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01370A - 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01370A
CN116901370A CN202310912022.4A CN202310912022A CN116901370A CN 116901370 A CN116901370 A CN 116901370A CN 202310912022 A CN202310912022 A CN 202310912022A CN 116901370 A CN116901370 A CN 116901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ion molding
axis
cap
opening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120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钟铭
屈琴
王艳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ould Ti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ould Ti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ould Ti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ould Ti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1202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013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01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013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27Sprue channels ; Runner channels or runner nozzles
    • B29C45/28Closure devices therefor
    • B29C45/2806Closure device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needle valv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在本申请中,隔热帽限制出环绕注塑口设置的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设于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与间隔部远离注塑口的侧壁贴合,以使第一环形腔与注塑通道隔离,注塑通道与注塑口连通。注塑时熔胶自注塑通道远离注塑口一端流入,并通过注塑通道流向注塑口。沿第一方向,隔热帽与第一端部间隔设置,前模板的厚度过大时,为避免注塑组件与模具发生抵触而损坏,隔热帽可以由靠近模具一侧向远离模具一侧运动,以消除注塑组件与模具之间的挤压。前模板厚度过小时,为避免注塑组件与模具之间留有藏胶间隙,隔热帽可以向靠近模具一侧移动以消除藏胶间隙。本申请能够有效消除前模板厚度误差引起的热流道注塑问题。

Description

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流道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背景技术
在热流道注塑过程中,常常会用到倒装模具,由于成品的特殊结构或者成品的外观需求,倒装模具的进胶和顶出均在成品的同一侧。与一般模具相比,倒装模具的产品顶出是在动模侧,热流道安装于模具型芯一侧,针阀穿过推件板以及型芯板,再从模具型芯侧进胶,因此倒装模具的厚度一般大于的正装模具的厚度。此外,大多倒装模具的前模板多由多块模板叠加而成,每块模板制造均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变形,前模组装完成后,其厚度很难精确控制。针阀热流道系统是模具内的关键部件,一般安装于模具前模板内,前模板的厚度误差会直接影响针阀热流道系统的安装精度,前模板厚度误差过大甚至会影响针阀热流道系统的使用。在现有技术中,针阀热流道系统的注塑口由固定部件形成,无法适应前模板厚度的变化。前模板的厚度过大,便可能导致热流道系统的出胶口过于靠近模具,使得热流道系统顶住模具,进而造成热流道系统配件损坏,前模板厚度过小,便可能使得出胶口与模具之间留有间隙,注塑时熔胶藏于该隙藏后,进而引起注塑制品异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注塑组件,能够消除前模板厚度误差引起的热流道注塑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注塑组件,该注塑组件包括第一端部以及隔热帽。第一端部限制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注塑通道。隔热帽包括均环绕第一轴线设置的间隔部以及帽体,间隔部设于帽体内侧,间隔部环绕第一轴线限制出注塑口,间隔部背离注塑口一侧与帽体连接,并与帽体共同限制出环绕注塑口设置的第一环形腔,第一端部设于第一环形腔,第一端部与间隔部远离注塑口的侧壁贴合,以使第一环形腔与注塑通道隔离,且注塑通道与注塑口连通。第一端部与第一环形腔底壁间隔设置,以使隔热帽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一端部移动。