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19977A - 止血器具 - Google Patents

止血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19977A
CN117119977A CN202280023350.2A CN202280023350A CN117119977A CN 117119977 A CN117119977 A CN 117119977A CN 202280023350 A CN202280023350 A CN 202280023350A CN 117119977 A CN117119977 A CN 1171199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end portion
belt body
patient
hemostatic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335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村知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119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199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5Tourniquets infla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22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 A61B17/1325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with means for applying local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57Implements for plugging an opening in the wall of a hollow or tubular organ, e.g. for sealing a vessel puncture or closing a cardiac septal defect
    • A61B2017/00646Type of implements
    • A61B2017/00659Type of implements located only on one side of the ope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902Material properties transparent or transluc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90/00Instruments, implement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ery or diagnosis and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A61B1/00 - A61B50/00, e.g. for luxation treatment or for protecting wound edges
    • A61B90/08Accessories or related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90/0807Indication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90/00Instruments, implement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ery or diagnosis and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A61B1/00 - A61B50/00, e.g. for luxation treatment or for protecting wound edges
    • A61B90/39Markers, e.g. radio-opaque or breast lesions markers
    • A61B2090/3937Visible mark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止血器具(110),其即使在对避开了手(H)的食指掌骨(B1)和手的大拇指掌骨(B2)的规定位置处形成的穿刺部位(p1‑p4)进行止血的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穿刺部位(p1‑p4)有效付与压迫力。止血器具(100)具有:以将第1穿刺部位(p1)覆盖的方式构成的支承部件(110);以将支承部件(110)固定于第1穿刺部位(p1)的方式构成的固定部件(120);和与支承部件(110)连接并以压迫第1穿刺部位(p1)的方式构成的扩张部件(180),支承部件(110)的刚性大于扩张部件(180)的刚性。支承部件(110)的宽度(W)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窄。支承部件(110)的侧面部(113)的厚度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薄。

Description

止血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止血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导管手术之一而已知如下手术:其经由将患者的手臂或手等肢体的血管穿刺而形成的穿刺部位向血管内导入各种医疗用长尺体,进行对于病变部位的处置和治疗。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止血器具,其对为了能够到达在手上游走的血管(包括远位桡骨动脉)而形成的穿刺部位进行止血。
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具有:对患者手上形成的穿刺部位(以下有时也仅记载为“穿刺部位”)付与压迫力的按压部件;用于将按压部件固定于患者手上的带体;和配置于带体并将按压部件向患者的手按压的支承部件。另外,带体具有配置于患者的手指之间的第1带体、和卷绕于患者的手的前臂部侧的位置的第2带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9/013360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医生等手术师(以下称为“手术师”)在手上形成穿刺部位时,会将穿刺部位设定于将手的食指掌骨和手的大拇指掌骨避开的规定位置。通过在这样的规定位置处设定穿刺部位,手术师能够在形成穿刺部位时防止留置针等穿刺器具与各手指的掌骨干涉。
但是,在避开食指掌骨和大拇指掌骨的规定位置形成穿刺部位的情况下,若使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止血器具来进行止血,则会产生如下课题。
