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6224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62243A
CN116762243A CN202280011419.XA CN202280011419A CN116762243A CN 116762243 A CN116762243 A CN 116762243A CN 202280011419 A CN202280011419 A CN 202280011419A CN 116762243 A CN116762243 A CN 1167622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detection
shield
stopp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14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翔真
堀口裕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762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622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01R13/4362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9Sealing means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interfacial seal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1),具备:屏蔽端子(10),与线缆(2)连接,线缆(2)通过将电线(3)的外周用屏蔽体(7)包围而构成;多个端子(40);壳体(50),收纳屏蔽端子(10)和多个端子(40);止动体(60),以能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在多个端子(40)排列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壳体(50),在正式卡止位置上使多个端子(40)防脱;以及检测构件(70),以能在初期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在屏蔽端子(10)的插拔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壳体(50),通过屏蔽端子(10)收纳于壳体(50)的内部的正规位置而移动到检测位置,止动体(60)在检测构件(70)不位于检测位置时通过与检测构件(70)干涉而不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在检测构件(70)位于检测位置时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设置于高速通信线缆的端部的连接器,以往已知日本特开2018-152174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记载的屏蔽连接器具备屏蔽端子和供屏蔽端子插入的第1壳体,屏蔽端子具备保持内导体的介电体和将介电体包围的外导体。在外导体通过将外表面的一部分切割立起而形成有第1卡止部。第1卡止部与设置于第1壳体的第1矛状部卡止。在第1壳体装配有前止动体,在屏蔽端子插入到第1壳体的正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前止动体被压入到正式卡止位置,从而限制第1矛状部的挠曲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21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考虑到在专利文献1的屏蔽连接器中与屏蔽端子独立地装入多个端子而构成连接器。在多个端子的尺寸较小的情况等下,为了防止多个端子脱离第1壳体,有时优选采用在多个端子排列的方向移动的滑动式止动体,来取代相对于第1壳体在屏蔽端子的插拔方向移动的前止动体。
为了利用上述的止动体检测屏蔽端子的插入位置,考虑到例如在屏蔽端子设置构成止动体能进入的空间的凹部。但是,当为了在屏蔽端子设置凹部而在外导体设置孔时,连接器的屏蔽性能会降低。因此,由于连接器所要求的屏蔽性能、连接器的尺寸等,不在外导体设置孔,不能利用止动体检测屏蔽端子已插入到第1壳体的正规位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屏蔽端子,与线缆连接,所述线缆通过将电线的外周用屏蔽体包围而构成;多个端子;壳体,收纳所述屏蔽端子和所述多个端子;止动体,以能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在所述多个端子排列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壳体,通过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而防止所述多个端子脱离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检测构件,以能在初期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在所述屏蔽端子的插拔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壳体,通过所述屏蔽端子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正规位置而移动到所述检测位置,所述屏蔽端子具备内导体、收纳所述内导体的介电体、以及筒状的外导体,所述外导体将所述介电体的外周覆盖并且与所述屏蔽体电连接,在所述检测构件不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止动体通过与所述检测构件干涉而不能