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6140A - 介质支承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支承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76140A
CN116176140A CN202211467555.8A CN202211467555A CN116176140A CN 116176140 A CN116176140 A CN 116176140A CN 202211467555 A CN202211467555 A CN 202211467555A CN 116176140 A CN116176140 A CN 1161761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abutting
support surface
groove
hol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75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田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176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61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41J11/005Guides in the printing zone, e.g. guides for preventing contact of conveyed sheets with print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41J11/057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41J11/0055Lateral guides, e.g. guides for preventing skewed conveyance of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6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the guidance of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kewed conveyance of the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包括操作性在内的可用性提高的介质支承机构以及印刷装置。介质支承机构具备介质支承部和介质保持部。介质支承部具有支承介质的支承面、与介质M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导轨(第一导轨)、和位于与第一导轨相比靠上游的卡合承接部(第二导轨)。介质保持部具有覆盖宽度方向上的介质M的端部的保持部、能够在抵接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的抵接部、将抵接部的位置切换为抵接位置与分离位置的切换部、和能够与第二导轨卡合的卡合部。并且,介质保持部在输送方向上的与抵接部相比靠下游处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通过按压支承面从而使保持部的位置向离开支承面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介质支承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输送的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示例,已知有一种通过向被介质支承面支承的介质喷出油墨,从而在介质上实施印刷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此外,在喷墨式的印刷装置中,存在有具备在介质的印刷时或输送时以使介质不从介质支承面浮起的方式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机构的印刷装置。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介质支承机构成为如下结构,即,在压印板上以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式而设置了两条漕(轨道),并使设置于纸按压板上的抵接部通过轨道的结构。并且,介质支承机构成为如下结构,即,当握住操作杆时,能够在轨道与抵接部之间产生游隙,从而能够使纸按压板沿着轨道而自由移动的结构。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为了提高印刷速度而将喷出头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下,需要与之配合地也加长纸按压板。另外,由于如果纸按压板变长则纸按压板的重量也增加,因此存在有包括纸按压板的操作性在内的可用性降低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628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种介质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和介质保持部,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支承面,其对介质进行支承;导轨,其在所述支承面上沿着与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而延伸设置;卡合承接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导轨相比靠上游处并与所述支承面交叉,所述介质保持部具有:保持部,其覆盖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端部;抵接部,其能够在对所述导轨的内壁即抵接面进行按压并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从所述抵接面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切换部,其将所述抵接部的位置从所述抵接位置以及所述分离位置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卡合承接部进行卡合,所述介质保持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抵接部相比靠下游处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通过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从而使所述保持部的位置向离开所述支承面的方向移动。
