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72401U - 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72401U
CN221172401U CN202322792116.0U CN202322792116U CN221172401U CN 221172401 U CN221172401 U CN 221172401U CN 202322792116 U CN202322792116 U CN 202322792116U CN 221172401 U CN221172401 U CN 221172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fan unit
air outlet
windw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9211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
李海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p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9211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724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72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724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新风风机单元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气流发生部、集风部与导风部,气流发生部包括用于抽入户外气体的进风端和用于排出新风气流的出风侧,集风部包括用于适配风道箱的迎风端,且具有集风通道,集风通道通向进风端,并贯穿迎风端以形成用于连通户外的进风口,导风部包括用于适配风道箱的送风端,且具有导风通道,导风通道通向出风侧,并贯穿送风端以形成用于连通室内的出风口。

Description

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基础型卫浴设备以气流循环功能和换气功能作为基础功能,为进一步迎合市场,还会为一些卫浴设备中的风道箱搭载新风风轮以用于抽取户外空气,并且布置气流通道以用于引导新风风轮所吸入的气体,以使卫浴设备成为具备新风功能的升级型卫浴设备。装配升级型卫浴设备时,需先将新风风轮布置于风道箱,然后基于新风风轮的位姿布置气流通道。因此,具备新风功能的升级型卫浴设备需要更多的装配步骤和更长的用时完成装配,装配难度加大,对于装配人员的技能要求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装配人员在风道箱内装配布置的新风风机单元、一种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风机单元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气流发生部、集风部与导风部,气流发生部包括用于抽入户外气体的进风端和用于排出新风气流的出风侧,集风部包括用于适配风道箱的迎风端,且具有集风通道,集风通道通向进风端,并贯穿迎风端以形成用于连通户外的进风口,导风部包括用于适配风道箱的送风端,且具有导风通道,导风通道通向出风侧,并贯穿送风端以形成用于连通室内的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风机单元采用了模块化集成设计思路,集风部和导风部在装配至风道箱之前便已经和气流发生部提前组装连接为一体,当迎风端和送风端适配连接于风道箱后,气流发生部、集风部与导风部在风道箱内的位置姿态便可确定,因此装配人员不必首先向风道箱内安置气流发生部,然后根据气流发生部的位置姿态来进一步布置集风部和导风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气流发生部包括离心风轮,进风端位于离心风轮的端部,出风侧位于离心风轮的周侧,导风部包括围绕于周侧的侧板,导风通道位于侧板与周侧之间。
如此设置,新风风机单元为离心风轮式风机单元,导风通道环绕延伸于离心风轮的周侧,新风风机单元占据的空间体积更小,也使得风道箱内用于布置新风风机单元所需的空间更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集风通道包括汇集段和导入段,汇集段沿预设迎风方向贯穿迎风端,迎风方向相对离心风轮的轴线倾斜,导入段相对汇集段弯折以通向进风端。
如此设置,可以减少新风风机单元沿离心风轮轴向的尺寸,从而可以减少风道箱内用于布置新风风机单元所需的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汇集段沿离心风轮的轴线的垂直方向延伸,迎风方向与离心风轮的轴线相垂直。
如此设置,进一步减少了新风风机单元沿离心风轮轴向的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端与送风端均延伸至离心风轮的同一个半周侧。
如此设置,风道箱中用于连接迎风端与送风端的结构可以布置在离心风轮的半周侧,迎风端与送风端延伸至该半周侧后直接连接风道箱。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集风部连接侧板并且盖设于进风端。
如此设置,新风风机单元的体积更小、结构更紧凑牢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端与送风端均朝向同一外部平面,且迎风端的端面与送风端的端面共面设置。
如此设置,风道箱中用于连接迎风端和送风端的结构可以采用板状件,板状件结构简单,方便实现迎风端与风道箱、送风端与风道箱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风机单元还包括过滤部,过滤部开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孔隙,至少部分过滤部位于集风通道内,并与集风部连接为一体。
如此设置,过滤部可以对进入气流发生部的户外空气提前过滤除杂,过滤部与集风部连接为一体,可以减少新风风机单元的装配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风机单元还包括连接于集风部的固定框架,集风通道从固定框架中延伸通过,过滤部安装于固定框架中。
如此设置,可以确保进入气流发生部的户外空气均能够通过过滤部以实现对空气的充分过滤,防止出现部分气体未经过滤而进入气流发生部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集风通道包括贯穿迎风端的汇集段,至少部分集风通道的流道截面面积沿集风通道的气流方向呈逐步减小趋势。
如此设置,根据流体连续性原理,随着户外空气沿集风通道的气流方向逐渐流动,气流的流速逐步增大,因此汇集段起到了对即将进入气流发生部的气流进行预备加速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运装置包括风道箱、第一风机单元和以上的新风风机单元,
第一风机单元包括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风道箱开设有外通口、排风口与连通第一进风口的集风口,第一出风口连通外通口与排风口中至少一者,
新风风机单元可拆卸地设于风道箱,包括连通外通口的第二进风口、连通排风口的第二出风口,其中:
迎风端与送风端可拆卸地连接风道箱,集风通道贯穿迎风端以形成第二进风口,导风通道贯穿送风端以形成第二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新风风机单元进一步拓展了空气调运装置的功能,拆除新风风机单元后,第一风机单元仍能运行不受影响;气流发生部、集风部与导风部提前组装为一体,使新风风机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安装至风道箱,可以减少空气调运装置的装配步骤,更大程度上避免因装配人员技能不足所导致的集风通道、导风通道与气流发生部不能正常适配连通的情况,换言之,在安装新风风机单元的过程中,装配人员无需对气流发生部、集风部、导风部之间的连接关系与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风道箱具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且包括设于第一安装腔内的进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第一风机单元设于第一安装腔,新风风机单元设于第二安装腔,进风风道连通外通口并通向第二进风口,新风风道连通第二出风口并通向排风口。
如此设置,第二安装腔仅作为安装新风风机单元的空间区域,装配人员仅需将新风风机单元设于第二安装腔内,并连接迎风端与风道箱、连接送风端与风道箱,即可建立进风风道与第二进风口的连通状态、新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的连通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风道箱包括划分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的分隔部,排风口贯通第一安装腔与室内空间,外通口贯通第一安装腔与户外,