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在所述检测构件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止动体能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如下连接器:能利用使与屏蔽端子不同的端子防脱的止动体检测屏蔽端子已插入到壳体的内部的正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检测构件位于初期位置、止动体位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检测构件位于检测位置、止动体位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检测构件位于检测位置、止动体位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检测构件位于初期位置、止动体通过与检测构件干涉而不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7是端子模块的立体图。
图8是外导体的立体图。
图9是壳体的立体图。
图10是止动体的立体图。
图11是检测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在图6的B-B截面中示出端子模块没有插入到正规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在图6的B-B截面中示出端子模块插入到正规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在图6的C-C截面中示出端子模块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15是在图6的D-D截面中示出检测构件的初期位置和检测位置的剖视图。
图16是在图6的E-E截面中示出止动体位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屏蔽端子,与线缆连接,所述线缆通过将电线的外周用屏蔽体包围而构成;多个端子;壳体,收纳所述屏蔽端子和所述多个端子;止动体,以能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在所述多个端子排列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壳体,通过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而防止所述多个端子脱离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检测构件,以能在初期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在所述屏蔽端子的插拔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壳体,通过所述屏蔽端子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正规位置而移动到所述检测位置,所述屏蔽端子具备内导体、收纳所述内导体的介电体、以及筒状的外导体,所述外导体将所述介电体的外周覆盖并且与所述屏蔽体电连接,在所述检测构件不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止动体通过与所述检测构件干涉而不能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在所述检测构件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止动体能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止动体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从而能检测屏蔽端子收纳于壳体的内部的正规位置。
(2)优选的是,上述的连接器具备将所述外导体和所述屏蔽体电连接的筒状的导电橡胶构件,具备所述导电橡胶构件、所述线缆、所述内导体以及所述介电体而构成端子模块,当在收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外导体的内部插入所述端子模块时,所述检测构件通过与所述端子模块接触而从所述初期位置移动到所述检测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收纳于壳体的外导体的内部插入端子模块,从而能容易进行屏蔽端子的组装、及屏蔽端子向壳体的正规位置的收纳。
(3)优选的是,所述检测构件具备卡合部,所述止动体具备被卡合部,在所述检测构件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被卡合部通过所述止动体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而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检测构件的卡合部和止动体的被卡合部卡合,能检测屏蔽端子已收纳于壳体的内部的正规位置。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6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使用于汽车中的有线高速通信。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设为上方,将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设为前方,将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设为左方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连接器]
