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4636A - 压接判定装置、方法、程序、线束加工装置以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压接判定装置、方法、程序、线束加工装置以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4636A
CN116804636A CN202310125709.3A CN202310125709A CN116804636A CN 116804636 A CN116804636 A CN 116804636A CN 202310125709 A CN202310125709 A CN 202310125709A CN 116804636 A CN116804636 A CN 116804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pressure
section
dropping
bo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257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章
渡边将史
佐藤惠美
杨桔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04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46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8Investigating volume, surface area, size or distribution of pores; Porosimet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48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2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special tracer materials, e.g. dye, fluorescent material, radioa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51Scan or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scan signal adjustment,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defects, for compensating for structures, markings, edg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1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using penetration of dyes, e.g. fluorescent ink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2Inspecting the exterior surface of cylindrical bodies or wi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0002Inspection of images, e.g. flaw detection
    • G06T7/0004Industrial image inspection
    • G06T7/001Industrial image inspection using an image reference approach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51Scan or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scan signal adjustment,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defects, for compensating for structures, markings, edges
    • G01N2021/8887Scan or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scan signal adjustment,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defects, for compensating for structures, markings, edges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108Industrial image insp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mu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减少压接不良的线束流入市场的压接判定装置、压接判定方法、压接判定程序、线束加工装置以及线束加工方法。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是对压接端子被压接于电线的线束的压接状态的优劣进行判定的装置。压接判定装置具备滴下部、图像取得部和控制部。滴下部对线束滴下检查液。线束具有通过压接端子压接电线而成的压接部、电线在比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一电线部、以及电线在比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二电线部。滴下部对第一电线部以及第二电线部中的任一方滴下检查液。图像取得部取得包含第一电线部以及第二电线部中的另一方的图像。控制部基于图像,判定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Description

压接判定装置、方法、程序、线束加工装置以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压接判定装置、压接判定方法、压接判定程序、线束加工装置以及线束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电子设备的布线,在电源系统等瓦特数较高的部位的连接中,利用压接端子被压接于电线的线束。在这样的线束中,如果压接端子未被充分地压接于电线,则有可能会在产品运行中发生电线的氧化、电线的脱落,电阻值上升而产生发热、冒烟等。
因此,在制造线束时,要求不出厂压接不良的线束那样的产品管理。更具体而言,例如,要求通过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来对压接不良的线束进行分选,或者对压接不良的线束进行加工来改善压接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636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能够减少压接不良的线束进入市场的压接判定装置、压接判定方法、压接判定程序、线束加工装置以及线束加工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是对压接端子被压接于电线的线束的压接状态的优劣进行判定的装置。所述压接判定装置具备滴下(日文:滴下)部、图像取得部和控制部。所述滴下部对所述线束滴下检查液。所述线束具有通过所述压接端子压接所述电线而成的压接部、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二电线部。所述滴下部对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任一方滴下所述检查液。所述图像取得部取得包含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另一方的图像。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图像,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俯视图。
