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233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233U
CN219913233U CN202321661528.4U CN202321661528U CN219913233U CN 219913233 U CN219913233 U CN 219913233U CN 202321661528 U CN202321661528 U CN 202321661528U CN 219913233 U CN219913233 U CN 2199132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opening
supply opening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6152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杰
毛先友
丁鹏垒
张滔
宗攀
王贵忠
王海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6152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2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2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2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部件和贯流风机,壳体部件上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贯流风机设于壳体部件内,贯流风机与第一送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一送风通道,贯流风机与第二送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二送风通道。贯流风机的轴向和第一送风口的长度方向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贯流风机与第一送风口的高度位置对应,第二送风口高于和/或低于贯流风机。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并且通过一个贯流风机为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送风,可增大空调器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提升空调器的出风覆盖面积,而且可以降低空调器的结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立式空调中,通常在空调器的前部中央设置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出风口,采用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贯流风机向出风口送风,并通过在出风口设置上下导风的导风叶、以及左右导风的导风板来增大送风范围,但是此种空调器的出风覆盖范围仍然比较有限,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设置一个贯流风机实现不同高度的送风口出风,从而可以增大送风范围,而且可以节省风机的使用数量,降低空调器的结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上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壳体部件内,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第一送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一送风通道,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第二送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二送风通道;其中,所述贯流风机的轴向和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长度方向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高度位置对应,所述第二送风口高于和/或低于所述贯流风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可增大空调器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提升空调器的出风覆盖面积。并且通过一个贯流风机为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送风,无需针对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分别单独提供风机,从而降低空调器的结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除此之外,将贯流风机的高度范围与第一送风口的高度范围设置为基本一致,并将第二送风口设置为高于或低于贯流风机,从而使得第一送风口可以充分利用贯流风机的出风,且第二送风口可以利用其它空间,使得整机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可以有效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相对所述第一送风口可运动,且用于开关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开关门上具有多个第一通风孔;和/或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运动设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处,且用于调节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具有多个第二通风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相对所述第二送风口可运动,且用于开关所述第二送风口;和/或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运动设于所述第二送风口处,且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送风口的送风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于所述壳体部件内且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贯流风机和所述第一送风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口分别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包括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送风通道包括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对应贯流风机,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对应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二风道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