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41041A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41041A
CN116941041A CN202280000278.1A CN202280000278A CN116941041A CN 116941041 A CN116941041 A CN 116941041A CN 202280000278 A CN202280000278 A CN 202280000278A CN 116941041 A CN116941041 A CN 1169410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detection
twenty
control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02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耀
李诗琪
张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41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410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AA)和绑定区域(BD),显示区域(AA)包括第一显示区(A1)和第二显示区(A2);第一显示区(A1)包括第一子像素和第一数据线(D1),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二子像素和第二数据线(D2);绑定区域(BD)包括检测电路,检测电路包括控制线(20)、第一信号线(31)、第二信号线(32)、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第二检测子单元(12);第一检测子单元(11)被配置为将第一信号线(31)传输的信号输出给第一数据线(D1),第二检测子单元(12)被配置为将第二信号线(32)传输的信号输出给第二数据线(12)。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但不限于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为主动发光显示器件,具有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OLED或QLED为发光器件、由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进行信号控制的显示装置已成为目前显示领域的主流产品。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一方面,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被配置为进行图像显示,所述第二显示区被配置为进行图像显示和透过光线;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和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一子像素连接的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和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二子像素连接的第二数据线;所述绑定区域包括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包括控制线、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至少一个第一检测子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检测子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信号线传输的信号输出给所述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 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信号线传输的信号输出给所述第二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线包括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和第三控制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第一检测线、第三检测线和第五检测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二检测线、第四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包括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和第十三开关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包括第二十一开关单元、第二十二开关单元和第二十三开关单元;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三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五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二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四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六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十一晶体管,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一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显 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十一晶体管,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一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十二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十三晶体管,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和第十三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和第十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和第十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十二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十三晶体管,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和第二十三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和第二十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和第二十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六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十四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十五晶体管,所述第十四晶体管和第十五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 述第三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四晶体管和第十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五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四晶体管和第十五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十四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十五晶体管,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三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切换控制线和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切换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所述切换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所述切换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切换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隔离或者导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切换子单元、第二切换子单元和第三切换子单元;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第一检测线、第三检测线和第五检测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二检测线、第四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所述第一切换子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子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子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子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子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子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三切换子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三切换子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五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三切换子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检测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切换子单元包括两个串联的第一晶体管,两个第一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检测线连接,另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检测线连接,所述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另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子单元包括两个串联的第二晶体 管,两个第二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检测线连接,另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检测线连接,所述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另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切换子单元包括两个串联的第三晶体管,两个第三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五检测线连接,另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检测线连接,所述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另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开关控制线、开关单元和信号引线,所述开关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开关控制线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信号引线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所述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开关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信号引线和第二信号线隔离或者导通;在所述信号引线和第二信号线导通时,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隔离,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输出不同的老化电压信号;在所述信号引线和第二信号线隔离时,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导通,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输出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上,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在基底上依次设置的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所述半导体层包括切换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有源层、第一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有源层和第二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有源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切换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第一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和第二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所述第三导电层包括所述控制线、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线包括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和第三控制线,所述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和第三控制线中的至少一条包括控制引出线和控制延伸线,所述控制引出线和控制延伸线通过信号连接线连接,所述信号连接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控制引出线和控制延伸线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第一检测线、第三检测线和第五检测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二检测线、第四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所述第一检测线、第二信号线、第三检测线、第四检测线、第五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中的至少一条包括检测引出线和检测延伸线,所述检测引出线和检测延伸线通过信号连接线连接,所述信号连接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检测引出线和检测延伸线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切换连接线,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切换控制线,所述切换连接线通过过孔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切换连接线与切换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包括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第二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上设置有第二十一连接块和第二十二连接块;所述第二十一连接块通过第十二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二有源层和第十三有源层连接,所述第二十一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十二有源层和第十三有源层之间;所述第二十二连接块通过第十三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四有源层和第十五有源层连接,所述第二十二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十四有源层和第十五有源层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二连接电极和第十三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包括第三传输线和第四传输线,所述第三传输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第四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传输线上设置有第四十一连接块、第四 十二连接块、第四十三连接块和第四十四连接块;所述第四十一连接块通过第二十二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二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一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二有源层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十二连接块通过第二十三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三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二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三有源层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十三连接块通过第二十四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四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三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四有源层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十四连接块通过第二十五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五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四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五有源层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四传输线的延伸方向。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十二连接电极、第二十三连接电极、第二十四连接电极和第二十五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另一方面,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在阅读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
图1为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第一显示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第一显示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6为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时序图;
图7为一种显示基板中绑定区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9a和图9b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12a至图12c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形成半导体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3a至图13c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第一导电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4a和图14b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第二导电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5a至图15c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第四绝缘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c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第三导电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检测电路与引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注意,实施方式可以以多个不同形式来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及其范围的条件下被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因此,本公开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定在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中。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公开中的附图比例可以作为实际工艺中的参考,但不限于此。例如:沟道的宽长比、各个膜层的厚度和间距、各个信号线的宽度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显示基板中像素的个数和每个像素中子像素的个数也不是限定为图中所示的数量,本公开中所描述的附图仅是结构示意图,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形状或数值等。
本说明书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词是为了避免构成要素的 混同而设置,而不是为了在数量方面上进行限定的。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句以参照附图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说明书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根据描述各构成要素的方向适当地改变。因此,不局限于在说明书中说明的词句,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更换。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或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中,晶体管是指至少包括栅电极、漏电极以及源电极这三个端子的元件。晶体管在漏电极(漏电极端子、漏区域或漏电极)与源电极(源电极端子、源区域或源电极)之间具有沟道区域,并且电流能够流过漏电极、沟道区域以及源电极。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沟道区域是指电流主要流过的区域。
在本说明书中,第一极可以为漏电极、第二极可以为源电极,或者第一极可以为源电极、第二极可以为漏电极。在使用极性相反的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电极”及“漏电极”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电极”和“漏电极”可以互相调换。
在本说明书中,“连接”包括构成要素通过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只要可以进行连接的构成要素间的电信号的授受,就对其没有特别的限制。“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的例子不仅包括电极和布线,而且还包括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其它具有各种功能的元件等。
在本说明书中,“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 的状态,因此,也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膜”和“层”可以相互调换。例如,有时可以将“导电层”换成为“导电膜”。与此同样,有时可以将“绝缘膜”换成为“绝缘层”。
本说明书中三角形、矩形、梯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可以是近似三角形、矩形、梯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等,可以存在公差导致的一些小变形,可以存在导角、弧边以及变形等。
本公开中的“约”,是指不严格限定界限,允许工艺和测量误差范围内的数值。
图1为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时序控制器、数据驱动器、扫描驱动器、发光驱动器和像素阵列,时序控制器分别与数据驱动器、扫描驱动器和发光驱动器连接,数据驱动器分别与多个数据线(D1到Dn)连接,扫描驱动器分别与多个扫描信号线(S1到Sm)连接,发光驱动器分别与多个发光信号线(E1到Eo)连接。像素阵列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Pxij,i和j可以是自然数,至少一个子像素Pxij可以包括电路单元和与电路单元连接的发光器件,电路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扫描信号线、至少一个数据线、至少一个发光信号线和像素驱动电路。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时序控制器可以将适合于数据驱动器的规格的灰度值和控制信号提供到数据驱动器,可以将适合于扫描驱动器的规格的时钟信号、扫描起始信号等提供到扫描驱动器,可以将适合于发光驱动器的规格的时钟信号、发射停止信号等提供到发光驱动器。数据驱动器可以利用从时序控制器接收的灰度值和控制信号来产生将提供到数据线D1、D2、D3、……和Dn的数据电压。例如,数据驱动器可以利用时钟信号对灰度值进行采样,并且以像素行为单位将与灰度值对应的数据电压施加到数据线D1至Dn,n可以是自然数。扫描驱动器可以通过从时序控制器接收时钟信号、扫描起始信号等来产生将提供到扫描信号线S1、S2、S3、……和Sm的扫描信号。例如,扫描驱动器可以将具有导通电平脉冲的扫描信号顺序地提供到扫描信号线S1至Sm。例如,扫描驱动器可以被构造为移位寄存器的形式,并且可以以在时钟信号的 控制下顺序地将以导通电平脉冲形式提供的扫描起始信号传输到下一级电路的方式产生扫描信号,m可以是自然数。发光驱动器可以通过从时序控制器接收时钟信号、发射停止信号等来产生将提供到发光信号线E1、E2、E3、……和Eo的发射信号。例如,发光驱动器可以将具有截止电平脉冲的发射信号顺序地提供到发光信号线E1至Eo。例如,发光驱动器可以被构造为移位寄存器的形式,并且可以以在时钟信号的控制下顺序地将以截止电平脉冲形式提供的发射停止信号传输到下一级电路的方式产生发射信号,o可以是自然数。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全面屏或窄边框等产品以其较大的屏占比和超窄边框,已逐步成为显示产品的发展趋势。对于智能终端等产品,通常需要设置前置摄像头、指纹传感器或光线传感器等硬件,为提高屏占比,全面屏或窄边框产品通常采用屏下指纹或屏下摄像头技术(Full display with camera,简称FDC),将摄像头等传感器放置于显示基板的屏下摄像区域(Under Display Camera,简称UDC),屏下摄像区域不仅具有一定的透过率,而且具有显示功能。
