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41C -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使用该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使用该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41C
CN1147841C CNB981093280A CN98109328A CN1147841C CN 1147841 C CN1147841 C CN 1147841C CN B981093280 A CNB981093280 A CN B981093280A CN 98109328 A CN98109328 A CN 98109328A CN 1147841 C CN1147841 C CN 114784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or
groove
ridge
session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093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2420A (zh
Inventor
����ϲ��
田上光喜
大泽英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12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2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8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4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18Groove and land recording, i.e. user data recorded both in the grooves and on the lan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45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沿着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多个脊扇区(30011h,30012h),在直接位于第1扇区之前的脊扇区的扇区头部(30011)记录有表示该扇区直接位于第1扇区之前的信息(PID),并沿着相邻的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多个凹槽扇区(30000h,30001h),在直接位于第1扇区之前的凹槽扇区的扇区头部(30000)记录有表示该扇区直接位于第1扇区之前的信息(PID),从而形成可以在脊扇区和凹槽扇区之间逐周交替地且连续地相互切换的结构。

Description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使用该 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本发明涉及把沿着螺旋状光道设置的扇区作为信息单位的、可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生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以及使用该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可以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生的,即所谓的可以改写的光盘,已经产品化了,其中包括有直径120mm光磁盘,90mm光磁盘,120mm相变盘(通称PD)等。
在这些光盘上,形成有用来给激光照射导向的导向槽,利用该导向槽引起的激光衍射进行道跟踪。这种导向槽自盘的内圆周侧向着外圆周侧形成连续的螺旋状。该导向槽部分叫作凹槽,非导向槽部分叫作脊。在现有的光盘上,仅在该凹槽或脊的任何一方记录信息。
另一方面,在这种光盘上的信息是以例如512字节为单位或2048字节为单位等被读写的。这1块的信息单位被叫作扇区。给该扇区分配有表示各个扇区具体位置的扇区地址。为了能够在目标地址记录信息,并且能高度可靠地将信息再生,则需根据一定的扇区格式对扇区进行格式化。在进行该格式化的时候,通过在扇区的最前端部分形成叫作凹坑的凹凸形状把扇区地址的信息记录下来。这个记录有扇区地址信息的部分叫做扇区头。如上所述,由于在现有的光盘上仅在凹槽或脊的任何一方记录信息,所以扇区头也是当凹槽记录的时候仅形成在凹槽上,当脊记录的时候仅形成在脊上。
由此可以容易地推测出,这种现有的光盘仅在凹槽或脊的任何一方记录信息,若在该脊和凹槽的双方上都记录信息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记录容量。
然而为了实现在脊和凹槽的双方上都能记录信息,如何形成扇区地址就构成了一个课题。下面就该课题进行叙述。
形成有上述的螺旋状凹槽的现有光盘,其凹槽与脊是平行地形成的。在这里,由于凹槽与脊分别彼此平行地描绘出螺旋状的轨迹,并在光盘上分别由凹槽和脊形成螺旋状轨迹,所以就将这种现有光盘的构造叫作双螺旋构造。
对于这种双螺旋构造,由于凹槽和脊是平行地形成的,所以要进行从凹槽至脊的移动就必须进行道跳跃。因此当信息的记录再生需要从凹槽到脊,或从脊到凹槽进行切换时,就必须要进行道跳跃和寻址,因而难以进行连续的信息记录再生。
再有,按照这样的双螺旋构造对盘进行格式化时,只能使用分别对凹槽上的扇区(以后称为凹槽扇区)和脊上的扇区(以后称为脊扇区)进行格式化的方法。因而在为了能够用例如区段CAV方式对相邻的脊和凹槽交替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而对光盘进行格式化时,就出现了麻烦。
这也就是说,为了把相邻的脊和凹槽做成连续的扇区地址,就必须一边逐周编制间歇的地址,一边进行仅对槽及脊的格式化。在此情形下,从脊至凹槽或从凹槽至脊地址为连续的连接部分,所以为使位置符合而进行格式化是因难的。而且在信息记录再生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不能顺利地进行从脊至凹槽或从凹槽至脊的转移的情况时,就会出现盘等待旋转的现象,从而会阻碍实现连续的信息记录再生。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大容量的记录容量和高速存取扫描性能的、同时可以高度可靠地进行连续的信息记录及再生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以及可以对这种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进行正确且高速的信息记录、再生用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为了能够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所构成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以及信息记录再生装置可具有下述的结构。
本发明的记录再生用光盘的特征在于:沿着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有规定数目的脊扇区,而该脊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脊形状的区域并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1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1记录部之前的前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前半扇区头部表示在上述第1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和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1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脊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有规定数目的凹槽扇区,而该凹槽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凹槽形状的区域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2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2记录部之前并与上述前半扇区头部成对排列成锯齿状的后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后半扇区头部表示在上述第2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和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2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而且,上述脊扇区,是在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凹槽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这样就具有上述脊扇区和上述凹槽扇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连续地相互切换的结构。
在这里,所谓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1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是在沿所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的预定个数的脊扇区中的、配置在向所述凹槽扇区切换的位置处的第1脊扇区处的,与所述地址信息一起记录在所述前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即是用于表示是配置在所述凹槽扇区直接前面的脊扇区的第1位置信息。
所谓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2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是在沿所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的预定个数的凹槽扇区中的、配置在向所述脊扇区切换的位置处的第1凹槽扇区处的,与所述地址信息一起记录在所述后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即是用于表示是配置在所述脊扇区直接前面的凹槽扇区的第2位置信息。
而且,作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1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还可以是在沿所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的预定个数的脊扇区中的、配置在所述第1脊扇区直接前面的位置处的第2脊扇区处的,与所述地址信息一起记录在所述前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即是用于表示是配置在所述第1脊扇区直接前面的脊扇区的第3位置信息。
作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2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还可以是在沿所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的预定个数的凹槽扇区中的、配置在所述第1凹槽扇区的直接前面的位置处的第2凹槽扇区处的,与所述地址信息一起记录在所述后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即是用于表示是配置在所述第1凹槽扇区直接前面的凹槽扇区的第4位置信息。
而且,使用本发明的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是一种用光束沿着光盘的螺旋状光道照射该光盘以利用光学特性的变化而进行信息记录和再生的装置,它包括用于将光束照射至所述光盘的光照射装置;用于检测由光照射装置发出的光束被光盘反射后的反射光中的光学特性变化的光检测装置;和用于根据光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反射光中的光学特性变化,按沿着螺旋状光道将光束照射至所需要的位置处的方式控制光束照射位置的位置控制装置;所述光盘具有下述的结构,即沿着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有规定数目的脊扇区,而该脊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脊形状的区域并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1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1记录部之前的前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前半扇区头部表示在上述第1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和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1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脊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有规定数目的凹槽扇区,而该凹槽扇区是由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凹槽形状的区域设置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的第2记录部,和设置在上述第2记录部之前并与上述前半扇区头部成对排列成锯齿状的后半扇区头部构成的,该后半扇区头部表示在上述第2记录部记录及再生的信息的地址信息,和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2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而且,上述脊扇区,是在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了规定数目的上述凹槽扇区之后,连续地沿着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规定数目的,这样就具有上述脊扇区和上述凹槽扇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上逐周连续地相互切换的结构;本发明的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的特征在于:通过再生这一光盘中的所述前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和所述后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识别出所述的凹槽扇区和所述的脊扇区间的切换位置,并且用所述位置控制装置切换对所述凹槽扇区的光束照射位置控制和对所述的脊扇区的光束照射位置控制。