顶部和/或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上下两端中的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一敞口,所述第二风道的朝向第一敞口的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二敞口,所述第一敞口和所述第二敞口相对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口为两个且沿横向间隔开,所述第一风道包括两个出风支路,两个所述出风支路的入口汇聚至所述贯流风机,两个所述出风支路的出口分别朝向两个所述第一送风口的方向延伸,且使两个所述出风支路的出口与两个所述第一送风口分别对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出风支路的上下两端中的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端面均敞开以连通所述第二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阀门部件,所述阀门部件用于放通或阻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连通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门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二风道内转动的转动门,所述转动门在放通所述连通位置的第一位置和阻断所述连通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风感部件,所述风感部件包括具有通风孔的风感件,所述风感件具有遮挡状态和放开状态,所述风感件为第一开关门或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开关门在所述遮挡状态下关闭所述第一送风口且在所述放开状态下打开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遮挡状态下遮挡所述第一送风口且在所述放开状态下调节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其中,所述空调器至少具有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在所述第一送风状态下,所述阀门部件放通所述连通位置,且所述风感件为所述遮挡状态,在所述第二送风状态下,所述阀门部件阻断所述连通位置,且所述风感件为所述放开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所示的A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第二送风状态的整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第一送风状态的整体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感件处于放开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感件处于遮挡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出风框和贯流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风机的俯视角剖视图;
图10是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出风框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出风框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阀门部件阻断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连通位置时第二出风框隐藏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图14所示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阀门部件放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连通位置时第一出风框隐藏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图16所示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阀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图19所示的B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另一个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图21所示的C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第一送风通道S1;第二送风通道S2;
壳体部件1;第一送风口11;第二送风口12;止挡结构13;前壳体1a;后箱体1b;
第一导风板6;第二通风孔61;第一导风叶片21;第二导风板22;第二导风驱动器221;连杆222;
风道组件3;第一出风框31;第一风道3a;出风支路31a;第一出风口311;第一敞口312;气流进口313;挡位结构314;分隔件315;
第二出风框32;第二风道3b;第二出风口321;第二敞口322;安装槽323;连接耳324;第一搭接部325;第二搭接部326;
贯流风机4;蜗壳41;
阀门部件5;驱动器51;转动门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壳体部件1和贯流风机4,壳体部件1上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贯流风机4设于壳体部件1内,壳体部件1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贯流风机4提供流动的气流,贯流风机4与第一送风口11之间连通有第一送风通道S1,贯流风机4向第一送风通道S1提供气流,空调器100的第一送风口11出风;贯流风机4与第二送风口12之间连通有第二送风通道S2,贯流风机4向第二送风通道S2提供气流,空调器100的第二送风口12出风。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上下方向是以空调器100正常工作时的坐标为参考系,如附图1所示方位。本文中所述的“上下方向”可以是竖直方向,也可以为倾斜于竖直方向的倾斜方向,因而本文所述的“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当作广义理解,即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的高度位置不一致,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可以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还可沿倾斜于竖直方向的倾斜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1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二送风口12也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例如,第一送风口11的正上方或斜上方设置有第二送风口12,和/或第一送风口11的正下方或斜下方设有第一送风口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实现不同高度的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出风,从而增大在高度方向上的整体送风范围,提升空调器100的出风覆盖面积。