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1534A - 复合线束 - Google Patents

复合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1534A
CN116261534A CN202180068031.9A CN202180068031A CN116261534A CN 116261534 A CN116261534 A CN 116261534A CN 202180068031 A CN202180068031 A CN 202180068031A CN 116261534 A CN116261534 A CN 116261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limiting
limiting member
wire harness
exterior member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80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藤隆太
伊泽克俊
田中孝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261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15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复合线束(10)具备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一并保持第1外装构件(22)和第2外装构件(32),限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第1主体部(41)和第1插入口(42),第1主体部(41)覆盖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的一部分,第1插入口(42)通过作为第1主体部(41)的周向的两端部的第1端部(45)及第2端部(46)形成。并且,第1插入口(42)是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

Description

复合线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复合线束。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车辆用的复合线束。该复合线束具备第1电线在金属管内通过而构成的第1线束、和第2电线在合成树脂制的波纹管内通过而构成的第2线束。在第1线束中,金属管将第1电线的长度方向的大部分覆盖,保护第1电线使其不被飞翔物、水滴等破坏。另外,金属管限制第1电线的布线路径。第2线束在第1线束的金属管并列配置,并且与该金属管连结。由此,第2线束的第2电线的布线路径也被金属管限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70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述的线束中,由使用于第1电线的路径限制的金属管保护第1电线。在此,为了轻量化、小型化,期望金属管的直径尽量是小径。但是,当减小金属管的直径时,有时不能使在第1电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安装的连接器等部件在金属管内通过。因此,需要在将连接器等部件安装于第1电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前使第1电线通过金属管,在提高复合线束的组装作业性的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以提供能使组装作业性提高的复合线束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复合线束具备:第1线束,具有第1电线及覆盖所述第1电线的第1外装构件;第2线束,具有第2电线及覆盖所述第2电线的第2外装构件;以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安装于所述第1线束及所述第2线束,所述第1线束与所述第2线束并排地配置,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具有第1主体部和第1插入口,所述第1主体部覆盖所述第1外装构件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所述第1插入口通过作为所述第1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部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形成,所述第1插入口是在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全长而延伸,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一并保持所述第1线束和所述第2线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能使组装作业性提高的复合线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第4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第5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11-11线剖视图。
图12是第5实施方式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3是变形例的复合线束的示意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复合线束,
[1]具备:第1线束,具有第1电线及覆盖所述第1电线的第1外装构件;第2线束,具有第2电线及覆盖所述第2电线的第2外装构件;以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安装于所述第1线束及所述第2线束,所述第1线束与所述第2线束并排地配置,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具有第1主体部和第1插入口,所述第1主体部覆盖所述第1外装构件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所述第1插入口通过作为所述第1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部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形成,所述第1插入口是在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全长而延伸,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一并保持所述第1线束和所述第2线束。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在第1电线及第2电线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安装连接器等的末端处理后,能够针对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从第1插入口安装第1路径限制构件。这样,能针对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后安装第1路径限制构件,因此能提高复合线束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第1路径限制构件一并保持第1外装构件和第2外装构件,限制第1线束及第2线束的路径。即,能利用一个第1路径限制构件限制多条线束的路径,因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的部件数量的削减。
[2]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比所述第1外装构件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坚硬。
根据该结构,能利用坚硬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更牢固地限制第1线束及第2线束的路径。
[3]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具备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所述第1突出部从所述第1端部的内表面突出而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2突出部从所述第2端部的内表面突出而与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外表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能利用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抑制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通过第1插入口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脱落。由此,可抑制第1路径限制构件意外脱落,因此能更加提高复合线束的组装作业性。
[4]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具有从所述第1主体部朝向所述第1插入口突出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位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与所述第2外装构件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中,配置第1外装构件的部分和配置第2外装构件的部分的划分由分隔部进行。因此,能提高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组装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时的作业性。
[5]所述分隔部的顶端部具备第1顶端部和第2顶端部,所述第1顶端覆盖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所述第2顶端部向与所述第1顶端部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覆盖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分隔部的顶端部以分成第1顶端部及第2顶端部的两叉的方式形成。由此,例如能单独地设定第1顶端部的长度及第2顶端部的长度。因此,能单独地调整被第1顶端部覆盖的第1外装构件的外周的范围和被第2顶端部覆盖的第2外装构件的外周的范围。
[6]所述分隔部具备从所述第1顶端部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1外装构件突出的第1突部和从所述第2顶端部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2外装构件突出的第2突部。
根据该结构,分隔部具有从第1顶端部的内表面朝向第1外装构件突出的第1突部。由此,能利用第1突部抑制第1外装构件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脱落。另外,分隔部具有从第2顶端部的内表面朝向第2外装构件突出的第2突部。由此,能利用第2突部抑制第2外装构件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脱落。
[7]具备安装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周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具有第2主体部和第2插入口,所述第2主体部覆盖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所述第2插入口通过作为所述第2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部的第3端部及第4端部形成,所述第2插入口是在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的全长而延伸,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配置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内侧具有安装于第1外装构件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因此能更适当地保护第1外装构件使其不被飞翔物等破坏。其结果,能有助于复合线束的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能利用第1路径限制构件和第2路径限制构件更适当地限制第1线束及第2线束的路径。
另外,因为第1外装构件被第1路径限制构件和第2路径限制构件双重覆盖,所以能更适当地抑制从外部向第1外装构件的热传递。
另外,第2路径限制构件的第2插入口是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的全长而延伸。由此,在进行在第1电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安装连接器等的末端处理后,能针对第1外装构件从第2插入口安装第2路径限制构件。这样,能针对第1外装构件后安装第2路径限制构件,因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的组装作业性的提高。
[8]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比所述第1外装构件坚硬。
根据该结构,能利用坚硬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更牢固地限制第1线束的路径。
[9]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在所述第1线束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长。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第1线束需要比第2线束长的区间的路径限制的情况下,不是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加长来对应,而是将安装于第1外装构件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加长来对应,从而能够仅限制需要路径限制的部位。即,可以不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扩大到第2线束中不需要路径限制的区间,其结果,能有助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小型化,进而能有助于复合线束的轻量化。
[10]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具有第3突出部,所述第3突出部从所述第3端部及所述第4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表面突出而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表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能利用第3突出部抑制第1外装构件通过第2插入口从第2路径限制构件脱落。由此,可抑制第2路径限制构件意外脱落,因此能更加提高复合线束的组装作业性。
[11]具备安装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具有第3主体部和第3插入口,所述第3主体部覆盖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外周,所述第3插入口通过作为所述第3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部的第5端部及第6端部形成,所述第3插入口是在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全长而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外侧具有第3路径限制构件,因此能更适当地保护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使其不被飞翔物等破坏。其结果,能有助于复合线束的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能利用第1路径限制构件和第3路径限制构件更适当地限制第1线束及第2线束的路径。
另外,因为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被第1路径限制构件和第3路径限制构件双重覆盖,所以能更适当地抑制从外部向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的热传递。
另外,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第3插入口是在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全长而延伸。由此,通过第3插入口能后安装第3路径限制构件,因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的组装作业性的提高。
[12]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比所述第1外装构件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坚硬。
根据该结构,能利用坚硬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更牢固地限制第1线束及第2线束的路径。
[13]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在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短。
根据该结构,能够仅在复合线束中需要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部位设置第3路径限制构件。因此,可以不使第3路径限制构件延伸到不需要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部位,其结果,能有助于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小型化,进而能有助于复合线束的轻量化。
[14]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由金属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利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有效地隔绝从外部向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传递的热。
[15]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设置于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与第3路径限制构件之间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因此,能利用合成树脂制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抑制金属制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与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接触。其结果,能抑制由于与金属制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接触而导致的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的磨损。
[16]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表面不实施涂装等,也能将第3路径限制构件设为期望的颜色。例如在第1电线及第2电线的至少一方是高压电线时,通过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颜色设为作业者能识别出第1电线及第2电线的至少一方是高压电线的颜色,从而能提醒注意以使作业者不会错误地将包括高压电线的复合线束切断。
