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37175A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37175A
CN116437175A CN202310697330.XA CN202310697330A CN116437175A CN 116437175 A CN116437175 A CN 116437175A CN 202310697330 A CN202310697330 A CN 202310697330A CN 116437175 A CN116437175 A CN 1164371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riving
mounting frame
rolling
driv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973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37175B (zh
Inventor
申成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9733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371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37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37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371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371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1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in combination with active ranging signals, e.g. using light or sound signals emitted toward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摄像模组的外壳设有容置空间及连通容置空间与外部的入光孔,镜头组件对应入光孔设置,且镜头组件的光阑位于外壳外部,感光芯片与光转向组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感光芯片位于镜头组件的像侧,光转向组件沿光轴方向上设置于感光芯片与镜头组件之间,光转向组件包括第一光转向元件和第二光转向元件,第一光转向元件用于改变经由镜头组件出射的光线方向,第二光转向元件用于改变经由第一光转向元件出射的光线方向,以使光线入射至感光芯片,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感光芯片与第二光转向元件以驱动二者同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从而,能够在增大摄像模组的进光量的同时,减小摄像模组的厚度。

Description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潜望式摄像模组因兼具小体积和长焦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在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厚度较小的同时,便于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对焦,通常将棱镜设置于镜头组件的物侧,将感光芯片设置于镜头组件的像侧,此时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与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垂直,通过感光芯片沿光轴方向上移动,能够实现对摄像模组的对焦,且感光芯片在对焦时的运动行程时不受摄像模组的厚度限制。然而,由于镜头组件的进光量由光阑的通光孔孔径控制,而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平行于光阑的通光孔的孔径方向,因此光阑的通光孔的最大孔径受到摄像模组的厚度尺寸限制,即镜头组件的进光量受到摄像模组的厚度尺寸的约束,同时,随着市面上的电子设备呈现出小型、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满足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增大镜头组件的进光量,成为了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增大摄像模组的进光量的同时,减小摄像模组的厚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外壳,设置有容置空间及连通所述容置空间与外部的入光孔;
镜头组件,对应所述入光孔设置,且所述镜头组件的光阑位于所述外壳外部;
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光转向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光转向组件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上设置于所述感光芯片与所述镜头组件之间,所述光转向组件包括第一光转向元件和第二光转向元件,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用于改变经由所述镜头组件出射的光线的方向,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用于改变经由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出射的光线的方向,以使所述光线入射至所述感光芯片;以及
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感光芯片与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与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同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所述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平行。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模组,通过在外壳设置容置空间以及连通容置空间和外部的入光孔,使得镜头组件对应入光孔设置,且镜头组件的光阑位于外壳的外部,从而能够减小镜头组件的光阑的通光孔孔径所受到的摄像模组的厚度的限制,以有利于使光阑具有较大的通光孔孔径,以增大镜头组件的进光量。同时,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同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调节摄像模组的焦距,使得光线会聚成像落在感光芯片上,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即,摄像模组在对焦时,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沿垂直于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上运动,也即是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的运动行程不受摄像模组的厚度限制,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也无需预留对焦时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的运动行程,以有效减小摄像模组的厚度。可见,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增大摄像模组的进光量的同时,减小摄像模组的厚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排列设置,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与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和所述感光芯片沿平行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方向排列设置;
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具有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用于将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芯片。
这样,经由镜头组件出射的光线能够沿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进入第一光转向元件,经第一光转向元件改变出射方向后进入第二光转向元件,并经过第二光转向元件改变光线的出射方向,使得光线沿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进入感光芯片,即光线在进入光转向组件前后的光线走向均沿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从而使得摄像模组在对焦时,不仅能够通过单独调节感光芯片沿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上相对第二光转向元件的距离实现,还能通过同时调节第二光转向元件与感光芯片沿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一光转向元件的距离实现,以使光线能够在感光芯片的感光面上聚焦成像。此外,光线自镜头组件出射后经过多次反射后进入感光芯片,能够使得摄像模组以较小的尺寸获得较大的光学路径,以有利于增大镜头组件的焦距,使得镜头组件具有长焦特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与所述感光芯片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感光芯片与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相对所述镜头组件运动。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安装架移动,以带动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同时运动,能够减少摄像模组的驱动件,并使得感光芯片与第二光转向元件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有利于确保经由第二光转向元件出射的光线能够进入感光芯片,以有利于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一滚动件,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方向为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安装面设有第一滚槽,和/或,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滚动件滚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滚槽和/或所述第一限位槽,以使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外壳滚动连接。