分隔部开设有连通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的迎风口,迎风端连接分隔部以连通迎风口与第二进风口;及/或,
分隔部开设有连通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的送风口,送风端连接分隔部以连通送风口与第二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分隔部开设有连通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的迎风口、连通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的送风口,
迎风端连接分隔部背离第一安装腔的一侧以连通迎风口与第二进风口,送风端连接分隔部背离第一安装腔的一侧以连通送风口与第二出风口。
如此设置,当新风风机单元安装到位于第二安装腔,即迎风端和送风端均连接于分隔部背离第一安装腔的一侧,使迎风口与第二进风口连通、送风口与第二出风口连通,即可建立起沿外通口—进风风道—新风风机单元—新风风道—排风口依次连通的新风气流流动轨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卫浴设备包括以上的空气调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运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单元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运装置在风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运装置在风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二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运装置在风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三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运装置在风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一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运装置在风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空气调运装置;10、风道箱;101、外通口;1021、集风口;1022、排风口;103、吹风风道;1031、第一涡道;104、新风风道;1041、第二涡道;105、转向引流部;1051、吹风导板;1052、新风导板;106、进风风道;107、进气喉;
11、机箱;111、箱壁;112、顶壁;12、箱板;121、集风板;123、分隔部;1231、迎风口;1232、送风口;124、第一安装腔;125、第二安装腔;126、扩展安装结构;131、第一风墙;1311、第一弧形壁;1312、排气缺口;132、第二风墙;1321、第二弧形壁;
20、第一风机单元;201、第一进风口;202、第一出风口;21、第一风轮;211、第一进风端;22、第一蜗壳;
30、新风风机单元;301、第二进风口;302、第二出风口;310、气流发生部;31、第二风轮;311、第二进风端;320、导风部;32、第二蜗壳;321、侧板;322、导风通道;323、送风端;330、集风部;33、集风盒;331、集风通道;332、迎风端;34、固定框架;
40、风门机构;41、风门件;411、第一门板;412、第二门板;42、风门驱动件;43、风门轴;44、连杆机构;441、曲柄;442、传动连杆;45、可动风墙;46、风墙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风机单元30,用于抽取户外空气并将所抽取到的空气加速为新风气流后供给至室内,本实用新型的新风风机单元30可以应用于空调、卫浴设备等电器设备的空气调运装置中。当前的基础型卫浴设备以气流循环功能和换气功能作为基础功能,气流循环功能是指室内空气在室内和卫浴设备之间反复循环流动,换气功能是指室内空气经过卫浴设备后排放到户外,当卫浴设备搭载有新风风机单元30后,即可升级为具备新风功能。接下来以新风风机单元30在卫浴设备的空气调运装置中的安装应用为例介绍新风风机单元30。
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的新风风机单元30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气流发生部310、集风部330和导风部320,气流发生部310、集风部330和导风部320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一次性被装入到空气调运装置的风道箱10内,气流发生部310用于产生抽取户外空气的吸力,并能够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压和加速以产生新风气流,集风部330用于将户外空气传输导入至气流发生部310,导风部320用于传输和导出气流发生部310新产生的新风气流。新风风机单元30启动运行后,户外空气进入首先进入风道箱10,然后依次流经集风部330、气流发生部310和导风部320,最后再通过风道箱10流入室内。
参阅图3,气流发生部310包括用于抽入户外气体的进风端和用于排出新风气流的出风侧,集风部330包括用于适配并连接风道箱10的迎风端332,且开设有集风通道331,集风通道331通向气流发生部310的进风端,并且将迎风端332贯穿以形成能够连通户外的进风口,导风部320包括用于适配并连接风道箱10的送风端323,且开设有导风通道322,导风通道322通向气流发生部310的出风侧,并且将送风端323贯穿以形成能够连通室内的出风口。当新风风机单元30安装到位于风道箱10,即迎风部与风道箱10内的一个预设位置连接、同时送风部与风道箱10内的另一预设位置连接后,气流发生部310、集风部330与导风部320三者分别在风道箱10内的位置姿态便确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流发生部310包括离心风轮,气流发生部310的进风端为离心风轮的其中至少一端,气流发生部310的出风侧位于离心风轮的周侧,具体地,离心风轮内部中空,进风端开设有将离心风轮内外贯通的敞口,离心风轮的周侧包括多个叶片,这些叶片间隔地环绕离心风轮的轴线设置,相邻两个叶片之间的间隙将离心风轮的内外贯通,户外空气通过位于进风端的敞口被吸入离心风轮内部,随后从叶片之间的间隙流出离心风轮。
进一步地,导风部320包括用于容置离心风轮的第二蜗壳32,第二蜗壳32包括沿离心风轮的轴线的周向延伸并围绕于离心风轮的周侧的侧板321,所述侧板321与离心风轮的周侧之间间隔设置,形成了沿围绕于离心风轮的周侧的导风通道322。此外,第二蜗壳32还包括连接于侧板321的端部盖板和安装于端部盖板的驱动电机,端部盖板位于离心风轮相对远离进风端的一端,驱动电机连接离心风轮,用于带动离心风轮绕离心风轮转动以产生抽入户外空气的吸力。
进一步地,集风部330盖设于气流发生部310的进风端,并且连接于第二蜗壳32,集风通道331包括汇集段和位于汇集段下游的导入段,汇集段沿预设迎风方向延伸并贯穿迎风端332以形成进风口,所述预设方向相对于离心风轮的轴线延伸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因而进风口的开口方向相对于离心风轮的轴线延伸方向倾斜设置,至少导入段的末端相对汇集段弯折延伸以通向进风端,通过并连通位于进风端的敞口以连通离心风轮内部,导入段的末端为导入段相对远离汇集段的一端。
预设迎风方向为进入风道箱10内的户外空气流入集风通道331的汇集段时的流动方向,一般地,风道箱10内形成有向集风通道331引入户外空气的迎风口,迎风端332与形成所述迎风口的实体结构适配并连接。为了减少户外空气的流动风阻,所述预设迎风方向与迎风口的敞口方向相一致。类似地,风道箱10内还形成有将导风通道322内的新风气流导出的送风口,送风端323与形成所述送风口的实体结构适配并连接,为了减少新风气流的流动风阻,出风口的敞口方向与送风口的敞口方向相一致。用于形成迎风口的实体结构和用于形成送风口的实体结构可以是同一结构或者固定连接为一体,还可以是两个分体结构。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有部分集风通道331的流道截面面积沿集风通道331的气流方向呈逐步减小趋势,集风通道331的气流方向即为户外空气进入进风口后流向进风端的流动方向。根据流体连续性原理可知,户外空气在集风通道331内的流速将逐步增大,因此可以提高进入离心风轮的空气的初速度。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迎风方向与离心风轮的轴线延伸方向相垂直,汇集段沿离心风轮的轴线的垂直方向延伸,汇集段可以延伸至离心风轮和侧板321的周侧之外,即迎风端332延伸至位于离心风轮和侧板321的周侧之外,防止形成迎风口的实体结构和离心风轮以及侧板321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新风风机单元30还包括过滤部和连接于集风部330的固定框架34,参阅图3,过滤部(图未示)安装于固定框架34中,且开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孔隙,集风通道331从固定框架34中延伸通过,至少部分过滤部位于集风通道331内,且过滤部通过固定框架34与集风部330连接为一体。