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4309A - 制冷剂回收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回收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24309A CN116324309A CN202080105347.6A CN202080105347A CN116324309A CN 116324309 A CN116324309 A CN 116324309A CN 202080105347 A CN202080105347 A CN 202080105347A CN 116324309 A CN116324309 A CN 1163243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pressure
- way valve
- valve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9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6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 for ex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36 Zeo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dioxosilane;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Si]=O.O=[Al]O[Al]=O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7 zeo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5/00—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 F25B2345/001—Charging refrigerant to a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5/00—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 F25B2345/002—Collecting refrigerant from a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aporization, Distillation, Condensation, Sublimation, And Cold Traps (AREA)
Abstract
制冷剂回收系统(10)从制冷空调设备(12)的制冷剂回路(30)回收空调用制冷剂。制冷剂回收系统(10)具有:制冷剂回收装置(14),其对位于制冷剂回路(30)的空调用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生成压缩冷凝制冷剂;回收瓶(16),其对制冷剂回收装置(14)生成的压缩冷凝制冷剂进行回收;气体分离模块(68),其从回收了压缩冷凝制冷剂的回收瓶(16)的内部使空调用制冷剂分离;以及再发送配管(58),其将气体分离模块(68)分离出的空调用制冷剂再发送到制冷剂回收装置(1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剂回收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制冷机、空调等制冷空调设备(制冷剂使用设备)中,在输送热能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上具备:空调用压缩机,其对该制冷剂气化后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而使其高温高压化;空调用冷凝器,其利用外部气体等对由空调用压缩机高温高压化后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冷却而使其液化;膨胀阀,其使由空调用冷凝器液化后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膨胀而使其气化;制冷剂回收用冷凝器,其使由膨胀阀气化后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液化;以及储液器,其储存由制冷剂回收用冷凝器液化后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制冷剂承担输送热能的作用,在空调用冷凝器中向外部放出热,另一方面,在通过膨胀阀后,从外部气体等接收热。
制冷空调设备中使用的各种制冷剂的全球变暖系数和臭氧层破坏系数较大,因此,向大气中的排出受到限制。因此,特别是在更换制冷剂时或废弃冷冻空调设备时,有义务尽可能抑制制冷剂向大气的泄漏,并回收冷冻空调设备中填充的制冷剂。同时,还在推进向环境负荷小的制冷剂的转换,近年来,作为替代氟利昂,HFC(Hydrofluorocarbon:氢氟烃)等的使用成为主流。作为HFC,例如作为单体制冷剂具有R134a或R32,作为混合制冷剂具有R410A或R407C。
在制冷剂的回收中使用制冷剂回收装置。在制冷剂回收装置中,在使位于制冷空调设备的储液器的制冷剂气化后,利用制冷剂回收装置内的压缩机抽吸气体制冷剂,进行绝热压缩。利用制冷剂回收装置内的冷凝器使绝热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液化,并作为液体制冷剂填充、回收到回收瓶中。回收的制冷剂的量由重量计测量。
在专利文献1中指出有如下情况:在利用制冷剂回收装置将制冷剂使用设备内的制冷剂回收到回收容器(回收瓶)时,若空气等非冷凝性气体混入回收系统,则非冷凝性气体也会被回收到回收容器(参照该文献的第0056段)。非冷凝性气体不在回收容器内进行冷凝而作为压缩气体存在,因此,随着回收容器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增加而气相的体积变少,回收容器内的压力和温度会上升。因此,在该文献中,公开有如下技术:在回收容器内的温度达到规定值的阶段,解除回收容器与制冷剂回收装置及制冷剂使用设备的连结,将气体分离装置与回收容器连接,利用气体分离装置去除回收容器内的非冷凝性气体。具体而言,将回收容器内的气体制冷剂和非冷凝性气体的混合气体输送到气体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向大气中排出非冷凝性气体,并且使气体制冷剂返回到回收容器内。然后,在去除回收容器内的非冷凝性气体后,再次将制冷剂回收装置及制冷剂使用设备与回收容器连接,重新开始制冷剂向回收容器的回收作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99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关于从制冷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回收,在由制冷剂回收装置使制冷剂气化后进行绝热压缩,之后使其液化而进行回收。其中,在以氮(N2)、氧(O2)等空气为主要成分的非冷凝性气体混入制冷剂中的情况下,非冷凝性气体不在制冷剂回收装置中被冷凝,而以气体的状态填充到回收瓶。其结果是,回收瓶的内压上升,液体制冷剂难以被填充,向回收瓶的制冷剂回收速度降低。因此,到将制冷剂全部回收为止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针对该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利用气体分离装置去除回收容器内的非冷凝性气体,但在制冷剂回收的中途,需要解除回收容器(回收瓶)与制冷剂回收装置及制冷剂使用设备的连结而将回收容器与气体分离装置连接,此外,在非冷凝性气体的去除处理已完成时,需要再次将回收容器与制冷剂回收装置及制冷剂使用设备连接,因此,花费较多工夫。此外,将制冷剂从气体分离装置以气体制冷剂(气相)的状态返回(注入)回收容器,因此,与使制冷剂液化而注入的情况相比,还存在回收容器的制冷剂填充量降低的问题。
