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1772A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71772A CN116471772A CN202310146261.3A CN202310146261A CN116471772A CN 116471772 A CN116471772 A CN 116471772A CN 202310146261 A CN202310146261 A CN 202310146261A CN 116471772 A CN116471772 A CN 1164717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protection structure
- metal
- electronic device
- electrostatic prot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6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811 non-condu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67—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damage from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77—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F—STATIC ELECTRICITY; NATURALLY-OCCURRING ELECTRICITY
- H05F3/00—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 H05F3/02—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by means of earthing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77—Bendability or stretchability details
- H05K1/028—Bending or folding regions of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9—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lexible or folded printed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81—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e.g. EMI, RFI shielding
- H05K9/0084—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e.g. EMI, RFI shielding comprising a single continuous metallic layer on an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e.g. metal foil, film, plating coating, electro-deposition, vapour-deposi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4—Electromagnetic shield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04—Arrangements to prevent high voltage or static electricity failu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2—Antistatic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绝缘上盖、中框、显示屏以及与显示屏的一端电连接的连接柔性电路板,其中,绝缘上盖的一侧位于显示屏的外边缘之上,绝缘上盖的另一侧与中框连接;还包括:静电防护结构,静电防护结构用于将从显示屏和绝缘上盖之间进入电子设备的静电在中框处接地,从而实现将进入电子设备的静电在中框上进行放电,解决了现有电子设备中由于静电进入电子设备内而柔性电路板的弯折区易损坏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显示屏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屏的轻薄化发展成为了显示屏技术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显示屏越来越轻薄化的发展,使得对显示屏静电放电效应耐受能力的提升也愈加困难,特别是一些静电敏感器件ESSD(Electrostatic SensitiveDevices),若无合理的防护措施,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静电放电效应而失效。
目前,一些终端采用对显示屏本身做元器件防静电措施,以保证元器件的静电耐受能力,然而随着显示屏的轻薄化发展,对显示屏元器件本身做静电防护措施越来越困难。并且某些终端设备的显示屏采用非全贴合的设计,显示屏和主板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连接,并且FPC在终端的侧面弯折与电路板连接,终端的侧面和显示屏之间有缝隙,从而导致静电从显示屏和终端侧面的缝隙进入设备内部,容易对FPC的弯折区造成损坏,导致显示屏失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实现了将进入电子设备内的静电进行接地的作用,从而防止静电对电子设备内的柔性电路板的弯折区造成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绝缘上盖、中框、显示屏以及与所述显示屏的一端电连接的连接柔性电路板,其中,所述绝缘上盖的一侧位于所述显示屏的外边缘之上,所述绝缘上盖的另一侧与所述中框连接;
还包括:静电防护结构,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用于将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绝缘上盖之间进入所述电子设备的静电在所述中框处接地。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静电防护结构将显示屏上的静电引导至中框接地,避免了静电对柔性电路板弯折区发生发电效应而导致显示屏失效的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工艺简单,并且可以耐受更高的静电风险可靠性更高,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可以避免静电防护结构对天线辐射信号的影响,更加符合手机等产品的轻薄化发展。
所述静电防护结构包括:引导部以及与所述引导部电连接的至少一个接地引脚,所述引导部通过所述接地引脚与所述中框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电路板靠近所述中框的其中一边框处具有弯折区,所述静电防护结构靠近所述弯折区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框至少包括:金属外边框和绝缘内边框,所述金属外边框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绝缘内边框的外侧,所述静电防护结构与所述金属外边框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静电防护结构设在所述绝缘内边框靠近所述弯折区的内壁上,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引导部沿着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接地引脚与所述金属外边框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显示屏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弯折区与所述显示屏的所述外边缘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静电防护结构设在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柔性电路板对应的内表面上,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一端靠近所述绝缘上盖背离所述中框的一端,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金属外边框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弹片,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绝缘上盖靠近所述中框的一端相连,且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电接触,所述静电防护结构通过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金属外边框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弹片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用于与所述中框电接触,以使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中框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弹片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用于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电接触,以使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侧壁上具有避让凹槽,且所述避让凹槽与所述导电弹片的设置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侧壁相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接地引脚包括两个子引脚,且相邻两个所述子引脚之间具有间隔,且所述间隔与所述避让凹槽相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弹片还具有至少一个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用于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卡合,以使所述导电弹片设置在所述绝缘上盖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合部为卡合槽,且所述卡合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的壁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弹片还具有限位部,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具有与所述限位部配合的限位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部为所述卡合部的卡合侧壁延伸形成的卡勾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框靠近所述绝缘上盖的一端上具有装配凹槽,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位于所述装配凹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静电防护结构为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层,且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电阻小于5欧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靠近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所述中框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金属边框、第二金属边框和第三金属边框;
