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6794B - 半導體記憶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記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6794B
TWI836794B TW111148222A TW111148222A TWI836794B TW I836794 B TWI836794 B TW I836794B TW 111148222 A TW111148222 A TW 111148222A TW 111148222 A TW111148222 A TW 111148222A TW I836794 B TWI836794 B TW I8367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mory cell
cell array
film
conductive layers
semi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8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9680A (zh
Inventor
中塚圭祐
內山泰宏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894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17690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9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9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794B/zh

Links

Abstract

根據一實施形態,於半導體記憶裝置之第1晶片中,複數個第1導電層介隔第1絕緣層積層。第1半導體膜通過複數個第1導電層於積層方向延伸。於第1晶片中,於複數個第1導電層與第1半導體膜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複數個記憶胞。於第2晶片中,複數個第2導電層介隔第2絕緣層積層。第2半導體膜通過複數個第2導電層於積層方向延伸。於第2晶片中,於複數個第2導電層與第2半導體膜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複數個記憶胞。複數個第1導電層之積層數與複數個第2導電層之積層數互不相同。

Description

半導體記憶裝置
本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
具有記憶胞陣列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對記憶胞陣列寫入資料,或自記憶胞陣列讀取資料。半導體記憶裝置中,於寫入處理及/或讀取處理中實現特定功能。
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可容易使寫入處理及/或讀取處理多功能化之半導體記憶裝置。
根據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其具有第1晶片、第2晶片及第3晶片。第2晶片接合於第1晶片。第3晶片於與第1晶片相反之側接合於第2晶片。第1晶片具有複數個第1導電層、第1半導體膜及第1絕緣膜。複數個第1導電層介隔第1絕緣層積層。第1半導體膜通過複數個第1導電層於積層方向延伸。第1絕緣膜配置於複數個第1導電層與半導體膜之間。於第1晶片中,於複數個第1導電層與第1半導體膜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複數個記憶胞。第2晶片具有複數個第2導電層、第2半導體膜及第2絕緣膜。複數個第2導電層介隔第2絕緣層積層。第2半導體膜通過複數個第2導電層於積層方向延伸。第2絕緣膜配置於複數個第2導電層與半導體膜之間。於第2晶片中,於複數個第2導電層與第2半導體膜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複數個記憶胞。複數個第1導電層之積層數與複數個第2導電層之積層數互不相同。
根據上述構成,可提供能容易地使寫入處理及/或讀取處理多功能化之半導體記憶裝置。
以下參考隨附圖示,詳細說明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另,本發明不受該等實施形態限定。
(第1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具有記憶胞陣列,且對記憶胞陣列寫入資料,或自記憶胞陣列讀取資料,但設法使寫入處理及/或讀取處理多功能化。例如,半導體記憶裝置1可如圖1所示般構成。圖1係顯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之構成之方塊圖。
半導體記憶裝置1具有複數個晶片10_1、10_2、20。複數個晶片10_1、10_2、20中之晶片10_1、10_2各自包含記憶胞陣列11_1、11_2,亦被稱為陣列晶片。晶片20包含用以控制記憶胞陣列11_1、11_2之電路,亦被稱為電路晶片。
另,晶片10_1、10_2於互不區分之情形時,表述為晶片10。記憶胞陣列11_1、11_2於互不區分之情形時,表述為記憶胞陣列11。又,圖1中例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包含2個晶片(陣列晶片)10_1、10_2之構成,但半導體記憶裝置1亦可包含3個以上之陣列晶片。
晶片10_1包含記憶胞陣列11_1。於記憶胞陣列11_1中,三維排列複數個記憶胞電晶體(以下,簡稱為記憶胞)。晶片10_2包含記憶胞陣列11_2。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三維排列複數個記憶胞。包含記憶胞陣列11_1及記憶胞陣列11_2之記憶胞陣列群12包含複數個區塊BK。區塊BK係與字元線WL共通連接之複數個記憶胞之集合。區塊BK被分割配置於複數個晶片10_1、10_2上。將按晶片分割區塊BK之單位稱為子區塊SBK。
於記憶胞陣列群12包含複數個區塊BK0~BK2之情形時,記憶胞陣列11_1包含複數個子區塊SBK0_1~SBK2_1,記憶胞陣列11_2包含複數個子區塊SBK0_2~SBK2_2。子區塊SBK內之複數個記憶胞與列及行建立對應。
各子區塊SBK包含複數個串單元SU。串單元SU係共用字元線WL之複數個記憶體串MS之集合。圖1中例示子區塊SBK包含4個串單元SU0~SU3之構成。
串單元SU包含複數個記憶體串MS。記憶體串MS包含串聯連接之複數個記憶胞之集合。
另,圖1中例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包含2個晶片(陣列晶片)10_1、10_2之構成,但半導體記憶裝置1亦可包含3個以上之陣列晶片。據此,記憶胞陣列群12可包含3個以上之記憶胞陣列11。記憶胞陣列群12內之區塊BK之個數、及記憶胞陣列11內之子區塊SBK之個數為任意。子區塊SBK內之串單元SU之個數為任意。
晶片20包含序列發生器21、電壓產生電路22、列驅動器23、列解碼器24、及感測放大器25,作為用以控制記憶胞陣列11_1、11_2之電路。
序列發生器21總括性控制控制晶片20之各部。序列發生器21分別連接於電壓產生電路22、列驅動器23、列解碼器24、及感測放大器25。序列發生器21基於自外部之控制器CTR接收到之指令、資料,控制半導體記憶裝置1之動作。
例如,序列發生器21基於寫入指令控制寫入動作。序列發生器21於寫入動作之控制中,自記憶胞陣列11中被指定位址之記憶胞寫入資料,並將寫入完成通知返回至控制器CTR。序列發生器21基於讀取指令控制讀取動作。序列發生器21於讀取動作之控制中,自記憶胞陣列11中被指定位址之記憶胞讀取資料,並將讀取資料返回至控制器CTR。序列發生器21基於抹除指令控制抹除動作。序列發生器21於抹除動作之控制中,抹除記憶胞陣列11中指定之區域之資料,並將抹除完成通知返回至控制器CTR。
電壓產生電路22連接於列驅動器23及感測放大器25。電壓產生電路22根據來自序列發生器21之控制,產生用於寫入動作、讀取動作及抹除動作等之電壓。電壓產生電路22將產生之電壓供給至列驅動器23及/或感測放大器25。
列驅動器23連接於列解碼器24。列驅動器23自序列發生器21接收列位址(例如,頁面位址)。列驅動器23根據列位址,將自電壓產生電路22接收到之電壓傳送至列解碼器24。
列解碼器24自序列發生器21接收列位址(例如,區塊位址)。列解碼器24將列位址解碼。列解碼器24根據解碼結果,選擇記憶胞陣列11中被指定位址之區塊BK。
列解碼器24經由複數個字元線WL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11_2。記憶胞陣列11_1之字元線WL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字元線WL共通連接於列解碼器24。藉此,列解碼器24可並行驅動記憶胞陣列11_1之字元線WL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字元線WL。
列解碼器24經由複數根選擇閘極線SGS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11_2。記憶胞陣列11_1之選擇閘極線SGS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選擇閘極線SGS共通連接於列解碼器24。藉此,列解碼器24可並行驅動記憶胞陣列11_1之選擇閘極線SGS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選擇閘極線SGS。
列解碼器24經由複數根選擇閘極線SGD_1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經由複數根選擇閘極線SGD_2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2。記憶胞陣列11_1之選擇閘極線SGD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選擇閘極線SGD_2分別連接於列解碼器24。藉此,列解碼器24可相互獨立地驅動記憶胞陣列11_1之選擇閘極線SGD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選擇閘極線SGD_2。
感測放大器25經由複數根位元線BL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11_2。感測放大器25於寫入動作時,將與寫入資料相應之電壓供給至記憶胞陣列11之位元線BL。感測放大器25於讀取動作時,感測讀取至記憶胞陣列11之位元線BL之資料。
記憶胞陣列11_1之位元線BL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位元線BL共通連接於感測放大器25。藉此,感測放大器25可對記憶胞陣列11_1之位元線BL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位元線BL並行進行驅動或感測。
接著,使用圖2對各記憶胞陣列11_1、11_2之電路構成進行說明。圖2係顯示各記憶胞陣列11_1、11_2之構成之電路圖。
各記憶胞陣列11之各子區塊SBK之各串單元SU具有複數個記憶體串MS。各記憶體串MS具有複數個記憶胞MC及選擇電晶體ST1、ST2。於各記憶體串MS內,複數個記憶胞MC串聯連接於選擇電晶體ST1、ST2之間。選擇電晶體ST1之汲極連接於位元線BL。選擇電晶體ST2之源極連接於源極線SL。
各串單元SU中,複數個記憶體串MS與選擇閘極線SGD、SGS、字元線WL共通連接。例如,選擇閘極線SGD共通連接於複數個記憶體串MS之選擇電晶體ST1之閘極。字元線WL共通連接於複數個記憶體串MS之記憶胞MC之閘極。選擇閘極線SGS共通連接於複數個記憶體串MS之選擇電晶體ST2之閘極。
將1個串單元SU內,連接於1個字元線WL之複數個記憶胞MC之集合稱為單元組CU。例如,於記憶胞MC記憶p位元資料(p係1以上之整數)之情形時,將單元組CU之記憶容量定義為p頁資料。
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連接之字元線WL之個數不同。於圖2之例中,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連接於6個字元線WL0~WL5,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連接於2個字元線WL0~WL1。
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構成為可局部並行驅動字元線WL。6個字元線WL0~WL5中之2個字元線WL0~WL1共通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之記憶胞MC之閘極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記憶胞MC之閘極。剩餘之4個字元線WL2~WL5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之記憶胞MC之閘極,不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2之記憶胞MC之閘極。
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構成為可並行驅動選擇閘極線SGS。選擇閘極線SGS共通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之選擇電晶體ST2之閘極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選擇電晶體ST2之閘極。
即,列解碼器24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局部並行驅動字元線WL,可並行驅動選擇閘極線SGS。藉此,可將列解碼器24中驅動字元線WL、選擇閘極線SGS之部分之電路面積抑制為小型。
記憶胞陣列11_1之複數個記憶體串MS、記憶胞陣列11_2之複數個記憶體串MS及複數個位元線BL0~BLn互相對應。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共用對應之記憶胞陣列11_2之記憶體串MS與對應之位元線BL。
即,感測放大器25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並行驅動位元線BL,可並行感測位元線BL之電位。藉此,可將感測放大器25中驅動位元線BL之部分、及感測之部分之電路面積抑制為小型。
