能操作的方式从随后论述的插座主体401暴露,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部14大致同样地构成。即,操作部34以在第2延伸部324的板状部326的-X方向端部处从板状部326向Z方向(或-Z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具有相对于Z方向倾斜、同时面向X方向的倾斜面341。
在以上进行了说明的插头30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为了与插座40之间的结合解除,进行对操作部34施加-X方向的力F1的操作、或者进行对第1延伸部321施加Y方向内侧的力F2的操作(参照图13)。
在对操作部34施加有-X方向的力的情况下,或者,在对第1延伸部321施加有Y方向内侧的力的情况下,第1延伸部321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从而卡合部33向Y方向内侧移动。由此,卡合部33的位置从相对于插座40的被卡合部443的卡合位置变化成卡合解除位置。
此外,成为操作部34的对称中心的假想面CB从与插头30的中心线C2重叠着的状态成为相对于插头30的中心线C2倾斜的状态。
(插座4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9、图14以及图15而对插座40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座40具有供插头30的一对腿部32A、32B插入的插座主体401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棒状构件21。
插座主体401除了与插头30之间的卡合构造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主体201大致同样地构成。
具体而言,插座主体401具有表面部42、背面部43、以及一对侧面部44。在插座主体401的-X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插头30用的插入口411,在插座主体401的内侧形成有与插入口411连通的收纳空间412。收纳空间412可收纳从插入口411插入的插头30的一对腿部3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主体401的表面部42的形状与背面部43的形状相同,因此,省略了带扣1A的后视图。
在表面部42和背面部43分别形成有朝向X方向切入-X方向侧的端部的形状的切口421、切口431。
在插头30和插座40处于结合状态时,在表面部42的切口421的内侧配置有腿部32A的操作部34,在背面部43的切口431的内侧配置有腿部32B的操作部34。此时,操作部34成为与各切口421、431的缘部抵接着的状态。
一对侧面部44分别具有以向Y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在侧面部44的凹部分形成有与收纳空间412连通的孔部441。其中,侧面部44中的孔部441的缘部的一部分形成面向X方向的被卡合部443。另外,在侧面部44的内表面中的、孔部441的-X方向侧形成有引导第1延伸部321的引导面442。
在插头30和插座40处于结合状态时,第1延伸部321的Y方向外侧的侧面经由孔部441从插座主体401向外部暴露,被卡合部443向X方向与腿部32的卡合部33抵接。
(插头30和插座40的结合和结合解除)
在使插头30和插座40结合之际,如图9所示,使用者从使插头30与插座40彼此相对的状态起将插头30从插入口411向插座40内插入。
在腿部32在插座40内向X方向前进之际,腿部32的第1延伸部321由侧面部44的引导面442引导(参照图15)。其中,侧面部44的引导面442向X方向延伸、同时朝向Y方向内侧弯曲,因此,第1延伸部321从引导面442承受按压,从而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并且,若卡合部33到达被卡合部443,则第1延伸部321的已弹性变形的形状恢复成本来的形状,卡合部33与被卡合部443抵接,从而在-X方向上卡合。
因而,限制插头30向-X方向移动(拔出),插头30和插座40成为结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解除插头30和插座40的结合的操作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存在两种。
在第1操作方法中,使用者进行如下操作:从Z方向两侧抓住一对腿部32的各操作部34,向-X方向拉拽各操作部34。由此,对各操作部34施加-X方向的力F1,因此,一对腿部32的各第1延伸部321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各腿部12中的卡合部33解除与被卡合部443之间的卡合。然后,插头30向-X方向移动,从而从插座40拔去。
在第2操作方法中,使用者进行如下操作:向Y方向内侧压入一对腿部32的各第1延伸部321,同时向-X方向推出。此时,对各第1延伸部321施加Y方向内侧的力F2,因此,各第1延伸部321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各腿部32中的卡合部33解除与被卡合部443之间的卡合。然后,插头30向-X方向移动,从而从插座40拔去。
此外,插头30的腿部32和插座主体401分别以中心线为轴线而形成为180°旋转对称,因此,插头30在表背反向的状态下也能够相对于插座40进行结合和结合解除。
如以上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头30在卡合部33设置于第1延伸部321这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但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图23,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B具备插头50和供插头50插入的插座60。该带扣1B主要是插头50所具备的操作部54的形态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部分同样的构成部分,存在省略详细的说明的情况。
(插头50的结构)
