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93920A - 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93920A
CN116293920A CN202111481586.4A CN202111481586A CN116293920A CN 116293920 A CN116293920 A CN 116293920A CN 202111481586 A CN202111481586 A CN 202111481586A CN 116293920 A CN116293920 A CN 1162939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patch
volut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815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明
李宝华
张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8158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939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93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939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6Fan ca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风机模块包括蜗壳、风轮、第一风道补板及第二风道补板。蜗壳设有蜗壳入口、第一蜗壳出口及第二蜗壳出口。蜗壳还设有位于风轮相对两侧的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第一风道补板具有遮挡在风轮和第二风道板之间以与第一风道板围成连通该第一蜗壳出口的第一风道的第一工位,以及至少部分撤出第一工位的第一歇位,第一风道补板相对蜗壳可活动而在第一工位和第一歇位之间切换;第二风道补板具有遮挡在风轮和第一风道板之间以与第二风道板围成连通该第二蜗壳出口的第二风道的第二工位,以及至少部分撤出第二工位的第二歇位,第二风道补板相对蜗壳可活动而在第二工位和第二歇位之间切换。

Description

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 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风机模块是一种应用于驱动气流流动的结构。在相关技术中,部分风机 模块设置有两个蜗壳出口,并在这两个蜗壳出口处分别对应设置有开关门, 通过这些开关门来控制蜗壳出口的开关,实现从不同的蜗壳出口出风。然而, 传统风机模块的蜗壳风道的型线通常是顺应风轮甩出气流的路径而设计,在 风机模块上开设两个蜗壳出口后会使得蜗壳风道的型线遭到破坏,使得气流 不易从蜗壳风道顺畅导出到蜗壳出口,进而大大降低风机模块的风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风机模块,旨在解决传统风机模块因设计 双蜗壳出口而使蜗壳风道的型线遭到破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所述风机模块包括蜗壳、风轮、第一风道补板及第二风道补板。所述蜗壳设 有蜗壳入口、第一蜗壳出口及第二蜗壳出口。所述风轮设在所述蜗壳内;所 述蜗壳还设有位于所述风轮相对两侧的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所述第一 风道补板具有遮挡在风轮和第二风道板之间以与所述第一风道板围成连通该 第一蜗壳出口的第一风道的第一工位,以及至少部分撤出所述第一工位的第 一歇位,所述第一风道补板相对所述蜗壳可活动而在第一工位和第一歇位之 间切换;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具有遮挡在风轮和第一风道板之间以与所述第二 风道板围成连通该第二蜗壳出口的第二风道的第二工位,以及至少部分撤出 所述第二工位的第二歇位,所述第二风道补板相对所述蜗壳可活动而在第二 工位和第二歇位之间切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第一弧部及自所述第一弧部的一端沿所述 风轮的切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风道补板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 弧部的另一端对接以包围所述风轮的第一补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补缺部朝 所述第一蜗壳出口延伸的第一引风部,所述第一引风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出风 部限定出第一风道的出口端。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第二弧部及自所述第二弧部的一端沿所述 风轮的切线方向伸出的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 弧部的另一端对接以包围所述风轮的第二补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补缺部朝 所述第二蜗壳出口延伸的第二引风部,所述第二引风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出风 部限定出第二风道的出口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板的第一出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风道板 的第二出风部的延伸方向所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或等于150°。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板还包括第一蜗舌部,所述第一蜗舌部自所述第 一弧部的用于与所述第一补缺部对接的一端朝外延伸,所述第一蜗舌部与所 述第二出风部的末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蜗壳出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板还包括第二蜗舌部,所述第二蜗舌部自所述第 二弧部的用于与所述第二补缺部对接的一端朝外延伸,所述第二蜗舌部与所 述第一出风部的末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蜗壳出口。
可选地,所述蜗壳包括底壳和盖合在该底壳上的壳盖;所述底壳和所述 壳盖其中一者沿其厚度方向贯通有供第一风道补板活动的第一活动槽,另一 者则同向贯通有供第二风道补板活动的第二活动槽。
可选地,所述底壳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风道补板的沿所述风轮的 轴向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所述第一活动槽到所述壳盖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壳盖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风道补板的沿所述风轮的 轴向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所述第二活动槽到所述底壳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补板处在所述第一歇位时,所述第一风道补板封 堵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或,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处在所述第二歇位时,所述第 二风道补板封堵所述第二活动槽。
