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5656A - 阀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5656A
CN116635656A CN202180084607.0A CN202180084607A CN116635656A CN 116635656 A CN116635656 A CN 116635656A CN 202180084607 A CN202180084607 A CN 202180084607A CN 116635656 A CN116635656 A CN 116635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elastic member
valve body
housing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46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岛贵裕
古川健士郎
福留康平
白藤啓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gl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ag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gl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agl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35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56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44One-way valve
    • F16K31/0655Lift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36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46Attachment of sealing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9/00Devices for relieving the pressure on the sealing faces
    • F16K39/02Devices for relieving the pressure on the sealing faces for lift valves
    • F16K39/022Devices for relieving the pressure on the sealing faces for lift valves using balancing surf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1/00Spindle sealings
    • F16K41/10Spindle sealings with diaphragm, e.g. shaped as bellows or tub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阀泄漏的阀。该阀具备:阀壳体(10),其形成有供流体通过的口(11、12);阀芯(51),其由驱动源(80)驱动;阀座(40a),其供阀芯(51)的抵接部(51a)落座;以及施力单元(16、17),其对阀芯(51)向闭阀方向施力,阀座(40a)由弹性部件(40)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工作流体进行可变控制的阀,例如,涉及一种根据压力对汽车的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排出量进行控制的阀。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具备:由发动机进行旋转驱动的旋转轴、倾斜角度可变地与旋转轴连结的斜板、以及与斜板连结的压缩用活塞等,通过使斜板的倾斜角度变化,使活塞的行程量变化,从而控制流体的排出量。使用作为由作为驱动源的螺线管的电磁力进行开闭驱动的阀的容量控制阀,利用吸入流体的吸入室的吸入压力Ps、排出由活塞加压的流体的排出室的排出压力Pd、以及收纳了斜板的控制室的控制压力Pc,并对控制室内的压力进行适当控制,由此,该斜板的倾斜角度能够连续地变化。
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连续驱动时,容量控制阀进行了如下正常控制:由控制计算机进行通电控制,通过由螺线管产生的电磁力使阀芯沿轴向移动,通过阀对排出口与控制口之间的流路进行开闭,以调整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控制室的控制压力Pc。
