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3219A - 半导体存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存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3219A
CN117153219A CN202310031879.5A CN202310031879A CN117153219A CN 117153219 A CN117153219 A CN 117153219A CN 202310031879 A CN202310031879 A CN 202310031879A CN 117153219 A CN117153219 A CN 117153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mory cell
chip
conductive layers
film
cell ar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318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塚圭祐
内山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ox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iox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oxia Corp filed Critical Kioxi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153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32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01L23/5283Cross-sectional geometr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83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having several storage transistors connected in seri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10Programming or data input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26Sensing or reading circuits; Data outpu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6Via connections in a multilevel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8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ubgroups of the same main 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1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view layou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2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1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view layou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2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2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10B43/23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 H10B43/27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the channels comprising vertical portions, e.g. U-shape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5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undary region between the core and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80/00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memory device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08Address circuits; Decoders; Word-line control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24Bit-line contro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5/00Details relating to assembli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225/03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648 and H10K99/00
    • H01L2225/04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648 and H10K99/00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225/065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648 and H10K99/00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7/00
    • H01L2225/06503Stacked arrangements of devices
    • H01L2225/06541Conductive via connections through the device, e.g. vertical interconnects, through silicon via [TSV]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Abstract

根据一实施方式,在半导体存储装置的第1芯片中,多个第1导电层介隔第1绝缘层积层。第1半导体膜通过多个第1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在第1芯片中,在多个第1导电层与第1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在第2芯片中,多个第2导电层介隔第2绝缘层积层。第2半导体膜通过多个第2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在第2芯片中,在多个第2导电层与第2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多个第1导电层的积层数与多个第2导电层的积层数互不相同。

Description

半导体存储装置
相关申请案的引用
本申请案基于2022年06月01日提出申请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案第2022-89484号的优先权而主张优先权利益,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存储单元阵列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对存储单元阵列写入数据,或从存储单元阵列读出数据。半导体存储装置中,在写入处理及/或读出处理中实现特定功能。
发明内容
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容易地使写入处理及/或读出处理多功能化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根据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其具有第1芯片、第2芯片及第3芯片。第2芯片接合于第1芯片。第3芯片在与第1芯片相反的侧接合于第2芯片。第1芯片具有多个第1导电层、第1半导体膜及第1绝缘膜。多个第1导电层介隔第1绝缘层积层。第1半导体膜通过多个第1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第1绝缘膜配置在多个第1导电层与半导体膜之间。在第1芯片中,在多个第1导电层与第1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第2芯片具有多个第2导电层、第2半导体膜及第2绝缘膜。多个第2导电层介隔第2绝缘层积层。第2半导体膜通过多个第2导电层在积层方向上延伸。第2绝缘膜配置在多个第2导电层与半导体膜之间。在第2芯片中,在多个第2导电层与第2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多个第1导电层的积层数与多个第2导电层的积层数互不相同。
根据所述构成,能够提供能容易地使写入处理及/或读出处理多功能化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块的构成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芯片间的连接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的构成的积层方向的剖视图。
图5(a)、(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存储单元的构成的积层方向、俯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存储单元阵列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存储单元阵列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插塞连接部的构成的积层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单元部的构成的积层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块的构成的电路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的构成的积层方向的剖视图。
图12(a)、(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积层间距的积层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的构成的积层方向的剖视图。
图16(a)、(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存储单元的构成的俯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的构成的积层方向的剖视图。
图18(a)、(b)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存储单元的构成的俯视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另外,本发明不受所述实施方式限定。
(第1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具有存储单元阵列,且对存储单元阵列写入数据,或从存储单元阵列读出数据,设法使写入处理及/或读出处理多功能化。例如,半导体存储装置1能如图1所示般构成。图1是表示半导体存储装置1的构成的框图。
半导体存储装置1具有多个芯片10_1、10_2、20。多个芯片10_1、10_2、20中,芯片10_1、10_2各自包含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也被称为阵列芯片。芯片20包含用来控制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的电路,也被称为电路芯片。
另外,芯片10_1、10_2在互不区分的情况下,表述为芯片10。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在互不区分的情况下,表述为存储单元阵列11。另外,图1中例示半导体存储装置1包含2个芯片(阵列芯片)10_1、10_2的构成,但是半导体存储装置1也可包含3个以上的阵列芯片。
芯片10_1包含存储单元阵列11_1。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三维排列多个存储单元晶体管(以下,简称为存储单元)。芯片10_2包含存储单元阵列11_2。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三维排列多个存储单元。包含存储单元阵列11_1及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存储单元阵列群12包含多个块BK。块BK是共通连接有字线WL的多个存储单元的集合。块BK被分割配置在多个芯片10_1、10_2上。设为将按芯片分割块BK的单位称为子块SBK。
在存储单元阵列群12包含多个块BK0~BK2的情况下,存储单元阵列11_1包含多个子块SBK0_1~SBK2_1,存储单元阵列11_2包含多个子块SBK0_2~SBK2_2。子块SBK内的多个存储单元与行及列建立对应。
各子块SBK包含多个串组件SU。串组件SU是共用字线WL的多个存储器串MS的集合。图1中例示子块SBK包含4个串组件SU0~SU3的构成。
串组件SU包含多个存储器串MS。存储器串MS包含串联连接的多个存储单元的集合。
另外,图1中例示半导体存储装置1包含2个芯片(阵列芯片)10_1、10_2的构成,但是半导体存储装置1也可包含3个以上的阵列芯片。据此,存储单元阵列群12可包含3个以上的存储单元阵列11。存储单元阵列群12内的块BK的个数、及存储单元阵列11内的子块SBK的个数为任意。子块SBK内的串组件SU的个数为任意。
芯片20包含序列发生器21、电压产生电路22、行驱动器23、行译码器24、及感测放大器25,作为用来控制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的电路。
序列发生器21总括性控制控制芯片20的各部。序列发生器21分别连接于电压产生电路22、行驱动器23、行译码器24、及感测放大器25。序列发生器21基于从外部的控制器CTR接收到的命令、数据,控制半导体存储装置1的动作。
例如,序列发生器21基于写入命令控制写入动作。序列发生器21在写入动作的控制中,从存储单元阵列11中已指定地址的存储单元写入数据,并将写入完成通知返回到控制器CTR。序列发生器21基于读出命令控制读出动作。序列发生器21在读出动作的控制中,从存储单元阵列11中已指定地址的存储单元读出数据,并将读出数据返回到控制器CTR。序列发生器21基于抹除命令控制抹除动作。序列发生器21在抹除动作的控制中,抹除存储单元阵列11中指定的区域的数据,并将抹除完成通知返回到控制器CTR。
电压产生电路22连接于行驱动器23及感测放大器25。电压产生电路22根据来自序列发生器21的控制,产生用于写入动作、读出动作及抹除动作等的电压。电压产生电路22将产生的电压供给到行驱动器23及/或感测放大器25。
行驱动器23连接于行译码器24。行驱动器23从序列发生器21接收行地址(例如,页面地址)。行驱动器23根据行地址,将从电压产生电路22接收到的电压传送到行译码器24。
