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7125A - 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7125A
CN116267125A CN202211533754.4A CN202211533754A CN116267125A CN 116267125 A CN116267125 A CN 116267125A CN 202211533754 A CN202211533754 A CN 202211533754A CN 116267125 A CN116267125 A CN 116267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al
frame
opening
hoo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3375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山大辅
越山隆广
岩坂宗一郎
田部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267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71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5/00Fertiliser distributors
    • A01C15/04Fertiliser distributors using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具备:机罩,具有设于右侧面部的多个右侧的开口部(95d)和设于左侧面部的多个左侧的开口部(96d)。该水田作业机具备:风扇,将用于冷却发动机的空气通过右侧的开口部(95d)和左侧的开口部(96d)中一侧的开口部(95d)导入机罩的内部。在右侧的开口部(95d)和左侧的开口部(96d)中一侧的开口部(96d)中,一侧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的内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和一侧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的外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不同的截面积。

Description

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式插秧机、乘坐式直播机等水田作业机。
背景技术
在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个例子的乘坐式插秧机中,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具有如下设置的乘坐式插秧机:在设于机体的前部的机罩中容纳有发动机和风扇,通过对风扇进行旋转驱动来产生沿着左右方向的空气流,用于冷却发动机的空气通过机罩的右侧的开口部和左侧的开口部中一侧的开口部被导入机罩的内部。
在水田作业机中,会有农作物、秧苗等的碎屑、农用物资的碎屑等异物经过开口部进入机罩的内部的隐患,期望防止异物侵入机罩的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98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设于机体的前部的机罩中容纳有发动机和风扇的水田作业机中,以使异物经过开口部进入机罩的内部的情况减少的方式进行设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具备:发动机,设于机体的前部;机罩,容纳所述发动机,具有设于右侧面部的多个右侧的开口部和设于左侧面部的多个左侧的开口部;以及风扇,产生沿着左右方向的空气流,使得用于冷却所述发动机的空气通过所述右侧的开口部和所述左侧的开口部中一侧的开口部被导入所述机罩的内部,在所述右侧的开口部和所述左侧的开口部中一侧的开口部中,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所述机罩的内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和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所述机罩的外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不同的截面积。
根据本发明,在异物将要从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进入机罩的内部的情况下,由于开口部的空气通过截面积会发生变化,因此异物容易卡在开口部的中途部,异物不易进入机罩的内部。
通过使异物不易进入机罩的内部,能减少由机罩的内部的异物导致的异常发生。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右侧的开口部和所述左侧的开口部中的另一侧的开口部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比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较小的那一侧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大。
根据本发明,通过对风扇进行旋转驱动来产生沿着左右方向的空气流,用于冷却发动机的空气通过机罩的右侧的开口部和左侧的开口部中一侧的开口部被导入机罩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机罩的另一侧的开口部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比机罩的右侧的开口部和左侧的开口部中一侧的开口部中的较小的那一侧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大,由此机罩的另一侧的开口部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较大。
由此,用于冷却发动机的空气通过机罩的另一侧的开口部被高效地导入机罩的内部,因此能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率。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设于所述发动机中的朝向所述一侧的开口部的部分,在所述机罩的内部,在所述另一侧的开口部与所述发动机之间设有所述风扇和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散热器,所述风扇设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发动机之间,防尘构件设于所述散热器中的朝向所述另一侧的开口部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机罩的另一侧的开口部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大于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的空气通过截面积,由此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较小。由此,异物从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进入机罩的内部的可能性小。
发动机的输出轴设于发动机中的朝向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的部分,由此异物从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进入机罩的内部与发动机的输出轴接触的可能性变小。由此,有利于防止发动机的输出轴附近发生破损。
根据本发明,在水冷式发动机的情况下,散热器和风扇在机罩的内部设于机罩的另一侧的开口部与发动机之间,由此高效导入至机罩的内部的空气会被供给至散热器,由此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率。
由于机罩的另一侧的开口部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较大,因此异物有可能会从机罩的另一侧的开口部进入机罩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即使假设异物从机罩的另一侧的开口部进入了机罩的内部,异物也会被防尘构件挡住,因此异物与散热器触碰这样的情况也少。
由于风扇设于散热器与发动机之间,因此即使假设异物从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进入了机罩的内部,异物也不会与风扇接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一侧的开口部在剖视下形成为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所述机罩的外部侧的部分的前后宽度和上下宽度大于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所述机罩的内部侧的部分的前后宽度和上下宽度的外扩状。
根据本发明,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具有规定的左右宽度,并形成为外扩状。
由此,当异物要从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进入机罩的内部时,由于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形成为外扩状,因此异物容易从机罩的一侧的开口部来到外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底板,设于所述机体;踏板,设于所述机体的后部并设于比所述底板高的位置;以及农用物资供给装置,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于相对于所述踏板的后部靠后侧的位置,能向田地表面供给农用物资,所述农用物资供给装置具有:料斗,贮留农用物资;送出部,与所述料斗的下部连接,将农用物资从所述料斗送出;送风部,产生用于将农用物资输送至田地表面的输送风;以及输送风管道,沿着左右方向连接在所述送出部与所述送风部之间,将所述送风部的输送风供给至所述送出部,在主视下,所述踏板的上表面部和所述输送风管道遍及所述输送风管道的全长地重叠。
