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60C -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760C CN1161760C CNB981061060A CN98106106A CN1161760C CN 1161760 C CN1161760 C CN 1161760C CN B981061060 A CNB981061060 A CN B981061060A CN 98106106 A CN98106106 A CN 98106106A CN 1161760 C CN1161760 C CN 116176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ector
- session
- sector header
- hea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 G11B7/261—Preparing a master, e.g. exposing photoresist, electroforming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18—Groove and land recording, i.e. user data recorded both in the grooves and on the land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45—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3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sector, i.e. the minimal addressable physical data unit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2—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 G11B7/0037—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with dis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Abstract
把由将多字节数的VFO部VFO1设置在最前端部分的第1扇区头部Header1和将少字节数的VFO部VFO2设置在最前端部分的第2扇区头部Header2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作为沿螺旋状光道1周按规定数目设置的脊扇区的扇区头部。另外,把由将多字节数的VFO部VFO1设置在最前端部分的第3扇区头部Header3和将少字节数的VFO部VFO2设置在最前端部分的第4扇区头部Header4组成的、并与上述前半扇区头部配对设置成锯齿状的后半扇区头部作为沿螺旋状光道1周按规定数目设置的凹槽扇区的扇区头部。把这样的脊扇区和凹槽扇区做成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连续地相互转变的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沿着螺旋状光道设置的扇区作为信息单位,可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生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该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可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生的,所谓可以改写的光盘,已经产品化了的有直径120mm光磁盘,90mm光磁盘,120mm相变盘(通称PD)等。
在这些光盘上,形成了用来给激光照射导向的导向槽,利用该导向槽引起的激光衍射进行道跟踪。该导向槽自盘的内圆周侧向着外圆周侧形成连续的螺旋状。该导向槽部分叫作凹槽,非导向槽部分叫作脊。在现有的光盘上,仅在该凹槽或脊的任何一方记录信息。
另一方面,这样的光盘上的信息,是以例如512字节的单位或2048字节的单位等被读写的。这1块的信息单位叫作扇区。给该扇区分配有表示各个扇区门牌号的扇区地址,为了在目标地址上记录信息,且高度可靠地将信息再生,根据一定的扇区格式对扇区进行格式化。在该格式化的时候,通过在扇区的最前端部分形成叫作凹坑的凹凸形状把扇区地址的信息记录下来。这个记录了扇区地址信息的部分叫做扇区头。如上所述由于在现有的光盘上仅在凹槽或脊的任何一方记录信息,所以扇区头也是当凹槽记录的时候仅形成在凹槽上,脊记录的时候仅形成在脊上。
如此容易推测出,现有的光盘仅在凹槽或脊的任何一方记录信息,但是若在该脊和凹槽的双方上都记录信息就能够实现更多的记录容量。
然而,为了实现在该脊和凹槽的双方上都能记录信息,如何形成扇区地址就成了课题。下面就该课题进行叙述。
形成了上述的螺旋状凹槽的现有光盘,其凹槽与脊是平行地形成的。这里,由于凹槽与脊平行地描绘出螺旋状的轨迹,就将这样的现有光盘的构造叫作双螺旋构造。
采用该双螺旋构造,由于凹槽和脊是平行地形成的,要进行从凹槽至脊的移动就必须进行道跳跃。因此,当信息的记录再生从凹槽到脊,或从脊到凹槽进行转变时,必须要进行道跳跃和寻找,这样连续的信息记录再生就变得困难了。
再有,按照这样的双螺旋构造对盘进行格式化时,只能使用分别对凹槽上的扇区(以后称为凹槽扇区)和脊上的扇区(以后称为脊扇区)进行格式化的方法。这样,为了能够用例如区域CAV方式对相邻的脊和凹槽交替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而对光盘进行格式化时就出现了麻烦。
就是说,为了把相邻的脊和凹槽做成连续的扇区地址,就必须一边逐周编制间歇的地址,一边进行仅对槽及脊的格式化。在此情形下,在从脊至凹槽或从凹槽至脊地址为连续的连接部分,为使位置符合而进行格式化是困难的。再有,信息记录再生的时候当发生不能顺利地进行从脊至凹槽或从凹槽至脊的转移的情况时,就出现盘等待旋转的现象,阻碍了实现连续的信息记录再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这样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其形成方法,该光盘具有大容量的记录容量,同时可以高度可靠地进行连续的信息记录及再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具有下述特征,即
沿着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脊扇区,而该脊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脊形状的区域并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1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1记录部之前的前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前半扇区头部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1扇区头部,它表示在上述第1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第1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和第2扇区头部,它设置在上述第1扇区头部之后,表示与该第1扇区头部所示的地址信息相同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短于上述第1长度的第2长度的连续反复的数据模式;
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一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脊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凹槽扇区,而该凹槽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凹槽形状的区域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2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2记录部之前并与上述前半扇区头部相配对且排列成锯齿状的后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后半扇区头部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3扇区头部,它表示在上述第2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第3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和第4扇区头部,它设置在上述第3扇区头部之后,表示与该第3扇区头部所示地址信息相同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具有短于上述第3长度的第4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
而且,上述脊扇区,是在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凹槽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这样就具有上述脊扇区和上述凹槽扇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连续地相互转变的结构。
更详细地说,上述前半扇区头部是由下述部分构成的,即第1扇区头部,它表示在上述第1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第1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和第2扇区头部,它设置在与设置上述第1扇区头部的光道位置相同的光道上且设置在上述第1扇区头部之后,表示与该第1扇区头部所示的地址信息相同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短于上述第1长度的第2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上述前半扇区头部设置在上述第1记录部之前,且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1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在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只位移了第1距离的光道位置,也就是,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1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向上述光盘的外圆周侧只位移了上述螺旋状光道中的半个道间距的光道位置。
至于后半扇区头部,它是由下述部分构成的,即第3扇区头部,它表示在上述第2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第3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和第4扇区头部,它设置在与设置上述第3扇区头部的光道位置相同的光道上且设置在上述第3扇区头部之后,表示与该第3扇区头部所示的地址信息相同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短于上述第3长度的第2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上述后半扇区头部设置在上述第2记录部之前,且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2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在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只位置了第2距离的光道位置,也就是,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2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向上述光盘的内圆周侧只位移了上述螺旋状光道中的半个道间距的光道位置,与上述前半扇区头部配对且排列成锯齿状。
此外,关于上述第1~第4扇区头部中的上述数据模式,它是用来使对上述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生的光盘装置产生与从上述光盘再生的信息取得同步的同步信号的数据模式;上述第1及第3扇区头部中的上述数据模式是由36字节至46字节的长度构成的,上述第2及第4扇区头部中的上述数据模式是由8字节至18字节的长度构成的。
再有,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是具有下述特征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形成方法,即
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第1记录部的形成并不伴随着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的形成,而是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的1周连续地仅形成规定数目的上述第1记录部;