手术师当对穿刺部位进行止血时以将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的按压部件以及支承部件与穿刺部位重叠的方式配置。当手术师向患者的手配置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时,有时支承部件会放在食指掌骨和大拇指掌骨之上。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若在上述那样地支承部件配置于患者的手的状态下将第2带体卷绕于患者的手,则在按压部件与手之间会出现间隙,第2带体无法沿着患者的手的外周匹配。在成为这种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的第1带体大力勒紧,能够将按压部件以及支承部件与患者的手牢固固定。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需要将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的第1带体大力勒紧,所以有时患者会产生疼痛。因此,对于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在因患者的疼痛等无法强行进行第1带体的勒紧的情况下,支承部件从手的指尖侧朝向前臂部侧以在向手的体表面接近的方向上倾斜的状态下配置。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若上述那样配置支承部件,则按压部件无法相对于穿刺部位沿垂直方向付与压迫力。由此,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无法相对于穿刺部位有效付与压迫力。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以提供如下止血器具为目的,其即使在对避开了手的食指掌骨和手的大拇指掌骨的规定位置处形成的穿刺部位进行止血的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穿刺部位有效付与压迫力。
本发明的止血器具具有:以将形成于患者的穿刺部位覆盖的方式构成的支承部件;以将所述支承部件固定于所述患者的所述穿刺部位的方式构成的固定部件;和与所述支承部件连接并以压迫所述患者的所述穿刺部位的方式构成的按压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上端部、下端部和侧面部且具有比所述按压部件大的刚性,其中,所述上端部位于所述按压部件的前端侧,形成所述支承部件的端部,所述下端部位于所述按压部件的基端侧,形成与所述上端部为相反侧的端部,所述侧面部将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相连,所述固定部件以配置于所述患者的手指彼此之间的方式构成,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带体部和沿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带体部,所述支承部件构成为,所述支承部件的宽度从所述上端部朝向所述下端部变窄,且所述侧面部的厚度从所述上端部朝向所述下端部变薄,所述第1带体部从所述上端部侧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所述第2带体部从所述侧面部侧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
发明效果
上述的止血器具具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具有比按压部件大的刚性。支承部件在对避开患者的手的食指掌骨和患者的手的大拇指掌骨的规定位置处形成的穿刺部位进行止血时,以与按压部件一起将穿刺部位覆盖的方式配置。支承部件通过将按压部件对患者的手按压,能够防止按压部件从患者的手浮起。另外,支承部件的宽度从上端部朝向下端部变窄。因此,当将支承部件配置于患者的手时,能够将支承部件配合着食指掌骨和大拇指掌骨配置。因此,上述的止血器具能够将第2带体部沿着患者的手的外周牢固卷绕。另外,支承部件的侧面部的厚度从上端部朝向下端部变薄。而且,以配置于患者的手指彼此之间的方式构成的第1带体部构成为,从支承部件的上端部侧延伸,将支承部件的上端部侧对患者的手按压。因此,按压部件在将止血器具装戴于患者的手的状态下开始止血时,能够对支承部件的一端部施加力。支承部件通过按压部件所施加的力而一端部侧浮起。由此,支承部件使支承部件的下表面相对于患者的手的体表面大致平行配置。因此,止血器具在将按压部件以及支承部件配置于穿刺部位的状态下将第1带体部以及第2带体部固定于患者的手,由此能够将按压部件的压迫力相对于穿刺部位在垂直方向上付与。由此,止血器具能够相对于穿刺部位有效付与压迫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图,是从各带体部的外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图,是从各带体部的内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从各带体部的外表面侧观察到的止血器具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放大表示从各带体部的内表面侧观察到的止血器具的一部分的图。
图5是放大表示从各带体部的外表面侧观察到的止血器具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沿着图5所示的箭头6A-6A的止血器具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按压部件(扩张部件)扩张时的样子的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9是从图8的箭头9A方向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成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使用对象的患者的手(右手)的图。
图11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第1使用例的图。
图12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第1使用例的图。
图13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第1使用例的的图。
图14是沿着图13所示的箭头14A-14A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第2使用例的图。
图16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第3使用例的图。
图17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第4使用例的图。
图1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止血器具的图,是从各带体部的外表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图,是从各带体部的外表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支承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1是表示关于支承部件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22是表示关于支承部件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23是表示关于支承部件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24是表示关于支承部件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添加的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记载并非限定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技术范围和用语的意义。另外,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附图的尺寸比例会被夸大,不同于实际比例。
<第1实施方式>
图1至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的图,图10至图17是用于说明止血器具100的使用例以及作用效果的图。
如图10、图13至图17所示,止血器具100例如当将留置于与患者的前臂部A相比位于远位侧(指先侧)的手H处形成的穿刺部位(例如后述的各穿刺部位p1、p2、p3、p4)的引导器300的鞘管拔出时,能够用于对该穿刺部位进行止血。
