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4986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4986A
CN116884986A CN202310797291.0A CN202310797291A CN116884986A CN 116884986 A CN116884986 A CN 116884986A CN 202310797291 A CN202310797291 A CN 202310797291A CN 116884986 A CN116884986 A CN 1168849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electrode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diode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972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守政
何永新
李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9729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849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84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49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领域,能够大幅缩短显示面板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阵列基板包括键合结构;与阵列基板对位连接的至少一个发光基板,发光基板包括发光二极管,且发光二极管与键合结构电连接。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因其高像素密度、低功耗、高亮度、宽色域、高对比度和长寿命等优势成为了目前主流的显示技术,但目前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生产周期较长,导致生产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大幅缩短显示面板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键合结构;
与所述阵列基板对位连接的至少一个发光基板,所述发光基板包括发光二极管,且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键合结构电连接。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基板,即,本发明实施例在实现发光二极管与阵列基板的连接时,并非是直接将发光二极管与阵列基板键合,而是将包括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基板与阵列基板对位键合。
由于阵列基板和发光基板为两个独立的基板,因此,在该种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阵列基板和发光基板的制作工艺可以独立且同步进行。以发光基板包括转移衬底为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在阵列基板产线上制作阵列基板的同时,在发光基板产线上同步将发光二级管分批转移至转移衬底上以形成发光基板,进而后续直接将整个发光基板与阵列基板对位键合即可。
在现有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是需要在阵列基板制作完成之后才能进行的,因而发光二极管的转移需要额外占用时间。而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过程则可以与阵列基板的制作过程同步进行,相比于节省下来的多次分批转移键合发光二极管所需的时间,后续将整个发光基板与阵列基板对位键合时所需的时间很少,因而可大幅缩短整个模组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考虑到现有发光二极管转移设备与阵列基板生产设备的差异,发光二极管转移设备一次所能转移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是有限的。那么,基于现有技术的方式,若想形成大尺寸显示面板,就只能增加对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次数,导致整个模组的生产周期更长。但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将多个小尺寸的发光基板与大尺寸的阵列基板对位的方式来形成大尺寸显示面板,也即实现小线体与大尺寸产品出货的兼容性。当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基板时,这多个发光基板的制作也可以同步进行,因而使大尺寸显示面板也能具有较短的生产周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5为图3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6为图4沿B1-B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7为图4沿C1-C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基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基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基板的再一种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18为图4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20为图19沿D1-D2的一种剖视图;
图21为图19沿E1-E2的一种剖视图;
图22为图19沿F1-F2的一种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24为图23沿G1-G2的一种剖视图;
图25为图23沿H1-H2的一种剖视图;
图26为图23沿I1-I2的一种剖视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视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30为图29沿J1-J2的一种剖视图;
图31为图29沿K1-K2的一种剖视图;
图32为图29沿L1-L2的一种剖视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的一种背视图;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的另一种背视图;
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3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视图;
图3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4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剖视图;
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又一种剖视图;
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现有的显示面板中,发光二极管直接键合在阵列基板上,以此来实现阵列基板对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结合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该类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阵列基板101的制作过程和发光二极管102的转移过程是需要顺序执行的:需要先形成阵列基板101,待阵列基板101制作完成之后,才能将发光二极管102分批转移至阵列基板101上方与阵列基板101键合连接。然而,该种不可逆的生产流程会使得显示面板的生产周期较长,进而拉低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效率。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和与阵列基板1对位连接的至少一个发光基板2。
其中,如图4~图7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5为图3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图6为图4沿B1-B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图7为图4沿C1-C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阵列基板1包括键合结构3,发光基板2包括发光二极管4,该发光二极管4具体可为次毫米级的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Mini-LED)或是微米级的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发光二极管4与键合结构3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基板2,即,本发明实施例在实现发光二极管4与阵列基板1的连接时,并非是直接将发光二极管4与阵列基板1键合,而是将包括有发光二极管4的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位键合。
由于阵列基板1和发光基板2为两个独立的基板,因此,在该种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阵列基板1和发光基板2的制作工艺可以独立且同步进行。以发光基板2包括转移衬底为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在阵列基板产线上制作阵列基板1的同时,在发光基板产线上同步将发光二级管4分批转移至转移衬底上以形成发光基板2,进而后续直接将整个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位键合即可。