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的1周连续地仅形成了规定数目的上述第1记录部后,伴随着上述凹槽扇区中的上述后半扇区头部的形成,并伴随着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的形成,使上述前半扇区头部、上述后半扇区头部,及上述第2记录部相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的1周形成规定数目的上述凹槽扇区中的第2记录部;而上述前半扇区头部是表示与上述后半扇区头部所示地址信息相差光道1周的地址信息的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也就是表示比上述后半扇区头部所示地址信息靠外圆周侧相差光道1周的地址信息的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
而且,伴随着上述前半扇区头部及上述后半扇区头部,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的1周形成了规定数目的上述第2记录部之后,不伴随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的形成,而沿着上述螺旋状息信道的1周连续地仅形成规定数目的上述第1记录部;由此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进行交替转变形成上述脊扇区及上述凹槽扇区。
用这样的形成方法形成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在对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第1记录部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生之前,先进行上述前半扇区头部的读取,而该前半扇区头部表示在上述第1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再有,在对上述凹槽扇区中的上述第2记录部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之前,先进行上述后半扇区头部的读取,而该后半扇区头部表示在上述第2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在这里,由于把上述脊扇区和上述凹槽扇区的双方都用来记录及再生信息,所以能够实现大容量的信息记录。
再有,由于采用上述脊扇区与上述凹槽扇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连续地相互转变的结构,所以上述脊扇区中的信息记录及再生,和上述凹槽扇区中的信息记录及再生,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连续地相互转变。因此,在信息的记录及再生时进行的于上述螺旋状光道每一周的上述脊扇区和上述凹槽扇区的转变,就不需要道跳跃和寻找,这样就能够进行连续且高速的信息记录再生。
此外,在上述脊扇区中由上述第1扇区头部和上述第2扇区头部构成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中,上述第1扇区头部的最前端部分是比排列在该第1扇区头部之后的第2扇区头部的最前端部分长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同样地,在上述凹槽扇区中由上述第3扇区头部和上述第4扇区头部构成的上述后半扇区头部中,上述第3扇区头部的最前端部分是比排列在该第3扇区头部之后的第4扇区头部的最前端部分长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
也就是,在上述脊扇区的最前端部分和上述槽扇区的最前端部分,采用更长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就使上述光盘装置产生与从上述光盘再生的信息取得同步的同步信号。因此,就能够更确实地产生上述同步信号,并能够高度可靠地检测出上述脊扇区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及上述凹槽扇区的上述后半扇区头部,也就可以进行更正确的信息记录及再生。
特别是,采用上述形成方法形成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时,在上述脊扇区中,由于上述第1记录部和表示该第1记录部记录的信息的地址信息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是相隔光道1周之差形成的,所以在上述第1记录部和上述前半扇区头部之间有可能发生相对希望排列位置的偏移。然而,假如即使发生了这样的偏移,由于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第1扇区头部的最前端部分为长于上述第2扇区头部最前端部分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所以可以更确实地产生上述同步信号,并能够高度可靠地检测出上述脊扇区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也就可以进行更正确的信息记录及再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光道格式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由A所表示的圆中的扇区头部分的扩大图。
图3A,3B是透视图,分别放大地示出具有脊·凹槽结构的记录部和凹坑结构的扇区头部。
图4A,4B是更详细地示出图2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扇区中的扇区头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框图,示出了在制造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时的原盘记录装置,它用切割的方法把与凹槽、凹坑相对应的凹凸状态记录在原盘上。
图6A,6B分别更详细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中的扇区的整体结构,及此扇区内的扇区头部。
图7是框图,示出了用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盘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的框图。
图9是详细地表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的框图。
图10是更详细地表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光道格式。此光盘1具有螺旋状的光道2,其整体被分割成多个扇区范围,这里是第1至第4扇区范围S1~S4。在属于各个扇区范围S1~S4的多个扇区·光道上形成了各个扇区头区域HD1~HD4,它们具有以后要说明的扇区头结构。
在光道2中,突起成带状的脊光道部分与夹在脊光道与脊光道之间的凹槽状的凹槽光道逐周交替地由扇区头区域HD1的部分连接起来,在此状态下光道2自光盘1的内圆周向外圆周整体上形成一条光道1。另外,在图中把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作为脊,把凹进去的部分作为凹槽,但是由于在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时光束是从图中的下方照射的,所以从光束的入射方向看来脊光道为凹进,凹槽光道为凸出。
例如,第1扇区范围S1的第n个扇区的凹槽光道Tn1通过第2扇区范围S2的扇区头区域HD2的扇区头连接到凹槽光道Tn2,其次通过第3扇区范围S3的扇区头区域HD3的扇区头边接到凹槽光道Tn3,最后通过第4扇区范围S4的扇区头区域HD4的扇区头连接到凹槽光道Tn4。
这个凹槽光道Tn4通过第1扇区范围S1的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连接到第(n+1)个脊光道T(n+1)1,同样地通过各扇区头区域HD2~HD4的扇区头连接到脊光道T(n+1)2,T(n+1)3,T(n+1)4。
以下,参照图2对图1中由A所表示的扇区头区域HD1部分中的脊光道与凹槽光道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在图2中,为了把脊光道T(n-1)4与凹槽光道Tn1之间连接起来,在第1扇区范围S1的扇区头区域HD1内形成了道扇区头HF1、HF2;这些道扇区头中的HF1,其位置相对于脊光道T(n-1)4朝外圆周方向只移动了其宽度间距的1/2,HF2的位置朝光盘1的内圆周方向只移动了凹槽光道Tn1宽度间距的1/2。因此,道扇区头HF1,HF2于光盘1的半径方向相互位移了凹槽光道Tn1的只1个宽度间距,这样就排列成了所谓锯齿形的状态。
在扇区头区域HD2中,道扇区头HF1,HF2与凹槽光道Tn1,Tn2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是相同的。这个第n个凹槽光道Tn1通过第2扇区范围S2的扇区头区域HD2的锯齿状态道扇区头HF1,HF2连接到凹槽光道Tn2,像用图1说明过的那样光道转了一周,第4扇区范围S4的凹槽光道Tn4连接到扇区头区域HD1的下一个脊光道T(n+1)1的道扇区头HF1上。也就是说,这个道扇区头HF1于只与二者偏移半个道间距的状态被共同地连接到两条光道T(n-1)4,Tn4,对此以后要详细说明。
这个道扇区头HF1又于锯齿状态连接到向外圆周移动了只一个道宽间距的道扇区头HF4上,而在这个道扇区头HF4上,连接着向内圆周方向只移动了1/2间距的脊光道T(n+1)1。同样地,这个脊光道T(n+1)1顺序通过锯齿状态的道扇区头HF1,HF4连接到脊光道T(n+1)2,以后又同样地脊光道T(n+1)4于向外圆周方向偏移了1/2间距的状态连接到扇区头区域HD1的道扇区头HF3上。
这个道扇区头HF3,是相对于上述道扇区头HF4向外圆周方向偏移了只一条道宽P而形成的,整体上道扇区头HF1~HF4被排列成锯齿状态。道扇区头HF4连接到向外圆周方向偏移了1/2间距的槽光道T(n+2)1。
就这样,通过这个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脊光道T(n-1)4与凹槽光道Tn1,凹槽光道Tn4与脊光道T(n+1)1,脊光道T(n+1)4与凹槽光道T(n+2)1相连接。在其他扇区头区域HD2~HD4,脊光道与脊光道,凹槽光道与凹槽光道相连接。就这样,凹槽光道转了一周与脊光道连接,脊光道转了一周与凹槽光道连接,自内圆周向外圆周就形成了一条光道。
在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时候,激光光束的光点LP例如图2中箭头所示的那样,自凹槽光道Tn4掠过道扇区头HF1,HF4各自的约半个区域向脊光道T(n+1)1连续地进行扫描。在这个扇区头区域HD1上记录或者再生(读出)已记录信息的地址数据,对这个动作以后要详细说明。
按照上述的那样,用来记录和再生信息的光道部分是这样的结构,其凸出的脊光道与凹进的凹槽光道交替地排列起来,在它们上面各自形成了例如相变记录标记。在本实施例中把本发明应用于相变记录方式的光盘,但是作为可改写的光盘它可以应用在光磁盘等其他光盘。
扇区头区域被做成这样的结构,在光道间不存在凹凸的平坦部分上形成了凹形的凹坑。下面,参照图3A,3B对形成了这种相变记录标记及凹坑的实际形状进行说明。
图3A是透视图,它示出了从与图2的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连接的凹槽光道Tn1,脊光道T(n+1)1,凹槽光道T(n+2)1切取的一个部分。用影线表示的部分为相变记录标记,根据信息的内容把短标记Sm,长标记Lm组合起来并记录下来。在这个实施例中,把各个凹槽光道的深度D定为激光波长的1/6,把这个波长定为680nm,道宽Tp定为0.65~0.80μm。此外,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束直径设定为0.95μm左右,图3B的凹坑Pt的宽度为0.7μm上下。
图3B是透视图,它示出从图2的扇区头区域HD1中切取的,例如与凹槽光道Tn1,脊光道T(n+1)1,凹槽光道T(n+2)1连接的道扇区头HF2,HF4的一部分。如上述的那样,这个扇区头区域HD1的部分与光道部分不同;它没有脊和凹槽的结构,其构造是在平坦面上沿着光道的方向形成了多个由凹处构成的凹坑Pt。这里如上所述,扇区头HD1和光道部分是这样形成的,其中心线只相互偏移P/2。另外,这个凹坑Pt的深度设定为激光波长的1/4左右。
以下,参照图4A,4B对具有在图1~图3中说明了的结构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的第1扇区范围S1的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结构作更详细的说明。如上所述,用图1所示的结构形成了扇区头区域HD1的光盘1是这样构成的,当沿着螺旋状光道搜索前进时,不通过道跳跃,在光道上道跟踪位置就脊,凹槽,脊,凹槽地逐周进行相互间的转变。
图4A示出图2所示的此道跟踪极性转变部位的第1扇区范围S1中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结构。这里把发生道跟踪极性转变的扇区范围定为第1扇区范围S1。图4B示出此第1扇区范围S1以外的扇区范围S2~S4中的扇区头区域HD2~HD4的扇区头结构。
如上所述,在凹槽与脊之间在光道上逐周进行相互转变的方式中,进行道跟踪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凹槽或脊的极性转变,这样进行道跟踪极性转变的第1扇区范围S1就具有与其他扇区范围S2~S4所不同的扇区头排列。
在图4A中,道扇区头HF1,HF3分别由Header1和Header2的串联排列所形成,道扇区头HF2,HF4各由Header3,Header4的串联排列所形成,作为一个整体构成第1扇区头区域HD1。这个扇区头区域HD1如图3B所示的那样,是由叫作凹坑Pt的凹凸形状所形成的区域,用这个凹凸形状来记录与第1扇区范围S1相关的各光道的地址信息。
