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0282A -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0282A
CN116110282A CN202111319281.3A CN202111319281A CN116110282A CN 116110282 A CN116110282 A CN 116110282A CN 202111319281 A CN202111319281 A CN 202111319281A CN 116110282 A CN116110282 A CN 1161102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
screen support
bending
screen
ben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192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洋洋
秦圆
苏兆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1928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102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10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02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所述屏下支撑件用于与所述柔性显示屏层叠设置,所述屏下支撑件包括第一折弯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折弯部两侧的第一非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采用的材质和所述第一非折弯部采用的材质均包括纤维复合材料,且所述第一折弯部的纤维种类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的纤维种类相同,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树脂牌号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的树脂牌号相同。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保证屏下支撑件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实现屏下支撑件的轻量化,进而使应用屏下支撑件的整机实现良好的减重收益。

Description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折叠屏技术日趋成熟,能够承载柔性折叠屏的屏下支撑件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对于整机结构来说,屏下支撑件作为承载柔性折叠屏的重要部件,其重量会影响整机结构的重量,故而对于屏下支撑件的减重需求更为迫切。如何能够在保证屏下支撑件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实现屏下支撑件的轻量化,为业界持续探索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能够在保证屏下支撑件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实现屏下支撑件的轻量化,进而使应用屏下支撑件的整机实现良好的减重收益。
随着柔性显示屏技术日趋成熟,柔性显示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折叠式设备中,而作为支撑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结构件也逐步在折叠式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为适应折叠式设备的小型化发展趋势,减薄屏下支撑结构件已成为主流选择,然而减薄屏下支撑结构件会造成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能力下降、弯折可靠性降低、受冲击后不可形变等问题,使得屏下支撑结构件的轻量化难以实现。
而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所述屏下支撑件用于与所述柔性显示屏层叠设置,所述屏下支撑件包括第一折弯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折弯部两侧的第一非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采用的材质和所述第一非折弯部采用的材质均包括纤维复合材料,且所述第一折弯部的纤维种类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的纤维种类相同,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树脂牌号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的树脂牌号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纤维复合材料相较于常规的金属材料而言,其密度区间小于常规的金属材料,故而纤维复合材料的重量相对于金属材料而言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更易使应用纤维复合材料的对象达到轻量化的目的,而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还高于常规的金属材料,从而能够使应用纤维复合材料的对象在较易实现轻量化的基础上,还兼具有强度大的突出性优势。
通过令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均采用纤维复合材料,一方面,能够因纤维复合材料自身所具备的强度大的特性,而使屏下支撑件具备优异的承载能力,从而使屏下支撑件可以对柔性显示屏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也即为,屏下支撑件在承受冲击时,即使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内的少量纤维断裂,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所承受的载荷也会迅速分配并传递至未被破坏的纤维上,不仅能够进一步保证屏下支撑件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丧失承载性能,还能够因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上都采用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而使屏下支撑件具备良好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有利于改善屏下支撑件的抗冲击性能,可靠性佳。
另一方面,使作为弯折部分的第一折弯部与作为非弯折部分的第一非折弯部均采用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因纤维复合材料自身所具备的重量轻的特性,而使屏下支撑件具备轻量化的优势,从而使屏下支撑件的重量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支撑件整体或部分采用金属材料而言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减轻。也即为,能够在保证屏下支撑件弯折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的重量,使得屏下支撑件整体具备良好的减重收益,并且可以支撑应用屏下支撑件的整机的减重,有利于实现屏下支撑件的轻量化。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均包括相同的纤维复合材料。也即为,第一折弯部所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的纤维种类和第一非折弯部所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的纤维种类相同,第一折弯部所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的树脂牌号与第一非折弯部所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的树脂牌号相同。由此,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采用一致的纤维复合材料,能够使得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可以一体成型。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因采用金属与非金属拼接而因拼接位置的缝隙和高低差导致与柔性显示屏贴合后出现的光影问题。另一方面,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能够具有较为一致的强度,有效避免因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采用软硬度不一致的纤维复合材料,而导致屏下支撑件与柔性显示屏不完全贴合,而在弯折区域的第一折弯部出现的明显光影问题,能够使得屏下支撑件较好的附着在柔性显示屏上,与柔性显示屏具有较好的贴合度,以最大限度的对柔性显示屏起到支撑作用。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与屏下支撑件共同形成的柔性显示屏组件的结构简单、运动过程易控制、准确度高,能够使屏下支撑件与柔性显示屏的弯折运动同步,故而能够简化柔性显示屏组件的结构设计和连接关系,提高柔性显示屏组件的可靠性。
示例性地,第一折弯部的延展性大于第一非折弯部的延展性,或者,第一折弯部的伸长率大于第一非折弯部的伸长率。由此,能够使得第一折弯部相对于第一非折弯部而言,具有良好的弯折特性,能够使得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和展平的过程中,屏下支撑件可随柔性显示屏的折弯而进行折弯,可靠性佳。
需说明的是,第一折弯部与第一非折弯部的划分,代表第一折弯部在两者中为相对易于发生形变的部分,第一非折弯部在两者中为相对不易发生形变的部分,并不代表第一非折弯部不会发生形变。也即为,在柔性显示屏中,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这两个部分的形变能力不相同。
而第一折弯部采用的材质和第一非折弯部采用的材质均包括纤维复合材料。其中,纤维复合材料可理解为由纤维预浸树脂后,通过热压方式成型所得的材料。
