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5445A - 潜望式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潜望式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5445A
CN112995445A CN201911288944.2A CN201911288944A CN112995445A CN 112995445 A CN112995445 A CN 112995445A CN 201911288944 A CN201911288944 A CN 201911288944A CN 112995445 A CN112995445 A CN 112995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light
photosensitive
lens
quantity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889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启
袁栋立
俞丝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8894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544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5809 priority patent/WO2021115440A1/zh
Priority to CN202080085310.1A priority patent/CN1150535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5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54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包括一模组组件、一光转向组件以及一光量调节组件。该模组组件包括一感光组件和一镜头组件,其中该感光组件具有一感光路径;其中该镜头组件被对应地设置于该感光组件的该感光路径。该光转向组件被对应地设置于该感光组件的该感光路径,并且该镜头组件位于该感光组件和该光转向组件之间。该光量调节组件被组装于该光转向组件的端部,并且该光量调节组件位于该感光组件的该感光路径,用于调节被该感光组件接收的光线量。

Description

潜望式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潜望式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于便携式电子设备(比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的摄像功能需求仍在快速增加,电子设备所配置的摄像模组逐渐实现了背景虚化、夜间拍摄、双摄变焦等诸多功能。特别地,由于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应用,双摄变焦的能力正在逐渐增加,例如其光学变焦能力已经由2倍变焦提升至3倍变焦,甚至是5倍变焦。换言之,潜望式摄像模组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的摄影能力的认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众所周知,摄像模组拍摄图像质量的好坏与摄像模组的进光量有密切的联系,而摄像模组的进光量通常由设置在摄像模组上的光圈来控制,并且光圈(孔径)越大,摄像模组的进光量也就越大。例如,如图1所示,现有的潜望式摄像模组1P包括感光组件11P和镜筒单元12P,其中该镜筒单元12P包括透镜组121P、棱镜122P以及液晶调光装置123P,其中该透镜组121P和该棱镜122P依次被设置于该感光组件11P的感光路径,并且该透镜组121P位于该棱镜122P和该感光组件11P之间,其中该液晶调光装置123P被安装至该棱镜122P的斜面,用于在施加电压的作用下,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进而改变该液晶调光装置123P的透光率。换言之,进入该棱镜122P的光线会先通过该棱镜122P进入该液晶调光装置123P,再在该液晶调光装置123P处发生反射,使得被反射回的光线穿过该棱镜122P和该透镜组121P以被该感光组件11P接收成像。此时,在液晶层电压的驱动下调节液晶分子的取向,以改变经由该液晶调光装置123P反射回来的光线量,使得穿过该棱镜122P和该透镜组121P以被该感光组件11P接收的光线量得以改变,从而改变该潜望式摄像模组1P的进光量。
然而,在该现有的潜望式摄像模组1P调节进光量的过程中,光线经过多次反射和/或折射,并且进出多个界面(如该液晶调光装置与该棱镜之间的界面等等),这将造成光能损失,会导致成像时的光量不足。此外,该液晶调光装置123P难以被组装于该棱镜122P的斜面,导致该现有的潜望式摄像模组1P的组装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优势在于提供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其能够使结构紧凑,有助于减小模组的整体尺寸。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量调节组件被设置于光转向组件,有助于降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组装难度。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量调节组件被设置于模组组件,有助于降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组装难度,以便可以在组装时对光量调节组件进行调试。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直接粘接或卡合于所述光转向组件的外壳支架,提高模组的内部空间利用率,有助于减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尺寸。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能够在组装所述光转向组件之前先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组装于所述模组组件,以便提前调整和调试所述光量调节组件,有助于提升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组装质量。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能够将背景虚化和多倍远景拍摄的功能集合于一体,并可切换使用。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为了达到上述优势,在本发明中不需要采用昂贵的材料或复杂的结构。因此,本发明成功和有效地提供一解决方案,不只提供一种简单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同时还增加了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优势或其他优势和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包括:
一模组组件,其中所述模组组件包括:
一感光组件,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具有一感光路径;和
一镜头组件,其中所述镜头组件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
一光转向组件,其中所述光转向组件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并且所述镜头组件位于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光转向组件之间;以及
一光量调节组件,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的端部,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用于调节被所述感光组件接收的光线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转向组件包括一反射元件、一载体以及具有一转向通道的一外壳支架,其中所述反射元件和所述载体均被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的所述转向通道内,并且所述反射元件被承载于所述载体,以保持所述反射元件对应地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其中所述粘接层被设置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外壳支架之间,以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粘接于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外壳支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端部包括一进光端和一出光端,其中所述外壳支架的所述转向通道自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进光端弯折地延伸至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出光端,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粘接所述外壳支架,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进光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端部包括一进光端和一出光端,其中所述外壳支架的所述转向通道自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进光端弯折地延伸至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出光端,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粘接于所述外壳支架,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出光端和所述模组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焊接于所述模组组件的所述镜头组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一粘接层,其中所述粘接层被设置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模组组件的所述镜头组件之间,以通过所述粘接层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粘接于所述模组组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模组组件的所述镜头组件包括一光学镜头、一调焦驱动器以及一组装体外壳,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可驱动地组装于所述调焦驱动器,并且所述调焦驱动器和所述感光组件均被对应地组装于所述组装体外壳内,其中所述调焦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通过所述粘接层被直接粘接于所述镜头组件的所述组装体外壳之间,并且所述粘接层的厚度在0.01mm至0.2mm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的厚度在0.03mm至0.15mm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具有长方形端面,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平行于所述镜头组件的长边和短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的所述长方形端面的宽度与长度的比值大于0.75且小于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包括对个叶片、多个电致动器以及一框架,其中所述叶片被部分重叠地安装于所述框架,以通过所述叶片形成孔径可调的光阑孔,其中所述电致动器分别被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左右两侧,用于致动所述叶片以调节所述光阑孔的孔径大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对应于所述镜头组件的所述组装体外壳的左右两侧和/或底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扣合地粘接于所述光转向组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一线路板组件,其中所述线路板组件电连接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用于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包括:
一模组组件,其中所述模组组件包括:
一感光组件,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具有一感光路径;和
一镜头组件,其中所述镜头组件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
一光转向组件,其中所述光转向组件被组装于所述镜头组件,并且所述光转向组件对应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以使所述镜头组件位于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光转向组件之间;以及
一光量调节组件,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组装于所述镜头组件,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用于调节被所述感光组件接收的光线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模组组件的所述镜头组件包括一光学镜头、一调焦驱动器以及一组装体外壳,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可驱动地组装于所述调焦驱动器,并且所述调焦驱动器和所述感光组件均被对应地组装于所述组装体外壳内,其中所述调焦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组装于所述镜头组件的所述光学镜头,以保持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对应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包括一第一透镜组和一第二透镜组,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镜筒,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组依次被组装于所述镜筒,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组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镜筒和一第二镜筒,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被组装于所述第一镜筒,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组被组装于所述第二镜筒,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和/或所述第二镜筒,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组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与所述镜头组件的所述调焦驱动器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光学镜头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之间。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系统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量调节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B和图6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6D和图6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一变形实施方式。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二变形实施方式。
图9A和图9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三变形实施方式。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四变形实施方式。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五变形实施方式。
图12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中粘接层的位置分布的一个示例。
图12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粘接层的位置分布的另一示例。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一变形实施方式。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二变形实施方式。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三变形实施方式。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四变形实施方式。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五变形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术语“一”应理解为“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除非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明确示意该元件的数量只有一个,否则术语“一”并不能理解为唯一或单一,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属于“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属于“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媒介间接连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潜望式摄像模组可实现长焦拍摄,并且模组体积较小,特别符合当下更小型化发展的趋势。本发明将光量调节组件(如可变光圈)与潜望式摄像模组进行匹配地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大光圈加长焦的拍摄模式,以达到人像拍摄时背景虚化的效果,使人像更加突出;而且还可以实现小光圈加长焦的拍摄模式,以实现多倍远景拍摄。因此,本发明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能够将背景虚化拍摄功能和多倍远景拍摄功能结合于一个摄像模组中,并可以切换使用。
参考说明书附图之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潜望式摄像模组被阐明。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包括一模组组件10、一光转向组件20以及一光量调节组件30。所述模组组件10包括一镜头组件11和一感光组件12,其中所述感光组件12具有一感光路径120,用于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接收光线以成像,并且所述镜头组件11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用于汇聚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传播的光线以被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所述光转向组件20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并且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位于所述感光组件12和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用于弯折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使得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传播的光线先经由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转向,再经由所述镜头组件11的汇聚以被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成像。
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端部200,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位于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用于调节被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的光线量。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端部200包括一进光端201和一面向所述模组组件10的出光端202,其中所述光转向组件20用于使所述感光路径120由所述进光端201弯折地延伸至所述出光端202,使得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传播的光线从所述进光端201射入,并在转向后从所述出光端202射出,进而被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成像。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直接被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端部200,因此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中的所述模组组件10、所述光转向组件20以及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各自独立,以便在一个部件出问题时单独进行更换,而不会影响其他部件,有助于降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维修成本。
更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优选地被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1,以使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和所述模组组件10之间,有助于本发明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充分利用模组的内部空间,使得模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有助于减小模组的整体尺寸。
示例性地,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光转向组件20可以包括一反射元件21、一载体22以及一外壳支架23,其中所述外壳支架23具有一转向通道230,其中所述反射元件21和所述载体22均被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所述转向通道230内,并且所述反射元件21被承载于所述载体22以保持所述反射元件21对应地位于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感光路径120。与此同时,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安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1,使得从所述进光端201射入的光线先通过所述反射元件21的反射以转向,并在转向后从所述出光端202射出,再通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光量调节,以被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成像。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反射元件21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一棱镜210,也就是说,所述棱镜210具有一入光面211、一出光面212以及一反射面213,其中所述棱镜210的所述入光面211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入光端201,并且所述棱镜210的所述反射面213被设置于所述载体22,其中所述棱镜210的所述出光面212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并且所述棱镜210的所述出光面212面向所述模组组件10,使得经由所述入光面211射入所述棱镜210的光线先经由所述反射面213的反射以转向后,再经由所述出光面212射出所述棱镜210,以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传播,进而被所述模组组件10接收以成像。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反射元件21还可以被实施为反射平面镜、波导等其他光学元件,或者所述反射元件21也可以被折射元件来替代,只要能够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即可,本发明对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所述棱镜210的所述入光面211垂直于所述棱镜210的所述出光面212,以使所述棱镜210被实施为直角棱镜,使得经由所述入光面211垂直地射入所述棱镜210的光线先经由所述反射面213的反射以转向90°后,再经由所述出光面212垂直地射出所述棱镜210,以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传播,进而被所述模组组件10接收以成像。换言之,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在转向前后分别垂直于所述棱镜210的所述入光面211和所述出光面212,使得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传播的光线在经由所述棱镜210反射以转向后被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成像。