如图6所示,连接器1具备:屏蔽端子10;多个端子40;壳体50,收纳屏蔽端子10和多个端子40;止动体60,防止多个端子40脱离壳体50的内部;以及检测构件70,检测屏蔽端子10向正规位置的收纳。如图13所示,屏蔽端子10与高速通信用的线缆2的端部连接。如图16所示,端子40与普通的电线46的端部连接。通过使用连接器1,可同时构建高速通信的传输路径和普通的电信号的传输电路,因此汽车中的线束的设计变得容易。
如图1所示,在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设置有将壳体50的外周覆盖的止水构件9。止水构件9与作为连接器1的嵌合对方的对方连接器的罩部(未图示)的内周紧贴,抑制水浸入壳体50与罩部之间的空间。
[线缆、电线、屏蔽体]
本实施方式的线缆2使用于100Mbps以上的通信,如图14所示,形成为双绞线缆(仅示出末端)。线缆2具备绞合的两条电线3。电线3具备芯线4和将芯线4的外周覆盖的绝缘包覆层5。绞合的两条电线3被介设绝缘层6覆盖。在介设绝缘层6的更外侧设置有屏蔽体7和将屏蔽体7的外周覆盖的护套8。
[屏蔽端子]
如图13及图14所示,屏蔽端子10具备内导体11、收纳内导体11的介电体20、以及将介电体20的外周覆盖的外导体30。
[内导体]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导体11形成为阴端子。内导体11通过对不锈钢等的金属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制造。在内导体11的前部设置有呈方筒状的连接筒部12。在连接筒部12的上侧的壁部设置有朝向连接筒部12的内侧突出的板簧部13。在连接筒部12的内部插入对方连接器的阳端子(未图示)。该阳端子形成为在对方连接器的屏蔽端子设置的内导体。通过阳端子与板簧部13接触,从而阳端子和内导体11电连接。在连接筒部12的后部以从连接筒部12的外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卡止部14。在内导体11的后部设置有与芯线4电连接的线筒15。
[介电体]
如图7、图13以及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介电体20具备第1介电体20A和第2介电体20B。第1介电体20A及第2介电体20B由聚乙烯等绝缘性树脂形成。
如图14所示,在第1介电体20A的前部,在前后方向贯穿地设置有两个筒部收纳部21。在筒部收纳部21,在左右方向并列地收纳内导体11的连接筒部12。如图13所示,在筒部收纳部21的后部的下侧的壁部形成有卡止凹部22,卡止凹部22与内导体11的卡止部14卡止。如图7所示,在筒部收纳部21的上方设置有卡止片23。卡止片23从在筒部收纳部2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设置的弧形部24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形成为悬臂状。
如图7所示,在第1介电体20A的后部设置有底座部25。底座部25具有在上下方向贯穿地形成的前侧卡合部25A及后侧卡合部25B。前侧卡合部25A及后侧卡合部25B分别与第2介电体20B的前侧卡合爪26A及后侧卡合爪26B卡合。如图13所示,底座部25将线缆2的端部的屏蔽体7、介设绝缘层6、电线3等从上方覆盖。如图14所示,前侧卡合部25A以内包内导体11的线筒15和芯线4的连接部分的方式配置,因此将线筒15和芯线4连接的作业变得容易。
如图13所示,第2介电体20B以将内导体11的后侧部分、线缆2的端部的屏蔽体7、介设绝缘层6、电线3等从下方覆盖的方式组装于底座部25。如图14所示,第2介电体20B具备与前侧卡合部25A卡合的两个前侧卡合爪26A、和与后侧卡合部25B卡合的两个后侧卡合爪26B。在两个前侧卡合爪26A之间设置有从第2介电体20B的内周面突出的壁状的分隔部27。分隔部27将在左右方向并列的内导体11及芯线4之间分隔开并绝缘。
如图14所示,两个后侧卡合爪26B具备从内周面朝向内侧突出的爪状的夹持部28。夹持部28是用于将配置于介电体20内部的线缆2的端部固定于介电体20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夹持部28以夹持介设绝缘层6的方式配置。在介设绝缘层6被夹持部28夹持的部分设置有未图示的缺口部,进行线缆2和介电体20的定位。另外,也可以使得介设绝缘层6不具有所述缺口部,被夹持部28以按压状态夹持。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夹持部也可以以夹持屏蔽体的方式配置,另外也可以设置于第1介电体的内周面。
[外导体]
外导体30由锌合金等金属构成,如图8所示,以呈筒状的方式构成。如图6、图13及图14所示,在外导体30的内部收纳组装于内导体11的介电体20。外导体30是对从内导体11及芯线4辐射的电磁波、及来自外导体30外部的电磁波进行屏蔽的构件。外导体30通过与未图示的接地端子接触而接地。因此,由于电磁波而在外导体30生成的感应电流接地释放。另外,外导体30也与线缆2的屏蔽体7电连接(详细后述)。因此,在屏蔽体7生成的感应电流经由外导体30接地释放。
外导体30是通过将合金的熔融金属填充到模具而制造的铸造体。更具体地讲,本实施方式的外导体30为在模具内注入熔融金属的压铸(die-cast)制。由铸造体构成的外导体30被制造成不具有在周面开口的孔,电磁波不进入或者辐射。因此,具备外导体30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屏蔽性能优良。
如图6及图13所示,在外导体30的上侧且前端部的内周面,以形成凹状的方式设置有检测凸部接受部31。检测凸部接受部31与后述的检测构件70的检测凸部73卡合。如图13所示,在外导体30的前侧且下侧的外周面,以向上方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卡止凹部32。卡止凹部32与止动体60的卡止突起63A卡止。在外导体30的上侧的内周面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突起33。卡止突起33以与介电体20的卡止片23卡止的方式配置。在外导体30的后部设置有向上下方向扩径的收纳部34。在收纳部34的内部被压入导电橡胶构件35,导电橡胶构件35配置于屏蔽体7的外周。
[导电橡胶构件]
