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35557A - 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35557A
CN116535557A CN202310630275.2A CN202310630275A CN116535557A CN 116535557 A CN116535557 A CN 116535557A CN 202310630275 A CN202310630275 A CN 202310630275A CN 116535557 A CN116535557 A CN 1165355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hylene
molecular weight
styrene copolymer
styrene
substitu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02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保力
田慧
崔冬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31063027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355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35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355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02Eth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物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如式I所示。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发明的催化体系以及聚合反应工艺,可获得主链上为聚乙烯单元和间规聚苯乙烯单元的双峰共聚物,数均分子量的高分子量部分为1万~300万,分子量分布为1~3;低分子量部分为0.1万~10万,分子量分布为1~3。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间规聚苯乙烯是一种耐热性高、耐化学腐蚀性强、尺寸稳定性高、密度低、介电性能低、水解稳定性好、结晶性、熔点高达270℃的半结晶性聚合物,目前作为特种高分子材料使用,在工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高间规聚苯乙烯材料的脆性和成型加工困难,严重限制了其使用领域。因此,对高间规聚苯乙烯的改性一直吸引着学者们和工业界的注意力。
2004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侯召民研究员提出在高间规苯乙烯链段上引入乙烯单元,用乙烯单体来间隔很长的连续苯乙烯链段,以此来改善材料的脆性。他们得到一种主链上的苯乙烯单元为间规结构的乙烯和苯乙烯共聚物,相关发现发表在Journal of th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2021年,崔冬梅研究员报道一种利用链穿梭聚合的概念制备乙烯苯乙烯多嵌段共聚物,同样希望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在之前的报道中,乙烯和苯乙烯共聚物的分子量都是单峰分布。
对于工业上重要的聚乙烯产业,人们为了改善聚乙烯的加工性,学者们和工业界致力于合成分子量是双峰的聚乙烯。其中,双峰分布的聚乙烯中,高分子量部分提供力学性能,使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低分子量部分能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保证材料的润滑。因此,将双峰分子量聚合物的概念应用在聚苯乙烯工业上,也会平衡力学强度和加工性,起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双峰分子量分布的乙烯与苯乙烯的共聚物材料对于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双峰乙烯与苯乙烯的共聚物需要原位合成,无法通过两种分子量的聚合物简单共混方法制备,因此,需要有合适的催化剂和聚合工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本发明的催化体系以及聚合反应工艺,可获得主链上为聚乙烯单元和间规聚苯乙烯单元的双峰嵌段共聚物,数均分子量的高分子量部分为1万~300万,分子量分布为1~3;低分子量部分为0.1万~10万,分子量分布为1~3。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如式I所示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
式I中,x为大于2的自然数;
y为大于1的自然数;
n为聚合度;
所述乙烯与苯乙烯的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分布呈双峰分布;数均分子量的高分子量部分为1万~300万,分子量分布为1~3;低分子量部分为0.1万~10万,分子量分布为1~3;高分子量部分的分子量为低分子量部分的分子量的30~50倍。
在本发明中,所述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的高分子量部分为10万~200万,低分子量部分为1万~8万。
在本发明中,高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0~50mol%,低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50~100mol%。
在本发明中,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50℃,优选为-40℃~30℃;乙烯-苯乙烯共聚物有两个熔点,第一熔点为110~130℃,第二熔点为200~275℃,优选为200~27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乙烯与苯乙烯在催化体系下进行共聚合反应,得到如式(Ⅰ)所示的乙烯-苯乙烯的共聚物;
所述催化体系由有机硼盐化合物、有机铝化合物和式(Ⅱ)所示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组成;
式II中,Ln为稀土元素;Ln为钪、钇、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中的一种;
Lw选自路易斯碱;
Lw的个数为0~3;
Cp选自取代的或非取代的环戊二烯基、取代的或非取代的茚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芴基、取代的或非取代的稠合杂环的环戊二烯基;
X1、X2独立的选自硅甲基取代的烷基、二甲基氮取代的苯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丙基中的一种;
Z选自C、Si或Ge;
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独立的选自氢、卤素、C1~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q为0~3的整数。
在本发明中,X1、X2独立的选自-CH2SiMe3、-CH(SiMe3)2、-CH2C6H4NMe2-o、-1,3-C3H5、-1,3-C3H4(Me)或-1,3-C3H3(SiMe3)2
所述Lw选自四氢呋喃、乙醚、乙二醇二甲醚或吡啶。
