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2649A - 鞋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2649A
CN117042649A CN202180096167.0A CN202180096167A CN117042649A CN 117042649 A CN117042649 A CN 117042649A CN 202180096167 A CN202180096167 A CN 202180096167A CN 117042649 A CN117042649 A CN 1170426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gue
region
expansion
contraction
fo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61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泽圭太
新阳介
中村浩基
北本桂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s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0426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26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26Tongues for sho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02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 A43B1/04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braided, knotted, knitted or croche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3/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the use
    • A43B3/0036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the use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shape or design
    • A43B3/0068V-shaped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在鞋10中包括:鞋底60;鞋帮20,与鞋底60接合;以及鞋舌50,设置于由鞋底60及鞋帮20形成的内部空间40内。鞋舌50由编织构件形成,具有沿着鞋10的前后方向的山折形状的棱线部56。鞋舌50由一枚编织构件形成,其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各自的侧端部分别接合于内部空间40内的底部与侧部的切线附近。鞋舌50形成为从棱线部56至内脚侧或外脚侧的侧端部的区域的一部分的伸缩性较邻接的其他至少一部分而言更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
背景技术
以前,在鞋上设置鞋舌的目的主要在于:覆盖穿着者的脚背部分以防止尘土或粉尘侵入鞋内部的方面,以及保护脚背部分免受鞋带产生的紧固压力的方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303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9504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若要提高鞋舌对脚背的贴合性,根据设计的方法,则在放脚时鞋舌有可能因与脚背的摩擦而被拉到鞋的内部,或者放脚变得狭窄。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了兼顾放脚的容易性及对脚形状的贴合性的鞋。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鞋包括:鞋底;鞋帮,与鞋底接合;以及鞋舌,设置于由鞋底及鞋帮形成的空间内。鞋舌由编织构件形成,并且具有沿着鞋的前后方向的山折形状的棱线部。
此处所说的“鞋”可为例如跑步鞋等的将鞋带系紧而连结的类型的鞋。“鞋帮”例如可由网状构件或编织构件形成。“棱线部”可为在鞋舌的上表面中央以沿着前后方向呈向上的山形的方式折叠的山折形状。山折部分可折叠得尖锐,以使折痕清晰,也可折叠成弯曲状,以使折痕不明显。
根据所述形态,通过将鞋舌形成为呈向上的山形的山折形状,与以前的平坦的鞋舌相比,可扩宽放脚的范围,减小放脚时鞋舌与脚摩擦的面积,从而可使鞋舌不易卷入。另外,即便形成山折形状,因由柔软的编织构件形成,因此若放脚并系紧鞋带,则也可平坦地与脚背贴合。
鞋舌可由一枚片状的编织构件形成,并且其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各自的侧端部分别接合于空间内的底部与侧部的切线附近。“接合”例如可通过缝合或接着、蒸镀等方法连接。根据所述形态,将鞋舌的两侧端部接合于空间内的底部与侧部的切线附近,由此鞋舌可包裹整个中脚部而容易使鞋舌与脚背贴合。
鞋舌可形成为从棱线部至内脚侧或外脚侧的侧端部的区域的一部分的伸缩性较邻接的其他至少一部分而言更高。根据所述形态,通过从棱线至脚宽方向设置伸缩性高的区域,可容易与穿着者各自的脚宽贴合。
鞋舌在从其前端部向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各自的侧端部连续的周缘的一部分具有形成为圆弧状的凹部,并且形成所述凹部的圆弧的弧度小于π弧度。根据所述形态,即便不设置以前那样的深切口,也可确保前端部的移动容易度,通过仅设置以弧度未满π弧度的圆弧形成的浅凹陷,便可容易移动前端部。另外,与无深切口相应地覆盖脚背的区域也变宽,也可实现对脚背的贴合性的提高。
鞋舌的前端部可较邻接的其他至少一部分而言更具有厚度。根据所述形态,可使对鞋舌的脚部触感良好,并且抑制脚踝的紧固感。
前端部的具有厚度的部位可为在俯视时形成为新月状,并且所述新月状的两端部分别向脚尖方向延伸。前端部的两端部可位于与鞋帮重叠而隐藏的位置,也可为与位于在将鞋带系紧并连结时靠近脚踝的位置、即最上端的扣眼孔重叠的位置。根据所述形态,容易感觉到鞋带的紧固的最上端的扣眼孔(特别是金属制的扣眼)难以直接碰到脚背,可期待基于脚背保护的穿着感的提高。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实现了兼顾放脚的容易性及对脚形状的贴合性的鞋。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鞋的俯视图。
