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2788A -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42788A CN115742788A CN202111034386.4A CN202111034386A CN115742788A CN 115742788 A CN115742788 A CN 115742788A CN 202111034386 A CN202111034386 A CN 202111034386A CN 115742788 A CN115742788 A CN 1157427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ntactor
- conducting
- driving coil
- conducting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所述接触器,包括:接线端,所述接线端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第三接线端;导通件,所述导通件具有第一导通段和第二导通段,所述第一导通段和所述第二导通段之间可导电地连接且可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导通段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固定;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线圈、第二驱动线圈和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之间,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导通件固定,并适于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磁性力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导通段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第三接线端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触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应用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给加速进化中的车辆提出了更高要求。车辆各零部件发展逐渐趋于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性能更高效、安全性更强、控制更加便捷、体积更加小型化、重量更加轻量化的产品越来越被需要。
现有的车辆配电系统中,为了避免多个电气元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多个接触器分别独立设置,导致电路布置复杂、占用空间较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触器,所述接触器的电路简单、体积小、工作可靠性高、且成本更低。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接触器的充电桩。
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接触器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接触器,包括:接线端,所述接线端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第三接线端;导通件,所述导通件具有第一导通段和第二导通段,所述第一导通段和所述第二导通段之间可导电地连接且可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导通段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固定;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线圈、第二驱动线圈和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之间,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导通件连接,并适于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磁性力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导通段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第三接线端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一方面,相对于独立设置的多个接触器,可以减少触点数量,在降低风险点和功率损耗的同时,可以简化接触器所在的电路、简化接触器结构,降低接触器空间占用,以降低接触器的生产成本,降低布置难度;另一方面,通过两个驱动线圈来驱动微动开关的转动,不仅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的体积均可以设置的更小,可以进一步改善接触器的空间占用,而且通过调整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的间距可以实现对微动开关的行程调整,可以提高接触器的适用范围,且合理的微动开关行程,可以降低拉弧以及粘连的概率,保证了接触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与所述微动开关的任意一端的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二导通段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三接线端和所述第二导通段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微动开关包括:本体部以及位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永磁体,两个所述永磁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磁性吸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线圈与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串联设置,且朝向彼此的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导磁片,两个所述永磁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导磁片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导磁片磁性吸合。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永磁体背离彼此的端部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极性相反。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永磁体的磁极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厚度方向,两个所述永磁体同侧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同侧一端的极性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上设置有夹持部,所述第二导通段伸入所述夹持部。