图2的图2(a)~图2(c)是示意性地表示线束的压接部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的框图。
图4的图4(a)以及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5的图5(a)以及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方法的另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8的图8(a)~图8(c)是表示实验例1的数据的图像。
图9的图9(a)~图9(c)是表示实验例2的数据的图像。
图10的图10(a)~图10(c)是表示实验例3的数据的图像。
图11的图11(a)~图11(c)是表示实验例4的数据的图像。
图12的图12(a)以及图12(b)是表示实验例1~4的数据的表以及图表。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装置的框图。
图14的图14(a)以及图14(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5的图15(a)以及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线,
2压接端子,
2a、2b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
3压接部,
4a、4b第一电线部、第二电线部,
5包覆部件,
10线束,
20保持部,
30滴下部,
40图像取得部,
50控制部,
60显示部,
100压接判定装置,
120保持部,
130滴下部,
150控制部,
170加热部,
200线束加工装置,
PL加工液,
TS检查液。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附图是示意性或概念性的,各部分的厚度与宽度的关系、部分间的大小的比率等未必与现实的相同。即使在表示相同的部分的情况下,也存在根据附图而彼此的尺寸、比率不同地表示的情况。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已出现的图中与前述过的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线束10具备电线1、以及被安装于电线1的前端的压接端子2。
线束10具有多个电线1。此外,电线1的一部分被绝缘性的包覆部件5包覆。电线1例如包含铝、铜、铜合金等金属。压接端子2例如是铝、铜、铜合金等金属、或者在这些金属的表面实施了镀覆的金属。
压接端子2具有被安装于包覆部件5的第一安装部2a、以及被安装于电线1的第二安装部2b。第一安装部2a被安装为将包覆电线1的包覆部件5的周围覆盖。即,第一安装部2a被安装于电线1中的被包覆部件5包覆的部分。第一安装部2a通过以覆盖包覆部件5的周围的方式挤压(铆接)第一安装部2a,从而相对于包覆部件5被固定。
第二安装部2b被安装为将电线1的周围覆盖。即,第二安装部2b被安装于电线1中的未被包覆部件5包覆的部分。第二安装部2b通过以覆盖电线1的周围的方式挤压(铆接)第二安装部2b,从而相对于电线1被固定。由此,第二安装部2b与电线1电连接。即,第二安装部2b被压接于电线1。如此,线束10具有相对于电线1而压接有压接端子2(第二安装部2b)的压接部3。换言之,压接部3是电线1被压接端子2(第二安装部2b)压接、并负责电连接的部分。
线束10还具有第一电线部4a和第二电线部4b。第一电线部4a是电线1在比压接部3靠前端侧(即,与包覆部件5为相反侧)露出的部分。第二电线部4b是电线1在比压接部3靠基端侧(即,包覆部件5侧)露出的部分。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是未被压接部3压接的部分。即,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是未被压接部3包覆的部分。
图2(a)~图2(c)是示意性地表示线束的压接部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2(a)~图2(c)是基于图1所示的A1-A2线的剖面图。
如图2(a)~图2(c)所示,在压接部3,电线1被收纳于压接端子2(第二安装部2b)的内部。即,在压接部3,电线1位于被压接端子2(第二安装部2b)包围的空间。因此,仅根据压接部3的外观难以准确地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
如图2(a)所示,在压接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在压接端子2与电线1之间未产生较大的空隙。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在压接状态不良的情况下,在压接端子2与电线1之间产生较大的空隙。如此,通过观察压接部3的剖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压接状态的优劣。
但是,例如,如图2(c)所示,在压接端子2与电线1之间有空隙、但该空隙较小的情况下等,难以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即,仅观察压接部3的剖面来定性地评价剖面的状态,难以准确地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
(压接判定装置)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的框图。
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100具备保持部20、滴下部30、图像取得部40、控制部50和显示部60。压接判定装置100对线束10的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进行判定。
保持部20保持线束10。在该例子中,保持部20保持了多个线束10。保持部20所保持的线束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保持部20例如是夹具。保持部20根据需要设置,能够省略。
滴下部30对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中的任一方滴下对金属没有腐蚀影响的检查液TS。滴下部30例如包括泵。检查液TS例如优选含有着色剂。着色剂例如包含颜料、染料以及荧光着色料的至少某一种。着色剂例如是彩色墨。检查液TS例如优选包含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例如包含丙酮以及乙醇等低粘度的有机溶剂。检查液TS可以含有着色剂以及有机溶剂这两方。此外,检查液TS可以含有油、树脂、荧光体以及具有荧光特性的树脂的至少某一种。
滴下部30与控制部50电连接。滴下部30例如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指令信号而使泵驱动,由此滴下检查液TS。即,控制部50例如对滴下部30的动作进行控制。
