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4947A - 电子血压计、以及电子血压计中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血压计、以及电子血压计中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34947A CN116634947A CN202180086188.4A CN202180086188A CN116634947A CN 116634947 A CN116634947 A CN 116634947A CN 202180086188 A CN202180086188 A CN 202180086188A CN 116634947 A CN116634947 A CN 1166349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asurement
- pulse wave
- blood pressure
- atrial fibrillation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2—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ysiological signals or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7271—Specific aspects of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analysis
- A61B5/7285—Specific aspects of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analysis for synchronizing or triggering a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or image acquisition with a physiological event or waveform, e.g. an ECG signal
- A61B5/7289—Retrospective gating, i.e. associating measured signals or images with a physiological event after the actual measurement or image acquisition, e.g. by simultaneously recording an additional physiological signal during the measurement or image acquisi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0—Instruments for taking body samples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Other methods or instruments for diagnosis, e.g. for vaccination diagnosis, sex determination or ovulation-period determination; Throat striking implem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evaluat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e.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 A61B5/021—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 A61B5/022—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close blood vessels, e.g. against the skin; Ophthalmodynamometers
- A61B5/02225—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close blood vessels, e.g. against the skin; Ophthalmodynamometers using the oscillometric metho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evaluat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e.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 A61B5/021—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 A61B5/022—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close blood vessels, e.g. against the skin; Ophthalmodynamometers
- A61B5/0225—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close blood vessels, e.g. against the skin; Ophthalmodynamometers the pressure being controlled by electric signals, e.g. derived from Korotkoff soun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316—Modalities, i.e. specific diagnostic methods
- A61B5/318—Heart-related electrical modalities, e.g.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 A61B5/346—Analysis of electrocardiograms
- A61B5/349—Detecting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electrocardiograph cycle
- A61B5/361—Detecting fibrill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sychiatr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子血压计具有:袖带压控制部,进行对袖带的压力进行加压或减压的控制;压力检测部,检测袖带压信号;以及血压测定部,取出与袖带压信号重叠的表示脉搏波的脉搏波信号,基于该脉搏波信号来测定血压。脉搏波间隔计算部针对某个被检测者的每一个测定机会,基于仅在一个加压过程或一个减压过程中得到的脉搏波信号,求出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S102)。判定部对关于该被检测者的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数据组进行合计,求出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基于在合计后的数据组中是否存在相对于平均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S10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血压计,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判定是否有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电子血压计。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子血压计中判定是否有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面向家庭的电子血压计,有搭载基于获取到的脉搏波信息来判定是否有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功能的电子血压计(例如,欧姆龙保健株式会社制的自动电子血压计,M7 Intelli IT)。例如,被检测者使用这样的血压计在一个测定机会中连续地进行多次(例如三次)的血压测定。于是,计算在各次的血压测定中获取到的脉搏波信号的间隔即脉搏波间隔,将该脉搏波间隔与该血压测定中的平均的脉搏波间隔进行比较。然后,判定为超过预先设定的例如±25%等的容许值的脉搏波间隔为不规则脉搏波,对该不规则脉搏波的产生次数进行计数。在连续的多次的血压测定中,根据发生了几次不规则脉搏波为规定次数以上的测定,来判定是否有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M.Ishizawa et al.“Development of a Novel Algorithmto Detect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an Automated Blood Pressure Monitor Withan Irregular Heartbeat Detector”,Circulation Journal,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循环器学会,2019年9月,83卷,12号,p.2416-2417)中报告了如下结果:在连续的三次血压测定中,将产生一次以上不规则脉搏波的测定次数为二次以上的情况判定为有产生了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在该结果中,敏感度(准确地将心房颤动患者检测为心房颤动的比例)为95.5%、特异度(准确地将不是心房颤动的患者检测为不是心房颤动的比例)为96.5%,能够非常高精度地判定。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M.Ishizawa et al.(石泽真等人),“Development of a NovelAlgorithm to Detect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an Automated Blood PressureMonitor With an IrregularHeartbeatDetector(用于使用了带不规则脉搏波检测器的自动血压计的心房颤动检测的新算法的开发)”,Circu1ation Journal(循环日志),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循环器学会,2019年9月,83卷,12号,p.2416-2417。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血压测定时获取的脉搏波数为10拍左右。因此,认为在通过由一次血压测定获取的脉搏波数进行心房颤动的筛选的情况下,无法稳定地进行判定。
但是,就在每个测定机会中始终进行三次血压测定而言,由于一个测定机会所需的总时间变长、在收缩期血压以上反复受到袖带压迫的束缚感等,因此,可以说对于被检测者来说非常麻烦。例如,一般情况下,一次血压测定需要40秒~60秒左右的时间。另外,推荐在测定与测定之间隔开30秒~1分钟的时间间隔。因此,为了进行三次连续血压测定,如图14所示,需要至少180秒以上(第一次测定40秒+间隔30秒+第二次测定40秒+间隔30秒+第三次测定40秒)的总时间。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比较短的时间高精度地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电子血压计以及电子血压计中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电子血压计,基于通过被测定部位的动脉的脉搏波来测定血压,其特征在于,
具有:
袖带压控制部,进行对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袖带的压力进行加压或减压的控制;
压力检测部,在基于所述袖带压控制部的加压过程或减压过程中,检测表示所述袖带的压力的袖带压信号;
血压测定部,取出与所述袖带压信号重叠的表示脉搏波的脉搏波信号,基于该脉搏波信号来测定血压;
脉搏波间隔计算部,针对某个被检测者的每一个测定机会,基于仅在一个加压过程或一个减压过程中得到的所述脉搏波信号,求出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以及
判定部,对关于所述被检测者的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所述数据组进行合计,求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基于在合计后的所述数据组中是否存在相对于所述平均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一个测定机会”是指被检测者暂时地佩戴袖带的用于血压测定的机会。在本发明中,预定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一次血压测定。
“仅一个加压过程或一个减压过程”是指,仅是每一个测定机会中的一次血压测定。作为一个数据组中包含的数据数量,典型的地假定为十个左右。
作为“三个测定机会”,例如,假定为某天的早上一次、白天一次、晚上一次这样的三次测定机会、或者某天的早上一次、第二天的早上一次、第三天的早上一次这样的三次的测定机会等。
“脉搏波间隔”是指,脉搏波的峰值对峰值的间隔(或者与其相当的谷值对谷值的间隔)。
“不规则脉搏波”是指,脉搏波间隔相对于平均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的脉搏波。“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是指,例如相对于平均值在±25%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电子血压计中,基于通过被测定部位的动脉的脉搏波,以如下方式来测定血压。首先,被检测者将袖带佩戴于被测定部位并等待测定机会。袖带压控制部在加压过程或减压过程中控制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袖带的压力。在基于所述袖带压控制部的所述加压过程或所述减压过程中,压力检测部检测表示所述袖带的压力的袖带压信号。血压测定部取出与所述袖带压信号重叠的表示脉搏波的脉搏波信号,基于该脉搏波信号来测定血压。这样,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一次血压测定。