在水田作业机中,存在如下的水田作业机:底板设于机体,踏板在机体的后部设于比底板高的位置,能向田地表面供给农用物资的农用物资供给装置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于相对于踏板的后部靠后侧的位置。
农用物资供给装置中,具有如下的农用物资供给装置,即,设有:料斗,贮留农用物资;送出部,与料斗的下部连接,将农用物资从料斗送出;以及送风部,产生用于将农用物资输送至田地表面的输送风,将送风部的输送风供给至送出部的输送风管道沿着左右方向连接在送出部与送风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在主视下,踏板的上表面部和输送风管道遍及输送风管道的全长地重叠,施肥装置设于较低的位置。由此,能使设有农用物资供给装置的水田作业机的重心降低,有利于提高水田作业机的行驶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送风部具有:送风箱,与所述输送风管道的右部或左部连接;送风叶片,以能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轴芯旋转的方式容纳于所述送风箱;以及电动马达,对所述送风叶片进行旋转驱动,在主视下,所述踏板的上表面部和所述送风箱重叠。
在设于施肥装置的送风部中,多数情况下,送风箱与输送风管道的右部或左部连接,送风叶片以能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轴芯旋转的方式容纳于送风箱,该送风部设有对送风叶片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
根据本发明,在主视下,踏板的上表面部和送风箱(送风叶片)重叠,送风箱(送风叶片)设于较低的位置,因此有利于提高水田作业机的行驶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吸入所述发动机附近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送风部的吸入管道从所述送风部向下方延伸,并在相对于所述踏板靠下侧的位置向所述发动机延伸。
在设有施肥装置的水田作业机中,为了防止因水分而产生肥料的堵塞,有时会设置为将发动机附近的较高温的空气供给至农用物资供给装置的送风部并从送风部经由输送风管道供给至送出部。
根据本发明,吸入发动机附近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送风部的吸入管道从送风部向下方延伸,并在相对于踏板靠下侧的位置向发动机延伸。由此,吸入管道不会露出至踏板的上表面部,因此对于在踏板上的操作者而言,作业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设于相对于所述踏板的右部和左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所述吸入管道配置于相对于右侧或左侧的所述扶手框架的下部靠下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设于相对于踏板的右部和左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因此操作者能通过抓住扶手框架来稳定身体。
根据本发明,吸入管道配置于相对于右侧或左侧的扶手框架的下部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在轻松地避免与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的下部发生干涉的同时将吸入管道设于相对于踏板靠下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踏板的右部分以位于相对于所述农用物资供给装置的右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向后方延伸,所述踏板的左部分以位于相对于所述农用物资供给装置的左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向后方延伸。
根据本发明,踏板的右部分和左部分位于相对于农用物资供给装置的右部和左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由此踏板的右部分和左部分作为农用物资供给装置的保护构件发挥功能,因此有利于防止农用物资供给装置发生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式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乘坐式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踏板附近的俯视图。
图4是踏板附近的后视图。
图5是右侧和左侧的底板框架附近的俯视图。
图6是机体框架、前踏板框架以及后踏板框架附近的俯视图。
图7是机体框架、底板框架、前踏板框架以及后踏板框架附近的左视图。
图8是弹簧座构件和悬架弹簧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9是弹簧座构件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10是燃料箱附近的右视图。
图11是右踏板和左踏板的立体图。
图12是右踏板和左踏板的俯视图。
图13是右踏板和左踏板的仰视图。
图14是右踏板和左踏板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15是就坐部的右腿部和左腿部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6是后踏板的俯视图。
图17是后踏板的仰视图。
图18是后踏板的纵剖后视图。
图19是后踏板的俯视图。
图20是横踏板的立体图。
图21是横踏板的俯视图。
图22是横踏板的右视图。
图23是机罩的右视图。
图24是机罩的左视图。
图25是右侧和左侧的侧面板的纵剖主视图。
图26是表示右侧的侧面板的开口部和左侧的侧面板的开口部的图。
图27是发动机和变速箱附近的左视图。
图28是发动机和变速箱附近的俯视图。
图29是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30是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附近的后视图。
图31是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附近的左视图。
图32是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机体框架(机体);38:底板;43:踏板;44a:上表面部;45a:上表面部;49:发动机;49a:输出轴;58:机罩;86:扶手框架;86b:下部;95d:开口部;96d:开口部;100:风扇;101:散热器;102:网构件(防尘构件);107:施肥装置(农用物资供给装置);108:料斗;109:送出部;110:送风部;110a:送风箱;110b:电动马达;111:输送风管道;117:吸入管道;WL11:前后宽度;WL21:上下宽度;WL12:前后宽度;WL22:上下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2示出了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个例子的乘坐式插秧机,在图1至图32中,F表示前方向,B表示后方向,U表示上方向,D表示下方向,R表示右方向,L表示左方向。
(乘坐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行驶用的右侧和左侧的前轮1、行驶用的右侧和左侧的后轮2,支承有作为机体的机体框架3。连杆机构4从机体框架3的后部向后方延伸,作为作业装置的秧苗插植装置5支承于连杆机构4的后部。
如图1和图5所示,变速箱25连结于机体框架3的前部,在俯视下被设置为框状的支承框架42连结于变速箱25的前部并向前方延伸。
发动机49支承于支承框架42,设于机体框架3的前部,乘坐式插秧机设有容纳发动机49的机罩58。对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59设于机罩58的后方。
如图1和图2所示,底板38设于机体框架3,踏板43以配置于比底板38高的位置的方式设于机体框架3的后部。驾驶座椅60配置于踏板43的前部的左右中央部,就坐部87设于踏板43。
(秧苗插植装置和预备苗载置台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具有:四个插植传动箱6,支承于连杆机构4的后部;旋转箱7,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插植传动箱6的后部的右部和左部;一对插植臂8,支承于旋转箱7;多个浮板9;以及栽秧台10,该秧苗插植装置5被设置为八行栽植式。
右侧的支承框架61连结于支承框架42的右部,在底板38的右前部的横向外侧向上方延伸,左侧的支承框架61连结于支承框架42的左部,在底板38的左前部的横向外侧向上方延伸,预备苗载置台62装配于支承框架61的上部。预备苗载置台63装配于支承框架61的下部,预备苗载置台64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装配于预备苗载置台63的前部,预备苗载置台65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装配于预备苗载置台63的后部。
(机体框架的结构)
如图5、图6、图7所示,右侧和左侧的机体框架3沿着前后方向配置,机体框架3由截面正方形的方管构成。右侧和左侧的连结部11朝下连结于机体框架3的前部,右侧和左侧的框架12连结在连结部11的下部与机体框架3的前后中间部之间。变速箱25连结于机体框架3的前部和连结部11。
右侧和左侧的平板状的纵框架13、右侧和左侧的方管状的纵框架14、15、16连结于机体框架3,从机体框架3向上方延伸。右侧和左侧的方管状的横框架17以跨于纵框架13、14、15的上部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被连结。右侧和左侧的方管状的横框架18以跨于纵框架15、16的上部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被连结。