[17]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由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同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表面不实施涂装等,也能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及第3路径限制构件设为期望的颜色。例如在第1电线及第2电线的至少一方是高压电线时,通过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颜色设为作业者能识别出第1电线及第2电线的至少一方是高压电线的颜色,从而能提醒注意以使作业者不会错误地将包括高压电线的复合线束切断。
[18]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表面不实施涂装等,也能将第2路径限制构件设为期望的颜色。例如在第1电线是高压电线时,通过将第2路径限制构件的颜色设为作业者能识别出第1电线是高压电线的颜色,从而能提醒注意以使作业者不会错误地将包括高压电线的复合线束切断。
[19]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由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同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表面不实施涂装等,也能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设为期望的颜色。例如在第1电线是高压电线时,通过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的颜色设为作业者能识别出第1电线是高压电线的颜色,从而能提醒注意以使作业者不会错误地将包括高压电线的第1线束切断。
[20]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表面不实施涂装等,也能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设为期望的颜色。例如在第1电线及第2电线的至少一方是高压电线时,通过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颜色设为作业者能识别出第1电线及第2电线的至少一方是高压电线的颜色,从而能提醒注意以使作业者不会错误地将包括高压电线的复合线束切断。
[21]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金属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利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有效地隔绝从外部向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传递的热。
[22]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形比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外形大。
根据该结构,第1路径限制构件一并保持外形大小相互不同的第1外装构件和第2外装构件,限制第1线束及第2线束的路径。即,即使是第1外装构件和第2外装构件的外形大小相互不同的情况,也能利用一个第1路径限制构件限制多条线束的路径。由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的部件数量的削减。
[23]所述第1线束具有两条所述第1电线,所述第2线束具有三条所述第2电线,所述两条第1电线是构成直流电路的电线,所述三条第2电线是构成三相电路的电线。
根据该结构,能利用一个第1路径限制构件限制具有构成直流电路的两条第1电线的第1线束和具有构成三相电路的三条第2电线的第2线束的路径。由此,能利用一个第1路径限制构件限制例如四轮驱动的车辆所使用的第1线束及第2线束的路径。因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的部件数量的削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复合线束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正交”不仅包括严格为平行、正交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和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平行、正交的情况。
此外,本说明书的说明中使用的“筒状”不仅是遍及周向全周连续地形成有周壁的筒状,也包括将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筒状的形状、如C字状那样在周向的一部分具有缺口等的形状。另外,“筒状”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以及具有尖或者圆角的多边形。另外,本说明书的说明中使用的“环形”的用语有时指形成环的任意结构、或者没有端部的连续形状、以及如C字形那样的具有缝隙的、一般为环形状的结构。此外,“环形”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以及具有尖或者圆角的多边形,但是不限于此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复合线束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复合线束10例如将设置于车辆V的机器彼此连接。复合线束10例如以复合线束1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在车辆V的地板下面等车厢外通过的方式配置于车辆V。
复合线束10具备相互并排配置的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第1线束11和第2线束12例如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另外,复合线束10具备图2所示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一并保持第1线束11和第2线束12。此外,在图1中,省略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图示。
如图1所示,第1线束11将设置于车辆V的第1机器M1及第2机器M2彼此电连接。作为第1机器M1及第2机器M2的一例,第1机器M1是在车辆V的靠后方的部位配置的高压电池,第2机器M2是在车辆V的靠前方的部位配置的逆变器。作为高压电池的第1机器M1例如是能供给百伏特以上电压的电池。作为逆变器的第2机器M2与成为车辆行驶的动力源的驱动车轮用的未图示的电动机连接。逆变器由高压电池的直流电生成交流电,并将该交流电向电动机供给。第1线束11是能进行高压电池与逆变器间的高电压的交换的高压用线束。
第2线束12将设置于车辆V的第3机器M3及第4机器M4彼此电连接。作为第3机器M3及第4机器M4的一例,第3机器M3是在车辆V的靠后方的部位配置的低压电池,第4机器M4是在车辆V的靠前方的部位设置的继电器箱。作为继电器箱的第4机器M4向搭载于车辆V的各种机器分配低压电池的电压。第2线束12是能与低压电池的供给电流对应的低压用的线束。此外,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各自以根据布线路径弯曲成二维状或者三维状的方式形成。
(第1线束11的结构)
如图3所示,第1线束11具有第1电线21及第1外装构件22。第1电线21例如设置有多条。第1外装构件22例如呈圆筒状。第1外装构件22例如将多条第1电线21一并包围。此外,第1电线21的一端部与所述第1机器M1连接,第1电线21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2机器M2连接。第1电线21是能与高电压·大电流对应的高压电线。
第1电线21具有第1芯线23和将第1芯线23的外周包覆的第1绝缘包覆部24。第1芯线23例如由能容易挠曲的柔软导体构成。此外,作为该柔软导体的一例,是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的绞线。作为第1芯线23的材料,例如能使用铜系、铝系等的金属材料。
第1绝缘包覆部24例如将第1芯线23的外周面遍及全周地包覆。第1绝缘包覆部24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第1绝缘包覆部24例如能通过针对第1芯线23的挤压成形而形成。
第1外装构件22在整体上呈细长的筒状。在第1外装构件22的内部空间插通第1电线21。第1外装构件22保护第1电线21使其不被例如飞翔物、水滴破坏。
如图2所示,第1外装构件22例如由合成树脂制的波纹管构成。作为波纹管的第1外装构件22形成在其长度方向上使直径反复大小的波纹形状。即,第1外装构件22具有在第1外装构件22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相连的凹部22a及凸部22b。凹部22a及凸部22b各自例如形成沿着第1外装构件22的周向绕一周的环状。由波纹管构成的第1外装构件22具有可挠性,能容易弯折。此外,作为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例如能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
(第2线束12的结构)
如图3所示,第2线束12具有第2电线31及第2外装构件32。第2电线31例如设置有多条。第2外装构件32例如呈圆筒状。第2外装构件32例如将多条第2电线31一并包围。此外,第2电线31的一端部与所述第3机器M3连接,第2电线31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4机器M4连接。第2电线31是低压电线。
第2电线31具有第2芯线33和将第2芯线33的外周包覆的第2绝缘包覆部34。第2芯线33例如由能容易挠曲的柔软导体构成。此外,作为该柔软导体的一例,是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的绞线。作为第2芯线33的材料,例如能使用铜系、铝系等的金属材料。
第2绝缘包覆部34例如将第2芯线33的外周面遍及全周地包覆。第2绝缘包覆部34例如通过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第2绝缘包覆部34例如能通过针对第2芯线33的挤压成形而形成。
第2外装构件32在整体上呈细长的筒状。在第2外装构件32的内部空间插通第2电线31。第2外装构件32保护第2电线31使其不被例如飞翔物、水滴破坏。
如图2所示,第2外装构件32例如由合成树脂制的波纹管构成。作为波纹管的第2外装构件32形成在其长度方向上使直径反复大小的波纹形状。即,第2外装构件32具有在第2外装构件32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相连的凹部32a及凸部32b。凹部32a及凸部32b各自例如形成沿着第2外装构件32的周向绕一周的环状。由波纹管构成的第2外装构件32具有可挠性,能容易弯折。此外,作为第2外装构件32的构成材料,例如能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
如图3所示,第1外装构件22和第2外装构件32沿着X轴排列。X轴相对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长度方向形成垂直。以下,有时将沿着X轴的方向称为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排列设置方向X。
(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将第1外装构件22和第2外装构件32一并保持。另外,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坚硬。即,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相比在与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难以弯曲的硬度。由此,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第1线束11的路径及第2线束12的路径。也就是说,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辅助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使得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不会由于自重等而偏离预定路径。因此,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比没有安装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状态难弯曲。
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在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设置。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在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中安装于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根据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设置单个或者多个。
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备将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的一部分覆盖的第1主体部41和第1插入口42。
第1主体部41将在排列设置方向X排列的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的一部分覆盖。第1主体部41沿着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长度方向例如呈直线状延伸。第1主体部41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呈大致C字状。此外,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横截面形状例如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一样。另外,第1主体部41的径向厚度例如在周向上一样。
如图3所示,第1主体部41具有包覆部43、一对臂部44a、44b、作为臂部44a的顶端部的第1端部45、以及作为臂部44b的顶端部的第2端部46。
包覆部43例如针对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覆盖与排列设置方向X垂直的Y轴方向的侧方。
一对臂部44a、44b从排列设置方向X上的包覆部43的两端部分别延伸。一对臂部44a、44b从排列设置方向X的两侧将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一起夹着。各臂部44a、44b在Y轴方向上延伸到与包覆部43覆盖侧相反的一侧。即,臂部44a的第1端部45和臂部44b的第2端部46在Y轴方向上位于与包覆部43覆盖侧相反的一侧。臂部44a覆盖第1外装构件22的排列设置方向X的侧方。臂部44b覆盖第2外装构件32的排列设置方向X的侧方。
第1端部45及第2端部46是第1主体部41的周向的两端部。第1端部45和第2端部46以在第1主体部41的周向相互分离的状态对置。第1插入口42通过第1端部45及第2端部46形成。即,第1端部45与第2端部46之间的间隙构成为第1插入口42。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在被一对臂部44a、44b夹持的状态下相互接触。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在被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保持的部分,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的凹凸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的凹凸啮合。即,第1外装构件22的凸部22b与第2外装构件32的凹部32a嵌合,第2外装构件32的凸部32b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凹部22a嵌合。由此,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保持部分,能与第1外装构件22和第2外装构件32的啮合量相应地使复合线束10在排列设置方向X小型化。另外,通过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啮合,能限制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第1插入口42是沿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的开口。另外,第1插入口42沿着Y轴开口。即,第1插入口42在与排列设置方向X垂直的方向开口。另外,第1插入口42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第1插入口42的开口宽度、即第1端部45和第2端部46的最短距离小于从使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径和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径相加的长度减去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凹凸的啮合量得到的长度。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沿着Y轴方向插入到第1插入口42。
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从第1端部45的内表面突出的第1突出部47和从第2端部46的内表面突出的第2突出部48。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呈半圆形状。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例如沿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例如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
第1突出部47朝向第1外装构件22突出。第1突出部47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表面接触。另外,第2突出部48朝向第2外装构件32突出。第2突出部48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表面接触。并且,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例如分别按压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被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和第1主体部41弹性地夹着。由此,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相对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连结变得牢固。因此,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被抑制在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插入到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部的状态下,第1插入口42的开口宽度未必返回原来宽度、即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未插入时的宽度。详细地讲,通过各臂部44a、44b将要返回原来形状的弹性变形被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阻碍,从而第1插入口42的开口宽度也有时变为比原来宽度稍大的宽度。另外,在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插入到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部的状态下,由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按压,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变为挠曲状态,从而第1插入口42的开口宽度也有时返回原来宽度。即,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插入到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部的状态下的第1插入口42的开口宽度变为基于第1外装构件22、第2外装构件32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刚性、易挠曲度等的大小。