参照图16~图20而对插头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6~图20中,插头50具备基部51和与基部51连接的一对腿部52A、52B。
基部51具有沿着Y方向配置的棒状构件511和设置到棒状构件511的Y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侧面部513、514。使绳状构件卷绕于棒状构件511,从而绳状构件安装于基部51。
一对腿部52A、52B分别与基部51的一对侧面部513、514连接。即,一对腿部52A、52B在以隔着插头50的中心线C3的方式沿着Y方向相互分开的位置处与基部51连接。
另外,一对腿部52A、52B具有以插头50的中心线C3为轴线而呈180°旋转对称的形状。例如,在使图17所示的插头50的表背翻过来的情况下,一对腿部52A、52B仅通过调换附图标记52A、52B,就可同样地图示。
以下,存在将腿部52A、腿部52B分别简称为腿部52而统一说明的情况。
腿部52具备:第1延伸部521,其从基部51起在X方向上延伸;第2延伸部524,其从第1延伸部521向Y方向内侧延伸;以及卡合部531、卡合部532和操作部54,其设置到第2延伸部524。
第1延伸部521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延伸部121同样地形成,可在Y方向上弹性变形。此外,图20针对第1延伸部521以点划线表示弹性变形前的形状,以实线表示弹性变形后的形状。
第2延伸部524在Y方向内侧与第1延伸部521的X方向端部连接,具有从该顶端部向-X方向延伸了之后弯折并向Y方向内侧延伸的形状。
其中,腿部52A的第2延伸部524相对于中心线C3配置于Y方向的一侧,腿部52B的第2延伸部524相对于中心线C3配置于Y方向的另一侧。另外,在腿部52A、腿部52B之间,第2延伸部524的Y方向内侧的顶端部以在彼此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在Y方向上相对。此外,该间隙是不妨碍腿部52A、腿部52B的各第1延伸部521弹性变形的程度即可。
卡合部531、卡合部532与第1实施方式的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同样地以在第2延伸部524的X方向的端部附近向Z方向或-Z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
卡合部531、卡合部532分别具有面向-X方向的卡合面533、卡合面534,卡合面533、卡合面534可向X方向与随后论述的插座60的被卡合部643抵接。
操作部54在腿部52中是以能操作的方式从随后论述的插座主体601暴露且接受由使用者进行的操作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延伸部524一体地形成。
具体而言,第2延伸部524中的经由切口621、切口631从插座主体601暴露的部分成为操作部54。另外,腿部52A的操作部54和腿部52B的操作部54以隔着插头50的中心线C3的方式在Y方向上并列配置,在切口621、切口631的缘部之间形成有操作用的空间OP(参照图21)。
以上进行了说明的插头50为了与插座60之间的结合解除而进行对操作部54施加-X方向的力F1的操作、或者进行对第1延伸部521施加Y方向内侧的力F2的操作(参照图20)。
在对操作部54施加有-X方向的力F1的情况下,或者,在对第1延伸部521施加有Y方向内侧的力F2的情况下,第1延伸部521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从而卡合部531、卡合部532向Y方向内侧移动。由此,卡合部531、卡合部532的位置从相对于插座60的被卡合部643的卡合位置变化成卡合解除位置。
(插座6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6、图21~图23而对插座60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座60具有供前述的插头50的一对腿部52插入的插座主体601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棒状构件21。
插座主体601与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主体201大致同样地构成。具体而言,插座主体601具有表面部62、背面部63、以及一对侧面部64。在插座主体601的-X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插头50用的插入口611,在插座主体601的内侧形成有与插入口611连通的收纳空间612。收纳空间612可收纳从插入口611插入的插头50的一对腿部52。
此外,插座主体601除了表面部62和背面部63的局部形状以外,具有以插座60的中心线(与结合时的插头50的中心线C3一致)为轴线而呈180°旋转对称的形状。
在表面部62和背面部63分别形成有朝向X方向切入-X方向侧的端部的形状的切口621、切口631。在插头10和插座20处于结合状态时,操作部54如上所述这样在切口621、切口631的缘部之间形成操作用的空间OP。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表面部62的切口621和背面部63的切口631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一对侧面部64分别具有以向Y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在侧面部64的凹部分形成有与收纳空间612连通的孔部641。在插头50和插座60处于结合状态时,第1延伸部521的Y方向外侧的侧面经由孔部641从插座主体601向外部暴露。
侧面部64的内表面分别在相对于孔部641而言的Z方向侧和-Z方向侧形成有在X方向上连续的引导面642。该引导面642朝向随后论述的被卡合部643引导腿部52的卡合部531、卡合部532。
另外,在侧面部64的内表面形成有与腿部52的卡合部531、卡合部532相对应的两个被卡合部643。具体而言,在侧面部64的内表面的各引导面642的X方向侧形成有面向X方向的被卡合部643。
在插头50和插座60处于结合状态时,被卡合部643可与腿部52的卡合部531(或532)的卡合面533(或534)抵接。
此外,表面部62覆盖着位于Z方向侧的被卡合部643(参照图21),背面部63未覆盖位于-Z方向侧的被卡合部643(参照图22)。
(插头50和插座60的结合和结合解除)
