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57954A - 新风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新风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57954A
CN116557954A CN202210099630.3A CN202210099630A CN116557954A CN 116557954 A CN116557954 A CN 116557954A CN 202210099630 A CN202210099630 A CN 202210099630A CN 116557954 A CN116557954 A CN 116557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witching
heat exchange
fresh ai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996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都学敏
李�浩
陈晓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996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57954A/zh
Priority to CN202280063821.2A priority patent/CN11804359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3628 priority patent/WO202314251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557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579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调湿装置,包括外壳体、切换件、换热组件以及吸附件,切换件包括切换主体、连接在切换主体上的进风管、出风管、第一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管,切换主体内设置有转换阀,换热组件包括表面形成有吸附件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夏季除湿或者冬季加湿过程中,气流经过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后,水分被其表面的吸附件吸收,经过作为冷凝器的换热器后,该换热器中的水分随气流蒸发,换向阀换向后,使得流向室内和室外的气流所经过的换热器改变,整个新风调湿装置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控制方便,利用吸附件中的吸附功能实现夏季除湿和冬季保湿的效果,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湿度调节装置中需要供水系统才能实现冬季保湿的问题。

Description

新风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的品质,室内湿度也被作为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判断标准,空气质量以及舒适度日益被每个家庭及各类商业、办公场所重视。
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破坏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在夏季时,空调机组的热湿比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难以适应室内热湿比的变化;在冬季时,空调制热会导致室内空气干燥,空调运行时间长会导致人体内水分蒸发迅速,严重的情况下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头晕胸闷,因此空调能够进行温湿度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的除湿方式为冷凝除湿,冷水温度须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这必然导致温度的降低,不能同时兼备舒适度,为了提高被降低的气体,甚至需要对空气进行再热处理,这就造成了能源的进一步浪费。
除此之外,在加湿过程中,还需要额外的加湿供水管路,供水需要有供水管路及控制阀门等,结构复杂,来对室内空气加湿,使得管路的排布更加复杂,不利于安装和维护,且存在漏水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调湿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室内湿度调节装置中,供水管路及控制阀门结构复杂,不利于拆装,传统的除湿方式需要不断进行降温和升温操作,造成能源浪费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其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外壳体内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通过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第二分隔部分隔成第一切换腔、换热腔以及第二切换腔;
切换件,其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切换腔以及所述第二切换腔内,所述切换件包括切换主体、连接在所述切换主体上的进风管、出风管、第一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管,所述切换主体内形成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内设置有转换阀,用于实现不同管路的连通;
换热组件,其形成在所述换热腔内,包括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三分隔部,所述第一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吸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均形成有吸附件,用于吸附或释放水分。