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41993A -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41993A
CN116141993A CN202111395077.XA CN202111395077A CN116141993A CN 116141993 A CN116141993 A CN 116141993A CN 202111395077 A CN202111395077 A CN 202111395077A CN 116141993 A CN116141993 A CN 116141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ic pole
contactor
terminal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950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托弟
薛鹏辉
陈明文
姜宏
马生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950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4199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2635 priority patent/WO2023093616A1/zh
Priority to KR1020247009749A priority patent/KR20240054312A/ko
Publication of CN116141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419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1Charging colum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所述接触器包括:接线端组,所述接线端组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导电排,所述导电排包括活动相连的第一导通段和第二导通段,所述第一导通段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相连;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第二导通段相连,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导电排和所述接线端组均为至少两组且一一对应;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至少两组所述微动开关转动,以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第二导通段与所述第二接线端选择性地断开或接合。本发明的接触器,可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且便于减少驱动组件的零部件数量,进而减少风险点的数量,使得接触器的造型更加紧凑,利于实现接触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

Description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器、具有该接触器的充配电系统和具有该充配电系统的车辆和具有接触器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应用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给加速进化中的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车各零部件发展逐渐趋于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性能更高效、安全性更强、控制更加便捷、体积更加小型化、重量更加轻量化的产品越来越被需要。现有市场中,接触器的低压回路效率低,使得低压回路体积较大,导致接触器整体的体积较大,且散热性能差,同时难以实现多个电路的同步通断,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可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且利于散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包括:接线端组,所述接线端组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导电排,所述导电排包括活动相连的第一导通段和第二导通段,所述第一导通段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相连;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第二导通段相连,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导电排和所述接线端组均为至少两组且一一对应;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至少两组所述微动开关转动,以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第二导通段与所述第二接线端选择性地断开或接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其设置有至少两组微动开关与导电排,且至少两组微动开关与导电排共用同一驱动件,便于通过同一驱动件控制至少两组微动开关同时转动,且驱动至少两组导电排同时转动,进而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从而便于减少驱动组件的零部件数量,进而减少风险点的数量,使得接触器的造型更加紧凑,利于实现接触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线圈和两组磁性驱动部,所述微动开关为两组且与两组所述磁性驱动部一一对应;其中所述驱动线圈用于改变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磁性状态以驱动所述微动开关转动。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磁性柱和连接于所述磁性柱两端的导磁板,所述驱动线圈缠绕于所述磁性柱外,两组所述磁性驱动部分别位于所述磁性柱的两侧且均与两个所述导磁板相连。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每组所述磁性驱动部包括间隔开的第一导磁片和第二导磁片,所述第一导磁片与所述磁性柱的第一端的导磁板相连,所述第二导磁片与所述磁性柱的第二端的导磁板相连,所述微动开关的第一端设有间隔开的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且第二端设有间隔开的第三磁极和第四磁极;所述第一导磁片伸至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之间以用于与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中的一个吸合,所述第二导磁片伸至所述第三磁极和所述第四磁极之间以用于与所述第三磁极和所述第四磁极中的一个吸合。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导磁片与所述第二导磁片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极的极性相反。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导磁片与所述第二导磁片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均构造为内侧和外侧极性相反,且所述第一磁极的内侧与所述第二磁极的内侧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极均构造为内侧和外侧极性相反,且所述第三磁极的内侧与所述第四磁极的内侧的极性相反。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三磁极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二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极为一体成型。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微动开关的第一端设有构造为U形的第一磁铁,且所述第一磁铁的两端分别构造为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所述微动开关的第二端设有构造为U形的第二磁铁,且所述第二磁铁的两端分别构造为所述第三磁极和所述第四磁极。