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构造为绝缘件,或所述容置槽内涂覆有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通件与所述接线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导通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接线端、所述导通件以及所述驱动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接线端的且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外还设置有低压信号端,所述低压信号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通段和所述第二导通段之间设置有柔性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器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或第三接线端或所述导通件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或第三接线端或所述导通件的电路信号,所述电路信号包括:温度变化、电压变化以及电流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端构造为输入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构造为输出端;或所述第一接线端构造为输出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构造为输入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线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接口,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三连接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端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导通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导通段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均可以构造为多个。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充电桩,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接触器。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接触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一个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处于第一位置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处于第二位置下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与驱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处于第一位置时驱动组件与导通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处于第二位置时驱动组件与导通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驱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驱动组件的一个俯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驱动组件的另一个俯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导通件与微动开关的配合示意图;
图13-图15是本发明的接触器应三种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的一个示意图(第一接口为多个);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的一个示意图(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为多个);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桩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充电桩2000,
接触器100,
接线端10,第一接线端11,第一连接端111,第一接口112,第二接线端12,第二连接端121,第二接口122,第三接线端13,第三连接端131,第三接口132,
导通件20,第一导通段21,第二导通段22,柔性连接部23,
驱动组件30,第一驱动线圈31,第二驱动线圈32,微动开关33,本体部331,永磁体332,夹持部333,导磁片34,
壳体40,低压信号端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0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以及车辆1000、充电桩2000。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包括:接线端10、导通件20以及驱动组件30。
其中,接线端10包括:第一接线端11、第二接线端12以及第三接线端13;导通件20具有第一导通段21和第二导通段22,第一导通断21与第二导通段22之间可导电地连接且可相对转动,第一导通段21与第一接线端11固定;驱动组件30包括:第一驱动线圈31、第二驱动线圈32和微动开关33,微动开关33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之间,微动开关33与导通件20连接,并适于在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的磁性力作用下带动第二导通段22可选择地与第二接线端12或第三接线端13电连接。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导通件20具有第一导通段21、第二导通段22,接触器100具有第一接线端11与第二接线端12通过导通件20电连接的第一位置和第一接线端11与第三接线端13通过导通件20连接的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下,第一导通段21与第一接线端11固定,第二导通段22与第二接线端12电连接,在第二位置下,第一导通段21与第一接线端11固定,第二导通段22与第三接线端13电连接。
具体而言,导通件20的第一导通段21、第二导通段22与接线端10的第一接线端11、第二接线端12以及第三接线端13配合,可以对应配置为一个输入端、两个输出端的开关电路或配置为一个输出端、两个输入端的开关电路,可以简化电路,通过一个单刀双掷接触器实现多个接触器100的功能,简化接触器100结构,降低接触器100空间占用,降低接触器100的生产成本的同时,可以降低接线端10的数量(即触点数量)。
更为重要的是,微动开关33通过位于微动开关33两侧的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进行驱动,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接线端11、第二接线端12以及第三接线端13之间的宽度空间,不仅两个驱动线圈的大小均可以设置的更小,可以进一步改善接触器100的空间占用,而且微动开关33的行程可以通过调整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之间的间距实现,微动开关33的微动行程调整更加简单、方便,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通段21和第二导通段22可相对转动是指,两者可以通过可导电的转动连接结构连接实现相对转动,也可以通过柔性结构件连接(即导通件20的至少部分构造为柔性结构)并通过柔性结构的弯折实现相对转动,还可以使导通件20整体构造为柔性件并通过弯折实现相对转动。而采用上述结构,第二导通段22在转动过程中,导通件20的弯折磨损更小,可以延长导通件20的使用寿命,以提高接触器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一方面,相对于独立设置的多个接触器100的技术方案,可以减少触点数量,在降低风险点和功率损耗的同时,可以简化接触器100所在的电路、简化接触器100结构,降低接触器100空间占用,以降低接触器100的生产成本,降低布置难度;另一方面,通过两个驱动线圈来驱动微动开关33的转动,不仅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的体积均可以设置的更小,可以进一步改善接触器100的空间占用,而且通过调整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的间距可以实现对微动开关33的行程调整,可以提高接触器100的适用范围,且合理的微动开关33行程,可以降低拉弧以及粘连的概率,保证了接触器100的可靠性。
