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77824A - 用于制造线缆槽部件的方法、用于制造这种线缆槽部件的压槽压机和由此制造的线缆槽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线缆槽部件的方法、用于制造这种线缆槽部件的压槽压机和由此制造的线缆槽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77824A
CN117177824A CN202280029682.1A CN202280029682A CN117177824A CN 117177824 A CN117177824 A CN 117177824A CN 202280029682 A CN202280029682 A CN 202280029682A CN 117177824 A CN117177824 A CN 117177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workpiece
produced
cable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96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古特
R·诺萨拉
A·门格
K·库特肖利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rman Obo Bateman Prod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rman Obo Bateman Prod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rman Obo Bateman Prod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rman Obo Bateman Produc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77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778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7/00Forming single grooves in sheet metal or tubular or hollow articles
    • B21D17/02Forming single grooves in sheet metal or tubular or hollow articles by pre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2Deep-drawing with devices for holding the edge of the bl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36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clips, clamps, or like fastening or attaching devices, e.g. for electric instal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37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例如设计为线缆槽(1)或者线缆槽盖的由金属制成的线缆槽部件的方法,该线缆槽部件沿着其纵向延伸尺寸具有成列的压槽(5),这些压槽通过冲压过程冲压到用于构成线缆槽部件(1)的工件(14)中,其中,针对压槽冲压的过程,将工件(14)与待产生的压槽(5)邻接地或者在向待产生的压槽过渡的过渡部中夹紧在压紧装置(N)中。按照第一方法设计方案的特别的特征在于,工件(14)通过形状配合部夹紧在压紧装置(N)中,该形状配合部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5)的径向作用并且通过压入至少一个压入工件(14)的表面中的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产生形状配合部,由此在压槽(5)成型之前通过压紧装置(N)在工件(14)的材料中开设至少一个遵循压槽(5)的走向的压入部。按照另一种方法设计方案规定,为了产生压槽,遵循压槽的轮廓几何形状,压槽边缘区域中的工件在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的径向延伸的区段上通过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压紧装置上的冲压突起部在其材料厚度方面减小并且由此朝向待成型的压槽的方向延长。此外,描述了一种用于通过这种方法制造由金属制成的线缆槽部件的压槽压机,该线缆槽部件沿着其纵向延伸尺寸具有成列的压槽,还描述了一种由此制造的线缆槽部件。

Description

用于制造线缆槽部件的方法、用于制造这种线缆槽部件的压 槽压机和由此制造的线缆槽部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例如设计为线缆槽或者线缆槽盖的由金属制成的线缆槽部件的方法,该线缆槽部件沿着其纵向延伸尺寸具有成列的压槽,这些压槽通过冲压过程冲压到用于构成线缆槽部件的工件中,其中,针对压槽冲压的过程,将工件与待产生的压槽邻接地或者在向待产生的压槽过渡的过渡部中夹紧在压紧装置中。
