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5687A - 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5687A
CN116635687A CN202280007797.0A CN202280007797A CN116635687A CN 116635687 A CN116635687 A CN 116635687A CN 202280007797 A CN202280007797 A CN 202280007797A CN 116635687 A CN116635687 A CN 1166356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ortion
heat
conductive member
heat conductiv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77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花野雅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35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56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热传导部件的第一板材部和第二板材部在第一方向上对置配置。第一板材部的第一板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扩展。第二板材部的第二板部沿第二方向扩展,且配置于比第一板部靠第一方向的一方。收纳工作介质的内部空间是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之间的空间。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板部的宽度比第二板部的宽度窄。在第一方向上,在第二板部的厚度比第一板部的厚度厚。

Description

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热源进行散热的热传导部件,已知有均热板。例如,均热板的壳体由对置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构成。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在外缘区域互相接合、密封。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封入有工作液。在第一片材的与第二片材对置的主面设有芯体。在第二片材的与第一片材对置的主面设有多个支柱。另外,第一片材具有倾斜部。倾斜部从用于配置芯体的底部朝向与第二片材的接合部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对置的高度方向上倾斜。另一方面,与第一片材的接合部相接的第二片材的厚度和与支柱不相接的第二片材的厚度相同。(参见国际公开2020/026908号公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0/02690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壳体形状的均热板中,当内部空间的压力变高时,在第二片材的主面上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希望进一步提高壳体的刚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壳体的刚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热传导部件具备壳体和工作介质。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板材部、第二板材部以及内部空间。所述第一板材部及所述第二板材部在第一方向上互相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收纳有所述工作介质。所述第一板材部具有第一板部和侧面部。所述第一板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扩展。所述侧面部从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二板材部延伸。所述第二板材部具有第二板部。所述第二板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扩展,且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板部靠第一方向的一方。所述内部空间是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二板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窄。所述第二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比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厚。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热交换装置具备上述的热传导部件和冷却所述热传导部件的冷却装置。此外,所述热传导部件还具备配置于所述第一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面的散热器。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箱体。所述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方的端面,并覆盖所述散热器。所述箱体具有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和所述制冷剂流出的流出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能够提高壳体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Y方向观察的热交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从X方向观察的热交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从Z方向观察的热传导部件的平面图。
图4是将热传导部件的接合部分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示例性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热传导部件100的第一板材部11和第二板材部12对置的方向称为“Z方向”,在图中标注符号Z。在Z方向中,将从第一板材部11向第二板材部12的方向称为“Z方向一方Za”,将从第二板材部12向第一板材部11的方向称为“Z方向另一方Zb”。另外,将与Z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称为“X方向”,在图中标注符号X。并且,将与Z方向及X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为“Y方向”,在图中标注符号Y。即,Z方向、X方向、Y方向相互垂直。