这样,第一安装架与外壳通过第一滚动件活动连接,能够减小第一安装架相对外壳运动时的摩擦力,以有利于减小第一安装架相对外壳运动的驱动力,从而使得第二光转向元件与感光芯片相对镜头组件的运动更加简单、灵活,有利于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同时,通过第一滚槽和/或第一限位槽限制第一滚动件的运动轨迹,能够限制第一安装架相对外壳的运动方向与运动行程,从而约束第二光转向元件与感光芯片的运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二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一驱动部设置,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二者之一为第一线圈,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二者另一可为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部带动所述第一安装架运动。
通过对第一线圈通电使其与第一磁性部件产生推力,以驱动设置于第一安装架的第一驱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安装架运动,从而带动第二光转向元件和感光芯片相对第一光转向元件的运动,从而调节镜头组件的焦距,实现对镜头组件的对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外壳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
通过第一感应元件将第一驱动部的位置信息反馈至第一电路板,以控制第一驱动部的位移量,从而实现对第一安装架的位移控制,以控制第二光转向元件与感光芯片相对第一光转向元件的位置,进而调节镜头组件的焦距,实现对摄像模组的对焦。这样,能够使得第二光转向元件与感光芯片的位移量更加精准,有利于提高对焦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二安装架和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并相对第一安装架可运动,且第二安装架位于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架运动。
以使感光芯片能够相对第二光转向元件运动,以在手持摄像模组拍摄发生抖动时补偿感光芯片的位移量,从而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防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架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通过两个子驱动件分别独立控制感光芯片沿不同方向上的光学防抖,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性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垂直于所述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上对应设置的第三驱动部和第四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与所述第四驱动部二者之一为第二线圈,所述第三驱动部与所述第四驱动部二者另一为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上对应设置的第五驱动部和第六驱动部,所述第五驱动部和所述第六驱动部二者之一为第三线圈,所述第五驱动部和所述第六驱动部二者另一为第三磁性部件,所述第三驱动部与所述第五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朝向第二安装架的一侧,所述第四驱动部与所述第六驱动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面的一侧;
所述第三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四驱动部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第五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六驱动部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这样,通过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部件使得第二安装架沿第一方向运动,通过第三线圈与第三磁性部件使得第二安装架沿第二方向运动,同时感光芯片随着第二安装架的运动而运动,以使摄像模组在拍摄发生抖动时,通过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安装架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移动,以补偿感光芯片的位移量,从而实现摄像模组沿两个方向上光学防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芯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所述感光芯片沿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侧,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四侧,即,第一磁性部件、第二磁性部件以及第三磁性部件分别位于感光芯片的不同侧,从而能够合理利用第二光转向元件的外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第二滚动件,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垂直于所述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架的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架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面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架设有凹槽,所述第二滚动件设置于所述凹槽,以使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架滚动连接。
第二安装架与第一安装架通过第二滚动件滚动连接,能够减小第二安装架相对第一安装架运动时的摩擦力,以有利于减小第二安装架相对外壳运动的驱动力,从而使得第二安装架相对第一安装架的运动更加简单灵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中继轨道,所述第二滚动件包括第一子滚动件和第二子滚动件,所述中继轨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架之间,所述中继轨道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二滚槽与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二滚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面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安装架设有第三滚槽,且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三滚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面,
所述第一子滚动件滚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滚槽和/或所述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中继轨道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子滚动件滚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滚槽和/或所述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架相对所述中继轨道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方向为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光轴方向的方向。
考虑到摄像模组沿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实现光学防抖,如果通过一个滚动件实现两个不同方向的光学防抖,即通过一个滚动件沿两个不同方向上运动以带动感光芯片沿不同方向上位移,此时滚动件受到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相互分解,导致滚动件的运动力减小,易造成滚动件运动卡顿的情况。基于此,通过将第一子滚动件与第二子滚动件分别设置于中继轨道的两相对侧,使得中继轨道具有双层滚动件,即摄像模组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上的光学防抖分别通过第一子滚动件与第二子滚动件运动实现,能够避免两个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同时对滚动件作用导致力被分解,滚动件的运动力不足的情况。当摄像模组沿第一方向上光学防抖时,中继轨道在第一子滚动件的驱动下运动,同时中继轨道带动第二安装架与感光芯片相对第一安装架沿第一方向上运动,以对光线沿第一方向上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使光线稳定进入感光芯片并输出成像;当摄像模组沿第二方向上光学防抖时,第二安装架在第二子滚动件的驱动下带动感光芯片相对中继轨道沿第二方向上运动,以对光线沿第二方向上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使光线稳定进入感光芯片并输出成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中继轨道设有贯通的第二避让槽和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一驱动件对应所述第二避让槽设置,所述第二驱动件对应所述第三避让槽设置。