结合对现有工艺制程的阐述可知,在现有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是需要在阵列基板制作完成之后才能进行的,因而发光二极管的转移需要额外占用时间。而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4的转移过程则可以与阵列基板1的制作过程同步进行,相比于节省下来的多次分批转移键合发光二极管4所需的时间,后续将整个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位键合时所需的时间很少,因而可大幅缩短整个模组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考虑到现有发光二极管转移设备与阵列基板生产设备的差异,发光二极管转移设备一次所能转移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是有限的。那么,基于现有技术的方式,若想形成大尺寸显示面板,就只能增加对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次数,导致整个模组的生产周期更长。但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3,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将多个小尺寸的发光基板2与大尺寸的阵列基板1对位的方式来形成大尺寸显示面板,也即实现小线体与大尺寸产品出货的兼容性。当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基板2时,这多个发光基板2的制作也可以同步进行,因而使大尺寸显示面板也能具有较短的生产周期。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4~图7,发光基板2还包括第一结构5和第一连接电极6,发光二极管4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结构5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第一连接电极6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结构5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第一连接电极6分别与发光二极管4和键合结构3电连接。
上述第一连接电极6可作为发光二极管4与键合结构3之间的中间连接电极,通过将第一连接电极6的至少部分置于第一结构5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在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位后,第一结构5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这部分第一连接电极6与键合结构3正对,可直接通过焊接、胶接等方式将这部分第一连接电极6与键合结构3连接在一起,进而在键合结构3与发光二极管4之间形成连接通路。该种结构下的第一连接电极6与键合结构3的连接难度较低,二者的连接可靠性也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结构5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这部分第一连接电极6与键合结构3之间可设置有连接部18。当通过焊接方式将二者连接时,连接部18可包括焊锡材料,当通过胶接方式将二者连接时,连接部18可包括异方性导电胶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Film,ACF)材料。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4~图7,第一连接电极6包括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位于第一结构5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
发光基板2还包括第二连接电极8,第二连接电极8位于第一结构5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第二连接电极8与发光二极管4电连接,第二连接电极8通过贯穿第一结构5的通孔9与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电连接。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第二连接电极8和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分别位于第一结构5的相对两侧,仅需通过在第一结构5中打孔的方式即可实现二者电连接。而且,第二连接电极8和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均仅位于第一结构5的单侧,二者的制作工艺也较为简单。
当第一连接电极6包括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时,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4~图7,第二连接电极8包括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11,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包括第三电极12和第四电极13,通孔9包括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
第一电极10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电连接,第一电极10还通过第一通孔14与第三电极12电连接,第二电极11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第二电极11还通过第二通孔15与第四电极13电连接,以此实现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与第三电极12之间的电连接以及实现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与第四电极13之间的电连接,进而当第三电极12和第四电极13与键合结构3键合时,就可形成键合结构3至发光二极管4的连接通路,确保阵列基板1能够驱动发光基板2。
其中,上述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和第二极17可分别为发光二极管4的正极和负极。
当发光二极管4对应设置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时,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基板2的一种俯视图,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与发光二极管4对应的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分别位于发光二极管4在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方向x与发光基板2的一个边缘的延伸方向平行。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结构5上设置通孔9后可能会对第一结构5的强度产生影响。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发光二极管4对应的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分别置于发光二极管4在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两侧,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结构5中的通孔9的排布均匀性,进而提高第一结构5整体强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该种设置方式还可以使发光基板2中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条边缘附近均存在通孔9,因而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结构5在两侧边界处的强度一致性。
此外,相较于使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与发光二极管4交叠,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置于发光二极管4的外侧,还可避免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的孔径受到发光二极管4的尺寸的限制,有助于提高通孔9孔径设计的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个发光二极管4,与其第一极16电连接的第一电极10和第三电极12之间的第一通孔14可视为与该发光二极管4对应的第一通孔14,与其第二极17电连接的第二电极11和第四电极13之间的第二通孔15可视为该与发光二极管4对应的第二通孔15。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8,对于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4,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位于两个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以进一步压缩相邻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这两个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在第一方向x上所需占用的空间,进而可将相邻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间距设计的小一些,有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基板2的另一种俯视图,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和第二极17沿第二方向y排列,与发光二极管4对应的第一通孔14位于第一极16的一侧,与发光二极管4对应的第二通孔15位于第二极17的一侧。此时,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11、第三电极12和第四电极13仅需在第一方向x上横向延伸至发光二极管4外侧,这部分电极的布线设计较为简单且延伸长度也较短。
当发光二极管4对应设置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时,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基板2的再一种俯视图,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与发光二极管4对应的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位于发光二极管4的同一侧。
