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67757A - 甲烷制造系统及甲烷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甲烷制造系统及甲烷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67757A
CN116867757A CN202280011553.XA CN202280011553A CN116867757A CN 116867757 A CN116867757 A CN 116867757A CN 202280011553 A CN202280011553 A CN 202280011553A CN 116867757 A CN116867757 A CN 116867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sis
reforming
electrode
unit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15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菅博史
鸟井淳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GK Insula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Insula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Insulators Ltd filed Critical NGK Insula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67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677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3/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 C25B3/01Products
    • C25B3/03Acyclic or carbocyclic hydrocarb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1/00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one or more compounds, none of them being a hydrocarbon
    • C07C1/02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one or more compounds, none of them being a hydrocarbon from oxides of a carbon
    • C07C1/04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one or more compounds, none of them being a hydrocarbon from oxides of a carbon from carbon monoxide with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9/00Aliphatic saturated hydrocarbons
    • C07C9/02Aliphatic saturated hydrocarbons with one to four carbon atoms
    • C07C9/04Metha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02Hydrogen or oxygen
    • C25B1/04Hydrogen or oxygen by electrolysis of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23Carbon monoxide or synga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5/00Operating or servicing cells
    • C25B15/02Process control or regulation
    • C25B15/021Process 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heating or cool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5/00Operating or servicing cells
    • C25B15/08Supplying or removing reactants or electrolytes; Regeneration of electroly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5/00Operating or servicing cells
    • C25B15/08Supplying or removing reactants or electrolytes; Regeneration of electrolytes
    • C25B15/087Recycling of electrolyte to electrochemical cel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3/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 C25B3/20Processes
    • C25B3/25Red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甲烷制造系统(1)具备: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及对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进行控制的控制部(60)。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在第一电极(2)由CO2及H2O生成H2及CO的共电解模式和在第一电极(2)由共电解模式中生成的H2及CO生成CH4的重整模式中的任一者进行工作。控制部(60)使重整模式中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低于共电解模式中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

Description

甲烷制造系统及甲烷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甲烷制造系统及甲烷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固体氧化物型电解单元(以下简称为“SOEC”),其具备:电解H2O的氢极、能够传导O2-的电解质、以及由经由电解质而从氢极传递来的O2-生成O2的氧极。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在SOEC的氢极对CO2及H2O进行共电解,能够生成H2及CO。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48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756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不过,对于将通过采用了SOEC的共电解由CO2及H2O生成的H2及CO作为燃料而充分利用而言,采用重整装置由H2及CO生成CH4是有效的。