过滤部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的过滤网、还可以是由疏松多孔材料制成的过滤棉等。过滤部用于拦截户外空气中的灰尘杂质,阻止这些灰尘杂质进入气流发生部310。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调运装置100,还提供一种卫浴设备,所述卫浴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运装置100。空气调运装置100不仅能够用于卫浴设备,对卫浴间进行空气调度运输,还可以用于其它器件设备中并为其它场合进行空气调度运输。为方便叙述,以下有关空气调运装置100的介绍均以空气调运装置100在卫浴设备中的安装和应用场景为例。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运装置100包括风道箱10,风道箱10包括机箱11和安装于机箱11的箱板12,机箱11内部中空并形成有敞口开设的空腔,箱板12盖设于空腔的敞口并关闭空腔。风道箱10还开设有连通户外的外通口101、连通室内的集风口1021以及连通室内的排风口1022,空腔内设置有吹风风道103、新风风道104与进风风道106,吹风风道103具有连通集风口1021与排风口1022的状态,且吹风风道103还具有连通集风口1021与外通口101的状态,新风风道104具有连通进风风道106与排风口1022的状态,进风风道106具有连通外通口101的状态。
集风口1021的用途是允许室内的空气流入并进入风道箱10内,排风口1022的用途是允许风道箱10内的空气流出并流向室内,外通口101的用途既包括允许户外的空气流入并进入风道箱10内,还包括允许风道箱10内的空气流出并流向户外。值得说明的是,尽管外通口101具有两种功能,但外通口101并不允许两种功能同时实现,目的在于防止流向户外的空气和流向风道箱10的空气互相冲突干扰。
具体地,吹风风道103具有连通外通口101的排气缺口1312,排气缺口1312具有被关闭和被开启的状态。当排气缺口1312被关闭时,吹风风道103无法通过排气缺口1312连通外通口101,因此集风口1021与外通口101之间无法连通,但吹风风道103正常连通排风口1022;当排气缺口1312被开启时,吹风风道103能够通过排气缺口1312连通外通口101,因此集风口1021与外通口101之间能够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排气缺口1312具有被关闭和被开启的两种状态,吹风风道103连通外通口101与排风口1022中的一者。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当排气缺口1312处于半开半闭状态时,吹风风道103同时连通外通口101与排风口1022。
具体地,风道箱10还包括连通进风风道106与外通口101的进气喉107,进气喉107具有被关闭和被开启的状态。当进气喉107被关闭时,进风风道106与外通口101之间阻断,因此新风风道104与外通口101之间被阻断,户外空气无法通过外通口101进入进风风道106和新风风道104;当进气喉107被开启时,进风风道106与外通口101之间连通,使得新风风道104与外通口101之间能够形成连通状态,从而允许户外空气通过外通口101进入进风风道106和新风风道104,最终从排风口1022向室内排出户外空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阅图1~图2,机箱11包括顶壁112和箱壁111,顶壁112、箱壁111与箱板12共同围设形成机箱11的空腔,顶壁112朝向空腔的敞口设置,箱板12与顶壁112相对且间隔设置,外通口101开设于箱壁111并连通空腔,集风口1021开设于箱板12并连通空腔,排风口1022开设于箱板12并连通空腔。当空气调运装置100或包含空气调运装置100的卫浴设备安装到位于室内,例如安装于卫浴间吊顶时,顶壁112和空腔的敞口朝向地面,箱板12位于机箱11相对靠近地面的一侧,集风口1021与排风口1022朝向地面。
排风口102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空气调运装置100或包含空气调运装置100的卫浴设备安装到位于卫浴间吊顶时,箱板12与顶壁112均水平设置,集风口1021与排风口1022竖直朝向地面开设,当排风口102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排风口1022的朝向均相同,例如多个排风口1022均竖直朝向地面。集风口1021开设于箱板12方便室内空气进入集风口1021,排风口1022开设于箱板12使得从排风口1022吹出的气流能够直接地、准确并集中地吹向吹拂目标,吹拂目标可以是使用空气调运装置100或卫浴设备的用户。
空气调运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风机单元20,第一风机单元20包括连通集风口1021的第一进风口201、连通吹风风道103与第一进风口201的第一出风口202。第一风机单元20的启动条件为:吹风风道103连通外通口101与排风口1022中的至少一者。第一风机单元20启动后,第一进风口201与集风口1021附近形成低压区,使得集风口1021附近的气压低于室内平均气压,室内空气在压差作用下涌入集风口1021并进入第一进风口201,接着室内空气从第一出风口202离开第一风机单元20。在排气缺口1312被开启的状态下,第一出风口202通过排气缺口1312连通外通口101,离开第一风机单元20的室内空气通过排气缺口1312流出外通口101最终流向户外,此时空气调运装置100运行排风工况并执行换气功能;在排气缺口1312被关闭的状态下,第一出风口202通过吹风风道103连通排风口1022,离开第一风机单元20的室内空气沿吹风风道103流出排风口1022最终返回室内,此时空气调运装置100运行循环工况并执行气流循环功能。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202仅连通外通口101与排风口1022中的一者,即第一风机单元20仅作为执行气流循环功能的循环风机,或者仅作为执行换气功能的换气风机。
空气调运装置100还包括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风机单元30,新风风机单元30包括连通进风风道106的第二进风口301、连通第二进风口301与新风风道104的第二出风口302,第二进风口301能够通过进风风道106连通外通口101,第二出风口302能够通过新风风道104连通排风口1022。新风风机单元30的启动条件包括进风风道106与外通口101连通、新风风道104连通第二出风口302与排风口1022。具体地,集风通道331贯穿迎风端332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301,导风通道322贯穿送风端323以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302。
新风风机单元30启动后,进风风道106形成低压区,使得户外平均气压高于进风风道106气压,户外空气在压差作用下通过外通口101涌入进风风道106并进入第二进风口301,接着从第二出风口302离开新风风机单元30,最后户外空气沿新风风道104流出排风口1022并吹向室内。新风风机单元30启动运行过程中,空气调运装置100运行新风工况并执行新风功能。
机箱11的空腔敞口开设以便于第一风机单元20和新风风机单元30放置在空腔内,以及便于从空腔内拆除并取出第一风机单元20和新风风机单元30。参阅图1~图2、图3~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机单元20包括第一蜗壳22和安装于第一蜗壳22内的第一风轮21,第一风轮21包括开设有第一进风口201的第一进风端211,第一蜗壳22开设有第一出风口202,第一风轮21为离心风轮;新风风机单元30包括第二蜗壳32、安装于第二蜗壳32内的第二风轮31以及安装于第二风轮31的集风盒33,集风盒33用于形成上述集风部330,集风盒33内具有将集风盒33两端分别贯通的集风通道331;第二蜗壳32包括开设有第二出风口302的送风端323,第二风轮31为离心风轮,包括第二进风端311,集风盒33内部中空,集风盒33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301,另一端连接并连通第二进风端311。第一风轮21的轴线和第二风轮31的轴线并排设置,优选地,第一风轮21的轴线和第二风轮31的轴线均垂直于箱板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新风风机单元30可拆卸地安装于风道箱10的空腔,无论新风风机单元30安装于风道箱10内还是移出风道箱10,第一风机单元20的结构和功能均不受影响。当新风风机单元30安装于风道箱10内时,空气调运装置100兼容三种功能,即空气调运装置100采用气流循环功能、换气功能和新风功能三合一的功能形式;当新风风机单元30移出风道箱10时,空气调运装置100具备两种功能,即空气调运装置100采用气流循环功能和换气功能二合一的功能形式。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机单元20和新风风机单元30也可以通过不可拆卸方式安装于风道箱10。