示例性地,纤维复合材料中纤维含量可以在10wt%~80wt%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10wt%和80wt%)。纤维原材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三氧化二铝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预浸树脂原材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氨基树脂、不饱和聚酯、硅醚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者,预浸树脂原材还可以为如聚烯烃、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砜等热塑性树脂。另外,第一折弯部的纤维含量与第一非折弯部纤维含量可以相同。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折弯部上设有多个通孔,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通孔间隔排布且彼此错位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通孔间隔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第一折弯部向所述第一非折弯部延伸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另一端延伸的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折弯部与第一非折弯部均采用纤维复合材料,为使第一折弯部区别于第一非折弯部而具有更大的形变能力,需对第一折弯部做相应的结构设计,以使屏下支撑件具有两个形变能力不相同的部分,从而使弯曲刚度更大的第一折弯部可以为屏下支撑件提供良好的可弯折性,而使弯曲刚度更小的第一非折弯部可以为屏下支撑件的机械强度提供有力支撑。
由此,通过在第一折弯部设置多个通孔,能够使得第一折弯部相对于第一非折弯部而言更易变形,具备更大的形变能力,从而能够适应屏下支撑件的反复弯折,弯折性能优异。且多个通孔的设置,还能够使屏下支撑件具有两个形变能力不相同的部分,不仅能够使得屏下支撑件能够跟随柔性显示屏的弯折而同步弯折,还能够使屏下支撑件因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不发生断裂,有利于屏下支撑件呈现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双重性能,工作可靠性佳。
示例性地,通孔的截面形状可以包括矩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形状种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通孔的截面形状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调整,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而在第一折弯部上开孔的工艺可以为但不限于为CNC(Computer numericalcontrol,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激光、冲压和蚀刻等。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非折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截面为所述第一非折弯部的纵截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通孔中,一个所述通孔在所述纵截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另一个所述通孔在所述纵截面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也即为,沿第一方向排列的任意相邻两个通孔中,一个通孔在纵截面的正投影与另一个通孔在纵截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设置。此设置下,能够使通孔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一折弯部上,进而使第一折弯部所承受的载荷能够均匀分布在第一折弯部的各个位置,第一折弯部的各个位置所受的力都能较为均匀和一致,从而在第一折弯部反复弯折的过程中,能够将因第一折弯部在薄弱位置处断裂而导致屏下支撑件损坏等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使得第一折弯部具备良好的弯折性能,有效提高屏下支撑件的工作可靠性。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下支撑件为一体式结构。也即为,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构成一体式结构的屏下支撑件。由此,屏下支撑件的加工和制作都能够较为简便,有利于提高屏下支撑件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提高制备屏下支撑件的生产效率。
示例性地,屏下支撑件可以为通过如粘接等组装方式形成的一体式结构,也即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通过如粘接等组装方式构成一体式结构的屏下支撑件。或者,屏下支撑件也可以为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而形成的一体式结构,也即第一折弯部和第一非折弯部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而形成一体式结构的屏下支撑件。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通孔之间的间距在0.05mm~30mm的范围内。
由此,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间距在0.05mm~30mm的范围内时,载荷在第一折弯部上能够均匀分布且第一折弯部所受力较为均匀。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间距超出此范围时,可能会导致第一折弯部在受冲击后不可逆形变、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性能变差,可弯折性能降低等问题。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在0.01mm~2mm的范围内。
由此,每一通孔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在0.01mm~2mm的范围内时,载荷在第一折弯部上能够均匀分布且第一折弯部所受力较为均匀。每一通孔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L超出此范围时,可能会导致第一折弯部在受冲击后不可逆形变、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性能变差,可弯折性能降低等问题。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在0.5mm~100mm的范围内。
由此,每一通孔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在0.5mm~100mm的范围内时,载荷在第一折弯部上能够均匀分布且第一折弯部所受力较为均匀。每一通孔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W超出此范围时,可能会导致第一折弯部在受冲击后不可逆形变、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性能变差,可弯折性能降低等问题。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下支撑件包括本体、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层覆盖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覆盖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折弯部包括所述第一导体层的第一部分,所述本体的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非折弯部包括所述第一导体层的第二部分,所述本体的第二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由多层材料层层叠形成;
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每一层的材质均包括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此设置下,制作第一折弯部所采用的材质与制作第一非折弯部所采用的材质可以相同。由此,本体可以由纤维复合材料组成,此设置下,能够因纤维复合材料所具备的强度大、质量轻的特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得的支撑件,可以有效减轻屏下支撑件的重量,使屏下支撑件更易实现轻量化,有利于适应应用屏下支撑件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可靠性强。
示例性地,单层材料层可以为单层纤维预浸布,可以为单向布,此设置下,单层材料层具有强度高且稳定,成本较低、叠层角度可以设计以应用不同的受力方向等优点。或者,也可以为取自前述描述纤维中的一类或多类通过编织而形成平纹、斜纹、缎纹等不同形式的编织布。此设置下,单层材料层具有美观性高、层间剪应力高等优点。而单层材料层的厚度可以在0.01mm~0.8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01mm和0.8mm)。
或者,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其余层的材质均包括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示例性地,金属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钛合金、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等。
可以理解的是,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一定的形变能力,通过在本体的材质中加入金属材料以搭配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在使屏下支撑件实现轻量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屏下支撑件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性能,使得屏下支撑件的拉伸延展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使屏下支撑件更好的跟随柔性显示屏的折弯而同步进行折弯,运动精度高且贴合能力强。