更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棱镜210被完整地容纳于所述外壳支架23之内,也就是说,所述棱镜210的所述入光面211和所述出光面212均位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所述转向通道230之内,以保护所述棱镜210,减少磨损。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5所示,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光转向组件2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防抖驱动器24,其中所述防抖驱动器24被设置于所述载体22和所述外壳支架23之间,用于驱动所述载体22以带动所述棱镜210进行转动,以改变所述棱镜210的转动角度,使得经由所述棱镜210转向的光线能够更好地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传播,以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防抖效果,有助于提升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图像质量。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载体22具有一承载面221和至少一非承载面222,其中所述棱镜210的所述反射面213被面对面地设置于所述载体22的所述承载面221,其中所述防抖驱动器24被设置于所述载体22的所述非承载面222和所述外壳支架23的内壁面之间,用于驱动所述载体22以带动所述棱镜210进行转动,进而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防抖功能。
更详细地,如图5所示,所述防抖驱动器24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一磁石241和一线圈242,其中所述磁石241被设置于所述载体22的所述非承载面222,并且所述线圈242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内壁面,使得所述磁石241的位置和所述线圈242的位置相互对应,以形成电动马达,用于在电力作用下,驱动所述载体22带动所述棱镜210转动以实现防抖效果。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所述磁石241也可以被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内壁面,而所述线圈242可以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载体22的所述非承载面222,只要能够形成电动马达即可,本发明对所述磁石241和所述线圈242的位置不作限定。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可以进一步包括粘接层50,其中所述粘接层50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和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之间,以通过所述粘接层50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粘合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使得经由所述光转向组件20转向后的光线在从所述出光端202射出后,先穿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再进入所述感光组件12以被接收成像。这样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能够通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较准确地调节进入所述感光组件12的光线量,进而准确地控制被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的光线量,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能够在满足不同拍摄模式的进光量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成像品质。
示例性地,如图6A所示,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可以但不限于包括多个叶片31、多个电致动器32以及一框架33,其中所述叶片31被部分重叠地安装于所述框架33,以通过所述多个叶片31形成孔径可调的光阑孔300,其中所述电致动器32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框架33,并且所述电致动器32与所述叶片31一一对应地连接,用于致动相应的所述叶片31,以调节所述光阑孔300的孔径大小(如图6B和图6C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致动器32可以包括磁铁、线圈和拨杆,所述线圈在通电时产生磁场,以驱动所述磁铁在特定方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所述拨杆移动;所述拨杆与所述叶片31连接,使得所述叶片31能够随着所述拨杆的移动而实现位置变化(如在特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等),进而改变所述光阑孔300的孔径大小。此外,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中的所述叶片31的数量和形状可以为任意的,只要能够形成孔径可变的所述光阑孔300即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换言之,如图6B和图6C所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具有正方形端面,并且所述电致动器32被均匀地分布于所述框架33的四周,以使所述电致动器32与所述叶片31一一对应地连接,用于致动相应的所述叶片31,以调节所述光阑孔300的孔径大小。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及的端面是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上分别对应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和所述镜头组件11的端面。
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中,如图6D和图6E所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也可以具有长方形端面,以使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形状与所述镜头组件11的形状相匹配,即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平行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长边和短边。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界定的平行可以理解为两者之间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存在一定角度,例如角度为0-10°。
所述电致动器32被对称地分布于所述框架33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电致动器32用于致动所述叶片31以调节所述光阑孔300的孔径大小。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形状与所述镜头组件11的形状相匹配,可以根据所述镜头组件11的形状来设计/调整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中所述电致动器32的分布位置,例如,所述电致动器32也可以被对称地分布于所述框架33的上下两侧。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还可以具有类长方形端面,例如,圆角长方形端面等等。
优选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长方形端面的宽度与长度的比值大于0.75且小于1,也就是说,如图6D所示,所述长方形端面的宽度W与长度L之比(W/L)在0.75至1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粘接层50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之间,以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牢靠地贴附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与此同时,所述粘接层50还可以同时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和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从而通过所述粘接层50依次将所述光转向组件20、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以及所述模组组件10粘接在一起,以各自独立地组装成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
特别地,所述粘接层50可以但不限于由诸如胶水等粘接剂固化而成,以便在固化前调整所述光转向组件20、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以及所述模组组件10之间的相对位置,确保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光阑孔300的中心与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对齐或基本对齐,使得经由所述光转向组件20转向后的光线能够穿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光阑孔300,以进入所述模组组件10而被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成像。
示例性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示例中,先在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上施涂粘接剂,再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对应地放置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并使所述粘接剂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之间,以在所述粘接剂固化后形成所述粘接层50,以通过所述粘接层50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粘接地固定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以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稳定地保持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最后,再在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和所述模组组件10之间施涂粘接剂,以在所述粘接剂固化后形成粘接地固定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和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粘接层50。