方管状的横框架19以跨于机体框架3和纵框架13的下部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被连结。方管状的横框架21以跨于横框架17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被连结,方管状的横框架22以跨于纵框架16的上部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被连结。角状的横框架23(参照图8)以跨于机体框架3的后部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被连结。
连杆机构4的上连杆4a以能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1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纵框架16的上部并向后方延伸。连杆机构4的下连杆4b以能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3的后部并向后方延伸。
液压缸24以跨于纵框架16中的轴芯P1的位置和连杆机构4的下连杆4b的后部的方式被连接,通过液压缸24的伸缩工作,连杆机构4被上下摆动操作。
通过以上的结构,连杆机构4(上连杆4a和下连杆4b)支承于机体框架3的后部(纵框架16)并向后方延伸。
(前轮和后轮的支承结构)
如图1和图5所示,右侧的前车轴箱26连结于变速箱25的右部并向右侧的横向外侧延伸,左侧的前车轴箱26连结于变速箱25的左部并向左侧的横向外侧延伸,右侧和左侧的前轮1以能转向的方式支承于前车轴箱26。
如图1和图7所示,设有支承右侧和左侧的后轮2的后车轴箱27。右侧和左侧的托架28连结于机体框架3的前后中间部,右侧和左侧的上连杆29以能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3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托架28并向后方延伸。右侧和左侧的下连杆30以能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4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连结部11的下部并向后方延伸。
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连杆29的后部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与后车轴箱27的前部的上部连接,下连杆30的后部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与后车轴箱27的前部的下部的连接销20连接。
托架31朝下连结于右侧的机体框架3的后部。横向杆32以能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芯P5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托架31并向左侧延伸,横向杆32的左部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与后车轴箱27的后部连接。
右侧和左侧的弹簧座构件33装配于机体框架3的后部,右侧和左侧的螺旋状的悬架弹簧34以跨于弹簧座构件33和后车轴箱27的连接销20的方式被装配,后车轴箱27经由悬架弹簧34支承于机体框架3。
通过以上的结构,由右侧和左侧的上连杆29、右侧和左侧的下连杆30、横向杆32、右侧和左侧的悬架弹簧34构成了五连杆式悬架机构,后车轴箱27经由悬架机构支承于机体框架3。
(弹簧座构件的结构)
如图8和图9所示,弹簧座构件33由平板构成,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主体部33a、由主体部33a的右前部和右后部向上方折曲而成的右侧的装配部33b以及由主体部33a的左前部和左后部向上方折曲而成的左侧的装配部33c。
弹簧座构件33的主体部33a通过焊接而装配于机体框架3的下部3a,从机体框架3的右侧的侧部3b向右侧延伸,并从机体框架3的左侧的侧部3c向左侧延伸。
弹簧座构件33的右侧的装配部33b通过焊接而装配于机体框架3的右侧的侧部3b。由此,弹簧座构件33的右侧的装配部33b以跨于弹簧座构件33的主体部33a中的从机体框架3的右侧的侧部3b向右侧延伸的部分和机体框架3的右侧的侧部3b的方式被装配。
弹簧座构件33的左侧的装配部33c通过焊接而装配于机体框架3的左侧的侧部3c。由此,弹簧座构件33的左侧的装配部33c以跨于弹簧座构件33的主体部33a中的从机体框架3的左侧的侧部3c向左侧延伸的部分和机体框架3的左侧的侧部3c的方式被装配。
设有右侧和左侧的平板状的连结构件35,圆筒部35a朝下连结于连结构件35。右侧和左侧的杆36装配于后车轴箱27的连接销20并向上方延伸,杆36以能沿着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插入于连结构件35的圆筒部35a。
连结构件35的圆筒部35a和杆36配置于悬架弹簧34的内部,悬架弹簧34的上部抵接于连结构件35,连结构件35由螺栓37连结于弹簧座构件33的主体部33a。
右侧和左侧的弹簧座构件33、右侧和左侧的连结构件35呈左右对称形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
(纵框架与弹簧座构件的装配结构)
如图8和图9所示,纵框架15(参照上述的(机体框架的结构)和图6、图7)的下部被切割,在纵框架15的下部形成有横向部15a和从横向部15a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15b,狭缝15c形成于延伸部15b。
纵框架15的横向部15a抵接于机体框架3的上部3d并通过焊接来进行装配。弹簧座构件33的左侧的装配部33c插入于纵框架15的狭缝15c,纵框架15的延伸部15b的横部抵接于机体框架3的左侧的侧部3c并通过焊接来进行装配。纵框架15的延伸部15b的下部抵接于弹簧座构件33的主体部33a并通过焊接来进行装配。
右侧和左侧的纵框架15的下部呈左右对称形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右侧的纵框架15的下部与右侧的弹簧座构件33的装配构造和左侧的纵框架15的下部与左侧的弹簧座构件33的装配构造呈左右对称形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
通过以上的结构,纵框架15的下部以跨于机体框架3的上部3d、机体框架3的侧部3b、3c以及弹簧座构件33的主体部33a中的从机体框架3的侧部3b、3c延伸的部分的方式被装配,纵框架15的下部以跨于弹簧座构件33和机体框架3的方式被装配。纵框架15装配于弹簧座构件33,从弹簧座构件33向上方延伸。
(底板的整体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底板38具有前底板39、右底板40以及左底板41。橡胶制的底板垫(未图示)以跨于右底板40和左底板41的方式被载置。
前底板39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以跨于相对于机罩58靠右侧的区域和靠左侧的区域的方式被设置,被设置为左右对称形状。在前底板39中的前轮1的上方的部分,开口有以沿着横向隔开间隔排列的方式设有多个格棂部的开口部39a。操作者能通过前底板39的开口部39a来目视前轮1(参照图1)。
右底板40设为与前底板39的右后部毗连,左底板41设为与前底板39的左后部毗连。右底板40和左底板41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被设置为左右对称形状。
在右底板40和左底板41中的前轮1的上方的部分,开口有以沿着横向隔开间隔排列的方式设有多个格棂部的开口部40a、41a。操作者能通过右底板40和左底板41的开口部40a、41a来目视前轮1(参照图1)。
(支承底板的底板框架的结构)
如图5、图6、图7所示,右侧的底板框架50以跨于右侧的机体框架3和支承框架42的方式被设置,左侧的底板框架50以跨于左侧的机体框架3和支承框架42的方式被设置,右侧和左侧的底板框架50被设置为左右对称形状。
在底板框架50中,设有沿着左右方向的横框架51、52,沿着前后方向的三个框架53以跨于横框架51、52的方式被连结,横框架51、52的端部连结于机体框架3。操作者上下车时使用的踩踏部70(参照图1和图2)以跨于横框架51和最外侧的框架53的方式被连结。
沿着前后方向的两个框架54连结于横框架52并向前方延伸,沿着左右方向的横框架55以跨于最外侧的框架53和框架54的方式被连结。沿着前后方向的框架56连结于横框架55并向前方延伸,沿着左右方向的横框架57以跨于框架54、56的前部的方式被连结,横框架57的端部连结于支承框架42的前部。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底板38中,前底板39的右部和右底板40装配于右侧的底板框架50,由右侧的底板框架50从下侧支承。前底板39的左部和左底板41装配于左侧的底板框架50,由左侧的底板框架50从下侧支承。
(踏板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2、图3所示,踏板43具有作为前踏板的右踏板44、作为前踏板的左踏板45、右侧和左侧的后踏板46、右侧和左侧的后踏板47以及右侧和左侧的横踏板48。
(踏板中的右踏板和左踏板的结构)
如图11和图12所示,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具有上表面部44a、45a、前表面部44b、45b、横面部44c、44c以及延伸部44d、45d,该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除局部之外被设置为左右对称形状。
开口部44e、45e开口于上表面部44a、45a,多个格棂部44f、45f以沿着横向隔开间隔排列的方式设于开口部44e、45e。开口部44e、45e位于后轮2(参照图1)的上方,操作者能通过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开口部44e、45e来目视后轮2。
前表面部44b、45b与上表面部44a、45a的前部连接并向下方延伸。横面部44c、45c以跨于上表面部44a、45a的横部和前表面部44b、45b的横部的方式被连接。延伸部44d、45d与前表面部44b、45b的下部连接并向前方延伸。以跨于上表面部44a、45a和前表面部44b、45b的方式设有缺口部44g、45g。
在上表面部44a、45a的横部,以比上表面部44a、45a高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壁部44h、45h。在上表面部44a、45a的后部,以比上表面部44a、45a高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壁部44i、45i。