图2为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平行于显示基板的平面上,显示基板可以包括显示区域AA、位于显示区域AA一侧的绑定区域BD以及位于显示区域AA其它侧的边框区域BK。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配置为显示动态图片或静止图像的多个子像素,绑定区域BD可以包括将多个数据线连接至集成电路的数据扇出线,边框区域BK可以至少包括传输电压信号的电源线,绑定区域BD和边框区域BK可以包括环形结构的隔离坝,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第一显示区A1和第二显示区A2,第一显示区A1可以至少部分围绕第二显示区A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区A1被配置为进行图像显示,第二显示区A2的位置可以与光学装置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显示区A2被配置为进行图像显示和透过光线,透过的光线被光学装置接收。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区可以称为正常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可以称为摄像显示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显示区A2在第一显示区A1中的位置不限, 可以位于第一显示区A1上部或下部,或者可以位于第一显示区A1的边缘位置。在平行于显示装置的平面内,第二显示区A2的形状可以是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矩形、多边形、圆形和椭圆形,光学装置可以是指纹识别装置、摄像装置或3D成像等光学传感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区A1和第二显示区A2的分辨率可以相同,或者第二显示区A2的分辨率可以小于第一显示区A1的分辨率。例如,第二显示区A2的分辨率可以约为第一显示区200的分辨率的50%至70%左右。分辨率(Pixels Per Inch,简称PPI)是指单位面积所拥有像素的数量,可以称为像素密度,PPI数值越高,代表显示基板能够以越高的密度显示画面,画面的细节就越丰富。
图3为一种第一显示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显示区可以包括以矩阵方式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P,多个像素单元P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出射第一颜色光线的第一子像素P1、出射第二颜色光线的第二子像素P2和出射第三颜色光线的第三子像素P3,三个子像素均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器件,三个子像素中的像素驱动电路分别与扫描信号线、数据线和发光信号线连接,像素驱动电路被配置为在扫描信号线和发光信号线的控制下,接收数据线传输的数据电压,向所述发光器件输出相应的电流。三个子像素中的发光器件分别与所在子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连接,发光器件被配置为响应所在子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输出的电流发出相应亮度的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像素P1可以是出射红色(R)光线的红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P2可以是出射蓝色(B)光线的蓝色子像素,第三子像素P3可以是出射绿色(G)光线的绿色子像素,子像素的形状可以是矩形状、菱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等,可以采用水平并列、竖直并列或品字等方式排列。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像素单元可以包括四个子像素,可以采用水平并列、竖直并列、正方形、钻石形等方式排列,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图4为一种第一显示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示意了第一显示区三个子像素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平面上,第一显示区可以包括设置在基底100A上的驱动电路层100B、设置在驱动电路层100B远离基底一侧的发光结构层100C以及设置在发光结构层100C远离基底一侧的封装结 构层100D。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基板可以包括其它膜层,如隔垫柱等,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底100A可以是柔性基底,或者可以是刚性基底。柔性基底可以包括叠设的第一柔性材料层、第一无机材料层、半导体层、第二柔性材料层和第二无机材料层,第一柔性材料层和第二柔性材料层的材料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经表面处理的聚合物软膜等材料,第一无机材料层和第二无机材料层的材料可以采用氮化硅(SiNx)或氧化硅(SiOx)等,用于提高基底的抗水氧能力,半导体层的材料可以采用非晶硅(a-si)。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每个子像素的驱动电路层100B可以包括由多个晶体管和存储电容构成的像素驱动电路,图4中仅以一个像素驱动电路包括一个晶体管和一个存储电容作为示例。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子像素的驱动电路层100B可以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有源层;覆盖有源层的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栅电极和第一电容电极;覆盖栅电极和第一电容电极的第三绝缘层;设置在第三绝缘层上的第二电容电极;覆盖第二电容电极的第四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上开设有过孔,过孔暴露出有源层;设置在第四绝缘层上的源电极和漏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分别通过过孔与有源层连接;覆盖前述结构的平坦层,平坦层上开设有过孔,过孔暴露出漏电极。有源层、栅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组成驱动晶体管,第一电容电极和第二电容电极组成存储电容。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每个子像素的发光结构层100C可以包括由多个膜层构成的发光器件,多个膜层可以至少包括阳极、像素定义层、有机发光层和阴极。阳极可以设置在平坦层上,通过平坦层上开设的过孔与驱动晶体管的漏电极连接。像素定义层设置在阳极和平坦层上,像素定义层上设置有像素开口,像素开口暴露出阳极。有机发光层至少部分设置在像素开口内,有机发光层与阳极连接。阴极设置在有机发光层上,阴极与有机发光层连接,有机发光层在阳极和阴极驱动下出射相应颜色的光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封装结构层100D可以包括叠设的第一封装层、 第二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第一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可采用无机材料,第二封装层可采用有机材料,第二封装层设置在第一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之间,可以保证外界水汽无法进入发光结构层100C。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有机发光层可以包括发光层(EML)以及如下任意一层或多层: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阻挡层(EBL)、、空穴阻挡层(HBL)、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有子像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的共通层,相邻子像素的发光层可以有少量的交叠,或者可以是相互隔离的。
图5为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像素驱动电路可以是3T1C、4T1C、5T1C、5T2C、6T1C、7T1C或8T1C结构。如图5所示,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7个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1到第七晶体管T7)和1个存储电容C,像素驱动电路分别与7个信号线(数据线D、第一扫描信号线S1、第二扫描信号线S2、发光信号线E、第一电源线VDD、初始信号线INIT和第二电源线VSS)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第一节点N1、第二节点N2和第三节点N3。其中,第一节点N1分别与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和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连接,第二节点N2分别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和存储电容C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节点N3分别与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和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存储电容C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存储电容C的第二端与第二节点N2连接,即存储电容C的第二端与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连接。
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极与第二扫描信号线S2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初始信号线INIT连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节点N2连接。当导通电平扫描信号施加到第二扫描信号线S2时,第一晶体管T1将第一初始电压传输到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以使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的电荷量初始化。
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极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1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第二节点N2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第三节点N3连接。当导通电平扫描信号施加到第一扫描信号线S1时,第二晶体管T2使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与第二极连接。
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与第二节点N2连接,即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与存储电容C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与第一节点N1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与第三节点N3连接。第三晶体管T3可以称为驱动晶体管,第三晶体管T3根据其控制极与第一极之间的电位差来确定在第一电源线VDD与第二电源线VSS之间流动的驱动电流的量。
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极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1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数据线D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第一节点N1连接。第四晶体管T4可以称为开关晶体管、扫描晶体管等,当导通电平扫描信号施加到第一扫描信号线S1时,第四晶体管T4使数据线D的数据电压输入到像素驱动电路。
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极与发光信号线E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第一节点N1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极与发光信号线E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第三节点N3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发光器件的第一极连接。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以称为发光晶体管。当导通电平发光信号施加到发光信号线E时,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通过在第一电源线VDD与第二电源线VSS之间形成驱动电流路径而使发光器件发光。
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极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1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极与初始信号线INIT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发光器件的第一极连接。当导通电平扫描信号施加到第一扫描信号线S1时,第七晶体管T7将第二初始电压传输到发光器件的第一极,以使发光器件的第一极中累积的电荷量初始化或释放发光器件的第一极中累积的电荷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可以是OLED,包括叠设的第一极(阳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极(阴极),或者可以是QLED,包括叠设的第一极(阳极)、量子点发光层和第二极(阴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的第二极与第二电源线VSS连接,第二电源线VSS的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一电源线VDD的信号为持续提供高电平信号。第一扫描信号线S1为本显示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扫描信号线,第二扫描信号线S2为上一显示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扫描信号线,即对于第n显示行,第一扫描信号线S1为S(n),第二扫描信号线S2为S(n-1),本显示行的第二扫描信号线S2与上一显示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一扫描信号线S1为同一信号线,可以减少显示面板的信号线,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晶体管T1到第七晶体管T7可以是P型晶体管,或者可以是N型晶体管。像素驱动电路中采用相同类型的晶体管可以简化工艺流程,减少显示面板的工艺难度,提高产品的良率。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晶体管T1到第七晶体管T7可以包括P型晶体管和N型晶体管。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晶体管T1到第七晶体管T7可以采用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或者可以采用氧化物薄膜晶体管,或者可以采用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采用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简称LTPS),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采用氧化物半导体(Oxide)。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具有迁移率高、充电快等优点,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具有漏电流低等优点,将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集成在一个显示基板上,形成低温多晶氧化物(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简称LTPO)显示基板,可以利用两者的优势,可以实现低频驱动,可以降低功耗,可以提高显示品质。
图6为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时序图。下面通过图5示例的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过程说明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图5中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7个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1到第七晶体管T7)和1个存储电容C,7个晶体管均为P型晶体管。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以OLED为例,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过程可以包括:
第一阶段t1,称为复位阶段,第二扫描信号线S2的信号为低电平信号, 第一扫描信号线S1和发光信号线E的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二扫描信号线S2的信号为低电平信号,使第一晶体管T1导通,初始信号线INIT的信号提供至第二节点N2,对存储电容C进行初始化,清除存储电容中原有数据电压。第一扫描信号线S1和发光信号线E的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使第二晶体管T2、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断开,此阶段OLED不发光。
第二阶段t2、称为数据写入阶段或者阈值补偿阶段,第一扫描信号线S1的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二扫描信号线S2和发光信号线E的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数据线D输出数据电压。此阶段由于存储电容C的第二端为低电平,因此第三晶体管T3导通。第一扫描信号线S1的信号为低电平信号使第二晶体管T2、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七晶体管T7导通。第二晶体管T2和第四晶体管T4导通使得数据线D输出的数据电压经过第一节点N1、导通的第三晶体管T3、第三节点N3、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2提供至第二节点N2,并将数据线D输出的数据电压与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之差充入存储电容C,存储电容C的第二端(第二节点N2)的电压为Vd-|Vth|,Vd为数据线D输出的数据电压,Vth为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第七晶体管T7导通使得初始信号线INIT的初始电压提供至OLED的第一极,对OLED的第一极进行初始化(复位),清空其内部的预存电压,完成初始化,确保OLED不发光。第二扫描信号线S2的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使第一晶体管T1断开。发光信号线E的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使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断开。
第三阶段t3、称为发光阶段,发光信号线E的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一扫描信号线S1和第二扫描信号线S2的信号为高电平信号。发光信号线E的信号为低电平信号,使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导通,第一电源线VDD输出的电源电压通过导通的第五晶体管T5、第三晶体管T3和第六晶体管T6向OLED的第一极提供驱动电压,驱动OLED发光。
在像素驱动电路驱动过程中,流过第三晶体管T3(驱动晶体管)的驱动电流由其栅电极和第一极之间的电压差决定。由于第二节点N2的电压为Vdata-|Vth|,因而第三晶体管T3的驱动电流为:
I=K*(Vgs-Vth) 2=K*[(Vdd-Vd+|Vth|)-Vth] 2=K*[(Vdd-Vd] 2
其中,I为流过第三晶体管T3的驱动电流,也就是驱动OLED的驱动电流,K为常数,Vgs为第三晶体管T3的栅电极和第一极之间的电压差,Vth为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Vd为数据线D输出的数据电压,Vdd为第一电源线VDD输出的电源电压。
图7为一种显示基板中绑定区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平行于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绑定区域BD可以位于显示区域AA的一侧,沿着远离显示区域AA的方向,绑定区域BD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扇出区B1、弯折区B2、检测电路区B3、驱动芯片区B4和绑定引脚区B5。第一扇出区B1可以至少包括第一电源线VDD、第二电源线VSS和多条数据传输线,多条数据传输线被配置为以扇出(Fanout)走线方式连接显示区域AA的数据线,第一电源线VDD被配置为连接显示区域AA的高电平电源线,第二电源线VSS被配置为连接边缘区域的低电平电源线。弯折区B2可以包括设置有凹槽的复合绝缘层,凹槽被配置为使绑定区域BD弯折到显示区域AA的背面。检测电路区B3可以设置对显示基板进行检测的检测电路CT,这些检测电路CT可以与显示区域的相应信号线连接。驱动芯片区B4可以设置集成电路IC,集成电路IC通过第一扇出区B1中的数据传输线与显示区域的数据信号线连接,集成电路IC被配置为产生用于驱动子像素所需的驱动信号,并且将驱动信号提供给显示区域的数据线。例如,驱动信号可以是驱动子像素发光亮度的数据信号。绑定引脚区B5可以设置多个引脚(PIN),多个引脚被配置为与外部的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FPC)绑定连接。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绑定区域可以包括其它电路和信号线,如防静电电路、多路复用电路(MUX)等,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区B3可以包括检测电路(Cell Test,简称CT),检测电路可以实现显示基板的老化(Aging)程序和ET点灯检测。显示基板制备过程需要进行多个检测,其中一个重要的检测是单元检测(Cell Test,简称ET)点灯(Light-on),简称ET点灯。ET点灯检测是显示基板未绑定驱动芯片(IC)和输入显示信号的柔性电路板(FPC)之前,通过对显示基板输入检测信号,使其像素呈现色彩,通过缺陷检测装置检查各个像 素是否良好,以确认显示基板是否存在缺陷。由于制备完成的发光器件存在界面不稳定(interface not stable)等情况,因而老化程序是显示装置出货前的一种必要的工艺,通过以一定大小的电流点亮发光器件一段时间,可以将界面不稳定老化掉,降低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增加发光器件的寿命。
图8为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如图8所示,检测电路可以至少包括多个检测子单元10、控制线20和信号线30,每个检测子单元10可以包括控制端、输入端和输出端。控制线20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引脚对应连接,控制线20的另一端可以与多个检测子单元10的控制端对应连接,信号线30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引脚对应连接,信号线30的另一端可以与多个检测子单元10的输入端对应连接,多个检测子单元10的输出端可以与显示区域的多条数据线对应连接,检测子单元10被配置为在控制线20的控制下,将信号线30输出的信号输出给显示区域的数据线,实现显示基板的老化程序和点灯检测。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的老化处理过程为:在显示基板绑定驱动芯片(IC)和柔性电路板(FPC)之前,将外部装置连接在绑定区域的引脚上,外部装置通过引脚向信号线输出控制信号和老化电压信号,控制信号控制多个检测子单元导通,多个检测子单元将老化电压信号输出给显示区域的多条数据线,分别对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进行老化程序。
一种显示基板的点灯检测中,显示基板出现竖线波纹(Mura)缺陷。研究发现,显示基板出现竖线波纹缺陷的主要原因,是现有老化程序中整个显示区域采用相同的老化电压导致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采用FDC技术的显示基板,现有设计中通常会缩小第二显示区的阳极面积,以提高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但该设计使得第一显示区中发光器件的寿命特性与第二显示区中发光器件的寿命特性存在差异。由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采用相同的老化电压,使得第一显示区中发光器件老化后的亮度特性与第二显示区中发光器件的老化后亮度特性不同,因而在点灯检测时,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亮度存在差异,使得第一显示区呈现竖线波纹缺陷。
图9a和图9b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图9a示意的显示基板中,第二显示区A2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器件(像 素驱动电路内置),图9b示意的显示基板中,第二显示区A2仅设置发光器件(像素驱动电路外置)。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可以包括显示区域AA和位于显示区域AA一侧的绑定区域BD,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第一显示区A1和第二显示区A2,第一显示区A1可以至少部分围绕第二显示区A2,第一显示区A1被配置为进行图像显示,第二显示区A2被配置为进行图像显示和透过光线。