图像取得部40取得包含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中的另一方的图像。即,图像取得部40取得包含未滴下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的图像。更具体而言,例如,在滴下部30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的情况下,图像取得部40取得包含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例如,在滴下部30对第二电线部4b滴下检查液TS的情况下,图像取得部40取得包含第一电线部4a的图像。另外,在通过图像取得部40取得的图像中,至少包含未滴下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即可。在通过图像取得部40取得的图像中,可以包含滴下了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也可以不包含滴下了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即,图像取得部40可以取得包含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双方的图像。图像取得部40例如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相机、红外线相机、荧光显微镜。
图像取得部40与控制部50电连接。图像取得部40例如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指令信号,取得图像。即,控制部50例如对图像取得部40的动作进行控制。图像取得部40将取得的图像的数据输出至控制部50。
控制部50基于从图像取得部40输出的图像,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控制部50例如基于未滴下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处的检查液TS有无流出,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如果是如图2(a)那样的压接形状,则不会发生流出,但在如图2(b)或图2(c)那样地在压接部3存在空隙的情况下,检查液TS由于毛细现象而流出。控制部50例如基于未滴下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处的检查液TS的流出率,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控制部50例如基于根据流出率推断的压接部3的空隙率(日文:空隙率),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控制部50例如可以基于图像,通过AI(人工智能)分析求出压接部3的空隙率,基于空隙率,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控制部50与滴下部30、图像取得部40以及显示部60电连接。控制部50例如通过对滴下部30输出指令信号,对滴下部30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50例如通过对图像取得部40输出指令信号,对图像取得部40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50例如对显示部60输出对于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的判定结果。
显示部60显示对于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的判定结果。显示部60与控制部50电连接。显示部60显示从控制部50输出的判定结果。显示部60例如是监视器。显示部60根据需要设置,能够省略。
图4(a)以及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压接判定装置100中,例如,通过滴下部30对前端侧的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通过图像取得部40取得包含基端侧的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
图4(a)是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良好时的示意图。图4(b)是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时的示意图。如图4(b)所示,如果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时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则由于毛细现象,检查液TS经过压接部3而流出至第二电线部4b。因此,在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在第二电线部4b检测出检查液TS。更具体而言,例如,在包含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第二图像)中,检测出检查液TS。
与此相对,如图4(a)所示,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即使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检查液TS也不经过压接部3,不会流出至第二电线部4b。因此,在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在第二电线部4b未检测出检查液TS。更具体而言,例如,在包含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第二图像)中,未检测出检查液TS。
基于以上,例如在包含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第二图像)中未检测出检查液TS的情况下,控制部50能够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为“良好”,在第二图像中检测出检查液TS的情况下,控制部50能够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为“不良”。
图5(a)以及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在压接判定装置100中,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滴下部30对基端侧的第二电线部4b滴下检查液TS,通过图像取得部40取得包含前端侧的第一电线部4a的图像。
图5(a)是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良好时的示意图。图5(b)是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时的示意图。在该例子中,也与图4(a)以及图4(b)的情况同样,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的情况下,在对第二电线部4b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在第一电线部4a检测出检查液TS(图5(b))。与此相对,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在对第二电线部4b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在第一电线部4a未检测出检查液TS(图5(a))。
因此,例如在包含对第二电线部4b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第一电线部4a的图像(第二图像)中未检测出检查液TS的情况下,控制部50能够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为“良好”,在第二图像中检测出检查液TS的情况下,控制部50能够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为“不良”。