在这里,所谓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1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是在沿所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的预定个数的脊扇区中的、配置在向所述凹槽扇区切换的位置处的第1脊扇区处的,与所述地址信息一起记录在所述前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即是用于表示是配置在所述凹槽扇区直接前面的脊扇区的第1位置信息。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2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是在沿所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的预定个数的凹槽扇区中的、配置在向所述脊扇区切换的位置处的第1凹槽扇区处的,与所述地址信息一起记录在所述后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即是用于表示是配置在所述脊扇区直接前面的凹槽扇区的第2位置信息。
此外,作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1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还可以是在沿所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的预定个数的脊扇区中的、配置在所述第1脊扇区直接前面的位置处的第2脊扇区处的,与所述地址信息一起记录在所述前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即是用于表示是配置在所述第1脊扇区直接前面的脊扇区的第3位置信息。作为在上述螺旋状光道1周内的上述第2记录部的相对位置信息,还可以是在沿所述螺旋状光道1周设置的预定个数的凹槽扇区中的、配置在所述第1凹槽扇区的直接前面的位置处的第2凹槽扇区处的,与所述地址信息一起记录在所述后半扇区头部的位置信息,即是用于表示是配置在所述第1  槽扇区直接前面的凹槽扇区的第4位置信息。
本发明的记录再生用光盘和光盘装置是由如上所述结构构成的。因此由于在脊和凹槽处记录信息可以实现高密度的信息记录。而且如上所述通过读取记录在呈锯齿形配置的扇区头部内的上述的位置信息,可以获知接着配置在被读取的扇区头部的后面的第1或第2记录部在上述的螺旋状光道1周中的相对位置。这样便可以识别出在螺旋状光道上逐周交替配置的预定数目的脊扇区和凹槽扇区间的切换位置。上述的第1至第4位置信息记录在比该切换位置靠前的扇区头部,所以可以预先获知切换位置,从而可以更可靠地实施道跟踪极性的切换,和进行所需要的脊和凹槽的道跟踪。
图1是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光道格式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由A所表示的圆中的扇区头部分的扩大图。
图3A,3B是透视图,分别放大地示出具有脊·凹槽结构的记录部和凹坑结构的扇区头部。
图4A,4B是更详细地示出图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式构成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扇区中的扇区头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框图,示出了在制造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构造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时的原盘记录装置,它用切割的方法把与凹槽、凹坑相对应的凹凸状态记录在原盘上。
图6A,6B分别更详细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式构成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中的扇区的整体结构,及此扇区内的扇区头部。
图7是框图,示出了用来对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式构成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盘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种实施形式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锯齿形扇区头部及这种扇区头部周围的结构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9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种实施形式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信息记录部被分割成环形区域时的状态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10为以图表形式表示光盘上的各个区段中的各种信息及其大小的示意图。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式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光道格式。这种光盘1具有螺旋状的光道2,其整体被分割成多个扇区范围,在这里是被分割成第1至第4扇区范围S1~S4。在属于各个扇区范围S1~S4的多个扇区·光道上形成了各个扇区头区域HD1~HD4,它们具有以后要说明的扇区头结构。
在光道2中,突起成带状的脊光道部分与夹在脊光道与脊光道之间的凹槽状的凹槽光道逐周交替地由扇区头区域HD1的部分连接起来,在此状态下光道2自光盘1的内圆周向外圆周整体上形成一条光道1。另外,在图中把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作为脊,把凹进去的部分作为凹槽,但是由于在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时光束是从图中的下方照射的,所以从光束的入射方向看来脊光道为凹进,凹槽光道为凸出。
例如,第1扇区范围S1的第n个扇区的凹槽光道Tn1通过第2扇区范围S2的扇区头区域HD2的扇区头连接到凹槽光道Tn2,其次通过第3扇区范围S3的扇区头区域HD3的扇区头连接到凹槽光道Tn3,最后通过第4扇区范围S4的扇区头区域HD4的扇区头连接到凹槽光道Tn4。
这个凹槽光道Tn4通过第1扇区范围S1的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与第(n+1)个脊光道T(n+1)1相连接,同样地通过各扇区头区域HD2~HD4的扇区头与到脊光道T(n+1)2,T(n+1)3,T(n+1)4相连接。
下面参照图2对图1中由A所表示的扇区头区域HD1部分中的脊光道与凹槽光道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在图2中,为了把脊光道T(n-1)4与凹槽光道Tn1之间连接起来,在第1扇区范围S1的扇区头区域HD1内形成了光道扇区头HF1、HF2;这些光道扇区头中的HF1,其位置相对于脊光道T(n-1)4朝外圆周方向只移动了其宽度间距的1/2,HF2的位置朝光盘1的内圆周方向只移动了凹槽光道Tn1宽度间距的1/2。因此,光道扇区头HF1,HF2于光盘1的半径方向仅相互偏移了凹槽光道Tn1的1个宽度间距,这样就排列成了所谓锯齿形的状态。
在扇区头区域HD2中,光道扇区头HF1,HF2与凹槽光道Tn1,Tn2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是相同的。这个第n个凹槽光道Tn1通过第2扇区范围S2的扇区头区域HD2的锯齿状态光道扇区头HF1,HF2连接到凹槽光道Tn2,像用图1说明过的那样,光道转了1周后,使第4扇区范围S4的凹槽光道Tn4连接到扇区头区域HD1的下一个脊光道T(n+1)1的光道扇区头HF1上。也就是说,这个光道扇区头HF1处于仅与二者偏移半个道间距的状态,并被连通地连接到两条光道T(n-1)4,Tn4,对此以后要详细说明。
这个光道扇区头HF1与处于锯齿状态光道扇区头HF4相连接,并仅向外圆周移动了一个道宽间距,而在这个光道扇区头HF4上还连接着向内圆周方向只移动了1/2间距的脊光道T(n+1)1。同样地,这个脊光道T(n+1)1顺序通过锯齿状态的光道扇区头HF1,HF4连接到脊光道T(n+1)2,以后又同样地使脊光道T(n+1)4在向外圆周方向偏移了1/2间距的状态下连接到扇区头区域HD1的光道扇区头HF3上。
这个光道扇区头HF3是相对于上述光道扇区头HF4向外圆周方向仅偏移了一条道宽间距P而形成的,就整体而言光道扇区头HF1~HF4被排列成锯齿状态。光道扇区头HF4连接到向外圆周方向偏移了1/2间距的凹槽光道T(n+2)1。
通过这个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脊光道T(n-1)4与凹槽光道Tn1,凹槽光道Tn4与脊光道T(n+1)1,脊光道T(n+1)4与凹槽光道T(n+2)1相连接。在其他扇区头区域HD2~HD4,脊光道与脊光道,凹槽光道与凹槽光道相连接。这样就使凹槽光道转了1周后与脊光道连接,脊光道转了1周后与凹槽光道连接,从而自内圆周向外圆周形成为一条光道。
在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时候,激光光束的光点LP可如图2中箭头所示的那样,自凹槽光道Tn4掠过光道扇区头HF1,HF4各自的约半个区域向脊光道T(n+1)1连续地进行扫描。有关在这个扇区头区域HD1上记录或者再生(读出)已记录的信息的地址数据的动作,就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用来记录和再生信息的光道部分是按下述方式构成的,即凸出的脊光道与凹进的凹槽光道交替地排列起来,在它们上面各自形成了例如相变记录标记。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把本发明应用于相变记录方式的光盘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作为可改写的光盘的光磁盘等其他光盘。
扇区头区域HD1~HD4的部分具有下述的结构,即在光道间凹凸成不平坦的部分上形成了凹形的凹坑。下面将参照图3A,3B对形成有这种相变记录标记及凹坑的实际形状进行说明。
图3A是透视图,它示出了从与图2的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连接的凹槽光道Tn1、脊光道T(n+1)1、凹槽光道T(n+2)1切取的一个部分。用影线表示的部分为相变记录标记,根据信息的内容把短标记Sm、长标记Lm组合起来并记录下来。在这个实施例中,把各个凹槽光道的深度D定为激光波长的1/6,把这个波长定为680nm,道宽Tp定为0.65~0.80μm。此外,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束直径设定为0.95μm左右,图3B中的凹坑Pt的宽度为0.7μm上下。
图3B是透视图,它示出从图2的扇区头区域HD1中切取的、例如与凹槽光道Tn1、脊光道T(n+1)1、凹槽光道T(n+2)1相连接的光道扇区头HF2、HF4的一部分。如上述的那样,这个扇区头区域HD1的部分与光道部分不同,它没有脊和凹槽的结构,其构造是在平坦面上沿着光道的方向形成了多个由凹部构成的凹坑Pt。这里如上所述,扇区头HD1和光道部分是这样形成的,其中心线只相互偏移P/2。另外,这个凹坑Pt的深度被设定为激光波长的1/4左右。
以下,参照图4A,4B对具有在图1~图3中说明过的结构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的第1扇区范围S1的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结构作更详细的说明。如上所述,用图1所示的结构形成了扇区头区域HD1的光盘1是这样构成的,当沿着螺旋状光道搜索前进时,可以不通过道跳跃,使在光道上的光道跟踪位置按脊,凹槽,脊,凹槽地逐周进行相互间的转变。
图4A示出图2所示的光道跟踪极性转变部位的第1扇区范围S1中扇区头区域HD1的扇区头结构。这里把发生道跟踪极性转变的扇区范围定为第1扇区范围S1。图4B示出此第1扇区范围S1以外的扇区范围S2~S4中的扇区头区域HD2~HD4的扇区头结构。
如上所述,在凹槽与脊之间在光道上逐周进行相互转变的方式中,进行道跟踪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凹槽或脊的极性转变,因此进行道跟踪极性转变的第1扇区范围S1就需要具有与其他扇区范围S2~S4所不同的扇区头配置方式。