在本发明中,所述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独立地选自氢、卤素、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或苯基、2,6-二甲基苯基、4-甲基苯基、均三甲基苯基、2,6-二异丙基苯基或2,4,6-三异丙基苯。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合反应的压力为1~50atm,优选为3~25atm,更优选为3atm。聚合反应的压力为乙烯气体的压力。
在本发明中,所述有机硼盐化合物和所述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摩尔比为1:10~10:1;
所述有机铝化合物和所述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摩尔比为(1~300):1。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5~150℃,优选为25~100℃。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合反应的溶剂为脂肪族饱和烃、芳香烃、芳基卤化物和环烷烃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中,所述催化体系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稀土金属配合物、有机硼盐和有机铝化合物,按配比在烃类试剂中混合均匀,得到均相的用于乙烯-苯乙烯双峰共聚合的催化体系。
在本发明中,所述有机硼盐化合物和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摩尔比为1:10~10:1,所述有机铝化合物和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摩尔比为(1~300):1。
在本发明中,所述有机硼盐化合物可以为由有机硼阴离子与阳离子组成的离子型化合物;所述有机硼阴离子选自四苯基硼酸根([BPh4]-)、四(单氟苯基)硼酸根、四(二氟苯基)硼酸根、四(三氟苯基)硼酸根、四(四氟苯基)硼酸根、四(五氟苯基)硼酸根([B(C6F5)4]-)、四(四氟甲基苯基)硼酸根、四(甲苯基)硼酸根、四(二甲苯基)硼酸根,(三苯基,五氟苯基)硼酸根、[三(五氟苯基),苯基]硼酸根或十一氢化-7、8-二碳十一硼酸根;所述阳离子选自碳鎓阳离子、氧鎓阳离子、铵阳离子、鏻阳离子、环庚三烯基阳离子或含有过渡金属的二茂铁鎓阳离子,所述碳鎓阳离子包含三取代的碳鎓阳离子如三苯基碳鎓阳离子([Ph3C]+)和三(取代的苯基)碳鎓阳离子,且三(取代的苯基)碳鎓阳离子的更具体的实例包括三(甲苯基)碳鎓阳离子;铵阳离子包括三烷基铵阳离子如三甲基铵阳离子、三乙基铵阳离子([NEt3H]+)、三丙基铵阳离子和三丁基铵阳离子;N,N-二烷基苯铵阳离子如N,N-二甲基苯铵阳离子([PhNMe2H]+)、N,N-二乙基苯铵阳离子和N,N-2,4,6-五甲基苯铵阳离子和二烷基铵阳离子如二异丙基铵阳离子和二环己基铵阳离子;鏻阳离子包括三芳基鏻阳离子如三苯基鏻阳离子、三(甲苯基)鏻阳离子和三(二甲苯基)鏻阳离子。
所述有机硼盐化合物具体可选自[Ph3C][B(C6F5)4]、[PhNMe2H][BPh4]、[NEt3H][BPh4]、[PhNMe2H][B(C6F5)4]等;也可以使用与有机硼盐化合物同样功能的有机硼化合物,如B(C6F5)3
所述有机铝化合物选自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丁基铝、三异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戊基铝、三己基铝、三环己基铝、三辛基铝、三苯基铝、三对甲苯基铝、三苄基铝、乙基二苄基铝和乙基二(对甲苯基)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中,稀土金属配合物为配合物1~35中任意一个:
配合物1:Cp=C5Me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2:Cp=C5Me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3:Cp=C5Me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4:Cp=C5Me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Dy,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5:Cp=C5Me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Er,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6:Cp=C5H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7:Cp=C5H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8:Cp=C5H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9:Cp=C13H10,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0:Cp=C13H10,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1:Cp=C13H10,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2:Cp=C5Me4,Z=Si,R1=Me,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3:Cp=C5Me4,Z=Si,R1=Me,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4:Cp=C5Me4,Z=Si,R1=Me,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5:Cp=C5Me4,Z=Si,R1=H,R2=Me,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6:Cp=C5Me4,Z=Si,R1=H,R2=Me,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7:Cp=C5Me4,Z=Si,R1=H,R2=Me,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8:Cp=C5Me4,Z=Si,R1=H,R2=-OMe,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19:Cp=C5Me4,Z=Si,R1=H,R2=-OMe,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20:Cp=C5Me4,Z=Si,R1=H,R2=-OMe,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21:Cp=C5Me4,Z=Si,R1=H,R2=H,R3=CF3,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22:Cp=C5Me4,Z=Si,R1=H,R2=H,R3=CF3,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23:Cp=C5Me4,Z=Si,R1=H,R2=H,R3=CF3,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SiMe3,X2=CH2SiMe3