并且通过一个贯流风机4为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送风,无需针对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分别单独提供风机,从而降低空调器100的结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通道S1和第二送风通道S2可以相互独立设置,也可相互连通,第一送风通道S1和第二送风通道S2的布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示例性地,当第一送风通道S1第二路径相互独立设置,贯流风机4向第一送风通道S1和第二送风通道S2分别独立送风。再或者,示例性地,当第一送风通道S1和第二送风通道S2相互连通,贯流风机4向第二送风通道S2送风,气流经过第二送风通道S2流向第一送风通道S1。又或者,示例性地,当第一送风通道S1和第二送风通道S2相互连通,贯流风机4向第一送风通道S1送风,气流经过第一送风通道S1流向第二送风通道S2。还或者,示例性地,当第一送风通道S1和第二送风通道S2相互连通,贯流风机4向第一送风通道S1和第二送风通道S2同时送风,且进入第一送风通道S1的风和进入第二送风通道S2的风可以在二者的连通处相互流通,等等。
如图3所示,贯流风机4的轴向和第一送风口11的长度方向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贯流风机4与第一送风口11的高度位置对应,第二送风口12高于和/或低于贯流风机4。当第二送风口12为一个时,可选地,第二送风口12高于贯流风机4,或者,第二送风口12低于贯流风机4。当第二送风口12为多个时,可选地,所有第二送风口12均高于贯流风机4,或者,所有第二送风口12均低于贯流风机4,再或者,若干第二送风口12高于贯流风机4,其余的第二送风口12低于贯流风机4。
值得说明的是,本文中“贯流风机4与第一送风口11的高度位置对应”当作广义理解,贯流风机4与第一送风口11可以为正对,还可为大致对应,例如第一送风口11的上边沿与贯流风机4的上端平齐或者上下错开一点,第一送风口11的下边沿与贯流风机4的下端平齐或者上下错开一点。由此,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可制造性,并降低装配难度,提升空调器100的生产制造效率。
由此,通过设置贯流风机4的轴向和第一送风口11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且贯流风机4与第一送风口11的高度位置对应,从而保证第一送风口11可以充分利用贯流风机4的出风,保证第一送风口11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较大,且减少气流流失,满足送风量要求。而通过设置第二送风口12高于和/或低于贯流风机4,一方面,使得第一送风口11与贯流风机4的对应关系不受第二送风口12的影响,保证第一送风口11的高度能够充分利用贯流风机4的高度,保证第一送风口11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较大且送风有效,满足送风量需求;另一方面,至少有一个第二送风口12的位置高于贯流风机4和/或至少有一个第二送风口12的位置低于贯流风机4,可以利用其它空余空间实现出风,从而提升空调器100在上下方向上的可送风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可增大空调器100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提升空调器100的出风覆盖面积。并且通过一个贯流风机4为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送风,无需单独设置单独为第二送风口12提供气流的风机,从而降低空调器100的结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除此之外,将贯流风机4的轴向与第一送风口11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第一送风口11充分利用贯流风机4的出风,保证第一送风口11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较大,且减少气流流失,满足送风量要求。
值得说明的是,空调器100的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空调一体机或者空调分体机,空调一体机可以包括窗式空调或移动空调等,空调分体机可以包括空调竖挂机或空调柜机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开关门(图未示出),第一开关门相对第一送风口11可运动,且用于开关第一送风口11,第一开关门上具有多个第一通风孔。当第一开关门关闭第一送风口11时,此时流向第一送风口11的气流经过第一通风孔出风,气流被分散为多股微小气流,改善直接吹拂到人体,实现低风感送风,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当第一开关门避让打开第一送风口11时,流向第一送风口11的大部分气流或者全部气流从第一送风口11直接送出,小部分气流或者没有气流从第一通风孔送出,总之,第一送风口11整体呈现不受第一通风孔影响的直接出风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开关门,空调器100可经由第一通风孔进行低风感送风,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示例性地,第一开关门可以为滑动或平移形式,或者,第一开关门还可以有驱动臂驱动沿设定轨迹运动,以实现开关动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导风板6,第一导风板6可运动设于第一送风口11处,且用于调节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方向,第一导风板6上具有多个第二通风孔61。示例性地,第一导风板6可以具有与送风方向呈锐角或钝角的导风状态(例如图6所示)、以及遮挡第一送风口11的遮挡状态(例如图7所示)。当第一导风板6处于导风状态时(例如图6所示),此时流向第一送风口11的气流沿第一导风板6的表面送出,第一导风板6起到导风作用,即第一导风板6可将从第一送风口11流出的气流导向不同方向,提升气流的覆盖面积。当第一导风板6处于遮挡状态时(结合图7和图2),此时流向第一送风口11的至少部分气流穿过第一导风板6上的第二通风孔61出风,从第二通风孔61处流出的气流被分散为多股微小气流,实现低风感送风。