如图3所示,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端部45的周向的顶端45a及第2端部46的周向的顶端46a各自弯曲。换言之,第1端部45的顶端45a及第2端部46的顶端46a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弯曲形状。此外,第1插入口42由第1端部45的顶端45a及第2端部46的顶端46a形成。另外,第1突出部47从第1端部45的顶端45a的内表面突出。第2突出部48从第2端部46的顶端46a的内表面突出。
此外,作为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材料,例如能使用聚丙烯、聚酰胺、聚甲醛等合成树脂。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能通过挤压成形、注射成形等公知的方法成形。此外,如上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坚硬,但是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构成材料不必是作为原材料比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及第2外装构件32的构成材料硬的材料。即,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构成材料无论是比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及第2外装构件32的构成材料硬的材料还是比其软的材料都可以。另外,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构成材料也可以是与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及第2外装构件32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在此,将构成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合成树脂材料的颜色设定成作业者能识别出复合线束10所包括的电线是高压电线的颜色。
此外,复合线束10利用未图示的固定构件固定于车身。在复合线束10的路径中,利用所述固定构件向车身固定的固定点设置多个。该固定点设定在设置有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区间、或者没有设置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区间。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10,在安装有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部分,利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刚性抑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由于自重等发生挠曲。也就是说,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两方的路径。
此外,在现有结构中有如下结构:例如将第1外装构件22设为金属管等硬质的管构件,利用该管构件实现第1电线21的保护及路径限制两方。在这样的结构中,管构件成为细长,在第1电线21的路径中的弯折部位,需要利用折弯机等使管构件弯曲的弯曲加工。该弯曲加工是繁杂的作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10中,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安装于复合线束10的路径中的直线部分,因此不需要如以往的使用折弯机等的弯曲加工。
对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第1插入口42是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在第1电线21及第2电线31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安装连接器等的末端处理后,能针对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从第1插入口42安装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这样,能针对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后安装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因此能提高复合线束10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一并保持第1外装构件22和第2外装构件32,限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即,能利用一个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多条线束的路径,因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10的部件数量的削减。
另外,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坚硬。即,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难弯曲的硬度。根据该结构,能利用坚硬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更牢固地限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
(2)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备第1突出部47和第2突出部48,第1突出部47从第1端部45的内表面突出而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表面接触,第2突出部48从第2端部46的内表面突出而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表面接触。根据该结构,能利用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抑制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通过第1插入口42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脱落。由此,可抑制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意外脱落,因此能更加提高复合线束10的组装作业性。
(3)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表面不实施涂装等,也能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设为期望的颜色。由此,通过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颜色设为作业者能识别出复合线束10包括作为高压电线的第1电线21的颜色,从而能提醒注意以使作业者不会错误地切断第1电线21。
(4)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端部45的顶端45a及第2端部46的顶端46a各自弯曲。因此,能将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从由各顶端45a、46a形成的第1插入口42顺利地插入到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部。另外,在将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从第1插入口42插入到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部时,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难以损伤。
(5)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横截面形状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相同。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用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原料在长度方向挤压的挤压成形机,能容易地制造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另外,能使用单一的挤压成形机制造长度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
(6)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根据这样的结构,能提高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弯曲刚性。另外,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外表面分别接触。因此,能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抑制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通过第1插入口42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脱离。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复合线束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有时省略说明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如图4及图5所示,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从第1主体部41朝向第1插入口42突出的分隔部49。分隔部49例如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分隔部49位于第1外装构件22与第2外装构件32之间。即,分隔部49将第1外装构件22与第2外装构件32之间分隔。第1外装构件22配置于分隔部49与第1端部45之间。第2外装构件32配置于分隔部49与第2端部46之间。
分隔部49具有从分隔部49的顶端部朝向第1外装构件22突出的第1突部49a和从分隔部49的顶端部朝向第2外装构件32突出的第2突部49b。第1突部49a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接触。第2突部49b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接触。
此外,分隔部49的顶端部和第1端部45的最短距离小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径。另外,分隔部49的顶端部和第2端部46的最短距离小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径。
对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7)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配置第1外装构件22的部分和配置第2外装构件32的部分的划分由分隔部49进行。因此,能提高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组装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时的作业性。
(8)分隔部49具有从分隔部49的顶端部朝向第1外装构件22突出的第1突部49a。由此,能利用第1突部49a抑制第1外装构件22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脱落。另外,分隔部49具有从分隔部49的顶端部朝向第2外装构件32突出的第2突部49b。由此,能利用第2突部49b抑制第2外装构件32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脱落。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复合线束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有时省略说明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10A具备安装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另外,复合线束10A具备将第1线束11和第2线束12一并保持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配置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外侧。即,第2路径限制构件50配置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之间。
(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结构)
第2路径限制构件50覆盖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中的周向的一部分。另外,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比第1外装构件22坚硬。即,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具有与第1外装构件22相比难以向与第1线束1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的硬度。由此,第2路径限制构件50辅助第1外装构件22使得第1外装构件22不会由于自重等发生挠曲而偏离预定路径。即,第1外装构件22比没有安装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状态难弯曲。
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在第1外装构件22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设置。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例如安装于第1线束11的路径中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根据第1线束11的路径设置单个或者多个。
如图7所示,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具备将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中的周向的一部分覆盖的第2主体部51和第2插入口52。
第2主体部51覆盖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中的周向的一部分。例如,第2主体部51覆盖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中的大于一半的范围。另外,第2主体部51沿着第1外装构件2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2主体部51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呈圆弧状。此外,第2主体部51的径向厚度例如在周向上一样。此外,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横截面形状例如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全长一样。另外,第2主体部51的横截面中的中心轴线C例如形成直线。即,第2主体部51形成在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第2主体部51具有作为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周向的两端部的第3端部53及第4端部54。第3端部53和第4端部54以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周向相互分离的状态对置。第2插入口52通过第2主体部51的第3端部53及第4端部54形成。即,第3端部53与第4端部54之间的间隙构成为第2插入口52。
第2插入口52是沿着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的开口。另外,第2插入口52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全长而延伸。第2插入口52的开口宽度、即第3端部53和第4端部54的最短距离小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径。第1外装构件22沿着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入到第2插入口52。
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横截面中,将通过第2主体部51的中心轴线C的第3端部53的切线设为切线T1,将通过中心轴线C的第4端部54的切线设为切线T2。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周向上的第2插入口52的开度角θ例如在60°到120°的范围内。此外,第2插入口52的开度角θ是以第2主体部51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角度、即切线T1和切线T2形成的角度。
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具有从第3端部53及第4端部54各自的内表面突出的第3突出部55。各第3突出部55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呈半圆形状。各第3突出部55例如沿着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各第3突出部55例如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全长而延伸。
各第3突出部55朝向第1外装构件22突出。各第3突出部55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表面接触。并且,各第3突出部55例如按压第1外装构件22。第1外装构件22被各第3突出部55和第2主体部51弹性地夹着。由此,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相对于第1外装构件22的连结变得牢固。因此,安装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50被抑制在第1外装构件2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第1外装构件22插入到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内部的状态下,第2插入口52的开口宽度未必返回原来宽度、即第1外装构件22未插入时的宽度。详细地讲,通过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将要返回原来形状的弹性变形被第1外装构件22阻碍,从而第2插入口52的开口宽度也有时变为比原来宽度稍大的宽度。另外,在第1外装构件22插入到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内部的状态下,由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按压,第1外装构件22变为挠曲状态,从而第2插入口52的开口宽度也有时返回原来宽度。即,第1外装构件22插入到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内部的状态下的上述开口宽度变为基于第1外装构件22、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刚性、易挠曲度等的大小。
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中,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3端部53的周向的顶端53a及第4端部54的周向的顶端54a各自弯曲。换言之,第3端部53的顶端53a及第4端部54的顶端54a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弯曲形状。此外,第2插入口52由第3端部53的顶端53a及第4端部54的顶端54a形成。另外,第3突出部55从第3端部53的顶端53a及第4端部54的顶端54a各自的内表面突出。