行译码器24从序列发生器21接收行地址(例如,块地址)。行译码器24对行地址进行译码。行译码器24根据译码结果,选择存储单元阵列11中已指定地址的块BK。
行译码器24经由多根字线WL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字线WL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字线WL共通连接于行译码器24。由此,行译码器24能并行驱动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字线WL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字线WL。
行译码器24经由多根选择栅极线SGS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选择栅极线SG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选择栅极线SGS共通连接于行译码器24。由此,行译码器24能并行驱动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选择栅极线SG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选择栅极线SGS。
行译码器24经由多根选择栅极线SGD_1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且经由多根选择栅极线SGD_2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选择栅极线SGD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选择栅极线SGD_2分别连接于行译码器24。由此,行译码器24能彼此独立地驱动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选择栅极线SGD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选择栅极线SGD_2。
感测放大器25经由多根位线BL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感测放大器25在写入动作时,将与写入数据相应的电压供给到存储单元阵列11的位线BL。感测放大器25在读出动作时,感测读出到存储单元阵列11的位线BL的数据。
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位线BL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位线BL共通连接于感测放大器25。由此,感测放大器25能对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位线BL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位线BL并行进行驱动或感测。
接下来,使用图2对各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的电路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各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的构成的电路图。
各存储单元阵列11的各子块SBK的各串组件SU具有多个存储器串MS。各存储器串MS具有多个存储单元MC及选择晶体管ST1、ST2。在各存储器串MS内,在选择晶体管ST1、ST2之间串联连接多个存储单元MC。选择晶体管ST1的漏极连接于位线BL。选择晶体管ST2的源极连接于源极线SL。
各串组件SU中,多个存储器串MS共通连接有选择栅极线SGD、SGS、字线WL。例如,选择栅极线SGD共通连接于多个存储器串MS的选择晶体管ST1的栅极。字线WL共通连接于多个存储器串MS的存储单元MC的栅极。选择栅极线SGS共通连接于多个存储器串MS的选择晶体管ST2的栅极。
将在1个串组件SU内,连接于1根字线WL的多个存储单元MC的集合称为单元组件CU。例如,在存储单元MC存储p位数据(p是1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下,将单元组件CU的存储容量定义为p页数据。
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连接的字线WL的根数不同。在图2的例子中,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连接于6根字线WL0~WL5,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连接于2根字线WL0~WL1。
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构成为能部分地并行驱动字线WL。6根字线WL0~WL5中的2根字线WL0~WL1共通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存储单元MC的栅极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存储单元MC的栅极。剩余的4根字线WL2~WL5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存储单元MC的栅极,且不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存储单元MC的栅极。
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构成为能并行驱动选择栅极线SGS。选择栅极线SGS共通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选择晶体管ST2的栅极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选择晶体管ST2的栅极。
也就是说,行译码器24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部分地并行驱动字线WL,且能并行地驱动选择栅极线SGS。由此,能将行译码器24中驱动字线WL、选择栅极线SGS的部分的电路面积抑制得较为紧凑。
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多个存储器串MS、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多个存储器串MS及多根位线BL0~BLn互相对应。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共用对应的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存储器串MS与对应的位线BL。
也就是说,感测放大器25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并行驱动位线BL,且能并行感测位线BL的电位。由此,能将感测放大器25中驱动位线BL的部分、及感测位线BL的部分的电路面积抑制得较为紧凑。
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构成为能彼此独立地驱动选择晶体管ST1。选择栅极线SGD由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个别连接。选择栅极线SGD0_1、SGD1_1、SGD2_1分别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串组件SU0、SU1、SU2的选择晶体管ST1的栅极。选择栅极线SGD0_2、SGD1_2、SGD2_2分别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串组件SU0、SU1、SU2的选择晶体管ST1的栅极。
也就是说,行译码器24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独立地驱动选择栅极线SGD_1、SGD_2,且能选择驱动存储单元阵列11_1及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至少一个。由此,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彼此独立地进行写入动作及/或读出动作。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实现关于写入动作及/或读出动作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
例如,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包含的存储单元MC的数量不同。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包含6个存储单元MC0~MC5,存储器串MS中的配线负载相对较大。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包含2个存储单元MC0~MC1,存储器串MS中的配线负载相对较小。由此,在读出动作中,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选择存储器串MS的单元电流ICell相对较小,能低速进行位线BL的充放电而实现期间tR较长的动作,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选择存储器串MS的单元电流ICell相对较大,能高速进行位线BL的充放电而实现期间tR较短的动作。期间tR是从半导体存储装置1接收读出命令直到完成读出动作为止的时间,且主要是利用感测放大器25进行位线BL的感测动作的时间。
接下来,使用图3对芯片间的连接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芯片20、10_1、10_2之间的连接构成的图。
在芯片(电路芯片)20的上侧配置芯片(阵列芯片)10_1。也可将芯片10_1接合在芯片20的上表面。在芯片10_1的上侧配置芯片(阵列芯片)10_2。也可将芯片10_2接合在芯片10_1的上表面。芯片10_2在芯片20的相反侧接合于芯片10_1。也就是说,形成在芯片20之上依序积层芯片10_1、芯片10_2的构成。所述构造是积层着多个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的构造,也称为多堆叠阵列。
在芯片10_1、10_2的每一个中,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包含单元部及插塞连接部。单元部是排列多个存储单元MC的区域。插塞连接部是相对于单元部朝俯视方向拉出选择栅极线SGS、字线WL、选择栅极线SGD,并分别连接于接触插塞的区域。
芯片10_1的选择栅极线SGD_1与芯片10_2的选择栅极线SGD_2互相个别地连接于芯片20的行译码器24。选择栅极线SGD_1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插塞连接部。选择栅极线SGD_2以与插塞连接部绝缘的状态通过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插塞连接部,且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插塞连接部。选择栅极线SGD_1与选择栅极线SGD_2彼此电绝缘。
芯片10_1的字线WL与芯片10_2的字线WL共通连接于芯片20的行译码器24。字线WL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插塞连接部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插塞连接部。
芯片10_1的选择栅极线SGS与芯片10_2的选择栅极线SGS共通连接于芯片20的行译码器24。选择栅极线SGS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插塞连接部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插塞连接部。
芯片10_1的位线BL与芯片10_2的位线BL共通连接于芯片20的感测放大器25。位线BL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单元部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单元部。
接下来,使用图4对半导体存储装置1中的各芯片20、10_1、10_2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半导体存储装置1的构成的积层方向的剖视图。
在半导体存储装置1中,将多个芯片20、10_1、10_2积层。在芯片20的+Z侧配置芯片10_1。在芯片10_1的+Z侧配置芯片10_2。也就是说,在芯片20的+Z侧依序积层芯片10_1、10_2。在芯片20的+Z侧依序接合芯片10_1、10_2的构造将存储单元阵列11_1、11_2依序积层,也称为多堆叠阵列。
另外,多堆叠阵列中的积层的芯片(阵列芯片)10的个数不限定于2个,也可为3个以上。
在芯片20的+Z侧的面接合芯片10_1。芯片10_1也可以直接接合的方式接合。芯片20在+Z侧具有绝缘膜(例如,氧化膜)DL1与电极PD1。芯片10_1在-Z侧具有绝缘膜(例如,氧化膜)DL2与电极PD2。在芯片20、10_1的接合面BF1中,接合芯片20的绝缘膜DL1与芯片10_1的绝缘膜DL2,并接合芯片20的电极PD1与芯片10_1的电极PD2。
在芯片10_1的+Z侧的面接合芯片10_2。芯片10_2在芯片20的相反侧接合于芯片10_1。芯片10_2也可以直接接合的方式接合。芯片10_1在+Z侧具有绝缘膜(例如,氧化膜)DL2与电极PD3。芯片10_2在-Z侧具有绝缘膜(例如,氧化膜)DL3与电极PD4。在芯片10_1、10_2的接合面BF2中,接合芯片10_1的绝缘膜DL2与芯片10_2的绝缘膜DL3,并接合芯片10_1的电极PD3与芯片10_2的电极PD4。
芯片20具有衬底4、晶体管Tr、电极PD1、配线构造WS-1~WS-9、及绝缘膜DL1。衬底4配置在芯片20中的-Z侧,在XY方向上呈板状延伸。衬底4能由以半导体(例如硅)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衬底4具有+Z侧的表面4a。晶体管Tr作为用来控制存储单元阵列11的电路(序列发生器21、电压产生电路22、行驱动器23、行译码器24、感测放大器25等)的电路元件发挥功能。晶体管Tr包含作为导电膜配置在衬底200的表面200a的栅极电极、作为半导体区域配置在衬底200内的表面200a附近的源极电极/漏极电极等。如上所述,电极PD1配置为其表面在芯片20、10_1的接合面BF1露出。各配线构造WS-1~WS-9主要在Z方向延伸,将晶体管Tr的栅极电极、源极电极/漏极电极等连接到电极PD1。
芯片10_1具有积层体SST1、导电层103、导电层104、多个柱状体CL1、多个插塞CP1、多个插塞CP2、多个导电膜BL、电极PD2、电极PD3、及绝缘膜DL2。在积层体SST1中,多个导电层102介隔绝缘层101在Z方向积层。在积层体SST1中,导电层102与绝缘层101交替积层多次。导电层102的Z方向厚度与绝缘层101的Z方向厚度可彼此大致均等。多个导电层102从-Z侧朝向+Z侧,依序作为选择栅极线SGD、字线WL5、字线WL4、字线WL3、字线WL2、字线WL1、字线WL0、选择栅极线SGS发挥功能。
各导电层102在XY方向上呈板状延伸。各柱状体CL1通过多个导电层102在Z方向延伸。各柱状体CL1也可在Z方向贯通积层体SST1。各柱状体CL1在Z方向上呈柱状延伸。各柱状体CL1包含作为通道区域发挥功能的半导体膜CH(参考图5)。半导体膜CH呈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柱状(例如,呈柱形状或筒形状)延伸。在多个导电层102与多个柱状体CL1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也就是多个导电层102与多个半导体膜CH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MC。
