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1095A -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41095A
CN116841095A CN202310944454.3A CN202310944454A CN116841095A CN 116841095 A CN116841095 A CN 116841095A CN 202310944454 A CN202310944454 A CN 202310944454A CN 116841095 A CN116841095 A CN 116841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electrochromic film
area
electrochromic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444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巍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4445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410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41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410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structural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即终端产品,其中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与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于电致变色堆叠层重叠、并形成绝缘区;第一凹槽于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一导电区,第二凹槽于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区;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的宽度均为a,绝缘区的宽度为b,其中位于局部区域的a与b满足关系式:b≤a。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膜片,能够有效减缓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产生褶皱,从而提高美观程度、以及用户的视觉体验。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致变色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膜片利用电致变色技术,在显示器件、调光玻璃、信息存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有的电致变色膜片为了适应平面、曲面等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便设计成具有柔性、能够弯曲以匹配汽车天窗玻璃、汽车镜等。然而弯曲的电致变色膜片极易在边缘处产生褶皱,导致外观不够美观、且导致用户在视觉上的体验感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易产生褶皱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并形成绝缘区,所述绝缘区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所述第一凹槽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一导电区,所述第二凹槽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区;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均为a,所述绝缘区的宽度为b,其中,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满足以下关系式:b≤a;并且,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有凹陷区,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凹陷区。
经相关研究表明,具有曲面的电致变色膜片,尤其是双曲面或多曲面的电致变色膜片,其并非所有边缘位置都会发生褶皱或者严重褶皱。产生褶皱或产生严重褶皱的区域通常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者,当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存在凹陷区时,例如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角落部分,产生褶皱或产生严重褶皱的区域往往位于该凹陷区内。因此,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中,通过增大位于局部区域(例如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和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凹陷区)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并减小绝缘区的宽度b,以使b≤a,从而可以使电致变色膜片边缘未切割区域(绝缘区虽是被切割的部分,但为避免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发生短路,通常会在绝缘区设置绝缘胶等,从而使之从被切割区域变成为电致变色膜片的“未切割区域”)的占比相对降低,即使得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占比相对较高,以充分有效地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释放电致变色膜片边缘产生的应力作用等,进而减小局部区域的褶皱程度,甚至避免局部区域产生褶皱,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外形的美观度,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因褶皱发生脱落或影响变色性能等问题的产生,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满足以下关系式:b≤a。由此,可以减小或防止电致变色膜片边缘除局部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的褶皱,以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整体的美观度;并且,通过使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所有区域均满足b≤a,例如使所有区域的a、b取值均保持一致,可以简化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制备工艺,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加工效率,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等。
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满足以下关系式:b>a。通常情况下,在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部分,其褶皱不容易发生或褶皱不严重,从而无需满足b≤a,例如可以使b>a,由此,通过使b的取值增大,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之间发生电连接的可能性,尤其是减小绝缘区内发生短路电连接的可能性,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对a和b的取值进行多样化设计等,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适用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并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区、多个所述第二导电区以及多个所述绝缘区。由此,可以使得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分布多个第一导电区、第二导电区以及绝缘区,从而给膜片边缘提供充足的空间,以减缓褶皱的产生。
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b≤30mm。更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b≥0mm。再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2mm≤b≤15mm。通常情况下,绝缘区虽是被切割的部分,但为避免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发生短路,通常会在绝缘区设置绝缘胶等,所以使之从被切割区域变成为电致变色膜片的“未切割区域”,当该间距过大时,其产生的褶皱更明显且不易被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释放,当该间距过小时,绝缘区之间经挤压容易发生导通电连接,甚至发生短路等现象,从而不利于对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过程的管控。因此,通过使绝缘区的宽度b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更有利于电致变色膜片边缘褶皱的缓解,或者可以避免相邻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之间发生导通电连接等情况,甚至可以既利于电致变色膜片边缘褶皱的缓解,又避免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之间发生导通电连接。