空气调运装置100还包括风门机构40,风门机构40包括风门件41和驱动连接风门件41的风门驱动件42,风门件41可活动地安装于风道箱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门板411和第二门板412,风门件41相对于风道箱10的位置姿态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风门件41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门板411开启排气缺口1312,第一出风口202通过排气缺口1312连通外通口101,因而第一出风口202与外通口101之间疏通,第二门板412关闭进气喉107并阻断进风风道106与外通口101,因而第二进风口301与外通口101之间阻断;当风门件41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门板411关闭排气缺口1312,第一出风口202与外通口101之间阻断,第二门板412开启进气喉107并疏通进风风道106与外通口101,因而第二进风口301与外通口101之间疏通。风门驱动件42驱动风门件4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相互切换。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风门件41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门板411阻断吹风风道103,因而第一出风口202与排风口1022之间被阻断;当风门件41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门板411开启并疏通吹风风道103,第一出风口202连通吹风风道103,因而第一出风口202与排风口1022之间疏通。风门件41在第一位置时,空气调运装置100能够运行排风工况并执行换气功能,同时第二门板412限制了户外空气通过外通口101进入进风风道106;风门件41在第二位置时,空气调运装置100能够运行循环工况并执行气流循环功能,也可以运行新风工况并执行新风功能,还可以同时运行循环工况和新风工况。
为了简化表述,当空气调运装置100运行循环工况并执行气流循环功能时,由第一风机单元20带动形成的气流称为循环气流,当空气调运装置100运行排风工况并执行换气功能时,由第一风机单元20带动形成的气流称为排风气流,当空气调运装置100运行新风工况并执行新风功能时,由新风风机单元30带动形成的气流称为新风气流。其中,循环气流从排风口1022吹出并吹向室内,排风气流从外通口101吹出并吹向户外,新风气流从排风口1022吹出并吹向室内。
可选的,空气调运装置100还包括温度调节模块,温度调节模块可以对吹向室内的循环气流或新风气流进行温度调节,以改变室内气温、提高用户使用时的温度舒适性。温度调节模块可以包括设置在吹风风道103内的循环气流控温模块以及设置在新风风道104内的新风气流控温模块。当然,循环气流控温模块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风机单元20内,新风气流控温模块也可以设置在新风风机单元30内。当然也可以仅设置循环气流控温模块或新风气流控温模块的一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吹风风道103包括向排风口1022延伸靠近并连通排风口1022的第一涡道1031,新风风道104包括向排风口1022延伸靠近并连通排风口1022的第二涡道1041。箱板12为平板状结构,循环气流流出排风口1022的方向和新风气流流出排风口1022的方向相同,两个方向合称为排风口1022的出风方向,所述出风方向为直线方向并且垂直于箱板12,当箱板12水平安装于机箱11相对靠近地面的一侧时,所述出风方向竖直向下。第一涡道1031的涡旋中心和第二涡道1041的涡旋中心均沿所述出风方向直线延伸。
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既可以是平面螺线形流道,也可以是空间螺旋线形流道。以第一涡道1031为例,当第一涡道1031为平面螺线形流道时,第一涡道1031所在平面平行于箱板12,且垂直于第一涡道1031的涡旋中心,当第一涡道1031为空间螺旋线形流道时,第一涡道1031围绕一条垂直于箱板12的直线螺旋延伸,该直线即为第一涡道1031的涡旋中心。无论是平面螺线形流道还是空间螺旋线形流道,循环气流流经第一涡道1031后将获得围绕第一涡道1031的涡旋中心转动的速度分量,新风气流流经第二涡道1041后将获得围绕第二涡道1041的涡旋中心转动的速度分量。
为简化叙述,第一涡道1031的涡旋中心和第二涡道1041的涡旋中心分别称为第一涡旋中心和第二涡旋中心,流经第一涡道1031的循环气流将会在第一涡道1031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下形成吹风风柱,吹风风柱的轴向平行于第一涡旋中心,流经第二涡道1041的新风气流将会在第二涡道1041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下形成新风风柱,新风风柱的轴向平行于第二涡旋中心。吹风风柱的轴线方向与新风风柱的轴向均沿排风口1022的出风方向延伸,当箱板12水平地安装于机箱11相对靠近地面的一侧时,吹风风柱与新风风柱均呈竖直向下的形态。
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的设置改善了循环气流和新风气流的出风风束的形状,缓和了风束峰面对用户的冲击,圆柱状风柱吹拂到用户身体时可以改善用户体感;吹风风柱与新风风柱可以更加准确、集中地吹拂目标,使得用户能够更加强烈显著地感知到循环气流和新风气流;吹风风柱和新风风柱各自的旋转速度分量可以使吹风风柱和新风风柱更加强烈地扰动室内空气,以使循环气流和新风气流能够更高的效率在室内扩散;在形成吹风风柱与新风风柱的过程中,循环气流和新风气流所受阻力更小,与当前采用挡风板撞击气流迫使气流转向的方案,循环气流和新风气流动能损失更少,因此循环气流和新风气流能够吹拂到更远的位置,从而更充分地扩散。
具体地,参阅图4,风道箱10包括第一风墙131和第二风墙132。第一风墙131的一侧形成吹风风道103,第一风墙131包括第一弧形壁1311,第一弧形壁1311用于形成第一涡道1031的内壁,吹风风道103通过第一风墙131,特别是通过第一弧形壁1311引导循环气流沿弧形轨迹流动并逐步靠近排风口1022,在此期间循环气流获得相对第一涡旋中心周向转动的速度分量;第二风墙132的一侧形成新风风道104,第二风墙132包括第二弧形壁1321,第二弧形壁1321用于形成第二涡道1041的内壁,新风风道104通过第二风墙132,特别是通过第二弧形壁1321引导新风气流沿弧形轨迹流动并逐步靠近排风口1022,在此期间新风气流获得相对第二涡旋中心周向转动的速度分量。
循环气流在吹风风道103内的运动包含靠近排风口1022的移动和围绕第一涡旋中心的转动,新风气流在新风风道104内的运动包含靠近排风口1022的移动和围绕第二涡旋中心的转动。第一涡道1031与第二涡道1041均以相同的周向绕设于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的周侧,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经过所述排风口1022的几何中心并垂直于箱板12。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分别引导循环气流和新风气流以相同的旋转速度方向流动并流出排风口1022。参阅图4~图8,第一涡道1031与第二涡道1041均以逆时针方向绕设于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的周侧,无论气流从第一涡道1031的上游向第一涡道1031的下游流动,还是从第二涡道1041的上游向第二涡道1041的下游流动,气流均以逆时针方向绕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转动。
如此设置,循环气流相对第一涡旋中心的周向速度方向与新风气流相对第二涡旋中心的周向速度方向相同。循环气流相对第一涡旋中心的周向速度方向即为循环气流绕第一涡旋中心转动的速度分量的方向,新风气流相对第二涡旋中心的周向速度方向即为新风气流绕第二涡旋中心转动的速度分量的方向。
图4~图8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涡旋中心和第二涡旋中心近似重合,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可被视为共享同一个公共涡旋中心,公共涡旋中心垂直于箱板12,且具有平行于排风口1022的出风方向的延伸方向。图8以加粗虚线示出了循环气流在吹风风道103内的流动轨迹与新风气流在新风流道内的流动轨迹,以图8视角、以平行于排风口1022的出风方向的观察角度、从机箱11下方观察空气调运装置100,循环气流绕公共涡旋中心转动的速度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新风气流绕公共涡旋中心转动的速度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排风口1022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排风口1022的形状为圆形,第一涡旋中心和第二涡旋中心中至少有一者平行于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均连通于所述排风口1022,第一涡旋中心和第二涡旋中心均从所述排风口1022中穿出,第一涡旋中心和第二涡旋中心位于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之间。参阅图1、图4~图8,当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共享一个公共涡旋中心时,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可以关于公共涡旋中心对称设置,还可以在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关于公共涡旋中心对称的基础上允许其中一者绕公共涡旋中心转动一定角度。