成为止血器具100的止血对象的穿刺部位的具体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但本实施方式中例举了如下的第1穿刺部位p1、第2穿刺部位p2、第3穿刺部位p3、第4穿刺部位p4。
如图10、图13、图14所示,第1穿刺部位p1是在与患者的前臂部A相比位于远位侧的右手H1(手H)的手背侧游走的手掌动脉的与鼻烟窝相比位于远位侧的远位桡骨动脉(以下也称为“血管V1”)处形成的穿刺部位。另外,第1穿刺部位p1处于食指掌骨B1与大拇指掌骨B2的位置之间,位于将食指掌骨B1和大拇指掌骨B2避开的规定位置。此外,鼻烟窝是当患者将手H的大拇指伸开时位于桡骨附近的手的空洞。
如图10、图15所示,第2穿刺部位p2是在右手H1的手背侧游走的手掌动脉的位于鼻烟窝的动脉V2处形成的穿刺部位。第2穿刺部位p2与第1穿刺部位p1相比位于患者的前臂部A侧,且位于处于患者的右手H1手背的母长伸肌腱T1与母短伸肌腱T2之间。另外,第2穿刺部位p2位于将食指掌骨B1和大拇指掌骨B2的位置避开的规定位置。
如图16所示,第3穿刺部位p3是在患者的左手H2(手H)中与在患者的右手H1中例举的第1穿刺部位p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的穿刺部位。
如图17所示,第4穿刺部位p4是在患者的左手H2(手H)中与在患者的右手H1中例举的第2穿刺部位p2对应的位置处形成的穿刺部位。
说明书的说明中,将形成于患者的右手H1的第1穿刺部位p1也仅记载为“第1穿刺部位p1”,将形成于患者的右手H1的第2穿刺部位p2也仅记载为“第2穿刺部位p2”。另外,将形成于患者的左手H2的第3穿刺部位p3也仅记载为“第3穿刺部位p3”,将形成于患者的左手H2的第4穿刺部位p4也仅记载为“第4穿刺部位p4”。
以下,详细说明止血器具100。
<止血器具>
若概略说明止血器具100,则如图1、图2、图13、图14所示,具有:以将第1穿刺部位p1覆盖的方式构成的支承部件110;以将支承部件110固定于第1穿刺部位p1的方式构成的固定部件120;和与支承部件110连接并以压迫第1穿刺部位的方式构成的按压部件180。此外,上述的“与支承部件110连接”包括按压部件180间接地与支承部件110连接的含义。例如,如图1、图5、图6所示,按压部件180(扩张部件180)经由连接部件190与支承部件110连接包含于上述的“与支承部件110连接”之内。
<按压部件>
如图6所示,按压部件180例如能够由具有能够供空气等流体流入的内腔183的气囊等扩张部件构成。本实施方式中,以下说明中,说明由扩张部件构成按压部件180的例子。
扩张部件180例如由以具有内腔183的方式形成为袋状的一片膜状部件构成。然而,扩张部件180也可以通过在以大致矩形形状形成的两张片状膜材料之间形成有内腔183的状态下将两张片状膜材料的缘部接合而形成。
扩张部件180通过空气等流体向内腔183的供给而扩张,并通过供给至内腔183的流体的排出而收缩。图6中,表示向扩张部件180供给流体而使扩张部件180扩张时的剖视图。
构成扩张部件180的膜材料例如能够由具有规定厚度的树脂材料构成。在扩张部件180的内腔183连结有后述的管203(参照图1、图2)。
构成扩张部件180的膜状部件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使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这样的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聚偏二氯乙烯、聚硅氧烷、聚氨酯、聚酰胺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尼龙、尼龙弹性体、或将它们任意组合而成的材料(混合树脂、聚合物合金、层叠体等)。
如图6所示,扩张部件180配置于固定部件120所具有的覆盖部130的内表面130a侧。
覆盖部130的内表面130a是当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配置于患者的右手H1的体表面侧的面(参照图14)。另外,覆盖部130的外表面130b是位于内表面130a的相反侧的面。
如图6所示,在覆盖部130的内表面130a上配置有连接部件190。扩张部件180能够经由连接部件190与支承部件110连接。扩张部件180的外周缘例如能够通过粘结剂和熔接而与连接部件190连接。
连接部件190以在其与覆盖部130之间形成空间部191的方式配置。在空间部191配置有支承部件110。
连接部件190例如能够由树脂制部件构成。连接部件190的外周缘例如能够通过粘结剂和熔接而与覆盖部130连接。
扩张部件180在图1至图5所示的俯视观察时具有圆形。然而,扩张部件180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不限于圆形。另外,扩张部件180的扩张前后的截面形状和扩张部件180的具体构造等没有特别限制。
如图6、图13、图14所示,在扩张部件180上配置有用于使扩张部件180与第1穿刺部位p1对位的标记部185。
如图6所示,标记部185配置于扩张部件180的外表面。此外,标记部185也可以配置于与扩张部件180的内腔183面对的内表面。
标记部185例如能够由使标记部185整体以有色形成的矩形形状的标记而形成。此外,标记部185的具体形状、颜色、形成方法、扩张部件180上形成的位置等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标记部185也可以由透明的中心部和以将该中心部包围的有色线状框部构成。
<支承部件>
如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支承部件110具有:位于扩张部件180的前端侧并形成支承部件110的端部的上端部111;位于扩张部件180的基端侧并形成上端部111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下端部112;和将上端部111与下端部112相连的侧面部113。
“扩张部件180的前端侧”意味着当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扩张部件180中配置于患者的指尖侧的端部侧(图5以及图13的上侧)。另外,“扩张部件180的基端侧”意味着当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扩张部件180中配置于患者的前臂部A侧的端部侧(图5以及图13的下侧)。
如图8所示,支承部件110构成为,支承部件110的宽度W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窄。
另外,如图9所示,支承部件110构成为,侧面部113的厚度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薄。即,支承部件110在图6所示的剖视图以及图9所示的剖视图中,上表面110b从上端部111朝着下端部112向着下表面110a倾斜。
此外,下表面110a是扩张部件180所配置的一侧的面,上表面110b是覆盖部130所配置的一侧的面。
如图5所示,支承部件110具有相对于第1带体部140的长轴(沿着延伸方向的轴)C左右对称的形状。具体地,如图8所示,支承部件110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平面形状。支承部件110的位于外周侧面的各角部115a、115b、115c具有带圆弧的形状。
如图7所示,支承部件110具有将支承部件110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孔部117。如图6所示,孔部117能够配置于与扩张部件180重叠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孔部117配置于与扩张部件180上所配置的标记部185重叠的位置。
止血器具100中,扩张部件180的设有标记部185的部分、连接部件190中与标记部185重叠的部分、覆盖部130中与标记部185重叠的部分能够形成为透明。这样地构成各部件130、180、190的情况下,手术师在如图11至图13所示地将止血器具100向患者的右手H1装戴时,穿过支承部件110的孔部117以及各部件130、180、190的形成为透明的部分,能够通过目视简单确认扩张部件180上配置的标记部185及/或第1穿刺部位p1的位置。此外,上述的“透明”包含有色透明、无色透明、半透明。