需要如下改良后的技术:能够在维持回收瓶、制冷剂回收装置和制冷空调设备的连接的状态下减少回收瓶内的非冷凝性气体。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从制冷空调设备回收制冷剂时,能够在维持回收瓶、制冷剂回收装置和制冷空调设备的连接的状态下减少回收瓶内的非冷凝性气体。
用于解决问题手段
本发明的制冷剂回收系统从制冷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回路回收空调用制冷剂,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剂回收系统具有:制冷剂回收装置,其对所述空调用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生成压缩冷凝制冷剂;回收瓶,其对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生成的所述压缩冷凝制冷剂进行回收;气体分离模块,其从回收了所述压缩冷凝制冷剂的所述回收瓶的内部使所述空调用制冷剂分离;以及再发送配管,其将所述气体分离模块分离出的所述空调用制冷剂再发送到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制冷剂回收方法从制冷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回路回收空调用制冷剂,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剂回收方法具有以下步骤:生成步骤,使用制冷剂回收装置,对所述空调用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生成压缩冷凝制冷剂;回收步骤,将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生成的所述压缩冷凝制冷剂回收到回收瓶;分离步骤,使用气体分离模块,从回收了所述压缩冷凝制冷剂的所述回收瓶的内部中包含的气体成分使所述空调用制冷剂分离;以及再发送步骤,将所述气体分离模块分离出的所述空调用制冷剂再发送到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从制冷空调设备回收制冷剂时,能够在维持回收瓶、制冷剂回收装置和制冷空调设备的连接的状态下减少回收瓶内的非冷凝性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发送控制部的框图。
图3是示出各种制冷剂的饱和蒸气压相对于温度的特性(压力特性)的图。
图4是三向阀控制部的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基于无机类分离膜的气体分离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基于有机类分离膜的气体分离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第1三向阀控制的流程图。
图9是第2三向阀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叙述的结构是用于说明的示例,能够结合系统、装置等的规格适当变更。此外,在下面包含多个实施方式、变形例等的情况下,最初假设适当地组合使用它们的特征部分。在全部附图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10的概略图。在图中,粗实线表示供流体流动的配管,单点划线表示对各控制部输入输出的控制线。制冷剂回收系统10是用于从制冷空调设备回收空调用制冷剂并填充到回收瓶16的系统。以下,对从作为制冷空调设备的空调装置12回收空调用制冷剂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制冷剂回收系统10能够应用于使用制冷剂的全部设备的制冷剂回收。另外,空调用制冷剂是如下制冷剂:在制冷空调设备运转时输送热能,并且在液相与气相之间发生相变,由此,实现制冷空调设备中的空气等的冷却功能和加热功能中的至少一方。
制冷剂回收系统10具有:制冷剂回收装置14,其从空调装置12的制冷剂回路30抽吸空调用制冷剂进行绝热压缩,对压缩后的制冷剂进行冷凝而使其液化,生成压缩冷凝制冷剂;回收瓶16,其对制冷剂回收装置14生成的压缩冷凝制冷剂进行回收;气体分离模块68,其使空调用制冷剂从回收了压缩冷凝制冷剂的回收瓶16的内部中包含的气体成分22分离;再发送配管58,其将气体分离模块68分离出的空调用制冷剂再发送到制冷剂回收装置14;以及三向阀40,其配置在制冷剂回路30与制冷剂回收装置14之间。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包含气体分离模块68和再发送配管58而构成分离装置18。空调装置12包含与制冷剂回路30相连的服务端口34,制冷剂回路30包含储存有液体制冷剂的储液器32。制冷剂回收装置14经由服务端口34抽吸使储液器32内的液体制冷剂气化后的气体制冷剂。
制冷剂回收装置14能够使用包含压缩机和冷凝器的广泛销售的氟利昂回收机。制冷剂回收装置14包含:入口36(取入口),其取入来自制冷剂回路30的空调用制冷剂;出口38,其排出压缩冷凝制冷剂;以及压力检测器37,其检测入口36处的空调用制冷剂的压力。
回收瓶16包含:液体出入口46,其将来自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压缩冷凝制冷剂装入到回收瓶16内;以及气体出入口48,其取出回收瓶16内的气体成分22。
三向阀40包含第1阀口41、第2阀口42和第3阀口43。空调装置12的服务端口34与三向阀40的第1阀口41通过连接配管50连接,三向阀40的第2阀口42与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入口36通过前配管52连接,三向阀40的第3阀口43与再发送配管58连接。此外,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出口38与回收瓶16的液体出入口46通过后配管54连接。在进行一般的制冷剂回收时,使三向阀40的第1阀口41和第2阀口42为连通状态(通常模式)。
在空调装置12的空调用制冷剂(以下,也简称作制冷剂)中,有时由于阀的故障、配管等的腐蚀、制冷剂的分解、修理时的空气渗透等而混入以空气(氮、氧等)为主要成分的非冷凝性气体。在制冷剂回收中,在非冷凝性气体与制冷剂一起被抽吸到制冷剂回收装置14时,非冷凝性气体不在制冷剂回收装置14中被冷凝,而以气体的状态填充到回收瓶16。其结果是,回收瓶16的内压上升,液体制冷剂难以被填充,向回收瓶16的制冷剂回收速度降低。为了应对该情况,制冷剂回收系统10具有用于去除回收瓶16内的非冷凝性气体的分离装置18。另外,在回收瓶16内,液体制冷剂20的一部分再气化后的气体制冷剂与非冷凝性气体混合而产生混合气体22(气体成分22)。
分离装置18包含:气体流入口60,其与回收瓶16的气体出入口48连接;发送配管56,其供被从气体流入口60取入的混合气体22流动;气体分离模块68,发送配管56内的混合气体22被送入该气体分离模块68中,使气体制冷剂和非冷凝性气体从混合气体22分离;以及再发送配管58,其与气体分离模块68连接。气体分离模块68包含:入口90,其取入混合气体22;分离膜92,其进行气体分离;放出口94,其将由分离膜92分离出的非冷凝性气体向大气放出;以及出口96,其将作为由分离膜92与混合气体22相比减少非冷凝性气体后的气体成分的再发送气体制冷剂(空调用制冷剂)排出。