如图5(a)、图5(b)所示,各柱状体CL1包含绝缘膜CR、半导体膜CH、绝缘膜TNL、电荷存储膜CT、绝缘膜BLK1、及绝缘膜BLK2。图5(a)是表示存储单元MC的构成的XZ剖视图,且是图4的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5(b)是表示存储单元MC的构成的XY剖视图,表示将图5(a)沿B-B线切割时的剖面。绝缘膜CR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柱形状。绝缘膜CR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半导体膜CH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绝缘膜CR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半导体膜CH能由多晶硅等半导体形成。绝缘膜TNL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半导体膜CH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绝缘膜TNL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电荷存储膜CT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绝缘膜TNL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电荷存储膜CT能由硅氮化物等绝缘物形成。绝缘膜BLK1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电荷存储膜CT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绝缘膜BLK1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绝缘膜BLK2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绝缘膜BLK1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绝缘膜BLK2能由铝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图5(a)、图5(b)中以虚线包围而表示的部分作为存储单元MC发挥功能。
如图4所示,柱状体CL1中的半导体膜CH在+Z侧端连接于导电层103,在-Z侧端经由插塞连接于导电膜BL。导电膜BL作为位线BL(参考图2)发挥功能。导电层103的+Z侧由导电层104覆盖。导电层103、104作为源极线SL(参考图2)发挥功能。半导体膜CH作为存储器串MS(参考图2)中的通道区域发挥功能。
另外,各导电层102的Y方向宽度可彼此均等。多个导电层102的X方向宽度从-Z侧到+Z侧阶段性地变大。多个导电层102构成为,X方向端从-Z侧到+Z侧逐渐位于外侧。由此,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插塞连接部中,构成从-Z侧朝向+Z侧,依序阶梯状地拉出选择栅极线SGD、字线WL5、字线WL4、字线WL3、字线WL2、字线WL1、字线WL0、选择栅极线SGS的阶梯构造。
多个插塞CP1与多个导电层102对应。各插塞CP1配置在Z方向上的电极PD1及对应的导电层102之间,-Z侧端电连接于电极PD2,且沿Z方向延伸,+Z侧端电连接于对应的导电层102。由此,插塞CP1将电极PD2及对应的导电层102电连接。各导电层102能经由插塞CP1、电极PD2、电极PD1、配线构造WS连接于芯片20的晶体管Tr。
多个插塞CP2与多个电极PD2对应,且与多个电极PD3对应。各插塞CP2配置在Z方向上的对应的电极PD2及对应的电极PD3之间,-Z侧端电连接于电极PD2,且沿Z方向延伸并贯通多个导电层102,+Z侧端电连接于对应的电极PD3。各插塞CP2在其外侧面由绝缘膜覆盖而与导电层102绝缘的状态下贯通导电层102。由此,插塞CP2将对应的电极PD2及对应的电极PD3电连接。
多个导电膜BL配置在积层体SST1的-Z侧。多个导电膜BL彼此在X方向上排列。各导电膜BL在Y方向延伸。多个导电膜BL与多个柱状体CL1对应。各导电膜BL电连接于对应的柱状体CL1的-Z侧端,作为位线BL发挥功能。导电膜BL电连接于电极PD2。由此,位线BL能经由电极PD2、电极PD1、配线构造WS连接于芯片10的晶体管Tr。
如上所述,电极PD2配置为其表面在芯片20、10_1的接合面BF1露出。如上所述,电极PD3配置为其表面在芯片10_1、10_2的接合面BF2露出。
芯片10_2具有积层体SST2、导电层103、导电层104、多个柱状体CL2、多个插塞CP3、多个导电膜BL、电极PD4、及绝缘膜DL2。在积层体SST2中,多个导电层102介隔绝缘层101在Z方向积层。在积层体SST1中,导电层102与绝缘层101交替积层多次。导电层102的Z方向厚度与绝缘层101的Z方向厚度可彼此大致均等。多个导电层102从-Z侧朝向+Z侧,依序作为选择栅极线SGD、字线WL1、字线WL0、选择栅极线SGS发挥功能。
各导电层102在XY方向上呈板状延伸。各柱状体CL2通过多个导电层102在Z方向延伸。各柱状体CL2也可在Z方向贯通积层体SST2。各柱状体CL2在Z方向上呈柱状延伸。各柱状体CL2包含作为通道区域发挥功能的半导体膜CH(参考图5)。半导体膜CH呈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柱状(例如,呈柱形状或筒形状)延伸。在多个导电层102与多个柱状体CL2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也就是多个导电层102与多个半导体膜CH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MC。
如图5(a)、图5(b)所示,各柱状体CL2包含绝缘膜CR、半导体膜CH、绝缘膜TNL、电荷存储膜CT、绝缘膜BLK1、及绝缘膜BLK2。绝缘膜CR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柱形状。绝缘膜CR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半导体膜CH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绝缘膜CR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半导体膜CH能由多晶硅等半导体形成。绝缘膜TNL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半导体膜CH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绝缘膜TNL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电荷存储膜CT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绝缘膜TNL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电荷存储膜CT能由硅氮化物等绝缘物形成。绝缘膜BLK1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电荷存储膜CT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绝缘膜BLK1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绝缘膜BLK2以从XY方向外侧覆盖绝缘膜BLK1的方式在Z方向延伸,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筒形状。绝缘膜BLK2能由铝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图5(a)、图5(b)中以虚线包围而表示的部分作为存储单元MC发挥功能。
如图4所示,柱状体CL2中的半导体膜CH在+Z侧端连接于导电层103,在-Z侧端经由插塞连接于导电膜BL。导电膜BL作为位线BL(参考图2)发挥功能。导电层103的+Z侧由导电层104覆盖。导电层103、104作为源极线SL(参考图2)发挥功能。半导体膜CH作为存储器串MS(参考图2)中的通道区域发挥功能。
另外,各导电层102的Y方向宽度可彼此均等。多个导电层102的X方向宽度从-Z侧到+Z侧阶段性地变大。多个导电层102构成为X方向端从-Z侧到+Z侧逐渐位于外侧。由此,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插塞连接部中,构成从-Z侧朝向+Z侧,依序阶梯状地拉出选择栅极线SGD、字线WL5、字线WL4、字线WL3、字线WL2、字线WL1、字线WL0、选择栅极线SGS的阶梯构造。
多个插塞CP3与多个导电层102对应。各插塞CP3配置在Z方向上的电极PD4及对应的导电层102之间,-Z侧端电连接于电极PD4,且沿Z方向延伸,+Z侧端电连接于对应的导电层102。由此,插塞CP3将电极PD4及对应的导电层102电连接。各导电层102能经由插塞CP3、电极PD4、电极PD3、插塞CP2、电极PD2、电极PD1、配线构造WS连接于芯片20的晶体管Tr。
多个导电膜BL配置在积层体SST2的-Z侧。多个导电膜BL彼此在X方向上排列。各导电膜BL在Y方向延伸。多个导电膜BL与多个柱状体CL2对应。各导电膜BL电连接于对应的柱状体CL2的-Z侧端,作为位线BL发挥功能。导电膜BL电连接于电极PD4。由此,位线BL能经由插塞(未图示)、电极PD4、电极PD3、插塞(未图示)、电极PD2、电极PD1、配线构造WS连接于芯片10的晶体管Tr。
如上所述,电极PD4配置为其表面在芯片10_1、10_2的接合面BF2露出。
比较芯片10_1与芯片10_2,从选择栅极线SGD_1延伸到芯片20的线与从选择栅极线SGD_2延伸到芯片20的线彼此绝缘。从芯片10_1的最靠-Z侧的导电层102到芯片20的晶体管Tr的连接构成(插塞CP1→电极PD2→电极PD1→配线构造WS-8)与从芯片10_2的最靠-Z侧的导电层102到芯片20的晶体管Tr的连接构成(插塞CP3→电极PD4→电极PD3→插塞CP2→电极PD2→电极PD1→配线构造WS-9)彼此绝缘。由此,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彼此独立地进行写入动作及/或读出动作。
另外,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与积层体SST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互不相同。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与积层体SST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可彼此大致均等。这里,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大致等于导电层102的膜厚及绝缘层101的膜厚之和。据此,贯通积层体SST1的柱状体CL1的半导体膜CH与贯通积层体SST2的柱状体CL2的半导体膜CH的Z方向长度不同。由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配线电阻)×(配线电容)})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互不相同,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读出动作中的期间tR互不相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实现关于读出动作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
例如,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比积层体SST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多。图4的例子中,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为8层,积层体SST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为4层,但是无特别限定。例如,积层体SST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可为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的3/4以下。例如,积层体SST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可为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的1/2以下。据此,贯通积层体SST1的柱状体CL1中的半导体膜CH的Z方向长度,长于贯通积层体SST2的柱状体CL2中的半导体膜CH的Z方向长度。由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大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由此,在读出动作中,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选择存储器串MS的单元电流ICell相对较小,能低速进行位线BL的充放电而实现期间tR较长的动作,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选择存储器串MS的单元电流ICell相对较大,能高速进行位线BL的充放电而实现期间tR较短的动作。
这里,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较多,且制造成本较高,而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积层体SST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较少,且制造成本较低。也就是说,能在请求成本较高但高速的读出动作的情况下,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进行读出动作,在请求低速但低成本的读出动作的情况下,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2进行读出动作。
另外,多个配线构造WS-1~WS-9中,配线构造WS-1~WS-4、WS-8电连接于芯片10_1的导电层102,且不与芯片10_2的导电层102电连接。配线构造WS-5~WS-7电连接于芯片10_1的导电层102与芯片10_2的导电层102这两个。配线构造WS-9不与芯片10_1的导电层102电连接,而与芯片10_2的导电层102电连接。由此,能实现适合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多于积层体SST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的情况的构造。
或者,虽然未图示,但是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也可少于积层体SST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据此,贯通积层体SST1的柱状体CL1中的半导体膜CH的Z方向长度,短于贯通积层体SST2的柱状体CL2中的半导体膜CH的Z方向长度。由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小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由此,在读出动作中,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选择存储器串MS的单元电流ICell相对较大,能高速进行位线BL的充放电而实现期间tR较短的动作,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选择存储器串MS的单元电流ICell相对较小,能低速进行位线BL的充放电而实现期间tR较长的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6对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平面构成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构成的XY俯视图。