另外,以下,在方位、线以及面中的任一个与其他任一个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不仅包括两者无论延长到何处都完全不相交的状态,还包括实质上平行的状态。另外,“垂直”和“正交”分别不仅包括两者相互以90度相交的状态,还包括实质上垂直的状态及实质上正交的状态。即,“平行”、“垂直”以及“正交”分别包含两者的位置关系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程度的角度偏移的状态。
<1.热交换装置>
图1是从Y方向观察的热交换装置500的剖视图。图2是从X方向观察的热交换装置500的剖视图。图3是从Z方向观察的热传导部件100的平面图。图4是将热传导部件100的接合部分13的附近放大的剖视图。另外,图1表示在图3中用与X方向及Z方向双方平行的假想平面P1切断热交换装置500的截面构造。图2表示在图3中用与Y方向及Z方向双方平行的假想平面P2切断热交换装置500的截面构造。图4是将图1的由虚线包围的部分P放大的图。
热交换装置500具备热传导部件100和冷却热传导部件100的冷却装置200。热交换装置500安装于发热体等热源(省略图示),在从热源进行热传递的热传导部件100与在冷却装置200的内部流动的作为制冷剂的流体f之间进行热交换。即,热源通过向热传导部件100散热而被冷却。
<1-1.热传导部件>
热传导部件100也被称为均热板,安装于热源,向冷却装置200散热。另外,在与冷却装置200及热源不接触的部分,热传导部件100能够向周围的大气散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传导部件100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相接有冷却装置200。另外,热源能够与热传导部件100的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接触。例如,热源经由热传导片(省略图示)可热传递地与热传导部件100相接。热传导片具有高热传导性和高耐热性。热传导片例如能够采用石墨片、含有热传导性材料的复合树脂片等。或者,也可以使用包含热传导性材料的散热润滑脂来代替热传导片。或者,热源也可以直接与热传导部件100相接。热源例如可以举出用于驱动车辆的车轮的牵引马达所具备的逆变器的功率晶体管。该功率晶体管例如是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的发热量一般为100W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热传导部件100搭载于牵引马达。热传导部件100的Z方向上的厚度例如为5mm以上。但是,热传导部件100的用途及尺寸不限定于上述的示例。
热传导部件100具有热源接触部(省略图示)和散热部(省略符号)。热源接触部例如是热传导部件100中的能够与热源接触的部分,从热源进行热传递。散热部将传递到热源接触部的热释放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传导部件100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等为散热部。冷却装置200安装于热传导部件100的散热部。
热传导部件100包括壳体1、工作介质2、芯结构体3以及散热器4。另外,工作介质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纯水,但也可以是水以外的介质。例如,工作介质2也可以是甲醇及乙醇等醇化合物、氢氟烃等氯氟烃替代物、丙烷及异丁烷等烃化合物、二氟甲烷等氟化烃化合物、乙二醇等中的任一种。工作介质2能够根据热传导部件100的使用环境适当采用。
<1-1-1.壳体>
壳体1具有收纳工作介质2的内部空间10和在Z方向上对置配置的第一板材部11及第二板材部12,另外,Z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例。另外,壳体1还具有第一板材部11及第二板材部12的接合部分13和柱部14。
内部空间10是由第一板材部11及第二板材部12围成的密闭空间,例如维持为气压比大气压低的减压状态。通过使内部空间10为减压状态,工作介质2在内部空间10内容易气化。此外,在内部空间10还收纳有芯结构体3以及柱部14。
第一板材部11配置于比第二板材部12靠Z方向另一方Zb。第一板材部11覆盖第二板材部12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并与该端面接合。
第一板材部11及第二板材部12的材料例如使用铜等热传导性高的金属。另外,也可以在其表面形成有金属镀层。作为铜以外的金属,例如能够使用铁、铝、锌、银、金、镁、锰及钛等中的任一种金属,或者含有铜的包含上述至少任一种金属的合金(黄铜、硬铝、不锈钢等)。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板材部11及第二板材部12从Z方向观察为矩形(例如参照图3)。但是,第一板材部11及第二板材部1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该示例。例如,从Z方向观察,第一板材部11及第二板材部12也可以分别是具有多个角的多边形或圆形等。
第一板材部11具有第一板部111和侧面部112。第一板部111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另外,“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X方向、Y方向。侧面部112从第一板部111的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端部朝向第二板材部12延伸。第二板材部12具有第二板部121。第二板部121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且配置于比第一板部111靠Z方向一方Za。内部空间10是Z方向上的第一板部111与第二板部121之间的空间。
第一板部111的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二板部121的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窄。更具体而言,第一板部111的面向内部空间10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的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二板部121的面向内部空间10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的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窄。例如,如图1及图3所示,第一板部111的X方向上的宽度Lx1比第二板部121的X方向上的宽度Lx2窄。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板部111的Y方向上的宽度Ly1比第二板部121的Y方向上的宽度Ly2窄。这样,即使壳体1的内压因工作介质2的气化而变高,第一板部111也难以变形。
而且,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例如图3的由Sd包围的部分)的面积比第二板部12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例如图3的由Sc包围的部分)的面积小。这样,即使壳体1的内压因工作介质2的气化而变高,第一板部111也比第二板部121难以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板部121的Z方向上的厚度W2比第一板部111的Z方向上的厚度W1厚。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一板部111宽的第二板部121的厚度W2比第一板部111的厚度W1厚,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板部121的强度的降低。因此,能够提高壳体1的刚性。