在右踏板44中,在前表面部44b的横部设有向前方隆出的隆出部44q,在隆出部44q的上部开口有开口部44r。
如图11至图14所示,在上表面部44a、45a的下表面部和延伸部44d、45d的下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多个突出部44j、45j、44k、45k,竖壁状的许多肋44m、45m以跨于突出部44j、45j、44k、45k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倾斜方向被设置。
突出部44j、45j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从上表面部44a、45a和延伸部44d、45d向下方凹陷,向下方进入突出部44j、45j的上部,突出部44j、45j向上方开放。在突出部44j、45j的底部开口有较小的开口部44n、45n和排水部44p、45p。
突出部44k、45k形成为从上表面部44a、45a和延伸部44d、45d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并向下方开放。突出部44j、45j的底部和突出部44k、45k的下端部被设定于相同高度的位置,肋44m、45m的下端部被设定于比突出部44j、45j的底部和突出部44k、45k的下端部高的位置。
(踏板中的后踏板的结构)
如图16、图17、图18所示,右侧的后踏板46与左侧的后踏板46相同,后踏板46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被设置为左右对称形状。
在后踏板46中,设有主体部46a,开口部46b开口于主体部46a的左右中央部,多个格棂部46c以沿着横向隔开间隔排列的方式设于开口部46b。开口部46b位于后轮2的上方,操作者能通过后踏板46的开口部46b来目视后轮2(参照图1)。
在主体部46a的下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多个突出部46d、46e,竖壁状的许多肋46f以跨于突出部46d、46e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被设置。
突出部46d形成有凹部,该凹部形成为从主体部46a向下方凹陷,向下方进入突出部46d的上表面部分,突出部46d向上方开放。在突出部46d的底部形成有较小的开口部46g和排水部46h。
突出部46e形成为从主体部46a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并向下方开放。突出部46d的底部、突出部46e的下端部以及肋46f的下端部被设定于相同高度的位置。
如图19所示,右侧的后踏板47与左侧的后踏板47相同,后踏板47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被设置为左右对称形状。
后踏板47设有与后踏板46的主体部46a、开口部46b、格棂部46c以及突出部46d相同的主体部47a、开口部47b、格棂部47c以及突出部47d,并设有与后踏板46的突出部46e、肋46f、开口部46g以及排水部46h相同的突出部(未图示)、肋(未图示)、开口部(未图示)以及排水部(未图示)。
在后踏板47中,在主体部47a的后部,以比主体部47a高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壁部47i。后踏板47除了具有壁部47i之外,与后踏板46形状相同。
(踏板中的横踏板的结构)
如图20、图21、图22所示,横踏板48具有被彼此分割的第一部分48a和第二部分48b,第一部分48a和第二部分48b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在右侧和左侧的横踏板48中,第一部分48a和第二部分48b相同。
第一部分48a以沿着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呈栅状配置有格棂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部分48a的横部,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壁部48c。
第二部分48b被以沿着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呈栅状配置有格棂部的方式设置,在第二部分48b的横部,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向上方和下方突出的壁部48d。
在将横踏板48用作右侧的横踏板48的情况下,以使壁部48c位于右侧的横向外侧并朝下的方式设定第一部分48a。以如下方式设定第二部分48b:将第二部分48b配置于相对于第一部分48a靠右侧的位置,使一方壁部48d朝上并使另一方壁部48d朝下。
在将横踏板48用作左侧的横踏板48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设定第一部分48a:使第一部分48a相对于右侧的第一部分48a调换前后朝向(前后翻转),使壁部48c位于左侧的横向外侧并朝下。
以如下方式设定第二部分48b:使第二部分48b相对于右侧的第二部分48b调换上下朝向(上下反转),将其配置于相对于第一部分48a靠左侧的位置,使一方壁部48d朝下并使另一方壁部48d朝上。
(支承踏板的踏板框架的整体结构)
如图6和图7所示,设有从下侧支承踏板43的踏板框架66,踏板框架66支承于机体框架3。
如图6和图7所示,踏板框架66具有从下侧支承作为前踏板的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前踏板框架67和从下侧支承后踏板46、47的后踏板框架68,如图1、图4、图31所示,该踏板框架66具有从下侧支承横踏板48的横踏板框架69。
(支承右踏板和左踏板的前踏板框架的结构)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前踏板框架67中,设有沿着左右方向的横框架71、72,在横框架71装配有装配托架71a。沿着前后方向的框架73以跨于横框架71、72的方式被连结。
沿着前后方向的框架74以跨于横框架71、72的横向端部的方式被连结,并从横框架72向前方延伸。沿着前后方向的框架75连结于横框架72并向前方延伸。沿着左右方向的横框架76以跨于框架74、75的前端部的方式被连结。沿着前后方向的承接框架77连结于横框架71并向后方延伸。
在如上设置的前踏板框架67中,横框架71连结于右侧和左侧的纵框架15(参照上述的(机体框架的结构))的上部以及右侧和左侧的横框架17。横框架72连结于右侧和左侧的纵框架14的上部以及右侧和左侧的横框架17。
由此,踏板框架66(前踏板框架67)装配于纵框架15的上部,并装配于纵框架14的上部。
(底板框架与踏板框架的关系)
如图6和图7所示,右侧和左侧的底板框架50设于机体框架3的前部。前踏板框架67(踏板框架66)以配置于比底板框架50高的位置的方式设于机体框架3的后部。
多个右侧的连结框架79以跨于踏板框架66(前踏板框架67)的右前部(右侧的横框架76)和底板框架50的右后部(右侧的底板框架50的横框架51)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被装配。
多个左侧的连结框架79以跨于踏板框架66(前踏板框架67)的左前部(左侧的横框架76)和底板框架50的左后部(左侧的底板框架50的横框架51)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被装配。
如图10所示,设有燃料箱80。燃料箱80的前下部装配于右侧的底板框架50的横框架51,燃料箱80的后上部装配于前踏板框架67的横框架72的右部。由此,燃料箱80设于踏板框架66(前踏板框架67)的右前部的下方。
右侧的最外侧的连结框架79沿着上下方向配置于相对于燃料箱80靠右侧的横向外侧的位置。
(前踏板框架中的右踏板和左踏板的支承结构)
如上述的(踏板中的右踏板和左踏板的结构)和图11至图14所示,在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中,设有突出部44j、45j、44k、45k和肋44m、45m、格棂部44f、45f。
如图6和图14所示,当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载置于前踏板框架67时,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突出部44j、45j、44k、45k载置于前踏板框架67的框架73、75和承接框架77。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肋44m、45m及格棂部44f、45f载置于前踏板框架67的横框架71、72。
由此,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由前踏板框架67(踏板框架66)从下侧支承。
如图14所示,在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突出部44j、45j中,螺栓81进入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突出部44j、45j,以跨于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突出部44j、45j以及前踏板框架67的框架73、75和承接框架77的方式被装配。
由此,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连结于前踏板框架67(踏板框架66)。
(支承后踏板的后踏板框架的结构)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后踏板框架68中,设有沿着左右方向的横框架82,沿着前后方向的多个承接框架83连结于横框架82并向前方和后方延伸。装配托架84装配于横框架82,装配框架85连结于横框架82并向前方延伸。
在前踏板框架67和后踏板框架68中,后踏板框架68的装配托架84螺栓连结于横框架18(参照上述的(机体框架的结构))的后部。后踏板框架68的装配框架85螺栓连结于前踏板框架67的横框架71的装配托架71a(参照上述的(支承右踏板和左踏板的前踏板框架的结构))。
由此,后踏板框架68装配于前踏板框架67,后踏板框架68经由前踏板框架67装配于纵框架15(参照上述的(机体框架的结构))的上部,并装配于纵框架14的上部。
(后踏板框架中的后踏板的支承结构)
如上述的(踏板中的后踏板的结构)和图16至图19所示,在后踏板46、47中,设有突出部46d、47d、46e和肋46f、格棂部46c、47c。
当后踏板46、47载置于后踏板框架68时,后踏板46、47的突出部46d、47d、46e和肋46f、格棂部46c、47c载置于后踏板框架68的承接框架83。