参见图10,发光基板2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边缘19和第二边缘20,基于上述设置,以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位于与其对应的发光二极管4靠近第二边缘20的一侧为例,这样可以使发光基板2中第一边缘19的一侧没有通孔9,这样,在设计发光基板2时,就可以适当减小第一边缘19与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d1,使其小于发光基板2中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d2,以缩窄发光基板2在第一边缘19处的边框宽度。这样,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当显示面板至少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两个发光基板2时,就可以减小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中最外侧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d3,使该距离d3趋近于上述距离d2,进而使整个显示面板中相邻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趋于一致,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显示均匀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第一电极10与至少两个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电连接,或者,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第二电极11与至少两个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这样可以减少发光基板2中所需设置的第一电极10或第二电极11的数量,相应的就可减少第一通孔14或第二通孔15的数量,节省打孔时间,从而进一步缩短发光基板2的制作时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再次参见图12,当第一电极10与至少两个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电连接时,每个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可以分别与一个单独的第三电极12电连接,或者,再次参见图13,当第三电极12与至少两个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时,每个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可以分别与一个单独的第一电极10电连接,以实现对发光二极管4的单独驱动。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第二电极11与发光基板2中全部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第二电极11具有镂空2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电极10位于镂空21内。此时,整个第一结构5中仅需设置一个或几个与第二电极11电连接的第二通孔15,进一步节省了打孔时间。
当第二电极11与发光基板2中全部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时,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通孔14可以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交叠,这样可以减小第二电极11的镂空21面积,进而降低第二电极11的负载。
当第二电极11与发光基板2中全部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时,为提高不同位置处的发光二极管4所接收到的第二驱动电压的一致性,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第二电极11可以通过多个第二通孔15与第四电极13电连接。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16,多个第二通孔15呈矩阵排布,以提高第二通孔15的分布均匀性,弱化第一结构5在不同位置处的强度差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通孔15可以位于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间隙中,从而避免第二通孔15对发光二极管4所在位置处的强度产生影响,避免影响发光二极管4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16,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发光基板2的边缘和与其相距最近的第二通孔15之间的距离d4大于和与其相距最近的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d1,以提高提高发光基板2在边缘位置处的强度。
而且,当发光基板2的边缘附近未设置第二通孔15时,还可以压缩发光基板2的边缘与最外侧的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使发光基板2的边缘与最外侧的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d1小于发光基板2中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之间的距离d2,这样,如图17所示,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当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两个发光基板2时,就可以减小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中最外侧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d3,使该距离d3趋近于上述距离d2,使整个显示面板中相邻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趋于一致,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显示均匀性。
换句话说,当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两个发光基板2时,为避免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位键合时相邻发光基板2之间出现挤压碰撞的情况,结合图37,相邻发光基板2之间可设置间隙38,由于采用上述设计可以压缩发光基板2的边缘与最外侧的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d1,因而在保证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中最外侧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d3与发光基板2中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d2相近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增大相邻发光基板2之间的间隙宽度,也就是将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离的更远一些,从而更大程度地避免发光基板2之间因相互挤压碰撞而造成的损坏。
当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位于第一结构5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时,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5~图7,第一结构5包括转移衬底22,该转移衬底22可以为玻璃。发光二极管4和第二连接电极8分别位于转移衬底22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位于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第二连接电极8通过贯穿转移衬底22的通孔9与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电连接。
在该种结构的发光基板2的工艺制程中,可以利用激光诱导等工艺在转移衬底22上蚀刻形成通孔9,然后再转移衬底22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和第二连接电极8,使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和第二连接电极8通过通孔9电连接,最后,再将发光二极管4转移至转移衬底22上,使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和第二极17与第二连接电极8连接。
此外,如图18所示,图18为图4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视图,发光基板2还可包括覆盖发光二极管4的封装层23,用以对发光二极管4进行封装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的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需要待发光二极管转移至阵列基板上之后,才能开始覆盖发光二极管的封装层,即,封装层的形成过程也是需要与阵列基板的制作过程和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过程按照一定顺序执行,封装层的形成过程也需要额外占用时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封装层23的形成过程同样可以和阵列基板1的形成过程同步进行,因此,封装层23的形成过程也是不需要额外占用时间的。
当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位于第一结构5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时,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9~图22所示,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图20为图19沿D1-D2的一种剖视图,图21为图19沿E1-E2的一种剖视图,图22为图19沿F1-F2的一种剖视图,第一结构5包括封装层23。发光基板2还包括转移衬底22,第二连接电极8、发光二极管4和封装层23位于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且封装层23覆盖第二连接电极8,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位于封装层23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第二连接电极8通过贯穿封装层23的通孔9与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电连接。并且,发光二极管4的出光面朝向转移衬底22。