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轴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靠近隔热帽一端具有第一内周壁,第一内周壁平行于第一轴线,间隔部远离注塑口一侧具有第二内周壁,第二内周壁平行于第一轴线,第一内周壁用于与第二内周壁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第一轴线且由注塑通道指向注塑口的方向,第一端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第一轴线且由注塑通道指向注塑口的方向,间隔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第一轴线且由注塑通道指向注塑口的方向,第一端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间隔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其中,第一端部的最小围合面积与间隔部的最大围合面积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注塑组件还包括热咀外套,热咀外套连接于隔热帽远离注塑口的一端,热咀外套用于带动隔热帽沿平行于第一轴线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帽沿平行于第一轴线的方向的移动距离d满足:0.3mm≤d≤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注塑组件还包括咀头,咀头环绕第一轴线设置于第一端部背离注塑通道一侧,热咀外套连接于咀头背离第一端部的一侧,热咀外套能够沿平行于第一轴线的方向相对咀头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咀头靠近热咀外套一侧限制出第一凹槽,热咀外套具有第一卡接部,第一卡接部设于第一凹槽,第一卡接部能够沿平行于第一轴线的方向在第一凹槽内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咀外套靠近隔热帽一端设有第二凹槽,隔热帽远离注塑口一端设置于第二凹槽。
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针阀热流道系统,该针阀热流道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注塑组件、阀针以及定位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申请中,隔热帽限制出环绕注塑口设置的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自第一环形槽背离注塑口一侧穿设于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与间隔部远离注塑口的侧壁贴合,进而使得第一环形腔与注塑通道隔离,同时使得注塑通道与注塑口连通。注塑时,熔胶自注塑通道远离注塑口一端流入,并通过注塑通道流向注塑口。熔胶流至第一端部与隔热帽,由于第一端部与间隔部远离注塑口的侧壁贴合,熔胶在由第一端部的注塑通道流向隔热帽的注塑口时,不会进入第一环形腔,而是直接由注塑口流出。由于隔热帽与第一端部间隔设置,前模板的厚度过大时,为避免注塑组件的注塑口过于靠近模具,避免注塑组件与模具发生顶撞而损坏注塑组件,隔热帽可以由靠近模具一侧向远离模具一侧运动,即隔热帽可以向减小隔热帽的底壁与第一端部间距的方向移动,直至隔热帽不会抵触模具,也不会与模具之间产生藏胶缝隙。同样的,若前模板厚度过小,为避免注塑组件与模具之间留有藏胶间隙,隔热帽可以向靠近模具一侧移动,以消除藏胶间隙。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消除前模板厚度误差引起的热流道注塑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针阀热流道系统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隔热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实施例中隔热帽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注塑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注塑组件100;
第一端部110;注塑通道111;第一内周壁112;
隔热帽120;第一轴线121;间隔部122;第二内周壁1221;帽体123;注塑口124;第一环形腔125;
热咀外套130;第一卡接部131;第二凹槽132;
咀头140;第一凹槽141;
针阀热流道系统200;
阀针210;
定位部220;
前模板300;
第一方向X;
移动距离d。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倒装模具是指模具的进胶和顶出均在成品的同一侧的模具形式。与一般正装模具相比,倒装模具的厚度一般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大多倒装模具的前模板多由多块模板叠加而成。在前模板的制作过程中,每块模板制造均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变形,这就使得前模板组装完成后,其厚度很难精确控制。针阀热流道系统是模具成型的关键部件,一般安装于模具前模板内,前模板的厚度误差一方面可能导致热流道系统的出胶口过于靠近模具,以致热流道系统与模具发生顶撞,进而造成热流道系统配件损坏,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出胶口与模具之间留有间隙,注塑时熔胶藏于该隙藏后,进而引起注塑制品异色。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注塑组件100,该注塑组件100包括第一端部110以及隔热帽120。
如图2所示,第一端部110限制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注塑通道111。在注塑组件100中,一般将限制出注塑通道111的结构称为咀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部110即是咀芯靠近出胶口一侧的端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隔热帽120包括均环绕第一轴线121设置的间隔部122以及帽体123。间隔部122设于帽体123内侧,间隔部122环绕第一轴线121限制出注塑口124,间隔部122背离注塑口124一侧与帽体123连接,并与帽体123共同限制出环绕注塑口124设置的第一环形腔125。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间隔部122环绕第一轴线121设置于隔热帽120内层,并限制出注塑口124。帽体123环绕第一轴线121设于间隔部122外侧,帽体123与间隔部122共同限制出一侧开口的第一环形腔125。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帽体123与价格不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构成隔热帽120。
