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3030A - 钓鱼用电动卷线器 - Google Patents

钓鱼用电动卷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73030A
CN116473030A CN202310060545.0A CN202310060545A CN116473030A CN 116473030 A CN116473030 A CN 116473030A CN 202310060545 A CN202310060545 A CN 202310060545A CN 116473030 A CN116473030 A CN 116473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peed
rotation
carrier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605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473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730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7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motor-driv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使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的速度差变大,能够在维持最高速度的同时使卷起转矩更大。本发明提供以下构成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其具有:第一行星齿轮(22),其与以无法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输入轴的第一太阳齿轮(21)啮合;第一环状齿轮(23),其与第一行星齿轮(22)啮合;第一齿轮架(24),其支撑第一行星齿轮(22);第二环状齿轮(25),其一体设于第一齿轮架(24);第二行星齿轮(26),其与第二环状齿轮(25)啮合;第二太阳齿轮(27),其固定于输出轴(29)且与第二行星齿轮(26)啮合;及第二齿轮架(28),其支撑第二行星齿轮(26);第二行星齿轮(26)包括与第二环状齿轮(25)啮合的第一小齿轮(26A)和与第二太阳齿轮(27)啮合的第二小齿轮(26B),该钓鱼用电动卷线器设有切换部,该切换部将第二齿轮架(28)的绕马达轴的旋转选择性地切换为固定状态与解除状态。

Description

钓鱼用电动卷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鱼用电动卷线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钓鱼所使用的电动卷线器中,以进行与钓鱼的状况对应的卷取操作为目的,而具备将来自马达的旋转速度变速后传递到卷线筒的电动卷线器的变速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这样的变速机构,一般已知一种如下电气式变速装置,其控制向马达的电流量来进行马达输出的增减调节,由此使卷线筒的旋转速度变化。
另一方面,也已知有一种如下机械式变速装置,其通过利用外部操作来将由对马达的旋转减速的行星齿轮构成的减速机构的驱动系统的一部分打开/关闭,而使啮合的齿轮的齿轮比变化,从而将卷线筒的旋转速度机械地切换为低速旋转与高速旋转的2个阶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1748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如所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动卷线器的变速机构中,因将啮合的齿轮的齿轮比设定为高速状态或设定为低速状态,而低速旋转时转矩不足或者高速卷取性能降低。即,要求获得高转矩且高速的卷取性能。例如,在固定太阳齿轮的方式的情况下,虽然在切换时马达不会停止,但是难以使高速旋转时与低速旋转时的速度差变大,存在无法达成如上所述的高转矩且高速的目的的问题。
本发明是考虑到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钓鱼用电动卷线器,该钓鱼用电动卷线器能够使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的速度差变大,能够在维持最高速度的同时使卷起转矩更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发明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具备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将马达的旋转速度变速而将卷线筒的旋转速度切换为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构具备: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其配置在马达输入侧;和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其连接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且配置在马达输出侧;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具有以无法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输入轴的第一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固定于卷线器主体且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一环状齿轮、以及支撑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的第一齿轮架,所述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具有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架的第二环状齿轮、与所述第二环状齿轮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固定于输出轴且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以及支撑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的第二齿轮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为相互啮合的一对小齿轮,所述一对小齿轮包括与所述第二环状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和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的第二小齿轮,且所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设有切换部,该切换部将所述第二齿轮架的绕马达轴的旋转选择性地切换为固定状态与解除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在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中设为如下结构,使支撑于第二齿轮架的第二行星齿轮为双小齿轮,其中一个第一小齿轮与第二环状齿轮啮合,另一个第二小齿轮与第二太阳齿轮啮合,进而第二齿轮架能够通过切换部来切换能够旋转的状态与无法旋转的状态。