此外,作为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材料,例如能使用聚丙烯、聚酰胺、聚甲醛等合成树脂。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例如能通过挤压成形、注射成形等公知的方法成形。此外,如上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比第1外装构件22坚硬,但是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构成材料不必是作为原材料比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硬的材料。即,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构成材料无论是比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硬的材料还是比其软的材料都可以。另外,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构成材料也可以是与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例如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在此,构成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合成树脂材料的颜色设定成作业者能识别出第1线束11所包括的第1电线21是高压电线的颜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路径限制构件50设为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同色。
第2路径限制构件50配置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第1主体部41的内侧。另外,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在第1线束11的长度方向上例如比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长。第1主体部41的臂部44a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第2主体部51接触。臂部44a例如在排列设置方向X按压第2主体部51。另外,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第1插入口42和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第2插入口52例如在沿着Y轴的相同方向开口。
第1主体部41的第1端部45在第1外装构件22的周向上例如比第2主体部51的第3端部53更长地伸出。由此,第1端部45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对置。此外,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第1端部45的第1突出部47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不接触,但是不限于此,第1突出部47也可以构成为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接触。
对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9)利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和第2路径限制构件50能更适当地限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
另外,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侧具有安装于第1外装构件22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因此能更适当地保护第1外装构件22使得不被飞翔物等破坏。其结果,能有助于复合线束10A的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因为第1外装构件22被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和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双重覆盖,所以能更适当地抑制从外部向第1外装构件22的热传递。
另外,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第2插入口52是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全长而延伸。由此,在进行在第1电线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安装连接器等的末端处理后,能针对第1外装构件22从第2插入口52安装第2路径限制构件50。这样,能针对第1外装构件22后安装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因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10A的组装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一并保持第1外装构件22和第2外装构件32。因此,能利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将第1外装构件22和第2外装构件32相互连结。
另外,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比第1外装构件22坚硬。即,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具有比第1外装构件22难弯曲的硬度。根据该结构,能利用坚硬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更牢固地限制第1线束11的路径。
(10)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在第1线束11的长度方向上比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长。根据该结构,例如在第1线束11需要比第2线束12长的区间的路径限制的情况下,不是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加长来对应,而是将安装于第1外装构件22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加长来对应,从而能够仅限制需要路径限制的部位。即,可以不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扩大到第2线束12中不需要路径限制的区间,其结果,能有助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小型化,进而能有助于复合线束10A的轻量化。
(11)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具有第3突出部55,第3突出部55从第3端部53及第4端部54各自的内表面突出而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表面接触。根据该结构,能利用第3突出部55抑制第1外装构件22通过第2插入口52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脱落。由此,可抑制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意外脱落,因此能更加提高复合线束10A的组装作业性。
(12)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表面不实施涂装等,也能将第2路径限制构件50设为期望的颜色。由此,通过将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颜色设为作业者能识别出第1线束11包括作为高压电线的第1电线21的颜色,从而能提醒注意以使作业者不会错误地将第1线束11切断。
(13)第2路径限制构件50设为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同色。由此,能使作业者更适当地识别出复合线束10A包括高压电线。
(14)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3端部53的顶端53a及第4端部54的顶端54a各自弯曲。因此,能将第1外装构件22从由各顶端53a、54a形成的第2插入口52顺利地插入到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内部。另外,在将第1外装构件22从第2插入口52插入到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内部时,第1外装构件22难以损伤。
(15)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横截面形状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全长相同。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用将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原料在长度方向挤压的挤压成形机,能容易地制造第2路径限制构件50。另外,能使用单一的挤压成形机制造长度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50。
(16)第3突出部55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全长而延伸。根据这样的结构,能提高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弯曲刚性。另外,第3突出部55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全长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表面接触。因此,能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全长抑制第2路径限制构件50通过第2插入口52从第1外装构件22脱离。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复合线束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有时省略说明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10B具备安装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周侧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第3路径限制构件60限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
(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结构)
如图8及图9所示,第3路径限制构件60具备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周的一部分覆盖的第3主体部61和第3插入口62。此外,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例如能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铸造等方法成形。
第3主体部61形成比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第1主体部41大一圈的形状。第3主体部61沿着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长度方向例如呈直线状延伸。即,第3主体部61在第1主体部4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3主体部61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呈大致C字状。此外,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横截面形状例如遍及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全长一样。另外,第3主体部61的径向厚度例如在周向上一样。另外,第3主体部61例如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上比第1主体部41短。
如图9所示,第3主体部61具有包覆部63、一对臂部64a、64b、作为臂部64a的顶端部的第5端部65、以及作为臂部64b的顶端部的第6端部66。
包覆部63例如覆盖与排列设置方向X垂直的Y轴方向上的包覆部43的外侧。包覆部63例如与包覆部43接触。
一对臂部64a、64b从排列设置方向X上的包覆部63的两端部分别延伸。一对臂部64a、64b从排列设置方向X的两侧夹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臂部64a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臂部44a接触。另外,臂部64b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臂部44b接触。
作为臂部64a的顶端部的第5端部65在第1外装构件22的周向上例如比第1主体部41的第1端部45更长地伸出。由此,第5端部65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对置。另外,作为臂部64b的顶端部的第6端部66在第2外装构件32的周向上例如比第1主体部41的第2端部46更长地伸出。由此,第6端部66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对置。
第5端部65及第6端部66是第3主体部61的周向的两端部。第5端部65和第6端部66在Y轴方向上位于与包覆部63覆盖侧相反的一侧。第5端部65和第6端部66以在第3主体部61的周向相互分离的状态对置。第3插入口62通过第5端部65及第6端部66形成。即,第5端部65与第6端部66之间的间隙构成为第3插入口62。
第3插入口62是沿着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的开口。另外,第3插入口62沿着Y轴开口。即,第3插入口62在与排列设置方向X垂直的方向开口。另外,第3插入口62遍及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全长而延伸。第3插入口62的开口宽度、即第5端部65和第6端部66的最短距离小于排列设置方向X上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尺寸。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沿着Y轴方向插入到第3插入口62。
第3路径限制构件60具有从第5端部65及第6端部66各自的内表面突出的第4突出部67。各第4突出部67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呈半圆形状。各第4突出部67例如沿着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各第4突出部67例如遍及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全长而延伸。
设置于第5端部65的第4突出部67例如与第1主体部41的第1端部45接触。另外,设置于第6端部66的第4突出部67例如与第1主体部41的第2端部46接触。此外,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第4突出部67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及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不接触,但是不限于此,第4突出部67也可以构成为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及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分别接触。
如图9所示,在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中,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5端部65的周向的顶端65a及第6端部66的周向的顶端66a各自弯曲。换言之,第5端部65的顶端65a及第6端部66的顶端66a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弯曲形状。此外,第3插入口62由第5端部65的顶端65a及第6端部66的顶端66a形成。另外,第4突出部67从第5端部65的顶端65a及第6端部66的顶端66a各自的内表面突出。
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设置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之间。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第1插入口42和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第3插入口62例如在沿着Y轴的相同方向开口。
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坚硬。即,第3路径限制构件60具有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相比在与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难弯曲的硬度。由此,第3路径限制构件60限制第1线束11的路径及第2线束12的路径。即,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比没有安装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状态难弯曲。
对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7)利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和第3路径限制构件60能更适当地限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
另外,因为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侧具有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所以能更适当地保护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使其不被飞翔物等破坏。其结果,能有助于复合线束10B的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因为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被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和第3路径限制构件60双重覆盖,所以能更适当地抑制从外部向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热传递。
另外,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第3插入口62是在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全长而延伸。由此,能通过第3插入口62后安装第3路径限制构件60,因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10B的组装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坚硬。即,第3路径限制构件60具有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难弯曲的硬度。根据该结构,能利用坚硬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更牢固地限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