配合物24:Cp=C5Me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25:Cp=C5Me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26:Cp=C5Me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27:Cp=C5H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28:Cp=C5H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29:Cp=C5H4,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30:Cp=C13H10,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31:Cp=C13H10,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32:Cp=C13H10,Z=Si,R1=H,R2=H,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33:Cp=C5Me4,Z=Si,R1=H,R2=-OMe,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Sc,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34:Cp=C5Me4,Z=Si,R1=H,R2=-OMe,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Y,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配合物35:Cp=C5Me4,Z=Si,R1=H,R2=-OMe,R3=H,R4=H,R5=H,R6=H,R7=H,R8=H,R9=H,R10=H,R11=Me,R12=Me,Ln=Lu,X1=CH2C6H4NMe2-o,X2=CH2C6H4NMe2-o。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稀土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如下所示:
本发明对于式(Ⅱ)所示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来源没有特殊要求,优选采用以下方法制得:(1)将式Ⅲ所示的化合物与锂化试剂、LnCl3混合,得到中间产物;(2)将中间产物和烷基化试剂混合,得到稀土金属配合物;
Ln为稀土元素;Ln为钪、钇、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中的一种;
式Ⅲ中,q为0~3的整数;
Z选自C、Si或Ge;
Cp选自取代的或非取代的环戊二烯基、取代的或非取代的茚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芴基、取代的或非取代的稠合杂环的环戊二烯基;
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独立的选自氢、卤素、C1~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在本发明中,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在本发明中,制备中间产物的原料还包括路易斯碱;所述步骤(1)具体为:先将式Ⅲ所示的化合物、路易斯碱与锂化试剂混合,再与LnCl3混合,得到中间产物;
式Ⅲ所示的化合物和锂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1~5),优选为1:1;
式Ⅲ所示的化合物和LnCl3的摩尔比为1:(1~5),优选为1:1;
中间产物和烷基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2~10),优选为1:2。
在本发明中,步骤(1)中,所述混合的时间为5~15h,温度为-78~0℃;步骤(2)中,所述混合的时间为1~10h,温度为-78~0℃。
本发明的反应优选在氮气气氛中进行;所述烷基化试剂优选为LiCH2SiMe3或LiCH2C6H4NMe2-o;所述锂化试剂优选为正丁基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氮气气氛下,在-78℃~0℃条件下,将式Ⅲ所示的化合物(配体)和路易斯碱混合,加入配体摩尔数的一倍量、正丁基锂(浓度为2.5M)的正己烷溶液,反应1h,加入配体摩尔数的一倍量的LnCl3,反应4h,加入配体摩尔数的二倍量的烷基化试剂反应4h,除去溶剂,己烷萃取,浓缩,得含有芳香基团修饰的稀土配合物。
本发明的乙烯-苯乙烯双峰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优选包括:将苯乙烯单体和溶剂混合,得到混合液;向混合液中通入乙烯单体,最后加入催化剂组合物,得到乙烯-苯乙烯共聚物;所述通入乙烯的时间为10~20min;所述溶剂优选为甲苯。
在本发明中,乙烯-苯乙烯双峰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加盐酸、乙醇溶液终止聚合反应,再将聚合反应液倒入乙醇中沉降,过滤,40℃真空干燥24h,得到乙烯与苯乙烯聚合物。
本发明采用具有特殊结构的单茂稀土金属配合物,与有机硼盐化合物和有机铝化合物组成催化体系,通过本发明的催化体系以及聚合反应工艺,可获得主链上为间规聚苯乙烯序列和聚乙烯序列组成的双峰分子量分布的多嵌段共聚物,数均分子量的高分子量部分为1万~300万,分子量分布为1~3;低分子量部分为0.1万~10万,分子量分布为1~3。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共聚物样品的1H NMR谱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共聚物样品的13C NMR谱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共聚物样品的DSC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共聚物样品的GPC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以下实施例所用的原料均为市售商品。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相关测试过程如下:
1)苯乙烯含量的测定:共聚物中苯乙烯的含量根据在C2D4Cl4中在110℃下测定的共聚物的1H NMR谱图计算得到,fSt=4Aar/(5Aal+Aar)*100%;
2)共聚物中苯乙烯结构单元立体选择性和共聚物的序列结构的测定:共聚物中苯乙烯结构单元的间规选择性以及间规聚苯乙烯序列和乙烯序列的排列根据聚合物的1HNMR和13CNMR谱图得出;
3)共聚物玻璃化温度(Tg)和熔点(Tm)的测定: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和熔点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