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構成為可相互獨立地驅動選擇電晶體ST1。選擇閘極線SGD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個別連接。選擇閘極線SGD0_1、SGD1_1、SGD2_1分別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串單元SU0、SU1、SU2之選擇電晶體ST1之閘極。選擇閘極線SGD0_2、SGD1_2、SGD2_2分別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串單元SU0、SU1、SU2之選擇電晶體ST1之閘極。
即,列解碼器24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獨立地驅動選擇閘極線SGD_1、SGD_2,可選擇驅動記憶胞陣列11_1及記憶胞陣列11_2之至少一者。藉此,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相互獨立地進行寫入動作及/或讀取動作。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就寫入動作及/或讀取動作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
例如,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包含之記憶胞MC之數量不同。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包含6個記憶胞MC0~MC5,記憶體串MS中之配線負載相對較大。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包含2個記憶胞MC0~MC1,記憶體串MS中之配線負載相對較小。藉此,於讀取動作中,於記憶胞陣列11_1中,選擇記憶體串MS之胞電流I Cell相對較小,可低速進行位元線BL之充放電而實現期間tR較長之動作,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選擇記憶體串MS之胞電流I Cell相對較大,可高速進行位元線BL之充放電而實現期間tR較短之動作。期間tR係自半導體記憶裝置1接收讀取指令起直至完成讀取動作為止之時間,主要是由感測放大器25進行位元線BL之感測動作之時間。
接著,使用圖3對晶片間之連接構成進行說明。圖3係顯示晶片20、10_1、10_2之間之連接構成之圖。
於晶片(電路晶片)20之上側配置晶片(陣列晶片)10_1。亦可將晶片10_1接合於晶片20之上表面。於晶片10_1之上側配置晶片(陣列晶片)10_2。亦可將晶片10_2接合於晶片10_1之上表面。晶片10_2於晶片20之相反側接合於晶片10_1。即,形成於晶片20之上依序積層晶片10_1、晶片10_2之構成。該構造係將複數個記憶胞陣列11_1、11_2積層之構造,亦稱為多堆疊陣列。
於晶片10_1、10_2各者中,記憶胞陣列11_1、11_2包含胞部及插塞連接部。胞部係排列複數個記憶胞MC之區域。插塞連接部係相對於胞部朝俯視方向引出選擇閘極線SGS、字元線WL、選擇閘極線SGD,並分別連接於接觸插塞之區域。
晶片10_1之選擇閘極線SGD_1與晶片10_2之選擇閘極線SGD_2互相個別地連接於晶片20之列解碼器24。選擇閘極線SGD_1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之插塞連接部。選擇閘極線SGD_2以與插塞連接部絕緣之狀態通過記憶胞陣列11_1之插塞連接部,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2之插塞連接部。選擇閘極線SGD_1與選擇閘極線SGD_2相互電性絕緣。
晶片10_1之字元線WL與晶片10_2之字元線WL共通連接於晶片20之列解碼器24。字元線WL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之插塞連接部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插塞連接部。
晶片10_1之選擇閘極線SGS與晶片10_2之選擇閘極線SGS共通連接於晶片20之列解碼器24。選擇閘極線SGS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之插塞連接部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插塞連接部。
晶片10_1之位元線BL與晶片10_2之位元線BL共通連接於晶片20之感測放大器25。位元線BL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之胞部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胞部。
接著,使用圖4對半導體記憶裝置1之各晶片20、10_1、10_2之概略構成進行說明。圖4係顯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之構成之積層方向之剖視圖。
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中,將複數個晶片20、10_1、10_2積層。於晶片20之+Z側配置晶片10_1。於晶片10_1之+Z側配置晶片10_2。即,於晶片20之+Z側依序積層晶片10_1、10_2。於晶片20之+Z側依序接合晶片10_1、10_2之構造將記憶胞陣列11_1、11_2依序積層,亦稱為多堆疊陣列。
另,多堆疊陣列中積層之晶片(陣列晶片)10之個數不限定於2個,亦可為3個以上。
於晶片20之+Z側之面接合晶片10_1。晶片10_1亦可以直接接合而接合。晶片20於+Z側具有絕緣膜(例如,氧化膜)DL1與電極PD1。晶片10_1於-Z側具有絕緣膜(例如,氧化膜)DL2與電極PD2。於晶片20、10_1之接合面BF1中,將晶片20之絕緣膜DL1與晶片10_1之絕緣膜DL2接合,將晶片20之電極PD1與晶片10_1之電極PD2接合。
於晶片10_1之+Z側之面接合晶片10_2。晶片10_2於晶片20之相反側接合於晶片10_1。晶片10_2亦可以直接接合而接合。晶片10_1於+Z側具有絕緣膜(例如,氧化膜)DL2與電極PD3。晶片10_2於-Z側具有絕緣膜(例如,氧化膜)DL3與電極PD4。於晶片10_1、10_2之接合面BF2中,將晶片10_1之絕緣膜DL2與晶片10_2之絕緣膜DL3接合,將晶片10_1之電極PD3與晶片10_2之電極PD4接合。
晶片20具有基板4、電晶體Tr、電極PD1、配線構造WS-1~WS-9、及絕緣膜DL1。基板4配置於晶片20之-Z側,於XY方向上板狀延伸。基板4可由以半導體(例如矽)為主要成分之材料形成。基板4具有+Z側之表面4a。電晶體Tr作為用以控制記憶胞陣列11之電路(序列發生器21、電壓產生電路22、列驅動器23、列解碼器24、感測放大器25等)之電路元件發揮功能。電晶體Tr包含作為導電膜配置於基板200之表面200a之閘極電極、作為半導體區域配置於基板200內之表面200a附近之源極電極/汲極電極等。如上所述,電極PD1配置為其表面於晶片20、10_1之接合面BF1露出。各配線構造WS-1~WS-9主要於Z方向延伸,將電晶體Tr之閘極電極、源極電極/汲極電極等連接至電極PD1。
晶片10_1具有積層體SST1、導電層103、導電層104、複數個柱狀體CL1、複數個插塞CP1、複數個插塞CP2、複數個導電膜BL、電極PD2、電極PD3、絕緣膜DL2。於積層體SST1中,複數個導電層102介隔絕緣層101於Z方向積層。於積層體SST1中,導電層102與絕緣層101交替積層複數次。導電層102之Z方向厚度與絕緣層101之Z方向厚度可相互大致均等。複數個導電層102自-Z側朝向+Z側,依序作為選擇閘極線SGD、字元線WL5、字元線WL4、字元線WL3、字元線WL2、字元線WL1、字元線WL0、選擇閘極線SGS發揮功能。
各導電層102於XY方向上板狀延伸。各柱狀體CL1通過複數個導電層102於Z方向延伸。各柱狀體CL1亦可於Z方向貫通積層體SST1。各柱狀體CL1於Z方向上柱狀延伸。各柱狀體CL1包含作為通道區域發揮功能之半導體膜CH(參考圖5)。半導體膜CH以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柱狀(例如,以柱形狀或筒形狀)延伸。於複數個導電層102與複數個柱狀體CL1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即複數個導電層102與複數個半導體膜CH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複數個記憶胞MC。
如圖5(a)、圖5(b)所示,各柱狀體CL1包含絕緣膜CR、半導體膜CH、絕緣膜TNL、電荷蓄積膜CT、絕緣膜BLK1、絕緣膜BLK2。圖5(a)係顯示記憶胞MC之構成之XZ剖視圖,係圖4之A部分之放大剖視圖。圖5(b)係顯示記憶胞MC之構成之XY剖視圖,顯示將圖5(a)沿B-B線切斷時之剖面。絕緣膜CR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柱形狀。絕緣膜CR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半導體膜CH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絕緣膜CR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半導體膜CH可由多晶矽等半導體形成。絕緣膜TNL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半導體膜CH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絕緣膜TNL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電荷蓄積膜CT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絕緣膜TNL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電荷蓄積膜CT可由矽氮化物等絕緣物形成。絕緣膜BLK1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電荷蓄積膜CT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絕緣膜BLK1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絕緣膜BLK2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絕緣膜BLK1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絕緣膜BLK2可由鋁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圖5(a)、圖5(b)中以虛線包圍而顯示之部分作為記憶胞MC發揮功能。
如圖4所示,柱狀體CL1中之半導體膜CH於+Z側端連接於導電層103,於-Z側端經由插塞連接於導電膜BL。導電膜BL作為位元線BL(參考圖2)發揮功能。導電層103之+Z側由導電層104覆蓋。導電層103、104作為源極線SL(參考圖2)發揮功能。半導體膜CH作為記憶體串MS(參考圖2)中之通道區域發揮功能。
又,各導電層102之Y方向寬度可相互均等。複數個導電層102之X方向寬度自-Z側至+Z側階段性變大。複數個導電層102構成為,X方向端自-Z側至+Z側逐漸位於外側位置。藉此,於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插塞連接部中,構成自-Z側朝向+Z側,依序階梯狀引出選擇閘極線SGD、字元線WL5、字元線WL4、字元線WL3、字元線WL2、字元線WL1、字元線WL0、選擇閘極線SGS之階梯構造。
複數個插塞CP1與複數個導電層102對應。各插塞CP1配置於Z方向上之電極PD1及對應之導電層102之間,-Z側端電性連接於電極PD2,且沿Z方向延伸,+Z側端電性連接於對應之導電層102。藉此,插塞CP1將電極PD2及對應之導電層102電性連接。各導電層102可經由插塞CP1、電極PD2、電極PD1、配線構造WS連接於晶片20之電晶體Tr。
複數個插塞CP2與複數個電極PD2對應,且與複數個電極PD3對應。各插塞CP2配置於Z方向上對應之電極PD2及對應之電極PD3之間,-Z側端電性連接於電極PD2,沿Z方向延伸並貫通複數個導電層102,+Z側端電性連接於對應之電極PD3。各插塞CP2於外側面由絕緣膜覆蓋而與導電層102絕緣之狀態下貫通導電層102。藉此,插塞CP2將對應之電極PD2及對應之電極PD3電性連接。
複數個導電膜BL配置於積層體SST1之-Z側。複數個導電膜BL相互排列於X方向上。各導電膜BL於Y方向延伸。複數個導電膜BL與複數個柱狀體CL1對應。各導電膜BL電性連接於對應之柱狀體CL1之-Z側端,作為位元線BL發揮功能。導電膜BL電性連接於電極PD2。藉此,位元線BL可經由電極PD2、電極PD1、配線構造WS連接於晶片10之電晶體Tr。
如上所述,電極PD2配置為其表面於晶片20、10_1之接合面BF1露出。如上所述,電極PD3配置為其表面於晶片10_1、10_2之接合面BF2露出。
晶片10_2具有積層體SST2、導電層103、導電層104、複數個柱狀體CL2、複數個插塞CP3、複數個導電膜BL、電極PD4、絕緣膜DL2。於積層體SST2中,複數個導電層102介隔絕緣層101於Z方向積層。於積層體SST1中,導電層102與絕緣層101交替積層複數次。導電層102之Z方向厚度與絕緣層101之Z方向厚度可相互大致均等。複數個導電層102自-Z側朝向+Z側,依序作為選擇閘極線SGD、字元線WL1、字元線WL0、選擇閘極線SGS發揮功能。
各導電層102於XY方向上板狀延伸。各柱狀體CL2通過複數個導電層102於Z方向延伸。各柱狀體CL2亦可於Z方向貫通積層體SST2。各柱狀體CL2於Z方向上柱狀延伸。各柱狀體CL2包含作為通道區域發揮功能之半導體膜CH(參考圖5)。半導體膜CH以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柱狀(例如,以柱形狀或筒形狀)延伸。於複數個導電層102與複數個柱狀體CL2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即複數個導電層102與複數個半導體膜CH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複數個記憶胞MC。
