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2789A -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2789A
CN115742789A CN202111035926.0A CN202111035926A CN115742789A CN 115742789 A CN115742789 A CN 115742789A CN 202111035926 A CN202111035926 A CN 202111035926A CN 115742789 A CN115742789 A CN 1157427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tactor
conductor
magnetic pol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359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托弟
刘芬
龙严松
赵北平
左福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3592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427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42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27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接触器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接合导体,接合导体与第一接线端相连;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微动开关、传动件和从动件,微动开关与传动件啮合传动,传动件与从动件啮合传动,且从动件与接合导体相连;驱动线圈,驱动线圈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微动开关运动;其中传动组件构造为在微动开关运动时通过传动件带动从动件移动,以使接合导体与第二接线端接合。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通过在微动开关和接合导体之间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使得微动开关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且在驱动线圈驱动微动开关时,接合导体的运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接触器的噪声。

Description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器、具有该接触器的充配电系统和具有该充配电系统的车辆、具有该接触器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应用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给加速进化中的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车各零部件发展逐渐趋于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性能更高效、安全性更强、控制更加便捷、体积更加小型化、重量更加轻量化的产品越来越被需要。现有市场中,接触器中动触点的行程范围固定,难以进行调整,且动触点的运动加速度过高,动触点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使得接合过程中噪音较大,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触器,可以对微动开关的行程范围进行调整,使得接触器的整体布置更加多样,且接合过程平缓,噪音较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接合导体,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相连;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微动开关、传动件和从动件,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传动件啮合传动,所述传动件与所述从动件啮合传动,且所述从动件与所述接合导体相连;驱动线圈,所述驱动线圈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所述微动开关运动;其中所述传动组件构造为在所述微动开关运动时通过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从动件移动,以使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接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通过在微动开关和接合导体之间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使得微动开关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且在驱动线圈驱动微动开关时,接合导体的运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了降低接触器的噪声。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微动开关设置为绕第一轴线可转动,所述传动件构造为绕第二轴线可转动,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垂直分布。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微动开关包括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弧形齿部,所述传动件包括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一齿轮部,所述弧形齿部与所述第一齿轮部啮合传动。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传动件包括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轮部,所述从动件包括齿条部,所述第二齿轮部与所述齿条部啮合传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二齿轮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齿轮部的直径。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齿条部构造为沿竖向延伸,且所述齿条部的上端用于与所述接合导体相连,且所述齿条部的下端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啮合的齿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齿条部构造为沿横向延伸,且所述齿条部的一端用于与所述接合导体相连,且所述齿条部的另一端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啮合的齿结构;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与所述接合导体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驱动线圈和所述微动开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与所述驱动线圈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微动开关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接合导体包括固定部和接合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固定相连,所述从动件与所述接合部相连以带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接合。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接合部之间连接有弱化部。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弱化部构造为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接合部相连,且所述弱化部内具有弱化空腔。