如图2以及图4所示,为便于将第一端部110设于第一环形腔125,第一环形腔125背离注塑口124一侧可以设有开口,第一环形腔125背离开口的一侧的壁面即为隔热帽120形成第一环形腔125的底壁,也就是说,该底壁设于隔离部背离注塑口124一侧。第一端部110与间隔部122远离注塑口124的侧壁贴合,以使第一环形腔125与注塑通道111隔离,且注塑通道111与注塑口124连通。注塑时,熔胶自注塑通道111远离注塑口124一端流入,由于注塑通道111与注塑口124连通,熔胶能够通过注塑通道111流向注塑口124,熔胶流向注塑口124时,由于第一端部110与间隔部122远离注塑口124的侧壁贴合,熔胶在流经第一端部110与注塑口124的交界处时,不会进入第一环形腔125,而是直接由注塑口124流出。
其中,第一方向X平行于第一轴线121,第一端部110与形成第一环形腔125的底壁间隔设置,以使隔热帽120能够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第一端部110移动。也就是说,隔热帽120具有相对于第一端部110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端部110与隔热帽120形成第一环形腔125的底壁间隔设置。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端部110与隔热帽120形成第一环形腔125的底壁抵接。隔热帽120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实施例中,根据注塑口124与模具之间的距离的不同,底壁与第一端部110的距离也可以有所不同。可以理解的是,隔热帽120能够相对于第一端部110沿第一方向X移动,是指隔热帽120最终能够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直接切换,具体的隔热帽120与第一端部110的实际接触面可以平行于第一方向X,也可以与第一方向X具有一定倾角,隔热帽120与第一端部110接触面的设置以及具体的切换方式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中,隔热帽120限制出环绕注塑口124设置的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110自第一环形槽背离注塑口124一侧穿设于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110与间隔部122远离注塑口124的侧壁贴合,进而使得第一环形腔125与注塑通道111隔离,同时使得注塑通道111与注塑口124连通。注塑时,熔胶自注塑通道111远离注塑口124一端流入,并通过注塑通道111流向注塑口124。熔胶流至第一端部110与隔热帽120,由于第一端部110与间隔部122远离注塑口124的侧壁贴合,熔胶在由第一端部110的注塑通道111流向隔热帽120的注塑口124时,不会进入第一环形腔125,而是直接由注塑口124流出。由于隔热帽120与第一端部110间隔设置,前模板300的厚度过大时,为避免注塑组件100的注塑口124过于靠近模具,避免注塑组件100与模具发生顶撞而损坏注塑组件100,隔热帽120可以由靠近模具一侧向远离模具一侧运动,即隔热帽120可以向减小隔热帽120的底壁与第一端部110间距的方向移动,直至隔热帽120不会抵触模具,也不会与模具之间产生藏胶缝隙。同样的,若前模板300厚度过小,为避免注塑组件100与模具之间留有藏胶间隙,隔热帽120可以向靠近模具一侧移动,以消除藏胶间隙。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消除前模板300厚度误差引起的热流道注塑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实现隔热帽120相对于第一端部110的相对移动,第一端部110与隔热帽120之间的接触面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注塑需求有所不同。如图2所示,第一端部110设有与隔热帽120贴合的第一内周壁112,隔热帽120设有与第一端部110贴合的第二内周壁1221,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内周壁112以及第二内周壁1221可以平行于第一轴线121,也可以与第一轴线121具有一定夹角。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0靠近隔热帽120一端具有第一内周壁112,第一内周壁112平行于第一轴线121,间隔部122远离注塑口124一侧具有第二内周壁1221,第二内周壁1221平行于第一轴线121,第一内周壁112用于与第二内周壁1221抵接。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周壁1221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第一内周壁112移动,进而使得隔热帽120能够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第一端部110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注塑熔胶的流畅度,第一端部110与隔热帽120接触一端限制出的注塑通道111截面可以与隔热帽120靠近第一端部110处的截面相等。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沿平行于第一轴线121且由注塑通道111指向注塑口124的方向,第一端部110以及间隔部122的内侧围合面积均逐渐减小,其中,第一端部110的最小围合面积与间隔部122的最大围合面积相等。熔胶自注塑通道111流向注塑口124,由于沿第一方向X,随着靠近注塑口124,第一端部110的围合面积逐渐减小,间隔部122的围合面积也逐渐减小,而在注塑通道111与注塑口124的交界处,第一端部110的围合面积与间隔部122的围合面积相等,进而使得熔胶能够自第一端部110的壁面流向隔热帽120的壁面时流动更加顺畅。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0远离隔热帽120一端可以具有第三内周壁,隔热帽120靠近注塑口124一侧可以具有第四内周壁,第三内周壁与第一轴线121直接具有第一夹角α,第四内周壁与第一轴线121具有第二夹角β,第一夹角α等于第二夹角β。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中,为提高隔热帽120相对于第一端部110的移动能力,注塑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热咀外套130,热咀外套130用于带动隔热帽120移动。可以理解的是,隔热帽120环绕第一端部110设置,隔热帽120一端限制出注塑口124以及第一环形腔125,另一端设于第一端部110远离注塑口124一侧。