支承部件110能够由具有比扩张部件180大的刚性的部件构成。通过这样构成,支承部件110当如图14所示地使扩张部件180相对于第1穿刺部位p1付与压迫力时,能够使支承部件110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按压扩张部件180。由此,能够防止扩张部件180从患者的右手H1浮起。
在将扩张部件180由上述的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作为支承部件110的构成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树脂、聚氯乙烯(尤其是硬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这样的聚烯烃、聚苯乙烯、聚-(4-甲基戊烯-1)、聚碳酸酯、ABS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缩醛、聚丙烯酸酯、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离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
<固定部件>
如图1、图2、图3、图4、图13所示,固定部件120具有覆盖部130、第1带体部140、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
覆盖部130构成了供各带体部140、150、160连接的主体部分。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覆盖部130上配置有支承部件110、扩张部件180以及连接部件190。
此外,固定部件120也可以使覆盖部130与各带体部140、150、160一体构成,或也可以在构成覆盖部130的部件上连接构成各带体部140、150、160的部件。另外,固定部件120也可以不具有覆盖部130,而在支承部件110上直接连接各带体部140、150、160。
第1带体部140以配置于患者的手指彼此之间的方式构成。第1带体部140沿规定的第1方向延伸。
如图1、图2所示,第1带体部140具有位于支承部件110侧的一端部141、位于一端部141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143、和在一端部141与另一端部143之间延伸的主体部145。
如图13所示,第1带体部140例如能够以在将扩张部件180配置于第1穿刺部位p1的状态下,与位于患者的右手H1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指间部fb钩挂的方式配置。
第2带体部150在与第1带体部140的延伸方向即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上延伸。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2带体部150从支承部件110的侧面部113的一侧(图5的左侧)延伸。
如图1、图2所示,第2带体部150具有位于支承部件110侧的一端部151、位于一端部151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153、和在一端部151与另一端部153之间延伸的主体部155。
第3带体部160在与第1带体部140的延伸方向即第1方向以及第2带体部150的延伸方向即第2方向的各个方向都不同的第3方向上延伸。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3带体部160从侧面部113的与第2带体部150隔着支承部件110位于相反侧的另一侧(图5的右侧)延伸。
如图1、图2所示,第3带体部160具有位于支承部件110侧的一端部161、位于一端部161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163、和在一端部161与另一端部163之间延伸的主体部165。
如图11、图12、图13所示,第2带体部150以及第3带体部160能够配置为,当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沿着右手H1的外周卷绕。
各带体部140、150、16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由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等构成。另外,各带体部140、150、160的形状、长度、厚度等没有特别限制。
如图1、图2所示,固定部件120具有能够将各带体部140、150、160固定于患者的右手H1的第1固定部位171、第2固定部位172、第3固定部位173以及第4固定部位174的四个固定部位。
如图1所示,在第2带体部150的主体部155的外表面配置有第1固定部位171。在第3带体部160的主体部165的外表面配置有第2固定部位172。
如图2所示,在第2带体部150的主体部155的内表面配置有第3固定部位173。在第1带体部140的主体部145的内表面配置有第4固定部位174。
第1固定部位171以及第2固定部位172由表面紧固件的阳侧构成。第3固定部位173以及第4固定部位174由表面紧固件的阴侧构成。本说明书中的表面紧固件是在表面进行拆装的紧固件,例如,是Magic Tape(注册商标)和Velcro(注册商标)。
第2带体部150的主体部155和第3带体部160的主体部165以能够经由第3固定部位173和第2固定部位172拆装的方式构成。另外,第1带体部140的主体部145和第2带体部150的主体部145以能够经由第1固定部位171和第4固定部位174拆装的方式构成。
如图1所示,配置于第3带体部160的主体部165的第2固定部位172中,位于第3带体部160的另一端部163侧的端部分支为第1分支部172a、第2分支部172b的多个部分。各分支部172a、172b从形成于第3带体部160的一端部161侧的分支的起点朝着另一端部163侧以大致直线状延伸。
此外,各固定部位171、172、173、174只要通过在将止血器具100配置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下将各带体部140、150、160彼此连接就能够将支承部件110以及扩张部件180固定于患者的右手H1,则其具体构造没有限定。例如,能够任意进行一部分固定部位的设置的省略和各带体部140、150、160中配置固定部位的位置的变更等。另外,在将各固定部位171、172、173、174由表面紧固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将表面紧固件的阳侧和阴侧交换的构成。另外,各固定部位171、172、173、174也可以为,例如通过按扣、纽扣、夹子、具有形成有孔或突起的框部和形成有能够相对于该框部卡合的孔部的被卡合部的连结机构等构成。
<注入部>
如图1、图2所示,止血器具100具有用于向扩张部件180注入流体的注入部201。
注入部201由内置有止回阀(未图示)的连接器构成。能够在注入部201上连接注射器(未图示)。
在注入部201与扩张部件180之间配置了具有能够扩张的空间的缓冲部件202。缓冲部件202由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具有挠性的袋状部件构成。此外,在缓冲部件202上也可以设置表示注射器向注入部201的插入方向的箭头状标记。
在缓冲部件202的一端侧连接注入部201。注入部201的内腔与缓冲部件202的空间连通。然而,在内置于注入部201的止回阀被关闭的期间内,注入部201的内腔与缓冲部件202的空间的连通是被截断的。
在缓冲部件202的另一端侧连接具有挠性的管203。管203的内腔与缓冲部件202的空间连通。另外,管203的处于与缓冲部件202连接的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与扩张部件180连接。管203的内腔与扩张部件180的内腔183连通。
手术师在使扩张部件180扩张时,向注入部201插入注射器(未图示)的筒顶部并打开止回阀。手术师在将注入部201的止回阀打开的状态下,推动注射器的推杆,由此向扩张部件180的内腔183注入注射器内的空气。