需要指出的是,降低风险点和功率损耗是指,接线端10的数量相较现有技术更少,可以减少动触点引起的高压损耗、拉弧数量以及粘连点,同时减少接触器100动作引起的磨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动开关33的转动中心与微动开关33的任意一端的距离小于第二接线端12和第二导通段22的接触点与微动开关33的转动中心的距离以及第三接线端13和第二导通段22的接触点与微动开关33的转动中心的距离。
也就是说,微动开关33的转动中心到其任意一端的最大距离为L1;第二接线端12和第二导通段22的接触点与微动开关33的转动中心的距离为L2,第三接线端13和第二导通段22的接触点与微动开关33的转动中心的距离为L3,其中,L1<L2、L1<L3。这样,使导通件20带动第二导通段22运动的运动行程大于微动开关33的运动行程,可以放大微动开关33的行程,以满足接触器100所接入的高压电路的电气间隙要求。
如图2和图3所示,导通件20与接线端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驱动组件30与导通件20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
示例性的,第一方向可以为水平方向上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而第二方向对应为高度方向,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接线端10与导通件20布置在同一高度上,而驱动组件30设置在接线端10和导通件20的下方或上方,而非现有技术的自上向下堆叠设置,可以降低接触器100中间断裂的概率,提高接触器100的使用寿命以及工作稳定性,且在上下方向上对接触器100进行分层设置,即可实现高低压隔离(上方为高压导通部分,下方为低压控制部分)。
由此,接触器100的灭弧方式不再局限于惰性气体与磁吹灭弧配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绝缘液体浸润的方式实现或不设置灭弧结构,基于灭弧方式的多样性,无需对驱动线圈做绝缘隔离,可以解决低压失效问题,且因为无需注入惰性气体而无需采用陶瓷与金属钎焊工艺进行接触器100加工,也可以简化接触器100加工工艺,降低材料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接触器100加工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触器100进行电路控制的过程中,第二导通段22会撞击第二接线端12或第三接线端13,产生工作噪声,为降低接触器100的工作噪声,本发明的导通件20构造为柔性件,可以采用柔性金属材料(例如:软铜复合材料、软银复合材料),以降低撞击噪声,提高接触器100的使用体验,同时可以改善接触器100与接线端10之间的接触电阻较大、粘连概率高的技术问题。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微动开关33包括:本体部331以及位于本体部331两端的永磁体332,两个永磁体332可选择地与第一驱动线圈31或第二驱动线圈32磁性吸合。
这样,永磁体332可以在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的洛伦兹力作用下,带动微动开关33的本体部331运动,本体部331带动导通件20运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并在导通件20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两端的永磁体332分别磁性吸附在对应的驱动线圈上,即可以通过永磁体332的磁性力保持接线端10与对应的导通段的闭合状态,无需持续对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进行通电,可以降低低压控制部分的耗电,改善接触器100的能耗。
更为重要的是,本发明的微动开关33构造为一字形,即构造为板状的本体部331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永磁体332,通过调整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之间的距离即可调整微动开关33的转动行程,进而调整导通件20的转动行程,以保证接触器100的工作可靠性。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31与第二驱动线圈32串联设置,且朝向彼此的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导磁片34,两个永磁体332可选择地与第一驱动线圈31的导磁片34或第二驱动线圈32的导磁片34磁性吸合。导磁片34大体呈L形,一端连接在驱动线圈的端部,同一个驱动线圈两端的两个导磁片34的另一端朝向彼此延伸,使驱动线圈与微动开关33的结构更加合理,只需要与导磁片34磁性吸合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永磁体332背离彼此的端部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的极性相反。
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位于本体部331一端的永磁体332的极性为N极-S极,位于本体部331的另一端的永磁体332的极性为S极-N极,即两个永磁体332朝向本体部331的一端的磁极分别为S极、S极、背离彼此的一端的磁极分别为N极、N极;在通电状态下,电流可以由第一驱动线圈31流向第二驱动线圈32,此时第一驱动线圈31一端的极性为N极、另一端为S极,第二驱动线圈32同侧一端的磁极为S极、同侧另一端的磁极为N极,电流由第二驱动线圈32流向第一驱动线圈31时,两个驱动线圈的极性均恰好相反。
这样,导通件20在第一位置时,微动开关33一端的永磁体332与第一驱动线圈31吸合,另一端的永磁体332与第二驱动线圈32吸合;导通件20在第二位置时,微动开关33一端的永磁体332与第二驱动线圈32吸合,另一端的永磁体332与第一驱动线圈31吸合。
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331上设置有夹持部333,第二导通段22伸入夹持部333。这样,导通件20可以伸入至夹持部333内,夹持部333在导通件20的两侧夹紧导通件20,以确保微动开关33可以稳定、可靠的带动第二导通段22运动,提高接触器100的工作稳定性。
当然,本申请的驱动线圈与微动开关33的配合不限于上述结构,参见图11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永磁体332的磁极位于本体部331的厚度方向,两个永磁体332同侧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的同侧一端的极性相同,也可以实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在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体部331构造为绝缘件,或容置槽内涂覆有绝缘层。这样,可以提高高压导通部分与低压控制部分之间的高低压隔离效果,避免高压击穿导致低压失效,提高接触器100的工作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接触器100还包括:壳体40,壳体40限定出容置空间,接线端10、导通件20以及驱动组件30均设置在容置空间内,接线端10的且至少部分伸出壳体40。这样,通过壳体40的设置,可以将接线端10、导通件20以及驱动组件30与外界间隔开,提高工作稳定性的同时,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对第一驱动线圈31和第二驱动线圈32的干扰,提高低压控制部分的控制响应效率。
进一步地,壳体40外还设置有低压信号端50,低压信号端50可插接的设置在壳体40上并与第一驱动线圈31或第二驱动线圈32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40设置有线束引出口,低压信号端50伸入壳体40的部分与第一驱动线圈31或第二驱动线圈32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线束引出口引出到壳体40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低压信号端50通过插接形式固定在壳体40上,壳体40上对应设置插接口,插接口与第一驱动线圈31或第二驱动线圈32电连接,插接口低压信号端50插接配合,使本发明接触器100外观与传统接触器100保持一致,方便结构设计以及物料切换,可以降低研发周期以及开发成本。
第一导通段21和第二导通段22之间设置有柔性连接部23。