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部、和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机构,所述介质支承机构具备介质支承部和介质保持部,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支承面,其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导轨,其沿着与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而延伸设置;卡合承接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导轨相比靠上游处并与所述支承面交叉,所述介质保持部具有:保持部,其覆盖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端部;抵接部,其能够在对所述导轨的内壁即抵接面进行按压并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从所述抵接面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切换部,其将所述抵接部的位置从所述抵接位置以及所述分离位置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卡合承接部进行卡合,所述介质保持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抵接部相比靠下游处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通过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从而使所述保持部的位置向离开所述支承面的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的内部结构图。
图2为对介质支承机构以及印刷部进行放大来表示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介质支承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第二槽部以及收纳部的侧视部。
图6为表示切换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使介质保持部移动的情况下的介质保持部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导轨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导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对被卷绕成卷筒状的介质M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1为示例来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为,在海报、标牌(招牌或引导图等)、横幅或挂幅、以及挂毯等的印刷中使用的大幅面打印机(LFP:Large Format Printer)。
在以后的各个附图中,为了说明方便,以将印刷装置1载置于水平面上的情况为基准,从而使用XYZ坐标系来进行图示。X方向为,喷出头43的主扫描方向,并且成为被实施印刷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Y方向在包含X方向的水平面中,与X方向正交,并且成为印刷装置1的前后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Y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为相对于由X方向以及Y方向构成的水平面的垂直方向,并且成为印刷装置1的高度方向。
此外,在X方向上,在以印刷装置1的卷筒体R2为正面而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将印刷装置1的左方向设为+X方向,将右方向设为-X方向。此外,在Y方向上,将印刷装置1的前方向(卷筒体R2侧)设为+Y方向,将后方向(卷筒体R1侧)设为-Y方向。此外,在Z方向上,将印刷装置1的上方向(包括上部、上表面等在内)设为+Z方向,将下方向(包括下部、底面等)设为-Z方向。
此外,在以后的各个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及图示,有时会以部件的横竖比例尺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示。进一步地,除了说明所必需的构成要素以外,有时还会省略图示。
图1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概要的内部结构图。图2为,对介质支承机构5以及印刷部40进行放大来表示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介质支承机构5的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1、图2,对印刷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那样,印刷装置1具备:输送部30,其以卷对卷方式来对介质M进行输送;介质支承机构5,其相对于印刷部40而对介质M进行支承;印刷部40,其相对于介质M的预定区域而基于印刷数据来喷出油墨,从而印刷图像或文字等。
输送部30具有将卷筒状的介质M送出至印刷部40的馈送部20、和对在印刷部40中被印刷并被送出的介质M进行收卷的收卷部60。此外,输送部30具有在馈送部20以及收卷部60之间的输送路径的中途处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A进行输送的输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
输送辊31形成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柱状,并通过驱动电机(省略图示)的驱动,从而以X方向为旋转轴方向而进行旋转。从动辊32以在与输送辊31对置的位置处在X方向上排列多个的方式而被构成,并将介质M向输送辊31进行按压。介质M被输送辊31和从动辊32夹持,并且伴随着输送辊31的旋转驱动从而向输送方向A(+Y方向)被输送。
馈送部20被配置在与输送辊31相比靠上游侧处。在馈送部20中,保持有介质M被卷绕成圆筒状的卷筒体R1。在馈送部20中,以可更换的方式被装填有介质M的宽度尺寸或卷数(长度)不同的卷筒体R1。卷筒体R1通过利用馈送电机(省略图示)的动力而在旋转方向B上进行旋转,从而将介质M从卷筒体R1上解卷并将其馈送至印刷部40。另外,虽然印刷装置1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介质M而使用了卷筒式的介质,但并未被限定于使用这样的卷筒式的介质的印刷装置。例如,也可以使用单张式的介质。
收卷部60被配置在与输送辊31相比靠下游侧处。在收卷部60中,被印刷部40印刷了的介质M被卷绕成圆筒状从而形成卷筒体R2。收卷部60具有向介质M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机构61。张力赋予机构61具有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的臂部件62、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臂部件62的顶端的张力辊63。
张力赋予机构61在将张力辊63按压于介质M上从而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下,通过芯材利用收卷电机(省略图示)的动力而向旋转方向B进行旋转,从而将介质M卷绕在芯材上而形成卷筒体R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也可以在不对介质M进行收卷条件下将其排出。例如,印刷后的介质M也可以收纳在代替收卷部60而被安装的排出筐(省略图示)中。
印刷部40具备沿着X方向而延伸的一对引导轴41、被引导轴41支承的滑架42、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喷出头43、和对介质M的宽度进行检测的光学传感器44。
滑架42通过滑架电机(省略图示)的驱动,从而沿着引导轴41而在X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喷出头43以与在介质支承部50上被输送的介质M相对置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滑架42的下方处。本实施方式的喷出头43为串行式的喷墨头,并且具备多种颜色的喷嘴列(省略图示)。喷出头43例如具备蓝绿色、黄色、品红色、黑色这四种颜色的喷嘴列。
