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75353B - 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 - Google Patents

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75353B
CN116275353B CN202310586518.7A CN202310586518A CN116275353B CN 116275353 B CN116275353 B CN 116275353B CN 202310586518 A CN202310586518 A CN 202310586518A CN 116275353 B CN116275353 B CN 116275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oil
coil section
conductive
induction braz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865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75353A (zh
Inventor
张观军
牛超楠
张旭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8651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753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75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5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75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5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00Tools, devices, or special appurtenances for 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meth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00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 B23K1/002Soldering by means of induction 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00Tools, devices, or special appurtenances for 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methods
    • B23K3/04Heating appliances
    • B23K3/047Heating appliances electric
    • B23K3/053Heating appliances electric using resistance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00Tools, devices, or special appurtenances for 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methods
    • B23K3/08Auxiliary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00Tools, devices, or special appurtenances for 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methods
    • B23K3/08Auxiliary devices therefor
    • B23K3/085Cooling, heat sink or heat shield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焊接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一种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其中感应钎焊装置包括高频设备、第一导电组件、第二导电组件以及驱动组件;第一导电组件具有第一加热线圈段和远离第一加热线圈段的第一连接端;第二导电组件具有第二加热线圈段和远离第二加热线圈段的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电连接,以使高频设备、第一导电组件以及第二导电组件形成导电回路;在配合状态第一加热线圈段和第二加热线圈段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且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相分离。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线圈段和第二加热线圈段不会接触,从而能够避免因加热线圈接触不良而无法导电或导电不足的现象,以提升钎焊质量。

Description

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线圈为感应钎焊系统中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工件的加热均温性和钎焊合格率等。
相关技术中,感应钎焊行业采用开合式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加热,在对工件进行加热时,需要两个加热线圈接触导电,但是因两个加热线圈的接触部分不可避免存在氧化、磨损、粘连钎剂和杂物等问题,容易出现两个加热线圈不能持续接触的现象,存在无法导电或导电不足等影响钎焊质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感应钎焊装置,旨在避免加热线圈因接触不良而无法导电或导电不足的现象,以提升钎焊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感应钎焊装置,包括:
高频设备;
第一导电组件,与高频设备电连接,第一导电组件具有第一加热线圈段和远离第一加热线圈段的第一连接端;
第二导电组件,与高频设备电连接,第二导电组件具有第二加热线圈段和远离第二加热线圈段的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电连接,以使高频设备、第一导电组件以及第二导电组件形成导电回路;以及
驱动组件,与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以使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在打开状态或者配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打开状态,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相互远离;
在配合状态,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加热线圈段和第二加热线圈段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且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相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与第一加热线圈段和/或第二加热线圈段连接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在配合状态下使第一加热线圈段与第二加热线圈段间隔。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包括设于第一加热线圈段的第一限位块和设于第二加热线圈段的第二限位块,在配合状态时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相抵持以使第一加热线圈段与第二加热线圈段间隔,且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均为绝缘件。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线圈段具有分设在加工空间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加热线圈段具有分设在加工空间两侧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第四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其中,第四端的端面与第二端的端面平齐且正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端的端面上设有绝缘层;和/或,第四端的端面设有绝缘层。