所述第二金属边框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三金属边框之间,所述第一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三金属边框均为天线辐射体;
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接地引脚与所述第二金属边框电连接,且所述接地引脚远离所述第一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三金属边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金属边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边框以及所述第三金属边框之间的间隔宽度大于0.8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引导部与所述第一金属边框以及与所述第三金属边框之间的距离大于0.8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绝缘上盖包括悬空部和围设在所述悬空部的外边缘的连接部;
所述悬空部与所述显示屏的外边缘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且所述悬空部与所述显示屏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中框相连;
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引导部设在所述悬空部的内表面上,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接地引脚沿着所述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中框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悬空部的外表面为平面,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为斜面或者弧面。
结合附图,根据下文描述的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实施形式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但应了解,说明书和附图仅用于说明并且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的定义,详见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本申请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在以下描述中阐述,而且部分将从描述中显而易见,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得知。此外,本申请的各方面和优点可以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沿A-A方向剖开时电子设备设置静电防护结构一侧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中框与静电防护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沿B-B方向剖开时电子设备设置静电防护结构一侧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静电防护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静电防护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爆炸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提供的电子设备沿图1中的A-A方向剖开时电子设备设置静电防护结构一侧的部分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中框与静电防护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提供的电子设备沿图1中的B-B方向剖开时设置静电防护结构一侧的部分剖视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提供的电子设备按照图1中的A-A方向剖开时设置静电防护结构一侧的部分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虚线框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弹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图17中导电弹片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导电弹片的主视图;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静电防护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弹片、静电防护结构以及绝缘上盖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弹片、静电防护结构以及绝缘上盖的另一方向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弹片、静电防护结构以及绝缘上盖的组合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弹片的侧视图;
图2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弹片的侧视图;
图2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弹片的侧视图;
图2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静电防护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的导电弹片与静电防护结构以及绝缘上盖的组合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静电防护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的导电弹片与静电防护结构以及绝缘上盖的组合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弹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静电防护结构、绝缘上盖、导电弹片以及中框的装配示意图;
图33是图14提供的电子设备按照图1中的B-B方向剖开时设置静电防护结构一侧的部分剖视图;
图3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为折叠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手机; 20-显示屏; 21-柔性电路板; 21a-弯折区;
22-电路板; 30-绝缘上盖; 301-悬空部; 302-连接部;
3021-容纳槽; 302a-限位槽; 302b-装配端; 302c-避让凹槽;
31-静电防护结构;311-引导部; 312-接地引脚; 312a、312b-子引脚;
312c-间隔; 32a-导电弹片;321-卡合部; 322-第一抵接部;
3221-侧壁; 323-限位部; 324-第二抵接部; 325-卡合侧壁;
40-中框; 41-金属外边框;42-绝缘内边框; 411-第一金属边框;
412-第二金属边框;413-第三金属边框; 414a、414b-间隔物;401-装配凹槽; 50-电池盖; 20a-玻璃盖板; 20b-显示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对讲机、上网本、POS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行车记录仪、安防设备等具有显示屏的移动终端、固定终端或可折叠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手机为上述电子设备为例进行说明,且该手机为非全贴合显示屏的防静电手机。
现有的非全贴合显示屏手机的显示屏和主板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FPC)连接,并且FPC在终端的其中一个侧面处弯折与主板连接,由于终端的壳体和显示屏之间往往会预留有缝隙,这样导致静电从显示屏和终端外壳的缝隙进入设备内部,容易损坏主板电路或柔性电路板,从而影响显示屏的显示触控,进而对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中框上设置静电防护结构,可以将从显示屏和手机壳体之间的缝隙中进入手机内部的静电引导接地,从而有效防止显示屏因为静电放电效应而失效,进而延长显示屏以及手机的使用寿命。
通过下述的场景详细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的结构进行阐述。其中,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直板手机,也可以适用于折叠机(折叠机可以包括内折机和外折机),场景一中主要对直板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场景二中主要对折叠机为例进行说明。
场景一
参见图1所示,手机10可以包括:显示屏20、绝缘上盖30、中框40以及位于手机10内部的柔性电路板21和电路板22,柔性电路板21位于手机10的一侧,具体参见图1中虚线部分,柔性电路板21靠近中框40的其中一侧边设置,柔性电路板21的一端靠近中框40的其中一侧边设置。其中,柔性电路板21的一端与显示屏20的一侧电连接,柔性电路板21的另一端与手机10内的电路板22(参见下述图2)电连接。
参见图2所示,还包括:电池盖50,电池盖50和显示屏20分别位于中框40的上下两侧,显示屏20、绝缘上盖30、中框40、电池盖50的内表面围成腔体,该腔体内设有电池、柔性电路板21和电路板22等器件。
