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64909A - 定子和无刷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和无刷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4909A
CN116964909A CN202180091731.XA CN202180091731A CN116964909A CN 116964909 A CN116964909 A CN 116964909A CN 202180091731 A CN202180091731 A CN 202180091731A CN 116964909 A CN116964909 A CN 116964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insulating
tooth
pair
y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17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村秀树
冈田健治
水野光政
阿古裕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64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49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解决了改善线圈占积率的问题。定子(S1)包括:多个定子块(1)和多个线圈(2),多个定子块(1)沿着周向配置,通过在各个定子块(1)上卷绕绕组(20)设置多个线圈(2)。定子(S1)包括多个绝缘构件(3),在多个定子块(1)和多个线圈(2)构成的各个组中,绝缘构件(3)使定子块(1)与线圈(2)电绝缘。定子块(1)中的每一者均具有定位在最外周的轭部(10)和从轭部(10)的内周面突出的齿部(11)。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均具有一对绝缘板(30),该对绝缘板(30)配置在彼此面对的位置处,其中对应的齿部(11)在该对绝缘板(30)之间。绝缘板(30)形成为比齿部(11)宽。

Description

定子和无刷马达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定子和无刷马达,具体地,涉及无卷绕筒定子和包括无卷绕筒定子的无刷马达。
背景技术
作为常规示例,阐述了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线圈单元。在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线圈单元包括线圈和与线圈一体模制的部分模制部。部分模制部嵌合到分割芯的齿部,从而将分割芯附接到线圈单元。部分模制部将线圈单元与分割芯之间的间隙确保在适当范围内。当模制包括线圈单元的整体时,在整个间隙中填充树脂,从而消除线圈与分割芯之间的空隙。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常规示例中,分割芯的齿部是树脂模制的,并且部分模制部增加了齿部与线圈之间的距离,因此,改善线圈的占积率(stacking factor)是困难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4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被构造为改善线圈的占积率的定子以及无刷马达。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定子包括:多个定子块,其沿着周向对齐;和多个线圈,其均由围绕所述多个定子块中的对应的一个定子块卷绕的绕组制成。所述定子包括多个绝缘构件,在所述多个定子块和所述多个线圈构成的各个组中,所述绝缘构件使所述定子块与所述线圈电绝缘。所述多个定子块中的每一者包括:轭部,其位于所述定子块的最外周;以及齿部,其从所述轭部的内周面突出。所述多个绝缘构件中的每一者包括配置成隔着所述齿部彼此面对的一对绝缘板。所述一对绝缘板具有大于所述齿部的宽度的宽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无刷马达包括定子和能够旋转地布置在定子中的转子。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定子和无刷马达的正面图。
[图2]图2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3]图3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4]图4是定子的板构件的正面图。
[图5]图5是定子的第一变型例的绝缘构件的正面图,其中绝缘构件的一部分被省略。
[图6]图6是定子的第一变型例的绝缘构件的正面图,其中绝缘构件的一部分被省略。
[图7]图7是定子的第一变型例的绝缘构件的正面图,其中绝缘构件的一部分被省略。
[图8]图8是定子的第二变型例的定子块和绝缘构件的正面图。
[图9]图9是第二变型例的定子块和绝缘构件的平面图。
[图10]图10是第二变型例的定子块和绝缘构件的侧视图。
[图11]图11是定子的第二变型例中的定子块的另一构造的正面图。
[图12]图12是定子的第三变型例的定子块和绝缘构件的正面图。
[图13]图13是第三变型例的定子块和绝缘构件的平面图。
[图14]图14是第三变型例的定子块和绝缘构件的侧视图。
[图15]图15是第三变型例的定子的正面图,其中定子的一部分被省略。