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微动开关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磁性板和第二磁性板,所述第一磁性板和所述第二磁性板之间设有磁性件,所述磁性件的两端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性板与所述磁性件的第一端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磁性板与所述磁性件的第二端的极性相同;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板的两端分别构造为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三磁极,所述第二磁性板的两端分别构造为所述第二磁极和所述第四磁极。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微动开关包括驱动台和与所述驱动台相连的夹持部,所述第一磁极、所述第二磁极、所述第三磁极和所述第四磁极分别设于所述驱动台的四个拐角,所述夹持部具有夹持口,所述第二导通段夹设于所述夹持口内。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与所述导电排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导电排、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驱动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导电排还包括:柔性连接部,所述柔性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通段和所述第二导通段之间,所述第二导通段适于通过所述柔性连接部的变形以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接线端运动。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导电排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导电排的电路信号;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并适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以断开或闭合所述第二导通段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导电排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导电排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所述第二导通段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导电排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所述第二导通段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第二电压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第二电流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流阈值。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导电排、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以及所述驱动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体。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壳体外还设置有低压信号端,所述低压信号端与所述驱动线圈连接。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充配电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接触器。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充配电系统。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充电桩。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充电桩,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所述的接触器。
所述充配电系统、所述车辆、所述充电桩和上述接触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处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无壳体);
图6是图5中的接触器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B-B处的剖面图;
图8是图6中接触器的主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与微动开关的装配示意图(第一种接触状态);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图9的主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与微动开关的装配示意图(第二种接触状态);
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2的主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无壳体);
图16是图15的俯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主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俯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些实施例的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接触器100,
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导电排3,第一导通段31,第二导通段32,柔性连接部33,微动开关4,第一磁极41,第二磁极42,第三磁极43,第四磁极44,第一磁铁45,第二磁铁46,第一磁性板47,第二磁性板48,磁性件49,驱动组件5,驱动线圈51,磁性驱动部52,第一导磁片521,第二导磁片522,磁性柱53,导磁板54,驱动台61,夹持部62,夹持口63,壳体7,安装部71,安装孔711,低压信号端8,传感器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9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该接触器100设置有至少两组接线端组,即接触器100上具有至少两组高压回路,且设置有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共用同一驱动件,从而便于通过同一驱动件控制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同时转动,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带动至少两组导电排3同时转动,进而实现至少两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
由此,便于提高接触器100的集成度,提高接触器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且便于减少驱动组件5的零部件数量,进而减少风险点的数量,使得接触器100的造型更加紧凑,利于实现接触器10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
如图4-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包括:接线端组、导电排3、微动开关4和驱动组件5。
如图1所示,接线端组包括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且接线端组至少设置有两组,两组接线端组在接触器100的一侧间隔开分布,同时,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可选择地连接。由此,在接触器100上能够形成至少两个高压回路。