由此,在通过切换部将第二齿轮架固定而成为无法旋转的状态的情况下,马达的旋转的输入轴的旋转速度通过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减速,并从传递该经减速的旋转速度的第二环状齿轮传递到第二行星齿轮。此时,第二行星齿轮的转数增大。即,形成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由于第二齿轮架以无法旋转的方式固定而不进行公转,因此,以比第二环状齿轮的旋转速度增速的状态旋转。具体来说,形成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将旋转力从第二环状齿轮传递到第二太阳齿轮,利用由第二环状齿轮与第二太阳齿轮的齿数差所致的齿轮比来使旋转速度增速。由此,第二太阳齿轮的旋转力不会被减速地以高速旋转传递到固定于第二太阳齿轮的输出轴。在本发明中,通过利用切换部机械地将第二齿轮架固定为无法旋转的状态,从而能够在维持成为高速旋转的最高速度的同时,使卷起转矩更大,从而能够提高钓鱼的操作性。
另外,在通过切换部使第二齿轮架为可旋转的状态的情况下,马达的旋转的输入轴的旋转速度通过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减速,并从传递该经减速的旋转速度的第二环状齿轮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此时,第二行星齿轮的转数增大。而且,形成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由于第二齿轮架可旋转,所以传递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的旋转,第二行星齿轮沿着第二环状齿轮公转,因此以与第二环状齿轮的旋转速度同等的状态旋转。而且,第二行星齿轮的旋转力不会通过第二齿轮架减速,而减速为与啮合在第二小齿轮的第二太阳齿轮大致相同的旋转速度来传递。由此,第二太阳齿轮的旋转力以低速旋转传递至固定于第二太阳齿轮的输出轴。
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的第二行星齿轮设为双小齿轮,从而能够使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的速度差变大。
(2)所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特征也可为,所述切换部与用于操作所述切换部的切换操作部是通过使用用于在所述卷线筒内均匀地卷绕钓线的平绕机构的平绕轴来连结。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平绕轴兼用作连结切换部与用于操作切换部的切换操作部的连结轴,从而能够抑制受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内的连结轴的配置、形状的制约,从而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3)所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特征也可为,用于操作所述切换部的切换操作部设置于驱动马达的速度调整部件。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驱动马达的速度调整部件搭载有用于操作切换部的切换操作部,因此,能够实现共有化,从而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能够使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的速度差变大,能够在维持最高速度的同时使卷起转矩更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卷线器的整体结构的局部省略的立体图;
图2是具备马达的变速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变速机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表示止挡固定台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左侧观察图2所示的变速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A-A线箭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B-B线剖视图,且是变速机构的截面立体图;
图8是表示变速机构、变速切换机构及卷线筒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变速切换机构的结构的局部切断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变速切换机构的变速切换操作开关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将高速旋转及低速旋转的旋转力传递路径简化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由变速机构所致的高速旋转时的第一行星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的转数的变化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由变速机构所致的低速旋转时的第一行星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的转数的变化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存在为了使各构成部件为能够视辨的大小而根据需要适当变更各构成部件的缩小比例的情况。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以下,简称为电动卷线器1)利用外部电源所供给的电力而被驱动,并且在内部具有作为手动卷绕的双轴承卷线器而使用时的电源。
