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3042A - 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3042A
CN117153042A CN202310072439.4A CN202310072439A CN117153042A CN 117153042 A CN117153042 A CN 117153042A CN 202310072439 A CN202310072439 A CN 202310072439A CN 117153042 A CN117153042 A CN 1171530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composite
weft
warp
support plate
folding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724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长富
孙艳玲
王泽铭
乔艳党
谭东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7243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530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53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30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24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poxy resins;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75/04Polyuretha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折叠屏设备包括壳体以及柔性显示模组。壳体包括铰链和两个框体。铰链设置于两个框体之间。框体与铰链连接。柔性显示模组设置于壳体。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柔性屏和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柔性屏面向壳体的表面。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可弯折区和第一支撑区。第一可弯折区位于两个第一支撑区之间。第一支撑区对应框体设置。第一可弯折区面向铰链设置。第一支撑板为纤维复合板。纤维复合板包括树脂基体和纤维复合布。纤维复合布设置于树脂基体中。纤维复合布包括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纬线沿第一可弯折区的弯折方向设置。本申请的折叠屏设备,有利于折叠屏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Description

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portable android devices,PAD)等电子设备的爆发式增长,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电子设备的显示屏面积大小不同,会使得电子设备的相关功能使用体验不同。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显示面积越来越大,但显示屏面积较大时,会导致电子设备整体尺寸较大,存在携带不便利的问题。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可以加工制造出柔性显示模组。
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柔性屏。与传统屏幕相比,柔性屏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柔性屏具有可弯曲、具有柔韧性等特点,从而可以应用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以形成折叠屏设备,实现显示面积的灵活变化,同时折叠后的电子设备自身尺寸小,便于携带。折叠屏设备中需要设置用于支撑柔性屏的板件。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板件自身重量较大,影响折叠屏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可以有利于折叠屏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折叠屏设备,其包括壳体以及柔性显示模组。
壳体包括铰链和两个框体。铰链设置于两个框体之间。框体与铰链连接。
柔性显示模组设置于壳体。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柔性屏和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柔性屏面向壳体的表面。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可弯折区和第一支撑区。第一可弯折区位于两个第一支撑区之间。第一支撑区对应框体设置。第一可弯折区面向铰链设置。
第一支撑板为纤维复合板。纤维复合板包括树脂基体和纤维复合布。纤维复合布设置于树脂基体中。纤维复合布包括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纬线沿第一可弯折区的弯折方向设置。
本申请的纤维复合板包括树脂基体以及相互交织的经线和纬线。纤维复合板弯折与展开过程中,纬线与树脂基体可以弯折或展开。本申请的第一支撑板为纤维复合板。第一支撑板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和可弯折性能,满足第一支撑板的使用和受力场景,有利于保证第一支撑板为柔性屏提供良好支撑,并且第一支撑板和柔性屏可以同步实现弯折或展开。第一支撑板自身厚度以及密度相对较小,因此有利于包括第一支撑板的折叠屏设备实现减轻减薄的轻薄化设计。第一支撑板自身厚度相对较小,因此可以实现更小的弯折角度。第一支撑板结构相对简单,例如可以采用切割工艺在一整张母板上按照第一支撑板的外轮廓切割加工形成第一支撑板,不需要增加蚀刻等加工工序,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的材料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均为非金属纤维或金属纤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的材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均为非金属纤维或金属纤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中的一者为非金属纤维,另一者为金属纤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均为金属纤维。纬线的屈服强度大于经线的屈服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非金属纤维为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纤维、PBO纤维、聚酰亚胺纤维或聚芳酯纤维。金属纤维为不锈钢纤维、铝合金纤维、记忆合金纤维或钛合金纤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的经密大于或等于纬线的纬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的经密A的取值范围为:3根/厘米<A<48根/厘米。纬线的纬密B的取值范围为:1根/厘米<B<28根/厘米。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纤维复合板的经向弹性模量大于纬向弹性模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纤维复合布的厚度方向,两层以上的纤维复合布堆叠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树脂基体的材料为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树脂基体的材料包括环氧树脂、环氧增韧树脂或TPU树脂。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折叠屏设备,其包括壳体、柔性显示模组以及第二支撑板。
壳体包括铰链和两个框体。铰链设置于两个框体之间。框体与铰链连接。
柔性显示模组设置于壳体。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柔性屏和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柔性屏面向壳体的表面。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可弯折区和第一支撑区。第一可弯折区位于两个第一支撑区之间。第一支撑区对应框体设置。第一可弯折区面向铰链设置。第二支撑板设置于壳体。至少部分的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可弯折区和壳体之间。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为纤维复合板。纤维复合板包括树脂基体和纤维复合布。纤维复合布设置于树脂基体中。纤维复合布包括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纬线沿第一可弯折区的弯折方向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板为纤维复合板。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可弯折区和第二支撑区。第二可弯折区位于两个第二支撑区之间。第一可弯折区位于第二可弯折区面向柔性屏的一侧。第二支撑区与铰链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折叠屏设备还包括转接件,转接件与第二支撑区相连,转接件连接第二支撑板与铰链。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接件与第二支撑板粘接。或者,转接件与第二支撑板嵌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接件与铰链通过紧固件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的材料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均为非金属纤维或金属纤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的材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均为非金属纤维或金属纤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中的一者为非金属纤维,另一者为金属纤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和纬线均为金属纤维。纬线的屈服强度大于经线的屈服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非金属纤维为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纤维、PBO纤维、聚酰亚胺纤维或聚芳酯纤维。金属纤维为不锈钢纤维、铝合金纤维、记忆合金纤维或钛合金纤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的经密大于或等于纬线的纬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经线的经密A的取值范围为:3根/厘米<A<48根/厘米。纬线的纬密B的取值范围为:1根/厘米<B<28根/厘米。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纤维复合板的经向弹性模量大于纬向弹性模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纤维复合布的厚度方向,两层以上的纤维复合布堆叠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树脂基体的材料为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树脂基体的材料包括环氧树脂、环氧增韧树脂或TPU树脂。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提供纤维复合布,纤维复合布包括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