在此,脉搏波间隔计算部针对某个被检测者的每一个测定机会,基于仅在一个加压过程或一个减压过程中得到的所述脉搏波信号,求出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作为一个数据组中包含的数据数量,典型地假定为十个左右。如上所述,认为在数据数量十个左右时无法高精度地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因此,在该电子血压计中,判定部对关于所述被检测者的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所述数据组进行合计,求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基于在合计后的所述数据组中是否存在相对于所述平均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所述判定的基础的数据数量与以往方式(是指非专利文献1所述的每一个测定机会连续进行三次血压测定的方式。以下同样)中的连续的三次血压测定的数据数量相同程度或者更多。因此,根据该电子血压计,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另外,在该电子血压计中,为了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在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就足够了,因此,每一个测定机会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即可。此外,也可以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多次的血压测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部构成为,
针对所述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所述数据组,分别求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判定在该数据组中是否存在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按所述每一个测定机会求出表示是否产生了不规则脉搏波的个别判定结果,
只要在所述三个测定机会中的两个测定机会以上得到产生了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时,就判定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所述判定部针对所述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所述数据组,分别求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判定在该数据组中是否存在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按所述每一个测定机会求出关于是否产生了不规则脉搏波的个别判定结果。进而,只要在所述三个测定机会中的两个测定机会以上得到了产生了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时,所述判定部就判定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算法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三个测定机会的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在预先设定的容许期间内。
“预先设定的容许期间”是指例如一天。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由于构成所述三个测定机会的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在预先设定的容许期间内,因此能够提高所述判定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将所述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与测定日期时间建立对应地存储,
所述判定部从最新的结果回溯并搜索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只要满足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在所述容许期间内这样的条件且关于所述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凑齐时,就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存储部将所述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与测定日期时间建立对应地存储。所述判定部从最新的结果回溯并搜索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只要满足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在所述容许期间内这样的条件且关于所述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凑齐时,就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反之,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超过所述容许期间这样的旧的个别判定结果不用作基于所述判定部的判定的基础。因此,能够提高所述判定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和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个测定机会仅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在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次测定机会反复进行三次以上血压测定,
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所述判定部判定在所述合计后的表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通知部,当满足所述频发条件时,所述通知部进行催促从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通知。
作为“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可举出如下条件等:
i)在关于最新的两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
ii)在关于最新的五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的过半数(即,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
iii)在关于每天的相同时间段(早上、白天、晚上等)的最新的两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
iv)在关于每天的相同时间段(早上、白天、晚上等)的最新的五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的过半数(即,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默认地,成为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在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个测定机会仅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所述判定部判定在所述合计后的表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当满足所述频发条件时,通知部进行催促从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通知。通过该通知,催促用户(包括所述被检测者、医生、护士等医疗相关人员。以下同样)从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如果切换为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则与通常血压测定模式相比,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心房颤动的筛选。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和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个测定机会仅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在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个测定机会反复进行三次以上血压测定,
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所述判定部判定在所述合计后的表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模式控制部,当满足所述频发条件时,所述模式控制部进行从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控制。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中,默认地,成为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在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个测定机会仅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所述判定部判定在所述合计后的表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当满足所述频发条件时,模式控制部进行从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控制。在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每一个测定机会反复进行三次以上血压测定。因此,在该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与通常血压测定模式相比,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
在另一个方面中,本发明的电子血压计中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该电子血压计基于通过被测定部位的动脉的脉搏波来测定血压,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
袖带压控制部,进行对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袖带的压力进行加压或减压的控制;
压力检测部,在基于所述袖带压控制部的加压过程或减压过程中,检测表示所述袖带的压力的袖带压信号;以及
血压测定部,取出与所述袖带压信号重叠的表示脉搏波的脉搏波信号,基于该脉搏波信号来测定血压;
在所述心房颤动判定方法中,
针对某个被检测者的每一个测定机会,基于仅在一个加压过程或一个减压过程中得到的所述脉搏波信号,求出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
对关于所述被检测者的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所述数据组进行合计,求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基于在合计后的所述数据组中是否存在相对于所述平均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血压计中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而且,为了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就足够了,因此,每一个测定机会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即可。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可知,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血压计以及电子血压计中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能够在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比较短的时间高精度地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的框结构的图。
图2(A)表示在上述电子血压计的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流程的图。图2(B)是表示在图2(A)的流程中,在存储器内搜索用于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对象数据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3(A)是表示上述电子血压计进行的血压测定的流程的图。图3(B)是例示标准的脉搏波间隔的图。图3(C)是例示发生不规则脉搏波的脉搏波间隔的图。