电动卷线器1具备:卷线器本体10,其能够安装于钓竿;手柄(省略图示),其能够相对于卷线器本体10绕手柄轴14旋转地安装;卷线筒3,其能够相对于卷线器本体10绕与手柄轴14平行的轴旋转且供卷绕未图示的钓线;马达4,其设置于卷线器本体10,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卷线筒3;离合器机构5,其能够切换将卷线筒3与手柄连结的连结状态及将卷线筒3与手柄断开的断开状态;以及变速机构20(参照图2),其使马达4的旋转驱动力减速后传递至卷线筒3。手柄的转矩在离合器机构5合上的状态下直接传递至卷线筒3。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轴14、卷线筒3的旋转轴、以及马达4的马达旋转轴41(马达轴O,参照图2)分别平行地设置,将它们的方向根据需要而定义为左右方向X1,并且将与左右方向X1正交且沿着将卷绕于卷线筒3的钓线放出的方向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X2。另外,将在前后方向X2上从卷线筒3放出钓线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并且以从后方侧观察电动卷线器1的视点来定义左右。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从上斜后方观察电动卷线器1的立体图。
(卷线器本体)
卷线器本体10具备:本体框架11;罩部(省略图示),其覆盖本体框架11的一部分;以及水深显示部17,其位于本体框架11的上侧,具有能够显示能够安装于钓线的前端的装置的水深的液晶显示器。
本体框架11例如是合成树脂或金属制的一体形成的部件。本体框架11具有在左右方向X1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右侧板11A及左侧板11B、以及将右侧板11A与左侧板11B连结的多个连结部件11C。右侧罩部以覆盖右侧板11A的外侧的方式与右侧板11A一体形成。左侧罩部以覆盖左侧板11B的外侧的方式固定于左侧板11B。在右侧板11A与右侧罩部之间形成有用于收纳下述各种机构的空间。
卷线筒3的卷线筒旋转轴(省略图示)的端部以旋转自如地被支撑的状态安装于右侧板11A及左侧板11B。
连结部件11C形成板状,将右侧板11A及左侧板11B的下部连结。在连结部件11C中的一者在左右方向X1的大致中央部分安装有用于安装于钓竿的钓竿安装部15。
多个连结部件11C是与右侧板11A及左侧板11B一体地形成的板状的部件,在卷线器本体10的上部、下部及后部的3处将右侧板11A及左侧板11B连结。通过设置这样的连结部件11C,即便对卷线器本体10作用较大的荷重也不易产生挠曲等变形,抑制卷起效率的降低。在下部的连结部件11C固定有竿安装脚,在后部的连结部件11C装备有用于将卷线器与钓竿一起保持的合成树脂制的扶手(サムレスト)。
右侧板11A及右侧罩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以主齿轮轴(省略图示)的安装部分为中心且也向轴向外侧鼓出的大致椭圆形状。左侧板11B及左侧罩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圆形。
右侧罩部设有规定的收容空间来覆盖右侧板11A,例如螺固于右侧板11A的外缘部。左侧罩部设有规定的收容空间来覆盖左侧板11B,例如螺固于左侧板11B的外缘部。
(卷线筒)
卷线筒3分别经由轴承(省略图示)而旋转自如地设置于右侧板11A与左侧板11B之间。卷线筒3具备能够旋转的筒状的卷线主体部32、和在卷线主体部32的两端朝向径向的外侧扩径的凸缘部33。卷线筒3构成为,旋转中心与图2所示的输出轴29及马达旋转轴41平行地配置,且经由轴承而与卷线主体部32一起旋转自如地分别支撑于右侧板11A及左侧板11B。与后述变速机构20的输出轴29进行传递的驱动齿轮34(参照图8)以无法旋转的状态嵌合于在卷线筒3的一端侧。
当驱动马达4而使马达旋转轴41旋转时,该旋转力从变速机构20的输出轴29(后述)经由卷线筒驱动机构(驱动齿轮34等)旋转驱动卷线筒3,从而由离合器操作部件50驱动的离合器机构5连动。也就是说,马达4的旋转力通过变速机构20变速后使卷线筒3旋转。
(离合器机构)
离合器机构5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50的操作,而能够切换能够将手柄的旋转传递至卷线筒3的合上状态与无法将手柄的旋转传递至卷线筒3的断开状态。在合上位置中,小齿轮的旋转传递至卷线筒3而成为合上状态,小齿轮与卷线筒3能够一体旋转。另外,在断开位置中,由于小齿轮的旋转不会传递至卷线筒3,因此成为断开状态,卷线筒3能够自由旋转。
(离合器操作部件)
离合器操作部件50如图1所示是用于将离合器机构5切换为合上状态与断开状态而操作的部件。离合器操作部件50在卷线器本体10的后部,在右侧板11A与左侧板11B之间以能够在接近及远离钓竿安装部15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卷线器本体10的后部。
(卷线筒驱动机构)
上述卷线筒驱动机构将卷线筒3向卷线方向驱动,并且在卷取时相对于卷线筒3利用拖曳部(省略图示)产生拖曳力来防止钓线的切断。
拖曳部是与手柄轴14同轴地设置于手柄的手柄臂与右侧罩部之间。卷线筒驱动机构具备:上述马达4,其利用后述滚子离合器24A的形态的反转防止部来禁止卷线方向的旋转;和旋转传递机构,其将马达4的旋转减速后传递至卷线筒3或者将手柄的旋转增速后传递至卷线筒3。
(马达)
如图1所示,马达4在电动卷线器1的前部配置于比卷线筒3(参照图1)更靠前侧,并收容于筒状的马达收容体40(参照图2)。马达4具有马达旋转轴41、具有壳体的马达本体42、以及收容马达本体42的马达外壳4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省略了马达4的积层芯(线圈)。
马达4的马达旋转轴41的旋转力经由后述变速机构20而传递至连接于卷线筒3的输出轴29。即,输出轴29从马达4获得旋转力而被旋转驱动。
如图2所示,马达旋转轴41在马达轴O方向上贯通马达本体42的中心部,且马达旋转轴41的一端(纸面左侧)的轴前端部41a及另一端(纸面右侧)的轴基端部41b分别经由轴承45可旋转地支撑于马达外壳43。马达4的马达外壳43内封闭。
其中,在马达轴O中,以下将马达旋转轴41的轴前端部41a侧作为前端侧,将轴基端部41b侧作为基端侧来进行说明。
后述第一太阳齿轮21以无法旋转地插通的状态固定于马达旋转轴41的轴前端部41a。在比第一太阳齿轮21更突出的马达旋转轴41的轴前端部41a,在与第一齿轮架24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将第一齿轮架24可旋转地支撑的齿轮架轴承部245。进而,马达旋转轴41的前端部经由轴承连结于输出轴29。即,马达旋转轴41与输出轴29并非为一体,以分别不同的转数旋转。
(变速机构)
如图3所示,变速机构20使马达4的旋转驱动力减速后传递至卷线筒3,将卷线筒3(参照图1)的旋转速度在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之间切换。
变速机构20具备配置于马达输入侧的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和连接于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并配置于马达输出侧的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