(18)第3路径限制构件60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上比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短。根据该结构,能够仅在复合线束10B中需要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部位设置第3路径限制构件60。因此,可以不使第3路径限制构件60延伸到不需要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部位,其结果,能有助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小型化,进而能有助于复合线束10B的轻量化。
(19)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由金属材料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利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有效地隔绝从外部向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传递的热。
(20)设置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之间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利用合成树脂制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能抑制金属制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接触。其结果,能抑制由于与金属制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接触导致的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磨损。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对复合线束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有时省略说明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10C具备第1线束11A、第2线束12A、以及安装于第1线束11A及第2线束12A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第1线束11A和第2线束12A相互并排地配置。第1线束11A和第2线束12A例如外形大小相互不同。第1线束11A例如外形比第2线束12A的外形大。
(第1线束11A及第2线束12A的结构)
如图11所示,第1线束11A具有两条第1电线21和将两条第1电线21一并包围的筒状的第1外装构件22。第2线束12A具有三条第2电线31和将三条第2电线31一并包围的筒状的第2外装构件32。
两条第1电线21是构成直流电路的电线。两条第1电线21例如是正极侧的高压电线和负极侧的高压电线。三条第2电线31是构成三相电路的电线。三条第2电线31例如是三相电缆。各第1电线21例如外形比各第2电线31的外形大。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各第1电线21及各第2电线31均形成为圆柱状。例如,各第1电线21的外径大于各第2电线31的外径。第1外装构件22例如外形比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形大。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均形成为圆筒状。例如,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径大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径。
(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结构)
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第1主体部41和第1插入口42。第1主体部41具有包覆部43、一对臂部44a、44b、第1端部45以及第2端部46。包覆部43例如形成为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及排列设置方向X平行的平板状。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臂部44a、44b形成为弯曲成相互向反侧变凸的圆弧状的板状。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臂部44a例如形成为沿着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臂部44b例如形成为沿着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
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从包覆部43朝向第1插入口42突出的分隔部70。如图10所示,分隔部70例如沿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延伸。分隔部70例如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
如图11所示,分隔部70位于第1外装构件22与第2外装构件32之间。即,分隔部70将第1外装构件22与第2外装构件32之间分隔。第1外装构件22配置于分隔部70与臂部44a之间。第2外装构件32配置于分隔部70与臂部44b之间。换言之,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通过被分隔部70、臂部44a以及包覆部43的一部分包围的空间,形成收纳第1外装构件22的第1收纳部81。另外,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通过被分隔部70、臂部44b以及包覆部43的一部分包围的空间,形成收纳第2外装构件32的第2收纳部82。并且,分隔部70将第1收纳部81与第2收纳部82之间分隔。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和将该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分隔的分隔部70。
(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的概要结构)
如图12所示,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各自沿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各自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
第1收纳部81具有在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开口的第1收纳口83。第2收纳部82具有在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开口的第2收纳口84。第1收纳口83及第2收纳口84各自沿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第1收纳口83及第2收纳口84构成第1插入口42。
如图11所示,第1收纳部81的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圆弧状。第1收纳部81的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在第1收纳部81的周向的一部分具有第1收纳口83的C字状。第2收纳部82的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圆弧状。第2收纳部82的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在第2收纳部82的周向的一部分具有第2收纳口84的C字状。
如图12所示,第1收纳部81和第2收纳部82例如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例如,第1收纳部81和第2收纳部82在内部没有收纳第1线束11A及第2线束12A(参照图11)的状态下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此外,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的横截面形状例如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的全长一样。另外,第1收纳部81的横截面中的中心轴线C1例如形成直线,第2收纳部82的横截面中的中心轴线C2例如形成直线。即,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形成在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分隔部70的结构)
如图11所示,分隔部70具有与包覆部43连接的基端部、在Y轴方向上与基端部设置于反侧的顶端部、以及设置于该基端部与顶端部之间的中间部73。
分隔部70的基端部例如具有第1下摆部71和在与第1下摆部71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2下摆部72。第1下摆部71的一端与包覆部43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分隔部70的中间部73连接。第2下摆部72的一端与包覆部43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分隔部70的中间部73连接。第1下摆部71和第2下摆部72从分隔部70的中间部73朝向包覆部43且在排列设置方向X上相互向反方向延伸。即,分隔部70的基端部以从中间部73分支成两个第1下摆部71及第2下摆部72的方式形成。
第1下摆部71构成第1收纳部81。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下摆部71例如形成为沿着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第1下摆部71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在与臂部44a相同的圆周上延伸的圆弧形状。第2下摆部72构成第2收纳部82。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2下摆部72例如形成为沿着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第2下摆部72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在与臂部44b相同的圆周上延伸的圆弧形状。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下摆部71和第2下摆部72例如形成为弯曲成相互向反侧变凸的圆弧状的弯曲形状。
第1下摆部71的一端和第2下摆部72的一端例如通过在排列设置方向X延伸的包覆部43连结。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例如设置有被第1下摆部71、第2下摆部72以及包覆部43划定的空间S1。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空间S1例如形成为梯形或三角形。空间S1例如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
中间部73例如以第1下摆部71和第2下摆部72汇集成一个的方式形成。中间部73例如共用地设置于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两方。即,中间部73构成第1收纳部81,并且构成第2收纳部82。中间部73具有构成第1收纳部81的内表面的第1内表面73A和构成第2收纳部82的内表面的第2内表面73B。第1内表面73A及第2内表面73B是中间部73的排列设置方向X上的两端面。
第1内表面73A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沿着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第1内表面73A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在与臂部44a的内表面相同的圆周上延伸的圆弧形状。第1内表面73A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在与第1下摆部71的内表面相同的圆周上延伸的圆弧形状。第2内表面73B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沿着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第2内表面73B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在与臂部44b的内表面相同的圆周上延伸的圆弧形状。第2内表面73B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在与第2下摆部72的内表面相同的圆周上延伸的圆弧形状。
分隔部70的顶端部在Y轴方向上位于隔着第1外装构件22的中心及第2外装构件32的中心与包覆部43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例如,在Y轴方向上,分隔部70的顶端部和包覆部43的最短距离比臂部44a的第1端部45和包覆部43的最短距离短。即,在Y轴方向上,分隔部70的长度比臂部44a的长度短。
分隔部70的顶端部具有第1顶端部75和在与第1顶端部75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2顶端部76。分隔部70的顶端部以从中间部73分支成两个第1顶端部75及第2顶端部76的方式形成。第1顶端部75和第2顶端部76从中间部73朝向与包覆部43分离的方向且在排列设置方向X上相互向反方向延伸。
第1顶端部75包覆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构成第1收纳部81。第1顶端部75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沿着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第1顶端部75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在与臂部44a相同的圆周上延伸的圆弧形状。第2顶端部76包覆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第2顶端部76构成第2收纳部82。第2顶端部76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沿着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第2顶端部76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在与臂部44b相同的圆周上延伸的圆弧形状。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顶端部75和第2顶端部76例如形成为弯曲成相互向反侧变凸的圆弧状的弯曲形状。
第1顶端部75的长度、也就是第1顶端部75从中间部73突出的突出量例如与第2顶端部76的长度、也就是第2顶端部76从中间部73突出的突出量相等。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相等”除了准确相等的情况之外,也包括由于尺寸公差等的影响使比较对象彼此有一些差异的情况。
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顶端部75的周向的顶端75a及第2顶端部76的周向的顶端76a各自弯曲。换言之,第1顶端部75的顶端75a及第2顶端部76的顶端76a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弯曲形状。本实施方式的顶端75a、76a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半圆形状。
第1顶端部75和第1端部45在第1收纳部81的周向上相互设置于反侧。第1顶端部75和第1端部45在第1收纳部81的周向上隔着第1收纳口83相互分离地设置。换言之,在第1收纳部81的周向上,第1顶端部75与第1端部45之间的间隙构成为第1收纳口83。例如,第1收纳口83通过第1顶端部75的顶端75a和第1端部45的顶端45a形成。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即第1顶端部75和第1端部45的最短距离小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径。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例如小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径,且小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径。第1外装构件22沿着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向插入到第1收纳口83。
第2顶端部76和第2端部46在第2收纳部82的周向上相互设置于反侧。第2顶端部76和第2端部46在第2收纳部82的周向上隔着第2收纳口84相互分离地设置。换言之,在第2收纳部82的周向上,第2顶端部76与第2端部46之间的间隙构成为第2收纳口84。例如,第2收纳口84通过第2顶端部76的顶端76a和第2端部46的顶端46a形成。第2收纳口84的开口宽度、即第2顶端部76和第2端部46的最短距离小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径。第2收纳口84的开口宽度例如小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径,且小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径。第2收纳口84的开口宽度例如与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相等。第2外装构件32沿着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入到第2收纳口84。
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横截面中,将通过第1收纳部81的中心轴线C1的第1端部45的切线设为切线T3,将通过中心轴线C1的第1顶端部75的切线设为切线T4。另外,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横截面中,将通过第2收纳部82的中心轴线C2的第2端部46的切线设为切线T5,将通过中心轴线C2的第2顶端部76的切线设为切线T6。第1收纳部81的周向上的第1收纳口83的开度角θ1例如在60°至120°的范围内。第2收纳部82的周向上的第2收纳口84的开度角θ2例如在60°至120°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度角θ1和开度角θ2在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分别没有收纳于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的状态下彼此相等。此外,第1收纳口83的开度角θ1是以第1收纳部81的中心轴线C1为中心的角度、即切线T3和切线T4形成的角度。另外,第2收纳口84的开度角θ2是以第2收纳部82的中心轴线C2为中心的角度、即切线T5和切线T6形成的角度。
分隔部70具有从第1顶端部75的内表面突出的第1突部77和从第2顶端部76的内表面突出的第2突部78。第1突部77从第1顶端部75的顶端75a的内表面突出。第1突部77朝向收纳于第1收纳部81的内部的第1外装构件22突出。第1突部77例如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表面接触。第2突部78从第2顶端部76的顶端76a的内表面突出。第2突部78朝向收纳于第2收纳部82的内部的第2外装构件32突出。第2突部78例如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表面接触。
第1突部77及第2突部78各自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弯曲形状。第1突部77及第2突部78各自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半圆形状。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突部77的表面例如形成为与第1顶端部75的顶端75a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换言之,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顶端部75的顶端75a及第1突部77的表面具有在同一圆周上扩展的圆弧状表面。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2突部78的表面例如形成为与第2顶端部76的顶端76a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换言之,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2顶端部76的顶端76a及第2突部78的表面具有在同一圆周上扩展的圆弧状表面。通过第1顶端部75的顶端75a和第1突部77构成的圆弧状表面和通过第2顶端部76的顶端76a和第2突部78构成的圆弧状表面以在相互不同的圆周上扩展的方式形成。通过第1顶端部75的顶端75a和第1突部77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例如与通过第2顶端部76的顶端76a和第2突部78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相等。