线缆槽部件例如是线缆槽和线缆槽盖。这种线缆槽相互连接以构成线缆承载系统并且尤其用于容纳线缆,其中,在此可以涉及电缆或者光缆。线缆槽具有底部和两个侧梁,所述侧侧翼梁沿着线缆槽的纵向延伸尺寸的成型在底部上。为了将线缆槽设计得尽可能轻,为此通常通过冲压/弯曲过程将薄壁的板件作为工件来制造线缆槽。为了使这种线缆槽能够承受重量载荷,底部通过横向压槽、有时也通过纵向压槽进行结构化。横向肋横向于这种线缆槽的纵向延伸尺寸延伸。横向肋基本上在底部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并且通常在侧梁前方间隔较小距离地终止。横向压槽通常通过压槽压机以相对于待构造的线缆槽的容纳体积向外定向的冲压方向冲压在板材、即工件的面区域中,该面区域设置用于线缆槽的之后的底部。
以横向压槽加固这种线缆槽的问题在于,通过冲压过程将应力引入材料中并且因此引入线缆槽中。在线缆槽中产生这些应力使得线缆槽容易扭曲(翘曲)。这妨碍了对这种长达1至3米的槽的操作。尽管如此,如果例如要冲压横向压槽以加固这种线缆槽部件的底部,则必须忍受这种线缆槽的一定程度的扭曲的预备。为了防止这种扭曲的程度过大,对开设到工件中的压槽的深度进行控制,即使该深度不超过一定的程度。在没有穿孔的情况下,压槽的深度通常为0.6至1.0mm,在穿孔的情况下,压槽的深度通常为2.5至2.8mm。这种线缆槽的上述扭曲易发性主要出现在下述线缆槽中,这些线缆槽由于针对其所规定的载荷而具有较大的材料厚度、例如1.0-1.2mm。尽管开设了横向压槽但仍保持这种线缆槽的尽可能低的扭转趋势的另一种可行性为,除了预设较低的冲压深度外,将压槽的数量保持得较低。然而横向压槽数量的减少降低了这种线缆槽的承载能力。在开设纵向压槽时、尤其是在纵向压槽设计为压槽列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由DD 0 152 075已知用于在板件上进行压槽冲压的方法和装置。在该方法中,在第一步骤中与实际待冲压的压槽间隔距离地在工件中冲压固定压槽。固定压槽例如具有三角形的横截面几何形状。用于形成固定压槽的冲压工具部件与部分的固定装置共同夹持工件以成型压槽。通过固定压槽与啮合到固定压槽中的冲压工具可防止材料向待成型的压槽的方向补充流入。然而在这种方法中不利的是,需要复杂的压槽工具,并且一个或者多个压槽被固定压槽包围。通过这种压槽将应力引入材料中。这是不期望的。在许多应用情况中,并不期望在之后使用配设压槽的工件时形成这种固定压槽。
DE 36 10 022 A1描述了用于在板材中制造压槽的其它方法和装置。在该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材料在压槽成型时塑性流动而使用压槽压机,该压槽压机配合的冲压工具配设有涂层,该涂层增大静摩擦系数。在此例如可以涉及硬质材料颗粒。尽管能够通过这种冲压工具增大工件与压紧装置之间的静摩擦力。然而,如果要以更大的力成型压槽,摩擦系数的这种增大并不足以防止材料补充流入(德语:Nachflieβen)。此外,硬质材料颗粒之间的空隙会被填入,因此应当间隔较短的时间间隔清洁压槽压机的压紧装置,以确保保持连续不变的压槽冲压。
因此期望的是,提供这些线缆槽部件,它们不仅无扭曲或者几乎无扭曲,而且适用于更高的承载能力,而无需为此使用材料厚度更大的初始材料,并且能以过程安全的方式进行制造。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建议一种这样的方法。此外,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适用于制造这种线缆槽部件的压槽压机。
关于方法的技术问题通过开篇提到的按本发明所述类型的方法解决,该方法具有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10的特征。
按照本发明,针对压槽压机的技术问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4或者15所述特征的压槽压机解决。
按照与方法相关的第一解决建议,形状配合部棱边限定待变形的面区域、至少横向于线缆槽部件的纵向延伸尺寸对于压槽冲压的过程压入工件的表面中并且因此在工件表面中形成压入部,通过该形状配合部棱边在压槽的冲压期间,不会在工件的在压槽冲压期间位于压入部并因此形状配合部之外的面区域中产生应力,起码不产生明显的应力。这实现的方式是:压紧装置、至少压紧装置的相互配合的组成部分配备有至少一个压入工件的表面中的形状配合部棱边。在压紧装置闭合时,由此在压紧装置和工件之间形成形状配合部,该形状配合部更确切地说在压槽被冲压之前沿着相对于待形成的压槽的径向作用。
在该设计方案的范畴中,相对于压槽提到的径向是指横向于压槽的轮廓几何形延伸的方向。
按照与方法相关的第二解决建议,通过作为压紧装置的部件的冲压工具、通常即冲压突起部在形成材料挤压的情况下使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的径向延伸的、遵循待产生的压槽的轮廓几何形状的区段变形。材料挤压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的径向进行。在所述方法中,由此使得遵循压槽的轮廓几何形状的压入部开设在工件中。压紧装置的针对该变形而配合使用的部件为了产生朝向待产生的压槽的材料挤压而设计为,使得冲压间隙以漏斗的形式朝向待产生的压槽的方向增大。工具间隙的平面优选朝向压槽的规定的展示方向倾斜。在这种设计方案中,原则上不需要冲压工具中的附加的冲头。在多种情况下仍设置这种冲头,其中,这种冲头主要具有用于压槽的冲压方向的指向功能。如果这种压槽压机具有冲头,那么在这种方法设计中,冲头首先通过弹簧预紧力被带到工件表面上,之后借助压紧装置及其冲压工具或者冲压工具部件通过材料挤压进行实际的形成压槽的材料减薄。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能在例如设计为线缆槽的线缆槽部件的底部中冲压出横向压槽,所述横向压槽不仅紧密地沿着线缆槽部件的纵向延伸尺寸排列并且由此也彼此间隔较窄的距离,而且尤其具有较高的冲压深度。这尤其适用于用来制造这种线缆槽部件的具有较大材料厚度的工件。不言而喻的是,这也适用于具有0.5mm至0.6mm的相对较低的材料厚度的工件。由此使这种线缆槽部件仅凭借其结构化设计就足以承受明显更大的应力。特点在于,尽管成型了压槽,然而并没有应力耦入线缆槽部件中,并且线缆槽部件因此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会产生扭曲。因此,通过所建议的方法不仅简化了这种线缆槽的制造过程,还简化了线缆槽在组装期间的应用。