优选地,箱板12上开设有一个排风口1022,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均连通所述排风口1022,所述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形成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的公共涡旋中心。如此设置,吹风风柱和新风风柱之间更加靠近,二者近似于合成一个总风柱,当空气调运装置100同时运行循环工况和新风工况时,位于空气调运装置100或卫浴设备下方的用户更容易感受到循环气流和新风气流,吹拂时的体感更显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箱10还包括转向引流部105,转向引流部105包括设置于机箱11的空腔内的吹风导板1051,即吹风导板1051位于箱板12远离地面的一侧。吹风导板1051与箱板12背离地面的一侧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用于形成吹风风道103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间隙的高度沿着靠近排风口1022的方向呈减小趋势,随着循环气流离开第一出风口202并沿吹风风道103向排风口1022流动,吹风导板1051靠近箱板12的一侧到箱板12的距离呈减小趋势,吹风风道103在第一间隙的部分沿靠近排风口1022的方向收窄,吹风导板1051对循环气流施加助推力以使循环气流发生转弯并流出排风口1022。
进一步地,转向引流部105还包括设置于机箱11的空腔内的新风导板1052,即新风导板1052位于箱板12远离地面的一侧。新风导板1052与箱板12背离地面的一侧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用于形成新风风道104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间隙的高度沿着靠近排风口1022的方向呈减小趋势,随着新风气流离开第二出风口302并沿新风风道104向排风口1022流动,新风导板1052靠近箱板12的一侧到箱板12的距离呈减小趋势,新风风道104在第二间隙的部分沿靠近排风口1022的方向收窄,新风导板1052对新风气流施加助推力以使新风气流发生转弯并流出排风口1022。
吹风导板1051的设置促进了吹风风柱的形成,在循环气流到达第一间隙之前,循环气流基本沿着平行于箱板12的方向流动,吹风导板1051对循环气流的助推作用使循环气流获得了在箱板12的垂直方向上的流动速度,以便于循环气流转弯后以更小的阻力更轻松地流出排风口1022,最终形成与箱板12相垂直的吹风风柱;同理地,新风导板1052的设置促进了新风风柱的形成,在新风气流到达第二间隙之前,新风气流基本沿平行于箱板12的方向流动,新风导板1052对新风气流的助推作用使新风气流获得了在箱板12的垂直方向上流动的速度,以便于新风气流转弯后以更小的阻力更轻松地流出排风口1022。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选择仅设置吹风导板1051和新风导板1052中的一者。
进一步地,第一间隙绕第一涡旋中心旋转扭曲并形成第一涡道1031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间隙绕第二涡旋中心旋转扭曲并形成第二涡道1041的至少一部分,吹风导板1051相对靠近箱板12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朝向排风口1022外侧,新风导板1052相对靠近箱板12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朝向排风口1022外侧。以图4~图8视角、从机箱11底部下方以平行于排风口1022的出风方向的观察角度观察空气调运装置100,能够从排风口1022中观察到至少一部分吹风导板1051和至少一部分新风导板1052。
如此设置,循环气流在流入第一间隙之后可以立即获得绕第一涡旋中心转动的旋转速度分量以及沿第一涡旋中心的平行方向流动的直线速度分量,循环气流能够在离开排风口1022前夕形成吹风风柱,吹风风柱形成后便可立即从排风口1022吹出,减少了吹风风柱的动能损失;新风气流在流入第二间隙之后可以立即获得绕第二涡旋中心转动的旋转速度分量以及沿第二涡旋中心的平行方向流动的直线速度分量,新风气流能够在离开排风口1022前夕形成新风风柱,新风风柱形成后便可立即从排风口1022吹出,减少了新风风柱的动能损失。
进一步地,吹风风道103、新风风道104和进风风道106均形成于箱板12和顶板之间,顶板朝向箱板12的一侧形成了吹风风道103、新风风道104以及进风风道106的顶壁112,吹风导板1051距离箱板12最远的一端连接于顶板朝向箱板12的一侧,新风导板1052距离箱板12最远的一端连接于顶板朝向箱板12的一侧,其中,吹风导板1051距离箱板12最远的一端为吹风导板1051距离排风口1022最远的一端,新风导板1052距离箱板12最远的一端为新风导板1052距离排风口1022最远的一端。如此设置,可以确保吹风风道103内的循环气流全部用于形成吹风风柱、新风风道104内的新风气流全部用于形成新风风柱。
在图中未示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吹风导板1051固定凸设于第一弧形壁1311用于形成第一涡道1031的一侧,第一弧形壁1311以第一涡旋中心为圆心圆弧弯曲,吹风导板1051以第一涡旋中心为螺旋中心螺旋延伸;新风导板1052固定凸设于第二弧形壁1321用于形成第二涡道1041的一侧,第二弧形壁1321以第二涡旋中心为圆心圆弧弯曲,新风导板1052以第二涡旋中心为螺旋中心螺旋延伸。如此设置,循环气流流经吹风导板1051时受到的阻力更小,新风气流流经新风导板1052时受到的阻力更小,吹风导板1051和新风导板1052分别能够对循环气流和新风气流施加更长时间的助推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箱板12上开设有一个排风口1022,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分别延伸至所述排风口1022并与所述排风口1022连通,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共享一个公共涡旋中心,所述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形成所述公共涡旋中心,吹风导板1051相对靠近箱板12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朝向排风口1022外侧,新风导板1052相对靠近箱板12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朝向排风口1022外侧;吹风导板1051的至少一部分沿公共涡旋中心的第一径向凸出于公共涡旋中心,新风导板1052的至少一部分沿公共涡旋中心的第二径向凸出于公共涡旋中心,第一径向和第二径向之间具有夹角,吹风风柱位于公共涡旋中心沿第一径向的一侧,新风风柱位于公共涡旋中心沿第二径向的一侧。
具体地,排风口1022包括相邻开设且互不重合的第一出风部分和第二出风部分,第一涡道1031直接通向第一出风部分,第二涡道1041直接通向第二出风部分,第一出风部分位于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的第一径向的侧向,第二出风部分位于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的第二径向的侧向,第一径向和第二径向分别为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的两个不同径向。吹风导板1051相对靠近箱板12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朝向第一出风部分的外侧,新风导板1052相对靠近箱板12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朝向第二出风部分的外侧,从箱板12背离顶壁112的一侧、以平行于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的观察方向观察空气调运装置100,可以透过第一出风部分观察到至少一部分吹风导板1051,且可以透过第二出风部分观察到至少一部分新风导板1052。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出风部分为排风口1022的第一半侧部分,第二出风部为排风口1022的第二半侧部分,第一出风部分和第二出风部分互不重合是指:吹风风道103中的气流从第一出风部分吹出形成的第一风柱与新风风道104中的气流从第二出风部分吹出形成的第二风柱互不重合。