另外,光道Tn1,T(n+1)1,T(n+2)1,T(n+3)1是属于扇区范围S1的信息记录区域,光道T(n-1)4,Tn4,T(n+1)4,T(n+2)4是属于扇区范围S4的信息记录区域,都是图3A所示的由相变型记录膜构成的区域,以下将称为记录部。同样地,图4B所示的扇区范围S2的光道Tn2,T(n+1)2,T(n+2)2也是由相变型记录膜构成的信息记录区域,即记录部。在相变型记录膜的场合,利用由此记录膜的结晶状态和非晶状态的光学特性变化引起的反射率的差就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
在这个记录部中,光道Tn1,T(n+2)1,Tn4,T(n+2)4为凹槽光道,图4B的光道Tn2,T(n+2)2也是凹槽光道。在下文中,将这些光道区域称为凹槽扇区的记录部。
另一方面,光道T(n+1)1,T(n+3)1,T(n-1)4,T(n+1)4,表示与凹槽扇区相邻近的没有导向槽的部分上设置的扇区的记录部,在下文中,将称为脊扇区的记录部。
另外,在图4A,4B中,把上方作为与光盘1上的外圆周侧相对应的方向,把下方作为与光盘1上的内圆周侧相对应的方向。因此,上下方向相当于光盘1上的半径方向。
此外,在图4A,4B中与各个Header1,Header2,Header3,Header4一并记载的#(m+N)及#(n+N)是表示扇区地址的扇区序号。这里,m及n表示某个整数,N表示光道每周的扇区数,例如自17至40的某个既定整数。
下面对图4A进行说明。该图4A示出了扇区序号为#m,#(m+N),#(m+2N),#(m+3N)的第1扇区范围中的4个光道。该第1扇区范围S1中的扇区头区域HD1是用后述的切割方法做成4重记录结构的。被4重记录下来的扇区头区域HD1的各部分分别是,Header1,Header2,Header3,Header4。
另外,道扇区头HF1,HF3的Header1和Header2构成前半扇区头部,道扇区头HF2,HF4的Header3和Header4构成后半扇区头部。它们中,前半扇区头部作为脊扇区的扇区头部,后半扇区头部作为凹槽扇区的扇区头部来使用。
进一步作具体的说明。用扇区序号#(m)表示地址的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在其最前端部分隔着不进行信息读写的镜面域(以下,记作镜面部)设置了后半扇区头部HF2作为扇区的扇区头使用。此时的后半扇区头部HF2,是由记录了扇区序号#(m)的地址信息的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此外,该后半扇区头部HF2,其位置相对于形成了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的位置,向内圆周侧只移动了半个道间距P/2,即是通过平行移动改变其位置来形成的。再者,所谓道间距P是指在相邻的脊与凹槽中自脊的中心至凹槽的中心的距离,就是在图4A中用符号P所表示的距离。
此外,用扇区序号(m+N)表示地址信息的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其最前端部分隔着镜面部,还隔着被上述后半扇区头部HF2所占有的区域大小的空间设置了前半扇区头部HF1作为扇区的扇区头部使用。
此时的前半扇区头部HF1,是由记录了扇区序号#(m+N)的地址信息的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也就是,该前半扇区头部HF1表示出与上述后半扇区头部HF2所表示的地址信息相差光道一周的地址信息,前半扇区头部HF1表示比后半扇区头部HF2靠外圆周侧的相差光道一周的地址信息。此外,该前半扇区头部HF1,其位置相对于形成了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的位置,向内圆周侧只移动了半个道间距P/2。
这里,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被做得与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相邻接。即,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被做在比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靠外圆周侧仅一条道间距的位置。
因此,前半扇区头部HF1被做在比后半扇区头部HF2,靠外圆周侧仅一个道间距的位置。另外,该前半扇区头部HF1和后半扇区头部HF2是用后述的切割方法连续地形成的,前半扇区头部HF1中的Header2与后半扇区头部HF2中的Header3被排列成锯齿状态相互邻接。由于这样的排列,前半扇区头部HF1和后半扇区头部HF2相互配对,形成锯齿状的扇区头结构。
另外,用比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的扇区序号#(m)靠前一号的扇区序号表示地址信息的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形成在与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相同的光道上;在T(n-1)4与作为凹槽扇区#(m)的扇区头部的后半扇区头部HF2的最前端部分,即Header3部分之间,隔着被前半扇区头部HF1所占有的区域大小的空间。同样地,用比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的扇区序号#(m+N)靠前一号的扇区序号表示地址信息的凹槽扇区#(m+N-1)的记录部Tn4,与作为脊扇区#(m+N)的扇区头部的前半扇区头部HF1的最前端部分,即Header1部分相邻接,形成在与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相同的光道位置上。
下面对图4B进行说明。在图4B中示出了第2扇区范围S2的扇区序号#n,#(n+N),#(n+2N)这3条光道的扇区部分。该扇区范围S2中的扇区头区域HD2,与上述第1扇区范围S1的情形相同,也是用后述的切割方法做成4重记录结构的。4重记录的扇区头区域的各扇区头部分也同第1扇区范围S1的情形相同,分别称为道扇区头H1,H3的Header1、Header2、和道扇区头H2,H4的Header3、Header4;Header1和Header2构成用来作为脊扇区的扇区头部的前半扇区头部,Header3和Header4构成用来作为凹槽扇区的扇区头部的后半扇区头部。
进一步作具体的说明。用扇区序号#(n)表示地址的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在其最前端部分隔着镜面部设置了后半扇区头部H2作为扇区的扇区头使用。此时的后半扇区头部H2,是由记录了扇区序号#(n)的地址信息的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此外,该后半扇区头部H2,其位置相对于形成了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的位置,向内圆周侧只移动了个半道间距,即是通过平行移动改变形位置来形成的。
此外,用扇区序号#(n+N)表示地址信息的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其最前端部分隔着镜面部,还隔着被上述后半扇区头部H2所占有的区域大小的空间设置了前半扇区头部H1作为扇区的扇区头部使用。此时的前半扇区头部H1是由记录了扇区序号#(n+N)的地址信息的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此外,该前半扇区头部H1,其位置相对于形成了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的位置,向内圆周侧只移动了半个道间距。
这里,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被做得与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相邻接。即,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被做在比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靠外圆周仅一个道间距的位置。因此,前半扇区头部H1被做在比后半扇区头部H2靠外圆周侧仅一个道间距的位置。另外,该前半息信头部H1和后半扇区头部H2是用后述的切割方法连续地形成的,前半扇区头部H1中的Header2与后半扇区头部H2中的Header3被排列成锯齿状态相互邻接。由于这样的排列,前半扇区头部H1与后半扇区头部H2形成了锯齿状的扇区头结构。
另外,用比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的扇区序号#(n)靠前一号的扇区序号表示地址信息的扇区,与上述第1扇区范围S1的情形不同,就是凹槽扇区#(n-1)。该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形成在与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相同的光道上;在Tn1与作为凹槽扇区#(n)的扇区头部的后半扇区头部H2的最前端部分之间,隔着被前半扇区头部H1所占有的区域大小的空间。同样地,用比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的扇区序号#(n+N)靠前一号的扇区序号表示地址的扇区是脊扇区#(n+N-1)。该脊扇区#(n+N-1)的记录部T(n+1)1,与作为脊扇区#(n+N)的扇区头部的前半扇区头部H1的最前端部分相邻接,形成在与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相同的光道位置上。
另外,在图2及图4A,4B中,除去扇区头部HD1-HD4的脊光道部分形成了波状的摇摆。该摇摆的弯曲部分以一定的周期给再生信号中施加微小的电平变化,由此可以生成时钟信号或抽取地址信号。由于该部分与本发明无关,所以省略了更加详细的说明。
下面,对具有上述构造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的制造情况,参照图5及图8~图10进行说明。
在制造光盘的时候,首先用叫作切割的方法制造具有与凹槽和凹坑相对应的凹凸形状的原盘。将该原盘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转抄到压模上,再将该压模作为模具形成转抄了凹凸形状的树脂件。将该树脂件作为光盘的基板来使用,在形成了凹凸形状的面上用蒸镀等方法做成相变型膜等记录膜。
进一步在该记录膜上,用涂敷等方法形成用来保护该记录膜的保护膜。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形成了凹槽和凹坑的光盘的制作。另外,将上述的光盘基板,通过用与保护膜相同的材料做成的中间层等进行粘合,也可以制造出粘合型的光盘。
图5表示原盘记录装置,它用切割的方法把与凹槽和凹坑相对应的凹凸形状记录在原盘上。在该原盘记录装置中,自激光源41射出的激光(例如氩(Ar)激光或氪(Kr)激光),射入调整光轴的粗细及方向的激光光轴控制系统42,对激光的温度变化等引起的光轴变动进行处理。激光被反射镜43反射,由光束调制系统44调制成载有任意信号的激光。而光束调制系统44由调制器44a,44b构成,它们具有被格式化电路49控制的电-光效应器件E.O。在这里,可以把激光调制成规定的格式化信号。另外,为了根据后述的切割动作对激光进行调制,格式化电路49对光束调制系统44进行控制。
接着,激光通过由针孔和狭缝构成的光束整形系统45,其束径和形状得到调整。至此结束了激光的调整,可以用光束监视系统46确认光束的形状。
激光进一步由反射镜47导向,通过物镜48对光记录原盘40聚焦并照射。作为该光记录原盘40,使用例如玻璃圆盘。在该玻璃圆盘上涂敷感光涂料(光刻胶),在该感光涂料表面照射激光。对激光所感光的部分进行腐蚀,该部分就成为凹进的形状。使该激光照射形成的表面形状成为所需的凹凸形状,记录上凹槽及格式化图形。将这样处理了的玻璃圆盘作为原本,就制作出压模。
在进行切割时,用电动机等旋转装置39使玻璃圆盘40做例如匀速旋转。此外,持有物镜48,对玻璃圆盘40上的一定位置照射激光的光读写头,以一定的速度从玻璃圆盘40的内圆周侧向外圆周侧移动。在进行切割时,光读写头以圆盘每转一周只移动一条光道间距的比率自内圆周侧向外圆周侧做等速移动,随着该移动使激光的照射位置移动。由于如此移动的光读写头的作用,激光照射了的部分成为凹槽,未照射的部分成为脊。在扇区头部HD1~HD4,通过使激光闪亮来形成凹凸状的凹坑。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切割动作,参照图4A,4B,图8~图10进行说明。
在该图4A中,假定对用扇区序号#(m-1)表示地址的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的切割处理于某时刻to结束了。另外,如上所述,在象该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这样的脊区域,从光读写头不照射激光,因此不伴随扇区头部的形成,而仅进行激光照射位置的移动。该激光照射位置的移动,是由光读写头的移动,及驱动设置在该光读写头上的物镜来进行的。
在时刻to,当对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的处理结束后,接着将激光的照射位置自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的道中心向外圆周侧移动半条道宽。在该移动了的位置,记录上扇区序号为#(m+N)的Header1及Header2,即前半扇区头部HF1。此时,为了形成与表示扇区序号的信息相对应的凹坑,使从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闪亮。另外,前半扇区头部HF1中的Header1记录在与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相邻接的位置。然后,在记录了该Header1之后,相对该Header1连续地记录前半扇区头部HF1中的Header2。
扇区序号为#(m+N)的Header1及Header2,即前半扇区头部HF1的切割记录结束后,接着自该Header1及Header2的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1个道间距。也就是,从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的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在这个移动了的光道位置上记录扇区序号为#m的Header3及Header4,即后半扇区头部HF2。此时,为了形成与表示扇区序号的信息相对应的凹坑,使从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闪亮。另外,后半扇区头部HF2中的Header3记录在与前半扇区头部HF1中的Header2相邻接的位置。然后,在记录了该Header3之后,与该Header3连续地记录后半扇区头部HF2中的Header4。