在图4A中,光道扇区头HF1,HF3分别由Header1和Header2的串联排列所形成,光道扇区头HF2,HF4分别由Header3,Header4的串联排列所形成,并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为第1扇区头区域HD1。这个扇区头区域HD1如图3B所示的那样,是由叫作凹坑Pt的凹凸形状所形成的区域,可用这个凹凸形状来记录与第1扇区范围S1相关的各光道的地址信息。
另外,光道Tn1,T(n+1)1,T(n+2)1,T(n+3)1是属于扇区范围S1的信息记录区域,光道T(n-1)4,Tn4,T(n+1)4,T(n+2)4是属于扇区范围S4的信息记录区域,它们都是图3A所示的由相变型记录膜构成的区域,以下将它们称为记录部。
同样地,图4B所示的扇区范围S2的光道Tn2,T(n+1)2,T(n+2)2也是由相变型记录膜构成的信息记录区域,即记录部。在相变型记录膜的场合,利用由此记录膜的结晶状态和非晶状态的光学特性变化引起的反射率的差就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
在这个记录部中,光道Tn1、T(n+2)1、Tn4、T(n+2)4为凹槽光道,图4B的光道Tn2、T(n+2)2也是凹槽光道。在下文中将这些光道区域称为凹槽扇区的记录部。
另一方面,光道T(n+1)1、T(n+3)1、T(n-1)4、T(n+1)4表示在与凹槽扇区相邻近的没有导向槽的部分上设置的扇区的记录部,在下文中将称为脊扇区的记录部。
另外在图4A、4B中,把上方作为与光盘1上的外圆周侧相对应的方向,把下方作为与光盘1上的内圆周侧相对应的方向。因此,上下方向相当于光盘1上的半径方向。
此外,在图4A、4B中与各个Header1、Header2、Header3、Header4一并记载的#(m+N)及#(n+N)表示的是扇区地址的扇区序号。这里,m及n表示某个整数,N表示光道每周的扇区数,例如自17至40的某个既定整数。
下面对图4A进行说明。该图4A示出了扇区序号为#m、#(m+N)、#(m+2N)、#(m+3N)的第1扇区范围中的4个光道。该第1扇区范围S1中的扇区头区域HD1是用后述的切割方法做成4重记录结构的。被4重记录下来的扇区头区域HD1的各部分分别是Header1、Header2、Header3、Header4。
另外,光道扇区头HF1、HF3的Header1和Header2构成前半扇区头部,光道扇区头HF2、HF4的Header3和Header4构成后半扇区头部。其中前半扇区头部作为脊扇区的扇区头部,后半扇区头部作为凹槽扇区的扇区头部来使用。
下面进一步对此作具体的说明。用扇区序号#(m)表示地址的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在其最前端部分隔着不进行信息读写的镜面域(以下,记作镜面部)设置有后半扇区头部HF2,并作为扇区的扇区头使用。此时的后半扇区头部HF2,是由记录有扇区序号#(m)的地址信息的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此外,该后半扇区头部HF2,其位置相对于形成了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的位置,向内圆周侧只移动了半个道间距P/2,即是通过平行移动改变其位置来形成的。其中所谓道间距P是指在相邻的脊与凹槽中自脊的中心至凹槽的中心的距离,就是在图4A中用符号P所表示的距离。
此外,用扇区序号(m+N)表示地址信息的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其最前端部分隔着镜面部,还隔着被上述后半扇区头部HF2所占有的区域大小的空间设置有前半扇区头部HF1,并作为扇区的扇区头部使用。
此时的前半扇区头部HF1是由记录有扇区序号#(m+N)的地址信息的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也就是说,该前半扇区头部HF1表示出与上述后半扇区头部HF2所表示的地址信息相差光道1周的地址信息,前半扇区头部HF1表示比后半扇区头部HF2靠外圆周侧的相差光道1周的地址信息。此外,该前半扇区头部HF1,其位置相对于形成了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的位置,向内圆周侧只移动了半个道间距P/2。
这里,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被做得与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相邻接。即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被做在比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靠外圆周侧仅一条道间距的位置。
因此,前半扇区头部HF1被做在比后半扇区头部HF2靠外圆周侧仅一个道间距的位置。另外,该前半扇区头部HF1和后半扇区头部HF2是用后述的切割方法连续地形成的,前半扇区头部HF1中的Header2与后半扇区头部HF2中的Header3被排列成锯齿状态相互邻接。通过这样的排列,可以使前半扇区头部HF1和后半扇区头部HF2相互配对,形成锯齿状的扇区头结构。
另外,用比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的扇区序号#(m)靠前一号的扇区序号表示地址信息的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形成在与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相同的光道上;在T(n-1)4与作为凹槽扇区#(m)的扇区头部的后半扇区头部HF2的最前端部分,即Header3部分之间,隔着被前半扇区头部HF1所占有的区域大小的空间。同样地,用比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的扇区序号#(m+N)靠前一号的扇区序号表示地址信息的凹槽扇区#(m+N-1)的记录部Tn4,与作为脊扇区#(m+N)的扇区头部的前半扇区头部HF1的最前端部分,即Header1部分相邻接,形成在与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相同的光道位置上。
下面对图4B进行说明。在图4B中示出了第2扇区范围S2的扇区序号#n、#(n+N)、#(n+2N)这3条光道的扇区部分。该扇区范围S2中的扇区头区域HD2,与上述第1扇区范围S1的情形相同,也是用后述的切割方法做成4重记录结构的。4重记录的扇区头区域的各扇区头部分也同第1扇区范围S1的情形相同,分别称为光道扇区头H1、H3的Header1、Header2、和光道扇区头H2、H4的Header3、Header4;Header1和Header2构成用来作为脊扇区的扇区头部的前半扇区头部,Header3和Header4构成用来作为凹槽扇区的扇区头部的后半扇区头部。
下面对此进一步作具体的说明。用扇区序号#(n)表示地址的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在其最前端部分隔着镜面部设置了后半扇区头部H2,并作为扇区的扇区头使用。此时的后半扇区头部H2,是由记录有扇区序号#(n)的地址信息的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此外,该后半扇区头部H2,其位置相对于形成了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的位置,向内圆周侧只移动了个半道间距,即是通过平行移动改变形位置来形成的。
此外,用扇区序号#(n+N)表示地址信息的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其最前端部分隔着镜面部,还隔着被上述后半扇区头部H2所占有的区域大小的空间设置有前半扇区头部H1,并作为扇区的扇区头部使用。此时的前半扇区头部H1是由记录有扇区序号#(n+N)的地址信息的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此外,该前半扇区头部H1,其位置相对于形成了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的位置,向内圆周侧只移动了半个道间距。
在这里,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被做得与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相邻接。即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被做在比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靠外圆周仅一个道间距的位置处。因此,前半扇区头部H1被做在比后半扇区头部H2靠外圆周侧仅一个道间距的位置处。另外,该前半息信头部H1和后半扇区头部H2是用后述的切割方法连续地形成的,前半扇区头部H1中的Header2与后半扇区头部H2中的Header3被排列成锯齿状态相互邻接。通过这种排列方式,前半扇区头部H1与后半扇区头部H2形成了锯齿状的扇区头结构。
另外,用比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的扇区序号#(n)靠前一号的扇区序号表示地址信息的扇区,与上述第1扇区范围S1的情形不同,为凹槽扇区#(n-1)。该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形成在与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相同的光道上;在Tn1与作为凹槽扇区#(n)的扇区头部的后半扇区头部H2的最前端部分之间,隔着被前半扇区头部H1所占有的区域大小的空间。同样地,用比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的扇区序号#(n+N)靠前一号的扇区序号表示地址的扇区是脊扇区#(n+N-1)。该脊扇区#(n+N-1)的记录部T(n+1)1,与作为脊扇区#(n+N)的扇区头部的前半扇区头部H1的最前端部分相邻接,并形成在与脊扇区#(n+N)的记录部T(n+1)2相同的光道位置上。
另外,在图2及图4A、4B中,除去扇区头部HD1~HD4的脊光道部分形成为波状的偏摆。该具有偏摆形状的弯曲部分以一定的周期给再生信号中施加微小的电平变化,由此可以生成时钟信号或抽取出地址信号。由于该部分与本发明无关,所以省略了更加详细的说明。
下面,对具有上述构造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的制造情况进行说明。
在制造光盘的时候,首先用所谓切割的方法制造具有与凹槽和凹坑相对应的凹凸形状的原盘。将该原盘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转制到压模上,再将该压模作为模具形成转制了凹凸形状的树脂件。将该树脂件作为光盘的基板来使用,在形成了凹凸形状的面上用蒸镀等方法做成相变型膜等记录膜。
然后该记录膜上用涂敷等方法形成用来保护该记录膜的保护膜。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形成有凹槽和凹坑的光盘的制作。另外,将上述的光盘基板,通过用与保护膜相同的材料做成的中间层等进行粘合的方式,还可以制造出粘合型的光盘。
图5表示原盘记录装置,它用切割的方法把与凹槽和凹坑相对应的凹凸形状记录在原盘上。在该原盘记录装置中,自激光源41射出的激光(例如氩(Ar)激光或氪(Kr)激光),射入至调整光轴的粗细及方向用的激光光轴控制系统42,以对激光的温度变化等引起的光轴变动进行处理。激光被反射镜43反射,由光束调制系统44调制成载有所需信号的激光。而光束调制系统44由调制器44a,44b构成,它们具有被格式化电路49控制的电-光效应器件E.O。在这里,可以把激光调制成规定的格式化信号。另外,为了根据后述的切割动作对激光进行调制,格式化电路49还对光束调制系统44进行控制。
随后激光通过由针孔和狭缝构成的光束整形系统45,以使其束径和形状得到调整。至此结束了激光的调整,可以用光束监视系统46确认光束的形状。
激光进一步由反射镜47导向,通过物镜48对光记录原盘40聚焦并照射。作为该光记录原盘40,可以使用例如玻璃圆盘等等。在该玻璃圆盘上涂敷感光涂料(光刻胶),在该感光涂料表面照射激光。对激光所感光的部分进行腐蚀,该部分就成为凹进的形状。使该激光照射形成的表面形状成为所需的凹凸形状,记录上凹槽及格式化图形。将这样处理了的玻璃圆盘作为原本,而制作出压模。
在进行切割时,用电动机等旋转装置39使玻璃圆盘40做例如匀速旋转。此外,具有物镜48、对玻璃圆盘40上的一定位置照射激光的光读写头,以一定的速度从玻璃圆盘40的内圆周侧向外圆周侧移动。在进行切割时,光读写头以圆盘每转1周只移动一条光道间距的比率自内圆周侧向外圆周侧做等速移动,随着该移动使激光的照射位置移动。由于如此移动的光读写头的作用,激光照射了的部分成为凹槽,未照射的部分成为脊。在扇区头部HD1~HD4处通过使激光闪亮来形成凹凸状的凹坑。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切割动作,参照图4A、4B进行说明。
在该图4A中,假定对用扇区序号#(m-1)表示地址的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的切割处理于某时刻t0结束了。另外如上所述,在象该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这样的脊区域,从光读写头不照射激光,不伴随扇区头部的形成,因此仅进行激光照射位置的移动。该激光照射位置的移动,是由光读写头的移动,及驱动设置在该光读写头上的物镜来进行的。
在时刻t0,当对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的处理结束后,接着将激光的照射位置自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的光道中心向外圆周侧移动半条道宽。在该移动了的位置处,记录上扇区序号为#(m+N)的Header1及Header2,即前半扇区头部HF1。此时,为了形成与表示扇区序号的信息相对应的凹坑,使从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闪亮。另外,前半扇区头部HF1中的Header1记录在与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相邻接的位置。然后,在记录了该Header1之后,相对该Header1连续地记录前半扇区头部HF1中的Header2。