可选的,第一径向和第二径向之间的旋转角度为180°,也即第一径向和第二径向为同一直径方向上的两个相反方向。
如此设置,吹风导板1051助推循环气流并形成吹风风柱后,吹风风柱随即能够从第一出风部分吹出排风口1022,新风导板1052助推新风气流并形成新风风柱后,新风风柱随即能够从第二出风部分吹出排风口1022,吹风风柱和新风风柱一经形成便可吹出风道箱10,不会受到箱板12的阻力和干扰。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排风口1022也可以包括两个互不连通的部分,两个互不连通的部分分别形成第一出风部分和第二出风部分。
参阅图2和图4,图2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近似关于公共涡旋中心对称设置,第一径向和第二径向相反,二者之间的夹角为180°,排风口1022的开口形状为圆形,排风口1022的中心线经过排风口1022的圆心并且垂直于箱板12,第一出风部分和第二出风部分分别为两个半圆形的出风开口区域,吹风风柱形成于公共涡旋中心沿第一径向的一侧,并且吹风风柱从第一出风部分吹出,新风风柱形成于公共涡旋中心沿第二径向的一侧,且新风风柱从第二出风部分吹出,第一出风部分和第二出风部分互不重叠。如此设置,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吹风风柱和新风风柱相互冲突扰动,确保二者均以更少的动能损失吹向室内。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吹风导板1051与新风导板1052固定连接,图2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吹风导板1051与新风导板1052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集风口1021与排风口1022分别独立地开设于箱板12,排风口1022的数量为一个,第一涡道1031和第二涡道1041连通同一个排风口1022,所述排风口1022正投影于箱板12的形状位于第一风机单元20正投影于箱板12的形状和新风风机单元30正投影于箱板12的形状之间,第一涡道1031正投影于箱板12的形状位于第一风机单元20正投影于箱板12的形状和新风风机单元30正投影于箱板12的形状之间,第二涡道1041正投影于箱板12的形状位于第一风机单元20正投影于箱板12的形状和新风风机单元30正投影于箱板12的形状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门件41可转动地连接于风道箱10,第一门板411和第二门板412相对固定。风门件41在第一位置时,如图4~图5所示,此时第一门板411开启排气缺口1312并封堵吹风风道103,第二门板412关闭进气喉107,集风口1021通过第一进风口201、第一出风口202与排气缺口1312连通外通口101,第一出风口202与排风口1022之间被第一门板411阻隔,进风风道106与外通口101之间被第二门板412阻隔,外通口101与第二出风口302之间无法连通;当风门件41在第二位置时,如图7~图8所示,此时第一门板411关闭排气缺口1312并疏通吹风风道103,第二门板412开启进气喉107,集风口1021通过第一进风口201、第一出风口202与吹风风道103连通排风口1022,外通口101连通第二进风口301。
具体地,风门机构40还包括连杆机构44,连杆机构44包括连接于风门驱动件42的曲柄441,还包括与曲柄441和风门件41转动连接的传动连杆442,风门驱动件42通过驱动曲柄441转动的方式,利用传动连杆442带动风门件41相对风道箱10转动。参阅图4~图8,风门件41可转动地安装于顶板,风门驱动件42固定安装于顶板,风门件41、风门驱动件42和连杆机构44共同构成一个平面四杆机构,所述平面丝杆机构的运动轨迹平面平行于箱板12,减少了风门机构40在箱板12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参阅图4、图6~图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箱10还包括设置于机箱11空腔内的可动风墙45以及驱动连接可动风墙45的风墙驱动件46,可动风墙45可活动地连接于机箱11。可动风墙45相对于机箱11的位置姿态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风墙驱动件46负责驱动可动风墙45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当风门件41处于第一位置时,可动风墙45可活动至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的任意一处,可动风墙45在第三位置时封堵新风风道104以阻隔第二出风口302与排风口1022,在第四位置时可动风墙45退出并疏通新风风道104,以使第二出风口302通过新风风道104连通排风口1022。
当风门件41处于第二位置时,可动风墙45的位置根据空气调运装置100的实际运行工况来确定:若空气调运装置100仅运行循环工况并执行气流循环功能时,可动风墙45可以处于第三位置,也可以处于第四位置;若空气调运装置100仅运行新风工况并执行新风功能时,可动风墙45必须处于第四位置以使第二出风口302通过新风风道104连通排风口1022;若空气调运装置100同时运行循环工况和新风工况时,可动风墙45同样必须处于第四位置以便于新风气流通过新风风道104流出排风口1022。当可动风墙45处于第四位置时,可动风墙45的一侧为新风风道104的一部分,即可动风墙45参与形成新风风道104的一部分内壁。
具体地,可动风墙45形成的新风风道104段位于第二风墙132形成的新风风道104段的上,新风气流离开第二出风口302后先流经可动风墙45,然后流经第二风墙132,最后流出排风口1022。为了减小新风气流在新风风道104内流动的阻力,可动风墙45包括弧形段,可动风墙45位于第四位置时与第二出风口302的高速出风侧平顺过渡连接。第二出风口302的高速出风侧是指第二蜗壳32的送风端323相对远离第二风轮31轴线的一侧,由于第二风轮31对新风气流的离心引导作用,从送风端323吹出的新风气流中,越靠近第二出风口302的高速出风侧意味着距离第二风轮31的轴线越远,因而出风风速越大。新风气流随后可平顺地流经可动风墙45,不会受到可动风墙45的干扰。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风门件41处于第二位置、并且空气调运装置100仅运行循环工况并执行气流循环功能时,可动风墙45处于第三位置,此时可动风墙45的一端与第一风墙131平顺过渡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风墙132平顺过渡连接。具体地,可动风墙4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弧形壁1311和第二弧形壁1321平顺过渡连接,第一弧形壁1311、可动风墙45和第二弧形壁1321依次形成圆弧形或椭圆弧形的连续导风结构,所述连续导风结构围绕公共涡旋中心弯曲延伸。
如此设置,当一部分循环气流跨过吹风导板1051未能形成吹风风柱时,这部分循环气流可以沿着可动风墙45和第二风墙132继续流动,在此期间这部分循环气流继续获得围绕公共涡旋中心转动的速度分量,随后这部分循环气流流经新风导板1052,并在新风导板1052的助推作用下再次形成吹风风柱并吹出排风口1022,避免循环气流出现风量损失,使尽可能多的循环气流形成吹风风柱。
进一步地,参阅图4和图6,当风门件41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门板411的一端向第一出风口202延伸,另一端向外通口101延伸,此时第一门板411相对于外通口101和第一出风口202均倾斜设置,室内空气在第一风机单元20的带动下从集风口1021和第一进风口201进入第一风机单元20,随后从第一出风口202离开第一风机单元20,接着这些室内空气将在第一门板411的引导下发生流动转弯并最终从外通口101流向户外,在第一门板411的引导作用下,室内空气几乎不会撞击到机箱11的箱壁111,减少了动能损失。
进一步地,参阅图7~图8,第一风墙131的上游段,即第一风墙131当中位于第一弧形壁1311上游的一段与第一风机单元20之间形成所述排气缺口1312。当风门件41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门板411与排气缺口1312相适配并充分关闭排气缺口1312,此时第一门板411、第一风墙131的上游段和第一弧形壁1311依次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导风结构,第一门板411的一端与第一出风口202的高速出风侧平顺过渡连接,并且与第一风墙131平顺过渡连接。第一出风口202的高速出风侧是指第一蜗壳22远离第一风轮21的轴线的边缘与第一出风口202的开口边缘的交汇处。由于第一风轮21对室内空气的离心引导作用,从第一出风口202吹出的空气中,越靠近第一出风口202的高速出风侧意味着距离第一风轮21的轴线越远,因而出风风速越大,空气随后可以平顺地流经第一门板411,既不会被第一门板411阻碍从而降低流速,也不会被第一门板411分流从而降低流速。