扇区序号为#(m)的Header3及Header4,即后半扇区头部HF2的切割记录结束后,接着间隔镜面部后进行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的切割记录。此时,在镜面部不照射激光。另外,从扇区序号#(m)的Header3及Header4的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外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也就是,与脊扇区序号#(m-1)的记录部T(n-1)4的道中心为相同光道的位置,同时从扇区序号#(m+N)的Header1及Header2的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
在这个移动了的光道位置上进行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的切割记录。在该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上照射激光,由于感光涂料的腐蚀形成凹槽的形状,即凹槽。此时,使激光光点在自内圆周侧向外圆周侧的方向,即在圆盘的半径方向,以例如186信道比特的周期做正弦波振动以形成波状的凹槽。从该波状的凹槽得到的信号成分,在数据写入时(即对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进行信息记录时)可以作为生成时钟的基准信号来利用。
在从扇区序号#(m)至扇区序号#(m+N-1)的1周中,全部扇区都是凹槽扇区。对这些凹槽扇区,用以下记载的一定的程序进行切割记录。这里,对第1扇区范围S1以外的扇区范围S2~S4的切割,将参照图4B进行说明。
在图4B中,假定对用扇区序号#(n-1)表示地址的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的切割处理于某时刻t1结束了。当对该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的处理结束后,接着将激光的照射位置从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的道中心向外圆周侧移动半条道宽。在该移动了的位置,记录上扇区序号为#(n+N)的Header1及Header2,即前半扇区头部H1。此时,为了形成与表示扇区序号的信息相对应的凹坑,使从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闪亮。另外,前半扇区头部H1中的Header1记录在与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相邻接的位置。然后,在记录了该Header1之后,与该Header1连续地记录前半扇区头部H1中的Header2。
该扇区序号为#(n+N)的Header1及Header2,即前半扇区头部H1的切割记录结束后,接着从该Header1及Header2的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1个道间距。也就是,从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的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在这个移动了的光道位置上记录扇区序号为#(n)的Header3及Header4,即后半扇区头部H2。此时,为了形成与表示扇区序号的信息相对应的凹坑,使从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闪亮。另外,后半扇区头部H2中的Header3记录在与前半扇区头部H1中的Header2相邻接的位置。然后,在记录了该Header3之后,与该Header3连续地记录后半扇区头部H2中的Header4。
扇区序号为#(n)的Header3及Header4,即后半扇区头部H2的切割记录结束后,接着间隔镜面部后进行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的切割记录。此时,在镜面部不照射激光。另外,从扇区序号#(n)的Header3及Header4的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外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也就是,与凹槽扇区序号#(n-1)的记录部Tn1的道中心为相同光道的位置,同时从扇区序号#(n+N)的Header1及Header2的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
在这个移动了的光道位置上进行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的切割记录。在该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上照射激光,由于感光涂料的腐蚀形成凹槽的形状,即凹槽。此时,使激光光点在自内圆周侧向外圆周侧的方向,即在圆盘的半径方向,以例如186信道比特的周期做正弦波振动以形成波状的凹槽。从该波状的凹槽得到的信号成分,在数据写入时可以作为生成时钟的基准信号来利用。
对从上述的凹槽扇区#(n-1)至凹槽扇区#(n)进行了切割动作。通过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可以对从图4A所示扇区序号#(m)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至扇区序号#(m+N-1)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4进行切割记录。
对从该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至凹槽扇区#(m+N-1)的记录部Tn4进行了切割记录之后,又一次,对图4A所示的第1扇区进行切割处理。此时的第1扇区为凹槽扇区#(m+N-1)之后的脊扇区#(m+N)。在从该脊扇区#(m+N)的扇区序号#(m+N)至扇区序号#(m+2N-1)的一周中,全部扇区都是脊扇区。因此,在这些从脊扇区#(m+N)至脊扇区(m+2N-1)的一周中,切割的时候使激光不发光。另外,此时的各脊扇区的扇区头部分,在进行内圆周侧1条光道的凹槽扇区的切割时,已经同时被形成了。
对从扇区序号#(m+n)的脊扇区至扇区序号#(m+2N-1)的脊扇区进行了切割处理之后,又一次,对第1扇区进行切割处理。此时的第1扇区为脊扇区#(m+2N-1)之后的凹槽扇区#(m+2N)。自该凹槽扇区#(m+2N)以后的扇区切割,是用与上述从凹槽扇区#(m)开始的扇区切割同样的动作来进行的。通过反复进行该动作,就形成了具有图4A,4B所示结构的扇区头部的扇区。
在这里,按照上述的那样进行切割记录时,凹槽扇区中的扇区头部,即由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是与扇区序号和该扇区头部中的扇区序号相同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连续地切割记录的。例如,由扇区序号#(m)的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HF2是和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连续地切割成的。
但是,脊扇区中的扇区头部,即由Header1和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并不是与扇区序号和该扇区头部中的扇区序号相同的脊扇区的记录部连续地切割记录的,而是相隔光道1周之差记录下来的。例如,由扇区序号#(m+N)的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HF1与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是相隔1周之差记录下来的。因此,假如圆盘旋转的1周期与N个扇区的记录信号周期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脊扇区中的扇区头部与用该扇区头部表示扇区序号的脊扇区的记录部之间就出现偏移,结果该扇区头部在出现了偏移的状态下被切割记录下来。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扇区格式进行说明。即使在对发生了上述扇区头部的偏移时进行切割记录制造出来的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的时候,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扇区格式也可以检测出扇区头部,且该检测有高度的可靠性。
图6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扇区的全体结构。而图6B更详细地示出了该扇区中的扇区头部。
在图6A中,扇区具有2697字节的总字节数,由128字节的扇区头域(以下,记作扇区头部),2字节的镜面域(以下,记作镜面部),2567字节的记录域(以下,记作记录部)所构成。再者,这些扇区头部,镜面部,及记录部指的是与参照图4A,4B进行说明时所记载的扇区头部,镜面部,及记录部相同的部分。
扇区头部及镜面部,是在光盘出厂前已经做成凹凸形状记录下来的部分。象这样在出厂前就根据一定的格式预先在光盘上记录凹凸形状的作业,叫做预置格式化。
另一方面,记录部是在光盘出厂后由光盘的用户根据一定的格式把信息记录下来的部分,该信息可以通过用相对应的扇区头部表示的地址信息来识别。在上述的仅进行了预置格式化的状态下,该记录部作为将要记录信息的区域仅形成了凹槽或脊的形状。
在这样的记录部记录信息,是用下述方法进行的。例如当光盘为相变型的光盘的时候,在记录部上设置的相变型记录膜上照射与记录信息相对应做了调制的激光,根据该激光的调制(信号)在记录膜上做出结晶状态的区域和非晶态的区域。然后用户利用在该记录部中记录膜的结晶状态和非晶状态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引起的反射率之差来进行信息的再生。
此外,该记录部用由下列部分构成的格式记录下信息。例如,(10+J/16)字节的间隙部(Gap field),(20+K)字节的保护1部(Guard1 field),35字节的VF03部(VF03 field),3字节的预同步部(PS field),2418字节的数据部(Data field),1字节的PA3部(PA3 field),(55-K)字节的保护2部(Guard2field),(25-J/16)字节的缓冲部(Buffer field)。这里,J是0~15的整数,K是0~7的整数,都取任意的值。
图6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扇区格式中的扇区头部的内容。该图中示出的扇区头部是由Header1域,Header2域,Header3域和Header4域构成的。它们指的是与参照图4A,4B说明了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以下把它们分别记作Header1,Header2,Header3和Header4。再者,Header1为46字节,Header2为18字节,Header3为46字节,Header4为18字节,扇区头部整体是128字节。
这些Header1,Header2,Header3,Header4中的各部分是由VFO部,AM部,PID部,IED部,PA部构成的。以下对该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VFO部是Voltage Freguency Oscillator的缩写,是锁相环PLL(Phase Locked Loop)的导入区域。也就是,该VFO部是由用来把同步信号(时钟信号)抽取到下述光盘装置中的PLL电路中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构成的;而该同步信号由对光盘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盘装置(后述)读出,用来通过取得与从光盘再生的信息的同步进行数据读取和对光盘的转速进行控制等。为了使PLL锁定,完全地导入同步,该数据模式被连续地反复。一旦把PLL锁定到该数据模式上,生成完全导入了同步的时钟信号,则由于伴随着光盘的旋转变动该VFO的编码图形发生变动,所以就能够实现确实可靠的数据读出和光盘旋转控制等。
该VFO部,在Header1和Header3中作为VFO1具有36字节的长度,而在Header2及Header4中作为VFO2具有8字节的长度。也就是,如上述的那样,由Header1及Header2构成前半扇区头部,作为脊扇区的扇区头部使用,但是在该前半扇区头部中把其最前端部分Header1的VFO部做得长于在该Header1之后照射激光的Header2的VFO部。再有,通过把各扇区中的VFO部做成至少8字节长,通常就可以进行PLL的导入。
就这样把各扇区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及Header3的VFO部做得长于非最前端部分Header2的VFO部及Header4的VFO部,就能够更确实可靠地用VFO部导入PLL。因此,就能够高度可靠地检测出各扇区的扇区头部,并能够正确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
其中,把脊扇区的最前端部分Header1的VFO部做得较长具有这样的效果,即对于上述的发生了扇区头部的偏移时进行切割记录制造出来的光盘,进行信息记录·再生时是特别有效的。