在该种发光基板2的工艺制程中,可以首先在转移衬底22上形成第二连接电极8,然后将发光二极管4转移至转移衬底22上,使发光二极管4与第二连接电极8连接,然后再形成覆盖发光二极管4的封装层23,再然后在封装层23中设置通孔9,最后在封装层23一侧形成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以使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通过通孔9与第二连接电极8电连接。在发光基板2制作完成之后,将其倒置与阵列基板1对位键合。
由于转移衬底22多为玻璃材质,转移衬底22的强度对发光基板2整体可靠性的影响较大。因此,该种结构可将封装层23作为了第一结构5,也就是将通孔9设置在了封装层23上,这样可以避免在转移衬底22上打孔,提高发光基板2的整体强度。
而且,在该种结构中,转移衬底22位于封装层23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因而还可将转移衬底22作为封装盖板使用,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模组强度。
当第一结构5包括封装层23时,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19~图22,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和第二极17均朝向转移衬底22,封装层23覆盖发光二极管4。第二连接电极8包括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11,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包括第三电极12和第四电极13,通孔9包括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第一电极10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电连接,第一电极10还通过第一通孔14与第三电极12电连接,第二电极11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第二电极11还通过第二通孔15与第四电极13电连接,并且,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均不与发光二极管4交叠。
该种结构中的发光二极管4为正装发光二极管4,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和第二极17均朝向转移衬底22与转移衬底22表面的第二连接电极8连接,因而在形成封装层23时,封装层23可以将发光二极管4的全部进行覆盖,对发光二极管4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更大程度地避免水氧侵蚀发光二极管4。
当第一结构5包括封装层23时,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3~图26所示,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图24为图23沿G1-G2的一种剖视图,图25为图23沿H1-H2的一种剖视图,图26为图23沿I1-I2的一种剖视图,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位于朝向转移衬底22的一侧,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位于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封装层23覆盖发光二极管4的部分且暴露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第二连接电极8包括第二电极11,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包括第四电极13,第二电极11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第二电极11还通过贯穿封装层23的通孔9与第四电极13电连接。
该种结构中的发光二极管4为垂直发光二极管。在该种结构中,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暴露在外,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可以直接和键合结构3电连接,无需再对应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设置第一通孔14,节省了打孔时间。而且,由于形成发光基板2后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裸露在外,因而在将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位之前,可以先对发光基板2进行点亮测试,对不同发光基板2的光效、色域、亮度等做一个初步筛选,进而选择将发光性能相近的多个发光基板2键合在一个阵列基板1上来形成显示面板,这样可以使显示面板中所包括的多个发光基板2的发光性能相近,优化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23~图26,键合结构3包括第一键合结构24和第二键合结构25,第一键合结构24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电连接,第二键合结构25与第四电极13电连接,其中,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可以直接通过焊接或胶接等方式与第二键合结构25电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视图,键合结构3包括键合电极26,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7与键合电极26电连接,阵列基板1还包括驱动电路27,键合电极26还与驱动电路27电连接。
其中,驱动电路27可以包括晶体管28和第一信号线29,晶体管28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电连接,用于向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提供第一驱动电压,第一信号线29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用于向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提供第二驱动电压。此外,阵列基板1还包括阵列衬底50和多个绝缘层51,此处不再赘述。
或者,在本发明其它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电连接的驱动电路也可以制作在发光基板2上,驱动电路与发光二极管4一同被转移至阵列基板1。此时,阵列基板1可只包括信号线,阵列基板1中用于向驱动电路提供电压的信号线可通过键合电极26与驱动电路电连接,阵列基板1中用于向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提供电压的信号线可通过键合电极26与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
其中,驱动电路选择制作在发光基板2还是阵列基板1可以根据两种基板的制作工艺时长决定。例如,如若将驱动电路置于阵列基板1时,阵列基板1和发光基板2的制作时长差异很大,那么就可选择将驱动电路制作在发光基板2上,以适当增大发光基板2的制作时长且适当减小阵列基板1的制作时长,缩短两种基板的制作时长差异,有利于进一步缩短整个模组的生产周期。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8所示,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显示面板还包括盖板30,盖板30位于发光基板2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
当第一结构5包括转移衬底22时,转移衬底22的强度可能会受到打孔的影响,此时,可以在发光基板2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进一步设置盖板30,以利用盖板30提升整体模组的强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9~图33所示,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图30为图29沿J1-J2的一种剖视图,图31为图29沿K1-K2的一种剖视图,图32为图29沿L1-L2的一种剖视图,第一结构5包括转移衬底22,发光二极管4位于转移衬底22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第一连接电极6包括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由转移衬底22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延伸至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分别与发光二极管4和键合结构3电连接。
上述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采用了侧边走线的设计,通过使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由转移衬底22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延伸至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在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位后,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这部分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与键合结构3正对,可直接通过焊接、胶接等方式将这部分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与键合结构3连接在一起,以在键合结构3与发光二极管4之间形成连接通路,该种设置方式下的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与键合结构3的连接难度较低,二者的连接可靠性也较高。