按照所述方法的一个设计方案,与冲压冲头的运动轨迹相邻地通过压紧装置固持应当在其中压入压槽的工件,以冲压压槽。这种压紧装置包括两个能够相互夹紧的固持元件,通常包括工件台,能够调节的压紧装置在中间连接工件的情况下作用到工件台上,以夹紧工件。在这些设计方案的范畴中,在提及压紧装置时,该压紧装置至少在待冲压的压槽的面区域的两侧上处于与压槽相邻地应当保持无应力的那些侧面上。对于横向肋的情况,上述侧面是横向肋的指向例如设计为线缆槽的线缆槽部件的纵向延伸尺寸的侧面。在所述方法中,工件不仅通过传统的摩擦配合或者夹紧配合固持在压紧装置中,而且还由于至少一个针对压槽冲压的过程压入工件表面中的形状配合部棱边形状配合地固持在与待形成的压槽邻接的区域中,其中,该形状配合部沿着相对于待形成的压槽的径向并且由此沿着相对于通过冲压冲头作用在工件上的拉应力的横向形成。通过这种形状配合部有效地防止为了成型压槽而使材料从工件流入压槽结构中,所述材料以压槽为出发点观察位于形状配合部之外。通过该啮合到工件表面中的锁紧部,在工件的为了形成压槽而有待变形的材料与不受此变形过程影响的材料之间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在待冲压的压槽的延伸尺寸上,形状配合部通常设计为连续的。以此方式使得在冲压压槽时,只有位于形状配合部之间的面区域的材料才会被使用并且至少部分地塑性地变形。这些材料是形成压槽的面区域。因此,由于未冲压的工件区域位于相对于线缆槽部件的纵向延伸尺寸的横向方向上,因此即使是紧密地成列地构造,也能够形成这种压槽。在压槽的这样成型时工件的材料变薄并未产生问题,因为通过压槽的冲压而产生的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加固能够多次补偿材料的变薄。
为了实现按照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压紧装置和设置用于形成压槽的面区域之间的至少一个这种压入部在工件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形状配合部就足够了。这可以在工件的下述表面上进行,该表面在向待产生的压槽过渡的过渡部中凸形地弯曲。通过与待变形的面区域相邻的压入部能够有效地防止通过冲压过程在工件的该表面侧上导入的拉应力在工件的位于压入部之外的面区域中产生。该效果在工件的两个表面都形成这种压入部的情况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压入部通常相对于工件的中心纵向平面彼此平齐地相对于能调节的压紧装置的运动方向相互对置。也可行的是下述设计方案,在该设计方案中通过相应的压入部在工件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中引入多个形状配合部。如果在这种设计方案中,工件的两个表面设计具有这种形状配合部,那么压紧装置的形状配合部棱边也可以横向于冲压方向相互错开地布置,从而工件能迷宫状地固持在这些形状配合部之间。
形状配合部棱边的用于产生期望的形状配合部的压入深度不需要特别高。工件不应当由于进入深度而被削弱、至少不应当被明显地削弱。根据材料和工件的厚度,进入深度可达材料厚度的20%至25%,这取决于形状配合部是在单侧还是双侧形成。如果在工件的两侧采取形状配合部,则两个形状配合部棱边的进入深度总和完全可以是材料厚度的35%至45%。在工件的材料厚度为0.7mm的情况下,则压入两个表面中的在两侧作用的0.05mm至0.07mm的形状配合部就足够了。形状配合部器件的更深的压入是可行的,然而在原则上被认为是不必要的。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如果待开设的压槽例如为横向压槽,则这种形状配合部围绕工件的在其中冲压压槽的面区域构造,并且不仅沿着线缆槽部件的不应当产生拉应力的方向构造,例如在线缆槽的情况下沿着线缆槽纵向延伸尺寸构造。
在本发明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规定,具有非对称的横截面的窄的肋被用作形状配合部棱边,该肋沿着压槽的走向从压紧装置的夹持表面突伸,其中,肋的平坦的臂朝向冲压冲头的方向指向。在这种设计方案中有利的是,在压紧装置闭合时,首先在肋上产生力集中,从而以相对较小的力就能够将肋压入工件的材料中,并且压入至下述程度,即压紧装置的与肋邻接的表面区域可以对工件施加预设的夹紧力。
按照另一个设计方案规定,通过压紧装置本身,即通过对应配属于压紧装置的至少一个冲压工具将压入部开设到工件中。在这种方法设计方案中,冲压工具同时是压紧装置。冲压过程设计为变形过程,通过该变型过程使工件在从与之相关的未变形的工件区域向待冲压的压槽过渡的过渡区域中通过沿着相对于待冲压的压槽的横向方向的一定的延伸被减薄,并且因此材料在冲压工具之间在沿着相对于压槽的横向方向被拉长,具体为朝向待产生的压槽的方向被拉长。在该设计方案中,冲压工具也配备有形状配合部棱边。通过该形状配合部棱边在进入压槽型腔中的工件区域之间形成压入部并且同样形成形状配合部,从而有效地防止由于压槽压入部在压槽边缘区域中产生应力。为此,这种压槽工具的压紧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朝向工件上侧构造的冲压突起部,该冲压突起部在其远离待由此冲压的压槽的一侧被形状配合部棱边限定。按照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两个相互配合的冲压工具均具有这种冲压突起部。用于通过在一定距离上沿着相对于压槽的径向延伸的材料减薄产生这种压槽的相互配合的冲压工具设计为,使得通过冲压过程以朝向压槽的冲压方向指向的方向规定进行所述材料减薄。仅通过相应地设计配合的冲压工具就能进行该措施,从而仅通过该过程步骤就能够成型压槽。如上所述地,可以设置啮合到压槽型腔中的冲头,该冲头作用于冲压突起部之间的工件区域的表面上,以影响压槽的成型方向。不言而喻的是,这种冲头也可以用于下述冲压规定,即除了通过冲压工具的冲压突起部进行上述压槽冲压之外,还与通过这种冲头进行的冲压结合。