在一实施例中,在配合状态下,第一加热线圈段与第二加热线圈段的间距D不小于0.5mm。
在一实施例中,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连接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软性电连接件。
在一实施例中,软性电连接件为柔性电缆或者导电软排。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线圈段的外侧设有导磁体;和/或,第二加热线圈段的外侧设有导磁体。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直线开合气缸以及分设在直线开合气缸两侧的第一绝缘板和第二绝缘板,第一导电组件与第一绝缘板固定连接,第二导电组件与第二绝缘板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还包括与第一加热线圈段连接的第一连接管,第二导电组件还包括与第二加热线圈段连接的第二连接管;
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与高频设备连接的第一电极连接块和第二电极连接块以及第一柔性连接件和第二柔性连接件,第一柔性连接件连接第一连接管与第一电极连接块,第二柔性连接件连接第二连接管与第二电极连接块。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柔性连接件内设有冷却通道;和/或,第二柔性连接件内设有冷却通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自动化焊接设备,包括上述的感应钎焊装置。该感应钎焊装置包括:
高频设备;
第一导电组件,与高频设备电连接,第一导电组件具有第一加热线圈段和远离第一加热线圈段的第一连接端;
第二导电组件,与高频设备电连接,第二导电组件具有第二加热线圈段和远离第二加热线圈段的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电连接,以使高频设备、第一导电组件以及第二导电组件形成导电回路;以及
驱动组件,与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以使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在打开状态或者配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打开状态,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相互远离;
在配合状态,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加热线圈段和第二加热线圈段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且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相分离。
本发明技术方案感应钎焊装置中,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分别与高频设备电连接,第一导电组件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导电组件的第二连接端电连接以使得第一导电组件、高频设备以及第二导电组件形成导电回路,从而第一加热线圈段和第二加热线圈段内会通有电流;通过驱动组件与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使得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能够相互远离或靠近,并且在两者相互靠近时带动第一加热线圈段和第二加热线圈段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且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相分离设置,使得第一加热线圈段和第二加热线圈段不会接触,从而能够避免因加热线圈接触不良而无法导电或导电不足的现象,以提升钎焊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感应钎焊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感应钎焊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感应钎焊装置处于配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流走向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感应钎焊装置处于配合状态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感应钎焊装置,旨在将第一导电组件、第二导电组件和高频设备形成导电回路,使得第一加热线圈段和第二加热线圈段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时,无需利用第一加热线圈段和第二加热线圈段接触导电,从而能够避免加热线圈因接触不良而无法导电或导电不足的现象,提升钎焊质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该感应钎焊装置包括高频设备100、第一导电组件200、第二导电组件300以及驱动组件400。
第一导电组件200与高频设备100电连接,第一导电组件200具有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远离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的第一连接端201;第二导电组件300与高频设备100电连接,第二导电组件300具有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和远离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第二连接端301,第二连接端301与第一连接端201电连接以使高频设备100、第一导电组件200以及第二导电组件300形成导电回路;驱动组件400与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以使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在打开状态或者配合状态之间切换:在打开状态,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相互远离;在配合状态,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且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相分离。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分别与高频设备100电连接,同时第一导电组件200的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的第二连接端301电连接,从而第一导电组件200、高频设备100以及第二导电组件300连接形成了导电回路,进而第一导电组件200的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的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内会流通电流,并形成相应的磁场。其中高频设备100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对高频设备100不作详细说明。驱动组件400能够驱动第一导电组件200和/或第二导电组件300运动,以使得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能够相互远离或者相互靠近,进而能够带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相互远离或者相互靠近,实现在打开状态和配合状态之间切换,打开状态时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相互远离,此时感应钎焊装置处于未施焊状态,可以适用于将待加工工件放入或者取出的应用场景;配合状态时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将待加工工件包围,高频设备100在导电回路中通入交变电流,使得加工空间处产生变化的磁场,在工件表面耦合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涡流,依靠涡流发热以达到对工件感应焊接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无论处于打开状态或者配合状态,均不会影响到第一导电组件200、高频设备100以及第二导电组件300所形成的导电回路的电路通断,也就是说无需通过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接触来形成导电回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常针对如何让两个加热线圈更好地接触导电的改进方向,本实施例反其道而行,让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直接不接触,即从源头上便杜绝了加热线圈接触不良的情况,进而也不会有因为接触不良而无法导电或导电不足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导电组件200、高频设备100以及第二导电组件300已经形成了导电回路,则在配合状态时,通过将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分离设置,以防止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接触而造成短路或发热等故障。本实施例可实现多层多匝结构的感应加热线圈,磁场分布及走向合理,符合感应加热原理,不存在消磁等问题。
