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17429B -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17429B
CN116517429B CN202310427795.3A CN202310427795A CN116517429B CN 116517429 B CN116517429 B CN 116517429B CN 202310427795 A CN202310427795 A CN 202310427795A CN 116517429 B CN116517429 B CN 1165174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lifting
screen door
platform
platform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277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17429A (zh
Inventor
姚任行
赵宁宁
王涛
宋磊
谢红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Design Group Co Ltd
Ningbo Rail Transi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Design Group Co Ltd
Ningbo Rail Transi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Design Group Co Ltd, Ningbo Rail Transi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2779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174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17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17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17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174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platforms, or sidings; Railway networks; Rail vehicle marshalling systems
    • B61B1/02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and platforms including protection devices for the passeng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32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 E06B3/34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only one kind of movement
    • E06B3/42Sliding wings; Details of frames with respect to guiding
    • E06B3/44Vertically-sliding w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所涉及的屏蔽门控制系统主要由车载设备、车站设备和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组成,所述车载设备主要为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包含对应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所述车站设备主要包括多单元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和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主要包括车站屏蔽门安全防护系统常态化准备、列车进站、列车及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站台门开启、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开启完成工作、旅客上下乘、旅客上下乘结束工作、列车离站等控制步骤。可有效满足多层次轨道交通升降式站台门互联互通的智能控制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系统通信及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阶段。2019年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将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铁路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国家“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规划中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构建基于“四网融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基于区域“网络化运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集约利用”等特点,构建适应我国多层次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模式,实现“一体运营、一体管理、一体服务”的目标。
站台屏蔽门系统是设置在站台边缘、将乘客候车区与列车运行区相互隔离,并与列车门相对应、可多级控制开启和关闭滑动门的连续屏障,一般有全高、半高、密闭和非密闭之分,简称屏蔽门或站台门。当列车到达和出发时,屏蔽门可自动开启和关闭,将行车空间与乘客候车空间做一个机械化的隔离,为乘客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在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背景下,由于列车车型众多,不同车型的车门布置位置不同等诸多因素,导致现有固定开门位置的站台门难以适应多制式车辆不同车型的需求,同时诸如大部分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站台未设置站台屏蔽门,对于行车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授权公告号为CN111547071B,发明名称为“一种开门位置可调的高铁站台门”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开门位置可调的高铁站台门,涉及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站台屏蔽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开门位置可调的高铁站台门,包括若干在站台边缘沿站台长度方向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的彼此相连的固定门框,每个固定门框内设有若干活动单元,活动单元包括活动门、第一伸缩装置、第二伸缩装置、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分别位于活动门两侧,所述活动单元和固定门框之间设有彼此相匹配的第一固定装置,相邻的活动单元之间还设有第二固定装置。该专利技术仅能够解决一定误差范围内不同车型无法调整开门位置的问题,对于立柱位置的列车停靠开门上下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所述活动门在单元立柱范围内,移动和稳定固定的功能之间进行变换,安装稳定性及实用性不足。
授权公告号为CN111775965B,发明名称为“一种下置驱动的错层式高铁站台门”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下置驱动的错层式高铁站台门,包括沿站台方向连续布设的若干活动门单元组,每个活动门单元组包括关闭状态时顺序排列的第一活动门、第二活动门、第三活动门和第四活动门;第一活动门和第三活动门布设于第一排,第二活动门和第四活动门布设于第二排;第一活动门和第三活动门的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一排底部且上下错层,第二活动门和第四活动门的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二排底部且上下错层;第一活动门和第四活动门被配置为可在其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向其所在活动门单元组中央位置移动1个或2个活动门宽度;第二活动门和第三活动门被配置为可在其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向其左侧或右侧移动1个活动门宽度。该专利技术采用错层式开门方式,存在各屏蔽门地段空间宽度不一致,不能很好的实现旅客上下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采用下侧多个带传动系统错层式驱动开门驱动方式,占用空间较大,同时最两侧屏蔽门单元驱动带传动系统布设距离较远,工作稳定性、灵敏度及精准度大幅降低。