示例性地,本体包括五层材料层,五层材料层的材质依次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材料、纤维复合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包括金属材料的层结构的厚度可以在0.01mm-0.05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01mm和0.05mm)。另外,包括金属材料的材料层可以与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的材料层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在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的材料层热压后,再与包括金属材料的材料层通过如单组分的丙烯酸胶、双组分的丙烯酸胶、环氧胶等可以粘接的胶材粘接在一起。
此设置下,包括金属材料的层结构位于多层材料层的中间层,能够使位于其两侧的材料层的受力较为均匀,更能保证屏下支撑件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但需说明的是,包括金属材料的层结构并不局限于位于多层材料层的中间层,能够使多层材料层中的层结构具有金属材料的实施方式可能性均在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或者,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和所述纤维复合材料,其余层的材质均包括所述纤维复合材料。
由此,本体可以由纤维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共同组成。示例性地,金属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钛合金、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等。
可以理解的是,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一定的形变能力,通过在本体的材质中加入金属材料以搭配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在使屏下支撑件实现轻量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屏下支撑件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性能,使得屏下支撑件的拉伸延展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使屏下支撑件更好的跟随柔性显示屏的折弯而同步进行折弯,运动精度高且贴合能力强。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本体可以由纤维复合材料组成,或者,本体可以由纤维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共同组成。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构成,使得本体的组成形式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而灵活调整,可靠性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和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所述金属材料位于中间位置,所述纤维复合材料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侧。
示例性地,本体包括五层材料层,五层材料层的材质依次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复合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而在包括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材料层中,金属材料位于中间位置,纤维复合材料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侧。由此,金属材料可以为组成屏下支撑件的第一折弯部的一部分,从而使得第一折弯部的延展性和伸长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使第一折弯部更能柔顺的反复弯折,有效将因第一折弯部断裂而导致屏下支撑件失效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屏下支撑件的工作可靠性佳。
此设置下,因第一折弯部可以由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共同组成,故而制作第一折弯部所采用的材质与制作第一非折弯部所采用的材质可以不相同。而包括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层结构位于多层材料层的中间层,能够使位于其两侧的材料层的受力较为均匀,更能保证屏下支撑件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但需说明的是,包括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层结构并不局限于位于多层材料层的中间层,且在包括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层结构中,金属材料也并不局限于位于中间位置,能够使多层材料层中的层结构具有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实施方式可能性均在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每一层的材质均包括所述纤维复合材料;
所述多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均相同;或者,
所述多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均不同;或者,
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的铺层角度与其余层的铺层角度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纤维具有各向异性,不同方向的弹性、强度等性能不同,故而在多层材料层层叠的时候,需针对如刚度、强度、稳定性、振动频率等因素而考虑多层材料层中每层的铺层角度。
示例性地,铺层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0°、+15°、+30°、+45°、+60°、+75°、90°、-75°、-60°、-45°、-30°、-15°等。应当理解,铺层角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而在0°~±90°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和±90°)选取,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纤维铺设方向可根据载荷的主方向设定,在点应力状态,角度为0°的铺层对应正应力,角度为±45°的铺层对应剪应力,角度为90°的铺层能够保证本体的径向上有足够的正压力。若本体承受的载荷以拉压载荷为主,那么铺层方向可以选择拉压载荷的方向;若本体承受的载荷以剪切载荷为主,那么铺层可以选择以+45°和-45°成对铺设为主;若体承受的载荷情况复杂,同时包括多种载荷,那么铺层方向可以以0°、±45°、90°多方向混合铺设。
示例性地,相邻两个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可以相同,从而使多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均相同。例如,本体包括四层材料层,四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0°-0°-0°-0°,或者,四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90°-90°-90°-90°。此设置下,连续铺单一角度的层结构,有利于节省生产时间,提高屏下支撑件的生产效率。
或者,相邻两个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可以不相同,从而可以使多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均不同。例如,本体包括五层材料层,五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0°-30°-45°-60°-90°。此设置下,通过令相邻两个材料层的铺层角度不相同,使得不同的铺层角度能够在铺层顺序中均匀分布,从而使多个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均衡性好,而均衡的铺层角度可以减小制备过程中会产生的残余应力,有利于避免屏下支撑件的翘曲变形,提高屏下支撑件的整体性能。
或者,相邻两个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可以不相同,从而使多种不同的铺层角度以预设规律排列。例如,本体包括五层材料层,铺层角度包括0°和90°,预设规律为0°和90°交替排列,五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90°-0°-90°-0°-90°,或者,五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0°-90°-0°-90°-0°。此设置下,通过令相邻两个材料层的铺层角度不相同,使得不同的铺层角度能够在铺层顺序中均匀分布,从而使多个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均衡性好,而均衡的铺层角度可以减小制备过程中会产生的残余应力,有利于避免屏下支撑件的翘曲变形,提高屏下支撑件的整体性能。
或者,多层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的铺层角度与其余层的铺层角度不同,从而使多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例如,本体包括五层材料层,五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90°-90°-90°-90°-0°。此设置下,铺层角度不再为单一方向,而铺层角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屏下支撑件的整体性能,增强屏下支撑件的工作可靠性。