可选地,所述风机模块包括两个驱动组件,其中一个所述驱动组件与所 述第一风道补板连接,另一个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风道补板连接,以使 使所述第一风道补板和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可独立活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齿轮及齿条;其中,所述电机安装于 所述蜗壳上;所述齿轮固定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齿条固定在所述第 一风道补板或第二风道补板上,并与所述齿轮啮合。
可选地,所述风机模块还包括驱动组件和联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风 道补板通过所述联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风道补板连接;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 一风道补板或第二风道补板连接,以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风道补板 活动到第一工位时,通过所述联动组件将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带动到所述第二 歇位。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送风口用于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二送风 口用于与室外连通。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设有旁通风道和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可将所述旁通 风道分隔为连通所述进风口和蜗壳入口的室内腔,以及连通所述第二送风口 和第二蜗壳出口的室外腔;该分隔板相对壳体可活动而在工作位置和避让位 置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室内腔和所述室外腔不连通;在 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室内腔和所述室外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换气装置还包括用于开关所述进风口的进风阀,所述进风 阀和所述分隔板联动设置,以在所述分隔板切换到所述工作位置时,带动所 述进风阀打开所述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旋转轴;所述进风阀和所述隔板分设在所述 旋转轴的相对两侧,且均与所述旋转轴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换气装置具有室内风模式、新风模式及排风模式中的至少 一种或多种;其中:
在所述室内风模式,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旁通风道的室内腔、所述风机模 块的蜗壳入口、第一风道、第一蜗壳出口及第一送风口连通形成室内风风路;
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口与所述旁通风道、所述风机模块的 蜗壳入口、第一风道、第一蜗壳出口及第一送风口连通形成新风风路。
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旁通风道的室内腔、所述风机模 块的蜗壳入口、第二风道、第二蜗壳出口、所述旁通风道的室外腔、第二送 风口连通成排风风路。
可选地,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空调器或空气净化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 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风机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风机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风机模块处在第一出风模式时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风机模块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风机模块的细节图;
图7为图5中风机模块的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的延伸方向所成夹角的 示意图;
图8为图1中风机模块处在第二出风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风机模块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中风机模块的侧视图;
图11为图10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风机模块的细节图;
图13为本发明的换气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换气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换气装置处在室内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换气装置的俯视图;
图17为图16中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3中换气装置处在排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换气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8中换气装置的俯视图;
图21为图20中沿D-D线的剖视图;
图22为图21中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13中换气装置处在新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换气装置的俯视图;
图25为图24中沿E-E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风机模块 150 第一风道补板
110 蜗壳 151 第一补缺部
111 底壳 152 第一引风部
112 壳盖 160 第二风道补板
101 蜗壳入口 161 第二补缺部
102 第一蜗壳出口 162 第二引风部
103 第二蜗壳出口 170 驱动组件
104 第一风道 171 电机
105 第二风道 172 齿轮
106 第一活动槽 173 齿条
107 第二活动槽 200 换气装置
108 避让缺口 210 壳体
120 风轮 211 进风口
130 第一风道板 212 第一送风口
131 第一弧部 213 第二送风口
132 第一出风部 214 旁通风道
133 第一蜗舌部 214a 室内腔