进一步地,参阅图4~图8,风道箱10还包括风门轴43,风门轴43装设于第一风墙131的上游段的端部,也即装设于第一风墙131的上游段相对远离第一弧形壁1311的一端,风门轴43垂直于箱板12,风门件41包括与风门轴43枢转配合的连接部,第一门板411和第二门板412分别固定凸设于连接部的两侧。第一风墙131的一侧形成吹风风道103,另一侧形成进风风道106,第一风墙131的上游段的端部与机箱11的箱壁111之间设有用于形成进气喉107的进气间隔。当风门件41在第一位置时,第二门板412连接第一风墙131的上游段的端部,并且连接至箱壁111,从而占据进气间隔以关闭进气喉107,当风门件41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门板412脱离箱壁111从而开启进气喉107。
参阅图1~图2、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202与吹风风道103位于第一风墙131的一侧,第二进风口301与进风风道106位于第一风墙131的另一侧,第一风机单元20、第一风墙131、风门机构40、新风风机单元30均位于箱壁111的同一侧。风门驱动件42驱动连杆机构44,并通过连杆机构44带动风门件41绕风门轴43转动,传动连杆442相对远离曲柄44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门板412相对远离第一门板411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箱10包括分隔部123,分隔部123将风道箱10的空腔划分为第一安装腔124和第二安装腔125,第一安装腔124和第二安装腔125分别位于分隔部123的两侧,第一风机单元20、吹风风道103、进风风道106和新风风道104均位于第一安装腔124内,即第一风机单元20、吹风风道103、进风风道106和新风风道104均位于分隔部123背离第二安装腔125的一侧,新风风机单元30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安装腔125内;外通口101与排风口1022均开设于第一安装腔124的腔壁,即外通口101直接贯通第一安装腔124与户外,排风口1022直接贯通第一安装腔124与室内空间,第一安装腔124的腔壁包括箱板12参与围设形成第一安装腔124的部分、箱壁111参与围设形成第一安装腔124的部分以及顶壁112参与围设形成第一安装腔124的部分。分隔部123开设有迎风口1231和送风口1232,迎风口1231与送风口1232均贯通分隔部123的两侧,即迎风口1231连通第一安装腔124和第二安装腔125、送风口1232连通第一安装腔124和第二安装腔125。当新风风机单元30连接到位于第二安装腔125后,第二进风口301随即通过迎风口1231连通进风风道106,且第二出风口302随即通过送风口1232连通新风风道10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迎风端332和送风端323均延伸至离心风轮与侧板321的同一个半周侧之外,参阅图3,同时一并参阅图4~图8,迎风端332和送风端323均延伸至第二风轮31和侧板321相对靠近第一安装腔124的半周侧,沿第二风轮31的轴线方向观察空气调运装置100,第一安装腔124和分隔部123位于第二风轮31与侧板321的左侧,迎风端332和送风端323均延伸至第二风轮31和侧板321的左半周侧。
进一步地,第二进风口301与迎风口1231之间形成可拆卸的适配连接从而连通,第二出风口302与送风口1232之间形成可拆卸的适配连接从而连通。具体地,参阅图2~图3、图4~图8,第二风轮31、集风盒33与第二蜗壳32三者固定连接为一体,集风盒33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301的一端形成迎风端332,所述迎风端332可拆卸地连接于分隔部123背离第一安装腔124的一侧,集风盒3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风轮31的第二进风端311,从而与第二进风端311连通;风道箱10包括固定连接于机箱11的扩展安装结构126,扩展安装结构126可以设置于第二安装腔125内,第二蜗壳32固定连接于扩展安装结构126,且包括开设有第二出风口302的送风端323,送风端323可拆卸地连接于分隔部123背离第一安装腔124的一侧。当迎风端332与送风端323均连接于分隔部123背离第一安装腔124的一侧时,迎风口1231与第二进风口301连通,送风口1232与第二出风口302连通。
可选的,分隔部123为平板状结构,分隔部123背离第一安装腔124的一侧为平面,迎风端332与送风端323均朝向分隔部123背离第一安装腔124的一侧,且迎风端332与送风端323共面设置以便于二者和分隔部123背离第一安装腔124的一侧连接。如此设置,新风风机单元30在第二安装腔125内的安装位置固定且唯一,分隔部123背离第一安装腔124的一侧形成了确定新风风机单元30在第二安装腔125内的位置和姿态的基准。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箱板12包括集风板121和可拆卸连接于集风板121的扩展板,集风板121固定连接于机箱11并且关闭第一安装腔124,当扩展板连接到位于集风板121时,扩展板与机箱11固定连接并且关闭第二安装腔125。具体地,集风口1021和排风口1022均开设于集风板121。如此设置,新风风机单元30的拆卸和安装更方便,当需要安装或拆卸新风风机单元30时,只需将扩展板从集风板121上拆卸下来即可开启第二安装腔125,无需对集风板121进行操作,在拆装新风风机单元30的过程中集风板121保持关闭第一安装腔124的状态,不会对第一风机单元20造成影响,拆卸新风风机单元30后不影响第一风机单元20的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新风风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气流发生部(310)、集风部(330)与导风部(320),所述气流发生部(310)包括用于抽入户外气体的进风端和用于排出新风气流的出风侧,所述集风部(330)包括用于适配风道箱(10)的迎风端(332),且具有集风通道(331),所述集风通道(331)通向所述进风端,并贯穿所述迎风端(332)以形成用于连通户外的进风口,所述导风部(320)包括用于适配风道箱(10)的送风端(323),且具有导风通道(322),所述导风通道(322)通向所述出风侧,并贯穿所述送风端(323)以形成用于连通室内的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风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发生部(310)包括离心风轮,所述进风端位于所述离心风轮的端部,所述出风侧位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周侧,所述导风部(320)包括围绕于所述周侧的侧板(321),所述导风通道(322)位于所述侧板(321)与所述周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风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通道(331)包括汇集段和导入段,所述汇集段沿预设迎风方向贯穿所述迎风端(332),所述迎风方向相对所述离心风轮的轴线倾斜,所述导入段相对所述汇集段弯折以通向所述进风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风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汇集段沿所述离心风轮的轴线的垂直方向延伸,所述迎风方向与所述离心风轮的轴线相垂直;及/或,至少部分所述集风通道的流道截面面积沿所述集风通道(331)的气流方向呈逐步减小趋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风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端(332)与所述送风端(323)均延伸至所述离心风轮的同一个半周侧;及/或,所述集风部(330)连接所述侧板(321)并且盖设于所述进风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风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端(332)与所述送风端(323)均朝向同一外部平面,且所述迎风端(332)的端面与所述送风端(323)的端面共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风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单元还包括过滤部,所述过滤部开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孔隙,至少部分所述过滤部位于所述集风通道(331)内,并与所述集风部(330)连接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风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集风部(330)的固定框架(34),所述集风通道(331)从所述固定框架(34)中延伸通过,所述过滤部安装于所述固定框架(34)中。