纤维复合布浸入树脂,并得到预浸料;
将预浸料热压成型得到母板;
切割母板,以得到纤维复合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采用水切割工艺或激光切割工艺切割母板;或者,预先冷冻母板,采用冲切工艺切割冷冻后的母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切割母板,以得到纤维复合板的步骤之后,对纤维复合板的边缘进行打磨和油边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屏设备处于半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屏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屏设备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相关技术的第一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纤维复合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屏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屏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屏设备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屏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屏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支撑板和转接件的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纤维复合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纤维复合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纤维复合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纤维复合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提供的纤维复合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纤维复合板的加工工艺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折叠屏设备;
20、壳体;21、框体;22、铰链;221、轴盖;222、转动件;
30、柔性显示模组;31、柔性屏;311、第一显示区域;312、第二显示区域;313、第三显示区域;32、第一支撑板;321、第一可弯折区;322、第一支撑区;
40、树脂基体;
50、纤维复合布;51、经线;52、纬线;
60、第二支撑板;61、第二可弯折区;62、第二支撑区;
70、转接件;71、避让孔;
100、镂空孔;
200、紧固件;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折叠屏设备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或终端(terminal)等,例如,折叠屏设备可以为平板电脑(portable android device,PAD)、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移动终端或固定终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终端设备的形态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的结构。参见图1所示,以折叠屏设备10为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为例进行说明。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例如,手机可以是包括柔性屏的可折叠手机。
图2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处于半折叠状态的结构。图3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参见图2和图3所示,折叠屏设备10包括壳体20。壳体20包括两个框体21和铰链22。两个框体21分别位于铰链22的两侧。两个框体21分别与铰链22连接。例如,两个框体21可以分别通过焊接或紧固件锁固等方式与铰链22相连。两个框体21分别可以转动、翻折。两个框体21相互靠近并且相互层叠时,折叠屏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两个框体21从层叠状态相互远离并且两个框体21转动至无法转动时,折叠屏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两个框体21从折叠状态到展开状态的过程为展开过程,而从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为折叠过程。示例性地,折叠屏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框体21层叠呈现两层结构的状态。示例性地,框体21可以包括中框和后盖。
图4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的局部分解结构。参见图1和图4所示,折叠屏设备10还包括柔性显示模组30。柔性显示模组30设置于壳体20上。壳体20可以为柔性显示模组30提供安装基础。
柔性显示模组30包括柔性屏31和第一支撑板32。柔性屏31具有用于显示图像信息的显示区域。柔性屏31可以具有触控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部触碰柔性屏31的显示区域以执行相应的操作指令。第一支撑板32设置于柔性屏31面向壳体20的表面。第一支撑板32位于柔性屏31的背光侧。第一支撑板32用于为柔性屏31提供支撑。
柔性屏31可以包括第一显示区域311、第二显示区域312和第三显示区域313。第一显示区域311可以对应一个框体21设置。第二显示区域312可以对应另一个框体21设置。第三显示区域313可以对应铰链22设置。柔性屏31自身具有可折弯性能。两个框体21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31处于弯折状态。柔性屏31的第一显示区域311和第二显示区域312相互靠近,而第三显示区域313可以折弯成弧形状态。两个框体21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屏31处于展开状态,而第一显示区域311、第二显示区域312和第三显示区域313呈现平整状态。因此,折叠屏设备10通过折叠或展开的方式,可以改变自身整体尺寸,同时展开状态下也可以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
图5示意性地显示第一支撑板32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参见图5所示,第一支撑板32包括第一可弯折区321和第一支撑区322。第一可弯折区321面向铰链22设置。两个第一支撑区322分别位于第一可弯折区321的两侧。第一支撑区322对应框体21设置。
第一支撑板32在第一可弯折区321可弯折。第一支撑板32在展开状态时,两个第一支撑区322和第一可弯折区321相互平齐。第一支撑板32在折叠状态时,第一可弯折区321弯折,而两个第一支撑区322相互靠近并且相互层叠。示例性地,第一可弯折区321弯折后可以呈弧形,例如水滴形。第一支撑板32在反复弯折或展开时,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存在反复受到压缩力和拉伸力作用的情况。
柔性屏31平铺于第一支撑板32背向壳体20的表面。柔性屏31和第一支撑板32可以同步折叠或展开。柔性屏31可以连接于第一支撑板32的表面,例如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粘接。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板32通过背胶或者点胶的方式与柔性屏31粘接。例如,背胶可以是双面胶。第一显示区域311可以对应一个第一支撑区322设置。第二显示区域312可以对应另一个第一支撑区322设置。第三显示区域313可以对应第一可弯折区321设置。
相关技术中,图6示意性地显示相关技术的第一支撑板32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参见图6所示,第一支撑板32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板32的材料包含铁、钛、镍、铬元素中的至少一种。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板32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是钢、不锈钢或钛合金。展开状态下的第一支撑板32的形状可以但不限于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第一支撑板32可以为柔性屏31提供良好的支撑。为了满足第一支撑板32的弯折能力,在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蚀刻以形成镂空孔100,以此降低第一可弯折区321的刚度,利于第一可弯折区321受到较小的作用力即可折弯变形。由于第一支撑板32采用金属材料,因此第一支撑板32的密度较大,例如,不锈钢的密度为7.8克/立方厘米(g/cm3),而钛合金的密度为4.51克/立方厘米,从而第一支撑板32的重量相对较大,不利于折叠屏设备10的轻薄化设计。同时,在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增加蚀刻工序,导致加工成本较高。
