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7503A - 车辆的仪表板及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仪表板及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7503A
CN116997503A CN202280018033.1A CN202280018033A CN116997503A CN 116997503 A CN116997503 A CN 116997503A CN 202280018033 A CN202280018033 A CN 202280018033A CN 116997503 A CN116997503 A CN 1169975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instrument panel
vehicle width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80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森友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97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75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7/00Dash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仪表板(10)具备:在车室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的仪表板本体部(17)、从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20)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中间部(18)、以及从左右的中间部(18)的车宽方向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的凸缘部(15)。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以从预定的高度位置(9)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方式凹陷,具有从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上方延伸的凹陷区域(20b)。中间部(18)从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连续至凸缘部(15)的车宽方向内端缘(21)。凸缘部(15)被形成为前后方向交叉的板状,且固定于车身侧围板(11)的侧车身凸缘部(14)。

Description

车辆的仪表板及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仪表板及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车辆前部构造。设于车辆的乘员室前侧作为分隔件的仪表板的车辆前侧设有用于支撑前保险杠或其上侧的前端面板、以及前端面板的两侧的翼子板等的多个支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019-1079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若行人等与车辆的前表面发生碰撞,行人的头部撞击前端面板(前部面板)时,前部面板向后方变形并在仪表板触底,则存在无法保护行人的风险。此外,为防止前部面板触底至仪表板,而将仪表板配置于从前部面板大幅远离后方的位置,则可能会使车室变得狭窄。
由此,本公开旨在提供:在较宽地确保车室的同时,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的车辆的仪表板及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所述问题,本公开的第1方式为配置于在车室左右的两侧立起的左右的车身侧围板的前端部间,划分车室前方的车辆的仪表板,具备左右的凸缘部、仪表板本体部和左右的连接部。左右的凸缘部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以在前后重叠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左右的车身侧围板的前端部。仪表板本体部配置于左右的凸缘部间,位于比左右的凸缘部更靠前方,且在车室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左右的连接部从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并向左右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连续。仪表板本体部的至少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外端缘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陷区域。
在所述构造中,在车室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的仪表板本体部位于比左右的凸缘部更靠前方,与配置在左右的凸缘部相同的前后位置情况下不同,从而能够向前方较宽地确保车室。
另外,仪表板本体部位于比左右的凸缘部更靠前方,左右的连接部从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并向左右的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连续。
即由于左右的连接部和左右的凸缘部位于比仪表板本体部更靠后方,因此在仪表板的前方配置构成车辆前表面的面板(以下称为“前表面面板”)的情况下,能够确保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的左右的连接部和左右的凸缘部的前后距离比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本体部的前后距离更长。
另外,仪表板本体部的至少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外端缘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陷区域。即在设置凹陷区域的高度位置上,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从而能够将所述一侧的连接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向车宽方向内侧配置凹陷量,以此能够向车宽方向内侧较宽地确保所述一侧的连接部。
如此,能够在车宽方向内侧较宽地确保比仪表板本体部位于更后方的所述一侧的连接部,从而能够向车宽方向内侧较宽地确保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的前后距离较长的区域。因此,由于在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的前后距离较大的区域内,在前表面面板向后方变形时,前表面面板难以触底至仪表板,所以通过适当设置所述区域的高度位置(设置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外端缘的凹陷区域的高度位置),便能够在行人等撞击车辆前表面且行人的头部撞击前表面面板时,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此外,左右的连接部从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向左右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连续。即由于左右的连接部设于仪表板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因此即使在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外端缘设置凹陷区域,且向车宽方向内侧较宽地确保所述一侧的连接部,也能够在比连接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广大区域,向前方较宽地确保车室。