如图2所示,在柔性电路板21连接显示屏20和电路板22(参见下述图2)的位置存在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靠近中框40的其中一侧,例如图2中,弯折区21a靠近中框40的右侧。
由于当防静电电子设备为折叠机时,由于折叠机需要来回弯折,因此显示屏20与中框40以及绝缘上盖30之间不能固定连接,也就是说,显示屏20与中框40以及绝缘上盖30之间存在缝隙。或者在一些跌落测试时,当绝缘上盖30与显示屏20之间固定连接时,在跌落测试时,绝缘上盖30受到的撞击力易对显示屏20造成损坏,所以在上述情况下,显示屏20上的静电如果不进行接地处理,则可能会从显示屏20与中框40以及绝缘上盖30之间的缝隙进入到手机的内部,对手机的电路板22、柔性电路板21以及显示屏20造成损坏。
具体参见如图3所示,绝缘上盖30的一侧覆盖在显示屏20的上方,另一侧与中框40连接,绝缘上盖30用于保护显示屏20,绝缘上盖30与显示屏20在手机厚度方向上存在间隙h,这样使得用户在使用该手机10时,用户手上或者显示屏20上产生的静电可以从上述间隙h中进入到手机10的内部(参见图3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的静电传导路径),这些进入到手机10内部的静电产生放电效应可能损坏手机10内部电路板22或柔性电路板21上的元器件,从而损坏显示屏20,甚至造成手机10的损坏。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所示,还包括:静电防护结构31,静电防护结构31用于将从该间隙h进入的静电进行接地,从而避免境静电对柔性电路板21造成损坏。
本场景中,参见图2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可以设置在中框40上,且位于中框40靠近柔性电路板弯折区21a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中框40可以为金属中框,当中框40为金属中框时,中框40可以作为参考地,这样静电防护结构31设置在中框40上时,静电防护结构31与中框40之间电连接,静电防护结构31通过中框40实现了接地。
或者在一些示例中,当中框40为非金属中框时,静电防护结构31的一端可以与电路板22上的接地点或者手机10中的参考地(例如用于支撑显示屏20且位于显示屏20和电池(未示出)之间的支撑板)相连实现接地。
通过将静电防护结构31设置在中框40的内边框上,不影响整机的外观、天线辐射体性能以及其他各类性能。另外,通过设置静电防护结构31将显示屏20上的静电引导至中框40接地,对显示屏20以及电路板22上的电子元器件做静电防护措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工艺简单,并且可以耐受更高的静电风险可靠性更高。
其中,为了将从图3中的间隙h进入的静电引导到静电防护结构31上以实现接地,参见图3所示,显示屏的边缘到静电防护结构31的距离为r,显示屏20的边缘到柔性电路板弯折区21a的距离为r’,且r小于r’。这样静电从图3中的间隙h进入后,静电会导到放电路径更短的静电防护结构31,从而避免静电对柔性电路板弯折区21a造成损坏。其中,该显示屏的边缘可以是显示屏20与柔性电路板21相连的一侧的边缘。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静电的传导路径参见图3中的虚线箭头所示,静电从间隙h进入后,沿着显示屏20传递到显示屏20设置柔性电路板21的一端处,由于静电防护结构31更靠近显示屏20的一端,所以静电会传递到静电防护结构31上,静电防护结构31通过中框40实现接地。
作为解释说明,在手机的电路板22电路中,“地”与“地”之间均相通,电路板22上的铜皮、屏蔽罩焊点、电池座的负极等都是手机的“地”,手机的中框40与手机的“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3所示,显示屏20可以包括:玻璃盖板20a和显示模组20b,玻璃盖板20a位于显示模组20b上,柔性电路板21与显示屏20电连接具体为柔性电路板21与显示屏20的显示模组20b电连接,所以显示屏20与绝缘上盖30的悬空部301之间的间隙h具体为玻璃盖板20a与绝缘上盖30的悬空部301之间的间隙h。参见图3所示,玻璃盖板20a的外边缘朝向中框40的边框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在折叠机上,绝缘上盖30与显示屏20之间的间隙h的数值大于零,在这种情况下,静电会通过绝缘上盖30与显示屏20之间的间隙h进入到手机10的内部。而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例如:直板机上,悬空部301与显示屏20之间接触设置,由于加工工艺的局限性,绝缘上盖30与显示屏20之间接触但不密封,此时,绝缘上盖30与显示屏20之间的间隙h无限趋近于零,但不为零,因此,静电还是会通过绝缘上盖30与显示屏20之间的接触面进入手机10内部。
也就是说,只要显示屏20与绝缘上盖30的悬空部301之间不是密封状态,该间隙h就可以存在,只是数值的大小不同。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是静电通过显示屏20的边缘进入到手机10内部,并通过静电防护结构31将这部分静电接地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其中,为了保证显示屏20与柔性电路板21电连接的一端外边缘到静电防护结构31的距离(即r)小于该端到柔性电路板弯折区21a的距离(图2中的r’),参见图3所示,可以将显示屏20的玻璃盖板20a的外边缘朝向中框40延伸,从而减小显示屏20到中框40的距离,也可以增加柔性电路板弯折区21a到显示屏20的玻璃盖板20a的端部的距离,具体可以跟据具体情况设置,在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静电防护结构31为导电层,例如:金属材料形成的金属层,静电防护结构的电阻可以小于5欧姆。
例如,静电防护结构31可以为高导电率的金属材料制成,高导电率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为导电银浆,导电银浆可以包括树脂粘接剂和银粉。其中,导电银浆树脂粘接剂和银粉所占的比例在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固化后金属层的电阻可以小于5欧姆,固化后的金属层可以有足够的粘结力固定在绝缘上盖30上。例如:该金属层可以是银材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抗氧化性强,既能保证静电防护结构31的高电导率,便于将显示屏20上的静电引入静电防护结构31;又能抗氧化,延长静电防护结构31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静电防护结构31的材料不局限于银,还可以为其它的高电导率的材质,例如:铜、铝、金等。
本实施例中,导电材料可以通过印刷、喷涂或者激光直接成型工艺设在绝缘上盖30的内表面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静电防护结构31通过中框40实现接地时,中框40可以为金属中框,金属中框与手机10的电路板22的地电连接。这样静电从间隙h进入后,静电沿着静电防护结构31可以在金属中框40上实现放电。当然在一些示例中,中框40也可以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组成的整体结构,静电防护结构31的一端与中框40的金属材料进行电连接以实现接地。
例如,参见图2所示,中框40可以包括:金属外边框41和绝缘内边框42,金属外边框41的至少部分位于绝缘内边框42的外侧,静电防护结构31朝向中框40的一端与金属外边框41实现电连接。当然,在一些示例中,静电防护结构31也可以与中框40的金属中板(未示出)电连接。绝缘内边框42可以为金属外边框41与塑胶注塑时形成的边框。
本申请实施例中,静电防护结构31可以设置在绝缘内边框42靠近柔性电路板弯折区21a的内壁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3,绝缘上盖30可以包括悬空部301和连接部302,连接部302设置在悬空部301的外边缘,参见图3所示,悬空部301与显示屏20之间具有间隙,例如,图3中,悬空部301与显示屏20的外边缘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设置,悬空部301与显示屏20之间具有间隙h。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悬空部301可以与显示屏20接触。其中,连接部302与中框40相连,例如,连接部302与中框40之间可以为卡接、粘接(例如背胶)等连接方式。
其中,悬空部301与连接部302可以为一体成型,其中,悬空部301的外表面可以为平面,连接部302的外表面可以为斜面或者弧面。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显示的绝缘上盖30的结构为绝缘上盖30多种结构中的一种,具体绝缘上盖30的形状和尺寸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只要是该绝缘上盖30设置在显示屏20的一侧,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静电防护结构31可以包括:引导部311和与引导部311连接的至少一个接地引脚312,例如,图2中,接地引脚3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当然在一些其他示例中,还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地引脚312。
本申请实施例中,引导部311在中框40的内表面上沿着弯折区21a的宽度方向(即图2中的a方向)延伸,例如,参见图2所示,弯折区21a的宽度方向即为图2中绝缘上盖30的长度方向a,所以,引导部311可以沿着绝缘上盖30的长度方向a在绝缘上盖30的内表面上延伸设置。参见图3所示,引导部311可以设在悬空部301与柔性电路板21对应的内表面上,接地引脚312可以设在连接部302的内表面上,且接地引脚312的一端与中框40的金属边框实现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引导部311为长条形结构,两个接地引脚312间隔设置在引导部31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由于接地引脚312用于接地,所以接地引脚312的大小需与中框40的金属外边框41电连接即可,接地引脚312的面积可以小于引导部311面积。