如圖5(a)、圖5(b)所示,各柱狀體CL2包含絕緣膜CR、半導體膜CH、絕緣膜TNL、電荷蓄積膜CT、絕緣膜BLK1、絕緣膜BLK2。絕緣膜CR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柱形狀。絕緣膜CR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半導體膜CH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絕緣膜CR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半導體膜CH可由多晶矽等半導體形成。絕緣膜TNL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半導體膜CH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絕緣膜TNL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電荷蓄積膜CT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絕緣膜TNL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電荷蓄積膜CT可由矽氮化物等絕緣物形成。絕緣膜BLK1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電荷蓄積膜CT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絕緣膜BLK1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絕緣膜BLK2以自XY方向外側覆蓋絕緣膜BLK1之方式於Z方向延伸,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筒形狀。絕緣膜BLK2可由鋁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圖5(a)、圖5(b)中以虛線包圍而顯示之部分作為記憶胞MC發揮功能。
如圖4所示,柱狀體CL2中之半導體膜CH於+Z側端連接於導電層103,於-Z側端經由插塞連接於導電膜BL。導電膜BL作為位元線BL(參考圖2)發揮功能。導電層103之+Z側由導電層104覆蓋。導電層103、104作為源極線SL(參考圖2)發揮功能。半導體膜CH作為記憶體串MS(參考圖2)中之通道區域發揮功能。
又,各導電層102之Y方向寬度可相互均等。複數個導電層102之X方向寬度自-Z側至+Z側階段性變大。複數個導電層102構成為X方向端自-Z側至+Z側逐漸位於外側位置。藉此,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插塞連接部中,構成自-Z側朝向+Z側,依序階梯狀引出選擇閘極線SGD、字元線WL5、字元線WL4、字元線WL3、字元線WL2、字元線WL1、字元線WL0、選擇閘極線SGS之階梯構造。
複數個插塞CP3與複數個導電層102對應。各插塞CP3配置於Z方向上之電極PD4及對應之導電層102之間,-Z側端電性連接於電極PD4,沿Z方向延伸,+Z側端電性連接於對應之導電層102。藉此,插塞CP3將電極PD4及對應之導電層102電性連接。各導電層102可經由插塞CP3、電極PD4、電極PD3、插塞CP2、電極PD2、電極PD1、配線構造WS連接於晶片20之電晶體Tr。
複數個導電膜BL配置於積層體SST2之-Z側。複數個導電膜BL相互於X方向上排列。各導電膜BL於Y方向延伸。複數個導電膜BL與複數個柱狀體CL2對應。各導電膜BL電性連接於對應之柱狀體CL2之-Z側端,作為位元線BL發揮功能。導電膜BL電性連接於電極PD4。藉此,位元線BL可經由插塞(未圖示)、電極PD4、電極PD3、插塞(未圖示)、電極PD2、電極PD1、配線構造WS連接於晶片10之電晶體Tr。
如上所述,電極PD4配置為其表面於晶片10_1、10_2之接合面BF2露出。
若比較晶片10_1與晶片10_2,則自選擇閘極線SGD_1延伸至晶片20之線與自選擇閘極線SGD_2延伸至晶片20之線相互絕緣。自晶片10_1之最靠-Z側之導電層102至晶片20之電晶體Tr之連接構成(插塞CP1→電極PD2→電極PD1→配線構造WS-8)與自晶片10_2之最靠-Z側之導電層102至晶片20之電晶體Tr之連接構成(插塞CP3→電極PD4→電極PD3→插塞CP2→電極PD2→電極PD1→配線構造WS-9)相互絕緣。藉此,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相互獨立地進行寫入動作及/或讀取動作。
又,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與積層體SST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互不相同。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與積層體SST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可相互大致均等。此處,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大致等於導電層102之膜厚及絕緣層101之膜厚之和。據此,貫通積層體SST1之柱狀體CL1之半導體膜CH與貫通積層體SST2之柱狀體CL2之半導體膜CH之Z方向長度不同。藉此,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配線電阻)×(配線電容)})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互不相同,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讀取動作中之期間tR互不相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就讀取動作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
例如,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較積層體SST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多。圖4之例中,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為8層,積層體SST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為4層,但無特別限定。例如,積層體SST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可為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之3/4以下。例如,積層體SST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可為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之1/2以下。據此,貫通積層體SST1之柱狀體CL1中之半導體膜CH之Z方向長度,長於貫通積層體SST2之柱狀體CL2中之半導體膜CH之Z方向長度。藉此,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大於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藉此,於讀取動作中,於記憶胞陣列11_1中,選擇記憶體串MS之胞電流I Cell相對較小,可低速進行位元線BL之充放電而實現期間tR較長之動作,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選擇記憶體串MS之胞電流I Cell相對較大,可高速進行位元線BL之充放電而實現期間tR較短之動作。
此處,記憶胞陣列11_1之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較多,製造成本較高,而記憶胞陣列11_2之積層體SST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較少,製造成本較低。即,可於要求成本較高但高速之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進行讀取動作,於要求低速但低成本之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使用記憶胞陣列11_2進行讀取動作。
另,複數個配線構造WS-1~WS-9中之配線構造WS-1~WS-4、WS-8電性連接於晶片10_1之導電層102,且不與晶片10_2之導電層102電性連接。配線構造WS-5~WS-7電性連接於晶片10_1之導電層102與晶片10_2之導電層102之兩者。配線構造WS-9不與晶片10_1之導電層102電性連接,而與晶片10_2之導電層102電性連接。藉此,可實現適於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多於積層體SST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之構造。
或,雖未圖示,但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亦可少於積層體SST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據此,貫通積層體SST1之柱狀體CL1中之半導體膜CH之Z方向長度,短於貫通積層體SST2之柱狀體CL2中之半導體膜CH之Z方向長度。藉此,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小於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藉此,於讀取動作中,於記憶胞陣列11_1中,選擇記憶體串MS之胞電流I Cell相對較大,可高速進行位元線BL之充放電而實現期間tR較短之動作,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選擇記憶體串MS之胞電流I Cell相對較小,可低速進行位元線BL之充放電而實現期間tR較長之動作。
接著,使用圖6對記憶胞陣列11_2之平面構成進行說明。圖6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_2之構成之XY俯視圖。
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自+Y側朝向-Y側,區塊BK0、BK1、BK2、BK3依序排列。於各區塊BK中,複數個導電層102於Z方向上隔開並積層。例如,於各區塊BK中,將作為選擇閘極線SGS、字元線WL0~WL1、選擇閘極線SGD發揮功能之4層導電層102積層。於各區塊BK之Y方向側面配置沿XZ方向延伸之狹縫SLT。狹縫SLT將複數個區塊BK電性分離。
區塊BK具有胞部及插塞連接部。
於胞部配置複數個柱狀體CL。各柱狀體CL於Z方向延伸。柱狀體CL與記憶體串MS(參考圖2)對應。複數個柱狀體CL於XY方向上二維排列。於圖6之例中,朝向X方向配置為4行。柱狀體CL之排列之行數可為3行以下,亦可為5行以上。複數個柱狀體CL可交錯狀排列,亦可格柵狀排列。
於柱狀體CL之+Z側,複數個位元線BL互相於X方向上排列,且分別於Y方向延伸。柱狀體CL連接於任一位元線BL。
插塞連接部配置於胞部之X方向兩側。插塞連接部包含CP3區域。
於CP3區域配置複數個插塞CP3。各插塞CP3於Z方向延伸。插塞CP3與1個導電層102電性連接,且不與其他導電層102電性連接。以下,於限定與作為字元線WL0、WL1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連接之插塞CP3之情形時,表述為插塞CP3_w0、CP3_w1。於限定與作為選擇閘極線SGD、SGS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連接之插塞CP3之情形時,表述為插塞CP3_d、CP3_s。於圖6之例中,自記憶胞陣列11_2之X方向端部朝向胞部,依序配置插塞CP3_s、CP3_w0、CP3_w1、插塞CP3_d。插塞CP3可配置為1行,亦可交錯狀地以2行配置。
於插塞CP3之-Z側配置導電層111。導電層111電性連接於插塞CP3之-Z側端,於+Y方向或-Y方向上自與插塞CP3之連接位置延伸至相鄰之區塊BK。例如,導電層111於-Y方向上自區塊BK0中與插塞CP3之連接位置延伸至區塊BK1中與電極PD4之連接位置。於相鄰之區塊BK中,於導電層111之-Z側,於與插塞CP3對應之位置配置電極PD4,於其以外之位置配置絕緣層112。電極PD4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2露出。絕緣層11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2露出。
接著,使用圖7對記憶胞陣列11_1之平面構成進行說明。圖7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_1之構成之XY俯視圖。
記憶胞陣列11_1中,於各區塊BK具有胞部及插塞連接部之點與記憶胞陣列11_2同樣。又,胞部之構成與記憶胞陣列11_2同樣。
插塞連接部配置於胞部之X方向兩側。插塞連接部包含CP1區域及CP2區域。
於CP1區域配置複數個插塞CP1。各插塞CP1於Z方向延伸。插塞CP1與1個導電層102電性連接,且不與其他導電層102電性連接。以下,於限定與作為字元線WL0~WL5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連接之插塞CP1之情形時,表述為插塞CP1_w0~CP1_w5。於限定與作為選擇閘極線SGD、SGS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連接之插塞CP1之情形時,表述為插塞CP1_d、CP1_s。於圖7之例中,自記憶胞陣列11_1之X方向端部朝向胞部,依序配置插塞CP1_s、CP1_w0、CP1_w1、CP1_w2、CP1_w3、CP1_w4、CP1_w5、插塞CP1_d。插塞CP1可配置為1行,亦可交錯狀地以2行配置。
於插塞CP1_d之-Z側配置導電層111。導電層111電性連接於插塞CP1之-Z側端,於與插塞CP1之連接位置連接於電極PD2。電極PD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1露出。絕緣層11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1露出。