从而能够减小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部件的距离以及第三线圈与第三磁性部件的距离,有利于增大第二线圈与第三线圈的推力,以有利于支撑中继轨道与第二安装架的运动。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从而,能够在增大摄像模组的光圈范围的同时,减小摄像模组的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该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感光芯片、光转向组件、第一驱动组件以及外壳,通过定义第一方向为垂直于镜头组件的光轴的方向,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平行于光轴方向,并在外壳设置容置空间以及连通容置空间和外部的入光孔,使得镜头组件对应入光孔设置,且镜头组件的光阑位于外壳外部,从而能够减小镜头组件的光阑的通光孔孔径所受到的摄像模组的厚度的限制,以有利于使光阑具有较大的通光孔孔径,以增大镜头组件的进光量。同时,通过设置感光芯片和光转向组件安装于外壳内,感光芯片位于镜头组件的像侧,光转向组件沿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设置于感光芯片与镜头组件之间,光转向组件包括第一光转向元件和第二光转向元件,第一光转向元件用于改变经由镜头组件出射的光线的方向,第二光转向元件用于改变经由第一光转向元件出射的光线的方向,以使光线入射至感光芯片,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且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同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调节摄像模组的焦距,使得光线会聚成像落在感光芯片上,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即,摄像模组在对焦时,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沿垂直于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上运动,也即是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的运动行程不受摄像模组的厚度限制。这样,能够合理利用摄像模组的空间,使得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无需预留对焦时感光芯片和第二光转向元件的运动行程,以有效减小摄像模组的厚度。可见,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增大摄像模组的进光量的同时,减小摄像模组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沿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沿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拆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光转向组件为棱镜结构时光线在摄像模组中的路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光转向组件为平面镜结构时光线在摄像模组中的路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外壳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安装架与第一驱动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安装架的仰视视角的立体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以及中继轨道在装配状态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以及中继轨道在拆解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中继轨道的仰视视角的立体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摄像模组;10-外壳;101-第一限位槽;102-第一磁吸片;
20-镜头组件;21-滤光片;
30-感光芯片;31-感光面;
40-光转向组件;41-第一光转向元件;411-第一反射面;412-第一入射面;413-第一出射面;42-第二光转向元件;421-第二反射面;422-第二入射面;423-第二出射面;43-第一马达;44-第二马达;
50-第一驱动组件;51-第一线圈;52-第一磁性部件 ;53-第一电路板;54-第一感应元件;
60-第一安装架;61-第一安装面;610-第一容纳槽;611-第一开口;612-第二开口;62-第二安装面;63-第一斜面;631-第一限位部;64-第一滚槽;65-第一安装槽;66-第二安装槽;67-第三安装槽;68-第二限位槽;
70-第二安装架;71-第一定位槽;72-第二定位槽;73-连通槽;70a-第二磁吸片;70b-第三磁吸片;74-第三滚槽;
80-第二驱动组件;81-第一驱动件;811-第二磁性部件;812-第二线圈;82-第二驱动件;821-第三磁性部件;822-第三线圈;83-第二电路板;84-第二感应元件;85-第三感应元件;
90-中继轨道;91-第二滚槽;92-第三限位槽;93-第二避让槽;94-第三避让槽;
1a-第一滚动件;1b-第一子滚动件;1c-第二子滚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技术问题的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1,包括外壳10、镜头组件20、感光芯片30、光转向组件40以及第一驱动组件50,镜头组件20安装于外壳10外部,感光芯片30安装于外壳10内并位于镜头组件20的像侧,光转向组件40安装于外壳10内,且光转向组件40用于将经由镜头组件20出射的光线经过至少两次偏折后传送至感光芯片30上,光转向组件40包括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第一光转向元件41用于改变经由镜头组件20出射的光线的方向,第二光转向元件42用于改变经由第一光转向元件41出射的光线的方向,以使光线入射至感光芯片30,第一驱动组件50连接于感光芯片30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第一驱动组件50用于驱动感光芯片30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同时沿第一方向(即图1、图4以及图5中的x方向)运动,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对焦。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即图1和图3中的z方向),摄像模组1的厚度方向与镜头组件20光轴方向平行。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模组1,通过定义第一方向为垂直于镜头组件20的光轴的方向,摄像模组1的厚度方向平行于光轴方向,并在外壳10设置容置空间以及连通容置空间和外部的入光孔,使得镜头组件20对应入光孔设置,且镜头组件20的光阑位于外壳10的外部,从而能够减小镜头组件20的光阑的通光孔孔径所受到的摄像模组1的厚度的限制,以有利于使光阑具有较大的通光孔孔径,以增大镜头组件20的进光量。同时,通过设置感光芯片30和光转向组件40安装于外壳10内,感光芯片30位于镜头组件20的像侧,光转向组件40沿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设置于感光芯片30与镜头组件20之间,光转向组件40包括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第一光转向元件41用于改变经由镜头组件20出射的光线的方向,第二光转向元件42用于改变经由第一光转向元件41出射的光线的方向,以使光线入射至感光芯片30,第一驱动组件50连接于感光芯片30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且第一驱动组件50用于驱动感光芯片30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同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调节摄像模组1的焦距,使得光线会聚成像落在感光芯片30上,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对焦,即,摄像模组1在对焦时,感光芯片30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沿垂直于摄像模组1的厚度方向上运动,也即是感光芯片30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运动行程不受摄像模组1的厚度限制,摄像模组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也无需预留对焦时感光芯片30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运动行程,以有效减小摄像模组1的厚度。可见,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摄像模组1,能够在增大摄像模组1的进光量的同时,减小摄像模组1的厚度。
可选地,感光芯片30具有感光面31,通过第一驱动组件50驱动感光芯片30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同时沿第一方向运动,能够调节自镜头组件20出射的光线的光学路径,以调节镜头组件20的焦距,使得光线聚焦在感光面31上形成清晰的成像。
可选地,镜头组件20还包括滤光片21,滤光片21设置于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与感光芯片30之间。可选地,滤光片21可为红外带通滤光片,以使红外光通过,并反射可见光,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红外成像,使得摄像模组1能够在暗光环境或特殊应用场景下成像并获得较好的成像质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21也可为红外截止滤光片,以滤除红外光,通过可见光,使得成像更符合人眼的视觉体验,从而提升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镜头组件20和第一光转向元件41沿镜头组件20的光轴排列设置,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设置,且第二光转向元件42和感光芯片30沿平行于镜头组件20的光轴的方向排列设置,第一光转向元件41具有第一反射面411,第一反射面411与镜头组件20相对设置,第二光转向元件42具有与第一反射面411相对的第二反射面421,第二反射面421与感光芯片30的感光面31相对设置,且第二反射面421与第一反射面411相对设置。
这样,经由镜头组件20出射的光线能够沿光轴方向进入第一光转向元件41,经第一光转向元件41改变出射方向后进入第二光转向元件42,并经过第二光转向元件42改变光线的出射方向,使得光线沿光轴方向进入感光芯片30,即光线在进入光转向组件40前后的光线走向均沿光轴方向,从而使得摄像模组1在对焦时,不仅能够通过调节感光芯片30沿光轴方向上相对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距离实现,还能通过调节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沿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实现,以使光线能够在感光芯片30的感光面31上聚焦成像。此外,光线自镜头组件20出射后经过多次反射后进入感光芯片30,能够使得摄像模组1以较小的尺寸获得较大的光学路径,以有利于使得镜头组件20具有较大的焦距,使得镜头组件20具有长焦特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均可为棱镜结构或平面镜结构,也即是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均为棱镜结构,或者,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均为平面镜结构,或者,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二者之一为棱镜结构,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二者另一为平面镜结构。这样,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结构简单,且尺寸和体积较小,有利于摄像模组1的小型化,同时使得摄像模组1具有较轻的重量。