图2是从左斜前方观察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鞋底与鞋舌的接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穿着者将脚放入鞋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沿着图5的A-A线的鞋舌的剖面的图。
图7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8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9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0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1是将第六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2是将第七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3是将第八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4是将第九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5是将第十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6是将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7是将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8是将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9是将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0是将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1是将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2是将第十七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3是将第十八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4是将第十九实施方式的鞋舌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基础,参照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变形例中,对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宜省略重复的说明。为了便于理解,各附图中的构件的尺寸适宜放大、缩小来表示。在各附图中省略显示在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方面不重要的构件的一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鞋的俯视图。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鞋10的结构进行说明。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图中,只要无特别说明,则表示左脚用的鞋或其部件,但本说明书的说明也同样地应用于右脚用的鞋或其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鞋10是用于跑步等运动或步行的系带鞋。鞋10包括鞋帮20、鞋带30、鞋舌50、以及鞋底60。从鞋10的脚宽方向的中心线C至图的右侧称为“内脚侧”,从中心线C至图的左侧称为“外脚侧”。关于右脚用的鞋,内脚侧与外脚侧左右反转。朝向图的左右方向的箭头W表示脚宽方向,朝向图的上下方向的箭头L表示鞋10的前后方向。
鞋帮20通过其下摆部与鞋底60接合而形成用于收容穿着者的脚的内部空间40,在鞋10的上部前方与穿着者的脚背对应的位置形成脚背开口部41,在鞋10的上部后方形成供穿着者插入脚的脚插入开口部42。鞋帮20在穿着者穿上鞋10时包裹脚的上部整体。鞋帮20与鞋底60通过接着等方法进行接合。
鞋舌50设置成从鞋帮20的背侧、即内部空间40之侧堵塞脚背开口部41,对穿着者的脚踝前部至脚背进行覆盖。鞋舌50是独立于鞋帮20的部件,鞋舌50的末端部缝合于形成脚背开口部41的前方端部的鞋帮20的开口端部21。鞋舌50的前端部在放脚时与脚踝前面接触。
鞋带30穿过多个扣眼孔23在鞋舌50之上交叉,在被紧固时由所述紧固力产生的向下方的按压力经由鞋舌50而施加至穿着者的脚背,鞋舌50与穿着者的脚背贴合。此外,在本图中例示了将鞋带30在扣眼孔23穿过并紧固的类型的鞋,但也可为将鞋带30钩挂于钩上并紧固的类型的鞋、或利用拨盘式的鞋带来紧固的类型的鞋、利用粘扣带来紧固的类型的鞋。
鞋舌50形成为将材质或粗细等性质不同的多种纺纱织入而成为一枚编织构件。鞋舌50具有在俯视时大致中央的位置、即大致沿着中心线C的位置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棱线部56。棱线部56是以呈向上的山形的方式折叠后的山折形状,通过以此种山折形状残留在中央的立体形状织入的方法形成鞋舌50。棱线部56的山折形状可为折叠得尖锐以使折痕清晰的形状,也可为折痕不明显的弯曲状。
鞋舌50通过紧固鞋带30,如图示的紧固方向T那样产生从内脚侧及外脚侧的两侧向中心线C的紧固力时,所述紧固力成为向下方的按压力而施加至鞋舌50的上表面,将鞋舌50推压至脚背。另外,鞋舌50是独立于鞋帮20的部件,如后述那样,鞋舌50的两侧端部在内部空间40中缝合于鞋底60的中底,沿脚宽方向W被拉伸,与编织构件的伸缩性或柔软性相结合,与穿着者的中脚部的脚背侧整体相贴合。此处,在以前那样的使鞋帮20与鞋舌50一体地形成的一体结构的情况下,在紧固鞋带时,在鞋带之下无鞋帮或鞋舌的避让处,有在脚背上产生褶皱的担忧。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鞋舌50由于向内脚侧及外脚侧延伸的侧端部与中底接合而向脚宽方向扩展,因此可防止因鞋带30的紧固而向中心线C附近被拉伸而被拢集的变形。