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比值满足以下关系式:5≤a/b。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绝缘区宽度的占比,使得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占比相对更高,以更加充分有效地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释放电致变色膜片边缘产生的应力作用等,进而减小局部区域的褶皱程度,甚至避免局部区域产生褶皱,以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外形的美观度,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因褶皱发生脱落或影响变色性能等问题的产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比值满足以下关系式:5≤a/b≤50;并且,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60mm≤a+b≤750mm。通常情况下,在电致变色膜片边缘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目的,是为了引入外界电流或电压至第一导电基底层和第二导电基底层,以在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两侧形成电场,驱使电致变色堆叠层中的离子或电子发生移动,以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片的颜色或透光率的调节,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越多且分布越均匀,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速率或透光率变化速率就会越均匀;而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长度是有限的,当单个第一导电区或者第二导电区的宽度过大时,则不利于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多个第一导电区或第二导电区,因此,通过将局部区域的a和b的取值限定在5≤a/b≤50,或/和60mm≤a+b≤750mm时,既能起到缓解或消除局部区域的褶皱的效果,还能有利于多个第一导电区、第二导电区以及绝缘区的均匀布置,以在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美观度的同时,还能保证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均匀度等,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分别为:a=88mm,b=8mm。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的宽度为88mm,绝缘区的宽度为8mm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片边缘局部区域的褶皱起到较优的缓解或消除效果,并且还有利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多个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的均匀布置,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均匀度,从而充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凹槽与两个所述第一凹槽相邻,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并形成所述绝缘区,另一个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还具有第一未切割区域。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凹槽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凹槽与两个所述第二凹槽相邻,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并形成所述绝缘区,另一个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还具有第二未切割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可以形成完全切割的绝缘区,也可以形成未切割的间隔区,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结构,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的需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未切割区域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未切割区域的宽度均为c,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未切割区域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未切割区域的宽度c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满足以下关系式:c≤a。由此,通过增大位于局部区域(例如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和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凹陷区)的导电区的宽度a,并减小未切割区域的宽度c,以使c≤a,从而可以使电致变色膜片边缘未切割区域的占比相对降低,即使得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导电区占比相对较高,以充分有效地通过导电区释放电致变色膜片边缘产生的应力作用等,进而减小局部区域的褶皱程度,甚至避免局部区域产生褶皱,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外形的美观度,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因褶皱发生脱落或影响变色性能等问题的产生,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沿第一方向的拱高为H1,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沿第二方向的拱高为H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的拱高H1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拱高H2之积满足以下关系式:H1×H2≤2500mm2/m4。通常情况下,电致变色膜片的拱高越大,其边缘发生褶皱的可能性越大,或其边缘形成的褶皱更加严重(褶皱更深或褶皱更多等),因此,通过将电致变色膜片的拱高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能进一步起到缓解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褶皱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20μm;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20μm。由此,通过限定导电基底的厚度,例如使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或第二导电基底层的厚度越厚,第一凹槽和/或第二凹槽沿电致变色膜片的厚度方向的空间越大,从而能够给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伸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从而减缓褶皱的产生。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的部分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一导电区内、并贴合至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部分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二导电区内、并贴合至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由此,可以通过第一汇流条与第二导电基底层形成电连接,并通过第一汇流条快速引入外界的电流或电压至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可以通过第二汇流条与第一导电基底层形成电连接,并通过第二汇流条快速引入外界的电流和电压至第一导电基底层上,从而提升外界电流或电压传导至第一导电基底层和第二导电基底层的速度,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速度或透光率变化速度。
优选地,所述绝缘区内设有绝缘胶。更优选地,所述绝缘区内设置绝缘胶,以在所述绝缘区区域隔开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更优选地,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层叠方向上,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厚度之和大于所述绝缘胶的厚度。由此,通过绝缘胶的设置,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电接触,从而更加有效地避免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发生短路;并且,在电致变色膜片的层叠方向上,通过进一步限定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的厚度之和大于绝缘胶的厚度,即使得绝缘胶的厚度更小,可以减小第一汇流条、绝缘胶及第二汇流条堆叠后形成的厚度,即减小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厚度,从而更有利于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后续加工,例如可以防止第一汇流条、绝缘胶和第二汇流条堆叠处承受过大的挤压力,而导致损坏或挤压短路情况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位于所述绝缘区的部分倾斜设置。更优选地,所述第二汇流条的位于所述绝缘区的部分倾斜设置。由此,通过使第一汇流条和/或第二汇流条以倾斜的形式穿过绝缘区,从而使得绝缘区内需要更少的绝缘胶填充,即可实现隔开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效果,以防止电致变色膜片的短路,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区的深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深度均为h,其中,0mm<h≤100mm。