公开号为CN104176067A,名称为“适应所有列车车型的站台安全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站台安全门结构,通过将两组滑动门组件两两错位安装在同一根立柱上,门体结构包括滑动方向相反的左滑动门和右滑动门,列车到站停稳后,门体结构的左滑动门滑动后,与左边相邻的门体结构的右滑动门重叠;门体结构的右滑动门滑动后,与右边相邻门体结构的左滑动门重叠,实现适应不同车型停车车门位置。然而,这种技术方案中,由于左/右滑动的行程固定,且每个滑动门仅通过单向运动实现开门动作,该种方式对于车型的适应性实际上仍然存在局限,并不能根据不同车型调整开门位置,比如当列车停靠位置其车门刚好位于左/右滑动门重叠区域,则该方案无法实现对位开门。
公开号为CN111762204A,名称为“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包括升降折叠站台门、立柱、端门;若干升降折叠站台门和立柱沿轨道纵向依次交替形成纵向站台门,纵向站台门的两端分别设置横向的端门;每个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宽度相等,且所有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宽度之和在纵向站台门的总长中占比80%以上;升降折叠站台门包括的多片屏蔽折叠片依次上下铰接,屏蔽折叠片的两端在两侧的立柱上可上下滑动,通过升降折叠站台门的上下折叠与展开,代替传统站台门的固定门以及滑动门,实现站台门的屏蔽功能。此类垂直升降站台门折叠片置于站台门上方,存在掉落后伤及乘客的安全隐患,并且由于折叠结构本身的限制,站台面上始终需要保持有固定的安装和传动结构,站台门的最大开度始终都会受到这些结构的影响,无法任意开启台面与列车车门间的通道。
公开号为CN206844928U,名称为“一种驱动机构上置的半高安全门”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驱动机构上置的半高安全门,其包括门体结构、驱动机构和支撑结构,所述门体结构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扇滑动门以及安装在该两扇滑动门之间的固定门,并且该固定门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顶箱;所述驱动机构整体设置在所述顶箱的内部,其包括与两扇滑动门分别保持相连的两套驱动单元,并且两套驱动单元各自保持独立地对所述滑动门进行驱动以执行开闭操作;所述支撑结构分设在各扇滑动门的底部,并用于对滑动门进行支撑。可有效降低门体开关同步的累积误差,保证滑动门开关的同步性,适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站台。该专利技术通过两套驱动单元驱动相邻的两扇滑动门实现站台门开闭,驱动机构复杂且站台门装置厚度较大;同时站台门开度固定、开门位置固定,难以适应不同车型、不同车门位置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更好推进城市群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构建基于“四网融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实现“一体运营、一体管理、一体服务”的现实目标,解决传统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背景下,多制式铁路车辆互联互通中的站台屏蔽门系统适用性单一、兼容性差等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传统对以站台屏蔽单元门横向开启为主流的对开式、错开式等不同类似形式的站台屏蔽门系统,开门位置与适用的一种车型制式相对应,上下乘开门位置固定且单一,不满足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到站旅客上下乘需求;
(2)在多网融合条件下提出的现有技术中相关技术方案设计中,在屏蔽门系统组合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若干固定门或立柱用于加固整体站台门系统,仍然不能灵活满足任意制式车辆的到站旅客上下乘需求;
(3)现有站台门技术中,对于国内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市域郊铁路站台门改造市场适应性较低,改造工程大,投资耗费高。
为了克服上述主要技术问题和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主要满足国内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设计及改造的技术互联互通的智能控制需求,实现站台门智能垂直升降,满足多网融合背景下多制式车辆不同位置及尺寸限定要求的到站停车旅客上下乘的站台门智能对位开闭需求。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屏蔽门控制系统主要由车载设备、车站设备和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组成,所述车载设备主要为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包含对应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所述车站设备主要包括多单元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和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包含在本站停靠或通过的全部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同时包含本站站台所有单元门控系统;具体协同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车站屏蔽门安全防护系统常态化准备就绪:多单元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在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的统一防护控制下,处于起升的关闭状态;此时,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下侧设置的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均处于锁紧状态,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右两侧上下分别设置的电控锁均处于锁紧状态,屏蔽门起升系统和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处于起升最高位,分别联动控制的屏蔽门和玻璃板均处于本站台行车安全防护要求的起升高度位,安设于站台边缘的站台屏蔽门保护系统处于打开的非保护工作状态;车站屏蔽门系统处于常态化车站到达列车接车或通过列车的安全防护状态;
2)列车进站:到达本站停车进行旅客乘降的列车,在到站停车前通过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联通地面通信网络系统,并连接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列车到站完成停车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通过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给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发送开门指令,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接收指令并根据车型控制相应位置的门开启,具体开门控制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21)列车及车门位置识别监控:到达本站停车进行旅客乘降的列车到站完全停车后,连接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控发送列车位置及车门位置识别监控指令给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所述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并识别列车车门位置信息,并存储反馈给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
22)对应位置站台门开启: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接收对应位置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开启位置信息,依次控制成对开启的多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同步开启打开工作,以其中一个车门对应的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开启为例:
221)首先相邻两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中间连接的上下两个电控锁保持锁紧关闭状态;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左下电控锁,及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右侧的右上电控锁、右下电控锁打开;