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制造在底部中具有彼此紧邻的横向压槽的线缆槽部件、例如线缆槽。在不将显著的应力引入线缆槽的情况下,这种横向肋的端部甚至可以明显加宽,从而所述横向肋在俯视图中具有骨状的轮廓几何形状。由于采用该制造方法,加宽的端部区段可以比连接端部的区段宽50%以上。这是重要的,因为通过这种横向压槽沿着线缆槽的横向和纵向实现加固。在线缆槽盖作为线缆槽部件通过相应的压槽、例如横向压槽进行加固时也产生同样的优点。线缆槽盖在产生应力时有较大的扭曲的风险,因为倒角的侧面部分相对于梁具有低得多的高度。如果可行,有时也期望对线缆槽盖进行加固。
由于上述制造方法,使压槽、尤其是设计为横向压槽的压槽能够明显更深地进行冲压,其中,在板材的厚度例如为0.7mm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实现没有穿孔的压槽的4至5mm的深度和穿孔的压槽的3至3.5mm的深度。这些说明应当被理解为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以下参照附图根据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设计为线缆槽的线缆槽部件的立体视图的局部,
图2示出了图1的线缆槽部件的底部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用于产生图2所示的横向压槽的按照第一设计方案的压槽压机的横截面,该压槽压机处于其打开位置中,
图3a示出了图3的压槽压机的配合的压紧装置的局部的放大的细节视图,
图4示出了图3的压槽压机的能移动的元件在压槽过程结束时的位置,
图4a示出了图4的压槽压机的配合作用的压紧装置的局部的放大的细节视图,
图5示出了用于产生图2所示的压槽的按照另一个设计方案的压槽压机的横截面,
图6示出了图5中的压槽压机在成型压槽时的细节视图,并且
图7在局部区域中示出了线缆槽的底部的横截面,该线缆槽具有通过图5和图6的压槽压机冲压的横向压槽。
线缆槽1由通常用于线缆槽的钢材料制造,其包括底部2和成型在底部上的两个侧翼梁3、4。侧翼梁3、4沿着线缆槽1的纵向延伸尺寸延伸。线缆槽1的底部2中冲压有多个并排的底部压槽5。由于压槽端部沿着线缆槽1的纵向加粗,底部压槽的形状在俯视图中呈骨状。底部压槽5的冲压方向向外指向,并且因此远离由底部2和侧翼梁3、4围成的槽容积指向。在线缆槽1中,横向地延伸的底部压槽5被分成底部压槽组。每个底部压槽组都被具有断开口7的槽部段6分开。这沿着线缆槽1的长度重复。在每个槽部段6中沿着线缆槽1的横向布置有多个断开口7。在每个具有断开口7的槽部分6之间存在具有多个底部压槽5的槽部段。
在图2中的线缆槽1的底部2的局部的俯视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底部压槽5的轮廓几何形状。线缆槽1具有按照网格开设到底部2中的穿孔,这对于线缆槽是常见的。穿孔例如用于进行固定。在线缆槽1的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在底部2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底部压槽5具有加宽的端部区段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底部压槽5在其的端部区段8的沿着线缆槽1的纵向指向的加宽部的延伸尺寸比连接端部的区段宽约75%。端部区段8的这种设计使得能够在该端部区段中容纳沿着线缆槽1的纵向延伸尺寸指向的长孔。因此,长孔9的纵向延伸尺寸横向于底部压槽5的连接端部区段8的区段中开设的长孔10的纵向延伸尺寸。
线缆槽1的特点在于,尤其是从图2的俯视图中可以看出,底部压槽5几乎直接以其端部区段8相互邻接,并且仅通过两个相邻的底部压槽5的端部区段8之间的过渡部中的短的顶部相互分开。
线缆槽的特点还在于,大量的底部压槽5使线缆槽1的刚度大大提高,因此线缆槽能够由相对较薄的、材料厚度仅为0.5-0.6mm的金属板制造。这不仅通过横向压槽5的沿着线缆槽1的纵向延伸尺寸的紧密的布置结构实现,还通过压槽的冲压的深度实现。所述压槽以3-4mm的压槽的深度进行冲压。这本身就已经具有特点。然而,线缆槽1的特别之处尤其在于,尽管横向地延伸的底部压槽5、即所谓的横向压槽的数量较多并且冲压深度高,然而线缆槽1无应力、至少相当于无应力。最后,底部压槽5被冲压到用于制造线缆槽1的工件的底部2中,而沿着线缆槽1的纵向延伸尺寸的侧梁3、4未被冲压。
这如下实现,即在压槽压机的压紧装置和工件之间与待冲压的压槽的面区域相邻地形成与工件表面的形状配合部之后,将线缆槽1的底部压槽5冲压到工件中。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形状配合部围绕底部压槽5的整个轮廓构造。在所示实施例中,形状配合部构造在工件的两个平坦侧上。
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压槽压机11用于产生底部压槽5。在图3中仅在局部中示出了压槽压机11。压槽压机11具有多个压槽压机单元,这些压槽压机单元的数量与部段中待形成的底部压槽5的数量对应,从而这些底部压槽能够在一个挤压行程中共同地冲压。压槽压机11的各个单独的部段与以下根据图3和图3a的压槽压机的局部阐述的构造相对应。压槽压机11具有压紧装置N,该压紧装置由工具台12和能够相对于工具台移动的夹紧颚13构成。通过该压紧装置N固定板状的工件14,以进行冲压底部压槽5的过程。图3在打开位置中示出了压槽压机11。只有在工件14被压紧装置N固定之后才通过冲压冲头15在工件14中冲压出期望的压槽轮廓。图3a在细节局部视图中示出了由工具台12和夹紧颚13构成的压紧装置N。夹紧颚13和底侧的工具台12分别具有设计为夹紧棱边的形式的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通过该形状配合部棱边能够减小工具台12和夹钳13之间的夹紧间隙的宽度。形状配合部沿着横向起作用,并且由此沿着相对于待冲压的压槽的径向起作用或者朝向冲压冲头的方向起作用。