9.一种空气调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箱(10)、第一风机单元(20)和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风机单元(30),
所述第一风机单元(20)包括第一进风口(201)与第一出风口(202),
所述风道箱(10)开设有外通口(101)、排风口(1022)与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201)的集风口(1021),所述第一出风口(202)连通所述外通口(101)与所述排风口(1022)中至少一者,
所述新风风机单元(30)设于所述风道箱(10),包括连通所述外通口(101)的第二进风口(301)、连通所述排风口(1022)的第二出风口(302),其中:
所述迎风端(332)与所述送风端(323)均连接所述风道箱(10),所述集风通道(331)贯穿所述迎风端(332)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301),所述导风通道(322)贯穿所述送风端(323)以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30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箱(10)具有第一安装腔(124)和第二安装腔(125),且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24)内的进风风道(106)与新风风道(104),所述第一风机单元(20)设于第一安装腔(124),所述新风风机单元(30)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所述进风风道(106)连通所述外通口(101)并通向所述第二进风口(301),所述新风风道(104)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302)并通向所述排风口(102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箱(10)包括划分所述第一安装腔(124)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的分隔部(123),所述排风口(1022)贯通所述第一安装腔(124)与室内空间,所述外通口(101)贯通所述第一安装腔(124)与户外,
所述分隔部(123)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124)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的迎风口(1231),所述迎风端(332)连接所述分隔部(123)以连通所述迎风口(1231)与所述第二进风口(301);及/或,
所述分隔部(123)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124)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的送风口(1232),所述送风端(323)连接所述分隔部(123)以连通所述送风口(123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30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123)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124)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的迎风口(1231)、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124)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的送风口(1232),
所述迎风端(332)连接所述分隔部(123)背离所述第一安装腔(124)的一侧以连通所述迎风口(1231)与所述第二进风口(301),所述送风端(323)连接所述分隔部(123)背离所述第一安装腔(124)的一侧以连通所述送风口(123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302)。
13.一种卫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12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运装置。
CN202322792116.0U 2023-10-17 2023-10-17 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Active CN2211724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92116.0U CN221172401U (zh) 2023-10-17 2023-10-17 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92116.0U CN221172401U (zh) 2023-10-17 2023-10-17 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72401U true CN221172401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534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92116.0U Active CN221172401U (zh) 2023-10-17 2023-10-17 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724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96291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245476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60119518A (ko) 센터 마운팅 타입 차량 공조장치
KR101392315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00082626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50077776A (ko) 제습기
CN213514290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1172401U (zh) 新风风机单元、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CN112555991A (zh) 风机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21172404U (zh) 空气调度装置及卫浴设备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221172399U (zh) 空气调度装置及卫浴设备
CN221172400U (zh) 降噪风道结构、空气调度装置及卫浴设备
CN221172403U (zh) 空气调运装置及卫浴设备
CN221172402U (zh) 风道室、空气调度装置及卫浴设备
CN21231988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1990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30372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803797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61875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909793B (zh) 一种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82276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190032941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90051676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20 No. 210, 21st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op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210, 21st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310016

Patentee before: AUPU Home Style Corp.,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