图4(A)是例示在上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判定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时显示在显示器的画面的图。图4(B)是例示在上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或者与心房颤动相关的信息)时显示在显示器的画面的图。
图5(A)是例示基于关于某个被检测者(心房颤动患者A)的以往方式的判定对象数据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的图。图5(B)是例示基于关于该被检测者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判定对象数据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的图。
图6(A)是例示基于关于另一个被检测者(心房颤动患者B)的以往方式的判定对象数据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的图。图6(B)是例示基于关于该被检测者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判定对象数据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的图。
图7(A)是例示基于关于又一个被检测者(健康者C)的以往方式的判定对象数据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的图。图7(B)是例示基于关于该被检测者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判定对象数据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使用关于上述被检测者(心房颤动患者A)的另一个判定对象数据,来判断判定对象数据是否凑齐的方法的图。
图9(A)是表示在上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判定关于被检测者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的流程的图。图9(B)是表示在上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判定关于被检测者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的另一个流程的图。
图10是表示基于上述电子血压计的心房颤动筛选模式的流程的图。
图11(A)是例示通过图9(A)的流程判定为满足频发条件时显示于显示器的画面的图。图11(B)是例示通过图9(B)的流程判定为满足频发条件时显示于显示器的画面的图。
图12是例示基于关于某个被检测者(心房颤动患者A)的图9(A)或图9(B)的流程的判定对象数据和是否满足频发条件的判定结果的图。
图13是例示基于关于上述被检测者(心房颤动患者A)的图9(A)或图9(B)的流程的另一个判定对象数据和是否满足频发条件的判定结果的图。
图14是表示在通过以往方式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每一个测定机会所需的总时间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血压计的结构)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血压计1的外观。该血压计1大致具有:血压测定用袖带20,卷绕被检测者的棒状的被测定部位(例如上臂)而被佩戴;以及主体10,搭载有用于血压测定的要素。
上述袖带20是一般的袖带,通过细长的带状的外布21与内布23之间夹着流体袋22,并对这些外布21、内布23的周缘部进行缝制或熔接而构成。
主体10搭载有作为处理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0、显示器50、操作部52、作为存储部的存储器51、电源部53、压力传感器31、振荡电路310、泵32、泵驱动电路320、阀33、以及阀驱动电路330。在本例中,与压力传感器31连接的空气配管39a、与泵32连接的空气配管39b、与阀33连接的空气配管39c合流,成为一条空气配管39,以流体可流通的方式与袖带20内的流体袋22连接。以下,包括上述空气配管39a、39b、39c在内统称为空气配管39。
在本例中,显示器50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构成,根据来自CPU100的控制信号显示规定的信息。在本例中,如图4(B)中例示那样,显示器50从上依次具有用于显示收缩期血压SYS(Systolic Blood Pressure,单位:mmHg)的SYS显示区域501、用于显示舒张期血压DIA(Diastolic Blood Pressure,单位:mmHg)的DIA显示区域502、用于显示脉搏数PLS(单位:拍/分钟)的PLS显示区域503、用于显示与被检测者的心房颤动相关的信息的AF显示区域504。此外,在图4(B)中,为了方便,用虚线的框图示各显示区域501、502、503、504,但实际上不显示虚线的框。显示器50可以由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构成,也可以包括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在本例中,图1中所示的操作部52包括用于受理血压的测定开始/停止的指示的测定开关52A、用于调取记录的血压测定等结果的存储器开关52B、用于受理在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与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之间切换模式的指示的模式切换开关52C,将与用户的指示相对应的操作信号输入至CPU100。
在此,“通常血压测定模式”是指,每一个测定机会仅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在凑齐判定对象数据时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模式。“心房颤动筛选模式”是指,每一个测定机会反复进行三次以上的血压测定,在凑齐判定对象数据时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模式。
存储器51存储用于控制血压计1的程序的数据、用于设定血压计1的各种功能的设定数据、血压值的测定结果的数据等。另外,存储器51也被用作程序被执行时的工作存储器等。
CPU100根据存储于存储器51中的用于控制血压计1的程序,来控制该血压计1整体的动作。关于具体的控制将在后面说明。
在本例中,压力传感器31由压电电阻式半导体压力传感器构成。该压力传感器31通过空气配管39,将内置于袖带20的流体袋22内的压力(将其称为“袖带压Pc”)作为基于压电电阻效应的电阻输出。振荡电路310以与来自压力传感器31的电阻对应的振荡频率进行振荡。CPU100根据该振荡频率求出袖带压Pc。压力传感器31、振荡电路310、CPU100作为整体构成检测袖带20的压力的压力检测部。如后所述,在袖带压Pc重叠有基于被测定部位所示的脉搏波的压力变动成分(将其称为“脉搏波信号Pm”)。
泵32基于从CPU100提供的控制信号被泵驱动电路320驱动,通过空气配管39向内置于袖带20的流体袋22供给空气。由此,流体袋22的压力(袖带压Pc)被加压。阀33由常开型的电磁阀构成,基于从CPU100提供的控制信号被阀驱动电路330驱动而进行开闭,以通过空气配管39排出或封入流体袋22内的空气来控制袖带压Pc。泵32、泵驱动电路320、阀33、阀驱动电路330、CPU100作为整体构成对袖带压Pc进行加压或减压的控制的袖带压控制部。
电源部53向CPU100、显示器50、存储器51、压力传感器31、泵32、阀33、其他主体10内的各部供给电力。
(第一实施方式)
图2(A)示出了在基于血压计1的CPU100的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流程。该流程相当于某个被检测者的一个测定机会的处理(包括一次血压测定)。在本例中,作为测定机会,假设为早上(04:00~10:00)一次、白天(10:00~19:00)一次、晚上(19:00~02:00)一次。
在袖带20被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佩戴状态下,当被检测者按下设置于主体10的测定开关52A时(图2(A)的步骤S101),CPU100首先执行血压测定的处理(图2(A)的步骤S102)。
具体而言,如图3(A)的步骤S1所示,CPU100首先进行初始化。即,CPU100使处理用存储器区域初始化并且使泵32停止,在打开阀33的状态下,进行压力传感器31的0mmHg调整(将大气压设定为0mmHg)。
接下来,CPU100作为压力控制部发挥作用,关闭阀33(步骤S2),驱动泵32,开始袖带20的加压(步骤S3)。即,CPU100从泵32通过空气配管39向内置于袖带20的流体袋22供给空气。伴随与此,CPU100作为压力检测部发挥作用,通过空气配管39由压力传感器31检测袖带20(流体袋22)内的压力(袖带压Pc),基于袖带压Pc来控制基于泵32的加压速度。由此,袖带20被加压,通过被测定部位的动脉被压迫。在此,在由压力传感器31检测的袖带压Pc中除了顺畅地变化的成分(直流成分)以外,还重叠有基于脉搏波的压力变动成分(脉搏波信号Pm)。
接着,当袖带压Pc到达预先设定的值(在本例中,以充分超过被检测者的假定的血压值的方式设定为例如200mmHg)时(步骤S4为“是”),CPU100使泵32停止(步骤S5)。
接下来,CPU100作为压力控制部发挥作用,缓缓打开阀33(步骤S6)。由此,对袖带压Pc以大致恒定速度进行减压。在该减压过程中,CPU100进行滤波而从袖带压Pc提取脉搏波信号Pm。然后,在步骤S7中,CPU100作为血压测定部发挥作用,基于在该时间点获取的脉搏波信号Pm,通过公知的示波法来试着计算血压值(收缩期血压SYS(Systolic BloodPressure)和舒张期血压DIA(Diastolic Blood Pressure))。另外,CPU100基于上述脉搏波信号Pm来计算脉搏数PLS[拍/分钟]。进而,CPU100作为脉搏波间隔计算部发挥作用,基于关于当前的测定机会(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测定机会与测定次数同义)的上述脉搏波信号Pm,求出表示脉搏波间隔(将其用“Δt”表示)的数据组。进而,CPU100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针对表示上述脉搏波间隔Δt的数据组,求出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将其用“Δtave”表示),并且判定在该数据组中是否存在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
在该例中,如图3(B)(以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脉搏波信号Pm来表示脉搏波波形的曲线图)例示那样,脉搏波间隔△t被确定为脉搏波Pw的峰值对峰值的间隔。不规则脉搏波是指,相对于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Δtave超过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在本例中为±25%)的脉搏波。例如,在图3(C)中所示的脉搏波Pw1中,与前面相邻的脉搏波的间隔Δt1、或者与后面相邻的脉搏波的间隔Δt2相对于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Δtave超过容许范围±25%。因此,脉搏波Pw1被判定为不规则脉搏波。
在本例中,CPU100将在关于当前的测定机会的数据组中产生不规则脉搏波的次数(将其称为“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计算为个别判定结果。如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0,则表示关于当前的测定机会没有产生不规则脉搏波。另外,如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1以上,则表示关于当前的测定机会产生了不规则脉搏波。
CPU100在由于数据不足而还无法计算血压值SYS、DIA、脉搏数PLS和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情况下(图3(A)的步骤S8为“否”),直到能够计算为止重复步骤S6~S8的处理。
这样,若能够计算血压值SYS、DIA、脉搏数PLS和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步骤S8为“是”),则CPU100作为压力控制部发挥作用,打开阀33,进行急速排出袖带20(流体袋22)内的空气的控制(步骤S9)。
然后,在图3(A)的步骤S10中,CPU100进行将血压值SYS、DIA和脉搏数PLS显示于显示器50的控制。由此,如图4(B)所示,在显示器50内的SYS显示区域501、DIA显示区域502、PLS显示区域503分别显示有例如收缩期血压SYS=130mmHg、舒张期血压DIA=72mmHg、脉搏数PLS=66拍/分钟。此外,在图3(A)的步骤S7中,由于还未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因此在AF显示区域504未显示任何信息。但是,如果关于当前的测定机会的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1以上,则也可以在AF显示区域504显示表示产生了“不规则脉搏波”的标记、消息等。
进而,在图3(A)的步骤S10中,CPU100针对上述被检测者的当前的测定机会,进行将测定日期时间、血压值SYS、DIA、脉搏数PLS、和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相互建立对应地保存在存储器51中的控制。由此,如图5(B)所例示那样,作为存储器51内的表格,针对上述被检测者(在本例中为心房颤动患者A)的当前的测定机会,在本例中,在图5(B)的表格的第一段(是指表头正下方的段数,以下同样)中以测定日期为09/22、测定时刻为21:17、血压值SYS、DIA以及脉搏数PLS为130/72/66、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0这样的方式相互建立对应地保存。此外,血压值SYS、DIA以及脉搏数PLS的单位为了简单而省略了图示,但如上所述,关于血压值SYS、DIA为mmHg,关于脉搏数PLS为拍/分钟(以下同样)。这样一来,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一次血压测定。然后,返回图2(A)的流程。