如图12所示,第1突部77及第2突部78各自例如沿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1突部77及第2突部78各自例如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而延伸。
如图11所示,第1突部77及第1突出部47例如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侧按压第1外装构件22。第1外装构件22在第1收纳部81的内部被第1突部77、第1突出部47以及包覆部43弹性地夹着。第2突部78及第2突出部48例如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侧按压第2外装构件32。第2外装构件32在第2收纳部82的内部被第2突部78、第2突出部48以及包覆部43弹性地夹着。由此,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相对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连结变得牢固。因此,在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安装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被抑制在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第1外装构件22插入到第1收纳部81的内部的状态下,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未必返回原来宽度、即第1外装构件22未插入时(参照图12)的宽度。详细地讲,通过第1收纳部81将要返回原来形状的弹性变形被第1外装构件22阻碍,从而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也有时变为比原来宽度大的宽度。另外,在第1外装构件22插入到第1收纳部81的内部的状态下,由于第1收纳部81的按压,第1外装构件22变为挠曲状态,从而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也有时返回原来宽度。即,第1外装构件22插入到第1收纳部81的内部的状态下的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变为基于第1外装构件22、第1收纳部81的刚性、易挠曲度等的大小。同样,第2外装构件32插入到第2收纳部82的内部的状态下的第2收纳口84的开口宽度变为基于第2外装构件32、第2收纳部82的刚性、易挠曲度等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外装构件22插入到第1收纳部81的内部、且第2外装构件32插入到第2收纳部82的内部的状态下,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和第2收纳口84的开口宽度相互不同。另外,在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分别收纳于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的状态下,第1收纳口83的开度角θ1和第2收纳口84的开度角θ2相互不同。具体地讲,第1收纳口83的开度角θ1比第2收纳口84的开度角θ2大。这是因为:例如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径大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径。
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构成为相对于第1线束11A及第2线束12A单独地卡扣。例如,能将第1线束11A和第2线束12A在各自不同的时机相对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安装或者卸下。例如,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能够首先仅保持第1线束11A,然后保持第2线束12A。
对第5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21)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配置第1外装构件22的部分和配置第2外装构件32的部分的划分由分隔部70进行。因此,能提高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组装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时的作业性。
(22)将分隔部70的顶端部设为具有第1顶端部75和第2顶端部76的结构,第1顶端部75包覆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的一部分,第2顶端部76向与第1顶端部75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覆盖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的一部分。即,将分隔部70的顶端部设为分成第1顶端部75及第2顶端部76的两叉的结构。由此,例如能单独地设定第1顶端部75的长度和第2顶端部76的长度。即,能单独地设定第1顶端部75从中间部73突出的突出量和第2顶端部76从中间部73突出的突出量。因此,能单独地设定被第1顶端部75覆盖的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的范围和被第2顶端部76覆盖的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的范围。换言之,能单独地设定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和第2收纳口84的开口宽度。由此,能单独地设定第1收纳口83的开口宽度和第2收纳口84的开口宽度,使得例如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分别成为难以从第1收纳部81及第2收纳部82脱离的开口宽度。
进一步地,能单独地设定第1收纳口83的开度角θ1和第2收纳口84的开度角θ2。由此,能单独地设定例如将第1外装构件22插入到第1收纳部81时的插入角度和将第2外装构件32插入到第2收纳部82时的插入角度。
(23)分隔部70具有从第1顶端部75的内表面朝向第1外装构件22突出的第1突部77。由此,能利用第1突部77抑制第1外装构件22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脱落。另外,分隔部70具有从第2顶端部76的内表面朝向第2外装构件32突出的第2突部78。由此,能利用第2突部78抑制第2外装构件32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脱落。
(24)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形比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形大。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一并保持外形大小相互不同的第1外装构件22和第2外装构件32,限制第1线束11A及第2线束12A的路径。即,即使是第1外装构件22和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形大小相互不同的情况,也能利用一个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多条线束的路径。由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10C的部件数量的削减。
(25)第1线束11A具有构成直流电路的两条第1电线21。另外,第2线束12A具有构成三相电路的三条第2电线31。这些第1线束11A和第2线束12A的路径被一个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由此,能利用一个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例如四轮驱动(4WD)的车辆V所使用的第1线束11A及第2线束12A的路径。因此,能有助于复合线束10C的部件数量的削减。
此外,在现有结构中,例如在车辆V的驱动方式是前轮驱动或者后轮驱动的2WD的情况下,采用仅具有第1线束11A及第2线束12A中的第1线束11A的线束。另外,在现有结构中,在车辆V的驱动方式是四轮驱动(4WD)的情况下,采用将两条第1电线21和三条第2电线31集中地收纳于一个外装构件内部的结构的线束。作为该外装构件,例如使用金属制的管。这样,在现有结构中,2WD用的线束和4WD用的线束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因此,2WD用的线束和4WD用的线束通过完全不同的制造方法制造。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针对2WD用的线束、也就是第1线束11A组合具有三条第2电线31的第2线束12A,从而能构成4WD用的线束。因此,根据是否针对第1线束11A组合第2线束12A,能构成2WD用的线束和4WD用的线束两方。换言之,2WD用的线束和4WD用的线束(也就是复合线束10C)能共用第1线束11A。因此,在2WD用的线束和4WD用的线束中,能利用共同的制造方法制造第1线束11A。
此外,在针对第1线束11A组合第2线束12A时,通过使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能将第1线束11A及第2线束12A以并排的状态适当地配置。
上述各实施方式能按以下变形而实施。上述各实施方式及以下变形例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1线束11的长度方向上,将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构成为比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长,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构成为比第2路径限制构件50长。根据该结构,利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在宽广范围限制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并且在第1线束11中需要更牢固的路径限制的部位设置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从而能实现适当的路径限制。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第1插入口42和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第2插入口52在沿着Y轴的相同方向开口,但是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1插入口42和第2插入口52相互朝向反向。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1外装构件22的周向上,第1主体部41的第1端部45比第2主体部51的第3端部53更长地伸出,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第1外装构件22的周向上使第3端部53比第1端部45更长地伸出。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不仅安装于第1外装构件22,还安装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安装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50配置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侧。根据该结构,能更适当地限制第2线束12的路径。另外,能有助于第2外装构件32的耐久性的提高。
·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中,也可以设置从第2主体部51的内表面突出而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表面接触的凸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使第3突出部55和该凸部均与第1外装构件22的外表面接触,其结果,能抑制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晃动。
·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中,也可以在第2主体部51的外周面设置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槽。根据该结构,第2主体部51容易以该槽为起点向外周侧变形,从而能容易使第2插入口52扩大。其结果,能有助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组装性的提高。
·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中,第2主体部5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弧状,能变形为例如椭圆弧形状等。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例如金属材料构成第2路径限制构件50。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使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比第1外装构件22坚硬,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构成为与第1外装构件22相等的硬度或者比第1外装构件22柔软。
(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由金属材料构成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但是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表面不实施涂装等,也能够将第3路径限制构件60设为期望的颜色。由此,通过将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颜色设为作业者能识别出复合线束10B包括作为高压电线的第1电线21的颜色,从而能提醒注意以使作业者不会错误地切断第1电线21。另外,通过将第3路径限制构件60设为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同色,从而能使作业者更适当地识别出复合线束10B包括高压电线。此外,作为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材料,例如能是使用聚丙烯、聚酰胺、聚甲醛等合成树脂。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例如能通过挤压成形、注射成形等公知的方法成形。
此外,即使是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情况,也期望使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更坚硬,但是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构成材料不必是作为原材料比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及第2外装构件32的构成材料硬的材料。即,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构成材料无论是比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及第2外装构件32的构成材料硬的材料还是比其软的材料都可以。另外,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构成材料也可以是与第1外装构件22的构成材料及第2外装构件32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上,将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构成为比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短,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构成为比第1路径限制构件40长。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第1插入口42和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第3插入口62在沿着Y轴的相同方向开口,但是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1插入口42和第3插入口62相互朝向反向。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第5端部65在第1外装构件22的周向上比第1主体部41的第1端部45更长地伸出,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第1外装构件22的周向上使第1端部45比第5端部65更长地伸出。另外,也可以在第2外装构件32的周向上使第2端部46比第6端部66更长地伸出。即,也可以构成为排列设置方向X上的第3插入口62的开口宽度比排列设置方向X上的第1插入口42的开口宽度宽。
·在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中,也可以在第3主体部61的外周面设置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槽。根据该结构,通过第3主体部61容易以该槽为起点向外周侧变形,从而能容易使第3插入口62扩大。其结果,能有助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组装性的提高。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使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坚硬。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3路径限制构件60构成为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相等的硬度、或者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柔软。
(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结构能适当变形。
·例如图13所示,也可以省略包覆部43中将第1下摆部71的一端和第2下摆部72的一端连结的部分。该情况下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形成为C字状的第1收纳部81和C字状的第2收纳部82由分隔部70的中间部73连结的结构。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第1下摆部71与第2下摆部72之间的空间S1在Y轴方向上在离开中间部73的方向开口。因此,在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分体的构件设置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附近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使分体的构件退避到空间S1,从而能适当地抑制该分体的构件和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干涉。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也可以将第1收纳部81和第2收纳部82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例如,在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没有插入的状态下,第1收纳部81的横截面形状和第2收纳部82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分隔部70中,也可以将第1顶端部75的长度和第2顶端部76的长度设定成相互不同的长度。即,也可以将第1顶端部75从中间部73突出的突出量和第2顶端部76从中间部73突出的突出量设定成相互不同的大小。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分隔部70中,也可以将通过第1顶端部75的顶端75a和第1突部77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和通过第2顶端部76的顶端76a和第2突部78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设定成相互不同的大小。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分隔部70中,也可以将第1顶端部75和第2顶端部76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将第1顶端部75的横截面形状和第2顶端部76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