也就是,在脊扇区的情况下,扇区头部的切割与由该扇区头部表示扇区序号的脊扇区记录部的切割之间,存在着相差1周的时间差。这里,假如圆盘旋转的1周期与N个扇区的记录信号周期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脊扇区中的扇区头部与用该扇区头部表示扇区序号的脊扇区的记录部之间就出现偏移,结果该扇区头部在出现了偏移的状态下被切割记录下来。在扇区头部和记录部之间一旦发生了这样的偏移,扇区头部的检测就变得比通常困难了。另外,在该扇区头部的偏移之外,进行道跟踪时又发生了偏移等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脊扇区中的扇区头部和用该扇区头部表示扇区序号的脊扇区的记录部的再生信号本质不同的事情。由于这个原因扇区头部的检测也变得比通常困难了。
然而,即使在这些场合,由于把脊扇区的最前端部分Header1的VFO部做得较长,所以能够高度可靠地进行PLL的导入,扇区头检测精度提高了,可以正确且确实地进行扇区头部的检测。
此外,AM是Address Mark的缩写,是3字节长的同步编码,用来在解调时判断词语边界。PID是Physical ID的缩写,是由1字节长的扇区信息和3字节长的扇区序号构成的。IED是ID Error Detection Code的缩写,是用来检测PID 4字节的误差的编码,具有2字节的长度。PA是PostAmble的缩写,是解调时为确定前字节的状态所必需的编码,具有1字节的长度。
下面,对在信息的记录·再生时读取具有上述那样的扇区头结构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压纹部,亦即由凹凸形状的凹坑组成的扇区头部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用于对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的、光盘装置整体构成的框图。
图7中,作为圆盘状信息存储介质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由电机3驱动以例如恒定的线速度旋转。该电机3由电机驱动电路4控制。对光盘1的信息记录、再生由光读写头5进行。光读写头5被固定在构成直线电机6可动部的驱动线圈7上,该驱动线圈7则被连接在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上。
在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上连接有速度检测电路9,用该速度检测电路9检测出来的光读写头5的速度信号被传送给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在直线电机6的固定部上设置有未图示的永久磁铁,通过用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激励上述驱动线圈7,可使光读写头5在光盘1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光读写头5上设置有由未图示的由线簧或板簧支撑的物镜10。该物镜10由驱动线圈11驱动,可以在聚焦方向(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移动,并由驱动线圈12驱动,可以在道跟踪方向(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通过激光控制电路13的驱动控制,可以从半导体激光振荡器9上发射出激光光束。激光控制电路13由调制电路14和激光驱动电路15构成,其动作同步于由PLL电路16提供的记录用时钟信号。调制电路14把由错误纠正电路32提供的记录数据调制成适合于记录的信号,例如调制成8-16调制数据。激光驱动电路15根据来自调制电路14的8-16调制数据,驱动半导体激光振荡器(或氩氖激光振荡器)19。
PLL电路16在记录时,把水晶振荡器发出的基本时钟信号分频成对应于光盘1上的记录位置的频率,由此产生记录用时钟信号,又在再生时,产生对应于再生的同步码的再生用时钟信号,还检测再生用时钟信号的频率异常。该频率异常的检测是由再生用时钟信号的频率是否在对应于再生数据的光盘1上记录位置的规定频率范围内来进行的。另外,PLL16根据来自CPU30的控制信号和来自数据再生电路18的2值化电路的信号,选择性地输出记录用或者再生用的时钟信号。
从半导体激光振荡器19发出的激光光束经由准直透镜20、半反棱镜21、物镜10照射到光盘1上。从光盘1反射的反射光再经由物镜10、半反棱镜21、聚光透镜22以及柱面透镜23被引导到光检测器24。
光检测器24由4分化的光检测单元24a、24b、24c、24d构成。其中,光检测单元24a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a提供给加法器26a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b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b提供给加法器26b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c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c提供给加法器26a的其他端。光检测单元24d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d提供给加法器26b的其他端。
此外,光检测单元24a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a提供给加法器26c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b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b提供给加法器26d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c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c提供给加法器26d的其他端。光检测单元24d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d提供给加法器26c的其他端。
加法器26a的输出信号提供给差动放大器OP2的反转输入端,给该差动放大器OP2的非反转输入端则提供加法器26b的输出信号。差动放大器OP2输出对应于加法器26a、26b两输出信号之差的关于焦点的信号。该输出被提供给聚焦控制电路27。聚焦控制电路27的输出信号再提供给聚焦驱动线圈12。由此,可以实现激光光束总是能正好聚焦在光盘1上的控制。
加法器26c的输出信号提供给差动放大器OP1的反转输入端,给该差动放大器OP1的非反转输入端则提供加法器26d的输出信号。差动放大器OP1输出对应于加法器26c、26d两输出信号之差的光道差信号。该输出被提供给道跟踪控制电路28。道跟踪控制电路28根据来自差动放大器OP1的光道差信号作成光道驱动信号。
由道跟踪控制电路28输出的光道驱动信号被提供给道跟踪方向驱动线圈11。另外,在道跟踪控制电路28使用的光道差信号还被提供给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
通过进行上述聚焦控制以及道跟踪控制,光检测器24的各个光检测单元24a、…、24d的输出信号的和信号,亦即作为加法器26c、26d的两输出信号相加结果的加法器26e的输出信号,反映出来自对应所记录信息在光盘1的光道上形成的凹坑等的反射率的变化。该信号被提供给数据再生电路18。数据再生电路18根据来自PLL电路16的再生用时钟信号再生出所记录的数据。
此外,数据再生电路18根据加法器26e的输出信号和来自PLL电路16的再生用时钟信号检测预置格式数据内的扇区标识,还根据由PLL电路16提供的2值化信号及再生用时钟信号,由该2值化信号再生出作为地址信息的光道序号和扇区序号。还有,给该数据再生电路18还由控制器电路50提供扇区头区域HD1~HD4的检测信号。例如,图2中在脊光道T(n-1)4上有光点Lp时,把检测到的扇区头HF1、HF2的信号提供给数据再生电路18,在凹槽光道Tn4上有光点Lp时把检测到的扇区头HF1、HF4的信号提供给数据再生电路18。
数据再生电路18的再生数据通过总线29被提供给错误纠正电路32。错误纠正电路32或利用再生数据内的错误纠正码(ECC)纠正错误,或将错误纠正码(ECC)附加到由接口电路35提供的记录数据上并输出给存储器2。
由该错误纠正电路32进行错误纠正的再生数据通过总线29以及接口电路35提供给作为外部装置的记录介质控制装置36。由记录介质控制装置36发出的记录数据又通过接口电路35以及总线29提供给错误纠正电路32。
在利用上述道跟踪控制电路28移动物镜10时,是由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移动直线电机6,即移动光读写头5来使物镜10位于光读写头5内的中心位置附近的。
D/A变换器31用于在聚焦控制电路27、道跟踪控制电路28、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和控制光盘装置整体的CPU30之间进行信息授受。
电机控制电路4、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激光控制电路15、PLL电路16、数据再生电路18、聚焦控制电路27、道跟踪控制电路28、错误纠正电路32等通过总线29由CPU30进行控制。CPU30按照保存在存储器2中的程序实行规定的动作。
这里,参照图4A、图4B,对由上述结构形成的光盘装置对利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时,读取在该光盘1上预置格式化的扇区头部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4A中,在作为目标应该读取的扇区头部是第一扇区的扇区头部,例如是由扇区序号#(m)表示的凹槽扇区的扇区头部HF2时,先于该扇区头部HF2的读取,进行对由扇区序号#(m-1)表示的脊扇区的记录部T(n-1)4的激光光束照射。照射该记录部T(n-1)4的激光光点追随该记录部T(n-1)4的光道中心。该激光光点的追随由参照图7所说明的光盘装置中的道跟踪控制来进行。
在由扇区序号#(m-1)表示的脊扇区的记录部T(n-1)4上追随该光道中心并进行照射的激光光束,随后相继照射光盘1上所记录着的扇区头部HF1及HF2。
如上述的那样,该扇区头部HF1及HF2由整体为128字节长度的数据组成。这里,如果假定光盘1上1个字节的长度约为3μm,则该扇区头部HF1及HF2长度为约400μm。此外,如果假定在光盘上以约6m/s的线速度进行激光照射,则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时间上激光光点Lp用约67μs的时间通过扇区头部HF1及HF2。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即使如图4A、4B所示的那样扇区头部呈锯齿状变化,道跟踪控制系统的带域也不能追随上足够小的光点Lp。因此,可以认为光点Lp是追随假想的光道中心。该假想的光道中心虽然不同于扇区头部HF1及HF2各自的正规的光道中心,但却能充分地读取于扇区头部HF1及HF2上预置格式化的地址信息等数据。在进行了该扇区头部HF1及HF2的读取后,由光读写头照射出的激光光束在通过镜面部之后,在由扇区序号#(m)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上追随并照射该光道中心。
此时,接着扇区头部HF1及HF2,激光光束所照射的扇区的记录部是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如上述的那样,凹槽扇区中使用的扇区头部是由Header3及Header4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先前读取的扇区头部HF1及HF2中,扇区头部HF2是后半扇区头部。因此,作为记录部Tn1的扇区头部使用后半扇区头部HF2,利用该后半扇区头部HF2可以显示记录部Tn1的地址信息。
这里,如图4A图示的那样,扇区头部HF1及HF2与先于该扇区头部HF1及HF2被激光光束照射的记录部T(n-1)4分别只差半个光道间距,分别形成在其外圆周侧及内圆周侧的光道位置上。此外,该扇区头部HF1及HF2还与接着该扇区头部HF1及HF2之后被激光光束照射的记录部Tn1分别只差半个光道间距,分别形成在其外圆周侧及内圆周侧的光道位置上。亦即,在扇区头部和记录部上,在道跟踪之际产生有偏移。在该情况下,通常认为来自扇区头部和记录部的再生信号的质量不同,扇区头部的检测比一般情况困难。
但是,正如参照图6A、6B所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的情况是,把在由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中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做得比随该Header1之后进行激光光束照射的Header2的VFO部长。另外,与之相同地,也把在由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中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3的VFO部做得比随该Header3之后进行激光光束照射的Header4的VFO部长。
在该情况下,前半扇区头部HF1及后半扇区头部HF2的、相当于各自的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及Header3的VFO部也做得比非最前端部分的Header2的VFO部及Header4的VFO部长。因此,利用前半扇区头部HF1的Header1的VFO部及后半扇区头部HF2的Header3的VFO部可以更准确地进行PLL的导入。因而,在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中可以进行具有高可靠性的扇区头部HF1及HF2的检测。
另一方面,作为目标应该读取的扇区头部是第一扇区的扇区头部,却不是凹槽扇区而是脊扇区的扇区头部,例如是用扇区序号#(m+N)表示的脊扇区的扇区头部HF1的情况,先于该扇区头部HF1的读取,对用扇区序号#(m+N-1)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4进行激光光束照射。照射该记录部Tn4的激光光点Lp追随该记录部Tn4的光道中心。该激光光点的追随由参照图7所说明的光盘装置中的道跟踪控制来进行。