图7示意性地显示纤维复合板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5和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板32为纤维复合板。纤维复合板包括树脂基体40和纤维复合布50。纤维复合布50设置于树脂基体40中。树脂基体40可以包覆纤维复合布50。纤维复合布50自身具有柔性,而树脂基体40可以用于固定纤维复合布50的位置和状态,有利于实现纤维复合布50保持良好的平整度。纤维复合布50包括经线51和纬线52。经线51和纬线52相互交织。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网格结构。纬线52沿第一可弯折区321的弯折方向设置。在第一可弯折区321处于弯折状态时,纬线52也处于弯折状态。以第一支撑板32处于展开状态为参考,纬线52沿图7中的第一方向X设置。第一方向X可以作为纬向。经线51可以沿图7中的第二方向Y设置。第二方向Y可以作为经向。示例性地,第一方向X可以与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
沿折叠屏设备10的厚度方向Z,柔性屏31和第一支撑板32各自的厚度较小,使得组装形成的柔性显示模组30的整体厚度较小。柔性显示模组30受到作用力时可以在第一可弯折区321的位置发生弯折。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板32的厚度小于0.1毫米。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板32的厚度取值范围可以但不限于是0.02毫米至0.05毫米。需要说明的是,折叠屏设备10的厚度方向Z指的是柔性显示模组30和壳体20的层叠方向。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板32可以通过树脂基体40与柔性屏31粘接。
本申请的纤维复合板包括树脂基体40以及相互交织的经线51和纬线52。纤维复合板弯折与展开过程中,纬线52与树脂基体40可以弯折或展开。本申请的第一支撑板32可以为纤维复合板。第一支撑板32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和可弯折性能,满足第一支撑板32的使用和受力场景,有利于保证第一支撑板32为柔性屏31提供良好支撑,并且第一支撑板32和柔性屏31可以同步实现弯折或展开。第一支撑板32自身厚度以及密度相对较小,因此有利于包括第一支撑板32的折叠屏设备10实现减轻减薄的轻薄化设计。第一支撑板32自身厚度较小,因此可以实现更小的弯折角度。第一支撑板32结构相对简单,例如可以采用切割工艺在一整张母板上按照第一支撑板32的外轮廓切割加工形成第一支撑板32,不需要增加蚀刻等加工工序,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的经线51可以具有刚性,而纬线52可以具有韧性,并且经线51以及纬线52可以具有耐蠕变性。纤维复合板弯折与展开过程中,具有耐蠕变性的纬线52与树脂基体40可以弯折或展开。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与树脂基体40结合后形成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良好的可弯折性和耐蠕变性,从而可以实现多次反复弯折又不易发生蠕变。纤维复合板在第二方向Y上具有良好的刚性和耐蠕变性,从而可以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因此,纤维复合板形成的第一支撑板32可以具有良好的经向刚性、纬向韧性以及整体耐蠕变性。第一支撑板32可以在第一可弯折区321的弯折方向上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保证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弯折产生较大变形时也不易发生断裂,并且也可以容易地从弯折状态恢复到展开状态。第一支撑板32具有良好的耐蠕变性,使得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在多次反复弯折后不易发生蠕变。第一支撑板32在与弯折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即图7中的第二方向Y)上可以具有良好的刚性,从而在受到作用力时产生的形变较小,以使第一支撑板32可以对柔性屏31提供良好支撑。因此,采用包括经线51和纬线52的纤维复合板作为第一支撑板32的方式,可以实现第一支撑板32沿纬向具有良好的可弯折性、经向可提供良好支撑以及整体具有良好的耐蠕变性。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图8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图9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8和图9所示,铰链22可以包括轴盖221以及与轴盖221可转动连接的转动件222。轴盖2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转动件222。示例性地,转动件222可以为转动门板或摆臂。框体21可以与转动件222相连,从而框体21和转动件222可以相对轴盖221转动,以使框体21折叠或展开。轴盖221可以位于两个框体21之间。轴盖221可以对铰链22上的其他结构件形成遮挡,使得折叠屏设备10外观整洁、美观。两个框体21相对铰链22转动时,轴盖221的位置可以保持相对固定。在一些示例中,两个框体21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框体21可以将轴盖221遮挡住以使轴盖221处于不可见状态。两个框体21处于折叠状态时,至少部分的轴盖221可以外露于两个框体21而处于可见状态。轴盖221可以为铰链22中相关的结构件提供安装基础。在一些示例中,轴盖221可以为条形结构。示例性地,沿轴盖221的宽度方向,轴盖2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框体21。轴盖221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同。
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支撑区322可以与转动件222相连。第一可弯折区321处于自由状态。框体21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框体21可以通过转动件222对第一支撑板32施加弯矩,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弯折。框体21从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框体21和转动件222释放第一支撑板32,从而第一支撑板32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以及转动件222带动下,从弯折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使得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展开。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图10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的局部分解结构。参见图10所示,折叠屏设备10还包括第二支撑板60。第二支撑板60设置于壳体20。至少部分的第二支撑板60位于第一可弯折区321和壳体20之间。第二支撑板60位于第一支撑板32的下方。第二支撑板60对应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设置。在折叠屏设备10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同步弯折。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弯折后的形状与第二支撑板60发生弯折的区域的形状可以相匹配。在折叠屏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弯折的区域可以呈弧形状态,例如,可以呈水滴形。在折叠屏设备10从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同步展开。在折叠屏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可以呈平整状态。第二支撑板60可以对第一支撑板32的起到防护作用,从而对柔性显示模组30上与第一可弯折区321对应的区域形成有效防护。在柔性显示模组30上与第一可弯折区321对应的区域受到冲击而发生变形时,第二支撑板60可以提供支撑,以降低柔性显示模组30上与第一可弯折区321对应的区域受到冲击而发生变形或者损坏的可能性。示例性地,沿第一方向X,第二支撑板60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一支撑板32的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图11示意性地显示第二支撑板60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参见图11所示,第二支撑板60包括第二可弯折区61和第二支撑区62。第二可弯折区61位于两个第二支撑区62之间。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对应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可弯折区61设置。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位于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可弯折区61面向柔性屏31的一侧。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支撑区62可以与壳体20相连。示例性地,第二支撑区62可以与铰链22相连。
图12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图13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支撑区62可以与转动件222相连。第二可弯折区61处于自由状态。框体21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框体21可以通过转动件222对第二支撑板60施加弯矩,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可弯折区61可以与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同步弯折。框体21从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框体21和转动件222释放第二支撑板60,从而第二支撑板60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以及转动件222带动下,从弯折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使得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可弯折区61可以与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同步展开。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处于弯折状态或者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之间具有间隙。在柔性显示模组30受到冲击发生变形时,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可以发生接触,从而第二支撑板60可以为柔性显示模组30提供支撑。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为纤维复合板,从而对于同时包括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的折叠屏设备10,有利于折叠屏设备10实现减轻减薄的轻薄化设计。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撑板32可以为纤维复合板。第二支撑板60可以为金属板。示例性地,第二支撑板60可以为不锈钢板。示例性地,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可弯折区61可以设置镂空孔,以此降低第二可弯折区61的刚度,利于第二可弯折区61受到较小的作用力即可折弯变形。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均可以为纤维复合板,从而为柔性屏31起到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板32以及第二支撑板60各自的密度较小、重量较小。