若空气注入至扩张部件180的内腔183,则扩张部件180扩张。若扩张部件180扩张,则经由管203与扩张部件180的内腔183连通的缓冲部件202会膨张。手术师通过目视确认缓冲部件202的膨张,由此能够简单掌握空气没有泄漏,扩张部件180已经扩张。
手术师在使扩张部件180收缩时,向注入部201插入注射器的筒顶部,拉动注射器的推杆。手术师通过进行上述的操作,能够将扩张部件180的内腔183的空气向注射器排出。
此外,注入部201、缓冲部件202以及管203也可以在与扩张部件180连结后的状态下准备以及提供,或也可以为在与扩张部件180分离的状态下准备以及提供。
<止血器具的使用例>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4来说明止血器具100的第1使用例。
第1使用例中,说明对形成于图10所示的患者的右手H1的第1穿刺部位p1进行止血时的止血器具100的使用顺序。
图11表示对使用向第1穿刺部位p1插入的引导器300的鞘管进行的各种手术实施结束后的状态。
手术师当将止血器具100向患者的右手H1装戴时,如图11所示,以使扩张部件180以及支承部件110与第1穿刺部位p1重叠的方式配置。此时,手术师经由形成于支承部件110的孔部117(参照图7),在目视确认配置于扩张部件180的标记部185的位置的同时将标记部185配置于第1穿刺部位p1,由此能够将扩张部件180以及支承部件110恰当定位于第1穿刺部位p1。
手术师当使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以使支承部件110与食指掌骨B1和大拇指掌骨B2重叠的方式配置支承部件110。如图10所示,食指掌骨B1与大拇指掌骨B2的间隔从指先侧朝向前臂部A侧逐渐变窄。如上述那样,支承部件110的宽度W从上端部111侧朝向下端部112变窄(参照图8)。因此,手术师能够配合着食指掌骨B1和大拇指掌骨B2来配置支承部件110。手术师通过配合着食指掌骨B1和大拇指掌骨B2配置支承部件110,能够防止在扩张部件180与右手H1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12所示,手术师将第2带体部150以及第3带体部160沿着患者的右手H1的外周卷绕。手术师通过使配置于第2带体部150的内表面的第3固定部位173(参照图2)与配置于第3带体部160的外表面的第2固定部位172(参照图1)接触,而能够经由各固定部位172、173将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连接。手术师通过在将支承部件110与食指掌骨B1以及大拇指掌骨B2重叠的状态下将各带体部150、160彼此连接,能够将各带体部150、160沿着右手H1的外周牢固卷绕。
手术师当对第1穿刺部位p1进行止血时,能够使配置于第2带体部150的内表面的第3固定部位173与第2固定部位172的第2分支部172b连接。第1穿刺部位p1与第2穿刺部位p2相比位于患者的右手H1的指尖侧(参照图10)。因此,手术师当对第1穿刺部位p1进行止血时,经由与第1分支部172a相比位于患者的右手H1的前臂部A侧的第2分支部172b将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连接,由此能够缩小各带体部150、160拘束患者的右手H1的范围。
另外,第2固定部位172配置于第3带体部160的主体部165。因此,在第2固定部位172与第3带体部160的一端部161之间存在有主体部165的一部分。手术师当将第3带体部160卷绕于患者的右手H1时,以第3带体部160的一端部161为基点拉拽主体部165,由此能够防止没有在第2带体部150与第3带体部160的连接中使用到的第1分支部172a从患者的右手H1浮起。根据上述那样的理由,手术师当经由第2分支部172b连接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时,能够防止第1分支部172a浮起(参照图15、图17)。
此外,也可以为,在第2固定部位172未设有第1分支部172a以及第2分支部172b,采用将第3带体部160自身划分为多个部分的构造(参照图19)。然而,若第3带体部160在位于覆盖部130侧的一端部161处是分割的,则当手术师将第3带体部160向患者的右手H1卷绕时,无法通过第2带体部150抑制覆盖部130中连接有第3带体部160的范围(边)的整体。因此,覆盖部130以及第3带体部160的相对于右手H1的密贴性降低。另外,在将第3带体部160分割后的情况下,在没有使用止血器具100的期间内第3带体部160中没有与第2带体部150连接的部分从止血器具100垂下配置。因此,第3带体部160在止血器具100的装戴时会碍事。另外,在将第3带体部160分割后的情况下,不得不增大第3带体部160的宽度。由此,难以使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的宽度形成为大致相同。另外,由此,当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难以相对于第2带体部150所卷绕的位置和第3带体部160所卷绕的位置均匀施加力。
如图13所示,手术师将第1带体部140从位于患者的右手H1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指间部fb穿过,同时将第1带体部140的一部分配置于患者的右手H1的掌心侧。此时,手术师通过使配置于第1带体部140的内表面的第4固定部位174(参照图2)与配置于第2带体部150的外表面的第1固定部位171(参照图1)接触,能够经由各固定部位172、174将第1带体部140和第2带体部150连接。
支承部件110具有具备三条边的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止血器具100具有以从支承部件110的各边延伸的方式配置的三个带体部140、150、160。因此,止血器具100通过使各带体部140、150、160相互连接,能够在相对于支承部件110的各边付与均等的力的状态下将支承部件110固定于患者的右手H1。
另外,支承部件110具有相对于第1带体部140的长轴C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止血器具100通过将以第1带体部140为基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各带体部150、160卷绕于患者的右手H1,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110沿着左右方向均匀付与力。由此,止血器具100在将支承部件110配置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中,能够防止在支承部件110发生位置偏移。
手术师在将注射器与注入部201连接的状态下,向扩张部件180注入空气,由此使扩张部件180扩张。止血器具100若如图14所示地使扩张部件180扩张,则扩张部件180相对于第1穿刺部位p1付与压迫力。
支承部件110若在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下使扩张部件180扩张,则将扩张部件180对患者的右手H1按压。由此,止血器具100能够防止扩张部件180从患者的右手H1浮起。
手术师当使用止血器具100进行止血时,为了提高支承部件110的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的固定力,能够将配置于指间部fb的第1带体部140更大力勒紧。手术师通过如上述那样地将第1带体部140勒紧,即使支承部件110在患者的右手H1上以不稳定状态配置,也能将支承部件110与患者的右手H1牢固固定。然而,若上述那样地将第1带体部140大力勒紧,则有时患者会产生疼痛。因此,在因患者的疼痛等而无法强行进行第1带体部140的勒紧的情况下,止血器具100有时会导致支承部件110的下表面110a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的体表面倾斜配置。