以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均为棱镜结构为例,对光线在摄像模组1中的路径进行说明,请结合图6,可选地,当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为棱镜结构时,第一光转向元件41包括第一入射面412、第一出射面413以及第一反射面411,第一入射面412与光轴方向垂直,第一出射面413与光轴方向平行,第一反射面411相对光轴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光线在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中依次经过第一入射面412、第一反射面411以及第一出射面413,以改变光线的出射方向,第二光转向元件42包括第二入射面422、第二出射面423以及第二反射面421,第二入射面422平行于光轴方向并对应第一出射面413设置,第二出射面423垂直于光轴方向并对应感光芯片30设置,第二反射面421相对光轴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光线在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中依次经过第二入射面422、第二反射面421以及第二出射面423,以改变光线的出射方向。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还可以是在零部件的表面覆镀反射膜的结构,以改变入射至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光线的出射方向。
由于棱镜具有多个面,采用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为棱镜结构的设置,能够降低摄像模组1的机壳的设计复杂度和组装精度的要求,有利于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组装。
示例性的,下面以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为四棱镜,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为三棱镜为例,对光线在摄像模组1中的路径进行说明。请结合图6,光线进入镜头组件20后沿光轴方向传播,经由镜头组件20出射的光线首先经由第一入射面412进入第一光转向元件41,由于第一入射面412与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垂直,平行于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的光线相对第一入射面412的入射角为0°,光线在经过第一入射面412时不会发生反射,即光线沿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入射至第一反射面411,由于第一反射面411相对光轴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光线被第一反射面411反射至相对其入射方向具有偏折角度,以改变光线的出射方向,使得光线以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进入第一出射面413,而第一出射面413平行于光轴方向,即光线相对第一出射面413的入射角为0°,此时光线不会发生反射,即光线沿第一反射面411的反射方向自第一出射面413出射,也即是,通过第一反射面411改变进入第一光转向元件41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从而调节光线在摄像模组1中的光路。光线在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中的路径同理,经由第一光转向元件41出射的光线以垂直于第二入射面422的方向入射至第二光转向元件42,并经由第二反射面421反射至相对其入射方向具有偏折角度,以改变光线的出射方向,使得光线以垂直于光第二出射面423的方向出射,也即是,通过第二反射面421改变进入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从而调节光线在摄像模组1中的光路。光线自第二光转向元件42出射后入射至感光芯片30的感光面31,以使在感光面31光线聚焦并成像。
可选地,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可为三棱镜、四棱镜、五棱镜或六棱镜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第一反射面411与第二反射面421相对光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可为45°或非45°,例如可为15°、30°、60°或75°等。
示例性的,第一反射面411与第二反射面421相对光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均为45°,从而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出射之后,光线自第二光转向元件42出射的角度与光线进入第一光转向元件41的角度一致,即使得光线在进入光转向组件40前后的入射角度一致,以降低光线在多次折反射后出现杂散光的情况,提高摄像模组1的成像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面411与第二反射面421相对光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地,考虑到第一光转向元件41、第二光转向元件42是棱镜时,由于棱镜的介质是玻璃,当镜头组件20发生倾斜时,玻璃介质会将光路色差放大,光路色差无法通过棱镜至感光芯片30之间的空气介质来补偿,即感光芯片AA(即Active alignment,主动对准)无法校正次色差偏差,基于此,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可均为平面镜结构,以使光线在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之间的传播介质为空气,以有利于在芯片AA时补偿色差,提高摄像模组1的成像质量。此外,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采用平面镜结构,能够减少光路对焦所需的距离,以缩小摄像模组1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以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均为平面镜结构为例,对光线在摄像模组1中的路径进行说明,请结合图7,可选地,当第一光转向元件41或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为平面镜结构时,第一反射面411或第二反射面421相对光轴方向具有倾斜角度,或者,当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为平面镜结构时,第一反射面411与第二反射面421分别相对光轴方向具有倾斜角度。从而使得自镜头组件20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第一反射面411反射,以改变光线自第一光转向元件41的出射方向并入射至第二光转向元件42,进入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光线能够经由第二反射面421反射,以改变光线自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出射方向,使得光线经过反射后进入感光芯片30的感光面31。同时,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为平面镜结构,能够使得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具有较小的重量和体积,以减轻摄像模组1的重量,减小在摄像模组1内的占用空间,并且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重量较小还能有利于减小第一驱动组件50驱动第二光转向元件42移动的驱动力,以使摄像模组1的对焦更加平稳可靠。
进一步地,第一反射面411与第二反射面421相对光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可为45°或非45°,例如可为15°、30°、60°或75°等。
示例性的,第一反射面411与第二反射面421相对光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均为45°,从而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出射之后,光线自第二光转向元件42出射的角度与光线进入第一光转向元件41的角度一致,即使得光线在进入光转向组件40前后的入射角度一致,以降低光线在多次折反射后出现杂散光的情况,提高摄像模组1的成像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面411与第二反射面421相对光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为平面镜结构时,光转向组件40还包括第一马达43和第二马达44,第一马达43连接于第一光转向元件41并用于驱动第一光转向元件41转动,第二马达44连接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并用于驱动第二光转向元件42转动。通过第一马达43和第二马达44驱动第一光转向元件41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转动,从而能够调整光线的反射角度,以达到影像补偿(OIS,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的效果,有利于实现摄像模组1的光学防抖。
进一步地,第一光转向元件41可设置于第一马达43上,第二光转向元件42可设置于第二马达44上,通过将平面镜结构设置于第一马达43和第二马达44,能够有利于第一光转向元件41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安装,降低摄像模组1对第一光转向元件41、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组装精度要求。
请结合图8至图10,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还包括第一安装架60,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与感光芯片30安装于第一安装架60上,第一驱动组件50连接于第一安装架60,第一驱动组件50用于驱动第一安装架60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感光芯片30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相对镜头组件20运动。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50驱动第一安装架60移动,以带动感光芯片30和第二光转向元件42同时运动,能够减少摄像模组1的驱动件,并使得感光芯片30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有利于确保经由第二光转向元件42出射的光线能够进入感光芯片30,以有利于实现摄像模组1的对焦。