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通过远离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的第一连接端201与远离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第二连接端301电连接来实现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的电导通功能,两者电连接的位置远离加热焊接的区域,从而不会因焊渣飞溅或者温度过高等情况影响导电连接的稳定性,保证了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电导通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不论在打开状态或者配合状态,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301始终保持电连接的状态。在实际应用时,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301的电连接的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采用导线连接或者导电块连接或者其他导电结构等,其具体的结构在此可不做限定。
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可以为弧形结构,两者的弧形开口相向设置,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在配合状态下时大致形成环形圈结构(实际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之间不接触以防止短路),加工空间位于环形圈结构的内部,待加工工件位于加工空间内。
在实际应用时,驱动组件400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是气缸驱动结构、油缸驱动结构或者电机驱动结构等,只要能够驱动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中的至少一个运动以在打开状态或者配合状态之间切换即可。可以理解的,在施焊前,驱动组件400驱动第一导电组件200和/或第二导电组件300运动至打开状态,以便于安装待加工工件,安装完毕之后,驱动组件400驱动第一导电组件200和/或第二导电组件300运动至配合状态以对工件焊接,焊接完毕之后,驱动组件400驱动第一导电组件200和/或第二导电组件300运动至打开状态,以停止对工件的加工,进而取出工件。
本发明技术方案感应钎焊装置中,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分别与高频设备100电连接,第一导电组件200的第一连接端201与第二导电组件300的第二连接端301电连接以使得第一导电组件200、高频设备100以及第二导电组件300形成导电回路,从而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内会通有电流;通过驱动组件400与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使得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能够相互远离或靠近,并且在两者相互靠近时带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且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分离设置,使得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不接触便能够对工件加热焊接,从而能够避免因加热线圈接触不良而无法导电或导电不足的现象,以提升钎焊质量。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至图5,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或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连接的限位结构500,限位结构500用于在配合状态下使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限位结构500对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进行限位,使得在配合状态下,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的同时,两者之间仍然保持一定的间隙不接触,防止两者接触造成短路故障。
限位结构500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或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连接,可以理解的,限位结构500仅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连接,或者限位结构500仅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连接,或者限位结构500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均连接。在实际应用时,限位结构500可设置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相对的内侧壁上,或者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或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背离加工空间的外侧壁上。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将限位结构500设置在除加工空间外的其他位置,从而不会占用加工空间,以达到节约加工空间的目的,此外还能够扩大可适用的待加工工件的尺寸范围,提升通用性。
在实际应用时,限位结构500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是凸块或者挡板等用于阻挡或阻隔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接触的结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驱动组件400处或者感应钎焊装置的机架或者其他位置设置用于对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运动限位的行程限位结构等。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感应加热的效果,该限位结构500采用绝缘材料制造,以避免限位结构500对导电回路造成干涉而影响感应磁场的效果。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5,限位结构500包括设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的第一限位块510和设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第二限位块520,在配合状态时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相抵持以使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间隔设置,且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均为绝缘件。