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具有固定于作为输入轴的马达旋转轴41的第一太阳齿轮21、与第一太阳齿轮21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22、固定于卷线器本体10并与第一行星齿轮22啮合的第一环状齿轮23、以及支撑第一行星齿轮22的第一齿轮架24。
第一太阳齿轮21同轴地固定于马达旋转轴41的轴前端部41a。在第一太阳齿轮21啮合有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
第一行星齿轮22的各自的行星齿轮支撑轴221的一端221a支撑于第一齿轮架24。这些第一行星齿轮22设为能够经由轴承223绕行星齿轮支撑轴221旋转。另外,这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与第一环状齿轮23的内周齿轮231啮合。
第一环状齿轮23具有与马达旋转轴41同轴地设置并将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在环内周面啮合的内周齿轮231。第一环状齿轮23以无法旋转的状态嵌合于马达收容体40(参照图1)。由此,第一行星齿轮22分别一边通过第一太阳齿轮21的旋转而自转,一边沿着内周齿轮231环绕移动。
第一齿轮架24支撑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的行星齿轮支撑轴221,并且伴随第一行星齿轮22沿着啮合的第一环状齿轮23环绕地移动,而以马达旋转轴41为中心旋转来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第二环状齿轮25。
第一齿轮架24由支撑壁241、筒部242以及凸缘部243形成有顶筒状。第一齿轮架24配置为,使形成圆板状的顶壁的支撑壁241朝向马达4侧、且支撑壁241的中心与马达旋转轴41同轴。
支撑壁241在中心部设有轴孔241a,轴孔241a经由齿轮架轴承部245而可旋转地支撑于马达旋转轴41。第一齿轮架24以与第一太阳齿轮21的旋转不同的转数旋转。支撑壁241支撑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的行星齿轮支撑轴221。行星齿轮支撑轴221在圆形的支撑壁24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由行星齿轮支撑轴221支撑的第一行星齿轮22绕第一太阳齿轮21被等间隔地支撑。筒部242从支撑壁241的外周缘向左侧延伸,且将供输出轴29嵌合的筒状体嵌合。凸缘部243从轴向观察时形成环状,从筒部242的左端部全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243的外周部一体地连接有后述第二环状齿轮25。即,第一齿轮架24的旋转以相同的旋转速度传递至第二环状齿轮25。
如图2及图3所示,滚子离合器24A构成为,以压入至第一齿轮架24的状态被收容,且在第一齿轮架24与输出轴29之间将动力朝单向传递。即,滚子离合器24A构成为在马达旋转轴41与输出轴29之间将动力朝单向传递。
在通过卷线筒3的向钓线放出方向的旋转来施加负载而使输出轴29变慢时,经由滚子离合器24A向输出轴29及第二太阳齿轮27传递动力。由此,卷线筒3不向钓线放出方向旋转。另一方面,若卷线筒3向钓线卷取方向旋转,则滚子离合器24A不在第一齿轮架24与输出轴29之间传递动力。其结果是,卷线筒3向钓线卷取方向旋转。
此处,对滚子离合器24A的形态的反转防止部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一环状齿轮23的左侧面23b设有止挡固定台44。止挡固定台44形成内径比第一环状齿轮23的内径小的环状形状,嵌合于第一齿轮架24的筒部242的外侧。在止挡固定台44的左表面44a设有能够旋动的止挡钩441。止挡钩441在朝向止挡固定台44的内空侧旋动时,卡合于第一齿轮架24的筒部242的外周面,能够与第一齿轮架24一体地旋转。而且,通过设置止挡固定台44,来限制第一环状齿轮23在左右方向X1的移动。在止挡固定台44的内周面44b,以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的齿尖不干涉的方式,形成有沿着第一行星齿轮22的外径的三个凹部44c。通过这样设置凹部44c而能够确保止挡固定台44的壁厚,由此能够将止挡钩441组装在左表面44a。
如图3、图5~图7所示,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具有:一体地设置于第一齿轮架24的第二环状齿轮25、与第二环状齿轮25啮合的多组(此处为三组)第二行星齿轮26、固定于输出轴且与第二行星齿轮26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27、以及支撑第二行星齿轮26的第二齿轮架28。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省略了马达4的积层芯(线圈)。
第二太阳齿轮27同轴地且以无法旋转的状态固定于输出轴29的轴中间部29b。在第二太阳齿轮27啮合有三组第二行星齿轮26。
第二环状齿轮25具有与输出轴29(马达旋转轴41也相同)同轴地设置、且将三组第二行星齿轮26在环内周面啮合的内周齿轮251。第二环状齿轮25的前端部以无法旋转的状态一体地固定于第一齿轮架24的凸缘部243的外周部。由此,第二行星齿轮26分别一边自转一边沿着内周齿轮251环绕移动。
第二行星齿轮26的各自的行星齿轮支撑轴261的两端部支撑于第二齿轮架28。这些第二行星齿轮26设置为经由轴承263能够绕行星齿轮支撑轴261旋转。另外,这三组第二行星齿轮26与第二环状齿轮25的内周齿轮251啮合。
第二行星齿轮26由相互啮合的一对小齿轮26A、26B构成。一对小齿轮包括与第二太阳齿轮27啮合的第一小齿轮26A和与第二环状齿轮25啮合的第二小齿轮26B。第一小齿轮26A与第二小齿轮26B的各自的外径设定为相同(齿轮比相同)。
第二齿轮架28支撑三组第二行星齿轮26的第一小齿轮26A与第二小齿轮26B的各自的行星齿轮支撑轴261,并且伴随各第二行星齿轮26的第一小齿轮26A沿着啮合的第二环状齿轮25以输出轴29为中心的环绕移动,而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二太阳齿轮27。第二齿轮架28以与第二太阳齿轮27的旋转不同的转数旋转。
如图3所示,第二齿轮架28具备一对支撑壁281、282、和筒部283。第二齿轮架28配置为,将圆板状的一对支撑壁281、282朝向马达4侧(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侧)、且这些一对支撑壁281、282的中心与输出轴29同轴。
第一支撑壁281及第二支撑壁282从轴向观察时分别形成为环状。第一支撑壁281设置于筒部283的前端。第二支撑壁282经由行星齿轮支撑轴261而固定于第一支撑壁281,隔开间隔且平行地配置于第一支撑壁281的前方。第一支撑壁281与第二支撑壁282通过六根行星齿轮支撑轴261而一体地连结。