发送配管56的一端为气体流入口60,发送配管56的另一端与气体分离模块68的入口90连接。再发送配管58的一端与气体分离模块68的出口96连接,再发送配管58的另一端作为气体流出口74与三向阀40的第3阀口43连接。
另外,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在发送配管56和再发送配管58中配置有检测器、阀等,但也可以省略它们中的几个而构成制冷剂回收系统。作为还包含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基础的制冷剂回收方法具有以下的(1)~(4)的步骤。(1)生成步骤,使三向阀40的第1阀口41、第2阀口42为连通状态(以下,称作通常模式),将制冷剂回路30的空调用制冷剂通过连接配管50和前配管52引导到制冷剂回收装置14,使用制冷剂回收装置14,对空调用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生成压缩冷凝制冷剂。(2)回收步骤,将制冷剂回收装置14生成的压缩冷凝制冷剂通过后配管54回收到回收瓶16。(3)分离步骤,将回收瓶16的内部中包含的气体成分22通过发送配管56引导到气体分离模块68,使用气体分离模块68,使非冷凝性气体和再发送气体制冷剂(空调用制冷剂)从气体成分22分离。(4)再发送步骤,使三向阀40的第2阀口42、第3阀口43为连通状态(以下,称作循环模式),使气体分离模块68分离出的再发送气体制冷剂通过再发送配管58和前配管52再发送到制冷剂回收装置14。
继续进行图1的制冷剂回收系统10的说明。分离装置18还具有:配置于发送配管56的压力检测器61、温度检测器62、控制阀64和减压阀66、配置于再发送配管58的压力检测器70和压力调节器72、发送控制部76、再发送控制部78和三向阀控制部80。发送配管56上的压力检测器61和温度检测器62位于比控制阀64更靠回收瓶16侧的位置,检测回收瓶16内的压力和温度。再发送配管58上的压力检测器70检测比压力调节器72更靠上游侧(气体分离模块68侧)的位置的再发送配管58内的压力。压力调节器72调节比压力调节器72更靠下游侧(气体流出口74侧)的位置的再发送配管58内的压力。
发送控制部76、再发送控制部78和三向阀控制部80是控制器,例如是具有CPU、ROM、RAM、闪存、输入输出端口等的微型计算机。这些控制部可以通过公共的1个微型计算机来实现。此外,这些控制部也可以代替微型计算机或者与其一起包含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
发送控制部76根据压力检测器61和温度检测器62各自的检测值DP、DT,判断是否需要从回收瓶16内去除非冷凝性气体,在判断为需要去除时,使控制阀64为打开状态,在判断为不需要去除时,使控制阀64为关闭状态。三向阀控制部80控制三向阀40,在控制阀64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使第1阀口41和第2阀口42为连通状态(通常模式),在控制阀64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使第2阀口42和第3阀口43为连通状态(循环模式),或者使第1阀口41和第3阀口43为连通状态(以下,称作气化促进模式)。这样,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针对作为基础的制冷剂回收方法,附加有气化促进模式。
通常模式是从空调装置12向回收瓶16进行制冷剂回收的模式。循环模式是如下模式:形成分离装置18、制冷剂回收装置14和回收瓶16的循环回路,向气体分离模块68反复送入回收瓶16内的混合气体22,从而去除回收瓶16内的非冷凝性气体。气化促进模式是如下模式:在空调装置12的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有可能低温冷凝的情况下,从分离装置18向制冷剂回路30内送入回收瓶16内的混合气体22的一部分,使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促进制冷剂的气化。另外,通过制冷剂回收装置14后的气体制冷剂被绝热压缩,因此,温度比流入制冷剂回路30内即流入制冷剂回收装置14时高。因此,从制冷剂回收装置14进入回收瓶16的制冷剂的温度升高。
图2是发送控制部76的框图。发送控制部76具有参照压力取得部104、减压阀控制部106和判定部108。分离装置18具有键盘、条形码读取器等输入部100和闪存等存储部102。发送控制部76与输入部100和存储部102电连接。另外,也可以使用位于发送控制部76内的存储器,作为存储部102。
在回收制冷剂前,从输入部100输入表示要回收的制冷剂(以下,也称作回收制冷剂)的种类的回收制冷剂信息110并存储到存储部102。例如,由作为输入部100的条形码读取器读取空调装置12的壳体表面标注的、表示在空调装置12中使用的制冷剂的种类的条形码,由此,回收制冷剂信息110存储到存储部102。此外,在存储部102中,按照多种制冷剂的每种制冷剂,预先存储有饱和蒸气压相对于温度的特性(以下,称作压力特性112)。在图3中,示出A、B、C和D的各制冷剂的压力特性。
向参照压力取得部104输入发送配管56上的温度检测器62的检测温度DT(回收瓶16内的温度)。参照压力取得部104从存储部102读出与回收制冷剂信息110表示的回收制冷剂对应的压力特性112,如图3所示,取得检测温度DT(回收瓶16内的温度)处的回收制冷剂(在图3的例子中为制冷剂A)的饱和蒸气压,作为参照压力RP。然后,参照压力取得部104将参照压力RP输出到判定部108。
向判定部108输入参照压力RP和发送配管56上的压力检测器61的检测压力DP(回收瓶16内的压力)。在此示出如下内容:在如图3所示,检测压力DP比参照压力RP(回收制冷剂的饱和蒸气压)高的情况下,在回收瓶16内混入有非冷凝性气体。因此,在检测压力DP比参照压力RP高的状态(以下,也称作高压状态)的情况下,判定部108将控制阀64控制成打开状态,向气体分离模块68发送回收瓶16内的混合气体22。另一方面,在不处于高压状态的情况下,判定部108使控制阀64保持关闭状态。此外,判定部108输出表示是否处于进行非冷凝性气体去除的状态的去除信号。去除信号是如下信号:在控制阀64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该信号为低电平,在控制阀64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该信号为高电平。
向减压阀控制部106输入发送配管56上的压力检测器61的检测压力DP(回收瓶16内的压力)。减压阀控制部106根据检测压力DP控制减压阀66,以使在控制阀64成为打开状态且回收瓶16内的混合气体22被送入气体分离模块68时,气体分离模块68的分离膜92不会因回收瓶16内的压力而损伤。通过控制减压阀66,调节比减压阀66更靠下游侧(气体分离模块68侧)的位置的配管内压力。
图4是三向阀控制部80的框图。三向阀控制部80具有判定部118。三向阀控制部80与键盘等输入部100和闪存等存储部102电连接。另外,也可以使用位于三向阀控制部80内的存储器作为存储部102。
在回收制冷剂前,从输入部100输入作为向气化促进模式的转变条件的压力阈值120和气化促进模式的持续时间122,并存储到存储部102。向判定部118输入去除信号、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压力检测器37的检测压力DPS(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入口36处的压力)、位于存储部102的压力阈值120和持续时间122。在此,检测压力DPS在通常模式下表示空调装置12的制冷剂回路30的压力。