·也可以将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第1突部77在第1收纳部81的周向上设置于比第1顶端部75的顶端75a远离第1收纳口83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第2突部78在第2收纳部82的周向上设置于比第2顶端部76的顶端76a远离第2收纳口84的位置。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分隔部70中,将分隔部70的基端部设为分支成第1下摆部71和第2下摆部72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分隔部70的基端部变形为不分支成两个的结构、也就是如中间部73那样汇集成一个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中间部73变形为延伸到包覆部43。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分隔部70中,中间部73的第1内表面73A及第2内表面73B的横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弧状,例如能变形为沿着Y轴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等。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1突部49a及第2突部49b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设置。另外,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1突部77及第2突部78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设置。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1突部49a及第2突部49b的至少一方。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1突部77及第2突部78的至少一方。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保持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部分,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的凹凸与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的凹凸啮合。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和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在相互的凹凸不啮合的状态下仅仅接触。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及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侧设置第3路径限制构件60。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及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但是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根据该结构,通过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能有效地隔绝从外部向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传递的热。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设为金属制的情况下,能利用合成树脂制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50抑制金属制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与第1外装构件22接触。其结果,能抑制由于与金属制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接触而导致的第1外装构件22的磨损。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坚硬。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构成为与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相等的硬度、或者比第1外装构件22及第2外装构件32柔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设置。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上,也可以将第3突出部55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设置。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4突出部67在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设置。
·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周向上设置于比第1端部45的顶端45a及第2端部46的顶端46a远离第1插入口42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各第3突出部55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周向上设置于比第3端部53的顶端53a及第4端部54的顶端54a远离第2插入口52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各第4突出部67在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周向上设置于比第5端部65的顶端65a及第6端部66的顶端66a远离第3插入口62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1突出部47及第2突出部48的至少一方。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上,也可以省略第3端部53的第3突出部55及第4端部54的第3突出部55的至少一方。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5端部65的第4突出部67及第6端部66的第4突出部67的至少一方。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中,也可以在第1主体部41的外周面设置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槽。根据该结构,第1主体部41容易以该槽为起点向外周侧变形,从而能容易使第1插入口42扩大。其结果,能有助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组装性的提高。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1线束11变形为第1线束11A,并使第2线束12变形为第2线束12A。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第1电线21设为高压电线,将第2电线31设为低压电线,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1电线21及第2电线31各自设为高压电线或者低压电线。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通过不是上述的意思,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如图3所示,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第1插入口42的开口宽度也可以比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径大、且比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径大。在其他例子中也是同样,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第1插入口42的开口宽度也可以比一个外装构件的外径大。
·如图3所示的例子那样,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也可以构成为与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束卡扣。例如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能够将第1线束11和第2线束12在相同时机相对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安装或者卸下。在图7及图9的例子中也可以与图3同样。
·如图5所示的例子那样,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也可以构成为与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单独地卡扣。例如,能够将第1线束11和第2线束12在各自不同的时机相对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安装或者卸下。例如在图5的例子中,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也可以首先仅保持第1线束11,然后保持第2线束12。
·如图3所示,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端部45的顶端45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第1突出部47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换言之,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端部45的顶端45a及第1突出部47也可以具有在同一圆周上扩展的圆弧状表面。同样,第2端部46的顶端46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第2突出部48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换言之,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2端部46的顶端46a及第2突出部48也可以具有在同一圆周上扩展的圆弧状表面。此外,有时将第1端部45作为第1缘部来参照,并将第2端部46作为第2缘部来参照。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插入口42是沿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并且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槽,该第1槽也可以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有时将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作为规定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的第1路径规定构件来参照。
·如图3所示,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包覆部43也可以是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及排列设置方向X平行的平板状。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臂部44a、44b也可以是弯曲成相互向反侧变凸的圆弧状的板状。臂部44a也可以绕第1外装构件22的中心在大于90°的范围延伸。由此,臂部44a也可以在第1外装构件22的周向上从与包覆部43中的排列设置方向X的一端对应的位置延伸到隔着第1外装构件22的中心与包覆部43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同样,臂部44b也可以绕第2外装构件32的中心在大于90°的范围延伸。由此,臂部44b也可以在第2外装构件32的周向上从与包覆部43中的排列设置方向X的另一端对应的位置延伸到隔着第2外装构件32的中心与包覆部43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如图5所示,分隔部49的顶端部也可以在Y轴方向上位于隔着第1外装构件22的中心及第2外装构件32的中心与包覆部43相反的一侧。分隔部49的顶端部和第1端部45的最短距离与分隔部49的顶端部和第2端部46的最短距离也可以彼此相等。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分隔部49的基端部也可以具有沿着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第1下摆部及沿着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第2下摆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也可以具有被第1下摆部、第2下摆部以及包覆部43划定的大致梯形或者大致三角形状的空间。
·如图5所示,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突部49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第2突部49b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换言之,从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1突部49a及第2突部49b也可以具有在同一圆周上扩展的圆弧状表面。通过第1突部49a和第2突部49b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也可以与通过第1端部45的顶端45a和第1突出部47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及通过第2端部46的顶端46a和第2突出部48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相等。
·如图7所示,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3端部53的顶端53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第3端部53的第3突出部55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换言之,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3端部53的顶端53a及第3端部53的第3突出部55也可以具有在同一圆周上扩展的圆弧状表面。同样,第4端部54的顶端54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第4端部54的第3突出部55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换言之,从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4端部54的顶端54a及第4端部54的第3突出部55也可以具有在同一圆周上扩展的圆弧状表面。此外,有时将第3端部53作为第3缘部来参照,将第4端部54作为第4缘部来参照。
通过第3端部53的顶端53a和第3端部53的第3突出部55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及通过第4端部54的顶端54a和第4端部54的第3突出部55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也可以与通过第1端部45的顶端45a和第1突出部47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及通过第2端部46的顶端46a和第2突出部48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相等。
·如图6及图7所示,也可以为,第2插入口52是沿着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并且遍及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全长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槽,该第2槽在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有时将第2路径限制构件50作为规定第1线束11的路径的第2路径规定构件来参照。
·如图9所示,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5端部65的顶端65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第5端部65的第4突出部67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换言之,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5端部65的顶端65a及第5端部65的第4突出部67也可以具有在同一圆周上扩展的圆弧状表面。同样,第6端部66的顶端66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第6端部66的第4突出部67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换言之,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第6端部66的顶端66a及第6端部66的第4突出部67也可以具有在同一圆周上扩展的圆弧状表面。此外,有时将第5端部65作为第5缘部来参照,将第6端部66作为第6缘部来参照。
·通过第5端部65的顶端65a和第5端部65的第4突出部67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及通过第6端部66的顶端66a和第6端部66的第4突出部67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也可以与通过第1端部45的顶端45a和第1突出部47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及通过第2端部46的顶端46a和第2突出部48构成的圆弧状表面的外径相等。
·如图8及图9所示,也可以为,第3插入口62是沿着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并且遍及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全长呈直线状延伸的第3槽,该第3槽在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有时将第3路径限制构件60作为规定第1线束11及第2线束12的路径的第3路径规定构件来参照。