相对于上述那样的课题,止血器具100构成为,支承部件110的侧面部113的厚度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薄。在此基础上,以配置于位于患者的手指彼此之间的指间部fb的方式构成的第1带体部140构成为,从支承部件110的上端部111侧延伸,并将支承部件110的上端部111侧对患者的右手F按压。因此,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下,若扩张部件180开始扩张,则扩张部件180对支承部件110的上端部111施加力。支承部件110通过扩张部件180所施加的力而使上端部111侧浮起。由此,支承部件110如图14所示地使支承部件110的下表面110a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的体表面大致平行配置。因此,止血器具100当扩张部件180扩张时,能够相对于第1穿刺部位p1在垂直方向上付与压迫力。
支承部件110的各角部115a、115b、115c具有带圆弧的形状(参照图8)。因此,止血器具100当扩张部件180扩张而对穿刺部位p1付与压迫力时,能够防止支承部件110的各角部115a、115b、115c咬入患者的右手H1。
手术师通过以上顺序使用止血器具100,能够对形成于患者的右手H1的第1穿刺部位p1进行止血。
接着,参照图15至图17,说明止血器具100的第2~第4使用例。第2~第4使用例的说明中,适当省略在第1使用例中已经说明的内容。
图15表示止血器具100的第2使用例。第2使用例是使用止血器具100对第2穿刺部位p2(参照图10)进行止血的方法。第2使用例中,手术师通过使配置于第2带体部150的内表面的第3固定部位173(参照图2)与配置于第3带体部160的外表面的第2固定部位172的第1分支部172a(参照图1)接触,能够经由各固定部位172、173将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连接。
手术师在对第2穿刺部位p2进行止血时,经由与第1分支部172a相比位于患者的指尖侧的第1分支部172a将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连接,由此能够缩小患者的右手H1由各带体部150、160拘束的范围。
图16表示止血器具100的第3使用例。
第3使用例是使用止血器具100对形成于患者左手H2的第3穿刺部位p3进行止血的方法。第3使用例中,手术师与对第1穿刺部位p1进行止血的情况同样地,使配置于第2带体部150的内表面的第3固定部位173(参照图2)与配置于第3带体部160的外表面的第2固定部位172的第2分支部172b(参照图1)接触,由此能够经由各固定部位172、173将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连接。
手术师当对第3穿刺部位p3进行止血时,经由与第1分支部172a相比位于患者左手H2的前臂部A侧的第2分支部172b将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连接,由此能够缩小患者的左手H2由各带体部150、160拘束的范围。
图17表示止血器具100的第4使用例。
第4使用例是使用止血器具100对形成于患者左手H2的第4穿刺部位p4进行止血的方法。第4使用例中,手术师与对第2穿刺部位p2进行止血的情况同样地,使配置于第2带体部150的内表面的第3固定部位173(参照图2)与配置于第3带体部160的外表面的第2固定部位172的第1分支部172a(参照图1)接触,由此能够经由各固定部位172、173将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连接。
手术师当对第4穿刺部位p4进行止血时,经由与第2分支部172b相比位于患者左手H2的指尖侧的第1分支部172a将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连接,由此能够缩小患者的左手H2由各带体部150、160拘束的范围。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其具有:以将第1穿刺部位p1覆盖的方式构成的支承部件110;以将支承部件110固定于第1穿刺部位p1的方式构成的固定部件120;和与支承部件110连接并以压迫第1穿刺部位p1的方式构成的扩张部件180。支承部件110具有:位于扩张部件180的前端侧且形成支承部件110的端部的上端部111;位于扩张部件180的基端侧且形成上端部111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下端部112;和将上端部111与下端部112相连的侧面部113,支承部件110具有比扩张部件180大的刚性。固定部件120以配置于患者的手指彼此之间的方式构成,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带体部140和沿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带体部150。支承部件110构成为,支承部件110的宽度W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窄,且侧面部113的厚度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薄。第1带体部140从上端部111侧沿第1方向延伸,第2带体部150从侧面部113侧沿第2方向延伸。
上述那样构成的止血器具100具有支承部件110,该支承部件110具有比扩张部件180大的刚性。支承部件110在对避开患者右手H1的食指掌骨B1和患者右手H1的大拇指掌骨B2的规定位置处形成的第1穿刺部位p1进行止血时,以与扩张部件180一起将第1穿刺部位p1覆盖的方式配置。支承部件110通过将扩张部件180对患者的右手H1按压,能够防止扩张部件180从患者的右手H1浮起。另外,支承部件110的宽度W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窄。因此,当将支承部件110配置于患者的右手H1时,能够将支承部件110配合着食指掌骨B1和大拇指掌骨B2配置。因此,能够将第2带体部150沿着患者的右手H1的外周牢固卷绕。另外,支承部件110构成为,侧面部113的厚度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薄。而且,以配置于位于患者的手指彼此之间的指间部fb的方式构成的第1带体部140构成为,从支承部件110的上端部111侧延伸,将支承部件110的上端部111侧对患者的右手H1按压。因此,扩张部件180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下开始止血时,能够对支承部件110的上端部111施加力。支承部件110通过扩张部件180所施加的力而使上端部111侧浮起。由此,支承部件110使支承部件110的下表面110a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的体表面大致平行配置。因此,止血器具100在将扩张部件180以及支承部件110配置于第1穿刺部位p1的状态下将第1带体部140以及第2带体部150固定于患者的右手H1,由此能够相对于第1穿刺部位p1在垂直方向上付与扩张部件180的压迫力。由此,止血器具100能够相对于第1穿刺部位p1有效付与压迫力。
另外,支承部件110具有相对于第1带体部140的长轴C左右对称的外形。
具有上述那样构成的止血器具100中,支承部件110具有相对于第1带体部140的长轴C左右对称的外形,由此,通过将以第1带体部140为基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各带体部150、160卷绕于患者的右手H1,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110沿着左右方向付与均等的拉伸力。由此,止血器具100在将支承部件110配置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中,能够防止在支承部件110发生位置偏移。
另外,固定部件120具有沿与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不同的第3方向延伸的第3带体部160。第3带体部160从与第2带体部150隔着支承部件110位于相反侧的侧面部113沿第3方向延伸。第3带体部160具有:位于支承部件110侧的一端部161;位于一端部161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163;和在一端部161与另一端部163之间延伸的主体部165。主体部165具有相对于第2带体部150能够拆装地构成的第2固定部位172。第2固定部位172的位于另一端部163侧的端部分支为多个部分172a、172b。