在该实施例中,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由环绕的、在横截面中不对称地设计的肋提供。具有较低的倾斜度的侧壁相对于工具台12和夹紧颚13的其余夹紧表面指向压槽压机11的在该图中未示出的冲压冲头15。因此,较陡的侧壁指向相反的方向。该侧壁负责构成上述形状配合部,并且在压入工件14的上侧时用作止挡部。如针对压槽压机11所述的那样,压紧装置N的设计方案使得仅须很小的力就能压入工件的表面中,因为通过肋状的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产生力集中。
在随后冲压底部压槽5时,通过形状配合部能够有效地防止工件14的位于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之外的材料大量地被拉入底部压槽(横向压槽)的构造中。因此,在形状配合部棱边16和17之外的区域中不产生拉应力、至少不产生明显的拉伸应力。在任何情况下,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的冲压都能有效地防止工件14的靠近表面的材料塑性流动。这使得工件14在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之外的区域中无应力,因为在工件14的靠近表面的相互对置的区域中无法发生不同的塑性流动。因此,仅有来自工件14的位于环绕的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内的面区域的材料被用于形成底部压槽5。底部压槽5的冲压伴随着材料变薄,然而由此不会影响线缆槽1的抗扭刚度和承载能力。
在压槽压机11中,冲头15与起模器15.1配合作用。起模器15.1位于设计为下部压紧装置的工具台12内。
图4示出了在实施用于在工件14中形成底部压槽5后的挤压行程之后的压槽压机11,该工件构成线缆槽1的底部2。为了成型压槽5,首先将工件14夹入由工具台12和夹紧颚13构成的压紧装置N中。在该夹入过程中,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被压入工件14的相互对置的表面中(也参见图4a)。通过压紧装置N的其它相互指向的表面使工件14夹紧。只有在工件14以此方式被夹紧在压紧装置N中,并且沿着相对于待生产的压槽5的径向形成期望的形状配合部之后,才通过冲头15进行底部压槽5的实际的成型。该冲头将工件14的材料压入由工具台12和容纳在其中的起模器15.1形成的凹模中。在冲压压槽5以及以深冲的方式将工件14的构成压槽5的面区域压入凹模中的过程中,在塑性变形的区域中发生晶粒伸长。这些塑性变形的区域是可以观察到材料变薄的区域。通过形状配合部有效地防止材料从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之外塑性流动。因此,位于压槽5之外的区域是无应力的。
在图4a的示意性的放大视图中,伴随着底部压槽5的冲压形成的晶粒伸长被示意性地并且较大程度地放大地示出。可以看到的是,通过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产生的形状配合部之外的晶粒由于之前的制造过程而具有典型的球形的形状。如果工件被辊压,那么这些晶粒也具有拉伸的形状。在冲头15作用于工件14的区域中,晶粒的由于压槽的冲压造成的伸长程度最大。
图5示出了另一压槽压机11.1,其中,线缆槽待产生的横向压槽按照另一原理形成。对于该压槽压机11.1,与11型压槽压机相同的部件均标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加上后缀“.1”。由图6的细节视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压槽压机11.1的构造。
压槽压机11.1具有两个相互配合作用的冲压工具18和19,而不是基本上平坦的工具台12和夹紧颚13。这些分别是压紧装置N.1的部件。由于下部的冲压工具18是固定的,因此完全可以作为工具台使用。如图6的实心箭头所示,冲压工具18和19可以相对于移动。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冲压工具18、19分别具有环绕待冲压的压槽5.1的冲压突起部20、21,该冲压突起部在构成形状配合部棱边16.1、17.1的情况下远离待产生的压槽5.1的方向指向。工件14.1的相对于压槽5.1位于形状配合部棱边16.1和17.1之外的区域固持在压紧装置之间。因此,冲压工具18和19之间的间隙宽度在形状配合部棱边16.1、17.1之外大于在冲压突起部20和21之间的间隙宽度。冲压突起部20、21之间的冲压间隙的几何形状呈漏斗状地朝向待冲压的压槽5.1的方向扩大。冲压间隙的在图6中以标记E表示的平面相对于工件14.1的水平面朝向待成型的压槽5.1的方向倾斜。由此使得通过挤压行程使工件14.1的环绕地限定压槽5.1的材料塑性地变形并且朝向待形成的压槽5.1的方向被挤压(见图6)。冲压间隙的沿着径向延伸的长度在压槽压机11.1中定义了工件14.1的受材料挤压的影响的区段的宽度。因此,通过这些冲压工具18、19及其冲压突起部20、21不仅提供了形状配合部棱边16.1、17.1,而且同样促使了压槽5.1的成型。材料变薄使得被压槽突起部20、21包围或者被压槽突起部作用在其上的工件区段拉长。冲头22在工具中位于压槽型腔23中的区域中作用在工件14.1的远离期望的冲压方向指向的上侧上。由此通过压槽型腔内的冲头22预设冲压方向。冲头22由弹簧加载,并且与工件14.1的上侧贴靠,之后通过冲压突起部20、21的配合作用进行用于成型压槽5.1的冲压行程。压槽冲压行程受到止挡限定,并且在压紧装置N.1通过其与冲压突起部20、21相邻的区域、即其夹紧区段放置在工件14.1的相应的表面上时,压槽冲压行程结束。
在压槽压机11.1的所述实施例中,待冲压的压槽5的起始区域的材料通过材料挤压变薄,并且以此方式变形。与通过压槽压机11产生压槽的情况相比,通过两侧的冲压和明显由此产生的材料减薄,该区域中的晶粒伸长更明显。