进一步地,导电排3包括可活动相连的第一导通段31和第二导通段32,其中,导电排3的材料中加入了软铜(银)等复合金属,从而便于采用更小体积、更小质量的新材料制作导电排3,使得导电排3能够具有更大的载流量,同时,也可以降低动触点的数量,减少动触点引起的高压功耗问题、减少拉弧数量,降低粘连点,还可以降低接触器100进行电路控制过程中产生的动作磨损,概括为减少风险点以及功率损耗。
其中,接触器100在工作过程中,第二导通段32会撞击第二接线端2,产生工作噪声,为降低接触器100的工作噪声,本发明的导电排3可以构造为柔性件,可以采用柔性金属材料(例如:软铜复合材料、软银复合材料),以降低撞击噪声,提高接触器100的使用体验,同时,采用柔性金属材料,可以增加电流,也可以降低第二接线端2与导电排3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两者粘连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通段31和第二导通段32可活动相连是指两者可以通过可导电的转动连接结构连接实现相对转动,也可以通过柔性结构件连接(即导电排3的至少部分构造为柔性结构)并通过柔性结构的弯折实现相对转动,还可以使导电排3整体构造为柔性件并通过弯折实现相对转动。而采用上述结构,第二导通段32在转动过程中,导电排3的弯折磨损更小,可以延长导电排3的使用寿命,以提高接触器10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第一导通段31与第一接线端1相连,微动开关4与第二导通段32相连。其中,微动开关4、导电排3和接线端组均为至少两组且一一对应;驱动组件5用于驱动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转动,以用于驱动对应的第二导通段32与第二接线端2选择性地断开或接合。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通段31与第一接线端1相连,且微动开关4与第二导通段32相连以带动第二导通段32转动,具体而言,在接触器100的实际控制过程时,驱动组件5驱动微动开关4以使微动开关4带动第二导通段32朝向/远离第二接线端2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导通段32与第二接线端2选择性地断开或接合。
由此,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通过导电排3可选择的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驱动组件5用于驱动微动开关4带动导电排3运动,以实现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导通与断开。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微动开关4、导电排3和接线端组均为两组且一一对应,从而通过控制第二导通段32与第二接线端2选择性地断开或接合,以使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通过导电排3电连接,从而第一导通段31通过导电排3与第二导通段32形成高压电路。
其中,第一导通段31与第一接线端1相连,且微动开关4与第二导通段32相连以带动第二导通段32转动,具体而言,在接触器100的实际控制过程时,驱动组件5同时驱动两组微动开关4以使两组微动开关4带动对应的两个第二导通段32朝向/远离对应的第二接线端2的方向运动,以使两组第二导通段32与对应的第二接线端2选择性地断开或接合。
由此,通过一个驱动组件5同时控制两个微动开关4,进而便于减少驱动组件5的零部件数量,进而减少风险点的数量,使得接触器100的造型更加紧凑,利于实现接触器10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同时,便于通过同一驱动件控制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同时转动,进而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其设置有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且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共用同一驱动件,便于通过同一驱动件控制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同时转动,且驱动至少两组导电排3同时转动,进而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从而便于减少驱动组件5的零部件数量,进而减少风险点的数量,使得接触器100的造型更加紧凑,利于实现接触器10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驱动组件5包括驱动线圈51和两组磁性驱动部52,两组磁性驱动部52可以分别设于驱动线圈51的两端,且驱动线圈51可以和磁性驱动部52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微动开关4为两组且与两组磁性驱动部52一一对应,即每组磁性驱动部52均可驱动对应的微动开关4转动,其中,驱动线圈51用于改变磁性驱动部52的磁性状态以驱动微动开关4转动。
例如,驱动线圈51可通有低压电流,且通过改变驱动线圈51内电流的流向改变与驱动线圈51相连的磁性部的磁性状态,从而使得磁性驱动部52能够产生不同的磁场,且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性驱动部52对微动开关4产生朝向磁性驱动部52靠近或远离的磁性驱动力,进而通过磁性驱动力使得微动开关4的第二导通段32朝向/远离第二接线端2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驱动线圈51内通的电流的流向相反时,两组磁性驱动部52的磁性状态相反。
由此,通过改变通过驱动线圈51的低压电流的流向改变磁性驱动部52的磁性状态以驱动两组微动开关4朝向/远离对应的第二接线端2转动,从而便于控制第一接线端1是否与第二接线端2通过导电排3电连接,进而同时控制两组高压回路的通断状态,便于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且利于散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7-图19所示,驱动组件5还包括磁性柱53和连接于磁性柱53两端的导磁板54。
驱动线圈51缠绕于磁性柱53外,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接触器100,其通过将驱动线圈51缠绕于磁性柱53外能够将驱动线圈51进行固定,能够增强驱动线圈51的结构稳定性,且磁性柱53能够增强驱动线圈51产生的磁场,从而在接触器100通电时,驱动线圈51通入电流,使得驱动线圈51产生磁场,且磁性柱53能够增强驱动线圈51产生的磁场,进而增强驱动组件5为微动开关4的磁性驱动力,使得微动开关4的第二导通段32能够更快地朝向/远离第二接线端2转动,进而提高控制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的通断的效率,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如图19所示,两组磁性驱动部52分别位于磁性柱53的两侧且均与两个导磁板54相连。可以理解的是,两个导磁板54分别位于磁性柱53的两端,且每个导磁板54上均连接有一组磁性驱动部52,以便于通过导磁板54将磁性柱53产生的磁性传递至磁性驱动部52。
每组磁性驱动部52包括间隔开的第一导磁片521和两个第二导磁片522,如图19所示,两组磁性驱动部52对应的第一导磁片521在导磁板54的两侧对称设置,两组磁性驱动部52对应的第二导磁片522也在导磁板54的两侧对称设置。
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第一导磁片521与磁性柱53的第一端的导磁板54相连,第二导磁片522与磁性柱53的第二端的导磁板54相连,从而便于通过磁性柱53的第一端的导磁板54将驱动线圈51产生的磁性传递至第一导磁板54,以改变第一导磁板54的磁性状态,同时,通过磁性柱53的第二端的导磁板54将驱动线圈51产生的磁性传递至第二导磁板54,以改变第二导磁板54的磁性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磁板54和第二导磁板54产生的磁性状态相反。