图2是从左斜前方观察鞋的立体图。在本图中,表示将鞋带30除去后的状态。鞋底60构成为如下形式:在作为接地部分的外鞋底60a上按照中鞋底60b、中底60c的顺序重叠并接着,并且在脚后跟的位置接着有鞋跟稳定器(heel counter)60d。中底60c位于鞋帮20的内侧,从外部无法看到,因此在图中由虚线表示。鞋舌50中由实线表示从脚背开口部41露出的部分,由虚线表示被鞋帮20隐藏的部分。中鞋底60b的上表面轮廓也由虚线表示被鞋帮20隐藏的内脚侧部分。在实际的产品中,未图示的鞋垫被插入至内部空间40并铺在底部、即中底60c上。
鞋舌50在位于上表面中央的棱线部56中形成山折形状。在未向鞋10中放脚的状态下,如图示那样,棱线部56的山折形状呈从脚尖方向至前端部51翘曲的形状。由此,脚插入开口部42的范围容易自然地扩展,容易由穿着者将脚放入脚插入开口部42。前端部51形成为较鞋舌50中的邻接的其他部分而言更具有厚度。
鞋帮20的内脚侧端部与鞋底60在内脚侧切线24a处接合,鞋帮20的外脚侧端部与鞋底60在外脚侧切线24b处接合。鞋舌50的内脚侧侧端部52a在内脚侧切线24a的附近缝合于鞋帮20,鞋舌50的外脚侧侧端部52b在外脚侧切线24b的附近缝合于鞋帮20。中底60c的外径比中鞋底60b的外径小一圈,表示中底60c的外径线的虚线描绘在较内脚侧切线24a及外脚侧切线24b更靠内侧。鞋舌50的内脚侧侧端部52a在沿着中底60c的外径的内脚侧切线62a的位置与中底60c缝合,鞋舌50的外脚侧侧端部52b在沿着中底60c的外径的外脚侧切线62b的位置与中底60c缝合。
前端部51的两端部形成为向下延伸的新月状。前端部51的向下的两端部位于与鞋帮20重叠而隐藏的位置,与位于在将鞋带30系紧并连结时靠近脚踝的位置、即最上端的扣眼孔23重叠。由此,容易感觉到鞋带30的紧固的最上端的扣眼孔23(特别是金属制的扣眼)难以直接碰到脚背,可期待基于脚背保护的穿着感的提高。
此外,作为变形例,内脚侧侧端部52a及外脚侧侧端部52b也可通过接着等方法而非缝合来与鞋底60接合。另外,作为另一变形例,内脚侧侧端部52a及外脚侧侧端部52b也可在鞋底60与鞋帮20的切线附近,相对于鞋帮20而非相对于鞋底60来接合。
位于前方的鞋舌50的末端部与鞋帮20的形成脚背开口部41的开口端部21缝合。与鞋舌50的外脚侧侧端部52b邻接的外缘部57在脚插入开口部42的附近与网状构件的内布料22缝合,鞋舌50与内布料22成为一体,形成开口端部21附近的内部空间40的内壁。
图3是表示鞋底60与鞋舌50的接合状态的立体图。在本图中,表示将鞋帮20、鞋带30、鞋跟稳定器60d除去后的状态。内脚侧切线24a及外脚侧切线24b基本上与中鞋底60b的上表面轮廓一致。在中鞋底60b的上表面,将中底60c接着于内脚侧切线24a及外脚侧切线24b的稍内侧,形成由鞋帮20形成的内部空间40的底部。虽未图示,但沿着中鞋底60b的上表面轮廓接着的鞋帮20的下摆部以夹在中底60c的下表面外周与中鞋底60b之间的形式进行接着,并且沿着中底60c的上表面轮廓与内脚侧侧端部52a及外脚侧侧端部52b一起缝合于中底60c。在图3中,由斜线表示将内脚侧侧端部52a与中底60c缝合的内脚侧切线62a、与将外脚侧侧端部52b与中底60c缝合的外脚侧切线62b,但实际上与未图示的鞋帮20的下摆部一起缝合于中底60c。
在未将脚放入鞋10的状态下,如强调线S所示,棱线部56的山折形状呈从前侧(脚尖侧)的末端部59至前端部51向上方翘曲的形状。由此,脚插入开口部42的范围容易自然地扩展,容易由穿着者将脚放入脚插入开口部42。
鞋舌50是独立于鞋帮20的部件,以单体具有与脚背一致的立体形状而被织入,通过内脚侧侧端部52a及外脚侧侧端部52b与鞋底60接合而呈独立立起的状态。另外,通过利用伸缩性高的编织构件的鞋舌50不仅包裹脚背,还包裹整个中脚部,可提高鞋舌50对中脚部的贴合感。另外,通过棱线部56具有从脚尖方向至前端部51翘曲的形状,脚插入开口部42的范围容易扩展,降低穿着者在放脚时鞋舌50因与脚的摩擦而被卷入鞋10的内侧的可能性,可容易地放脚。进而,通过鞋舌50呈立起的状态,缓和对穿着者的脚背的按压力。由于在鞋舌50的制造阶段形成立体形状,因此可从棱线部分消除在通过二次加工形成立体时不可避免的缝线,从而可使脚部触感良好。另外,在通过二次加工形成立体的情况下,制造工序复杂化、或因裁断而产生材料的损失等缺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均可避免。
图4是表示穿着者将脚放入鞋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当穿着者使脚踝70的关节向前方弯曲时,即,以脚踝与脚背的角度变小的方式使脚踝的关节弯曲时,脚踝70的前表面与鞋舌50的前端部51的背面接触。此时,根据鞋舌50的材质或形状、硬度,穿着者有可能感觉到对脚踝有强力的紧固。本实施方式的前端部51形成为较鞋舌50中的邻接的其他部位而言更具有厚度,可使对鞋舌50的脚部触感良好,并且通过鞋舌50的伸缩性或弹力性抑制脚踝的紧固感。
图5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鞋舌50包括呈上半圆状向图的上方延伸的前端部51、呈四边形形状地向内脚侧延伸的内脚侧侧端部52a、呈四边形形状地向外脚侧延伸的外脚侧侧端部52b、呈波浪状地向图的下方延伸的末端部59、以及棱线部56附近的部分来构成。内脚侧侧端部52a通过内脚侧切线62a与中底60c缝合,外脚侧侧端部52b通过外脚侧切线62b与中底60c缝合。末端部59在开口端部21与鞋帮20缝合。作为与内脚侧切线62a邻接的内脚侧侧端部52a的上边的外缘部57a、及作为与外脚侧切线62b邻接的外脚侧侧端部52b的上边的外缘部57b在内部空间40中与内布料22缝合。
本实施方式的鞋舌50可通过改变在每个区域中使用的纺纱的材质、粗细、编织方法等,在一枚鞋舌50中一体地形成不同的伸缩性或不同的厚度的多个区域。本实施方式的鞋舌50由于伸缩性的高度不同,一体地形成被分为高伸缩区域、中伸缩区域、低伸缩区域的多个区域。另外,通过根据部位改变编织方法,使其具有沿着中心线呈山形的山折形状。
在鞋舌50的前端部51形成俯视时具有新月形状的低伸缩区域53。低伸缩区域53的新月形状是上半圆形中左右的端部以向图的下方、即脚尖方向下垂的方式延伸而成的形状。低伸缩区域53由伸缩性低的合成纤维的纺纱织入而形成。低伸缩区域53以较邻接的其他部分而言更具有厚度的方式厚厚地紧密地织入低伸缩的纺纱。
作为高伸缩区域55,设置有从鞋舌50的中心附近向下方沿着棱线部56扩展的纵长的三角形形状的中央高伸缩区域55c、以及在其两侧向内脚侧与外脚侧扩展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及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配置于较棱线部56更靠内脚侧处,具有以低伸缩区域53的右下端部与棱线部56之间为起点向右下方扩展、朝向内脚侧向横向延伸的形状。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配置于较棱线部56更靠外脚侧处,具有以低伸缩区域53的左下端部与棱线部56之间为起点向左下方扩展、朝向外脚侧向横向延伸的形状。