此外,在上例中,在袖带20(流体袋22)的减压过程中计算了血压值、脉搏数PLS、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袖带20(流体袋22)的加压过程中计算。
接着,在图2(A)的步骤S103中,CPU100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从最新的测定(当前的测定机会)回溯地搜索存储于存储器51中的个别判定结果,判断判定对象数据是否凑齐。
具体而言,如图2(B)所示,从当前的测定机会回溯,判定在容许期间(在本例中为一天)内是否有上次的测定机会的数据(图2(B)的步骤S131),如果有(步骤S131为“是”),则进一步从上次的测定机会回溯,判定在容许期间(在本例中为一天)内是否有上上次的测定机会的数据(步骤S132)。如果没有任何数据(步骤S131或S132中为“否”),则结束该通常血压测定模式的处理。
例如,当前的测定机会相对于图5(B)中的第一段(测定日期为09/22,测定时刻为21:17),如果没有上次的测定机会的数据(步骤S131为“否”),则结束该通常血压测定模式的处理。
在下一个测定机会中,在袖带20被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佩戴状态下,当上述被检测者按下设置于主体10的测定开关52A时(图2(A)的步骤S101),CPU100再次开始血压测定的处理(图2(A)的步骤S102)。通过该血压测定的处理,如图5(B)中的第二段所示,保存有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08:39、血压值SYS、DIA以及脉搏数PLS为124/78/76、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5这样的数据。在该测定机会中,由于也没有上上次的测定机会的数据(步骤S132为“否”),因此结束该通常血压测定模式的处理。
进而,在下一个测定机会中,在袖带20被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佩戴状态下,当上述被检测者按下设置于主体10的测定开关52A时(图2(A)的步骤S101),CPU100再次开始血压测定的处理(图2(A)的步骤S102)。通过该血压测定的处理,如图5(B)中的第三段所示,保存有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16:14、血压值SYS、DIA以及脉搏数PLS为117/72/59、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5这样的数据。在该测定机会中,满足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在上述容许期间内这样的条件,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个别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数据)D1凑齐(图2(B)的步骤S131以及S132为“是”)。因此,CPU100判断为判定对象数据D1凑齐(图2(A)的步骤S103为“是”)。此外,上述容许期间为一天以内,也可以跨天。
此时,CPU100进一步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判定是否得到了在三个测定机会中的两个测定机会以上产生了不规则脉搏波的个别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图2(A)的步骤S104)。在图5(B)的例子中,在第一段的测定机会(上上次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为09/22,测定时刻为21:17),没有不规则脉搏波产生(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0),在第二段的测定机会(上次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08:39),有不规则脉搏波产生(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5),在第三段的测定机会(当前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16:14),有不规则脉搏波产生(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5)。在本例中,由于在三个测定机会中的两个测定机会中产生不规则脉搏波,因此判定为有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为了容易理解,在图5(B)的最右栏中示出判定对象数据D1的范围,并且表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此外,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用“Non-AF”表示。
接下来,CPU100进行将除了关于当前的测定机会的血压值SYS、DIA和脉搏数PLS以外,还将表示具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意思的信息显示于显示器50的控制。在本例中,如图4(A)所示,在显示器50的AF显示区域504显示有“有心房颤动的可能性”这样的消息。此外,代替消息或者除了消息以外,还可以显示表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标记。
然后,在下下次测定机会中,在袖带20被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佩戴状态下,当上述被检测者按下设置于主体10的测定开关52A时(图2(A)的步骤S101),CPU100再次开始血压测定的处理(图2(A)的步骤S102)。通过该血压测定的处理,如图5(B)中的第四段所示,保存有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21:52、血压值SYS、DIA以及脉搏数PLS为112/70/61、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3这样的数据。在该情况下,在图2(A)的步骤S103中,判断为图5(B)中的第二段~第四段所示的判定对象数据D2凑齐。在本例中,由于在三个测定机会中的三个测定机会全部都产生不规则脉搏波,因此在图2(A)的步骤S104中,判断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之后也是同样地,只要上述被检测者在早上一次、白天一次、晚上一次的测定机会中反复进行血压测定,就判定每个测定机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基于CPU100的上述判定的基础的数据数量与以往方式中的连续的三次的血压测定的数据数量相同程度或者更多。因此,根据该血压计1,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另外,能够以简单的算法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另外,在该血压计1中,为了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由于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一次的血压测定就足够了,因此每一个测定机会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即可。此外,也可以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多次的血压测定。
此外,在图2(A)的步骤S103中,即使得到了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个别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数据),如果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偏离上述容许期间(图2(B)的步骤S131或S132为“否”,因此图2(A)的步骤S103为“否”),则CPU100不进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束该通常血压测定模式的处理。例如,在图8的表格的第一段~第三段中,关于上述被检测者的三个测定机会,得到产生了不规则脉搏波的个别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数据D7。具体而言,在第一段的测定机会(上上次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为09/17,测定时刻为11:10)没有产生不规则脉搏波(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0),在第二段的测定机会(上次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为09/20,测定时刻为08:36)没有产生不规则脉搏波(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0),在第三段的测定机会(当前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为09/21,测定时刻为07:40)有产生不规则脉搏波(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1)。在本例中,从第三段的测定机会(当前的测定机会)到第二段的测定机会(上次的测定机会)为止是一天以内,因此在容许期间内(图2(B)的步骤S131为“是”)。但是,从第二段的测定机会(上次的测定机会)到第一段的测定机会(上上次的测定机会)由于回溯超过两天,因此偏离容许期间(图2(B)的步骤S132为“否”,因此图2(A)的步骤S103为“否”)。因此,不进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图2(A)的步骤S104)。此外,在图8的最右栏中将这种情况表示为“D7:容许期间外”。
这样,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超过上述容许期间那样的旧的个别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数据)不用作基于CPU100的上述判定的基础。因此,能够提高判定的可靠性。
(以往方式与本发明的比较验证)
例如,图5(A)示出了上述被检测者(在本例中为心房颤动患者A)按照以往方式在每一个测定机会连续进行三次血压测定时的数据。在本例中,如图5(A)的表格的第一段~第三段所示,测定日期09/22的21点时间段(晚上)的测定机会连续进行三次血压测定。在测定时刻21:17、21:18、21:19的血压测定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均为0。将这些作为判定对象数据,在按照以往方式(在连续的三次的血压测定中,将产生一次以上不规则脉搏波的测定次数为二次以上的情况判定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进行了判定的情况下,得到了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Non-AF”。接着,如图5(A)中的第四段~第六段所示,在测定日期09/23的8点时间段(早上)的测定机会连续进行三次血压测定。在测定时刻08:39、08:40、08:42的血压测定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分别为5、2、7。将这些作为判定对象数据,在按照以往方式进行判定的情况下,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以下,同样地,即使关于图5(A)中的第七段~第九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23的16点时间段(白天)的测定机会,也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另外,即使关于如图5(A)中的第十段~第十二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23的21点时间段(晚上)的测定机会,也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这样,根据以往方式,由于按上述被检测者的每一个测定机会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因此,即使是心房颤动患者A的数据也依赖于该测定机会时的不规则脉搏波产生状况,判定结果被分为“Non-AF”和“AF”。其理由认为是,即使是心房颤动患者,也不一定经常出现该症状,由于饮酒、压力、睡眠不足等的环境因素而有时仅暂时出现症状。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图5(B)中的关于心房颤动患者A的血压值SYS、DIA、脉搏数PLS、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数据相当于摘录了图5(A)中的各测定机会中的第一次的血压测定的数据。具体而言,图5(A)中的第一段~第三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22的21点时间段(晚上)的数据中的第一段(测定日期为09/22,测定时刻为21:17)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5(B)中的第一段的数据。