导电橡胶构件35是具有弹性的筒状构件,通过在天然橡胶或者合成橡胶等各种橡胶原料中配合导电性炭黑或者金属粉末而构成。如图13所示,导电橡胶构件35通过扩径嵌入到线缆2的端部,从而与屏蔽体7的外周紧贴地配置。另外,导电橡胶构件35对外导体30的收纳部34从其内部进行按压,与收纳部34的内周面紧贴。也就是说,通过导电橡胶构件35,有感应电流流动的屏蔽体7和接地的外导体30电连接。因此,通过导电橡胶构件35,能使在屏蔽体7流动的感应电流接地释放。另外,压入到收纳部34的导电橡胶构件35抑制水浸入外导体30的内部。
如图13所示,导电橡胶构件35将从护套8露出的屏蔽体7的一部分覆盖,屏蔽体7中没有被导电橡胶构件35覆盖的后方部分配置于止水栓36的内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导电橡胶构件也可以与止水栓一体化。
如图13所示,止水栓36是配置于线缆2的端部外周的筒状构件。止水栓36的外周面以按压状态与壳体50的内周面紧贴,从而抑制水浸入壳体50的内部。止水栓36设置于与导电橡胶构件35的后端部相接的位置。止水栓36具有与屏蔽体7的外周紧贴的细径部36A、和与护套8的外周紧贴的粗径部36B。在细径部36A和粗径部36B的台阶钩卡护套8的端面。由此,能将止水栓36定位于线缆2。止水栓36的前端部按压导电橡胶构件35。因此,可有效地抑制水从止水栓36和导电橡胶构件35的边界浸入屏蔽体7。
构成屏蔽端子10的构件为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预先收纳于壳体50的外导体30的内部插入端子模块37,从而一边进行连接器1的组装,一边构成屏蔽端子10(详细后述)。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模块37是组装有线缆2、止水栓36、导电橡胶构件35、内导体11以及介电体20的构件(参照图7及图12)。
以下,示出端子模块37的组装步骤的一例。
首先,在第1介电体20A的筒部收纳部21插入内导体11的连接筒部12,卡止部14和卡止凹部22形成为卡止状态(参照图13)。在线缆2的端部插通组装止水栓36及导电橡胶构件35。
接着,上下方向与实施方式的说明相反,但是在内导体11配置于第1介电体20A的底座部25上方的配置(在图13中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形成为下方的配置)中,在底座部25上载置线缆2的端部的屏蔽体7、介设绝缘层6、电线3,并且在线筒15上载置芯线4。在此,导电橡胶构件35的末端和第1介电体20A的后端形成为接触状态。接着,线筒15和芯线4压接(要注意的是,图示便利起见,在图12至图14中,线筒15和芯线4没有压接)。
最后,第2介电体20B组装于第1介电体20A。即,第2介电体20B的前侧卡合爪26A及后侧卡合爪26B分别与第1介电体20A的前侧卡合部25A及后侧卡合部25B卡合(参照图14)。此时,分隔部27配置于在左右方向并列的内导体11及芯线4之间,夹持部28夹持介设绝缘层6。通过以上,端子模块37的组装完成(参照图7)。
[多个端子]
如图16所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为三个)端子40形成为阴端子,通过对黄铜等的金属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制造。多个端子40具备连接筒部41、板簧部42、卡止部43、线筒44,进一步具备绝缘筒45。在连接筒部41插入对方连接器的没有被屏蔽的阳端子(未图示)。该阳端子与板簧部42接触,多个端子40和阳端子电连接。卡止部43与设置于壳体50的卡止接受部52卡止。
如图16所示,多个端子40与电线46的端部连接。线缆2使用于高速通信,与此相对,电线46使用于传输普通的电信号或者电力。电线46具备芯线47和将芯线47的外周覆盖的绝缘包覆层48。芯线47压接于线筒44,绝缘包覆层48压接于绝缘筒45。在电线46的外周设置有止水栓49。止水栓49抑制水浸入壳体50的内部。
[壳体]
壳体50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如图9所示,在整体上呈块状。壳体50的前半部分50A与对方连接器嵌合。壳体50的后半部分50B比前半部分50A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扩大。
如图9所示,在壳体50的前半部分50A的左侧,在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有三个端子收纳部51。在端子收纳部51的上侧设置有在上下方向贯穿形成的卡止接受部52。在卡止接受部52的后方以呈槽状的方式设置有滑动槽部53。滑动槽部53以横穿三个端子收纳部51的方式在左右方向延伸地形成。在滑动槽部53的后方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山形状的卡止突起54。
如图16所示,在端子收纳部51收纳多个端子40,卡止部43和卡止接受部52卡止。在滑动槽部53卡合后述的止动体60的滑动壁部67。在端子收纳部51的下侧设置有与止动体60的卡合凸部63B卡合的卡合凹部55、和被止动体60的卡止突起63A嵌入的卡止突起收纳部56。卡止突起收纳部56以与外导体30的卡止凹部32(参照图13)在左右方向相连的方式配置。如图2至图4所示,卡止突起54是用于将止动体60保持于壳体50的结构(详细后述)。
如图9所示,在壳体50的前半部分50A的右侧设置有外导体收纳部57。在外导体收纳部57的上侧的壁部,以向下方凹陷的方式设置有卡合肋接受部58。卡合肋接受部58在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在卡合肋接受部58的内部,进一步设置有向左方凹陷的卡止凹部59。如图15所示,卡止凹部59具备后侧卡止凹部59A和配置于后侧卡止凹部59A的前方的前侧卡止凹部59B。如图6所示,在外导体收纳部57收纳外导体30。卡合肋接受部58与后述的检测构件70的卡合肋75卡合。
[止动体]
如图1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止动体60将壳体50从前方、上方、下方以及左方覆盖,在左右方向滑动地安装于壳体50。如后所述,止动体60防止多个端子40脱离壳体50,并且借助检测构件70保证屏蔽端子10向壳体50的内部的正规位置收纳。