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件包括第一切换件以及第二切换件,所述第一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切换腔内,所述第二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切换腔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分隔部水平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位于所述切换主体的同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通腔内壁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弧面,所述转换阀的两端沿着所述弧面转动,实现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进风管或所述出风管之间的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所述第二分隔部上分别形成有两个连通孔,所述第一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送风口处设置有湿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输入到室内的新风湿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均通过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电子膨胀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还包括控制单元,其配置为:
夏季除湿状态下,当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上的所述吸附件吸附作用达到饱和;或,
冬季除湿状态下,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上的所述吸附件解吸过程结束,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四通阀以及所述转换阀换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涉及的新风调湿装置,其在第一切换腔以及第二切换腔内分别设置有切换件,切换件中设置有转换阀,用于将不同管路切断或连通,换热腔中形成有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上均设置有吸附件,用于吸附或者释放水蒸气;夏季除湿过程中,向室内输送的气体,经过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后,凝结出水分,被位于该换热器上的吸附件吸收;另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冷凝放热,该换热器上的吸附件上的水分随着气流输送到室外,将该换热器上的吸附件干燥;
夏季除湿状态,当用于吸附水分的换热器上的吸附件达到饱和时;或者,冬季加湿状态,用于释放水分的换热器上的吸附件释放水分能力下降,转换与该换热器连接的四通阀,使得原先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原作为冷凝器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同时,换向阀换向,使得流向室内和室外的气流所经过的换热器改变,从而重复利用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表面的吸附件,重复进行除湿和加湿过程。
整个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控制方便,利用吸附件中的吸附功能实现夏季除湿和冬季保湿的效果,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湿度调节装置中需要供水系统才能实现冬季保湿的问题。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 是本发明所提出的新风调湿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出的新风调湿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切换件以及第二切换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3是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位置示意图;
图4是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冷媒连通示意图;
图5是切换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转换阀位置示意图之一;
图7是转换阀位置示意图之二;
图8是圆筒形转换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转换阀中开关阀口位置示意图;
图10是第一开关件开启状态下的转换阀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1是第二开关件开启状态下的转换阀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2是调节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限位隔挡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4是限位隔挡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5是限位隔挡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6是夏季除湿模式一种气流流通方式示意图;
图17是夏季除湿模式另一种气流流通方式示意图;
图18是冬季加湿模式一种气流流通方式示意图;
图19是冬季加湿模式另一种气流流通方式示意图;
图中,
100、外壳体;
101、室外进风口;
102、室外排风口;
103、室内回风口;
104、室内送风口;
110、第一分隔部;
120、第二分隔部;
130、第三分隔部;
201、进风管;
202、出风管;
203、第一换热管;
204、第二换热管;
205、切换主体;2051、流通腔;
206、转换阀;
2061、第一开关件;2062、第二开关件;2063、开关阀口;
207、限位隔挡;
208、风量调节部;
210、第一切换件;
220、第二切换件;
300、第一换热器;
400、第二换热器;
500、压缩机;
600、四通阀;
700、电子膨胀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参考图1-4,本身请提出了一种新风调湿装置,其包括外壳体100、位于外壳体100中的切换件、换热组件以及形成在换热组件上的吸附件(未图示)。
换热组件通过管路连接压缩机500、四通阀600、电子膨胀阀700,实现冷媒的输送。
外壳体100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101、室外排风口102、室内送风口104以及室内回风口103,外壳体100内形成有空腔,空腔通过第一分隔部110以及第二分隔部120分隔成第一切换腔、换热腔以及第二切换腔,第一切换腔位于室内侧,第二切换腔靠近室外侧。
换热组件形成在换热腔内,包括第一换热器300以及第二换热器400,第一换热器300以及第二换热器400之间设置有第三分隔部130,第三分隔部130的安装方向可以是水平设置的,则第一换热器300以及第二换热器400呈上下布置。
当然,第三分隔部130的安装方向并不局限于水平设置,可以是竖直方向设置在换热腔内,也可以呈角度设置在换热腔内,第一换热器300以及第二换热器400分别位于第三分隔部130的两侧,第一换热器300以及第二换热器400单独作业。
第一换热器300以及第二换热器400上均形成有吸附件,用于吸附或释放水蒸气。