如图9a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区A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可以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一发光器件,第二显示区A2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可以包括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二发光器件,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二发光器件均设置在第二显示区A2。第一显示区A1中的多个第一子像素规则排布,形成多个第一像素行和多个第一像素列,第二显示区A2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可以规则排布,形成多个第二像素行和多个第二像素列。显示区域还包括多条数据线D,多条数据线D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数据线D1和多条第二数据线D2。多条第一数据线D1和多条第二数据线D2可以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着第二方向Y以设定的间隔依次设置,每条第一数据线D1与第一显示区A1中一个像素列的多个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每条第二数据线D2与第二显示区A2中一个像素列的多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且与部分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连接。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可以是显示基板的列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是显示基板的行方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相互垂直。
如图9b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区A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可以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一发光器件,第二显示区A2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器件设置在第二显示区A2,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1,第二发光器件通过阳极连接线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连接。显示区域还包括多条数据线D,多条数据线D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数据线D1和多条第二数据线D2。多条第一数据线D1和多条第二数据线D2可以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着第二方向Y以设定的间隔依 次设置。每条第一数据线D1与一个像素列中多个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连接,每条第二数据线D2与一个像素列中多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连接,且与部分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可以设置在绑定区域BD,检测电路可以至少包括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至少一个控制线20、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线31和至少一个第二信号线3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可以均包括控制端、输入端和输出端,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可以沿着第二方向Y以设定的间隔依次设置,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的位置可以与显示区域中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的位置一一对应,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位置可以与显示区域中的多条第二数据线D2的位置一一对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控制线20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控制引脚对应连接,控制线20的另一端同时与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控制端连接,控制线20被配置为控制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导通或者断开。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线31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一信号引脚对应连接,第一信号线31的另一端与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的输入端连接,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的输出端与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对应连接,第一信号线31被配置为通过第一信号引脚接收外部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一检测子单元11被配置为将第一信号输出到显示区域的第一数据线D1,对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或者点灯检测。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信号线32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二信号引脚对应连接,第二信号线32的另一端与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输入端连接,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输出端与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二数据线D2对应连接,第二信号线32被配置为通过第二信号引脚接收外部装置的第二信号,第二检测子单元12被配置为将第二信号输出到显示区域的第二数据线D2,对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或者点灯检测。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示例性实施例检测电路进行老化处理的工作过程为:将外部装置连接在绑定区域的控制引脚、第一信号引脚和第二信号引脚上,外部装置通过控制引脚输出控制信号,通过第一信号引脚输出第一老化电压信号,通过第二信号引脚输出第二老化电压信号,第一老化电压和第二老化电压不同。控制线20传输的控制信号控制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导通,导通的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将第一信号线31传输的第一老化电压信号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利用第一老化电压信号对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导通的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将第二信号线32传输的第二老化电压信号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二数据线D2,利用第二老化电压信号对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分区老化的技术方案,对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采用第一老化电压进行老化处理,对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像素采用第二老化电压进行老化处理,第一老化电压和第二老化电压不同。由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采用不同的老化电压,因而可以保证第一显示区中老化后发光器件的亮度特性与第二显示区中老化后发光器件的亮度特性基本上相同,可以消除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亮度差异,有效避免了显示区域出现竖线波纹缺陷。
图10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如图10所示,检测电路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至少一个控制线20、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线31、至少一个第二信号线32、至少一个切换控制线41和至少一个切换单元42。控制线20、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与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连接结构与图9所示结构基本上相同。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42可以包括切换控制端、切换第一端和切换第二端。切换控制线41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切换引脚对应连接,切换控制线41的另一端与切换单元42的切换控制端连接,切换单元42的切换第一端与第一信号线31连接,切换单元42的切换第二端与第二信号线32连接,切换控制线41被配置为通过切换引脚接收外部的切换信号,切换单元42被 配置为在切换控制线41的控制下,使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或者导通。在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时,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输出不同的老化电压信号,在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导通时,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输出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42可以包括切换晶体管,切换晶体管的控制极与切换控制线41连接,切换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一信号线31连接,切换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信号线32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示例性实施例检测电路进行老化程序的工作过程为:外部装置通过控制引脚输出控制信号,通过切换引脚输出断开信号,通过第一信号引脚输出第一老化电压信号,通过第二信号引脚输出第二老化电压信号。控制线20传输的控制信号控制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导通,切换控制线41传输的断开信号控制切换单元42断开,使得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导通的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将第一信号线31传输的第一老化电压信号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利用第一老化电压信号对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导通的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将第二信号线32传输的第二老化电压信号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二数据线D2,利用第二老化电压信号对第二显示区中第二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老化电压不同。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示例性实施例检测电路进行点灯检测的工作过程为:外部装置通过控制引脚输出控制信号,通过切换引脚输出导通信号,通过第一信号引脚输出点灯电压信号或者通过第二信号引脚输出点灯电压信号。控制线20传输的控制信号控制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导通,切换控制线41传输的导通信号控制切换单元42导通,使得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连通,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传输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导通的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将点灯电压信号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和多条第二数据线D2,利用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对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子像素进行点灯检测。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分区老化和整体点灯的技术方案,在进行老化程序时,通过设置的切换单元隔断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对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采用第一老化电压进行老化处理,对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像素采用第二老化电压进行老化处理,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老化电压不同,在进行点灯检测时,通过设置的切换单元导通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对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像素采用相同的点灯电压进行点灯检测。由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采用不同的老化电压,因而可以保证第一显示区中老化后发光器件的亮度特性与第二显示区中老化后发光器件的亮度特性基本上相同,可以消除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亮度差异,有效避免了出现竖线波纹缺陷。由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采用相同的点灯电压,因而可以保证画面均一性。
图1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如图11所示,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多条第一数据线D1和多条第二数据线D2,第一数据线D1与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子像素对应连接,第二数据线D2与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子像素对应连接,绑定区域BD可以包括检测电路。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可以包括第一检测单元E1、第二检测单元E2、切换单元F和多条信号线,第一检测单元E1可以位于切换单元F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二检测单元E2可以位于第一检测单元E1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二检测单元E2第二方向Y的一侧还可以设置第一检测单元E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条信号线可以至少包括切换控制线100、第一控制线110、第二控制线120、第三控制线130、第一检测线210、第二检测线220、第三检测线230、第四检测线240、第五检测线250、第六检测线260,上述信号线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引脚对应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所在的检测电路区,与第一检测单元E1、第二检测单元E2和切换单元F相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单元E1可以包括沿着第二方向Y以设定的间隔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EY1,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EY1的位置可以与显示区域中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的位置相对应。每个第一检测子单元EY1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以设定的间隔依次设置的第十一开 关单元EK11、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每个开关单元可以均包括控制端、输入端和输出端。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一开关单元EK11的控制端与第一控制线110连接,第十一开关单元EK11的输入端与第一检测线210连接,第十一开关单元EK11的输出端通过第一传输线91与显示区域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连接。第十一开关单元EK11被配置为在第一控制线110的控制下,将第一检测线210传输的第一信号发送给连接G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的控制端与第二控制线120连接,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的输入端与第三检测线230连接,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传输线92与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连接。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被配置为在第二控制线120的控制下,将第三检测线230传输的第三信号发送给连接B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的控制端与第三控制线130连接,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的输入端与第五检测线250连接,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传输线92与显示区域中连接R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连接。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被配置为在第三控制线130的控制下,将第五检测线250传输的第五信号发送给连接R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单元E2可以包括沿着第二方向Y以设定的间隔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EY2,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EY2的位置可以与显示区域中的多条第二数据线D2的位置相对应。每个第二检测子单元EY2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以设定的间隔依次设置的第二十一开关单元EK21、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每个开关单元可以均包括控制端、输入端和输出端。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一开关单元EK21的控制端与第一控制线110连接,第二十一开关单元EK21的输入端与第二检测线220连接,第二十一开关单元EK21的输出端通过第三传输线93与显示区域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连接。第二十一开关单元EK21被配置为在第一控制线110的控制下,将第二检测线220传输的第二信号发送给连接G子像素的第 二数据线D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的控制端与第二控制线120连接,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的输入端与第四检测线240连接,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的输出端通过与第四传输线94与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连接。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被配置为在第二控制线120的控制下,将第四检测线240传输的第四信号发送给连接B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的控制端与第三控制线130连接,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的输入端与第六检测线260连接,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的输出端通过与第四传输线94与显示区域中连接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连接。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被配置为在第三控制线130的控制下,将第六检测线260传输的第六信号发送给连接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F可以包括第一切换子单元FK1、第二切换子单元FK2和第三切换子单元FK3,每个开关单元可以均包括控制极、第一极和第二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子单元FK1的控制极与切换控制线100连接,第一切换子单元FK1的第一极与第一检测线210连接,第一切换子单元FK1的第二极与第二检测线220连接。第一切换子单元FK1被配置为在切换控制线100的控制下,将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隔离或者导通,在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隔离时,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输出不同的老化电压信号,在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导通时,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输出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切换子单元FK2的控制极与切换控制线100连接,第二切换子单元FK2的第一极与第三检测线230连接,第二切换子单元FK2的第二极与第四检测线240连接。第二切换子单元FK2被配置为在切换控制线100的控制下,将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隔离或者导通,在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隔离时,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输出不同的老化电压信号,在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导 通时,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输出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切换子单元FK3的控制极与切换控制线100连接,第三切换子单元FK3的第一极与第五检测线250连接,第三切换子单元FK3的第二极与第六检测线260连接。第三切换子单元FK3被配置为在切换控制线100的控制下,将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隔离或者导通,在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隔离时,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输出不同的老化电压信号,在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导通时,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输出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示例性实施例检测电路进行老化程序的工作过程为:
对显示区域的G子像素进行老化程序时,外部装置通过多个引脚使切换控制线100输出切换控制信号、第一控制线110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第一检测线210输出第一老化电压信号、以及第二检测线220输出第二老化电压信号,切换控制信号为断开信号,第一控制信号为导通信号,第一老化电压信号与第二老化电压信号不同。切换控制线100输出的断开信号使第一切换子单元FK1断开,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隔离。第一控制线110输出的导通信号分别使第十一开关单元EK11和第二十一开关单元EK21导通,第一检测线210输出的第一老化电压信号通过导通的第十一开关单元EK11输出给显示区域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对第一显示区中的G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第二检测线220输出的第二老化电压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二十一开关单元EK21输出给显示区域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对第二显示区中的G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老化电压不同。
对显示区域的B子像素进行老化程序时,外部装置通过多个引脚使切换控制线100输出切换控制信号、第二控制线120输出第二控制信号、第三检测线230输出第三老化电压信号、以及第四检测线240输出第四老化电压信号,切换控制信号为断开信号,第二控制信号为导通信号,第三老化电压信号与第四老化电压信号不同。切换控制线100输出的断开信号使第二切换子单元FK2断开,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隔离。第二控制线120输 出的导通信号分别使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和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导通,第三检测线230输出的第三老化电压信号通过导通的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输出给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对第一显示区中的B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第四检测线240输出的第四老化电压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输出给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对第二显示区中的B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老化电压不同。