止动体60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如图10所示,呈中空的方形箱状。止动体60具备止动体侧前壁61、从止动体侧前壁61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止动体侧顶壁62、从止动体侧前壁61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底壁63、以及将止动体侧顶壁62的左端部和底壁63的左端部连接的侧壁64。在止动体60,从止动体侧前壁61到止动体侧顶壁62设置有呈凹状的结合凹部65。在止动体侧前壁61设置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贯穿孔61A。如图13及图16所示,贯穿孔61A配置于外导体收纳部57及端子收纳部51的前方,被插入对方连接器的阳端子。
如图10所示,在底壁63,在左右方向较长地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卡止突起63A及卡合凸部63B。卡止突起63A配置于底壁63的前侧,在左右方向遍及底壁63的大致整个区域而设置。卡合凸部63B设置于底壁63的后侧且左侧。如图13所示,卡止突起63A的右侧部分与外导体30的卡止凹部32卡止,如图16所示,卡止突起63A的左侧部分嵌入到壳体50的卡止突起收纳部56。另外,卡合凸部63B与壳体50的卡合凹部55卡合。
如图10所示,在止动体侧顶壁62及底壁63的左侧的后端部,以向前方形成凹状的方式形成有临时卡止凹部66A及正式卡止凹部66B。临时卡止凹部66A在左右方向与正式卡止凹部66B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正式卡止凹部66B的右方。如图2至图4所示,临时卡止凹部66A及正式卡止凹部66B与壳体50的卡止突起54(参照图9)卡止(未图示,但是在壳体50的下侧也设置有卡止突起54。)。
[临时卡止位置、正式卡止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卡止突起54和临时卡止凹部66A卡止的状态下的、止动体60相对于壳体50的位置形成为临时卡止位置。如图4所示,卡止突起54和正式卡止凹部66B卡止的状态下的、止动体60相对于壳体50的位置形成为正式卡止位置。如上所述,止动体60及壳体50具有相互卡合的结构,因此止动体60以能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在左右方向(多个端子40排列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壳体50。
如图10所示,在止动体侧顶壁62的后侧的下表面,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滑动壁部67。滑动壁部67具有从滑动壁部67进一步向下方延伸的防脱部67A。防脱部67A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三个。即,滑动壁部67在整体上呈梳齿状。如图16所示,滑动壁部67与壳体50的滑动槽部53卡合。在止动体60位于正式卡止位置时,防脱部67A配置于壳体50的端子收纳部51的内部,与多个端子40的连接筒部41干涉。由此,防止多个端子40脱离壳体50的内部。
另一方面,在止动体60位于临时卡止位置时,防脱部67A不配置于端子收纳部51的内部,因此能将多个端子40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1的内部(省略图示)。即,多个端子40能进入防脱部67A之间、或者防脱部67A的右方空间(参照图10)。
[被卡合部]
如图10所示,在止动体侧顶壁62的前侧的右端部设置有具有凹凸形状的被卡合部69。被卡合部69具备向左方凹陷的凹状被卡合部69A和向右方突出的凸状被卡合部69B。凹状被卡合部69A和凸状被卡合部69B在前后方向相连地形成,构成凹状被卡合部69A的前侧的内表面兼作凸状被卡合部69B的外表面。如图4所示,被卡合部69与后述的检测构件70的卡合部74卡合。
[检测构件]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构件70嵌入到止动体60的结合凹部65,与止动体60一起将壳体50从上方及前方覆盖。如后所述,检测构件70是用于检测屏蔽端子10已收纳到壳体50的内部的正规位置的构件。
检测构件70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如图11所示,呈框状。检测构件70具备检测构件侧前壁71和从检测构件侧前壁71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检测构件侧顶壁72。在检测构件侧前壁71的左侧的下端部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检测凸部73。如图6所示,检测凸部73与外导体30的检测凸部接受部31卡合。
[初期位置、检测位置]
如图11所示,在检测构件侧顶壁72的左侧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方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合肋75。在卡合肋75形成有向左侧突出的山形状的卡止突起76。如图6所示,卡合肋75与壳体50的卡合肋接受部58卡合。如图15所示,卡止突起76与设置于卡合肋接受部58的卡止凹部59、即后侧卡止凹部59A及前侧卡止凹部59B卡止。卡止突起76和后侧卡止凹部59A卡止的状态下的、检测构件70相对于壳体50的位置(实线所示的位置)形成为初期位置。卡止突起76和前侧卡止凹部59B卡止的状态下的、检测构件70相对于壳体50的位置(双点划线表示位置)形成为检测位置。检测构件70以能在初期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屏蔽端子10的插拔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壳体50。