在去除信号为低电平的情况下,判定部118控制三向阀40,以使三向阀40的第1阀口41和第2阀口42为连通状态(通常模式)。此外,在去除信号从低电平变成高电平时,判定部118根据检测压力DPS(制冷剂回路30的压力)与压力阈值120的比较结果,决定将三向阀40控制成循环模式还是气化促进模式。具体而言,在检测压力DPS比压力阈值120高的情况下,判定部118估计出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低温冷凝的可能性较低,控制三向阀40,以使三向阀40的第2阀口42和第3阀口43为连通状态(循环模式)。另一方面,在检测压力DPS为压力阈值120以下的情况下,判定部118估计出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有可能低温冷凝,控制三向阀40,以使三向阀40的第1阀口41和第3阀口43为连通状态(气化促进模式)。此外,判定部118在从转变成气化促进模式起经过了持续时间122的时间时,将三向阀40从气化促进模式控制成循环模式。此外,判定部118输出表示当前是通常模式、循环模式或气化促进模式中的哪一个状态的三向阀信号。
如图1所示,向再发送控制部78输入三向阀信号、再发送配管58上的压力检测器70的检测压力DPR(再发送配管58内的压力)和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压力检测器37的检测压力DPS(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入口36处的压力)。在三向阀信号表示循环模式的情况下,再发送控制部78根据检测压力DPR、DPS,控制压力调节器72,以使压力调节器72的下游侧(气体流出口74侧)的再发送配管58内的压力比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入口36处的压力高。由此,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前配管52向再发送配管58逆流。此外,在三向阀信号表示气化促进模式的情况下,再发送控制部78控制压力调节器72,以使压力调节器72的下游侧(气体流出口74侧)的再发送配管58内的压力为能够向空调装置12的制冷剂回路30内送入气体的预先设定的压力。
接着,对气体分离模块68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气体分离模块68包含筒状的壳体88和配置在壳体88中的筒状的分离膜92。壳体88包含:入口90,其取入混合气体22;出口96,其与入口90对置地配置,排出再发送气体制冷剂;以及放出口94,其将非冷凝性气体向大气放出。分离膜92的一端与壳体88的入口90连接,分离膜92的另一端与壳体88的出口96连接。混合气体22从入口90进入分离膜92的内部,朝向出口96前进,在此期间,以空气为主要成分的非冷凝性气体透过分离膜92而向分离膜92外排出,最终从壳体88的放出口94向大气放出。此外,与混合气体22相比减少非冷凝性气体后的再发送气体制冷剂从壳体88的出口96排出到再发送配管58内。
作为分离膜92,例如可以使用由无机类材料构成的膜(以下,称作无机类分离膜)或由有机类材料构成的膜(以下,称作有机类分离膜)。图5示意性示出基于无机类分离膜的气体分离的情形,图6示意性示出基于有机类分离膜的气体分离的情形。
如图5所示,无机类分离膜利用分子直径的差异进行气体分离,分子直径比气体制冷剂24小的空气26、水28通过分离膜92的孔,向膜外排出,另一方面,气体制冷剂24残留在膜的内侧。作为无机类分离膜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陶瓷、沸石等。
如图6所示,有机类分离膜利用膜中的分子的透过速度差进行气体分离,透过速度比气体制冷剂24快的空气26、水28透过分离膜92,向膜外排出,另一方面,气体制冷剂24残留在膜的内侧。作为有机类分离膜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酰亚胺树脂等。
接着,对使用制冷剂回收系统10的具体制冷剂回收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使用制冷剂回收系统10的具体制冷剂回收方法的流程图。在图7中,S100~S104、S126和S128是操作者进行的步骤,其他步骤是由制冷剂回收系统10自动进行的步骤。
首先,在S100中,操作者准备制冷剂回收装置14、回收瓶16和分离装置18。然后,在S102中,操作者在切断空调装置12的电源后,如图1所示,将空调装置12、制冷剂回收装置14、回收瓶16和分离装置18相互连接。接着,在S103中,操作者使分离装置18的电源接通。然后,操作者从输入部100输入回收制冷剂信息110(参照图2)、与气化促进模式有关的压力阈值120和持续时间122(参照图4)。当分离装置18的电源接通时,三向阀控制部80将三向阀40控制成第1阀口41与第2阀口42连通的通常模式。然后,在S104中,操作者驱动制冷剂回收装置14。由此,开始从空调装置12回收制冷剂。
S106~S122是基于制冷剂回收系统10的自动控制。在S106中,发送控制部76的参照压力取得部104根据回收制冷剂信息110表示的回收制冷剂的压力特性(参照图3),取得温度检测器62的检测温度DT(回收瓶16内的温度)处的回收制冷剂的饱和蒸气压作为参照压力RP。然后,发送控制部76的判定部108确认压力检测器61的检测压力DP(回收瓶内的压力)是否比参照压力RP高。另外,如图7的S106所示,判定部108也可以确认检测压力DP(回收瓶内的压力)是否比参照压力RP加上预先设定的压力α而得到的压力(RP+α,以下,称作基准压力)高。
在检测压力DP为基准压力(RP+α)以下的情况下(S106:否),判定部108判断为不需要去除回收瓶16内的非冷凝性气体,继续制冷剂回收(S108)。
另一方面,在检测压力DP比基准压力(RP+α)高的情况下(S106:是),判定部108判断为需要去除回收瓶16内的非冷凝性气体,使去除信号从低电平成为高电平,进入S110。另外,如果能够这样使用基准压力进行判定,则能够在回收瓶16内积存一定程度的非冷凝性气体后,开始去除非冷凝性气体。
在S110中,三向阀控制部80接受去除信号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的情况,执行第1三向阀控制。图8是示出第1三向阀控制的流程图。在图8的S200中,三向阀控制部80的判定部118确认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压力检测器37的检测压力DPS(制冷剂回路30的压力)是否为存储部102内的压力阈值120以下。另外,压力阈值120例如为0.1MPa左右。
在S200为“否”的情况下,判定部118估计出空调装置12的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剂低温冷凝的可能性较低,将三向阀40控制成第2阀口42与第3阀口43连通的循环模式(S206),使气化促进标志断开(S208),结束第1三向阀控制。
另一方面,在S200为“是”的情况下,判定部118估计出空调装置12的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剂低温冷凝的可能性较高,将三向阀40控制成第1阀口41与第3阀口43连通的气化促进模式(S202),使气化促进标志接通(S204),结束第1三向阀控制。
返回图7,在S110之后,在S112中,发送控制部76的判定部108使发送配管56上的控制阀64打开。另外,使去除信号从低电平成为高电平的定时、S110(第1三向阀控制)的执行定时和S112(打开控制阀64的动作)的执行定时几乎为同时。此外,在使控制阀64打开之前,通过减压阀控制部106调节减压阀66。通过使控制阀64打开,回收瓶16内的混合气体22被送到气体分离模块68。