需说明的是,以上仅为示例性地描述了多层材料层铺层角度的可能性,并非详尽地对多层材料层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的可能性进行描述,考虑到泊松效应(材料在沿加载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垂直于加载方向的部分便会随之发生缩短或伸长现象)、微裂纹、同角度连续层与其他层之间的剪切与耦合力度等问题,多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的组合形式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能够使屏下支撑件保持良好的强度、正常的使用寿命、对如潮湿、风沙及高温等环境适应性良好等工作性能的铺层角度的组合形式均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如上所述的屏下支撑件,所述屏下支撑件连接至所述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折叠装置和第二壳体的连接示意简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另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组件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材料层的一种编织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材料层的另一种编织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材料层的铺层角度的一种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支撑件的又一种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解释。
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A与B连接,可以是A与B直接相连,也可以是A与B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地描述。
随着柔性显示屏技术日趋成熟,柔性显示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折叠式设备中,而作为支撑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结构件也逐步在折叠式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为适应折叠式设备的小型化发展趋势,减薄屏下支撑结构件已成为主流选择,然而减薄屏下支撑结构件会造成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能力下降、弯折可靠性降低、受冲击后不可形变等问题,使得屏下支撑结构件的轻量化难以实现。
基于此,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屏下支撑件100、应用屏下支撑件100的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及应用柔性显示屏组件200的电子设备300,能够在保证屏下支撑件100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实现屏下支撑件100的轻量化,进而使应用屏下支撑件100的整机实现良好的减重收益。
其中,电子设备300可以为任何具有可折叠性能的设备。示例性地,电子设备30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等设备。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理解,以手机这种具有广泛使用人群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电子设备300为例来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并不以此为限。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电子设备300包括壳体310、连接至壳体310的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和折叠装置320。
需说明的是,图1-图3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的描述壳体310、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和折叠装置320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3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壳体310包括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固定于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可以是能够共同承载柔性显示屏组件200的独立的壳体310结构,并能够通过折叠装置320的驱使,使共同构成壳体310的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实现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动作,进而使电子设备300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切换,并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时保持。示例性地,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可通过点胶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
折叠装置320连接在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之间,可以使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也可以使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还可以使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处于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从而实现电子设备300的可折叠的性能。
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固定于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上,能够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可随着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的相对展开而展开,随着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的相对折叠而折叠。
具体而言,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能够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以使电子设备300处于展平状态。示例性地,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处于展平状态时,两者之间的夹角可以大致呈180°设置(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175°、178°或者185°)。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也能够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以使电子设备300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处于闭合状态时,两者能够完全合拢至相互平行(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还能够相对转动而彼此靠近(折叠)或彼此远离(展开)至中间状态,以使电子设备300处于中间状态,其中,中间状态可以为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例如,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处于中间状态时,两者之间的夹角可以呈现135°、90°或45°。
而电子设备300处于展平状态时,电子设备300的平面尺寸较大,柔性显示屏组件200被展平而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柔性显示屏组件200能够进行全屏显示,故而电子设备3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能够呈现大屏显示的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而电子设备300处于折叠状态时,电子设备300的平面尺寸较小,便于用户收纳和携带。示例性地,电子设备300可采用折叠装置320实现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内折,此时,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可夹设于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之间,即,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可位于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内侧而呈现被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包裹的状态。或者,电子设备300可采用折叠装置320实现柔性显示屏210外折,此时,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可作为电子设备300的外观结构而暴露在外部,即,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可位于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外侧而呈现包裹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的状态。
由此,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折叠装置320的驱使,在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相互切换,并在展平状态和闭合状态保持。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4,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包括层叠设置的柔性显示屏210和屏下支撑件100。柔性显示屏210位于电子设备300的最外侧,能够实现显示功能。屏下支撑件100夹设于柔性显示屏210和壳体310之间,能够跟随柔性显示屏210的折弯而进行折弯,以为柔性显示屏210提供良好的支撑性能,保证柔性显示屏210的平整度和刚度。示例性地,屏下支撑件100的尺寸大小可以与柔性显示屏210的尺寸大小相同,屏下支撑件100可通过胶粘剂与柔性显示屏210粘接在一起。