纤维复合板形成的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可以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和可弯折性能,满足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的使用和受力场景,有利于保证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为柔性屏31提供良好支撑,并且第一支撑板32、柔性屏31和第二支撑板60可以同步实现弯折或展开。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各自自身厚度以及密度相对较小,因此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重量较小,有利于包括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的折叠屏设备10实现减轻减薄的轻薄化设计。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各自的自身厚度相对较小,因此可以实现更小的弯折角度。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各自结构相对简单,例如可以采用切割工艺在一整张母板上按照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切割加工形成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不需要增加蚀刻等加工工序,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示例性地,本申请的经线51可以具有刚性,而纬线52可以具有韧性,并且经线51以及纬线52可以具有耐蠕变性。纤维复合板弯折与展开过程中,具有耐蠕变性的纬线52与树脂基体40可以弯折或展开。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与树脂基体40结合后形成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良好的可弯折性和耐蠕变性,从而可以实现多次反复弯折又不易发生蠕变。纤维复合板在第二方向Y上具有良好的刚性和耐蠕变性,从而可以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因此,纤维复合板形成的第二支撑板60可以具有良好的经向刚性、纬向韧性以及整体耐蠕变性,使得第二支撑板60可以适应弯折和展开受力场景。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支撑板60可以为纤维复合板。第一支撑板32可以为金属板。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板32可以为不锈钢板或钛合金板。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板32的第一可弯折区321可以设置镂空孔。纤维复合板形成的第二支撑板60可以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和可弯折性能,满足第二支撑板60的使用和受力场景,有利于保证第二支撑板60提供良好支撑。第二支撑板60自身厚度以及密度相对较小,因此第二支撑板60重量较小,有利于包括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60的折叠屏设备10实现减轻减薄的轻薄化设计。第二支撑板60自身厚度较小,因此可以实现更小的弯折角度。第二支撑板60结构相对简单,例如可以采用切割工艺在一整张母板上按照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切割加工形成第二支撑板60,不需要增加蚀刻等加工工序,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支撑板60为纤维复合板。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支撑区62可以粘接于铰链22的转动件222,从而一方面,第二支撑板60与转动件222连接方式简单,有利于降低组装工作难度;另一方面,第二支撑板60不需要设置连接结构,例如连接孔,使得第二支撑板60整体保持良好的完整性,降低因第二支撑板60设置连接结构而导致第二支撑板60易于在连接结构区域发生撕裂,整体发生连接失效的可能性。示例性地,第二支撑板60可以通过点胶或者背胶的方式粘接于转动件222。例如,背胶可以是双面胶。示例性地,第二支撑板60可以通过树脂基体40与转动件222实现粘接。例如,树脂基体40和转动件222之间可以通过点胶或者背胶的方式实现粘接。
在一些示例中,图14示意性地显示第二支撑板60和转接件的连接状态的结构。参见图14所示,第二支撑板60为纤维复合板。折叠屏设备10还包括转接件70。转接件70可以与第二支撑板60相连。具体地,转接件70可以与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支撑区62相连。沿第一方向X,第二支撑板60的两侧分别连接有转接件70。转接件70连接第二支撑板60与铰链22。示例性地,第二支撑板60通过转接件70连接于铰链22的转动件222。因此,第二支撑板60不需要设置连接结构,例如连接孔,使得第二支撑板60整体保持良好的完整性,降低因第二支撑板60设置连接结构而导致第二支撑板60易于在连接结构区域发生撕裂,整体发生连接失效的可能性。
示例性地,转接件70与第二支撑板60粘接。具体地,转接件70可以与第二支撑板60的第二支撑区62粘接。第二支撑板60可以通过点胶或者背胶的方式与转接件70实现粘接。例如,背胶可以是双面胶。第二支撑板60与转接件70之间采用粘接的方式实现连接,一方面,第二支撑板60与转动件222连接方式简单,有利于降低组装工作难度;另一方面,第二支撑板60不需要设置连接结构,例如连接孔,使得第二支撑板60整体保持良好的完整性。
示例性地,图15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15所示,转接件70与铰链22可以通过紧固件200相连,从而有利于提高转接件70与铰链22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转接件70可以与铰链22的转动件222通过紧固件200相连。转接件70上可以设置避让孔71(参见图14所示),而转动件222可以设置连接孔。转接件70上的避让孔71的内壁经过打磨处理。紧固件200穿过转接件70的避让孔71并且与转动件222的连接孔连接。由于转接件70设置避让孔71,使得第二支撑板60可以保持结构完整性,并且避让孔71位于第二支撑板60的外侧,位于非弯折受力区域,因此转接件70和第二支撑板60均不易发生连接失效的情况。
例如,紧固件200可以为螺钉。转接件70上可以设置避让孔71,而转动件222的连接孔可以为螺纹孔。紧固件200穿过转接件70的避让孔71并且与转动件222的螺纹孔螺纹连接。
示例性地,转接件70可以为金属条,例如可以为钢条。
在一些示例中,图16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16所示,转接件70与第二支撑板60嵌接。转接件70嵌入第二支撑板60以实现两者连接。示例性地,可以通过热压工艺实现转接件70与第二支撑板60嵌接。示例性地,参见图16所示,转接件70面向铰链22的表面与第二支撑板60面向铰链22的表面相齐平。转接件70的侧面与第二支撑板60的侧面相齐平。避让孔71位于第二支撑板60的下方。示例性地,图17示意性地显示折叠屏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17所示,转接件70面向铰链22的表面与第二支撑板60面向铰链22的表面相齐平。转接件70的一部分嵌入第二支撑板60。转接件70的一部分超出第二支撑板60的侧面。避让孔71设置于转接件70超出第二支撑板60的侧面的区域上。示例性地,可以采用热压工艺实现转接件70与第二支撑板60连接,以使两者形成整体结构。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的纤维复合板中,每根经线51可以包括多条纤维,即每根经线51可以为纤维束,而每根纬线52也可以包括多条纤维,即每根纬线52可以为纤维束。纤维指的是长径比较大并且具有一定柔韧性的纤细物体。每根经线51自身具有较高的刚性,而每根纬线52自身具有较高的韧性,并且每根经线51和每根纬线52具有较好的耐蠕变性。因此,纤维复合板形成的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可以具有良好的经向刚性、纬向韧性以及整体耐蠕变性。
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弯折时会受到弯矩作用,从而在第一方向X(纬向)上产生较大弯曲变形,使得纬线52产生较大弯曲变形。由于纬线52可以具有良好的耐蠕变性,因此纬线52与柔性屏31经历反复弯折后,纬线52不易发生蠕变。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展开时会存在受压情况,经线51可以保证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具有良好支撑性能,以有效抵抗受压变形。
在一些示例中,所有经线51中,任意两根经线51的直径可以相同,有利于保证所有经线51的力学性能一致性。示例性地,每根经线51的直径可以但不限于为5微米(μm)、6微米、7微米、10微米、18微米或30微米。
在一些示例中,所有纬线52中,任意两根纬线52的直径可以相同,有利于保证所有纬线52的力学性能一致性。示例性地,每根纬线52的直径可以但不限于为5微米(μm)、6微米、7微米或10微米。
在一些示例中,纤维复合布50中,任意一根经线51的直径可以与任意一根纬线52的直径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纤维复合布50中,任意一根经线51的直径可以与任意一根纬线52的直径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图18示意性地显示纤维复合布50的局部结构。参见图18所示,纤维复合布50中,经线51和纬线52的材料可以相同,即经线51和纬线52中的纤维类型相同。示例性地,对于刚性较高、韧性较高以及耐蠕变性较好的纤维,可以使用同种纤维制作经线51以及纬线52。
经线51和纬线52可以均为非金属纤维。非金属纤维可以包括无机纤维或有机纤维。非金属纤维可以但不限于为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纤维、PBO纤维、聚酰亚胺纤维或聚芳酯纤维。其中,PBO纤维指的是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Poly-p-phenylenebenzobisoxazole)纤维。
经线51和纬线52也可以均为金属纤维。金属纤维可以但不限于为不锈钢纤维、铝合金纤维、记忆合金纤维或钛合金纤维。其中,记忆合金纤维的材料包括镍和钛。钛合金纤维的材料可以是TA4钛金属。