另外,在容量控制阀中,也有对从控制口流向吸入口的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容量控制阀为,在对螺线管通电的阀的打开状态下,流体通过与壳体内的控制口连通的贯通流路流向吸入口。当从该打开状态切断向螺线管的通电时,棒状的阀芯能够通过波纹管的作用力朝向形成在阀壳体上的阀座移动而关闭贯通流路。这样,利用控制压力Pc与压力比控制压力Pc低的吸入压力Ps的压力差来控制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控制室内的压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0/218284号(第11页~第13页、图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容量控制阀中,以阀芯的一端变细的方式形成有锥形形状的抵接部,以较大的面接触并落座于形成在阀壳体的内周面上的阀座。然而,阀芯从打开状态朝向阀座复位的动作是由波纹管的作用力引起的,依赖于该波纹管的作用力的阀芯的复位力较小。因此,在闭阀时有污染物进入到阀芯的抵接部与阀座之间的情况下,该污染物有可能未被完全压碎而在阀芯的抵接部与阀座之间产生间隙,成为阀泄漏的原因。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阀泄漏的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阀具备:
阀壳体,其形成有供流体通过的口;
阀芯,其由驱动源驱动;
阀座,其供所述阀芯的抵接部落座;以及
施力单元,其对所述阀芯向闭阀方向施力,
所述阀芯的抵接部与所述阀座中的至少任一方由弹性部件形成。
由此,即使在闭阀时有污染物进入到阀芯的抵接部与阀座之间,也能够通过弹性部件弹性变形来抑制抵接部与阀座之间的间隙的产生,因此能够减少阀泄漏。
也可以是,与所述弹性部件的抵接面抵接的所述阀芯的抵接部或所述阀座由环状突起构成,
所述弹性部件形成为弹性系数比所述环状突起小。
由此,即使在闭阀时有污染物进入到环状突起与弹性部件的抵接面之间,也能够通过弹性部件可靠地弹性变形来抑制抵接部与阀座之间的间隙的产生,因此能够减少阀泄漏。
也可以是,所述抵接面是与所述阀芯的驱动方向正交的面。
由此,在闭阀时环状突起难以相对于弹性部件的抵接面相对移动,因此提高了密封性,并且能够抑制环状突起损伤弹性部件的抵接面以长期地维持密封性。
也可以是,在所述阀芯或所述阀壳体上设置有环状凹部,
插入所述环状凹部中的所述弹性部件从径向内外的至少任一方铆接固定。
由此,能够防止插入环状凹部中的弹性部件脱落。
也可以是,所述弹性部件为截面矩形。
由此,无论环状突起与弹性部件的抵接面的哪个位置抵接,都能够发挥稳定的弹性。
也可以是,所述阀芯能够与构成所述驱动源的杆接触或分离地分体构成,
所述杆被杆施力单元向开阀方向施力。
由此,杆在向开阀方向被施力的状态下被保持为能够与阀芯接触或分离,由此,在闭阀时阀芯不会受到杆的惯性力的影响,因此能够防止对抵接部、阀座施加过度的负荷。
也可以是,所述施力单元为压缩弹簧。
由此,简化了阀的驱动源侧的结构,虽然为阀芯容易轴偏移的结构,但能够使阀芯的抵接部落座于阀座而得到良好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中CS阀闭阀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中CS阀开阀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CS阀闭阀时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容量控制阀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容量控制阀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例3的容量控制阀中CS阀闭阀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出在实施例3的容量控制阀中CS阀开阀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示出弹性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阀的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例中,以容量控制阀为例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膨胀阀等其他用途的阀。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3对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以下,将从图1的正面侧观察时的左右侧作为容量控制阀的左右侧进行说明。详细而言,将配置阀壳体10的纸面左侧作为容量控制阀的左侧、将配置螺线管80的纸面右侧作为容量控制阀的右侧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组装在汽车等的空调系统使用的未图示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中,对制冷剂即工作流体(以下简称为“流体”)的压力进行可变控制。由此,容量控制阀控制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排出量,将空调系统调整为目标制冷能力。