请参阅图4,柔性显示屏210包括第二折弯部211和连接在第二折弯部211两侧的第二非折弯部212。第二折弯部211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能够在电子设备300折叠和展平时,发生形变而随之进行折弯。需说明的是,第二折弯部211与第二非折弯部212的划分,代表第二折弯部211在两者中为相对易于发生形变的部分,第二非折弯部212在两者中为相对不易发生形变的部分,并不代表第二非折弯部212不会发生形变。也即为,在柔性显示屏210中,第二折弯部211和第二非折弯部212这两个部分的形变能力不相同。
示例性地,柔性显示屏2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屏下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折弯部11和连接在第一折弯部11两侧的第一非折弯部12。第一折弯部11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能够在电子设备300折叠和展平时,发生形变而随之进行折弯。需说明的是,第一折弯部11与第一非折弯部12的划分,代表第一折弯部11在两者中为相对易于发生形变的部分,第一非折弯部12在两者中为相对不易发生形变的部分,并不代表第一非折弯部12不会发生形变。也即为,在柔性显示屏210中,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这两个部分的形变能力不相同。
示例性地,第一折弯部11的延展性大于第一非折弯部12的延展性,或者,第一折弯部11的伸长率大于第一非折弯部12的伸长率。由此,能够使得第一折弯部11相对于第一非折弯部12而言,具有良好的弯折特性,能够使得在电子设备300的折叠和展平的过程中,屏下支撑件100可随柔性显示屏210的折弯而进行折弯,可靠性佳。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折弯部11与第二折弯部211层叠设置,第一非折弯部12与第二非折弯部212层叠设置。也即为,第一折弯部11与第二折弯部211对应设置,第一非折弯部12与第二非折弯部212对应设置。示例性地,第一折弯部11与第二折弯部211的位置可相对应,且第一折弯部11的尺寸大小和第二折弯部211的尺寸大小相同。第一非折弯部12与第二非折弯部212的位置可相对应,且第一非折弯部12的尺寸大小和第二非折弯部212的尺寸大小相同。
此设置下,屏下支撑件100中提供良好弯折性能的部分能够与柔性显示屏210中提供良好弯折性能的部分相互配合,有效将因屏下支撑件100与柔性显示屏210的弯折部分错位设置而导致在弯折过程中,屏下支撑件100与柔性显示屏210脱开而使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失效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使得柔性显示屏210在进行折弯时,屏下支撑件100能够始终跟随柔性显示屏210的折弯而进行折弯,屏下支撑件100的弯折可靠性佳。而屏下支撑件100中提供良好机械强度的部分能够与柔性显示屏210中提供良好机械强度的部分良好配合,使得屏下支撑件100能够对柔性显示屏210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以保证柔性显示屏210的平整度和刚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下支撑件100为一体式结构,也即为,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构成一体式结构的屏下支撑件100。由此,屏下支撑件100的加工和制作都能够较为简便,有利于提高屏下支撑件100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提高制备屏下支撑件100的生产效率。
示例性地,屏下支撑件100可以为通过如粘接等组装方式形成的一体式结构,也即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通过如粘接等组装方式构成一体式结构的屏下支撑件100。或者,屏下支撑件100也可以为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而形成的一体式结构,也即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而形成一体式结构的屏下支撑件100。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折弯部11采用的材质和第一非折弯部12采用的材质均包括纤维复合材料。其中,纤维复合材料可理解为由纤维预浸树脂后,通过热压方式成型所得的材料。
示例性地,纤维复合材料中纤维含量可以在10wt%~80wt%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10wt%和80wt%)。纤维原材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三氧化二铝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预浸树脂原材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氨基树脂、不饱和聚酯、硅醚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者,预浸树脂原材还可以为如聚烯烃、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砜等热塑性树脂。另外,第一折弯部11的纤维含量与第一非折弯部12纤维含量可以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纤维复合材料相较于常规的金属材料而言,其密度区间小于常规的金属材料,故而纤维复合材料的重量相对于金属材料而言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更易使应用纤维复合材料的对象达到轻量化的目的,而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还高于常规的金属材料,从而能够使应用纤维复合材料的对象在较易实现轻量化的基础上,还兼具有强度大的突出性优势。
通过令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均采用纤维复合材料,一方面,能够因纤维复合材料自身所具备的强度大的特性,而使屏下支撑件100具备优异的承载能力,从而使屏下支撑件100可以对柔性显示屏210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也即为,屏下支撑件100在承受冲击时,即使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内的少量纤维断裂,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所承受的载荷也会迅速分配并传递至未被破坏的纤维上,不仅能够进一步保证屏下支撑件100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丧失承载性能,还能够因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上都采用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而使屏下支撑件100具备良好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有利于改善屏下支撑件100的抗冲击性能,可靠性佳。
另一方面,使作为弯折部分的第一折弯部11与作为非弯折部分的第一非折弯部12均采用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因纤维复合材料自身所具备的重量轻的特性,而使屏下支撑件100具备轻量化的优势,从而使屏下支撑件100的重量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支撑件整体或部分采用金属材料而言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减轻。也即为,能够在保证屏下支撑件100弯折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的重量,使得屏下支撑件100整体具备良好的减重收益,并且可以支撑应用屏下支撑件100的整机的减重,有利于实现屏下支撑件100的轻量化。
示例性地,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均包括相同的纤维复合材料。也即为,第一折弯部11所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的纤维种类和第一非折弯部12所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的纤维种类相同,第一折弯部11所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的树脂牌号与第一非折弯部12所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的树脂牌号相同。由此,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采用一致的纤维复合材料,能够使得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可以一体成型。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因采用金属与非金属拼接而因拼接位置的缝隙和高低差导致与柔性显示屏210贴合后出现的光影问题。另一方面,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能够具有较为一致的强度,有效避免因第一折弯部11和第一非折弯部12采用软硬度不一致的纤维复合材料,而导致屏下支撑件100与柔性显示屏210不完全贴合,而在弯折区域的第一折弯部11出现的明显光影问题,能够使得屏下支撑件100较好的附着在柔性显示屏210上,与柔性显示屏210具有较好的贴合度,以最大限度的对柔性显示屏210起到支撑作用。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10与屏下支撑件100共同形成的柔性显示屏组件200的结构简单、运动过程易控制、准确度高,能够使屏下支撑件100与柔性显示屏210的弯折运动同步,故而能够简化柔性显示屏组件200的结构设计和连接关系,提高柔性显示屏组件200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折弯部11与第一非折弯部12均采用纤维复合材料,为使第一折弯部11区别于第一非折弯部12而具有更大的形变能力,需对第一折弯部11做相应的结构设计,以使屏下支撑件100具有两个形变能力不相同的部分,从而使弯曲刚度更大的第一折弯部11可以为屏下支撑件100提供良好的可弯折性,而使弯曲刚度更小的第一非折弯部12可以为屏下支撑件100的机械强度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此,请参阅图7,定义屏下支撑件10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屏下支撑件100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用X标识,第二方向用Y标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换言之,第一方向可理为自第一折弯部11向第一非折弯部12延伸的方向,第二方向为第一折弯部11的一端向第一折弯部11的另一端延伸的方向。