通常情况下,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的深度越大,则边缘被切割去除的电致变色堆叠层的宽度就越大,会导致电致变色堆叠层的面积减小,从而使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面积减小;因此,通过将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的深度限定在上述区间范围内,能够确保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面积足够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交替分布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并形成交替分布的所述第一导电区和所述第二导电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交替分布,可以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更加均匀的凹槽,以使凹槽能更加有效地释放电致变色膜片边缘产生的应力作用等,例如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产生的应力可以同步被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释放,从而能更加有效地缓解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褶皱,进而减小局部区域的褶皱程度,甚至避免局部区域产生褶皱,以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外形的美观度,更加有效地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因褶皱发生脱落或影响变色性能等问题的产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可选地,任一个所述第一凹槽的一部分和与该所述第一凹槽相邻的所述第二凹槽的一部分重叠、并形成所述绝缘区,该所述第二凹槽的另一部分和与之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第一凹槽重叠、并形成另一个所述绝缘区。由此,可以使得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没有未切割的间隔区域,以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未被切割的区域的占比,进一步减小了褶皱产生的区域,从而达到缓解或者避免褶皱的产生的效果。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基材层和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所述基材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层叠设置。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中,由于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上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因此,电致变色器件的褶皱也能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以具有更加美观的外形、用户接受程度更高以及视觉体验更佳;并且,基材层还可以对电致变色膜片起到承载或保护作用。
可选地,所述基材层包括至少两层,所述电致变色膜片设置于至少两层所述基材层之间。优选地,所述基材层为玻璃层。由此,通过设置至少两层基材层,可以将电致变色膜片置于基材层之间,从而对电致变色膜片形成更加全面有效的承载或保护作用;并且,通过将基材层设置为玻璃层,可以在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足够的刚性强度,防止发生变形等,以更好地保护或承载电致变色膜片。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产品,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或电致变色器件,其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
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中,由于终端产品包括上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因此,终端产品的褶皱也能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以提升终端产品的美观度,从而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片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面图一;
图3为图1的剖面图二;
图4为图1的侧视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片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片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装上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加上绝缘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片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片的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剖面图一;
图12为图9的剖面图二
图13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片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剖面图一;
图15为图13的剖面图二;
图16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片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
10、电致变色膜片;11、第一导电基底层;110、第一凹槽;111、第一导电区;112、第一导电层;113、第一基底层;12、电致变色堆叠层;121、电致变色层;122、电解质层;123、离子存储层;13、第二导电基底层;130、第二凹槽;131、第二导电区;132、第二导电层;133、第二基底层;14、第一汇流条;15、第二汇流条;16、绝缘胶;100、绝缘区;101、凹陷区;102、中段部分;20、玻璃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10,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层11、电致变色堆叠层12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13;第一导电基底层11的边缘开设有第一凹槽110,第一凹槽110贯穿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电致变色堆叠层12;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边缘开设有第二凹槽130,第二凹槽130贯穿第二导电基底层13和电致变色堆叠层12。
其中,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0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二凹槽130的数量也可以为至少一个。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0可以为至少两个,第二凹槽130的数量也可以为至少两个。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设置不同数量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适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0的部分区域与第二凹槽130的部分区域于电致变色堆叠层12处重叠、并形成绝缘区100,绝缘区100贯穿第一导电基底层11、电致变色堆叠层12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13;第一凹槽110于第二导电基底层13上第一导电区111,第二凹槽130于第一导电基底层11上形成第二导电区131;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均为a,绝缘区100的宽度为b,其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与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满足以下关系式:b≤a。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和图6所示,具有曲面的电致变色膜片10,尤其是双曲面或多曲面的电致变色膜片10,其并非所有边缘位置都会发生褶皱或者严重褶皱。产生褶皱或产生严重褶皱的区域通常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或者,当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存在凹陷区101时,例如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或角落部分,产生褶皱或产生严重褶皱的区域往往位于该凹陷区101内。
此处所谓的中段部分是指,位于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且不靠近电致变色膜片各个角落的部分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图6中只是示意性地标注了中段部分可能位于的区域。示例性地,当电致变色膜片10为矩形膜片时,其边缘即为矩形的四条边,边缘的中段部分则指的是除矩形四个角之外的区域;同理,当电致变色膜片10为三角形时,其边缘即为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段部分则是除三个角之外的区域。
当然地,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中段部分的具体位置可以进行调整,例如电致变色膜片具有多条边,但中段部分只位于电致变色膜片其中一条边或多条边的相应位置处。另外,中段部分的长度等也可以进行调整,例如使中段部分的两端更靠近电致变色膜片的角落区域,以形成更长的中段部分,或者使中段部分的两端更远离电致变色膜片的角落区域,以形成更短的中段部分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可以对应为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出现褶皱或褶皱更为严重的部分区域。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可以对应为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非角落区域的所有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和/或,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形成有凹陷区101,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凹陷区101。