首先,对可变容量型压缩机进行说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具有外壳,该外壳具备排出室、吸入室、控制室和多个缸体。此外,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中设置有将排出室与控制室直接连通的连通路。在该连通路中设置有用于对排出室与控制室的压力进行平衡调整的固定节流孔9(参照图1)。
另外,可变容量型压缩机具备旋转轴5、斜板6和多个活塞7。旋转轴5由设置在外壳的外部的未图示的发动机进行旋转驱动。斜板6能够在控制室内通过铰链机构相对于旋转轴倾斜地与旋转轴连结。多个活塞7与斜板连结,且往复移动自如地嵌合在各缸体内。通过由电磁力对容量控制阀V进行开闭驱动,利用吸入流体的吸入室的吸入压力Ps、排出由活塞加压的流体的排出室的排出压力Pd、以及收纳了斜板的控制室的控制压力Pc,对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控制室内的压力进行适当控制。由此,斜板的倾斜角度连续地变化。与此同时,活塞的行程量变化,从而控制来自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流体的排出量。
如图1所示,组装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中的本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V1调整对构成作为驱动源的螺线管80的线圈86通电的电流,进行容量控制阀V1中的CS阀50的开闭控制。由此,对从控制室向吸入室流出的流体进行调整,控制室内的控制压力Pc得到可变控制。此外,排出室的排出压力Pd的排出流体经由固定节流孔9始终供给至控制室,并且通过关闭容量控制阀V1中的CS阀50,使控制室内的控制压力Pc上升。
在本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V1中,CS阀50由作为阀芯的CS阀芯51和作为阀座的CS阀座40a构成。CS阀座40a形成在弹性部件40上,该弹性部件40被压入和铆接固定于阀壳体10的环状凹部10a。在CS阀芯51的轴向右端形成的抵接部51a沿轴向与CS阀座40a接触或分离,使得CS阀50进行开闭。
接着,对容量控制阀V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容量控制阀V1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阀壳体10,其由金属材料形成;CS阀芯51,其沿轴向往复移动自如地配置在阀壳体10内;以及螺线管80,其与阀壳体10连接,对CS阀芯51产生驱动力。
如图1至图3所示,CS阀芯51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在其中央部具有向轴向右方开口的凹部51b。杆52贯通配置于螺线管80的线圈86。在凹部51b中,可接触或分离地插入有杆52的轴向左端部。另外,CS阀芯51在与凹部51b相比向外径方向错开的位置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连通路51c。连通路51c形成为截面恒定。此外,连通路51c也可以设置有多条。
另外,在CS阀芯51上,在与连通路51c相比进一步向外径方向错开的位置上形成有向轴向右方突出的环状突起51d。环状突起51d的前端、即轴向右端成为沿轴向与CS阀座40a接触或分离的抵接部51a。另外,环状突起51d的前端即抵接部51a形成为径向内外被倒圆角且在两个倒圆角之间具有平坦部的截面形状(参照图2和图3)。此外,也可以形成为在两个倒圆角之间没有平坦部的截面大致曲面状,还可以代替倒圆角而为倒棱角。另外,倒角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仅形成在径向内外中的一方,还可以不形成。
如图1至图3所示,在阀壳体10上形成有作为沿径向贯通且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室连通的口的Ps口11、以及作为与控制室连通的口的Pc口12。Ps口11形成于比CS阀座40a靠轴向右侧、即后述的闭阀方向。另外,Pc口12形成于比CS阀座40a靠轴向左侧、即后述的开阀方向。
在阀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从Pc口12供给流体的第一阀室13和从第一阀室13供给通过了CS阀50的流体并与Ps口11连通的第二阀室14。第一阀室13由形成于比CS阀座40a靠轴向左方且向轴向左方开口的凹部10b构成,轴向左方的开口部被盖部件15以密封状关闭。
另外,在第一阀室13中配设有对CS阀芯51向轴向右方、即闭阀方向施力的作为施力单元的波纹管16和螺旋弹簧17。波纹管16的轴向左端以密封状固定于盖部件15,轴向右端以密封状固定于CS阀芯51的轴向左侧的端面,且在内部形成有空间S1。另外,螺旋弹簧17为压缩弹簧,配设在形成于波纹管16内部的空间S1中。
另外,空间S1经由连通路51c与第二阀室14连通,第二阀室14内的流体流入空间S1内。即,波纹管16在CS阀50的关闭状态下以密封状划分空间S1和第一阀室13。
另外,在阀壳体10上形成有轴向右端的内径侧向轴向左方凹陷的凹部10c。中心柱82的凸缘部82d从轴向右方插嵌于凹部10c,由此,中心柱82以大致密封状态一体地连接固定于阀壳体10。此外,在阀壳体10的凹部10c的底面的内径侧形成有第二阀室14的螺线管80侧的开口端。