140 第二风道板 214b 室外腔
141 第二弧部 220 分隔板
142 第二出风部 230 进风阀
143 第二蜗舌部 240 旋转轴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 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 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 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 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 “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 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 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 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 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 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相关技术中,传统具有两个蜗壳出口的风机模块,一般是在两个蜗壳 出口处分别对应设置开关门,通过这些开关门来控制蜗壳出口的开关,实现 从不同的蜗壳出口出风。例如,其中一个开关门将与其对应的蜗壳出口关闭, 另一个开关门则将与其对应的蜗壳出口打开。但是,这种风机模块也相应会 在蜗壳风道的环周壁上设有两个分别通向该两个蜗壳出口的风道缺口,这也 就会破坏蜗壳风道的型线,导致蜗壳风道对气流流动的阻力较大,从而当风 机模块从任意一个蜗壳出口楚出风时,风轮甩出的风均会受到该风道缺口的 影响而不能沿风道内壁顺畅流动,进而大大降低风机模块的风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机模块的实施例,风机模块100至少具有两个蜗壳出 口,风机模块100可以切换气流从其中任意一个蜗壳出口将气流吹出。并且, 风机模块100的蜗壳风道的型线不受到该两个蜗壳出口的影响,或者受到的 影响较小,使得风机模块100的驱动的气流可以经蜗壳风道顺畅导向蜗壳出 口,从而使得风机模块100可以获得较高的出风量。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发明的风机模块的一实施例中,风机模块100包 括蜗壳110、风轮120、第一风道补板150及第二风道补板160。其中,蜗壳 110设有蜗壳入口101、第一蜗壳出口102及第二蜗壳出口103。风轮120设 在蜗壳110内,蜗壳110还设有位于风轮120相对两侧的第一风道板130和 第二风道板140。第一风道补板150具有遮挡在风轮120和第二风道板140之 间以与第一风道板130围成连通该第一蜗壳出口102的第一风道104的第一工位,以及至少部分撤出所述第一工位的第一歇位,第一风道补板150相对 蜗壳110可活动而在第一工位和第一歇位之间切换。第二风道补板160具有 遮挡在风轮120和第一风道板130之间以与第二风道板140围成连通该第二 蜗壳出口103的第二风道105的第二工位,以及至少部分撤出所述第二工位 的第二歇位,第二风道补板160相对蜗壳110可活动而在第二工位和第二歇 位之间切换。
具体说来,蜗壳110的侧面设有蜗壳入口101,该蜗壳入口101与风轮 120的一端相对设置,从而使得从该蜗壳入口101进入的气流可直接被风轮 120吸入其内部。第一风道补板150可活动地安装于蜗壳110上,使得第一风 道补板150相对蜗壳110可活动而在所述第一工位和所述第一歇位之间切换; 第二风道补板160可活动地安装于蜗壳110上,使得第二风道补板160相对 蜗壳110可活动而在所述第二工位和所述第二歇位之间切换。通过切换第一 风道补板150和第二风道补板160的位置,可在风轮120的外周形成与不同 位置处的蜗壳出口连通的风道,也就使得风机模块100可从不同位置处的蜗 壳出口出风而具有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
当风机模块100工作于第一出风模式时,将第一风道补板150活动至第 一工位,并将第二风道补板160活动至第二歇位;此时,由于第一风道补板 150遮挡在第二风道板140和风轮120之间,从而第一风道补板150封堵了蜗 壳110的位于风轮120和第二蜗壳出口103之间的风道缺口,从风轮120吹 出的气流不会流向第二蜗壳出口103;与此同时,第一风道补板150和第一风 道板130配合包围风轮120,从而与第一风道板130围合形成与第一蜗壳出口 102连通的第一风道104。因此,开启风轮120后,风轮120驱动气流从风机 模块100的蜗壳入口101进入风轮120内,而后经风轮120甩出到第一风道 104内,最后从第一风道104流向第一蜗壳出口102,实现风从第一蜗壳出口102吹出。
当风机模块100工作于第二出风模式时,则将第二风道补板160活动至 第二工位,并将第一风道补板150活动至第一歇位;此时,由于第二风道补 板160遮挡在第一风道板130和风轮120之间,从而第二风道补板160封堵 了蜗壳110的位于风轮120和第一蜗壳出口102之间的风道缺口,从风轮120 吹出的气流不会流向第一蜗壳出口102;与此同时,第二风道补板160和第二 风道板140配合包围风轮120,从而与第二风道板140围合形成与第二蜗壳出 口103连通的第二风道105。因此,开启风轮120后,风轮120驱动气流从风 机模块100的蜗壳入口101进入风轮120内,而后经风轮120甩出到第二风 道105内,最后从第二风道105流向第二蜗壳出口103,实现风从第二蜗壳出 口103吹出。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道补板150应当是顺应风轮120甩出的气流流动 方向而设计的具有风道型线的风道板,以使得第一风道补板150和第一风道 板130能够围合成具有完整风道型线的第一风道104,使得第一风道104不易 受到第二蜗壳出口103的影响。同理地,第二风道补板160也应当是顺应风 轮120甩出的气流流动方向而设计的具有风道型线的风道板,以使得第二风 道补板160和第二风道板140能够围合成具有完整风道型线的第二风道105, 使得第二风道105不易受到第一蜗壳出口102的影响。
风机模块100的第一蜗壳出口102可用于与室内连通,第二蜗壳出口103 可用于与室外连通。如此,当风机模块100工作于第一出风模式时,风机模 块100可将室内的空气经蜗壳入口101吸入,并通过第一蜗壳出口102将风 送至室内;而将风机模块100切换到第二出风模式时,则可将室内的空气经 蜗壳入口101吸入,并通过第二蜗壳出口103排放到室外。当然,在其他实 施例中,风机模块100的第一蜗壳出口102和第二蜗壳出口103也都可以用 于与室内连通。如此,当风机模块100工作于第一出风模式时,风机模块100 可通过第一蜗壳出口102将风送至室内的其中一个区域;而将风机模块100 切换到第二出风模式时,则可通过第二蜗壳出口103将风送至另一个区域, 实现向室内的不同方位送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风机模块100的蜗壳110上设置第一风道补板150 和第二风道补板160;其中,第一风道补板150可活动地设于蜗壳110上而可 在第一工位和第一歇位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工位,第一风道补板150遮挡 在风机模块100的风轮120和第二风道板140之间,并与第一风道板130围 成与第一蜗壳出口102连通的第一风道104;在所述第一歇位,第一风道补板 150至少部分撤出所述第一工位。第二风道补板160可活动地设于蜗壳110上 而可在第二工位和第二歇位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二工位,第二风道补板160 遮挡在风机模块100的风轮120和第一风道板130之间,并与第二风道板140 围成与第二蜗壳出口103连通的第二风道105;在所述第二歇位,第二风道补 板160至少部分撤出所述第二工位。这样设计,可通过将第一风道补板150 活动至第一工位,并将第二风道补板160活动至第二歇位,可使得风机模块 100的气流从第一风道补板150和第一风道板130围合成的第一风道104流向 第一蜗壳出口102;并可通过第二风道补板160活动至第二工位,将第一风道 补板150活动至第一歇位,可使得风机模块100的气流从第二风道补板160 和第二风道板140围合成的第二风道105流向第二蜗壳出口103。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风机模块100从其中任意一个蜗壳出口出风,均能 够由具有完整风道型线的风道来向该蜗壳出口导风,从而使得风机模块100 的蜗壳风道的型线不受到该两个蜗壳出口的影响,或者受到的影响较小,进 而确保风机模块100可以获得较高的出风量。