切换件分别形成在第一切换腔以及第二切换腔内,根据切换件的具体安装位置,切换件分为安装在第一切换腔内的第一切换件210以及安装在第二切换腔内的第二切换件220。
第一切换件210以及第二切换件220均包括切换主体205,切换主体205上设置有进风管201、出风管202、第一换热管203以及第二换热管204。
第一切换件210的进风管201与室内回风口103连通,用于输入室内污风,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与室内回风口103连接,用于将室外新风输入到室内。
第二切换件220上的进风管201与室外进风口101连接,用于输入室外新风,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与室外排风口102连接,用于将室内污风排出室外。
第一切换件210以及第二切换件220上的第一换热管203均与第一换热器300连接,第一切换件以及第二切换件上的第二换热管204均与第二换热器400连接。
切换主体205内形成有流通腔2051,流通腔2051内设置有转换阀206,用于实现进风管201与第一换热器300或第二换热器400之间的切换;
优选的,进风管201以及出风管202分别位于切换主体205相对的两个侧面,第一换热管203与第二换热管204位于切换主体205的同一侧,且与进风管201及出风管202面相邻。
如图5-7所示,转换阀206优选设置在流通腔2051内的板式转换阀,流通腔2051内壁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弧面,转换阀206绕着中线旋转一定角度,转动工程中,转换阀206的两端始终保持与两端的弧面接触连接,实现第一换热管203与进风管201或出风管202之间的连通。
第一分隔部110以及第二分隔部120上分别形成有两个连通孔(未图示),第一换热管203以及第二换热管204分别穿过连通孔与第一换热器300及第二换热器400连接。
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切换主体205还可以设计为圆筒形,进风管201以及出风管202位于切换主体205的第一端面上,第一换热管203以及第二换热管204位于切换主体205的第二端面上,转动轴161与该切换主体205同轴连接,转换阀206在切换主体205内转动,将位于两个端面上的不同管路连接。
如图9-图11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转换阀160包括呈角度分布的第一开关件2061以及第二开关件2062,第一开关件2061以及第二开关件2062上分散形成有多个开关阀口2063,各开关阀口2063上可转动连接有开关部,用于控制各开关阀口2063的开关,第一开关件2061和第二开关件2062上的各开关部分别通过一个连杆连接在一起,连杆通过电机控制其运动,实现第一开关件2061或第二开关件2062上的各开关阀同步开关。
电机控制连杆实现第一开关件2061或第二开关件2062上的各开关阀同步开关,其原理可以参考百叶窗开关,该方案并不是本申请的设计重点,在此不做赘述。
例如,当第一开关件2061上的各开关阀口2063开启,第二开关件2062上的各开关阀口2063关闭,进风管201与第一换热管203连通,出风管202与第二换热管204连通,反之,进风管201与第二换热管204连通,出风管202与第一换热管203连通。
如图12所示,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转换组件100上还设置有调节阀,调节阀包括第二驱动部以及与第二驱动部连接的两个风量调节部208,第二驱动部开启后,带动各风量调节部208相对第一换热管203和第二换热管204运动,进而调节第一换热管203以及第二换热管204的开口大小。
如图13-1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通腔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限位隔挡207,转换阀206转动到限位隔挡207位置时停止,在限位隔挡207的作用下,实现进风管201与第一换热管203或第二换热管204的切换。
根据实际的安装空间条件,各所述限位隔挡207分别位于所述进风管201、所述出风管202的两侧,和/或;各所述限位隔挡20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203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204的两侧。
限位隔挡207代替流通腔内壁的弧形面,可以减小转换阀206相对于弧形面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和摩擦,使得转动过程更加顺畅,且可以减小气体流通阻力,减小噪音。
为了实时监测输送到室内的新风的湿度,在室内送风口104处设置有湿度检测装置。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转换阀206以及四通阀600的动作,当第一换热器300或第二换热器400上的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控制单元控制四通阀600以及转换阀206换向。
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出实时新风湿度,根据湿度差可以判断吸附件的饱和状态,进而及时切换四通阀600以及转换阀206的方向,重复利用第一换热器300和第二换热器400中的吸附件,无须在设备中连接供水或者排水管路,降低了设备的制造成本,简化了结构组成。
下面,将对夏季排湿和冬季加湿两种模式,对该新风调湿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换热管203始终与第一换热器300连接,第二换热管204始终与第二换热器400连接。
<夏季除湿>
图16所示为夏季除湿的一种连通方式,此工作模式下,转换阀206处于图7状态,第一切换件210(即位于图8中左侧的切换件)的进风管201与第一换热管203连通,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与第二换热管204连通,第二切换件220中的转换阀206的开关状态如图6所示,第二切换件220上的进风管201与第二换热管204连通,第二切换件220上的出风管202与第一换热器300连通。
室外新风通过第二切换件220上的进风管201输送到其流通腔2051内,并从第二换热管204输送到第二换热器400中,此状态下,第二换热器400外连压缩机的输入端,作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300外连压缩机的输出端,作为冷凝器。
含湿量较大的室外新风输入到第二换热器400(蒸发器)内,被第二换热器400冷却降温,水分凝结后被吸附在第二换热器400表面的吸附件上,干燥之后的室内新风经过第二换热器400之后,从第一切换件210上的第二换热管204进入到第一切换件210内,最终,从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输出到室内。
室内污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进风管201进入第一切换件210的流通腔2051内,然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第一换热管203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0内(冷凝器),室内污风吸收第一换热器300中冷媒放出的热量,同时带走从第一换热器300表面的吸附件释放出来的水分,然后从第一换热管203进入第二切换件220,最后从第二切换件220的出风管202排出。