进一步地,微动开关4的第一端设有间隔开的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且第二端设有间隔开的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第一导磁片521伸至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之间以用于与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中的一个吸合,第二导磁片522伸至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之间以用于与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中的一个吸合。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均设置在微动开关4的第一端,且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间隔开分布,从而在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之间限定出活动空间,第一导磁片521伸至活动空间内,且第一导磁片521可在活动空间内转动,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均设置在微动开关4的第二端,且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间隔开分布,从而在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之间限定出活动空间,第二导磁片522伸至活动空间内,且第二导磁片522可在活动空间内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一导磁片521伸至第一磁极41与第二磁极42之间,且将第二导磁片522伸至第三磁极43与第四磁极44之间,能够通过第二导磁片522对第三磁极43与第四磁极44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微动开关4出现脱离的问题,增强微动开关4的结构稳定性。
进而,通过驱动线圈51内通有不同流向的电流,使得第一导磁片521和第二导磁片522的极性改变,从而在磁性驱动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导磁片521朝向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中与第一导磁片521的极性相反的一个运动,同时,使得第二导磁片522朝向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中与第一导磁片521的极性相反的一个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磁性驱动力的作用下,第一导磁片521会对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中与第一导磁片521的极性相同的一个产生一个推力,且第二导磁片522也会对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中与第二导磁片522的极性相同的一个产生一个推力,从而便于提高微动开关4的转动速度,进而提高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的通断速率,增强接触器100的实用性。
由此,通过驱动线圈51内通有电流能够改变第一导磁片521和第二导磁片522的极性,使得第一导磁片521能够与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中的任意一个吸合相连,且第二导磁片522能够与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中的任意一个吸合相连,进而微动开关4带动导电排3朝向/远离第二接线端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接触器100的两条高压电路的同步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举例而言,如图9-图11所示,此时,接触器100为第一种工作状态,即第一导磁片521与第二磁极42吸合,第二导磁片522与第三磁极43吸合,此时,第二导通段32可与第二接线端2电连接,此时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导通。
或者,如图12-图14所示,此时,接触器100为第二种工作状态,即第一导磁片521与第一磁极41吸合,第二导磁片522与第四磁极44吸合,此时,第二导通段32可与第二接线端2分离,此时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断开。
也就是说,接触器100为第一种工作状态,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导通,接触器100为第二种工作状态,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断开,当然,也可接触器100为第一种工作状态,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断开,接触器100为第二种工作状态,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导通。
由此,通过第一导磁片521能够与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中的任意一个吸合相连,且第二导磁片522能够与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中的任意一个吸合相连,进而微动开关4带动导电排3朝向/远离第二接线端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接触器100的两条高压电路的同步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其中,第一导磁片521与第二导磁片522的极性相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磁片521与第二导磁片522的极性由驱动线圈51内通的电流的流向决定。
第一磁极41与第二磁极42的极性相反,第三磁极43与第四磁极44的极性相反,从而使得第一磁极41与第二磁极42不会吸合到一起,第三磁极43与第四磁极44也不会吸合到一起。
由此,在接触器100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第一导磁片521会对第一磁极41与第二磁极42中与第一导磁片521的极性相反的一个产生一个吸力,且对另一个产生一个推力,同时,第一导磁片521会对第一磁极41与第二磁极42中的与第一导磁片521的极性相反的一个产生一个吸力,且对另一个产生一个推力,进而便于提高微动开关4的转动效率,实现接触器100的高压电路的快速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磁片521与第二导磁片522的极性相反。
具体地,第一磁极41与第二磁极42均构造为内侧和外侧极性相反,且第一磁极41的内层与第二磁极42的内层的极性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极41、第二磁极42的内侧的极性和外侧的极性相反,其中,第一磁极41靠近第一导磁片521的一层与第二磁极42靠近第一导磁片521的一层的极性相反,且第一磁极41背离第一导磁片521的一层与第二磁极42背离第一导磁片521的一层的极性相反。由此,便于提高第一磁极41与第二磁极42的磁性灵敏度,进而提高微动开关4的转动效率,实现接触器100的高压电路的快速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第三磁极43与第四磁极44均构造为内侧和外侧极性相反,且第三磁极43的内层与第四磁极44的内层的极性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磁极43、第四磁极44的内侧的极性和外侧的极性相反,其中,第三磁极43靠近第二导磁片522的一层与第四磁极44靠近第二导磁片522的一层的极性相反,且第三磁极43背离第二导磁片522的一层与第四磁极44背离第二导磁片522的一层的极性相反。由此,便于提高第三磁极43与第四磁极44的磁性灵敏度,进而提高微动开关4的转动效率,实现接触器100的高压电路的快速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磁极41、第二磁极42、第三磁极43与第四磁极44均为永磁体。
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第一磁极41与第三磁极43为一体成型,第二磁极42与第四磁极44为一体成型。
举例而言,第一磁极41与第三磁极43构造为一体结构,第二磁极42与第四磁极44构造为一体结构,便于降低其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成本。且如图20所示,第一磁极41与第三磁极43的内侧均构造为N极,第一磁极41与第三磁极43的外侧均构造为S极,第二磁极42与第四磁极44的内侧均构造为S极,第二磁极42与第四磁极44的外侧均构造为N极。