值得注意的是,附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一变形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直接被扣合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并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换言之,本发明直接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可拆卸地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有助于便捷地更换所述光转向组件20或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
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设有一位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第一扣合结构231,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相适配的第二扣合结构232,其中当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被适配地扣合在一起时,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被安装在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上,以使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
优选地,如图7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变形实施方式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中,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凹槽,并且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框架33的凸起,以通过将所述框架33上的凸起插入所述外壳支架23上的凹槽内,来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的固定组装,这不仅能够减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尺寸,而且还能够简化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拆装。
更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增强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更牢固地安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本发明的所述粘接层50还可以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之间。例如,先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即所述外壳支架23的凹槽)内施涂粘接剂,再扣合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以在所述粘接剂固化后形成位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之间的所述粘接层50,进而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粘接地扣合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使得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牢靠地固定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图7所示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中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依次被实施为凹槽和凸起以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的扣合连接,但其仅为举例,本发明所提及的扣合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二变形实施方式被阐明,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凸起,并且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框架33的凹槽,以通过所述外壳支架23上凸起插入所述框架33上的凹槽,同样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的固定组装。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并不限于仅被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也可以被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以使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传播的光线先通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光量调节,再从所述进光端201进入所述光转向组件20以被转向后,再从所述出光端202射出以进入所述模组组件10而被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成像。
示例性地,附图9A和9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三变形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粘接层50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之间,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以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牢靠地贴附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与此同时,所述粘接层50还可以同时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和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从而通过所述粘接层50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所述光转向组件20以及所述模组组件10粘接在一起,以各自独立地组装成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
这样,由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独立地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并且所述光转向组件20被独立地组装于所述模组组件10,因此在组装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之前就可以先组装所述光转向组件20和所述模组组件10,以便通过调试/调整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位姿(即位置和姿态)来确保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此后,在组装和调试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过程中,无需调整所述光转向组件20和所述模组组件10,有利于减少调试变量,提高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调试效率和准度。当然,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独立地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更有助于检测和更换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以降低维修和保养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9B所示,所述粘接层50被设置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和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之间,以通过所述粘接层50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粘接地安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与此同时,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被实施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和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之间的距离,以便通过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的大小来可控地调节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的距离,以便调整所述光转向组件20和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光阑孔300的中心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入光面的中心对齐。可以理解的是,当通过所述粘接层50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粘接地安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时,通过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同样有助于调整所述光转向组件20和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光阑孔300的中心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出光面的中心对齐。
优选地,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的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在0.01mm至0.2mm之间,也就是说,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的取值范围优选地被实施为0.01mm≤D≤0.2mm。
更优选地,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的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在0.03mm至0.15mm之间,也就是说,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的取值范围优选地被实施为0.03mm≤D≤0.15mm。
另外,附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四变形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直接被扣合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并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换言之,本发明直接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可拆卸地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更有助于便捷地更换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
示例性地,如图10所示,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设有一位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第一扣合结构231,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相适配的第二扣合结构232,其中当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被适配地扣合在一起时,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被安装在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上,以使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