高伸缩区域55的伸缩性形成得比邻接的周围区域高。高伸缩区域55是由作为伸缩性高的纺纱的例如聚氨基甲酸酯弹性纤维(所谓的氨纶(spandex))的纺纱被织入而形成。作为用于高伸缩区域55的氨纶的粗细,例如优选为100旦尼尔(denier)~350旦尼尔。高伸缩区域55以网眼粗的密度织入,以使得比低伸缩区域53薄。
在鞋舌50中,低伸缩区域53与高伸缩区域55除外的区域是中伸缩区域54。中伸缩区域54的伸缩性比低伸缩区域53高,且伸缩性比高伸缩区域55低。中伸缩区域54也可由比在高伸缩区域55中使用的氨纶细的氨纶的纺纱进行织入而形成。即便是相同的氨纶,细的氨纶的伸缩性也相对低,特别是收缩力相对弱。中伸缩区域54以成为高伸缩区域55与低伸缩区域53的中间的厚度的密度被织入。
通过将低伸缩区域53设为下方凹陷的新月形状,可将棱线部56的多数形成为比低伸缩区域53薄的具有伸缩性的部分,直至前端部51附近,相应地可容易维持立体形状。通过设置从棱线部56至脚宽方向伸缩性高的区域,可容易地贴合每个穿着者的不同的脚宽。
鞋舌50在从其前端部51向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各自的侧端部连续的周缘的一部分具有形成为圆弧状的凹部58。形成凹部58的圆弧的弧度小于π弧度(rad)。若为以前的由伸缩性低的原材料形成的鞋舌,则需要通过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凹部58的位置设置深的切口,使其容易拉伸前端部而移动。另外,在为此种鞋舌形状的情况下,与有深的切口的量相应地,对脚背的贴合性可能会降低。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中的鞋舌50由伸缩性优异的编织构件形成,因此即便不设置以前那样的深的切口也可确保前端部51的移动容易度,凹部58只要为曲率半径较大、弧度未满π弧度(rad)的圆弧所形成的浅的凹陷即可。在所述情况下,与无深的切口相应地,覆盖脚背的区域也变宽,也可实现提高对脚背的贴合性。
图6示意性地表示沿着图5的A-A线的鞋舌的剖面。鞋舌50是通过在纺纱的微小的环上钩挂下一纺纱的环而使其连续的连续环而形成面的编织构件。从图左起表示低伸缩区域53、中伸缩区域54、高伸缩区域55、中伸缩区域54。低伸缩区域53使用伸缩性比其他区域低的纺纱,以比其他区域具有厚度的方式紧密地织入而形成。在使用编织原材料的以前的鞋舌中,有时在特别具有厚度的部分重叠例如2层等多层,在所述多层之间形成空腔。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是有厚度的低伸缩区域53的部分,也不是由在其间产生空洞的多层形成,而是以成为一枚编织构件的方式织入。
高伸缩区域55由伸缩性高的氨纶的纺纱织入而形成。高伸缩区域55以网眼粗的密度织入,以使得比低伸缩区域53薄。中伸缩区域54形成为伸缩性比低伸缩区域53高,且伸缩性比高伸缩区域55低。中伸缩区域54也可由比在高伸缩区域55中使用的氨纶细的氨纶的纺纱进行织入而形成。中伸缩区域54以成为高伸缩区域55与低伸缩区域53的中间的厚度的密度被织入。
如此,通过将低伸缩区域53、中伸缩区域54、高伸缩区域55分别利用不同的材质或粗细的纺纱连续地织入成为不同的厚度,将多个区域一体地形成为一枚编织构件。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此外,如以下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十九实施方式那样,通过改变鞋舌中包含的伸缩区域的形状或配置,可利用一枚鞋舌实现分别具有不同功能的鞋舌。
图7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在于,在内脚侧(图的右侧)未设置内脚侧高伸缩区域。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中伸缩区域54的一部分,伸缩性比位于左右对称的位置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低。由此,与外脚侧相比,抑制内脚侧的伸缩性而提高刚性,由此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8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前端部51中的低伸缩区域53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第一实施方式的低伸缩区域53为新月形状,相对于此,第四实施方式的低伸缩区域53具有新月形状部53a的中央部分沿着棱线部56向下方延伸至中央高伸缩区域55c的上端的中央下方延伸部53b,整体上具有接近T字形的形状,就所述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由此,可扩大沿着棱线部56的具有厚度的区域,进一步抑制紧固鞋带30时的脚背的紧固感。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配置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9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在于,在内脚侧(图的右侧)未设置内脚侧高伸缩区域。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中伸缩区域54的一部分,伸缩性比位于左右对称的位置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低。由此,与外脚侧相比,抑制内脚侧的伸缩性而提高刚性,由此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
(第五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0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高伸缩区域55不被分为多个区域,具有覆盖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所有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中央高伸缩区域55c的大小、位置、及形状。由此,可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上的伸缩性,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低伸缩区域53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新月形状。变形例中的低伸缩区域53也可如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低伸缩区域53那样具有新月形状的中央部分沿着棱线部56向下方延伸至鞋舌50的中心附近的接近T字形的形状。在以后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新月形状的低伸缩区域53的情况下,作为其变形例可使用T字形的低伸缩区域53,在各实施方式中例示T字形的低伸缩区域53的情况下,作为其变形例可使用新月形状的低伸缩区域53。