初期位置是在将屏蔽端子10收纳于壳体50前在壳体50组装检测构件70的位置,根据从侧方观看的剖视图,是图12所示的位置。另一方面,检测位置是检测构件70与屏蔽端子10干涉,通过屏蔽端子10收纳于壳体50的内部的正规位置,从而检测构件70被向前方推出的位置,是图13所示的位置。关于检测构件70的从初期位置向检测位置的移动机构,与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一起在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检测构件侧顶壁72的后侧的左端部设置有具有凹凸形状的卡合部74。卡合部74具备向左方突出的凸状卡合部74A和向右方凹陷的凹状卡合部74B。凸状卡合部74A和凹状卡合部74B在前后方向相连地形成,构成凹状卡合部74B的后侧的内表面兼作凸状卡合部74A的外表面。如图4所示,凸状卡合部74A与凹状被卡合部69A、且凹状卡合部74B与凸状被卡合部69B分别卡合。
构成连接器1的构件为以上,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组装步骤的一例、及检测屏蔽端子10向壳体50的正规位置收纳的方法的一例详细地说明。
首先,在壳体50组装外导体30及止水构件9。外导体30从壳体50的后方插入到外导体收纳部57。
接着,止动体60组装于壳体50。止动体60通过滑动壁部67和滑动槽部53的卡合、卡止突起63A和卡止突起收纳部56的卡合、以及卡合凸部63B和卡合凹部55的卡合(参照图16),相对于壳体50在左右方向滑动地安装。通过临时卡止凹部66A和卡止突起54卡止,从而止动体60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参照图2)。另外,止动体60的卡止突起63A与外导体30的卡止凹部32卡止(参照图12)。
接着,检测构件70组装于壳体50。检测构件70通过卡合肋75和卡合肋接受部58的卡合、及检测凸部73和外导体30的检测凸部接受部31的卡合(参照图6),相对于壳体50在前后方向滑动地安装。如图15的实线所示,通过卡止突起76和后侧卡止凹部59A卡止,从而检测构件70保持于初期位置(参照图2及图12)。
与电线46的端部连接的多个端子40从壳体50的后方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1。通过卡止部43和卡止接受部52卡止,从而多个端子40保持于端子收纳部51(参照图16)。端子模块37从壳体50的后方向收纳于壳体50的外导体30的内部插入(参照图12)。如图13所示,通过卡止片23和卡止突起33卡止,从而屏蔽端子10的组装完成。即,图13所示的端子模块37(参照图7及图12)的位置是端子模块37相对于外导体30的正规位置,并且图13所示的屏蔽端子10的位置是屏蔽端子10相对于壳体50的正规位置。
但是,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不具备检测构件的现有结构中,难以确认端子模块已插入到外导体的内部的正规位置。原因是:在屏蔽端子的外导体没有设置孔,所以在也考虑连接器的薄型化等的情况下,难以增大介电体的卡止片和外导体的卡止突起的卡止量。另外,将配置于线缆外周的止水栓压入到壳体的内部并且将导电橡胶构件压入到外导体的收纳部需要较大的插入力。因此,根据将端子模块插入到外导体内部的应手感觉,难以判断介电体的卡止片和外导体的卡止突起的卡止、即端子模块向正规位置的插入。进一步地,使用进行多个端子的防脱的滑动式止动体,也难以保证屏蔽端子的插入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模块37插入到外导体30的内部时,通过卡止片23的基端部的弧形部24与检测构件70的检测凸部73接触,从而伴随端子模块37的插入进行,检测构件70被向前方推出(参照图12及图13)。并且,在端子模块37插入到外导体30的正规位置时(即,屏蔽端子10完成且收纳于壳体50的正规位置时),检测构件70配置于检测位置(参照图3、图13、及图15的双点划线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利用检测构件70检测屏蔽端子10已收纳于正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端子模块37中途插入的状态下,检测构件70不从初期位置移动,或者即使移动也配置于初期位置与检测位置的中间位置。
最后,在检测构件70已移动检测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止动体60向右方滑动而从临时卡止位置(参照图3)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参照图4),从而进行多个端子40的防脱。在此,在检测构件70没有到达检测位置的状态(例如图12所示的状态)下,将要错误地使止动体60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检测构件70的卡合部74和止动体60的被卡合部69不能卡合,而是相互干涉,因此止动体60不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检测构件70配置于检测位置的状态下,止动体60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卡合部74和被卡合部69卡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滑动式止动体60也能检测蔽端子10已收纳于壳体50的内部的正规位置。