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500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均连接,第一限位块510设置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上,第二限位块520设置在第二加热线圈段310上,通过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相互抵持以保证在配合状态时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间隔不接触。第一限位块510可以位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背离加工空间的一侧,第二限位块520可以位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背离加工空间的一侧,从而不会占用加工空间,节约加工空间,同时还能够保证工件加热均匀性。此外,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均位于背离加工空间的外侧,则不会受到焊接过程中的废料飞溅或者焊接高温的影响,从而保证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的配合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时,第一限位块510设置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远离高频设备100的一端,第二限位块520设置在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远离高频设备100的一端,可以理解的,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处于感应钎焊装置的外侧区域,提升了装配便利性。
第一限位块510相对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朝向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凸出设置,第二限位块520相对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朝向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凸出设置,从而第一限位块510与第二限位块520的间距小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间距D,当驱动组件400驱动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相互靠近时,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先接触并抵持,以保证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间隔不接触。可选地,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可为平面抵持。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5,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具有分设在加工空间两侧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具有分设在加工空间两侧的第三端311和第四端312,第三端311与第一端211相对设置,第四端312与第二端212相对设置;
其中,第四端312的端面与第二端212的端面平齐且正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可以为半圆弧状结构,第一端211为第一加热线圈段210靠近高频设备100的一端,第二端212为第一加热线圈段210远离高频设备100的一端;第三端311为第二加热线圈段310靠近高频设备100的一端,第四端为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远离高频设备100的一端。第一端211与第三端311相对设置,第二端212与第四端312相对设置,当在配合状态时,第一端211与第三端311靠近但不接触,第二端212与第四端312靠近但不接触,此时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之间形成加工空间。
第二端212的端面与第四端312的端面平齐且正对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在配合状态下第二端212与第四端312的分离状态,从而也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的因多次接触挤压、氧化等接触不良的问题,进一步保证了稳定可靠的加热效果。
在实际应用时,第一限位块510设置在第二端212远离加工空间的一侧,第二限位块520设置在第四端312远离加工空间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二端212的端面上设有绝缘层(图未示);和/或,第四端312的端面设有绝缘层(图未示)。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端212和/或第四端312的端面上设置绝缘层,能够进一步防止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接触,设备加热稳定性更高。
此外,由前述实施例可知,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通过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抵接实现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间隔不接触,在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长时间多次开合工作后,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可能会出现磨损导致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接触短路的风险,本实施例在第二端212和/或第四端312的端面上设置绝缘层可以避免该风险,也就是说即使第一限位块510和第二限位块520的限位作用失效,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仍然不会接触短路,实现了防止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相接触的双重保险作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5,在配合状态下,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间距D不小于0.5mm。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间距D不能过小,若间距过小的话,考虑到加工过程中的误差等因素,在配合状态,两者相接触的可能性过大,无法保证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间隔不接触的情况,容易出现短路和发热故障,影响加热效果和设备寿命。故,将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间距D不小于0.5mm,以保证两者之间不导电的安全距离。当然,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间距D也不宜过大,间距过大的话,两者之间形成不了加工空间,加热效果较差无法对工件感应焊接。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间距D不超过1.5mm。
为了保证更好的加热效果以及保证更好的防短路效果,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间距D优选为0.5mm≤D≤1.0mm。作为示例性的,间距D可以为0.5mm、0.6mm、0.7mm、0.8mm、0.9mm或者1.0mm等。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连接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301的软性电连接件600。