优选地,如图10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四变形实施方式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中,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凹槽,并且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框架33的凸起,以通过将所述框架33上的凸起插入所述外壳支架23上的凹槽内,来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的固定组装,这不仅能够减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尺寸,而且还能够简化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拆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图10所示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中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依次被实施为凹槽和凸起以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的扣合连接,但其仅为举例,本发明所提及的扣合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五变形实施方式被阐明,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23的凸起,并且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框架33的凹槽,以通过所述外壳支架23上凸起插入所述框架33上的凹槽,同样能够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的固定组装。
与此同时,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粘接层50可以被设置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和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以通过所述粘接层50将所述光转向组件20直接与所述模组组件10粘接在一起,以便在对所述光转向组件20进行调试之后,再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粘接或扣合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进光端201,以完成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组装。换言之,在组装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之前,就可以先通过所述感光组件12的拍照效果来对所述光转向组件20进行调试,以判断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2的中心是否与所述模组组件10的光学镜头的光学中心对齐;或者,测试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光转向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可以包括一光学镜头111、一调焦驱动器112以及一组装体外壳113,其中所述光学镜头111和所述调焦驱动器112均被组装于所述组装体外壳113内,并且所述感光组件12被对应地组装于所述组装体外壳113,其中所述光学镜头111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调焦驱动器112,以使所述光学镜头11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并在所述调焦驱动器13的驱动下沿着所述感光路经100前后移动,以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调焦功能。
此外,如图4所示,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感光组件12可以包括一感光芯片121和一滤光元件122,其中所述滤光元件122被设置于所述感光芯片121和所述光学镜头111之间,使得进入所述模组组件10的光线先通过所述光学镜头111的汇聚,再在通过所述滤光元件122的过滤之后,被所述感光芯片121接收以成像。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诸如电压式可变光阑、液晶式可变光阑或叶片式可变光阑等等各种类型的可变光阑,以在电能的作用下改变所述可变光阑的光阑孔的大小,进而调节进入所述模组组件10的光线量。与此同时,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防抖驱动器24以及所述模组组件10中的所述感光芯片121和所述调焦驱动器112在工作时也需要电能。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进一步包括一线路板组件40,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防抖驱动器24以及所述模组组件10中的所述感光芯片121和所述调焦驱动器112均可通电地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组件40,以通过所述线路板组件40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防抖驱动器24以及所述模组组件10中的所述感光芯片121和所述调焦驱动器112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
示例性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线路板组件40包括一第一线路板41、一第二线路板42、一驱动线路板43以及一延伸线路板44,其中所述延伸线路板44自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后端延伸至前端,并且所述延伸线路板44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线路板41、所述第二线路板42以及所述驱动线路板43。所述第一线路板41被设置于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外壳支架23,并且所述第一线路板41可通电地连接于所述防抖驱动器24,用于提供所述防抖驱动器24工作所需的电能,使得所述棱镜210旋转,从而达到光学防抖。所述第二线路板42被设置于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感光组件12,用于可通电地贴装所述感光芯片121,以通过所述第二线路板42为所述感光芯片121提供电能,使得所述感光芯片121能够接收光线以成像。所述驱动线路板43被设置于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并且所述驱动线路板43电连接于所述调焦驱动器112,用于提供所述调焦驱动器112工作所需的电能,使得所述光学镜头111在所述调焦驱动器112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芯片121进行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
特别地,本发明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可以但不限于直接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组件40的所述延伸线路板44,以通过所述延伸线路板44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也可以直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线路板41或所述驱动线路板43,以通过所述第一线路板41或所述驱动线路板43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引线或导电引脚等电连接元件被焊接或导电地粘接于相应的线路板,以实现可通电地连接的效果,本发明对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在组装时需要被调试以使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光阑孔300对应于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光线量调节范围满足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工作需求,以避免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对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成像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能够在组装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前,就能够对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进行调试,参考说明书附图之图12A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潜望式摄像模组被阐明。相比于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区别在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直接被组装于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位于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以同样通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来调节被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的光线量。
示例性地,如图12A所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直接通过所述粘接层50被粘接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位于所述光学镜头111和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使得沿所述感光路径120传播的光线先经由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转向,再经由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调节,最后在经由所述光学镜头111的汇聚后被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芯片121接收而成像。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直接被粘接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因此在组装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前,就可以先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组装于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上,以便根据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芯片121拍摄的图像效果来调试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位姿和光量调节质量,有助于降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调试难度,提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调试精度。与此同时,如果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因自身缺陷而经调试后仍无法满足要求,则可以直接更换新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以避免拆卸所述光转向组件20而简化组装工序。