在此,对弹性部件40进行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弹性部件40是由弹性系数比CS阀芯51的环状突起51d小的橡胶、树脂等材料形成的截面矩形的环。
另外,弹性部件40从轴向左方被压入在阀壳体10的构成第一阀室13的凹部10b的底部向轴向右方凹陷的环状凹部10a中,并且由在环状凹部10a的开口部上形成的径向内外的铆接片10d(参照图2和图3)铆接固定。另外,弹性部件40的轴向左侧的端面上的、径向内外的铆接片10d之间形成的露出部分即抵接面40s成为CS阀座40a。CS阀芯51的环状突起51d的前端的抵接部51a能够与抵接面40s接触或分离。
另外,压入前后的弹性部件40和环状凹部10a为截面矩形,在径向内外和厚度方向上尺寸大致相同。此外,压入前的弹性部件40也可以形成为与环状凹部10a相比略大或者略小。
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是与CS阀芯51的驱动方向正交的面,形成为径向宽度比环状突起51d的径向宽度大。由此,能够使环状突起51d的前端的抵接部51a可靠地落座于CS阀座40a,并且防止了环状突起51d与径向内外的铆接片10d的接触。
如图1所示,螺线管80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外壳81,其具有向轴向左方开放的开口部81a;大致圆筒形状的中心柱82,其从轴向左方插入外壳81的开口部81a中并固定于外壳81的内径侧;杆52,其插通于中心柱82并沿轴向往复移动自如,且其轴向左端部配置于比CS阀座40a靠轴向左方;CS阀芯51,其被压入固定于杆52的轴向左端部;可动铁芯84,其供杆52的轴向右端部插嵌固定;作为杆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85,其设置于可动铁芯84的轴向右侧并对插嵌固定于可动铁芯84的杆52向轴向左方、即开阀方向施力;以及励磁用线圈86,其经由绕线架卷绕于中心柱82的外侧。此外,螺旋弹簧85为压缩弹簧。
在外壳81上形成有轴向左端的内径侧向轴向右方凹陷的凹部81b,阀壳体10的轴向右端部以大致密封状插嵌固定于该凹部81b。
中心柱82具备:圆筒部82b,其由铁、硅钢等磁性材料的刚体形成,并形成沿轴向延伸且供杆52插通的插通孔82c;以及环状的凸缘部82d,其从圆筒部82b的轴向左端部的外周面向外径方向延伸。
另外,在使凸缘部82d的轴向右侧的端面从轴向左方抵接于外壳81的凹部81b的底面的状态下,中心柱82以大致密封状插嵌固定于阀壳体10的凹部10c,该阀壳体10插嵌固定在外壳81的凹部81b中。即,中心柱82通过从轴向两侧将凸缘部82d夹持在外壳81的凹部81b的底面与阀壳体10的凹部10c的底面之间而被固定。
接着,对容量控制阀V1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容量控制阀V1的非通电状态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容量控制阀V1在非通电状态下,通过波纹管16和螺旋弹簧17的作用力向轴向右方、即闭阀方向按压CS阀芯51,由此,CS阀芯51的环状突起51d的前端的抵接部51a落座于形成在弹性部件40的轴向左侧的端面上的CS阀座40a,CS阀50关闭。
此时,设波纹管16的有效受压面积为A、CS阀芯51的有效受压面积为B、轴向向右为正,在CS阀芯51上作用有波纹管16的作用力(Fbel)、螺旋弹簧17的作用力(Fsp1)、由控制压力Pc产生的力(FP1)=(P1×(A-B))、吸入压力Ps产生的力(FP2)=-(P2×(A-B))、以及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Fsp2)。即,设轴向向右为正,在CS阀芯51上作用有力Frod=Fbel+Fsp1+FP1-FP2-Fsp2
详细而言,在CS阀芯51的轴向左侧的端面上作用有空间S1内的流体,在CS阀芯51的轴向右侧的端面上作用有第二阀室14内的流体。第二阀室14与空间S1通过在CS阀芯51上形成的连通路51c连通,因此,在空间S1中流入了比CS阀芯51靠闭阀方向侧的第二阀室14内的流体、即从Ps口11供给的吸入压力Ps的流体。
另外,连通路51c为缩窄后的贯通孔,因此在空间S1内的压力与第二阀室14内的压力之间瞬间稍微产生压力差时,空间S1内的流体难以瞬间向第二阀室14移动,保持在空间S1内,容易维持CS阀50的关闭状态。
这样,流入空间S1和第二阀室14中的流体是从Ps口11供给的相同的吸入压力Ps的流体。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波纹管16的有效受压面积A与CS阀芯51的有效受压面积B相等(A=B),因此通过控制压力Pc和吸入压力Ps而作用于CS阀芯51的力(FP1)、(FP2)均大致为零。即,设向右为正,在CS阀芯51上实质上作用有力Frod=Fbel+Fsp1-Fsp2