当第一连接电极6包括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时,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29~图33,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包括多个第五电极33,第五电极33中位于转移衬底22背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部分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一个第五电极33与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4的第一极16电连接。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包括多个第六电极34,第六电极34中位于转移衬底22背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部分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一个第六电极34与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4的第二极17电连接,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其中,多个第六电极34分时传输驱动电压,或多个第五电极33分时传输驱动电压。
以第一方向x为行方向、第二方向y为列方向为例,在一种设置方式中,多个第六电极34分时传输第二驱动电压,在各第六电极34传输有第二驱动电压时,多个第五电极33同时或分时传输第一驱动电压(多个第五电极33所传输的第一驱动电压可以不同),以分时驱动多列发光二极管4在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的作用下发光。或者,在另一种设置方式中,多个第五电极33分时传输第一驱动电压,在各第五电极33传输有第一驱动电压时,多个第六电极34同时或分时传输第二驱动电压(多个第六电极34所传输的第二驱动电压可以不同),以分时驱动各行发光二极管4在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的作用下发光。
该种设置方式在实现对发光二极管4的单独驱动的前提下,能够简化第五电极33、第六电极34与发光二极管4的连接方式,进而减少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的数量以及简化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的布线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29,在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相交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绝缘部35,绝缘部35位于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之间,用以保证二者电绝缘。在一种设置方式中,第五电极33可第六电极34可以异层设置,二者在相交处利用绝缘部35隔开。或者,第五电极33包括相连的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第一电极部与第六电极34同层设置,第二电极部与第六电极34异层设置,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电极部与第六电极34交叠,且绝缘部35位于第六电极34与第二电极部之间。再或者,第六电极34包括相连的第三电极部和第四电极部,第三电极部与第五电极33同层设置,第四电极部与第五电极33异层设置,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四电极部与第五电极33交叠,且绝缘部35位于第五电极33与第四电极部之间。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30和图32,第五电极33在转移衬底22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分别延伸至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和/或,第六电极34在转移衬底22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分别延伸至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以使第一驱动电压和/或第二驱动电压从两侧同时向中间写入,提高不同位置处的发光二极管4所接收到的第一驱动电压的一致性和/或所接收到的第二驱动电压的一致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3和图34所示,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2的一种背视图,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其中,发光基板2的背视图是指发光基板2在由阵列基板1指向发光基板2的方向上的示意图,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中延伸至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部分的端部分别靠近转移衬底22的不同边缘。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在绕过转移衬底22的侧壁后仅需延伸较短距离,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整体走线的延伸距离较短,因而可缩短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的传输路径,降低其压降。
基于上述结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34,阵列基板1中的键合结构3也可以位于阵列基板1的不同边缘处,以更好的与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部分的端部对应,便于与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进行连接。
或者,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5和图36所示,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2的另一种背视图,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俯视图,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中延伸至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部分的端部靠近转移衬底22的同一边缘。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在绕过转移衬底22的侧壁后,其端部需要延伸至转移衬底22的同一边缘附近,这样在设计阵列基板1的键合结构3时,可将键合结构3统一设置在阵列基板1的某一个边缘附近,尤其是当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基板2,且键合结构3包括键合电极26时,多个发光基板2对应的键合结构3的排布较为统一,多个键合电极26可更好的通过连接线37引至引脚36处与引脚36连接。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33和图34,键合结构3包括引脚36,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引脚36与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中位于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部分交叠且电连接。
该种方式下的阵列基板1采用了无源驱动的方式,直接利用引脚36向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传输驱动电压,以实现阵列基板1对发光基板2的驱动。而且,该种方式会更加适用于图34所示的结构,当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中延伸至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部分的端部分别靠近转移衬底22的不同边缘时,直接在阵列基板1的不同边缘处设计引脚36使引脚36与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连接即可。
或者,再次参见图35和图36,键合结构3包括键合电极26,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键合电极26与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中位于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部分交叠且电连接。阵列基板1还包括引脚36,键合电极26与引脚36电连接,例如可通过连接线37电连接。
该种方式下的阵列基板1同样采用了无源驱动的方式,引脚36通过键合电极26向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32传输驱动电压,以实现阵列基板1对发光基板2的驱动。而且,该种方式会更加适用于图36所示的结构,当第五电极33和第六电极34中延伸至转移衬底22朝向阵列基板1一侧的部分的端部靠近转移衬底22的同一边缘时,多个发光基板2对应的键合结构3可以统一设置在靠近下边框的位置处,进而当利用连接线37实现键合电极26与引脚36的连接时,连接线37的布线方式较为简单。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7所示,图3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两个发光基板2。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多个小尺寸的发光基板2与大尺寸的阵列基板1对位键合来形成大尺寸的显示面板,在该种结构的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这多个发光基板2的制作可以同步进行,因而使大尺寸显示面板也能具有较短的生产周期。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37,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之间具有间隙38。
一方面,可以在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位键合时避免相邻发光基板2之间出现挤压碰撞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之间的对位准确性,例如,如若不同发光基板2之间未设置间隙38,当其中某一发光基板2的对位出现偏差时,会影响到其它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的对位,而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之间预留一定间隙38,可避免不同发光基板2对位时的相互影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37,发光基板2包括第一边缘19,在显示面板中,至少一个发光基板2在其第一边缘19处与另一发光基板2相邻。第一边缘19和与其相距最近的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发光基板2中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H2,第一距离H1小于第二距离H2。