在工作过程中,位于室内送风口104位置的湿度感应装置,监测送入室内的新风湿度,并将湿度信息传送给控制单元,控制中心判断单位时间含湿量的变化,定义两个时间点的含湿量分别为di和di+1,当di+1-di≥D(D大于0)时,后一个时间点的含湿量di+1大于前一个时间点的含湿量di,说明第二换热器400表面的吸附件的吸湿能力变差,吸附件达到饱和。
此时,控制单元控制四通阀600以及转换阀206换向,进入夏季除湿的另一种连通方式。
如图17所示,此模式下,第一换热器300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400做冷凝器。
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切换件210以及第二切换件220中的转换阀206转动一定角度,第一切换件210上的转换阀206处于图6状态:第一切换件210的进风管201与第二换热管204连通,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与第一换热管203连通。
第二切换件220中的转换阀206的开关状态如图7所示:第二切换件220上的进风管201与第一换热管203连通,第二切换件220上的出风管202与第二换热器400连通。
室外新风通过第二切换件220上的进风管201输送到其流通腔2051内,并从第一换热管203输送到第一换热器300中,含湿量较大的室外新风输入到第一换热器300(蒸发器)内,被第一换热器300冷却降温,水分凝结后被吸附在第一换热器300表面的吸附件上,干燥之后的室内新风从第一切换件210上的第一换热管203进入到第一切换件210内,最终,从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输出到室内。
室内污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进风管201进入第一切换件210的流通腔2051内,然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第二换热管204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0内(冷凝器),室内污风吸收第二换热器400种冷媒放出的热量,同时带走从第二换热器400表面的吸附件释放出来的水分,然后从第二换热管204进入第二切换件220,最后从第二切换件220的出风管202排出。
相同的,通过湿度检测装置实时监测从室内送风口104输出的室外新风的湿度,当第二换热器400表面的吸附件达到饱和时,四通阀600以及转换阀206换向,重复上一个除湿过程。
如此,在夏季除湿过程中,通过第一换热管203与第一换热器300、第二换热器400之间的连通互换,使得第一换热器300和第二换热器400交替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重复利用两个换热器表面的吸湿件,对夏季室外新风进行除湿,减少了管路排布,节约安装空间和能源。
<冬季加湿>
图18所示为冬季加湿的一种连通方式:
此工作模式下,第一切换件210(即位于图10中左侧的切换件)的转换阀206处于图7状态,第一切换件210的进风管201与第一换热管203连通,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与第二换热管204连通。
第二切换件220中的转换阀206的开关状态如图6所示,第二切换件220上的进风管201与第二换热管204连通,第二切换件220上的出风管202与第一换热器300连通。
室外新风通过第二切换件220上的进风管201输送到其流通腔2051内,并从第二换热管204输送到第二换热器400中,此状态下,第二换热器400外连压缩机的输出端,作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300外连压缩机的输入端,作为蒸发器。
干燥的室外新风输入到第二换热器400(冷凝器)内,被第二换热器400加热升温,同时将预先带有水分的吸附件上的水分带走,最终,加湿加热之后的室外新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输出到室内。
室内污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进风管201进入第一切换件210的流通腔2051内,然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第一换热管203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0内(蒸发器),室内污风被冷却降温,同时,室内污风中的水分凝结后被吸附在第一换热器300表面的吸附件上,最后从第二切换件220的出风管202排出。
在工作过程中,位于室内送风口104位置的湿度感应装置,监测送入室内的新风湿度,并将湿度信息传送给控制单元,控制中心判断单位时间含湿量的变化,定义前后时间点的含湿量分别为di和di+1,当di- di+1≥D(D大于0)时,前一个时间点的含湿量di大于后一个时间点的含湿量di+1,说明第二换热器400表面的吸附件的加湿能力变差,吸附件解吸完成。
此时,控制单元控制四通阀600以及转换阀206换向,进入冬季加湿的另一种连通方式。
冬季加湿的另一种连通方式为:
如图19所示,此状态下,第一换热器300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400做蒸发器。
第一切换件210上的转换阀206处于图6状态,第一切换件210的进风管201与第二换热管204连通,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与第一换热管203连通。
第二切换件220中的转换阀206的开关状态如图7所示,第二切换件220上的进风管201与第一换热管203连通,第二切换件220上的出风管202与第二换热器400连通。
室外新风通过第二切换件220上的进风管201输送到其流通腔2051内,并从第一换热管203输送到第一换热器300(冷凝器)中,干燥的室外新风输入到第一换热器300(冷凝器)内,被第一换热器300加热升温,同时将预先带有水分的吸附件上的水分带走,最终,加湿加热之后的室外新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出风管202输出到室内。
含湿量较大的室内污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进风管201进入第一切换件210的流通腔2051内,然后从第一切换件210的第二换热管204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0内(蒸发器),室内污风被冷却降温,同时,室内污风中的水分凝结后被吸附在第二换热器400表面的吸附件上,最后从第二切换件220的出风管202排出。
相同的,通过湿度检测装置实时监测从室内送风口104输出的室外新风的湿度,当第一换热器300表面的吸附件解吸过程结束,四通阀600以及转换阀206换向,重复上一个冬季加湿状态。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外壳体内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通过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第二分隔部分隔成第一切换腔、换热腔以及第二切换腔;