上述那样构成的止血器具100在将第3带体部160卷绕于患者的右手H1时,通过以第3带体部160的一端部161为基点拉拽主体部165,能够防止在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的连接中没有使用到的第2固定部位172的第1分支部172a(或第2分支部172b)从患者的右手H1浮起。另外,手术师在连接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时,能够使配置于第2带体部150的内表面的第3固定部位173相对于第1分支部172a以及第2分支部172b选择性连接。由此,止血器具100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能够缩小各带体部150、160拘束患者的右手H1的范围。
另外,支承部件110的位于外周侧面的各角部115a、115b、115c具有带圆弧的形状。
止血器具100由于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所以当扩张部件180扩张而对第1穿刺部位p1付与压迫力时,能够防止支承部件110的各角部115a、115b、115c咬入患者的右手H1。
另外,支承部件110在与扩张部件180重叠的位置具有孔部117。
止血器具100由于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所以当手术师将扩张部件180以及支承部件110向第1穿刺部位p1配置时,能够经由形成于支承部件110的孔部117,目视确认配置于扩张部件180的标记部185的位置。因此,止血器具100能够基于标记部185将扩张部件180恰当定位于第1穿刺部位p1。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止血器具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以下说明中,适当省略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部件和止血器具的使用顺序等的说明。另外,变形例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说明的内容能够认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变形例>
配置于第3带体部160的第2固定部位172的形状能够任意变更。例如,如图18所示,第2固定部位172也能够通过如在第3带体部160的另一端部163侧形成有两个分支部172a、172b的心型那样的形状构成。
<第2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A中,固定部件120具有沿与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不同的第3方向延伸的第3带体部160。
第3带体部160从与第2带体部150隔着支承部件110位于相反侧的侧面部113(参照图8)沿第3方向延伸。
第3带体部160具有:位于支承部件110侧的一端部161;位于一端部161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163;和在一端部161与另一端部163之间延伸的主体部165。
第3带体部160在主体部165处分支为第1部分160a和第2部分160b。
第1部分160a以及第2部分160b上分别能够配置第2固定部位172。
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A当手术师连接第2带体部150和第3带体部160时,能够使配置于第2带体部150的内表面的第3固定部位173(参照图2)相对于第1部分160a以及第2部分160b选择性连接。由此,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A与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同样地,当将止血器具100A装戴于患者的手H时,能够缩小各带体部150、160拘束患者的右手H1的范围。
<支承部件的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20至图24,说明支承部件的变形例。
如图20所示,在支承部件110A没有形成孔部117(参照图7)。这样地也可以在支承部件110A上不形成孔部117。此外,在如支承部件110A那样地没有设置孔部117的情况下,能够将支承部件110A中与标记部185重叠的部分(参照图6)或支承部件110A整体形成为透明。
如图21至图24所示,支承部件的平面形状只要以支承部件的宽度从上端部111朝向下端部112变窄的方式形成,就没有特别限定。支承部件110B也可以如图21所示地,角部具有没有以带圆弧的形状形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另外,支承部件110C也可以如图22所示,具有五边形的形状。另外,支承部件110D也可以如图23所示,具有梯形的形状。另外,支承部件110E也可以如图24所示,具有六边形的形状。
此外,图21至图24所示的各支承部件110B、110C、110D、110E中,孔部117的形成可以被省略。另外,图22至图24所示的各支承部件110C、110D、110E中,角部也可以为具有带圆弧的形状。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说明了本发明的止血器具,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内容,能够基于技术方案的记载而适当变更。
止血器具的各部分的形状和尺寸等只要能够通过配置于穿刺部位的按压部件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就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变更。
本申请基于2021年3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057231号,其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作为整体被引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止血器具
110、110A、110B、110C、110D、110E支承部件
110a支承部件的下表面
110b支承部件的上表面
111支承部件的上端部
112支承部件的下端部
113支承部件的侧面部
115a、115b、115c支承部件的角部
120固定部件
130覆盖部
130a覆盖部的内表面
130b覆盖部的外表面
140第1带体部
141第1带体部的一端部
143第1带体部的另一端部
145第1带体部的主体部
150第2带体部
151第2带体部的一端部
153第2带体部的另一端部
155第2带体部的主体部
160第3带体部
160a第1部分
160b第2部分
161第3带体部的一端部
163第3带体部的另一端部
165第3带体部的主体部
171第1固定部位
172第2固定部位
172a第1分支部
172b第2分支部
173第3固定部位
174第4固定部位
180扩张部件(按压部件)
183扩张部件的内腔
185标记部
190连接部件
191空间部
A前臂部
B1食指掌骨
B2大拇指掌骨
C第1带体部的长轴
H手
H1右手
H2左手
T1母长伸肌腱
T2短母伸筋腱
V1血管(远位桡骨动脉)
V2动脉
fb指间部
p1第1穿刺部位
p2第2穿刺部位
p3第3穿刺部位
p4第4穿刺部位。

Claims (6)

1.一种止血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以将形成于患者的穿刺部位覆盖的方式构成的支承部件;
以将所述支承部件固定于所述患者的所述穿刺部位的方式构成的固定部件;和
与所述支承部件连接并以压迫所述患者的所述穿刺部位的方式构成的按压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上端部、下端部和侧面部,且具有比所述按压部件大的刚性,其中,所述上端部位于所述按压部件的前端侧,形成所述支承部件的端部,所述下端部位于所述按压部件的基端侧,形成与所述上端部为相反侧的端部,所述侧面部将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相连,