其中,引导部311的长度可以大于或等于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的宽度。这样引导部311在长度方向上至少可以覆盖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的两端,确保位于显示屏20下方的柔性电路板21不会受到静电的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静电防护结构31的具体形状和厚度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能够实现其将静电引入中框40并通过中框40接地即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另外,引导部311的结构不够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引导部311可以为本实施例中的矩形长条结构,也可以为其它形状的长条形结构,例如:梯形长条形结构等,引导部311可以覆盖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即可;接地引脚312的形状也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矩形片状结构和弧形片状结构,也可以为其它形状的片状结构,例如:梯形片状结构、三角形片状结构等,能够实现将引导部311与中框40电连接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静电防护结构31通过接地引脚312与中框40电连接时,接地引脚312与中框40之间可以通过导电胶水、导电泡棉或导电弹片实现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所示,中框40朝向绝缘上盖30的一端上具有装配凹槽401,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的一端位于装配凹槽401中。本实施例中,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一端与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之间可以设置背胶以实现绝缘上盖30与中框40的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靠近静电防护结构31的金属外边框41可以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金属边框411、第二金属边框412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第二金属边框412可以为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其中第一金属边框411可以作为第一天线的辐射体,第三金属边框413可以作为第二天线的辐射体,即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均为天线辐射体,第二金属边框412不作为天线辐射体。
其中,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均为天线辐射体时,第二金属边框412由于为金属材料,而金属材料对天线辐射体的辐射造成干扰,所以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二金属边框412之间通过非导电材质的间隔物414a隔开,且第二金属边框412与第三金属边框413可以通过非导电材质的间隔物414b隔开,本实施例中,间隔物414a和间隔物414b的间隔宽度b可以大于0.8mm,例如,第一金属边框411与第二金属边框412之间可以间隔1mm,第三金属边框413与第二金属边框412之间可以间隔0.9mm。这样确保了第二金属边框412不会对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辐射造成影响。
另外,由于静电防护结构31往往为金属层,所以当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为天线辐射体时,若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电连接,则静电防护结构31往往对天线辐射体造成干扰,所以,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可以与第二金属边框412电连接,另外,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与第二金属边框412电连接时,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可以远离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设置,这样静电防护结构31实现防静电的同时避免了对天线辐射体的干扰。
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静电防护结构31将显示屏20上的静电引导至中框40接地,对显示屏20以及电路板22上的电子元器件做静电防护措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工艺简单,并且可以耐受更高的静电风险,可靠性更高,而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可以避免静电防护结构31对天线射频信号的影响,更加符合手机等产品的轻薄化发展。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作为天线辐射体时,天线辐射体往往需要一定的净空,即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周围的金属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需满足一定距离,而本实施例中,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沿着第一金属边框411、第二金属边框412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延伸方向均有设置,所以当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距离较近时,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便对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辐射造成影响。
为了减少或避免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对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辐射造成影响,参见图5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一金属边框411之间的最短距离L1大于0.8mm。相应的,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大于0.8mm。这样确保静电防护结构31位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净空之外,使得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作为天线辐射体时具有一定的净空。
需要说明的是,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距离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在不同型号、不同种类的终端上该距离包括但不限于大于0.8mm,也可以大于1mm、2mm等,只要是该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不会对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辐射造成影响,该距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边框411、第二金属边框412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往往通过纳米注塑形成整体,纳米注塑时在第二金属边框412分别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间隔中注入塑胶形成间隔物414a和间隔物414b,在纳米注塑后,在第一金属边框411、第二金属边框412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内侧形成绝缘内边框42(例如,塑胶边框),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绝缘内边框42、间隔物414a和间隔物414b为一体成型的。
本申请实施例,由于绝缘内边框42往往为塑胶材料,所以在绝缘内边框42上开设槽或孔的难度低于在金属外边框的内壁上开设的难度,所以通过设置绝缘内边框42,方便手机内的器件与中框40之间进行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作为天线辐射体的边框包括但不限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二金属边框412,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将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二金属边框412作为天线辐射体,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可以与第三金属边框413电连接,或者,也可以将第二金属边框412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作为天线辐射体,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可以与第一金属边框411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天线辐射体的数量不局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一个、三个或者四个等,只要是能够符合电子设备的信号接收和发射要求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可以为一个,且接地引脚31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本申请中,如图7所示,接地引脚3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接地引脚312与引导部311连接,并沿着绝缘上盖30向远离引导部311的一侧延伸。这样通过设置一个接地引脚312一方面实现将静电防护结构31与中框40电连接,并且接地引脚312的体积较小,可以节约材料,另一方面接地引脚312的位置可以根据中框40的位置灵活设置,方便与中框40连接,且可以避免静电防护结构31对天线辐射体的影响。
与上述场景不同的是,本场景中,上述方案可以应该到折叠设备上,参见图8所示,手机10为内折的折叠机,参见图8和图9所示,手机10可以包括显示屏20、绝缘上盖30、中框40以及柔性电路板21,柔性电路板21位于手机10的一侧,具体参见图8中虚线部分,柔性电路板21靠近中框40的其中一侧边设置。其中,柔性电路板21的一端与显示屏20的一侧电连接,柔性电路板21的另一端与手机10内的电路板22(参见图9),柔性电路板21具有弯折区21a,静电防护结构31位于中框40靠近柔性电路板21弯折区21a的内表面上,其中,静电防护结构31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均可参考上述场景一中描述的,本场景不再赘述。
与上述场景不同的是,本场景中,由于手机需要折叠,所以绝缘上盖30由左右两部分组成,绝缘上盖30左右两部分可以通过柔性连接件实现相连。中框40包括左右两个中框,且左右两个中框通过铰链结构实现铰接。
场景二
本场景中,参见图10,静电防护结构31可以设在绝缘上盖30与柔性电路板21对应的内表面上,图11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的一端靠近绝缘上盖30与显示屏20之间间隙h的开口端,静电防护结构31的另一端朝向中框40延伸且与中框40电连接以实现放电。