在第一支撑壁281与第二支撑壁282之间配置有第二行星齿轮26。两根为一组的行星齿轮支撑轴261以等间隔配置在圆形的第一支撑壁281及第二支撑壁282的各自的圆周方向。支撑于行星齿轮支撑轴261的第二行星齿轮26以绕第二太阳齿轮27成为等间隔的方式被支撑。而且,第二行星齿轮26(第一小齿轮26A、第二小齿轮26B)通过轴承263而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各行星齿轮支撑轴261。筒部283从第一支撑壁281的内周缘向后方延伸,且通过介置在与输出轴29之间的轴承291、292而能够旋转地设置。
其中,输出轴29从后述环状板61突出而将旋转传递至卷线筒3。
(变速切换机构)
如图3、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0具有将第二齿轮架28的旋转切换为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的变速切换机构6。也就是说,在变速机构20中,在第二齿轮架28固定而为旋转停止状态时成为高速旋转,在第二齿轮架28的固定被解除而为旋转自如的状态时成为低速旋转。
变速切换机构6具备:环状板61,其在圆周方向无法旋转地嵌合于第二齿轮架28的筒部283的前端部,且在外周面具有切出而形成的棘轮爪齿61a(参照图8);切换止挡62(切换部),其通过与棘轮爪齿61a啮合而能够卡止;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切换操作部,参照图8),其进行将切换止挡62相对于棘轮爪齿61a切换卡止位置与解除位置的操作;以及连结轴64,其将切换止挡62与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连结。
环状板61与第二齿轮架28同轴地设置,且能够与第二齿轮架28一起一体地旋转。在切换止挡62卡止于棘轮爪齿61a时,第二齿轮架28与环状板61一起停止旋转。在切换止挡62从棘轮爪齿61a脱离时,第二齿轮架28与环状板61一起旋转。
如图8及图10所示,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配置在卷线器本体10的右侧罩部的外侧,以嵌合于用于进行马达4的速度调整的操作的杆开关46(速度调整部件)的轴状部的状态搭载。
杆开关46配置于手柄侧的右侧板11A(参照图1)的前方,并设置为能够在规定的旋转角度的范围旋转操作。杆开关46将由旋转操作所致的电位计的电阻值的变化输入至卷线器本体10的控制部(省略图示)。而且,成为如下构成:能够根据杆开关46的操作量,而将马达4的马达输出从马达停止状态到高输出值为止连续地增减调节。
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为旋转式,能够选择性地切换操作卡止位置与解除位置。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在从旋转中心向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部分固定于连结轴64的一端64a。
需要说明的是,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例如也可以设置缺口部,从该缺口部显示变速机构20的切换模式(马达4的旋转速度)(例如高速旋转、低速旋转等)。
在连结轴64的另一端64b固定有向连结轴64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切换凸轮66。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连结轴64共通地使用用于在卷线筒3内均匀地卷绕钓线的平绕机构的平绕轴。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变速切换机构6的连结轴与平绕轴分体设置。
如图8及图9所示,切换止挡62配置在环状板61的外侧,并绕与输出轴29平行的旋转中心轴(旋转轴62a)可旋转地支撑于固定板65。固定板65是固定于卷线器本体10的左侧板11B的圆板状的部件。切换止挡62在隔着旋转轴62a的其中一侧设有卡止于棘轮爪齿61a的棘轮爪部621,在另一侧设有朝向切换止挡62的旋转方向的被压入部622。切换止挡62例如被未图示的弹簧部件向棘轮爪部621卡止于棘轮爪齿61a的方向施力,并保持在环状板61。
被压入部622是在设置于连结轴64的切换凸轮66通过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旋动时被压入的部分。
切换止挡62在使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处于其中一位置(此处为高速模式)时,处于切换凸轮66从被压入部622离开的位置,棘轮爪部621卡止于棘轮爪齿61a,环状板61固定。即,成为第二齿轮架28与环状板61一起固定的状态(无法旋转的状态),输出轴29成为高速旋转。
另外,切换止挡62在使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处于另一位置(此处为低速模式)时,被压入部622由旋动的切换凸轮66向旋转方向压入,棘轮爪部621从棘轮爪齿61a脱离,从而环状板61能够旋转。即,成为第二齿轮架28能够与环状板61一起旋转的状态,输出轴29成为低速旋转。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电动卷线器1的变速机构20的动作详细地进行说明。具体来说,变速机构20能够切换为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对高速旋转的情况下的动作与低速旋转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1是将高速旋转及低速旋转的旋转力传递路径K(K1、K2)简化的图。旋转力传递路径K在无负载时无论是高速旋转还是低速旋转均是相同的第一传递路径(K1),在负载时低速旋转是符号K2的第二传递路径。
首先,对高速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利用手动将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切换为高速旋转模式。此时,切换止挡62处于切换凸轮66从被压入部622离开的位置,棘轮爪部621卡止于棘轮爪齿61a,环状板61固定。即,成为第二齿轮架28与环状板61一起固定的状态(无法旋转的状态)。
如图3及图11所示,在无负载的情况下,当马达4旋转驱动而马达旋转轴41旋转时,在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中,固定于马达旋转轴41的第一太阳齿轮21以与马达旋转轴41相同的旋转速度旋转。而且,第一太阳齿轮21的旋转传递至与第一太阳齿轮21啮合的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第一行星齿轮22自转的同时与无法旋转的第一环状齿轮23的内齿啮合而公转。而且,支撑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的第一齿轮架24也与第一行星齿轮22的公转一起旋转。即,马达旋转轴41的旋转力减速后传递至支撑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的第一齿轮架24。