在一些示例中,图19示意性地显示纤维复合布50的局部结构。参见图19所示,纤维复合布50中,经线51和纬线52的材料可以不同,即经线51和纬线52中的纤维类型不同,从而可以根据产品要求灵活选择纤维类型。经线51可以实现良好刚性支撑,而纬线52可以实现良好柔韧性,并且经线51和纬线52均具有良好的耐蠕变性。
经线51和纬线52可以均为非金属纤维。示例性地,经线51可以为碳纤维,而纬线52可以为玻璃纤维或者芳纶纤维。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刚性,因此经线51可以使用碳纤维,使得纤维复合板在第二方向Y上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而纬线52为了保持良好的可弯折性,可以不使用碳纤维,降低因经线51和纬线52均使用碳纤维而使得纤维复合板沿第一方向X的可弯折性相对较差的可能性。
经线51和纬线52可以均为金属纤维。示例性地,经线51可以为铝合金纤维,而纬线52可以为不锈钢纤维。
示例性地,纬线52的屈服强度可以大于经线51的屈服强度。屈服强度指的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即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由于纬线52的屈服强度相对较大,因此经线51相对纬线52易于发生变形。图20示意性地显示纤维复合板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20所示,在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的纤维复合布50与树脂基体40形成的纤维复合板中,经线51可以在纬线52的位置发生弯曲变形,而纬线52自身可以保持平直,不发生弯曲变形。纬线52保持平直,有利于保证纬线52具有良好的耐蠕变性,经历多次反复弯折后也不易发生蠕变。示例性地,采用热压工艺对纤维复合布50以及树脂基体40进行处理,在压力作用下,经线51可以在纬线52的位置发生弯曲变形。
经线51和纬线52中的一者可以为非金属纤维,另一者可以为金属纤维。示例性地,经线51可以为非金属纤维,而纬线52可以为金属纤维。例如,经线51可以为碳纤维,而纬线52可以为记忆合金纤维。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9所示,经线51的经密可以等于纬线52的纬密。经密指的是沿第一方向X(纬向)单位长度上的经线51的根数。相应地,纬密指的是沿第二方向Y(经向)单位长度上的纬线52的根数。经密和纬密的取值越大,表示单位长度上的经线51和纬线52的根数越多,而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越紧密,使得纤维复合板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的弹性模量越大以及刚性越强。示例性地,经线51的经密和纬线52的纬密可以但不限于为10根/厘米(根/cm)、15根/厘米、18根/厘米、25根/厘米或28根/厘米。
在一些示例中,图21示意性地显示纤维复合布50的局部结构。参见图21所示,经线51的经密可以大于纬线52的纬密。纤维复合布50中经线51相对更加紧密,而纬线52相对稀疏,从而纬线52的设置方式可以实现良好的弯折性能和减重效果,同时经线51的设置方式可以实现良好的支撑性能。
示例性地,纤维复合板中,通过采用经密高、纬密低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利于实现纤维复合板经向刚性和纬向韧性。纤维复合板弯折与展开过程中,耐蠕变的纬线52可以带动树脂基体40弯折与展开,实现纤维复合板整体耐蠕变特性。示例性地,经线51和纬线52中的纤维类型可以相同。
示例性地,纤维复合板中,经线51可以使用高弹性模量的纤维,而纬线52可以使用低弹性模量的纤维,可以有利于实现纤维复合板经向刚性和纬向韧性。示例性地,经线51和纬线52中的纤维类型不同。弹性模量指的是物体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弹性模量可以作为衡量物体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量纲。弹性模量越大,物体刚度越大,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弹性模量越小,物体刚度越小,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大。
示例性地,经线51的经密A的取值范围为:3根/厘米<A<48根/厘米,而纬线52的纬密B的取值范围为:1根/厘米<B<28根/厘米。示例性地,经线51的经密可以为20根/厘米,而纬线52的纬密可以为6根/厘米。示例性地,经线51的经密可以为16根/厘米,而纬线52的纬密可以为8根/厘米。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纤维复合板的经向弹性模量大于纬向弹性模量。纬向弹性模量相对较小,从而使得纤维复合板具有良好的可弯折性能。经向弹性模量相对较大,从而使得纤维复合板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不易发生变形。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对于纤维复合板,纤维复合布50中的经线51和纬线52各自的弹性模量可以大于树脂基体40的弹性模量。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在纤维复合板中,树脂基体40中可以设置一层纤维复合布50(参见图7所示),从而有利于在纤维复合板满足使用和受力场景的情况下,使得纤维复合板保持较小的厚度,进而有利于折叠屏设备10的轻薄化设计。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图22示意性地显示纤维复合板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22所示,在纤维复合板中,树脂基体40中可以设置两层以上的纤维复合布50。沿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两层以上的纤维复合布50堆叠设置。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与折叠屏设备10的厚度方向Z相同。在一些示例中,各层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相互对齐,保持一致。各层纤维复合布50可以用于分散作用力,有利于降低纬线52或经线51因受力较大而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在一些示例中,相邻两层纤维复合布50之间具有间距,即相邻两层纤维复合布50之间被树脂基体40隔开。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树脂基体40的材料可以为热塑性树脂,从而树脂基体40可以具有良好的可弯折性,使得纤维复合板整体可以具有良好的可弯折性,有利于纤维复合板可以在第一方向X上实现反复弯折。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树脂基体40的材料可以为热固性树脂,从而树脂基体40可以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以及耐蠕变性,有利于保证纤维复合板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以及耐蠕变性。
在一些示例中,树脂基体40的材料可以包括环氧树脂、环氧增韧树脂或TPU树脂。其中,TPU树脂指的是热塑性聚氨酯(Thermoplastic Urethane)树脂。
图23示意性地显示纤维复合板的加工工艺流程。参见图23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S10:提供纤维复合布50,纤维复合布50包括经线51和纬线52,经线51和纬线52相互交织;
步骤S20:纤维复合布50浸入树脂,并得到预浸料;
步骤S30:将预浸料热压成型得到母板;
步骤S40:切割母板,以得到纤维复合板。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在步骤S20之前,对使用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进行整形,以保证纤维复合布50的平整性。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在步骤S20中,纤维复合布50在树脂中完成预浸后,经过热压辊控制纤维复合布50与树脂形成的结构的整体厚度,并且使得树脂流动浸入纤维间隙,然后经过烘干和压实处理后得到预浸料或者经过冷却固化得到预浸料。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在步骤S30中,将预浸料放入预定模具中进行热压成型。在预设热压温度以及压力作用下,并且经过预定固化时间之后,形成母板。在一些示例中,热压温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或者,热压温度可以为160摄氏度(℃)。压力可以为1兆帕(MPa)。固化时间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分钟至60分钟。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母板指的是形成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的坯料板。在步骤S40中,可以按照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尺寸对母板进行切割,从而得到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形成应用到折叠屏设备10中的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板32的外轮廓可以为矩形。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可以为矩形。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在步骤S40中,可以采用水切割工艺或激光切割工艺切割母板,或者,预先冷冻母板,然后采用冲切工艺切割冷冻后的母板,从而有利于降低母板在切割处产生毛边、分层和撕裂的可能性。在一些示例中,采用激光切割工艺切割母板。由于激光会产生高温,从而切割过程中,切割边缘会因高温而形成黑边,因此激光切割可以通过控制激光功率和时间,以控制黑边的尺寸,例如减小黑边尺寸。
在一些示例中,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为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或聚芳酯纤维。可以采用水切割工艺切割母板,有利于降低切割后得到的纤维复合板产生毛刺的可能性。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在步骤S40之后,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对纤维复合板的边缘进行打磨和油边处理,从而可以有利于清除纤维复合板的边缘处的毛刺,降低边缘区域的粗糙度,提高边缘区域的平滑度和平整性。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每个预浸料中可以包括一层纤维复合布50。在步骤S30中,沿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将两个以上的预浸料堆叠设置,各个预浸料中的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上下保持对齐、一致。然后将堆叠后的预浸料放入预定模具中进行热压成型。在预设热压温度以及压力作用下,并且经过预定固化时间之后,形成母板。母板中包括两层以上的纤维复合布50。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使用直径相同的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纤维复合布50。每根经线51和每根纬线52的直径可以为7微米。经密和纬密相等。经密和纬密可以为25根/厘米。经线51使用的纤维以及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非金属纤维。例如,经线51和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芳纶纤维。