(第六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1是将第六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在于,在内脚侧(图的右侧)未设置高伸缩区域。即,本实施方式的高伸缩区域55具有从第五实施方式的高伸缩区域55除去了内脚侧的区域后的形状,覆盖外脚侧的区域及沿着中央的棱线部56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内脚侧区域是中伸缩区域54的一部分,伸缩性比外脚侧区域及中央的区域低。由此,与外脚侧或中央的区域相比,抑制内脚侧的伸缩性而提高刚性,由此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
(第七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2是将第七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被分为多个区域,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不同。即,本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整体的轮廓大致相同,形成于大致相同的区域,但在相当于穿着者的中脚部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带状的狭缝,具有通过这些狭缝而分割成多个部位的形状。各狭缝的部分是中伸缩区域54的一部分,伸缩性比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低。作为内脚侧整体,与如第二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那样在内脚侧整个面未设置高伸缩区域的结构相比,伸缩性高,但与设置有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的外脚侧相比,稍微抑制了中脚部的伸缩性。另外,在沿着棱线部56的中央部分也未设置高伸缩区域。由此,可强化中脚部的紧固,并且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棱线部56的中央部分未设置高伸缩区域,但在变形例中也可设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中央高伸缩区域。
(第八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七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3是将第八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被分为多个区域,相对于此,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进而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也被分为多个区域,在所述方面与第七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也与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同样地,在相当于穿着者的中脚部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带状的狭缝,具有通过这些狭缝而分割成多个部位的形状。各狭缝的部分是中伸缩区域54的一部分,伸缩性比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或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低。另外,在沿着棱线部56的中央部分也未设置高伸缩区域。由此,可强化中脚部的紧固,并且可实现抑制脚的横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棱线部56的中央部分未设置高伸缩区域,但在变形例中也可设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中央高伸缩区域。
(第九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4是将第九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低伸缩区域53包括新月形状部53a与中央下方延伸部53b,整体具有T字形,在所述方面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低伸缩区域53共同。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低伸缩区域53的中央下方延伸部53b向下方延伸至靠近鞋舌50的下端部的位置、即靠近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的下端部的位置,在所述方面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下方延伸部53b形成为沿着低伸缩区域53保持大致相同宽度的带状,并向下方延伸至靠近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及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的下端部的位置。另外,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的棱线部56侧的端部向左方延伸至靠近棱线部56的位置、即与中央下方延伸部53b无间隙地邻接的位置。同样地,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的棱线部56侧的端部向右方延伸至靠近棱线部56的位置、即与中央下方延伸部53b无间隙地邻接的位置。
由此,可将沿着棱线部56的具有厚度的区域从前端部51扩大至靠近脚尖侧的下端部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抑制紧固鞋带30时的脚背的紧固感。