接着,对容量控制阀V1的通电状态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容量控制阀V1在通电状态下、即正常控制时、所谓占空比控制时,当通过对螺线管80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电磁力(Fsol)超过力Frod(Fsol>Frod)时,可动铁芯84向中心柱82侧、即轴向左侧被拉近,固定于可动铁芯84的杆52和被保持为能够与杆52接触或分离的CS阀芯51一起向轴向左方、即开阀方向移动。由此,CS阀芯51的抵接部51a从形成在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上的CS阀座40a分离,CS阀50打开。另外,在螺线管80的驱动时,可动铁芯84与中心柱82的轴向右方接触,从而限制CS阀芯51进一步从CS阀座40a分离。
这样,容量控制阀V1能够通过CS阀50的阀开度并利用控制压力Pc与压力比控制压力Pc低的吸入压力Ps的压力差来进行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控制室内的压力的控制,该阀开度通过螺线管80的电磁力与波纹管16、螺旋弹簧17和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之间的平衡来进行调整。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1的容量控制阀V1中,即使在闭阀时有污染物进入到CS阀芯51的环状突起51d的前端的抵接部51a与形成在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上的CS阀座40a之间,也能够通过弹性部件40弹性变形来抑制CS阀芯51的抵接部51a与CS阀座40a之间的间隙的产生,因此能够减少阀泄漏。
另外,弹性部件40形成为弹性系数即杨氏模量比CS阀芯51的环状突起51d小,由此,即使在闭阀时有污染物进入到CS阀芯51的抵接部51a与形成在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上的CS阀座40a之间,也能够通过弹性部件40可靠地弹性变形来抑制CS阀芯51的抵接部51a与CS阀座40a之间的间隙的产生。进一步地,无论有无污染物进入,在闭阀时环状突起51d的前端的抵接部51a都会使弹性部件40弹性变形而稍微埋入(参照图4),由此,在CS阀50的闭阀状态下,CS阀芯51难以相对于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相对移动,因此提高了密封性。
形成CS阀座40a的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为与CS阀芯51的驱动方向正交的面,由此,在闭阀时,环状突起51d更难以相对于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相对移动,因此提高了密封性。另外,通过抑制闭阀时环状突起51d相对于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相对移动,能够抑制环状突起51d损伤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以长期地维持密封性。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V1中,CS阀芯51与杆52被保持为能够接触或分离,CS阀芯51在比CS阀座40a靠轴向左方处被经由盖部件15固定于阀壳体10的波纹管16支承,因此,成为在闭阀时CS阀芯51容易运动的结构,但因为如上述那样抑制了环状突起51d相对于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相对移动,因此保证了密封性、耐久性。
进一步地,环状突起51d的前端部分的径向内外的角被倒圆角,形成为截面大致曲面状,由此,进一步抑制了环状突起51d损伤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
当如以往那样阀芯的抵接部与阀座的材料是金属彼此的组合时,不仅容易产生由污染物的进入带来的间隙,还容易在阀的关闭状态下由于阀芯的抵接部与阀座之间的偏移而产生间隙,因此容易发生阀泄漏,但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在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上形成CS阀座40a,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在阀壳体10上设置有环状凹部10a,被压入环状凹部10a中的弹性部件40由径向内外的铆接片10d铆接固定,由此,能够防止插入环状凹部10a中的弹性部件40的脱落。此外,弹性部件40被压入环状凹部10a中或者由径向内外的铆接片10d铆接固定,由此,通过使弹性部件40沿径向变形以使抵接面40s稍微向轴向左方隆起,也可以在闭阀时使环状突起51d的前端的抵接部51a易于埋入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
另外,弹性部件40为截面矩形,由此,无论环状突起51d与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的哪个位置抵接,都能够发挥稳定的弹性。
另外,CS阀芯51与构成螺线管80的杆52分体构成,杆52被螺旋弹簧85向开阀方向施力,CS阀芯51与杆52被保持为能够接触或分离。在闭阀时,CS阀芯51的抵接部51a落座于形成在弹性部件40的抵接面40s上的CS阀座40a,同时CS阀芯51不会受到向轴向右方作用的杆52的惯性力的影响。因此,不会对环状突起51d、弹性部件40施加过度的负荷。即,在闭阀时,在环状突起51d、弹性部件40上仅作用波纹管16和螺旋弹簧17的作用力,因此,不会对环状突起51d、弹性部件40施加过度的负荷,能够防止破损。