对显示区域的R子像素进行老化程序时,外部装置通过多个引脚使切换控制线100输出切换控制信号、第三控制线130输出第三控制信号、第五检测线250输出第五老化电压信号、以及第六检测线260输出第六老化电压信号,切换控制信号为断开信号,第三控制信号为导通信号,第五老化电压信号与第六老化电压信号不同。切换控制线100输出的断开信号使第三切换子单元FK3断开,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隔离。第三控制线130输出的导通信号分别使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和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导通,第五检测线250输出的第五老化电压信号通过导通的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输出给显示区域中连接R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对第一显示区中的R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第六检测线260输出的第六老化电压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输出给显示区域中连接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对第二显示区中的R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老化电压不同。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示例性实施例检测电路进行点灯检测的工作过程为:
对显示区域的G子像素进行点灯检测时,外部装置通过多个引脚使切换控制线100输出切换控制信号、第一控制线110输出第一控制信号、以及第一检测线210或者第二检测线220输出第一点灯电压信号,切换控制信号为导通信号,第一控制信号为导通信号。切换控制线100输出的导通信号使第一切换子单元FK1导通,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相互连接,因而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输出相同的第一点灯电压信号。第一控制线110输出的导通信号分别使第十一开关单元EK11和第二十一开关单元 EK21导通,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输出的第一点灯电压信号通过导通的第十一开关单元EK11和第二十一开关单元EK21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和连接G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采用相同的点灯电压对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的G子像素进行点灯处理。
对显示区域的B子像素进行点灯检测时,外部装置通过多个引脚使切换控制线100输出切换控制信号、第二控制线120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以及第三检测线230或者第四检测线240输出第二点灯电压信号,切换控制信号为导通信号,第二控制信号为导通信号。切换控制线100输出的导通信号使第二切换子单元FK2导通,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相互连接,因而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输出相同的第二点灯电压信号。第二控制线120输出的导通信号分别使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和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导通,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输出的第二点灯电压信号通过导通的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和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和连接B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采用相同的点灯电压对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的B子像素进行点灯处理。
对显示区域的R子像素进行点灯检测时,外部装置通过多个引脚使切换控制线100输出切换控制信号、第三控制线130输出第三控制信号、以及第五检测线250或者第六检测线260输出第三点灯电压信号,切换控制信号为导通信号,第三控制信号为导通信号。切换控制线100输出的导通信号使第三切换子单元FK3导通,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相互连接,因而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输出相同的第三点灯电压信号。第三控制线130输出的导通信号分别使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和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导通,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输出的第三点灯电压信号通过导通的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和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中连接R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D1和连接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D2,采用相同的点灯电压对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的R子像素进行点灯处理。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子单元FK1可以包括两个串联的第一晶体管,两个第一晶体管的控制极与切换控制线连接,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一检测线连接,另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检测线连接,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和另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切换子单元FK2可以包括两个串联的第二晶体管,两个第二晶体管的控制极与切换控制线连接,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三检测线连接,另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四检测线连接,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和另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切换子单元FK3可以包括两个串联的第三晶体管,两个第三晶体管的控制极与切换控制线连接,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五检测线连接,另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六检测线连接,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和另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一开关单元EK1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十一晶体管,第十一晶体管的控制极与第一控制线连接,第十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一检测线连接,第十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一显示区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二开关单元EK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十二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十三晶体管,第十二晶体管和第十三晶体管的控制极与第二控制线连接,第十二晶体管和第十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三检测线连接,第十二晶体管和第十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一显示区中连接B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三开关单元EK1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十四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十五晶体管,第十四晶体管和第十五晶体管的控制极与第三控制线连接,第十四晶体管和第十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五检测线连接,第十四晶体管和第十五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一显示区中连接R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一开关单元EK2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十一晶体管,第二十一晶体管的控制极与第一控制线连接,第二十一晶体管 的第一极与第二检测线连接,第二十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显示区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二开关单元EK2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十二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十三晶体管,第二十二晶体管和第二十三晶体管的控制极与第二控制线连接,第二十二晶体管和第二十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四检测线连接,第二十二晶体管和第二十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显示区中连接B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三开关单元EK2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十四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十五晶体管,第二十四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的控制极与第三控制线连接,第二十四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六检测线连接,第二十四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显示区中连接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平面内,检测电路可以包括:
设置在基底上的第一绝缘层;
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半导体层,半导体层可以包括切换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有源层、第一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有源层和第二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有源层;
覆盖半导体层的第二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可以包括切换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第一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和第二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
覆盖第一导电层的第三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三绝缘层上的第二导电层;
覆盖第二导电层的第四绝缘层,第四绝缘层上设置有多个过孔;
设置在第四绝缘层上的第三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可以包括所述控制线、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线包括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和第三控制线,所述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和第三控制线中的至少一条包括控制 引出线和控制延伸线,所述控制引出线和控制延伸线通过信号连接线连接,所述信号连接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控制引出线和控制延伸线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第一检测线、第三检测线和第五检测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二检测线、第四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所述第一检测线、第二信号线、第三检测线、第四检测线、第五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中的至少一条包括检测引出线和检测延伸线,所述检测引出线和检测延伸线通过信号连接线连接,所述信号连接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检测引出线和检测延伸线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切换连接线,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切换控制线,所述切换连接线通过过孔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切换连接线与切换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包括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第二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上设置有第二十一连接块和第二十二连接块;所述第二十一连接块通过第十二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二有源层和第十三有源层连接,所述第二十一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十二有源层和第十三有源层之间;所述第二十二连接块通过第十三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四有源层和第十五有源层连接,所述第二十二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十四有源层和第十五有源层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二连接电极和第十三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包括第三传输线和第四传输线,所述第三传输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 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第四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传输线上设置有第四十一连接块、第四十二连接块、第四十三连接块和第四十四连接块;所述第四十一连接块通过第二十二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二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一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二有源层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十二连接块通过第二十三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三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二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三有源层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十三连接块通过第二十四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四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三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四有源层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十四连接块通过第二十五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五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四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五有源层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四传输线的延伸方向。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十二连接电极、第二十三连接电极、第二十四连接电极和第二十五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下面通过检测电路的制备过程进行示例性说明。本公开所说的“图案化工艺”,对于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或透明导电材料,包括涂覆光刻胶、掩模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处理,对于有机材料,包括涂覆有机材料、掩模曝光和显影等处理。沉积可以采用溅射、蒸镀、化学气相沉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涂覆可以采用喷涂、旋涂和喷墨打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刻蚀可以采用干刻和湿刻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公开不做限定。“薄膜”是指将某一种材料在基底上利用沉积、涂覆或其它工艺制作出的一层薄膜。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无需图案化工艺,则该“薄膜”还可以称为“层”。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需图案化工艺,则在图案化工艺前称为“薄膜”,图案化工艺后称为“层”。经过图案化工艺后的“层”中包含至少一个“图案”。本公开所说的“A和B同层设置”是指,A和B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同时形成,膜层的“厚度”为膜层在垂直于显示基板方向上的尺寸。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A的正投影包含B的正投影”或“B的正投影位于“A的正投影范围之内”,是指B的正投影的边界落入A的正投影的边界范围 内,或者A的正投影的边界与B的正投影的边界重叠。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的制备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1)在基底上形成半导体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基底上形成半导体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基底上依次沉积第一绝缘薄膜和半导体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半导体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覆盖整个基底的第一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半导体层图案,半导体层图案至少包括切换单元的多个有源层、第一检测子单元的多个有源层以及第二检测子单元的多个有源层,如图12a、图12b和图12c所示,图12a为图11中A区域的结构,图12b为图11中B区域的结构,示意了4个第一检测子单元,图12c为图11中C区域的结构,示意了4个第二检测子单元。
如图12a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的多个有源层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第一有源层101、第二有源层102和第三有源层103,每个有源层可以为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的条形状。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层101可以作为两个第一晶体管T1的有源层,第二有源层102可以作为两个第二晶体管T2的有源层,第三有源层103可以作为两个第三晶体管T3的有源层。
如图12b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可以沿着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每个第一检测子单元的多个有源层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第十一有源层111、第十二有源层112、第十三有源层113、第十四有源层114和第十五有源层115,每个有源层可以为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条形状。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一有源层111可以作为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有源层,第十二有源层112可以作为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有源层,第十三有源层113可以作为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有源层,第十四有源层114可以作为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有源层,第十五有源层115可以作为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有源层。
如图12c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可以沿着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每个第二检测子单元的多个有源层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 向X依次设置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第二十四有源层124和第二十五有源层125,每个有源层可以为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条形状。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一有源层121可以作为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有源层,第二十二有源层122可以作为第二十二晶体管T22的有源层,第二十三有源层123可以作为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有源层,第二十四有源层124可以作为第二十四晶体管T24的有源层,第二十五有源层125可以作为第二十五晶体管T25的有源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中多个有源层的形状可以基本上相同,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的半导体图案可以基本上相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的半导体图案可以基本上相同。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底可以是柔性基底,或者是刚性基底,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2)形成第一导电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导电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依次沉积第二绝缘薄膜和第一导电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一导电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覆盖半导体层图案的第二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一导电层图案,第一导电层图案至少包括:切换单元的切换连接线、多条信号连接线和多个栅电极,第一检测子单元的多条栅极连接线、多个栅电极和第一传输线,以及第二检测子单元的多条栅极连接线、多个栅电极和第三传输线,如图13a、图13b和图13c所示,图13a为图11中A区域的结构,图13b为图11中B区域的结构,图13c为图11中C区域的结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可以称为第一栅金属层(GATE1)。