也即,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的,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形成有凹陷区101,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凹陷区101。此处所谓的凹陷区101,既可以是电致变色膜片边缘向电致变色膜片中心内凹形成的,也可以是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被局部切割形成的。
其中,凹陷区101既可以仅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也可以仅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角落区域,或如图5和图6所示的,凹陷区101可以同时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和角落区域。褶皱出现或更为严重的区域可能同时出现在该凹陷区101和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因此,此时,电致变色膜片10的局部区域可以同时包括凹陷区101和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由此,可以更加有效地缓解或消除电致变色膜片边缘产生的褶皱,更加有效地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整体美观度等。
在应用中,为了适配不同曲率、形状的曲面玻璃或者出于结构外形设计的需要,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会形成凹陷区101,通常情况下凹陷区101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中段部分102和/或角落位置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0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靠近第一导电基底层11的一侧,第二凹槽130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靠近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的位置可以互换,同理所形成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位置也可互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有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的存在,以使电致变色膜片10在弯曲的过程中,为电致变色膜片10提供弯折所需的空间余量,以大大减小或避免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产生褶皱,从而提高电致变色膜片10的美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第一凹槽110和部分第二凹槽130发生重叠、并形成绝缘区100。如此设置,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小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未切割区域的占比,从而减小褶皱的产生;并且,通过进一步限定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小于或等于绝缘区100的宽度b,由此,在电致变色膜片10弯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宽度较大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为其提供弯折所需的足够的空间余量,或通过宽度较小的绝缘区100减少褶皱产生量,即使得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占比相对较高,以充分有效地通过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释放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产生的应力作用等,进而减小局部区域的褶皱程度,甚至避免局部区域产生褶皱,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10外形的美观度,防止电致变色膜片10因褶皱发生脱落或影响变色性能等问题的产生,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另外,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分布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两侧,如此可以有效缓解电致变色膜片10两侧的褶皱产生,进一步提高了美观程度、进而提升用户视觉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形成多个第一导电区111、第二导电区131以及绝缘区100,如此能够进一步缓解褶皱的产生,并且,通过多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配合,可以形成多个配合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从而使得从外部引入电流或电压时,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形成的电流或电压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使得电致变色堆叠层两侧形成的电场更加均匀,从而提升电致变色膜片变色的均匀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均为a,指的是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分别为a,而a指代的是范围值。代表了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同处范围a内,而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可以是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同理,绝缘区100的宽度为b,其中b也是范围值。同一实施例中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可以是相同值,也可以是不同值。例如电致变色膜片10不同边的长度不同,对a,b的取值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同一电致变色膜片10中a和b也可以对应有多个取值。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以及绝缘区100的宽度中宽度的定义;如图3所示,以电致变色膜片10其中一个边为例,沿平行于该侧边的方向开设的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第一凹槽110与第二凹槽130重叠形成绝缘区100;第一凹槽110远离绝缘区100的一端至绝缘区100的距离为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同理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则为第二凹槽130远离绝缘区100的一端至绝缘区100的距离,绝缘区100的宽度则是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重叠部分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致变色膜片10包括第一导电基底层11、电致变色堆叠层12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13;第一导电基底层11包括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一基底层113,第二导电基底层13包括第二导电层132和第二基底层133,电致变色堆叠层12包括依次层叠的电致变色层121、电解质层122以及离子存储层123;其中,第一导电层112层叠于电致变色层121上,第一基底层113层叠于第一导电层112上;第二导电层132层叠于离子存储层123上,第二基底层133层叠于第二导电层132上,电解质层122则位于电致变色层121和离子存储层123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132还可以层叠于电致变色层121上,第一导电层112还可以层叠于离子存储层123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32分别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通过将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32分别接入外部电源,以在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32之间形成外加电场,从而使电致变色堆叠层12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3、图5和图6所示,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局部区域以外的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以及绝缘区100的宽度b满足以下关系式:b≤a。由此,可以减小或防止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除局部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的褶皱,以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10整体的美观度;并且,通过使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所有区域均满足b≤a,例如使所有区域的a、b取值均保持一致,可以简化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的制备工艺,提升电致变色膜片10的加工效率,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局部区域以外的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以及绝缘区100的宽度b满足以下关系式:b>a。