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从+Y侧朝向-Y侧,块BK0、BK1、BK2、BK3依序排列。在各块BK中,多个导电层102在Z方向上分离并积层。例如,在各块BK中,将作为选择栅极线SGS、字线WL0~WL1、选择栅极线SGD发挥功能的4层导电层102积层。在各块BK的Y方向侧面配置沿XZ方向延伸的狭缝SLT。狭缝SLT将多个块BK电分离。
块BK具有单元部及插塞连接部。
在单元部配置多个柱状体CL。各柱状体CL在Z方向延伸。柱状体CL与存储器串MS(参考图2)对应。多个柱状体CL在XY方向上二维排列。在图6的例子中,朝向X方向配置为4列。柱状体CL的排列的列数可为3列以下,也可为5列以上。多个柱状体CL可呈交错状排列,也可呈格栅状排列。
在柱状体CL的+Z侧,多根位线BL互相在X方向上排列,且各自沿Y方向延伸。柱状体CL连接于任一位线BL。
插塞连接部配置在单元部的X方向两侧。插塞连接部包含CP3区域。
在CP3区域配置多个插塞CP3。各插塞CP3在Z方向延伸。插塞CP3与1个导电层102电连接,且不与其它导电层102电连接。以下,在限定与作为字线WL0、WL1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连接的插塞CP3的情况下,表述为插塞CP3_w0、CP3_w1。在限定与作为选择栅极线SGD、SGS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连接的插塞CP3的情况下,表述为插塞CP3_d、CP3_s。在图6的例子中,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X方向端部朝向单元部,依序配置插塞CP3_s、CP3_w0、CP3_w1、插塞CP3_d。插塞CP3可配置为1列,也可呈交错状地以2列配置。
在插塞CP3的-Z侧配置导电层111。导电层111电连接于插塞CP3的-Z侧端,在+Y方向或-Y方向上从与插塞CP3的连接位置延伸到相邻的块BK。例如,导电层111在-Y方向上从块BK0中与插塞CP3的连接位置延伸到块BK1中与电极PD4的连接位置。在相邻的块BK中,在导电层111的-Z侧,在与插塞CP3对应的位置配置电极PD4,在除此以外的位置配置绝缘层112。电极PD4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2。绝缘层11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2。
接下来,使用图7对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平面构成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构成的XY俯视图。
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在各块BK具有单元部及插塞连接部的方面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同样。另外,单元部的构成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同样。
插塞连接部配置在单元部的X方向两侧。插塞连接部包含CP1区域及CP2区域。
在CP1区域配置多个插塞CP1。各插塞CP1在Z方向延伸。插塞CP1与1个导电层102电连接,且不与其它导电层102电连接。以下,在限定与作为字线WL0~WL5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连接的插塞CP1的情况下,表述为插塞CP1_w0~CP1_w5。在限定与作为选择栅极线SGD、SGS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连接的插塞CP1的情况下,表述为插塞CP1_d、CP1_s。在图7的例子中,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X方向端部朝向单元部,依序配置插塞CP1_s、CP1_w0、CP1_w1、CP1_w2、CP1_w3、CP1_w4、CP1_w5、插塞CP1_d。插塞CP1可配置为1列,也可呈交错状地以2列配置。
在插塞CP1_d的-Z侧配置导电层111。导电层111电连接于插塞CP1的-Z侧端,在与插塞CP1的连接位置连接于电极PD2。电极PD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1。绝缘层11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1。
在另外的插塞CP1_s~CP1_w5的-Z侧配置导电层111。导电层111电连接于插塞CP1的-Z侧端,在+Y方向或-Y方向上从与插塞CP1的连接位置延伸到相邻的块BK。例如,导电层111在-Y方向上从块BK0中与插塞CP1的连接位置延伸到块BK1中与电极PD4的连接位置。在相邻的块BK中,在导电层111的-Z侧,在与插塞CP2对应的位置配置电极PD2,在除此以外的位置配置绝缘层112。电极PD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1。绝缘层11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1。
在CP2区域配置多个插塞CP2。各插塞CP2在Z方向延伸。插塞CP2不电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导电层102。插塞CP2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1个导电层102电连接,且不与其它导电层102电连接。以下,在限定与作为字线WL0、WL1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连接的插塞CP2的情况下,表述为插塞CP2_w0、CP2_w1。在限定与作为选择栅极线SGD、SGS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连接的插塞CP2的情况下,表述为插塞CP2_d、CP2_s。在图7的例子中,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X方向端部朝向单元部,依序配置插塞CP2_s、CP2_w0、CP2_w1、插塞CP2_d。插塞CP2可配置为1列,也可呈交错状地以2列配置。
在插塞CP2_d的-Z侧配置导电层111。导电层111电连接于插塞CP2的-Z侧端,在与插塞CP2的连接位置连接于电极PD2。电极PD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1。绝缘层11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1。
在插塞CP2_d以外的插塞CP1_s~CP1_w1的-Z侧配置导电层111。导电层111电连接于插塞CP2_s~CP2_w1的-Z侧端。导电层111在与插塞CP2_s~CP2_w1的连接位置中,在-Z侧连接于电极PD2。电极PD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1。
导电层111在+Y方向或-Y方向上从块BK中与插塞CP2_s~CP2_w1的连接位置延伸到相邻的块BK中与插塞CP2_s~CP2_w1的连接位置。
例如,导电层111在-Y方向上从块BK0中与插塞CP1_s~CP1_w1的连接位置延伸到块BK1中与插塞CP2_s~CP2_w1的连接位置。插塞CP1_s~CP1_w1与插塞CP2_s~CP2_w1互相对应。插塞CP1_s~CP1_w1各自介隔导电层111与对应的插塞CP2电连接。
比较图7所示的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平面构成与图6所示的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平面构成,CP1区域中的插塞CP1的个数比CP3区域中的插塞CP3的个数多。CP2区域中的插塞CP2的个数与CP3区域中的插塞CP3的个数相等。
接下来,使用图8对插塞连接部的剖面构成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插塞连接部的构成的YZ剖视图。图8与以C-C线分别切割图6及图7时的剖面对应。
在插塞连接部中,将芯片20、10_1、10_2依序积层并接合。芯片20与芯片10_1经由电极PD1及电极PD2互相电连接。芯片10_1与芯片10_2经由电极PD3及电极PD4互相电连接。
芯片10_1包含存储单元阵列11_1及其配线。芯片10_1具有绝缘层101、107、110、112、114、狭缝SLT、导电层102、103、104、111、及导电体106、108、109。
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绝缘层101与导电层102交替积层多次。多个导电层102从-Z侧朝向+Z侧,依序作为选择栅极线SGD、字线WL5、字线WL4、字线WL3、字线WL2、字线WL1、字线WL0、选择栅极线SGS发挥功能。
在限定作为字线WL5、WL4、WL3、WL2、WL1、WL0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的情况下,表述为导电层102_w5、102_w4、102_w3、102_w2、102_w1、102_w0。在限定作为选择栅极线SGD、SGS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的情况下,表述为导电层102_d、102_s。
绝缘层101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导电层102能由以钨等金属为主要成分的材料、被赋予导电性的半导体等导电物形成。
多个导电层102介隔在XZ方向上延伸的狭缝SLT与其它块BK的导电层102电分离。狭缝SLT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
在导电层102_s的+Z侧,介隔绝缘层101配置导电层103。在导电层103的+Z侧配置导电层104。导电层104覆盖导电层103的+Z侧的面。导电层103及导电层104作为源极线SL发挥功能。导电层104的+Z侧由绝缘层114覆盖。绝缘层114的面在+Z侧露出于接合面BF2。
导电层103能由被赋予导电性的半导体(例如,多晶硅)形成。导电层104能由以铝等金属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
在导电层102的-Z侧配置插塞CP1。插塞CP1具有柱形状,例如具有圆柱形状。插塞CP1包含导电体106及绝缘层107。导电体106具有柱形状,例如具有圆柱形状。绝缘层107覆盖导电体106的侧面。绝缘层107具有筒形状,例如具有圆筒形状。
导电体106的+Z侧端连接于特定的导电层102。导电体106以其侧面介隔绝缘层107与其它导电层102电绝缘的状态,贯通其它导电层102。导电体106的-Z侧端介隔导电层111连接于电极PD2。由此,导电体106将特定的导电层102及电极PD2电连接。导电体106能由以铜等金属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绝缘层107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
在图8的例子中,例示插塞CP1_w5。插塞CP1_w5将导电体106的+Z侧端连接于导电层102_w5。插塞CP1_w5以其侧面介隔绝缘层107与其它导电层102电绝缘的状态,贯通导电层102_d。插塞CP1_w5的-Z侧端经由导电层111连接于电极PD2。
在导电层111的-Z侧配置绝缘层112。绝缘层11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1。
插塞CP2在Z方向贯通多个导电层102而延伸。插塞CP2具有柱形状,例如具有圆柱形状。插塞CP2包含导电体109及绝缘层110。导电体109具有柱形状,例如具有圆柱形状。绝缘层110覆盖导电体109的侧面。绝缘层110具有筒形状,例如具有圆筒形状。
在配置插塞CP2的CP2区域中,在插塞CP2的+Z侧不配置导电层103、104,而配置导电体108。导电体109的+Z侧端经由导电体108连接于电极PD3。导电体109以其侧面介隔绝缘层110与多个导电层102电绝缘的状态,贯通多个导电层102。导电体109的-Z侧端经由导电层111连接于电极PD2。由此,导电体109将电极PD2及电极PD3电连接。导电体109能由以铜等金属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绝缘层110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
芯片10_2包含存储单元阵列11_2及其配线。芯片10_2具有绝缘层101、112、117、狭缝SLT、导电层102、103、104、111、及导电体116。
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绝缘层101与导电层102交替积层多次。多个导电层102从-Z侧朝向+Z侧,依序作为选择栅极线SGD、字线WL1、字线WL0、选择栅极线SGS发挥功能。
在限定作为字线WL1、WL0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的情况下,表述为导电层102_w1、102_w0。在限定作为选择栅极线SGD、SGS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的情况下,表述为导电层102_d、102_s。
绝缘层101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导电层102能由以钨等金属为主要成分的材料、被赋予导电性的半导体等导电物形成。
多个导电层102介隔在XZ方向上延伸的狭缝SLT与其它块BK的导电层102电分离。狭缝SLT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
在导电层102_s的+Z侧,介隔绝缘层101配置导电层103。在导电层103的+Z侧配置导电层104。导电层104覆盖导电层103的+Z侧的面。导电层103及导电层104作为源极线SL发挥功能。
导电层103能由被赋予导电性的半导体形成。导电层104能由以铝等金属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
在导电层102的-Z侧配置插塞CP3。插塞CP3具有柱形状,例如具有圆柱形状。插塞CP3包含导电体116及绝缘层117。导电体116具有柱形状,例如具有圆柱形状。绝缘层117覆盖导电体116的侧面。绝缘层117具有筒形状,例如具有圆筒形状。
导电体116的+Z侧端连接于特定的导电层102。导电体116以其侧面介隔绝缘层117与其它导电层102电绝缘的状态,贯通其它导电层102。导电体116的-Z侧端介隔导电层111连接于电极PD4。由此,导电体116选择性地电连接于特定的导电层102。导电体116能由以铜等金属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绝缘层117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
在图8的例子中,例示插塞CP3_w1。插塞CP3_w1将导电体116的+Z侧端连接于导电层102_w1。插塞CP3_w1以其侧面介隔绝缘层117与其它导电层102电绝缘的状态,贯通导电层102_d。
在导电层111的-Z侧配置绝缘层112。绝缘层11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2。
芯片20具有衬底200、绝缘层201、202、209、栅极电极203、导电体204、206、208、210及导电层205、207。
在衬底200中的表面附近配置阱区域及元件分离区域。衬底200能由半导体(例如硅)形成。元件分离区域将阱区域与其它阱区域电分离。在元件分离区域配置绝缘层201。绝缘层201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