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微动开关包括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四个边角区域上分别设置有永磁体,所述驱动线圈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磁片,所述驱动线圈一端的所述导磁片适于与所述驱动部一端的两个所述永磁体吸合,所述驱动线圈另一端的所述导磁片适于与所述驱动部另一端的两个所述永磁体吸合,位于所述驱动部同一端的两个所述永磁体的内侧极性相反。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永磁体包括第一磁极、第二磁极、第三磁极和第四磁极,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驱动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一磁极的内侧与所述第二磁极的内侧极性相反,所述第三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极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驱动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三磁极的内侧与所述第二磁极的内侧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极的内侧与所述第三磁极的内侧极性相同且靠近所述驱动线圈设置,所述第二磁极的内侧与所述第四磁极的内侧极性相同且远离所述驱动线圈设置;所述导磁片包括第一导磁片和第二导磁片,所述第一导磁片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磁片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之间,所述第二导磁片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磁片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磁极和所述第四磁极之间。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接合导体、所述传动组件、所述驱动线圈均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从动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滑动配合。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从动件包括与所述传动件啮合传动的齿条部,所述壳体的内周壁设有滑动导槽,所述齿条部与所述滑动导槽滑动配合。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电路信号;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并适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以断开或闭合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电压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所述第二电流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流阈值。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充配电系统。
根据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接触器。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充配电系统。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充电桩。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充电桩,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所述的接触器。
所述车辆、所述充配电系统、所述充电桩、所述接触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件分给出,件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正视图(连接状态下);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俯视图(连接状态下);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正视图(断开状态下);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俯视图(断开状态下);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中壳体的结构俯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中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中传动组件与驱动线圈的安装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结构的微动开关;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结构的微动开关。
附图标记:
充配电系统1000,
接触器100,
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接合导体3,固定部31,弱化部32,弱化空腔321,接合部33,
传动组件4,微动开关41,弧形齿部411,驱动部412,第一磁极413,第二磁极414,第三磁极415,第四磁极416,
从动件42,传动件43,第一齿轮部431,第二齿轮部432,
驱动线圈5,第一导磁片51,第二导磁片52,
壳体6,支脚61,安装孔62,盖板结构63,滑动导槽64;
正极接触器100a,负极接触器100b,预充电路接触器100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包括: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接合导体3、传动组件4和驱动线圈5。
其中,如图1所示,接触器100的一端间隔设有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如图3所示,在具体设计时可将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均构造为接线柱,高压线可以与接线柱相连以实现与接触器100的电连接。
接合导体3与第一接线端1相连,也就是说,可以使得第一接线端1与接合导体3固定相连,并使得接合导体3和第二接线端2选择性贴合,由此,通过调整接触器100的接合导体3,即可实现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通断,保证了接触器100通断状态切换的便捷性。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置第一接线端1为输入端,并设置第二接线端2为输出端,使得高压电可以通过第一接线端1通入接触器100内,并通过第二接线端2流出接触器100,或者可以设置第一接线端1为输出端,并设置第二接线端2为输入端,使得高压电可以通过第二接线端2通入接触器100内,并通过第一接线端1流出接触器100。
如图9所示,传动组件4包括微动开关41、从动件42和传动件43,微动开关41、从动件42和传动件43均设有齿结构,微动开关41的齿结构用于与传动件43的齿结构啮合,当微动开关41运动时,微动开关41可以通过齿结构带动从动件42运动;从动件42与微动开关41间隔开布置,且传动件43的齿结构与从动件42的齿结构啮合,当微动开关41带动传动件43运动时,传动件43可以通过齿结构带动从动件42运动;从动件42与接合导体3的活动端固定相连,当从动件42运动时,接合导体3的活动端可以随从动件42共同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传动组件4内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使得微动开关41传递至接合导体3的运动可以在传动过程中进行变向,且可对微动开关41的运动进行放大或缩小,使得微动开关41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使得传动组件4和接合导体3的布置关系更加灵活多样,从而实现了接触器100整体布局的多样化。
其中,如图3所示,接触器100包括驱动线圈5,驱动线圈5具有柱状体,导线沿周向缠绕在柱状体的外周壁处,且导线整体沿轴向环绕延伸,当导线通入低压电流后,驱动线圈5可以产生磁场,微动开关41构造为具有磁性部分,驱动线圈5所产生的磁场可以作用在微动开关41处,使得驱动线圈5可以驱动微动开关41活动。
微动开关41可以在运动时通过传动件43带动从动件42移动,以使接合导体3与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中的另一个接合。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置微动开关41朝第一方向运动时,可以带动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接合,且在驱动微动开关41朝第二方向运动时,带动接合导体3与另一个断开。