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屏蔽端子10,与将线缆2连接,线缆2通过电线3的外周用屏蔽体7包围而构成;多个端子40;壳体50,收纳屏蔽端子10和多个端子40;止动体60,以能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在多个端子40排列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壳体50,通过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而防止多个端子40脱离壳体50的内部;以及检测构件70,以能在初期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在屏蔽端子10的插拔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壳体50,通过屏蔽端子10收纳于壳体50的内部的正规位置而移动到检测位置,屏蔽端子10具备内导体11、收纳内导体11的介电体20、以及筒状的外导体30,外导体30将介电体20的外周覆盖并且与屏蔽体7电连接,在检测构件70不位于检测位置时,止动体60通过与检测构件70干涉而不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在检测构件70位于检测位置时,止动体60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止动体60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从而能检测屏蔽端子10已收纳于壳体50的内部的正规位置。
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将外导体30和屏蔽体7电连接的筒状的导电橡胶构件35,具备导电橡胶构件35、线缆2、内导体11以及介电体20而构成端子模块37,当在收纳于壳体50的外导体30的内部插入端子模块37时,检测构件70通过与端子模块37接触,从而从初期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在收纳于壳体50的外导体30的内部插入端子模块37,从而能容易进行屏蔽端子10的组装、及屏蔽端子10向壳体50的正规位置的收纳。
在实施方式中,检测构件70具备卡合部74,止动体60具备被卡合部69,在检测构件70位于检测位置时,被卡合部69通过止动体60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而与卡合部74卡合。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检测构件70的卡合部74和止动体60的被卡合部69卡合,从而能检测屏蔽端子10已收纳于壳体50的内部的正规位置。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具备止水构件9、止水栓36、49,但是不限于此,连接器也可以不具备止水构件、止水栓。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收纳于壳体50的外导体30的内部插入端子模块37而构成连接器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将与线缆连接的屏蔽端子插入到壳体的内部而构成连接器。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
2:线缆
3:电线
4:芯线
5:绝缘包覆层
6:介设绝缘层
7:屏蔽体
8:护套
9:止水构件
10:屏蔽端子
11:内导体
12:连接筒部
13:板簧部
14:卡止部
15:线筒
20:介电体
20A:第1介电体
20B:第2介电体
21:筒部收纳部
22:卡止凹部
23:卡止片
24:弧形部
25:底座部
25A:前侧卡合部
25B:后侧卡合部
26A:前侧卡合爪
26B:后侧卡合爪
27:分隔部
28:夹持部
30:外导体
31:检测凸部接受部
32:卡止凹部
33:卡止突起
34:收纳部
35:导电橡胶构件
36:止水栓
36A:细径部
36B:粗径部
37:端子模块
40:端子
41:连接筒部
42:板簧部
43:卡止部
44:线筒
45:绝缘筒
46:电线
47:芯线
48:绝缘包覆层
49:止水栓
50:壳体
50A:前半部分
50B:后半部分
51:端子收纳部
52:卡止接受部
53:滑动槽部
54:卡止突起
55:卡合凹部
56:卡止突起收纳部
57:外导体收纳部
58:卡合肋接受部
59:壳体的卡止凹部
59A:后侧卡止凹部
59B:前侧卡止凹部
60:止动体
61:止动体侧前壁
61A:贯穿孔
62:止动体侧顶壁
63:底壁
63A:卡止突起
63B:卡合凸部
64:侧壁
65:结合凹部
66A:临时卡止凹部
66B:正式卡止凹部
67:滑动壁部
67A:防脱部
69:被卡合部
69A:凹状被卡合部
69B:凸状被卡合部
70:检测构件
71:检测构件侧前壁
72:检测构件侧顶壁
73:检测凸部
74:卡合部
74A:凸状卡合部
74B:凹状卡合部
75:卡合肋
76:卡止突起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具备:
屏蔽端子,与线缆连接,所述线缆通过将电线的外周用屏蔽体包围而构成;
多个端子;
壳体,收纳所述屏蔽端子和所述多个端子;
止动体,以能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在所述多个端子排列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壳体,通过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而防止所述多个端子脱离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
检测构件,以能在初期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在所述屏蔽端子的插拔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壳体,通过所述屏蔽端子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正规位置而移动到所述检测位置,
所述屏蔽端子具备内导体、收纳所述内导体的介电体、以及筒状的外导体,所述外导体将所述介电体的外周覆盖并且与所述屏蔽体电连接,
在所述检测构件不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止动体通过与所述检测构件干涉而不能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
在所述检测构件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止动体能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具备将所述外导体和所述屏蔽体电连接的筒状的导电橡胶构件,