另外,在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配置有散热器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热传导部件100具备散热器4(参照图1及图2)。通过散热器4的配置,比第二板部121薄的第一板部111难以变形。另外,从气化的工作介质2向第一板部111传递的热的散热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提高壳体1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热传导部件100的冷却效率。
侧面部112随着朝向Z方向一方Za而向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比内部空间10靠外方倾斜。例如,从Y方向观察,侧面部112随着朝向Z方向一方Za而向X方向上的比内部空间10靠外方倾斜。另外,从X方向观察,侧面部112随着朝向Z方向一方Za而向Y方向上的比内部空间10靠外方倾斜。优选的是,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侧面部112的外侧面中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参照图3的Sb及图4的B)配置于比Z方向另一方Zb侧的端部(参照图3的Sa及图4的A)靠外侧。另外,侧面部112的外侧面是侧面部112中朝向壳体1的外部的面。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外侧是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外方,是指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内部空间10的内部朝向外部的方向。通过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将侧面部112的外侧面的端部B配置于比端部A靠外侧,能够使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第一板部111的宽度(例如Lx1、Ly1)更窄。因此,第一板材部11更加难以变形,特别是能够使第一板部111更加难以变形。另外,该示例不排除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侧面部112的外侧面中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B不配置于比Z方向另一方Zb侧的端部A靠外侧的结构。
更优选的是,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侧面部112的内侧面中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参照图3的Sc及图4的C)配置于比侧面部112的外侧面中的Z方向另一方Zb侧的端部(参照图3的Sa及图4的A)靠内侧。另外,侧面部112的内侧面是侧面部112中朝向壳体1的内部的面。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内侧是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内方,是指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内部空间10的外部朝向内部的方向。由于伴随着工作介质2的气化的壳体1的内压的增加,侧面部112受到从壳体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力。此时,通过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将侧面部112的内侧面的端部C配置于比侧面部112的外侧面的端部A靠内侧,与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将端部C不配置于比端部A靠内侧的结构相比,第一板材部11难以从第二板材部12离开。例如,能够使侧面部112受到的力中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分力更小。因此,壳体1难以变形,例如,能够稳定地维持封入工作介质2的内部空间10的密闭性。另外,该示例不排除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侧面部112的内侧面中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C不配置于比侧面部112的外侧面中的Z方向另一方Zb侧的端部A靠内侧的结构。
另外,第一板材部11还具有第一接合部113。第一接合部113从侧面部112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向壳体1的外部扩展。第二板材部12还具有第二接合部122。第二接合部122从第二板部121的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端部向该方向的外侧扩展。第一接合部113在接合部分13与第二接合部122接合。即,第一接合部113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与第二接合部122的Z方向另一方Zb侧的端部连接。此外,两者在本实施方式中直接接合,但不限定于该示例,也可以经由金属板、镀层等中间部件间接接合。
第二接合部122的Z方向上的厚度d2比第一接合部113的Z方向上的厚度d1厚(参照图1)。通过使d2>d1,第二接合部122的刚性提高。因此,在壳体1的内压因工作介质2的气化而变高时,能够抑制第二接合部122一边变形一边从第一接合部113离开。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接合部113和第二接合部122间的接合强度。
接合部分13从Z方向观察为环状。如上所述,壳体1具有接合部分13。在接合部分13,第一板材部11的外缘部与第二板材部12接合。通过使接合部分13为连成一体的环状,从Z方向观察,能够在比环状的接合部分13靠内侧形成内部空间10。另外,与第一接合部113与第二接合部122的接合部分不是连成一体的环状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内部空间10可靠地密闭。
第一接合部113和第二接合部122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接合方法可以是施加热和压力进行接合的方法、扩散接合、使用了钎料的接合等中的任一种。另外,接合部分13也可以包含密封部。密封部例如是在热传导部件100的制造过程中通过焊接等将用于向壳体1内注入工作介质2的注入口密封的部位。
接着,在内部空间10配置有柱部14。如上所述,壳体1具有柱部14。柱部14从第一板材部11和第二板材部12中的一方延伸。通过柱部14的配置,能够提高Z方向上的壳体1的强度。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柱部14从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沿Z方向延伸。柱部14的前端(在此为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与芯结构体3相接。另外,柱部14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例如,至少一部分的柱部14也可以从第二板部12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延伸。另外,柱部14延伸的方向也可以从Z方向倾斜。另外,从第一板部111延伸的柱部14的前端可以与第二板部121相接,进一步地,也可以与第二板部12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连接。另外,从第二板部121延伸的柱部14的前端可以与第一板部111相接,进一步地,也可以与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连接。