由此,后踏板46、47由后踏板框架68(踏板框架66)从下侧支承。
与上述的(前踏板框架中的右踏板和左踏板的支承结构)和图14所示的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同样地,在后踏板46、47中,螺栓81也进入后踏板46、47的突出部46d、47d,以跨于后踏板46、47的突出部46d、47d和后踏板框架68的承接框架83的方式被装配。
由此,后踏板46、47连结于后踏板框架68(踏板框架66)。
(支承横踏板的横踏板框架的结构)
如图1、图2、图3、图4、图31所示,设有由管材折曲而形成的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86。
扶手框架86的前侧的下部86a连结于底板框架50的横框架51(参照上述的(支承底板的底板框架的结构)和图5)。扶手框架86的后侧的下部86b连结于前踏板框架67的横框架71(参照上述的(支承右踏板和左踏板的前踏板框架的结构)和图6)。
右侧和左侧的横踏板框架69沿着前后方向配置,连结于扶手框架86的后侧的下部86b。横踏板48(第一部分48a和第二部分48b)螺栓连结于横踏板框架69。
由此,右侧的扶手框架86及横踏板框架69和左侧的扶手框架86及横踏板框架69被设置为左右对称形状。右侧的扶手框架86配置于相对于右踏板44的右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左侧的扶手框架86配置于相对于左踏板45的左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两者向上方延伸。
(踏板中的右踏板和左踏板、后踏板、横踏板的配置状态)
如图3、图11、图12所示,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以彼此相接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并设为与右底板40和左底板41的后部(参照上述的(底板的整体结构)和图2)毗连。
右踏板44的上表面部44a和左踏板45的上表面部45a配置于相同高度。右踏板44的壁部44h、44i的上端部和左踏板45的壁部45h、45i的上端部配置于相同高度。
燃料箱80被右踏板44覆盖,燃料箱80的右前部进入右踏板44的隆出部44q,燃料箱80的供油口80a进入右踏板44的开口部44r并向上方突出。
驾驶座椅60配置于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缺口部44g、45g,并配置于踏板43(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前部的左右中央部。
如图3所示,右侧和左侧的后踏板46以彼此相接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排列设置,设为与右踏板44的后部(壁部44i)和左踏板45的后部(壁部45i)毗连。右侧和左侧的后踏板47以彼此相接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排列设置,设为与后踏板46的后部毗连。
后踏板46和后踏板47(主体部46a、47a)的上表面配置于与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壁部44h、45h、44i、45i的上端部相同的高度。
如图3和图4所示,右侧的横踏板48设为与右踏板44的横部(壁部44h)和右侧的后踏板46、47的横部毗连,左侧的横踏板48设为与左踏板45的横部(壁部45h)和左侧的后踏板46、47的横部毗连。
横踏板48的上表面配置于与后踏板46、47(主体部46a、47a)的上表面以及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壁部44h、45h、44i、45i的上端部相同的高度。横踏板48的壁部48d的上端部和后踏板47的壁部47i的上端部配置于相同高度。
(就坐部的结构)
如图3、图4、图14、图15所示,设有就坐部87。
就坐部87由管材折曲而构成,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棒状的横向部分87a、从横向部分87a的右部向下方延伸的棒状的右腿部87b、从横向部分87a的左部向下方延伸的棒状的左腿部87c、连结于右腿部87b和左腿部87c的下端部的角状的装配托架87d以及连结于装配托架87d的凸台部87e。
如图4和图14所示,就坐部87的右腿部87b被折曲为就坐部87的右腿部87b的下部位于比就坐部87的横向部分87a的右部靠踏板43的左右中央侧的位置。
就坐部87的左腿部87c被折曲为就坐部87的左腿部87c的下部位于比就坐部87的横向部分87a的左部靠踏板43的左右中央侧的位置。由此,就坐部87的横向部分87a的横向宽度W1大于就坐部87的右腿部87b与左腿部87c的下部的横向宽度W2。
(就坐部的支承结构)
如图3、图14、图15所示,在前踏板框架67(参照上述的(支承右踏板和左踏板的前踏板框架的结构)和图6)的横框架71装配有右侧和左侧的装配托架71b,装配托架71b位于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开口部44e、45e的下方。
就坐部87的右侧的装配托架87d(右腿部87b的下部)载置于右踏板44的格棂部44f,就坐部87的右侧的凸台部87e插入于右踏板44的开口部44e,并载置于横框架71(前踏板框架67)的右侧的装配托架71b。
就坐部87的左侧的装配托架87d(左腿部87c的下部)载置于左踏板45的格棂部45f,就坐部87的左侧的凸台部87e插入于左踏板45的开口部45e,并载置于横框架71(前踏板框架67)的左侧的装配托架71b。
螺栓88插入于就坐部87的凸台部87e,并装配于横框架71(前踏板框架67)的装配托架71b。
由此,螺栓88沿着上下方向配置于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开口部44e、45e中的相邻的格棂部44f、45f之间,以跨于就坐部87的装配托架87d(右腿部87b和左腿部87c的下部)和横框架71(前踏板框架67)的装配托架71b的方式被装配。
通过对螺栓88进行紧固,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格棂部44f、45f被包夹于就坐部87的装配托架87d与横框架71(前踏板框架67)的装配托架71b之间,就坐部87的右腿部87b和左腿部87c装配于踏板43(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
(就坐部的配置状态)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侧视和俯视下,就坐部87在驾驶座椅60的后方以位于驾驶座椅60与踏板43(后踏板47)的后端部之间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设于踏板43(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
在俯视和后视下,就坐部87(横向部分87a)的右端部位于比踏板43的右端部(右侧的横踏板48)靠踏板43的左右中央侧的位置,并位于比右踏板44的右端部(壁部44h)靠踏板43的左右中央侧的位置。
在俯视和后视下,就坐部87(横向部分87a)的左端部位于比踏板43的左端部(左侧的横踏板48)靠踏板43的左右中央侧的位置,并位于比左踏板45的左端部(壁部45h)靠踏板43的左右中央侧的位置。
在后视下,就坐部87的右腿部87b的下部(装配托架87d)装配于踏板43(右踏板44)中比就坐部87的横向部分87a的右部靠踏板43的左右中央侧的部分。
在后视下,就坐部87的左腿部87c的下部(装配托架87d)装配于踏板43(左踏板45)中比就坐部87的横向部分87a的左部靠踏板43的左右中央侧的部分。
在后视下,就坐部87的横向部分87a的横向宽度W1和就坐部87的右腿部87b与左腿部87c的下部的横向宽度W2大于驾驶座椅的横向宽度W3。就坐部87的横向部分87a的右部和右腿部87b位于比驾驶座椅60靠右侧的横向外侧的位置,就坐部87的横向部分87a的左部和左腿部87c位于比驾驶座椅60靠左侧的横向外侧的位置。
(设于踏板周围的上框架和下框架的结构)
如图1至图4所示,下框架89以跨于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86的后部的下部的方式被装配。下框架89由管构件折曲而构成,具有横向部分89a、右部分89b和左部分89c、连结于右部分89b和左部分89c的端部的作为高度调节部的装配托架89d。
下框架89的横向部分89a沿着左右方向设于踏板43的后部(后踏板47的壁部47i)的上方附近。下框架89的右部分89b和左部分89c沿着前后方向设于踏板43的右侧和左侧的横部(横踏板48)的上方附近。下框架89的装配托架89d由螺栓装配于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86的后部的下部。
上框架90以跨于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86的后部的上部的方式被装配。上框架90由管构件折曲而构成,具有横向部分90a、右部分90b和左部分90c、连结于右部分90b和左部分90c的端部的作为高度调节部的装配托架90d。
上框架90的横向部分90a以沿着下框架89的横向部分89a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设于从下框架89的横向部分89a向上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
上框架90的右部分90b和左部分90c以沿着下框架89的右部分89b和左部分89c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设于从下框架89的右部分89b和左部分89c向上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
上框架90的装配托架90d由螺栓装配于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86的后部的上部。多个框架91以跨于上框架90和下框架89的方式被连结。
在侧视和俯视下,上框架90中的踏板43的后部的上方的部分(横向部分90a)配置于比下框架89中的踏板43的后部的上方的部分(横向部分89a)靠后侧的位置。
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86在踏板43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右侧和左侧的横踏板48)的位置设于相对于上框架90和下框架89靠前侧的位置。上框架90设于比扶手框架86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螺栓装配用的多个开口部(未图示)沿着上下方向开口于扶手框架86。利用扶手框架86的开口部对上框架90和下框架89的装配托架90d、89d的装配位置进行上下变更,由此能对上框架90和下框架89在扶手框架86的装配位置进行上下变更。