此外,如图12A所示,所述粘接层50被设置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和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之间,以通过所述粘接层50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粘接地安装于所述镜头组件11。与此同时,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被实施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和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之间的距离d,以便通过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的大小来可控地调节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从光学上来讲,可以实现“渐晕”现象缓解、图像亮度增大、图像更加清晰,并且也可以实现对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和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使得使得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光阑孔300的中心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光学镜头111的光轴对齐。
优选地,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的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在0.01mm至0.2mm之间,也就是说,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的取值范围优选地被实施为0.01mm≤d≤0.2mm。
更优选地,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的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在0.03mm至0.15mm之间,也就是说,所述粘接层50的厚度d的取值范围优选地被实施为0.03mm≤d≤0.15mm。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如图12B所示,所述粘接层50对应地位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的左右两侧,以便通过所述粘接层50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直接粘接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换言之,先将粘接剂以画胶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组装体外壳113的左右两侧,再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对应地贴附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以便在所述粘接剂固化之前,根据所拍摄的图像效果来调整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位姿和光量调节质量,有助于提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调试精度。
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示例中,如图12C所示,所述粘接层50对应地位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的左右两侧和底侧,以便通过所述粘接层50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牢靠地粘接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换言之,先将粘接剂以画胶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组装体外壳113的左右两侧和底侧,再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对应地贴附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以便在所述粘接剂固化之后,形成位于所述组装体外壳113的左右两侧和底侧的所述粘接层50,有助于增大所述粘接层50的粘接面积,进而增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镜头组件11的粘接强度。此外,所述粘接层50对应地位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的左右两侧和底侧也有助于减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厚度。
值得一提的是,附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一变形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直接被扣合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位于所述光学镜头111和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间。换言之,本发明直接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可拆卸地组装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更有助于降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调试和更换难度。
示例性地,如图13所示,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设有一第一扣合结构231,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相适配的第二扣合结构232,其中当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被适配地扣合在一起时,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被安装在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上,进而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可拆卸地组装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组装体外壳113。
特别地,如图13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这个变形实施方式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中,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组装体外壳113的凹槽,并且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框架33的凸起,以通过将所述框架33上的凸起插入所述组装体外壳113上的凹槽内,来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的固定组装,这不仅能够减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尺寸,而且还能够简化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拆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图13所示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中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依次被实施为凹槽和凸起以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的扣合连接,但其仅为举例,本发明所提及的扣合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二变形实施方式被阐明,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第一扣合结构231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组装体外壳113的凸起,并且所述第二扣合结构232被实施为设置于所述框架33的凹槽,以通过所述组装体外壳113上的凸起插入所述框架33上的凹槽,同样能够实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镜头组件11之间的固定组装。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也可以直接被焊接于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以便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更加牢固地安装于所述镜头组件11,本发明对此不再赘述。
附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三变形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直接被组装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光学镜头111,以便保持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更好地对准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路径120。
具体地,如图15所示,所述光学镜头111可以包括一第一透镜组1111和一第二透镜组1112,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组1111和所述第二透镜组1112之间,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组1112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和所述感光组件12之间,使得经由所述光转向组件20转向后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透镜组1111、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组1112之后,再被所述感光组件12的所述感光芯片121接收以成像。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学镜头111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透镜组111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镜片,用于汇聚穿过所述光学镜头111的光线。
优选地,如图15所示,所述光学镜头111进一步包括一镜筒1113,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1111、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组1112依次被组装于所述镜筒1113内,以便保持所述第一透镜组1111和所述第二透镜组1112共光轴,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光阑孔300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1111和所述第二透镜组1112的光轴上,有助于提升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成像质量。与此同时,所述光学镜头111的所述镜筒1113被组装于所述调焦驱动器112,以通过所述调节驱动器112驱动所述镜筒1113以带动所述第一透镜组1111、第二透镜组1112以及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均沿着所述感光路径120移动,以防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影响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调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图15所示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中所述光学镜头111仅包括一个镜筒1113,但其仅为举例,本发明所提及的所述镜筒1113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四变形实施方式被阐明,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所述光学镜头111可以包括一第一镜筒1114和一第二镜筒1115,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1111被组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14,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组1112被组装于所述第二镜筒1115。与此同时,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组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14和所述第二镜筒1115之间,以保证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1111和所述第二透镜组1112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透镜组1111、1112分别被组装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镜筒1114、1115,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镜筒1114、1115相互独立,因此本发明的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调焦驱动器13能够通过驱动所述第一镜筒1114和/或所述第二镜筒1115,来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调焦效果。