其中,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靠近中框40的其中一侧设置,例如,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靠近中框40的右边框设置(参见图10所示),所以,静电防护结构31在绝缘上盖30的内表面上设置时,可以在绝缘上盖30的靠近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的内表面上设置,例如,可以沿着图2中绝缘上盖30的长度方向a(也即柔性电路板21的宽度方向)在绝缘上盖30的右侧内表面上设置静电防护结构31。这样静电防护结构31可以起到对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的保护作用,防止静电在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发生放电而导致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1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可以沿着绝缘上盖30的长度方向a(参见图10)在绝缘上盖30的内表面上延伸设置。参见图11所示,引导部311可以设在绝缘上盖30的悬空部301与柔性电路板21对应的内表面上,接地引脚312可以设在连接部302的内表面上,且接地引脚312的一端与中框40的金属边框实现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静电防护结构31通过接地引脚312与中框40电连接时,参见图11所示,接地引脚312与中框40之间可以通过导电胶水32电连接。或者,在一些示例中,接地引脚312与中框40之间可以通过导电泡棉或导电弹片实现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中框40朝向绝缘上盖30的一端上具有装配凹槽401,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的一端位于装配凹槽401中,接地引脚312的一端随着连接部302延伸到装配凹槽401中,导电胶水32位于装配凹槽401中,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有导电胶水32的装配凹槽401的槽底为金属材质,从而使接地引脚312通过导电胶水32与中框4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一端与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之间可以设置胶层以实现绝缘上盖30与中框40的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2所示,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可以为天线辐射体,所以,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可以与第二金属边框412电连接。这样静电防护结构31实现防静电的同时避免了对天线辐射体的干扰。
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静电防护结构31将显示屏20上的静电引导至中框40接地,对显示屏20以及电路板22上的电子元器件做静电防护措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工艺简单,并且可以耐受更高的静电风险,可靠性更高,而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可以避免静电防护结构31对天线射频信号的影响,更加符合手机等产品的轻薄化发展。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静电防护结构31设置在绝缘上盖30的内表面上时,为了减少或避免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对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辐射造成影响,所以,将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距离大于0.8mm,例如,参见图13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一金属边框411之间的最短距离L大于0.8mm。相应的,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大于0.8mm。这样确保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位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净空之外,使得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作为天线辐射体时具有一定的净空。
需要说明的是,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距离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在不同型号、不同种类的终端上该距离包括但不限于大于0.8mm,也可以大于1mm、2mm等,只要是该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不会对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辐射造成影响,该距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定。
本场景中,第一金属边框411、第二金属边框412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设置方式和结构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场景,本场景中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方案也可以应用到图8和图9所示的折叠机中。设置方式可以上述描述的。
场景三
本场景中,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与中框40之间通过导电弹片实现电连接。例如,参见图14所示,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弹片32a,例如,图14中,导电弹片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这样两个导电弹片32a可以使得静电防护结构31的两个接地引脚312分别与中框4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导电弹片32a的数量与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数量可以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弹片32a固定在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的一端,且导电弹片32a与绝缘上盖30设置的接地引脚312电接触,参见图15和图16所示,导电弹片32a、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一端以及部分接地引脚312位于中框40上的装配凹槽401中,且导电弹片32a与中框40的金属外边框41电接触,这样静电沿着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传递到接地引脚312,接地引脚312通过导电弹片32a将静电传递到中框40的金属外边框41上实现放电,从而避免静电在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处放电而导致柔性电路板21发生损坏。
在装配完成后,参见图16所示,导电弹片32a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确保了第一抵接部322(参见下述对图17-19的描述)与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内壁紧密抵接,另外,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内壁对第一抵接部322的反作用力使得导电弹片32a的第二抵接部324(参见下述图17-19的描述)与接地引脚312实现紧密电接触。
本实施例中,导电弹片32a固定在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上,所以在绝缘上盖30与中框40装配后即可实现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与金属外边框41的电连接,避免了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与中框40之间进行再次装配来实现电连接而导致装配繁琐以及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导电弹片32a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装配完成后,导电弹片32a的弹力确保了导电弹片32a与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的内壁紧密抵接,这样确保了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通过导电弹片32a与金属外边框41实现良好的电连接,避免了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与金属外边框41之间出现松动或老化等问题而导致接地引脚312与金属外边框41之间无法电连接的问题。
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导电弹片32a,实现了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与金属外边框41之间良好的电连接,而且导电弹片32a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可靠,便于量化生产,有利于手机10的大规模生产。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7和图18所示,导电弹片32a具有至少一个卡合部321,导电弹片32a通过卡合部321卡在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7所示,导电弹片32a上具有两个卡合部321,两个卡合部321分别位于导电弹片32a的两端,本申请实施例中,卡合部321可以为图17所示的卡合槽,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一端卡在卡合槽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卡合部321可以为“U”型凹槽,该“U”型凹槽可以由卡合侧壁325围绕而成,当然,在一些其他示例中,卡合部321也可以为其他与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卡合的卡合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导电弹片32a与绝缘上盖30设置的接地引脚312电接触,那么,为了实现导电弹片32a与金属外边框之间紧密的电接触,参见图17所示,导电弹片32a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抵接部322,例如图17中,第一抵接部322的数量为一个,在其他示例中,第一抵接部322的数量可以两个或多个(参见下述图26))。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部322用于与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的内壁进行抵接(参见上述图16),使得导电弹片32a与中框40的金属外边框之间电接触更紧密,从而实现导电弹片32a与金属外边框之间良好的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装配凹槽401与导电弹片32a连接的部分为金属材质,所以,只要导电弹片32a与装配凹槽401的侧壁连接,就可以实现静电防护结构31与中框40之间的电连接。