由此,便于提高微动开关4的磁性灵敏度,进而提高微动开关4的转动效率,实现接触器100的高压电路的快速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微动开关4的第一端(如图21中的左端)设有构造为U形的第一磁铁45,且第一磁铁45的两端分别构造为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微动开关4的第二端(如图21中的右端)设有构造为U形的第二磁铁46,且第二磁铁46的两端分别构造为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为一体成型,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为一体成型,便于降低其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且如图21所示,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的极性相反,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的极性相反,举例而言,第一磁极41和第三磁极43均可构造为N极,第二磁极42和第四磁极44均可构造为S极,由此,便于提高微动开关4的磁性灵敏度,进而提高微动开关4的转动效率,实现接触器100的高压电路的快速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在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微动开关4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磁性板47和第二磁性板48,第一磁性板47和第二磁性板48之间设有磁性件49,磁性件49的两端极性相反,第一磁性板47与磁性件49的第一端的极性相同,第二磁性板48与磁性件49的第二端的极性相同;其中第一磁性板47的两端分别构造为第一磁极41和第三磁极43,第二磁性板48的两端分别构造为第二磁极42和第四磁极44。
可以理解的是,在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板47的磁性由磁性件49的第一端的磁性决定,第二磁性板48的磁性由磁性件49的第二端的磁性决定,即第一磁极41和第三磁极43与磁性件49的第一端的磁性相同,第二磁极42和第四磁极44与磁性件49的第二端的磁性相同。
举例而言,如图22所示,磁性件49的第一端(如图22中的上端)构造为N极,磁性件49的第二端(如图22中的下端)构造为S极,从而使得第一磁性板47两端的第一磁极41和第三磁极43均为N极,且使得第二磁性板48两端的第二磁极42和第四磁极44均为S极。由此,便于降低微动开关4的生产难度,提高微动开关4的磁性灵敏度,进而提高微动开关4的转动效率,实现接触器100的高压电路的快速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在再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台61构造为磁性体,且驱动台61的上部与驱动台61的下部磁性相反,从而通过驱动线圈51内通有电流能够改变第一导磁片521和第二导磁片522的极性,使得第一导磁片521能够与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中的任意一个吸合相连,且第二导磁片522能够与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中的任意一个吸合相连,进而微动开关4带动导电排3朝向/远离第二接线端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接触器100的两条高压电路的同步通断,增强接触器100的灵敏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微动开关4包括驱动台61和与驱动台61相连的夹持部62。驱动部和夹持部62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降低微动开关4的加工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3所示,驱动台61设置于第一导通段31与第二导通段32之间,且第一磁极41、第二磁极42、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分别设于驱动台61的四个拐角,且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与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分别位于驱动台61相对设置的两侧,以便于第一导磁片521能够伸至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之间,第二导磁片522能够伸至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之间,且便于驱动台61带动四个磁极同步运动,以使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中的一个与第一导磁片521吸合,且使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中的一个与第二导磁片522吸合,进而实现对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的通断的控制。
如图11、图12和图14所示,夹持部62具有夹持口63,夹持口63朝向驱动台61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导通段32夹设于夹持口63内,便于增强第二导通段32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增强导电排3的运动稳定性。
由此,不需单独在驱动台61与导电排3之间设置连接结构,易于简化接触器100的内部结构,且便于减少导电排3占用的得安装空间,进而实现接触器100的小型化设计,同时,通过设置夹持口63,便于驱动台61带动第二导通段32朝向/远离第二接线端2的方向运动,进而实现接触器100的高压回路的通断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分别与导电排3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导电排3、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中的至少一个与驱动组件5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
参见图5和图6所示,使导电排3与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且驱动组件5与导电排3、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例如:第一方向对应水平面上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对应高度方向,则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与导电排3在同一高度设置,驱动组件5位于导电排3的上方或下方,优选地,驱动组件5位于导电排3的下方,以缩减接触器100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对接触器100的分层设置,并实现高低压隔离(上层为高压导通部分、下层为低压控制部分),以使灭弧方式不再局限于惰性气体与磁吹灭弧配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绝缘液体整体浸润的方式实现或者不设置灭弧结构,基于灭弧方式的多样性,无需对驱动组件5与腔室做绝缘隔离,可以解决低压失效问题,且无需注入惰性气体,无需采用陶瓷与金属钎焊工艺进行接触器100的加工,也可以简化接触器100的加工工艺,降低材料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以降低接触器100的加工成本。
在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导电排3还包括:柔性连接部33。
柔性连接部33连接于第一导通段31和第二导通段32之间,第二导通段32适于通过柔性连接部33的变形以朝向或远离第二接线端2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的柔性连接部33可以采用柔性金属材料(例如:软铜复合材料、软银复合材料),以降低撞击噪声,提高接触器100的使用体验,同时,采用柔性金属材料,可以增加电流,也可以降低第二接线端2与导电排3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两者粘连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100还包括:传感器9和控制器。