示例性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诸如粘接或扣合等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光学镜头111的所述第一镜筒1114和/或所述第二镜筒1115,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也可以被单独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14,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透镜组1111、1112均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和所述感光组件12之间,使得光线先经由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光量调节之后,再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和第二透镜组1111、1112,以被所述感光组件12接收成像。
附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第五变形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调焦驱动器112一体成型,也就是说,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镜头组件11一体地连接,以形成具有调节进光量功能的驱动器,进而在实现调焦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调节进光量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所述调焦驱动器112可以包括一驱动马达和一驱动壳体。所述驱动马达可以包括磁石和线圈,其中所述磁石被安装于所述光学镜头111的镜筒上,其中所述线圈被安装于所述驱动壳体上,并且所述磁石的位置和所述线圈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驱动壳体具有一凹槽孔,用于安装所述光学镜头11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驱动马达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音圈马达或压电马达。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将所述线圈安装于所述光学镜头111的镜筒上,并将所述磁石安装于所述驱动壳体上。
示例性地,在本发明的这个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框架33一体地连接于所述调焦驱动器112的所述驱动壳体,使得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调焦驱动器112具有一体式结构。换言之,所述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被一体地安装于所述调焦驱动器112,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调焦驱动器112的连接强度。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也可以通过粘接和/或扣合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调焦驱动器112的所述驱动壳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当组装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时,可以先通过夹具或吸盘等摄取工具,预定位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和所述模组组件10,以使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所述光阑孔300的中心线与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镜头组件11的所述光学镜头111的光轴基本对齐(或大致对齐),使得所述感光组件12能够透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拍摄到所述标板的图像;再根据图像质量(如图像的SFR值等)来调整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位置,以便提升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与所述光学镜头111的光轴的对准程度;之后,调试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的控制效果,以测试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在进光量调节范围内调节的过程中,图像的SFR值是否达到预期的SFR值,便于在组装所述光转向组件20之前更换测试不合格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
然后,在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预定位所述光转向组件20,使得所述光转向组件20、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以及所述模组组件10的中心线基本对齐;并根据通过所述感光组件12拍摄的图像质量(即拍摄效果)来调整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位置,以便进一步提升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所述出光端201的中心与所述光学镜头111的光轴之间的对准程度;最后在调整和调试完成之后,定位地固定所述光转向组件20、所述光量调节组件30以及所述模组组件10,以完整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制造。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还可以根据所拍摄图像的SFR值来调整所述光转向组件20的相对位置,以测试调整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防抖效果;又可以根据所拍摄图像的SFR值来调整所述模组组件10的所述光学镜头11的相对位置,以测试调整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1的自动对焦效果或防抖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0)

1.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模组组件,其中所述模组组件包括:
一感光组件,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具有一感光路径;和
一镜头组件,其中所述镜头组件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
一光转向组件,其中所述光转向组件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并且所述镜头组件位于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光转向组件之间;以及
一光量调节组件,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组装于所述光转向组件的端部,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用于调节被所述感光组件接收的光线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转向组件包括一反射元件、一载体以及具有一转向通道的一外壳支架,其中所述反射元件和所述载体均被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的所述转向通道内,并且所述反射元件被承载于所述载体,以保持所述反射元件对应地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其中所述粘接层被设置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外壳支架之间,以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粘接于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外壳支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端部包括一进光端和一出光端,其中所述外壳支架的所述转向通道自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进光端弯折地延伸至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出光端,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粘接所述外壳支架,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进光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端部包括一进光端和一出光端,其中所述外壳支架的所述转向通道自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进光端弯折地延伸至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出光端,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粘接于所述外壳支架,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位于所述光转向组件的所述出光端和所述模组组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焊接于所述模组组件的所述镜头组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一粘接层,其中所述粘接层被设置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模组组件的所述镜头组件之间,以通过所述粘接层将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粘接于所述模组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模组组件的所述镜头组件包括一光学镜头、一调焦驱动器以及一组装体外壳,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可驱动地组装于所述调焦驱动器,并且所述调焦驱动器和所述感光组件均被对应地组装于所述组装体外壳内,其中所述调焦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通过所述粘接层被直接粘接于所述镜头组件的所述组装体外壳之间,并且所述粘接层的厚度在0.01mm至0.2mm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粘接层的厚度在0.03mm至0.15mm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粘接层对应于所述镜头组件的所述组装体外壳的左右两侧和/或底侧。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具有长方形端面,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平行于所述镜头组件的长边和短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的所述长方形端面的宽度与长度的比值大于0.75且小于1。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包括对个叶片、多个电致动器以及一框架,其中所述叶片被部分重叠地安装于所述框架,以通过所述叶片形成孔径可调的光阑孔,其中所述电致动器分别被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左右两侧,用于致动所述叶片以调节所述光阑孔的孔径大小。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扣合地粘接于所述光转向组件。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一线路板组件,其中所述线路板组件电连接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用于为所述光量调节组件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