将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浸入环氧树脂胶槽中预浸,再经过热压辊控制整体厚度,然后烘干和压实后得到预浸料。将两个以上的预浸料沿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堆叠,并且各个预浸料中的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上下保持对齐、一致。然后将完成堆叠的预浸料放入模具进行热压成型处理,其中热压温度可以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压力可以为1兆帕(MPa),固化时间可以为30分钟至60分钟。最终制成厚度为0.05毫米(mm)、密度为1.2克/立方厘米、经向弹性模量为35吉帕(GPa)、纬向弹性模量为32吉帕(GPa)的母板。
采用激光切割工艺对母板进行切割。可以按照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尺寸对母板进行切割,从而得到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形成应用到折叠屏设备10中的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对切割后得到的纤维复合板的边缘区域进行打磨,以清除黑边和毛刺,然后再油边处理,降低边缘区域的粗糙度,得到纤维复合板成品。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使用直径相同的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纤维复合布50。每根经线51和每根纬线52的直径可以为5微米。经密和纬密相等。经密和纬密可以为28根/厘米。经线51使用的纤维以及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金属纤维。经线51使用的纤维以及纬线52使用的纤维类型可以相同。例如,经线51和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不锈钢纤维。例如,可以为301不锈钢纤维。
将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浸入环氧树脂胶槽中预浸,再经过热压辊控制整体厚度,然后烘干和压实后得到预浸料。将两个以上的预浸料沿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堆叠,并且各个预浸料中的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上下保持对齐、一致。然后将完成堆叠的预浸料放入模具进行热压成型处理,其中热压温度可以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压力可以为1兆帕(MPa),固化时间可以为30分钟至60分钟。最终制成厚度为0.02毫米(mm)、密度为3.4克/立方厘米、经向弹性模量为40吉帕(GPa)、纬向弹性模量为38吉帕(GPa)的母板。
采用切割工艺对母板进行切割。可以按照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尺寸对母板进行切割,从而得到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形成应用到折叠屏设备10中的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对切割后得到的纤维复合板的边缘区域进行打磨,以清除毛刺,然后再油边处理,降低边缘区域的粗糙度,得到纤维复合板成品。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使用直径相同的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纤维复合布50。每根经线51和每根纬线52的直径可以为6微米。经密和纬密相等。经密和纬密可以为18根/厘米。经线51使用的纤维以及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非金属纤维。但是,经线51和纬线52使用的纤维类型不同。例如,经线51使用的纤维可以为碳纤维,实现经向高弹性模量,而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玻璃纤维,实现纬向低弹性模量。
将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浸入TPU树脂中预浸,TPU树脂包覆纤维复合布50。通过热压辊挤压使得树脂流动并浸入纤维间隙,然后冷却固化得到预浸料。将两个以上的预浸料沿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堆叠,并且各个预浸料中的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上下保持对齐、一致。然后将完成堆叠的预浸料放入模具进行热压成型处理,其中热压温度可以为160摄氏度(℃),压力可以为1兆帕(MPa),固化时间可以为30分钟至60分钟。最终制成厚度为0.03毫米(mm)、密度为1.7克/立方厘米、经向弹性模量为50吉帕(GPa)、纬向弹性模量为20吉帕(GPa)的母板。
采用水切割工艺对母板进行切割。可以按照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尺寸对母板进行切割,从而得到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形成应用到折叠屏设备10中的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对切割后得到的纤维复合板的边缘区域进行打磨,以清除毛刺,然后再油边处理,降低边缘区域的粗糙度,得到纤维复合板成品。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使用直径不同的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纤维复合布50。每根经线51的直径可以为30微米。每根纬线52的直径可以为10微米。经密和纬密相等。经密和纬密可以为10根/厘米。经线51使用的纤维以及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金属纤维。但是,经线51和纬线52使用的纤维类型不同。经线51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铝合金纤维。例如,可以为3004铝合金纤维。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不锈钢纤维。例如,可以为301不锈钢纤维。因此,可以实现经线51的低屈服强度以及纬线52的高屈服强度。
将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浸入环氧树脂胶槽中预浸,再经过热压辊控制整体厚度,然后烘干和压实后得到预浸料。将两个以上的预浸料沿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堆叠,并且各个预浸料中的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上下保持对齐、一致。然后将完成堆叠的预浸料放入模具进行热压成型处理,其中热压温度可以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压力可以为1兆帕(MPa),固化时间可以为30分钟至60分钟。最终制成厚度为0.02毫米(mm)、密度为2.75克/立方厘米、经向弹性模量为35吉帕(GPa)、纬向弹性模量为20吉帕(GPa)的母板。
采用切割工艺对母板进行切割。可以按照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尺寸对母板进行切割,从而得到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形成应用到折叠屏设备10中的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对切割后得到的纤维复合板的边缘区域进行打磨,以清除毛刺,然后再油边处理,降低边缘区域的粗糙度,得到纤维复合板成品。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使用直径相同的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纤维复合布50。每根经线51和每根纬线52的直径可以为10微米。经密和纬密相等。经密和纬密可以为15根/厘米。经线51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非金属纤维,而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金属纤维。例如,经线51使用的纤维可以为碳纤维,而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记忆合金纤维。
将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浸入环氧树脂胶槽中预浸,再经过热压辊控制整体厚度,然后烘干和压实后得到预浸料。将两个以上的预浸料沿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堆叠,并且各个预浸料中的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上下保持对齐、一致。然后将完成堆叠的预浸料放入模具进行热压成型处理,其中热压温度可以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压力可以为1兆帕(MPa),固化时间可以为30分钟至60分钟。最终制成厚度为0.02毫米(mm)、密度为2.5克/立方厘米、经向弹性模量为50吉帕(GPa)、纬向弹性模量为38吉帕(GPa)的母板。
采用水切割工艺对母板进行切割。可以按照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尺寸对母板进行切割,从而得到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形成应用到折叠屏设备10中的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对切割后得到的纤维复合板的边缘区域进行打磨,以清除毛刺,然后再油边处理,降低边缘区域的粗糙度,得到纤维复合板成品。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使用直径不同的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纤维复合布50。每根经线51的直径可以为5微米。每根纬线52的直径可以为10微米。经密和纬密不相等。经密可以为20根/厘米,而纬密可以为6根/厘米。经线51使用的纤维以及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非金属纤维。例如,经线51使用的纤维以及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玻璃纤维。