对于第一风道补板150的形状结构而言,第一风道补板150的形状结构 应当结合第一风道板130的形状结构及风轮120甩出的气流流动方向来设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板130包括第一弧部131及自第一弧部131的一端 沿风轮120的切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出风部132;第一风道补板150包括用于与 第一弧部131的另一端对接以包围风轮120的第一补缺部151,以及自第一补 缺部151朝第一蜗壳出口102延伸的第一引风部152,第一引风部152用于与 第一出风部132限定出第一风道104的出口端。
具体说来,第一风道板130和第二风道板140分别位于风轮120的相对 两侧;第一风道板130的第一弧部131呈弧形设置,并呈半包围状包围在风 轮120的一侧,而第一风道补板150的第一出风部132则经第一弧部131的 远离第二蜗壳出口103的一端沿风轮120的切线方向延伸出。第一风道补板 150的第一补缺部151亦呈弧形设置;当第一风道补板150活动至第一工位时, 第一风道补板150的第一补缺部151呈半包围状包围在风轮120的另一侧, 并与第一风道板130的第一弧部131的靠近第二蜗壳出口103的一端对接, 从而第一补缺部151与第一弧部131对接成包围风轮120的环形风道壁。而 第一风道补板150的第一引风部152则经第一补缺部151的另一端朝第一蜗 壳出口102延伸出,从而与第一出风部132间隔限定出第一风道104的出口 端,此时,第一引风部152和第一出风部132均形成线性风道壁,该线性风 道壁和环形风道壁组合成第一风道104的完整风道型线。
基于此,当风机模块100工作于第一出风模式时,风轮120甩出的气流 先经第一补缺部151、第一弧部131形成的环形风道壁压缩并引导到第一出风 部132和第一引风部152之间的第一风道104的出口端,然后经此两者形成 的线性风道壁引导到第一蜗壳出口102吹出。在此过程中,气流流动顺畅, 不易受到第二蜗壳出口103的影响。
可选地,第一引风部152和第一出风部132之间的距离呈逐渐增大设置, 从而使得第一补缺部151的靠近第一引风部152的一端与该第一引风部152 配合成蜗舌状,进而第一引风部152和第一出风部132之间形成第一风道104 的扩压段,有利于快速将气流吹出。
对于第二风道补板160的形状结构而言,第二风道补板160的形状结构 应当结合第二风道板140的形状结构及风轮120甩出的气流流动方向来设 计。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风道板140包括第二弧部141及自第二弧部141 的一端沿风轮120的切线方向伸出的第二出风部142;第二风道补板160 包括用于与第二弧部141的另一端对接以包围风轮120的第二补缺部 161,以及自第二补缺部161朝第二蜗壳出口103延伸的第二引风部162, 第二引风部162用于与第二出风部142限定出第二风道105的出口端。
具体说来,第二风道板140的第二弧部141呈弧形设置,并呈半包围状 包围在风轮120背对第一风道板141的一侧,而第二风道补板160的第二出 风部142则经第二弧部141的远离第一蜗壳出口102的一端沿风轮120的切 线方向延伸出。第二风道补板160的第二补缺部161亦呈弧形设置;当第二 风道补板160活动至第二工位时,第二风道补板160的第二补缺部161呈半 包围状包围在风轮120的另一侧,并与第二风道板140的第二弧部141的靠 近第一蜗壳出口102的一端对接,从而与第二弧形部对接成包围风轮120的 环形风道壁;而第二风道补板160的第二引风部162则经第二补缺部161的 另一端朝第二蜗壳出口103延伸出,从而与第二出风部142间隔限定出第二 风道105的出口端;此时,第二引风部162和第二出风部142均形成线性风 道壁,该线性风道壁和环形风道壁组合成第二风道105的完整风道型线。
基于此,当风机模块100工作于第二出风模式时,风轮120甩出的气流 先经第二补缺部161、第二弧部141形成的环形风道壁压缩并引导到第二出风 部142和第二引风部162之间的第二风道105的出口端,然后经此两者形成 的线性风道壁引导流到第二蜗壳出口103吹出。在此过程中,气流流动顺畅, 不易受到第一蜗壳出口102的影响。
可选地,第二引风部162和第二出风部142之间的距离呈逐渐增大设置, 从而使得第二补缺部161的靠近第二引风部162的一端与该第二引风部162 配合成蜗舌状,进而第二引风部162和第二出风部142之间形成第二风道105 的扩压段,有利于快速将气流吹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板130的第一出风部13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 风道板140的第二出风部142的延伸方向所成的夹角可以是大于或等于90°, 且小于或等于150°。如图7所示,图7中θ表示为第一风道板130的第一出 风部13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风道板140的第二出风部142的延伸方向所成的 夹角,即90°≤θ≤150°。所述夹角实际相当于第一蜗壳出口102的出风方 向和第二蜗壳出口103的出风方向所成的夹角。θ的具体取值可以是但不局限于: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 140°、145°。
由于所述θ小于150°,这样可使得第一蜗壳出口102的出风方向和第二 蜗壳出口103的出风方向并不处在风轮120的同一径向方向上的两端,进而 使得第一风道104和第二风道105的风道型线更接近于常规的蜗壳型线,进 而减少蜗壳出口对此两个风道的风道型线的影响,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气流流 动阻力,减少风量损失;并且,还可以避免第一蜗壳出口102和第二蜗壳出 口103占用风机模块100的沿风轮120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例如,第一蜗壳 出口102朝风机模块100的前侧开放时,则第二蜗壳出口103相对处在风机 模块100的后下方而不是正后方,如此风机模块10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就可 以设计地相对较小,有利于减少风机模块100的体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板130还包括第一蜗舌部133,第一蜗舌部133 自第一弧部131的用于与第一补缺部151对接的一端朝外延伸,第一蜗舌部 133与第二出风部142的末端之间形成第二蜗壳出口103。