4)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及分子量分布(Mw/Mn)的测定: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Mn)及分子量分布(Mw/Mn)通过以聚苯乙烯为标准物的凝胶渗透色谱(GPC)在150℃下,用1,2,4,-三氯苯为流动相测定。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配合物1,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78℃和氮气条件下,将2.5M的正丁基锂的正己烷溶液(0.3mmol,0.12ml)滴加到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配体(0.3mmol,0.1g)的四氢呋喃(10ml)的溶液中,反应1h后加入ScCl3(0.3mmol,0.1g)到上述反应液中,反应4h,加入LiCH2SiMe3(0.6mmol,0.06g),反应4h,浓缩反应溶液,重结晶,得到淡黄色茂基钪配合物1,0.10g,产率为50%。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手套箱中,将20mL甲苯和10mmol苯乙烯单体加入100mL高压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反应釜内的温度为25℃,把反应釜从手套箱里拿出来连接到Schlenk管,并向其中充入乙烯,使其在甲苯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将配合物1(6.4mg,10μmol)、AliBu3(0.2ml,100μmol,0.5M甲苯溶剂)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盐[Ph3C][B(C6F5)4](9.2mg,10μmol)溶解于甲苯中,制备催化剂组合物;将催化剂组合物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入至烧瓶中引发聚合,聚合反应在3.0atm的乙烯通入下进行15min后,加入2ml的盐酸乙醇溶液(v/v,1:10)终止聚合反应,再将聚合反应液倒入200ml的乙醇中沉降,过滤,40℃真空干燥24h,得到乙烯与苯乙烯聚合物,净重为1.34g,高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27%,低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90%;乙烯-苯乙烯共聚合的条件以及结果数据详见表1。
利用核磁共振对实施例1中得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进行分析,得到1HNMR和13CNMR谱图,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中,烷基区的三重五重峰表示在乙烯/苯乙烯共聚物中,苯乙烯链段为间规结构;图2中,烷基区的峰证明了高苯乙烯插入率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和高乙烯插入率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存在。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测试分析,得到其DSC图,如图3所示。图3的DSC曲线表明该共聚物存在一个Tg,两个Tm。利用体积排阻色谱对其进行分析,得到GPC图,如图4所示。图4的GPC曲线为双峰分布,分子量分布较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手套箱中,将20mL甲苯和40mmol苯乙烯单体加入100mL高压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反应釜内的温度为25℃,把反应釜从手套箱里拿出来连接到Schlenk管,并向其中充入乙烯,使其在甲苯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将配合物1(6.4mg,10μmol)、AliBu3(0.2ml,100μmol,0.5M甲苯溶剂)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盐[Ph3C][B(C6F5)4](9.2mg,10μmol)溶解于甲苯中,制备催化剂组合物;将催化剂组合物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入至烧瓶中引发聚合,聚合反应在3.0atm的乙烯通入下进行15min后,加入2ml的盐酸乙醇溶液(v/v,1:10)终止聚合反应,再将聚合反应液倒入200ml的乙醇中沉降,过滤,40℃真空干燥24h,得到乙烯与苯乙烯聚合物,净重为2.03g,高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33%,低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85%;乙烯-苯乙烯共聚合的条件以及结果数据详见表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手套箱中,将20mL甲苯和50mmol苯乙烯单体加入100mL高压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反应釜内的温度为25℃,把反应釜从手套箱里拿出来连接到Schlenk管,并向其中充入乙烯,使其在甲苯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将配合物1(6.4mg,10μmol)、AliBu3(0.2ml,100μmol,0.5M甲苯溶剂)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盐[Ph3C][B(C6F5)4](9.2mg,10μmol)溶解于甲苯中,制备催化剂组合物;将催化剂组合物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入至烧瓶中引发聚合,聚合反应在1.0atm的乙烯通入下进行30min后,加入2ml的盐酸乙醇溶液(v/v,1:10)终止聚合反应,再将聚合反应液倒入200ml的乙醇中沉降,过滤,40℃真空干燥24h,得到乙烯与苯乙烯聚合物,净重为2.34g,高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37%,低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83%;乙烯-苯乙烯共聚合的条件以及结果数据详见表1。
表1乙烯-苯乙烯共聚合的条件以及结果数据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催化剂组合物省去AliBu3,聚合活性略有下降,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手套箱中,将20mL甲苯和10mmol苯乙烯单体加入100mL高压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反应釜内的温度为25℃,把反应釜从手套箱里拿出来连接到Schlenk管,并向其中充入乙烯,使其在甲苯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将配合物1(6.4mg,10μmol)、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盐[Ph3C][B(C6F5)4](9.2mg,10μmol)溶解于甲苯中,制备催化剂组合物;将催化剂组合物通过注射器快速注入至烧瓶中引发聚合,聚合反应在3.0atm的乙烯通入下进行15min后,加入2ml的盐酸乙醇溶液(v/v,1:10)终止聚合反应,再将聚合反应液倒入200ml的乙醇中沉降,过滤,40℃真空干燥24h,得到双峰分布的乙烯与苯乙烯聚合物,净重为0.68g。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如式I所示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
式I中,x为大于2的自然数;
y为大于1的自然数;
n为聚合度;
所述乙烯与苯乙烯的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分布呈双峰分布;数均分子量的高分子量部分为1万~300万,分子量分布为1~3;低分子量部分为0.1万~10万,分子量分布为1~3;高分子量部分的分子量为低分子量部分的分子量的30~50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高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0~50mol%,低分子量部分,乙烯的含量为50~100mo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50℃;