其中,第一抵接部322的外表面可以为向外凸起的弧面,例如,第一抵接部322的外表面可以为球面,这样装配时,第一抵接部322的外表面与装配凹槽401之间更易进行装配,当然,在一些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将第一抵接部322的外表面设置为平面。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9所示,导电弹片32a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抵接部324,例如图19,第二抵接部324的数量为两个,当然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抵接部324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第二抵接部324用于与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电接触(参见图16所示),这样当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设置在绝缘上盖30的内表面,导电弹片32a卡在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上,导电弹片32a的第二抵接部324与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之间实现紧密电接触,从而实现了导电弹片32a与接地引脚312之间良好的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9所示,第二抵接部324的外表面可以为向外凸起的弧面,例如,第二抵接部324的外表面可以为球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抵接部322和第二抵接部324的形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球形,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可以为:长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能够实现与静电防护结构31和中框40可靠电连接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接地引脚312可以包括两个子引脚,例如,参见图20所示,每个接地引脚312均包括两个子引脚,两个子引脚并列设置,两个子引脚分别为子引脚312a和子引脚312b。子引脚312a和子引脚312b之间存在间隔312c,该间隔312c可以对导电弹片32a的压缩变形起到避让作用,具体详见图28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接地引脚312设计成包括两个子引脚的结构,可以在其中一个子引脚与导电弹片32a之间连接断开时,可以保证通过另一个子引脚实现可靠电连接,从而保证静电防护结构31通过导电弹片32a与中框40之间可靠电连接。另外,子引脚的数量不够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只要是能够将接地引脚312与导电弹片32a可靠电连接,可以设置多个子引脚,也可以不设置子引脚。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的内表面为弧形过渡的,所以接地引脚312为与连接部302的弧形内表面配合的弯曲结构,这样以便使静电防护结构31与绝缘上盖30紧密贴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弹片32a与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装配时,可以参考图21所示,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朝向中框40的一端具有装配端302b,导电弹片32a具体卡在连接部302的装配端302b上。
其中,为了实现导电弹片32a与连接部302的装配端302b的牢固卡合,参见图21所示,导电弹片32a上具有限位部323,连接部302的装配端302b上设有限位槽302a,这样当导电弹片32a的两个卡合部321与连接部302的装配端302b卡合时,限位部323与限位槽302a相互配合,阻止导电弹片32a从连接部302的装配端302b上脱落下来,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限位部323和限位槽302a,确保了导电弹片32a在连接部302的装配端302b上卡合后不易发生脱落,从而保证导电弹片32a与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保持良好的电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1所示,导电弹片32a上具有卡合部321,卡合部321包括卡合侧壁325,卡合侧壁325上设置有限位部323,其中,限位部323可以为卡合侧壁325的一部分,且限位部323为卡合侧壁325的一端延伸形成的卡勾状结构。本实施例中,限位部323设在卡合部321的卡合侧壁325上,当然,限位部323也可以设在卡合侧壁325相对的侧壁上。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1所示,限位部323为卡合侧壁325的一端延伸形成的卡勾状结构,所以导电弹片32a的卡合部321卡合时,为了便于卡合侧壁与连接部302的装配端302b表面紧密卡合,可以在连接部302的装配端302b上设置与限位槽302a相通的容纳槽3021,这样导电弹片32a在装配端302b卡合时,导电弹片32a的卡合侧壁325位于容纳槽3021,限位部323位于限位槽302a中。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部323的形状和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只要能够起到对导电弹片32a起到限位作用,其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弹片32a与绝缘上盖30装配时,参见图22所示,首先将静电防护结构31设置在绝缘上盖30的内表面上,其中,静电防护结构31的子引脚312a和子引脚312b延伸到绝缘上盖30的连接部302的装配端302b处,装配端302b与子引脚312a和子引脚312b之间的间隔312c相对的内壁上开设避让凹槽302c。
这样当导电弹片32a在装配端302b装配时,参见图23所示,导电弹片32a上设置第一抵接部322的侧壁3221与避让凹槽302c之间形成避让空间,由于导电弹片32a随着绝缘上盖30与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配合时,为了实现导电弹片32a的第一抵接部322与装配凹槽401内壁的紧密接触,往往将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的宽度b2(参见图16)小于导电弹片32a的宽度b1(参见图23),所以装配时,第一抵接部322往往会受到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内壁施加的外力,这样导电弹片32a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在避让凹槽302c处发生形变,使得绝缘上盖30上安装的导电弹片32a可以卡入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中。
装配完成后,参见图16所示,导电弹片32a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确保了第一抵接部322与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内壁紧密抵接,另外,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内壁对第一抵接部322的反作用力使得导电弹片32a的第二抵接部324与接地引脚312实现紧密电接触。
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子引脚312a和子引脚312b之间设置的间隔312c使得避让凹槽302c朝向导电弹片32a的一侧为敞开的,该间隔312c对导电弹片32a上设置第一抵接部322的侧壁3221发生弹性变形时起到避让作用,确保了导电弹片32a装配到中框40的装配凹槽401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整机组装时,可以先将导电弹片32a安装到绝缘上盖30上,因为静电防护结构31上的导电银浆被剐蹭时容易掉粉,使导电性能下降,从而导致静电防护结构31与导电弹片32a之间不能可靠电接触。因此,可以先将导电弹片32a安装到绝缘上盖30上,然后将绝缘上盖30与其他部件安装,在安装过程中,导电弹片32a和中框40上会产生剐蹭,但是导电弹片32a和静电防护结构31之间相对静止,不会出现剐蹭,从而保证导电弹片32a和静电防护结构31之间有效电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6和图24所示,第一抵接部322和第二抵接部324设置在导电弹片32a的同一侧壁上(如图24),在其他一些示例中,第一抵接部322和第二抵接部324不局限于设置在导电弹片32a的同一侧壁上,例如,如图25所示,第一抵接部322和第二抵接部324也可以设置在导电弹片32a的两个相对的侧壁,或者,图26所示,第一抵接部322可以在导电弹片32a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均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保证第一抵接部322朝向中框40的方向凸起,并与中框40电连接,第二抵接部324朝向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一侧凸起,并与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电连接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7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也可以为一个整体片状结构,例如,可以包括一个子引脚312a(参见图20所示),这样装配时,参见图28所示,每个导电弹片32a上可以设置一个第二抵接部324与接地引脚312电接触。