222)在步骤221)的基础上,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下部分别对应的左驱动电机正转、右驱动电机同步反转,共同驱动对应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向下运动至上端部与车站站台面齐平;
223)在步骤222)的动作执行过程或动作执行完成后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内置微型电机反转驱动玻璃板下降至全部缩进对应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门扇体内部;
224)在步骤222)的基础上,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左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下电控锁对位锁紧,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右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下电控锁对位锁紧;
225)在步骤222)所述的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向下运动至上端部与车站站台面齐平,同时步骤223)所述的玻璃板下降至全部缩进对应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门扇体内部,此后,启动屏蔽门保护系统,电控液压推杆带动保护板逐渐运动至在站台屏蔽门上端部的保护工作位,保护板上表面与站台平面齐平,确保乘车工作位时对站台屏蔽门的过人踩踏保护;
3)完成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开启工作,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向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发送屏蔽门开门应答消息,同步控制列车车门打开;
4)旅客上下乘;
5)旅客上下乘结束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向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发送关门指令,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接收对应位置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关门信息,启动多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同步起升关闭工作,以其中一个车门对应的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关闭为例:
51)屏蔽门保护系统起升关闭:电控液压推杆带动保护板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端逐渐复位至起升状态;
52)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左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下电控锁打开,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右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下电控锁打开;
53)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下部分别对应的左驱动电机反转、右驱动电机同步正转,共同驱动对应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向上运动至上端部分别与其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端部齐平;
54)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左下电控锁,及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右侧的右上电控锁、右下电控锁分别对位锁紧;
55)在步骤54)的动作执行过程或动作执行完成后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内置微型电机正转驱动玻璃板上升至与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玻璃板同样高度;
56)完成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关闭工作,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向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发送屏蔽门关门应答消息,同步控制列车车门关闭;
6)列车离站。
作为优选地,所述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主要包括门扇体、屏蔽门起升系统、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屏蔽门单元组合连接机构、屏蔽门保护系统及联动控制单元;其中屏蔽门起升系统包括布设在所述门扇体左右对称设置的驱动起升机构、夹紧连接机构、起升限位机构;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为站台防护高度可无级调节的玻璃板伸缩机构,屏蔽门保护系统安装布设在站台边缘位置,用于保护站台屏蔽门处于下降位工作状态时屏蔽门上方过人踩踏保护。
作为优选地,所述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布设在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的位移传感器,通过对到站列车的头车和尾车的停车位置信息采集,进而根据所述车载设备包含的对应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分析确定对应制式车辆的若干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门位置。
作为优选地,所述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布设在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的图像传感器,通过对到站列车各车辆车门位置信息采集,分析确定对应制式车辆的若干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门位置。
作为优选地,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的通信模块包括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内部接口和速度采样模块,包括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左下电控锁,及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右侧的右上电控锁内部接口和速度采样模块,包括玻璃板锁内部接口和开锁检查模块,包括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微型电机驱动器内部接口和速度采样模块,包括屏蔽门保护系统液压驱动器内部接口和压力检测模块,还包括门扇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查模块、玻璃板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查模块、站台屏蔽门保护系统保护板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查模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所涉及的屏蔽门控制系统主要由车载设备、车站设备和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组成,所述车载设备主要为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包含对应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所述车站设备主要包括多单元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和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包含在本站停靠或通过的全部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同时包含本站站台所有单元门控系统;主要包括车站屏蔽门安全防护系统常态化准备、列车进站、列车及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站台门开启、完成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开启工作、旅客上下乘、旅客上下乘结束工作、列车离站等控制步骤。