扇区序号为#(m+N)的Header1及Header2,即前半扇区头部HF1的切割记录结束后,接着自该Header1及Header2的光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1个道间距。也就是说,从脊扇区#(m-1)的记录部T(n-1)4的光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在这个移动了的光道位置上记录扇区序号为#m的Header3及Header4,即后半扇区头部HF2。此时,为了形成与表示扇区序号的信息相对应的凹坑,使从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闪亮。另外,后半扇区头部HF2中的Header3记录在与前半扇区头部HF1中的Header2相邻接的位置。然后,在记录了该Header3之后,与该Header3连续地记录后半扇区头部HF2中的Header4。
在扇区序号为#(m)的Header3及Header4,即后半扇区头部HF2的切割记录结束后,接着间隔镜面部后进行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的切割记录。此时,在镜面部不照射激光。另外,从扇区序号#(m)的Header3及Header4的光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外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也就是说,与脊扇区序号#(m-1)的记录部T(n-1)4的光道中心为相同光道的位置,同时从扇区序号#(m+N)的Header1及Header2的光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
在这个移动了的光道位置上进行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的切割记录。在该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上照射激光,由于感光涂料的腐蚀形成凹槽的形状,即凹槽。此时,使激光光点在自内圆周侧向外圆周侧的方向,即在圆盘的半径方向,以例如186信道比特的周期做正弦波振动以形成波状的凹槽。从该波状的凹槽得到的信号成分,在数据写入时(即对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进行信息记录时)可以作为生成时钟的基准信号来利用。
在从扇区序号#(m)至扇区序号#(m+N-1)的1周中,全部扇区都是凹槽扇区。对这些凹槽扇区,可以用以下记载的一定的程序进行切割记录。在这里参照图4B,对第1扇区范围S1以外的扇区范围S2~S4的切割进行说明。
在图4B中,假定对用扇区序号#(n-1)表示地址的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的切割处理于某时刻t1结束了。当对该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的处理结束后,接着将激光的照射位置从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的光道中心向外圆周侧移动半条道宽。在该移动了的位置,记录上扇区序号为#(n+N)的Header1及Header2,即前半扇区头部H1。此时,为了形成与表示扇区序号的信息相对应的凹坑,使从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闪亮。另外,前半扇区头部H1中的Header1记录在与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相邻接的位置。然后,在记录了该Header1之后,与该Header1连续地记录前半扇区头部H1中的Header2。
在该扇区序号为#(n+N)的Header1及Header2,即前半扇区头部H1的切割记录结束后,接着从该Header1及Header2的光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1个道间距。也就是说,从凹槽扇区#(n-1)的记录部Tn1的光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在这个移动了的光道位置上记录扇区序号为#(n)的Header3及Header4,即后半扇区头部H2。此时,为了形成与表示扇区序号的信息相对应的凹坑,使从光读写头照射的激光闪亮。另外,后半扇区头部H2中的Header3记录在与前半扇区头部H1中的Header2相邻接的位置。然后,在记录了该Header3之后,与该Header3连续地记录后半扇区头部H2中的Header4。
在扇区序号为#(n)的Header3及Header4,即后半扇区头部H2的切割记录结束后,接着间隔镜面部后进行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的切割记录。此时,在镜面部不照射激光。另外,从扇区序号#(n)的Header3及Header4的光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外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也就是说,与凹槽扇区序号#(n-1)的记录部Tn1的光道中心为相同光道的位置,同时从扇区序号#(n+N)的Header1及Header2的光道中心把激光照射位置向内圆周侧仅移动半个道间距。
在这个移动了的光道位置上进行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的切割记录。在该凹槽扇区#(n)的记录部Tn2上照射激光,由于感光涂料的腐蚀形成凹槽的形状,即凹槽。此时,使激光光点在自内圆周侧向外圆周侧的方向,即在圆盘的半径方向,以例如186信道比特的周期做正弦波振动以形成波状的凹槽。从该波状的凹槽得到的信号成分,在数据写入时可以作为生成时钟的基准信号来利用。
这样便对从上述的凹槽扇区#(n-1)至凹槽扇区#(n)进行了切割动作。通过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可以对从图4A所示扇区序号#(m)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至扇区序号#(m+N-1)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4进行切割记录。
对从该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至凹槽扇区#(m+N-1)的记录部Tn4进行了切割记录之后,再次对图4A所示的第1扇区进行切割处理。此时的第1扇区为凹槽扇区#(m+N-1)之后的脊扇区#(m+N)。在从该脊扇区#(m+N)的扇区序号#(m+N)至扇区序号#(m+2N-1)的1周中,全部扇区都是脊扇区。因此在这些从脊扇区#(m+N)至脊扇区(m+2N-1)的1周中,切割的时候使激光不发光。另外此时的各脊扇区的扇区头部分,在进行内圆周侧1条光道的凹槽扇区的切割时,已经同时被形成了。
对从扇区序号#(m+n)的脊扇区至扇区序号#(m+2N-1)的脊扇区进行了切割处理之后,再次对第1扇区进行切割处理。此时的第1扇区为脊扇区#(m+2N-1)之后的凹槽扇区#(m+2N)。自该凹槽扇区#(m+2N)以后的扇区切割,是用与上述从凹槽扇区#(m)开始的扇区切割同样的动作来进行的。通过反复进行该动作,就形成了具有图4A、4B所示结构的扇区头部的扇区。
在这里,在按照上述的方式进行切割记录时,凹槽扇区中的扇区头部,即由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是与扇区序号和该扇区头部中的扇区序号相同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连续地切割记录的。例如,由扇区序号#(m)的Header3及Header4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HF2是和凹槽扇区#(m)的记录部Tn1连续地切割成的。
但是脊扇区中的扇区头部,即由Header1和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并不是与扇区序号和该扇区头部中的扇区序号相同的脊扇区的记录部连续地切割记录的,而是相隔光道1周之差实施记录的。例如,由扇区序号#(m+N)的Header1及Header2构成的前半扇区头部HF1与脊扇区#(m+N)的记录部T(n+1)1,是相隔1周之差实施记录的。因此,假如圆盘旋转的1周期与N个扇区的记录信号周期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脊扇区中的扇区头部与用该扇区头部表示扇区序号的脊扇区的记录部之间就出现偏移,结果该扇区头部会在出现了偏移的状态下被切割记录下来。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扇区格式进行说明。即使在对发生了上述扇区头部的偏移时进行切割记录制造出来的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的时候,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扇区格式也可以检测出扇区头部,且该检测有高度的可靠性。
图6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扇区的整体结构。而图6B更详细地示出了该扇区中的扇区头部。
如图6A所示,扇区具有2697字节的总字节数,由128字节的扇区头域(以下,记作扇区头部)和2字节的镜面域(以下,记作镜面部),2567字节的记录域(以下,记作记录部)构成。而且这些扇区头部、镜面部及记录部指的是与参照图4A、4B进行说明时所记载的扇区头部、镜面部及记录部相同的部分。
扇区头部及镜面部,是在光盘出厂前已经做成凹凸形状记录下来的部分。象这样在出厂前就根据一定的格式预先在光盘上记录凹凸形状的作业,叫做预置格式化。
另一方面,记录部是在光盘出厂后由光盘的用户根据一定的格式把信息记录下来的部分,该信息可以通过用相对应的扇区头部表示的地址信息来识别。在上述的仅进行了预置格式化的状态下,该记录部作为将要记录信息的区域仅形成了凹槽或脊的形状。
对这样的记录部实施的记录信息,是用下述方法进行的。例如当光盘为相变型的光盘的时候,在记录部上设置的相变型记录膜上照射与记录信息相对应做了调制的激光,根据该激光的调制(信号)在记录膜上做出结晶状态的区域和非晶态的区域。然后用户利用在该记录部中记录膜的结晶状态和非晶状态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引起的反射率之差来进行信息的再生。
此外,该记录部用由下列部分构成的格式记录下信息。例如,(10+J/16)字节的间隙部(Gap·field),(20+K)字节的保护1部(Guard1·field),35字节的VF03部(VF03·field),3字节的预同步部(PS·field),2418字节的数据部(Data·field),1字节的PA3部(PA3·field),(55-K)字节的保护2部(Guard2·field),(25-J/16)字节的缓冲部(Bufier·field)。在这里,J是0~15的整数,K是0~7的整数,都可以取所需的值。
图6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扇区格式中的扇区头部的内容。该图中示出的扇区头部是由Header1·field,Header2·field,Header3·field和Header4·field构成的。它们指的是与参照图4A,4B说明了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以下把它们分别记作Header1、Header2、Header3和Header4。再者,Header1为46字节,Header2为18字节,Header3为46字节,Header4为18字节,扇区头部整体是128字节。
这些Header1、Header2、Header3、Header4中的各部分是由VFO部、AM部、PID部、IED部、PA部构成的。以下对这种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VFO部是Voltage Freguency Oscillator的缩写,是锁相环PLL(Phase Locked Loop)的导入区域。也就是说,该VFO部是由用来把同步信号(时钟信号)抽取到下述光盘装置中的PLL电路中的连续的反复数据模式构成的;而该同步信号由对光盘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盘装置(后述)读出,用来通过取得与从光盘再生的信息的同步进行数据读取和对光盘的转速进行控制等。为了使PLL锁定,完全地导入同步,该数据模式被连续地反复。一旦把PLL锁定到该数据模式上,生成完全导入了同步的时钟信号,则由于伴随着光盘的旋转变动该VFO的编码图形发生变动,所以就能够实现确实可靠的数据读出和光盘旋转控制等。
该VFO部,在Header1和Header3中作为VFO1具有36字节的长度,而在Header2及Header4中作为VFO2具有8字节的长度。也就是说,如上述的那样,由Header1及Header2构成前半扇区头部,作为脊扇区的扇区头部使用,但是在该前半扇区头部中把其最前端部分Header1的VFO部做得长于在该Header1之后照射激光的Header2的VFO部。再有,通过把各扇区中的VFO部做成至少8字节长,通常就可以进行PLL的导入。
这样就把各扇区作为最前端部分的Header1的VFO部及Header3的VFO部做得长于非最前端部分Header2的VFO部及Header4的VFO部,就能够更确实可靠地用VFO部导入PLL。因此,就能够高度可靠地检测出各扇区的扇区头部,并能够正确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
其中,把脊扇区的最前端部分Header1的VFO部做得较长具有下述的效果,即对于上述的发生了扇区头部的偏移时进行切割记录制造出来的光盘,进行信息记录·再生时是特别有效的。
也就是说,在脊扇区的情况下,扇区头部的切割与由该扇区头部表示扇区序号的脊扇区记录部的切割之间,存在着相差1周的时间差。在这里,假如圆盘旋转的1周期与N个扇区的记录信号周期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脊扇区中的扇区头部与用该扇区头部表示扇区序号的脊扇区的记录部之间就会出现偏移,结果会使该扇区头部在出现了偏移的状态下被切割记录下来。在扇区头部和记录部之间一旦发生了这样的偏移,对扇区头部的检测就变得比通常更困难。而且在该扇区头部的偏移之外,进行道跟踪时又发生了偏移等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脊扇区中的扇区头部和用该扇区头部表示扇区序号的脊扇区的记录部的再生信号本质不同的事情。由于这个原因扇区头部的检测也变得比通常困难了。