(机罩的结构)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机罩58中,右侧和左侧的灯92、形成为栅状的前格栅93以及中心标志94(参照图1和图2)设于机罩58的前部。在机罩58的右侧面部设有右侧的侧面板95,在机罩58的左侧面部设有左侧的侧面板96。
右侧和左侧的侧面板95、96具有形成外周部的框部95a、96a以及以跨于框部95a、96a的前部和后部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被连接的框部95b、96b,在框部95a、96a与框部95b、96b之间设有栅状的框部95c、96c。
在右侧的侧面板95的框部95c之间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细长的六边形的右侧的开口部95d。在左侧的侧面板96的框部96c之间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细长的六边形的多个左侧的开口部96d。
(右侧和左侧的侧面板的开口部的结构)
如图25和图26所示,右侧的侧面板95的框部95c(开口部95d)沿着左右方向具有规定的左右宽度,右侧的侧面板95的框部95c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
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的外侧缘部95e和内侧缘部95f呈相同形状的细长六边形,右侧的侧面板95的缘部95e、95f的细长六边形的面积为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的空气通过截面积。
左侧的侧面板96的框部96c(开口部96d)沿着左右方向具有规定的左右宽度,左侧的侧面板96的框部96c的截面形状为V字状。
左侧的侧面板96的外侧缘部96e的前后宽度WL11大于左侧的侧面板96的内侧缘部96f的前后宽度WL12。左侧的侧面板96的外侧缘部96e的上下宽度WL21大于左侧的侧面板96的内侧缘部96f的上下宽度WL22。
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以如下方式在剖视下形成为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58的外部侧的部分的前后宽度WL11和上下宽度WL21大于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58的内部侧的部分的前后宽度WL12和上下宽度WL22的外扩状。
由此,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的外侧缘部96e的细长六边形比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的内侧缘部96f的细长六边形大。
由此,在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58的内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和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58的外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不同的截面积。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右侧和左侧的侧面板95、96的开口部95d、96d中,右侧的侧面板95的缘部95e、95f的前后宽度WR1与左侧的侧面板96的外侧缘部96e的前后宽度WL11相同。右侧的侧面板95的缘部95e、95f的上下宽度WR2与左侧的侧面板96的外侧缘部96e的上下宽度WL21相同。
右侧的侧面板95的缘部95e、95f的前后宽度WR1大于左侧的侧面板96的内侧缘部96f的前后宽度WL12。右侧的侧面板95的缘部95e、95f的上下宽度WR2大于左侧的侧面板96的内侧缘部96f的上下宽度WL22。
右侧的侧面板95的缘部95e、95f的细长六边形的面积(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的空气通过截面积)与左侧的侧面板96的外侧缘部96e的细长六边形的面积(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58的外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相同。
右侧的侧面板95的缘部95e、95f的细长六边形的面积(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大于左侧的侧面板96的内侧缘部96f的细长六边形的面积(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58的内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
由此,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比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的较小的那一侧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大。
在该情况下,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为右侧的开口部95d和左侧的开口部96d中一侧的开口部96d,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为右侧的开口部95d和左侧的开口部96d中的另一侧的开口部95d。
(发动机的左部附近的结构)
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机罩58的内部,发动机49横向支承于支承框架42(参照上述的(乘坐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和图5)。发动机49的输出轴49a从发动机49的左部向左侧突出,输出带轮78和飞轮97装配于发动机49的输出轴49a。
由此,在俯视下,发动机49的输出轴49a、输出带轮78以及飞轮97朝向机罩58的左侧的侧面板96,设于发动机49中的朝向一侧的开口部96d的部分。
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98连结于变速箱25的左侧面部,传动带99以跨于输出带轮78和无级变速装置98的输入带轮98a的方式被装配。
连结于发动机49的左前部的支承支架103向左侧延伸,进入左侧的底板框架50(参照上述的(支承底板的底板框架的结构)和图5)的下方。连结于发动机49的左后部的支承支架104向左侧延伸,一边以跨越的方式经过传动带99的上方,一边进入左侧的底板框架50的下方。
在左侧的底板框架50的下方,沿着前后方向配置有消音器105,消音器105的前部支承于支承支架103,消音器105的后部支承于支承支架104。从发动机49的前部延伸的排气管106与消音器105的前部连接。
发动机49的动力经由发动机49的输出轴49a、输出带轮78以及传动带99传递至无级变速装置98,无级变速装置98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25的内部的副变速装置(未图示)。
副变速装置的动力经由前车轴箱26(参照上述的(前轮和后轮的支承结构)和图5)的内部的传动系统(未图示)传递至前轮1,经由从变速箱25向后车轴箱27(参照上述的(前轮和后轮的支承结构)和图7)的传动轴(未图示)和后车轴箱27的内部的传动系统(未图示)传递至后轮2。
从无级变速装置98与副变速装置之间分支出的动力经由从变速箱25向秧苗插植装置5(参照上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和预备苗载置台的结构)和图1、图2)的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
(发动机的右部附近的结构)
如图28所示,在机罩58的内部,由发动机49的动力旋转驱动的风扇100设于发动机49的右部。散热器101沿着前后方向配置,支承于支承框架42(参照上述的(乘坐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和图5)的右部,作为防尘构件的网构件102装配于散热器101的右侧面部。
由此,在俯视下,在机罩58的内部,风扇100和散热器101设于机罩58的右侧的侧面板95(机罩58的另一侧的开口部95d)与发动机49之间。
在俯视下,风扇100设于散热器101与发动机49之间,网构件102设于散热器101中的朝向机罩58的另一侧的开口部95d的部分。
通过对风扇100进行旋转驱动,机罩58的内部产生从右往左的沿着左右方向的空气流,机罩58的外部的空气作为用于冷却发动机49的空气通过机罩58的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参照上述的(右侧和左侧的侧面板的开口部的结构)和图23、图25)被导入机罩58的内部。
在该情况下,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为右侧的开口部95d和左侧的开口部96d的中一侧的开口部95d,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为右侧的开口部95d和左侧的开口部96d中的另一侧的开口部96d。
从机罩58的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导入机罩58的内部的空气经过网构件102和散热器101、风扇100,流过发动机49的周围,通过机罩58的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参照上述的(右侧和左侧的侧面板的开口部的结构)和图24、图25)来到机罩58的外部。
(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28中,示出了未装备有施肥装置107的规格的乘坐式插秧机。以下对在图1至图28所示的乘坐式插秧机中装备有作为农用物资供给装置的施肥装置107的规格的乘坐式插秧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用于设置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的设置区域)