然而,对于将H2及CO从设置有SOEC的成套设备输送至设置有重整装置的成套设备而言,需要将H2及CO进行分离并分别进行液化。
因此,希望将H2及CO的生成和CH4的生成原地(即一个设施内)实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将H2及CO的生成和CH4的生成原地实施的甲烷制造系统及甲烷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甲烷制造系统具备:共电解/重整单元、以及对共电解/重整单元的工作温度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共电解/重整单元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配置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共电解/重整单元以在第一电极由CO2及H2O生成H2及CO的共电解模式和在第一电极由共电解模式中生成的H2及CO生成CH4的重整模式中的任一者进行工作。控制部使重整模式中的共电解/重整单元的工作温度低于共电解模式中的共电解/重整单元的工作温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将H2及CO的生成和CH4的生成原地实施的甲烷制造系统及甲烷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甲烷制造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共电解/重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共电解/重整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共电解/重整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共电解/重整单元的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甲烷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甲烷制造系统)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甲烷制造系统1的构成的框图。
甲烷制造系统1具备:CO2供给装置10、H2O供给装置20、共电解/重整装置30、存积/供给部40、甲烷存积部50以及控制部60。
CO2供给装置10借助第一配管L1而与共电解/重整装置30连接。在后述的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共电解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CO2供给装置10向共电解/重整装置30供给CO2(二氧化碳)。从CO2供给装置10朝向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CO2供给量优选恒定。据此,能够抑制因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中生成的CO(一氧化碳)的歧化反应而生成C(固体碳)及CO2。结果,能够抑制后述的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第一电极2的电极活性降低。在后述的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CO2供给装置10不向共电解/重整装置30供给CO2
H2O供给装置20借助第一配管L1而与共电解/重整装置30连接。在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共电解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H2O供给装置20向共电解/重整装置30供给H2O(水分)。从H2O供给装置20向共电解/重整装置30供给的H2O的全部或大部分为气体(水蒸汽),不过,一部分可以为液体(水)。在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H2O供给装置20不向共电解/重整装置30供给H2O。
共电解/重整装置30具有歧管31及多个共电解/重整单元32。
歧管31具有能够向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分配气体和从各共电解/重整装置回收气体的构成。歧管31的内部具有气体供给室31a及气体回收室31b。气体供给室31a和气体回收室31b彼此气密地分离。
在气体供给室31a连接有第一配管L1。共电解模式中,从第一配管L1向气体供给室31a供给CO2及H2O。重整模式中,从第一配管L1向气体供给室31a供给H2及CO。
气体回收室31b对在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生成的气体进行回收。在气体回收室31b连接有第二配管L2。共电解模式中,从气体回收室31b向第二配管L2排出H2及CO。重整模式中,从气体回收室31b向第二配管L2排出CH4及H2O。在气体回收室31b可以配置有重整催化剂。重整催化剂可以为颗粒状。重整催化剂也可以填充于气体回收室31b。作为重整催化剂,例如可以使用Ru/Al2O3、Ni/Al2O3等。
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基端部通过歧管31而被支撑。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末端部为自由端。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制,其为1以上即可。
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由CO2及H2O生成H2(氢)、CO及O2(氧)的共电解模式和由共电解模式中生成的H2及CO生成CH4(甲烷)的重整模式中的任一者进行工作。本说明书中,共电解是指:通过将CO2及H2O同时电解而生成H2、CO及O2。本说明书中,重整是指:由H2及CO生成CH4及H2O。
共电解模式中,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于高温(例如600℃~850℃)进行工作。共电解模式中的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优选为700℃以上且850℃以下。通过使工作温度为700℃以上,能够热力学平衡地提高CO浓度。通过使工作温度为850℃以下,能够抑制通过互连器而流入的氧化物离子量。
重整模式中,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于比共电解模式的工作温度低的温度(例如200℃~500℃)进行工作。重整模式中的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优选为350℃以上且400℃以下。通过使工作温度为350℃以上,能够抑制支撑基板35的构成材料相变为碳酸盐。通过使工作温度为400℃以下,能够抑制所生成的CH4被再次重整为H2及CO。