参见图29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可以为一个,这样装配时,参见图30所示,可以设置一个导电弹片32a,导电弹片32a上具有一个第二抵接部324与接地引脚312电接触。
通过设置一个接地引脚312一方面实现将静电防护结构31与中框40电连接,并且接地引脚312的体积较小,可以节约材料,另一方面接地引脚312的位置可以根据中框40的位置灵活设置,方便与中框40连接,且可以避免静电防护结构31对天线辐射体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弹片32a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图17所示的结构,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弹片32a的结构还可以如图31所示,导电弹片32a具有一个卡合部321,卡合部321为通槽,卡合部321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抵接部322,卡合部32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抵接部324,第二抵接部324可以为卡合部321的外侧壁朝向卡合部321的内侧壁凸起而形成的结构。其中,图31所示的导电弹片32a上也可以设置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使得导电弹片32a在绝缘上盖30上安装后不易脱落。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32所示,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可以为天线辐射体,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通过导电弹片32a与第二金属边框412电连接。
其中,为了减少或避免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对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辐射造成影响,所以,将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距离大于0.8mm,例如,参见图33所示,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一金属边框411之间的最短距离L大于0.8mm。相应的,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大于0.8mm。这样确保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位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净空之外,使得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作为天线辐射体时具有一定的净空。
需要说明的是,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与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之间的距离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在不同型号、不同种类的终端上该距离包括但不限于大于0.8mm,也可以大于1mm、2mm等,只要是该静电防护结构31的引导部311不会对第一金属边框411和第三金属边框413的辐射造成影响,该距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定。
图34和图35为本场景也可以应用折叠机中的示意图,在折叠机中,由于需要弯折,所以显示屏20与绝缘上盖30之间往往具有间隙(参考图33),而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静电防护结构31,静电防护结构31的接地引脚312通过导电弹片32a与折叠机的中框40电连接。这样静电从该间隙进入后通过静电防护结构31传递到中框实现接地,避免静电从该间隙进入后对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造成损坏。
其中,在折叠机中,柔性电路板21的弯折区21a可以靠近折叠机的中框40中的任一边框设置,静电防护结构31设置在绝缘上盖30与柔性电路板21对应的内表面上。
通过设置静电防护结构31,实现了折叠机的防静电作用,确保了折叠机的正常使用,另外,静电防护结构31的设置避免对折叠机中边框天线的辐射造成干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上盖、中框、显示屏以及与所述显示屏的一端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其中,所述绝缘上盖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的上方,所述绝缘上盖的第二部分与所述中框连接,所述中框包括金属部件,所述金属部件与所述手机的地电连接;
所述中框包括第一边框;
所述柔性电路板靠近所述第一边框设置;
所述绝缘上盖包括第一边,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一边框对应设置;
所述手机还包括:静电防护结构,所述静电防护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边的内表面;
所述静电防护结构包括:引导部以及与所述引导部电连接的接地引脚,所述接地引脚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接地引脚和第二接地引脚,所述引导部是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一边的内表面的导电层;
所述接地引脚与所述金属部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包括导电银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靠近所述第一边框处具有弯折区,所述静电防护结构靠近所述弯折区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至少包括:金属外边框和绝缘内边框,所述金属部件包括所述金属外边框,所述金属外边框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绝缘内边框的外侧,所述静电防护结构与所述金属外边框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显示屏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弯折区与所述显示屏的所述外边缘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一端靠近所述绝缘上盖背离所述中框的一端,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金属外边框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弹片,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绝缘上盖靠近所述中框的一端相连,且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电接触,所述静电防护结构通过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金属外边框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弹片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用于与所述中框电接触,以使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中框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弹片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用于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电接触,以使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侧壁上具有避让凹槽,且所述避让凹槽与所述导电弹片的设置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侧壁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所述第一接地引脚和所述第二接地引脚均包括两个子引脚,且相邻两个所述子引脚之间具有间隔,且所述间隔与所述避让凹槽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弹片还具有至少一个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用于与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卡合,以使所述导电弹片设置在所述绝缘上盖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为卡合槽,且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卡在所述卡合槽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弹片还具有限位部,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具有与所述限位部配合的限位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所述卡合部的卡合侧壁延伸形成的卡勾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11、13-15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靠近所述绝缘上盖的一端上具有装配凹槽,所述绝缘上盖与所述中框相连的一端位于所述装配凹槽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11、13-15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电阻小于5欧姆。
18.根据权利要求1-11、13-15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所述中框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金属边框、第二金属边框和第三金属边框;
所述第二金属边框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三金属边框之间,所述第一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三金属边框均为天线辐射体;