通常情况下,在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部分,其褶皱不容易发生或褶皱不严重,从而无需满足b≤a,例如可以使b>a,由此,通过使b的取值增大,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之间发生电连接的可能性,尤其是减小绝缘区100内发生短路电连接的可能性,提升电致变色膜片10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对a和b的取值进行多样化设计等,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10的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b≥0。绝缘区100的宽度可以为0,即第一凹槽110的一端恰好与第二凹槽130的一端重合,此时重叠区域为一条线。如此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小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未切割的区域的占比,从而减小褶皱在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产生。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b≤30mm。控制绝缘区100的宽度利于防止第一导电层112与第二导电层132发生短路,如若绝缘区100的宽度过大,则需要大量的绝缘材料填充绝缘区100,造成资源浪费。通常情况下,绝缘区100虽是被切割的部分,但为避免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发生短路,通常会在绝缘区100内设置绝缘胶等,所以使之从被切割区域变成为电致变色膜片10的“未切割区域”,当该间距过大时,其产生的褶皱更明显且不易被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释放,当该间距过小时,绝缘区100之间经挤压容易发生导通电连接,甚至发生短路等现象,从而不利于对电致变色膜片10变色过程的管控。因此,通过使绝缘区100的宽度b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更有利于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褶皱的缓解,或者可以避免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之间发生导通电连接等情况,甚至可以既利于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褶皱的缓解,又避免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之间发生导通电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0≤b≤30mm。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还可以是:5≤b≤30mm、5≤b≤25mm、5≤b≤20mm、5≤b≤15mm、5≤b≤10mm、10≤b≤30mm、10≤b≤25mm、10≤b≤20mm、10≤b≤15mm、15≤b≤30mm、15≤b≤25mm、15≤b≤20mm、20≤b≤30mm、20≤b≤25mm和25≤b≤30mm等中的任意一个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2mm≤b≤15mm。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还可以是:3mm≤b≤14mm、5mm≤b≤13mm、6mm≤b≤12mm、7mm≤b≤11mm、8mm≤b≤10mm等中的任一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与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的比值满足以下关系式:5≤a/b。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绝缘区100宽度的占比,使得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占比相对更高,以更加充分有效地通过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释放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产生的应力作用等,进而减小局部区域的褶皱程度,甚至避免局部区域产生褶皱,以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10外形的美观度,防止电致变色膜片10因褶皱发生脱落或影响变色性能等问题的产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与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宽度b的比值满足以下关系式:5≤a/b≤50;并且,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与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60mm≤a+b≤750mm。
通常情况下,在电致变色膜片边缘10设置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的目的,是为了引入外界电流或电压至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以在电致变色堆叠层12的两侧形成电场,驱使电致变色堆叠层12中的离子或电子发生移动,以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片10的颜色或透光率的调节,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越多且分布越均匀,电致变色膜片10的变色速率或透光率变化速率就会越均匀;而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长度是有限的,当单个第一导电区111或者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过大时,则不利于在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形成多个第一导电区111或第二导电区131。因此,通过将局部区域的a和b的取值限定在5≤a/b≤50,或/和60mm≤a+b≤750mm时,既能起到缓解或消除局部区域的褶皱的效果,还能有利于多个第一导电区111、第二导电区131以及绝缘区100的均匀布置,以在提高电致变色膜片10美观度的同时,还能保证电致变色膜片10的变色均匀度等,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与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中,a/b的取值范围还可以是:5≤a/b≤45、5≤a/b≤40、5≤a/b≤35、5≤a/b≤30、5≤a/b≤25、5≤a/b≤20、5≤a/b≤50、5≤a/b≤15、5≤a/b≤10、10≤a/b≤50、10≤a/b≤45、10≤a/b≤40、10≤a/b≤35、10≤a/b≤30、10≤a/b≤25、10≤a/b≤20、10≤a/b≤15、15≤a/b≤50、15≤a/b≤45、15≤a/b≤40、15≤a/b≤35、15≤a/b≤30、15≤a/b≤25、15≤a/b≤20、20≤a/b≤50、20≤a/b≤45、20≤a/b≤40、20≤a/b≤35、20≤a/b≤30、20≤a/b≤25、25≤a/b≤50、25≤a/b≤45、25≤a/b≤40、25≤a/b≤35、25≤a/b≤30、30≤a/b≤50、30≤a/b≤45、30≤a/b≤40、30≤a/b≤35、35≤a/b≤50、35≤a/b≤45、35≤a/b≤40、40≤a/b≤50、40≤a/b≤45和45≤a/b≤50中的任一区间;a+b的取值范围还可以是:70mm≤a+b≤750mm、80mm≤a+b≤750mm、90mm≤a+b≤750mm、100mm≤a+b≤750mm、150mm≤a+b≤750mm、150mm≤a+b≤700mm、150mm≤a+b≤650mm、150mm≤a+b≤600mm、150mm≤a+b≤550mm、150mm≤a+b≤500mm、150mm≤a+b≤450mm、150mm≤a+b≤400mm、150mm≤a+b≤350mm、150mm≤a+b≤300mm、150mm≤a+b≤250mm、150mm≤a+b≤200mm、200mm≤a+b≤750mm、200mm≤a+b≤700mm、200mm≤a+b≤650mm、200mm≤a+b≤600mm、200mm≤a+b≤550mm、200mm≤a+b≤500mm、200mm≤a+b≤450mm、200mm≤a+b≤400mm、200mm≤a+b≤350mm、200mm≤a+b≤300mm、200mm≤a+b≤250mm、250mm≤a+b≤750mm、300mm≤a+b≤750mm、350mm≤a+b≤750mm、400mm≤a+b≤750mm、450mm≤a+b≤750mm、500mm≤a+b≤750mm、550mm≤a+b≤750mm、600mm≤a+b≤750mm、650mm≤a+b≤750mm和700mm≤a+b≤750mm中的任一区间。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描述a和b的关系式,以及a和b的取值范围中,虽然都限定为:a为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b为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绝缘区100的宽度。但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和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绝缘区100的宽度b,也可以满足上述a和b的关系式,以及a和b的取值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基底层1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20μm。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20μm。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均大于或等于120μm。具体地,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还可以大于150μm,例如可以为125μm、140μm、160μm、188μm和200μm等。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越厚,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沿电致变色膜片的厚度方向的空间越大,从而能够给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伸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从而减缓褶皱的产生。