本实施例中通过软性电连接件600连接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301,由于软性电连接件600可伸缩和弯折,从而当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在相互靠近或远离运动时,运动的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301能够始终与软性电连接件600连接,而不会出现断路的情况,也即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所处的导电回路不会受到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运动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软性电连接件600与第一连接端201以及第二连接端301均为固定连接,采用该种结构可避免目前行业通用的加热线圈部分两半线圈采用机械锁紧(如螺钉或气缸顶紧等)方式,因接触部分氧化或磨损等无法保证持续接触,可能存在无法导电或导电不足,出现加热温度故障等问题。
可选地,软性电连接件600为柔性电缆或者导电软排。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的外侧设有导磁体900;和/或,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外侧设有导磁体900。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的外侧设置导磁体900,可以增强加热磁场,提升感应钎焊装置的加热效率。同理,通过在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外侧设置导磁体900,增强加热磁场,提升感应钎焊装置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导磁体900呈弧形结构,位于呈弧形结构的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背离加工空间的外侧,保证连接可靠性。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驱动组件400包括直线开合气缸410以及分设在直线开合气缸410两侧的第一绝缘板420和第二绝缘板430,第一导电组件200与第一绝缘板420固定连接,第二导电组件300与第二绝缘板430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对驱动组件400的结构说明,直线开合气缸410两侧的活塞杆分别连接第一绝缘板420和第二绝缘板430,同时第一绝缘板420与第一导电组件200连接,第二绝缘板430与第二导电组件300连接,从而实现通过一个直线开合气缸410便能够同时驱动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运动以在打开状态和配合状态之间切换的功能。采用一套气缸可避免采用多套气缸因气缸加工、装配和气源压力等的不同,导致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打开和闭合动作不一致和重复精度差等问题;另外也可减少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整体尺寸和安装难度,同时降低成本。通过采用直线开合气缸410实现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打开或者配合操作,连接通用压缩空气即可实现自动开合动作。配合机器人、机械手或自动移动模组等,可实现自动钎焊操作,安装和操作简单。
第一绝缘板420和第二绝缘板430增大了直线开合气缸410与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的安装面积,在实际应用时,可将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设置在直线开合气缸410的下方,此时连接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301的软性电连接件600也低于直线开合气缸410的高度位置,从而在直线开合气缸410驱动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运动时,软性电连接件600的拉伸或弯折动作不会与驱动组件400或其他部件发生干涉,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绝缘板420和第二绝缘板430为直板结构,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通过螺钉固定在对应的绝缘板上。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第一导电组件200还包括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连接的第一连接管220,第二导电组件300还包括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连接的第二连接管320;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与高频设备100连接的第一电极连接块810和第二电极连接块820以及第一柔性连接件710和第二柔性连接件720,第一柔性连接件710连接第一连接管220与第一电极连接块810,第二柔性连接件720连接第二连接管320与第二电极连接块820。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200包括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连接管220和第三连接管230,第一连接管220远离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的一端与第一柔性连接件710连接,第一柔性连接件710与高频设备100的第一电极连接块810连接;第三连接管230远离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201,第三连接管230固定安装于第一绝缘板420,当直线开合气缸410驱动第一绝缘板420运动时,带动第三连接管230、第一加热线圈段210以及第一连接管220运动,此时第一连接管220通过第一柔性连接件710与第一电极连接块810连接,第一柔性连接件710能够伸缩或弯折,从而不会对导电回路的通断造成影响。
第三连接管230包括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连接的第一子管231以及与第一子管231连接的第二子管232,第一子管231与第二子管232呈夹角连接,第二子管232远离第一子管231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201,第二子管232与第一绝缘板420固定连接,从而第一导电组件200为由第一连接管220、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第一子管231以及第二子管232依次连接形成的“U”型结构,相对于常见的只利用一根连接管的“一”字形结构,能够增大第一导电组件200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增大焊接加工过程中的可靠性。可选地,第二子管232与第一子管231垂直设置,两者可为一体结构。第一限位块510设置在第一子管231的外侧。
相应地,第二导电组件300包括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二连接管320和第四连接管330,第二连接管320远离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一端与第二柔性连接件720连接,第二柔性连接件720与高频设备100的第二电极连接块820连接;第四连接管330远离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一端为第二连接端301,第四连接管330固定安装于第二绝缘板430,当直线开合气缸410驱动第二绝缘板430运动时,带动第四连接管330、第二加热线圈段310以及第二连接管320运动,此时第二连接管320通过第二柔性连接件720与第二电极连接块820连接,第二柔性连接件720能够伸缩或弯折,从而不会对导电回路的通断造成影响。
第四连接管330包括与第二加热线圈段310连接的第三子管331以及与第三子管331连接的第四子管332,第三子管331与第四子管332呈夹角连接,第四子管332远离第三子管331的一端为第二连接端301,第四子管332与第二绝缘板430固定连接,从而第二导电组件300为由第二连接管320、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第三子管331以及第四子管332依次连接形成的“U”型结构,相对于常见的只利用一根连接管的“一”字形结构,能够增大第二导电组件300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增大焊接加工过程中的可靠性。可选地,第四子管332与第三子管331垂直设置,两者可为一体结构。第二限位块520设置在第三子管331的外侧。