於其他插塞CP1_s~CP1_w5之-Z側配置導電層111。導電層111電性連接於插塞CP1之-Z側端,於+Y方向或-Y方向上自與插塞CP1之連接位置延伸至相鄰之區塊BK。例如,導電層111於-Y方向上自區塊BK0中與插塞CP1之連接位置延伸至區塊BK1中與電極PD4之連接位置。於相鄰之區塊BK中,於導電層111之-Z側,於與插塞CP2對應之位置配置電極PD2,於其以外之位置配置絕緣層112。電極PD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1露出。絕緣層11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1露出。
於CP2區域配置複數個插塞CP2。各插塞CP2於Z方向延伸。插塞CP2不電性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之導電層102。插塞CP2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1個導電層102電性連接,且不與其他導電層102電性連接。以下,於限定與作為字元線WL0、WL1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連接之插塞CP2之情形時,表述為插塞CP2_w0、CP2_w1。於限定與作為選擇閘極線SGD、SGS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連接之插塞CP2之情形時,表述為插塞CP2_d、CP2_s。於圖7之例中,自記憶胞陣列11_1之X方向端部朝向胞部,依序配置插塞CP2_s、CP2_w0、CP2_w1、插塞CP2_d。插塞CP2可配置為1行,亦可交錯狀地以2行配置。
於插塞CP2_d之-Z側配置導電層111。導電層111電性連接於插塞CP2之-Z側端,於與插塞CP2之連接位置連接於電極PD2。電極PD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1露出。絕緣層11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1露出。
於插塞CP2_d以外之插塞CP1_s~CP1_w1之-Z側配置導電層111。導電層111電性連接於插塞CP2_s~CP2_w1之-Z側端。導電層111於與插塞CP2_s~CP2_w1之連接位置,於-Z側連接於電極PD2。電極PD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1露出。
導電層111於+Y方向或-Y方向上自區塊BK中與插塞CP2_s~CP2_w1之連接位置延伸至相鄰之區塊BK中與插塞CP2_s~CP2_w1之連接位置。
例如,導電層111於-Y方向上自區塊BK0中與插塞CP1_s~CP1_w1之連接位置延伸至區塊BK1中與插塞CP2_s~CP2_w1之連接位置。插塞CP1_s~CP1_w1與插塞CP2_s~CP2_w1互相對應。插塞CP1_s~CP1_w1各者經由導電層111與對應之插塞CP2電性連接。
比較圖7所示之記憶胞陣列11_1之平面構成與圖6所示之記憶胞陣列11_2之平面構成,CP1區域中之插塞CP1之個數較CP3區域中之插塞CP3之個數多。CP2區域中之插塞CP2之個數與CP3區域中之插塞CP3之個數相等。
接著,使用圖8對插塞連接部之剖面構成進行說明。圖8係顯示插塞連接部之構成之YZ剖視圖。圖8與以C-C線分別切斷圖6及圖7時之剖面對應。
於插塞連接部中,將晶片20、10_1、10_2依序積層並接合。晶片20與晶片10_1經由電極PD1及電極PD2互相電性連接。晶片10_1與晶片10_2經由電極PD3及電極PD4互相電性連接。
晶片10_1包含記憶胞陣列11_1及其配線。晶片10_1具有絕緣層101、107、110、112、114、狹縫SLT、導電層102、103、104、111、導電體106、108、109。
於記憶胞陣列11_1中,絕緣層101與導電層102交替積層複數次。複數個導電層102自-Z側朝向+Z側,依序作為選擇閘極線SGD、字元線WL5、字元線WL4、字元線WL3、字元線WL2、字元線WL1、字元線WL0、選擇閘極線SGS發揮功能。
於限定作為字元線WL5、WL4、WL3、WL2、WL1、WL0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之情形時,表述為導電層102_w5、102_w4、102_w3、102_w2、102_w1、102_w0。於限定作為選擇閘極線SGD、SGS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之情形時,表述為導電層102_d、102_s。
絕緣層101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導電層102可由以鎢等金屬為主要成分之材料、被賦予導電性之半導體等導電物形成。
複數個導電層102介隔於XZ方向上延伸之狹縫SLT與其他區塊BK之導電層102電性分離。狹縫SLT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
於導電層102_s之+Z側,介隔絕緣層101配置導電層103。於導電層103之+Z側配置導電層104。導電層104覆蓋導電層103之+Z側之面。導電層103及導電層104作為源極線SL發揮功能。導電層104之+Z側由絕緣層114覆蓋。絕緣層114之面於+Z側於接合面BF2露出。
導電層103可由被賦予導電性之半導體(例如,多晶矽)形成。導電層104可由以鋁等金屬為主要成分之材料形成。
於導電層102之-Z側配置插塞CP1。插塞CP1具有柱形狀,例如具有圓柱形狀。插塞CP1包含導電體106及絕緣層107。導電體106具有柱形狀,例如具有圓柱形狀。絕緣層107覆蓋導電體106之側面。絕緣層107具有筒形狀,例如具有圓筒形狀。
導電體106之+Z側端連接於特定導電層102。導電體106以其側面介隔絕緣層107與其他導電層102電絕緣之狀態,貫通其他導電層102。導電體106之-Z側端經由導電層111連接於電極PD2。藉此,導電體106將特定導電層102及電極PD2電性連接。導電體106可由以銅等金屬為主要成分之材料形成。絕緣層107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
於圖8之例中,例示插塞CP1_w5。插塞CP1_w5將導電體106之+Z側端連接於導電層102_w5。插塞CP1_w5以其側面介隔絕緣層107與其他導電層102電性絕緣之狀態,貫通導電層102_d。插塞CP1_w5之-Z側端經由導電層111連接於電極PD2。
於導電層111之-Z側配置絕緣層112。絕緣層11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1露出。
插塞CP2於Z方向貫通複數個導電層102而延伸。插塞CP2具有柱形狀,例如具有圓柱形狀。插塞CP2包含導電體109及絕緣層110。導電體109具有柱形狀,例如具有圓柱形狀。絕緣層110覆蓋導電體109之側面。絕緣層110具有筒形狀,例如具有圓筒形狀。
於配置插塞CP2之CP2區域中,於插塞CP2之+Z側不配置導電層103、104,而配置導電體108。導電體109之+Z側端經由導電體108連接於電極PD3。導電體109以其側面介隔絕緣層110與複數個導電層102電性絕緣之狀態,貫通複數個導電層102。導電體109之-Z側端經由導電層111連接於電極PD2。藉此,導電體109將電極PD2及電極PD3電性連接。導電體109可由以銅等金屬為主要成分之材料形成。絕緣層110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
晶片10_2包含記憶胞陣列11_2及其配線。晶片10_2具有絕緣層101、112、117、狹縫SLT、導電層102、103、104、111、導電體116。
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絕緣層101與導電層102交替積層複數次。複數個導電層102自-Z側朝向+Z側,依序作為選擇閘極線SGD、字元線WL1、字元線WL0、選擇閘極線SGS發揮功能。
於限定作為字元線WL1、WL0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之情形時,表述為導電層102_w1、102_w0。於限定作為選擇閘極線SGD、SGS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之情形時,表述為導電層102_d、102_s。
絕緣層101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導電層102可由以鎢等金屬為主要成分之材料、被賦予導電性之半導體等導電物形成。
複數個導電層102介隔於XZ方向上延伸之狹縫SLT與其他區塊BK之導電層102電性分離。狹縫SLT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
於導電層102_s之+Z側,介隔絕緣層101配置導電層103。於導電層103之+Z側配置導電層104。導電層104覆蓋導電層103之+Z側之面。導電層103及導電層104作為源極線SL發揮功能。
導電層103可由被賦予導電性之半導體形成。導電層104可由以鋁等金屬為主要成分之材料形成。
於導電層102之-Z側配置插塞CP3。插塞CP3具有柱形狀,例如具有圓柱形狀。插塞CP3包含導電體116及絕緣層117。導電體116具有柱形狀,例如具有圓柱形狀。絕緣層117覆蓋導電體116之側面。絕緣層117具有筒形狀,例如具有圓筒形狀。
導電體116之+Z側端連接於特定導電層102。導電體116以其側面介隔絕緣層117與其他導電層102電性絕緣之狀態,貫通其他導電層102。導電體116之-Z側端經由導電層111連接於電極PD4。藉此,導電體116選擇性電性連接於特定導電層102。導電體116可由以銅等金屬為主要成分之材料形成。絕緣層117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
於圖8之例中,例示插塞CP3_w1。插塞CP3_w1將導電體116之+Z側端連接於導電層102_w1。插塞CP3_w1以其側面介隔絕緣層117與其他導電層102電性絕緣之狀態,貫通導電層102_d。
於導電層111之-Z側配置絕緣層112。絕緣層11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2露出。
晶片20具有基板200、絕緣層201、202、209、閘極電極203、導電體204、206、208、210及導電層205、207。
於基板200中之表面附近配置井區域及元件分離區域。基板200可由半導體(例如矽)形成。元件分離區域將井區域與其他井區域電性分離。於元件分離區域配置絕緣層201。絕緣層201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
於基板200之+Z側配置絕緣層202。絕緣層202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
電晶體Tr於基板200之表面200a包含閘極電極203,於基板200內之表面200a附近包含源極電極/汲極電極等。閘極電極203可由被賦予導電性之半導體(例如,多晶矽)形成。源極電極/汲極電極可作為基板200中包含雜質之區域形成。
源極電極/汲極電極分別經由導電體204連接於導電層205。導電體204於Z方向延伸。導電層205經由導電體206連接於導電層207。導電體206於Z方向延伸。導電層207經由導電體208連接於電極PD1。導電體208於Z方向延伸。導電體204、206、208、210及導電層205、207可由以鋁或銅等金屬為主要成分之材料形成。
於絕緣層202之+Z側,於與電極PD2對應之位置配置電極PD1,於其以外之位置配置絕緣層209。電極PD1可由以銅等金屬為主要成分之材料形成。絕緣層209可由矽氧化物等絕緣物形成。
比較記憶胞陣列11_1之剖面構成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剖面構成,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較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多。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均等。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積層體SST1之Z方向高度高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積層體SST2之Z方向高度。
接著,使用圖9對胞部之剖面構成進行說明。圖9係顯示胞部之構成之YZ剖視圖。圖9與以D-D線分別切斷圖6及圖7時之剖面對應。
如圖9所示,於晶片10_1配置柱狀體CL1,於晶片10_2配置柱狀體CL2。
晶片10_2中,柱狀體CL2於積層體SST2內沿Z方向延伸,貫通複數個導電層102。於圖9之例中,柱狀體CL2貫通4層導電層102。柱狀體CL2之+Z側端連接於導電層103,-Z側端連接於導電體CP3。導電體CP3之-Z側之面連接於導電體CP4。導電體CP4於Z方向延伸,-Z側端連接於導電膜BL。
柱狀體CL2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柱形狀。柱狀體CL2中,自軸朝向外側,依序配置絕緣膜CR、半導體膜CH、絕緣膜TNL、電荷蓄積膜CT、絕緣膜BLK1、絕緣膜BLK2之點如上所述(參考圖5(a)、圖5(b))。半導體膜CH於+Z側端覆蓋絕緣膜CR之+Z側端且與導電層103接觸。半導體膜CH於-Z側端與半導體層CA接觸。半導體層CA可由多晶矽等半導體形成。半導體層CA之-Z側之面與插塞CP3接觸。插塞CP3之-Z側端與插塞CP4接觸。插塞CP4之-Z側端與導電膜BL接觸。導電層103作為源極線SL發揮功能,導電膜BL作為位元線發揮功能。藉此,半導體膜CH之+Z側端電性連接於源極線SL,-Z側端電性連接於位元線BL,作為記憶體串MS中之通道區域發揮功能。
晶片10_2中,於複數個導電層102與柱狀體CL2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於Z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於Z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相當於記憶體串MS中包含之複數個記憶胞MC(參考圖2)。於複數個導電層102與複數個柱狀體CL2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於XYZ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
導電膜BL於Y方向延伸。導電膜BL於自積層體SST1朝Y方向移位之位置,將-Z側之面經由插塞CP6連接於電極PD4。電極PD4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2露出。