15.一潜望式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模组组件,其中所述模组组件包括:
一感光组件,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具有一感光路径;和
一镜头组件,其中所述镜头组件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
一光转向组件,其中所述光转向组件被组装于所述镜头组件,并且所述光转向组件对应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以使所述镜头组件位于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光转向组件之间;以及
一光量调节组件,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组装于所述镜头组件,并且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用于调节被所述感光组件接收的光线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模组组件的所述镜头组件包括一光学镜头、一调焦驱动器以及一组装体外壳,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可驱动地组装于所述调焦驱动器,并且所述调焦驱动器和所述感光组件均被对应地组装于所述组装体外壳内,其中所述调焦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组装于所述镜头组件的所述光学镜头,以保持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对应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感光路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包括一第一透镜组和一第二透镜组,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镜筒,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组依次被组装于所述镜筒,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组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镜筒和一第二镜筒,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被组装于所述第一镜筒,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组被组装于所述第二镜筒,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和/或所述第二镜筒,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组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量调节组件与所述镜头组件的所述调焦驱动器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光学镜头位于所述光量调节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之间。
CN201911288944.2A 2019-12-13 2019-12-13 潜望式摄像模组 Pending CN1129954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8944.2A CN112995445A (zh) 2019-12-13 2019-12-13 潜望式摄像模组
PCT/CN2020/135809 WO2021115440A1 (zh) 2019-12-13 2020-12-11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02080085310.1A CN115053511B (zh) 2019-12-13 2020-12-11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8944.2A CN112995445A (zh) 2019-12-13 2019-12-13 潜望式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5445A true CN112995445A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42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88944.2A Pending CN112995445A (zh) 2019-12-13 2019-12-13 潜望式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9544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4394A (zh) * 2021-06-22 2021-10-22 杨志军 一种同轴光变倍镜头的调焦结构
CN116437175A (zh) * 2023-06-13 2023-07-14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7919A (zh) * 2012-06-13 2014-01-01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镜片组及其摄像装置
CN108037578A (zh) * 2018-01-10 2018-05-1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系统
CN108663775A (zh) * 2017-04-01 2018-10-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
CN208110149U (zh) * 2018-04-27 2018-11-16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成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9239905A (zh) * 2018-09-29 2019-01-18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潜望式取像光学透镜组
CN110261997A (zh) * 2019-06-11 2019-09-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525525U (zh) * 2018-01-25 2019-10-2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9593574U (zh) * 2019-02-25 2019-11-05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潜望式变焦镜头、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7919A (zh) * 2012-06-13 2014-01-01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镜片组及其摄像装置
CN108663775A (zh) * 2017-04-01 2018-10-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
CN108037578A (zh) * 2018-01-10 2018-05-1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系统
CN209525525U (zh) * 2018-01-25 2019-10-2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8110149U (zh) * 2018-04-27 2018-11-16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成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9239905A (zh) * 2018-09-29 2019-01-18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潜望式取像光学透镜组
CN209593574U (zh) * 2019-02-25 2019-11-05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潜望式变焦镜头、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0261997A (zh) * 2019-06-11 2019-09-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4394A (zh) * 2021-06-22 2021-10-22 杨志军 一种同轴光变倍镜头的调焦结构
CN116437175A (zh) * 2023-06-13 2023-07-14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437175B (zh) * 2023-06-13 2023-09-2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53511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12995443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8600599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10879454A (zh)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WO2021052136A1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104013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8769325B (zh) 电子装置
CN111308643B (zh)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0505370B (zh) 光转向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潜望式摄像模组、潜望式阵列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532816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017181A1 (zh)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组件以及移动终端
WO2008050805A1 (fr) Module d'appareil photo
CN111835953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839753U (zh) 潜望式变焦摄像模组
CN109413317B (zh) 双向防抖反射模块及潜望式模组
WO2021213216A1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
CN214707821U (zh) 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2995445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2887521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20357567A1 (en) Periscopic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1149032U (zh) 摄像头模组
CN114167575A (zh) 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和终端
CN108777761B (zh) 成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US11846762B2 (en) Camera module and structure to switch light path
US11714333B2 (en) Optical imag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focus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