另外,图5(A)中的第四段~第六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23的8点时间段(早上)的数据中的第四段(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08:39)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5(B)中的第二段的数据。以下同样地,图5(A)中的第七段~第九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23的16点时间段(白天)的数据中的第七段(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16:14)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5(B)中的第三段的数据。另外,图5(A)中的第十段~第十二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23的21点时间段(晚上)的数据中的第十段(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21:52)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5(B)中的第四段的数据。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得到了图5(B)中的第三段(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16:14)的数据的测定机会中,判定对象数据D1凑齐,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另外,在得到了图5(B)中的第四段(测定日期为09/23,测定时刻为21:52)的数据的测定机会中,判定对象数据D2凑齐,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这样,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只要在三个测定机会中的两个测定机会以上得到了产生不规则脉搏波的个别判定结果时,判定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因此,与以往方式相比,不规则脉搏波产生状况相对于特定的测定机会的依赖性得到缓和,其结果认为是,针对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得到了妥当的(精度良好)判定结果。
图6(A)示出了按照以往方式另一个被检测者(在本例中为心房颤动患者B)在每一个测定机会连续进行三次血压测定时的数据。在本例中,如图6(A)的表格的第一段~第三段所示,在测定日期09/16的19点时间段(晚上)的测定机会连续进行三次血压测定。在测定时刻19:32、19:35、19:36的血压测定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分别为6、2、3。将这些作为判定对象数据,在按照以往方式(将在连续的三次的血压测定中产生了一次以上不规则脉搏波的测定次数为二次以上的情况判定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进行了判定的情况下,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接着,如图6(A)中的第四段~第五段所示,在测定日期09/17的6点时间段(早上)的测定机会中连续地进行二次血压测定。在测定时刻06:08、06:11的血压测定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分别为3、4。在该情况下,由于停止于二次的血压测定,因此,在以往方式中,判定对象数据未凑齐,成为“测定次数不足”的结果。接着,如图6(A)中的第六段~第八段所示,在测定日期09/17的12点时间段(白天)的测定机会中连续地进行三次血压测定。在测定时刻12:49、12:50、12:51的血压测定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分别为2、4、6。将这些作为判定对象数据,在按照以往方式进行了判定的情况下,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以下同样地,即使关于图6(A)中的第九段~第十一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17的19点时间段(晚上)的测定机会,也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这样,根据以往方式,针对上述被检测者的某个测定机会,在因某种理由(对被检测者进行的测定次数的错误、血压计的故障等)而血压测定不足三次的情况下,成为测定次数不足,不进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
图6(B)所示的关于心房颤动患者B的血压值SYS、DIA、脉搏数PLS、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数据相当于为了执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而摘录了图6(A)中的各测定机会中的第一次血压测定的数据。具体而言,图6(A)的表格的第一段~第三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16的19点时间段(晚上)的数据中的第一段(测定日期为09/16,测定时刻为19:32)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6(B)的表格的第一段的数据。另外,图6(A)中的第四段~第五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17的6点时间段(早上)的数据中的第四段(测定日期为09/17,测定时刻为06:08)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6(B)中的第二段的数据。以下同样地,图6(A)中的第六段~第八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17的12点时间段(白天)的数据中的第六段(测定日期为09/17,测定时刻为12:49)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6(B)中的第三段的数据。另外,图6(A)中的第九段~第十一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9/17的19点时间段(晚上)的数据中的第九段(测定日期为09/17,测定时刻为19:35)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6(B)中的第四段的数据。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得到了图6(B)中的第三段(测定日期为09/17,测定时刻为12:49)的数据的测定机会中,判定对象数据D3凑齐,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另外,在得到了图6(B)中的第四段(测定日期为09/17,测定时刻为19:35)的数据的测定机会中,判定对象数据D4凑齐,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这样,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由于使用每一个测定机会仅一次血压测定的数据,因此,在针对心房颤动患者B凑齐判定对象数据后的第三段(测定日期为09/17,测定时刻为12:49)的测定机会以后,在每个测定机会都得到了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因此,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只要被检测者在将袖带20暂时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即可,因此可以说不易发生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测定次数不足。
图7(A)示出了按照以往方式又一个被检测者(在本例中为健康者C)在每一个测定机会连续地进行三次血压测定时的数据。在本例中,如图7(A)的表格的第一段~第三段所示,在测定日期08/01的4点时间段(早上)的测定机会连续地进行三次血压测定。在测定时刻04:51、04:52、04:53的血压测定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均为0。在将这些作为判定对象数据,按照以往方式进行了判定的情况下,得到了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Non-AF”。接着,如图7(A)中的第四段~第六段所示,在测定日期08/01的13点时间段(白天)的测定机会连续地进行三次血压测定。在测定时刻13:35、13:36、13:37的血压测定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均为0。在将这些作为判定对象数据,按照以往方式进行了判定的情况下,得到了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Non-AF”。以下同样地,即使针对图7(A)中的第七段~第九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8/01的22点时间段(晚上)的测定机会,也得到了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Non-AF”。另外,即使针对图7(A)中的第十段~第十二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8/02的5点时间段(早上)的测定机会,也得到了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Non-AF”。这样,根据以往方式,针对健康者C,测定机会的每一次都得到了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Non-AF”。
图7(B)所示的关于健康者C的血压值SYS、DIA、脉搏数PLS、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数据相当于为了执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而摘录了图7(A)中的各测定机会中的第一次的血压测定的数据。具体而言,图7(A)的表格的第一段~第三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8/01的4点时间段(早上)的数据中的第一段(测定日期为08/01,测定时刻为04:51)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7(B)的表格的第一段的数据。另外,图7(A)中的第四段~第六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8/01的13点时间段(白天)的数据中的第四段(测定日期为08/01,测定时刻为13:35)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7(B)中的第二段的数据。以下同样地,图7(A)中的第七段~第九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8/01的22点时间段(晚上)的数据中的第七段(测定日期为08/01,测定时刻为22:53)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7(B)中的第三段的数据。另外,图7(A)中的第十段~第十二段所示的测定日期08/02的5点时间段(早上)的数据中的第十段(测定日期为08/02,测定时刻为05:00)的数据被采用作为图7(B)中的第四段的数据。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得到了图7(B)中的第三段(测定日期为08/01,测定时刻为22:53)的数据的测定机会中,判定对象数据D5凑齐,得到了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Non-AF”。另外,在得到了图6(B)中的第四段(测定日期为08/02,测定时刻为05:00)的数据的测定机会中,判定对象数据D6凑齐,得到了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Non-AF”。这样,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对于健康者C来说,凑齐了判定对象数据的第三段(测定日期为08/01,测定时刻为22:53)的测定机会以后在测定机会的每一次都得到了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Non-AF”。
这样,从图5(A)的判定结果与图5(B)的判定结果的比较、图6(A)的判定结果与图6(B)的判定结果的比较、图7(A)的判定结果与图7(B)的判定结果的比较能够验证,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另外,从图6(A)的判定结果与图6(B)的判定结果的比较可以说,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被检测者将袖带20暂时地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每一个测定机会中仅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就足够了,因此,不易发生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测定次数不足。
关于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为容许期间“一天以内”这样的条件,不是严格的数值,而是例如四舍五入小数点以下的一天以内即可(以下同样)。