另外,至少一部分的柱部14可以是中实的部件,也可以是多孔体。例如,中实的部件可以是金属柱,多孔体可以是金属粉末的烧结体。此外,“中实”的部件是指所谓的实心的部件,内部被致密地填满,不是多孔质。例如,“中实”的部件可以是内部没有空洞的部件,也可以是内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宏观上的空洞的部件。气体或液体的工作介质2不进入中实的部件的内部。
1-1-2.芯结构体
接下来,说明芯结构体3。如上所述,热传导部件100还包括收纳于内部空间10的芯结构体3。芯结构体3具有毛细管构造。液化的工作介质2可渗透到芯结构体3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结构体3是金属粉末的烧结体那样的多孔体。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芯结构体3例如也可以是网眼形状。或者,芯结构体3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是壳体1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例如配置于第二板部12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的多个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结构体3的材料是铜。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也可以采用其他金属或合金、碳纤维、陶瓷。
芯结构体3配置于第二板部12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且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液体状态的工作介质2通过毛细管现象渗透到芯结构体3。因此,在芯结构体3中,能够使工作介质2更迅速地移动。例如,能够使工作介质2从芯结构体3的朝向Z方向一方Zb的端面朝向第二板部121的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更迅速地移动。另外,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能够使工作介质2更迅速地移动。
另外,芯结构体3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例如,芯结构体3能够配置于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及第二板部12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中的至少任一个。
1-1-3.散热器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安装有散热器4。散热器4例如使用Al、Cu等金属材料形成。散热器4将从热传导部件100传递来的热释放到在冷却装置200的内部流动的流体f。
优选地,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散热器4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的外缘部(参见图3中的Se和图4中的E)配置于比第一板部111的Z方向另一方Za的端面的外缘部(参见图3中的Sd和图4中的D)靠外侧。这样,能够将从气化的工作介质2释放到第一板部111的热效率良好地传递到散热器4。因此,能够提高热传导部件100的热传导效率。
此外,不限于该示例,散热器4的Z方向另一方Za侧的端部的外缘部(参见图3中的Se和图4中的E)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的外缘部(参见图3中的Sd和图4中的D)靠内侧。或者,也可以是,从Z方向观察,散热器4的Z方向另一方Zb侧的端部的外缘部(参照图3的Se及图4的E)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的外缘部(参照图3的Sd及图4的D)重叠。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小散热器4的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使具有散热器4的热传导部件100更加紧凑。
散热器4具备基体41和散热片42。基体41是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Z方向观察为矩形。基体41配置于热传导部件100的Z方向另一方Zb侧的端部。基体41的朝向Z方向一方Za的端面与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相接。此外,基体41可以直接相接,也可以经由具有高热传导性的部件间接相接。在后者中,例如,基体41也可以与热源的情况同样地经由热传导片、散热润滑脂等间接地相接。散热片42从基体41向Z方向另一方Zb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Z方向观察,散热片42为沿壳体1的长边方向(例如X方向)延伸的板状,且在短边方向(例如Y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但是,散热器4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示例。例如,散热器4可以是冷却装置200的构成要素。即,冷却装置200也可以具有散热器4。另外,散热片42可以是柱状,也可以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二维排列。例如,柱状的散热片42也可以在X方向上排列,并且在Y方向上排列。另外,散热片42也可以是一个。另外,散热片42也可以从热传导部件100突出。即,也可以省略基体41。此时,散热片42也可以是与热传导部件100(特别是第二板部121)不同的部件,且固定在热传导部件100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或者,散热片42也可以是热传导部件100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是与第一板部111同一部件的不同的一部分。另外,散热片42也可以是在第二板部121的Z方向一方Za的端部将其一部分切起而成的切起部。
<1-2.冷却装置>
接着,冷却装置200具有箱体220和流体流路Pf(参照图1及图2)。