传感器9临近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导电排3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导电排3的电路信号;控制器与传感器9电连接,并适于根据电路信号控制驱动组件5以断开或闭合第二导通段32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优选地,传感器9临近导电排3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导电排3的电路信号,且传感器9能够将检测到的导电排3的电路信号实时传输给控制器,由此,控制器能够根据传感器9检测到的电路信号控制导电排3与第二接线端2的接合或断开,尤其,在极限工况下,还可以确保高压电路可以上高压电,以提高高压电路的安全性。
其中,控制器可为车辆原有的上位机,且温度传感器9与上位机使用CAN(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控制,从而利用原有的上位机实现对温度传感器9的控制,便于简化温度传感器9的控制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地,控制器用于根据电路信号获取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导电排3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控制器配置为当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导电排3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即控制驱动组件5转动导电排3,以使第二导通段32与第二接线端2分离,进而断开第一接线端1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也就是说,当传感器9检测到的高压电路的信号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第一电流阈值时,传感器9将电路信号传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5转动导电排3,以使第二导通段32与第二接线端2分离,进而断开第一接线端1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进而使得接触器100断开,从而提高接触器10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控制器配置为当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导电排3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第二导通段32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即控制驱动组件5转动导电排3,以使第二导通段32与第二接线端2接合,进而导通第一接线端1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也就是说,当传感器9检测到的高压电路的信号小于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第二电流阈值时,传感器9将电路信号传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5转动导电排3,以使第二导通段32与第二接线端2接合,进而导通第一接线端1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第二电压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二电流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电流阈值。
可以理解的是,电路信号包括温度信号、电压变化以及电流变化等,在此不做限定。由此,控制器能够根据传感器9检测到的温度、电压和电流中的一种或多种信号实现对驱动组件5的控制,进而控制导电排3与第二接线端2的接合或断开,同时,通过设置传感器9以及控制器,可以替代熔断器,接触器100所在高压电路中无需设置熔断器,不仅可以降低高压损耗,而且在极限工况下,还可以确保高压电路可以上高压电,以提高高压电路的安全性。
在一些示例中,传感器9焊接在导电排3上,且传感器9与上位机电连接,随着导电排3将第一接线端1与第二接线端2导通,高压回路的载流量以及发热量均会产生变化,对应会出现温度变化,传感器9可以获取高压回路工作过程中的变化信息(温度变化、载流量变化等),传感器9用于检测导电排3的温度变化,并以电路信号的形式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电路信号判断是否达到高压回路的切断阈值,并在需要断开高压回路时,控制驱动组件5松开扇形驱动部与第二接线端2的电连接,不仅无需设置熔断器,以降低高压损耗,降低成本,而且在控制断开接触器100后,如采用本发明接触器100的用电设备需要继续工作时,也可以确保用电设备可以上高压,可以提高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熔断器熔断后,则高压电路被彻底断开,而本发明通过设置控制器和传感器9,即便基于传感器9得到的信息需要断开高压电,但在极限条件下,仍然可以上高压电以提高安全性,例如:本发明接触器100应用在电动车辆上,当电路信息表征为需要断开接触器100但车辆处于危险情况需要维持工况时,则可以维持上高压电状态,并在行驶至安全位置后或解除危险情况后,断开导电排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由此,能够防止导电排3的温度过高导致接触器100过热,利于增强接触器100的安全性,且能够在车辆处于危险情况需要维持工况时,则可以维持上高压电状态,进而增强接触器100的实用性。
当然,传感器9也可通过其他结构形式设于高压回路的其他位置用于检测高压回路的电路信号,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接触器100还包括:壳体7。
壳体7限定出容置空间,导电排3、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以及驱动组件5均设置在容置空间内,从而使得导电排3和驱动组件5在接触器100外部不直接可见,且通过壳体7的设置,可以将驱动组件5与外界间隔开,提高工作稳定性的同时,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对驱动组件5、微动开关4的干扰,提高低压控制部分的控制响应效率。其中,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至少部分伸出壳体7以形成连接端子,进而便于接触器100与其它结构电连接。
其中,机壳外还设有安装部71,安装部71上形成有安装孔711,以便于通过安装部71将接触器100与其它结构可拆卸的相连,从而便于接触器100的装卸,进而增强接触器100的实用性。
进一步地,壳体7外还设置有低压信号端8,低压信号端8与驱动线圈51连接。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7设置有线束引出口,低压信号端8通过线束引出口引出到壳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低压信号端8通过插接形式固定在壳体7上,壳体7上对应设置插接口,插接口向壳体7内引入金属线以与驱动线圈51电连接,使本发明接触器100外观与传统接触器100保持一致,方便结构设计以及物料切换,可以降低研发周期以及开发成本。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充配电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接触器100,其接触器100设置有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且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共用同一驱动件,便于通过同一驱动件控制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同时转动,且驱动至少两组导电排3同时转动,进而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从而便于减少驱动组件5的零部件数量,进而减少风险点的数量,使得接触器100的造型更加紧凑,利于实现接触器10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充配电系统,其接触器100设置有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且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共用同一驱动件,便于通过同一驱动件控制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同时转动,且驱动至少两组导电排3同时转动,进而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从而便于减少驱动组件5的零部件数量,进而减少风险点的数量,使得接触器100的造型更加紧凑,利于实现接触器10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同时,采用上述接触器100,可以延长车辆充配电系统的工作稳定性、使用安全性,并延长使用寿命。