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管220和第二连接管320位于第三连接管230与第四连接管330之间,第一连接管220起到支撑固定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的作用,第二连接管320起到支撑固定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的作用,在配合状态下,第一连接管220和第二连接管320之间也保持一定的间距不接触,避免短路故障。
针对管板凸起类结构焊缝如压缩机储液罐焊缝钎焊或加热时,由于结构紧凑,自动化焊接的需求对于稳定性要求更高,且需要小型化设备以满足避让需求,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的感应钎焊装置的第一导电组件200为由第一连接管220、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第一子管231以及第二子管232依次连接形成的“U”型结构,第二导电组件300为由第二连接管320、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第三子管331以及第四子管332依次连接形成的“U”型结构,相对于常见的只利用一根连接管的“一”字形结构,结构强度更加可靠,焊接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更高。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柔性连接件710内设有冷却通道;和/或,第二柔性连接件720内设有冷却通道。冷却通道内部可以通水或者冷却液,以对第一柔性连接件710和第二柔性连接件720冷却降温,防止温度过高损坏。在实际应用时,还可以在软性电连接件600、第一加热线圈段210、第一连接管220、第三连接管230、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第二连接管320以及第四连接管330内均设置冷却通道进行降温。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自动化焊接设备,该自动化焊接设备包括感应钎焊装置,该感应钎焊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自动化焊接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自动化焊接设备采用一套直线往复气缸实现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的开合动作,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多个气缸的方案,结构更加简单,同时能够避免采用多套气缸因气缸加工、装配和气源压力等的不同,导致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打开和闭合动作不一致和重复精度差等问题。另外也可减少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整体尺寸和安装难度,同时降低成本。此外,直线开合气缸410连接通用压缩空气即可实现自动开合动作,结构简单,配合机器人、机械手或自动移动模组等,即可实现自动焊接操作,安装和操作简单,能够满足更高的自动化需求。
在针对管板凸起类结构焊缝如压缩机储液罐焊缝钎焊或加热时,由于结构紧凑,自动化焊接的需求对于稳定性要求更高,且需要小型化设备以满足避让需求,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将前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固定在自动移动机构上,能够实现自动化焊接过程,且通过将感应钎焊装置中的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设置呈“U”型结构,结构强度更加可靠,通过一套气缸同时驱动第一导电组件200和第二导电组件300靠近或远离,焊接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更高,能够满足管板凸起类结构焊缝如压缩机储液罐焊缝的自动化焊接需求。
作为示例性的,焊接前,感应钎焊装置的气缸打开,带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打开,自动移动机构带动感应钎焊装置深入焊点位置使得焊点位置处于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之间,气缸带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相互靠近至配合状态,对焊点进行加热钎焊。钎焊或加热完成后,气缸带动第一加热线圈段210和第二加热线圈段310打开,避开零件干涉,自动移动机构将感应钎焊装置自动移出,完成自动化焊接操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高频设备;
第一导电组件,与所述高频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具有第一加热线圈段和远离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的第一连接端;
第二导电组件,与所述高频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具有第二加热线圈段和远离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连接,以使所述高频设备、所述第一导电组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形成导电回路;以及
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在打开状态或者配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相互远离;
在所述配合状态,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相互靠近以使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和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相互靠近形成加工空间,且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相分离;
所述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的第一限位块和设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的第二限位块,在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相抵持以使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间隔,且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为绝缘件;
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背离所述加工空间的外侧,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背离所述加工空间的外侧;
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相对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具有分设在所述加工空间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具有分设在所述加工空间两侧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四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平齐且正对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上设有绝缘层;和/或,所述第四端的端面设有绝缘层。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配合状态下,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的间距D不小于0.5mm。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软性电连接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电连接件为柔性电缆或者导电软排。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的外侧设有导磁体;和/或,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的外侧设有导磁体。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直线开合气缸以及分设在所述直线开合气缸两侧的第一绝缘板和第二绝缘板,所述第一导电组件与所述第一绝缘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组件与所述第二绝缘板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段连接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导电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段连接的第二连接管;