示例性地,每个第一送风口11处的第一导风板6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一送风口11处的全部第一导风板6可以完全覆盖第一送风口11,也可以并无法完全覆盖第一送风口11。例如,当第一送风口11处的第一导风板6为一个且第一导风板6的面积较大时,第一导风板6在遮挡状态下可以完全或大致覆盖第一送风口11。又例如,当第一导风板6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导风板6可以沿第一送风口11的宽度方向排列,每个第一导风板6的长度方向沿第一送风口11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导风板6在遮挡状态下可以依次搭接以完全或大致覆盖第一送风口11。示例性地,第一导风板6可以设置为绕平行于自身长度方向的轴线可转动的形式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0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导风叶片21,第一导风叶片21为多个,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沿第一送风口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即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送风口11处,第一导风叶片21转动角度即可对第一送风口11流出的气流进行导向。示例性地,第一导风叶片21可对气流朝向上方或下方导向。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也可以通过连杆连接以同步转动等,这里不作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在第一送风口11处可只设置第一开关门和第一导风板6中的一个,也可在第一送风口11处既设置第一开关门又设置第一导风板6,相互组合使用。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送风口11处设置相对第一送风口11可运动的第一开关门,第一开关门用于开关第一送风口11,第一开关门上具有多个第一通风孔,且在第一送风口11处设置有第一导风板6,第一导风板6可运动设于第一送风口11处,且用于调节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方向,第一导风板6上具有多个第二通风孔6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第一送风口11具有直接出风模式、定向出风模式、低风感出风模式等多种送风模式,提升空调器100的功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开关门(图未示出),第二开关门相对第二送风口12可运动,且用于开关第二送风口12。当第二开关门关闭第二送风口12时,此时流向第二送风口12的气流被第二开关封堵,流向第二送风口12的大部分气流或者全部气流不能从第一送风口11流出;当第二开关门避让打开第二送风口12时,流向第二送风口12的大部分气流或者全部气流从第二送风口12直接送出。通过设置第二开关门,可控制第二送风口12的出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2可运动设于第二送风口12处,且用于调节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方向,第二导风板22可将从第二送风口12流出的气流导向不同方向,提升气流的覆盖面积。
示例性地,空调器100包括多个第二导风板22,多个第二导风板22沿第二送风口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导风板22可转动的设置,第二导风板22转动角度可对第二送风口12流出的气流进行导向。示例性地,第二导风板22可对气流朝向左方、右方导向,或者,第二导风板22还可对气流朝向上方或下方导向。多个第二导风板22与连杆222相连,连杆222可带动多个第二导风板22同步转动,第二导风驱动器221用于驱动其中一个第二导风板22转动,在连杆222的作用下多个第二导风板22可同步转动,多个第二导风板22共同对气流进行导向。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在第二送风口12处可只设置第二开关门和第二导风板22中的一个,也可在第二送风口12处既设置第二开关门又设置第二导风板22,相互组合使用。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送风口12处设置有相对第二送风口12可运动的第二开关门,第二开关门用于开关第二送风口12,且在第二送风口12处还设置有第二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2相对第二送风口12可运动,第二导风板22用于调节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风道组件,风道组件设于壳体部件1内且限定出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第一风道3a与贯流风机4和第一送风口11分别连通,第二风道3b与第一风道3a和第二送风口12分别连通。其中,第一送风通道S1包括第一风道3a,第二送风通道S2包括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
贯流风机4向第一风道3a提供气流,第一风道3a向第二风道3b提供气流,当贯流风机4向第一风道3a提供气流时,部分气流经过第一风道3a从第一送风口11流出,另外部分气流从第一风道3a流向第二风道3b并最终从第二送风口12流出。由此,利用第一风道3a向第二风道3b提供气流,仅需设置单个贯流风机4即可实现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同时出风,简化了结构,降低了装配难度,节约制造成本。
可选地,第一风道3a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一送风口11与第一风道3a可为一一对应设置,也可为多个第一送风口11与一个第一风道3a连通。第一风道3a的数量和布置形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可选地,第二风道3b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二送风口12与第二风道3b可为一一对应设置,也可为多个第二送风口12与一个第二风道3b连通。第二风道3b的数量和布置形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风道3a的入口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对应贯流风机4,第一风道3a的入口和第一送风口11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且贯流风机4与第一送风口11的高度位置对应,保证贯流风机4的送风充分进入第一风道3a,减少气流流失,满足送风量要求。第一风道3a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贯流风机4的送风直接沿第一风道3a送至第一送风口11,降低气流损失。第一风道3a的出口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对应第一送风口11,保证第一送风口11充分利用第一风道3a的出风,保证第一送风口11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较大,且减少气流流失,满足送风量要求。
第二风道3b设于第一风道3a的顶部和/或底部。可选地,第二风道3b可为一个,第二风道3b也可为多个。第二风道3b可设置在第一风道3a的顶部,第二风道3b也可设置在第一风道3a的底部,当第二风道3b为多个时,若干个第二风道3b可设置在第一风道3a的顶部,其余的第二风道3b可设置在第一风道3a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风道3a的上下两端中的朝向第二风道3b的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一敞口312,第二风道3b的朝向第一敞口312的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二敞口322,第一敞口312和第二敞口322相对且连通,第一敞口312和第二敞口322共同将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连通,第一风道3a内的气流可经过第一敞口312和第二敞口322流入第二风道3b。