如图13a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的多个栅电极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第一栅电极201、第二栅电极202和第三栅电极203,每个栅电极可以为矩形环状,矩形环状中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个边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有源层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形成两个晶体管的栅电极。第一栅电极201中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个边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有源层10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作为两个 第一晶体管T1的栅电极。第二栅电极202中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个边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有源层10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作为两个第二晶体管T2的栅电极。第三栅电极203中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个边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三有源层10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作为两个第三晶体管T3的栅电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的切换连接线56可以为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且分别与第一栅电极201、第二栅电极202和第三栅电极203连接,切换连接线56被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切换控制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栅电极201、第二栅电极202、第三栅电极203和切换连接线56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的多条信号连接线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一信号连接线51、第二信号连接线52、第三信号连接线53、第四信号连接线54和第五信号连接线55,5条信号连接线均位于切换连接线56第二方向Y的一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连接线51被配置为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二检测线的连接线,第二信号连接线52被配置为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一检测线的连接线,第三信号连接线53被配置为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三检测线的连接线,第四信号连接线54被配置为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三控制线的连接线,第五信号连接线55被配置为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五检测线的连接线。第一信号连接线51至第五信号连接线55作为后续形成的信号线的连接线,可以避免信号线的交叉,有利于后续形成的信号线的排布布局。
如图13b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子单元的多个栅电极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第十一栅电极211、第十二栅电极212、第十三栅电极213、第十四栅电极214和第十五栅电极215,每个栅电极可以为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的条形状,可以位于对应的有源层第一方向X的中部区域,条形状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有源层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十一栅电极211可以作为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栅电极,第十二栅电极212可以作为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电极,第十三栅电极213可以作为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电极,第十四栅电极214可以作为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 电极,第十五栅电极215可以作为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电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子单元的栅极连接线可以包括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和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中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端部与第十一栅电极211连接,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被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第一控制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中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端部同时与第十二栅电极212和第十三栅电极213连接,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被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第二控制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中第一方向X的端部同时与第十四栅电极214和第十五栅电极215连接,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被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第三控制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子单元的第一传输线91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可以位于多个有源层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一传输线91被配置为与显示区域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线91上设置有第十一连接块91-1,第十一连接块91-1位于第十一有源层111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一侧,第十一连接块91-1被配置为通过后续形成的第十一连接电极与第十一有源层111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沿着第一方向X方向,奇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的第一导电层图案可以基本上相同,偶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的第一导电层图案可以基本上相同,但奇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和偶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的第一导电层图案可以不同。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第十一栅电极211至第十五栅电极215、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和第一传输线91的形状和位置基本 上相同,奇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和偶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和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的形状不同。
如图13c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子单元的多个栅电极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第二十一栅电极221、第二十二栅电极222、第二十三栅电极223、第二十四栅电极224和第二十五栅电极225,每个栅电极可以为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的条形状,可以位于对应的有源层第一方向X的中部区域,条形状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有源层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十一栅电极221可以作为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栅电极,第二十二栅电极222可以作为第二十二晶体管T22的栅电极,第二十三栅电极223可以作为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栅电极,第二十四栅电极224可以作为第二十四晶体管T24的栅电极,第二十五栅电极225可以作为第二十五晶体管T25的栅电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子单元的栅极连接线可以包括第二十一栅极连接线71、第二十二栅极连接线72和第二十三栅极连接线73。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一栅极连接线71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第二十一栅极连接线71中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端部与第二十一栅电极221连接,第二十一栅极连接线71被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第一控制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二栅极连接线72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第二十二栅极连接线72中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端部同时与第二十二栅电极222和第二十三栅电极223连接,第二十二栅极连接线72被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第二控制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三栅极连接线73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第二十三栅极连接线73中第一方向X的端部同时与第二十四栅电极224和第二十五栅电极225连接,第二十三栅极连接线73被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第三控制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子单元的第三传输线93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可以位于多个有源层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三传输线93被配置为与显示区域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传输线93上设置有第三十一连接块93-1,第三十一连接块93-1位于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一侧,第三十一连接块93-1被配置为通过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一连接电极与第二十一有源层121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沿着第一方向X方向,奇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的第一导电层图案可以基本上相同,偶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的第一导电层图案可以基本上相同,但奇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和偶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的第一导电层图案可以不同。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第二十一栅电极221至第二十五栅电极225、第二十一栅极连接线71和第三传输线93的形状和位置基本上相同,奇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和偶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第二十二栅极连接线72和第二十三栅极连接线73的形状不同。
(2)形成第二导电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导电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依次沉积第三绝缘薄膜和第二导电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二导电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覆盖第一导电层图案的第三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三绝缘层上的第二导电层图案,第二导电层图案至少包括:第一检测子单元的第二传输线和第二检测子单元的第四传输线,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图14a为图11中B区域的结构,图14b为图11中C区域的结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层可以称为第二栅金属层(GATE2)。
如图14a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子单元的第二传输线92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可以位于多个有源层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的一侧,第二传输线92被配置为与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和R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传输线92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十一连接块92-1和第二十二连接块92-2。第二十一连接块92-1可以位于第十二有源层112和第十三有源层113之间,第二十一连接块92-1被配置为通过后续形成的第十二连接电极同时与第十二有源层112和第十三有源层113连接。第二十二连接块92-2可以位于第十四有源层114和第十五有源层115之间,第二十二 连接块92-2被配置为通过后续形成的第十三连接电极同时与第十四有源层114和第十五有源层115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的第二导电层图案可以基本上相同。
如图14b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子单元的第四传输线94可以为主体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可以位于多个有源层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的一侧,第四传输线94被配置为与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和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传输线94上可以设置有第四十一连接块94-1、第四十二连接块94-2、第四十三连接块94-3和第四十四连接块94-4。第四十一连接块94-1可以位于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第一方向X的一侧,第四十一连接块94-1被配置为通过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二连接电极与第二十二有源层122连接。第四十二连接块94-2可以位于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一侧,第四十二连接块94-2被配置为通过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三连接电极与第二十三有源层123连接。第四十三连接块94-3可以位于第二十四有源层124第一方向X的一侧,第四十三连接块94-3被配置为通过后续形成的第二十四连接电极与第二十四有源层124连接。第四十四连接块94-4可以位于第二十五有源层125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一侧,第四十四连接块94-4被配置为通过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五连接电极与第二十五有源层125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的第二导电层图案可以基本上相同。
(4)形成第四绝缘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四绝缘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第四绝缘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四绝缘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覆盖第二导电层的第四绝缘层图案,第四绝缘层上形成有多个过孔,如图15a、图15b和图15c所示,图15a为图11中A区域的结构,图15b为图11中B区域的结构,图15c为图11中C区域的结构。
如图15a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中的多个可以包括第一 过孔K1、第二过孔K2、第三过孔K3、第四过孔K4、第五过孔K5、第六过孔K6、第七过孔K7、第八过孔K8、第九过孔K9、第十过孔K10、第十一过孔K11、第十二过孔K12、第十三过孔K13、第十四过孔K14和第十五过孔K1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过孔K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一过孔K1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一区的表面,第一过孔K1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过孔K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过孔K2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二区的表面,第二过孔K2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三过孔K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三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两个第三过孔K3位于第一过孔K1和第二过孔K2之间,第三过孔K3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三区的表面,两个第三过孔K3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三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过孔K4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过孔K4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一区的表面,第四过孔K4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过孔K5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过孔K5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二区的表面,第五过孔K5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四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二 有源层102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六过孔K6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三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两个第六过孔K6位于第四过孔K4和第五过孔K5之间,第六过孔K6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三区的表面,两个第六过孔K6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三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七过孔K7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七过孔K7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一区的表面,第七过孔K7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五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八过孔K8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八过孔K8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二区的表面,第八过孔K8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六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九过孔K9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三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两个第九过孔K9位于第七过孔K7和第八过孔K8之间,第九过孔K9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三区的表面,两个第九过孔K9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三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过孔K10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切换连接线56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十过孔K10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切换连接线56的表面,第十过孔K10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切换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切换连接线56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十一过孔K1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信号连接线51的两端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十一过孔 K11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一信号连接线51两端的表面,第十一过孔K11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一信号连接线51连接,使第一信号连接线51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二检测线的桥接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十二过孔K1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信号连接线52的两端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十二过孔K12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信号连接线52两端的表面,第十二过孔K12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二信号连接线52连接,使第二信号连接线52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一检测线的桥接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十三过孔K1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信号连接线53的两端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十三过孔K13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三信号连接线53两端的表面,第十三过孔K13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三信号连接线53连接,使第三信号连接线53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三检测线的桥接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十四过孔K14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四信号连接线54的两端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十四过孔K14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四信号连接线54两端的表面,第十四过孔K14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四信号连接线54连接,使第四信号连接线54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三控制线的桥接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十五过孔K15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信号连接线53的两端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十五过孔K15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三信号连接线53两端的表面,第十五过孔K15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五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三信号连接线53连接,使第三信号连接线53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五检测线的桥接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过孔K10至第十五过孔K15可以为多个,以 提高连接可靠性。