在衬底200的+Z侧配置绝缘层202。绝缘层202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
晶体管Tr在衬底200的表面200a包含栅极电极203,在衬底200内的表面200a附近包含源极电极/漏极电极等。栅极电极203能由被赋予导电性的半导体(例如,多晶硅)形成。源极电极/漏极电极能作为衬底200中包含杂质的区域形成。
源极电极/漏极电极分别经由导电体204连接于导电层205。导电体204在Z方向延伸。导电层205经由导电体206连接于导电层207。导电体206在Z方向延伸。导电层207经由导电体208连接于电极PD1。导电体208在Z方向延伸。导电体204、206、208、210及导电层205、207能由以铝或铜等金属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
在绝缘层202的+Z侧,在与电极PD2对应的位置配置电极PD1,在除此以外的位置配置绝缘层209。电极PD1能由以铜等金属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绝缘层209能由硅氧化物等绝缘物形成。
比较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剖面构成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剖面构成,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比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多。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均等。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积层体SST1的Z方向高度高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积层体SST2的Z方向高度。
接下来,使用图9对单元部的剖面构成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单元部的构成的YZ剖视图。图9与以D-D线分别切割图6及图7时的剖面对应。
如图9所示,在芯片10_1配置柱状体CL1,在芯片10_2配置柱状体CL2。
芯片10_2中,柱状体CL2在积层体SST2内沿Z方向延伸,且贯通多个导电层102。在图9的例子中,柱状体CL2贯通4层导电层102。柱状体CL2的+Z侧端连接于导电层103,-Z侧端连接于导电体CP3。导电体CP3的-Z侧的面连接于导电体CP4。导电体CP4在Z方向延伸,-Z侧端连接于导电膜BL。
柱状体CL2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柱形状。柱状体CL2中,从轴朝向外侧,依序配置绝缘膜CR、半导体膜CH、绝缘膜TNL、电荷存储膜CT、绝缘膜BLK1、绝缘膜BLK2的方面如上所述(参考图5(a)、图5(b))。半导体膜CH在+Z侧端覆盖绝缘膜CR的+Z侧端且与导电层103接触。半导体膜CH在-Z侧端与半导体层CA接触。半导体层CA能由多晶硅等半导体形成。半导体层CA的-Z侧的面与插塞CP3接触。插塞CP3的-Z侧端与插塞CP4接触。插塞CP4的-Z侧端与导电膜BL接触。导电层103作为源极线SL发挥功能,导电膜BL作为位线发挥功能。由此,半导体膜CH的+Z侧端电连接于源极线SL,-Z侧端电连接于位线BL,作为存储器串MS中的通道区域发挥功能。
芯片10_2中,在多个导电层102与柱状体CL2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在Z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存储单元MC。在Z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存储单元MC相当于存储器串MS包含的多个存储单元MC(参考图2)。在多个导电层102与多个柱状体CL2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在XYZ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存储单元MC。
导电膜BL在Y方向延伸。导电膜BL在从积层体SST1朝Y方向移位的位置,将-Z侧的面经由插塞CP6连接于电极PD4。电极PD4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2。
芯片10_1中,柱状体CL1在积层体SST1内沿Z方向延伸,且贯通多个导电层102。在图9的例子中,柱状体CL2贯通8层导电层102。柱状体CL2的+Z侧端连接于导电层103,-Z侧端连接于导电体CP3。导电体CP3的-Z侧的面连接于导电体CP4。导电体CP4在Z方向延伸,-Z侧端连接于导电膜BL。
柱状体CL1构成具有沿着Z方向的轴的柱形状。柱状体CL1中,从轴朝向外侧,依序配置绝缘膜CR、半导体膜CH、绝缘膜TNL、电荷存储膜CT、绝缘膜BLK1、绝缘膜BLK2的方面如上所述(参考图5(a)、图5(b))。半导体膜CH在+Z侧端覆盖绝缘膜CR的+Z侧端且与导电层103接触。半导体膜CH在-Z侧端与半导体层CA接触。半导体层CA能由多晶硅等半导体形成。半导体层CA的-Z侧的面与插塞CP3接触。插塞CP3的-Z侧端与插塞CP4接触。插塞CP4的-Z侧端与导电膜BL接触。导电层103作为源极线SL发挥功能,导电膜BL作为位线发挥功能。由此,半导体膜CH的+Z侧端电连接于源极线SL,-Z侧端电连接于位线BL,作为存储器串MS中的通道区域发挥功能。
芯片10_1中,在多个导电层102与柱状体CL1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在Z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存储单元MC。在Z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存储单元MC相当于存储器串MS包含的多个存储单元MC(参考图2)。在多个导电层102与多个柱状体CL1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在XYZ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存储单元MC。
导电膜BL在Y方向延伸。导电膜BL在从积层体SST1朝Y方向移位的位置,将-Z侧的面经由插塞CP6连接于电极PD2。电极PD2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1。
另外,导电膜BL在从积层体SST1朝Y方向移位的位置,将+Z侧的面经由插塞CP5连接于电极PD3。电极PD3的+Z侧的面露出于接合面BF2,且与电极PD4接触。
也就是说,将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柱状体CL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柱状体CL2电气并联连接于芯片10的晶体管Tr。
比较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剖面构成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剖面构成,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比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多。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均等。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柱状体CL1的Z方向高度高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柱状体CL2的Z方向高度。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半导体膜CH的Z方向高度高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半导体膜CH的Z方向高度。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导电层102与柱状体CL1的交叉位置的数量比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导电层102与柱状体CL2的交叉位置的数量多。存储单元阵列11_1中的在Z方向上排列的存储单元MC的数量比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的在Z方向上排列的存储单元MC的数量多。
如上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半导体存储装置1中,在沿Z方向配置的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之间将导电层102的积层数设为不同。由此,贯通积层体SST1的半导体膜CH与贯通积层体SST2的半导体膜CH的Z方向长度不同。因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互不相同,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读出动作中的期间tR互不相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实现关于读出动作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因此,能容易地使半导体存储装置1中的读出处理多功能化,且能并行应对各种请求。
另外,用来一边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中共通连接字线WL一边进行独立驱动的构成不限定于共通连接位线BL且独立连接选择栅极线SGD_1、SGD_2的构成(参考图3)。也可为独立连接位线BL_1、BL_2且共通连接选择栅极线SGD的构成。所述情况下,位线BL_1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1的单元部,位线BL_2连接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单元部,且位线BL_1、BL_2彼此绝缘。
(第2实施方式)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1i进行说明。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之间将导电层102的积层数设为不同的构造,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i之间将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设为不同的构造。
半导体存储装置1i中,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i之间,作为字线WL发挥功能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均等。据此,如图10所示,芯片10_1i的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各存储器串MS与芯片10_2i的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各存储器串MS连接的字线WL的根数均等。图10是表示半导体存储装置1i中的块BK的构成的电路图。据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各存储器串M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各存储器串MS包含的存储单元MC的数量均等。
在图10的例子中,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各存储器串M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各存储器串MS分别连接于6根字线WL0~WL5。据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各存储器串MS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各存储器串MS各自包含6个存储单元MC0~MC5。
半导体存储装置1i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1~P6_1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2~P6_2互不相同。图11是表示半导体存储装置1i的构成的XZ剖视图。图12是表示积层间距的XZ剖视图。图12(a)是图11的E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2(b)是图11的F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根据积层间距P0_1~P6_1与积层间距P0_2~P6_2的差异,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Z方向膜厚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的Z方向膜厚互不相同。由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字线WL的配线负载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字线WL的配线负载互不相同,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写入动作中的写入时间互不相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实现关于写入动作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
例如,如图11及图12所示,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1~P6_1,大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2~P6_2。如果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1~P6_1彼此均等,且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2~P6_2彼此均等,那么以下数式1成立。P0_1≈P1_1≈P2_1≈P3_1≈P4_1≈P5_1≈P6_1>P0_2≈P1_2≈P2_2≈P3_2≈P4_2≈P5_2≈P6_2……数式1
根据数式1所示的关系,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Z方向膜厚比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的Z方向膜厚厚。由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字线WL的配线负载小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字线WL的配线负载。由此,在写入动作中,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能高速进行字线WL的充放电而实现写入时间较短的动作,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能低速进行字线WL的充放电而实现写入时间较长的动作。写入时间是从半导体存储装置1i接收到写入命令后直到返回写入完成通知为止的时间。