箱体220为有盖筒状,在Z方向一方Za开口。箱体220在内部具有流体f流通的流体流路Pf。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流体流路Pf中,流体f沿X方向流通。箱体220配置于第一板部111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覆盖散热器4。即,散热器4配置于流体流路Pf内。箱体220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通过螺钉固定等手段夹着O形环等密封部件(省略图示)固定于基体41。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箱体220的固定方法也可以是例如焊接、粘接等。另外,在如上所述地省略基体41的情况下,箱体220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同样地固定于热传导部件100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
箱体220具有流体f流入的流入口221和流体f流出的流出口222(参照图1)。另外,流体f是本发明的“制冷剂”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口221配置于箱体220的X方向的一方侧。流出口222配置于箱体220的X方向的另一方侧。流入口221及流出口222与使流体f循环的泵(省略图示)及冷却流体f的散热器(省略图示)等连接。通过泵的驱动,流体f在流体流路Pf、散热器以及泵循环。流体f能够从箱体220的流入口221流入流体流路Pf内。在流体流路Pf内,流体f与散热器4的散热片42接触。流体f能够从箱体220的流出口222流出到流体流路Pf的外部。
通过在箱体220的内部流通流体f,散热器4能够向流体f散热,因此能够提高散热器4的散热效率。而且,通过使从散热器4进行了热传递的流体f从流出口222流出到箱体220的外部,并且使新的流体f从流入口221流入到箱体220的内部,能够散热器4的附近持续供给将未进行热传递的流体f。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器4的散热效率。
流体f是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水。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流体f例如也可以是乙二醇或丙二醇等防冻液等液体。或者,流体f也可以是空气等气体。因此,热交换装置500能够用作冷却热源的冷板。
在流体f在流体流路Pf内流通的期间,从热源通过热传导部件100传递至散热器4的热从散热器4放出到流体f,特别是从散热片42放出。进行了热传递的流体f从流出口222流出,在通过散热器被冷却后返回到流体流路Pf。即,冷却后的流体f从流入口221流入流体流路Pf。通过这样的热传递和流体循环的循环,热交换装置500能够冷却热源。
另外,除此之外,冷却装置200也可以具有用于将箱体220安装于热传导部件100以外的物体的部件、用于增加箱体220的外表面的面积的部件等。
另外,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箱体200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也可以固定于第一侧壁部112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也可以固定于第一接合部113的朝向Z方向另一方Zb的端面。或者,箱体200的Z方向一方Za侧的端部也可以固定于第一接合部113及第二接合部122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外侧面。这样,能够进一步扩大流体流路Pf,增加热传导部件100与流体f接触的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200对热传导部件100的冷却效率。
<2.其它>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事项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任意组合。
本发明能够用于热源的冷却。
符号说明
100—热传导部件,1—壳体,10—内部空间,11—第一板材部,111—第一板部,112—侧壁部,113—第一接合部,12—第二板材部,121—第二板部,113—第二接合部,13—接合部分,14—柱部,2—工作介质,3—芯结构体,4—散热器,41—基体,42—散热片,200—冷却装置,220—箱体,221—流入口,222—流出口,500—热交换装置,f—流体。

Claims (10)

1.一种热传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和工作介质,
所述壳体具有:
在第一方向上对置配置的第一板材部和第二板材部;以及
收纳所述工作介质的内部空间,
所述第一板材部具有:
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扩展的第一板部;以及
从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二板材部延伸的侧面部,
所述第二板材部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扩展且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板部靠第一方向的一方的第二板部,
所述内部空间是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的空间,
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二板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窄,
所述第二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比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方的端面的面积比所述第二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面的面积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传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侧面部的外侧面中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靠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侧面部的内侧面中的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配置于比所述侧面部的外侧面中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靠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材部还具有第一接合部,该第一接合部从所述侧面部的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扩展,
所述第二板材部还具有第二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从所述第二板部的第二方向的端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扩展,
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连接,
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比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厚。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具有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的柱部,