表1:第一导电区111宽度和第二导电区131宽度a、绝缘区100的宽度b的取值与电致变色膜片10褶皱深度变化表。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中,第一导电基底层11的厚度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均为188μm。
从表1可知,其中b>a且b>30mm,对比例1至3中,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为50mm,而绝缘区100则是依次减小,从80mm减小至60mm,其褶皱深度也从56mm降低至48mm。虽然在a=50mm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小b,能够使褶皱深度减小,但是最终褶皱深度依然是一个较大的值,影响美观以及视觉体验。实施例1至6中则示出了b≤a,且1mm≤b≤30mm时,褶皱深度均小于对比例1至3中的数值。
实施例1至6中,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a为88mm,绝缘区100的宽度b则从30mm依次递减至5mm,而褶皱深度也从实施例1的40mm到实施例6中的19mm,褶皱深度得到极大的改善。可以知道的是,在表1的实施例中,随着b的变化,电致变色膜片10的褶皱深度值均小于对比例中电致变色膜片10的褶皱深度,即在表1的实施例中,当a=88mm时,通过减小b的数值,能够明显改善电致变色膜片10的褶皱深度。
仔细观察实施例1至5的数据,可以得到当a=88mm,b慢慢减小,褶皱深度从40mm减少至21mm,减小幅度较大,对于改善褶皱深度的效果较为明显。而观察实施例5和6,可以得到当a=88mm,b从8mm变成5mm时,褶皱深度从21mm变成19mm,相比于实施例1至5,其变化幅度不是特别明显,由此可知,即当b不大于8mm时,随着b值的减小,对电致变色膜片10的褶皱深度改善效果不明显。
当a=88mm,5mm≤b≤8mm时,对电致变色膜片10的褶皱深度改善效果最佳。即第一导电基底层11的厚度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均为188μm,且a=88mm,5mm≤b≤8mm时,对电致变色膜片10的褶皱深度的改善最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a=88mm,且b=8mm。从表1可以得出,当第一导电基底层的厚度和第二导电基底层的厚度均为188μm,b=8mm,且a=88mm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局部区域的褶皱起到较优的缓解或消除效果,并且还有利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多个第一凹槽110或第二凹槽130(即第一导电区111第二导电区131以及绝缘区100)的均匀布置,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均匀度,从而充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表2: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与电致变色膜片10褶皱深度变化表。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中,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均为88mm,即a=88mm,绝缘区100的宽度为8mm,即b=8mm。
从表2可知,在对比例1至3中,将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限制在<120μm的范围下,通过将厚度从60μm增加至80μm、再增加至100μm,褶皱的深度从130mm减小至125mm、再减小至120mm。即通过增加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褶皱深度也会得到一定幅度的减小,然而厚度<120μm的范围下,对于褶皱改善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而实施例1至5中则示出了当第一导电基底层11或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120μm,其褶皱深度远小于对比例1至3中的褶皱深度。
因此,实施例1至3示出了,当第一导电基底层11或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120μm,且从125μm增加至150μm、188μm,褶皱深度对应的从110mm减小至60mm、21mm;褶皱深度减小了50mm、89mm。由此可得,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1或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120μm,且≤188μm时,对于褶皱的改善幅度大,改善效果好。实施例3至5,则显示了当第一导电基底层11或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从180μm增加至250μm、再增加至400μm,褶皱深度仅从21mm减小至18mm、以及减小至小于15mm;褶皱深度差距仅为3mm和6mm。对比可得,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1或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188μm后,再通过增加厚度,褶皱的深度变化不明显。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表2中可知,当a=88mm,b=8mm,且第一导电基底层11的厚度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分别为188μm时,对电致变色膜片10的褶皱深度改善效果最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导电区111的深度和第二导电区131的深度均为h,其中,0mm<h≤100mm。而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深度越大,则边缘被切割去除的电致变色堆叠层12的宽度就越大,会导致电致变色堆叠层12的面积减小,从而使电致变色膜片10的变色面积减小;因此,通过将第一导电区111的深度和第二导电区131的深度限定在上述区间范围内,能够确保电致变色膜片10的变色面积足够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区111的深度h为图1中所示,即第一导电区111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向电致变色膜片10的中心方向延伸的距离。同理地,第二导电区131的深度h为第二导电区131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向电致变色膜片10的中心方向延伸的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h的取值为一个范围,即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深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位于0mm<h≤100mm中即可。
在其他实施例中,h的取值范围还可以是:10mm<h≤100mm、20mm<h≤100mm、30mm<h≤100mm、40mm<h≤100mm、50mm<h≤100mm、60mm<h≤100mm、70mm<h≤100mm、80mm<h≤100mm、90mm<h≤100mm、0<h≤90mm、10mm<h≤90mm、20mm<h≤90mm、30mm<h≤90mm、40mm<h≤90mm、50mm<h≤90mm、60mm<h≤90mm、70mm<h≤90mm、80mm<h≤90mm、0<h≤80mm、10mm<h≤80mm、20mm<h≤80mm、30mm<h≤80mm、40mm<h≤80mm、50mm<h≤80mm、60mm<h≤80mm、70mm<h≤80mm、0<h≤70mm、10mm<h≤70mm、20mm<h≤70mm、30mm<h≤70mm、40mm<h≤70mm、50mm<h≤70mm、60mm<h≤70mm、0<h≤60mm、10mm<h≤60mm、20mm<h≤60mm、30mm<h≤60mm、40mm<h≤60mm、50mm<h≤60mm、0<h≤50mm、10mm<h≤50mm、20mm<h≤50mm、30mm<h≤50mm、40mm<h≤50mm、0<h≤40mm、10mm<h≤40mm、20mm<h≤40mm、30mm<h≤40mm、0<h≤30mm、10mm<h≤30mm、20mm<h≤30mm、0<h≤20mm、10mm<h≤20mm和0<h≤10mm中的任意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导电基底层11远离电致变色堆叠层12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14,第一汇流条14的部分区域延伸至第一导电区111内、并贴合至第二导电基底层13靠近电致变色堆叠层12的一侧,以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3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基底层13远离电致变色堆叠层12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二汇流条15,第二汇流条15的部分区域延伸至第二导电区131内、并贴合至第一导电基底层11靠近电致变色堆叠层12的一侧,以与第一导电基底层11电连接。由此,通过第一汇流条14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2形成电连接,可以通过第一汇流条14快速引入外界的电流或电压至第二导电基底层12上,通过第二汇流条15与第一导电基底层11形成电连接,则可以通过第二汇流条15快速引入外界的电流和电压至第一导电基底层11上,从而提升外界电流或电压传导至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2的速度,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10的变色速度或透光率变化速度。
具体地,第一汇流条14沿着第一导电基底层11的外侧、第二导电基底层13靠近第一凹槽110的一侧设置。第二汇流条15沿着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外侧、第一导电基底层11靠近第二凹槽130的一侧设置。