从而在确保车室较大的同时,还能使行人保护性能提高。
本公开的第2方式是所述第1方式的车辆的仪表板,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外端缘的凹陷区域设置在比车辆的所述一侧的头灯的上缘更上方。
在所述构成中,仪表板本体部所述一侧的外端缘的凹陷区域设置在比车辆所述一侧的头灯的上缘更上方。由于头灯一般配置在较低的高度位置,因此可以在撞击行人的头部可能性高的高度位置(比头灯更靠上方的高度位置),设置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的前后距离较长的区域。由此,行人的头部与比车辆前表面的头灯更靠上方的高度位置撞击时,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本公开的第3方式是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具备左右的车身侧围板和仪表板。左右的车身侧围板在车辆的车室的左右的两侧立起。仪表板配置于左右的车身侧围板的前端部间并划分车室的前方。仪表板具有:左右的凸缘部,其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以在前后重叠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左右的车身侧围板的前端部;仪表板本体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左右的凸缘部间,位于比所述左右的凸缘部更靠前方,并在所述车室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以及左右的连接部,其从所述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并向所述左右的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连续。仪表板本体部的至少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外端缘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陷区域。
在所述构造中,在车室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的仪表板本体部位于比左右的凸缘部更靠前方,与配置在左右的凸缘部相同的前后位置情况下不同,从而能够向前方确保车室更大。
另外,仪表板本体部位于比左右的凸缘部更靠前方,左右的连接部从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并向左右的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连续。
即由于左右的连接部和左右的凸缘部位于比仪表板本体部更靠后方,因此在仪表板的前方配置构成车辆前表面的面板(以下称为“前表面面板”)的情况下,能够确保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的左右的连接部和左右的凸缘部的前后距离比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本体部的前后距离更长。
另外,仪表板本体部的至少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外端缘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陷区域。即在设置凹陷区域的高度位置上,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从而能够将所述一侧的连接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向车宽方向内侧配置凹陷量,以此向车宽方向内侧确保所述一侧的连接部更大。
如此,能够确保比仪表板本体部位于更后方的所述一侧的连接部在车宽方向内侧更大,从而能够确保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的前后距离较长的区域向车宽方向内侧更大。因此,由于在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的前后距离较大的区域内,在前表面面板向后方变形时,前表面面板难以触底至仪表板,所以通过适当设置所述区域的高度位置(设置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外端缘的凹陷区域的高度位置),便能够在行人撞击车辆前表面且行人的头部撞击前表面面板时,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此外,左右的连接部从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向左右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连续。即由于左右的连接部设于仪表板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因此即使在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外端缘设置凹陷区域,并向车宽方向内侧确保所述一侧的连接部更大,也能够在比连接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广大区域,向前方确保车室更大。
从而在确保车室较大的同时,还能使行人保护性能提高。
本公开的第4方式是所述第3方式的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外端缘的凹陷区域设置于车辆的所述一侧头灯的上缘更上方。
在所述构成中,仪表板本体部所述一侧的外端缘的凹陷区域设置在比车辆所述一侧的头灯的上缘更上方。由于头灯一般配置在较低的高度位置,因此可以在撞击行人的头部可能性高的高度位置(比头灯更靠上方的高度位置),设置从前表面面板到仪表板的前后距离较长的区域。由此,行人的头部与比车辆前表面的头灯更靠上方的高度位置撞击时,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在较宽地确保车室的同时,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及仪表板安装构造的车辆的前视图。
图2是图1的II部分放大图。
图3是示出图2的前面板等被移除状态的前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截面向视图。
图5是图3的V-V截面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代表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代表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10及仪表板安装构造例如适用于驾驶室2大致配置于发动机(图示省略)上方的平头型的车辆1。
如图1和图2所示,驾驶室2被形成为箱形配置于车辆1的前部,并在内部划分车室3。驾驶室2的前表面2a设有:上面板4、下面板5、格栅面板6、左右1对的前侧面板7、以及左右的头灯8。上面板4、下面板5、格栅面板6、左右的前侧面板7、和左右的头灯8被固定于划分车室3的前方的仪表板10(参照图3)上。
上面板4配置在驾驶室2的前窗开口9的下方,并在仪表板10的上端部的前方沿车宽方向长条状延伸。下面板5被形成为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板状,被配置在上面板4的下方且向前方远离仪表板10的位置。
格栅面板6具有格栅部6a,被形成为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板状,配置在下面板5的下方,且从前方远离仪表板10的位置。左右的前侧面板7配置于驾驶室2前端的车宽方向两侧的角部。