此外,在上面的例子中,作为测定机会,假定为早上(04:00~10:00)一次、白天(10:00~19:00)一次、晚上(19:00~02:00)一次,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8的表格的第五段~第七段所示,也可以设定为某一天的早上一次、第二天的早上一次、第三天的早上一次这样的三次测定机会。具体而言,图8中的第五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3,测定时刻08:39)相当于某一天的早上一次,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5。第六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08:16)相当于第二天的早上一次,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2。另外,第七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5,测定时刻08:32)相当于第三天的早上一次,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0。在本例中,在第七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5,测定时刻08:32)中,判定对象数据D8凑齐,得到了有产生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结果“AF”。这样,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假定为某一天的早上一次、第二天的早上一次、第三天的早上一次这样的三次测定机会。
另外,在上面的例子中,虽然将三次测定机会的数据组作为判定对象数据,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四次以上的测定机会的数据组作为判定对象数据。
另外,在上面的例子中,在图3(A)的步骤S7中,求出了在每一个测定机会中产生了不规则脉搏波的个别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关于被检测者的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一并进行合计,求出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在一并合计的数据组中,基于是否存在相对于平均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9(A)示出了在上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判定关于被检测者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选设定的频发条件的流程。
作为“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可举出如下条件等:
i)在关于最新的两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
ii)在关于最新的五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的过半数(即,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
iii)在关于每天的相同时间段(早上、白天、晚上等)的最新的两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
iv)在关于每天的相同时间段(早上、白天、晚上等)的最新的五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的过半数(即,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
在确定了上述i)、iii)的频发条件的情况下,作为判定对象数据,需要凑齐关于容许期间内的两个测定机会的个别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数据)。在确定了上述ii)、iv)的频发条件的情况下,作为判定对象数据,需要凑齐关于容许期间内的五个测定机会的个别判定结果。这样,根据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作为判定对象数据,确定需要凑齐关于几个测定机会的个别判定结果。
在最初的例子中,频发条件设定为上述i)的“在关于最新的两个测定机会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
在袖带20被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佩戴状态下,当被检测者(在本例中为心房颤动患者A)按下设置于主体10的测定开关52A时(图2(A)的步骤S201),CPU100首先执行血压测定的处理(图9(A)的步骤S202)。在该步骤S202中,与图2(A)的步骤S102同样地,CPU100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在关于当前的测定机会(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仅限于通常血压测定模式,测定机会与测定次数同义)的数据组中,计算作为个别判定结果的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
在此,例如图12的表格的第一段~第二段的数据已经保存,当前的测定机会的数据被保存在图12的表格的第三段。具体而言,在图12中的第一段的测定机会(上上次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17,测定时刻11:10)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0。在第二段的测定机会(上次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18,测定时刻21:41)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1。在第三段的测定机会(当前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19,测定时刻17:09)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1。
接着,在图9(A)的步骤S203中,CPU100从最新的测定机会(当前的测定机会)回溯并搜索存储于存储器51中的个别判定结果,判断判定对象数据是否凑齐。在图12中的第二段~第三段的例子中,得到关于两个测定机会的个别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的数据)。因此,CPU100判断为判定对象数据D9凑齐(图9(A)的步骤S203为“是”)。此外,如果判定对象数据未凑齐(步骤S203为“否”),则结束处理并等待下次的测定机会。
在上述判定对象数据凑齐的情况下,在图9(A)的步骤S204中,CPU100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判定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在图12中的第二段~第三段的例子中,在上次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18,测定时刻21:41)和当前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19,测定时刻17:09)中,各自的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1以上。因此,CPU100判定为满足上述i)的“在关于最新的两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图9(A)的步骤S204为“是”)。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2的最右栏示出判定对象数据D9的范围,并且表示满足频发条件的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频发”。此外,如果不满足频发条件(步骤S204中为“否”),则结束处理并等待下次的测定机会。
在满足上述频发条件的情况下,在图9(A)的步骤S205中,CPU100作为通知部发挥作用,进行催促从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通知。例如,如图11(A)所示,在显示器50的AF显示区域504显示“推荐心房颤动模式测定”这样的消息。通过该通知,催促用户(包括被检测者、医生、护士等医疗相关人员)从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后述)切换。如果用户通过模式切换开关52C(参照图1)切换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则与通常血压测定模式相比,能更高精度地进行心房颤动的筛选。此外,代替消息或者除了消息以外,也可以显示催促向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标记。
取而代之,如图9(B)的步骤S205′所示,CPU100也可以作为模式控制部发挥作用,进行从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控制。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1(B)所示,在显示器50的AF显示区域504显示“下次用心房颤动模式进行测定”这样的消息。此外,图9(B)的步骤S201~S204与图9(A)的步骤S201~S204相同。
图10示出了血压计1的CPU100的心房颤动筛选模式的流程。在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预定在每一个测定机会重复进行三次以上的血压测定。
在袖带20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佩戴状态下,当被检测者按下设置于主体10的测定开关52A时(图10的步骤S301),CPU100开始心房颤动筛选模式的处理。
在该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CPU100首先执行血压测定的处理(图10的步骤S302)。该步骤S302与图9(A)或图9(B)的步骤S202(具体而言,图3(A)的步骤S1~S10)相同。由此,针对上述被检测者的当前的测定机会中的当前的测定次数,将测定日期时间、血压值SYS、DIA、脉搏数PLS、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相互建立对应地保存于存储器51中。
接着,如图10的步骤S303所示,CPU100判断血压测定(步骤S302)是否仅进行了预先设定的次数(在本例中为三次)。如果血压测定未进行预先设定的次数(步骤S303为“否”),则重复直到进行预先设定的次数为止。由此,关于当前的测定机会连续的三次量的血压测定的数据(即,血压测定的测定日期时间、血压值SYS、DIA、脉搏数PLS、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保存于存储器51中。
接着,如图10的步骤S304所示,CPU100将保存于存储器51中的连续的三次量的血压测定的数据作为判定对象数据,例如,通过以往方式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在连续的三次的血压测定中,将产生了一次以上不规则脉搏波的测定次数为二次以上的情况判定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如果产生了一次以上不规则脉搏波的测定次数为一次以下,则判定为没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接着,如图10的步骤S305所示,CPU100进行除了最后的测定次数的血压值SYS、DIA和脉搏数PLS以外,还将表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意思的信息显示于显示器50的控制。例如,与图4(A)中的AF显示区域504中显示的同样地,显示“有心房颤动的可能性”这样的消息。此外,代替消息或除了消息以外,也可以显示催促向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标记。
这样,在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在每一个测定机会中反复进行三次以上的血压测定。因此,在该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与通常血压测定模式相比,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的判定。
此外,在图10的例中,将关于当前的测定机会连续的三次量的血压测定的数据组作为判定对象数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四次以上的测定机会的数据组作为判定对象数据。
(变形例1)
作为上述频发条件,对采用上述ii)的“在关于最新的五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的过半数(即,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的例子进行说明。
当关注图12的表格的第五段~第九段,在第五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1,测定时刻07:40)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1。在第六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2,测定时刻07:50)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0。在第七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3,测定时刻08:39)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5。在第八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08:16)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2。在第九段的测定机会(当前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5,测定时刻08:32)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0。