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充电桩。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充电桩,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所述的接触器100,其接触器100设置有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且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与导电排3共用同一驱动件,便于通过同一驱动件控制至少两组微动开关4同时转动,且驱动至少两组导电排3同时转动,进而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从而便于减少驱动组件5的零部件数量,进而减少风险点的数量,使得接触器100的造型更加紧凑,利于实现接触器10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且通过采用上述接触器100可以提高充电桩的使用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线端组,所述接线端组包括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
导电排(3),所述导电排(3)包括活动相连的第一导通段(31)和第二导通段(32),所述第一导通段(31)与所述第一接线端(1)相连;
微动开关(4),所述微动开关(4)与所述第二导通段(32)相连,所述微动开关(4)、所述导电排(3)和所述接线端组均为至少两组且一一对应;
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用于驱动至少两组所述微动开关(4)转动,以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第二导通段(32)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选择性地断开或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驱动线圈(51)和两组磁性驱动部(52),所述微动开关(4)为两组且与两组所述磁性驱动部(52)一一对应;其中
所述驱动线圈(51)用于改变所述磁性驱动部(52)的磁性状态以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5)还包括磁性柱(53)和连接于所述磁性柱(53)两端的导磁板(54),所述驱动线圈(51)缠绕于所述磁性柱(53)外,两组所述磁性驱动部(52)分别位于所述磁性柱(53)的两侧且均与两个所述导磁板(54)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磁性驱动部(52)包括间隔开的第一导磁片(521)和第二导磁片(522),所述第一导磁片(521)与所述磁性柱(53)的第一端的导磁板(54)相连,所述第二导磁片(522)与所述磁性柱(53)的第二端的导磁板(54)相连,所述微动开关(4)的第一端设有间隔开的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42)且第二端设有间隔开的第三磁极(43)和第四磁极(44);
所述第一导磁片(521)伸至所述第一磁极(41)和所述第二磁极(42)之间以用于与所述第一磁极(41)和所述第二磁极(42)中的一个吸合,所述第二导磁片(522)伸至所述第三磁极(43)和所述第四磁极(44)之间以用于与所述第三磁极(43)和所述第四磁极(44)中的一个吸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片(521)与所述第二导磁片(522)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极(41)与所述第二磁极(42)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磁极(43)与所述第四磁极(44)的极性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片(521)与所述第二导磁片(522)的极性相反;
所述第一磁极(41)与所述第二磁极(42)均构造为内侧和外侧极性相反,且所述第一磁极(41)的内侧与所述第二磁极(42)的内侧的极性相反;
所述第三磁极(43)与所述第四磁极(44)均构造为内侧和外侧极性相反,且所述第三磁极(43)的内侧与所述第四磁极(44)的内侧的极性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极(41)与所述第三磁极(43)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二磁极(42)与所述第四磁极(44)为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4)的第一端设有构造为U形的第一磁铁(45),且所述第一磁铁(45)的两端分别构造为所述第一磁极(41)和所述第二磁极(42),所述微动开关(4)的第二端设有构造为U形的第二磁铁(46),且所述第二磁铁(46)的两端分别构造为所述第三磁极(43)和所述第四磁极(44)。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4)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磁性板(47)和第二磁性板(48),所述第一磁性板(47)和所述第二磁性板(48)之间设有磁性件(49),所述磁性件(49)的两端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性板(47)与所述磁性件(49)的第一端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磁性板(48)与所述磁性件(49)的第二端的极性相同;其中
所述第一磁性板(47)的两端分别构造为所述第一磁极(41)和所述第三磁极(43),所述第二磁性板(48)的两端分别构造为所述第二磁极(42)和所述第四磁极(44)。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4)包括驱动台(61)和与所述驱动台(61)相连的夹持部(62),所述第一磁极(41)、所述第二磁极(42)、所述第三磁极(43)和所述第四磁极(44)分别设于所述驱动台(61)的四个拐角,所述夹持部(62)具有夹持口(63),所述第二导通段(32)夹设于所述夹持口(63)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1)、所述第二接线端(2)分别与所述导电排(3)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导电排(3)、所述第一接线端(1)和所述第二接线端(2)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驱动组件(5)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3)还包括:柔性连接部(33),所述柔性连接部(33)连接于所述第一导通段(31)和所述第二导通段(32)之间,所述第二导通段(32)适于通过所述柔性连接部(33)的变形以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接线端(2)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9),所述传感器(9)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导电排(3)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导电排(3)的电路信号;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9)电连接,并适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组件(5)以断开或闭合所述第二导通段(32)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导电排(3)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