可选地,第一安装架60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安装面61和第二安装面62,第一安装面61垂直于第二方向(即图3和图10中的y方向),第一安装面61连接于外壳10,第二安装面62垂直于摄像模组1的厚度方向并朝向第二安装架70设置,第一安装架60设有贯通第二安装面62的第一容纳槽610,第二光转向元件42设置于第一容纳槽610内,第一容纳槽610的外周挖空,以挖空第一安装架60在第一容纳槽610侧壁的外侧材料,第一安装面61位于第一容纳槽610 的一侧。
这样,通过第一容纳槽610以对第二光转向元件42进行限位,有利于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安装和定位,同时第一容纳槽610的外周挖空,既能减小第一安装架60的重量,又能为摄像模组1的其它结构预留避让空间,以提高摄像模组1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摄像模组1的小型化设计。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面61和第二安装面62也可以不垂直设置,第一安装面61也可以不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二安装面62也可以不垂直于摄像模组1的厚度方向,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当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为棱镜结构或平面镜结构时,第一容纳槽610的内壁设有第一斜面63,第一斜面63与第二反射面421对应设置,从而能够使得第一安装架60的形状与第二光转向元件42匹配,以在满足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安装与承载的同时,进一步减小第一安装架60的重量,并为摄像模组1的其它结构预留避让空间,提高摄像模组1的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地,第一容纳槽610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朝向第一光转向元件41,第二侧壁朝向感光芯片30,且第一侧壁对应第一光转向元件41设有第一开口611,第二侧壁对应感光芯片30设有第二开口612。从而使得光线能够经由第一开口611进入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且自第二光转向元件42出射的光线经由第二开口612入射至感光元件,以使光线在感光元件上聚焦成像。
更进一步地,第一斜面63设有第一限位部631(请参见图4和图9),第一限位部631设置于第一侧壁并遮挡部分第一开口611,第一限位部631用于限制第二光转向元件42沿第一方向上的运动行程。
从而能够限制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与第一光转向元件41沿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避免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位移量过大导致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与第一光转向元件41发生碰撞的情况,同时通过第一限位部631能够对第二光转向元件42进行定位,有利于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安装。
可选地,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与第一安装架60的连接方式可为粘接、卡接或抵接中的任一种,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请结合图8和图9,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还包括第一滚动件1a,第一安装架60的第一安装面61设有第一滚槽64,和/或,外壳10的侧壁设有第一限位槽101,第一滚动件1a滚动连接于第一滚槽64和/或第一限位槽101,以使第一安装架60与外壳10滚动连接。即,第一安装面61设有第一滚槽64,第一滚动件1a滚动连接于第一滚槽64,或者,外壳10的容置空间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槽101,第一滚动件1a滚动连接于第一限位槽101,或者,第一安装面61设有第一滚槽64,外壳10的容置空间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槽101,第一滚动件1a滚动连接于第一滚槽64和第一限位槽101。
本实施例以第一安装面61设有第一滚槽64,外壳10的容置空间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槽101为例展开说明,这样,第一安装架60与外壳10通过第一滚动件1a活动连接,能够减小第一安装架60相对外壳10运动时的摩擦力,以有利于减小第一安装架60相对外壳10运动的驱动力,从而使得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与感光芯片30相对镜头组件20的运动更加简单、灵活,有利于实现摄像模组1的对焦,同时,通过第一滚槽64与第一限位槽101限制第一滚动件1a的运动轨迹,能够限制第一安装架60相对外壳10的运动方向与运动行程,从而约束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与感光芯片30的运动。
可选地,第一滚动件1a、第一滚槽64以及第一限位槽101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第一滚动件1a、多个第一滚槽64以及多个第一限位槽101一一对应,多个第一滚动件1a设置于同一面。从而能够使得第一安装架60与外壳10为面接触,有利于提高对焦组件的运动平稳性和灵活性,避免因第一安装架60与外壳10为多个接触点连接,而导致对焦组件的运动卡顿的问题。
可选地,第一滚动件1a可为滚珠、滚针、球体或圆柱体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50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第一驱动部设置于第一安装架60,具体地,第一驱动部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安装面61,也可以是第一安装架60的背离第一安装面61的一侧,第二驱动部沿第二方向上对应第一驱动部设置,第一驱动部与第二驱动部二者之一为第一线圈51,第一驱动部与第二驱动部二者另一为第一磁性部件52,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第一驱动部带动第一安装架60运动。即,第一驱动组件50 的运动部件可以是第一线圈51,也可以是第一磁性部件52,示例性的,当第一线圈51设置于第一安装架60时,第一线圈51在通电时与第一磁性部件52产生作用力,以驱动第一线圈51带动第一安装架60运动;当第一磁性部件52设置于第一安装架60时,第一线圈51在通电时与第一磁性部件52产生作用力,以驱动第一磁性部件52带动第一安装架60运动。
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以第一磁性部件52设置于第一安装面61为例展开说明,第一线圈51沿第二方向上对应第一磁性部件52设置,第一线圈51用于在通电时与第一磁性部件52产生作用力,以驱动第一磁性部件52带动第一安装架60运动。
通过对第一线圈51通电使其与第一磁性部件52产生推力,以驱动第一磁性部件52带动第一安装架60运动,从而带动第二光转向元件42和感光芯片30相对第一光转向元件41的运动,从而调节镜头组件20的焦距,实现对镜头组件20的对焦。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52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安装架60 的背离第一安装面61的一侧。
可选地,第一安装面61设有第一安装槽65,第一安装槽65的开口朝向外壳10设置,第一磁性部件52安装于第一安装槽65内。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槽65,能够对第一磁性部件52的安装进行引导定位,有利于使第一磁性部件52与第一线圈51的安装位置相对应,以在对第一线圈51通过相同电流的情况下使得第一驱动组件50获得更大的驱动力。
可选地,第一驱动组件50还包括第一电路板53(参见图2和图3),第一电路板53连接于外壳10并位于容置空间内,第一线圈51位于第一电路板53的朝向第一安装面61的一侧并与第一电路板53电连接,第一电路板53设有第一感应元件54,第一感应元件54用于感应第一磁性部件52相对第一线圈51的位置并反馈至第一电路板53,以控制第一磁性部件52的位移量。
通过第一感应元件54将第一磁性部件52的位置信息反馈至第一电路板53,以控制第一磁性部件52的位移量,从而实现对第一安装架60的位移控制,以控制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与感光芯片30相对第一光转向元件41的位置,进而调节镜头组件20的焦距,实现对摄像模组1的对焦。这样,能够使得第二光转向元件42与感光芯片30的位移量更加精准,有利于提高摄像模组1的对焦准确度和可靠性,同时利用第一感应元件54反馈第一磁性部件52相对第一线圈51的位置,能够检测第一磁性部件52是否正常工作,以实现对对焦功能的检测和感应。
可选地,第一感应元件54可为霍尔元件或驱动IC((Integrated Circuit),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优选地,第一感应元件54可设置于第一线圈51内,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以缩小摄像模组1的体积。
可选地,外壳10设有第一磁吸片102,第一磁吸片102用于与第一磁性部件52形成磁吸力,以约束第一磁性部件52与第一磁吸片102之间的位移,使得第一安装架60沿光轴方向上相对外壳10保持固定,避免第一安装架60在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上相对外壳10发生位移的情况,以提高摄像模组1的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磁吸片102可设置于容置空间的内壁表面,或者是嵌设于容置空间的内壁,或者是设置于外壳10 的外部,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优选地,第一磁吸片102的材质可为SPCC(Steel Plate Cold RolledCommercial,商用冷轧板)或DT4(电磁纯铁),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51在通电时与第一磁性部件52产生的作用力能够克服第一磁吸片102与第一磁性部件52之间的磁吸力,以使第一磁性部件52能够带动第一安装架60沿第一方向运动。
请结合图5、图11以及图12,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还包括第二安装架70和连接于第二安装架70的第二驱动组件80,感光芯片30通过第二安装架70间接安装到第一安装架60上,第二安装架70可活动连接于第一安装架60并相对第一安装架60可运动,且第二安装架70位于容置空间内,第二驱动组件80用于驱动第二安装架70沿垂直于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相对第一安装架60运动,以带动感光芯片30相对第二光转向元件42发生运动,从而能够在手持摄像模组1拍摄发生抖动时补偿感光芯片30的位移量,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光学防抖。