然而即使在这些场合,由于把脊扇区的最前端部分Header1的VFO部做得较长,所以能够高度可靠地进行PLL的导入,提高扇区头的检测精度,从而可以正确且确实地进行扇区头部的检测。
此外,AM是Address Mark的缩写,是3字节长的同步编码,用来在解调时判断词语边界。PID是Physical ID的缩写,是由1字节长的扇区信息和3字节长的扇区序号构成的。IED是ID Error Detection Code的缩写,是用来检测PID 4字节的误差的编码,具有2字节的长度。PA是PostAmble的缩写,是解调时为确定前字节的状态所必需的编码,具有1字节的长度。
下面对在信息的记录·再生时读取具有上述那样的扇区头结构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压纹部,亦即由凹凸形状的凹坑组成的扇区头部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用于对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用的光盘装置整体构成的框图。
在图7中,作为圆盘状信息存储介质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由电机3驱动以按例如恒定的线速度旋转。该电机3由电机驱动电路4控制。对光盘1的信息记录、再生由光读写头5进行。光读写头5被固定在构成线性电动机6可动部的驱动线圈7上,该驱动线圈7被连接在线性电动机控制电路8上。
在线性电动机控制电路8上连接有速度检测电路9,用该速度检测电路9检测出来的光读写头5的速度信号被传送给线性电动机控制电路8。在线性电动机6的固定部上设置有图中未示出的永久磁铁,通过用线性电动机控制电路8激励上述驱动线圈7,可使光读写头5在光盘1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光读写头5上设置有由图中未示出的由线簧或板簧支撑的物镜10。该物镜10由驱动线圈11驱动,使其可以在聚焦方向(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移动,并由驱动线圈12驱动,使其可以在道跟踪方向(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通过激光控制电路13的驱动控制,可以从半导体激光振荡器9上发射出激光光束。激光控制电路13由调制电路14和激光驱动电路15构成,其动作同步于由PLL电路16提供的记录用时钟信号。调制电路14把由错误纠正电路32提供的记录数据调制成适合于记录的信号,例如调制成8-16调制数据。激光驱动电路15根据来自调制电路14的8-16调制数据,驱动半导体激光振荡器(或氩氖激光振荡器)19。
PLL电路16在记录时,把水晶振荡器发出的基本时钟信号分频成对应于光盘1上的记录位置的频率,由此产生记录用时钟信号,而且在再生时,产生对应于再生的同步码的再生用时钟信号,并检测再生用时钟信号的频率异常。该频率异常的检测是由再生用时钟信号的频率是否在对应于再生数据的光盘1上记录位置的规定频率范围内来进行的。另外,PLL16根据来自CPU30的控制信号和来自数据再生电路18的二进制电路的信号,选择性地输出记录用或者再生用的时钟信号。
从半导体激光振荡器19发出的激光光束经由准直透镜20、半反棱镜21、物镜10照射到光盘1上。从光盘1反射的反射光再经由物镜10、半反棱镜21、聚光透镜22以及柱面透镜23被引导到光检测器24。
光检测器24由4分化的光检测单元24a、24b、24c、24d构成。其中,光检测单元24a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a提供给加法器26a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b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b提供给加法器26b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c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c提供给加法器26a的另一端。光检测单元24d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d提供给加法器26b的另一端。
此外,光检测单元24a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a提供给加法器26c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b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b提供给加法器26d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c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c提供给加法器26d的另一端。光检测单元24d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d提供给加法器26c的另一端。
加法器26a的输出信号提供给差动放大器OP2的反转输入端,加法器26b的输出信号提供给该差动放大器OP2的非反转输入端。差动放大器OP2输出对应于加法器26a、26b两输出信号之差的有关焦点的信号。该输出被提供给聚焦控制电路27。聚焦控制电路27的输出信号再提供给聚焦驱动线圈12。由此可以实现激光光束总是能正好聚焦在光盘1上的控制。
加法器26c的输出信号提供给差动放大器OP1的反转输入端,加法器26d的输出信号提供给该差动放大器OP1的非反转输入端。差动放大器OP1输出对应于加法器26c、26d两输出信号之差的光道差信号。该输出被提供给道跟踪控制电路28。道跟踪控制电路28根据来自差动放大器OP1的光道差信号作成光道驱动信号。
由道跟踪控制电路28输出的光道驱动信号被提供给道跟踪方向驱动线圈11。另外,在道跟踪控制电路28使用的光道差信号还被提供给线性电动机控制电路8。
通过进行上述聚焦控制以及道跟踪控制,光检测器24的各个光检测单元24a、…、24d的输出信号的和信号,亦即作为加法器26c、26d的两输出信号相加结果的加法器26e的输出信号,反映着来自对应所记录信息在光盘1的光道上形成的凹坑等的反射率的变化。该信号被提供给数据再生电路18。数据再生电路18根据来自PLL电路16的再生用时钟信号再生出所记录的数据。
此外,数据再生电路18根据加法器26e的输出信号和来自PLL电路16的再生用时钟信号检测预置格式数据内的扇区标识,还根据由PLL电路16提供的二进制信号及再生用时钟信号,由该二进制信号再生出作为地址信息的光道序号和扇区序号。该数据再生电路18还由控制器电路50提供扇区头区域HD1~HD4的检测信号。例如,图2中在脊光道T(n-1)4上有光点Lp时,把检测到的扇区头HF1、HF2的信号提供给数据再生电路18,在凹槽光道Tn4上有光点Lp时,把检测到的扇区头HF1、HF4的信号提供给数据再生电路18。
数据再生电路18的再生数据通过总线29被提供给错误纠正电路32。错误纠正电路32或利用再生数据内的错误纠正码(ECC)纠正错误,或将错误纠正码(ECC)附加到由接口电路35提供的记录数据上并输出给存储器2。
由该错误纠正电路32进行错误纠正的再生数据通过总线29以及接口电路35提供给作为外部装置的记录介质控制装置36。由记录介质控制装置36发出的记录数据又通过接口电路35以及总线29提供给错误纠正电路32。
在利用上述道跟踪控制电路28移动物镜10时,是由线性电动机控制电路8移动线性电动机6,即移动光读写头5来使物镜10位于光读写头5内的中心位置附近的。
D/A变换器31用于在聚焦控制电路27、道跟踪控制电路28、线性电动机控制电路8和控制光盘装置整体的CPU30之间进行信息授受。
电机控制电路4、线性电动机控制电路8、激光控制电路15、PLL电路16、数据再生电路18、聚焦控制电路27、道跟踪控制电路28、错误纠正电路32等通过总线29由CPU30进行控制。CPU30按照保存在存储器2中的程序实行规定的动作。
在这里参照图4A、图4B,对由上述结构形成的光盘装置对利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1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时,读取在该光盘1上预置格式化的扇区头部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4A中,在作为目标应该读取的扇区头部是第1扇区的扇区头部,例如是由扇区序号#(m)表示的凹槽扇区的扇区头部HF2时,先于该扇区头部HF2的读取,进行对由扇区序号#(m-1)表示的脊扇区的记录部T(n-1)4的激光光束照射。照射该记录部T(n-1)4的激光光点追随该记录部T(n-1)4的光道中心。该激光光点的追随由参照图7所说明的光盘装置中的道跟踪控制来进行。
在由扇区序号#(m-1)表示的脊扇区的记录部T(n-1)4上追随该光道中心并进行照射的激光光束,随后相继照射光盘1上所记录着的扇区头部HF1及HF2。
如上述的那样,该扇区头部HF1及HF2由整体为128字节长度的数据组成。这里,如果假定光盘1上1个字节的长度约为3μm,则该扇区头部HF1及HF2长度为约400μm。此外,如果假定在光盘上以约6m/s的线速度进行激光照射,则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时间上激光光点Lp用约67μs的时间通过扇区头部HF1及HF2。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即使如图4A、4B所示的那样扇区头部呈锯齿状变化,道跟踪控制系统的带域也不能追随上足够小的光点Lp。因此,可以认为光点Lp是追随假想的光道中心。该假想的光道中心虽然不同于扇区头部HF1及HF2各自的正规的光道中心,但却能充分地读取于扇区头部HF1及HF2上预置格式化的地址信息等数据。在进行了该扇区头部HF1及HF2的读取后,由光读写头照射出的激光光束在通过镜面部之后,在由扇区序号#(m)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上追随并照射该光道中心。
此时,接着扇区头部HF1及HF2,激光光束所照射的扇区的记录部是凹槽扇区的记录部Tn1。如上述的那样,凹槽扇区中使用的扇区头部是由Header3及Header4组成的后半扇区头部,先前读取的扇区头部HF1及HF2中,扇区头部HF2是后半扇区头部。因此,作为记录部Tn1的扇区头部使用后半扇区头部HF2,利用该后半扇区头部HF2可以显示记录部Tn1的地址信息。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盘形成有呈锯齿形配置的扇区头部。这种锯齿形扇区头部以及该扇区头部周围的结构的示意图已示出在图8中。而且在该图8中,上方表示的是与光盘上的内圆周侧相对应的方向,下方表示的是与光盘上的外圆周侧相对应的方向。因此图中的上下方向与光盘上的半径方向相当。
在图8中以举例方式示出了扇区地址从30000h至30133h的扇区的情况。在这里,附加在数字后面的字母h为hexadecimal的缩写,即表示为16进制的数。而且在图8中,由这一16进制的数表示的部分为记录部,由未附加有字母h的数字表示的部分为扇区头部。
此外在各个扇区的记录部中,扇区由扇区地址30000h、3000111、3001011、3002211、3002311…表示的场合表示是凹槽。对于扇区由扇区地址30011h、300012h、30021h、30033h、30034h…表示的场合表示是脊。
这时用某个数字表示的扇区头部和与表示这一扇区头部的数字相同但附加有字母h的数字的记录部相配对,形成为同一扇区。在图中,如果用30000表示的扇区头部被记为(30000h)扇区头部,用30000h表示的凹槽扇区的记录部被记为(30000h)凹槽扇区·记录部,侧例如,(30000h)扇区头部与(30000h)凹槽扇区·记录部相配对,并形成为同一扇区。在这种场合,在(30000h)扇区头部通过预置格式化方式记录有扇区地址30000h的扇区信息,用户可以将由这一扇区地址30000h表示的信息记录在(30000h)凹槽扇区·记录部处。
在图8中示意性的示出了与参考图4A、图4B所说明的本发明的扇区头部结构相同的结构。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形成有扇区头部的光盘与通过图4A、图4B所说明的相类似,当沿着螺旋状光道搜索前进时,不通过道跳跃,便可以使在光道上的道跟踪位置脊、凹槽、脊、凹槽地逐周进行相互间的切换。
在图8所示的实例中,每一光道的扇区数为17(当用16进制的数表示时为11h),即光道绕1周时,与外周侧相邻接的光道的扇区地址就增加17。如果举例来说就是,与扇区地址为30000h的扇区外周侧相邻接的扇区,其扇区地址为30011h。
在图8中,由扇区地址300011、3001111、3002211、3003311…表示的扇区,为道跟踪极性的切换处的扇区,即为上述的第1扇区。由扇区地址30010h、30021h、30023h、30034h…表示的扇区,以及由扇区地址30001h、30012h、30023F1、30034h…表示的扇区,为除第1扇区之外的扇区。
如果采用如上所述的、凹槽和脊逐周交替切换的方式,在道跟踪过程中需要按凹槽和脊进行极性切换,所以道跟踪极性切换处的扇区配置有与其它扇区不同的扇区头部。
在这里,例如通过预置格式化在相对于(30000h)凹槽扇区·记录部的前半扇区头部处预先记录有地址序号30011h,在后半扇区头部处预先记录有地址序号30000h。由于凹槽扇区·记录部为凹槽,记录在后半扇区头部的地址序号30000h为扇区地址。
另一方面,例如通过预置格式化在相对于(30011h)凹槽扇区·记录部的前半扇区头部处预先记录有地址序号30011h,在后半扇区头部处预先记录有地址序号30022h。由于凹槽扇区·记录部为脊,记录在前半扇区头部的地址序号30011h为扇区地址。
这种锯齿形扇区头的位置关系,如果以凹槽扇区为例进行说明,则为前半扇区头部向外侧偏摆、后半扇区头部向内侧偏摆的位置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相对于凹槽扇区的光道位置,前半扇区头部设置得满足向光盘外周侧仅偏移半光道间距的位置关系,后半扇区头部设置得满足向光盘内周侧仅偏移半光道间距的位置关系。与此相对照,在脊扇区的场合,与凹槽扇区时的位置关系反转,即满足前半扇区头部向内侧偏摆,后半扇区头部向外侧偏摆的关系。
采用凹槽和脊逐周交替切换的方式,必须要在跟踪的过程中,按凹槽和脊实施极性的切换。这一极性切换的定时可根据扇区头部的信息读取实施。即可以读取扇区头部,根据这一读取所获得的信息,在开始跟踪这一扇区头部后的后续记录部之前,识别这一记录部是脊还是凹槽,并进行预定的极性切换。