尤其在压槽的冲压深度相对较大时,优选通过按照压槽压机11.1的压槽压机进行冲压。通过冲压突起部20、21的压入造成材料挤压,从而实现用于提供工件表面中的压入部的材料减薄。在使用压槽压机11和使用该压槽压机11执行所述方法的情况下,压槽的最大成型深度取决于工件的屈服极限。通过针对压槽压机11.1所述的方法实现的材料挤压能够成型超出工件的屈服极限的压槽。如果压槽本身是穿孔的,那么通过压槽压机11能够实现更大的压槽深度。而如果通过压槽压机11.1成型压槽,则在无需穿孔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相同的压槽深度。
图7的横截面视图示出了通过压槽压机11.1冲压到工件14.1中的底部压槽5.1。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件14.1的上侧和下侧上的通过冲压突起部20、21成型的环绕的特定的棱边23、24。
通过上述压槽压机11或者11.1能够使通过其制造的压槽5、5.1获得线缆槽1上的能够识别的环绕的沟槽(就压槽压机11而言)或者环绕的棱边(就压槽压机11.1而言)。
已参考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在不脱离适用权利要求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有许多进一步的可能性来实现它们,而无需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附图标记列表
1 线缆槽
2 底部
3 侧翼梁
4 侧翼梁
5、5.1 底部压槽
6 部段
7 断开口
8 端部区段
9 长孔
10 长孔
11、11.1压槽压机
12 工具台
13 夹紧颚
14 工件
15 冲压冲头
15.1 起模器
16、16.1形状配合部棱边
17、17.1形状配合部棱边
18 冲压工具
19 冲压工具
20 冲压突起部
21 冲压突起部
22 冲头
23 棱边
24 棱边
E 平面
N、N1 压紧装置

Claims (21)

1.一种用于制造例如设计为线缆槽(1)或者线缆槽盖的由金属制成的线缆槽部件的方法,所述线缆槽部件沿着其纵向延伸尺寸具有成列的压槽(5),所述压槽通过冲压过程冲压到用于构成所述线缆槽部件(1)的工件(14)中,其中,针对压槽冲压的过程,将所述工件(14)与待产生的压槽(5)邻接地或者在向待产生的压槽过渡的过渡部中夹紧在压紧装置(N)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14)通过形状配合部夹紧在压紧装置(N)中,所述形状配合部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5)的径向作用并且通过至少一个压入所述工件(14)的表面中的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产生,由此在所述压槽(5)成型之前通过所述压紧装置(N)在所述工件(14、14.1)的材料中开设至少一个遵循所述压槽(5)的走向的压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入部设计为环绕所述工件(14)的其中冲压压槽(5)的面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入部通过冲压工具(19)或者冲压工具部件(13)和工件(14)构造在所述工件(14)的下述表面上,所述表面在冲压所述压槽(5)的过程中在向所述压槽过渡的过渡部中凸形地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入部通过冲压工具(18、19)或者冲压工具部件(12、13)构造在所述工件(14)的两个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从具有不对称的横截面的压紧装置(N)的其余夹紧表面上突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一个冲压工具(18、19)进行压槽成型,所述冲压工具分别具有冲压突起部(20、21),通过所述冲压突起部使压槽边缘区域由于变形而在其材料厚度方面减小并且朝向待成型的压槽的方向延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冲头(22)朝向应当产生所述压槽(5.1)的冲压的方向作用在所述冲压工具(18、19)之间的工件区域上,所述工件区域位于具有形状配合部棱边(16、17;16.1、17.1)的冲压区域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在所述压紧装置(N)和所述工件(14、14.1)之间形成形状配合部而产生的压入部设计具有下述进入深度,所述进入深度对应于所述工件(14、14.1)的材料厚度的至少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在所述压紧装置(N)和所述工件(14、14.1)之间形成形状配合部而产生的压入部设计具有下述进入深度,所述进入深度在所述工件的每一侧上最多对应于所述工件(14、14.1)的材料厚度的20%至25%。
10.一种用于制造例如设计为线缆槽或者线缆槽盖的由金属制成的线缆槽部件的方法,所述线缆槽部件沿着其纵向延伸尺寸具有成列的压槽(5.1),所述压槽通过冲压过程冲压到用于构成所述线缆槽部件(1)的工件(14.1)中,其中,针对压槽冲压的过程,将所述工件(14.1)与待产生的压槽(5.1)邻接地或者在向待产生的压槽过渡的过渡部中夹紧在压紧装置(N.1)中,其特征在于,为了产生所述压槽(5.1),遵循所述压槽的轮廓几何形状地,所述工件(14.1)在压槽边缘区域中在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5.1)的径向延伸的区段上通过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压紧装置上的冲压突起部(20、21)朝向待产生的压槽(5.1)的方向在其材料厚度方面减小并且由此朝向待成型的压槽(5.1)的方向延