如上所述,控制部50基于至少包含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未滴下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的图像,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控制部50例如优选基于滴下检查液TS之前的图像和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图像,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取得部40取得作为滴下检查液TS之前的图像的第一图像、以及作为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图像的第二图像。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分别包含未滴下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例如以相同的视角(日文:画角)取得。
此外,控制部50例如优选根据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求出在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的另一方处的检查液TS的流出率,基于流出率,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控制部50例如能够生成表示从第一图像向第二图像变化的差分图像,基于差分图像(日文:差画像),求出检查液TS的流出率。更具体而言,例如,流出率F在进行了二值化的差分图像中,表示为未滴下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一方的电线部)的像素数P2与滴下了检查液TS一方的电线部(另一方的电线部)的像素数P1之比(F(%)=100×P2/P1)。
此外,控制部50优选基于流出率,通过AI分析求出压接部3的空隙率,基于空隙率,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在AI分析中,例如,使用累积了合格品的数据以及不合格品的数据的至少某一种的数据库,算出空隙率。数据库中例如累积了合格品以及不合格品的流出率以及空隙率的数据。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AI分析”是指使用了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分析。在AI分析中,使用数据库中累积的数据,通过规定的算法,算出空隙率。这里所谓的“规定的算法”是根据表示输入的流出形状的图像数据、流出率的数据推断空隙率而算出的算法。另外,在AI分析中,也可以基于流出率和除流出率以外的数据(例如,对于制造条件、材料的数据等)算出空隙率。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按照以下那样的顺序,基于图像,通过AI分析求出压接部3的空隙率。首先,作为教师数据用的样本,制作以各种条件进行了压接的线束。接着,对于样本的线束,取得包含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第二图像)。此外,对于样本的线束,取得压接部3的剖面图像,根据压接部3的剖面图像取得空隙率的数据。另外,压接部3的剖面图像可以是实际上在压接部3进行切断而拍摄的图像,也可以是通过X射线CT(Computed_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成像)非破坏地拍摄的图像。接着,将取得的第二图像与空隙率的数据相关联,进行机械学习,制作用于利用AI分析进行的判定的教师数据(判定模型)。然后,在进行判定时,取得成为判定的对象的线束的第二图像,使用如上所述地制作的教师数据(判定模型),由此能够通过AI分析求出压接部3的空隙率。
(压接判定方法)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方法中,首先,通过图像取得部40,取得在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之前的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第一图像)(滴下前图像取得工序;步骤S101)。
接着,通过滴下部30,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滴下工序;步骤S102)。在滴下工序中,优选滴下含有着色剂的检查液TS、含有有机溶剂的检查液TS。此外,也可以滴下含有着色剂以及有机溶剂的检查液TS。
接着,通过图像取得部40,取得在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第二图像)(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步骤S103)。
接着,根据滴下前图像取得工序(步骤S101)中取得的第一图像以及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步骤S103)中取得的第二图像,求出第二电线部4b处的检查液TS的流出率(步骤S104)。
接着,基于步骤S104中求出的流出率,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步骤S105)。如果流出率为阈值以下(步骤S105:Yes),则判定为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为“良好”(步骤S106)。另一方面,如果流出率超过阈值(步骤S105:No),则判定为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为“不良”(步骤S107)。步骤S104~S107相当于判定工序。
流出率的阈值例如能够从过去制造的合格品的流出率以及不合格品的流出率的至少某一个求出。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方法的另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在该例子中,在判定工序中,基于流出率,通过AI分析求出压接部3的空隙率,基于空隙率,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更具体而言,取得第一图像(滴下前图像取得工序;步骤S201),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滴下工序;步骤S202),取得第二图像(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步骤S203),求出检查液TS的流出率(步骤S204)。步骤S201~S204能够与上述的步骤S101~S104同样地进行。
接着,基于步骤S204中求出的流出率,通过AI分析求出压接部的空隙率(步骤S205)。
接着,基于步骤S205中求出的空隙率,判定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的优劣(步骤S206)。如果空隙率为阈值以下(步骤S206:Yes),则判定为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为“良好”(步骤S207)。另一方面,如果空隙率超过阈值(步骤S206:No),则判定为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为“不良”(步骤S208)。步骤S204~S208相当于判定工序。
空隙率的阈值例如能够从过去制造的合格品的空隙率以及不合格品的空隙率的至少某一个求出。