切换件,其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切换腔以及所述第二切换腔内,所述切换件包括切换主体、连接在所述切换主体上的进风管、出风管、第一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管,所述切换主体内形成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内设置有转换阀,用于实现不同管路的连通;
换热组件,其形成在所述换热腔内,包括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三分隔部,所述第一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吸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均形成有吸附件,用于吸附或释放水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件包括第一切换件以及第二切换件,所述第一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切换腔内,所述第二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切换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分隔部水平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位于所述切换主体的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通腔内壁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弧面,所述转换阀的两端沿着所述弧面转动,实现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进风管或所述出风管之间的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所述第二分隔部上分别形成有两个连通孔,所述第一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送风口处设置有湿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输入到室内的新风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均通过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电子膨胀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控制单元,其配置为:
夏季除湿状态下,当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上的所述吸附件吸附作用达到饱和;或,
冬季除湿状态下,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上的所述吸附件解吸过程结束,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四通阀以及所述转换阀换向。
CN202210099630.3A 2022-01-27 2022-01-27 新风调湿装置 Pending CN1165579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9630.3A CN116557954A (zh) 2022-01-27 2022-01-27 新风调湿装置
CN202280063821.2A CN118043594A (zh) 2022-01-27 2022-09-30 空气调湿装置
PCT/CN2022/123628 WO2023142517A1 (zh) 2022-01-27 2022-09-30 空气调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9630.3A CN116557954A (zh) 2022-01-27 2022-01-27 新风调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57954A true CN116557954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93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99630.3A Pending CN116557954A (zh) 2022-01-27 2022-01-27 新风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5795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02065B1 (ja) ドレンレス空気調和装置
CN112128861B (zh) 一种新风湿度控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7082837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113883595A (zh) 新风调湿装置
WO2018076461A1 (zh) 一种无水加湿空调及加湿方法
JP2002323247A (ja) 天井内熱回収機
CN110595106B (zh) 一种热泵系统
JP361477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116557954A (zh) 新风调湿装置
CN210718200U (zh) 一种热泵系统
JP2006153321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18495205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215723753U (zh) 空调系统
CN217057841U (zh) 新风调湿装置
CN216924568U (zh)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器
CN219607254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8953673B (zh) 一种多通换向阀和热泵机组
JP3614774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116557958A (zh) 新风调湿装置
CN218296049U (zh) 空气调湿装置
WO2023184894A1 (zh) 空气调湿装置
CN213687065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13687066U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JP5453823B2 (ja) ドレンレス空気調和装置
CN112212418B (zh) 热湿比可调的溶液辅助式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