有效满足国内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设计及改造的技术互联互通的智能控制需求,实现站台门智能垂直升降,满足多网融合背景下多制式车辆不同位置及尺寸限定要求的到站停车旅客上下乘的站台门智能对位开闭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的站台门控制系统结构组成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的信号命令交互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的屏蔽门开门和关门操作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的开门控制流程图和关门控制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的屏蔽门组合及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的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位移传感器布置及流程控制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的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图像传感器布置及流程控制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起升工作状态部分装配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图8的A处、B处、C处、D处、E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起升工作状态部分装配立体结构另一方向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部分装配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图10的F处、G处局部放大图,图11的H处、I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下降工作状态部分装配立体结构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下降工作状态部分的正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门扇体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16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单元屏蔽门起升工作状态时站台布设结构图;
图17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单元屏蔽门起升工作状态时站台布设结构另一方向视图;
图18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单元屏蔽门下降工作状态时站台布设结构图;
图19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站台保护系统结构及布设位置图;
图20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系统布设方案示意图。
图中:门扇体1;门扇体内腔1A;玻璃板伸缩滑槽1B;左支撑滑槽1C1;右支撑滑槽1C2;左支撑滑槽口1D1;右支撑滑槽口1D2;门扇体玻璃板开口1E;后盖板连接孔1F;凸滑体固定孔1G;后盖板2;盖板上固定板2A;盖板玻璃板开口2B;左支撑滑板3;右支撑滑板4;左驱动电机5;右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输出轴5A;左主动轮7;左从动轮8;右主动轮9;右从动轮10;左V带11;右V带12;门扇凹滑体13;门扇凹滑体凹槽13A;门扇凸滑体14;凸滑体支承台14A;支承台滚动槽14B;电控锁锁位孔14C;凸滑体安装孔14D;内置微型电机15;右一级连杆16;左一级连杆17;左二级连杆18;右二级连杆19;连杆起升滑轴19A;连杆连接转轴19B;玻璃承装槽体20;玻璃承装槽体水平滑槽20A;玻璃板承装槽20B;玻璃板21;左支撑滑板定位压板22;右支撑滑板定位压板23;主动轮连接键24;电机地脚螺栓25;从动轮转轴26;从动轮转轴挡环27;从动轮开口销28;上夹紧压板29;压板卡齿29A;下固定压板30;减振橡胶体31;橡胶体安装孔31A;门扇升降滚轮32;滚轮右固定板33A;滚轮左固定板33B;上固定电控锁34;上固定电控锁锁舌34A;下固定电控锁35;下固定电控锁锁舌35A;压板连接螺栓组36;连杆开口销37;玻璃承装槽体水平转动滑轴38;屏蔽门保护系统39;保护板39A;保护板左连接耳板39B;保护板中部连接耳板39C;保护板左连接耳板39D;保护板转动连杆40;连杆固定基座41;电控液压推杆42;站台ZT;联动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的通信模块包括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内部接口和速度采样模块,包括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左下电控锁,及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右侧的右上电控锁内部接口和速度采样模块,包括玻璃板锁内部接口和开锁检查模块,包括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微型电机驱动器内部接口和速度采样模块,包括屏蔽门保护系统液压驱动器内部接口和压力检测模块,还包括门扇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查模块、玻璃板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查模块、站台屏蔽门保护系统保护板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查模块。
如图2~5所示,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屏蔽门控制系统主要由车载设备、车站设备和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组成,所述车载设备主要为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包含对应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所述车站设备主要包括多单元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和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包含在本站停靠或通过的全部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同时包含本站站台所有单元门控系统;具体协同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车站屏蔽门安全防护系统常态化准备就绪:多单元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在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的统一防护控制下,处于起升的关闭状态;此时,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下侧设置的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均处于锁紧状态,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右两侧上下分别设置的电控锁均处于锁紧状态,屏蔽门起升系统和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处于起升最高位,分别联动控制的屏蔽门和玻璃板均处于本站台行车安全防护要求的起升高度位,安设于站台边缘的站台屏蔽门保护系统处于打开的非保护工作状态;车站屏蔽门系统处于常态化车站到达列车接车或通过列车的安全防护状态;
2)列车进站:到达本站停车进行旅客乘降的列车,在到站停车前通过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联通地面通信网络系统,并连接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列车到站完成停车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通过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给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发送开门指令,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接收指令并根据车型控制相应位置的门开启,具体开门控制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21)列车及车门位置识别监控:到达本站停车进行旅客乘降的列车到站完全停车后,连接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控发送列车位置及车门位置识别监控指令给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所述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并识别列车车门位置信息,并存储反馈给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