(第十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5是将第十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高伸缩区域55的整体轮廓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高伸缩区域55的整体轮廓共同。另一方面,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高伸缩区域55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倾斜交叉的两条带状的低伸缩区域。交叉带状部53c是从新月形状部53a的两侧的下端部附近的位置夹着棱线部56向相反侧的斜下方延伸并交叉的两条带状的低伸缩区域,与新月形状部53a同样地较其他邻接的部位而言更具有厚度。
高伸缩区域55通过交叉带状部53c而被分割成四个区域。经分割的四个区域除了位于内脚侧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位于外脚侧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以外,还有沿着棱线部56位于上方的中央上方高伸缩区域55d、沿着棱线部56位于下方的中央下方高伸缩区域55e。
由此,可缓和由鞋带30的紧固引起的中脚部上部的紧固感,并且可实现更强力地包裹中脚部而抑制横摆。
(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十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十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6是将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第十实施方式中的交叉带状部53c置换为中伸缩区域而不是低伸缩区域的配置。即,设置有从新月形状部53a的两侧的下端部附近的位置夹着棱线部56向相反侧的斜下方延伸并交叉的两条带状的中伸缩区域即交叉带状部54a。
高伸缩区域55通过交叉带状部54a而被分割成四个区域。经分割的四个区域除了位于内脚侧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位于外脚侧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以外,还有沿着棱线部56位于上方的中央上方高伸缩区域55d、沿着棱线部56位于下方的中央下方高伸缩区域55e。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十实施方式同样地,可实现更强力地包裹中脚部而抑制横摆。
(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7是将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形成占据从棱线部56的附近朝向内脚侧侧端部52a的区域的大部分的中空部,在所述中空部设置有作为中伸缩区域的内脚侧部分中伸缩区域54b,在所述方面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脚侧相比,抑制内脚侧的伸缩性而提高刚性,由此也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
(第十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8是将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上倾斜地施加多个狭缝的形状形成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在所述方面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即,本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通过倾斜的三条狭缝即狭缝状中伸缩区域54c而被分割成多个区域。三条狭缝状中伸缩区域54c构成中伸缩区域54的一部分。结果,本实施方式的内脚侧整体上伸缩性比中伸缩区域54高,但伸缩性较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而言得到抑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脚侧相比,抑制内脚侧的伸缩性而提高刚性,由此也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
(第十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19是将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的约一半的大小。即,成为相当于利用假想的纵的中心线CM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分成两个的其中的棱线部56侧的一半的形状及大小,在比假想的纵的中心线CM靠内脚侧的一半不设置高伸缩区域,成为中伸缩区域54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脚侧相比,抑制内脚侧的伸缩性而提高刚性,由此也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
(第十五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20是将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比第三实施方式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大,向左方向延伸至外脚侧侧端部52b的边缘。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高伸缩区域的面积大的外脚侧相比,抑制内脚侧的伸缩性而提高刚性,由此也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