如果根据由扇区头部获得的信息,判别后续的记录部为脊,则将跟踪极性确定为脊,并进行记录部的跟踪。如果根据由扇区头部获得的信息,判别后续的记录部为凹槽,则将跟踪极性确定为凹槽,并进行记录部的跟踪。
跟踪极性的切换可如图4A所示,在激光照射至光盘上的位置为镜面部(Mirror field)时实施。即使在要确定是这一镜面部的位置的场合,也可以如上所述利用由扇区头部获得的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可以由构成扇区头部的Header1、Header2、Header3、Header4中的任何一个正确地读取出信息,就可以通过由这一读取出的位置反算出镜面部位置的方式,确定出这一镜面部的位置。
例如,在Header1的读取处于正常状态的场合,可由Header1的读取结束时开始对比特数进行计数。如图6A、6B所示,在这里的扇区头部的扇区格式是预先确定的,所以从Header1的读出结束位置起还剩几比特就是镜面部也是预先确定的。因此当由Header1的读取结束时计数至预先确定的比特数时,可判断激光照射在镜面部处,并在这里实施跟踪极性的切换。在该镜面部将跟踪极性切换为预定的极性之后,便可以对脊或凹槽的记录部进行跟踪。
在进行如上所述的脊/凹槽极性切换的过程中,为检测这一切换定时,可以利用上述的内侧偏摆和外侧偏摆关系。下面对利用这一内侧偏摆和外侧偏摆关系进行脊/凹槽极性切换定时的检测用的结构进行说明。
可以利用如图7所示的光检测器24实施这一脊/凹槽极性切换的定时检测。光检测器24由4分化的光检测单元24a、24b、24c、24d构成。正如已经说明过的那样,光检测单元24a的输出信号和光检测单元24b的输出信号由加法器26c实施叠加,光检测单元24c的输出信号和光检测单元24d的输出信号由加法器26d实施叠加。
加法器26c的输出信号提供给差动放大器OP1的反转输入端,而加法器26d的输出信号提供给该差动放大器OP1的非反转输入端。差动放大器OP1输出对应于加法器26c、26d两输出信号之差的光道差信号,并将该输出提供给道跟踪控制电路28,由此道跟踪控制电路28可根据来自差动放大器OP1的光道差信号生成光道驱动信号。
可以通过将由这一道跟踪控制电路28输出的光道驱动信号提供给道跟踪方向驱动线圈11的方式,并通过将道跟踪控制电路28中使用的光道差信号提供给线性电动机控制电路8的方式,实施道跟踪控制。
在这里,如果考虑光检测器24被分成两组,即由光检测单元24a和光检测单元24b构成的第1光检测单元对,由光检测单元24c和光检测单元24d构成的第2光检测单元对,则这两组单元对是对应于沿着光盘的记录光道的方向分割的。
为了说明,假定在分成两组的光检测单元中与记录光道外周侧相对应地设置有第1光检测单元对,并将该第1光检测单元对给出的输出信号取为A。而且在分成两组的光检测单元中与记录光道内周侧相对应地设置有第2光检测单元对,并将该第2光检测单元对给出的输出信号取为B。
这样,在用光束跟踪照射光道的场合,当光束通过向外周侧偏摆的扇区头部部分时,信号A的输出将增大,信号B的输出将减少。当光束通过向内周侧偏摆的扇区头部部分时,信号B的输出将增大,信号A的输出将减少。
于是,在产生有作为两个信号差的(A-B)信号时,在向外周侧偏摆的扇区头部部分处有(A-B)>0,在向内周侧偏摆的扇区头部部分处有(A-B)<0,在除此之外的部分处有(A-B)=0。为简单起见,将(A-B)>0的状态表示为“+”,将(A-B)<0的状态表示为“-”,将(A-B)=0的状态表示为“0”。
通过利用由这种光检测器24输出的(A-B)信号,则当光束通过前述的凹槽扇区时,先于光束照射到这一凹槽扇区的记录部处,(A-B)信号输出表示出由“+”变到“-”。另一方面,当光束通过脊扇区时,先于光束照射到这一脊扇区的记录部处,(A-B)信号输出表示出由“-”变到“+”。因此可以通过差动放大器0P1由跟踪控制回路监测这一(A-B)信号输出的极性变化,并通过CPU30的处理实施脊/凹槽的检测,进而可以检测出脊/凹槽极性切换的定时。
也就是,在上述的(A-B)信号输出由“+”变到“-”的场合,检测出接着由光束照射的记录部为凹槽扇区的记录部。在这时的凹槽扇区为第1扇区中的凹槽扇区的场合,为实现正常的跟踪控制而进行将跟踪极性由脊切换至凹槽的控制。
类似地,在上述的(A-B)信号输出由“-”变到“+”的场合,检测出接着由光束照射的记录部为脊扇区的记录部。在这时的脊扇区为第1扇区中的脊扇区的场合,为实现正常的跟踪控制而进行将跟踪极性由凹槽切换至脊的控制。
因此通过利用(A-B)信号输出的极性变化,便可以实施对脊/凹槽极性切换的定时的检测。
下面说明利用通过预置格式化方式记录在该光盘上的扇区头内部的记录信息,即扇区头内部的扇区类型、位,进行对该脊/凹槽极性切换的定时检测的方法。
在进行这一说明之前,先对如图8所示的扇区头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的具有锯齿形扇区头部的光盘,可以采用参考图1所述的前述扇区地址附加方法,按只需一次由内圆周至外圆周的移动的连续记录的方式,进行具有单螺旋构造的光盘的切割,这些在前面均已经说明过。进行这种切割时的记录信号,可以用如图5所述的原盘记录装置中的格式化电路49按下述的顺序送出,并通过由E.O调制器44a,44b构成的光束调制系统44实施控制,根据前述的扇区地址附加方式进行切割。
这一记录信号的发送顺序可以为,“(30011h)扇区头部-(30000h)扇区头部-(30000h)凹槽扇区·记录部-…-(30021h)扇区头部-(30010h)扇区头部-(30010h)凹槽扇区·记录部-每1周的空白-(30033h)扇区头部-(30022h)扇区头部-(30022h)凹槽扇区·记录部…下面略去”。
这里参考图6,说明(30011h)扇区头部中的具体内容。它为在Header1的PID1部(4字节)中的低位三个字节中记录有30011h,而且在Header2的PID2部(4字节)中的低位三个字节中记录有30011h的凹凸扇区头。(30000h)扇区头部中的具体内容为在Header3的PID3部(4字节)中的低位三个字节中记录有30000h,而且在Header4的PID4部(4字节)中的低位三个字节中记录有30000h的凹凸扇区头。
利用如上所述的扇区地址的附加方式,可以制作出单螺旋方式的的脊凹槽记录光盘。这种光盘的扇区地址是连续的,所以在连续记录再生的过程中,一次也不需要进行道跳跃和寻址,就可以进行全面的处理。
然而如上所述,在单螺旋方式的脊凹槽记录光盘中,为了实现正确的道跟踪控制动作,必须每1周切换跟踪极性。即在图8中的(30010h)凹槽扇区·记录部道跟踪极性为凹槽,但是接着由光束照射的部分,必须按照在(30011h)扇区头部为凹槽,在(30011h)脊扇区·记录部为脊极性的方式进行道跟踪。
这种跟踪极性的切换可以采用利用前述的(A-B)信号的极性实施切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利用如下所述的扇区头部的扇区类型、位实施切换的方式。
在图6B中示出了表示扇区头内部的PID部的内容,即在Header1内设置有PID1部,在Header2内设置有PID2部,在Header3内设置有PID3部,在Header4内设置有PID4部。各个PID部由32位(4字节)的信息构成。各个位由b31~b0表示,且b31为最高位的位(MSB),b0为最低位的位(LSB)。
在构成这种PID部的位b31~b0中,b31~b24的8位(1字节)为记录扇区信息,即记录有关扇区的信息的部分。b23~b0的24位(3字节)为记录扇区序号,即记录有关扇区地址信息的部分。
下面对扇区信息的内容进行说明。b31和b30为预留的(Reserved)、暂时记录有诸如00b等等的、为将来记录某种信息作准备用的部分。其中所述的00b中的位于数字00后面的字母b,为binary的略写,表示是2进制的数。b29和b28用于表示物理ID序号,在PID1部记录为00b,在PID2部记录为01b,在PID3部记录为10b,在PID4部记录为11b。
b27~b25为表示扇区类型用的部分,对于读取专用的扇区为000b,对于可写入的第1扇区为100b,对于可写入的脊扇区为101b,对于脊扇区的前一个可写入的扇区为110b,对于其后的扇区为111b。而且001b~011b为预留用的部分。
在这里的读取专用扇区表示实际上作为导入区域部分等等的、用凹凸成型方式构成数据部的场合中的扇区。而且第1扇区为如前所述的由凹槽至脊、或由脊至凹槽等等的道跟踪极性切换的扇区。另外,最后扇区表示第1扇区之前的扇区。
用图8的例子进行说明就是,由扇区地址30000h、30011h、30022h、30033h、…表示的扇区为可写入的凹槽扇区。由扇区地址30010h、30021h、30032h、30043h、…表示的扇区为可写入的最后扇区。而且由扇区地址3000Fh、30020h、30031h、30042h、…表示的扇区,为位于最后扇区之前一个的、可写入的扇区。
可以从这种表示扇区类型的部分的扇区类型、位中,生成需要切换道跟踪极性的可改写的第1扇区的定时。也就是,可以通过读取扇区头内部的PID部判别扇区类型,并根据所判别出的扇区类型切换道跟踪极性。即使在不能检测出该第1扇区的场合,还可以由位于这一扇区的前一个的最后扇区,或是由这一最后扇区再前一个的可写入的扇区生成定时,进而切换道跟踪极性。
在伴随这种跟踪极性切换用的定时检测的第1扇区检测的过程中,还可以如图6B所示进行附加在2字节的IED部的错误检测。因此可以进行具有高可靠性的、可改写的第1扇区的检测,并且可以在单螺旋型光盘中实施稳定的跟踪极性切换。
可以将由PID1部和PID2部构成的PID部作为前半PID部,将由PID3部和PID4部构成的PID部作为后半PID部,而且通过比较记录在前半PID部的扇区地址和记录在后半PID部的扇区地址,也可以实施跟踪极性的切换。
如果举例来说就是,对于(30000h)凹槽扇区·记录部,前半扇区头部为(30011h)扇区头部,后半扇区头部为(30000h)扇区头部。在这里,在作为前半扇区头部的(30011h)扇区头部设置有记录了扇区地址30011h的前半PID部。在作为后半扇区头部的(30000h)扇区头部设置有记录了扇区地址30000h的后半PID部。
记录在该前半PID部的扇区地址30011h为比记录在后半PID部的扇区地址30000h大的值。这一关系在具有如图8所示的结构的全部凹槽扇区中成立。因此通过利用光束照射扇区头部,可读取出前半PID部处的扇区地址和后半PID部处的扇区地址,并可以对这些扇区地址值进行比较,在前半PID部的扇区地址比较大的场合,可以判断接着由光束照射的记录部为凹槽扇区的记录部,从而可以用它来进行跟踪极性的切换。
脊扇区的场合与此相类似。例如,对于(30011h)脊扇区·记录部,前半扇区头部为(30011h)扇区头部,后半扇区头部为(30022h)扇区头部。在这里,在作为前半扇区头部的(30011h)扇区头部设置有记录了扇区地址30011h的前半PID部。在作为后半扇区头部的(30022h)扇区头部设置有记录了扇区地址30022h用的后半PID部。
记录在这一前半PID部的扇区地址30011h为比记录在后半PID部处的扇区地址30022h小的值。这一关系在具有如图8所示的结构的全部脊扇区中成立。因此通过利用光束照射扇区头部,可读取出前半PID部处的扇区地址和后半PID部处的扇区地址,并可以对这些扇区地址值进行比较,对于前半PID部处的扇区地址为比较小的场合,可以判断接着由光束照射的记录部为脊扇区的记录部,从而可以用它来进行跟踪极性的切换。
下面对没能顺利进行上述的跟踪极性切换的场合,或有意不进行跟踪极性切换,或对光道实施自动光道保持的场合进行说明。
例如,在从如图8所示的脊扇区中的(30021h)脊扇区·记录部至凹槽扇区中的(30022h)凹槽扇区·记录部用光束进行扫描的场合,通常如前所述,在(30021h)脊扇区·记录部,脊光道的道中心被光束的光点扫描。在由(30033h)扇区头部和(30022h)扇区头部构成的锯齿形扇区头部,光束沿着这两个扇区头部之间的中心线实施扫描。而且在(30022h)凹槽扇区·记录部,是将跟踪极性由脊切换至凹槽之后,由光束的光点对凹槽光道的道中心实施扫描的。
这时在光点通过了上述的锯齿形扇区头部后,在跟踪极性未由脊切换至凹槽的场合,则道跟踪控制的结果使光束的光点在(30011h)脊扇区·记录部中,或在(30033h)脊扇区·记录部中实施扫描,结果从正常的道跟踪状态中脱出。在这种场合,由于此时的光盘偏心状态、光道偏移状态等诸多因素,使得不可能对光点被控制得跟踪何处实施预测。
于是在使光束光点跟踪光道的过程中,在不对记录再生特性产生障碍的前提下预先有意设置光道偏移。即在由内周侧至外周侧用光束的光点跟踪呈螺旋状的脊光道和凹槽光道时,使光束的光点在相对于脊光道和凹槽光道的道中心位置稍微偏向光盘的内周侧的位置实施扫描。
如果预先这样做了,如上述的那样在未进行跟踪极性切换的场合,道跟踪被控制得从(30021h)脊扇区·记录部通过锯齿形扇区头部,至(30011h)脊扇区·记录部。在进行这一控制之后,再从(30011h)脊扇区·记录部起用光束进行光道1周的脊光道跟踪,随后道跟踪被返回至(30021h)脊扇区·记录部。
因此通过在不对记录再生特性造成妨碍的前提下有意使道偏置向光盘内周侧稍微偏移,便可以按照由扇区地址为30011h、30012h、…30020h、30021h、30011h、…的扇区顺序,使光束光点在被保持在同一光道中的状态实施扫描,所以在不进行跟踪极性切换的场合,或是未能顺利进行跟踪极性切换的场合,也可以防止从正常的跟踪控制状态较大地脱开。
而且在图8中,在比具有上述的锯齿形构造的可改写的数据区域靠光盘内周侧处,显示有凹凸数据区域。该凹凸数据区域为读取专用的数据区域,其数据记录不用基于可改写的锯齿形扇区头结构的扇区格式化,而是用在读取专用的光盘中的扇区格式化方式进行的。这种凹凸数据区域用凹凸状的凹坑构成的凹凸记录上数据。而且在凹凸数据区域和可改写的数据区域之间,设置由镜面(镜子)构成的联结区域。
在这样的凹凸数据区域中记录有诸如基准信号、物理格式化信息、光盘制造信息、光盘提供者信息等等各种信息,作为由以往就使用的读取专用的驱动器可读取信息的导入区域使用。这样用以往的读取专用驱动器,即使不能读取用基于上述的锯齿形扇区头的扇区格式化记录的信息,也可以方便地进行盘的识别。
而且,在基于具有上述的锯齿形扇区头部的脊凹槽记录的光盘中,最好兼用所谓的区段CLV方式或区段CAV方式。
也就是,通过采用具有锯齿形扇区头部的单螺旋构造,如上所述,在脊和凹槽处记录信息可以增大记录容量,并且可以在短的时间里对整个光盘进行访问。另一方面,采用区段CLV方式或区段CAV方式,由于可以简化对主轴电动机的转数控制,所以适合于进行高速访问。因此将该区段CLV方式或区段CAV方式,与具有上述的锯齿形扇区头部的单螺旋构造组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存取速度。
如图9所示,在区段CLV方式中,在光盘1的盘面上分割出若干个环形区域Z0、Z1、…、Z23。在分割出的各个环形区域内,通过具有上述的锯齿形扇区头部的单螺旋构造的扇区格式化方式记录有信息。对于每一分割后的环形区域均切换其光盘转数,以把盘面上的线速度控制得大体一定。在各个区段中,通过把光盘的转数控制得大体一定的比较简易的转数变动控制,由于可以按大体一定的线速度实施各个区段内的信息读取,故可以高速度地进行存取。