可选地,当第二风道3b设于第一风道3a的顶部时,第一风道3a的上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一敞口312,第二风道3b的下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二敞口322;或者,当第二风道3b设于第一风道3a的底部时,第一风道3a的下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一敞口312,第二风道3b的上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二敞口322;又或者,当第二风道3b为多个且部分位于第一风道3a的顶部,部分位于第一风道3a的底部时,第一风道3a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敞开以形成为第一敞口312,位于第一风道3a顶部的第二风道3b的下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二敞口322,位于第一风道3a底部的第二风道3b的上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二敞口32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送风口11为两个且沿横向间隔开,提升空调器100在横向上的送风范围,提升空调器100的出风覆盖面积。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送风口11为两个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不但可实现上下部出风,还可实现左右方向出风,空调器100的送风能力强,空调器100的出风覆盖范围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1所示,第一风道3a包括两个出风支路31a,两个出风支路31a的入口汇聚至贯流风机4,两个出风支路31a的出口分别朝向两个第一送风口11的方向延伸,且使两个出风支路31a的出口与两个第一送风口11分别对应连通。贯流风机4的送风被两个出风支路31a分流,分别流向两个第一送风口11,再从两个第一送风口11流出。通过将第一风道3a设置为两个出风支路31a,提升气流的流动性,使得两个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量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两个出风支路31a沿左右方向排列,两个出风支路31a的出口与两个第一送风口11一一对应,气流进入第一风道3a后,被两个出风支路31a分流,分别流向两个第一送风口11,再从两个第一送风口11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0所示,每个出风支路31a的上下两端中的朝向第二风道3b的端面均敞开以连通第二风道3b。第一风道3a包括两个出风支路31a,因此出风支路31a朝向第二风道3b的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一敞口312,第一敞口312与第二敞口322连通从而使两个出风支路31a均用于第二风道3b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风道3b和第一风道3a均为一个,第二风道3b设于第一风道3a的顶部,第一风道3a包括两个出风支路31a,两个出风支路31a的上端面敞开以共同形成为第一敞口312,第二风道3b的下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二敞口322。贯流风机4向第一风道3a的送风被两个出风支路31a分流,部分从第一送风口11流出,另外部分沿出风支路31a的顶部进入第二风道3b,气流即可从第二送风口12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阀门部件5,阀门部件5用于放通或阻断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的连通位置。当阀门部件5放通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的连通位置时(例如图5所示),第一风道3a内的气流从第一送风口11流出,同时第一风道3a内的气流可经由连通位置进入第二风道3b,并从第二送风口12流出,空调器100可实现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同时出风。当阀门部件5阻断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的连通位置时(例如图4所示),第一风道3a内的气流从第一送风口11流出,第一风道3a内的气流无法通过连通位置供送至第二风道3b,此时仅有第一送风口11出风,第二送风口12不出风,空调器100可实现仅由第一送风口11出风。值得说明的是,阀门部件5控制第二送风口12是否出风,阀门部件5对第一送风口11是否出风不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一个贯流风机4为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送风,无需单独设置单独为第二送风口12提供气流的风机,从而降低空调器100的结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并且通过设置阀门部件5调节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之间的通断,可由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同时出风,也可仅由第一送风口11出风,空调器100可实现多种送风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8所示,阀门部件5包括在第一风道3a内转动的转动门52,转动门52在放通连通位置的第一位置和阻断连通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转动门52转动即可放通或阻断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的连通位置。转动门52的转动动作简单,便于驱动,可节省阀门部件5的制造成本,降低装配难度。而且转动门52始终在第二风道3b内运动,可改善占用第二风道3b的外部空间,改善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涉。且无论阀门部件5控制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之间放通还是阻断,由于转动门52始终在第二风道3b内运动,因此转动门52的运动并不会对第一风道3a内的气流流动造成阻碍,保证第一风道3a的正常送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阀门部件5还包括驱动器51,驱动器51用于驱动转动门52转动,阀门部件5的操作简单,便于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风道组件3包括第一出风框31和第二出风框32,第一出风框31内限定出第一风道3a,第二出风框32内限定出第二风道3b,第二出风框32设于第一出风框31的顶部。第一风道3a在第一出风框31上设置有第一敞口312,第一敞口312位于第一出风框31的顶部,第二风道3b在第二出风框32上设置有第二敞口322,第二敞口322位于第二出风框32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框31和第二出风框32为单独成型再相互装配形成风道组件3,便于风道组件3的加工,有利于工艺实现。