如图15b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多个可以包括第二十一过孔K21、第二十二过孔K22、第二十三过孔K23、第二十四过孔K24、第二十五过孔K25、第二十六过孔K26、第二十七过孔K27、第二十八过孔K28、第二十九过孔K29、第三十过孔K30、第三十一过孔K31、第三十二过孔K32、第三十三过孔K33、第三十四过孔K34、第三十五过孔K35和第三十六过孔K36。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一过孔K2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一有源层111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十一过孔K21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一有源层111的第一区的表面,第二十一过孔K21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一有源层111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二过孔K2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一有源层111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十二过孔K22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一有源层111的第二区的表面,第二十二过孔K22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十一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一有源层111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三过孔K2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二有源层112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十三过孔K23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二有源层112的第一区的表面,第二十三过孔K23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二有源层112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四过孔K24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二有源层112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十四过孔K24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二有源层112的第二区的表面,第二十四过孔K24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十二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二有源层112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五过孔K25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三有源层113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十五过孔K25 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三有源层113的第一区的表面,第二十五过孔K25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三有源层113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六过孔K26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三有源层113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十六过孔K26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三有源层113的第二区的表面,第二十六过孔K26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十二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三有源层113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七过孔K27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四有源层114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十七过孔K27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四有源层114的第一区的表面,第二十七过孔K27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五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四有源层114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八过孔K28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四有源层114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十八过孔K28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四有源层114的第二区的表面,第二十八过孔K28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十三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十四有源层114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九过孔K29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五有源层115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二十九过孔K29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五有源层115的第一区的表面,第二十九过孔K29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五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五有源层115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十过孔K30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五有源层115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三十过孔K30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五有源层115的第二区的表面,第三十过孔K30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十三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五有源层115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十一过孔K3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 一传输线91的第十一连接块91-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三十一过孔K31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一连接块91-1的表面,第三十一过孔K31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十一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一连接块91-1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十二过孔K3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传输线92的第二十一连接块92-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三十二过孔K32内的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一连接块92-1的表面,第三十二过孔K32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十二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一连接块92-1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十三过孔K3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传输线92的第二十二连接块92-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三十三过孔K33内的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二连接块92-2的表面,第三十三过孔K33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十三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二连接块92-2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十四过孔K34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三十四过孔K34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的表面,第三十四过孔K34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十五过孔K35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三十五过孔K35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的表面,奇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三十五过孔K35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连接,偶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三十五过孔K35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十六过孔K36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三十六过孔K36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的表面,奇 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三十六过孔K36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连接,偶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三十六过孔K36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连接。
如图15c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多个可以包括第四十一过孔K41、第四十二过孔K42、第四十三过孔K43、第四十四过孔K44、第四十五过孔K45、第四十六过孔K46、第四十七过孔K47、第四十八过孔K48、第四十九过孔K49、第五十过孔K50、第五十一过孔K51、第五十二过孔K52、第五十三过孔K53、第五十四过孔K54、第五十五过孔K55、第五十六过孔K56、第五十七过孔K57和第五十八过孔K58。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十一过孔K4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十一过孔K41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的第一区的表面,第四十一过孔K41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十二过孔K4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十二过孔K42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的第二区的表面,第四十二过孔K42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一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十三过孔K4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十三过孔K43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的第一区的表面,第四十三过孔K43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四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十四过孔K44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十四过孔K44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的第二区的表面,第四十四过孔K44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 十二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十五过孔K45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十五过孔K45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的第一区的表面,第四十五过孔K45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四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十六过孔K46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十六过孔K46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的第二区的表面,第四十六过孔K46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三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十七过孔K47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四有源层124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十七过孔K47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四有源层124的第一区的表面,第四十七过孔K47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六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四有源层124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十八过孔K48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四有源层124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十八过孔K48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四有源层124的第二区的表面,第四十八过孔K48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十四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四有源层124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十九过孔K49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五有源层125的第一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四十九过孔K49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五有源层125的第一区的表面,第四十九过孔K49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六检测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五有源层125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十过孔K50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十五有源层125的第二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十过孔K50内的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十五有源层 125的第二区的表面,第五十过孔K50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五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二十五有源层125的第二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十一过孔K5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传输线93的第三十一连接块93-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十一过孔K51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三十一连接块93-1的表面,第五十一过孔K51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一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三十一连接块93-1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十二过孔K5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四传输线94的第四十一连接块94-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十二过孔K52内的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四十一连接块94-1的表面,第五十二过孔K52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二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四十一连接块94-1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十三过孔K5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四传输线94的第四十二连接块94-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十三过孔K53内的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四十二连接块94-2的表面,第五十三过孔K53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三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四十二连接块94-2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十四过孔K54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四传输线94的第四十三连接块94-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十四过孔K54内的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四十三连接块94-3的表面,第五十四过孔K54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十四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四十三连接块94-3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十五过孔K55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四传输线94的第四十四连接块94-4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十五过孔K55内的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四十四连接块94-4的表面,第五十五过孔K55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十五连接电极通过该过孔与第四十四连接块94-4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十六过孔K56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十一栅极连接线7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十六过孔K56内 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三十一栅极连接线71的表面,第五十六过孔K56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三十一栅极连接线71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十七过孔K57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十二栅极连接线7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十七过孔K57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三十二栅极连接线72的表面,奇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五十七过孔K57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三十二栅极连接线72连接,偶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五十七过孔K57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三十二栅极连接线72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十八过孔K58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十三栅极连接线73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第五十八过孔K58内的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三十三栅极连接线73的表面,奇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五十八过孔K58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三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三十三栅极连接线73连接,偶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五十八过孔K58被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二控制线通过该过孔与第三十三栅极连接线73连接。
(4)形成第三导电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三导电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第三导电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三导电薄膜进行图案化,在第四绝缘层上形成第三导电层图案,如图16a、图16b和图16c所示,图16a为图11中A区域的结构,图16b为图11中B区域的结构,图16c为图11中C区域的结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导电层可以称为第一源漏金属层(SD1)。
如图16a、图16b和图16c所示,第三导电层图案可以包括切换控制线100、第一控制线110、第二控制线120、第三控制线130、第一检测线210、第二检测线220、第三检测线230、第四检测线240、第五检测线250、第六检测线260、第一连接电极301、第二连接电极302、第三连接电极303、第十一连接电极311、第十二连接电极312、第十三连接电极313、第二十一连接电极321、第二十二连接电极322、第二十三连接电极323、第二十四连接 电极324和第二十五连接电极32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控制线100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切换控制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通过第十过孔K10与切换连接线56连接。由于切换连接线56与第一栅电极201、第二栅电极202和第三栅电极203连接,因而切换控制线100传输的切换控制信号可以通过切换连接线56传输给第一栅电极201、第二栅电极202和第三栅电极203,控制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的导通和断开。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线110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一控制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第一控制线110一方面通过第三十四过孔K34与每个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五十六过孔K56与每个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三十一栅极连接线71连接。由于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与第十一栅电极211连接,第三十一栅极连接线71与第二十一栅电极221连接,因而第一控制线110传输的第一控制信号可以分别通过第十一栅极连接线61和第三十一栅极连接线71传输给第十一栅电极211和第二十一栅电极221,控制第十一晶体管T11和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导通和断开。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线120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二控制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在第一检测单元,第二控制线120一方面通过奇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三十六过孔K36与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连接,另一方面通过偶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三十五过孔K35与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连接。在第二检测单元,第二控制线120一方面通过奇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五十七过孔K57与第三十二栅极连接线72连接,另一方面通过偶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五十八过孔K58与第三十三栅极连接线73连接。