具体的,可以对驱动线圈5通入低压电流,以使驱动线圈5生成磁场,使得微动开关41受力向第一方向运动,此时,微动开关41通过从动件42带动接合导体3移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电连接,以使接触器100可以导通高压电路;或者可以对驱动线圈5通入反向低压电流,以使驱动线圈5生成反向磁场,使得微动开关41受力向第二方向运动,此时,微动开关41通过从动件42带动接合导体3反向移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电连接,以使接触器100可以断开高压电路。由此,实现了高压电路通断状态的便捷切换。
可以理解的是,当驱动线圈5通入低压电流时,微动开关41受力开始运动,微动开关41通过齿结构带动传动件43运动,且传动件43可以通过齿结构带动从动件42,通过多级齿轮传动,使得从动件42的运动过程较平稳,以使接合导体3的运动平稳,从而避免接合导体3的加速度过大,减小了接合导体3在接合过程中的冲击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通过在微动开关41和接合导体3之间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以用于放大或缩小微动开关41的运动,使得微动开关41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且在驱动线圈5驱动微动开关41时,接合导体3的运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3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闭合噪声,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微动开关41设置为绕第一轴线可转动,传动件43构造为绕第二轴线可转动,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垂直分布。其中,驱动线圈5可以驱动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或驱动绕微动开关41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其中,第一方向可以取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可以取为逆时针方向,或者第一方向可以取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可以取为顺时针方向,使得接触器10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布置。
通过上述设置,驱动线圈5可以驱动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转动,当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转动时,可以带动传动件43绕垂直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则当微动开关41的运动传递至从动件42时,从动件42的行程范围可以与微动开关41的行程范围在空间上错开布置,以高效利用接触器100的空间,避免接触器100单侧尺寸过大,使接触器100整体布局更加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微动开关41包括绕第一轴线转动的弧形齿部411,弧形齿部411构造为扇形结构,且弧形齿部411远离第一轴线的侧边设有齿结构,传动件43包括绕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一齿轮部431,第一齿轮部431可以构造为锥齿轮部或者是直齿轮部,第一齿轮部431的齿结构与弧形齿部411齿结构相对应,使得弧形齿部411可以与第一齿轮部431相啮合,以用于实现传动。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当驱动线圈5驱动弧形齿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弧形齿部411可以通过齿结构带动第一齿轮部431绕第二轴线转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连通;如图7所示,而当驱动线圈5驱动弧形齿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运动,弧形齿部411可以通过齿结构带动第一齿轮部431绕第二轴线转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反向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传动件43还包括绕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轮部432,第二齿轮部432构造为直齿轮部,第一齿轮部431与第二齿轮部432端部正对相连,且第一齿轮部431与第二齿轮部432的轴线重合,第一齿轮部431用于带动第二齿轮部432绕第二轴线转动,从动件42包括齿条部,第二齿轮部432与齿条部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也就是说,如图4和图5所示,当驱动线圈5驱动弧形齿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齿轮部431绕第二轴线转动以带动第二齿轮部432同向转动,第二齿轮部432通过齿结构带动齿条部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而当驱动线圈5驱动弧形齿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运动时,第一齿轮部431绕第二轴线转动以带动第二齿轮部432同向转动,第二齿轮部432通过齿结构带动齿条部反向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反向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将驱动部412绕第一轴线的转动转化为齿条部沿固定方向的滑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通断,同时使得滑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触点闭合噪声,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齿轮部432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部431的直径。也就是说,第一齿轮部431带动第二齿轮部432转动时,第二齿轮部432的转动行程大于第一齿轮部431的转动行程,由此,可以通过传动件43放大微动开关41的行程,减小了通断过程中微动开关41的行程需求,利于实现接触器100整体的多样性布局,且满足了高压电的电气间隙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条部构造为沿竖向延伸,且齿条部的上端用于与接合导体3相连,且齿条部的下端的侧壁设有与第二齿轮部432啮合的齿结构。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齿条部安装在第二齿轮部432的一侧,齿条部的下端构造为沿竖向延伸的条柱状结构,齿条部的下端靠近第二齿轮部432的一侧设有沿竖向延伸布置的齿结构,齿条部可以与第二齿轮部432啮合,从而进行传动。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齿条部的上端构造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条柱状结构,以将齿条部整体构造出成T型结构,齿条部的上端具有朝向接合导体3敞开的卡接槽,接合导体3的端部可以伸至卡接槽内。
由此,当驱动线圈5驱动弧形齿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二齿轮部432通过齿结构带动齿条部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同向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连接;而当驱动线圈5驱动弧形齿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运动时,第二齿轮部432通过齿结构带动齿条部反向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反向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
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可以将齿条部的上端和下端分开加工,并在加工完成后,将齿条部的上端和下端连接固定在一起,以降低齿条部的加工难度。