[图16]图16是定子的第四变型例的正面图,其中定子的一部分被省略。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定子以及无刷马达。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附图是示意图,因此,附图中的部件的大小比和厚度比并不一定反映实际的尺寸比。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造仅仅是本公开的示例。本公开不限于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只要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就可以依据设计等以各种方式修改实施方式。
(1)概要
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无刷马达M1(以下简称为无刷马达M1)包括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定子S1(以下简称为定子S1)和可旋转地布置在定子S1中的转子R1。
转子R1包括:由软磁性材料制成并具有圆筒形状的转子芯50;以及多个(在附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为6个)永磁体51。转子芯50具有轴孔500,轴孔500具有圆筒形状并贯通转子芯50的中心地延伸。旋转轴(未示出)待插入轴孔500中。
6个永磁体51中的每一者都具有矩形平板形状。永磁体51以使得永磁体51沿着转子芯50的周向等间隔地对齐的方式收容在转子芯50中。
定子S1包括:沿着周向对齐的多个(在附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为9个)定子块1;以及多个线圈2,各线圈均由围绕多个定子块1中的对应的一个定子块1卷绕的绕组20制成(参见图1)。此外,定子S1包括多个(在附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为9个)绝缘构件3,在多个定子块1与多个线圈2构成的各个组中,绝缘构件3使定子块1与线圈2电绝缘。
多个定子块1中的每一者包括:轭部10,其位于定子块的最外周;以及齿部11,其从轭部10的内周面突出。
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包括配置成隔着齿部11彼此面对的一对绝缘板30。一对绝缘板30中的每一者都具有大于齿部11的宽度的宽度。
因此,当包括在定子S1中的多个线圈2被激励时,磁吸力和磁斥力作用在各定子块1与转子R1之间,并且转子R1由此可相对于定子S1双向旋转。由此,插入转子R1的轴孔500中的旋转轴也可与转子R1一起旋转。
在此,在定子S1中,一对绝缘板30中的每一者都具有大于齿部11的宽度的宽度,从而在齿部11的两个侧表面中的每一者与线圈2的绕组20之间形成空间(绝缘距离)。该空间对应于每个绝缘板30与齿部11的宽度尺寸之间的差。结果,与绕组20经由卷绕筒围绕齿部11卷绕的情况相比,定子S1具有改善的线圈2的占积率。
(2)定子的细节
(2-1)定子块
多个定子块1都具有相同的构造。注意,在以下说明中,除非另有指示,否则图2中由箭头指示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分别被定义为各定子块1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
如图2和图3所示,各定子块1包括轭部10、齿部11和凸缘部13。
轭部10具有四棱柱形状。更具体地,轭部10具有呈矩形的前表面、后表面、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并且轭部10具有呈梯形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轭部10的前表面的上边和下边分别比轭部10的后表面的上边和下边短,并且轭部10的前表面的左边和右边分别与轭部10的后表面的左边和右边一样长。
齿部11为长方体形状。齿部11的高度等于轭部10的高度。也就是说,齿部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轭部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齐平。此外,齿部11从轭部10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向前突出。注意,齿部11的前表面像圆筒一样弯曲(参见图1和图2)。
各凸缘部13具有纵向为上/下方向的板形状。凸缘部13从齿部11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的前端向左和向右突出。各凸缘部13的高度等于齿部11的高度。注意,各凸缘部13的前表面像圆筒一样弯曲,以与齿部11的前表面齐平。
在此,轭部10、齿部11和凸缘部13优选地由诸如硅钢片、铁氧体和非晶合金等的软磁性材料作为单件一体地制成。可替选地,轭部10、齿部11和凸缘部13可以单独形成,然后可以结合在一起成为单件。
(2-2)绝缘构件
各绝缘构件3包括一对绝缘板30、连接部32和固定部33(参见图1至图3)。
一对绝缘板30中的每一者都具有矩形平板形状。注意,一对绝缘板30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各绝缘板30在左/右方向(短边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于齿部1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并且小于轭部10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绝缘构件3在前/后方向(纵向)上的宽度尺寸略小于定子块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参见图1)。注意,一对绝缘板30中的一个绝缘板布置在定子块1的上表面上,一对绝缘板30中的另一个绝缘板布置在定子块1的下表面下方。