在用扇区序号#(m+N-1)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4上,追随该光道中心并进行照射的激光光束随后相继照射光盘1上所记录着的扇区头部HF1及HF4。
该扇区头部HF1及HF4分别是前半扇区头部和后半扇区头部。如上所述的那样,由前半扇区头部及后半扇区头部组成的扇区头部整体HD1由128字节长度的数据组成。这里和上述一样地,如果假定光盘1上1个字节的长度约为3μm,则该扇区头部HF1及HF4约为400μm长。此外,如果假定在光盘上以约6m/s的线速度进行激光光束照射,则液光光点Lp将以约67μs的时间通过扇区头部HF1及HF4。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即使如图4A、4B所示的那样扇区头部呈锯齿状变化,道跟踪控制系统的带域也不能追随上足够小的光点Lp。因此,可以认为光点Lp追随假想的光道中心。该假想的光道中心虽然不同于扇区头部HF1及HF4各自的正规的光道中心,但却能充分地读取于扇区头部HF1及HF4上预置格式化的地址信息等数据。在进行了该扇区头部HF1及HF4的读取后,由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光束在通过镜面部之后,在用扇区序号#(m+N)表示的脊扇区的记录部T(n+1)1上追随并照射该光道中心。
此时,接着扇区头部HF1及HF4激光光束所照射的扇区的记录部是脊扇区的记录部T(n+1)1。如上述的那样,脊扇区中使用的扇区头部是由Header1及Header2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即在先前读取的扇区头部HF1及HF4中,扇区头部HF1是前半扇区头部。因此,作为记录部T(n+1)1的扇区头部使用前半扇区头部HF1,利用该前半扇区头部HF1可以显示记录部T(n+1)1的地址信息。
这里,如图4A图示的那样,扇区头部HF1及HF4比先于该扇区头部HF1及HF4由激光光束照射的记录部Tn4分别只差半个光道间距,分别形成在其内圆周侧及外圆周侧的光道位置上。此外,该扇区头部HF1及HF4还与随该扇区头部HF1及HF4之后由激光光束照射的记录部T(n+1)1分别只差半个光道间距,分别形成在其内圆周侧及外圆周侧的光道位置上。亦即,在扇区头部和记录部上,在道跟踪之际产生有偏移。在该情况下,通常认为来自扇区头部和记录部的再生信号的质量不同,扇区头部的检测比一般情况困难。
但是,正如参照图6A、6B所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的情况是,把在由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中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做得比随该Header1之后进行激光光束照射的Header2的VFO部长。另外,与之相同地,也把在由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中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3的VFO部做得比随该Header3之后进行激光光束照射的Header4的VFO部长。
在该情况下,前半扇区头部HF1及后半扇区头部HF4的、相当于各自的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及Header3的VFO部也做得比非最前端部分的Header2的VFO部及Header4的VFO部长。因此,利用前半扇区头部HF1的Header1的VFO部及后半扇区头部HF4的Header3的VFP部可以更准确地进行PLL的导入。因而,在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中可以进行具有高可靠性的扇区头部HF1及HF4的检测。
再有,在进行该扇区头部HF1及HF4的读取之际,如前所述的那样,先于读取该扇区头部HF1及HF4,读取和该扇区头部HF1及HF4相差1周被切割的记录部Tn4。此外,同样地随该扇区头部HF1及HF4的读取之后,读取和该扇区头部HF1及HF4相差一周被切割的记录部T(n+1)1。这里,如果切割时圆盘旋转的一个周期和N个扇区的记录信号周期之间存在差异,则扇区头部HF1及HF4在同记录部Tn4及T(n+1)1之间产生有偏移的状态进行切割记录,扇区头部的检测将比一般情况困难。
但是,在该情况下,前半扇区头部HF1及后半扇区头部HF4的、相当于各自的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及Header3的VFO部也做得比非最前端部分的Header2的VFO部及Header4的VFO部长。因此,利用前半扇区头部HF1的Header1的VFO部及后半扇区头部HF4的Header3的VFO部可以更准确地进行PLL的导入。因而,在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中可以进行具有高可靠性的扇区头部HF1及HF4的检测。
下面,参照图4B对作为目标应该读取的扇区头部是第一扇区以外的扇区头部的情况进行说明。例如,是用扇区序号#(n)表示的凹槽扇区的扇区头部H2的情况,先于该扇区头部H2的读取,进行对用扇区序号#(n-1)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的激光光束照射。进行该记录部Tn1的照射的激光光点追随该记录部Tn1的光道中心。该激光光点的追随由参照图7所说明的光盘装置中的道跟踪控制来进行。
在用扇区序号#(n-1)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上追随该光道中心并进行照射的激光光束随后相继照射光盘上所记录着的扇区头部H1及H2。
如上述那样,该扇区头部H1及H2由整体为128字节长度的数据组成。这里,如果假定光盘1上1个字节的长度约为3μm,则该扇区头部H1及H2的长度为约400μm。此外,如果假定在光盘1上以约6m/s的线速度进行激光光束照射,则激光光点Lp在时间上将以约67μs的时间通过扇区头部H1及H2。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即使如图4A、4B所示的那样扇区头部呈锯齿状变化,道跟踪控制系统的带域也不能追随上足够小的光点。因此,可以认为光点Lp追随假想的光道中心。该假想的光道中心虽然不同于扇区头部H1及H2各自的正规的光道中心,但却能充分地读取于扇区头部H1及H2上预置格式化的地址信息等数据。在进行了该扇区头部H1及H2的读取后,由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光束在通过镜面部之后,在用扇区序号#(n)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2上追随并照射该光道中心。
此时,接着扇区头部H1及H2,激光光束所照射的扇区的记录部是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2。如上述的那样,凹槽扇区中使用的扇区头部是由Header3及Header4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即在先前读取的扇区头部H1及H2中,扇区头部H2是后半扇区头部。因此,作为记录部Tn2的扇区头部使用后半扇区头部H2,利用该后半扇区头部H2可以显示记录部Tn2的地址信息。
这里,如图4B图示的那样,扇区头部H1及H2比先于该扇区头部H1及H2由激光光束照射的记录部Tn1分别只差半个光道间距,分别形成在其外圆周侧及内圆周侧的光道位置上。此外,该扇区头部H1及H2还与随该扇区头部H1及H2之后由激光光束照射的记录部Tn2分别只差半个光道间距,分别形成在其外圆周侧及内圆周侧的光道位置上。亦即,在扇区头部和记录部上,在道跟踪之际产生有偏移。在该情况下,通常认为来自扇区头部和记录部的再生信号的质量不同,扇区头部的检测比一般情况困难。
但是,正如参照图6A、6B所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的情况是,把在由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中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做得比随该Header1之后进行激光光束照射的Header2的VFO部长。另外,与之相同地,也把在由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中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3的VFO部做得比随该Header3之后进行激光光束照射的Header4的VFO部长。
在该情况下,前半扇区头部H1及后半扇区头部H2的、相当于各自的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及Header3的VFO部也做得比非最前端部分的Header2的VFO部及Header4的VFO部长。因此,利用前半扇区头部H1的Header1的VFO部及后半扇区头部H2的Header3的VFO部可以更准确地进行PLL的导入。因而,在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中可以进行具有高可靠性的扇区头部H1及H2的检测。
另一方面,作为目标的应该读取的扇区头部是第一扇区以外的扇区头部,却不是凹槽扇区而是脊扇区的扇区头部,例如是用扇区序号#(n+N)表示的脊扇区的扇区头部H1的情况,先于该扇区头部H1的读取,进行对用扇区序号#(n+N-1)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1的激光光束照射。照射该记录部T(n+1)1的激光光点追随该记录部T(n+1)1的光道中心。该激光光点的追随由参照图7所说明的光盘装置中的道跟踪控制来进行。
在用扇区序号#(n+N-1)表示的脊扇区的记录部T(n+1)1上追随该光道中心并进行照射的激光光束随后相继照射光盘1上所记录着的扇区头部H1及H4。
该扇区头部H1及H4分别是前半扇区头部和后半扇区头部。如上所述的那样,由前半扇区头部及后半扇区头部组成的扇区头部HD2整体由128字节长度的数据组成。这里和上述一样地,如果假定光盘1上1个字节的长度约为3μm,则该扇区头部H1及H4的长度约为400μm长。此外,如果假定在光盘上以约6m/s的线速度进行激光光束照射,则在时间上激光光点将用约67μs的时间通过扇区头部H1及H4。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即使如图4A、4B所示的那样扇区头部呈锯齿状变化,道跟踪控制系统的带域也不能追随上足够小的光点。因此,可以认为光点Lp追随假想的光道中心。该假想的光道中心虽然不同于扇区头部H1及H4各自的正规的光道中心,但却能充分地读取于扇区头部H1及H4上预置格式化的地址信息等数据。在进行过该扇区头部H1及H4的读取后,由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光束在通过镜面部之后,在用扇区序号#(n+N)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2上追随并照射该光道中心。
此时,接着扇区头部H1及H4,激光光束所照射的扇区的记录部是脊扇区的记录部T(n+1)2。如上述的那样,凹槽扇区中使用的扇区头部是由Header1及Header2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即在先前读取的扇区头部H1及H4中,扇区头部H1是前半扇区头部。因此,作为记录部T(n+1)2的扇区头部使用前半扇区头部H1,利用该前半扇区头部H1可以显示记录部T(n+1)2的地址信息。
这里,如图4B图示的那样,扇区头部H1及H4比先于该扇区头部H1及H4由激光光束照射的记录部T(n+1)1分别只差半个光道间距,分别形成在其内圆周侧及外圆周侧的光道位置上。此外,该扇区头部H1及H4还与随该扇区头部H1及H4之后由激光光束照射的记录部T(n+1)2分别只差半个光道间距,分别形成在其内圆周侧及外圆周侧的光道位置上。亦即,在扇区头部和记录部上,在道跟踪之际产生有偏移。在该情况下,通常认为来自扇区头部和记录部的再生信号的质量不同,扇区头部的检测比一般情况困难。
但是,正如参照图6A、6B所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的情况是,把在由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中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做得比随该Header1之后进行激光光束照射的Header2的VFO部长。另外,与之相同地,也把在由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中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3的VFO部做得比随该Header3之后进行激光光束照射的Header4的VFO部长。
在该情况下,前半扇区头部H1及后半扇区头部H4的、相当于各自的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及Header3的VFO部也做得比非最前端部分的Header2的VFO部及Header4的VFO部长。因此,利用前半扇区头部H1中的Header1的VFO部及后半扇区头部H4中的Header3的VFO部可以更准确地进行PLL的导入。因而,在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中可以进行具有高可靠性的扇区头部H1及H4的检测。
再有,在进行该扇区头部H1及H4的读取之际,如前所述的那样,先于读取该扇区头部H1及H4,读取和该扇区头部H1及H4相差1周被切割的记录部T(n+1)1。此外,同样地随该扇区头部H1及H4的读取之后,读取和该扇区头部H1及H4相差1周被切割的记录部T(n+1)2。这里,如果进行切割时圆盘旋转的一个周期和N个扇区的记录信号周期之间存在差异,则扇区头部HF1及HF4在同记录部T(n+1)1及T(n+1)2之间产生有偏移的状态进行切割记录,扇区头部的检测将比一般情况困难。