在使插头50和插座60结合之际,如图16所示,使用者从使插头50与插座60彼此相对的状态起将插头50从插入口611向插座60内插入。由此,卡合部531、卡合部532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与被卡合部643抵接,从而在-X方向上卡合,插头50和插座60成为结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解除插头50和插座60的结合的操作方法存在两种。
在第1操作方法中,使用者进行如下操作:将手指插入于空间OP,将手指钩挂在一对腿部52的各操作部54,并向-X方向拉拽。由此,对各操作部54施加-X方向的力F1(参照图20),因此,一对腿部52的各第1延伸部521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各腿部52中的卡合部531、卡合部532解除与被卡合部643之间的卡合。然后,插头50向-X方向移动,从而从插座60拔去。
在第2操作方法中,使用者进行如下操作:向Y方向内侧压入一对腿部52的各第1延伸部521,同时向-X方向推出。此时,对各第1延伸部521施加Y方向内侧的力F2(参照图20),因此,各第1延伸部521向Y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各腿部52中的卡合部531、卡合部532解除与被卡合部643之间的卡合。然后,插头50向-X方向移动,从而从插座60拔去。
此外,插头50的腿部52和插座主体601分别以中心线为轴线而形成为180°旋转对称,因此,插头50在表背反向的状态下也能够相对于插座60进行结合和结合解除。
如以上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头50在操作部54在Y方向上并列配置这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但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头50的操作部54未从第2延伸部524突出,因此,能够提供在厚度方向上紧凑的带扣1B。
而且,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插头50的带扣1B中,作为第1操作方法,将手指从带扣1B的表面侧和背面侧中任一侧插入于空间OP即可。因此,能够比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更容易地进行结合解除用的操作。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等包含于本发明中。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4、操作部34、操作部54的形状、插座主体201、插座主体401、插座主体601的切口221、切口421、切口621的形状可任意地变更。
例如,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表示在图24和图25中。在该变形例中,操作部14A的倾斜面141A在X方向上形成得比第1实施方式大,呈按钮形状。另外,插座主体201中的切口221A、切口231A与操作部14A的形状相应地向X方向切入得比第1实施方式深。
在这样的变形例中,操作部14A的倾斜面141A较大,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用于解除插头10和插座20的结合的操作。
另外,将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表示在图26和图27中。在该变形例中,腿部32的第2延伸部324经由切口421(或431)延伸到插座主体401的表面部42(或背面部43)上。由此,操作部34A配置于插座主体401的表面部42(或背面部43)上。
在这样的变形例中,即使未将切口421、切口431的形状形成得较大,也能够将操作部34A的倾斜面341A以与插座主体401重叠的方式形成得较大。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插座主体201、插座主体401、插座主体601未形成孔部241、孔部441、孔部641。
即,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解除插头10、插头30、插头50和插座20、插座40、插座60的结合的操作方法,说明了对操作部14、操作部34、操作部54施加力F1的第1操作方法和对第1延伸部121、第1延伸部321、第1延伸部521施加力F2的第2操作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实施至少第1操作方法的结构即可。
由此,能够提高带扣1、带扣1A、带扣1B的设计的多样性。
在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一对腿部12、32的各操作部14、34向Z方向或向-Z方向突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腿部12A的操作部14向Z方向突出的情况下,腿部12B的操作部14也可以未向-Z方向突出,至少是第2延伸部124中的从插座主体201暴露的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进行如下操作:从Z方向两侧抓住一对腿部12的各操作部14,一边在一对腿部12A、12B之间使操作部14相互压靠,一边向-X方向拉拽。此外,这样的变形例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卡合部531、卡合部532设置于第2延伸部124、第2延伸部524,但其他卡合部也可以设置于第1延伸部121、第1延伸部521。同样地,在第2实施方式中,卡合部33设置于第1延伸部321,但其他卡合部也可以设置于第2延伸部324。其中,其他卡合部可与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卡合部33、卡合部531、卡合部532同样地与插座主体201、插座主体401、插座主体601卡合,并且,在对操作部14、操作部34、操作部54施加有力的情况下解除与插座主体201、插座主体401、插座主体601之间的卡合。