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框31和第二出风框32为一体成型,提升风道组件3的整体性,增加风道组件3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出风框31与贯流风机4的蜗壳41连接。示例性地,第一出风框31与风机的蜗壳41一体成型,提升结构稳定性;或者,示例性地,第一出风框31与风机的蜗壳41为分体成型再相互装配,便于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阀门部件5设置在第二出风框32上,如图12-图18所示,转动门52为板状,转动门52在阻断连通位置的第二位置时,转动门52平放于第二风道3b的底部且遮挡第二敞口322,转动门52在放通连通位置的第一位置时,转动门52竖放于第二风道3b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10和图11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开设在第一出风框31上的第一出风口311,第一出风口311与第一风道3a连通,第一送风口11为两个,第一出风口311也为两个,两个第一出风口311与两个第一送风口11一一对应设置。如图4、图12和图13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开设在第二出风框32上的第二出风口321,第二出风口321与第二风道3b连通,且第二出风口321对应第二送风口12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两个第一出风口311分别设置在第一出风框31的左侧和右侧,气流进入第一风道3a后,被两个出风支路31a分流,分别流向两个第一出风口311,以使第一送风口11朝左前侧、右前侧出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开设在第一出风框31上的气流进口313,贯流风机4的出口与气流进口313连通,两个出风支路31a的入口均延伸至气流进口313。由此,仅需在气流进口313处设置单个贯流风机4,即可以实现两个出风支路31a的送风,从而可以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如图11所示,气流进口313设置在第一出风框31的后侧,气流进口313沿竖直方向延伸,气流进口313的上端与第二敞口322的间距小,便于气流从出风支路31a的顶部进入到第二风道3b内,提升气流的流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2-图17所示,第二敞口322位于第二出风框32的底部,第二敞口322朝向竖直方向开设,第二出风口321位于第二出风框32的前部上侧,第二出风口321朝向水平方向开设。气流从第一敞口312和第二敞口322形成的连通位置进入第二风道3b,并沿第二风道3b流动时,气流首先向上流动,再被导向朝向前方流动,从第二出风口321流出,第二出风口321被构造为朝向前侧出风。转动门52构造为与第二敞口322形状相匹配的板状,转动门52转动至水平时即将第二敞口322遮挡,阻断气流连通路径。转动门52放通从第一敞口312到第二敞口322的连通位置时,转动门52竖放于第二风道3b内,以降低对气流流动的干扰,减小对第二风道3b的出风的影响。第二敞口322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设置,第二出风口321的长度方向也沿左右方向设置。其中,第二敞口322的面积大于第二出风口321的面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出风风速,增加送风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出风框32包括前壁和位于前壁后侧的后壁,第二出风框32还包括连接在前壁和后壁之间的两个侧壁,前壁、后壁和两个侧壁之间共同限定出第二风道3b,前壁、后壁和两个侧壁的底端共同限定出第二敞口322。后壁的下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与前壁平行设置,后壁的上部的底端与后壁的下部顶端连接,后壁的上部的顶端位于前壁的正上方,后壁的上部自下而上朝向前方沿曲线逐渐延伸至前壁的顶端,前壁的顶端、后壁的上部顶端和两个侧壁共同限定出第二出风口321。气流从第一敞口312和第二敞口322的连通位置进入第二风道3b,并沿第二风道3b流动时,气流首先向上流动,再被后壁导向朝向前方流动,后壁的特殊结构可降低气流撞击第二风道3b的顶壁后产生的紊流,提升气流的流动性,从而提升第二出风框32的送风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转动门52的厚度一侧凸出有连接座,驱动器51包括电机,电机通过传动轴与连接座传动配合,以驱动转动门52转动。如图15所示,沿着从右到左的方向观察,驱动器51驱动转动门52顺时针转动至转动门52平放时,转动门52将第二敞口322遮挡(例如图14和图15所示);驱动器51驱动转动门52逆时针转动,转动门52避让第二敞口322(例如图16和图17所示)。如图16所示,转动门52在放通连通位置时,转动门52收纳在第二出风框32内,且此时转动门52沿上下方向延伸,流经转动门52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为竖直向上,转动门52的延伸方向与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即板状的转动门52与转动门52所在位置的气流流动方向平行,以降低对气流流动的干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第二出风框32的前壁面上具有朝向后方凹陷且朝向第二出风框32外敞开的安装槽323,驱动器51嵌设于安装槽323。由此,驱动器51可以完全不凸出于第二出风框32的前壁面,或者,如图15所示,驱动器51仅有很小的尺寸凸出于第二出风框32的前壁面,驱动器51安装在安装槽323内可减小占用第二出风框32的外部空间,改善驱动器51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涉、磕碰损坏的问题,并且将驱动器51收纳在安装槽323内可降低影响外部的气流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出风框31包括分隔件315,分隔件315沿竖直方向排列,分隔件315设置在第一风道3a内以将第一风道3a分隔为两个出风支路31a,分隔件315与第一出风框31的前侧板相连。相对应地,如图21和图22所示,嵌设于安装槽323的驱动器51位于分隔件315的正上方,安装槽323的布置位置可减少对从出风支路31a的顶部流进第二风道3b的气流的阻碍,提升气流流入第二风道3b的流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壳体部件1包括前壳体1a和后箱体1b,风道组件3和贯流风机4均设置在前壳体1a和后箱体1b形成的空间内。在前壳体1a上开设有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风道组件3与前壳体1a连接,以使第一出风口311对应第一送风口11设置,第二出风口321对应第二送风口12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出风框32上设置有第一搭接部325,第一搭接部325环绕第二出风口321设置且向前凸出于第二出风框32的前壁面。如图19-图20所示,在前壳体1a上设置有止挡结构13,止挡结构13环绕第二送风口12设置且朝向后箱体1b凸起,第一搭接部325止抵于止挡结构13,止挡结构13对第二出风框3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出风框32朝向前方窜动,提升第二出风框32的安装稳定性。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第二送风口12下方的止挡结构13包括相互连接的止挡部和托举部,止挡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托举部连接在止挡部的底端,托举部沿水平方向朝向后箱体1b延伸。第一搭接部325止挡在止挡部的后侧,止挡部可止挡第二出风框32朝前窜动,第一搭接部325搭在托举部的上表面,托举部可支撑第一搭接部325,进一步提升第二出风框32的安装稳定性。