在该情况下,在得到图12中的第九段的测定机会(当前的测定机会)的数据时,CPU100判断为判定对象数据D10凑齐(图9(A)的步骤S203为“是”)。然后,在图9(A)的步骤S204中,CPU100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判定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上述ii)的频发条件。在图12中的第五段~第九段的例子中,在第五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1,测定时刻07:40)、第七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3,测定时刻08:39)、以及第八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08:16)这三个测定机会中,各自的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1以上。因此,CPU100判定为满足上述ii)的“在关于最新的五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的过半数(即,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图9(A)的步骤S204为“是”)。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2的最右栏中示出判定对象数据D10的范围,并且表示满足频发条件的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频发”。在该判定之后,如上所述,继续图9(A)的步骤S205或图9(B)的步骤S205′的处理。
(变形例2)
作为上述频发条件,对采用上述iii)的“在关于每天的相同时间段(早上、白天、晚上等)的最新的两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条件”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3的表格在表头表示测定日期09/19、09/20、…、09/25,在表侧表示“早上(04:00~10:00)”、“白天(10:00~19:00)”、“晚上(19:00~02:00)”的测定时间段。在表体的各框内从上依次表示测定时刻(例如,在左上角的框中为08:07)、在该测定时刻得到的血压值SYS、DIA以及脉搏数PLS的值(例如,在左上角的框中为124/76/62)、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例如,在左上角的框中为n=0)。在本例中,在图13中,关注测定日期09/23的白天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3,测定时刻16:14)、和测定日期09/24的白天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15:06)。后者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15:06)设为当前的测定机会。
在该情况下,在得到了上述测定日期09/24的白天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15:06)的数据时,CPU100判断为判定对象数据D11凑齐(图9(A)的步骤S203为“是”)。然后,在图9(A)的步骤S204中,CPU100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判断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上述iii)的频发条件。在上面的例子中,在测定日期09/23的白天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3,测定时刻16:14)、和测定日期09/24的白天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3,测定时刻15:06)中,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均为1以上。因此,CPU100判定为满足上述iii)的“在关于每天的相同时间段(早上、白天、晚上等)的最新的两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图9(A)的步骤S204为“是”)。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3中的白天时间段的栏内示出判定对象数据D11的范围,并且表示满足频发条件的判定结果“不规则脉搏波频发”。在该判定之后,如上所述,继续图9(A)的步骤S205或图9(B)的步骤S205′的处理。
(变形例3)
作为上述频发条件,对采用上述iv)的“在关于每天的相同时间段(早上、白天、晚上等)的最新的五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的过半数(即,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在图13中,关注测定日期09/20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0,测定时刻08:36)、测定日期09/21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1,测定时刻07:40)、测定日期09/22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2,测定时刻07:50)、测定日期09/23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3,测定时刻08:39)、测定日期09/24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08:16)。测定日期09/24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08:16)设为当前的测定机会。
在该情况下,在得到了上述测定日期09/24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08:16)的数据时,CPU100判断为判定对象数据D12凑齐(在图9(A)的步骤S203为“是”)。然后,在图9(A)的步骤S204中,CPU100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判定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上述iv)的频发条件。在上面的例子中,在测定日期09/21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1,测定时刻07:40)、测定日期09/23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3,测定时刻08:39)、测定日期09/24的早上时间段的测定机会(测定日期09/24,测定时刻08:16)这三个测定机会中,各自的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成为1以上。因此,CPU100判断为满足上述iv)的“在关于每天的相同时间段(早上、白天、晚上等)的最新的五个测定机会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的过半数(即,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数据组)中,分别存在一个以上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图9(A)的步骤S204为“是”)。为了方便理解,在图13中的早上时间段的栏内示出判定对象数据D12的范围,并且表示满足频发条件的判定结果“AF频发”。在该判定之后,如上所述,继续图9(A)的步骤S205或图9(B)的步骤S205′的处理。
此外,可以分别单独采用上述i)~iv)的频发条件,取而代之,也可以同时并用这些频发条件。在并用的情况下,在当前的测定机会中满足上述i)~iv)的频发条件中的任一个频发条件时,CPU100判定为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满足频发条件(图9(A)的步骤S204为“是”)。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不规则脉搏波是否频发。
另外,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也可以是如关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述那样的、在每一个测定机会进行一次测定中,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中的两个测定机会以上产生了不规则脉搏波的(不规则脉搏波产生次数n为1以上)这样的条件,换言之,是在关于三个测定机会中的两个测定机会以上的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存在上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这样的条件本身。
在上面的例子中,被测定部位设为上臂,但不限定于此。被测定部位可以是手腕等上臂以外的上肢或者也可以是脚腕等下肢。
在上面的例子中,本发明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适用于通过示波法进行血压测定的血压计。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基于本发明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也能够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子血压计,例如,通过张力测定法(从皮肤之上进行按压,以使血管部分地变为扁平,并基于脉搏波信号对每一拍连续测定血压的方式)进行血压测定的血压计等。
以上的实施方式只是例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所述的多个实施方式可以分别独立地成立,也可以将各个实施方式彼此进行组合。另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各个特征也可以分别独立地成立,也可以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彼此进行组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血压计
10 主体
20 血压测定用袖带
31 压力传感器
50 显示器
51 存储器
52 操作部
100 CPU
Claims (7)
1.一种电子血压计,基于通过被测定部位的动脉的脉搏波来测定血压,其特征在于,
具有:
袖带压控制部,进行对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袖带的压力进行加压或减压的控制;
压力检测部,在基于所述袖带压控制部的加压过程或减压过程中,检测表示所述袖带的压力的袖带压信号;
血压测定部,取出与所述袖带压信号重叠的表示脉搏波的脉搏波信号,基于该脉搏波信号来测定血压;
脉搏波间隔计算部,针对某个被检测者的每一个测定机会,基于仅在一个加压过程或一个减压过程中得到的所述脉搏波信号,求出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以及
判定部,对关于所述被检测者的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所述数据组进行合计,求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基于在合计后的所述数据组中是否存在相对于所述平均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部构成为,
针对所述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所述数据组,分别求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判定在该数据组中是否存在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针对所述每一个测定机会求出表示是否产生了不规则脉搏波的个别判定结果,
只要在所述三个测定机会中的两个测定机会以上得到产生了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时,就判定为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三个测定机会的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在预先设定的容许期间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将所述每一个测定机会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与测定日期时间建立对应地存储,
所述判定部从最新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起回溯并搜索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只要满足测定机会彼此的时间间隔在所述容许期间内这样的条件且关于所述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所述个别判定结果凑齐时,就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和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个测定机会仅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在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次测定机会反复进行三次以上血压测定,