根据上述的结构,喷出头43能够在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从喷嘴(省略图示)向被输送的介质M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从而进行印刷。在以此方式构成的印刷装置1中,输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通过交替地重复进行从卷筒体R1上拉出预定量的介质M并向输送方向A间歇输送的副扫描、和在停止了输送预定量的介质M的状态下在使喷出头43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同时向X方向往复移动的主扫描,从而在介质M上印刷图像或文字。
如图2所示那样,光学传感器44以与介质支承部50的检测槽56对置的方式而被设置于滑架42的下方处。光学传感器44通过向介质M照射光时和向检测槽56照射光时的反射光的强度的差异,从而对检测槽56上的介质M的有无进行检测。由此,省略图示的控制部对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
参照图2、图3来对介质支承机构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图3所示那样,介质支承机构5具备从下方对被输送部30所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50、和与介质支承部50卡合的介质保持部10。介质支承部50具有在X方向、Y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的板状。介质支承部50的与印刷部40相对置的面为,与介质M的印刷面的相反侧的背面接触从而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面。
在介质支承部50的支承面51上,形成有与介质M被输送的输送方向A交叉且沿着宽度方向而延伸设置的作为导轨的第一导轨52。此外,在支承面51上,形成有在输送方向A上位于与第一导轨52相比靠上游侧处并与支承面51交叉的作为卡合承接部的第二导轨55。另外,第二导轨55被形成为槽状。此外,第一导轨52和第二导轨55以相互平行的方式被形成。并且,在第一导轨52与第二导轨55之间,形成有与第一导轨52以及第二导轨55平行的检测槽56。
如图3所示那样,第一导轨52由第一槽部53和第二槽部54构成。第一槽部53为,用于为了配合介质M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而使介质保持部10移动的槽部。此外,第二槽部54为,用于使介质保持部10的抵接部16从上方向插入并插入到第一槽部53中的槽部。另外,第二槽部54以与第一槽部53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相连的方式而被形成。
如图3所示那样,在对支承面51进行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在支承面51上,在第二槽部54的下游侧附近处形成有收纳部57。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57由具有从支承面51凹进去一层的底面部572的凹部571构成。收纳部57在将介质保持部10的抵接部16从上方向插入到第二槽部54中时,对构成后述的介质保持部10的按压部18进行收纳。另外,“进行收纳”是指,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后文叙述的图5所示的那样,按压部18避开与支承面51的抵接,从而以不发挥按压力的初始形状的状态被予以设置。
在图3中,第二槽部54以及收纳部57被构成在介质支承部50的-X方向的端部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还以Y轴为中心而被对称地构成在介质支承部50的+X方向的端部处。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槽部54以及收纳部57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被形成在介质M的端部被输送的区域的外侧处。
如图2、图3所示那样,介质保持部10由保持部11、切换部15、抵接部16、卡合部17、以及按压部18构成。
保持部11为,将介质M保持在支承面51上的结构部分。切换部15为,将抵接部16的位置切换为后文叙述的抵接位置与分离位置的结构部分。抵接部16为,与第一导轨52卡合的结构部分。卡合部17为,能够与第二导轨55卡合的结构部分。按压部18为,通过对支承面51进行按压从而使保持部11的位置向与支承面51分离的方向(上方向)进行移动的结构部分。
如图3所示那样,在介质保持部10中,保持部11呈在输送方向A上较长的长方形,并且在保持部11的下游侧的端部处安装有切换部15。此外,在切换部15的下游侧处,设置有按压部18。如图3所示那样,保持部11具有:罩部12,其对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作为端部的侧边缘部进行覆盖;基板部13,其与介质支承部50的支承面51接触(抵接);诱导部14,其使罩部12的上游侧端部的角部向斜上方倾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18以与基板部13的下游侧端部相连的方式被形成。按压部18和基板部13也可以单独地用其他材质来构成。
图4为表示保持部11的剖视图。详细而言,图4为图3中的C-C剖面。
参照图4,对保持部11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那样,罩部12在与支承面51之间设置有夹入介质M的间隙S,并且从基板部13的一个长边起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伸出。并且,诱导部14将在输送方向A上被输送的介质M的侧边缘部向罩部12与支承面51之间的间隙S进行诱导。包括按压部18在内的保持部1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与弯曲加工从而被形成。罩部12和基板部13通过实施所谓的Z弯曲(台阶弯曲)加工等,从而形成了间隙S。
如图2所示那样,抵接部16在切换部15的下方向处,以向构成保持部11的基板部13的下方向突出的方式而被形成。抵接部16以具有基部161、和与基部161的下方相连的顶端部162的方式而被构成。在从X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时,抵接部16具有大致倒T字形状的截面。详细而言,在抵接部16中,基部161的输送方向A上的第一长度L1与顶端部162的输送方向A上的第二长度L2相比被形成得较短。
对于第一导轨52的第一槽部53而言,如图3所示那样,在对支承面51进行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那样,以在支承面51侧的区域中具有在输送方向A上长于基部161的第一长度L1且短于顶端部162的第二长度L2的空隙G1的方式被形成。
此外,对于第一槽部53而言,如图2所示那样,在输送方向A上在与具有空隙G1的支承面51侧的区域相比靠下方向处,形成有具有长于顶端部162的第二长度L2的空隙G3的区域。以此方式,第一槽部53在从宽度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从X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时,形成有大致L字形状的槽。