具体而言,柔性连接部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通段21、第二导通段22连接,在第二导通段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的过程中,柔性连接部23出现弯折以调整第二导通段22的位置,柔性连接部23的抗弯折性能更强,可以避免导通件20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断裂,以延长接触器100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柔性连接部23、第一导通段21以及第二导通段22采用相同材料件,即柔性金属材料制成。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接触器100不限于上述结构形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接触器100安装角坐标所在平面,也可以形成为“卧式”接触器100,以改变接触器100的壳体40内的绝缘介质的位置,优化电气间隙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接触器100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临近第一接线端11或第二接线端12或第三接线端13或导通件20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第一接线端11或第二接线端12或第三接线端13或导通件20的电路信号,其中电路信号包括:温度变化、电压变化以及电流变化。
这样一来,通过设置传感器,随着第一接线端11与第二接线端12或第三接线端13通过导通件20导通,高压回路的电流以及发热量均会产生变化,对应会出现温度变化,传感器可以获取高压回路工作过程中的变化信息(温度变化、电流变化等),并以电路信号的形式传递至相应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电路信号判断是否达到高压回路的切断阈值(温度阈值、电压阈值、电流阈值),并在需要断开高压回路时,控制接触器100所在电路的其他位置断开(例如控制其他接触器断开),不仅无需设置熔断器,以降低高压损耗,降低成本,而且在控制电路断开后,如采用本发明接触器100的用电设备需要继续工作时,也可以确保用电设备可以上高压,可以提高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熔断器熔断后,则高压电路被彻底断开,而本发明通过设置控制器和传感器,即便基于传感器得到的信息需要断开高压电,但在极限条件下,仍然可以上高压电以提高安全性,例如:本发明接触器100应用在车辆1000上,当电路信息表征为需要断开接触器100但车辆1000处于危险情况需要维持工况时,则可以维持上高压电状态,并在行驶至安全位置后或解除危险情况后,控制接触器100所在电路的其他位置断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接线端11构造为输入端,第二接线端12和第三接线端13构造为输出端;或第一接线端11构造为输出端,第二接线端12和第三接线端13构造为输入端。
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接触器100可以接入到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的工作电路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接触器100可以接入到一个输出端对应两个输入端的工作电路中,降低接触器100数量,使高压导通部分所接入的高压回路的更加简化。
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接线端1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端111和第一接口112,第二连接端1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端121和第二接口122,第三连接端1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端131和第三接口132,第一连接端111与第一导通段21固定,第二连接端121和第三连接端131可选择地与第二导通段22连接,第一接口112、第二接口122和第三接口132均可以构造为多个。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接触器100可以实现多个用电设备通过同一个接触器100的控制,每个接线端均可以设置多个接口,以进一步简化多个用电设备所在的电路。
如图20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桩2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接触器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桩2000,采用上述接触器100,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接触器100一致,在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接触器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采用上述接触器100,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接触器100一致,在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13-图15所示,本发明的车辆1000采用上述接触器100可能存在一些几种使用场景。
如图13所示,车内放电插座与车外放电插座无法同时带负载的使用场景下,车载充电机与DC/DC转换器通过线束与第一接线端11电连接,第二接线端12与车内放电插座电连接,第三接线端13与车外放电插座电连接,以通过低压控制部分控制第一接线端11与第二接线端12或与第三接线端13导通,分别实现车内放电插座带负载或车外放电插座带负载,避免出现车内放电插座与车外放电插座同时接入负载现象的出现,提高使用安全性。
如图14所示,直流充电插座向电池包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下,不同充电桩配备的直流充电枪的充电电压不同,有些充电枪可以直接对电池包进行充电,另一些充电枪则需要升压后进行充电,对应可以将直流充电插座与第一接线端11电连接,第二接线端12与电池包电连接并在其上设置直流升压电路,第三接线端13直接与电池包电连接,当采用需要升压的充电枪进行充电时,第一接线端11与第二接线端12导通,升压后进行充电,当无需升压即可进行充电时,第一接线端11与第三接线端13通过导通件20导通,可以提高车辆1000的适应能力,确保不同规格尺寸充电枪均可以进行充电,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高压电损耗。
如图15所示,针对整车双电机方案,借用双电机绕组进行直流充电升压时,为了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两个电机互相替换用于直流充电升压的使用场景下,可以通过本发明的接触器100控制在两个电机之间进行切换,避免升压过程中,某个电机的电机绕组过热,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线端,所述接线端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第三接线端;
导通件,所述导通件具有第一导通段和第二导通段,所述第一导通段和所述第二导通段之间可导电地连接且可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导通段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固定;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线圈、第二驱动线圈和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之间,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导通件连接,并适于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磁性力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导通段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第三接线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与所述微动开关的任意一端的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二导通段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三接线端和所述第二导通段的接触点与所述微动开关的转动中心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