在应用中,图7中示出了电致变色膜片10其中一个边缘的结构,实际上为了提高导电速度,我们的实际应用中,电致变色膜片10的四个边缘可以均设置有同样形式的第一汇流条14和第二汇流条15;特殊情况下,有的边缘比较窄难以设置或基于其他设计要求考虑时,也可以不布设第一汇流条14和/或第二汇流条15。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设置多个第一导电区111和多个第二导电区131,可以更加均匀地分配电致变色膜片10的电连接点,使电传导至第一导电基底层11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上的均匀度提高。通过将第一汇流条14和第二汇流条15分别与外部电源连接,以在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32之间形成外加电场,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10的变色效率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绝缘区100内设有绝缘胶16,以隔开第一汇流条14和第二汇流条15。具体地,绝缘胶16为耐高温绝缘胶。由此,通过绝缘胶的设置,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电接触,从而更加有效地避免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发生短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绝缘胶16的宽度和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胶16的宽度可以小于绝缘区100的宽度,也可以等于绝缘区100的宽度。由此,可以更加便捷地在绝缘区内形成绝缘胶,以隔开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防止电致变色膜片的短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导电基底层11、电致变色堆叠层12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层叠方向上,第一导电基底层11、电致变色堆叠层12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绝缘胶16的厚度。由此,通过增大绝缘胶的厚度,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之间的电连接,防止短路等情况的发生,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导电基底层11、电致变色堆叠层12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层叠方向上,第一导电基底层11、电致变色堆叠层12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13的厚度之和大于绝缘胶16的厚度。由此,在电致变色膜片的层叠方向上,通过进一步限定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的厚度之和大于绝缘胶的厚度,即使得绝缘胶的厚度更小,可以减小第一汇流条、绝缘胶及第二汇流条堆叠后形成的厚度,即减小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厚度,从而更有利于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后续加工,例如可以防止第一汇流条、绝缘胶和第二汇流条堆叠处承受过大的挤压力,而导致损坏或挤压短路情况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7所示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4在绝缘区内倾斜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汇流条15在绝缘区内倾斜设置。由此,使第一汇流条14和/或第二汇流条15以倾斜的形式穿过绝缘区100,从而使得绝缘区100内需要更少的绝缘胶16填充,即可实现隔开第一汇流条14和第二汇流条15,防止短路。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矩形的绝缘区100只有平行四边形的区域填充了绝缘胶16,绝缘区100的角落部分空出,从而增大了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空间,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空间余量供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弯折,最终到达减小褶皱的深度、或者减小褶皱的产生的效果。具体地,第一汇流条14和第二汇流条15为铜箔。
以上仅只示出了电致变色膜片10一个侧边的结构,在应用中,电致变色层121的其他侧边均有相同结构,如图9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2所示,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交替分布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并形成交替设置的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如此能够有效减小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未切割区域的占比,从而减小褶皱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以及图10至图12所示,任一个第一凹槽110的一部分和与该第一凹槽110相邻的第二凹槽130的一部分重叠、并形成绝缘区100,该第二凹槽130的另一部分和与之相邻的另一个第一凹槽110重叠、并形成另一个绝缘区100。
具体而言,一个第一凹槽110的宽度等于一个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加上一个绝缘区100的宽度,一个第二凹槽130的宽度等于一个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加上两个绝缘区100的宽度;或者,一个第一凹槽110的宽度等于一个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加上两个个绝缘区100的宽度,一个第二凹槽130的宽度等于一个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加上一个绝缘区100的宽度。如此,在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形成的是第一导电区111、绝缘区100、第二导电区131、绝缘区100、第一导电区111的排列格局,即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之间没有间隔,进一步减小了褶皱产生的区域。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至图15所示,任一个第一凹槽110的一部分和与该第一凹槽110相邻的第二凹槽130的一部分重叠、并形成绝缘区100,该第二凹槽130的另一部分和与之相邻的另一个第一凹槽110间隔设置,其中,该第二凹槽130与另一个第一凹槽110之间形成第一未切割区域。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然地,任一个第二凹槽130的一部分和与该第二凹槽130相邻的第一凹槽110的一部分重叠、并形成绝缘区100,该第一凹槽110的另一部分和与之相邻的另一个第二凹槽130间隔设置,其中,该第一凹槽110与另一个第二凹槽130之间形成第二未切割区域。其中,第一未切割区域和第二未切割区域的宽度均为c。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未切割区域和第二未切割区域的宽度c的取值范围与b的取值范围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第一未切割区域的宽度和第二未切割区域的宽度c与位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满足以下关系式:c≤a。在另一些实施例中,c与a的大小关系等,可以等同于b与a的大小关系,即c的取值可以与b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距c可以是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30之间的间距,还可以是第一凹槽110或者第二凹槽130与电致变色膜片10的边缘的端部的间距,如图11和图14所示。如此,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电致变色膜片10便于未被切割的区域(即间距c以及填充绝缘材料后的绝缘区)的占比,从而减小褶皱的产生;增大了第一导电区111和第二导电区131的空间,给电致变色膜片10提供充足的空间余量供其弯折、伸展,从而达到减缓褶皱深度的效果。
具体而言,一个第一凹槽110的宽度等于一个第一导电区111的宽度加上一个绝缘区100的宽度,一个第二凹槽130的宽度等于一个第二导电区131的宽度加上一个绝缘区100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电致变色膜片10沿第一方向的拱高为H1,电致变色膜片10沿第二方向的拱高为H2,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H1与所述H2之积满足以下关系式:H1×H2≤2500mm2/m4。对电致变色膜片10的拱高H1和H2进行一定的限制,以使褶皱缓解的效果更加明显。其中,电致变色膜片10不同部位的弯曲程度不同(即具有不同曲率),以对应不同拱高。电致变色膜片10的拱高越大,其边缘发生褶皱的可能性越大,或其边缘形成的褶皱更加严重(褶皱更深或褶皱更多等),因此,通过将电致变色膜片10的拱高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能进一步起到缓解电致变色膜片10边缘的褶皱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10外形的美观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为图16中的X方向,第二方向为图16中的Y方向。针对电致变色膜片10不同区域的弯曲程度,其边缘褶皱的深度都有所不同,本实验数据结果是以电致变色膜片10的平均拱高关系满足H1×H2≤2500mm2/m4条件为前提。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基材层和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10,基材层与电致变色膜片10层叠设置。
如图17所示,基材层包括至少两层,电致变色膜片10设置于至少两层基材层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为玻璃层20。由此,通过设置至少两层基材层,可以将电致变色膜片10置于基材层之间,从而对电致变色膜片10形成更加全面有效的承载或保护作用;并且,通过将基材层设置为玻璃层20,可以在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足够的刚性强度,防止发生变形等,以更好地保护或承载电致变色膜片10。