在处于循环模式的情况下,形成分离装置18、制冷剂回收装置14和回收瓶16的循环回路,回收瓶16内的混合气体22被反复送入气体分离模块68,非冷凝性气体向大气开放,再发送气体制冷剂被送入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前方的前配管52,通过制冷剂回收装置14,在液化后的状态下返回到回收瓶16。由此,回收瓶16内的非冷凝性气体被逐渐去除,回收瓶16内的压力降低。
在处于气化促进模式的情况下,作为回收瓶16内的混合气体22的一部分的再发送气体制冷剂被送入空调装置12的制冷剂回路30内,使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由此,可促进制冷剂气化,在重新开始制冷剂回收时,能够提高制冷剂回收速度。
再发送控制部78在循环模式和气化促进模式下,控制压力调节器72,调节压力调节器72的下游侧(气体流出口74侧)的再发送配管58内的压力。
在S114中,发送控制部76的判定部108确认压力检测器61的检测压力DP(回收瓶16内的压力)是否为参照压力RP以下。在S114为“否”的情况下,继续去除非冷凝性气体(S116),进入S118。
在S118中,三向阀控制部80执行第2三向阀控制。图9是示出第2三向阀控制的流程图。在图9的S300中,三向阀控制部80的判定部118确认气化促进标志是否接通。在S300为“否”的情况(循环模式的情况)下,结束第2三向阀控制。另一方面,在S300为“是”的情况(气化促进模式的情况)下,进入S302。
在S302中,判定部118确定是否从转变成气化促进模式起经过了位于存储部102的持续时间122(参照图4)的时间。在S302为“否”的情况下,判定部118判断为需要使气化促进模式继续持续,结束第2三向阀控制。另一方面,在S302为“是”的情况下,判定部118判断为可以结束气化促进模式,将三向阀40控制成第2阀口42与第3阀口43连通的循环模式(S304),使气化促进标志断开(S306),结束第2三向阀控制。
返回图7,在S114中,在压力检测器61的检测压力DP(回收瓶16内的压力)为参照压力RP以下的情况下(S114:是),发送控制部76的判定部108判断为回收瓶16内的非冷凝性气体的去除已完成,进入S120。
在S120中,发送控制部76的判定部108使发送配管56上的控制阀64关闭,使去除信号从高电平成为低电平。三向阀控制部80的判定部118接受去除信号从高电平成为低电平的情况,将三向阀40控制成第1阀口41与第2阀口42连通的通常模式。此外,发送控制部76的减压阀控制部106结束减压阀66的控制,再发送控制部78结束压力调节器72的控制。
接着,在S122中,制冷剂回收装置14确认压力检测器37的检测压力DPS(制冷剂回路30的压力)是否为负压。在S122为“否”的情况下,制冷剂回收装置14继续制冷剂回收(S124),在S122为“是”的情况下,制冷剂回收装置14通过灯、声音等将制冷剂回收已结束传达给操作者。
在S126中,操作者使制冷剂回收装置14停止。然后,在S128中,操作者使分离装置18的电源断开。以上是制冷剂回收的流程。
接着,对以上说明的制冷剂回收系统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制冷剂回收系统10,回收瓶16的内部的混合气体22被送到气体分离模块68,由此,非冷凝性气体从混合气体22分离而向大气排出,并且与混合气体22相比减少非冷凝性气体后的再发送气体制冷剂从气体分离模块68的出口96排出,被送到空调装置12的制冷剂回路30与制冷剂回收装置14之间的配管内。此外,再发送气体制冷剂再次通过制冷剂回收装置14,在液化后的状态下返回到回收瓶16。
这样,能够在维持回收瓶16、制冷剂回收装置14和空调装置12的连接的状态下,减少回收瓶16内的非冷凝性气体。能够抑制回收瓶16的内压上升,能够提高向回收瓶16的制冷剂回收速度,并且能够增加回收瓶16的制冷剂填充量。此外,再发送气体制冷剂被液化(在体积减少的状态下)而返回到回收瓶16,因此,能够使回收瓶16的制冷剂填充量进一步增加。另外,在如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回收瓶16、气体分离模块68、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顺序配置,以向气体分离模块68输送回收瓶16内的混合气体22。
此外,气体分离模块68安装于回收瓶16的上部。因此,液体制冷剂、混入的水等液体成分滞留在回收瓶16内的底部,能够在液体制冷剂、大量的水不混入气体分离模块68的分离膜92的情况下,抑制分离膜92的气体分离效果降低。此外,空调用制冷剂由制冷剂回收装置14绝热压缩,在液化的状态下填充到回收瓶16。因此,仅仅是在回收瓶16内的空间部的体积量中,仅饱和蒸气压量的制冷剂气化,而大部分的制冷剂在回收瓶16内液化。气化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的比例较低,因此,能够减少输送到气体分离模块68的气体制冷剂的量,还能够降低气体分离模块68中的制冷剂泄漏风险。
此外,形成分离装置18、制冷剂回收装置14和回收瓶16的循环回路,由气体分离模块68反复进行非冷凝性气体的分离,因此,可有效地实现回收瓶16内的非冷凝性气体的去除。即,与混合气体22仅通过气体分离模块68一次这样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分离效率。
此外,仅限于在回收瓶16内混入有非冷凝性气体的情况下,使控制阀64为打开状态而利用气体分离模块68去除非冷凝性气体,因此,能够避免在回收瓶16内没有非冷凝性气体或非冷凝性气体较少的情况下不必要地使用气体分离模块68。
此外,在分离装置18的存储部102中,存储有多种制冷剂的压力特性112,因此,在不同种类的制冷剂的回收中,可以使用公共的分离装置18。
此外,在使用气体分离模块68(控制阀64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且制冷剂回路30的压力比预先设定的压力高的情况下,能够从再发送配管58向制冷剂回收装置14准确地送入再发送气体制冷剂。此外,在使用气体分离模块68(控制阀64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且制冷剂回路30的压力为预先设定的压力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向制冷剂回路30送入装入有由制冷剂回收装置14绝热压缩且温度比流入制冷剂回收装置14时高的制冷剂的回收瓶16内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即再发送气体制冷剂(温度比制冷剂回路30内高)。由此,能够使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从而促进制冷剂气化,能够在重新开始制冷剂回收时,提高制冷剂回收速度。
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进行说明。图10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10A的概略图。制冷剂回收系统10A相对于以上说明的制冷剂回收系统10,省略三向阀40和三向阀控制部80,在再发送配管58上追加有控制阀150。分离装置18A的气体流出口74与空调装置12的制冷剂回路30与制冷剂回收装置14之间的配管连接而形成连接部152。
发送控制部76对各部的控制和去除信号与以上说明的制冷剂回收系统10相同。向再发送控制部78输入去除信号以代替三向阀信号,再发送控制部78根据去除信号的低电平/高电平(Low/High),控制再发送配管58的控制阀150。具体而言,在去除信号为低电平(发送配管56上的控制阀64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使再发送配管58上的控制阀150也处于关闭状态,在去除信号为高电平(发送配管56上的控制阀64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使再发送配管58上的控制阀150也处于打开状态。此外,在去除信号为高电平的情况下,再发送控制部78根据检测压力DPR、DPS控制压力调节器72,以使压力调节器72的下游侧(气体流出口74侧)的再发送配管58内的压力比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入口36处的压力高。