晶片10_1中,柱狀體CL1於積層體SST1內沿Z方向延伸,貫通複數個導電層102。於圖9之例中,柱狀體CL2貫通8層導電層102。柱狀體CL2之+Z側端連接於導電層103,-Z側端連接於導電體CP3。導電體CP3之-Z側之面連接於導電體CP4。導電體CP4於Z方向延伸,-Z側端連接於導電膜BL。
柱狀體CL1構成具有沿著Z方向之軸之柱形狀。柱狀體CL1中,自軸朝向外側,依序配置絕緣膜CR、半導體膜CH、絕緣膜TNL、電荷蓄積膜CT、絕緣膜BLK1、絕緣膜BLK2之點如上所述(參考圖5(a)、圖5(b))。半導體膜CH於+Z側端覆蓋絕緣膜CR之+Z側端且與導電層103接觸。半導體膜CH於-Z側端與半導體層CA接觸。半導體層CA可由多晶矽等半導體形成。半導體層CA之-Z側之面與插塞CP3接觸。插塞CP3之-Z側端與插塞CP4接觸。插塞CP4之-Z側端與導電膜BL接觸。導電層103作為源極線SL發揮功能,導電膜BL作為位元線發揮功能。藉此,半導體膜CH之+Z側端電性連接於源極線SL,-Z側端電性連接於位元線BL,作為記憶體串MS中之通道區域發揮功能。
晶片10_1中,於複數個導電層102與柱狀體CL1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於Z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於Z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相當於記憶體串MS中包含之複數個記憶胞MC(參考圖2)。於複數個導電層102與複數個柱狀體CL1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於XYZ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記憶胞MC。
導電膜BL於Y方向延伸。導電膜BL於自積層體SST1朝Y方向移位之位置,將-Z側之面經由插塞CP6連接於電極PD2。電極PD2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1露出。
又,導電膜BL於自積層體SST1朝Y方向移位之位置,將+Z側之面經由插塞CP5連接於電極PD3。電極PD3之+Z側之面於接合面BF2露出,且與電極PD4接觸。
即,將記憶胞陣列11_1之柱狀體CL1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柱狀體CL2電性並聯連接於晶片10之電晶體Tr。
比較記憶胞陣列11_1之剖面構成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剖面構成,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較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多。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均等。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柱狀體CL1之Z方向高度高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柱狀體CL2之Z方向高度。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半導體膜CH之Z方向高度高於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半導體膜CH之Z方向高度。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導電層102與柱狀體CL1之交叉位置之數量較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導電層102與柱狀體CL2之交叉位置之數量多。記憶胞陣列11_1中之於Z方向上排列之記憶胞MC之數量較記憶胞陣列11_2中之於Z方向上排列之記憶胞MC之數量多。
如上所述,第1實施形態中,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中,於沿Z方向配置之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之間使導電層102之積層數不同。藉此,貫通積層體SST1之半導體膜CH與貫通積層體SST2之半導體膜CH之Z方向長度不同。因此,記憶胞陣列11_1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互不相同,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讀取動作中之期間tR互不相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就讀取動作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因此,可容易地使半導體記憶裝置1中之讀取處理多功能化,可並行應對各種要求。
另,用以一面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中共通連接字元線WL一面進行獨立驅動之構成不限定於共通連接位元線BL且獨立連接選擇閘極線SGD_1、SGD_2之構成(參考圖3)。亦可為獨立連接位元線BL_1、BL_2且共通連接選擇閘極線SGD之構成。該情形時,位元線BL_1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1之胞部,位元線BL_2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_2之胞部,位元線BL_1、BL_2相互絕緣。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對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i進行說明。以下,以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
於第1實施形態中,例示於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之間使導電層102之積層數不同之構造,於第2實施形態中,例示於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i之間使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不同之構造。
半導體記憶裝置1i中,於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i之間,作為字元線WL發揮功能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均等。據此,如圖10所示,晶片10_1i之記憶胞陣列11_1i之各記憶體串MS與晶片10_2i之記憶胞陣列11_2i之各記憶體串MS中,所連接之字元線WL之個數均等。圖10係顯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i中之區塊BK之構成之電路圖。據此,記憶胞陣列11_1i之各記憶體串MS與記憶胞陣列11_2i之各記憶體串MS包含之記憶胞MC之數量均等。
於圖10之例中,記憶胞陣列11_1i之各記憶體串MS與記憶胞陣列11_2i之各記憶體串MS分別連接於6個字元線WL0~WL5。據此,記憶胞陣列11_1i之各記憶體串MS與記憶胞陣列11_2i之各記憶體串MS各自包含6個記憶胞MC0~MC5。
半導體記憶裝置1i中,如圖11及圖12所示,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1~P 6_1與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2~P 6_2互不相同。圖11係顯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i之構成之XZ剖視圖。圖12係顯示積層間距之XZ剖視圖。圖12(a)係圖11之E部分之放大剖視圖,圖12(b)係圖11之F部分之放大剖視圖。
根據積層間距P 0_1~P 6_1與積層間距P 0_2~P 6_2之不同,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Z方向膜厚與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之Z方向膜厚互不相同。藉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字元線WL之配線負載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字元線WL之配線負載互不相同,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之寫入動作中之寫入時間互不相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就寫入動作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
例如,如圖11及圖12所示,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1~P 6_1,大於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2~P 6_2。若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1~P 6_1相互均等,且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2~P 6_2相互均等,則以下數式1成立。P 0_1≒P 1_1≒P 2_1≒P 3_1≒P 4_1≒P 5_1≒P 6_1>P 0_2≒P 1_2≒P 2_2≒P 3_2≒P 4_2≒P 5_2≒P 6_2……數式1
根據數式1所示之關係,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Z方向膜厚較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之Z方向膜厚厚。藉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字元線WL之配線負載小於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字元線WL之配線負載。藉此,於寫入動作中,於記憶胞陣列11_1i中,可高速進行字元線WL之充放電而實現寫入時間較短之動作,於記憶胞陣列11_2i中,可低速進行字元線WL之充放電而實現寫入時間較長之動作。寫入時間係自半導體記憶裝置1i接收到寫入指令後直至返回寫入完成通知為止之時間。
此處,記憶胞陣列11_1i之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較大,且製造成本較高,而記憶胞陣列11_2i之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較小,且製造成本較低。即,可於要求成本較高但高速之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i進行寫入動作,於要求低速但低成本之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使用記憶胞陣列11_2i進行寫入動作。
另,期望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於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i中相差5%~20%。例如,於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P *_1大於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P *_2之情形時,期望以下數式2成立。 1.05≤P 0_1/P 0_2≤1.20,1.05≤P 1_1/P 1_2≤1.20,1.05≤P 2_1/P 2_2≤1.20,1.05≤P 3_1/P 3_2≤1.20,1.05≤P 4_1/P 4_2≤1.20,1.05≤P 5_1/P 5_2≤1.20,1.05≤P 6_1/P 6_2≤1.20……數式2
藉由數式2成立,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產生性能之顯著差異。
又,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P不同,而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相等,據此,積層體SST1之Z方向高度與積層體SST2i之Z方向高度可互不相同。據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各柱狀體CL1之Z方向高度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各柱狀體CL2之Z方向高度可互不相同。
於圖11及圖12之情形時,積層體SST1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P大於積層體SST2i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P,且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相等,據此,積層體SST1之Z方向高度高於積層體SST2i之Z方向高度。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柱狀體CL1之Z方向高度高於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柱狀體CL2之Z方向高度。
又,各積層間距P與導電層102之膜厚及絕緣層101之膜厚之和大致相等。積層體SST1中,各積層間距P可相互大致相等。導電層102之膜厚佔據各積層間距P之比例可相互大致相等。導電層102之膜厚與絕緣層101之膜厚可幾乎相等。導電層102之膜厚佔據各積層間距P之比例可為約50%。同樣地,積層體SST2中,各積層間距P可相互大致相等。導電層102之膜厚佔據各積層間距P之比例可相互大致相等。導電層102之膜厚與絕緣層101之膜厚可幾乎相等。導電層102之膜厚佔據各積層間距P之比例可為約50%。