此外,如图2所示那样,在从宽度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从X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时,第一槽部53具有限制部531,所述限制部531对顶端部162从第一导轨52脱离的情况进行限制。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那样,在第一槽部53中,与支承面51侧相比靠下方向的空隙G3的区域和支承面51侧的空隙G1的区域之差的区域成为限制部531。
图5为表示第二槽部54以及收纳部57的侧视部。另外,图5也是对在将抵接部16设置在第二槽部54中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在对支承面51进行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那样,第二槽部54以在输送方向A上具有长于顶端部162的第二长度L2的空隙G2的方式而被形成。如图5所示那样,第二槽部54形成有截面矩形形状的槽。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槽部54的截面形状与第一槽部53的去掉限制部531后的形状相一致。因此,在第一槽部53中与支承面51侧相比靠下方向的空隙G3的尺寸与第二槽部54的空隙G2的尺寸一致。
图6为表示切换部15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图6为,从上方观察被设置于第一导轨52的第一槽部53中的切换部15的图。此外,在图6中,以拆下了覆盖切换部15的上方的盖151(参照图3)的方式来进行图示。此外,在图6中,以箭头标记示出了杆153移动的方向,并以双点划线示出了杆153以及抵接部16(顶端部162)的移动后的位置。在图6中,构成按压部18的板弹簧181成为从上方按压了支承面51的状态。
参照图6,对切换部15的结构进行说明。
切换部15由覆盖上方的盖151、以基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旋转轴152支承的一对杆153、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154概要构成。另外,抵接部16通过与杆153的基端部连结,从而与杆153连结在一起。杆153、抵接部16例如由硬质树脂等的相同材料所构成。如图3所示那样,杆153被设置于保持部11的上方向处,如图2所示那样,抵接部16被设置于保持部11的下方向处。
杆153被设置有一对。一对杆153为,以其基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一对旋转轴152支承,且抵接部从旋转轴152向下游侧延伸的转动杆。切换部15具有与杆153卡合在一起的螺旋弹簧154。螺旋弹簧154的两端被构成为,在杆153的顶端附近处与相互对置的内侧的面卡合,并通过螺旋弹簧154的弹性力,从而使一对杆153的抵接部彼此在X方向上扩展。在杆153的顶端附近处的外侧的面上设置有把持部155,所述把持部155被用户所把持,从而用于使杆153的抵接部彼此在X轴方向上收窄。
抵接部16相对于旋转轴152而大致分别位于+X方向、-X方向上。因此,当通过螺旋弹簧154而使一对杆153的抵接部彼此在X轴方向上被扩展时,抵接部16(顶端部162)会在第一槽部53的空隙G3的区域中与成为-Y方向的内侧面的抵接面533抵接并进行按压。另外,抵接面533构成第一导轨52的内壁。虽然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但由此介质保持部10的位置被固定,并且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罩部12与支承面51之间的间隙S被固定。
此外,由于抵接部16(顶端部162)与抵接面533抵接并进行按压的-Y方向的按压力大于通过构成按压部18的板弹簧181所具有的弹力而从上方按压支承面51的按压力,因此在顶端部162被抵接面533固定的情况下,通过板弹簧181的按压力而不会使介质保持部10从支承面51浮起来。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切换部15的螺旋弹簧154的弹力被设定得强于板弹簧181的弹力(按压力),因此在顶端部162被抵接面533固定的情况下,通过板弹簧181的按压力从而不会使介质保持部10从支承面51浮起来。
另一方面,当一对杆153被用户把持并以在成为图6中的以箭头标记所示出的方向的X轴方向上收窄的方式进行转动时,抵接部16会从抵接面533离开。详细而言,由于在用户对杆153施加力从而于X轴方向上收窄的情况下,抵接部16按压抵接面533而固定介质保持部10的情况会被解除,因此通过板弹簧181按压支承面51的来自上方向的按压力,从而使介质保持部10向上方向进行移动。另外,此时,通过用户以克服板弹簧181的按压力的力而向下方向按下杆153,从而使介质保持部10向下方向进行移动。
另外,在下文中,将抵接部16(顶端部162)按压抵接面533并抵接的位置称为抵接位置。此外,相反地,将抵接部16(顶端部162)从抵接面533分离的位置称为分离位置。切换部15在由用户将杆153向箭头标记方向收窄的情况下,使抵接部16位于分离位置,在停止了杆153的把持的情况下,使抵接部16位于抵接位置。因此,切换部15实施将抵接部16的位置从抵接位置以及分离位置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的动作。
参照图3、图5,对将介质保持部10设置在介质支承部50上的方法进行说明。另外,虽然介质保持部10必须分别设置在介质支承部50的X方向的两端部侧处,但由于设置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如图3所示那样,对一方(介质支承部50的-X方向的端部侧)的介质保持部1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那样,首先,用户将介质保持部10的卡合部17,在介质支承部50的第二导轨55中,从上方插入到-X方向的端部侧的槽部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轨55的槽部的截面形状被构成为具有凹凸的异形。但是,第二导轨55以能够从上方将卡合部17插入到槽内的间隙关系而被构成。此外,第二导轨55被构成为,卡合部17被插入以后,会变得难以拔出。
接下来,如图5所示那样,用户从上方将抵接部16插入到第一导轨52的第二槽部54内。此时,用户一边以收窄的方式握着把持部155,一边进行插入。如图5所示那样,由于通过实施该操作,同时通过使构成按压部18的板弹簧181位于作为收纳部57的凹部571中,从而能够以不按压支承面51而漂浮在空中的自由状态、而且以初始形态的状态而被设置,因此能够更加易于将抵接部16插入到第二槽部54内。
接下来,用户一边以收窄的方式握着把持部155、而且将把持部155向下方向按下,一边使插入到第二槽部54中的抵接部16向成为第一槽部53的方向的+X方向移动。此时,基板部13从动于把持部155(切换部15)的移动,从而在于支承面51上滑动的同时进行移动,而且,卡合部17在第二导轨55内向+X方向进行移动。
在此,如图3、图5所示那样,收纳部57(凹部571)的+X方向的内侧的面形成有移动辅助面部575,所述移动辅助面部575朝向+X方向的支承面51而渐渐地向+X方向以上升坡度的方式倾斜。因此,在使抵接部16向成为第一槽部53的方向的+X方向进行移动的情况下,板弹簧181在与该移动辅助面部575抵接之后,会沿着移动辅助面部575进行滑动并到达支承面51。在该情况下,虽然板弹簧181的按压力会逐渐地增加,但是通过倾斜的移动辅助面部575,从而能够避开急剧的按压力的增加并使其移动。
在抵接部16移动至第一槽部53内后,停止按下把持部155,从而仅通过收窄把持部155就能够使介质保持部10移动。在该情况下,由于介质保持部10成为向从支承面51分离的方向移动了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基板部13与支承面51之间的滑动阻力,故此变得易于进行移动。并且,通过在保持部11覆盖介质M的端部的支承面51上的位置处,再次将把持部155向下方按下,并停止以收窄的方式进行把持的把持部155的向收窄的方向的把持,从而能够将介质保持部10设置在介质支承部50上。