由于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与第十二栅电极212和第十三栅电极213连接,因而第二控制线120传输的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控制偶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二晶体管T12和第十三晶体管T13的导通和断开。由于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与第十四栅电极214和第十五栅电极215连接,因而第二控制线120传输的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控制奇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四晶体管 T14和第十五晶体管T15的导通和断开。
由于第三十二栅极连接线72与第二十二栅电极222和第二十三栅电极223连接,因而第二控制线120传输的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控制奇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二晶体管T22和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导通和断开。由于第三十三栅极连接线73与第二十四栅电极224和第二十五栅电极225连接,因而第二控制线120传输的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控制偶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四晶体管T24和第二十五晶体管T25的导通和断开。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控制线130可以包括第三控制引出线130-1和第三控制延伸线130-2。第三控制引出线130-1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三控制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后,通过第十四过孔K14与第四信号连接线54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控制延伸线130-2的第一端通过第十四过孔K14与第四信号连接线5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使得第三控制引出线130-1和第三控制延伸线130-2通过第四信号连接线54构成第三控制线130。
在第一检测单元,第三控制线130一方面通过奇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三十五过孔K35与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连接,另一方面通过偶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三十六过孔K36与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连接。在第二检测单元,第三控制线130一方面通过奇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五十八过孔K58与第三十三栅极连接线73连接,另一方面通过偶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五十七过孔K57与第三十二栅极连接线72连接。
由于第十二栅极连接线62与第十二栅电极212和第十三栅电极213连接,因而第三控制线130传输的第三控制信号可以控制奇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二晶体管T12和第十三晶体管T13的导通和断开。由于第十三栅极连接线63与第十四栅电极214和第十五栅电极215连接,因而第三控制线130传输的第三控制信号可以控制偶数的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四晶体管T14和第十五晶体管T15的导通和断开。
由于第三十二栅极连接线72与第二十二栅电极222和第二十三栅电极223连接,因而第三控制线130传输的第三控制信号可以控制偶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二晶体管T22和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导通和断开。由 于第三十三栅极连接线73与第二十四栅电极224和第二十五栅电极225连接,因而第三控制线130传输的第三控制信号可以控制奇数的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四晶体管T24和第二十五晶体管T25的导通和断开。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线210可以包括第一检测引出线210-1和第一检测延伸线210-2。第一检测引出线210-1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一检测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后,通过第十二过孔K12与第二信号连接线5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检测延伸线210-2的第一端通过第十二过孔K12与第二信号连接线5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使得第一检测引出线210-1和第一检测延伸线210-2通过第二信号连接线52构成第一检测线21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线210一方面通过第一过孔K1与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一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二十一过孔K21与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一有源层111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线220可以包括第二检测引出线220-1和第二检测延伸线220-2。第二检测引出线220-1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二检测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后,通过第十一过孔K11与第一信号连接线5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检测延伸线220-2的第一端通过第十一过孔K11与第一信号连接线5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使得第二检测引出线220-1和第二检测延伸线220-2通过第一信号连接线51构成第二检测线22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线220一方面通过第二过孔K2与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四十一过孔K41与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检测线230可以包括第三检测引出线230-1和第三检测延伸线230-2。第三检测引出线230-1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三检测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后,通过第十三过孔K13与第三信号连接线5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检测延伸线230-2的第一端通过第十三过孔K13与第三信号连接线5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使得第三检测引出线230-1和第三检测延伸线230-2通过第三信号连接线53 构成第三检测线23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检测线230一方面通过第四过孔K4与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一区连接,另一方面扩展成两条第三检测线230,一条第三检测线230通过第二十三过孔K23与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二有源层112的第一区连接,另一条第三检测线230通过第二十五过孔K25与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三有源层113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检测线240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四检测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后,一方面通过第五过孔K5与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扩展成两条第四检测线240,一条第四检测线240通过第四十三过孔K43与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的第一区连接,另一条第四检测线240通过第四十五过孔K45与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检测线250可以包括第五检测引出线250-1和第五检测延伸线250-2。第五检测引出线250-1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五检测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后,通过第十五过孔K15与第五信号连接线55的第一端连接,第五检测延伸线250-2的第一端通过第十五过孔K15与第五信号连接线5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使得第五检测引出线250-1和第五检测延伸线250-2通过第五信号连接线55构成第五检测线25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检测线250一方面通过第七过孔K7与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一区连接,另一方面扩展成两条第五检测线250,一条第五检测线250通过第二十七过孔K27与第十四有源层114的第一区连接,另一条第五检测线250通过第二十九过孔K29与第十五有源层115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六检测线260的第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六检测引脚连接,第二端延伸到检测电路区后,一方面通过第八过孔K8与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扩展成两条第六检测线260,一条第六检测线260通过第四十七过孔K47与第二十四有源层124的第一区连接,另一条第六检测线260通过第四十九过孔K49与第二十五有源层125的第一区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电极301设置在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二检测线220之间,通过两个第三过孔K3与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三区连接,第一连接电极301可以作为两个第一晶体管T1的连接电极,既作为一个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又作为另一个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实现两个第一晶体管T1的串联结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电极302设置在第三检测线230和第四检测线240之间,通过两个第六过孔K6与第二有源层102的第三区连接,第二连接电极302可以作为两个第二晶体管T2的连接电极,既作为一个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又作为另一个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实现两个第二晶体管T2的串联结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电极303设置在第五检测线250和第六检测线260之间,通过两个第九过孔K9与第三有源层103的第三区连接,第三连接电极303可以作为两个第三晶体管T3的连接电极,既作为一个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又作为另一个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实现两个第三晶体管T3的串联结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一连接电极311可以设置在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第十一栅电极211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一侧,第十一连接电极311一方面通过第二十二过孔K22与第十一有源层111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三十一过孔K31与第一传输线91的第十一连接块91-1连接,实现第十一晶体管T11控制第一检测线210和第一传输线91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在第十一晶体管T11导通时,第一检测线210传输的第一信号传输给第一传输线91,第一传输线91将第一信号传输给显示区域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二连接电极312可以设置在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第十二栅电极212和第十三栅电极213之间,第十二连接电极312一方面通过第二十四过孔K24与第十二有源层112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二十六过孔K26与第十三有源层113的第二区连接,又一方面通过第三十二过孔K32与第二传输线92的第二十一连接块92-1连接,实现第十二晶体管T12和第十三晶体管T13控制第三检测线230和第二传输线92之间的导通和 断开。在第十二晶体管T12和第十三晶体管T13导通时,第三检测线230传输的第三信号传输给第二传输线92,第二传输线92将第三信号传输给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和R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十三连接电极313可以设置在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第十四栅电极214和第十五栅电极215之间,第十三连接电极313一方面通过第二十八过孔K28与第十四有源层114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三十过孔K30与第十五有源层115的第二区连接,又一方面通过第三十三过孔K33与第二传输线92的第二十二连接块92-2连接,实现第十四晶体管T14和第十五晶体管T15控制第五检测线250和第二传输线92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在第十四晶体管T14和第十五晶体管T15导通时,第五检测线250传输的第五信号传输给第二传输线92,第二传输线92将第五信号传输给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和R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一连接电极321可以设置在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第二十一栅电极221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一侧,第二十一连接电极321一方面通过第四十二过孔K42与第二十一有源层121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五十一过孔K51与第三传输线93的第三十一连接块93-1连接,实现第二十一晶体管T21控制第二检测线220和第三传输线93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在第二十一晶体管T21导通时,第二检测线220传输的第二信号传输给第三传输线93,第三传输线93将第三信号传输给显示区域中连接G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二连接电极322可以设置在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第二十二栅电极222第一方向X的一侧,第二十二连接电极322一方面通过第四十四过孔K44与第二十二有源层122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五十二过孔K52与第四传输线94的第四十一连接块94-1连接,实现第二十二晶体管T22控制第四检测线240和第四传输线94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在第二十二晶体管T22导通时,第四检测线240传输的第四信号传输给第四传输线94,第四传输线94将第四信号传输给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和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三连接电极323可以设置在第二检测子单 元中第二十三栅电极223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一侧,第二十三连接电极323一方面通过第四十六过孔K46与第二十三有源层123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五十三过孔K53与第四传输线94的第四十二连接块94-2连接,实现第二十三晶体管T23控制第四检测线240和第四传输线94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在第二十三晶体管T23导通时,第四检测线240传输的第四信号传输给第四传输线94,第四传输线94将第四信号传输给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和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四连接电极324可以设置在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第二十四栅电极224第一方向X的一侧,第二十四连接电极324一方面通过第四十八过孔K48与第二十四有源层124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五十四过孔K54与第四传输线94的第四十三连接块94-3连接,实现第二十四晶体管T24控制第六检测线260和第四传输线94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在第二十四晶体管T24导通时,第六检测线260传输的第六信号传输给第四传输线94,第四传输线94将第六信号传输给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和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十五连接电极325可以设置在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第二十五栅电极225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一侧,第二十五连接电极325一方面通过第五十过孔K50与第二十五有源层125的第二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五十五过孔K55与第四传输线94的第四十四连接块94-4连接,实现第二十五晶体管T25控制第六检测线260和第四传输线94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在第二十五晶体管T25导通时,第六检测线260传输的第六信号传输给第四传输线94,第四传输线94将第六信号传输给显示区域中连接B子像素和R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可以采用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和氮氧化硅(SiON)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可以是单层、多层或复合层。第一绝缘层可称为缓冲(Buffer)层,用于提高基底的抗水氧能力,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可称之为栅绝缘(GI)层,第四绝缘层可称之为层间绝缘(ILD)层。第一导电薄膜、第二导电薄膜和第三导电薄膜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银(Ag)、铜(Cu)、 铝(Al)、钛(Ti)和钼(Mo)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或者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如铝钕合金(AlNd)或钼铌合金(MoNb),可以是单层结构,或者多层复合结构,如Ti/Al/Ti等。有源层薄膜可以采用非晶态氧化铟镓锌材料(a-IGZO)、氮氧化锌(ZnON)、氧化铟锌锡(IZTO)、非晶硅(a-Si)、多晶硅(p-Si)、六噻吩或聚噻吩等材料,即本公开适用于基于氧化物(Oxide)技术、硅技术或有机物技术制造的晶体管。
图1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检测电路与引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绑定区域的绑定引脚区可以至少包括切换控制引脚PN-A、第一控制引脚PN-B、第二控制引脚PN-C、第三控制引脚PN-D、第一检测引脚PN-E、第二检测引脚PN-F、第三检测引脚PN-G、第四检测引脚PN-H、第五检测引脚PN-I和第六检测引脚PN-J。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控制引脚PN-A可以与切换控制线100连接,第一控制引脚PN-B可以与第一控制线110连接,第二控制引脚PN-C可以与第二控制线120连接,第三控制引脚PN-D可以与第三控制线130连接,第一检测引脚PN-E可以与第一检测线210连接,第二检测引脚PN-F可以与第二检测线220连接,第三检测引脚PN-G可以与第三检测线230连接,第四检测引脚PN-H可以与第四检测线240连接,第五检测引脚PN-I可以与第五检测线250连接,第六检测引脚PN-J可以与第六检测线260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的多条信号线可以采用折线方式从绑定引脚区延伸到检测电路区,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本公开所示检测电路的结构及其制备过程仅仅是一种示例性说明,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更相应结构以及增加或减少图案化工艺,检测电路还可以设置其它电极、引线或膜层,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图18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检测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如图18所示,检测电路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至少一个控制线20、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线31、至少一个第二信号线32、至少一个切换控制线41、至少一个切换单元42、至少一个开关控制线43和至少一个开关单元4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 12可以均包括控制端、输入端和输出端,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可以沿着第二方向Y以设定的间隔依次设置,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的位置可以与显示区域中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的位置一一对应,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位置可以与显示区域中的多条第二数据线D2的位置一一对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控制线20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控制引脚对应连接,控制线20的另一端同时与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控制端连接,控制线20被配置为控制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导通或者断开。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线31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一信号引脚对应连接,第一信号线31的另一端与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的输入端连接,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的输出端与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信号线32的一端与开关单元44的开关第二端连接,第二信号线32的另一端与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输入端连接,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的输出端与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二数据线D2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换控制线41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切换引脚对应连接,切换控制线41的另一端与切换单元42的切换控制端连接,切换单元42的切换第一端与第一信号线31连接,切换单元42的切换第二端与第二信号线32连接,切换单元42被配置为在切换控制线41的控制下,使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或者导通。在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时,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输出不同的老化电压信号,在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导通时,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输出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开关控制线43的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开关引脚对应连接,开关控制线43的另一端与开关单元44的开关控制端连接,开关单元44的开关第一端与信号引线45的一端连接,开关单元44的开关第二端与第二信号线32连接,信号引线45的另一端与绑定引脚区的第二信号引脚 对应连接,开关单元44被配置为在开关控制线43的控制下,使信号引线45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或者导通。在信号引线45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时,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导通,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输出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在信号引线45和第二信号线32导通时,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输出不同的老化电压信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开关单元44可以包括开关晶体管,开关晶体管的控制极与开关控制线43连接,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信号引线45连接,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信号线32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示例性实施例检测电路进行老化程序的工作过程为:外部装置通过控制引脚输出控制信号,通过切换引脚输出断开信号,通过开关引脚输出导通信号,通过第一信号引脚输出第一老化电压信号,通过第二信号引脚输出第二老化电压信号。控制线20传输的控制信号控制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导通,切换控制线41传输的断开信号控制切换单元42断开,使得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开关控制线43传输的导通信号控制开关单元44导通,使得信号引线45和第二信号线32导通。导通的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将第一信号线31传输的第一老化电压信号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利用第一老化电压信号对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导通的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将第二信号线32传输的第二老化电压信号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二数据线D2,利用第二老化电压信号对第二显示区中第二子像素进行老化处理,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老化电压不同。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示例性实施例检测电路进行点灯检测的工作过程为:外部装置通过控制引脚输出控制信号,通过切换引脚输出导通信号,通过开关引脚输出断开信号,通过第一信号引脚输出点灯电压信号或者通过第二信号引脚输出点灯电压信号。控制线20传输的控制信号控制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导通,开关控制线43传输的断开信号控制开关单元44断开,使得信号引线45和第二信号线32隔离,切换控制线41传输的导通信号控制切换单元42导通,使得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 32连通,第一信号线31和第二信号线32传输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导通的多个第一检测子单元11和多个第二检测子单元12将点灯电压信号分别输出给显示区域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和多条第二数据线D2,利用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对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子像素进行点灯检测。