如图7所示,第一折弯部11设有多个通孔13,每一通孔13均沿屏下支撑件100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折弯部11。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通孔13间隔排布且彼此错位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两个通孔13间隔排布。其中,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通孔13错位设置的情况即包括相邻两个通孔13完全错位设置的情形,也包括相邻两个通孔13部分错位设置的情形。
示例性地,通孔13的截面形状可以包括矩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形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通孔13的截面形状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调整,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而在第一折弯部11上开孔的工艺可以为但不限于为CNC(Computer numericalcontrol,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激光、冲压和蚀刻等。
由此,通过在第一折弯部11设置多个通孔13,能够使得第一折弯部11相对于第一非折弯部12而言更易变形,具备更大的形变能力,从而能够适应屏下支撑件100的反复弯折,弯折性能优异。且多个通孔13的设置,还能够使屏下支撑件100具有两个形变能力不相同的部分,不仅能够使得屏下支撑件100能够跟随柔性显示屏210的弯折而同步弯折,还能够使屏下支撑件100因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不发生断裂,有利于屏下支撑件100呈现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双重性能,工作可靠性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非折弯部12在第二方向上的截面为第一非折弯部12的纵截面,沿第一方向排列的任意相邻两个通孔13中,一个通孔13在纵截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另一个通孔13在纵截面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也即为,沿第一方向排列的任意相邻两个通孔13中,一个通孔13在纵截面的正投影与另一个通孔13在纵截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设置。此设置下,能够使通孔13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一折弯部11上,进而使第一折弯部11所承受的载荷能够均匀分布在第一折弯部11的各个位置,第一折弯部11的各个位置所受的力都能较为均匀和一致,从而在第一折弯部11反复弯折的过程中,能够将因第一折弯部11在薄弱位置处断裂而导致屏下支撑件100损坏等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使得第一折弯部11具备良好的弯折性能,有效提高屏下支撑件100的工作可靠性。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相邻两个通孔13之间的间距S可以在0.05mm~30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05mm和30mm)。由此,相邻两个通孔13之间的间距S在0.05mm~30mm的范围内时,载荷在第一折弯部11上能够均匀分布且第一折弯部11所受力较为均匀。相邻两个通孔13之间的间距S超出此范围时,可能会导致第一折弯部11在受冲击后不可逆形变、对柔性显示屏210的支撑性能变差,可弯折性能降低等问题。
而且,如图8所示,每一通孔13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W可以在0.01mm~2mm的范围内。由此,每一通孔13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W在0.01mm~2mm的范围内时,载荷在第一折弯部11上能够均匀分布且第一折弯部11所受力较为均匀。每一通孔13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W超出此范围时,可能会导致第一折弯部11在受冲击后不可逆形变、对柔性显示屏210的支撑性能变差,可弯折性能降低等问题。
另外,如图8所示,每一通孔13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L可以在0.5mm~100mm的范围内。由此,每一通孔13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L可以在0.5mm~100mm的范围内时,载荷在第一折弯部11上能够均匀分布且第一折弯部11所受力较为均匀。每一通孔13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L超出此范围时,可能会导致第一折弯部11在受冲击后不可逆形变、对柔性显示屏210的支撑性能变差,可弯折性能降低等问题。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通孔13的各个参数,而调节第一折弯部11的强度和弯折性能,而以上仅为示意性地说明通孔13的改变可能性,并不代表详尽描述了通孔13的可调参数,能够通过改变通孔13的各项参数而改变支撑件强度的实施可能性均在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请参阅图9,屏下支撑件100包括本体20、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40。本体20、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40均从第一折弯部11延伸至第一非折弯部12。换言之,本体20的第一部分、第一导电层30的第一部分、第二导电层40的第一部分共同构成第一折弯部11。本体20的第二部分、第一导电层30的第二部分、第二导电层40的第二部分共同构成第一非折弯部12。其中,本体20的第二部分202连接于本体20的第一部分201的两侧,第一导电层30的第二部分302连接于第一导电层30的第一部分301的两侧,第二导电层40的第二部分402连接于第二导电层40的第一部分401的两侧。
本体20可以由纤维复合材料组成,或者,本体20可以由纤维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共同组成。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构成,使得本体20的组成形式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而灵活调整,可靠性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本体20由多层材料层23层叠形成,多层材料层23中的每一层的材质均仅包括纤维复合材料。此设置下,制作第一折弯部11所采用的材质与制作第一非折弯部12所采用的材质可以相同。由此,本体20可以由纤维复合材料组成,此设置下,能够因纤维复合材料所具备的强度大、质量轻的特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得的支撑件,可以有效减轻屏下支撑件100的重量,使屏下支撑件100更易实现轻量化,有利于适应应用屏下支撑件100的电子设备300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可靠性强。
示例性地,单层材料层23可以为单层纤维预浸布,如图11所示,可以为单向布,此设置下,单层材料层23具有强度高且稳定,成本较低、叠层角度可以设计以应用不同的受力方向等优点。或者,如图12所示,也可以为取自前述描述纤维中的一类或多类通过编织而形成平纹、斜纹、缎纹等不同形式的编织布。此设置下,单层材料层23具有美观性高、层间剪应力高等优点。而单层材料层23的厚度可以在0.01mm~0.8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01mm和0.8mm)。
需说明的是,图10仅为示意性的表示材料层23的层数,材料层23的实际层数可根据如单层材料层23的厚度、应用屏下支撑件100的电子设备300的厚度等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选取,其可以具有比五层更少的层数,如二层、三层、四层等,也可以具有比五层更多的层数,如六层、七层、八层、九层、十层等。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3所示,由于纤维具有各向异性,不同方向的弹性、强度等性能不同,故而在多层材料层23层叠的时候,需针对如刚度、强度、稳定性、振动频率等因素而考虑多层材料层23中每层的铺层角度。
示例性地,铺层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0°、+15°、+30°、+45°、+60°、+75°、90°、-75°、-60°、-45°、-30°、-15°等。应当理解,铺层角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而在0°~±90°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和±90°)选取,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纤维铺设方向可根据载荷的主方向设定,在点应力状态,角度为0°的铺层对应正应力,角度为±45°的铺层对应剪应力,角度为90°的铺层能够保证本体20的径向上有足够的正压力。若本体20承受的载荷以拉压载荷为主,那么铺层方向可以选择拉压载荷的方向;若本体20承受的载荷以剪切载荷为主,那么铺层可以选择以+45°和-45°成对铺设为主;若体承受的载荷情况复杂,同时包括多种载荷,那么铺层方向可以以0°、±45°、90°多方向混合铺设。
示例性地,相邻两个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可以相同,从而使多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均相同。例如,本体20包括四层材料层23,四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0°-0°-0°-0°,或者,四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90°-90°-90°-90°。此设置下,连续铺单一角度的层结构,有利于节省生产时间,提高屏下支撑件100的生产效率。