接下来,在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中,与第一齿轮架24一体地设置的第二环状齿轮25以与第一齿轮架24相同的速度旋转。第二环状齿轮25的旋转力传递到与第二环状齿轮25的内周齿轮251啮合的包括三个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26。具体来说,第二行星齿轮26中,与第二环状齿轮25啮合的第一小齿轮26A及第二小齿轮26B分别自转。此时,第一小齿轮26A及第二小齿轮26B从第二环状齿轮25的旋转速度起增速而达到高速。
其中,在高速旋转时的情况下,由于第二齿轮架28为无法旋转而固定的状态,因此第二行星齿轮26不公转。也就是说,由于第一小齿轮26A与第二小齿轮26B以相同的齿数啮合,因此,第二小齿轮26B也成为与第一小齿轮26A相同的旋转速度,且以比第二环状齿轮25的旋转速度增速的状态旋转。形成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26将旋转力从第二环状齿轮25传递到第二太阳齿轮27,利用由第二环状齿轮25与第二太阳齿轮27的齿数差所致的齿轮比来使旋转速度增速。由此,第二太阳齿轮27的旋转力不减速地传递到固定于第二太阳齿轮27的输出轴29。这样,马达旋转轴41的旋转力在由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减速之后,通过经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增速的高速旋转输出到输出轴29。也就是说,在图11中,高速旋转时的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及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的旋转力的传递路径为第一传递路径K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负载时的高速旋转时第二太阳齿轮27也增速,因此,滚子离合器24A空转,为第一传递路径K1。
图12表示由变速机构20所致的高速旋转时的第一行星齿轮22与第二行星齿轮26的转数的变化的一例。在图12中,横轴为距马达轴的半径方向的距离且0侧为马达轴,纵轴为转数(rpm)。
在由图12的虚线所示的第一行星齿轮22中,符号P1为输入的马达旋转轴41(第一太阳齿轮21)的转数(=大致38000rpm)。符号P2表示固定而无法旋转的第一环状齿轮23的转数(=0rpm)。符号P3表示第一齿轮架24的转数(=大致7000rpm)。
在由图12的实线所示的第二行星齿轮26中,符号P3为与第一齿轮架24一体地旋转的第二环状齿轮25的转数(=大致7000rpm)。符号P4表示固定而无法旋转的第二齿轮架28的转数(=0rpm)。符号P5表示输出轴29(第二太阳齿轮27)的转数(=大致22000rpm)。这样,可知在高速旋转时,输出轴29的转数(=大致22000rpm)相较于输入的转数(=大致38000rpm)是减速了,但是相较于第一齿轮架24的转数(=大致7000rpm)是增速了。
接下来,对低速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利用手动将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切换为低速旋转模式。此时,切换止挡62中,被压入部622被旋动的切换凸轮66向旋转方向压入,棘轮爪部621从棘轮爪齿61a脱离,从而环状板61能够旋转。即,成为第二齿轮架28能够与环状板61一起旋转的状态。
如图3及图11所示,在无负载的情况下,若因马达4旋转驱动而马达旋转轴41旋转,则在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中,固定于马达旋转轴41的第一太阳齿轮21以与马达旋转轴41相同的旋转速度旋转。而且,第一太阳齿轮21的旋转传递至与第一太阳齿轮21啮合的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第一行星齿轮22在自转的同时,与无法旋转的第一环状齿轮23的内齿啮合而公转。而且,支撑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的第一齿轮架24也与第一行星齿轮22的公转一起旋转。即,马达旋转轴41的旋转力减速后传递至支撑三个第一行星齿轮22的第一齿轮架24。
接下来,在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中,与第一齿轮架24一体地设置的第二环状齿轮25以与第一齿轮架24相同的速度旋转。第二环状齿轮25的旋转力传递至与第二环状齿轮25的内周齿轮251啮合的包括三个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26。具体来说,在第二行星齿轮26中,与第二环状齿轮25的内齿啮合的第一小齿轮26A及第二小齿轮分别自转。此时,第一小齿轮26A及第二小齿轮26B从第二环状齿轮25的旋转速度起增速。
其中,在无负载时的低速旋转时的情况下,由于为第二齿轮架28能够旋转的状态,因此,第二小齿轮26B的旋转传递至第二齿轮架28,第二齿轮架28旋转。随之,第二行星齿轮26沿着第二环状齿轮25的内周齿轮251公转。即,第二行星齿轮26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第二齿轮架28。并且,通过第二齿轮架28的旋转而减速的第二行星齿轮26的旋转力从第二小齿轮26B传递至第二太阳齿轮27。在低速旋转时,第二环状齿轮25、第二行星齿轮26、以及第二太阳齿轮27全部以大致相同的旋转速度旋转,马达旋转轴41的旋转力以输出轴29经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减速的旋转速度输出。即,在图11中,在低速旋转时无负载时的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及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的旋转力的传递路径为与高速旋转时相同的第一传递路径K1。这样,若卷线筒3向钓线卷取方向旋转,则滚子离合器24A不在第一齿轮架24与输出轴29之间传递动力,因此,卷线筒3向钓线卷取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在低速旋转时的情况下,在通过卷线筒3的向钓线放出方向的旋转来施加负载而输出轴29变慢时,经由滚子离合器24A而将动力传递至输出轴29及第二太阳齿轮27。即,在图11中,在低速旋转时负载时的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及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的旋转力的传递路径为第二传递路径K2。由此,卷线筒3不向钓线放出方向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第一齿轮架24与输出轴29之间设有滚子离合器24A的结构,但也能够将滚子离合器24A省略。在未设置滚子离合器24A的情况下,在低速旋转时,第二太阳齿轮27通过负载而停止,第二齿轮架28空转。