另外,在停止了把持部155的把持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那样,抵接部16在第一槽部53内,成为位于抵接位置的状态。详细而言,在抵接部16位于抵接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卡合部17与第二导轨55的内侧的+Y方向的面抵接并进行按压,因此在Y方向上夹住了介质支承部50,从而固定了介质保持部10的位置。此时,对于板弹簧181而言,如在图2中以实线所示出的那样,而且,如在图5中以双点划线所示出的那样,保持被按压在支承面51上的高度方向的位置。
图7为,表示在使介质保持部10移动的情况下的介质保持部10的动作的剖视图。
在下文中,如图2所示那样,参照图2、图7来对从介质保持部10被设置在预定的位置(介质保持部10用罩部12夹住介质M的端部的位置)的状态起使介质保持部10移动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那样,在从介质保持部10被设置于预定的位置的状态起使介质保持部10移动的情况下,首先,用户以收窄的方式来把持切换部15的把持部155。在以收窄的方式把持了把持部155的情况下,对于抵接部16而言,向-Y方向的按压力消失,从而顶端部162的-Y方向的端面从抵接面533分离。换而言之,抵接部16从抵接位置被切换至分离位置。然后,介质保持部10利用由板弹簧181实施的从上方按压支承面51的按压力,从而以卡合部17与第二导轨55抵接的部位为大致支点而向上方向移动。
在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那样,介质保持部10利用板弹簧181的按压力,从而自主地使介质保持部10的位置向离开支承面51的方向(上方向)进行移动。然后,通过抵接部16(顶端部162)与限制部531(下端面532)抵接,从而限制了向上方向的移动。因此,用户无需为了减少介质保持部10的移动时的滑动阻力,从而想要减少基板部13与支承面51的接触面积而将包括把持部155在内的介质保持部10向上方向抬起。
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抵接部16在位于抵接位置的情况下,在顶端部162的上表面与限制部531的下端面532之间设置有距离D的间隙。并且,如图7所示那样,通过抵接部16(顶端部162)位于分离位置而向上方移动并与限制部531(下端面532)抵接,从而在限制部531的上部的支承面51与保持部11的基板部13之间确保了大约距离D的空间(间隙)。
另外,在限制部531的上部的支承面51与保持部11的基板部13之间的距离成为大致距离D的情况下,与喷出头43相对的罩部12以及基板部13被构成为,即使从支承面51向上方向移动,也会在不与喷出头43的喷嘴抵接的条件下确保间隙。
此外,如图2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部15在输送方向A上,位于与印刷部40(滑架42)相比靠下游侧处。因此,在介质保持部10向上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与印刷部40接触的情况。
接下来,如图7所示那样,用户通过在介质保持部10的位置自主地从支承面51分离的状态下把持着把持部155而向宽度方向(X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介质保持部10沿着第一导轨52以及第二导轨55而顺畅地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支承机构5具备介质支承部50和介质保持部10。并且,介质支承部50具有:支承面51,其对介质M进行支承;第一导轨52,其在支承面51上沿着与介质M被输送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宽度方向(X方向)而延伸设置;第二导轨55,其在输送方向A上位于与第一导轨52相比靠上游处且作为与支承面51交叉的作为卡合承接部。此外,介质保持部10具有:保持部11,其对宽度方向上的介质M的端部进行覆盖;抵接部16,能够在对第一导轨52的内壁即抵接面533进行按压并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从抵接面533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切换部15,其将抵接部16的位置从抵接位置以及分离位置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卡合部17,其能够与作为卡合承接部的第二导轨55进行卡合。并且,介质保持部10在与输送方向A上的抵接部16相比靠下游处具有按压部18(板弹簧181),所述按压部18通过对支承面51进行按压,从而使保持部11的位置向离开支承面51的方向进行移动。
根据该结构,介质支承机构5在利用切换部15而使抵接部16移动到分离位置时,通过按压部18(板弹簧181)对支承面51进行按压,从而使保持部11的位置自主地向离开支承面51的方向移动。由此,由于能够减少保持部11(基板部13)与支承面51之间的滑动阻力,因而能够抑制在第一导轨52与抵接部16之间的撬动的产生。因此,能够提高介质支承机构5的操作性。因此,能够提高包括介质支承机构5的操作性在内的可用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支承机构5中,按压部18由板弹簧181构成。
根据该结构,介质支承机构5通过由板弹簧181构成按压部18,从而在抵接部16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板弹簧181所具有的弹力,从而使保持部11的位置自主地向离开支承面51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由板弹簧181来构成按压部18,从而能够很容易地构成按压部18。
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部16具有与保持部11连接的基部161、和与基部161相连的顶端部162。并且,在抵接部16中,基部161的输送方向A上的第一长度L1短于顶端部162的输送方向A上的第二长度L2。第一导轨52具有第一槽部53,所述第一槽部53具有在对支承面51进行俯视观察时长于第一长度L1、且短于第二长度L2的空隙G1,并且以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对抵接部16进行引导。此外,第一导轨52具有第二槽部54,所述第二槽部54在对支承面51进行俯视观察时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槽部53相连,并且具有长于第二长度L2的空隙G2,且在插入并设置抵接部16时被使用。并且,第一槽部53具有限制部531,所述限制部531在从宽度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时,对顶端部162从第一导轨52脱离的情况进行限制。此外,第二槽部54在宽度方向上,被形成在介质M的端部被输送的区域的外侧处。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介质支承机构5中,第一槽部53的空隙G1短于顶端部162的第二长度L2,因此将抵接部16从上方插入至第一槽部53中较为困难。此外,由于介质保持部10具有按压部18,因此将抵接部16从第一槽部53的宽度方向的端面插入也较为困难。但是,由于第一导轨52具有由长于抵接部16的顶端部162的输送方向A上的第二长度L2的空隙G2形成第二槽部54,因此通过将抵接部16从上方插入至第二槽部54内,从而能够间接地设置在第一槽部53内。因此,能够提高保持部11的相对于介质支承部50安装性。此外,通过使第二槽部54在宽度方向上被形成在介质M的端部被输送的区域的外侧处,从而能够在将介质M载置于支承面51上的状态下,相对于介质支承部50而对包括保持部11在内的介质保持部10进行拆装。因此,提高了介质保持部10相对于介质支承部50的作业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支承机构5中,在介质支承部50上设置有对按压部18进行收纳的作为收纳部57的凹部571。