当风机模块100处 在第二出风模式时,第一风道板130的第一蜗舌部133的内端与第二风道补 板160的第二引风部162的末端对接,从而可延长第二风道105的出口端的 距离,使得气流从第二风道105吹出后,可继续顺沿第一蜗舌部133附壁流 动,进而经第一蜗舌部133引导从第二蜗壳出口103吹出,改善第二蜗壳出 口103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板130的第一蜗舌部133可以设置为与第二风道补 板160的第二引风部162同向延伸。但在此考虑到,风机模块100通常将第 二蜗壳出口103设置为与室外连通,从而需要从室外排放。而用于连通第二 蜗壳出口103和室外的风管通常处在低于或齐平于第二蜗壳出口103的位置, 所以,为了方便第二蜗壳出口103的气流经风管向室外导出,可选将第一风 道板130的第一蜗舌部133设置为相对第二风道补板160的第二引风部162 朝下倾斜,从而使得第一蜗舌部13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风道板140的第二出 风部142一同朝下延伸,进而有利于将气流朝下引导吹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风道板140还包括第二蜗舌部143,第二蜗舌部143 自第二弧部141的用于与第二补缺部161对接的一端朝外延伸,第二蜗舌部 143与第一出风部132的末端之间形成第一蜗壳出口102。当风机模块100处 在第一出风模式时,第二风道板140的第二蜗舌部143的内端与第一风道补 板150的第一引风部152的末端对接,从而可延长第一风道104的出口端的 距离,使得气流从第一风道104吹出后,可继续顺沿第二蜗舌部143附壁流 动,进而经第二蜗舌部143引导从第一蜗壳出口102吹出,改善第一蜗壳出 口102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还可以将第二风道板140的第二蜗舌部143设置为与第一风 道补板150的第一引风部152同向延伸。如此,可以使得第一蜗壳出口102 呈扩口状设置,从经第一蜗壳出口102吹出的气流可以向前扩散吹出,有利 于增大风机模块100向前送风的送风范围。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蜗壳110的结构可以根据风道需要进行合 理设计。在本实施例中,蜗壳110包括底壳111和盖合在该底壳111上的壳盖 112,底壳111和壳盖112围合形成供风轮120安装的腔体。其中,在底壳111 设置有供风轮120的电机171安装的安装槽;壳盖112设置有与风轮120的 相对的蜗壳入口101。第一风道板130可形成在底壳111或壳盖112上,亦或 者,第一风道板130的一部分形成在底壳111上,另一部分则形成在壳盖112 上。同样地,第二风道板140可形成在底壳111或壳盖112上,亦或者,第二 风道板140的一部分形成在底壳111上,另一部分则形成在壳盖112上
在一实施例中,底壳111和壳盖112其中一者沿其厚度方向贯通有供第一 风道补板150活动的第一活动槽106,另一者则同向贯通有供第二风道补板 160活动的第二活动槽107。具体在此,底壳111设置有第一活动槽106,第 一风道补板150可活动地穿插在第一活动槽106上;壳盖112设置有第二活 动槽107,第二风道补板160可活动地穿插在第二活动槽107上。
当将第一风道补板150自第一活动槽106沿风轮120的轴向朝靠近壳盖 112的方向移动时,可使得第一风道补板150移入蜗壳110内,直到第一风道 补板150的内侧边与壳盖112的内壁面接触配合时,从而第一风道补板150 从其第一歇位切换到第一工位。反之,当将第一风道补板150自第一活动槽 106沿风轮120的轴向朝远离壳盖112的方向移动时,可将第一风道补板150 从蜗壳110内至少部分移出蜗壳110外,从而第一风道补板150从第一工位 切换回到其第一歇位移动。
同样地,当将第二风道补板160自第二活动槽107沿风轮120的轴向朝 靠近底壳111的方向移动时,可使得第二风道补板160移入蜗壳110内,直到 第二风道补板160的内侧边与底壳111的内壁面接触配合时,从而第二风道 补板160从其第二歇位切换到第二工位。反之,当将第二风道补板160自第 二活动槽107沿风轮120的轴向朝远离底壳111的方向移动时,可将第二风 道补板160从蜗壳110内至少部分移出蜗壳110外,从而从而第二风道补板 160从第二工位切换回到其第二歇位移动。
基于上述实施例,可选地,第一风道补板150的沿风轮120的轴向方向 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活动槽106到壳盖112之间的距离。如此,当第一 风道补板150移动到第一工位时,第一风道补板150不能完全伸入到蜗壳110 内,也就是说,第一风道补板150的其中一部分是伸入到蜗壳110内,以与 第一风道板130围合成第一风道104;而第一风道补板150的另一部则保持插 置在第一活动槽106中,或者从第一活动槽106伸出到蜗壳110外,这样可以利用第一风道补板150封堵第一活动槽106,避免风机模块100在第一出风 模式下第一风道104内的气流从第一活动槽106向外泄漏出去。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补板150处在所述第一歇位时,第一风道补板150 封堵第一活动槽106。在风机模块100工作于第二出风模式时,第一风道补板 150处在所述第一歇位,由第一风道补板150封堵了第一活动槽106,从而可 避免第二风道105内的气流经第一活动槽106朝外泄漏出去,提高第二风道 105的密封性。当然,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其他与第一风道补板150联动的 结构封堵第一活动槽106。
在又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二风道补板160的沿风轮120的轴向方向 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活动槽107到底壳111之间的距离。如此,当第二 风道补板160移动到第二工位时,第二风道补板160不能完全伸入到蜗壳110 内,也就是说,第二风道补板160的其中一部分是伸入到蜗壳110内,以与 第二风道板140围合成第二风道105;而第二风道补板160的另一部则保持插 置在第二活动槽107中,或者从第二活动槽107伸出到蜗壳110外,这样可以利用第二风道补板160封堵第二活动槽107,避免风机模块100在第二出风 模式下第二风道105内的气流从第二活动槽107向外泄漏出去。
进一步地,第二风道补板160处在所述第二歇位时,第二风道补板160 封堵第二活动槽107。在风机模块100工作于第一出风模式时,第二风道补板 160处在所述第二歇位,由第二风道补板160封堵了第二活动槽107,从而可 避免第一风道104内的气流经第二活动槽107朝外泄漏出去,提高第一风道 104的密封性。当然,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其他与第二风道补板160联动的 结构封堵第二活动槽107。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风机模块100还包括两个驱动组件170,其中一 个驱动组件170与第一风道补板150连接,另一个驱动组件170与第二风道 补板160连接,以使第一风道补板150和第二风道补板160可独立活动。
对于驱动组件170的结构类型,可选地,驱动组件170包括电机171、齿 轮172及齿条173;电机171安装于蜗壳110上;齿轮172固定在电机171的 电机171轴上;齿条173固定在第一风道补板150或第二风道补板160上, 并与齿轮172啮合。具体地,其中一个驱动组件170的齿条173设置在第一 风道补板150上,并沿风轮120的轴向延伸;另一个驱动组件170的齿条173 则设置在第二风道补板160上,并沿风轮120的轴向延伸。蜗壳110还在第 一活动槽106和/或第二活动槽107的侧部设有避让齿条173的避让缺口108。