不过,在本发明中,如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这样,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卡合部33、卡合部531、卡合部532优选仅设置于第1延伸部321和第2延伸部124、第2延伸部524中任一者,无需其他卡合部。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一对腿部12、一对腿部32、一对腿部52中任一者,也可以未设置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卡合部33、卡合部531、卡合部532和操作部14、操作部34、操作部54。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腿部12A具有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和操作部14的情况下,腿部12B只要具有至少第1延伸部121,则也可以不具有卡合部131、卡合部132和操作部14。在这样的变形例中,利用腿部12A实现插头10和插座20的卡合和卡合解除,腿部12B起到辅助插头10在插座主体201内的姿势的作用。此外,这样的变形例在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也可以适当组合它们而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带扣;10、30、50、插头;11、51、基部;12、12A、12B、32、32A、32B、52、52A、52B、腿部;121、321、521、第1延伸部;124、324、524、第2延伸部;131、132、33、531、532、卡合部;14、34、54、操作部;20、40、60、插座;201、401、601、插座主体;212、412、612、收纳空间;22、42、62、表面部;221、421、621、切口;23、43、63、背面部;231、431、631、切口;24、44、64、侧面部;241、441、641、孔部;243、443、643、被卡合部;C1~C3、插头的中心线;F1、F2、力;OP、空间。

Claims (8)

1.一种插头,其能相对于插座(20、40、60)插入和拔去,该插头(10、30、50)与所述插座(20、40、60)一起构成带扣(1、1A、1B),其中,
所述插头(10、30、50)具备:
基部(11、51);和
一对腿部(12、12A、12B、32、32A、32B、52、52A、52B),其在沿着所述插头(10、30、50)的宽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位置处与所述基部(11、51)连接,
所述一对腿部(12、12A、12B、32、32A、32B、52、52A、52B)中的至少一个具有:
第1延伸部(121、321、521),其从所述基部(11、51)向所述插头(10、30、50)的插入方向延伸;
第2延伸部(124、324、524),其从所述第1延伸部(121、321、521)向所述插头(10、30、50)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卡合部(131、132、33、531、532),其设置于所述第1延伸部(321)或所述第2延伸部(124、524),能在所述插头(10、30、50)的拔去方向上与所述插座(20、40、60)的被卡合部(243、443、643)卡合;以及
操作部(14、34、54),其设置于所述第2延伸部(124、324、524),
在对所述操作部(14、34、54)施加着所述拔去方向的力的情况下,所述第1延伸部(121、321、521)以所述卡合部(131、132、33、531、532)的位置从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243、443、643)的卡合位置变化成卡合解除位置的方式在所述插头(10、30、50)的所述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中,
所述一对腿部(12、12A、12B、32、32A、32B、52、52A、52B)分别具有所述第1延伸部(121、321、521)、所述第2延伸部(124、324、524)、所述卡合部(131、132、33、531、532)以及所述操作部(14、34、54),
在所述一对腿部(12、12A、12B、32、32A、32B、52、52A、52B)的各腿部中,在对所述操作部(14、34、54)施加有所述拔去方向的力的情况下,所述第1延伸部(121、321、521)相互独立地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头,其中,
对于所述一对腿部(12、12A、12B、32、32A、32B)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操作部(14、34)从所述第2延伸部(124、324)起在与所述插头(10、30)的所述插入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分别交叉的厚度方向上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其中,
所述一对腿部(12、12A、12B、32、32A、32B)分别具有所述第1延伸部(121、321)、所述第2延伸部(124、324)、所述卡合部(131、132、33)以及所述操作部(14、34),
在从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插头(10、30)时,所述一对腿部(12、12A、12B、32、32A、32B)中的所述操作部(14、34)以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头,其中,
所述一对腿部(52、52A、52B)分别具有所述第1延伸部(521)、所述第2延伸部(524)、所述卡合部(531、532)以及所述操作部(54),
所述一对腿部(52、52A、52B)中的所述操作部(54)在所述插头(50)的所述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
6.一种带扣,其具备: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头(10、30、50);和
所述插座(20、40、60),所述插头(10、30、50)能相对于所述插座(20、40、60)插入和拔去,