左右的前侧面板7配置于上面板4、下面板5、以及格栅面板6的车宽方向两侧。左右的前侧面板7中的一部分区域(图1和图2未图示的区域)、上面板4、下面板5和格栅面板6是构成驾驶室2前表面2a(图1参照)的面板(以下称为“前表面面板30”)。需要说明的是,左右的前侧面板7也具有:从所述一部分区域向后方延伸且构成驾驶室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区域(图示省略)。
左右的头灯8配置于驾驶室2的前表面2a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下部(例如比距离地面高度1.0m更靠下方的高度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头灯8配置在左右的前侧面板7的下方,且格栅面板6的车宽方向两侧。
如图3~图5所示,驾驶室2具有在车室3的前方立起的仪表板10和在车室3的车宽方向两侧立起的左右的车身侧围板11(图3和图5中未图示左侧的车身侧围板1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车身侧围板11被对称地设置于驾驶室2的左右,由于具有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下文对左侧进行说明而省略右侧。
车身侧围板11具有车宽方向内侧的内面板11a和车宽方向外侧的外面板11b,由内面板11a的外周缘部与外面板11b的外周缘部接合而形成。车身侧围板11设有能够将车室3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门开口16(参照图4)。车身侧围板11在门开口16的前方上下方向延伸,并具有划分门开口16的前方的闭合截面部13。
闭合截面部13通过内面板11a和外面板11b而被形成为闭合截面状,在驾驶室2的前端侧上下方向延伸。闭合截面部13的前端侧的车宽方向内端部上设有形成为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板状并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车身侧凸缘部14。
车身侧凸缘部14由在前后重叠的内面板11a和外面板11b构成,从车身侧围板11的闭合截面部13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仪表板10的后述凸缘部15以从前方重叠的状态固定于车身侧凸缘部14。
仪表板10被形成为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板状,沿驾驶室2的地板面板(图示省略)的前端缘部立起,划分车室3的前方。仪表板10具备:仪表板本体部17、从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20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中间部(左右的连接部)18、从左右的中间部18的车宽方向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的凸缘部15。
仪表板本体部17、左右的中间部18和左右的凸缘部15被一体成形。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中间部18和左右的凸缘部15被对称地设于仪表板本体部17的左右,具有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下文针对左侧进行说明,并省略右侧的说明。
仪表板本体部17是构成除了仪表板10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部以外仪表板10的大致整个区域的部分,在车室3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仪表板本体部17被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比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状,被配置在比左右的车身侧围板11的车身侧凸缘部14更前方。
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20被分别配置在驾驶室2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在比左右的车身侧围板11的车身侧凸缘部14靠车宽方向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20具有:从预定的高度位置19(在图3和图5以单点划线19表示)向下方延伸的直线区域20a和从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直线区域20a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凹陷区域20b。外端缘20的直线区域20a从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下方(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延垂直方向向下方)以大致直线状延伸(参照图3)。
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20的凹陷区域20b以从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方式凹陷,并上方延伸(参照图3)。即外端缘20的凹陷区域20b位于比下方的直线区域20a更靠车宽方向内侧。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头灯8的上端8a上方附近的高度位置。因此,凹陷区域20b被配置在头灯8的上端8a的上方附近的高度位置。
中间部18从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的外端缘20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并在凸缘部15的车宽方向内端缘21连续。中间部18位于比仪表板本体部17的前表面17a更后方。
从中间部18中的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上方延伸的区域18b在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截面中(参照图4)被形成为:以比连结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的凹陷区域20b与凸缘部15的车宽方向内端缘21的假想直线更向后方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即从中间部18中的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上方延伸的区域18b是在仪表板本体部17和凸缘部15之间的前后位置向后方凹的形状。
从中间部18中的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上方延伸的区域18b被配置在头灯8的上端8a的上方附近的高度位置。从中间部18中的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下方延伸的区域18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截面中(参照图4)被形成为:以比连结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的直线区域20a与凸缘部15的车宽方向内端缘21的假想直线更向前方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中间部18的宽度(车宽方向的长度),从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上方延伸的区域18b(从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的凹陷区域20b连续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区域),比从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下方延伸的区域18a(从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的直线区域20a连续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区域)朝向车宽方向内侧更宽。