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使控制阀64、150处于关闭状态,能够进行从空调装置12向回收瓶16的一般的制冷剂回收。此外,使控制阀64、150处于打开状态,由此,形成分离装置18A、制冷剂回收装置14和回收瓶16的循环回路,因此,能够从回收瓶16内去除非冷凝性气体。省略三向阀和三向阀控制部,因此,能够使制冷剂回收系统10A的结构简化。
接着,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7所示的制冷剂回收方法中,在制冷剂回收过程中仅1次设为循环模式,但也可以多次设为循环模式。即,也可以在设为循环模式后,设为通常模式而再次开始制冷剂回收时,在回收瓶16内的压力再次升高时,再次设为循环模式。
此外,在图7所示的制冷剂回收方法中,执行了气化促进模式,但也可以省略气化促进模式,仅执行通常模式和循环模式。这样,制冷剂回收方法变得简单。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各控制部控制各设备。但是,也可以是操作者通过目视等确认各检测器的检测值,以手动的方式操作控制阀64、150、减压阀66、三向阀40和压力调节器72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由分离装置18的发送配管56中配置的压力检测器61和温度检测器62检测回收瓶16内的压力和温度。但是,也可以检测制冷剂回收装置14的出口38处的压力和温度作为回收瓶16内的压力和温度,并输入到发送控制部76进行控制。此外,也可以将由回收瓶16中配备的压力检测器和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压力和温度作为回收瓶16内的压力和温度,输入到发送控制部76进行控制。
标号说明
10、10A:制冷剂回收系统;12:空调装置(制冷空调设备);14:制冷剂回收装置;16:回收瓶;18、18A:分离装置;20:液体制冷剂;22:混合气体(气体成分);24:气体制冷剂;26:空气;28:水;30:制冷剂回路;32:储液器;34:服务端口;36:入口;37:压力检测器;38:出口;40:三向阀;41:第1阀口;42:第2阀口;43:第3阀口;46:液体出入口;48:气体出入口;50:连接配管;52:前配管;54:后配管;56:发送配管;58:再发送配管;60:气体流入口;61:压力检测器;62:温度检测器;64:控制阀;66:减压阀;68:气体分离模块;70:压力检测器;72:压力调节器;74:气体流出口;76:发送控制部;78:再发送控制部;80:三向阀控制部;88:壳体;90:入口;92:分离膜;94:放出口;96:出口;100:输入部;102:存储部;104:参照压力取得部;106:减压阀控制部;108:判定部;110:回收制冷剂信息;112:压力特性;118:判定部;120:压力阈值;122:持续时间;150:控制阀;152:连接部。
Claims (8)
1.一种制冷剂回收系统,该制冷剂回收系统从制冷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回路回收空调用制冷剂,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剂回收系统具有:
制冷剂回收装置,其对所述空调用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生成压缩冷凝制冷剂;
回收瓶,其对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生成的所述压缩冷凝制冷剂进行回收;
气体分离模块,其从回收了所述压缩冷凝制冷剂的所述回收瓶的内部使所述空调用制冷剂分离;以及
再发送配管,其将所述气体分离模块分离出的所述空调用制冷剂再发送到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剂回收系统具有:
压力调节器,其调节所述再发送配管内的压力;以及
再发送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压力调节器,以使所述再发送配管内的压力比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的所述空调用制冷剂的取入口处的压力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瓶包含取出气体成分的气体出入口,
所述制冷剂回收系统具有发送配管,该发送配管与所述气体出入口连接,供所述气体成分从所述回收瓶进入,
所述气体分离模块与所述发送配管连接而供所述气体成分从所述发送配管进入,所述气体分离模块将所述气体成分分离成非冷凝性气体和所述空调用制冷剂,
所述再发送配管与所述气体分离模块连接而供作为所述气体分离模块分离出的所述空调用制冷剂的再发送气体制冷剂进入,所述再发送配管向所述制冷剂回路与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之间的配管内发送所述再发送气体制冷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剂回收系统具有:
控制阀,其进行所述发送配管的所述气体出入口与所述气体分离模块之间的开闭;
发送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控制阀;
温度检测器和压力检测器,它们分别检测所述回收瓶内的温度和压力;以及
存储部,其存储作为所述回收瓶中回收的制冷剂的回收制冷剂的饱和蒸气压相对于温度的压力特性,
所述发送控制部根据所述压力特性,取得所述温度检测器的检测温度下的所述回收制冷剂的饱和蒸气压,
所述发送控制部在处于所述压力检测器的检测压力比所取得的所述饱和蒸气压高的高压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控制阀控制成打开状态,在不处于所述高压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控制阀控制成关闭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剂回收系统具有输入部,该输入部输入所述回收制冷剂的种类,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有多种制冷剂各自的所述压力特性,
所述发送控制部使用与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回收制冷剂的种类对应的、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所述压力特性,控制所述控制阀的开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剂回收系统具有:
三向阀,其配置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与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之间;以及
三向阀控制部,其控制所述三向阀;
所述三向阀包含第1阀口、第2阀口和第3阀口,
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1阀口与所述制冷剂回路连接,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2阀口与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连接,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3阀口与所述再发送配管连接,