根据该结构,作为收纳部57的凹部571的底面部572与支承面51相比而凹陷下去,板弹簧181以不与底面部572接触的高度关系被形成。因此,通过使按压部18位于作为收纳部57的凹部571中,从而能够避开按压部18的向支承面51的抵接,从而以不发挥按压力的初始形状的状态被予以设置。因此,即使介质保持部10具有按压部18(板弹簧181),通过使其位于凹部571中,从而也能够提高介质保持部10的相对于介质支承部50的安装性。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具备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的印刷部40、和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机构5。并且,介质支承机构5具有介质支承部50和介质保持部10。介质支承部50具有支承面51、第一导轨52、和作为卡合承接部的第二导轨55。此外,介质保持部10具有保持部11、抵接部16、切换部15和卡合部17。并且,介质保持部10在与输送方向A上的抵接部16相比靠下游处具有按压部18(板弹簧181),所述按压部18通过对支承面51进行按压,从而使保持部11的位置向离开支承面51的方向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具备如下的介质支承机构5的印刷装置1,所述介质支承机构5对第一导轨52与抵接部16之间的撬动进行抑制,并提高了包括操作性在内的可用性。
2.第二实施方式
图8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导轨52A的剖视图。在图8中,以双点划线来表示抵接部16位于抵接位置的情况,以实线来表示位于分离位置的情况。另外,在图8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标记相同的符号。
参照图8,对第一导轨52A中的抵接部16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轨52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导轨52相比,第一槽部53A的截面形状有所不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槽部53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槽部53相比成为第一槽部53A的内壁的+Y方向的侧面的形状不同。
详细而言,在+Y方向的侧面上,形成有向+Y方向成为上升坡度的倾斜面534。换而言之,在第一槽部53A中,第一导轨52A的内壁中的、在输送方向A上与抵接面533相反侧的面具有相对于输送方向A而为上升坡度的倾斜面534。
在此,对从介质保持部10被设置于预定的位置的状态起使介质保持部10移动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以收窄的方式对切换部15的把持部155进行把持。在以收窄的方式把持了把持部155的情况下,对于抵接部16而言,向-Y方向的按压力消失,从而顶端部162的-Y方向的端面从抵接面533分离。换而言之,抵接部16从抵接位置被切换至分离位置。
然后,介质保持部10利用板弹簧181的按压力,从而自主地使介质保持部10的位置向离开支承面51A的方向(上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抵接部16(顶端部162)的+Y方向的下方角部与倾斜面534抵接,并沿着倾斜面534而向上方向以滑动的方式移动。然后,通过抵接部16(顶端部162)与限制部531(下端面532)抵接,从而限制了向上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支承机构5A(第一槽部53A)中,第一导轨52A的内壁中的、在输送方向A上与抵接面533相反侧的面具有相对于输送方向A而为上升坡度的倾斜面534。
根据该结构,在抵接部16从抵接位置向分离位置转变时,通过利用按压部18对支承面51A进行按压的按压力而使抵接部16与倾斜面534抵接并沿着倾斜面534而滑动,从而易于使介质保持部10向离开支承面51A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介质保持部10的位置进一步自主地向离开支承面51A的方向移动。
3.第三实施方式
图9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导轨52B的剖视图。在图9中,以双点划线来表示抵接部16位于抵接位置的情况,以实线来表示位于分离位置的情况。另外,在图9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标记相同的符号。
参照图9,对第一导轨52B中的抵接部16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轨52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导轨52相比,第一槽部53B的截面形状有所不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槽部53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槽部53相比成为第一槽部53B的内壁的-Y方向的侧面的形状不同。
详细而言,在-Y方向的侧面上,从限制部531的下端面532的中途起至到达抵接面533的上部为止形成有在-Y方向上为下降坡度的倾斜面535。换而言之,在第一槽部53B中,第一导轨52B的内壁中的、与输送方向A相反侧的面具有从限制部531的下端面532起至到达抵接面533为止的下降坡度的倾斜面535。
在此,对从介质保持部10移动至预定的位置的状态起使介质保持部10设置在第一槽部53B内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将介质保持部10移动至预定的位置的用户将以收窄的方式把持着的把持部155向下方按下并停止把持。在用户将把持部155按下时,会克服按压部18的向支承面51的按压力而按下。在该情况下,通过抵接部16(顶端部162)的-Y方向的上方向角部与倾斜面535抵接并能够沿着倾斜面535而以滑动的方式向下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抵接部16(顶端部162)稳定地抵接在抵接面533上。然后,在停止了把持部155的把持的情况下,抵接部16(顶端部162)会与抵接面533抵接,从而被固定在第一槽部53B中。换而言之,抵接部16从分离位置被切换至抵接位置。
另外,在移动至预定的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停止把持部155的把持并将把持部按下,由于螺旋弹簧154的弹力被设定得强于按压部18的按压力(板弹簧181的弹力),因此即使按下的力较弱,抵接部16(顶端部162)也会稳定地沿着倾斜面535滑动并与抵接面533抵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支承机构5B(第一槽部53B)中,第一导轨52B的内壁中的、与输送方向A相反侧的面具有从限制部531的下端面532起至到达抵接面533为止的下降坡度的倾斜面535。
根据该结构,虽然在抵接部16从分离位置向抵接位置转变时,会克服按压部18的向支承面51的按压力而将把持部155向下方向按下,但是通过抵接部16在倾斜面535上滑动从而能够很容易与抵接面533抵接,由此能够稳定地将介质保持部10设置在支承面51上。
4.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出头43采用了串行头式的喷墨头。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喷出头43,也可以采用行式的喷墨头。