凸缘部15是以与车身侧围板11的车身侧凸缘部14重叠的状态(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前方重叠的状态)被固定的区域,从中间部1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凸缘部15被形成为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板状,于仪表板10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侧在上下方向长条状延伸。即凸缘部15的车宽方向内端缘21沿车身侧凸缘部14的车宽方向内端缘14a(参照图3)在上下方向延伸。
从凸缘部15中的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上方延伸的区域15b从中间部1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平滑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即在从凸缘部15中的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上方延伸的区域15b的车宽方向内侧,中间部18从凸缘部15的车宽方向内端缘21连续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凸缘部15中的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向下方延伸的区域15a从中间部1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弯折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在所述构成中,由于在车室3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的仪表板本体部17位于比左右的凸缘部15更前方,因此与配置在与左右的凸缘部15相同前后位置的情况不同,能够向前方较宽地确保车室3。
此外,左右的中间部18和左右的凸缘部15位于比仪表板本体部17更后方。因此,能够确保从构成驾驶室2的前表面2a的前表面面板30到仪表板10的左右的中间部18和左右的凸缘部15的前后距离比从前表面面板30到仪表板本体部17的前后距离更长。
此外,由于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20在所述预定的高度位置19更上方具有在前视中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陷区域20b,因此在设置凹陷区域20b的高度位置上,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从而能够将中间部18的车宽方向内端缘向车宽方向内侧配置凹陷量,进而向车宽方向内侧较宽地确保中间部18(区域18b)。
如此,能够在车宽方向内侧较宽地确保位于仪表板本体部17更后方的中间部18,因此便能够向车宽方向内侧较宽地确保从前表面面板30到仪表板10的前后距离较长的区域。从而,在从前表面面板30到仪表板10的前后距离较长的区域中,车辆1在撞击等情况下,前表面面板30向后方变形时,前表面面板30难以触底至仪表板10,因此通过适当设定所述区域的高度位置(设置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的凹陷区域20b的高度位置),便能够在行人等与车辆1的前表面2a发生撞击,行人的头部撞上前表面面板30时,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此外,中间部18从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外端缘20向凸缘部15的车宽方向内端缘21连续。即由于中间部18设置在仪表板10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因此即使在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设置凹陷区域20b,并向车宽方向内侧较宽地确保中间部18,也能够在比中间部18靠车宽方向内侧的较宽范围(仪表板本体部17)内,向前方较宽地确保车室3。
此外,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20的凹陷区域20b被设置在头灯8的上端8a的上方附近的高度位置。由于头灯8一般被配置在较低的高度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为比地上高度1.0m更下方的高度位置),因此可以在行人的头部撞击的可能性较高的高度位置(地上高度1.0m以上),配置从前表面面板30到仪表板10的前后距离较长的区域。由此,在行人的头部与比车辆1的前表面2a的头灯8更上方的高度位置碰撞时,行人保护性能得以提高。
从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较宽地确保车室3的同时,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在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20设置了凹陷区域20b,但也可以在仪表板本体部17的车宽方向任一侧的外端缘20设置凹陷区域20b。在此情况下,左右的中间部18也可以不左右对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将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的凹陷区域20b设置在了头灯8的上端8a的上方附近的高度位置,但也可以配置在从头灯8的上端8a向上方远离的高度位置。或者,在头灯8被配置于较高位置的车辆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仪表板本体部17的外端缘20的凹陷区域20b配置在比头灯8更低的高度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面板4、下面板5、格栅面板6和左右的前侧面板7中的一部分区域(图1和图2未图示的区域)构成了前表面面板30,但前表面面板30并不仅限于此,只要是在仪表板10的前方立起从而构成驾驶室2的前表面2a的前表面面板30,便也可以是其他构成。
以上基于所述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理应能进行适当的变更。即基于本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及应用技术等均应包含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2021年3月19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21-045663),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仪表板及仪表板安装构造能够应用与多种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3:车室
8:头灯
10:仪表板
11:左右的车身侧围板
15:左右的凸缘部
17:仪表板本体部
18:左右的中间部(左右的连接部)
20: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
20b: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的凹陷区域
21: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

Claims (4)

1.一种车辆的仪表板,配置于在车室的左右两侧立起的左右的车身侧围板的前端部间,从而划分所述车室前方,其特征在于,具备:
左右的凸缘部,其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以在前后重叠的状态被固定于所述左右的车身侧围板的前端部;