或,雖未圖示,但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1~P 6_1亦可小於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2~P 6_2。藉此,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Z方向膜厚可較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之Z方向膜厚薄。藉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字元線WL之配線負載大於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字元線WL之配線負載。藉此,於寫入動作中,於記憶胞陣列11_1i中,可低速進行字元線WL之充放電而實現寫入時間較長之動作,於記憶胞陣列11_2i中,可高速進行字元線WL之充放電而實現寫入時間較短之動作。
又,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1~P 6_1與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2~P 6_2互不相同。據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之Z方向間隔與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之Z方向間隔不同,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之資料保持特性不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就讀取資料之可靠性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
例如,如圖11及圖12所示,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1~P 6_1,大於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2~P 6_2。據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之Z方向間隔(參考圖12(b))大於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記憶胞MC之Z方向間隔(參考圖12(a))。藉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之資料保持特性較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記憶胞MC之資料保持特性良好。因此,於讀取動作中,可自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讀取可靠性較高之資料,可自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記憶胞MC讀取可靠性較低之資料。
此處,記憶胞陣列11_1i之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較大,製造成本較高,而記憶胞陣列11_2i之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較小,製造成本較低。即,可於要求成本較高但可靠性高之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i進行讀取動作,於要求可靠性較低但低成本之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使用記憶胞陣列11_2i進行讀取動作。
另,記憶胞陣列11_1i之記憶體串MS中之記憶胞MC之個數與記憶胞陣列11_2之記憶體串MS中之記憶胞MC之個數可為均等。
或,雖未圖示,但積層體SST1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1~P 6_1亦可小於積層體SST2i中之導電層102_s~102_d之積層間距P 0_2~P 6_2。據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之Z方向間隔小於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記憶胞MC之Z方向間隔。藉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之資料保持特性較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記憶胞MC之資料保持特性劣化。因此,於讀取動作中,可自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讀取可靠性較低之資料,可自記憶胞陣列11_2i中之記憶胞MC讀取可靠性較高之資料。
又,如圖13所示,記憶胞陣列11_2i之平面構成於以下點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圖13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_2i之構成之XY俯視圖。
於記憶胞陣列11_2i之各區塊BK中,將作為選擇閘極線SGS、字元線WL0~WL5、選擇閘極線SGD發揮功能之8層導電層102積層。
於CP3區域配置複數個與其相應之插塞CP3。於圖13之例中,自記憶胞陣列11_2i之X方向端部朝向胞部,依序配置插塞CP3_s、CP3_w0、CP3_w1、CP3_w2、CP3_w3、CP3_w4、CP3_w5、CP3_d。除此以外之點與圖6所示之平面構成同樣。
如圖14所示,記憶胞陣列11_2i之平面構成於以下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圖14係顯示記憶胞陣列11_1i之構成之XY俯視圖。
於記憶胞陣列11_1i之各區塊BK中,將作為選擇閘極線SGS、字元線WL0~WL5、選擇閘極線SGD發揮功能之8層導電層102積層。
於CP2區域配置複數個與其相應之插塞CP3。於圖14之例中,自記憶胞陣列11_1i之X方向端部朝向胞部,依序配置插塞CP3_s、CP3_w0、CP3_w1、CP3_w2、CP3_w3、CP3_w4、CP3_w5、CP3_d。除此以外之點與圖7所示之平面構成同樣。
若比較圖14所示之記憶胞陣列11_1i之平面構成與圖13所示之記憶胞陣列11_2i之平面構成,則CP1區域中之插塞CP1之個數與CP3區域中之插塞CP3之個數相等。CP2區域中之插塞CP2之個數與CP3區域中之插塞CP3之個數相等。
如上所述,第2實施形態中,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i中,於沿Z方向配置之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i之間使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不同。藉此,貫通積層體SST1之柱狀體CL之半導體膜CH與貫通積層體SST2i之柱狀體CL之半導體膜CH之Z方向長度不同。因此,記憶胞陣列11_1i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與記憶胞陣列11_2i之各記憶體串MS之配線負載互不相同,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之寫入動作中之寫入時間互不相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就寫入動作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因此,可容易地使半導體記憶裝置1i中之寫入處理多功能化,可並行應對各種要求。
又,第2實施形態中,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i中,於沿Z方向配置之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i之間使導電層102之積層間距不同。據此,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之Z方向間隔與記憶胞陣列11_1i中之記憶胞MC之Z方向間隔不同,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之資料保持特性不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就讀取資料之可靠性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i與記憶胞陣列11_2i。因此,可容易地使半導體記憶裝置1i中之讀取處理多功能化,可並行應對各種要求。
(第3實施形態) 接著,對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j進行說明。以下,以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不同之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
於第1實施形態中,例示於記憶胞陣列11之間使積層體SST中之導電層102之積層數不同之構造,於第3實施形態中,例示於記憶胞陣列11之間使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不同之構造。
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j中,如圖15及圖16所示,記憶胞陣列11_1j之記憶胞MC_1j中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1j與記憶胞陣列11_2j之記憶胞MC_2j中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2j互不相同。圖15係顯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j之構成之XZ剖視圖。圖16係顯示記憶胞MC_1j、MC_2j之構成之XY剖視圖。圖16(a)係記憶胞MC_2j之XY剖視圖,相當於將圖15以G-G線切斷時之XY剖視圖。圖16(b)係記憶胞MC_2j之XY剖視圖,相當於將圖15以H-H線切斷時之XY剖視圖。
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j中相等之積層位置之記憶胞MC_1j、MC_2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1j、D CT_2j互不相同。積層位置可以積層體SST1、SST2j中自位元線BL側數起之導電層102之層數表示。根據膜厚D CT_1j、D CT_2j之不同,記憶胞MC_1j之寫入動作之速度與記憶胞MC_2j之寫入動作之速度互不相同。又,根據膜厚D CT_1j、D CT_2j之不同,記憶胞MC_1j之資料保持特性與記憶胞MC_2j之資料保持特性互不相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就寫入動作之速度及讀取資料之可靠性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j與記憶胞陣列11_2j。
例如,關於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j中相等之積層位置,記憶胞MC_1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1j較記憶胞MC_2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2j薄。作為一例,關於積層體SST1、SST2j中自位元線BL側起第2層之積層位置,於導電層102_w5與柱狀體CL_1j、CL_2j之交叉位置形成記憶胞MC_1j、MC_2j。柱狀體CL_1j、CL_2j之直徑D CL_1j、D CL_2j均等,但記憶胞MC_1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1j較記憶胞MC_2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2j薄。記憶胞MC_1j之絕緣膜CR之直徑D CR_1j大於記憶胞MC_2j之絕緣膜CR之直徑D CR_2j。關於電荷蓄積膜CT、絕緣膜CR以外之膜,記憶胞MC_1j與記憶胞MC_2j之間之膜厚均等。於圖16(a)、圖16(b)之情形時,以下數式3~9成立。 D CL_1j≒D CL_2j……數式3 D CT_1j<D CT_2j……數式4 D CR_1j>D CR_2j……數式5 D CH_1j≒D CH_2j……數式6 D TNL_1j≒D TNL_2j……數式7 D BLK1_1j≒D BLK1_2j……數式8 D BLK2_1j≒D BLK2_2j……數式9 數式6之D CH_1j、D CH_2j分別表示記憶胞MC_1j、MC_2j之半導體膜CH之膜厚。數式7之D TNL_1j、D TNL_2j分別表示記憶胞MC_1j、MC_2j之絕緣膜TNL之膜厚。數式8之D BLK1_1j、D BLK1_2j分別表示記憶胞MC_1j、MC_2j之絕緣膜BLK1之膜厚。數式9之D BLK2_1j、D BLK2_2j分別表示記憶胞MC_1j、MC_2j之絕緣膜BLK2之膜厚。
另,關於積層體SST1、SST2j中之其他積層位置,與數式3~9同樣之關係亦成立。例如,關於自積層體SST1、SST2j中之位元線BL側起第8層之積層位置,於形成於導電層102_w0與柱狀體CL_1j、CL_2j之交叉位置之記憶胞MC_1j、MC_2j之間,與數式3~9同樣之關係亦成立。
根據數式4所示之關係,於記憶胞MC_1j中,可抑制寫入時之閾值電壓之偏差而使寫入動作高速化,於記憶胞MC_2j中,可增大寫入時之閾值電壓之偏差而使寫入動作低速化。又,根據數式4所示之關係,於記憶胞MC_1j中,可根據縮短隧道距離增強電場而使資料保持特性劣化,於記憶胞MC_2j中,可根據加長隧道距離減弱電場而改善資料保持特性。隧道距離係寫入時電荷自半導體膜CH隧穿過絕緣膜TNL到達電荷蓄積膜CT之距離。即,於寫入動作/讀取動作中,於記憶胞陣列11_1j中,可實現高速之寫入動作與可靠性較低之讀取動作,於記憶胞陣列11_2j中,可實現低速之寫入動作與可靠性較高之讀取動作。