为实现隔热帽120相对于第一端部110的移动,隔热帽120远离注塑口124一端可以连接于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于第一端部110发生移动的任意合适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注塑组件100还包括热咀外套130,热咀外套130连接于隔热帽120远离注塑口124的一端,热咀外套130用于带动隔热帽120沿平行于第一轴线121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前模板300厚度误差,隔热帽120相对于第一端部110的移动距离d可以有所不同。如图2所示,具体的,前模板300的厚度误差值可能是0.3mm,即前模板300厚度超出预期值0.3mm,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帽120沿平行于第一轴线121轴线的方向的移动距离d满足:0.3mm≤d≤2mm。具体的,隔热帽120能够沿平行于第一轴线121轴线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可以是0.3mm、0.5mm、1.2mm或2mm,此时隔热帽120既能够沿第一方向X向远离模具一侧移动,以消除注塑组件100与模具之间的挤压,也不会导致隔热帽120与模具之间形成较大间隙而发生藏胶,进而导致注塑异色。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第一端部110的使用期限,减少第一端部110的损毁风险,注塑组件100还可以包括咀头140,如图1所示,咀头140环绕第一端部110设置。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注塑组件100还包括咀头140,咀头140环绕第一轴线121设置于第一端部110背离注塑通道111一侧,热咀外套130连接于咀头140背离第一端部110的一侧,热咀外套130能够沿平行于第一轴线121的方向相对咀头140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注塑组件100具有环绕第一端部110设置的咀头14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隔热帽120远离注塑口124一端可以与咀头140间隔设置,以使得隔热帽120整体能够沿第一方向X运动。咀头140的设置使得第一端部110与其他注塑部件隔离,进而能够有效提高了第一端部110注塑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便于热咀外套130带动隔热帽120的运动,咀头140可以设有与热咀外套130的连接部以提高热咀外套130带动隔热帽120运动稳定性。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咀头140靠近热咀外套130一侧限制出第一凹槽141,热咀外套130具有第一卡接部131,第一卡接部131设于第一凹槽141,第一卡接部131能够沿平行于第一轴线121的方向在第一凹槽141内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咀外套130也可以设有凹槽,咀头140也可以设有与凹槽配合的卡接部,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便于热咀外套130带动隔热帽120运动,隔热帽120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于热咀外套130。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热咀外套130靠近隔热帽120一端设有第二凹槽132,隔热帽120远离注塑口124一端设置于第二凹槽132。当前模板300厚度大于允许范围时,热咀外套130带动隔热帽120向远离模具一侧收缩,当前模板300厚度小于允许范围时,热咀外套130推动隔热帽120向靠近模具一侧运动。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隔热帽120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连接于热咀外套130,具体的,隔热帽120可以通过卡槽卡接于热咀外套130,隔热帽120也可以通过焊接或一体成型等任意合适的方式连接于热咀外套130,此处不做限制。
如图1所示,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针阀热流道系统200,该针阀热流道系统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注塑组件100、阀针210以及定位部220。阀针210穿设于注塑通道111,定位部220用于使阀针210与注塑口124保持同轴设置。阀针210穿设于注塑通道111,定位部220的设置能够增强阀针210与注塑口124的同轴度,进而使得阀针210对热流道系统的出胶和封胶控制更加精准。可以理解的是,针阀热流道系统200还可以具有加热器、运水槽以及阀针210驱动装置等,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得益于上述注塑组件100的改进,本实施例的针阀热流道系统200具有与上述注塑组件100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限制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注塑通道;
隔热帽,所述隔热帽包括均环绕第一轴线设置的间隔部以及帽体,所述间隔部设于所述帽体内侧,所述间隔部环绕所述第一轴线限制出注塑口,所述间隔部背离所述注塑口一侧与所述帽体连接,并与所述帽体共同限制出环绕所述注塑口设置的第一环形腔,所述第一端部设于所述第一环形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间隔部远离所述注塑口的侧壁贴合,以使所述第一环形腔与所述注塑通道隔离,且所述注塑通道与所述注塑口连通,所述第一端部与形成所述第一环形腔的底壁间隔设置,以使所述隔热帽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部靠近所述隔热帽一端具有第一内周壁,所述第一内周壁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间隔部远离所述注塑口一侧具有第二内周壁,所述第二内周壁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一内周壁用于与所述第二内周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且由所述注塑通道指向所述注塑口的方向,所述第一端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
和/或,