另外,配设于波纹管16的内部的螺旋弹簧17为压缩弹簧,因此,简化了容量控制阀V1的螺线管80侧的结构,虽然为CS阀芯51容易轴偏移的结构,但能够使CS阀芯51的环状突起51d的前端的抵接部51a落座于CS阀座40a而得到良好的密封性。
此外,在阀壳体10上,至少在径向内外的任一方设置铆接片10d即可。
[实施例2]
参照图5对实施例2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结构且重复的结构说明。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2的容量控制阀V2中,阀壳体通过第二阀壳体211的轴向左端部从轴向右方外嵌于第一阀壳体210的轴向右端部而以大致密封状态一体地连接固定。在第一阀壳体210上形成有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控制室连通的Pc口12。另外,在第二阀壳体211上形成有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室连通的Ps口11。
在第二阀壳体211的轴向左端部形成有向轴向右方凹陷的环状凹部211a,弹性部件240从轴向左方被压入环状凹部211a中,并且由在环状凹部211a的开口部上形成的内径侧的铆接片211d铆接固定。进一步地,在将第一阀壳体210与第二阀壳体211连接固定时,在第一阀壳体210的轴向右端部形成的截面矩形的环状凸部210a被按压于弹性部件240的轴向左侧的端面的外径侧,由此,以在第一阀壳体210与第二阀壳体211之间夹着弹性部件240的状态进行保持。
另外,在弹性部件240的轴向左侧的端面上,通过第一阀壳体210的环状凸部210a与第二阀壳体211的铆接片211d之间形成的露出部分即抵接面240s,形成了作为阀座的CS阀座240a。
由此,在本实施例2的容量控制阀V2中,以在一体地连接固定的第一阀壳体210与第二阀壳体211之间夹着弹性部件240的状态进行保持,因此,能够防止插入环状凹部211a中的弹性部件240的脱落。
另外,与上述实施例1那样在阀壳体10的内部形成径向内外的铆接片10d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例2中,通过分割阀壳体,容易进行用于保持弹性部件240的第一阀壳体210和第二阀壳体211的加工。
此外,在本实施例2中,能够通过第一阀壳体210的环状凸部210a保持弹性部件240,因此,也可以不形成第二阀壳体211的铆接片211d。由此,在第二阀壳体211上仅形成环状凹部211a的凹陷即可,更容易进行加工。
[实施例3]
参照图6至图8对实施例3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结构且重复的结构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3的容量控制阀V3中,CS阀50由作为阀芯的CS阀芯351和阀壳体310的环状突起310d的前端的作为阀座的CS阀座310a构成,CS阀50通过在弹性部件340的抵接面340s上形成的抵接部340a沿轴向与CS阀座310a接触或分离而进行开闭,该弹性部件340被压入和铆接固定于在CS阀芯351轴向右端形成的环状凹部351a中。
如图6至图8所示,CS阀芯351由金属材料形成,CS阀芯351在与连通路351c相比进一步向外径方向错开的位置上形成有向轴向左方凹陷的环状凹部351a。
另外,弹性部件340从轴向右方被压入CS阀芯351的环状凹部351a中,并且由在环状凹部351a的开口部上形成的径向内外的铆接片351d(参照图7和图8)铆接固定。另外,在弹性部件340的轴向右侧的端面上,通过径向内外的铆接片351d之间形成的露出部分即抵接面340s,形成了CS阀芯351的抵接部340a。抵接部340a能够与阀壳体310的环状突起310d的前端的CS阀座310a接触或分离。
如图6至图8所示,在阀壳体310上形成有环状突起310d,其形成在构成第一阀室13的凹部310b的底部并向轴向左方突出。在环状突起310d的前端即轴向右端形成有供CS阀芯351的抵接部340a沿轴向接触或分离的CS阀座310a。
由此,在本实施例3的容量控制阀V3中,弹性部件340设置在CS阀芯351上,该CS阀芯351是组装在阀壳体310上的部件,因此,容易进行用于保持弹性部件340的CS阀芯351的加工。
此外,在CS阀芯351上,至少在径向内外的任一方设置铆接片351d即可。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即使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变更、追加,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沿轴向与环状突起相对的CS阀芯的抵接部或CS阀座的任一方由弹性部件构成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CS阀芯的抵接部和CS阀座双方由弹性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仅环状突起由弹性部件构成。另外,优选形成抵接面的弹性部件的弹性系数比构成环状突起的弹性部件小。此外,也可以是CS阀芯的抵接部和CS阀座双方由相同弹性系数的弹性部件构成。