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成型所述压槽(5.1)的冲压行程通过所述压紧装置(N.1)的夹紧面止挡限定地进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多个分别通过形状配合部棱边产生的形状配合部,所述形状配合部朝向待产生的压槽的方向作用并且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的径向彼此相间隔,并且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的径向作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压紧装置在两个工件表面中开设多个压入部,所述压入部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的径向彼此错开地布置。
14.一种用于通过权利要1至9之一所述的方法制造由金属制成的线缆槽部件(1)的压槽压机,所述线缆槽部件沿着其纵向延伸尺寸具有成列的压槽(5),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槽压机针对压槽冲压的过程具有冲压工具或者冲压工具部件(12、13)作为压紧装置,所述冲压工具或者冲压工具部件分别具有用于在工件(14、14.1)中形成啮合到工件(14)的表面中的压入部,所述压入部用于在压紧装置(N)和工件(4、4.1)之间形成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5、5.1)的径向作用的形状配合部。
15.一种用于通过权利要10或11所述的方法制造由金属制成的线缆槽部件(1)的压槽压机,所述线缆槽部件沿着其纵向延伸尺寸具有成列的压槽(5.1),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装置(N.1)配备有至少一个冲压突起部(20、21),在冲压行程中沿着相对于待产生的压槽(5.1)的径向延伸的区段通过所述冲压突起部朝向待产生的压槽(5.1)的方向在材料厚度方面减小并且由此在工件(14.1)中形成压入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压槽压机,其特征在于,由至少一个冲压突起部(20、21)限定的冲压间隙呈漏斗状地朝向待冲压的压槽(5.1)的方向扩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压槽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装置(N.1)的两个相互配合作用的部件(18、19)具有冲压突起部(20、21)。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之一所述的压槽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用于在所述工件(14、14.1)中产生压入部的器件沿着周向围绕其中应当冲压压槽(5、5.1)的面区域延伸地布置。
19.一种根据按照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制造的线缆槽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槽部件是线缆槽(1),在所述线缆槽的底部(2)中冲压成列的横向压槽(5、5.1),所述成列的横向压槽以其纵向延伸尺寸横向于所述线缆槽(1)的纵向延伸尺寸布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线缆槽部件,其特征在于,成列的压槽被分为多个横向压槽部段,所述横向压槽部段分别具有多个直接彼此相邻地布置的横向压槽,其中,两个横向压槽部段通过不同地结构化的部段、例如具有断开口的部段彼此相间隔。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线缆槽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压槽(5、5.1)在其端部具有沿着所述线缆槽的纵向延伸尺寸的加宽部,通过所述加宽部使这种横向压槽在其端部区段(8)中相对于连接所述端部的压槽区段加宽至少50%。
CN202280029682.1A 2021-04-22 2022-04-21 用于制造线缆槽部件的方法、用于制造这种线缆槽部件的压槽压机和由此制造的线缆槽部件 Pending CN1171778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1110315.0 2021-04-22
DE102021110315 2021-04-22
PCT/EP2022/060566 WO2022223700A1 (de) 2021-04-22 2022-04-21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kabelrinnenkomponente, sickenpresse zum herstellen einer solchen kabelrinnenkomponente sowie damit hergestellte kabelrinnenkomponent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77824A true CN117177824A (zh) 2023-12-05

Family

ID=81750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9682.1A Pending CN117177824A (zh) 2021-04-22 2022-04-21 用于制造线缆槽部件的方法、用于制造这种线缆槽部件的压槽压机和由此制造的线缆槽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1011A1 (zh)