另外,在图6以及图7的例子中,说明了在滴下工序中,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在滴下前图像取得工序以及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中,取得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的情况,但如上所述,也可以在滴下工序中,对第二电线部4b滴下检查液TS,在滴下前图像取得工序以及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中,取得第一电线部4a的图像。
(压接判定程序)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压接判定方法也可以作为程序而提供。换言之,在实施方式中,能够提供具备了上述的滴下工序、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和判定工序的压接判定程序。该压接判定程序也可以还具备上述的滴下前图像取得工序。
(记录介质)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能够提供记录了上述的压接判定程序的记录介质。记录介质至少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读取。记录介质可以是读取专用的记录介质,也可以是能够进行读取和写入双方的记录介质。
以下,参照实验例1~4,进一步对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以及压接判定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8(a)~图8(c)是表示实验例1的数据的图像。
图9(a)~图9(c)是表示实验例2的数据的图像。
图10(a)~图10(c)是表示实验例3的数据的图像。
图11(a)~图11(c)是表示实验例4的数据的图像。
图12(a)以及图12(b)是表示实验例1~4的数据的表以及图表。
在实验例1~4中,分别取得了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之前的第一图像,并取得了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且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检查液TS之后的第二图像。
图8(a)、图9(a)、图10(a)以及图11(a)分别是实验例1~4中的第一图像。图8(b)、图9(b)、图10(b)以及图11(b)分别是实验例1~4中的第二图像。如图8(c)、图9(c)、图10(c)以及图11(c)分别是表示从实验例1~4中的第一图像向第二图像变化的差分图像。差分图像是从第二图像减去第一图像并进行二值化后的图像。
在图8(a)~图8(c)、图9(a)~图9(c)、图10(a)~图10(c)以及图11(a)~图11(c)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
在实验例1~4中,根据差分图像求出了第一电线部4a处的像素数以及第二电线部4b处的像素数。结果示于图12(a)的表。此外,在实验例1~4中,根据第一电线部4a处的像素数以及第二电线部4b处的像素数,求出了流出率。结果示于图12(a)的表。
此外,在实验例1~4中,通过实验例1~4中使用的同组样本各20个横截面图像算出了平均空隙率。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利用X射线CT拍摄压接部3,求出压接部3的平均空隙率。结果示于图12(a)的表。此外,在实验例1~4中,将流出率和平均空隙率在图表上绘制的图示于图12(b)。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由实验例1~4可知,流出率与平均空隙率相关。更具体而言,在平均空隙率为0.4%左右、压接状态良好的实验例1中,流出率为0.5%左右。与此相对,在平均空隙率为3.5%左右、压接状态不良的实验例2中,流出率为2.4%左右。同样,在平均空隙率为8.5%左右、压接状态不良的实验例3中,流出率为4.6%左右。同样,在平均空隙率为15.5%左右、压接状态不良的实验例4中,流出率为6.2%左右。
由此可知,能够判定为,流出率越低则压接状态越良好,流出率越高则压接状态越不良。更具体而言,例如可知,如果流出率为2%以下、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为0.5%以下,则能够判定为压接状态良好。另外,优劣的判定中使用的流出率的阈值例如能够根据线束10所要求的性能等来适当设定。
此外,可知由于流出率与平均空隙率相关,能够基于流出率推断空隙率。更具体而言,例如,能够基于多个样本的流出率以及平均空隙率的测定结果,制作横轴为流出率、纵轴为平均空隙率的图表,根据求出的校准曲线(日文:検量線),推断与计算出的流出率对应的空隙率。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压接判定方法、压接判定程序以及记录介质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制造线束时,要求抑制出厂压接不良的线束。更具体而言,例如,要求通过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来对压接不良的线束进行分选。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对一方的电线部(例如,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基于另一方的电线部(例如,第二电线部4b)处的滴下后的图像进行判定,由此能够容易地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此外,根据实施方式,与对压接部3的剖面形状等进行观察来判定的情况不同,能够不破坏线束10而进行判定。因而,例如,能够直接使用判定后的线束10。此外,能够非破坏地进行判定,因此,例如能够适用于制造工序中的全数检查,能够通过观察产品外观,在产品上确认有无实施检查、判定结果的根据。
此外,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检查液TS,取得第二电线部4b的图像,由此能够抑制检查液TS流到比第二电线部4b靠基端侧的部分(例如,被包覆部件5包覆的部分)。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判定后的线束10处的检查液TS的影响。
此外,根据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求出检查液TS的流出率,基于流出率来进行判定,由此能够更准确地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
此外,根据检查液TS的流出率求出空隙率,基于空隙率进行判定,由此能够更准确地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
此外,通过滴下含有着色剂的检查液TS,与使用了不含有着色剂的检查液TS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
此外,通过滴下含有有机溶剂的检查液TS,通过使检查液TS蒸发等方法能够在判定后容易地除去检查液TS。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判定后的线束10处的检查液TS的影响。
以上,如说明过那样,根据实施方式,可提供能够减少压接不良的线束流入市场的压接判定装置、压接判定方法、压接判定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线束加工装置)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装置的框图。
如图13所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装置200具备保持部120、滴下部130、控制部150和加热部170。线束加工装置200对线束10的压接部3周边进行加工。