将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浸入环氧树脂胶槽中预浸,经过热压辊控制整体厚度,然后烘干和压实后得到预浸料。将两个以上的预浸料沿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堆叠,并且各个预浸料中的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上下保持对齐、一致。然后将完成堆叠的预浸料放入模具进行热压成型处理,其中热压温度可以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压力可以为1兆帕(MPa),固化时间可以为30分钟至60分钟。最终制成厚度为0.05毫米(mm)、密度为1.8克/立方厘米、经向弹性模量为20吉帕(GPa)、纬向弹性模量为18吉帕(GPa)的母板。
采用切割工艺对母板进行切割。可以按照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尺寸对母板进行切割,从而得到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形成应用到折叠屏设备10中的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对切割后得到的纤维复合板的边缘区域进行打磨,以清除毛刺,然后再油边处理,降低边缘区域的粗糙度,得到纤维复合板成品。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使用直径不同的经线51和纬线52编织形成纤维复合布50。每根经线51的直径可以为18微米。每根纬线52的直径可以为10微米。经密和纬密不相等。经密可以为16根/厘米,而纬密可以为8根/厘米。经线51使用的纤维以及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金属纤维。例如,经线51使用的纤维可以为铝合金纤维,而纬线52使用的纤维可以为不锈钢纤维。
将编织形成的纤维复合布50浸入环氧树脂胶槽中预浸,再经过热压辊控制整体厚度,然后烘干和压实后得到预浸料。将两个以上的预浸料沿纤维复合布50的厚度方向堆叠,并且各个预浸料中的纤维复合布50的经线51和纬线52上下保持对齐、一致。然后将完成堆叠的预浸料放入模具进行热压成型处理,其中热压温度可以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压力可以为1兆帕(MPa),固化时间可以为30分钟至60分钟。最终制成厚度为0.05毫米(mm)、密度为2.75克/立方厘米、经向弹性模量为32吉帕(GPa)、纬向弹性模量为18吉帕(GPa)的母板。
采用切割工艺对母板进行切割。可以按照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的外轮廓尺寸对母板进行切割,从而得到的纤维复合板可以形成应用到折叠屏设备10中的第一支撑板32或第二支撑板60。对切割后得到的纤维复合板的边缘区域进行打磨,以清除毛刺,然后再油边处理,降低边缘区域的粗糙度,得到纤维复合板成品。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文中的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在公式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相除”的关系。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Claims (20)

1.一种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铰链和两个框体,所述铰链设置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所述框体与所述铰链连接;
柔性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柔性屏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柔性屏面向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可弯折区和第一支撑区,所述第一可弯折区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区之间,所述第一支撑区对应所述框体设置,所述第一可弯折区面向所述铰链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板为纤维复合板,所述纤维复合板包括树脂基体和纤维复合布,所述纤维复合布设置于所述树脂基体中,所述纤维复合布包括经线和纬线,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相互交织,所述纬线沿所述第一可弯折区的弯折方向设置。
2.一种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铰链和两个框体,所述铰链设置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所述框体与所述铰链连接;
柔性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柔性屏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柔性屏面向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可弯折区和第一支撑区,所述第一可弯折区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区之间,所述第一支撑区对应所述框体设置,所述第一可弯折区面向所述铰链设置;
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壳体,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可弯折区和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为纤维复合板,所述纤维复合板包括树脂基体和纤维复合布,所述纤维复合布设置于所述树脂基体中,所述纤维复合布包括经线和纬线,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相互交织,所述纬线沿所述第一可弯折区的弯折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为所述纤维复合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可弯折区和第二支撑区,所述第二可弯折区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区之间,所述第一可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二可弯折区面向所述柔性屏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区与所述铰链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屏设备还包括转接件,所述转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区相连,所述转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铰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粘接,或者,所述转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嵌接;或者,所述转接件与所述铰链通过紧固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的材料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均为非金属纤维或金属纤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的材料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均为非金属纤维或金属纤维;或者,
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中的一者为非金属纤维,另一者为金属纤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均为金属纤维,所述纬线的屈服强度大于所述经线的屈服强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纤维为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纤维、PBO纤维、聚酰亚胺纤维或聚芳酯纤维,所述金属纤维为不锈钢纤维、铝合金纤维、记忆合金纤维或钛合金纤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的经密大于或等于所述纬线的纬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的经密A的取值范围为:3根/厘米<A<48根/厘米,所述纬线的纬密B的取值范围为:1根/厘米<B<28根/厘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复合板的经向弹性模量大于纬向弹性模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纤维复合布的厚度方向,两层以上的所述纤维复合布堆叠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基体的材料为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基体的材料包括环氧树脂、环氧增韧树脂或TPU树脂。
18.一种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纤维复合布,所述纤维复合布包括经线和纬线,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相互交织;
所述纤维复合布浸入树脂,并得到预浸料;
将所述预浸料热压成型得到母板;
切割所述母板,以得到所述纤维复合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水切割工艺或激光切割工艺切割所述母板;或者,预先冷冻所述母板,采用冲切工艺切割冷冻后的所述母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切割所述母板,以得到所述纤维复合板的步骤之后,对所述纤维复合板的边缘进行打磨和油边处理。
CN202310072439.4A 2023-01-13 2023-01-13 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71530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2439.4A CN117153042A (zh) 2023-01-13 2023-01-13 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2439.4A CN117153042A (zh) 2023-01-13 2023-01-13 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3042A true CN117153042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903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72439.4A Pending CN117153042A (zh) 2023-01-13 2023-01-13 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53042A (zh)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0402B1 (en) * 2000-08-02 2002-12-03 Sony Corporation Flexible flat color display