所述插座(20、40、60)具有插座主体(201、401、601),所述插座主体(201、401、601)形成能收纳所述一对腿部(12、12A、12B、32、32A、32B、52、52A、52B)的收纳空间(212、412、612),并且,设置有所述被卡合部(243、443、643),
在所述插座主体(201、401、601)收纳着所述一对腿部(12、12A、12B、32、32A、32B、52、52A、52B)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部(14、34、54)以能操作的方式从所述插座主体(201、401、601)暴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扣,其中,
所述插座主体(201、401、601)具有在与所述插头(10、30、50)的所述插入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分别交叉的厚度方向上以隔着所述收纳空间(212、412、612)的方式相对的表面部(22、42、62)和背面部(23、43、63),
在所述表面部(22、42、62)和所述背面部(23、43、63)中的至少一个,用于使所述操作部(14、34、54)暴露的切口(221、421、621、231、431、631)向所述插入方向切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带扣,其中,
所述插座主体(201、401、601)具有在所述插头(10、30、50)的宽度方向上以隔着所述收纳空间(212、412、612)的方式相对的一对侧面部(24、44、64),在所述侧面部(24、44、64)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1延伸部(121、321、521)暴露的孔部(241、441、641)。
CN202180098092.XA 2021-05-10 2021-05-10 插头和带扣 Pending CN1172795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7697 WO2022239062A1 (ja) 2021-05-10 2021-05-10 プラグおよびバック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79538A true CN117279538A (zh) 2023-12-22

Family

ID=84028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8092.XA Pending CN117279538A (zh) 2021-05-10 2021-05-10 插头和带扣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79538A (zh)
DE (1) DE112021007645T5 (zh)
WO (1) WO202223906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88540B2 (ja) * 1998-06-16 2010-06-23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バックル
EP2268165A4 (en) 2008-05-02 2014-03-19 Illinois Tool Works LOOP
JP5552534B2 (ja) * 2010-06-24 2014-07-16 Ykk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リリースバックル
WO2013164888A1 (ja) 2012-05-02 2013-11-07 Ykk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リリースバックル
JP5997765B2 (ja) 2012-05-25 2016-09-28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6462510B2 (ja) * 2015-06-26 2019-01-30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TWI566717B (zh) * 2015-09-18 2017-01-21 武倢工業有限公司 扣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39062A1 (ja) 2022-11-17
DE112021007645T5 (de)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20004B2 (ja) バックル
KR970007149B1 (ko) 버클
KR101213328B1 (ko) 버클
TWI424821B (zh) Side open buckle and its locking member
KR101421912B1 (ko) 버클
WO2010038308A1 (ja) バックル
KR920008735Y1 (ko) 버 클
JPH0431684B2 (zh)
JPH06154014A (ja) 荷重下で保持力を増大するバックル
EP1591045A1 (en) Buckle and baby carrier using the same
TWI524856B (zh) Link with
KR100350606B1 (ko) 측부압압 개방형 버클
CN112841818B (zh) 搭扣
US10588383B2 (en) Buckle
GB2150632A (en) Buckles
EP1980171B1 (en) Clasp, band with a clasp, portable device, timepiece, and accessory
CN117279538A (zh) 插头和带扣
JP5170889B2 (ja) バックル
US11559113B2 (en) Plug for buckle, and buckle
EP2666383B1 (en) Double locking buckle
TWI486132B (zh) Buckle (a)
KR100298674B1 (ko) 버클
JP2006204638A (ja) バックル
JPH0724105U (ja) バックル
EP0375379A1 (en) Buck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