另外,弹性部件的抵接面也可以不是与CS阀芯的驱动方向正交的面,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倾斜面、曲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阀壳体和CS阀芯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通过铆接固定来保持弹性部件的部件优选由金属材料构成。另外,例如在保持弹性部件的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铆接片而将成为防止弹性部件脱落的按压片的部分加厚。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弹性部件被压入环状凹部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弹性部件也可以仅被插入环状凹部中。另外,弹性部件并不限定于配置在环状凹部内,例如也可以通过粘接剂、螺钉等不同部件固定于阀壳体、CS阀芯。
另外,弹性部件并不限定于截面矩形,例如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三角形、T形、V形、X形等。例如也可以是,如图9所示,在弹性部件40’形成为截面T形的情况下,通过用径向内外的铆接片10d对设置在被压入环状凹部10a中的弹性部件40’上的台阶部进行按压来进行铆接固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CS阀芯由与贯通配置于螺线管的线圈的杆不同的部件构成并能够接触或分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不同部件的CS阀芯和杆也可以一体地连接固定。另外,CS阀芯和杆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对杆向开阀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
另外,波纹管在内部配设有螺旋弹簧,因此波纹管本身也可以不具有作用力。
另外,在波纹管的内部也可以不配置螺旋弹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波纹管的有效受压面积A与CS阀芯的有效受压面积B相同(A=B)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有效受压面积A比有效受压面积B略大(A>B)而能够可靠地维持CS阀的关闭状态,还可以使有效受压面积B比有效受压面积A略大(A<B)而容易打开CS阀。即,作用于CS阀芯的移动方向两侧的流体的压力带来的影响力变小即可。
另外,以CS阀为例对上述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对Pd口与Pc口之间的流路进行开闭的DC阀。
另外,驱动源也可以是螺线管以外的部件。
符号说明
9:固定节流孔;
10:阀壳体;
10a:环状凹部;
10d:铆接片;
11:Ps口(口);
12:Pc口(口);
13:第一阀室;
14:第二阀室;
15:盖部件;
16:波纹管(对阀芯向闭阀方向施力的施力单元);
17:螺旋弹簧(对阀芯向闭阀方向施力的施力单元);
40:弹性部件;
40a:CS阀座(阀座);
40s:抵接面;
50:CS阀;
51:CS阀芯(阀芯);
51a:抵接部;
51d:环状突起;
52:杆;
80:螺线管(驱动源);
85:螺旋弹簧(杆施力单元);
210:第一阀壳体(阀壳体);
210a:环状凸部;
211:第二阀壳体(阀壳体);
211a:环状凹部;
211d:铆接片;
240:弹性部件;
240a:CS阀座(阀座);
240s:抵接面;
310:阀壳体;
310a:CS阀座(阀座);
310d:环状突起;
340:弹性部件;
340a:抵接部;
340s:抵接面;
351:CS阀芯(阀芯);
351a:环状凹部;
351d:铆接片;
S1:空间;
V1、V2、V3:容量控制阀(阀)。

Claims (7)

1.一种阀,其具备:
阀壳体,其形成有供流体通过的口;
阀芯,其由驱动源驱动;
阀座,其供所述阀芯的抵接部落座;以及
施力单元,其对所述阀芯向闭阀方向施力,
所述阀芯的抵接部与所述阀座中的至少任一方由弹性部件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中,
与所述弹性部件的抵接面抵接的所述阀芯的抵接部或所述阀座由环状突起构成,
所述弹性部件形成为弹性系数比所述环状突起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其中,
所述抵接面是与所述阀芯的驱动方向正交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阀,其中,
在所述阀芯或所述阀壳体上设置有环状凹部,
插入所述环状凹部中的所述弹性部件从径向内外的至少任一方铆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阀,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为截面矩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阀,其中,