但是,在该情况下,前半扇区头部H1及后半扇区头部H4的、相当于各自的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及Header3的VFO部也做得比非最前端部分的Header2的VFO部及Header4的VFO部长。因此,利用前半扇区头部H1中Header1的VFO部及后半扇区头部H4中Header3的VFO部可以更准确地进行PLL的导入。因而,在按照本发明的光盘1中可以进行具有高可靠性的扇区头部H1及H4的检测。
如以上所说明的这样,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因其具有逐周光道进行脊和凹槽的切换的记录部和把PLL导入区域加长的预置格式化锯齿状的扇区头部,所以,具有大规模记录容量,同时,还可以进行具有高可靠性的连续的信息记录及再生。
Claims (8)
1.一种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其特征在于:
沿着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脊扇区,而该脊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脊形状的区域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1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1记录部之前的前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前半扇区头部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1扇区头部,它表示在上述第1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第1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和第2扇区头部,它设置在上述第1扇区头部之后,表示与该第1扇区头部所示的地址信息相同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短于上述第1长度的第2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
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脊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凹槽扇区,而该凹槽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凹槽形状的区域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2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2记录部之前并与上述前半扇区头部相配对且排列成锯齿状的后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后半扇区头部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3扇区头部,它表示在上述第2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第3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和第4扇区头部,它设置在上述第3扇区头部之后,表示与该第3扇区头部所示地址信息相同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具有短于上述第3长度的第4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
而且,上述脊扇区,是在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凹槽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这样就具有上述脊扇区和上述凹槽扇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连续地相互转变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半扇区头部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1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在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只位移了第1距离的光道位置上;上述第2扇区头部设置在与设置上述第1扇区头部的光道位置相同的光道上;上述后半扇区头部设置在相对于设置有上述第2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在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只位移了第2距离的光道位置上;上述第4扇区头部设置与设置上述第3扇区头部的光道位置相同的光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半扇区头部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1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向上述光盘的外圆周侧只位移了上述螺旋状光道中的半个道间距的光道位置上;上述后半扇区头部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2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向上述光盘的内圆周侧只位移了上述螺旋光道中的半个道间距的光道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及第3扇区头部中的上述数据模式是由36个字节长度构成的数据模式,上述第2及第4扇区头部中的上述数据模式是由8个字节长度构成的数据模式。
5.一种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该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具有如下结构,即,
沿着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脊扇区,而该脊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脊形状的区域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1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1记录部之前的前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前半扇区头部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1扇区头部,它表示在上述第1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第1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和第2扇区头部,它设置在上述第1扇区头部之后,表示与该第1扇区头部所示的地址信息相同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短于上述第1长度的第2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
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脊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凹槽扇区,而该凹槽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凹槽形状的区域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2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2记录部之前并与上述前半扇区头部相配对且排列成锯齿状的后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后半扇区头部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3扇区头部,它表示在上述第2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是具有第3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和第4扇区头部,它设置在上述第3扇区头部之后,表示与该第3扇区头部所示地址信息相同的地址信息,且其最前端部分具有短于上述第3长度的第4长度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
而且,上述脊扇区,是在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凹槽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这样就具有上述脊扇区和上述凹槽扇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连续地相互转变的结构,
该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形成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第1记录部时,不同时形成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只是使上述第1记录部连续并沿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形成规定数目;
在只是使该第1记录部连续并沿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形成规定数目后,在形成上述凹槽扇区中的第2记录部时,同时形成上述凹槽扇区中的上述后半扇区头部,还同时形成表示与上述后半扇区头部所示地址信息相差光道1周的地址信息的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以使上述前半扇区头部、上述后半扇区头部、以及上述第2记录部连续,并沿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形成规定数目;
并且,伴随着上述前半扇区头部及上述后半扇区头部,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的1周形成了规定数目的上述第2记录部之后,再次不伴随上述脊扇区中的上述前半扇区头部的形成,而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的1周连续地仅形成规定数目的上述第1记录部;由此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交替转变地形成上述脊扇区及上述凹槽扇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半扇区头部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1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在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只位移了第1距离的光道位置上;上述第2扇区头部设置在与设置上述第1扇区头部的光道位置相同的光道上;上述后半扇区头部设置在相对于设置有上述第2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在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只位移了第2距离的光道位置上;上述第4扇区头部设置与设置上述第3扇区头部的光道位置相同的光道上。
7.根据权利要求6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半扇区头部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1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向上述光盘的外圆周侧只位移了上述螺旋状光道中的半个道间距的光道位置上;上述后半扇区头部设置在相对于设置上述第2记录部的光道位置向上述光盘的内圆周侧只位移了上述螺旋光道中的半个道间距的光道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及第3扇区头部中的上述数据模式是由36个字节长度构成的数据模式,上述第2及第4扇区头部中的上述数据模式是由8个字节长度构成的数据模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9082725A JPH10275335A (ja) | 1997-04-01 | 1997-04-01 | 情報記録再生用光ディスク及び情報記録再生用光ディスクの形成方法 |
JP082725/1997 | 1997-04-01 | ||
JP082725/97 | 1997-04-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5845A CN1195845A (zh) | 1998-10-14 |
CN1161760C true CN1161760C (zh) | 2004-08-11 |
Family
ID=13782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81061060A Expired - Lifetime CN1161760C (zh) | 1997-04-01 | 1998-03-31 |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064643A (zh) |