具备所述导电橡胶构件、所述线缆、所述内导体以及所述介电体而构成端子模块,
当在收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外导体的内部插入所述端子模块时,所述检测构件通过与所述端子模块接触而从所述初期位置移动到所述检测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检测构件具备卡合部,
所述止动体具备被卡合部,在所述检测构件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被卡合部通过所述止动体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而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CN202280011419.XA 2021-02-19 2022-02-01 连接器 Pending CN1167622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5266A JP2022127235A (ja) 2021-02-19 2021-02-19 コネクタ
JP2021-025266 2021-02-19
PCT/JP2022/003735 WO2022176595A1 (ja) 2021-02-19 2022-02-0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62243A true CN116762243A (zh) 2023-09-15

Family

ID=82932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1419.XA Pending CN116762243A (zh) 2021-02-19 2022-02-0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27235A (zh)
CN (1) CN116762243A (zh)
DE (1) DE112022001124T5 (zh)
WO (1) WO202217659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3416A (ja) * 1996-01-30 1997-08-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3223960A (ja) * 2002-01-30 2003-08-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6769353B2 (ja) * 2017-03-13 2020-10-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2020205159A (ja) * 2019-06-14 2020-12-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付通信ケーブル、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2001124T5 (de) 2023-12-21
JP2022127235A (ja) 2022-08-31
WO2022176595A1 (ja) 2022-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79155B1 (ko) 동축 커넥터 조립체
CN110021854B (zh) 连接器壳体以及连接器
EP3621158B1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CN109845047B (zh) 连接器结构
CN109804511B (zh) 连接器结构
JP5934568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5864351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H0577878U (ja) プラグ型多極コネクタ
EP1548899A1 (en) A shielded connector
US20180048108A1 (en) Connector
EP1098397B1 (en) Equipment direct-mounting type shiel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WO2016121566A1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6560273B2 (ja) 嵌合コネクタ
JP6708025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WO2018070201A1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H11260490A (ja) シ―ルドコネクタ装置
CN108780966B (zh) 基板用防水连接器
JP3417782B2 (ja) シールド部材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09698438B (zh) 屏蔽式连接器及屏蔽式连接器系统
CN113853715A (zh) 连接器
JP5048580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16762243A (zh) 连接器
CN113196583B (zh) 带端子电线、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JP3417846B2 (ja) シールド部材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14006202A (zh) 连接器结构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