在所述发送配管的所述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三向阀控制部控制所述三向阀,以使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1阀口和所述第2阀口成为连通状态,
在所述发送配管的所述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三向阀控制部控制所述三向阀,以使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2阀口和所述第3阀口成为连通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剂回收系统具有:
三向阀,其配置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与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之间;
三向阀控制部,其控制所述三向阀;以及
其他压力检测器,其检测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压力,
所述三向阀包含第1阀口、第2阀口和第3阀口,
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1阀口与所述制冷剂回路连接,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2阀口与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连接,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3阀口与所述再发送配管连接,
在所述发送配管的所述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三向阀控制部控制所述三向阀,以使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1阀口和所述第2阀口成为连通状态,
在所述发送配管的所述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且所述其他压力检测器的检测压力比预先设定的压力高的情况下,所述三向阀控制部控制所述三向阀,以使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2阀口和所述第3阀口成为连通状态,
在所述发送配管的所述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且所述其他压力检测器的检测压力为所述预先设定的压力以下的情况下,所述三向阀控制部控制所述三向阀,以使所述三向阀的所述第1阀口和所述第3阀口成为连通状态。
8.一种制冷剂回收方法,从制冷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回路回收空调用制冷剂,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剂回收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生成步骤,使用制冷剂回收装置,对所述空调用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生成压缩冷凝制冷剂;
回收步骤,将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生成的所述压缩冷凝制冷剂回收到回收瓶;
分离步骤,使用气体分离模块,从回收了所述压缩冷凝制冷剂的所述回收瓶的内部中包含的气体成分使所述空调用制冷剂分离;以及
再发送步骤,将所述气体分离模块分离出的所述空调用制冷剂再发送到所述制冷剂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0/036533 WO2022064671A1 (ja) | 2020-09-28 | 2020-09-28 | 冷媒回収システム及び冷媒回収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24309A true CN116324309A (zh) | 2023-06-23 |
CN116324309B CN116324309B (zh) | 2023-10-24 |
Family
ID=80846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105347.6A Active CN116324309B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制冷剂回收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206566A4 (zh) |
JP (1) | JP7029025B1 (zh) |
CN (1) | CN116324309B (zh) |
WO (1) | WO2022064671A1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65273A (ja) * | 1990-10-26 | 1992-06-11 | Tatsuno Co Ltd | 自動車用クーラーの冷媒ガス回収、再生、充填装置 |
US5598714A (en) * | 1993-02-19 | 1997-02-04 | Rt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paration of refrigerant from a purge gas mixture of refrigerant and non-condensible gas |
JP2003083634A (ja) * | 2001-09-06 | 2003-03-19 | Sekisui Chem Co Ltd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CN1791774A (zh) * | 2003-06-20 | 2006-06-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制冷装置的施工方法和制冷装置 |
CN101021377A (zh) * | 2006-10-11 | 2007-08-22 | 张元才 | 制冷剂回收再利用机 |
JP2010159952A (ja) * | 2008-12-08 | 2010-07-22 | Kankyo Soken:Kk | 冷媒ガスと非凝縮ガスの分離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CN104169665A (zh) * | 2013-01-24 | 2014-11-2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热泵装置 |
JP2017072284A (ja) * | 2015-10-06 | 2017-04-13 |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冷媒回収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62576B2 (ja) * | 1989-06-26 | 1995-07-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回収装置 |
JP2826693B2 (ja) * | 1993-05-17 | 1998-11-18 | デンゲン株式会社 | 一口バルブ回収容器への冷媒ガス回収装置 |