这里,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较大,且制造成本较高,而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较小,且制造成本较低。也就是说,能在请求成本较高但高速的写入动作的情况下,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i进行写入动作,在请求低速但低成本的写入动作的情况下,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2i进行写入动作。
另外,期望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i中相差5%~20%。例如,在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P*_1大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P*_2的情况下,期望以下数式2成立。1.05≤P0_1/P0_2≤1.20,1.05≤P1_1/P1_2≤1.20,1.05≤P2_1/P2_2≤1.20,1.05≤P3_1/P3_2≤1.20,1.05≤P4_1/P4_2≤1.20,1.05≤P5_1/P5_2≤1.20,1.05≤P6_1/P6_2≤1.20……数式2
通过数式2成立,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发现性能的有意义差。
另外,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P不同,而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相等,据此,积层体SST1的Z方向高度与积层体SST2i的Z方向高度可互不相同。据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各柱状体CL1的Z方向高度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各柱状体CL2的Z方向高度可互不相同。
在图11及图12的情况下,积层体SST1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P大于积层体SST2i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P,且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相等,据此,积层体SST1的Z方向高度高于积层体SST2i的Z方向高度。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柱状体CL1的Z方向高度高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柱状体CL2的Z方向高度。
另外,各积层间距P大致等于导电层102的膜厚及绝缘层101的膜厚之和。积层体SST1中,各积层间距P可彼此大致相等。导电层102的膜厚占各积层间距P的比例可彼此大致相等。导电层102的膜厚与绝缘层101的膜厚可大致相等。导电层102的膜厚占各积层间距P的比例可为约50%。同样地,积层体SST2中,各积层间距P也可彼此大致相等。导电层102的膜厚占各积层间距P的比例也可彼此大致相等。导电层102的膜厚与绝缘层101的膜厚也可大致相等。导电层102的膜厚占各积层间距P的比例也可为约50%。
或者,虽然未图示,但是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1~P6_1也可小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2~P6_2。由此,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Z方向膜厚能比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的Z方向膜厚薄。由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字线WL的配线负载大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字线WL的配线负载。由此,在写入动作中,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能低速进行字线WL的充放电而实现写入时间较长的动作,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能高速进行字线WL的充放电而实现写入时间较短的动作。
另外,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1~P6_1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2~P6_2互不相同。据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的Z方向间隔与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的Z方向间隔不同,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数据保持特性不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实现关于读出数据的可靠性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
例如,如图11及图12所示,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1~P6_1,大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2~P6_2。据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的Z方向间隔(参考图12(b))大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存储单元MC的Z方向间隔(参考图12(a))。由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的数据保持特性比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存储单元MC的数据保持特性良好。因此,在读出动作中,能从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读出可靠性较高的数据,且能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存储单元MC读出可靠性较低的数据。
这里,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较大,且制造成本较高,而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较小,且制造成本较低。也就是说,能在请求成本较高但可靠性高的读出动作的情况下,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i进行读出动作,在请求可靠性较低但低成本的读出动作的情况下,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2i进行读出动作。
另外,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存储器串MS中的存储单元MC的个数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的存储器串MS中的存储单元MC的个数也可为均等。
或者,虽然未图示,但是积层体SST1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1~P6_1也可小于积层体SST2i中的导电层102_s~102_d的积层间距P0_2~P6_2。据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的Z方向间隔小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存储单元MC的Z方向间隔。由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的数据保持特性比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存储单元MC的数据保持特性劣化。因此,在读出动作中,能从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读出可靠性较低的数据,且能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的存储单元MC读出可靠性较高的数据。
另外,如图13所示,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平面构成在以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图13是表示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构成的XY俯视图。
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各块BK中,将作为选择栅极线SGS、字线WL0~WL5、选择栅极线SGD发挥功能的8层导电层102积层。
在CP3区域配置多个与其相应的插塞CP3。在图13的例子中,从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X方向端部朝向单元部,依序配置插塞CP3_s、CP3_w0、CP3_w1、CP3_w2、CP3_w3、CP3_w4、CP3_w5、CP3_d。除此以外的方面与图6所示的平面构成同样。
如图14所示,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平面构成在以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图14是表示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构成的XY俯视图。
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各块BK中,将作为选择栅极线SGS、字线WL0~WL5、选择栅极线SGD发挥功能的8层导电层102积层。
在CP2区域配置多个与其相应的插塞CP3。在图14的例子中,从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X方向端部朝向单元部,依序配置插塞CP3_s、CP3_w0、CP3_w1、CP3_w2、CP3_w3、CP3_w4、CP3_w5、CP3_d。除此以外的方面与图7所示的平面构成同样。
比较图14所示的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平面构成与图13所示的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平面构成,CP1区域中的插塞CP1的个数与CP3区域中的插塞CP3的个数相等。CP2区域中的插塞CP2的个数与CP3区域中的插塞CP3的个数相等。
如上所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半导体存储装置1i中,在沿Z方向配置的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i之间将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设为不同。由此,贯通积层体SST1的柱状体CL的半导体膜CH与贯通积层体SST2i的柱状体CL的半导体膜CH的Z方向长度不同。因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各存储器串MS的配线负载互不相同,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写入动作中的写入时间互不相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实现关于写入动作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因此,能容易地使半导体存储装置1i中的写入处理多功能化,且能并行应对各种请求。
另外,第2实施方式中,在半导体存储装置1i中,在沿Z方向配置的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i之间将导电层102的积层间距设为不同。据此,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的Z方向间隔与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中的存储单元MC的Z方向间隔不同,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的数据保持特性不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实现关于读出数据的可靠性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i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因此,能容易地使半导体存储装置1i中的读出处理多功能化,且能并行应对各种请求。
(第3实施方式)接下来,对第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1j进行说明。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在存储单元阵列11之间将积层体SST中的导电层102的积层数设为不同的构造,而在第3实施方式中,例示在存储单元阵列11之间将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设为不同的构造。
在半导体存储装置1j中,如图15及图16所示,存储单元阵列11_1j的存储单元MC_1j中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1j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j的存储单元MC_2j中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2j互不相同。图15是表示半导体存储装置1j的构成的XZ剖视图。图16是表示存储单元MC_1j、MC_2j的构成的XY剖视图。图16(a)是存储单元MC_2j的XY剖视图,相当于将图15以G-G线切割时的XY剖视图。图16(b)是存储单元MC_2j的XY剖视图,相当于将图15以H-H线切割时的XY剖视图。
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j中相等的积层位置的存储单元MC_1j、MC_2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1j、DCT_2j互不相同。积层位置能以从积层体SST1、SST2j中的位线BL侧数起的导电层102的层数表示。根据膜厚DCT_1j、DCT_2j的差异,存储单元MC_1j的写入动作的速度与存储单元MC_2j的写入动作的速度互不相同。另外,根据膜厚DCT_1j、DCT_2j的差异,存储单元MC_1j的数据保持特性与存储单元MC_2j的数据保持特性互不相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实现关于写入动作的速度及读出数据的可靠性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j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j。