而第二出风框32安装在第一出风框31的顶部,在第二出风框32的底部设置有凸出于第二敞口322边缘的第二搭接部326,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搭接部326环绕第二敞口322设置,第二搭接部326具有朝向第二敞口322外部凸出的水平部且朝向下方延伸的竖直部,第二搭接部326构造为台阶结构。如图10所示,在第一出风框31的顶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挡位结构314,两个挡位结构314构造为朝上凸起的凸条。
结合图20,第二搭接部326的水平部与挡位结构314的上表面接触,位于第二出风框32前侧的第二搭接部326的竖直部止挡在前侧的挡位结构314的前侧,位于第二出风框32后侧的第二搭接部326的竖直部止挡在后侧的挡位结构314的后侧,挡位结构314可止挡第二出风框32在前后方向上窜动,提升第二出风框32与第一出风框31的连接稳定性。除此之外,前侧的挡位结构314的长度与位于第二出风框32前侧的第二搭接部326的长度相同或接近,后侧的挡位结构314的长度与位于第二出风框32后侧的第二搭接部326的长度相同或接近,第二搭接部326为环形且外罩在挡位结构314外部还可止挡第二出风框32在左右方向上窜动,进一步提升第二出风框32与第一出风框31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装配时,可以首先将第二出风框32从上向下装配到第一出风框31上,第二搭接部326与挡位结构314相互配合,然后将风道组件3从后向前装配到前壳体1a上,第一搭接部325与止挡结构13相互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22所示,在第二出风框32的后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连接耳324,将风道组件3从后向前装配到前壳体1a上后,通过螺钉等紧固件穿过连接耳324与壳体部件1连接,即可将风道组件3与壳体部件1可靠且简便地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风感部件,风感部件包括具有通风孔的风感件,风感件具有遮挡状态和放开状态,风感件为第一开关门(此时,风感件上的通风孔可以为上述第一通风孔)或第一导风板6(此时,风感件上的通风孔可以为上述第二通风孔),第一开关门在遮挡状态下关闭第一送风口11且在放开状态下打开第一送风口11,第一导风板6在遮挡状态下遮挡第一送风口11且在放开状态下调节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方向。其中,第一开关门和第一导风板6可以参考上文实施例的介绍,这里不作赘述。
风感件在遮挡状态下,流向第一送风口11的大部分气流或者全部气流从经过通风孔出风,气流被分散为多股微小气流,改善直接吹拂到人体,实现低风感送风,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风感件在放开状态下,流向第一送风口11的大部分气流或者全部气流从第一送风口11直接送出。
空调器100至少具有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如图5所示,在第一送风状态下,阀门部件5放通连通位置,且风感件为遮挡状态,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同时出风,且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为低风感送风,空调器100呈现低风感大风量送风模式,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如图4所示,在第二送风状态下,阀门部件5阻断连通位置,且风感件为放开状态,仅有第一送风口11出风,且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直接送出,气流的覆盖面积大,换热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器100为立式空调器,第二送风口12为一个且位于壳体部件1的前表面的上部,第一送风口11为两个且左右间隔设置在壳体部件1的前部左右两侧,第一送风口11的上端高于壳体部件1的高度中心位置,第一送风口11的下端低于壳体部件1的高度中心位置。立式空调器的高度较高,第一送风口11的位置与人体躯干的高度一致,同时设置风感部件使第一送风口11处的气流经过通风孔出风,改善气流直接吹拂到人体,实现低风感送风,提升用户使用舒适性。而第二出风口321位于立式空调器的上部,第二出风口321高于人体的躯干,可直接进行送风,其位置高度不容易直接吹拂到人体,对用户造成的风感影响也较小,在改善直吹的同时,增加空调器100的出风范围或出风量,提升换热效率。
如图4和图6所示,当风感部件运动至敞开第一送风口11,且阀门部件5阻断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连通位置时,进入第一风道3a气流不能进入第二风道3b,全部气流都从壳体部件1的前部左右两侧的第一送风口11直接送出,立式空调器100呈现左右环抱送风模式,气流的覆盖面积大,换热效果好。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7所示,当风感部件运动至遮挡第一送风口11,且阀门部件5放通第一风道3a和第二风道3b连通位置时,进入第一风道3a的一部分气流通过通风孔送出,其余气流通过气流连通路径进入第二风道3b,第二送风口12也可出风,此时立式空调器100呈现低风感大风量送风模式,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上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
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壳体部件内,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第一送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一送风通道,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第二送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二送风通道;
其中,所述贯流风机的轴向和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长度方向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高度位置对应,所述第二送风口高于和/或低于所述贯流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相对所述第一送风口可运动,且用于开关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开关门上具有多个第一通风孔;和/或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运动设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处,且用于调节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具有多个第二通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相对所述第二送风口可运动,且用于开关所述第二送风口;和/或