所述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高频设备连接的第一电极连接块和第二电极连接块以及第一柔性连接件和第二柔性连接件,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块,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内设有冷却通道;和/或,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内设有冷却通道。
11.一种自动化焊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钎焊装置。
CN202310586518.7A 2023-05-24 2023-05-24 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 Active CN1162753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6518.7A CN116275353B (zh) 2023-05-24 2023-05-24 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6518.7A CN116275353B (zh) 2023-05-24 2023-05-24 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5353A CN116275353A (zh) 2023-06-23
CN116275353B true CN116275353B (zh) 2023-09-01

Family

ID=86789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86518.7A Active CN116275353B (zh) 2023-05-24 2023-05-24 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7535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01990U (ko) * 1999-06-30 2001-01-26 추호석 유도 가열 브레이징용 분리형 가열 코일
CN203124886U (zh) * 2013-03-18 2013-08-14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路焊接的装置
CN103480935A (zh) * 2013-09-22 2014-01-01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旋转压缩机的施焊工装、旋转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06909A (zh) * 2013-12-20 2014-04-09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焊接设备
CN103737136A (zh) * 2013-12-20 2014-04-23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焊接设备
KR20150127397A (ko) * 2014-05-07 2015-11-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주파 용접장치
DE102018003520A1 (de) * 2018-05-02 2019-11-07 EMAG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induktiven Hartlöt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27327A1 (de) * 2007-06-14 2008-12-18 Mtu Aero Engines Gmbh Induktionsspul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Erwärmung von metallischen Bauelemente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01990U (ko) * 1999-06-30 2001-01-26 추호석 유도 가열 브레이징용 분리형 가열 코일
CN203124886U (zh) * 2013-03-18 2013-08-14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路焊接的装置
CN103480935A (zh) * 2013-09-22 2014-01-01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旋转压缩机的施焊工装、旋转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06909A (zh) * 2013-12-20 2014-04-09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焊接设备
CN103737136A (zh) * 2013-12-20 2014-04-23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焊接设备
KR20150127397A (ko) * 2014-05-07 2015-11-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주파 용접장치
DE102018003520A1 (de) * 2018-05-02 2019-11-07 EMAG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induktiven Hartlöt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5353A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91674C (zh) 高频线路连接器的高频感应焊接方法
US4488135A (en) Transformer for welding gun
CN101622681A (zh) 用于连接到变压器绕组上的半导体组件和变压器装置
CN104871373A (zh) 具有关闭阀、感应加热系统以及用于连接器的电缆的冷却电源连接器
JP2002542595A (ja) 工具における水冷式の導線のための差込コネクタ
CN116275353B (zh) 感应钎焊装置以及自动化焊接设备
CN103737136B (zh) 焊接设备
CN112820515B (zh) 一种低压大电流的电源装置
CN103706909A (zh) 焊接设备
CN113922588B (zh) 一种电驱动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
CN1288678C (zh) 带温度检测功能的变压器和设有该变压器的电气装置
KR20160124327A (ko) 유도 가열 장치용 코일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도 가열 장치
CN215356681U (zh) 一种低压大电流焊接电源装置
JP7369061B2 (ja) モータ装置
CN2867712Y (zh) 一种水冷却大功率开关电源
KR102031865B1 (ko) 이차전지 파우치 전극리드 밀봉장치
JPH11329702A (ja) 誘導加熱用のコイル装置
JP5112960B2 (ja) ヒュージング装置
JP2586873Y2 (ja) 高周波誘導加熱コイル
JP2603842Y2 (ja) 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における加熱コイルの接続部構造
TWI618336B (zh) 金屬接合線、其製造方法、具有其之變壓器及旋轉機械、以及模具
JP4232973B2 (ja) 直接通電加熱装置
CN112701508A (zh) 光伏发电系统及电子装置
CN112570873B (zh) 一种电极的冷却结构及其对焊机
CN217316349U (zh) 一种保险丝的碰焊装置及保险丝组装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