例如,对于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j中相等的积层位置,存储单元MC_1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1j比存储单元MC_2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2j薄。作为一例,对于从积层体SST1、SST2j中的位线BL侧起第2层的积层位置,在导电层102_w5与柱状体CL_1j、CL_2j的交叉位置形成存储单元MC_1j、MC_2j。柱状体CL_1j、CL_2j的直径DCL_1j、DCL_2j均等,但是存储单元MC_1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1j比存储单元MC_2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2j薄。存储单元MC_1j的绝缘膜CR的直径DCR_1j大于存储单元MC_2j的绝缘膜CR的直径DCR_2j。关于电荷存储膜CT、绝缘膜CR以外的膜,存储单元MC_1j与存储单元MC_2j之间的膜厚均等。在图16(a)、图16(b)的情况下,以下数式3~9成立。DCL_1j≈DCL_2j……数式3DCT_1j<DCT_2j……数式4DCR_1j>DCR_2j……数式5DCH_1j≈DCH_2j……数式6DTNL_1j≈DTNL_2j……数式7DBLK1_1j≈DBLK1_2j……数式8DBLK2_1j≈DBLK2_2j……数式9数式6的DCH_1j、DCH_2j分别表示存储单元MC_1j、MC_2j的半导体膜CH的膜厚。数式7的DTNL_1j、DTNL_2j分别表示存储单元MC_1j、MC_2j的绝缘膜TNL的膜厚。数式8的DBLK1_1j、DBLK1_2j分别表示存储单元MC_1j、MC_2j的绝缘膜BLK1的膜厚。数式9的DBLK2_1j、DBLK2_2j分别表示存储单元MC_1j、MC_2j的绝缘膜BLK2的膜厚。
另外,关于积层体SST1、SST2j中的其它积层位置,与数式3~9同样的关系也成立。例如,对于从积层体SST1、SST2j中的位线BL侧起第8层的积层位置,在形成于导电层102_w0与柱状体CL_1j、CL_2j的交叉位置的存储单元MC_1j、MC_2j之间,与数式3~9同样的关系也成立。
根据数式4所示的关系,在存储单元MC_1j中,能抑制写入时的阈值电压的偏差而使写入动作高速化,在存储单元MC_2j中,能增大写入时的阈值电压的偏差而使写入动作低速化。另外,根据数式4所示的关系,在存储单元MC_1j中,能根据缩短隧道距离且增强电场而使数据保持特性劣化,在存储单元MC_2j中,能根据加长隧道距离且减弱电场而改善数据保持特性。隧道距离是写入时电荷从半导体膜CH穿过绝缘膜TNL到达电荷存储膜CT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写入动作/读出动作中,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j中,能实现高速的写入动作与可靠性较低的读出动作,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j中,能实现低速的写入动作与可靠性较高的读出动作。
另外,期望在与积层体SST1、SST2j中的相同积层位置对应的存储单元MC_1j与存储单元MC_2j中,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1j、DCT_2j相差10%以上。例如,在对于积层体SST1、SST2j中的相同积层位置,存储单元MC_1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1j比存储单元MC_2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2j薄的情况下,期望以下数式10成立。DCT_2j/DCT_1j≥1.1……数式10
通过数式10成立,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j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j中发现性能的有意义差。
或者,期望不管积层体SST1、SST2j中的积层位置如何,存储单元阵列11_1j、11_2j之间的电荷存储膜CT的最大膜厚Max_DCT_1j、Max_DCT_2j都相差10%以上。最大膜厚Max_DCT_1j是存储单元阵列11_1j包含的多个存储单元MC_1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中最大的膜厚。最大膜厚Max_DCT_2j是存储单元阵列11_2j包含的多个存储单元MC_1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中最大的膜厚。例如,在对于积层体SST1、SST2j中的相同积层位置,存储单元MC_1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1j比存储单元MC_2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2j薄的情况下,期望以下数式11成立。Max_DCT_2j/Max_DCT_1j≥1.1……数式11
通过数式11成立,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j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j中发现性能的有意义差。
或者,虽然未图示,但是对于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j中相等的积层位置,存储单元MC_1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1j也可比存储单元MC_2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2j厚。据此,在存储单元MC_1j中,能增大写入时的阈值电压的偏差而使写入动作低速化,在存储单元MC_2j中,能抑制写入时的阈值电压的偏差而使写入动作高速化。另外,在存储单元MC_1j中,能根据加长隧道距离且减弱电场而改善数据保持特性,在存储单元MC_2j中,能根据缩短隧道距离且增强电场而使数据保持特性劣化。也就是说,在写入动作/读出动作中,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j中,能实现低速的写入动作与可靠性较高的读出动作,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j中,能实现高速的写入动作与可靠性较低的读出动作。
如上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半导体存储装置1j中,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j中相等的积层位置的存储单元MC_1j、MC_2j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DCT_1j、DCT_2j互不相同。根据膜厚DCT_1j、DCT_2j的差异,存储单元MC_1j的写入动作的速度与存储单元MC_2j的写入动作的速度互不相同。另外,根据膜厚DCT_1j、DCT_2j的差异,存储单元MC_1j的数据保持特性与存储单元MC_2j的数据保持特性互不相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实现关于写入动作的速度及读出数据的可靠性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j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j。
(第4实施方式)接下来,对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装置1k进行说明。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例示在存储单元阵列11之间将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设为不同的构造。而在第4实施方式中,例示在存储单元阵列11之间将绝缘膜TNL的膜厚设为不同的构造。
在半导体存储装置1k中,如图17及图18所示,存储单元阵列11_1k的存储单元MC_1k中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1k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k的存储单元MC_2k中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2k互不相同。图17是表示半导体存储装置1k的构成的XZ剖视图。图18是表示存储单元MC_1k、MC_2k的构成的XY剖视图。图18(a)是存储单元MC_2k的XY剖视图,相当于将图17以I-I线切割时的XY剖视图。图18(b)是存储单元MC_2k的XY剖视图,相当于将图17以J-J线切割时的XY剖视图。
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k中相等的积层位置的存储单元MC_1k、MC_2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1k、DTNL_2k互不相同。积层位置能以从积层体SST1、SST2k中的位线BL侧数起的导电层102的层数表示。根据膜厚DTNL_1k、DTNL_2k的差异,存储单元MC_1k的写入动作的速度与存储单元MC_2k的写入动作的速度互不相同。另外,根据膜厚DTNL_1k、DTNL_2k的差异,存储单元MC_1k的数据保持特性与存储单元MC_2k的数据保持特性互不相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实现关于写入动作的速度及读出数据的可靠性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k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k。
例如,对于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k中相等的积层位置,存储单元MC_1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1k比存储单元MC_2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2k薄。作为一例,对于从积层体SST1、SST2k中的位线BL侧起第2层的积层位置,在导电层102_w5与柱状体CL_1k、CL_2k的交叉位置形成存储单元MC_1k、MC_2k。柱状体CL_1k、CL_2k的直径DCL_1k、DCL_2k均等,但是存储单元MC_1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1k比存储单元MC_2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2k薄。存储单元MC_1k的绝缘膜CR的直径DCR_1k大于存储单元MC_2k的绝缘膜CR的直径DCR_2k。关于绝缘膜TNL、绝缘膜CR以外的膜,存储单元MC_1k与存储单元MC_2k之间的膜厚均等。在图18(a)、图18(b)的情况下,以下数式12~18成立。DCL_1k≈DCL_2k……数式12DTNL_1k<DTNL_2k……数式13DCR_1k>DCR_2k……数式14DCH_1k≈DCH_2k……数式15DCT_1k≈DCT_2k……数式16DBLK1_1k≈DBLK1_2k……数式17DBLK2_1k≈DBLK2_2k……数式18
数式15的DCH_1k、DCH_2k分别表示存储单元MC_1k、MC_2k的半导体膜CH的膜厚。数式16的DCT_1k、DCT_2k分别表示存储单元MC_1k、MC_2k的电荷存储膜CT的膜厚。数式17的DBLK1_1k、DBLK1_2k分别表示存储单元MC_1k、MC_2k的绝缘膜BLK1的膜厚。数式18的DBLK2_1k、DBLK2_2k分别表示存储单元MC_1k、MC_2k的绝缘膜BLK2的膜厚。
另外,关于积层体SST1、SST2k中的其它积层位置,与数式12~18同样的关系也成立。例如,对于从积层体SST1、SST2k中的位线BL侧起第8层的积层位置,在形成于导电层102_w0与柱状体CL_1k、CL_2k的交叉位置的存储单元MC_1k、MC_2k之间,与数式12~18同样的关系也成立。
根据数式13所示的关系,在存储单元MC_1k中,能抑制写入时的阈值电压的偏差而使写入动作高速化,在存储单元MC_2k中,能增大写入时的阈值电压的偏差而使写入动作低速化。另外,根据数式13所示的关系,在存储单元MC_1k中,能根据缩短隧道距离且增强电场而使数据保持特性劣化,在存储单元MC_2k中,能根据加长隧道距离且减弱电场而改善数据保持特性。隧道距离是写入时电荷从半导体膜CH穿过绝缘膜TNL到达绝缘膜TNL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写入动作/读出动作中,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k中,能实现高速的写入动作与可靠性较低的读出动作,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k中,能实现低速的写入动作与可靠性较高的读出动作。
另外,期望在与积层体SST1、SST2k中的相同积层位置对应的存储单元MC_1k与存储单元MC_2k中,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1k、DTNL_2k相差10%以上。例如,在对于积层体SST1、SST2k中的相同积层位置,存储单元MC_1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1k比存储单元MC_2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2k薄的情况下,期望以下数式19成立。DTNL_2k/DTNL_1k≥1.1……数式19
通过数式19成立,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k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k中发现性能的有意义差。
或者,期望不管积层体SST1、SST2k中的积层位置如何,存储单元阵列11_1k、11_2k之间的绝缘膜TNL的最大膜厚Max_DTNL_1k、Max_DTNL_2k都相差10%以上。最大膜厚Max_DTNL_1k是存储单元阵列11_1k包含的多个存储单元MC_1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中最大的膜厚。最大膜厚Max_DTNL_2k是存储单元阵列11_2k包含的多个存储单元MC_1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中最大的膜厚。例如,在对于积层体SST1、SST2k中的相同积层位置,存储单元MC_1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1k比存储单元MC_2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2k薄的情况下,期望以下数式20成立。
Max_DTNL_2k/Max_DTNL_1k≥1.1……数式20
通过数式20成立,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k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k中发现性能的有意义差。
或者,虽然未图示,但是对于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k中相等的积层位置,存储单元MC_1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1k也可比存储单元MC_2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2k厚。据此,在存储单元MC_1k中,能增大写入时的阈值电压的偏差而使写入动作低速化,在存储单元MC_2k中,能抑制写入时的阈值电压的偏差而使写入动作高速化。另外,在存储单元MC_1k中,能根据加长隧道距离且减弱电场而改善数据保持特性,在存储单元MC_2k中,能根据缩短隧道距离且增强电场而使数据保持特性劣化。也就是说,在写入动作/读出动作中,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k中,能实现低速的写入动作与可靠性较高的读出动作,在存储单元阵列11_2k中,能实现高速的写入动作与可靠性较低的读出动作。