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运动设于所述第二送风口处,且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送风口的送风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于所述壳体部件内且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贯流风机和所述第一送风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口分别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包括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送风通道包括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对应贯流风机,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对应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二风道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顶部和/或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下两端中的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一敞口,所述第二风道的朝向第一敞口的端面敞开以形成为第二敞口,所述第一敞口和所述第二敞口相对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口为两个且沿横向间隔开,所述第一风道包括两个出风支路,两个所述出风支路的入口汇聚至所述贯流风机,两个所述出风支路的出口分别朝向两个所述第一送风口的方向延伸,且使两个所述出风支路的出口与两个所述第一送风口分别对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支路的上下两端中的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端面均敞开以连通所述第二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阀门部件,所述阀门部件用于放通或阻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连通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二风道内转动的转动门,所述转动门在放通所述连通位置的第一位置和阻断所述连通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感部件,所述风感部件包括具有通风孔的风感件,所述风感件具有遮挡状态和放开状态,所述风感件为第一开关门或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开关门在所述遮挡状态下关闭所述第一送风口且在所述放开状态下打开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遮挡状态下遮挡所述第一送风口且在所述放开状态下调节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方向;
其中,所述空调器至少具有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在所述第一送风状态下,所述阀门部件放通所述连通位置,且所述风感件为所述遮挡状态,在所述第二送风状态下,所述阀门部件阻断所述连通位置,且所述风感件为所述放开状态。
CN202321661528.4U 2023-06-27 2023-06-27 空调器 Active CN2199132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1528.4U CN219913233U (zh) 2023-06-27 2023-06-27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1528.4U CN219913233U (zh) 2023-06-27 2023-06-27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233U true CN219913233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5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61528.4U Active CN219913233U (zh) 2023-06-27 2023-06-27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2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74701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20100073121A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EP1975519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0762627A (zh) 空调器
CN109425024B (zh) 空调柜机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913233U (zh) 空调器
CN108626783B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380106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913393U (zh) 出风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913396U (zh) 上出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2165999A1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345537U (zh) 空调柜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073600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풍향 변경 장치
CN211575289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140921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260464U (zh) 转动阀门、通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装置
CN220524218U (zh) 空调器
CN21567546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889656U (zh) 空调器
CN219913412U (zh) 面板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82890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0619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791496U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