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导电排(3)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所述第二导通段(32)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导电排(3)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所述第二导通段(32)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第二电压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第二电流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流阈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7),所述壳体(7)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导电排(3)、所述第一接线端(1)、所述第二接线端(2)以及所述驱动组件(5)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接线端(1)和所述第二接线端(2)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体(7)。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7)外还设置有低压信号端(8),所述低压信号端(8)与所述驱动线圈(51)连接。
18.一种充配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100)。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充配电系统。
20.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100)。
CN202111395077.XA 2021-11-23 2021-11-2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Pending CN1161419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95077.XA CN116141993A (zh) 2021-11-23 2021-11-2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PCT/CN2022/132635 WO2023093616A1 (zh) 2021-11-23 2022-11-17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KR1020247009749A KR20240054312A (ko) 2021-11-23 2022-11-17 접촉기, 충전 및 배전 시스템, 차량, 및 충전 파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95077.XA CN116141993A (zh) 2021-11-23 2021-11-2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41993A true CN116141993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72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95077.XA Pending CN116141993A (zh) 2021-11-23 2021-11-2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40054312A (zh)
CN (1) CN116141993A (zh)
WO (1) WO20230936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05049U (ko) * 2013-03-13 2014-09-23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의 고정접점 구조
GB201407705D0 (en) * 2014-05-01 2014-06-18 Johnson Electric Sa Improvements in electrical contact sets
CN206727022U (zh) * 2017-04-19 2017-12-0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接触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和车辆
CN209804561U (zh) * 2019-05-23 2019-12-17 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接触器及车辆
CN112309775B (zh) * 2020-09-17 2022-10-18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接触器、配电盒、动力电池总成与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54312A (ko) 2024-04-25
WO2023093616A1 (zh)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08977B2 (en) Switch having a quenching chamber
CN1939107B (zh) 电机控制装置
EP1175687A1 (en) Latching magnetic relay assembly with linear motor
CN104081489A (zh) 电路断路器
CN101488403A (zh) 具有用于切断传导路径的两对串联开关触头的开关装置,尤其是断路器
EP4145485A1 (en)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nd vehicle
KR20170009348A (ko) 영구자석을 포함한 전기자동차용 릴레이 및 그 제조방법
CA2784815C (en) Power contact device with electrodynamic compens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high currents.
CN215751973U (zh) 接触器、车辆充配电系统、充电桩以及车辆
CN116141993A (zh)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N212625400U (zh) 一种新型磁保持继电器结构
US20240100975A1 (en) Contactor for vehicle, vehicle charging and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charging pile, and vehicle
CN115742788A (zh)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CN115742785A (zh)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US20240092197A1 (en) Distributor, charging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vehicle, vehicle, and charging pile
CN210006677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
CN212783326U (zh) 一种断路器自动合闸、分闸装置及断路器
CN218996543U (zh) 动作机构、充放电系统及车辆
CN220796597U (zh) 继电器
CN215527609U (zh) 一种接触器的单向导通双磁路结构
CN115742789A (zh)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N111508779B (zh) 中频接触器触头结构、接触器及方法
CN2394318Y (zh) 微型大功率磁锁继电器
CN115742784A (zh)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N111092001A (zh) 内置有无极性灭弧系统的直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