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接地引脚与所述第二金属边框电连接,且所述接地引脚远离所述第一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三金属边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边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边框以及所述第三金属边框之间的间隔宽度大于0.8mm。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引导部与所述第一金属边框距离大于0.8mm,以及所述静电防护结构的引导部与所述第三金属边框之间的距离大于0.8mm。
21.根据权利要求1-11、13-15、19-2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上盖的第一部分与所述显示屏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且所述绝缘上盖的第一部分与所述显示屏之间存在间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12884X | 2021-01-27 | ||
CN2021101127936 | 2021-01-27 | ||
CN202110112884 | 2021-01-27 | ||
CN202110112793 | 2021-01-27 | ||
CN202110130650.8A CN114007348B (zh) | 2021-01-27 | 2021-01-29 | 一种电子设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30650.8A Division CN114007348B (zh) | 2021-01-27 | 2021-01-29 | 一种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71772A true CN116471772A (zh) | 2023-07-21 |
Family
ID=7992087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30650.8A Active CN114007348B (zh) | 2021-01-27 | 2021-01-29 | 一种电子设备 |
CN202310146261.3A Pending CN116471772A (zh) | 2021-01-27 | 2021-01-29 | 一种电子设备 |
CN202280011934.8A Pending CN116762484A (zh) | 2021-01-27 | 2022-01-11 | 一种电子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30650.8A Active CN114007348B (zh) | 2021-01-27 | 2021-01-29 | 一种电子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11934.8A Pending CN116762484A (zh) | 2021-01-27 | 2022-01-11 | 一种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324157A1 (zh) |
EP (1) | EP4266844A4 (zh) |
CN (3) | CN114007348B (zh) |
WO (1) | WO202216115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98659B (zh) * | 2022-04-18 | 2023-07-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CN115294868A (zh) * | 2022-08-15 | 2022-11-04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EP4411510A1 (en) * | 2022-12-13 | 2024-08-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ive member |
CN116963385B (zh) * | 2023-09-21 | 2023-11-2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电路板组件和终端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20059913A (ko) * | 2001-01-09 | 2002-07-16 | 윤종용 | 휴대용 무선단말기의 접지장치 |
KR20080038592A (ko) * | 2006-10-30 | 2008-05-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연성 인쇄 회로 기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
JP2013229505A (ja) * | 2012-04-26 | 2013-11-07 | Sharp Corp |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03379727A (zh) * | 2012-04-26 | 2013-10-30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电路板 |
JP2014154931A (ja) * | 2013-02-05 | 2014-08-25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表示装置 |
CN204376971U (zh) * | 2015-01-08 | 2015-06-03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207531214U (zh) * | 2017-11-24 | 2018-06-2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 |
CN108023978B (zh) * | 2017-11-29 | 2019-10-1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设备 |
CN208285353U (zh) * | 2018-07-10 | 2018-12-25 |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静电的盖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
CN108877533A (zh) * | 2018-07-18 | 2018-11-23 | 厦门美图移动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
-
2021
- 2021-01-29 CN CN202110130650.8A patent/CN114007348B/zh active Active
- 2021-01-29 CN CN202310146261.3A patent/CN116471772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1-11 WO PCT/CN2022/071183 patent/WO202216115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1-11 CN CN202280011934.8A patent/CN116762484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1-11 US US18/263,271 patent/US2024032415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1-11 EP EP22745030.1A patent/EP4266844A4/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62484A (zh) | 2023-09-15 |
WO2022161152A1 (zh) | 2022-08-04 |
US20240324157A1 (en) | 2024-09-26 |
EP4266844A4 (en) | 2024-06-19 |
CN114007348A (zh) | 2022-02-01 |
CN114007348B (zh) | 2023-02-03 |
EP4266844A1 (en) | 2023-10-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07348B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US8174452B2 (en) | Cavity antenna for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 |
CN111585072B (zh) | 电子设备 | |
CN102037714A (zh) | 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集成天线和emi屏蔽支撑构件 | |
CN101297438A (zh) | 无线通信终端 | |
CN108023182B (zh) | 可提升天线性能的电子装置 | |
EP1199777B1 (en) | Electric connection device, battery having electric connec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having battery | |
CN115715064A (zh) | 电子设备 | |
CN105356077A (zh) | 接地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7172241B (zh) | 功能组件及移动终端 | |
TW202211542A (zh) | 天線結構 | |
US7994753B2 (en) | Portabl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 battery pack | |
CN110098504B (zh) | 导电装置及终端 | |
US8543175B2 (en) | Mobile terminal device | |
US10224609B2 (en) | Antenna using condu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for | |
CN211481302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EP4207953A1 (en) | Circuit boar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211791615U (zh) | 一种静电防护结构、手机及电子终端 | |
TWI736285B (zh) | 天線結構 | |
CN213460129U (zh) | 接地机构及电子装置 | |
CN112018505A (zh) | 天线弹片、天线组件和电子装置 | |
CN221448642U (zh) | 静电防护系统及电子设备 | |
CN211744829U (zh) | 一种静电放电防护的上架式设备 | |
CN219937371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5451816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