减小第一距离H1后,可以减小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中最外侧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H3,弱化距离H3与发光基板2中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第二距离H2的差异,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均匀性。而且,该种设计在保证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中最外侧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H3与发光基板2中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4之间的距离H2相近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增大相邻发光基板2之间的间隙38的宽度,以进一步避免相邻发光基板2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以及进一步提高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之间的对位准确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8和图39所示,图3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视图,图3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遮挡部39,第一遮挡部39覆盖发光基板2的部分侧壁,其中,该第一遮挡部39可以包括黑色遮光材料,例如包括油墨材料。
当相邻两个发光基板2之间存在间隙38时,通过在发光基板2的部分侧壁上设置第一遮挡部39,两个发光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位键合时,两个发光基板2侧壁处的第一遮挡部39可以填充两个发光基板2之间的间隙38,避免阵列基板1在间隙38处的金属走线等被人眼可见,优化显示面板整体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设置方式中,参见图38和图39,第一遮挡部39可以覆盖转移衬底22的侧壁。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0和图41所示,图4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剖视图,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又一种剖视图,发光基板2还包括第二遮挡部40,第二遮挡部40位于第一结构5背向阵列基板1的一侧,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遮挡部40暴露发光二极管4的至少部分,其中,该第二遮挡部40也可以包括黑色遮光材料,例如包括油墨材料。
第二遮挡部40可以对阵列基板1中的金属走线等进行遮挡,第二遮挡部40和第一遮挡部39可使显示面板的整个背景属于一个整体,进一步优化显示面板整体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设置方式中,参见图40和图41,第二遮挡部40可以位于转移衬底22一侧,此时,第二遮挡部40与第一遮挡部39可以采用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42和图43所示,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42和图43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键合结构;
与所述阵列基板对位连接的至少一个发光基板,所述发光基板包括发光二极管,且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键合结构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基板还包括第一结构和第一连接电极,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结构背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结构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分别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和所述键合结构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包括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结构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所述发光基板还包括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结构背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结构的通孔与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包括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还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还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电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个边缘的延伸方向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发光二极管,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极和所述第二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极的一侧,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极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同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与至少两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二电极与至少两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二极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发光基板中全部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二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具有镂空,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镂空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极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通过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电极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二通孔呈矩阵排布。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发光基板的边缘和与其相距最近的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和与其相距最近的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结构包括转移衬底;
所述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分别位于所述转移衬底背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位于所述转移衬底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贯穿所述转移衬底的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结构包括封装层;
所述发光基板还包括转移衬底,所述第二连接电极、所述发光二极管和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转移衬底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且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位于所述封装层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贯穿所述封装层的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电连接;
并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朝向所述转移衬底。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均朝向所述转移衬底,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二极管;
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包括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还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还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电极电连接,并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不与所述发光二极管交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极位于朝向所述转移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位于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部分且暴露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极;