本示例性实施例提出的分区老化和整体点灯的技术方案,不仅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老化电压不同,可以消除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亮度差异,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采用相同的点灯电压,因而可以保证画面均一性,而且通过采用开关单元,可以提高分区老化和整体点灯的可靠性。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实施例的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或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当中。

Claims (25)

  1. 一种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被配置为进行图像显示,所述第二显示区被配置为进行图像显示和透过光线;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和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连接的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和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所述绑定区域包括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包括控制线、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至少一个第一检测子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检测子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信号线传输的信号输出给所述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信号线传输的信号输出给所述第二数据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控制线包括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和第三控制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第一检测线、第三检测线和第五检测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二检测线、第四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包括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和第十三开关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包括第二十一开关单元、第二十二开关单元和第二十三开关单元;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三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五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二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 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四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六检测线传输的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十一晶体管,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一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十一晶体管,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一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十二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十三晶体管,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和第十 三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和第十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和第十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十二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十三晶体管,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和第二十三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和第二十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和第二十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六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十四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十五晶体管,所述第十四晶体管和第十五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三控制线连接,所述第十四晶体管和第十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五检测线连接,所述第十四晶体管和第十五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十三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十四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十五晶体管,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第三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切换控制线和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切换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所述切换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所述切换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切换控制线的控制下,将 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隔离或者导通。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切换子单元、第二切换子单元和第三切换子单元;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第一检测线、第三检测线和第五检测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二检测线、第四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所述第一切换子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子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子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子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子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子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三切换子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第三切换子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五检测线连接,所述第三切换子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检测线连接。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子单元包括两个串联的第一晶体管,两个第一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检测线连接,另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检测线连接,所述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另一个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切换子单元包括两个串联的第二晶体管,两个第二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检测线连接,另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检测线连接,所述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另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三切换子单元包括两个串联的第三晶体管,两个第三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五检测线连接,另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检测线连接,所述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另一个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开关 控制线、开关单元和信号引线,所述开关单元的控制极与所述开关控制线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极与所述信号引线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所述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开关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信号引线和第二信号线隔离或者导通;在所述信号引线和第二信号线导通时,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隔离,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输出不同的老化电压信号;在所述信号引线和第二信号线隔离时,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导通,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输出相同的点灯电压信号。
  15.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上,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在基底上依次设置的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所述半导体层包括切换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有源层、第一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有源层和第二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有源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切换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第一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和第二检测子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所述第三导电层包括所述控制线、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控制线包括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和第三控制线,所述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和第三控制线中的至少一条包括控制引出线和控制延伸线,所述控制引出线和控制延伸线通过信号连接线连接,所述信号连接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控制引出线和控制延伸线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第一检测线、第三检测线和第五检测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二检测线、第四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所述第一检测线、第二信号线、第三检测线、第四检测线、第五检测线和第六检测线中的至少一条包括检测引出线和检测延伸线,所述检测引出线和检测延伸线通过信号连接线连接,所述信号连接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检测引出线和检测延伸线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18.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 切换连接线,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切换控制线,所述切换连接线通过过孔与所述切换控制线连接,所述切换连接线与切换单元中多个晶体管的栅电极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19.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包括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第二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中。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上设置有第二十一连接块和第二十二连接块;所述第二十一连接块通过第十二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二有源层和第十三有源层连接,所述第二十一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十二有源层和第十三有源层之间;所述第二十二连接块通过第十三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检测子单元中的第十四有源层和第十五有源层连接,所述第二十二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十四有源层和第十五有源层之间。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十二连接电极和第十三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22.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包括第三传输线和第四传输线,所述第三传输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连接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二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第四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中。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四传输线上设置有第四十一连接块、第四十二连接块、第四十三连接块和第四十四连接块;所述第四十一连接块通过第二十二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二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一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二有源层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十二连接块通过第二十三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 中的第二十三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二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三有源层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十三连接块通过第二十四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四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三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四有源层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十四连接块通过第二十五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检测子单元中的第二十五有源层连接,所述第四十四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十五有源层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四传输线的延伸方向。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十二连接电极、第二十三连接电极、第二十四连接电极和第二十五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25.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CN202280000278.1A 2022-02-24 2022-02-24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9410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7687 WO2023159425A1 (zh) 2022-02-24 2022-02-24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41041A true CN116941041A (zh) 2023-10-24

Family

ID=87764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0278.1A Pending CN116941041A (zh) 2022-02-24 2022-02-24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41041A (zh)
WO (1) WO202315942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0216B2 (ja) * 2000-08-22 2005-06-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マトリクス型表示装置
CN109584802B (zh) * 2019-01-04 2021-09-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及其工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936604B (zh) * 2020-06-29 2022-12-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02239B (zh) * 2020-09-10 2023-0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9425A1 (zh)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043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testing display panel
US11043189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739345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检测方法、检测系统
EP3221896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with enhanced aperture ratio
CN114730538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930441A (zh)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操作方法
US2016029310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3811938A (zh) 显示基板及其测试方法
CN115000092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4082964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0700820B1 (ko) 발광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및 발광표시장치의 테스트 방법
CN115312577A (zh) 显示母板及其检测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94220B (zh) 显示基板及其测试方法、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40147785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3004763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5104186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EP420305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3159425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4531922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060581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4018835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194134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Display Apparatus
WO2023178612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155914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控制方法
WO2024036629A1 (zh) 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