具体地,图17所示的是电致变色膜片10应用于曲面玻璃的示意图;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应用于平面玻璃。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产品,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10或电致变色器件,其中,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由于终端产品包括上述的电致变色膜片10,因此,终端产品的褶皱也能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以提升终端产品的美观度,从而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
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
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
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并形成绝缘区,所述绝缘区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
所述第一凹槽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一导电区,所述第二凹槽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区;
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均为a,所述绝缘区的宽度为b,其中,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满足以下关系式:
b≤a;并且,
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有凹陷区,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凹陷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
b≥0mm;
或,b≤30mm;
或,2mm≤b≤1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比值满足以下关系式:
5≤a/b。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比值满足以下关系式:
5≤a/b≤50;
并且,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
60mm≤a+b≤75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分别为:
a=88mm,b=8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凹槽与两个所述第一凹槽相邻,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并形成所述绝缘区,另一个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还具有第一未切割区域;
和/或,所述第二凹槽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凹槽与两个所述第二凹槽相邻,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并形成所述绝缘区,另一个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还具有第二未切割区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未切割区域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未切割区域的宽度均为c,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未切割区域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未切割区域的宽度c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满足以下关系式:
c≤a。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沿第一方向的拱高为H1,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沿第二方向的拱高为H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的拱高H1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拱高H2之积满足以下关系式:
H1×H2≤2500mm2/m4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20μm;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20μ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的部分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一导电区内、并贴合至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
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部分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二导电区内、并贴合至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区内设有绝缘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位于所述绝缘区的部分倾斜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汇流条的位于所述绝缘区的部分倾斜设置。
13.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层和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所述基材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层叠设置。
14.一种终端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或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
CN202310944454.3A 2023-07-28 2023-07-28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Pending CN1168410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44454.3A CN116841095A (zh) 2023-07-28 2023-07-28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44454.3A CN116841095A (zh) 2023-07-28 2023-07-28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41095A true CN116841095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67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44454.3A Pending CN116841095A (zh) 2023-07-28 2023-07-28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410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62582B1 (en) Solar cell module
JP5107242B2 (ja) 改善された快適な視認性を有する加熱積層板ガラス
JP6133437B2 (ja) 電気加熱層を備えているガラス板
JP2018123053A (ja) 電気加熱層を備えているガラス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8446304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US10894391B2 (en) Laminated glazing
CN113759626B (zh) 电致变色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电致变色玻璃和车辆
CN217467430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US20160347036A1 (en) Laminated glazing
CN216595829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EP3648219B1 (en) Battery module
CN112165298A (zh) 光伏边框、光伏组件及光伏边框的制造方法
CN116841095A (zh)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CN220340520U (zh)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JPWO2019039318A1 (ja) 合わせガラス
WO2024055644A1 (zh)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CN220438721U (zh)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CN116841096A (zh)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WO2023241168A1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WO2023241169A1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CN210349853U (zh) 用于太阳能叠瓦组件的焊带及太阳能叠瓦组件
JP202352139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23160511A1 (zh) 一种调光器件及调光装置
CN220569048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CN217718393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