或者,相邻两个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可以不相同,从而可以使多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均不同。例如,本体20包括五层材料层23,五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0°-30°-45°-60°-90°。此设置下,通过令相邻两个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不相同,使得不同的铺层角度能够在铺层顺序中均匀分布,从而使多个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均衡性好,而均衡的铺层角度可以减小制备过程中会产生的残余应力,有利于避免屏下支撑件100的翘曲变形,提高屏下支撑件100的整体性能。
或者,相邻两个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可以不相同,从而使多种不同的铺层角度以预设规律排列。例如,本体20包括五层材料层23,铺层角度包括0°和90°,预设规律为0°和90°交替排列,五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90°-0°-90°-0°-90°,或者,五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0°-90°-0°-90°-0°。此设置下,通过令相邻两个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不相同,使得不同的铺层角度能够在铺层顺序中均匀分布,从而使多个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均衡性好,而均衡的铺层角度可以减小制备过程中会产生的残余应力,有利于避免屏下支撑件100的翘曲变形,提高屏下支撑件100的整体性能。
或者,多层材料层23中的至少一层的铺层角度与其余层的铺层角度不同,从而使多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例如,本体20包括五层材料层23,五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可以为90°-90°-90°-90°-0°。此设置下,铺层角度不再为单一方向,而铺层角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屏下支撑件100的整体性能,增强屏下支撑件100的工作可靠性。
需说明的是,以上仅为示例性地描述了多层材料层23铺层角度的可能性,并非详尽地对多层材料层23铺层角度的排列顺序的可能性进行描述,考虑到泊松效应(材料在沿加载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垂直于加载方向的部分便会随之发生缩短或伸长现象)、微裂纹、同角度连续层与其他层之间的剪切与耦合力度等问题,多层材料层23的铺层角度的组合形式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能够使屏下支撑件100保持良好的强度、正常的使用寿命、对如潮湿、风沙及高温等环境适应性良好等工作性能的铺层角度的组合形式均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与前述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多层材料层23中的至少一层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其余层的材质均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由此,本体20可以由纤维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共同组成。示例性地,金属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钛合金、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等。
可以理解的是,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一定的形变能力,通过在本体20的材质中加入金属材料以搭配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在使屏下支撑件100实现轻量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屏下支撑件100对柔性显示屏210的支撑性能,使得屏下支撑件100的拉伸延展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使屏下支撑件100更好的跟随柔性显示屏210的折弯而同步进行折弯,运动精度高且贴合能力强。
示例性地,本体20包括五层材料层23,五层材料层23的材质依次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材料、纤维复合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包括金属材料的层结构的厚度可以在0.01mm-0.05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01mm和0.05mm)。另外,包括金属材料的材料层23可以与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的材料层23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在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的材料层23热压后,再与包括金属材料的材料层23通过如单组分的丙烯酸胶、双组分的丙烯酸胶、环氧胶等可以粘接的胶材粘接在一起。
此设置下,包括金属材料的层结构位于多层材料层23的中间层,能够使位于其两侧的材料层23的受力较为均匀,更能保证屏下支撑件100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但需说明的是,包括金属材料的层结构并不局限于位于多层材料层23的中间层,能够使多层材料层23中的层结构具有金属材料的实施方式可能性均在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与前述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多层材料层23中的至少一层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其余层的材质均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由此,本体20可以由纤维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共同组成。示例性地,金属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钛合金、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等。
可以理解的是,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一定的形变能力,通过在本体20的材质中加入金属材料以搭配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在使屏下支撑件100实现轻量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屏下支撑件100对柔性显示屏210的支撑性能,使得屏下支撑件100的拉伸延展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使屏下支撑件100更好的跟随柔性显示屏210的折弯而同步进行折弯,运动精度高且贴合能力强。
示例性地,本体20包括五层材料层23,五层材料层23的材质依次包括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复合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而在包括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材料层23中,金属材料位于中间位置,纤维复合材料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侧。由此,金属材料可以为组成屏下支撑件100的第一折弯部11的一部分,从而使得第一折弯部11的延展性和伸长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使第一折弯部11更能柔顺的反复弯折,有效将因第一折弯部11断裂而导致屏下支撑件100失效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屏下支撑件100的工作可靠性佳。
此设置下,因第一折弯部11可以由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共同组成,故而制作第一折弯部11所采用的材质与制作第一非折弯部12所采用的材质可以不相同。而包括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层结构位于多层材料层23的中间层,能够使位于其两侧的材料层23的受力较为均匀,更能保证屏下支撑件100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但需说明的是,包括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层结构并不局限于位于多层材料层23的中间层,且在包括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层结构中,金属材料也并不局限于位于中间位置,能够使多层材料层23中的层结构具有金属材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的实施方式可能性均在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请再次参阅图9,本体2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第一导电层30覆盖第一表面21,第二导电层40覆盖第二表面22。也即为,本体20的双面均覆盖有具有导电作用的层结构。
示例性地,第一导电层30的材质可以为由如铜、银、金、镍、锡等金属形成的一层或多层结构。第二导电层40的材质可以为如铜、银、金、镍、锡等金属形成的一层或多层结构。制备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40可通过如化学镀、真空镀、导电涂层或热压合制备得到。制备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40的制备方法可以至少包括:制备本体20-对本体20进行酸洗,以去除表面油污-在本体20的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各沉积一层带靶的催化剂-浸入电镀液中进行化学镀铜/镍/金等金属(例如时间可为24h-12h,沉积1um-10的镍层)-水洗-烘干等制备流程。