EP (1) | EP0869486B1 (zh) |
JP (1) | JPH10275335A (zh) |
KR (1) | KR100279335B1 (zh) |
CN (1) | CN1161760C (zh) |
DE (1) | DE69839413T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63613B2 (ja) * | 1996-03-25 | 2000-07-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媒体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3092510B2 (ja) | 1996-04-15 | 2000-09-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媒体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3080902B2 (ja) | 1997-05-27 | 2000-08-28 | 株式会社東芝 | 記録再生用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3997564B2 (ja) * | 1997-06-10 | 2007-10-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的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
US6208614B1 (en) * | 1997-08-16 | 2001-03-27 | Lg Electronics Inc. |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same-phase wobbling areas and different-phase wobbling areas |
US6914856B2 (en) | 1998-08-14 | 2005-07-05 | Lg Electronics Inc. |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
US7123555B2 (en) * | 1997-08-16 | 2006-10-17 | Lg Electronics Inc. |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
KR100618962B1 (ko) * | 1998-08-29 | 2006-09-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서보 에러 검출 방법, 이에 적합한 장치, 트랙킹 에러 검출 방법, 그리고 틸트 에러 검출방법 |
JP3715533B2 (ja) * | 1999-02-05 | 2005-11-09 | 株式会社東芝 | ストリーム情報の情報記憶媒体、そ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記録装置および再生装置 |
KR100636091B1 (ko) * | 1999-04-21 | 2006-10-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 기록 매체와 그 기록 방법 |
JP3701503B2 (ja) * | 1999-04-26 | 2005-09-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磁気記録媒体、光磁気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磁気記録方法 |
JP2001067802A (ja) * | 1999-08-27 | 2001-03-16 | Toshiba Corp | マルチチャンネル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US6661749B1 (en) * | 1999-11-01 | 2003-12-0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Substrate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master disc, master disc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signal generating apparatus |
JP3486145B2 (ja) | 2000-01-17 | 2004-01-1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デジタル記録データ再生装置 |
JP2001312826A (ja) * | 2000-04-27 | 2001-11-09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 |
JP2002008248A (ja) * | 2000-06-21 | 2002-01-11 | Sony Corp |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のアドレス管理方法および光ディスクのドライブ装置 |
CN1394338A (zh) * | 2000-09-05 | 2003-01-29 |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 信息载体,用于从信息载体上检索信息的装置和在信息载体上记录信息的装置 |
JP4625816B2 (ja) * | 2007-02-19 | 2011-02-02 | 株式会社東芝 | 原盤の作製方法、磁気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磁気記録媒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89473A (ja) * | 1992-09-10 | 1994-03-2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光磁気記録媒体 |
US5872767A (en) * | 1995-02-17 | 1999-02-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disk and an optical disk recording/reproduction device having address blocks located on boundary lines between adjoining tracks |
US5896365A (en) * | 1995-04-28 | 1999-04-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apable of recording in lands and grooves without a track-jumping ope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using, and master disk exposure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JP3063596B2 (ja) * | 1995-11-24 | 2000-07-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 |
US6044051A (en) * | 1996-04-11 | 2000-03-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reproducing and erasing information on a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utilizing light beam radiation |
DE69718067T2 (de) * | 1996-04-15 | 2003-07-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sche Platte und Aufzeichnungs/Wiedergabevorrichtung |
JP3103505B2 (ja) * | 1996-06-26 | 2000-10-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
1997
- 1997-04-01 JP JP9082725A patent/JPH10275335A/ja active Pending
-
1998
- 1998-03-13 EP EP98104604A patent/EP086948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3-13 DE DE69839413T patent/DE69839413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3-31 CN CNB981061060A patent/CN116176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3-31 US US09/050,370 patent/US6064643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3-31 KR KR1019980011147A patent/KR10027933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869486A2 (en) | 1998-10-07 |
US6064643A (en) | 2000-05-16 |
KR19980080909A (ko) | 1998-11-25 |
EP0869486B1 (en) | 2008-04-30 |
JPH10275335A (ja) | 1998-10-13 |
DE69839413T2 (de) | 2009-06-10 |
KR100279335B1 (ko) | 2001-03-02 |
CN1195845A (zh) | 1998-10-14 |
DE69839413D1 (de) | 2008-06-12 |
EP0869486A3 (en) | 2000-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1760C (zh) |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 | |
CN1139926C (zh) | 信息再生设备 | |
CN1271611C (zh) | 光盘驱动装置 | |
CN1246837C (zh) | 光盘制作方法、信息记录/再现方法以及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 |
CN1291406C (zh) | 一种光盘驱动器 | |
CN1116671C (zh) | 光盘、跟踪控制装置和方法及焦点控制装置和方法 | |
JP3104222B2 (ja)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
CN1120475C (zh) | 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及记录/再现信息的方法 | |
CN1118052C (zh) | 光盘 | |
CN1116669C (zh) | 具有平坦部分和沟槽部分形成的轨迹的记录介质及其重放装置 | |
CN1147841C (zh) |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使用该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 |
CN1106640C (zh) | 光盘和光盘驱动装置 | |
CN1652221A (zh) | 信息记录媒体及其记录方法 | |
US6411585B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disk,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with using phase-shifted signal for wobbling grooves | |
CN1132165C (zh) | 光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404048A (zh) | 记录装置和方法、再现装置和方法、及记录介质 | |
CN1263011C (zh) | 信息记录盘、记录和/或再现器件和方法 | |
CN1217325C (zh) | 记录/再现装置 | |
CN1129120C (zh) | 数据记录/再生光盘、其记录/再生设备及其再生设备 | |
MXPA02010656A (es) | Aparato de grabacion y/o reproduccion. | |
CN1591606A (zh) | 光盘及光盘设备 | |
JPH1139660A (ja) |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
CN1764953A (zh) | 具有焦距偏移区域的光盘 | |
CN1722246A (zh) | 信息记录介质、再现方法、再现设备及其制造设备 | |
JP2000057580A (ja) |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媒体の原盤製造装置、情報記録媒体処理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媒体処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811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