所述固定部件以配置于所述患者的手指彼此之间的方式构成,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带体部和沿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带体部,
所述支承部件构成为,所述支承部件的宽度从所述上端部朝向所述下端部变窄,且所述侧面部的厚度从所述上端部朝向所述下端部变薄,
所述第1带体部从所述上端部侧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
所述第2带体部从所述侧面部侧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带体部的长轴左右对称的外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止血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沿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不同的第3方向延伸的第3带体部,
所述第3带体部从与所述第2带体部隔着所述支承部件位于相反侧的所述侧面部沿第3方向延伸,
所述第3带体部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侧的一端部、位于所述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和在所述一端部与所述另一端部之间延伸的主体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2带体部能够拆装地构成的固定部位,
所述固定部位的位于所述另一端部侧的端部分支为多个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止血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沿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不同的第3方向延伸的第3带体部,
所述第3带体部从与所述第2带体部隔着所述支承部件位于相反侧的所述侧面部沿第3方向延伸,
所述第3带体部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侧的一端部、位于所述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和在所述一端部与所述另一端部之间延伸的主体部,
所述第3带体部在所述主体部处分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止血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的位于外周侧面的角部具有带圆弧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止血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在与所述按压部件重叠的位置具有孔部。
CN202280023350.2A 2021-03-30 2022-03-29 止血器具 Pending CN1171199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7231 2021-03-30
JP2021-057231 2021-03-30
PCT/JP2022/015311 WO2022210656A1 (ja) 2021-03-30 2022-03-29 止血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19977A true CN117119977A (zh) 2023-11-24

Family

ID=83459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3350.2A Pending CN117119977A (zh) 2021-03-30 2022-03-29 止血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00462A1 (zh)
EP (1) EP4302709A1 (zh)
JP (1) JPWO2022210656A1 (zh)
CN (1) CN117119977A (zh)
WO (1) WO20222106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6667A1 (ja) * 2022-03-18 2023-09-21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84905B2 (en) * 2017-11-03 2022-03-29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Hemostasis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CN112351744B (zh) * 2018-08-01 2024-04-30 泰尔茂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JP2022029463A (ja) * 2018-11-29 2022-02-18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JP2021057231A (ja) 2019-09-30 2021-04-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バッテリー用包装材料、及び包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10656A1 (ja) 2022-10-06
US20240000462A1 (en) 2024-01-04
EP4302709A1 (en) 2024-01-10
JPWO2022210656A1 (zh)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1255B (zh) 止血器具和止血方法
CN108024817B (zh) 止血器具
US10575859B2 (en) Hemostatic device
JP4624434B2 (ja) 止血器具
EP3434204B1 (en) Hemostatic instrument
CN108882943B (zh) 止血器具
JP2012034821A (ja) 止血器具
WO2020111184A1 (ja) 止血器具
JP2012010823A (ja) マーカ付止血器具
JP2020018686A (ja) 止血器具
US20240000462A1 (en) Hemostatic device
JP2019058498A (ja) 止血器具
JP7236439B2 (ja) 止血器具
RU108943U1 (ru) Гемостат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2020116313A (ja) 止血器具、および被覆部材
US20090198190A1 (en) Mounting Pad, an Adhesive Device Comprising Such Mounting Pad, and Method of Applying Such Devices to a Patient
EP3818951A1 (en) Hemostatic instrument
JP2012029938A (ja) 止血器具
EP4331507A1 (en) Hemostatic instrument
WO2022176938A1 (ja) 止血器具
JP4125095B2 (ja) 止血器具
WO2023176667A1 (ja) 止血器具
JP2022175655A (ja) 止血器具
JP2022121821A (ja) 止血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