可以理解的是,纤维内部具有微电流,通过在屏下支撑件100中设置导电层,能够使导电层充分覆盖具有纤维复合材料的本体20,减小局部微电流对屏下支撑件100所造成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在不影响信号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屏下支撑件100的导电接地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导电层的覆盖,还能够使有效避免纤维掉落到外部,可以对具有纤维复合材料的本体20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且对屏下支撑件100的厚度当量和导热系数累计具有较好的优势。
示例性地,可在本体20的表面通过如提高模具的镜面抛光等级、实施表面等离子处理工艺、实施喷砂和化学活化等方式来提高本体20的表面与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40的界面结合力。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显示屏组件200,具备高强度、轻量化、高可弯折性、高导电性和高抗冲击性的优点,可有效实现柔性屏屏下支撑结构的轻量化,同时改善支撑件贴合柔性显示模组后的膜印问题,能够使应用柔性显示屏组件200的电子设备300更易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支撑件用于与所述柔性显示屏层叠设置,所述屏下支撑件:
包括第一折弯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折弯部两侧的第一非折弯部;
所述第一折弯部采用的材质和所述第一非折弯部采用的材质均包括纤维复合材料,且所述第一折弯部的纤维种类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的纤维种类相同,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树脂牌号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的树脂牌号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部上设有多个通孔,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通孔间隔排布且彼此错位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通孔间隔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第一折弯部向所述第一非折弯部延伸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另一端延伸的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截面为所述第一非折弯部的纵截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通孔中,一个所述通孔在所述纵截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另一个所述通孔在所述纵截面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支撑件为一体式结构。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通孔之间的间距在0.05mm~30mm的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在0.01mm~2mm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在0.5mm~100mm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支撑件包括本体、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层覆盖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覆盖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折弯部包括所述第一导体层的第一部分,所述本体的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非折弯部包括所述第一导体层的第二部分,所述本体的第二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由多层材料层层叠形成;
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每一层的材质均包括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或者,
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其余层的材质均包括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或者,
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和所述纤维复合材料,其余层的材质均包括所述纤维复合材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和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所述金属材料位于中间位置,所述纤维复合材料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侧。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下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每一层的材质均包括所述纤维复合材料;
所述多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均相同;或者,
所述多层材料层的铺层角度均不同;或者,
所述多层材料层中的至少一层的铺层角度与其余层的铺层角度不同。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支撑件,所述屏下支撑件连接至所述壳体。
CN202111319281.3A 2021-11-09 2021-11-09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1102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9281.3A CN116110282A (zh) 2021-11-09 2021-11-09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9281.3A CN116110282A (zh) 2021-11-09 2021-11-09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0282A true CN116110282A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53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19281.3A Pending CN116110282A (zh) 2021-11-09 2021-11-09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102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21297A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US7595452B2 (en)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US9320141B2 (en) Wiring structure, cab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iring structure
CN105307068B (zh) 由交织纤维形成的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附件
JP4276883B2 (ja)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の接続構造
US10090238B2 (en) Wiring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58101A (zh) 贴箔单取向半固化片及由其制成的印刷线路层压板
JP5040920B2 (ja) 回路基板装置、および回路基板モジュール装置
US9936581B1 (e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rconnects between conductive threads in fabrics to PCB, FPC, and rigid-flex circuits
CN102474985B (zh) 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和用于制造该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方法
CN209710612U (zh) 一种多层电路板结构和终端设备
CN114664180A (zh) 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和可折叠终端
WO2022253089A1 (zh) 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和可折叠终端
US10154583B1 (en) Mechanical strain reduction on flexible and rigid-flexible circuits
JP5471104B2 (ja)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
CN116110282A (zh)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屏下支撑件及电子设备
JP5342341B2 (ja) プリント配線基板
JP5377588B2 (ja) 開口部のある導電回路基板
KR20120009872A (ko) 필름형 전자회로를 구비하는 전자제품의 케이스 구조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9250933U (zh) 电路元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15696738A (zh) 耐挠折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7427565U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接地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17672081A (zh) 屏幕支撑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0113862B (zh) 一种耐挠曲疲劳带状传输线及其制程
CN114079206B (zh) 一种刚挠结合板及电路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