在图3、图4、图6中,撤去就坐部87、后踏板46、47以及后踏板框架68。以切除图11和图12所示的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壁部44i、45i的方式使用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
在图3和图6中,通过不设置后踏板46、47和后踏板框架68,设有后踏板46、47和后踏板框架68的区域为用于设置施肥装置107的设置区域,用于设置施肥装置107的设置区域形成于相对于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前踏板框架67靠后侧的位置,并形成于右侧和左侧的横踏板48的后部之间。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的结构)
如图29至图32所示,施肥装置107具有料斗108、多个送出部109、送风部110、输送风管道111、排出管道112等。
如图30所示,设有沿着左右方向的支承框架114,右侧和左侧的支承框架113连结于支承框架114并向下方延伸。支承框架113的下部螺栓连结于横框架18(参照上述的(机体框架的结构)和图6)的后部。
如图29、图30、图31所示,右侧和左侧的支承框架115连结于扶手框架86的后部的下部,沿着左右方向的支承框架116以跨于右侧和左侧的支承框架115的方式被连结。送出部109以被支承框架114、116从前后包夹的方式连结于支承框架114、116。
贮留作为农用物资的肥料的料斗108以跨于多个送出部109的上部的方式被装配,送出部109与料斗108的下部连接。开沟器(未图示)装配于浮板9(参照上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和预备苗载置台的结构)和图1、图2),软管(未图示)以跨于送出部109和开沟器的方式被连接。
送风部110装配于支承框架114的左部。送风部110具有:送风箱110a,装配于支承框架114的左部;送风叶片(未图示),以能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轴芯旋转的方式容纳于送风箱110a;以及电动马达110b,对送风叶片进行旋转驱动。
如图29、图30、图32所示,圆筒状的输送风管道111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以跨于多个送出部109的下部的前部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被连接。送风切换部119与输送风管道111的左部连接,送风部110的送风箱110a与送风切换部119连接。
圆筒状的排出管道112在相对于输送风管道111靠前侧的位置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于与输送风管道111相同的高度的位置,以跨于多个送出部109的前部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被连接,排出管道112的左部与送风切换部119连接。保护输送风管道111和排出管道112的罩120遍及排出管道112的大致全长地沿着左右方向设于排出管道112的上方的位置。
(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吸入管道的结构)
如图29、图30、图31所示,吸入管道117从送风部110的送风箱110a的下部向下方延伸,并在相对于左踏板45的上表面部45a靠下侧的位置向发动机49往前方延伸。
在前踏板框架67的框架73(参照上述的(支承右踏板和左踏板的前踏板框架的结构)和图6)装配有支承支架118。吸入管道117支承于支承支架118,配置于相对于左侧的扶手框架86的下部86b靠下侧的位置。
(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的工作状态)
如图29至图32所示,当在送风部110中送风叶片被电动马达110b旋转驱动时,发动机49附近的较高温的空气被吸入至吸入管道117,经由吸入管道117被引导至送风部110。
通过被引导至送风部110的空气,送风部110产生输送风,将输送风从送风切换部119供给至输送风管道111,输送风从输送风管道111供给至送出部109。
对从送出部109向排出管道112的肥料的排出口(未图示)进行关闭操作,将送风切换部119设定为送风部110的输送风被供给至输送风管道111的状态。
在上述的状态下,通过送出部109,料斗108的肥料被送出至送出部109的内部,通过从输送风管道111供给至送出部109的输送风,送出部109的内部的肥料经过软管被供给至开沟器(参照上述的(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的结构))。随着乘坐式插秧机的运行,通过开沟器,在田地表面形成沟,供给至开沟器的肥料被供给至田地表面的沟。
在结束作业并回收料斗108中剩余的肥料的情况下,对从送出部109向排出管道112的肥料的排出口(未图示)进行打开操作,将送风切换部119设定为送风部110的输送风被供给至排出管道112的状态。
在上述的状态下,料斗108中剩余的肥料被供给至排出管道112,通过被供给至排出管道112的输送风,该肥料被输送至排出管道112的右部的出口,将从排出管道112的出口离开的肥料回收至回收袋(未图示)。
(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的配置状态)
如图29至图32所示,施肥装置107(料斗108、送出部109、送风部110、输送风管道111、排出管道112以及送风切换部119)配置于用于设置施肥装置107的设置区域(参照上述的(用于设置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施肥装置的设置区域))。
在俯视和侧视下,施肥装置107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于相对于踏板43(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后部靠后侧的位置。
在俯视和后视下,施肥装置107配置于右侧的横踏板48的后部与左侧的横踏板48的后部之间。
作为踏板43的右部分的右侧的横踏板48的后部以位于相对于施肥装置107的右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向后方延伸。
作为踏板43的左部分的左侧的横踏板48的后部以位于相对于施肥装置107的左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向后方延伸。
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上表面部44a、45a、排出管道112、输送风管道111、送风部110的送风箱110a以及送风切换部119配置于相同高度。
在主视下,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上表面部44a、45a、排出管道112以及输送风管道111遍及输送风管道111的全长和排出管道112的全长地重叠。在主视下,左踏板45的上表面部45a、送风部110的送风箱110a以及送风切换部119重叠。
由此,在乘坐式插秧机中,施肥装置107设于较低的位置。在作业状态(前轮1和后轮2与犁底层接地且秧苗插植装置5的浮板9与田地表面接地的状态)下,在假定了侧视下沿着栽秧台10从栽秧台10向斜上前方延伸的虚拟线(未图示)的情况下,施肥装置107(料斗108)的上端部位于比虚拟线靠下侧的位置。
也可以代替施肥装置107而将被设置为具有贮留作为农业物资的药剂的料斗(未图示)、多个送出部(未图示)、送风部(未图示)、输送风管道(未图示)、排出管道(未图示)等并向田地表面供给药剂的药剂供给装置装备为农用物资供给装置。
(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在施肥装置107中,也可以设置为送风部110和送风切换部119与输送风管道111和排出管道112的右部连接,并设置为吸入管道117从送风部110的送风箱110a的下部向下方延伸,并在相对于右踏板44的上表面部44a靠下侧的位置向发动机49往前方延伸。
也可以设置为吸入管道117配置于相对于右侧(左侧)的扶手框架86的下部86b靠上侧的位置。
(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代替五连杆式悬架机构而采用具备右侧和左侧的连杆以及横向杆的三连杆式悬架机构。
(发明的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在燃料箱80中,也可以设置为燃料箱80的前下部装配于左侧的底板框架50的横框架51,燃料箱80的后上部装配于前踏板框架67的横框架72的左部,并设置为燃料箱80设于踏板框架66(前踏板框架67)的左前部的下方。
在该结构中,只需设置为左侧的最外侧的连结框架79沿着上下方向配置于相对于燃料箱80靠左侧的横向外侧的位置即可。
(发明的第五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是,不将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设置为分离,而将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一体构成,形成一个前踏板。
也可以是,不将右侧和左侧的底板框架50设置为分离,而将右侧和左侧的底板框架50彼此连结,形成一个底板框架50。
(发明的第六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是,在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除了设置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开口部44e、45e之外,还设置用于装配就坐部87的专用的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无需就坐部87的凸台部87e,因此只需以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被包夹于就坐部87的装配托架87d与横框架71的装配托架71b之间的方式,将螺栓88以跨于就坐部87的装配托架87d和横框架71的装配托架71b的方式通过右踏板44和左踏板45的开口部来进行紧固即可。
(发明的第七其他实施方式)
在左侧的侧面板96中,也可以设置为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的内侧缘部96f的细长六边形比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的外侧缘部96e的细长六边形大。