可选地,第二驱动组件80包括第一驱动件81和第二驱动件82,第一驱动件81与第二驱动件82设置于第一安装架60与第二安装架70之间,第一驱动件81用于驱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二驱动件82用于驱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二方向为同时垂直于第一方向与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的方向。
通过两个驱动件分别独立控制感光芯片30沿不同方向上的光学防抖,能够提高摄像模组1的防抖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架60的第二安装面62连接于第二安装架70,第一驱动件81包括沿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上对应设置的第三驱动部和第四驱动部,第三驱动部与第四驱动部二者之一为第二磁性部件811,第三驱动部与第四驱动部二者另一为第二线圈812,第二驱动件82包括沿镜头组件20 的光轴方向上对应设置的第五驱动部和第六驱动部,第五驱动部和第六驱动部二者之一为第三磁性部件821,第五驱动部和第六驱动部二者另一为第三线圈822,第三驱动部与第五驱动部设置于第二安装面62的朝向第二安装架70的一侧,第四驱动部与第六驱动部位于第二安装架70的朝向第二安装面62的一侧。第三驱动部用于驱动第四驱动部带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一方向(即图12中的x方向)运动,第五驱动部用于驱动第六驱动部带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二方向(即图12中的y方向)运动。即,第一驱动件81的运动部件可以是第二磁性部件811,也可以是第二线圈812,第二驱动件82的运动部件也可以是第三磁性部件821,也可以是第三线圈822。
请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磁性部件811与第三磁性部件821设置于第二安装面62的朝向第二安装架70的一侧,第二线圈812与第三线圈822位于第二安装架70的朝向第二安装面62的一侧,第二线圈812用于在通电时与第二磁性部件811产生作用力,以使第二线圈812带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一方向(即图12中的x方向)运动,第三线圈822用于在通电时与第三磁性部件821产生作用力,以使第三线圈822带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二方向(即图12中的y方向)运动。
这样,通过第二线圈812与第二磁性部件811使得第二安装架70沿第一方向运动,通过第三线圈822与第三磁性部件821使得第二安装架70沿第二方向运动,同时感光芯片30随着第二安装架70的运动而运动,以使摄像模组1在拍摄发生抖动时,通过第一驱动件81和第二驱动件82驱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移动,以补偿感光芯片30的位移量,从而实现摄像模组1沿两个方向上光学防抖。
可选地,第一驱动组件50、第一驱动件81以及第二驱动件82分别位于感光芯片30的不同侧,例如,感光芯片30沿第一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感光芯片30沿第二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第一驱动组件50、第一驱动件81以及第二驱动件82分别位于感光芯片的第一侧、第二侧以及第三侧,或者,第一驱动组件50、第一驱动件81以及第二驱动件82分别位于感光芯片的第三侧、第四侧以及第二侧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线圈51、第二线圈812以及第三线圈822分别位于感光芯片30的不同侧,使得第一磁性部件52、第二磁性部件811以及第三磁性部件821分别位于感光芯片30的不同侧,从而能够合理利用第一安装架60在第一容纳槽610的外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以有利于摄像模组1的小型化设计。
可选地,第二安装架70设有开口朝向第一安装架60的第一定位槽71、第二定位槽72以及连通槽73,第一定位槽71与第二定位槽72间隔设置,连通槽73连通第一定位槽71与第二定位槽72,第二驱动组件80还包括第二电路板83,第二电路板83电连接第一电路板53,第二线圈812和第三线圈822电连接第二电路板83,第二电路板83设置于第一定位槽71、第二定位槽72以及连通槽73。这样,通过第二电路板83电连接第二驱动组件80,能够减少回路,减小走线距离,有利于简化摄像模组1的电路设计。
可选地,第二电路板83设有第二感应元件84和第三感应元件85,第二感应元件84用于感应第二线圈812相对第二磁性部件811的位置并反馈至第二电路板83,以控制第二线圈812沿第一方向上的位移量,第三感应元件85用于感应第三线圈822相对第三磁性部件821的位置并反馈至第二电路板83,以控制第三线圈822沿第二方向上的位移量。
通过第二感应元件84将第二线圈812的位置信息反馈至第二电路板83,以控制第二线圈812的位移量,从而实现对第二安装架70的位移控制,以控制感光芯片30相对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位置,进而对感光芯片30相对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位移进行补偿,实现对摄像模组1的光学防抖。这样,能够使得感光芯片30相对第二光转向元件42的位移量更加精准,有利于提高摄像模组1的防抖性能,提高成像质量,同时利用第二感应元件84反馈第二线圈812相对第二磁性部件811的位置,利用第三感应元件85反馈第三线圈822相对第三磁性部件821的位置,能够检测第二线圈812、第三线圈822是否正常工作,以实现对防抖功能的检测和感应。
可选地,第二感应元件84、第三感应元件85可为霍尔元件或驱动IC((IntegratedCircuit),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优选地,第二感应元件84可设置于第二线圈812内,第三感应元件85可设置于第三线圈822内,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以缩小摄像模组1的体积。
可选地,第二安装架70设有第二磁吸片70a与第三磁吸片70b,且第二磁吸片70a设置于第一定位槽71中,第三磁吸片70b设置于第二定位槽72中,第二磁吸片70a用于与第二磁性部件811形成磁吸力,第三磁吸片70b用于与第三磁性部件821形成磁吸力,使得第二安装架70沿镜头组件20的光轴方向上相对第一安装架60保持固定,避免第二安装架70在光轴方向上相对第一安装架60发生位移的情况,以提高摄像模组1的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第二磁吸片70a、第三磁吸片70b的材质可为SPCC(Steel Plate ColdRolled Commercial,商用冷轧板)或DT4(电磁纯铁),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线圈812在通电时与第二磁性部件811产生的作用力能够克服第二磁吸片70a与第二磁性部件811之间的磁吸力,以使第二线圈812能够带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三线圈822在通电时与第三磁性部件821产生的作用力能够克服第三磁吸片70b与第三磁性部件821之间的磁吸力,以使第三线圈822能够带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二方向运动。
请再次参阅图10,可选地,第一安装架60还设有开口朝向第二安装架70的第二安装槽66和第三安装槽67,第二磁性部件811安装于第二安装槽66,第三磁性部件821安装于第三安装槽67。通过在第一安装架60上设置第二安装槽66和第三安装槽67,能够对第二磁性部件811、第三磁性部件821的安装进行引导定位,有利于使第二磁性部件811与第二线圈812的安装位置、第三磁性部件821与第三线圈822的安装位置相对应,以在对第二线圈812、第三线圈822通过相同电流的情况下使得第一驱动件81和第二驱动件82获得更大的驱动力。
请结合图11 至图13,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包括第二滚动件,第二安装面62和/或第二安装架70设有凹槽(即第二安装面62设有凹槽,或第二安装架70设有凹槽,或者,第二安装面62和第二安装架70均设有凹槽),第二滚动件设置于该凹槽,以使第二安装面62与第二安装架70滚动连接,从而能够减小第二安装架70相对第一安装架60运动时的摩擦力,以有利于减小第二安装架70相对外壳10运动的驱动力,从而使得第二安装架70相对第一安装架60的运动更加简单灵活。
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摄像模组1沿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实现光学防抖,如果通过一个滚动件实现两个不同方向的光学防抖,即通过一个滚动件沿两个不同方向上运动以带动感光芯片30沿不同方向上位移,此时滚动件受到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相互分解,导致滚动件的运动力减小,易造成滚动件运动卡顿的情况。基于此,摄像模组1还包括中继轨道90,第二滚动件包括第一子滚动件1b和第二子滚动件1c,中继轨道90设置于第二安装面62与第二安装架70之间,中继轨道90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二滚槽91与第三限位槽92,第二滚槽91的开口朝向第二安装面62,第三限位槽92的开口朝向第二安装架70,第二安装面62设有第二限位槽68(参见图10),第二安装架70设有第三滚槽74,且第二限位槽68的开口朝向第二安装架70,第三滚槽74的开口朝向第二安装面62,第一子滚动件1b滚动连接于第二滚槽91与第二限位槽68,第一驱动件81用于驱动中继轨道90带动第二安装架70沿第一方向(即图11和图12中的x方向)运动,第二子滚动件1c滚动连接于第三滚槽74与第三限位槽92,第二驱动件82用于驱动第二安装架70相对中继轨道90沿第二方向(即图12和图13中的y方向)运动。
这样,通过将第一子滚动件1b与第二子滚动件1c分别设置于中继轨道90的两相对侧,使得中继轨道90具有双层滚动件,即摄像模组1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上的光学防抖分别通过第一子滚动件1b与第二子滚动件1c运动实现,能够避免两个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同时对滚动件作用导致力被分解,滚动件的运动力不足的情况。当摄像模组1沿第一方向上光学防抖时,中继轨道90在第一子滚动件1b的驱动下运动,同时中继轨道90带动第二安装架70与感光芯片30相对第一安装架60沿第一方向上运动,以对光线沿第一方向上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使光线稳定进入感光芯片30并输出成像;当摄像模组1沿第二方向上光学防抖时,第二安装架70在第二子滚动件1c的驱动下带动感光芯片30相对中继轨道90沿第二方向上运动,以对光线沿第二方向上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使光线稳定进入感光芯片30并输出成像。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滚槽91、第三限位槽92、第二限位槽68以及第三滚槽74四者可择一设置或同时设置多者,即,第二滚槽91和第三限位槽92可择一设置,或者,第二限位槽68和第三滚槽74可择一设置,或者,第二滚槽91与第二限位槽68可择一设置,或者,第三滚槽74与第三限位槽92可择一设置。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地,第一子滚动件1b和第二子滚动件1c可为滚珠、滚针、球体或圆柱体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地,第一子滚动件1b和第二子滚动件1c的数量可均为多个,第二滚槽91、第二限位槽68、第三滚槽74以及第三限位槽92的数量对应为多个,多个第一子滚动件1b、多个第二滚槽91以及多个第二限位槽68一一对应,多个第二子滚动件1c、多个第三滚槽74以及多个第三限位槽92一一对应,从而使得第二安装架70相对第一安装架60的运动的更加平稳。