22)对应位置站台门开启: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接收对应位置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开启位置信息,依次控制成对开启的多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同步开启打开工作,以其中一个车门对应的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开启为例:
221)首先相邻两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中间连接的上下两个电控锁保持锁紧关闭状态;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左下电控锁,及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右侧的右上电控锁、右下电控锁打开;
222)在步骤221)的基础上,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下部分别对应的左驱动电机正转、右驱动电机同步反转,共同驱动对应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向下运动至上端部与车站站台面齐平;
223)在步骤222)的动作执行过程或动作执行完成后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内置微型电机反转驱动玻璃板下降至全部缩进对应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门扇体内部;
224)在步骤222)的基础上,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左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下电控锁对位锁紧,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右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下电控锁对位锁紧;
225)在步骤222)所述的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向下运动至上端部与车站站台面齐平,同时步骤223)所述的玻璃板下降至全部缩进对应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门扇体内部,此后,启动屏蔽门保护系统,电控液压推杆带动保护板逐渐运动至在站台屏蔽门上端部的保护工作位,保护板上表面与站台平面齐平,确保乘车工作位时对站台屏蔽门的过人踩踏保护;
3)完成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开启工作,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向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发送屏蔽门开门应答消息,同步控制列车车门打开;
4)旅客上下乘;
5)旅客上下乘结束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向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发送关门指令,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接收对应位置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关门信息,启动多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同步起升关闭工作,以其中一个车门对应的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关闭为例:
51)屏蔽门保护系统起升关闭:电控液压推杆带动保护板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端逐渐复位至起升状态;
52)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左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下电控锁打开,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右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下电控锁打开;
53)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下部分别对应的左驱动电机反转、右驱动电机同步正转,共同驱动对应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向上运动至上端部分别与其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端部齐平;
54)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左下电控锁,及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右侧的右上电控锁、右下电控锁分别对位锁紧;
55)在步骤54)的动作执行过程或动作执行完成后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内置微型电机正转驱动玻璃板上升至与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玻璃板同样高度;
56)完成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关闭工作,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向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发送屏蔽门关门应答消息,同步控制列车车门关闭;
6)列车离站。
如图6所示,所述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布设在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的位移传感器,通过对到站列车的头车和尾车的停车位置信息采集,进而根据所述车载设备包含的对应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分析确定对应制式车辆的若干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门位置。
如图7所示,所述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布设在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的图像传感器,通过对到站列车各车辆车门位置信息采集,分析确定对应制式车辆的若干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门位置。
如图8~12所示,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主要包括门扇体1及对应后盖板2、屏蔽门起升系统、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屏蔽门单元组合连接机构、屏蔽门保护系统39及联动控制单元;所述屏蔽门起升系统包括布设在所述门扇体1左右对称设置的驱动起升机构、夹紧连接机构、起升限位机构;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为站台防护高度可无级调节的玻璃板伸缩机构,包括内置微型电机15、一级与二级中间连杆机构、玻璃板21及玻璃承装槽体20;屏蔽门保护系统39安装布设在站台ZT边缘位置用于保护站台屏蔽门处于下降位工作状态时屏蔽门上方过人踩踏保护,主要包括保护板39A、保护板转动连杆40、电控液压推杆42。所述屏蔽门单元组合连接机构为于单组站台屏蔽门左右两侧配套设置的适用于起升及下降工作时的限位滑动及锁紧装置,主要包括所述门扇体1左侧安装的门扇凹滑体13及右侧对应配套安装的门扇凸滑体14两部分,用于实现不同制式铁路车辆站台任意位置停靠上下乘。
其中,所述联动控制单元包括多制式车辆车载设备、轨旁一体化列控设备、车地安全通信控制系统、车站站台屏蔽门控制系统,所述车站站台屏蔽门控制系统分别与轨旁一体化列控设备连接,所述轨旁一体化列控设备分别与车地安全通信控制系统及站台门联动驱动系统连接,所述车地安全通信控制系统与多制式车辆车载设备连接,用于实现多网融合条件下多制式车辆不同位置及尺寸限定要求的到站停车旅客上下乘的站台门智能对位开闭需求。
如图8、9所示,所述屏蔽门起升系统的驱动起升机构为从左下侧与右下侧向上对称布设的左支撑滑板3、右支撑滑板4、左驱动电机5、右驱动电机6及对应的夹紧连接机构和V带传动系统构成,所述左支撑滑板3与右支撑滑板4呈L型板状结构件,贯穿所述门扇体1的下侧面左右,分别在所述门扇体1的门扇体内腔1A左右两侧边框及左支撑滑板定位压板22与右支撑滑板定位压板23的限定的左支撑滑槽1C1与右支撑滑槽1C2上下滑动;所述左支撑滑板3与右支撑滑板4底部分别通过地脚螺栓固定连接在站台基础上;所述左驱动电机5与右驱动电机6底部分别通过地脚螺栓固定连接在站台基础上,对应输出轴分别贯穿所述左支撑滑板3与右支撑滑板4下部板体,固定连接在对应V带传动系统的驱动轮上。