保持部120保持线束10。在该例子中,保持部120保持了多个线束10。保持部120所保持的线束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保持部120例如是夹具。保持部120根据需要设置,能够省略。
滴下部130对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的任一方滴下加工液PL。滴下部130例如包括泵。加工液PL包含低粘度的热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例如包含环氧树脂。加工液PL例如优选含有着色剂。着色剂例如包含颜料、染料以及荧光着色料的至少某一种。着色剂例如是彩色墨。
滴下部130与控制部150电连接。滴下部130例如根据来自控制部150的指令信号,使泵驱动,由此滴下加工液PL。即,控制部150例如对滴下部130的动作进行控制。
加热部170通过对从滴下部130滴下的加工液PL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加热部170设于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的周边。加热部170例如是适于局部加热的护套式加热器(sheath heater)、加热板、平板加热器等。
加热部170与控制部150电连接。加热部170例如根据来自控制部150的指令信号,对第一电线部4a以及第二电线部4b的周边进行加热。即,控制部150例如对加热部170的动作进行控制。
控制部150与滴下部130以及加热部170电连接。控制部150例如通过对滴下部130输出指令信号,对滴下部130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150例如通过对加热部170输出指令信号,对加热部170的动作进行控制。
图14(a)以及图14(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在线束加工装置200中,例如通过滴下部130对前端侧的第一电线部4a滴下加工液PL。
图14(a)是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良好时的示意图。图14(b)是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时的示意图。如图14(b)所示,如果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的情况下,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加工液PL,那么由于毛细现象,加工液PL经过压接部3而流出至第二电线部4b。然后,利用加热部170对加工液PL进行加热,由此在第一电线部4a、第二电线部4b以及压接部3,加工液PL固化。
与此相对,如图14(a)所示,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即使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加工液PL,加工液PL也不经过压接部3,不流出至第二电线部4b。然后,利用加热部170对加工液PL进行加热,在第一电线部4a,加工液PL固化。
图15(a)以及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在线束加工装置200,例如可以通过滴下部130对基端侧的第二电线部4b滴下加工液PL。
图15(a)是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良好时的示意图。图15(b)是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时的示意图。在该例子中,与图14(a)以及图14(b)的情况同样,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的情况下,通过在对第二电线部4b滴下了加工液PL之后,利用加热部170进行加热,在第一电线部4a、第二电线部4b以及压接部3,加工液PL固化(图15(b))。与此相对,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良好的情况下,通过在对第二电线部4b滴下了加工液PL之后,利用加热部170进行加热,在第二电线部4b,加工液PL固化。(图15(a))。
(线束加工方法)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如图16所示,在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方法中,首先,通过滴下部130,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加工液PL(滴下工序;步骤S301)。在滴下工序中,滴下含有热固化性树脂的加工液PL。在滴下工序中,优选滴下含有着色剂的加工液PL。
接着,利用加热部170对在滴下工序中滴下了的加工液PL进行加热,由此使其固化(加热工序;步骤S302)。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装置以及线束加工方法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制造线束时,要求抑制出厂压接不良的线束。更具体而言,例如,要求对压接不良的线束进行加工来改善压接状态。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对一方的电线部(例如,第一电线部4a)滴下加工液PL,利用加热部170进行加热,由此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电线部4a、第二电线部4b以及压接部3使加工液PL固化而填埋间隙。由此,在压接部3的压接状态不良的情况下,能够改善压接状态。
此外,通过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加工液PL,能够抑制加工液PL流过比第二电线部4b靠基端侧的部分(例如,被包覆部件5包覆的部分)。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加工后的线束10处的加工液PL的不希望的影响。
此外,通过滴下含有着色剂的加工液PL,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加工后的线束10。此外,例如,能够判别加工后的线束10是原本就是压接状态良好的线束,还是通过加工而改善了压接状态的线束。例如,在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加工液PL的情况下,能够将仅在第一电线部4a存在固化后的加工液PL的线束判别是为压接状态原本就良好。另一方面,例如,在对第一电线部4a滴下了加工液PL的情况下,能够将在第一电线部4a和第二电线部4b双方存在固化后的加工液PL的线束判别为是通过加工而改善了压接状态。由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品质管理。
以上,如说明过那样,根据实施方式,可提供能够减少压接不良的线束流入市场的线束加工装置以及线束加工方法。
另外,实施方式的压接判定装置可以兼作实施方式的线束加工装置。例如,通过使用含有热固化性树脂的检查液作为检查液TS,在判定压接状态的优劣、并且压接状态不良的情况下,能够改善压接状态。即,能够同时进行压接状态的优劣判定与压接状态的改善。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专利请求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来实施。

Claims (20)