(第十六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与第三实施方式、第十四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第十四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21是将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的约一半的大小,在所述方面与第十四实施方式共同。其中,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的内脚侧端部与中伸缩区域的边界清晰,相对于此,第十六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形成为以内脚侧端部与中伸缩区域的边界变模糊的方式呈渐变状变化,在所述方面与第十四实施方式不同。即,本实施方式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形成为其伸缩性从棱线部56侧朝向内脚侧逐渐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脚侧相比,抑制内脚侧的伸缩性而提高刚性,由此也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另外,通过构成为伸缩性从高伸缩区域至中伸缩区域阶段性地变化,可更无不协调感地支撑足弓来实现贴合性的提高。
(第十七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22是将第十七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共同的方面在于:未设置内脚侧高伸缩区域,但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的形状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形成为以从外脚侧朝向棱线部56与邻接的中伸缩区域的边界变模糊的方式呈渐变状变化,其伸缩性逐渐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脚侧相比,抑制内脚侧的伸缩性而提高刚性,由此也可实现抑制因足弓塌陷而引起的过度前倾。另外,通过构成为伸缩性从高伸缩区域至中伸缩区域阶段性地变化,可更无不协调感地提高中脚部的稳定性来实现贴合性的提高。
(第十八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23是将第十八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人的脚背中的骨的隆起部分中通常棱线以脚踝前方的脚宽方向的中心附近为顶点,朝向拇指或内脚侧倾斜地向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骨的隆起部分,位于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中央高伸缩区域55c各自之间的中伸缩区域配置成从脚踝前方的脚背中心向内脚侧脚尖方向流动,在所述方面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即,位于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与中央高伸缩区域55c之间的中伸缩区域即内脚侧带部54d配置成从中央下方延伸部53b的附近朝内脚侧向斜下方流动。位于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与中央高伸缩区域55c之间的中伸缩区域即中央带部54e配置成从中央下方延伸部53b的下方沿着棱线部56向中央下方流动。结果,由内脚侧带部54d、中央带部54e分割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中央高伸缩区域55c整体上由从棱线部56附近流向内脚侧的形状及配置构成。
由此,沿着脚背的骨的隆起部分配置中伸缩区域,以所述中伸缩区域为界在两侧配置高伸缩区域,由此可形成意识到脚的骨的伸缩区域的配置,从而可实现脚背的贴合感的提高。
(第十九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鞋舌50的伸缩区域的形状及配置与第十八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十八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图24是将第十九实施方式的鞋舌50扩展后的状态的仰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伸缩区域的配置与人的脚背中的骨的隆起部分一致,配置成从脚踝前方的脚背中心向内脚侧脚尖方向流动,在所述方面与第十八实施方式共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带状的中伸缩区域,设置有从棱线部56附近向内脚侧流动的内脚侧带部54d,但不设置第十八实施方式的中央带部54e那样的区域。即,本实施方式的高伸缩区域以内脚侧带部54d为界被分割成两部分,包括占据内脚侧的内脚侧高伸缩区域55a、以及占据外脚侧及中央部分的外脚侧高伸缩区域55b。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沿着脚背的骨的隆起部分配置中伸缩区域,以所述中伸缩区域为界在两侧配置高伸缩区域,由此可形成意识到脚的骨的伸缩区域的配置,从而可实现脚背的贴合感的提高。
以上,以实施方式为基础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实施的形态是示例,这些各结构要素或其组合中能够实现各种变形例,并且这些变形例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了兼顾放脚的容易性及对脚形状的贴合性的鞋。
符号的说明
10:鞋
20:鞋帮
50:鞋舌
51:前端部
52:侧端部
53:低伸缩区域
53a:新月形状部
54:中伸缩区域
55:高伸缩区域
56:棱线部
58:凹部
60:鞋底
62:切线
L:前后方向

Claims (6)

1.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包括:
鞋底;
鞋帮,与所述鞋底接合;以及
鞋舌,设置于由所述鞋底及所述鞋帮形成的空间内,
所述鞋舌由编织构件形成,并且具有沿着鞋的前后方向的山折形状的棱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舌由一枚片状的编织构件形成,并且其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各自的侧端部分别接合于所述空间内的底部与侧部的切线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舌形成为从所述棱线部至内脚侧或外脚侧的侧端部的区域的一部分的伸缩性较邻接的其他至少一部分而言更高。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舌在从其前端部向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各自的侧端部连续的周缘的一部分具有形成为圆弧状的凹部,并且形成所述凹部的圆弧的弧度小于π弧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舌中其前端部较邻接的其他至少一部分而言更具有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的具有厚度的部位在俯视时形成为新月状,并且所述新月状的两端部分别向脚尖方向延伸。