优选的,多个第一子滚动件1b、多个第二子滚动件1c间隔并均匀分布于感光芯片30的外周,以提高第二安装架70的运动平稳性。
优选地,多个第二限位槽68和多个第三限位槽92的位置对应或大致对应,能够使得第一子滚动件1b和第二子滚动件1c相对第一安装架60和第二安装架70的安装位置集中于某一位置,以有利于第一安装架60以及第二安装架70的加工成型,便于摄像模组1的组装,提高摄像模组1的可制造性。
可选地,中继轨道90设有贯通的第二避让槽93和第三避让槽94,第一驱动件81对应第二避让槽93设置,第二驱动件82对应第三避让槽94设置。
从而能够减小第二线圈812与第二磁性部件811的距离以及第三线圈822与第三磁性部件821的距离,有利于增大第二线圈812与第三线圈822的推力,使得第一驱动件81与第二驱动件82具有足够大的驱动力,以有利于支撑中继轨道90与第二安装架70的运动。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未图示),该电子设备具有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1。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1,因此,电子设备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1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释放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设置有容置空间及连通所述容置空间与外部的入光孔;
镜头组件,对应所述入光孔设置,且所述镜头组件的光阑位于所述外壳外部;
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光转向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光转向组件包括第一光转向元件和第二光转向元件,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用于改变经由所述镜头组件出射的光线的方向,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用于改变经由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出射的光线的方向,以使所述光线入射至所述感光芯片;以及
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感光芯片与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与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同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所述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排列设置,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与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和所述感光芯片沿平行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方向排列设置;
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具有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用于将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芯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与所述感光芯片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感光芯片与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相对所述镜头组件运动;
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一滚动件,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垂直于第二方向的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方向为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光轴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安装面设有第一滚槽,和/或,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滚动件滚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滚槽和/或所述第一限位槽,以使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外壳滚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二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一驱动部设置,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二者之一为第一线圈,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二者另一为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部带动所述第一安装架运动;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外壳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二安装架和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并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架可运动,且所述第二安装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架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架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垂直于所述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光转向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上对应设置的第三驱动部和第四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与所述第四驱动部二者之一为第二线圈,所述第三驱动部与所述第四驱动部二者另一为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沿所述光轴方向上对应设置的第五驱动部和第六驱动部,所述第五驱动部和所述第六驱动部二者之一为第三线圈,所述第五驱动部和所述第六驱动部二者另一为第三磁性部件,所述第三驱动部与所述第五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朝向第二安装架的一侧,所述第四驱动部与所述第六驱动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面的一侧;
所述第三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四驱动部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五驱动用于驱动所述第六驱动部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芯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光转向元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所述感光芯片沿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侧,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四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第二滚动件,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垂直于所述摄像模组的厚度方向的第二安装面,且所述第二安装面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架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面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架设有凹槽,所述第二滚动件设置于所述凹槽,以使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架滚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中继轨道,所述第二滚动件包括第一子滚动件和第二子滚动件,所述中继轨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架之间,所述中继轨道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二滚槽与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二滚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面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安装架设有第三滚槽,且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三滚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面,