在另一实施例中,与上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风机模块100包括驱动 组件170和联动组件(图中没有示出);其中,第一风道补板150通过所述 联动组件与第二风道补板160连接;驱动组件170与第一风道补板150或第 二风道补板160连接,以在驱动组件170驱动第一风道补板150活动到第一 工位时,通过所述联动组件将第二风道补板160带动到所述第二歇位。这样 可以减少驱动组件170的数量。
具体说来,驱动组件170与第一风道补板150和第二风道补板160其中 一者连接。所述联动组件可以包括推杆,该推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风道补 板150和第二风道补板160,在驱动组件170驱动第一风道补板150活动到第 一工位时,第一风道补板150通过所述推杆将第二风道补板160推出到第二 歇位;反之,在驱动组件170驱动第一风道补板150活动到第一歇位时,则 第一风道补板150通过所述推杆将第二风道补板160拉入到第二工位。当然, 所述联动组件并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换气装置的实施例,换气装置200包括壳体210和风 机模块100;其中,壳体210设有进风口211、第一送风口212及第二送风口 213;风机模块100安装于壳体210内。风机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 施例。由于本换气装置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 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风机模块100的蜗壳入口101与进风口211连通,风 机模块100的第一蜗壳出口102与第一送风口212连通,风机模块100的第 二蜗壳出口103与第二送风口213连通。
对于换气装置200而言,进风口211和第一送风口212可用于与室内连 通,而第二送风口213用于与室外连通。如此,可使得换气装置200具有室 内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其中,在所述室内风模式下,将风机模块100切换到 第一出风模式,室内空气经换气装置200的进风口211进入到风机模块100 内,然后经风机模块100的第一风道104、第一蜗壳出口102流到第一送风口 212,最后从第一送风口212吹出到室内,实现室内风循环。在所述排风模式下,则将风机模块100切换到第二出风模式,室内空气经换气装置200的进 风口211进入到风机模块100内,然后经风机模块100的第二风道105、第二 蜗壳出口103流到第二送风口213,最后从第二送风口213吹出到室外,从而 可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211和第一送风口212可用于与室内连 通,而第二送风口213也可用于与室外连通。如此,可使得换气装置200具 有两种不同的室内风模式。其中,在其中一种室内风模式下,将风机模块100 切换到第一出风模式,室内空气经换气装置200的进风口211进入到风机模 块100内,然后经风机模块100的第一风道104、第一蜗壳出口102流到第一 送风口212,最后从第一送风口212吹出到室内,实现向室内的其中一方位送 风。在另一种室内风模式下,将风机模块100切换到第一出风模式,室内空 气经换气装置200的进风口211进入到风机模块100内,然后经风机模块100 的第二风道105、第二蜗壳出口103流到第二送风口213,最后从第二送风口 213吹出到室内,实现向室内的另一方位送风。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11和第一送风口212可用于与室内连通,而第 二送风口213用于与室外连通,使得换气装置200具有室内风模式和排风模 式。此外,为了使得换气装置200还具有新风功能,可选地,壳体210还设 有旁通风道214和分隔板220,分隔板220可将旁通风道214分隔为连通进风 口211和蜗壳入口101的室内腔214a,以及连通第二送风口213和第二蜗壳 出口103的室外腔214b;该分隔板220相对壳体210可活动而在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工作位置,室内腔214a和室外腔214b不 连通;在所述避让位置,室内腔214a和室外腔214b连通。通过在换气装置 200内设置旁通风道214和分隔板220,可使得换气装置200除了具有室内风 模式和排风模式之外,还具有新风模式。其中:
在所述室内风模式下,打开进风口211,并将分隔板220活动到工作位置, 使得分隔板220将旁通风道214分隔为室内腔214a和室外腔214b;与此同时, 将风机模块100切换到第一出风模式,从而进风口211与旁通风道214的室 内腔214a、风机模块100的蜗壳入口101、第一风道104、第一蜗壳出口102 及第一送风口212连通形成室内风风路。如此,室内风从进风口211进入后, 将经该室内风路吹回到室内,实现室内风循环。
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打开进风口211,并将分隔板220活动到工作位置, 使得分隔板220将旁通风道214分隔为室内腔214a和室外腔214b;与此同时, 将风机模块100切换到第一出风模式,从而进风口211与旁通风道214的室 内腔214a、风机模块100的蜗壳入口101、第二风道105、第二蜗壳出口103、 旁通风道214的室外腔214b、第二送风口213连通成排风风路。如此,室内 风从进风口211进入后,将经该排风风路排出到室外,实现将室内空气排出 到室外。
在所述新风模式下,关闭进风口211,并将分隔板220活动到避让位置, 使得旁通风道214的室内腔214a和室外腔214b连通;与此同时,将风机模 块100切换或保持在第一出风模式,从而第一送风口212与旁通风道214、风 机模块100的蜗壳入口101、第一风道104、第一蜗壳出口102及第一送风口 212连通形成新风风路。如此,室外新风可以从第一送风口212进入,然后将 经该新风风路吹回到室内,实现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200还包括进风阀230,进风阀230设置在进风 口211处,用于开关进风口211。进风阀230可以单独配置有驱动电机241, 以通过该驱动电机241单独驱动进风阀230转动而开关进风口211。分隔板 220也可以单独配置有驱动电机241,以通过该驱动电机241单独驱动分隔板 220转动而在分隔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在此可选地,进风阀230和分隔板220联动设置,以在进风阀230打开 进风口211时,带动分隔板220切换到所述工作位置。如此,可以减少使用 驱动电机241的数量,降低换气装置200的成本。具体地,壳体210上设置 有旋转轴240;进风阀230和所述隔板分设在旋转轴240的相对两侧,且均与 旋转轴240连接固定。其中,旋转轴240位于进风口211的下侧边。进风阀 230的下侧边与旋转轴240固定连接;分隔板220设置在所述进风腔内,分隔 板220的上侧边与旋转轴240固定连接。