本说明书中,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是指: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中央的温度。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由控制部60进行控制。
共电解模式中,从气体供给室31a向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供给CO2及H2O。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中,在第一电极2由CO2及H2O生成H2、CO及O2-(氧离子),并在第二电极4由O2-生成O2。所生成的H2及CO被回收到气体回收室31b后,从第二配管L2排出。
重整模式中,从气体供给室31a向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供给H2及CO。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中,在第一电极2由H2及CO生成CH4及H2O。所生成的CH4及H2O被回收到气体回收室31b后,从第二配管L2排出。
下文中,对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构成的一例进行说明。
存积/供给部40与共电解/重整装置30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存积/供给部40借助第二配管L2及第三配管L3而与共电解/重整装置30连接。具体而言,存积/供给部40借助第二配管L2而与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气体回收室31b直接连接,借助第三配管L3而与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气体供给室31a直接连接。
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共电解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存积/供给部40对经由第二配管L2而从气体回收室31b排出的H2及CO进行存积。因此,共电解/重整装置30中生成的H2及CO在组成没有发生变更的状态下直接被存积于存积/供给部40。
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存积/供给部40经由第三配管L3而将所存积的H2及CO向气体供给室31a供给。因此,共电解/重整装置30中的生成的H2及CO在组成没有发生变更的状态下直接返回到共电解/重整装置30。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存积/供给部40不接受从共电解/重整装置30排出的气体。
甲烷存积部50与共电解/重整装置30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甲烷存积部50借助第二配管L2而与共电解/重整装置30连接。具体而言,甲烷存积部50借助第二配管L2而与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气体回收室31b直接连接。
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甲烷存积部50对经由第二配管L2而从气体回收室31b排出的CH4及H2O进行存积。另一方面,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共电解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甲烷存积部50不接受从共电解/重整装置30排出的气体。
控制部60对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进行控制。控制部60通过对例如电流值、向后述的第一电极2供给的气体量、供给至第一电极2的气体量中的至少一者进行调整,能够控制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60使重整模式中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低于共电解模式中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
在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控制部60使配置于第三配管L3的泵60a驱动。据此,存积于存积/供给部40的H2及CO经由第三配管L3而向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气体供给室31a供给。在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共电解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控制部60不使泵60a驱动。
(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构成)
图2是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立体图。图3是共电解/重整装置30的截面图。图4是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立体图。图2中省略了一部分共电解/重整单元32。
[歧管31]
如图2及图3所示,歧管31具有歧管主体部33及隔板34。
歧管主体部33形成为中空状。隔板34配置于歧管主体部33的内部。隔板34将气体供给室31a和气体回收室31b气密地分离。
歧管主体部33具有顶板部33a。如图3所示,在顶板部33a形成有多个贯通孔33b。各贯通孔33b在歧管主体部33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并排。各贯通孔33b在歧管主体部3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各贯通孔33b为与气体供给室31a及气体回收室31b这两者连通的长孔,不过,也可以分为与气体供给室31a连通的孔和与气体回收室31b连通的孔。
[共电解/重整单元32]
如图2及图3所示,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在离开歧管31的方向上延伸。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基端部借助接合材料(未图示)等而被固定于顶板部33a的贯通孔33b。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基端部可以插入于贯通孔33b的内侧,也可以出现在贯通孔33b的外侧。