由此,在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58的内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和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中的机罩58的外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不同的截面积。
(发明的第八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设置为以左右颠倒的方式配置发动机49,发动机49的输出轴49a设于发动机49的右部,风扇100、散热器101以及网构件102配置于相对于发动机49靠左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机罩58中,可以如图25的右部和图26的下部所示那样构成右侧的侧面板95的开口部95d,也可以如上述的(发明的第七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记载那样构成该开口部95d。只要如图25的左部和图26的上部所示那样构成左侧的侧面板96的开口部96d即可。
(发明的第九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将发动机49设置为空冷式。根据该结构,设置发动机49的空冷用的风扇100,废除散热器101。
右侧和左侧的侧面板95、96的开口部95d、86d不仅可以形成为细长六边形,也可以形成为圆形、四边形、细长椭圆形、平行四边形等。
(发明的第十其他实施方式)
在装备有施肥装置107的规格的乘坐式插秧机中,可以将就坐部87设为施肥装置107的防护构件,也可以废除右侧和左侧的横踏板48,也可以废除上框架90和下框架89。
(发明的第十一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如以下说明那样设置电动绞盘(未图示)。
将绞盘框架(未图示)装配于支承框架42(参照上述的(乘坐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和图5)的前部,使底板38的前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以绞盘配置于比底板38高的位置的方式将该绞盘装配于绞盘框架的上部。
在乘坐式插秧机以无法行驶的方式陷于深水田的情况下,将从绞盘延伸的线(未图示)装配于田埂的树木等,通过绞盘来卷取绳,使乘坐式插秧机脱出。由于绞盘配置于比底板38高的位置,因此绞盘不会被水淹没。
也可以将使绞盘框架装配于支承框架42的多个装配构件中的一个装配构件设置为比其他装配构件略微脆弱。
在使用绞盘时对绞盘施加了较大的载荷的情况下,能使脆弱的装配构件发生破损来使绞盘框架从支承框架42脱落,能避免对支承框架42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乘坐式插秧机,还可以应用于将向田地表面播种种子的播种装置装备为作业装置的乘用型直播机。

Claims (9)

1.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设于机体的前部;
机罩,容纳所述发动机,具有设于右侧面部的多个右侧的开口部和设于左侧面部的多个左侧的开口部;以及
风扇,产生沿着左右方向的空气流,使得用于冷却所述发动机的空气通过所述右侧的开口部和所述左侧的开口部中一侧的开口部被导入所述机罩的内部,
在所述右侧的开口部和所述左侧的开口部中一侧的开口部中,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所述机罩的内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和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所述机罩的外部侧的部分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不同的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侧的开口部和所述左侧的开口部中的另一侧的开口部的空气通过截面积被设定为比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较小的那一侧的空气通过截面积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设于所述发动机中的朝向所述一侧的开口部的部分,
在所述机罩的内部,在所述另一侧的开口部与所述发动机之间设有所述风扇和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散热器,
所述风扇设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发动机之间,
防尘构件设于所述散热器中的朝向所述另一侧的开口部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侧的开口部在剖视下形成为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所述机罩的外部侧的部分的前后宽度和上下宽度大于所述一侧的开口部中的所述机罩的内部侧的部分的前后宽度和上下宽度的外扩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底板,设于所述机体;
踏板,设于所述机体的后部,并设于比所述底板高的位置;以及
农用物资供给装置,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于相对于所述踏板的后部靠后侧的位置,能向田地表面供给农用物资,
所述农用物资供给装置具有:料斗,贮留农用物资;送出部,与所述料斗的下部连接,将农用物资从所述料斗送出;送风部,产生用于将农用物资输送至田地表面的输送风;以及输送风管道,沿着左右方向连接在所述送出部与所述送风部之间,将所述送风部的输送风供给至所述送出部,
在主视下,所述踏板的上表面部和所述输送风管道遍及所述输送风管道的全长地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部具有:送风箱,与所述输送风管道的右部或左部连接;送风叶片,以能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轴芯旋转的方式容纳于所述送风箱;以及电动马达,对所述送风叶片进行旋转驱动,
在主视下,所述踏板的上表面部和所述送风箱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吸入所述发动机附近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送风部的吸入管道从所述送风部向下方延伸,并在相对于所述踏板靠下侧的位置向所述发动机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框架,设于相对于所述踏板的右部和左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吸入管道配置于相对于右侧或左侧的所述扶手框架的下部靠下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的右部分以位于相对于所述农用物资供给装置的右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向后方延伸,
所述踏板的左部分以位于相对于所述农用物资供给装置的左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向后方延伸。
CN202211533754.4A 2021-12-21 2022-12-01 水田作业机 Pending CN1162671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07476A JP2023092319A (ja) 2021-12-21 2021-12-21 水田作業機
JP2021-207476 2021-1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7125A true CN116267125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89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33754.4A Pending CN116267125A (zh) 2021-12-21 2022-12-01 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92319A (zh)
CN (1) CN11626712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92319A (ja) 202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18742B (zh) 工程机械
CN105309093A (zh) 作业机
CN116267125A (zh) 水田作业机
CN118284328A (zh) 水田作业机
JP5600020B2 (ja) 作業車両
JP6497379B2 (ja) 作業車両
CN118354664A (zh) 水田作业机
JP2021158962A (ja) 作業車両
JP2018099103A5 (zh)
JP2016117391A (ja)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JP4729980B2 (ja) 施肥装置付乗用田植機
KR20140138719A (ko) 이앙기
JP6917884B2 (ja) 圃場作業機
CN219046701U (zh) 乘用型苗移植机
US20080191516A1 (en) Revolving Working Machine
JP3445091B2 (ja) トラクタの導風装置
JP2006325418A5 (zh)
JP6816690B2 (ja) 作業車両
JP7378384B2 (ja) 作業車
JP6848948B2 (ja) 作業車両
JP3141131B2 (ja) 田植機
JP6900307B2 (ja) 水田作業機
JP6902995B2 (ja) 水田作業機
JP3960938B2 (ja) 水田作業機
JP2004057049A (ja) 施肥装置付き乗用型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