所述第一子滚动件滚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滚槽和/或所述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中继轨道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子滚动件滚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滚槽和/或所述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架相对所述中继轨道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轨道设有贯通的第二避让槽和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一驱动件对应所述第二避让槽设置,所述第二驱动件对应所述第三避让槽设置。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310697330.XA 2023-06-13 2023-06-13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64371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97330.XA CN116437175B (zh) 2023-06-13 2023-06-13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97330.XA CN116437175B (zh) 2023-06-13 2023-06-13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37175A true CN116437175A (zh) 2023-07-14
CN116437175B CN116437175B (zh) 2023-09-22

Family

ID=87081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97330.XA Active CN116437175B (zh) 2023-06-13 2023-06-13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37175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6740B1 (en) * 1999-05-06 2002-10-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Lens-fitted film unit provided with focus adjusting mechanism
CN210839775U (zh) * 2019-12-25 2020-06-23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367036A (zh) * 2018-12-26 2020-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镜头致动装置、潜望式拍摄模组及拍摄设备
CN212115447U (zh) * 2020-04-03 2020-12-08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653809A (zh) * 2019-10-11 2021-04-13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995445A (zh) * 2019-12-13 2021-06-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3163071A (zh) * 2020-01-22 2021-07-2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
WO2021190186A1 (zh) * 2020-03-24 2021-09-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模组、感光驱动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507554A (zh) * 2021-07-22 2021-10-15 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电子产品及交通工具
WO2022057196A1 (zh) * 2020-09-21 2022-03-24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6217081U (zh) * 2021-09-02 2022-04-0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4666464A (zh) * 2020-12-23 2022-06-2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用于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和潜望式摄像模组
CN217849517U (zh) * 2022-04-18 2022-11-18 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多目摄像模组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933286A (zh) * 2021-09-29 2023-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6740B1 (en) * 1999-05-06 2002-10-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Lens-fitted film unit provided with focus adjusting mechanism
CN111367036A (zh) * 2018-12-26 2020-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镜头致动装置、潜望式拍摄模组及拍摄设备
CN112653809A (zh) * 2019-10-11 2021-04-13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995445A (zh) * 2019-12-13 2021-06-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
CN210839775U (zh) * 2019-12-25 2020-06-23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163071A (zh) * 2020-01-22 2021-07-2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
WO2021190186A1 (zh) * 2020-03-24 2021-09-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模组、感光驱动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115447U (zh) * 2020-04-03 2020-12-08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057196A1 (zh) * 2020-09-21 2022-03-24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666464A (zh) * 2020-12-23 2022-06-2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用于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和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3507554A (zh) * 2021-07-22 2021-10-15 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电子产品及交通工具
CN216217081U (zh) * 2021-09-02 2022-04-0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5933286A (zh) * 2021-09-29 2023-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7849517U (zh) * 2022-04-18 2022-11-18 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多目摄像模组装置及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胡昌军;鲁大鹏;鲁谦;刘景景;: "高像素CMOS手机摄像模组关键技术研究", 池州学院学报, no. 03, pages 66 - 69 *
陈琛;胡春海;: "球幕投影通用型变焦鱼眼镜头设计", 光学精密工程, no. 02, pages 90 - 10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37175B (zh)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44823A1 (en) Camera module
KR101942743B1 (ko) 손떨림 보정 반사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211741801U (zh) 光通量调整模块
CN108965663B (zh) 电子装置
CN212115447U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656476B2 (en) Folded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folded module
KR20200047275A (ko) 카메라 모듈
KR102389192B1 (ko) 폴디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CN111835953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30384557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220112736A (ko) 카메라 모듈
KR102334584B1 (ko) 카메라용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20220279105A1 (en) Camera module
KR20220043879A (ko) 카메라 모듈
CN116437175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52970A (zh) 光学变焦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6567393A (zh) 单体双向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US11543675B2 (en) Actuator for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with reflector
CN114125198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KR102494334B1 (ko) 반사 모듈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00144258A (ko) 폴디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KR102488750B1 (ko) 카메라 모듈
KR20240043495A (ko) 카메라 모듈
KR102312300B1 (ko) 광 굴절식 카메라 모듈용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WO2024067162A1 (zh) 用于光学防抖的光转向组件以及光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