如上所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半导体存储装置1k中,在积层体SST1与积层体SST2k中相等的积层位置的存储单元MC_1k、MC_2k的绝缘膜TNL的膜厚DTNL_1k、DTNL_2k互不相同。根据膜厚DTNL_1k、DTNL_2k的差异,存储单元MC_1k的写入动作的速度与存储单元MC_2k的写入动作的速度互不相同。另外,根据膜厚DTNL_1k、DTNL_2k的差异,存储单元MC_1k的数据保持特性与存储单元MC_2k的数据保持特性互不相同。也就是说,能在存储单元阵列11_1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i中实现关于写入动作的速度及读出数据的可靠性不同的功能,且能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存储单元阵列11_1k与存储单元阵列11_2k。
已说明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但是所述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提出的,并未意欲限定发明的范围。所述新颖的实施方式能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所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化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
第1芯片;
第2芯片,接合在所述第1芯片;及
第3芯片,在与所述第1芯片相反的侧接合在所述第2芯片;且
所述第1芯片具有:
多个第1导电层,介隔第1绝缘层积层;
第1半导体膜,通过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及
第1绝缘膜,配置在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之间;且
在所述第1芯片中,在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
所述第2芯片具有:
多个第2导电层,介隔第2绝缘层积层;
第2半导体膜,通过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及
第2绝缘膜,配置在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之间;且
在所述第2芯片中,在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
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的积层数与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的积层数互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的积层数比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的积层数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的积层数比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的积层数少。
4.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
第1芯片;
第2芯片,接合在所述第1芯片;及
第3芯片,在与所述第1芯片相反的侧接合在所述第2芯片;且
所述第1芯片具有:
多个第1导电层,介隔第1绝缘层积层;
第1半导体膜,通过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及
第1绝缘膜,配置在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之间;且
在所述第1芯片中,在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
所述第2芯片具有:
多个第2导电层,介隔第2绝缘层积层;
第2半导体膜,通过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及
第2绝缘膜,配置在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之间;且
在所述第2芯片中,在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
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的积层间距与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的积层间距互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的积层间距比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的积层间距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的积层间距比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的积层间距小。
7.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
第1芯片;
第2芯片,接合在所述第1芯片;及
第3芯片,在与所述第1芯片相反的侧接合在所述第2芯片;且
所述第1芯片具有:
多个第1导电层,介隔第1绝缘层积层;
第1半导体膜,通过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
第1绝缘膜,配置在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之间;及
第1电荷存储膜,配置在所述第1绝缘膜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之间;且
在所述第1芯片中,在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
所述第2芯片具有:
多个第2导电层,介隔第2绝缘层积层;
第2半导体膜,通过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
第2绝缘膜,配置在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之间;及
第2电荷存储膜,配置在所述第2绝缘膜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之间;且
在所述第2芯片中,在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
在与所述积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所述第1电荷存储膜的膜厚与所述第2电荷存储膜的膜厚互不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中所述第1电荷存储膜的膜厚比所述第2电荷存储膜的膜厚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中所述第1电荷存储膜的膜厚比所述第2电荷存储膜的膜厚厚。
10.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
第1芯片;
第2芯片,接合在所述第1芯片;及
第3芯片,在与所述第1芯片相反的侧接合在所述第2芯片;且
所述第1芯片具有:
多个第1导电层,介隔第1绝缘层积层;
第1半导体膜,通过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
第1绝缘膜,配置在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之间;
第1电荷存储膜,配置在所述第1绝缘膜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之间;及
第3绝缘膜,配置在所述第1电荷存储膜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之间;且
在所述第1芯片中,在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与所述第1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
所述第2芯片具有:
多个第2导电层,介隔第2绝缘层积层;
第2半导体膜,通过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在积层方向延伸;
第2绝缘膜,配置在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之间;
第2电荷存储膜,配置在所述第2绝缘膜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之间;及
第4绝缘膜,配置在所述第2电荷存储膜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之间;且
在所述第2芯片中,在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与所述第2半导体膜交叉的多个交叉位置形成多个存储单元;
在与所述积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所述第3绝缘膜的膜厚与所述第4绝缘膜的膜厚互不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中所述第3绝缘膜的膜厚比所述第4绝缘膜的膜厚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中所述第3绝缘膜的膜厚比所述第4绝缘膜的膜厚厚。
CN202310031879.5A 2022-06-01 2023-01-10 半导体存储装置 Pending CN1171532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9484 2022-06-01
JP2022089484A JP2023176909A (ja) 2022-06-01 2022-06-01 半導体記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3219A true CN117153219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84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31879.5A Pending CN117153219A (zh) 2022-06-01 2023-01-10 半导体存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95500A1 (zh)
JP (1) JP2023176909A (zh)
CN (1) CN117153219A (zh)
TW (1) TWI83679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3796B2 (ja) * 2008-10-21 2013-05-08 株式会社東芝 3次元積層型不揮発性半導体メモリ
KR102251815B1 (ko) * 2015-07-02 2021-05-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메모리 장치 및 메모리 시스템
JP2020047814A (ja) * 2018-09-20 2020-03-26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1064731A (ja) * 2019-10-16 2021-04-22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KR20210092359A (ko) * 2020-01-15 2021-07-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3차원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KR20220031464A (ko) * 2020-09-04 2022-03-11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KR20220049214A (ko) * 2020-10-14 2022-04-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씨오피 구조를 갖는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76909A (ja) 2023-12-13
US20230395500A1 (en) 2023-12-07
TWI836794B (zh) 2024-03-21
TW202349680A (zh) 2023-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5173B2 (en) Three 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s
US10181341B1 (en)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current generator plate
US10714182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JP2019212687A (ja) 半導体メモリ
JP2011044222A (ja) Nand型フラッシュメモリ
US20150009759A1 (en) Substrate connec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nand for improving erase performance
US11087844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KR100851546B1 (ko) 비휘발성 기억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2023035460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836794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2021007463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1129018B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US20230395546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20230320107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N217158189U (zh) 半导体装置
US20230093316A1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CN220606443U (zh) 存储器件
TWI834083B (zh) 記憶體元件
US2023022512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7174145A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JP2021197193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6801630A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JP2007123652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