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包括第四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还通过贯穿所述封装层的所述通孔与所述第四电极电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合结构包括第一键合结构和第二键合结构,所述第一键合结构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键合结构与所述第四电极电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合结构包括键合电极,所述第一类第一连接电极与所述键合电极电连接;
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驱动电路,所述键合电极还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发光基板背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结构包括转移衬底,所述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转移衬底背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包括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由所述转移衬底背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延伸至所述转移衬底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分别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和所述键合结构电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包括多个第五电极,所述第五电极中位于所述转移衬底背向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部分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一个所述第五电极与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包括多个第六电极,所述第六电极中位于所述转移衬底背向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部分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一个所述第六电极与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其中,多个所述第六电极分时传输驱动电压,或多个所述第五电极分时传输驱动电压。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电极在所述转移衬底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转移衬底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和/或,所述第六电极在所述转移衬底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转移衬底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电极和所述第六电极中延伸至所述转移衬底朝向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部分的端部分别靠近所述转移衬底的不同边缘。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电极和所述第六电极中延伸至所述转移衬底朝向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部分的端部靠近所述转移衬底的同一边缘。
27.根据权利要求22或2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合结构包括引脚,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引脚与所述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中位于所述转移衬底朝向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部分交叠且电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2或2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合结构包括键合电极,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键合电极与所述第二类第一连接电极中位于所述转移衬底朝向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部分交叠且电连接;
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引脚,所述键合电极与所述引脚电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基板。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基板之间具有间隙。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基板包括第一边缘,在所述显示面板中,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基板在其所述第一边缘处与另一所述发光基板相邻;
所述第一边缘和与其相距最近的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发光基板中相邻两个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覆盖所述发光基板的部分侧壁。
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基板还包括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一结构背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遮挡部暴露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至少部分。
3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10797291.0A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8849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7291.0A CN116884986A (zh)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7291.0A CN116884986A (zh)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4986A true CN116884986A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63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97291.0A Pending CN116884986A (zh)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8498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30926B (zh) 拼接式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US10573227B2 (en) LED display unit group and display panel
JP5350242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1340777A (zh) 柔性印刷电路板和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11044880U (zh) 显示装置、线路板组件
CN11286338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167054U (zh) Led灯珠及透明led显示屏
CN11271134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71181A (zh) 一种发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
CN212625571U (zh) 一种led显示单元组及显示面板
CN113257173A (zh) 一种主动发光器件、显示面板以及拼接显示装置
EP4033529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ing assembly
CN111162157A (zh) 一种led显示模组
CN112331639A (zh) 用于制作led光源的基板及制作方法、led光源组件
WO2021248548A1 (zh)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688498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03894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splicing screen
KR20080049918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200137545A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 패널
US10468470B2 (en) OLED display modul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2382650B (zh) 一种显示面板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161317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EP4016651A1 (en) Light-emitting encapsulation assembly,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display screen
CN111599911A (zh) 一种led发光单元及显示面板
CN114764997A (zh) 一种led显示结构、显示模组及led显示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