如图9、12所示,夹紧连接机构固定连接在所述V带传动系统中的V带上,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上夹紧压板29及下固定压板30,所述下固定压板3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门扇体1门扇体内腔1A的左右边框侧壁上;所述上夹紧压板29内侧面开设有若干压板卡齿29A,并通过中部压板连接螺栓组36与所述下固定压板30固定夹紧在所述V带上,分别在左右两侧驱动电机的带动下,实现所述门扇体1的上下升降运动。
如图9、10、11所示,所述V带传动系统包括分别由站台屏蔽门底部所述左驱动电机5与右驱动电机6对应的驱动电机输出轴5A通过键连接的左主动轮7、右主动轮9,并分别通过左V带11与右V带12对应连接的左从动轮8、右从动轮10;所述左从动轮8、右从动轮10分别转动连接于固定在所述左支撑滑板3与所述右支撑滑板4上部的从动轮转轴26上;左右两侧驱动电机为联动同步驱动电机,工作时驱动方向互逆,对应V带传动系统运动方向相反,实现所述门扇体1同步下降及起升运动。
如图15所示,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为内置于所述门扇体1的门扇体内腔1A的防护玻璃板伸缩装置,所述一级与二级中间连杆机构分别为对称连接在所述内置微型电机15与玻璃承装槽体20中间的左一级连杆17、右一级连杆16、左二级连杆18、右二级连杆19,所述玻璃承装槽体20为开槽条状结构,下部开设有滑动安装玻璃承装槽体水平转动滑轴38的玻璃承装槽体水平滑槽20A,上部开设有固定连接玻璃板21的玻璃板承装槽20B;所述左一级连杆17通过键连接在所述内置微型电机15的输出轴上,所述右一级连杆16同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内置微型电机15的输出轴外端,所述左一级连杆17及所述右一级连杆16的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左二级连杆18与所述右二级连杆19的一端;所述左二级连杆18与所述右二级连杆19中部通过连杆连接转轴19B转动连接;所述右二级连杆19下部固定连接有连杆起升滑轴19A,滑动连接在所述门扇体内腔1A中部垂向开设的玻璃板伸缩滑槽1B中;所述左二级连杆18与所述右二级连杆19的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玻璃承装槽体20内滑动安装的所述玻璃承装槽体水平转动滑轴38上;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用于调整补偿不同站台屏蔽门所述门扇体1防护高度不足的情况。
如图11、12所示,所述屏蔽门单元组合连接机构为在单个站台屏蔽门两侧对应配套设置的滑动锁紧系统,所述门扇凹滑体13为内部开设有门扇凹滑体凹槽13A的U型槽状结构,通过槽底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门扇体1上,所述门扇凹滑体凹槽13A底部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用于转动连接所述门扇升降滚轮32的滚轮左固定板33B与滚轮右固定板33A;所述门扇凹滑体凹槽13A上下靠近边缘处分别安装有上固定电控锁34及下固定电控锁35;所述门扇升降滚轮32在所述门扇凹滑体凹槽13A内竖直方向多个紧密排列设置。
所述门扇凸滑体14为与所述门扇凹滑体13对应的中部开设有凸滑体支承台14A的内嵌套式支承结构,所述门扇凸滑体14通过在所述凸滑体支承台14A上贯通开设的凸滑体安装孔14D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门扇体1上;所述凸滑体支承台14A中部纵向开设有供所述门扇升降滚轮32限位滚动的支承台滚动槽14B;所述支承台滚动槽14B内部上下分别开设有与所述上固定电控锁34及下固定电控锁35的电控锁锁位孔14C,用于连接固定多组相邻所述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在下降及起升工作时的定位和锁紧。
所述门扇体1左右两侧的门扇凹滑体13及门扇凸滑体14分别与相邻站台屏蔽门的对应的门扇凸滑体及门扇凹滑体相配套上下滚动连接;当所述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处于常态化防护工作位时,即多组相邻站台屏蔽门处于起升工作状态,所述门扇凹滑体13内装的上固定电控锁34的上固定电控锁锁舌34A与相邻站台屏蔽门的门扇凸滑体上侧电控锁锁位孔14C定位锁紧,所述门扇凹滑体13内装的下固定电控锁35的下固定电控锁锁舌35A与相邻站台屏蔽门的门扇凸滑体下侧电控锁锁位孔定位锁紧;当所述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处于乘车工作位时,即单组站台屏蔽门处于下降工作状态,所述门扇凹滑体13内装的上固定电控锁34的上固定电控锁锁舌34A与相邻处于起升位工作状态的站台屏蔽门的门扇凸滑体下侧电控锁锁位孔定位锁紧;当所述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处于乘车工作位时,即多组相邻站台屏蔽门处于下降工作状态,处于下降位相邻站台屏蔽门对应的所述门扇凹滑体13内装的上固定电控锁34的上固定电控锁锁舌34A与相邻站台屏蔽门的门扇凸滑体上侧电控锁锁位孔14C定位锁紧,所述门扇凹滑体13内装的下固定电控锁35的下固定电控锁锁舌35A与相邻站台屏蔽门的门扇凸滑体下侧电控锁锁位孔定位锁紧。
如图16~19所示,所述屏蔽门保护系统39的保护板39A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其长度范围与单组站台屏蔽门宽度相对应,宽度范围覆盖处于下降位的站台屏蔽门上部;所述保护板39A下部左右两侧分别通过保护板左连接耳板39B与保护板左连接耳板39D与保护板转动连杆40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保护板转动连杆40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在站台上的连杆固定基座41上;所述保护板39A下侧中间靠近站台侧边缘通过设置的保护板中部连接耳板39C与竖向固定在站台壁上的电控液压推杆42转动连接,通过所述电控液压推杆42的上下运动,进而带动所述保护板39A在站台屏蔽门处于常态化防护工作位及乘车工作位时的保护工作。其中,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的防护玻璃板伸缩装置中中间连杆结构可根据具体玻璃板补偿起升高度、速度及稳定性情况,增设为多级交叉连杆。
如图17所示,所述后盖板2整体呈平板型结构,边缘分别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所述门扇体1边框体上,其中所述后盖板2上端部为开设有盖板玻璃板开口2B的盖板上固定板2A,所述盖板玻璃板开口2B与所述门扇体1上部开设的门扇体玻璃板开口1E相对应设置,供玻璃板21起升与缩回。
所述屏蔽门起升系统的左支撑滑板3与右支撑滑板4上端部安装有减振橡胶体31,通过橡胶体安装孔31A与支撑滑板一体固定,以减小所述门扇体1下降工作时与所述左支撑滑板3及右支撑滑板4上端部的接触碰撞。
该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安设与站台边缘,有两种工作状态:1)常态化工作位为起升状态,即多组相邻站台屏蔽门左右互相锁紧,同时防护玻璃板处于伸出状态;2)乘车工作状态,即和站台停车车辆开门对应的1~3组站台门处于下降工作状态,供旅客上下乘。
工作模式:当任意制式车辆停靠站台任意位置旅客上下乘时,在车辆车载设备、轨旁一体化列控设备、车地安全通信控制系统、车站站台屏蔽门控制系统等的联动控制下,停靠车辆对应的1~3组站台屏蔽门在驱动及传动机构联动下,沿处于起升工作状态的站台门外端两侧滑体向下运动,同时站台门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启动,控制无级调节的玻璃板伸缩机构缩回门扇体内部,当门扇体下降至与上端部略低于站台平面高度时,屏蔽门起升系统停止工作,进而启动屏蔽门保护系统,电控液压推杆带动保护板逐渐运动至在站台屏蔽门上端部的保护工作位,保护板上表面与站台平面齐平,确保乘车工作位时对站台屏蔽门的过人踩踏保护。旅客上下乘结束后,联动控制系统控制屏蔽门保护系统启动返回至起升状态,然后分别或者同时启动屏蔽门起升系统及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逐渐复位至起升状态对应的常态化工作位。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献中提到的“左”、“右”、“前”、“后”、“内”、“外”、“上”、“下”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技术方案的限制,所述连接关系可以指直接连接关系,也可以指间接连接关系。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5)