连接部32具有矩形平板形状。连接部32在纵向上的一端(上端)连接到布置在定子块1的上表面上的绝缘板30的后端。连接部32在纵向上的另一端(下端)连接到布置在定子块1的下表面下方的绝缘板30的后端。也就是说,一对绝缘板30在它们的后端处通过连接部32彼此连接(参见图2和图3)。此外,连接部32嵌合到设置在轭部10的后表面中的槽100(参见图3)。在轭部10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处,槽100在轭部10的上/下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延伸。注意,连接部32和一对绝缘板30优选地由电绝缘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制成。
在一对绝缘板30中的每一者处设置两个固定部33。沿左/右方向观察时,各固定部33具有钩形(参见图2)。在各绝缘板30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处,固定部33从各绝缘板30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与后侧之间的位置向左和向右突出。上绝缘板30的两个固定部33的末端向下突出。相反,下绝缘板30的两个固定部33的末端向上突出(参见图2)。
(2-3)线圈
各线圈2包括例如由诸如铜或铜合金等的导体制成的绕组20。各线圈2包括围绕齿部11和一对绝缘板30卷绕的绕组20。
在此,一对绝缘板30中的每一者都具有大于齿部11的宽度的宽度。例如,各绝缘板30优选地具有比齿部11的宽度大约0.3mm的宽度。一对绝缘板30中的每一者都具有大于齿部11的宽度的宽度,从而确保绕组20与齿部11的左右两侧表面之间的绝缘距离。结果,与绕组20经由卷绕筒围绕齿部11卷绕的情况相比,定子S1具有改善的线圈2的占积率。注意,在图1至图3中,线圈2的绕组匝数是6(6匝),但也可以是7(7匝)或更多。此外,当绕组20被绝缘体覆盖时,绕组20可以彼此卷绕以形成两层或更多层。
(3)定子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说明定子S1的制造方法。注意,下面说明的制造方法仅仅是示例,并且可以交换一些步骤的顺序。注意,下面说明的制造方法由各种制造设备自动执行,但是一些步骤可以由人手动执行。此外,将省略对定子块1的制造方法的说明。
下面说明的定子S1的制造方法(以下简称为制造方法)至少包括第一步骤、第二步骤、第三步骤和第四步骤。
第一步骤是将各绝缘构件3附接到多个定子块1中的对应的一个定子块1的步骤。首先,使连接部32弯曲以增大一对绝缘板30之间的距离,并且从定子块1的后方用绝缘构件3覆盖轭部10。当移除了使连接部32弯曲的力时,连接部32嵌合在轭部10的后表面的槽100中,并且各绝缘板30的一对固定部33的末端嵌合到轭部10的前表面的左右两端处的凹部101(参见图2和图3)。由此,各绝缘构件3附接到多个定子块1中的对应的一个定子块1。
第二步骤是将绕组20围绕多个定子块1中的每一者卷绕以设置线圈2的步骤。绕组20例如由卷绕机卷绕。绕组20以使得绕组20跨设在一对绝缘板30之间的方式围绕齿部11卷绕。此时,在未被绝缘构件3覆盖的齿部11的左右两侧表面中的每一者与绕组20之间确保对应于绝缘板30的宽度尺寸与齿部11的宽度尺寸之差的绝缘距离。
第三步骤是将均设置有线圈2的多个定子块1沿着周向对齐的步骤。如图1所示,9个定子块1以环状对齐,使得各轭部10的左侧表面与多个轭部10中的对应的一个轭部10的右侧表面接触。
第四步骤是将沿着周向对齐的9个定子块1结合在一起的步骤。具体地,彼此邻接的两个定子块1的轭部10通过诸如焊接或粘接等的适当方法彼此结合。然后,将9个定子块1全部结合,从而完成定子S1。
另外,各定子块1可以包括多个板构件4,多个板构件4在相对于板构件4限定的厚度方向上以一个在另一个顶部的方式堆叠。如图4所示,多个板构件4中的每一者都具有与定子块1的上表面的形状相同的形状。注意,轭部10的槽100和凹部101是形成在板构件4中的缺口40。在厚度方向上以一个在另一个顶部的方式堆叠的多个板构件4通过诸如焊接或粘接等的适当方法彼此结合,从而设置定子块1。
如上所述,当各定子块1被构造为多个板构件4的层叠体时,轭部10的槽100和凹部101可以是板构件4的缺口40。因此,与槽100和凹部101直接形成在轭部10中的情况相比,槽100和凹部101容易形成。
(4)定子的变型例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子S1的变型例。
(4-1)第一变型例
在第一变型例的定子S1中,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还包括均设置在一对绝缘板30中的对应的一个绝缘板上并将绕组20对齐的对齐部31。
如图5和图6所示,对齐部31包括例如设置在一对绝缘板30的每一者上的多个突部311。多个突部311沿着各绝缘板30的前/后方向以恒定间隔对齐。注意,如图5所示,多个突部311从各绝缘板30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分别向左突出和向右突出。可替选地,如图6所示,多个突部311可以从上绝缘板30的上表面和下绝缘板30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分别向上突出和向下突出。
此外,如图7所示,对齐部31可以具有形成在一对绝缘板30中的多个凹部310。对齐部31能够通过将绕组20收容在多个凹部310中的每一者中来将绕组20对齐。
因此,在第一变型例的定子S1中,设置在多个定子块1中的每一者的绝缘构件3上的对齐部31能够使绕组20相对于对应的一个齿部11对齐并围绕对应的一个齿部11卷绕。结果,在第一变型例的定子S1中,与未设置对齐部31的情况相比,绕组20容易地被对齐,从而抑制绕组20移位。
(4-2)第二变型例
第二变型例的定子S1在各绝缘构件3与对应的一个定子块1的附接结构方面是独特的。