5变形例2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18由一个板弹簧181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多个板弹簧构成。此外,板弹簧的形状也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6.变形例3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18由板弹簧181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按压部18也可以包括位移部,所述位移部通过与利用切换部15而将抵接部16的位置从抵接位置切换为分离位置的动作联动,从而朝向支承面51进行位移(突出)。通过该位移部的位移,从而能够对支承面51进行按压并使介质保持部10的位置向离开支承面51的方向移动。
7.变形例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槽部54在宽度方向上被形成在介质M的端部被输送的区域的外侧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二槽部54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被形成在介质M的端部被输送的区域的内侧处。在该情况下,在抵接部16沿着第一导轨52进行移动时,可以一边按下一边移动,以免从第二槽部54中脱离。通过设为这种方式,从而能够实现介质支承部50的小型化。
8.变形例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槽部54在宽度方向上在介质M的端部被输送的区域的外侧处,被形成于介质支承部5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二槽部54也可以在介质M的端部被输送的区域的外侧处,被形成在从介质支承部5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进入到内侧的部位。
9.变形例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轨52具备对抵接部16进行设置时的第二槽部54。与之相对应地,在第二导轨55中也可以与第二槽部54同样地具备对卡合部17进行设置时的槽部。在该情况下,在第二导轨55中,可以在与第二槽部54相对的位置处具备槽部。由此,使卡合部17的向第二导轨55的设置变得容易。
10.变形例7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在输送方向A上位于与第一导轨52相比靠上游并与支承面51交叉的卡合承接部。另外,作为卡合承接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具有与第一导轨52大致相同的结构的第二导轨55。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作为卡合承接部而使用在抵接部16位于抵接位置时能够与卡合部17卡合、且位于分离位置时能够解除与卡合部17的卡合的、例如向-Y方向突出的突起部等。
11.变形例8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收纳部57(凹部571)的底面部572至+X方向的支承面51使按压部18(板弹簧181)顺畅地移动的移动辅助面部575。此外,如图3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移动辅助面部575由具有预定的倾斜角的倾斜面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移动辅助面部575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曲率而被形成为凹形形状。此外,也可以采用将倾斜面分为几个台阶的阶梯状的结构。
12.变形例9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在通过板弹簧181的按压力而自主地使介质保持部10的位置向离开支承面51的方向(上方向)移动了之后,使介质保持部10向宽度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相对于至少与支承面51局部地滑动(接触)的保持部11的基板部13的面而粘贴成为低摩擦的部件或者进行喷雾或涂敷,从而减少滑动阻力(摩擦阻力)。此外,在基板部13中,也可以由摩擦系数小于不与支承面51接触的基板部13的区域的部件来构成与支承面51局部地滑动(接触)的区域。
符号说明
1…印刷装置;5…介质支承机构;10…介质保持部;11…保持部;15…切换部;16…抵接部;17…卡合部;18…按压部;40…印刷部;50…介质支承部;51…支承面;52…作为导轨的第一导轨;53…第一槽部;54…第二槽部;55…作为卡合承接部的第二导轨;57…收纳部;161…基部;162…顶端部;181…板弹簧;531…限制部;533…抵接面;534…倾斜面;571…凹部;A…输送方向;M…介质。

Claims (7)

1.一种介质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和介质保持部,
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
支承面,其对介质进行支承;
导轨,其在所述支承面上沿着与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而延伸设置;
卡合承接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导轨相比靠上游处并与所述支承面交叉,
所述介质保持部具有:
保持部,其覆盖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端部;
抵接部,其能够在对所述导轨的内壁即抵接面进行按压并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从所述抵接面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切换部,其将所述抵接部的位置从所述抵接位置以及所述分离位置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
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卡合承接部进行卡合,
所述介质保持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抵接部相比靠下游处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通过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从而使所述保持部的位置向离开所述支承面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由板弹簧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具有与所述保持部连接的基部、和与所述基部相连的顶端部,所述基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一长度短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二长度,
所述导轨具有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
所述第一槽部在对所述支承面进行俯视观察时具有长于所述第一长度、且短于所述第二长度的空隙,并且所述第一槽部以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对所述抵接部进行引导,