JP2005127564A (ja) * | 2003-10-22 | 2005-05-19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の施工方法及び冷凍装置 |
JP2009229028A (ja) * | 2008-03-25 | 2009-10-08 | Hara Tech:Kk | アダプタ装置及び冷媒回収装置 |
CN108344214B (zh) * | 2017-01-23 | 2020-03-17 |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 排气装置、制冷空调系统和不凝性气体的排气方法 |
CN108344084B (zh) * | 2017-01-23 | 2020-12-15 |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 排气装置、制冷空调系统和不凝性气体的排气方法 |
-
2020
- 2020-09-28 EP EP20955265.2A patent/EP4206566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9-28 JP JP2021514644A patent/JP7029025B1/ja active Active
- 2020-09-28 CN CN202080105347.6A patent/CN116324309B/zh active Active
- 2020-09-28 WO PCT/JP2020/036533 patent/WO2022064671A1/ja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65273A (ja) * | 1990-10-26 | 1992-06-11 | Tatsuno Co Ltd | 自動車用クーラーの冷媒ガス回収、再生、充填装置 |
US5598714A (en) * | 1993-02-19 | 1997-02-04 | Rt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paration of refrigerant from a purge gas mixture of refrigerant and non-condensible gas |
JP2003083634A (ja) * | 2001-09-06 | 2003-03-19 | Sekisui Chem Co Ltd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CN1791774A (zh) * | 2003-06-20 | 2006-06-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制冷装置的施工方法和制冷装置 |
CN101021377A (zh) * | 2006-10-11 | 2007-08-22 | 张元才 | 制冷剂回收再利用机 |
JP2010159952A (ja) * | 2008-12-08 | 2010-07-22 | Kankyo Soken:Kk | 冷媒ガスと非凝縮ガスの分離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CN104169665A (zh) * | 2013-01-24 | 2014-11-2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热泵装置 |
JP2017072284A (ja) * | 2015-10-06 | 2017-04-13 |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冷媒回収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64671A1 (ja) | 2022-03-31 |
JP7029025B1 (ja) | 2022-03-02 |
EP4206566A4 (en) | 2023-11-01 |
EP4206566A1 (en) | 2023-07-05 |
JPWO2022064671A1 (zh) | 2022-03-31 |
CN116324309B (zh) | 2023-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326476B2 (ja) | ベーパガソリン回収装置、及び回収方法 | |
US5024061A (en) | Recovery processing and storage unit | |
US20050115253A1 (en) | Method for extracting carbon dioxide for use as a refrigerant in a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 |
EP2998665B1 (en) | Refrigeration device | |
KR101429070B1 (ko) | 냉동장치의 냉동사이클 | |
CA2890872C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an air conditioner | |
CN104764261B (zh) | 从空调系统回收制冷剂的方法和装置 | |
JP2010159952A (ja) | 冷媒ガスと非凝縮ガスの分離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
EP3627077A1 (en) | Refrigerant recovery apparatus | |
CN116324309B (zh) | 制冷剂回收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 |
US20230366598A1 (en) | Carbon dioxide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refrigeration system | |
JP4044353B2 (ja) | 低元冷凍サイクルの冷媒ガスの回収方法とその装置 | |
CN117545972A (zh) | 制冷剂回收系统和制冷剂回收方法 | |
WO1999002928A1 (fr) | Congelateur | |
CN109915682B (zh) | 管线预冷系统 | |
JP2005161115A (ja) | ガソリンベーパ回収装置 | |
JP2024122400A (ja) | 冷媒回収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媒回収方法 | |
US11890574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cess gas recapture for emission recovery | |
JP4667515B2 (ja) | ベーパガソリン回収装置、及びベーパガソリン回収方法 | |
CN217002240U (zh) | 制冷压缩机快速测试装置 | |
JPH05322330A (ja) | 冷凍装置 | |
CN118729157A (zh) | 二氧化球罐排气回收系统和方法 | |
KR20240103423A (ko) | 대형 냉매사용기기의 냉매 회수장치 | |
WO2022216629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cess gas recapture for emission recovery | |
CN116868015A (zh) | 抽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