CN202180096167.0A 2021-04-16 2021-04-16 Pending CN1170426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5685 WO2022219797A1 (ja) 2021-04-16 2021-04-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2649A true CN117042649A (zh) 2023-11-10

Family

ID=83640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6167.0A Pending CN117042649A (zh) 2021-04-16 2021-04-16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298946A4 (zh)
JP (1) JPWO2022219797A1 (zh)
CN (1) CN117042649A (zh)
WO (1) WO202221979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9401B2 (ja) * 1992-02-22 1994-09-07 株式会社アサヒ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運動靴
US8677654B2 (en) * 2010-11-18 2014-03-25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tongue of varying thickness
US9510636B2 (en) 2012-02-20 2016-12-06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n integral knit tongue
JP5950479B2 (ja) 2012-02-20 2016-07-13 ナイキ イノヴェイト シーヴィー ニットベロ要素を有する履物アッパー
US20140130374A1 (en) * 2012-11-15 2014-05-15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US9968156B2 (en) * 2014-05-30 2018-05-15 Nike, Inc. Method of making an article of footwear including knit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of warp knit construction forming a seamless bootie with tucked-in portion
JP6956153B2 (ja) * 2019-09-25 2021-10-27 美津濃株式会社 シューズのアッパー及びシュー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19797A1 (ja) 2022-10-20
JPWO2022219797A1 (zh) 2022-10-20
EP4298946A4 (en) 2024-04-03
EP4298946A1 (en) 2024-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2690B (zh) 具有含編織組件之跟部的鞋類物件
KR101975094B1 (ko) 이음매 없는 부티를 형성하는 경편 니트 구성의 편직 구성요소를 편직하는 것을 포함하는 신발류 물품의 제조 방법
BR112016020451B1 (pt) método de fabricação de um artigo de calçado, método de tear um elemento têxtil de malha e artigo de calçado
CN105792694A (zh) 包含具有主体部分和鞋跟部分的编织部件的鞋类物品
KR20170015388A (ko) 접어 넣은 부분을 갖는 편직 이음매 없는 부티의 제조 방법
JP5411083B2 (ja) レッグウェア
JP6972451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7187519B2 (ja) シューズ
JP6701494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CN117042649A (zh)
JP6638957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2015223348A (ja) シューズのアッパー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シューズ
WO2021193888A1 (ja) フットカバー
US20240188686A1 (en) Shoe with knitted shoe tongue
KR102422172B1 (ko) 다기능 덧신양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224370U (ja) ソックス
CN117042645A (zh) 具有针织鞋面的鞋类制品
WO2019208432A1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3235938U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3228866U (ja) 足袋型フットカバー
JP7166828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CN111200946A (zh) 船袜以及制造这种船袜的方法
JP7069462B2 (ja) フット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7349118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7335594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