当驱动进风阀230朝外转动而打开进风口211时,分隔板220相对朝上 翻转而活动到工作位置;此时,如果风机模块100切换到第一出风模式,则 可使得换气装置200按照所述室内风模式运行;而如果风机模块100切换到 第二出风模式,则可使得换气装置200按照所述排风模式运行。当驱动进风 阀230朝内转动而关闭进风口211时,分隔板220相对朝下翻转而活动到避 让位置;此时,将风机模块100切换到第一出风模式,可使得换气装置200按照所述新风模式运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包括风机模块100, 风机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调节设备采用了上述 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 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空调器或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包括换气装置200, 换气装置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调节设备采用了上述 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 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空调器或空气净化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 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 围内。

Claims (21)

1.一种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模块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设有蜗壳入口、第一蜗壳出口及第二蜗壳出口;
风轮,所述风轮设在所述蜗壳内;所述蜗壳还设有位于所述风轮两侧的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
第一风道补板,所述第一风道补板具有遮挡在风轮和第二风道板之间以与所述第一风道板围成连通该第一蜗壳出口的第一风道的第一工位,以及至少部分撤出所述第一工位的第一歇位,所述第一风道补板相对所述蜗壳可活动而在第一工位和第一歇位之间切换;以及
第二风道补板,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具有遮挡在风轮和第一风道板之间以与所述第二风道板围成连通该第二蜗壳出口的第二风道的第二工位,以及至少部分撤出所述第二工位的第二歇位,所述第二风道补板相对所述蜗壳可活动而在第二工位和第二歇位之间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第一弧部及自所述第一弧部的一端沿所述风轮的切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出风部;
所述第一风道补板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弧部的另一端对接以包围所述风轮的第一补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补缺部朝所述第一蜗壳出口延伸的第一引风部,所述第一引风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出风部限定出第一风道的出口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第二弧部及自所述第二弧部的一端沿所述风轮的切线方向伸出的第二出风部;
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弧部的另一端对接以包围所述风轮的第二补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补缺部朝所述第二蜗壳出口延伸的第二引风部,所述第二引风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出风部限定出第二风道的出口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的第一出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风道板的第二出风部的延伸方向所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或等于150°。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还包括第一蜗舌部,所述第一蜗舌部自所述第一弧部的用于与所述第一补缺部对接的一端朝外延伸,所述第一蜗舌部与所述第二出风部的末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蜗壳出口。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板还包括第二蜗舌部,所述第二蜗舌部自所述第二弧部的用于与所述第二补缺部对接的一端朝外延伸,所述第二蜗舌部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末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蜗壳出口。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底壳和盖合在该底壳上的壳盖;所述底壳和所述壳盖其中一者沿其厚度方向贯通有供第一风道补板活动的第一活动槽,另一者则同向贯通有供第二风道补板活动的第二活动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风道补板的沿所述风轮的轴向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所述第一活动槽到所述壳盖之间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风道补板的沿所述风轮的轴向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所述第二活动槽到所述底壳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补板处在所述第一歇位时,所述第一风道补板封堵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或,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处在所述第二歇位时,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封堵所述第二活动槽。
11.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模块包括两个驱动组件,其中一个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风道补板连接,另一个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风道补板连接,以使使所述第一风道补板和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可独立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蜗壳上;
齿轮,所述齿轮固定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以及
齿条,所述齿条固定在所述第一风道补板或第二风道补板上,并与所述齿轮啮合。
13.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模块还包括驱动组件和联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风道补板通过所述联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风道补板连接;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风道补板或第二风道补板连接,以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风道补板活动到第一工位时,通过所述联动组件将所述第二风道补板带动到所述第二歇位。