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二变型例的各绝缘构件3不包括用于将一对绝缘板30彼此连接的连接部。此外,第二变型例中的各绝缘构件3包括代替均具有钩形的固定部33的固定部。该固定部包括从上绝缘板3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一对突起35和从下绝缘板3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一对突起35。
各突起35具有柱形状。突起35以使得突起35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方式从绝缘板3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突出。注意,各突起35优选地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并且与绝缘板30一体形成。
另一方面,第二变型例中的各定子块1在齿部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每一者中具有两个孔110。各绝缘板30的一对突起35一对一地嵌合到两个孔110。孔110中的每一者的内周面形成为中空圆筒形状。设置在上绝缘板30上的一对突起35一对一地嵌合到形成在齿部11的上表面中的两个孔110。类似地,设置在下绝缘板30上的一对突起35一对一地嵌合到形成在齿部11的下表面中的两个孔110。注意,各突起35优选地通过诸如焊接或粘接等的适当方法固定到齿部11。可替选地,肋从各突起35的周向面突出,并且各突起35被压入孔110中,使得肋被压溃,从而将绝缘板30固定到定子块1。
由此,通过简化多个绝缘构件3的结构而使第二变型例的定子S1小型化。
注意,当在第二变形例的定子块1中,如图11所示,轭部10和齿部11彼此分开时,也可以将齿部11(绕组20隔着一对绝缘板30围绕齿部11卷绕)结合到轭部10。
(4-3)第三变型例
第三变型例的定子S1在多个绝缘构件3的结构方面是独特的。第三变型例的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还包括将其连接部32结合到相邻的连接部32的结合部34(图12至图14)。
各结合部34具有棱柱形状。结合部34从连接部32的左右两侧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向左和向右突出。此外,结合部34的末端表面(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以分别与轭部10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齐平的方式向后倾斜(参见图12)。
在第三变型例的定子S1中,彼此相邻的绝缘构件3的结合部34通过诸如粘接等的适当方法彼此结合(参见图15)。也就是说,与彼此相邻的定子块1的轭部10结合相比,第三变型例的定子S1简化了定子S1的制造步骤。
(4-4)第四变型例
第四变型例的定子S1在多个定子块1和绝缘构件3的结构方面是独特的。
在第四变型例的定子S1中,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中的连接部32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小于定子块1的齿部11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参见图16)。此外,第四变型例的定子S1构造成使得形成在轭部10的外周面(后表面)中的槽100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小于齿部11的宽度尺寸并且大于或等于连接部32的宽度尺寸。此外,在第四变型例的定子S1中,槽100的深度(前/后方向上的深度)大于或等于连接部32的厚度(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因此,在第四变型例的定子S1中,连接部32的宽度尺寸和槽100的宽度尺寸均小于齿部11的宽度尺寸,因此,穿过定子块1的磁通几乎不受连接部32的影响。此外,在第四变型例的定子S1中,槽100的深度大于或等于连接部32的厚度,因此,连接部32不从轭部10的外周面突出。结果,第四变型例的定子S1在径向(定子块1的前/后方向)上小型化。
(5)定子的其它优点
各绝缘构件3的一对绝缘板30通过连接部32彼此连接,从而改善了将绝缘构件3附接到定子块1的操作的可操作性。注意,连接部32布置在使得连接部32面对轭部10的外周面的位置处。这消除了连接部32对定子S1与转子R1之间的间隙(参见图1)的影响。
(6)总结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定子(S1)包括:多个定子块(1),其沿着周向对齐;和多个线圈(2),其均由围绕多个定子块(1)中的对应的一个定子块卷绕的绕组(20)制成。第一方面的定子(S1)包括多个绝缘构件(3),在多个定子块(1)和多个线圈(2)构成的各个组中,绝缘构件使定子块与线圈电绝缘。多个定子块(1)中的每一者都包括:轭部(10),其位于定子块的最外周;和齿部(11),其从轭部(10)的内周面突出。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包括配置成隔着齿部(11)彼此面对的一对绝缘板(30)。一对绝缘板(30)具有大于齿部(11)的宽度的宽度。
第一方面的定子(S1)具有形成在多个线圈(2)中的每一者的绕组(20)与齿部(11)之间并对应于一对绝缘板(30)中的每一者的宽度尺寸与齿部(11)的宽度尺寸之差的空间(绝缘距离)。结果,第一方面的定子(S1)具有改善的线圈(2)的占积率。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一方面来实施。在第二方面的定子(S1)中,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优选地还包括将一对绝缘板(30)彼此连接的连接部(32)。