1.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屏蔽门控制系统主要由车载设备、车站设备和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组成,所述车载设备主要为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包含对应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所述车站设备主要包括多单元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和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包含在本站停靠或通过的全部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同时包含本站站台所有单元门控系统;具体协同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车站屏蔽门安全防护系统常态化准备就绪:多单元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在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的统一防护控制下,处于起升的关闭状态;此时,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下侧设置的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均处于锁紧状态,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右两侧上下分别设置的电控锁均处于锁紧状态,屏蔽门起升系统和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处于起升最高位,分别联动控制的屏蔽门和玻璃板均处于本站台行车安全防护要求的起升高度位,安设于站台边缘的站台屏蔽门保护系统处于打开的非保护工作状态;车站屏蔽门系统处于常态化车站到达列车接车或通过列车的安全防护状态;
2)列车进站:到达本站停车进行旅客乘降的列车,在到站停车前通过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联通地面通信网络系统,并连接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列车到站完成停车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通过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给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发送开门指令,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接收指令并根据车型控制相应位置的门开启,具体开门控制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21)列车及车门位置识别监控:到达本站停车进行旅客乘降的列车到站完全停车后,连接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控发送列车位置及车门位置识别监控指令给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所述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并识别列车车门位置信息,并存储反馈给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
22)对应位置站台门开启: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接收对应位置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开启位置信息,依次控制成对开启的多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同步开启打开工作,以其中一个车门对应的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开启为例:
221)首先相邻两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中间连接的上下两个电控锁保持锁紧关闭状态;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左下电控锁,及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右侧的右上电控锁、右下电控锁打开;
222)在步骤221)的基础上,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下部分别对应的左驱动电机正转、右驱动电机同步反转,共同驱动对应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向下运动至上端部与车站站台面齐平;
223)在步骤222)的动作执行过程或动作执行完成后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内置微型电机反转驱动玻璃板下降至全部缩进对应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门扇体内部;
224)在步骤222)的基础上,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左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下电控锁对位锁紧,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右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下电控锁对位锁紧;
225)在步骤222)所述的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向下运动至上端部与车站站台面齐平,同时步骤223)所述的玻璃板下降至全部缩进对应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门扇体内部,此后,启动屏蔽门保护系统,电控液压推杆带动保护板逐渐运动至在站台屏蔽门上端部的保护工作位,保护板上表面与站台平面齐平,确保乘车工作位时对站台屏蔽门的过人踩踏保护;
3)完成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开启工作,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向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发送屏蔽门开门应答消息,同步控制列车车门打开;
4)旅客上下乘;
5)旅客上下乘结束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向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发送关门指令,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接收对应位置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关门信息,启动多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同步起升关闭工作,以其中一个车门对应的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关闭为例:
51)屏蔽门保护系统起升关闭:电控液压推杆带动保护板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端逐渐复位至起升状态;
52)两个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左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下电控锁打开,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右侧的左上电控锁与其右侧相邻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下电控锁打开;
53)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下部分别对应的左驱动电机反转、右驱动电机同步正转,共同驱动对应的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和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向上运动至上端部分别与其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端部齐平;
54)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左下电控锁,及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右侧的右上电控锁、右下电控锁分别对位锁紧;
55)在步骤54)的动作执行过程或动作执行完成后所述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内置微型电机正转驱动玻璃板上升至与相邻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玻璃板同样高度;
56)完成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关闭工作,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向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载控制器发送屏蔽门关门应答消息,同步控制列车车门关闭;