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主面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沿着歧管31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以规定间隔并排。即,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排列方向沿着歧管31的长度方向。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借助未图示的集电部件而串联电连接,或者以将串联和并联组合的形式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共电解/重整单元32具有:支撑基板35、连通部件36、被覆层37以及多个元件部38。本实施方式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为所谓的横向条纹型的固体氧化物型电解单元(SOEC)。
支撑基板35为板状。本实施方式中,图3的上下方向(x轴方向)为支撑基板35的长度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支撑基板35的宽度方向。
在支撑基板35的内部形成有多个第一气体流路35a和多个第二气体流路35b。各第一气体流路35a及各第二气体流路35b分别从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基端部朝向末端部而在支撑基板35内延伸。各第一气体流路35a及各第二气体流路35b分别贯穿支撑基板35。各第一气体流路35a在支撑基板35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空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二气体流路35b在支撑基板35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空开间隔地配置。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一气体流路35a的内径大于各第二气体流路35b的内径,不过,各第一气体流路35a及各第二气体流路35b各自的内径没有特别限制。
各第一气体流路35a在气体供给室31a呈开口。气体从气体供给室31a流入到各第一气体流路35a。各第二气体流路35b在气体回收室31b呈开口。气体从各第二气体流路35b流出到气体回收室31b。
支撑基板35由不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多孔质材料构成,以防止元件部38彼此短路且使气体能够透过。支撑基板35可以由例如CSZ(氧化钙稳定氧化锆)、8YSZ(氧化钇稳定氧化锆)、Y2O3(氧化钇)、MgO(氧化镁)、MgAl2O4(镁铝尖晶石)或者它们的复合物等构成。支撑基板35的气孔率可以为20~60%。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气孔率是利用阿基米德法测定得到的值。
连通部件36安装于支撑基板35的末端部。连通部件36例如可以由与支撑基板35同样的多孔质材料构成。连通部件36的内部具有连通流路36a。连通流路36a与各第一气体流路35a及各第二气体流路35b连通。
被覆层37将支撑基板35及连通部件36的外表面被覆。被覆层37比支撑基板35及连通部件36致密。被覆层37的气孔率可以为0~7%左右。被覆层37可以由用于后述的电解质3的材料、结晶化玻璃等构成。
各元件部38被支撑于支撑基板35。元件部38可以配置于支撑基板35的两个主面上,也可以仅配置于任一个主面。
[元件部38]
图5是沿着第一气体流路35a切断后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截面图。
各元件部38具有:第一电极2、电解质3、第二电极4、防反应膜5以及互连器6。
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共电解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第一电极2按照下述(1)式给出的共电解的化学反应而由CO2及H2O生成H2、CO及O2-
·第一电极2(共电解模式):CO2+H2O+4e-→CO+H2+2O2-···(1)
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第一电极2按照下述(2)式给出的共电解的化学反应而由H2及CO生成CH4及H2O。
·第一电极2(重整模式):3H2+CO→CH4+H2O···(2)
第一电极2具有第一电极基体21及第一电极活性部22。
第一电极基体21配置于支撑基板35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基体21植入于在支撑基板35的表面所形成的凹部,不过,也可以载放于支撑基板35的表面上。第一电极基体21的厚度可以为50~500μm。
第一电极基体21由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多孔质材料构成。第一电极基体21优选具有比第一电极活性部22高的电子传导性。第一电极基体21可以具有氧离子传导性,也可以不具有氧离子传导性。第一电极基体21可以由例如NiO与8YSZ的复合物、NiO与Y2O3的复合物、NiO与CSZ的复合物等构成。
第一电极活性部22配置于第一电极基体21上。第一电极活性部22的厚度可以为5~100μm。第一电极活性部22具有氧离子传导性及电子传导性。第一电极活性部22优选具有比第一电极基体21高的氧离子传导性。第一电极活性部22可以由例如NiO与8YSZ的复合物、NiO与GDC((Ce,Gd)O2、钆掺杂氧化铈)的复合物等构成。
电解质3配置于第一电极2与第二电极4之间。电解质3使在第一电极2生成的O2-传递到第二电极4。电解质3配置于第一电极2上。本实施方式中,电解质3在2个互连器6之间沿着支撑基板35的长度方向延伸。电解质3的厚度可以为例如3~50μm。
电解质3由具有氧离子传导性且不具有电子传导性的致密材料构成。电解质3比支撑基板35致密。电解质3的气孔率可以为例如0~7%。电解质3可以由例如8YSZ、LSGM(镓酸镧)等构成。
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共电解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第二电极4按照下述(3)式给出的化学反应而由经由电解质3从第一电极2传递来的O2-生成O2
·第二电极4(共电解模式):2O2-→O2+4e-···(3)
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第二电极4没有特别发挥作用。
第二电极4具有第二电极活性部41及第二电极基体42。
第二电极活性部41配置于防反应膜5上。第二电极活性部41的厚度可以为例如10~100μm。
第二电极活性部41由具有氧离子传导性及电子传导性的多孔质材料构成。第二电极活性部41优选具有比第二电极基体42高的氧离子传导性。第二电极活性部41可以由例如LSCF=(La,Sr)(Co,Fe)O3(镧锶钴铁酸盐)、LSF=(La,Sr)FeO3(镧锶铁酸盐)、LNF=La(Ni,Fe)O3(镧镍铁酸盐)、LSC=(La,Sr)CoO3(镧锶钴酸盐)、SSC=(Sm,Sr)CoO3(钐锶钴酸盐)等构成。
第二电极基体42配置于第二电极活性部41上。第二电极基体42借助互连器6而与相邻的元件部38的第一电极基体21电连接。第二电极基体42的厚度可以为例如50~500μm。
第二电极基体42由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多孔质材料构成。第二电极基体42优选具有比第二电极活性部41高的电子传导性。第二电极基体42可以具有氧离子传导性,也可以不具有氧离子传导性。第二电极基体42可以由例如LSCF、LSC、Ag(银)、Ag-Pd(银钯合金)等构成。