但是,在跨区段实施记录和再生的场合,需要改变主轴电动机3的转数。比如在某一区段内,假如记录面存在因缺陷而不能进行再生的扇区,在同一区段内没有将应该记录在该扇区中的信息代理记录下来的备用区域(即交换区域)时,就必须进行跨区段的记录和再生,因此必须变更主轴电动机3的转数。
电动机转数的变更,到达转数稳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结果使数据存取的时间变长。为消除服这一问题在各个区段内设置备用区域。例如,在上述的分割为24个的区段,即区段Z0、Z1、…、Z23中分别设置有位于各个区段外周侧处的备用区域S0、S1、…、S23。
图10示出了各个区段Z0、Z1、…、Z23中的扇区数、起始扇区序号、内周侧缓冲区域扇区序号、数据区域序号、数据块数、备用扇区序号、备用扇区数、外周侧缓冲区域扇区序号、结束扇区序号、凹槽内的起始扇区的逻辑块地址(LBA)、以及凹槽内的起始扇区的数据帧数等等的各元素的一个实例。
在图10中,扇区数表示的是光道每1周的扇区数,当区段向外侧移动一个时则增加1。起始扇区序号为各个区段中最前面的扇区的扇区序号,即用16进制的数表示的扇区地址。内周侧缓冲区域扇区序号表示的是设置在各个区段内周侧的缓冲区域的扇区序号。另外,缓冲区域为设置在区段与区段分界处的区域,不用于数据记录。数据区域序号表示的是用户可进行数据记录的区域的扇区序号。在计算光盘容量时,是对这些区域的数据量进行叠加的。数据块数以10进制的数表示在上述用户可进行数据记录的区域内,有多少个ECC组(16物理扇区)。
备用扇区序号为用16进制的数表示的、位于各个区段的备用区域内的备用扇区的扇区序号。从图10可知,扇区序号大的扇区设置在更靠近光盘外周侧的位置,所以上述的备用区域设置在各个区段的外周侧处的位置。备用扇区数为用10进制的数表示的备用区域中的扇区数。
外周侧缓冲区域扇区序号为表示设置在各个区段外周侧处的缓冲区域的扇区序号。结束扇区序号为用16进制的数表示的该区段最后一个扇区的序号。起始扇区LBA为用10进制的数表示的逻辑组地址(即附加在除了缓冲、备用区域之外的扇区上的连续序号)的起始序号。起始扇区的数据区域序号为用16进制的数表示的,在LBA起始扇区序号上附加有16进制数31000h的偏置,即附加上10进制的数200704的序号。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在每个区段均设置有备用区域,所以可以不改变光盘转数而实现交替处理,从而可以谋求缩短数据存取时间。而且在如图10所示的各个元素的最佳实施例中,各个区段由1888光道构成。在这种场合,在进行交替处理时不需改变光盘转数,仅需要最大为1888光道的寻址。
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光盘装置,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所以可以实现利用脊/凹槽记录的大容量的信息记录,并可以进行基于对该脊和凹槽实施可靠的道跟踪控制的高精度的数据记录及再生。

Claims (6)

1.一种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沿着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30011h,30033h),各脊扇区包括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具有脊形状的区域的第1记录部(30011h)、和设置在第1记录部之前的、用于表示与将要记录在第1记录部或将要由第1记录部再生出的信息的地址有关的信息的前半扇区头部(30011);以及
多个沿着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30000h,30022h),各凹槽扇区包括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具有凹槽形状的区域的第2记录部(30000h)、和设置在第2记录部之前的、用于表示与将要记录在第2记录部或将要由第2记录部再生出的信息的地址有关的信息的后半扇区头部(30000),
后半扇区头部和前半扇区头部成对被配置成交错状,
多个沿着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依次配置在多个沿着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之后,而且多个沿着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依次配置在多个沿着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之后,从而在脊扇区和凹槽扇区之间按每一螺旋状光道交替地且连续地实施相互切换,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凹槽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多个沿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中的脊扇区的前半扇区头部,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一扇区为直接位于切换跟踪极性的扇区之前的扇区的位置信息,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脊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多个沿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中的凹槽扇区的后半扇区头部,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所述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凹槽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多个沿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中的脊扇区的前半扇区头部(30011),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该一脊扇区为直接位于所述凹槽扇区之前的脊扇区的第1位置信息(PID),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脊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多个沿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中的凹槽扇区的后半扇区头部(30000),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这一凹槽扇区为直接位于该脊扇区之前的凹槽扇区的第2位置信息(PI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凹槽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多个沿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中的第1脊扇区的前半扇区头部(30011),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该第1脊扇区为直接位于该凹槽扇区之前的脊扇区的第1位置信息(PID),
在位于多个沿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中的、直接位于第1脊扇区之前的第2脊扇区的前半扇区头部(30021),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该第2脊扇区为直接位于第1脊扇区之前的脊扇区的第2位置信息(PID),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脊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多个沿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中的第1凹槽扇区的后半扇区头部(30000),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该第1凹槽扇区为直接位于该脊扇区之前的凹槽扇区的第3位置信息(PID),
在位于多个沿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中的、直接位于第1凹槽扇区之前的第2凹槽扇区的后半扇区头部(30010),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该第2凹槽扇区为直接位于第1凹槽扇区之前的凹槽扇区的第4位置信息(PID)。
4.一种光盘装置,用光束沿着光盘(1)的螺旋状光道照射光盘,根据光学性能的变化而进行信息记录/再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照射装置(19),用于将光束照射至光盘(1);
光检测装置(24),用于检测由光照射装置发出的光束被光盘(1)反射后的反射光中的光学性能变化;以及
位置控制装置(8,28),用于控制光束照射的位置,以根据光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反射光中的光学性能变化,沿着螺旋状光道将光束照射至所需要的位置,
该光盘具有:
多个沿着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30011h),各脊扇区包括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具有脊形状的区域的、配置在第1螺旋状光道上的第1记录部(30011h,30012h)、和设置在第1记录部之前的、用于表示与将要记录在第1记录部或将要由第1记录部再生出的数据的地址有关的信息的前半扇区头部(30011);以及
多个沿着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30000h),各凹槽扇区包括作为进行信息记录及再生的具有凹槽形状的区域的、配置在第2螺旋状光道上的第2记录部(30000h,30001h)、和设置在第2记录部之前的、用于表示与将要记录在第2记录部或将要由第2记录部再生出的数据的地址有关的信息的后半扇区头部(30000),
后半扇区头部(30000)和前半扇区头部(30011)成对地配置成交错状,以便分别用光束跟踪成对的后半扇区头部(30000)和前半扇区头部(30011),从而能够检测脊扇区和凹槽扇区之间的切换,
多个沿着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依次配置在沿着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之后,而且多个沿着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依次配置在多个沿着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之后,从而在脊扇区和凹槽扇区之间按每一螺旋状光道交替地且连续地实施相互切换,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凹槽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多个沿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中的脊扇区的前半扇区头部(30011),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一扇区为直接位于切换跟踪极性的扇区之前的扇区的位置信息(PID),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脊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多个沿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中的该凹槽扇区的后半扇区头部(30000),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所述位置信息,
光盘的前半扇区头部和后半扇区头部的所述位置信息被再生以给出在脊扇区和凹槽扇区之间实施切换用的判断,从而可以在用于用光束照射脊扇区的位置控制与用于用光束照射凹槽扇区的位置控制之间实施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凹槽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沿着多个沿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中的第1脊扇区的前半扇区头部(30011),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该第1脊扇区为直接位于该凹槽扇区之前的脊扇区的第1位置信息(PID),
在位于多个沿第1螺旋状光道设置的脊扇区中的、直接位于第1脊扇区之前的第2脊扇区的前半扇区头部(30021),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该第2脊扇区为直接位于第1脊扇区之前的脊扇区的第2位置信息(PID),
在配置在用于切换至脊扇区的位置处的、位于多个沿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中的第1凹槽扇区的后半扇区头部(30000),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该第1凹槽扇区为直接位于该脊扇区之前的凹槽扇区的第3位置信息(PID),
在位于多个沿第2螺旋状光道设置的凹槽扇区中的、直接位于第1凹槽扇区之前的第2凹槽扇区的后半扇区头部(30010),与地址信息一起记录着表示该第2凹槽扇区为直接位于第1凹槽扇区之前的凹槽扇区的第4位置信息(PID),
前半扇区头部的第1和第2位置信息和后半扇区头部的第3和第4位置信息被再生以给出在脊扇区和凹槽扇区之间实施切换用的判断,从而可以在用于用光束照射脊扇区的位置控制与用于用光束照射凹槽扇区的位置控制之间实施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其特征在于:
前半扇区头部和后半扇区头部具有互不相同的值,以便检测下一个扇区为脊扇区还是凹槽扇区。
CNB981093280A 1997-05-27 1998-05-27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使用该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1478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136298A JP3080902B2 (ja) 1997-05-27 1997-05-27 記録再生用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136298/1997 1997-05-27
JP136298/97 1997-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2420A CN1212420A (zh) 1999-03-31
CN1147841C true CN1147841C (zh) 2004-04-28

Family

ID=15171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093280A Expired - Lifetime CN1147841C (zh) 1997-05-27 1998-05-27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使用该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172961B1 (zh)
EP (1) EP0881632B1 (zh)
JP (1) JP3080902B2 (zh)
KR (1) KR100279113B1 (zh)
CN (1) CN1147841C (zh)
DE (1) DE69834767T2 (zh)
TW (1) TW4367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00998B1 (ko) 1998-04-17 2001-09-06 윤종용 랜드/그루브 절환 신호 발생방법 및 장치
TR200000886T1 (tr) * 1998-08-04 2000-11-2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k disk ve optik diskin taranması için aygıt
KR100636091B1 (ko) * 1999-04-21 2006-10-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기록 매체와 그 기록 방법
KR100657239B1 (ko) * 1999-05-12 2006-12-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기록 매체와 그 구동 장치 및 방법
EP1176586B1 (en) * 2000-07-26 2005-09-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with index header
JP2002352475A (ja) * 2001-03-22 2002-12-06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情報記録担体
US20030133393A1 (en) * 2002-01-15 2003-07-17 Katsuhiko Shinohara Recording and reading method of an optical disk
US20040170116A1 (en) * 2003-01-08 2004-09-02 E3 Works International Inc. Optical disc incorporating a relief pattern
KR101103092B1 (ko) 2004-10-19 2012-01-04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광학식 기록 매체의 기록 재생 방법, 광학식 기록 매체 및그 기록 재생 장치
US7613087B2 (en) * 2005-10-25 2009-11-03 Mediatek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ccurately converting groove/land polarity upon groove/land track change on optical medium
JP4690871B2 (ja) * 2005-11-30 2011-06-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その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制御方法
US7903508B2 (en) * 2006-01-26 2011-03-08 Mediatek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groove/land switching points of an optical disc utilizing a motor rotating signal and original switching points
US7961577B2 (en) * 2006-03-10 2011-06-14 Mediatek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 output signal indicating a specific area on an optical disc utilizing an adjustable specific time
US20120160818A1 (en) * 2010-06-14 2012-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ser machining apparatus and laser machining method
WO2015177955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9473A (ja) * 1992-09-10 1994-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磁気記録媒体
US5508995A (en) * 1993-07-15 1996-04-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capable of recording information on both groove and land tracks
US5872767A (en) * 1995-02-17 1999-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and an optical disk recording/reproduction device having address blocks located on boundary lines between adjoining tracks
US5896365A (en) * 1995-04-28 1999-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apable of recording in lands and grooves without a track-jumping ope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using, and master disk exposure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3707835B2 (ja) * 1995-08-10 2005-10-19 株式会社東芝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063596B2 (ja) * 1995-11-24 2000-07-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
JP3063598B2 (ja) * 1995-12-01 2000-07-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850060B2 (ja) * 1996-02-13 2006-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063613B2 (ja) * 1996-03-25 2000-07-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媒体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1011760A (ja) * 1996-06-24 1998-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ディスクおよび光ディスクトラッキング方法
TW357345B (en) * 1996-06-26 1999-05-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CD having re-write area and ROM area
JP3103505B2 (ja) * 1996-06-26 2000-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H10275335A (ja) * 1997-04-01 1998-10-13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再生用光ディスク及び情報記録再生用光ディスクの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81632A3 (en) 1999-02-03
JP3080902B2 (ja) 2000-08-28
EP0881632B1 (en) 2006-06-07
EP0881632A2 (en) 1998-12-02
DE69834767D1 (de) 2006-07-20
JPH10334471A (ja) 1998-12-18
TW436779B (en) 2001-05-28
US6172961B1 (en) 2001-01-09
DE69834767T2 (de) 2007-05-16
CN1212420A (zh) 1999-03-31
KR19980087395A (ko) 1998-12-05
KR100279113B1 (ko) 2001-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926C (zh) 信息再生设备
CN1246837C (zh) 光盘制作方法、信息记录/再现方法以及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147841C (zh)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使用该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N1271611C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291406C (zh) 一种光盘驱动器
CN1145936C (zh) 表示磁道摆动信息的信息记录媒体及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CN1062368C (zh) 光盘及光盘记录/再生装置
CN1145939C (zh) 光学记录载体以及从其上记录和重现信号的方法
CN1161760C (zh) 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及信息记录再生用光盘的形成方法
CN1260714C (zh) 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及记录/再现信息的方法
CN1116671C (zh) 光盘、跟踪控制装置和方法及焦点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106640C (zh) 光盘和光盘驱动装置
JPH10320833A (ja)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5446724A (en)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with first and second recording regions each having a predetermined recording density
CN1228226A (zh) 光盘
US6411585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disk,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with using phase-shifted signal for wobbling grooves
CN1404048A (zh) 记录装置和方法、再现装置和方法、及记录介质
CN1129120C (zh) 数据记录/再生光盘、其记录/再生设备及其再生设备
CN1206911A (zh) 光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CN1182520C (zh) 光学存储介质处理和逻辑块地址产生方法,光学存储装置
CN1864209A (zh) 具有聚焦偏移区的光盘
JP2001184678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とその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CN1171220C (zh) 一种光盘重放/记录装置
CN1764953A (zh) 具有焦距偏移区域的光盘
JPH1139660A (ja)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