6)列车离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主要包括门扇体、屏蔽门起升系统、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屏蔽门单元组合连接机构、屏蔽门保护系统及联动控制单元;其中屏蔽门起升系统包括布设在所述门扇体左右对称设置的驱动起升机构、夹紧连接机构、起升限位机构;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为站台防护高度可无级调节的玻璃板伸缩机构,屏蔽门保护系统安装布设在站台边缘位置,用于保护站台屏蔽门处于下降位工作状态时屏蔽门上方过人踩踏保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布设在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的位移传感器,通过对到站列车的头车和尾车的停车位置信息采集,进而根据所述车载设备包含的对应制式车型的列车型号、外形几何尺寸和车门位置在内的基本参数信息,分析确定对应制式车辆的若干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位置识别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布设在每个升降式站台屏蔽门上的图像传感器,通过对到站列车各车辆车门位置信息采集,分析确定对应制式车辆的若干升降式站台屏蔽门车门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站台控制器的通信模块包括左驱动电机和右驱动电机内部接口和速度采样模块,包括左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左侧的左上电控锁、左下电控锁,及相邻右侧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右侧的右上电控锁内部接口和速度采样模块,包括玻璃板锁内部接口和开锁检查模块,包括防护高度补偿伸缩系统微型电机驱动器内部接口和速度采样模块,包括屏蔽门保护系统液压驱动器内部接口和压力检测模块,还包括门扇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查模块、玻璃板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查模块、站台屏蔽门保护系统保护板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查模块。
CN202310427795.3A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65174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27795.3A CN116517429B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27795.3A CN116517429B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17429A CN116517429A (zh) 2023-08-01
CN116517429B true CN116517429B (zh) 2023-09-12

Family

ID=87393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27795.3A Active CN116517429B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1742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24609A (ko) * 2011-08-31 2013-03-08 서울특별시도시철도공사 2열 이동문 스크린도어 제어 시스템
CN104176067A (zh) * 2014-09-16 2014-12-03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适应所有列车车型的站台安全门
CN110748271A (zh) * 2019-11-07 2020-02-04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836065A (zh) * 2019-11-11 2020-02-25 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站台屏蔽门联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775965A (zh) * 2020-07-30 2020-10-16 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置驱动的错层式高铁站台门
CN214835751U (zh) * 2021-01-13 2021-11-23 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升降式站台门系统的升降门单元
KR102441277B1 (ko) * 2021-12-10 2022-09-08 주식회사 보성알앤디 플랫폼 스크린 도어 스마트 제어 시스템
CN218669039U (zh) * 2022-10-09 2023-03-21 成都登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高站台安全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24609A (ko) * 2011-08-31 2013-03-08 서울특별시도시철도공사 2열 이동문 스크린도어 제어 시스템
CN104176067A (zh) * 2014-09-16 2014-12-03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适应所有列车车型的站台安全门
CN110748271A (zh) * 2019-11-07 2020-02-04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836065A (zh) * 2019-11-11 2020-02-25 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站台屏蔽门联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775965A (zh) * 2020-07-30 2020-10-16 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置驱动的错层式高铁站台门
CN214835751U (zh) * 2021-01-13 2021-11-23 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升降式站台门系统的升降门单元
KR102441277B1 (ko) * 2021-12-10 2022-09-08 주식회사 보성알앤디 플랫폼 스크린 도어 스마트 제어 시스템
CN218669039U (zh) * 2022-10-09 2023-03-21 成都登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高站台安全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17429A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3158B (zh) 用于火车站的站台门口
CN109532864B (zh) 一种列车交通系统
CN111267871A (zh) 铁路站台安全防护装置
CN111980541A (zh) 一种基于错位式结构的高铁站台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547071B (zh) 一种开门位置可调的高铁站台门
CN113530419A (zh) 一种双头驱动段滑式高铁站台门
CN214835751U (zh) 适用于升降式站台门系统的升降门单元
CN116517429B (zh)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升降式站台屏蔽门的控制方法
CN112796611B (zh) 一种升降式站台门系统
CN210888661U (zh) 一种隐藏式站台安全门
CN116220515B (zh) 一种适用于多制式铁路车辆的地上智能升降式站台屏蔽门
CN116464383A (zh) 一种用于高铁站台的屏蔽门结构
CN109532867B (zh) 一种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CN209799817U (zh) 一种升降装置、安全门、安全门系统
CN116537663A (zh) 一种站台屏蔽门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14835529U (zh) 升降式高铁站台门门锁机构
CN113047761B (zh) 一种升降式站台门机构
CN115489953A (zh) 一种具有防移位功能的子母车
CN113619612A (zh) 轻量化高铁安全门组合结构以及列车安全门集成
CN111535716A (zh) 公交站台的公交车进站自动开闭屏蔽门
CN213387362U (zh) 一种电梯门锁紧装置
CN214835530U (zh) 适用于升降式站台门的门锁机构
CN212195425U (zh) 一种开门位置可调的高铁站台门
CN216069961U (zh) 轻量化高铁安全门组合结构以及列车安全门集成
CN219953058U (zh) 一种节能的轨道交通站台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