防反应膜5配置于电解质3与第二电极活性部41之间。防反应膜5抑制电解质3及第二电极活性部41中含有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电阻较大的反应层。防反应膜5的厚度可以为例如3~50μm。防反应膜5由致密材料构成。防反应膜5可以由例如GDC构成。
互连器6与第二电极基体42连接,并且,与相邻的元件部38的第一电极基体21连接。互连器6的厚度可以为例如10~100μm。互连器6由具有电子传导性的致密材料构成。互连器6比支撑基板35致密。互连器6的气孔率可以为0~7%。互连器6可以由例如LaCrO3(铬酸镧)、(Sr,La)TiO3(锶钛酸盐)等构成。
(甲烷制造方法)
图6是用于说明采用了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甲烷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S1中,共电解/重整单元32在第一电极2将CO2及H2O共电解而生成H2及CO(共电解工序)。
步骤S2中,存积/供给部40对共电解/重整单元32中生成的H2及CO进行存积(第一存积工序)。
步骤S3中,存积/供给部40将所存积的H2及CO向共电解/重整单元32供给(供给工序)。
步骤S4中,共电解/重整单元32对H2及CO进行重整而生成CH4(重整工序)。
步骤S5中,甲烷存积部50对共电解/重整单元32中生成的CH4进行存积(第二存积工序)。
(特征)
甲烷制造系统1具备: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及对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进行控制的控制部60。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在第一电极2由CO2及H2O生成H2及CO的共电解模式和在第一电极2由共电解模式中生成的H2及CO生成CH4的重整模式中的任一者进行工作。控制部60使重整模式中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低于共电解模式中的共电解/重整单元32的工作温度。
像这样,能够利用共电解/重整单元32中生成的H2及CO在共电解/重整单元32中原地生成CH4。因此,不需要将H2及CO从设置有共电解装置的成套设备输送至设置有重整装置的成套设备。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变形例1]
上述实施方式中,共电解/重整单元32为横向条纹型的SOEC,但不限于此。共电解/重整单元32可以为纵向条纹型(中空平板型)、平板型、圆筒型等的SOEC。纵向条纹型的SOEC的构成在例如日本特开2015-125897号公报中有所记载。平板型的SOEC的构成在例如日本特开2020-177839号公报中有所记载。圆筒型SOEC的构成在例如日本特开2008-270203号公报中有所记载。不过,横向条纹型的SOEC与其他的SOFC相比,H2O的利用效率较高,故特别优选。
[变形例2]
上述实施方式中,元件部38具有:第一电极2、电解质3、第二电极4、防反应膜5以及互连器6,不过,至少具有第一电极2、电解质3以及第二电极4即可。
[变形例3]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共电解/重整单元32以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控制部60使配置于第三配管L3的泵60a驱动,从而从存积/供给部40向共电解/重整装置30供给H2及CO,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存积于存积/供给部40的H2及CO被加压的情况下,控制部60可以对代替泵60a而设置的流量调整阀的开度进行调整,由此从存积/供给部40向共电解/重整装置30供给H2及CO。
附图标记说明
1 甲烷制造系统
10 CO2供给装置
20 H2O供给装置
30 共电解/重整装置
31 歧管
32 共电解/重整单元
38 元件部
2 第一电极
3 电解质
4 第二电极
40 存积/供给部
50 甲烷存积部
60 控制部
L1 第一配管
L2 第二配管
L3 第三配管

Claims (6)

1.一种甲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共电解/重整单元,该共电解/重整单元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以及
控制部,该控制部对所述共电解/重整单元的工作温度进行控制,
所述共电解/重整单元以在所述第一电极由CO2及H2O生成H2及CO的共电解模式和在所述第一电极由所述共电解模式中生成的H2及CO生成CH4的重整模式中的任一者进行工作,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重整模式中的所述共电解/重整单元的工作温度低于所述共电解模式中的所述共电解/重整单元的工作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电解模式中的所述共电解/重整单元的工作温度为700℃以上且850℃以下,
所述重整模式中的所述共电解/重整单元的工作温度为350℃以上且40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甲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甲烷制造系统具备存积/供给部,在所述共电解/重整单元以所述共电解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该存积/供给部对在所述第一电极生成的H2及CO进行存积,在所述共电解/重整单元以所述重整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该存积/供给部将所存积的H2及CO向所述第一电极供给。
4.一种甲烷制造方法,其采用了共电解/重整单元,该共电解/重整单元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
所述甲烷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
共电解工序,该工序中,在所述第一电极由CO2及H2O生成H2及CO;以及
重整工序,该工序中,在所述第一电极由所述共电解工序中生成的H2及CO生成CH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甲烷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存积工序,该工序中,对所述共电解工序中生成的H2及CO进行存积,
所述重整工序中,由所述存积工序中存积的H2及CO生成CH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甲烷制造方法,其中,
还具备第二存积工序,该工序中,对所述重整工序中生成的CH4进行存积。
CN202280011553.XA 2021-03-11 2022-03-04 甲烷制造系统及甲烷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68677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9697 2021-03-11
JP2021039697 2021-03-11
PCT/JP2022/009406 WO2022191069A1 (ja) 2021-03-11 2022-03-04 メタン製造システム及びメタン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7757A true CN116867757A (zh) 2023-10-10