所述阀芯能够与构成所述驱动源的杆接触或分离地分体构成,
所述杆被杆施力单元向开阀方向施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阀,其中,
所述施力单元为压缩弹簧。
CN202180084607.0A 2020-12-17 2021-12-06 Pending CN1166356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9652 2020-12-17
JP2020-209652 2020-12-17
PCT/JP2021/044726 WO2022131053A1 (ja) 2020-12-17 2021-1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5656A true CN116635656A (zh) 2023-08-22

Family

ID=82057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4607.0A Pending CN116635656A (zh) 2020-12-17 2021-12-06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1574A1 (zh)
EP (1) EP4265949A1 (zh)
JP (1) JPWO2022131053A1 (zh)
KR (1) KR20230104743A (zh)
CN (1) CN116635656A (zh)
WO (1) WO202213105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706717U1 (de) * 1997-04-14 1997-07-17 Buerkert Werke Gmbh & Co Breitbandventil
JP2001263527A (ja) * 2000-03-17 2001-09-26 Pacific Ind Co Ltd パイロット式電磁弁
DE102012204565A1 (de) * 2012-03-22 2013-09-26 Robert Bosch Gmbh Proportionalventil mit verbessertem Dichtsitz
JP7212353B2 (ja) * 2018-10-05 2023-01-25 株式会社テージーケー 制御弁
WO2020218284A1 (ja) 2019-04-24 2020-10-29 イーグル工業株式会社 容量制御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04743A (ko) 2023-07-10
EP4265949A1 (en) 2023-10-25
US20240011574A1 (en) 2024-01-11
JPWO2022131053A1 (zh) 2022-06-23
WO2022131053A1 (ja) 2022-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2046B (zh) 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
EP3835578B1 (en) Capacity control valve
EP3181903B1 (en) Variable-capacity compressor control valve
JP7114203B2 (ja) 容量制御弁
JP7162995B2 (ja) 容量制御弁
JP4372448B2 (ja) 比例電磁弁
JP7467427B2 (ja) 容量制御弁
JP7341621B2 (ja) 容量制御弁
CN116635656A (zh)
CN113692510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4096775B (zh) 容量控制阀
EP3892856B1 (en) Capacity control valve
EP3835577A1 (en) Capacity control valve
CN113661322B (zh) 容量控制阀
JP5075425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の容量制御弁
CN113167263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3646528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2955684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4641613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6368323A (zh)
CN116097026A (zh)
JP5269391B2 (ja)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用制御弁
CN113646531A (zh) 容量控制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