仪表板本体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左右的凸缘部间,位于比所述左右的凸缘部更靠前方,并在所述车室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以及
左右的连接部,其从所述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并向所述左右的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连续;
所述仪表板本体部的至少车宽方向一侧的外端缘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陷区域。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辆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外端缘的所述凹陷区域设于比所述车辆的所述一侧的头灯的上缘更上方。
3.一种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左右的车身侧围板,其在车辆的车室的左右两侧立起;以及
仪表板,其具有:左右的凸缘部,其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以在前后重叠的状态被固定于所述左右的车身侧围板的前端部;仪表板本体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左右的凸缘部间,位于比所述左右的凸缘部更靠前方,并在所述车室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以及左右的连接部,其从所述仪表板本体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外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后方延伸,向所述左右的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内端缘连续,并且所述仪表板被配置于所述左右的车身侧围板的前端部间,并划分所述车室的前方;
所述仪表板本体部的至少车宽方向一侧的外端缘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陷区域。
4.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外端缘的所述凹陷区域设于比所述车辆的所述一侧的头灯的上缘更上方。
CN202280018033.1A 2021-03-19 2022-03-15 车辆的仪表板及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 Pending CN1169975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5663A JP7240644B2 (ja) 2021-03-19 2021-03-19 車両のダッシュパネル及び車両のダッシュパネル取付構造
JP2021-045663 2021-03-19
PCT/JP2022/011471 WO2022196667A1 (ja) 2021-03-19 2022-03-15 車両のダッシュパネル及び車両のダッシュパネル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7503A true CN116997503A (zh) 2023-11-03

Family

ID=83321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8033.1A Pending CN116997503A (zh) 2021-03-19 2022-03-15 车辆的仪表板及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2860A1 (zh)
JP (1) JP7240644B2 (zh)
CN (1) CN116997503A (zh)
DE (1) DE112022000619T5 (zh)
WO (1) WO20221966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4534B2 (ja) * 1996-08-09 2004-02-09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突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H10129520A (ja) * 1996-10-25 1998-05-19 Hino Motors Ltd キャブの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クロスメンバの取付構造
JP7052332B2 (ja) 2017-12-15 2022-04-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2000619T5 (de) 2023-12-28
WO2022196667A1 (ja) 2022-09-22
JP7240644B2 (ja) 2023-03-16
JP2022144589A (ja) 2022-10-03
US20240042860A1 (en)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83247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503463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KR100844712B1 (ko) 차량의 카울 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US9242676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KR102429004B1 (ko) 스몰 오버랩 충돌에 대응하는 차체 보강구조
US20140159430A1 (en) Motor vehicle with modular body
CN106364318B (zh) 具有仪表板的机动车辆
JP4811327B2 (ja)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US9975579B2 (en) Cowl structure
EP3808608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KR102371239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5966881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5951474B2 (ja) 剛性支持部構造
CN116997503A (zh) 车辆的仪表板及车辆的仪表板安装构造
JP4905675B2 (ja)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KR101875661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KR102383254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450212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972908B2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構造
JP7281106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KR102394579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458230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20190040793A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458230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1066265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