EP (1) EP4326456A1 (zh)
CN (1) CN117177824A (zh)
WO (1) WO20222237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D152075A1 (de) 1980-07-15 1981-11-18 Dietrich Kirchhoff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verformung von blechen,insbesondere praegesicken
DE3610022C2 (de) 1986-03-25 1996-03-14 Stade Umformtechnik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Sicken in einem Blech
DE29822040U1 (de) * 1998-12-10 1999-05-06 Stade Umformtechnik Gmbh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Sickenblechen mit mehreren geschlossenen Sicken
CA2695101C (en) * 2010-03-01 2012-10-16 Honda Motor Co., Ltd. Reducing waste in metal stamping processes and systems therefor
DE102015220231B4 (de) * 2015-10-16 2022-08-11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Vorrichtung zum Tiefziehen eines Blechzuschnittes mit Formwerkzeugen
DE102019213531B4 (de) * 2019-09-05 2021-06-2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Werkzeugteil für ein Blechumformwerkzeug mit additiv erzeugtem Wirkflächenbereich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26456A1 (de) 2024-02-28
WO2022223700A1 (de) 2022-10-27
US20240051011A1 (en)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1467B2 (en) Stamping device and stamping method
US7677430B2 (en) Cold-pressure welding method and metal product welded by the method
KR20060102507A (ko) 통로의 배열 및 그 방법
KR101815404B1 (ko) 프레스 성형품 및 프레스 성형품의 제조 방법 및 프레스 성형품의 제조 장치
US6591576B1 (en) Structural member having closed sections,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tructural member
EP3815807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ess-molded article
JPH0634818U (ja) ピアス加工用プレス型
CN117177824A (zh) 用于制造线缆槽部件的方法、用于制造这种线缆槽部件的压槽压机和由此制造的线缆槽部件
EP2596263B1 (d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bremsbelagträgers
KR101891904B1 (ko) 버링 가공 방법 및 버링 가공 장치
JP4622591B2 (ja) プレス加工用パンチ
US7578224B2 (en) Punching device and punching die for it
WO2016119940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kragens an einem werkstück
US20230124823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attery case
JP4204018B2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平面度矯正方法
JP6032829B2 (ja) プレス金型の型開き防止構造
JP6977596B2 (ja) 金属板の打ち抜き加工方法
JP7246227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金属板
JP6988533B2 (ja) 金属板の打ち抜き加工方法
JP7322739B2 (ja) 順送プレス加工装置
CS202586B2 (en) Method of multistage shaping of cups in the steppingly shifted thin steel band and device for executing the same
KR102290187B1 (ko) 차량 시트용 프레임의 버링부 성형금형 및 이를 이용한 버링부 성형방법
JP7359707B2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装置
KR102348564B1 (ko) 전단 방법
CN212703980U (zh) 一种切料精准的汽车横隔板右连续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