所述第二槽部在对所述支承面进行俯视观察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槽部相连,并且具有长于所述第二长度的空隙,且所述第二槽部在对所述抵接部进行设置时被使用,
所述第一槽部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对所述顶端部从所述导轨脱离的情况进行限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槽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被形成在所述介质的所述端部被输送的区域的外侧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设置有对所述按压部进行收纳的收纳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的所述内壁中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与所述抵接面相反一侧的面具有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为上升坡度的倾斜面。
7.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部、和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机构,
所述介质支承机构具备介质支承部和介质保持部,
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支承面,其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导轨,其沿着与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而延伸设置;卡合承接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导轨相比靠上游处并与所述支承面交叉,
所述介质保持部具有:保持部,其覆盖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端部;抵接部,其能够在对所述导轨的内壁即抵接面进行按压并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从所述抵接面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切换部,其将所述抵接部的位置从所述抵接位置以及所述分离位置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卡合承接部进行卡合,
所述介质保持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抵接部相比靠下游处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通过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从而使所述保持部的位置向离开所述支承面的方向移动。
CN202211467555.8A 2021-11-26 2022-11-22 介质支承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Pending CN1161761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1793A JP2023078597A (ja) 2021-11-26 2021-11-26 媒体支持機構及び印刷装置
JP2021-191793 2021-1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6140A true CN116176140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6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67555.8A Pending CN116176140A (zh) 2021-11-26 2022-11-22 介质支承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66534A1 (zh)
JP (1) JP2023078597A (zh)
CN (1) CN11617614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66534A1 (en) 2023-06-01
JP2023078597A (ja) 2023-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84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0827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riage docking mechanism
EP1591387B1 (en) Recording medium feeder an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JP4667300B2 (ja) 記録装置
JP5111248B2 (ja) 記録装置
US84250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irst and second carriages which are detachably attachably to each other
US9290021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5514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0326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403078A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Inkjet Print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3935310B2 (ja) プリンタの媒体形状制御用内部紙案内
JP200213746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US7607663B2 (en)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6176140A (zh) 介质支承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US657229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print media through a printzone of a printing device
JP2004230802A (ja) 記録装置
JP2007083500A (ja) 記録装置
JPH117947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224541A (ja) 記録制御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2002316447A (ja) 記録装置
JP53475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3296A (ja) カードプリンタ
JP3951922B2 (ja) 記録装置
JP2004175017A (ja) 記録媒体ガイド機構及びその機構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3993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