包括:本体部以及位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永磁体,两个所述永磁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磁性吸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与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串联设置,且朝向彼此的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导磁片,两个所述永磁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导磁片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导磁片磁性吸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永磁体背离彼此的端部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极性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永磁体的磁极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厚度方向,两个所述永磁体同侧的极性相同,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同侧一端的极性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上设置有夹持部,所述第二导通段部分伸入所述夹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构造为绝缘件,或所述容置槽内涂覆有绝缘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件与所述接线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导通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接线端、所述导通件以及所述驱动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接线端的且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还设置有低压信号端,所述低压信号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或所述第二驱动线圈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通段和所述第二导通段之间设置有柔性连接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或第三接线端或所述导通件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或第二接线端或第三接线端或所述导通件的电路信号,所述电路信号包括:温度变化、电压变化以及电流变化。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构造为输入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构造为输出端;
或所述第一接线端构造为输出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构造为输入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接口,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三连接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端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导通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导通段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均可以构造为多个。
16.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34386.4A CN115742788A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34386.4A CN115742788A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42788A true CN115742788A (zh) | 2023-03-07 |
Family
ID=85332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34386.4A Pending CN115742788A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742788A (zh) |
-
2021
- 2021-09-03 CN CN202111034386.4A patent/CN11574278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390410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US20230098632A1 (en) |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nd vehicle | |
CN110783147B (zh) |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汽车 | |
CN1939107B (zh) | 电机控制装置 | |
JP5093015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KR20170009348A (ko) | 영구자석을 포함한 전기자동차용 릴레이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9818213A (zh) |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 |
CN109801798B (zh) | 双断路器开关 | |
CN102956375B (zh) | 在出现高电流时具有电动补偿的电力接触装置 | |
CN215751973U (zh) | 接触器、车辆充配电系统、充电桩以及车辆 | |
CN115742788A (zh) |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 |
CN115742785A (zh) |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 |
CN115742787B (zh) | 用于车辆的充电系统的直流充电座和具有其的充电系统 | |
CN115249600B (zh) | 继电器 | |
CN207800509U (zh) | 接触器 | |
CN116141993B (zh) |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 |
JP2019185987A (ja) | 給電コネクタ、受電コネクタ及び給電システム | |
CN115742782A (zh) | 用于车辆的接触器、车辆充配电系统、充电桩以及车辆 | |
EP4331895A1 (en) | Distributor, charging and distributing system of vehicle, vehicle, and charging pile | |
CN218996543U (zh) | 动作机构、充放电系统及车辆 | |
CN115742789A (zh) |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 |
CN115742784A (zh) |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 |
EP4177926A1 (en) | High-voltage relay with improved mechanical shock tolerance for a drive or charging circuit of an electric vehicle with a rocker as an armature | |
CN116176312A (zh) | 接触器和具有其的充配电系统、充电桩、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