第二方面的定子(S1)改善了当各绝缘构件(3)附接到对应的一个定子块(1)时的可操作性。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二方面来实施。在第三方面的定子(S1)中,连接部(32)优选地配置成面对轭部(10)的外周面。
在第三方面的定子(S1)中,连接部(32)未布置在定子块(1)与转子(R1)之间,从而消除了连接部(32)对定子(S1)与转子(R1)之间的间隙的影响。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三方面来实施。在第四方面的定子(S1)中,轭部(10)的外周面优选地具有构造成嵌合到连接部(32)的槽(100)。
在第四方面的定子(S1)中,连接部(32)的至少一部分嵌合到槽(100),从而减小了连接部(32)从轭部(10)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四方面来实施。在第五方面的定子(S1)中,连接部(32)具有沿着周向的宽度尺寸,连接部(32)的宽度尺寸优选地小于齿部(11)沿着周向的宽度尺寸。
在第五方面的定子(S1)中,穿过各定子块(1)的磁通几乎不受对应的一个连接部(32)的影响。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者来实施。在第六方面的定子(S1)中,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优选地包括待固定到多个定子块(1)中的对应的一个定子块(1)的至少一个固定部(33)。
第六方面的定子(S1)包括固定部(33),从而容易地将绝缘构件(3)固定到相应的定子块(1)。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六方面来实施。在第七方面的定子(S1)中,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33)优选地具有钩形,并且构造成钩挂到轭部(10)。
第七方面的定子(S1)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33)能够容易地固定到与其对应的轭部(10)。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七方面来实施。在第八方面的定子(S1)中,轭部(10)优选地具有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33)待钩挂的部分中的凹部(101),凹部(101)构造成收容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33)。
在第八方面的定子(S1)中,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33)几乎不会成为卷绕绕组(20)的障碍,因此,改善了卷绕绕组(20)的操作的可操作性。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八方面来实施。在第九方面的定子(S1)中,多个定子块(1)中的每一者优选地包括多个板构件(4),多个板构件(4)在相对于多个板构件(4)限定的厚度方向上彼此以一个在另一个顶部的方式堆叠。凹部(101)优选地是形成在多个板构件(4)中的缺口(40)。
在第九方面的定子(S1)中,当定子块(1)被构造为多个板构件(4)的层叠体时,轭部(10)中的凹部(101)可以是板构件(4)中的缺口(40)。由此,与凹部(101)直接形成在轭部(10)中的情况相比,第九方面的定子(S1)能够使得凹部(101)容易地形成。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六方面来实施。在第十方面的定子(S1)中,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包括多个固定部(突起35),多个固定部优选地从一对绝缘板(30)分别朝向齿部(11)突出,并且多个固定部优选地构造成嵌合到形成在齿部(11)中的相应的孔(110)。
在第十方面的定子(S1)中,每对绝缘板(30)容易地固定到对应的一个齿部(11)。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者来实施。在第十一方面的定子(S1)中,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优选地还包括结合部(34),结合部(34)被构造成将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相邻绝缘构件(3)的连接部(32)彼此结合。
在第十一方面的定子(S1)中,多个绝缘构件(3)通过结合部(34)容易地彼此结合。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者来实施。在第十二方面的定子(S1)中,多个绝缘构件(3)中的每一者优选地还包括布置在一对绝缘板(30)中的每一者处并构造成将绕组(20)对齐的对齐部(31)。
在第十二方面的定子(S1)中,设置在多个定子块(1)中的每一者的绝缘构件(3)处的对齐部(31)能够将绕组(20)相对于对应的一个齿部(11)对齐并使绕组(20)围绕对应的一个齿部(11)卷绕。结果,在第十二方面的定子(S1)中,与未设置对齐部(31)的情况相比,绕组(20)被容易地对齐,从而抑制绕组(20)移位。
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的定子(S1)可以结合第十二方面来实施。在第十三方面的定子(S1)中,对齐部(31)优选地具有形成在一对绝缘板(30)中的多个凹部(310),多个凹部(310)中的每一者构造成收容绕组(20)以将绕组(20)对齐。
在第十三方面的定子(S1)中,通过对齐部(31)容易地将绕组(20)对齐。