Family

ID=83227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1553.XA Pending CN116867757A (zh) 2021-03-11 2022-03-04 甲烷制造系统及甲烷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57935A1 (zh)
EP (1) EP4306502A1 (zh)
JP (1) JPWO2022191069A1 (zh)
CN (1) CN116867757A (zh)
AU (1) AU2022234935B2 (zh)
WO (1) WO202219106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3524B2 (ja) 2007-03-28 2013-04-0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燃料電池及び水電解セル
JP6121895B2 (ja) 2013-12-26 2017-04-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解セル、電解セルスタック装置および電解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電解装置
JP2018154864A (ja) 2017-03-16 2018-10-04 東芝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高温水蒸気電解セル、高温水蒸気電解セル用水素極層及び固体酸化物電気化学セル
FR3075832A1 (fr) * 2017-12-22 2019-06-28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Procede de fonctionnement en mode de demarrage ou en mode stand-by d'une unite power-to-gas comportant une pluralite de reacteurs d'electrolyse (soec) ou co-electrolyse a haute temperature
JP7106930B2 (ja) 2018-03-28 2022-07-27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沸騰冷却式バルブ、沸騰冷却式co2分離器、sofcシステム、soecシステム、及びr-socシステム
JP6945898B2 (ja) * 2018-10-01 2021-10-06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電気化学触媒、集積体、電気化学反応器、炭化水素生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炭化水素の生成方法
JP7079220B2 (ja) 2019-04-19 2022-06-01 森村Sofc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反応セルスタッ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57935A1 (en) 2023-11-09
AU2022234935A1 (en) 2023-08-03
WO2022191069A1 (ja) 2022-09-15
AU2022234935B2 (en) 2024-03-28
EP4306502A1 (en) 2024-01-17
JPWO2022191069A1 (zh)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67220B2 (en) Solid oxide fuel cell, fuel cell stack device, fuel cell module, and fuel cell apparatus
US20170155165A1 (en) Fuel cell stack
CN111868983B (zh) 燃料电池单电池单元、燃料电池模块及燃料电池装置
US20230110742A1 (en) Metal Support, Electrochemical Element, Electrochemical Modul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Energy System, Solid Oxide Fuel Cell,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Metal Support
JP2006332027A (ja) 改質器一体型燃料電池
US20230170494A1 (en) Fuel cell and electrolyzer hotbox module using conductive zirconia stacks
EP3780198A1 (en) Metal-supported fuel cell, and fuel cell module
JP2007311318A (ja) 耐炭素析出性に優れた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
EP4239730A1 (en) Cell, cell stack device, module, and module storage device
CN116867757A (zh) 甲烷制造系统及甲烷制造方法
JP6749064B1 (ja) セル、セルスタック装置、モジュール、及びモジュール収納装置
WO2022191061A1 (ja) メタン製造システム
JP7236588B1 (ja) 電解セル、及びセルスタック装置
US10938047B2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US20220045348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hydrogen generation method
US11677080B2 (en) Electrochemical element, electrochemical module, solid oxide fuel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594496B1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23072926A (ja) 電解セル、及びセルスタック装置
JP2023072892A (ja) 電解セルシステム
CN112470314A (zh) 燃料电池单元及电池单元堆装置
JP2023072891A (ja) 電解セル、及びセルスタック装置
EP3605695A1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energy system, and solid oxide fuel cell
CN111886737A (zh) 单电池堆装置、模块以及模块收容装置
JP2023072893A (ja) 電解セル
JP2021048078A (ja)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及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