14.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第一送风口及第二送风口;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机模块,所述风机模块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其中:
所述风机模块的蜗壳入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第一蜗壳出口与所述第一送风口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第二蜗壳出口与所述第二送风口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送风口用于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二送风口用于与室外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旁通风道和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可将所述旁通风道分隔为连通所述进风口和蜗壳入口的室内腔,以及连通所述第二送风口和第二蜗壳出口的室外腔;该分隔板相对壳体可活动而在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其中:
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室内腔和所述室外腔不连通;
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室内腔和所述室外腔连通。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装置还包括用于开关所述进风口的进风阀,所述进风阀和所述分隔板联动设置,以在所述分隔板切换到所述工作位置时,带动所述进风阀打开所述进风口。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旋转轴;所述进风阀和所述隔板分设在所述旋转轴的相对两侧,且均与所述旋转轴连接固定。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装置具有室内风模式、新风模式及排风模式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其中:
在所述室内风模式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旁通风道的室内腔、所述风机模块的蜗壳入口、第一风道、第一蜗壳出口及第一送风口连通形成室内风风路;
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口与所述旁通风道、所述风机模块的蜗壳入口、第一风道、第一蜗壳出口及第一送风口连通形成新风风路;
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旁通风道的室内腔、所述风机模块的蜗壳入口、第二风道、第二蜗壳出口、所述旁通风道的室外腔、第二送风口连通成排风风路。
20.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机模块;或者,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3至19任意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空调器或空气净化器。
CN202111481586.4A 2021-12-03 2021-12-03 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Pending CN1162939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1586.4A CN116293920A (zh) 2021-12-03 2021-12-03 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1586.4A CN116293920A (zh) 2021-12-03 2021-12-03 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93920A true CN116293920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27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81586.4A Pending CN116293920A (zh) 2021-12-03 2021-12-03 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9392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9074B (zh) 空调器
CN109974084B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5260132U (zh) 换气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2165999A1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2555991A (zh) 风机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6293920A (zh) 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CN216522026U (zh) 风机模块、换气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6080287U (zh) 出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柜机
CN212005942U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211345537U (zh) 空调柜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944529U (zh) 空调器
CN210511918U (zh) 空调柜机
CN111140921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09223U (zh)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1172401U (zh) 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CN214198904U (zh) 风机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303731A (zh) 空调柜机
CN218328354U (zh) 取暖送风装置
CN219913393U (zh) 出风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913233U (zh) 空调器
CN221076593U (zh) 一种结构紧凑型多出风口浴霸
CN219913235U (zh) 空调器
CN211316362U (zh) 整体式空调
CN221172403U (zh) 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