另,期望於與積層體SST1、SST2j中之相同積層位置對應之記憶胞MC_1j與記憶胞MC_2j中,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1j、D CT_2j相差10%以上。例如,關於積層體SST1、SST2j中之相同積層位置,於記憶胞MC_1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1j較記憶胞MC_2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2j薄之情形時,期望以下數式10成立。 D CT_2j/D CT_1j≥1.1……數式10
藉由數式10成立,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j與記憶胞陣列11_2j中產生性能之顯著差異。
或,期望無關於積層體SST1、SST2j中之積層位置,記憶胞陣列11_1j、11_2j之間之電荷蓄積膜CT之最大膜厚Max_D CT_1j、Max_D CT_2j皆相差10%以上。最大膜厚Max_D CT_1j係記憶胞陣列11_1j中包含之複數個記憶胞MC_1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中最大之膜厚。最大膜厚Max_D CT_2j係記憶胞陣列11_2j中包含之複數個記憶胞MC_1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中最大之膜厚。例如,關於積層體SST1、SST2j中之相同積層位置,於記憶胞MC_1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1j較記憶胞MC_2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2j薄之情形時,期望以下數式11成立。 Max_D CT_2j/Max_D CT_1j≥1.1……數式11
藉由數式11成立,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j與記憶胞陣列11_2j中產生性能之顯著差異。
或,雖未圖示,但關於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j中相等之積層位置,記憶胞MC_1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1j亦可較記憶胞MC_2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2j厚。據此,於記憶胞MC_1j中,可增大寫入時之閾值電壓之偏差而將寫入動作低速化,於記憶胞MC_2j中,可抑制寫入時之閾值電壓之偏差而將寫入動作高速化。又,於記憶胞MC_1j中,可根據加長隧道距離減弱電場而改善資料保持特性,於記憶胞MC_2j中,可根據縮短隧道距離增強電場而使資料保持特性劣化。即,於寫入動作/讀取動作中,於記憶胞陣列11_1j中,可實現低速之寫入動作與可靠性較高之讀取動作,於記憶胞陣列11_2j中,可實現高速之寫入動作與可靠性較低之讀取動作。
如上所述,第3實施形態中,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j中,於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j中相等之積層位置之記憶胞MC_1j、MC_2j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D CT_1j、D CT_2j互不相同。根據膜厚D CT_1j、D CT_2j之不同,記憶胞MC_1j之寫入動作之速度與記憶胞MC_2j之寫入動作之速度互不相同。又,根據膜厚D CT_1j、D CT_2j之不同,記憶胞MC_1j之資料保持特性與記憶胞MC_2j之資料保持特性互不相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i就寫入動作之速度及讀取資料之可靠性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j與記憶胞陣列11_2j。
(第4實施形態) 接著,對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1k進行說明。以下,以與第1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不同之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
於第3實施形態中,例示於記憶胞陣列11之間使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不同之構造。於第4實施形態中,例示於記憶胞陣列11之間使絕緣膜TNL之膜厚不同之構造。
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k中,如圖17及圖18所示,記憶胞陣列11_1k之記憶胞MC_1k中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1k與記憶胞陣列11_2k之記憶胞MC_2k中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2k互不相同。圖17係顯示半導體記憶裝置1k之構成之XZ剖視圖。圖18係顯示記憶胞MC_1k、MC_2k之構成之XY剖視圖。圖18(a)係記憶胞MC_2k之XY剖視圖,相當於將圖17以I-I線切斷時之XY剖視圖。圖18(b)係記憶胞MC_2k之XY剖視圖,相當於將圖17以J-J線切斷時之XY剖視圖。
於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k中相等之積層位置之記憶胞MC_1k、MC_2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1k、D TNL_2k互不相同。積層位置可以積層體SST1、SST2k中自位元線BL側數起之導電層102之層數表示。根據膜厚D TNL_1k、D TNL_2k之不同,記憶胞MC_1k之寫入動作之速度與記憶胞MC_2k之寫入動作之速度互不相同。又,根據膜厚D TNL_1k、D TNL_2k之不同,記憶胞MC_1k之資料保持特性與記憶胞MC_2k之資料保持特性互不相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就寫入動作之速度及讀取資料之可靠性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k與記憶胞陣列11_2k。
例如,關於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k中相等之積層位置,記憶胞MC_1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1k較記憶胞MC_2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2k薄。作為一例,關於積層體SST1、SST2k中自位元線BL側起第2層之積層位置,於導電層102_w5與柱狀體CL_1k、CL_2k之交叉位置形成記憶胞MC_1k、MC_2k。柱狀體CL_1k、CL_2k之直徑D CL_1k、D CL_2k均等,但記憶胞MC_1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1k較記憶胞MC_2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2k薄。記憶胞MC_1k之絕緣膜CR之直徑D CR_1k大於記憶胞MC_2k之絕緣膜CR之直徑D CR_2k。關於絕緣膜TNL、絕緣膜CR以外之膜,記憶胞MC_1k與記憶胞MC_2k之間之膜厚均等。於圖18(a)、圖18(b)之情形時,以下數式12~18成立。 D CL_1k≒D CL_2k……數式12 D TNL_1k<D TNL_2k……數式13 D CR_1k>D CR_2k……數式14 D CH_1k≒D CH_2k……數式15 D CT_1k≒D CT_2k……數式16 D BLK1_1k≒D BLK1_2k……數式17 D BLK2_1k≒D BLK2_2k……數式18
數式15之D CH_1k、D CH_2k分別表示記憶胞MC_1k、MC_2k之半導體膜CH之膜厚。數式16之D CT_1k、D CT_2k分別表示記憶胞MC_1k、MC_2k之電荷蓄積膜CT之膜厚。數式17之D BLK1_1k、D BLK1_2k分別表示記憶胞MC_1k、MC_2k之絕緣膜BLK1之膜厚。數式18之D BLK2_1k、D BLK2_2k分別表示記憶胞MC_1k、MC_2k之絕緣膜BLK2之膜厚。
另,關於積層體SST1、SST2k中之其他積層位置,與數式12~18同樣之關係亦成立。例如,關於積層體SST1、SST2k中自位元線BL側起第8層之積層位置,於形成於導電層102_w0與柱狀體CL_1k、CL_2k之交叉位置之記憶胞MC_1k、MC_2k之間,與數式12~18同樣之關係亦成立。
根據數式13所示之關係,於記憶胞MC_1k中,可抑制寫入時之閾值電壓之偏差而將寫入動作高速化,於記憶胞MC_2k中,可增大寫入時之閾值電壓之偏差而將寫入動作低速化。又,根據數式13所示之關係,於記憶胞MC_1k中,可根據縮短隧道距離增強電場而使資料保持特性劣化,於記憶胞MC_2k中,可根據加長隧道距離減弱電場而改善資料保持特性。隧道距離係寫入時電荷自半導體膜CH隧穿過絕緣膜TNL到達絕緣膜TNL之距離。即,於寫入動作/讀取動作中,於記憶胞陣列11_1k中,可實現高速之寫入動作與可靠性較低之讀取動作,於記憶胞陣列11_2k中,可實現低速之寫入動作與可靠性較高之讀取動作。
另,期望於與積層體SST1、SST2k中之相同積層位置對應之記憶胞MC_1k與記憶胞MC_2k中,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1k、D TNL_2k相差10%以上。例如,關於積層體SST1、SST2k中之相同積層位置,於記憶胞MC_1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1k較記憶胞MC_2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2k薄之情形時,期望以下數式19成立。 D TNL_2k/D TNL_1k≥1.1……數式19
藉由數式19成立,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k與記憶胞陣列11_2k中產生性能之顯著差異。
或,期望無關於積層體SST1、SST2k中之積層位置,記憶胞陣列11_1k、11_2k之間之絕緣膜TNL之最大膜厚Max_D TNL_1k、Max_D TNL_2k皆相差10%以上。最大膜厚Max_D TNL_1k係記憶胞陣列11_1k中包含之複數個記憶胞MC_1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中最大之膜厚。最大膜厚Max_D TNL_2k係記憶胞陣列11_2k中包含之複數個記憶胞MC_1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中最大之膜厚。例如,關於積層體SST1、SST2k中之相同積層位置,於記憶胞MC_1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1k較記憶胞MC_2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2k薄之情形時,期望以下數式20成立。 Max_D TNL_2k/Max_D TNL_1k≥1.1……數式20
藉由數式20成立,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k與記憶胞陣列11_2k中發現性能之有意義差。
或,雖未圖示,但關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k中相等之積層位置,記憶胞MC_1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1k亦可較記憶胞MC_2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2k厚。據此,於記憶胞MC_1k中,可增大寫入時之閾值電壓之偏差而使寫入動作低速化,於記憶胞MC_2k中,可抑制寫入時之閾值電壓之偏差而使寫入動作高速化。又,於記憶胞MC_1k中,可根據加長隧道距離減弱電場而改善資料保持特性,於記憶胞MC_2k中,可根據縮短隧道距離增強電場而使資料保持特性劣化。即,於寫入動作/讀取動作中,於記憶胞陣列11_1k中,可實現低速之寫入動作與可靠性較高之讀取動作,於記憶胞陣列11_2k中,可實現高速之寫入動作與可靠性較低之讀取動作。
如上所述,第4實施形態中,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k中,積層體SST1與積層體SST2k中相等之積層位置之記憶胞MC_1k、MC_2k之絕緣膜TNL之膜厚D TNL_1k、D TNL_2k互不相同。根據膜厚D TNL_1k、D TNL_2k之不同,記憶胞MC_1k之寫入動作之速度與記憶胞MC_2k之寫入動作之速度互不相同。又,根據膜厚D TNL_1k、D TNL_2k之不同,記憶胞MC_1k之資料保持特性與記憶胞MC_2k之資料保持特性互不相同。即,可於記憶胞陣列11_1與記憶胞陣列11_2i中就寫入動作之速度及讀取資料之可靠性實現不同之功能,可根據用途區分使用記憶胞陣列11_1k與記憶胞陣列11_2k。
已說明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例提出者,並未意欲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新穎之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該等實施形態及其變化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主旨中,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之範圍內。 [相關申請案之引用]
本申請案基於2022年06月01日提出申請之先前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22-89484號之優先權而主張優先權利益,且藉由引用將其所有內容併入本文中。