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的无刷马达(M1)包括第一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者的定子(S1)和能够旋转地布置在定子(S1)中的转子(R1)。
第十四方面的无刷马达(M1)具有形成在齿部(11)与线圈(2)的绕组(20)之间并对应于一对绝缘板(30)中的每一者的宽度尺寸与齿部(11)的宽度尺寸之差的空间(绝缘距离),从而改善线圈(2)的占积率。
附图标记列表
M1 无刷马达
S1 定子
R1 转子
1定子块
2线圈
3绝缘构件
4板构件
10轭部
11齿部
20 绕组
30 绝缘板
31 对齐部
32 连接部
33 固定部
34 结合部
35突起(固定部)
40 缺口
100 槽
101 凹部
110 孔
310 凹部
311 突部

Claims (14)

1.一种定子,包括:
多个定子块,其沿着周向对齐;
多个线圈,其均由围绕所述多个定子块中的对应的一个定子块卷绕的绕组制成;以及
多个绝缘构件,在所述多个定子块和所述多个线圈构成的各个组中,所述绝缘构件使所述定子块与所述线圈电绝缘,
所述多个定子块中的每一者均包括:
轭部,其位于所述定子块的最外周;以及
齿部,其从所述轭部的内周面突出,
所述多个绝缘构件中的每一者均包括配置成隔着所述齿部彼此面对的一对绝缘板,
所述一对绝缘板具有大于所述齿部的宽度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多个绝缘构件中的每一者还包括将所述一对绝缘板彼此连接的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连接部被配置成面对所述轭部的外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轭部的外周面具有被构造成待嵌合到所述连接部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连接部具有沿着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齿部沿着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多个绝缘构件中的每一者均包括至少一个固定部,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待固定到所述多个定子块中的对应的一个定子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具有钩形并且被构造成钩挂到所述轭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轭部具有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待钩挂的部分中的凹部,所述凹部被构造成收容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多个定子块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多个板构件,所述多个板构件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板构件限定的厚度方向以一个在另一个顶部的方式堆叠,并且
所述凹部是形成在所述多个板构件中的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包括多个固定部,
所述多个固定部从所述一对绝缘板分别朝向所述齿部突出,并且
所述多个固定部被构造成嵌合到形成在所述齿部中的相应的孔。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多个绝缘构件中的每一者还包括结合部,所述结合部被构造成将所述多个绝缘构件中的相邻绝缘构件的连接部彼此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多个绝缘构件中的每一者还包括对齐部,所述对齐部布置在所述一对绝缘板中的每一者处并构造成将所述绕组对齐。
13.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对齐部优选地具有形成在所述一对绝缘板中的多个凹部,所述多个凹部中的每一者被构造成收容所述绕组以将所述绕组对齐。
14.一种无刷马达,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能够旋转地布置在所述定子中的转子。
CN202180091731.XA 2021-02-15 2021-12-20 定子和无刷马达 Pending CN1169649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2081 2021-02-15
JP2021-022081 2021-02-15
PCT/JP2021/046970 WO2022172593A1 (ja) 2021-02-15 2021-12-20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4909A true CN116964909A (zh) 2023-10-27

Family

ID=82838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1731.XA Pending CN116964909A (zh) 2021-02-15 2021-12-20 定子和无刷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97511A1 (zh)
EP (1) EP4293877A1 (zh)
JP (1) JPWO2022172593A1 (zh)
CN (1) CN116964909A (zh)
WO (1) WO202217259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8780A (ja) * 2001-07-03 2003-0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動機