CN101443240A (zh) * 2004-12-29 2009-05-27 亨特佩因创新公司 复合结构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1930701A (zh) * 2009-06-24 2010-12-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US20110247689A1 (en) * 2008-11-05 2011-10-13 Peter Chabrecek Substrate for an optoelectronic device
US20140191211A1 (en) * 2011-04-08 2014-07-10 Sefar Ag Electrode substrate and planar optoelectronic device
CN104346999A (zh) * 2013-07-29 2015-02-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器
CN106373983A (zh) * 2016-09-26 2017-02-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以及柔性显示屏
CN206376150U (zh) * 2016-11-24 2017-08-04 合肥绿芳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防勾丝的保暖型真丝乔其布料
CN209711734U (zh) * 2018-10-10 2019-12-03 福建坤英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透气型飞织鞋面
CN110580859A (zh) * 2019-10-14 2019-12-17 刘燕庭 可卷曲显示屏的支撑基板、可卷曲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472926A (zh) * 2021-06-30 2021-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撑片、柔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15473501U (zh) * 2021-08-13 2022-01-11 杭州康顺丝绸有限公司 一种横条双层乔其面料
CN114078942A (zh) * 2021-11-01 2022-02-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模组和oled显示装置
CN216353073U (zh) * 2021-05-18 2022-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屏支撑件、柔性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523735A (zh) * 2022-02-21 2022-05-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4664180A (zh) * 2020-12-24 2022-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和可折叠终端
CN114804902A (zh) * 2022-05-25 2022-07-29 西北工业大学 梯度承载透波隐身一体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22268A (zh) * 2022-05-31 2022-07-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撑板、显示屏组件及柔性屏电子设备
CN115416388A (zh) * 2021-05-31 2022-1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和可折叠终端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0402B1 (en) * 2000-08-02 2002-12-03 Sony Corporation Flexible flat color display
CN101443240A (zh) * 2004-12-29 2009-05-27 亨特佩因创新公司 复合结构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US20110247689A1 (en) * 2008-11-05 2011-10-13 Peter Chabrecek Substrate for an optoelectronic device
CN101930701A (zh) * 2009-06-24 2010-12-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US20140191211A1 (en) * 2011-04-08 2014-07-10 Sefar Ag Electrode substrate and planar optoelectronic device
CN104346999A (zh) * 2013-07-29 2015-02-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器
CN106373983A (zh) * 2016-09-26 2017-02-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以及柔性显示屏
CN206376150U (zh) * 2016-11-24 2017-08-04 合肥绿芳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防勾丝的保暖型真丝乔其布料
CN209711734U (zh) * 2018-10-10 2019-12-03 福建坤英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透气型飞织鞋面
CN110580859A (zh) * 2019-10-14 2019-12-17 刘燕庭 可卷曲显示屏的支撑基板、可卷曲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664180A (zh) * 2020-12-24 2022-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和可折叠终端
CN216353073U (zh) * 2021-05-18 2022-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屏支撑件、柔性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16388A (zh) * 2021-05-31 2022-1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和可折叠终端
CN113472926A (zh) * 2021-06-30 2021-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撑片、柔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15473501U (zh) * 2021-08-13 2022-01-11 杭州康顺丝绸有限公司 一种横条双层乔其面料
CN114078942A (zh) * 2021-11-01 2022-02-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模组和oled显示装置
CN114523735A (zh) * 2022-02-21 2022-05-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4804902A (zh) * 2022-05-25 2022-07-29 西北工业大学 梯度承载透波隐身一体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22268A (zh) * 2022-05-31 2022-07-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撑板、显示屏组件及柔性屏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50369B2 (en) Multi-part device enclosure
CN211455156U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7897527B2 (en) Cushioning pad for hot press
CN114523735B (zh) 支撑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20240083137A1 (en) Composite structure, flexible display assembly, and foldable terminal
CN115174715A (zh) 柔性显示屏支撑片、柔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4664180A (zh) 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和可折叠终端
WO2022156289A1 (zh) 显示模组的盖板组件和显示模组
CN117153042A (zh) 折叠屏设备以及纤维复合板的制造方法
CN211352677U (zh) 一种限位组件、滑动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8882774U (zh)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6778808A (zh) 显示装置以及包括在其中的下模组制造方法
EP3568740B1 (en) Composite unibody keyboard
CN211959087U (zh) 压电马达及电子装置
CN211481304U (zh) 柔性盖板组件、柔性显示屏及柔性电子设备
CN114822239A (zh) 电子装置
KR102294804B1 (ko) 실링 부재 및 복합 실링 구조
CN113936550B (zh) 内折屏电子设备
CN114822268A (zh) 支撑板、显示屏组件及柔性屏电子设备
CN114286972A (zh) 折叠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折叠显示装置
CN113583584A (zh) 一种保护膜、屏幕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615276A (zh) 一种限位组件、滑动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5581244U (zh) 一种用于指纹模组的安装结构
CN116110282A (zh)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CN219392885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