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且由所述注塑通道指向所述注塑口的方向,所述间隔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且由所述注塑通道指向所述注塑口的方向,所述第一端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所述间隔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其中,所述第一端部的最小围合面积与所述间隔部的最大围合面积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塑组件还包括热咀外套,所述热咀外套连接于所述隔热帽远离所述注塑口的一端,所述热咀外套用于带动所述隔热帽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帽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的移动距离d满足:0.3mm≤d≤2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塑组件还包括咀头,所述咀头环绕所述第一轴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背离所述注塑通道一侧,所述热咀外套连接于所述咀头背离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所述热咀外套能够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相对所述咀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咀头靠近所述热咀外套一侧限制出第一凹槽,所述热咀外套具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卡接部能够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在所述第一凹槽内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咀外套靠近所述隔热帽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隔热帽远离所述注塑口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
10.一种针阀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任一权项所述的注塑组件;
阀针,所述阀针穿设于所述注塑通道;以及,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使所述阀针与所述注塑口保持同轴设置。
CN202310912022.4A 2023-07-21 2023-07-21 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Pending CN1169013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12022.4A CN116901370A (zh) 2023-07-21 2023-07-21 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12022.4A CN116901370A (zh) 2023-07-21 2023-07-21 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01370A true CN116901370A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64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12022.4A Pending CN116901370A (zh) 2023-07-21 2023-07-21 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0137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346976A1 (en) Manufacture method of liquid supply member and manufacture apparatus
AU3805797A (en) Vestige nozzle assembly for injection molding
CA2244762A1 (en) Valve gate assembly
KR101331538B1 (ko) 사출 성형 몰드에 배치하기 위한 사출 성형 노즐, 특히 고온 러너 노즐
CN102202472A (zh) 电子装置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CN116901370A (zh) 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CN206465397U (zh) 高精度硅胶隔膜片成型模具注射结构
US6059432A (en) Injection molded vehicle lamp and method of making
JPH0747574A (ja) 射出成形金型
CN210911044U (zh) 一种板状注塑产品的注塑模具
CN210705819U (zh) 热嘴组件及热流道系统
CN217293326U (zh) 一种防止液态橡胶模具冷嘴流延结构
CN216708165U (zh) 一种外饰件及双面膜片模内注塑的模具结构
CN215791438U (zh) 一种隔热套
CN221022113U (zh) 一出多模内贴标玻璃胶瓶模具
CN218557799U (zh) 热嘴、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CN213919398U (zh) 一种模具温度调节控制的结构
CN219133086U (zh) 热嘴组件和具有其的热流道模具
CN219141239U (zh) 外观部件、家用电器以及模具
CN220614785U (zh) 一模多腔精密型注塑模具的液冷结构
CN220297718U (zh) 定位镶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CN218557849U (zh) 一种正反热流道结构
CN213260852U (zh) 电视壳的内进胶模具
CN209738200U (zh) 一种滑块底部进胶模具
CN117301440B (zh) 一种气动脱模的深腔注塑成型模具及脱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