1.一种压接判定装置,是对压接端子被压接于电线的线束的压接状态的优劣进行判定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滴下部,对所述线束滴下检查液,所述线束具有通过所述压接端子压接所述电线而成的压接部、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二电线部,所述滴下部对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任一方滴下所述检查液;
图像取得部,取得包含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另一方的图像;以及
控制部,基于所述图像,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滴下部对所述第一电线部滴下所述检查液,
所述图像取得部取得包含所述第二电线部的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取得部取得滴下所述检查液之前的第一图像、以及滴下了所述检查液之后的第二图像,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以及所述第二图像,求出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另一方处的所述检查液的流出率,基于所述流出率,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接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流出率,通过AI分析求出所述压接部的空隙率,基于所述空隙率,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图像,通过AI分析求出所述压接部的空隙率,基于所述空隙率,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滴下部滴下含有着色剂的所述检查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滴下部滴下含有有机溶剂的所述检查液。
8.一种压接判定方法,是对压接端子被压接于电线的线束的压接状态的优劣进行判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滴下工序,对所述线束滴下检查液,所述线束具有通过所述压接端子压接所述电线而成的压接部、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二电线部,在所述滴下工序中,对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任一方滴下所述检查液;
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在所述滴下工序之后,取得包含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另一方的图像;以及
判定工序,在所述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之后,基于所述图像,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接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滴下工序中,对所述第一电线部滴下所述检查液,
在所述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中,取得包含所述第二电线部的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接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滴下前图像取得工序,在所述滴下前图像取得工序中,在所述滴下工序之前,取得包含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的所述另一方的图像,
在所述滴下前图像取得工序中,取得滴下所述检查液之前的第一图像,
在所述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中,取得滴下了所述检查液之后的第二图像,
在所述判定工序中,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以及所述第二图像,求出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的所述另一方处的所述检查液的流出率,基于所述流出率,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接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基于所述流出率,通过AI分析求出所述压接部的空隙率,基于所述空隙率,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接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基于所述图像,通过AI分析求出所述压接部的空隙率,基于所述空隙率,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接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滴下工序中,滴下含有着色剂的所述检查液。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接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滴下工序中,滴下含有有机溶剂的所述检查液。
15.一种压接判定程序,是对压接端子被压接于电线的线束的压接状态的优劣进行判定的程序,其特征在于,具备:
滴下工序,对所述线束滴下检查液,所述线束具有通过所述压接端子压接所述电线而成的压接部、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二电线部,在所述滴下工序中,对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任一方滴下所述检查液;
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在所述滴下工序之后,取得包含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另一方的图像;以及
判定工序,在所述滴下后图像取得工序之后,基于所述图像,判定所述压接部的压接状态的优劣。
16.一种线束加工装置,是对压接端子被压接于电线的线束进行加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滴下部,对所述线束滴下含有热固化性树脂的加工液,所述线束具有通过所述压接端子压接所述电线而成的压接部、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二电线部,所述滴下部对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任一方滴下所述加工液;以及
加热部,通过对从所述滴下部滴下的所述加工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束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滴下部滴下含有着色剂的所述加工液。
18.一种线束加工方法,是对压接端子被压接于电线的线束进行加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滴下工序,对所述线束滴下含有热固化性树脂的加工液,所述线束具有通过所述压接端子压接所述电线而成的压接部、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电线在比所述压接部靠基端侧露出的第二电线部,在所述滴下工序中,对所述第一电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线部中的任一方滴下所述加工液;以及