1, 1i, 1j, 1k:半導體記憶裝置 10_1, 10_1i, 10_1j, 10_2j, 10_1k, 10_2k, 10_2, 20:晶片 11_1, 11_1i, 11_1j, 11_1k:記憶胞陣列 11_2, 11_2i, 11_2j, 11_2k:記憶胞陣列 12:記憶胞陣列群 21:序列發生器 22:電壓產生電路 23:列驅動器 24:列解碼器 25:感測放大器 101, 107, 110, 112, 114:絕緣層 102, 103, 104, 111:導電層 102_d, 102_s, 102_w0~102_w5:導電層 106, 108, 109:導電體 116:導電體 117:絕緣層 200:基板 200a:表面 201, 202, 209:絕緣層 203:閘極電極 204, 206, 208:導電體 205, 207:導電層 A:部分 BF1, BF2:接合面 BK0~BK3:區塊 BL:位元線 BL0~BLn:位元線 BLK1, BLK2:絕緣膜 CA:半導體層 CH:半導體膜 CL1, CL2:柱狀體 CL_1j, CL_1k, CL_2j, CL_2k:柱狀體 CP1, CP1_d, CP1_s, CP1_w0~CP1_w5:插塞 CP2, CP2_d, CP2_s, CP2_w0~CP2_w5:插塞 CP3, CP3_d, CP3_s, CP3_w0~CP3_w5:插塞 CP4, CP5, CP6:插塞 CR:絕緣膜 CT:電荷蓄積膜 CTR:控制器 CU:單元組 D BLK1_1j, D BLK1_2j, D BLK1_1k, D BLK1_2k:膜厚 D BLK2_1j, D BLK2_2j, D BLK2_1k, D BLK2_2k:膜厚 D CH_1j, D CH_1k, D CH_2j, D CH_2k:膜厚 D CL_1j, D CL_1k, D CL_2j, D CL_2k:直徑 D CR_1j, D CR_1k, D CR_2j, D CR_2k:直徑 D CT_1j, D CT_1k, D CT_2j, D CT_2k:膜厚 DL1, DL2, DL3:絕緣膜 D TNL_1j, D TNL_1k, D TNL_2j, D TNL_2k:膜厚 E, F:部分 MC:記憶胞 MC0~MC5:記憶胞 MC_1j, MC_1k, MC_2j, MC_2k:記憶胞 MS:記憶體串 P 0_1~P 6_1:積層間距 P 0_2~P 6_2:積層間距 PD1, PD2, PD3, PD4:電極 SBK0_1~SBK2_1:子區塊 SBK0_2~SBK2_2:子區塊 SGD, SGS:選擇閘極線 SGD0_1, SGD1_1, SGD2_1:選擇閘極線 SGD0_2, SGD1_2, SGD2_2:選擇閘極線 SGD_1, SGD_2:選擇閘極線 SL:源極線 SLT:狹縫 SST1, SST2, SST2i, SST2j, SST2k:積層體 ST1, ST2:選擇電晶體 SU0~SU3:串單元 TNL:絕緣膜 Tr:電晶體 WL:字元線 WL0~WL5:字元線 WS-1~WS-9:配線構造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構成之方塊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區塊之構成之電路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晶片間之連接構成之圖。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構成之積層方向的剖視圖。 圖5(a)、(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之構成之積層方向、俯視方向的剖視圖。 圖6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構成之俯視圖。 圖7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胞陣列之構成之俯視圖。 圖8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插塞連接部之構成之積層方向之剖視圖。 圖9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胞部之構成之積層方向之剖視圖。 圖10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區塊之構成之電路圖。 圖11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構成之積層方向的剖視圖。 圖12(a)、(b)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積層間距之積層方向之剖視圖。 圖13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構成之俯視圖。 圖14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構成之俯視圖。 圖15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構成之積層方向之剖視圖。 圖16(a)、(b)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胞之構成之俯視方向之剖視圖。 圖17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構成之積層方向之剖視圖。 圖18(a)、(b)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記憶胞之構成之俯視方向之剖視圖。
1:半導體記憶裝置 10_1, 10_2, 20:晶片 11_1:記憶胞陣列 11_2:記憶胞陣列 12:記憶胞陣列群 21:序列發生器 22:電壓產生電路 23:列驅動器 24:列解碼器 25:感測放大器 BK0~BK2:區塊 BL:位元線 CTR:控制器 MS:記憶體串 SBK0_1~SBK2_1:子區塊 SBK0_2~SBK2_2:子區塊 SGD, SGS:選擇閘極線 SU0~SU3:串單元 WL:字元線

Claims (12)

  1.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其具備:第1晶片;第2晶片,其接合於上述第1晶片;及第3晶片,其於與上述第1晶片相反之側接合於上述第2晶片;且上述第1晶片具有:複數個第1導電層,其等介隔第1絕緣層積層;第1半導體膜,其通過上述複數個第1導電層於積層方向延伸;及第1絕緣膜,其配置於上述複數個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1半導體膜之間;且於上述第1晶片中,於上述複數個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1半導體膜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複數個記憶胞;上述第2晶片具有:複數個第2導電層,其等介隔第2絕緣層積層;第2半導體膜,其通過上述複數個第2導電層於積層方向延伸;及第2絕緣膜,其配置於上述複數個第2導電層與上述第2半導體膜之間;且於上述第2晶片中,於上述複數個第2導電層與上述第2半導體膜交叉之複數個交叉位置形成複數個記憶胞;上述複數個第1導電層之積層間距與上述複數個第2導電層之積層間距互不相同。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導電層之積層間距較上述複數個第2導電層之積層間距大。
  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導電層之積層間距較上述複數個第2導電層之積層間距小。
  4.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導電層之積層數與上述複數個第2導電層之積層數互不相同。
  5. 如請求項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導電層之積層數較上述複數個第2導電層之積層數多。
  6. 如請求項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導電層之積層數較上述複數個第2導電層之積層數少。
  7.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晶片具有:第1電荷蓄積膜,其配置於上述第1絕緣膜與上述第1半導體膜之間; 且上述第2晶片具有:第2電荷蓄積膜,其配置於上述第2絕緣膜與上述第2半導體膜之間;且於與上述積層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上述第1電荷蓄積膜之膜厚與上述第2電荷蓄積膜之膜厚互不相同。
  8. 如請求項7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電荷蓄積膜之膜厚較上述第2電荷蓄積膜之膜厚薄。
  9. 如請求項7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電荷蓄積膜之膜厚較上述第2電荷蓄積膜之膜厚厚。
  10.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晶片具有:第1電荷蓄積膜,其配置於上述第1絕緣膜與上述第1半導體膜之間;及第3絕緣膜,其配置於上述第1電荷蓄積膜與上述第1半導體膜之間;且上述第2晶片具有:第2電荷蓄積膜,其配置於上述第2絕緣膜與上述第2半導體膜之間;及第4絕緣膜,其配置於上述第2電荷蓄積膜與上述第2半導體膜之間; 且於與上述積層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上述第3絕緣膜之膜厚與上述第4絕緣膜之膜厚互不相同。
  11. 如請求項10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3絕緣膜之膜厚較上述第4絕緣膜之膜厚薄。
  12. 如請求項10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3絕緣膜之膜厚較上述第4絕緣膜之膜厚厚。
TW111148222A 2022-06-01 2022-12-15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I836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9484 2022-06-01
JP2022089484A JP2023176909A (ja) 2022-06-01 2022-06-01 半導体記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9680A TW202349680A (zh) 2023-12-16
TWI836794B true TWI836794B (zh) 2024-03-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15393A1 (en) 2020-10-14 2022-04-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having cell on periphery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15393A1 (en) 2020-10-14 2022-04-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having cell on periphery structur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03732B1 (ko) 3차원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소자
US10615173B2 (en) Three 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s
US8107286B2 (en) Three-dimensional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for curbing a leak current and method of data read therein
US8358539B2 (e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US11282827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having stacked structure with spaced apart conductive layers
US20100038703A1 (e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CN110931488B (zh) 半导体存储器
KR20110033931A (ko) 불휘발성 반도체 기억 장치
JP2019212687A (ja) 半導体メモリ
US9418743B1 (en) 3D NAND memory with decoder and local word line drivers
US9117526B2 (en) Substrate connec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NAND for improving erase performance
US11087844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US11348910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US7697336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TWI836794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202349680A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I689021B (zh) 半導體裝置
US20230395546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I832707B (zh) 半導體裝置
KR102494930B1 (ko) 프로그램 동작을 개선하는 3차원 플래시 메모리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2023022512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836805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20230093316A1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US20230147765A1 (en) Memory device having row decoder array architecture
TW202349681A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