·如图9所示,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包覆部63也可以是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及排列设置方向X平行的平板状。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臂部64a、64b也可以是弯曲成相互向反侧变凸的圆弧状的板状。臂部64a也可以绕第1外装构件22的中心在大于90°的范围延伸。由此,臂部64a也可以在第1外装构件22的周向上从与包覆部63中的排列设置方向X的一端对应的位置延伸到隔着第1外装构件22的中心与包覆部63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同样,臂部64b也可以绕第2外装构件32的中心在大于90°的范围延伸。由此,臂部64b也可以在第2外装构件32的周向上从与包覆部63中的排列设置方向X的另一端对应的位置延伸到隔着第2外装构件32的中心与包覆部43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如图7所示,也可以使第2主体部51的外周面中的臂部44a侧的大致一半紧贴于臂部44a的内周面。如图9所示,也可以使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周面紧贴于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内周面。详细地讲,也可以为,臂部44a的外周面紧贴于臂部64a的内周面,臂部44b的外周面紧贴于臂部64b的内周面,且包覆部43的外侧面紧贴于包覆部63的内侧面。
·如图10至图12所示,也可以为,第1收纳口83是沿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并且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呈直线状延伸的第4槽,该第4槽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另外,也可以为,第2收纳口84是沿着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并且遍及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全长呈直线状延伸的第5槽,该第5槽在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有时将图10至图12所示的第1路径限制构件40作为规定第1线束11A及第2线束12A的路径的第1路径规定构件来参照。
·本公开包括以下安装例。并不用于限定,作为理解的辅助,标注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几个构成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也可以省略在以下安装例中详述的事项中的一部分,还可以选择或者提取在安装例中详述的事项中的几个将其组合。
[附记1]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所述分隔部(49)的基端部也可以具有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沿着所述第1外装构件(2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第1下摆部及沿着所述第2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第2下摆部。
[附记2]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主体部(41)具有包覆部(43)和一对臂部(44a、44b),
所述第2主体部(51)的外周面中的所述一方的臂部(44a)侧的一半紧贴于所述一对臂部(44a、44b)的一方的内周面。
[附记3]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周面紧贴于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内周面。
[附记4]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所述第1突出部(47)从所述第1端部(45)的顶端(45a)的内表面突出,
所述第2突出部(48)从所述第2端部(46)的顶端(46a)的内表面突出,
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4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
所述第1端部(45)的顶端(45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所述第1突出部(47)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
所述第2端部(46)的顶端(46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所述第2突出部(48)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
[附记5]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所述分隔部(49)具有从所述分隔部(49)的顶端部朝向所述第1外装构件(22)突出的第1突部(49a)、和从所述分隔部(49)的顶端部朝向所述第2外装构件(32)突出的所述第2突部(49b),
所述第1突部(49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所述第2突部(49b)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
[附记6]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所述第3突出部(55)从所述第3端部(53)的顶端及所述第4端部(54)的顶端各自的内表面突出,
从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5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
所述第3端部(53)的顶端(53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所述第3端部(53)的所述第3突出部(55)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
所述第4端部(54)的顶端(54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所述第4端部(54)的所述第3突出部(55)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
[附记7]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所述第4突出部(67)从所述第5端部(65)的顶端及所述第6端部(56)的顶端各自的内表面突出,
从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60)的长度方向观看时,
所述第5端部(65)的顶端(65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所述第5端部(65)的所述第4突出部(67)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
所述第6端部(66)的顶端(66a)的表面也可以是与所述第6端部(66)的所述第4突出部(67)的表面光滑地连续的圆弧状。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10C复合线束
11、11A第1线束
12、12A第2线束
21第1电线
22第1外装构件
22a 凹部
22b 凸部
23第1芯线
24第1绝缘包覆部
31第2电线
32第2外装构件
32a 凹部
32b 凸部
33第2芯线
34第2绝缘包覆部
40第1路径限制构件
41第1主体部
42第1插入口
43 包覆部
44a 臂部
44b 臂部
45第1端部
45a顶端
46第2端部
46a顶端
47第1突出部
48第2突出部
49分隔部
49a第1突部
49b第2突部
50第2路径限制构件
51第2主体部
52第2插入口
53第3端部
53a顶端
54第4端部
54a顶端
55第3突出部
60第3路径限制构件
61第3主体部
62第3插入口
63 包覆部
64a 臂部
64b 臂部
65第5端部
65a顶端
66第6端部
66a顶端
67第4突出部
70分隔部
71第1下摆部
72第2下摆部
73中间部
73A第1内表面
73B第2内表面
75第1顶端部
75a顶端
76第2顶端部
76a顶端
77第1突部
78第2突部
81第1收纳部
82第2收纳部
83第1收纳口
84第2收纳口
C 中心轴线
C1 中心轴线
C2 中心轴线
θ 开度角
θ1 开度角
θ2 开度角
M1第1机器
M2第2机器
M3第3机器
M4第4机器
T1 切线
T2 切线
T3 切线
T4 切线
T5 切线
T6 切线
V 车辆
X 排列设置方向

Claims (23)

1.一种复合线束,具备:
第1线束,具有第1电线及覆盖所述第1电线的第1外装构件;
第2线束,具有第2电线及覆盖所述第2电线的第2外装构件;以及
第1路径限制构件,安装于所述第1线束及所述第2线束,
所述第1线束与所述第2线束并排地配置,
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具有第1主体部和第1插入口,所述第1主体部覆盖所述第1外装构件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所述第1插入口通过作为所述第1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部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形成,
所述第1插入口是在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全长而延伸,
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一并保持所述第1线束和所述第2线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比所述第1外装构件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坚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具备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所述第1突出部从所述第1端部的内表面突出而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2突出部从所述第2端部的内表面突出而与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外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具有从所述第1主体部朝向所述第1插入口突出的分隔部,
所述分隔部位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与所述第2外装构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分隔部的顶端部具备第1顶端部和第2顶端部,所述第1顶端覆盖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所述第2顶端部向与所述第1顶端部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覆盖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分隔部具备从所述第1顶端部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1外装构件突出的第1突部和从所述第2顶端部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2外装构件突出的第2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复合线束具备安装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周的第2路径限制构件,
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具有第2主体部和第2插入口,所述第2主体部覆盖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所述第2插入口通过作为所述第2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部的第3端部及第4端部形成,
所述第2插入口是在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的全长而延伸,
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配置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比所述第1外装构件坚硬。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在所述第1线束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长。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具有第3突出部,所述第3突出部从所述第3端部及所述第4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表面突出而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表面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复合线束具备安装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第3路径限制构件,
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具有第3主体部和第3插入口,所述第3主体部覆盖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外周,所述第3插入口通过作为所述第3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部的第5端部及第6端部形成,
所述第3插入口是在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并且遍及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的全长而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比所述第1外装构件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坚硬。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在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短。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由金属材料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所述第3路径限制构件由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同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所述第2路径限制构件由与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同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有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路径限制构件由金属材料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外形比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外形大。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中,所述第1线束具有两条所述第1电线,
所述第2线束具有三条所述第2电线,
所述两条第1电线是构成直流电路的电线,
所述三条第2电线是构成三相电路的电线。
CN202180068031.9A 2020-10-22 2021-10-13 复合线束 Pending CN1162615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7195 2020-10-22
JP2020177195 2020-10-22
PCT/JP2021/037818 WO2022085529A1 (ja) 2020-10-22 2021-10-13 複合ワイヤ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1534A true CN116261534A (zh) 2023-06-13

Family

ID=81290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8031.9A Pending CN116261534A (zh) 2020-10-22 2021-10-13 复合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82321A1 (zh)
JP (1) JP7548326B2 (zh)
CN (1) CN116261534A (zh)
WO (1) WO20220855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4034A (ja) * 2001-11-21 2003-06-06 Masaru Kogyo Kk 配線保護カバー
JP5479129B2 (ja) 2010-01-27 2014-04-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15042025A (ja) * 2013-08-20 2015-03-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導電体
JP2016046943A (ja) 2014-08-25 2016-04-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
JP2017208899A (ja) * 2016-05-17 2017-11-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電路プロテクト構造
JP7006512B2 (ja) * 2018-06-05 2022-02-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9209851A (ja) * 2018-06-05 2019-12-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82321A1 (en) 2023-11-30
JPWO2022085529A1 (zh) 2022-04-28
WO2022085529A1 (ja) 2022-04-28
JP7548326B2 (ja) 2024-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995778A (zh) 线束
JP2012085439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0249977B2 (en) Connector, connector cover, and wire harness
CN116073295A (zh) 线束
CN116261534A (zh) 复合线束
CN112166053A (zh) 线束
CN115864243A (zh) 线束
CN116325399A (zh) 线束
CN115864245A (zh) 线束
US20230131546A1 (en) Clamp and wire harness
CN113614392B (zh) 线束
WO2024111408A1 (ja) 経路規制部材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070582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024794A1 (ja) コネクタ
CN116234726A (zh) 线束
US20240075888A1 (en) Wire harness
WO2022131046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6191318A (zh) 线束
CN116189977A (zh) 线束
CN116249637A (zh) 复合线束
JP2024075465A (ja) 経路規制部材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6191317A (zh) 线束
CN116368037A (zh) 带路径限制构件的电线、以及线束
CN116234725A (zh) 线束
CN116667237A (zh) 线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