JP2003111329A (ja) * 2001-10-03 2003-04-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4444639B2 (ja) * 2003-05-08 2010-03-31 アスモ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56252B2 (ja) * 2007-08-08 2012-10-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回転電動機のコイル機構
JP2010114998A (ja) 2008-11-06 2010-05-2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電磁部品
JP2011259614A (ja) * 2010-06-09 2011-1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US20140035428A1 (en) * 2011-02-25 2014-0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5419956B2 (ja) * 2011-12-20 2014-0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絶縁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474166B1 (ja) * 2012-11-15 2014-04-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
JP6502150B2 (ja) * 2015-04-07 2019-04-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絶縁体の製造方法
JP6566882B2 (ja) * 2016-02-01 2019-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およびその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WO2018235564A1 (ja) * 2017-06-22 2018-12-2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ピース、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72593A1 (ja) 2022-08-18
JPWO2022172593A1 (zh) 2022-08-18
EP4293877A1 (en) 2023-12-20
US20240097511A1 (en) 2024-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45306B1 (en)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having positioning ring for securing salient poles in place
CN103904807A (zh) 旋转电机
US11996735B2 (en) Motor
US20090243421A1 (en) Electric motor stator and permanent magnet-type electric motor using the same
EP3920382A1 (en) Stator
CN112350460A (zh) 轴向间隙电机
JP2009017667A (ja) ステータ
KR20060027704A (ko) 인슐레이터를 구비한 전동모터의 고정자
CN116964909A (zh) 定子和无刷马达
JP6551819B2 (ja) 多相クローポールモータと該多相クローポールモータを構成する固定子
WO2003069766A1 (fr) Moteur pas-a-pas plat
KR100995705B1 (ko) 2상 횡자속형 선형 전동기
JP4411950B2 (ja) 電動機固定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固定子を用いた永久磁石形電動機
CN116802970A (zh) 定子、用于制造定子的方法和无刷马达
JP6429400B2 (ja) ステータコア、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JP2929145B2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直巻式電動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112994306A (zh) 绝缘片、定子以及马达
JP4551684B2 (ja) シリンダ型リニアモータ
JP2002209347A (ja) 電動機
US20240128809A1 (en) Stator and brushless motor
US20230163646A1 (en) Rotary electrical device
CN117882271A (zh) 电动机的定子、电动机及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21097451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を有する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15443596A (zh) 定子芯、定子芯构件、定子和电动机
JPH1175353A (ja) モータ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