加热工序,通过对所述滴下工序中滴下的所述加工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束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滴下工序中,对所述第一电线部滴下所述加工液。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束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滴下工序中,滴下含有着色剂的所述加工液。
CN202310125709.3A 2022-03-23 2023-02-16 压接判定装置、方法、程序、线束加工装置以及方法 Pending CN1168046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46308A JP2023140459A (ja) 2022-03-23 2022-03-23 圧着判定装置、圧着判定方法、圧着判定プログラム、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加工装置、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加工方法
JP2022-046308 2022-03-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4636A true CN116804636A (zh) 2023-09-26

Family

ID=85238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25709.3A Pending CN116804636A (zh) 2022-03-23 2023-02-16 压接判定装置、方法、程序、线束加工装置以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04912A1 (zh)
EP (1) EP4262034A3 (zh)
JP (1) JP2023140459A (zh)
CN (1) CN11680463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183899A (en) * 1998-08-01 2000-03-14 Bae Systems Plc Thermographic wiring inspection
US9523623B2 (en) * 2012-11-28 2016-12-20 Corning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testing a honeycomb filter
KR101833659B1 (ko) * 2014-03-24 2018-02-28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와이어 하니스, 피복 도선과 단자의 접속 방법 및 와이어 하니스 구조체
DE102017129061B3 (de) * 2017-12-06 2019-01-31 Lisa Dräxlmaier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prüfen einer ladedose zum zuführen elektrischer energie zu einem energiespeicher eines fahrzeugs
JP2021150230A (ja) * 2020-03-23 2021-09-27 株式会社東芝 圧着判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62034A2 (en) 2023-10-18
EP4262034A3 (en) 2023-11-15
US20230304912A1 (en) 2023-09-28
JP2023140459A (ja)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62876B2 (ja) 仮想レビューを利用した検査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検査方法
JP2008078628A (ja) 電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Medgyes et al. In situ optical inspection of 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 during THB tests
CN117172624B (zh) 一种线束生产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系统
US20130089936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6804636A (zh) 压接判定装置、方法、程序、线束加工装置以及方法
US4129744A (en) Solder connection between copper and aluminum conductors
US9952272B2 (en) Fixture for in situ electromigration testing during X-ray microtomography
JP2013072676A (ja) 配線検査方法および配線検査装置
CN105164522B (zh) 部件安装基板检查方法以及采用该检查方法的基板制造系统
TWI775196B (zh) 壓接判定方法
US8510935B2 (en) Electronic assemblies without solder and methods for their manufacture
DE102012107037B3 (de) Anrissdetektion und Rissüberwachung mittels Lumineszenz
US9793179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bonding connection in a component arrangement and test apparatus
JP3695407B2 (ja) 硬化性接着剤組成物の硬化物の硬化レベルの非破壊検査方法及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2209051A (ja) ハーネス部品の膜厚検査方法及びハーネス部品の膜厚検査装置
JP3184375B2 (ja) 電子部品のはんだ性を評価しかつ回復させる方法
CN116013910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499191A (zh) 一种焊接品质检测方法
JP2000249532A (ja) X線検査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6054109A (ja) 異方性導電膜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並びに、表示装置の検査方法及び検査装置
Bixenman et al. Characterizing materials at the component interface can improve reliability
KR102236258B1 (ko) 와이어본딩 검사방법
Dalal Influence of Gas Flow Rates on Trace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in a Selected Conductor Ink Printed with an Aerosol Jet Printer
JP2017133850A (ja) 有価金属含有量判定方法および有価金属含有量判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