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所述判定部判定在所述合计后的表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通知部,当满足所述频发条件时,所述通知部进行催促从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通知。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和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个测定机会仅进行一次血压测定,在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中,通过所述袖带压控制部、所述压力检测部以及所述血压测定部,每一个测定机会反复进行三次以上血压测定,
在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中,所述判定部判定在所述合计后的表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中,所述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频发条件,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模式控制部,当满足所述频发条件时,所述模式控制部进行从所述通常血压测定模式向所述心房颤动筛选模式切换的控制。
7.一种电子血压计中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该电子血压计基于通过被测定部位的动脉的脉搏波来测定血压,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血压计具有:
袖带压控制部,进行对佩戴于被测定部位的袖带的压力进行加压或减压的控制;
压力检测部,在基于所述袖带压控制部的加压过程或减压过程中,检测表示所述袖带的压力的袖带压信号;以及
血压测定部,取出与所述袖带压信号重叠的表示脉搏波的脉搏波信号,基于该脉搏波信号来测定血压;
在所述心房颤动判定方法中,
针对某个被检测者的每一个测定机会,基于仅在一个加压过程或一个减压过程中得到的所述脉搏波信号,求出表示脉搏波间隔的数据组;
对关于所述被检测者的三个测定机会以上的所述数据组进行合计,求出所述脉搏波间隔的平均值,并且基于在合计后的所述数据组中是否存在相对于所述平均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的不规则脉搏波的数据,来判定是否有产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212869 | 2020-12-22 | ||
JP2020212869A JP7643036B2 (ja) | 2020-12-22 | 2020-12-22 | 電子血圧計、および、電子血圧計における心房細動判定方法 |
PCT/JP2021/045149 WO2022138169A1 (ja) | 2020-12-22 | 2021-12-08 | 電子血圧計、および、電子血圧計における心房細動判定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34947A true CN116634947A (zh) | 2023-08-22 |
Family
ID=8215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86188.4A Pending CN116634947A (zh) | 2020-12-22 | 2021-12-08 | 电子血压计、以及电子血压计中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09934A1 (zh) |
JP (1) | JP7643036B2 (zh) |
CN (1) | CN116634947A (zh) |
DE (1) | DE112021006676T5 (zh) |
WO (1) | WO202213816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37521A (ja) * | 2022-09-07 | 2024-03-19 |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 血圧計、および血圧計の制御方法 |
JP2024037519A (ja) * | 2022-09-07 | 2024-03-19 |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 血圧計、および血圧測定方法 |
JP2024043198A (ja) * | 2022-09-16 | 2024-03-29 |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 血圧計、および血圧測定方法 |
JP2024043196A (ja) * | 2022-09-16 | 2024-03-29 |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 血圧計、および血圧測定方法 |
JP2024083052A (ja) * | 2022-12-09 | 2024-06-20 |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 血圧計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73496A (zh) * | 2006-05-17 | 2007-11-21 | 优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判断心跳不规则的方法及其装置 |
JP2009089883A (ja) * | 2007-10-09 | 2009-04-30 | Konica Minolta Sensing Inc | 心房細動検出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JP2015150095A (ja) * | 2014-02-12 | 2015-08-24 | 株式会社エー・アンド・デイ | 血圧計 |
CN105943003A (zh) * | 2016-04-18 | 2016-09-21 | 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 |
JP2018153487A (ja) * | 2017-03-17 | 2018-10-04 | 株式会社エー・アンド・デイ | 生体の心房細動判定装置 |
WO2020012793A1 (ja) * | 2018-07-10 | 2020-01-16 | 国立大学法人香川大学 | 脈波信号の解析装置、脈波信号の解析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60563B2 (ja) * | 2012-08-24 | 2017-01-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心房細動判定装置、心房細動判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TWI610655B (zh) * | 2015-11-13 | 2018-01-11 | 慶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心率分析模組之血壓計 |
JP6558700B2 (ja) * | 2016-01-29 | 2019-08-14 | 芙蓉開発株式会社 | 病気診断装置 |
TW201800052A (zh) * | 2016-06-24 | 2018-01-01 | 雅柏斯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心房顫動偵測方法、心房顫動偵測裝置及心房顫動偵測系統 |
JP2019201886A (ja) * | 2018-05-23 | 2019-11-28 | 国立大学法人 香川大学 | 心房細動の検出装置、心房細動の検出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2020
- 2020-12-22 JP JP2020212869A patent/JP7643036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2-08 CN CN202180086188.4A patent/CN116634947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2-08 WO PCT/JP2021/045149 patent/WO202213816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12-08 DE DE112021006676.5T patent/DE112021006676T5/de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6-05 US US18/328,814 patent/US20230309934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73496A (zh) * | 2006-05-17 | 2007-11-21 | 优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判断心跳不规则的方法及其装置 |
JP2009089883A (ja) * | 2007-10-09 | 2009-04-30 | Konica Minolta Sensing Inc | 心房細動検出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JP2015150095A (ja) * | 2014-02-12 | 2015-08-24 | 株式会社エー・アンド・デイ | 血圧計 |
CN105943003A (zh) * | 2016-04-18 | 2016-09-21 | 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 |
JP2018153487A (ja) * | 2017-03-17 | 2018-10-04 | 株式会社エー・アンド・デイ | 生体の心房細動判定装置 |
WO2020012793A1 (ja) * | 2018-07-10 | 2020-01-16 | 国立大学法人香川大学 | 脈波信号の解析装置、脈波信号の解析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38169A1 (ja) | 2022-06-30 |
DE112021006676T5 (de) | 2023-10-12 |
JP2022099105A (ja) | 2022-07-04 |
JP7643036B2 (ja) | 2025-03-11 |
US20230309934A1 (en) | 2023-1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634947A (zh) | 电子血压计、以及电子血压计中的心房颤动判定方法 | |
JP2022099105A5 (zh) | ||
US10201285B2 (en) |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device including wrapping strength evaluation capabilities | |
JP4025220B2 (ja) | 血圧計および心血管系疾病リスク分析プログラム | |
CN102469946B (zh) | 电子血压计 | |
JP4778044B2 (ja) | 血圧測定装置および血圧測定装置を動作させるための方法 | |
US20190159688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maximum arterial compliance | |
CN103533885B (zh) | 心血管风险评价装置 | |
BR112012011401A2 (pt) | esfigmomanômetro eletrônico | |
AU2016398145B2 (en) | Blood pressure/pulse wave measurement device and program | |
JP2010110375A (ja) | 血圧情報測定装置 | |
JP7043247B2 (ja) | 血圧計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3794410B2 (ja) | 健康状態管理装置 | |
JP2011103984A (ja) | 電子血圧計 | |
RU2601697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измерения величины артериального давления человека | |
US9351689B2 (en) | Sphygmomanometer having function of calculating risk degree of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 | |
CN108778103A (zh) | 血压脉搏波测定装置 | |
JP2011103982A (ja) | 電子血圧計 | |
KR20180042612A (ko) | 혈압측정장치 | |
JP3794409B2 (ja) | 健康状態管理装置 | |
JP7024576B2 (ja) | 電子血圧計および心不全検出器 | |
US20250120601A1 (en) | Blood-pressure gaug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
JP2019187651A5 (zh) | ||
JP2024539606A (ja) | 圧迫療法の使用状況を分析するための制御ユニット、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CN119730783A (zh) | 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