所述柱部从所述第一板材部及所述第二板材部中的一方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收纳于所述内部空间的芯结构体,
所述芯结构体配置于所述第二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面,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为环状的接合部,
在所述接合部中,所述第一板材部的外缘部与所述第二板材部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散热器,该散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一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面。
10.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传导部件;以及
对所述热传导部件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所述冷却装置还具有箱体,该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一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面,并覆盖所述散热器,
所述箱体具有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和所述制冷剂流出的流出口。
CN202280007797.0A 2021-02-25 2022-02-22 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Pending CN1166356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8545 2021-02-25
JP2021028545 2021-02-25
PCT/JP2022/007358 WO2022181629A1 (ja) 2021-02-25 2022-02-22 熱伝導部材、熱交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5687A true CN116635687A (zh) 2023-08-22

Family

ID=83048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7797.0A Pending CN116635687A (zh) 2021-02-25 2022-02-22 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35687A (zh)
WO (1) WO20221816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2378A (ja) * 2000-07-06 2002-01-23 Showa Denko Kk ヒートパイプ
CN101754653A (zh) * 2008-12-08 2010-06-23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器
JP6988170B2 (ja) * 2017-04-28 2022-01-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US11209216B2 (en) * 2017-07-28 2021-12-28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Ultra thin heat exchanger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JP2020193715A (ja) * 2017-08-04 2020-12-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KR102202435B1 (ko) * 2019-03-08 2021-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방열판 모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81629A1 (ja)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80658C (en) Cooling device for a power module, and a related method thereof
WO2014045766A1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00175857A1 (en) Millichannel heat sink, and stack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110141690A1 (en) Power electronics substrate for direct substrate cooling
JP4801797B1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GB2540013A (en) A package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JP5343574B2 (ja) ヒートシンクのろう付け方法
JP6286543B2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装置、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モジュー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6558563B (zh) 功率模块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013254787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62082B2 (ja) 半導体装置
JP2001284513A (ja) パワー半導体装置
CN116635687A (zh) 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CN116568984A (zh) 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CN114096795A (zh) 传热系统和电气或光学组件
CN116745572A (zh) 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CN116648594A (zh) 热传导部件、热交换装置
JP2004006717A (ja) パワー半導体装置
JP2010062491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複合半導体装置
JP2007258352A (ja) 冷却器
JP2005116578A (ja) 放熱構造体
CN113784571A (zh) 热传导部件和具有该热传导部件的冷却装置
JP2006128260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冷却器付半導体装置
JP2008270296A (ja) 半導体装置
CN216014193U (zh) 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