图13表示由变速机构20所致的低速旋转时的第一行星齿轮22与第二行星齿轮26的转数的变化的一例。在图13中,横轴为距马达轴的半径方向的距离且0侧为马达轴,纵轴为转数(rpm)。
在由图13的虚线所示的第一行星齿轮22中,符号P1为输入的马达旋转轴41(第一太阳齿轮21)的转数(=大致38000rpm)。符号P2表示固定而无法旋转的第一环状齿轮23的转数(=0rpm)。符号P3表示第一齿轮架24的转数(=大致7000rpm)。
在由图13的实线所示的第二行星齿轮26中,符号P3为与第一齿轮架24一体地旋转的第二环状齿轮25的转数(=大致7000rpm)。符号P4表示能够旋转的第二齿轮架28的转数(=大致7000rpm)。符号P5表示输出轴29(第二太阳齿轮27)的转数(=大致7000rpm)。这样,可知在低速旋转时,输出轴29的转数(=大致7000rpm)相较于输入的转数(=大致38000rpm)大幅度减速,变为与第一齿轮架24的转数(=大致7000rpm)同等的旋转速度。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这样构成的电动卷线器1的作用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如图3所示,在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中设为如下结构,即,使支撑于第二齿轮架28的第二行星齿轮26为双小齿轮,其中一个第一小齿轮26A与第二环状齿轮25啮合,另一个第二小齿轮26B与第二太阳齿轮27啮合,进而第二齿轮架28能够利用变速切换机构6来切换可旋转的状态与无法旋转的状态。由此,在通过变速切换机构6将第二齿轮架28固定而成为无法旋转的状态的情况下,马达4的旋转的输入轴(马达旋转轴41)的旋转速度通过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减速,从传递该经减速的旋转速度的第二环状齿轮25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26。
此时,第二行星齿轮26的转数增大。而且,形成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26由于第二齿轮架28无法旋转而固定,因此,不传递第一小齿轮26A及第二小齿轮26B的旋转,而第二行星齿轮26不公转,因此,以比第二环状齿轮25的旋转速度增速的状态旋转。而且,第二行星齿轮26的旋转力不会通过第二齿轮架28减速,而以与啮合在第二小齿轮26B的第二太阳齿轮27大致相同的旋转速度传递。由此,第二太阳齿轮27的旋转力不会减速地以高速旋转传递至固定于第二太阳齿轮27的输出轴29。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变速切换机构6机械地将第二齿轮架28固定为无法旋转的状态,而能够在维持成为高速旋转的最高速度的同时使卷起转矩更大,从而能够提高钓鱼的操作性。
另外,在通过变速切换机构6而使第二齿轮架28为可旋转的状态的情况下,马达4的旋转的输入轴(马达旋转轴41)的旋转速度通过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A减速,从传递该经减速的旋转速度的第二环状齿轮25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26。此时,第二行星齿轮26的转数增大。而且,形成双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26由于第二齿轮架28可旋转,故传递第一小齿轮26A及第二小齿轮26B的旋转,第二行星齿轮26沿着第二环状齿轮25公转,因此以与第二环状齿轮25的旋转速度同等的状态旋转。而且,第二行星齿轮26的旋转力不会通过第二齿轮架28减速,而减速为与第二小齿轮26B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27大致相同的旋转速度来传递。由此,第二太阳齿轮27的旋转力以低速旋转传递至固定于第二太阳齿轮27的输出轴29。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20B的第二行星齿轮26为双小齿轮,而能够使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的速度差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通过将平绕轴兼用作连结变速切换机构6的切换止挡62与用于操作切换止挡62的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的连结轴64,从而能够抑制受到电动卷线器1内的连结轴64的配置、形状的制约,从而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马达4的杆开关46的附近搭载着用于操作切换止挡62的变速切换操作开关63,因此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能够使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的速度差变大,从而能够在维持最高速度的同时使卷起转矩更大。
以上,对本发明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实施方式及其变化例中例如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实质上相同的内容、均等范围的内容等。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止挡62(切换部)与用于操作切换止挡62的变速切换操作开关(切换操作部),使用平绕机构的平绕轴作为用于在卷线筒3内均匀地卷绕钓线的连结轴64,但并不限定于使用平绕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操作切换止挡62的变速切换操作开关(切换操作部)装配于马达4的杆开关46(速度调整部件),但供切换操作部设置的位置也并不限定于与速度调整部件共有化的结构。
符号说明:
1:电动卷线器(钓鱼用电动卷线器)
3:卷线筒
4:马达
5:离合器机构
50:离合器操作部件
41:马达旋转轴
46:杆开关(速度调整部件)
6:变速切换机构
62:切换止挡(切换部)
63:变速切换操作开关(切换操作部)
64:连结轴
10:卷线器本体
20:变速机构
20A: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
20B: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
21:第一太阳齿轮
22:第一行星齿轮
23:第一环状齿轮
24:第一齿轮架
25:第二环状齿轮
26:第二行星齿轮
26A:第一小齿轮
26B:第二小齿轮
27:第二太阳齿轮
28:第二齿轮架
29:输出轴。

Claims (3)

1.一种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其具备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将马达的旋转速度变速而将卷线筒的旋转速度切换为高速旋转与低速旋转,其中,
所述变速机构具备:
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其配置在马达输入侧;和
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其连接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且配置在马达输出侧;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具有以无法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输入轴的第一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固定于卷线器主体且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一环状齿轮、以及支撑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的第一齿轮架,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齿轮机构具有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架的第二环状齿轮、与所述第二环状齿轮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固定于输出轴且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以及支撑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的第二齿轮架,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为相互啮合的一对小齿轮,
所述一对小齿轮包括与所述第二环状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和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的第二小齿轮,
所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设有切换部,该切换部将所述第二齿轮架的绕马达轴的旋转选择性地切换为固定状态与解除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其中,
所述切换部与用于操作所述切换部的切换操作部是通过使用用于在所述卷线筒内均匀地卷绕钓线的平绕机构的平绕轴来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其中,
用于操作所述切换部的切换操作部设置于驱动马达的速度调整部件。
CN202310060545.0A 2022-01-21 2023-01-19 钓鱼用电动卷线器 Pending CN1164730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7853 2022-01-21
JP2022007853A JP2023106872A (ja) 2022-01-21 2022-01-21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73030A true CN116473030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20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60545.0A Pending CN116473030A (zh) 2022-01-21 2023-01-19 钓鱼用电动卷线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06872A (zh)
KR (1) KR20230113127A (zh)
CN (1) CN116473030A (zh)
TW (1) TW20232981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74825A (ja) 2004-11-26 2006-07-06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13127A (ko) 2023-07-28
JP2023106872A (ja) 2023-08-02
TW202329810A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5394B2 (ja) 切替式回転駆動装置
US8485275B2 (en) Power tool
US9739321B2 (en) Selectable one-way clutch
US7398939B2 (en) Electric fishing reel
EP3284971B1 (en) Single shaft two-speed drive system
US20210239208A1 (en) Shift mechanism f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11127726A (ja) 動力源切り替え装置
JP5926843B1 (ja) 空転歯車を備えたフリータイプ双方向クラッチ
CN116473030A (zh) 钓鱼用电动卷线器
JP2006109831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5280592B1 (ja) 変速装置
EP2458247B1 (en) Basic gearbox and range gearbox for motor vehicle
JP6414476B2 (ja) 自動変速機用シフト装置
CN110710504B (zh) 电动渔线轮的减速装置、电动渔线轮的减速装置的制造方法和钓鱼用电动渔线轮
JP2020014454A (ja) 電動リールの減速装置、電動リールの減速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CN111706644B (zh) 一种动力换挡变速器及车辆
JPH0621337Y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駆動装置
KR20010066925A (ko) 낚시용 전동 릴
JP2006238590A (ja) ギヤードモータ
US6418816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20103062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WO2018221007A1 (ja) 噛み合い式係合装置
JP2020010606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の減速装置、及び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23009635A (ja) 車両用パーキング機構
JP2020165493A (ja) 駆動力伝達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