乙烯-苯乙烯共聚物有两个熔点,第一熔点为110~130℃,第二熔点为200~275℃。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乙烯与苯乙烯在催化体系下进行共聚合反应,得到如式(Ⅰ)所示的乙烯-苯乙烯的共聚物;
所述催化体系由有机硼盐化合物、有机铝化合物和式(Ⅱ)所示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组成;
式II中,Ln为稀土元素;
Lw选自路易斯碱;
Lw的个数为0~3;
Cp选自取代的或非取代的环戊二烯基、取代的或非取代的茚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芴基、取代的或非取代的稠合杂环的环戊二烯基;
X1、X2独立的选自硅甲基取代的烷基、二甲基氮取代的苯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丙基中的一种;
Z选自C、Si或Ge;
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独立的选自氢、卤素、C1~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q为0~3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w选自四氢呋喃、乙醚、乙二醇二甲醚或吡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独立地选自氢、卤素、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或苯基、2,6-二甲基苯基、4-甲基苯基、均三甲基苯基、2,6-二异丙基苯基或2,4,6-三异丙基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的压力为1~50at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硼盐化合物和所述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摩尔比为1:10~10:1;
所述有机铝化合物和所述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摩尔比为(1~300):1。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5~150℃。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的溶剂为脂肪族饱和烃、芳香烃、芳基卤化物和环烷烃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2310630275.2A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5355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0275.2A CN116535557A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0275.2A CN116535557A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35557A true CN116535557A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52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30275.2A Pending CN116535557A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3555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53937B (zh) 一种烷基取代吡啶胺铁系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2250783B (zh) α-烯烃与2,3-二甲基-1,3-丁二烯的共聚物、其制备方法与稀土金属配合物
CN112745432B (zh) α-烯烃与2,3-二甲基-1,3-丁二烯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93754A (zh) 三齿咔唑基螯合的稀土配合物在共轭二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催化体系中的应用
CN111303214B (zh) 一种吡啶叔胺铁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其催化共轭二烯聚合的方法
CN106832083B (zh) 含氟间规聚苯乙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84809B (zh)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
CN113136001B (zh) 一种乙烯-氟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08530572B (zh) 一种乙烯-苯乙烯衍生物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16535557A (zh) 一种具有双峰分子量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886431B (zh) 新型的多支链高分子
CN107722155B (zh) 一种α烯烃-氟苯乙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93161B (zh) 一种高1,2-区域选择性的聚联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29260B (zh) N-氢-b-乙烯基-1,2-二氢-1-氮杂-2-硼杂萘的间规聚合物及其制法与应用
DE69822611T2 (de) Verfahren zur polymerherstellung unter verwendung einer kupferverbindung
CN108341903B (zh)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
CN116640163A (zh) 茂基稀土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JP6539337B2 (ja) 機能化高シンジオタクチックポリスチレ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256622A (zh) 一种增强增韧间规聚苯乙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40186B (zh) 一种功能化高全同聚苯乙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83716B (zh) 一种乙烯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乙烯-异丁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11620975B (zh) 一种双核稀土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12724299B (zh) 一种乙烯与苯乙烯多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71198B (zh) 一种简单、低成本合成低分子量聚苯乙烯的方法
CN110964049B (zh) 过渡金属化合物及包含其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