具体地,可以设置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处,且将接合导体3远离齿条部的一端伸至第一接线端1的下侧,使得接合导体3的上侧面与第一接线端1的下侧面贴合相连,同时接合导体3靠近齿条部的一端伸至卡接口内,使得齿条部可以对接合导体3进行限位,当齿条部运动时,齿条部可以带动接合导体3进行同向运动,第二接线端2设置在接合导体3靠近齿条部的一侧的上方,如图4所示,当接合导体3运动至上极限位置(即竖向最大位置)时,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贴合相连,如图6所示,而当齿条部带动接合导体3向下运动时,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电连接。
由此,接合导体3的侧面可以用于贴合在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侧面处,以作为动触点,减少了动触点的数量,且使得动触点具有足够的接合面积,以降低动触点的接触电阻,从而减小接触器100的发热,降低了能量损耗,降低了动触点粘连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通过将接合导体3与驱动线圈5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且使得驱动线圈5和微动开关41沿水平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正对设置,使得接触器100整体布局均匀,利于实现整体散热。
在另一实施例中,齿条部构造为沿横向延伸,且齿条部的一端用于与接合导体3相连,且齿条部的另一端的侧壁设有与第二齿轮部432啮合的齿结构,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分别与接合导体3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驱动线圈5和微动开关4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分别与驱动线圈5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接合导体3与微动开关41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
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齿条部安装在第二齿轮部432的上侧,齿条部构造为沿横向延伸的条柱状结构,齿条部的下侧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齿结构,齿条部可以与第二齿轮部432啮合,从而进行传动。进一步的,接合导体3沿竖直方向设置在齿条部的一端,且齿条部的端部抵压在接合导体3的侧壁处。
进一步地,当驱动线圈5驱动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时,齿条部推动接合导体3朝向靠近输出端的方向(图11的右侧)运动,且在接合导体3整体沿驱动线圈的轴向延伸时,使得接合导体3和输出端2相连,以使输入端1和输出端2连接;而当驱动线圈5驱动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运动时,齿条部推动接合导体3朝向远离输出端的方向(图11的左侧)运动,使得接合导体3脱离输出端2,使得输入端1和输出端2断开连接,由此,实现了高压线路通断状态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接合导体3包括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固定部31与第一接线端1固定相连,从动件42与接合部33相连以带动接合部33与第二接线端2接合。需要说明的是,接合导体3的材料可以选用软铜(银)等复合材料,使得接合导体3具有更大的载流量,进一步降低接合导体3的电阻,同时,使得接合导体3的硬度较小,降低了第二接线端2和接合导体3接合过程中的噪音。
可以理解的是,当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时,齿条部向下运动,齿条部对接合部33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使得接合部33向下运动,以使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而当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时,齿条部朝上运动,以带动接合部33向上运动,使得第二接线端2和接合部33接合。由此,实现了高压线路通断状态的便捷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之间连接有弱化部32。也就是说,当齿条部向下运动,齿条部对接合部33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使得弱化部32发生弹性形变,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发生相对运动,使得接合导体3与输出端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而当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时,齿条部朝上运动,弱化部32的弹性形变恢复,使得输出端第二接线端2和接合部33接合。
由此,通过设置弱化部32,以实现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的相对运动,避免接合部33产生塑性变形,使得接合部33可以反复多次地贴合在第二接线端2的侧面处,从而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弱化部32构造为弧形段,弧形段的一端与固定部31相连且另一端与接合部33相连,且弱化部32内具有弱化空腔321。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弱化部32可构造为朝下凸出的半圆弧形段,弱化部32的左端与固定部31相连,弱化部32的右端与接合部33相连,以共同构造出接合导体3。
进一步地,当从动件42对接合部33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时,弱化部32压缩变形,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发生相对运动,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而当从动件42向上运动时,弱化部32的弹性变形恢复,第二接线端2和接合部33接合。其中,通过在弱化部32内设有弧形的弱化空腔321,进一步降低了弱化部32整体的刚度,使得弱化部32易于在受到接合部33传递的作用力时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减小了驱动线圈5的尺寸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微动开关41包括绕第一轴线转动的驱动部412,驱动部412的四个边角区域上分别设置有永磁体,驱动线圈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磁片,驱动线圈5一端的导磁片适于与驱动部412一端的两个永磁体吸合,驱动线圈5另一端的导磁片适于与驱动部412另一端的两个永磁体吸合,位于驱动部412同一端的两个永磁体的内侧极性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线圈5通电后,两端的导磁片的极性互异,对应驱动线圈5位于同侧一端的两个永磁体的极性互异,以使驱动部412的一端可以朝向驱动线圈5运动,对应另一端远离驱动线圈5运动。
当然,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在驱动部412的一端设置两个永磁体,或者在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永磁体,使永磁体对应位于边角区域,即可在极性吸力或极性斥力作用下,带动微动开关41转动。
这样,通过设置永磁体,可以通过永磁体的磁性吸合实现接触器100的工作状态的保持,即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上驻留,低压控制部分的驱动线圈5无需持续通电,以降低低压损耗,改善接触器100的能耗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永磁体包括第一磁极413、第二磁极414、第三磁极415和第四磁极416,第一磁极413与第二磁极414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在驱动部412的一端,且第一磁极413的内侧与第二磁极414的内侧极性相反,第三磁极415与第四磁极416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在驱动部412的另一端,且第三磁极415的内侧与第二磁极414的内侧极性相反,第一磁极413的内侧与第三磁极415的内侧极性相同且靠近驱动线圈5设置,第二磁极414的内侧与第四磁极416的内侧极性相同且远离驱动线圈5设置;导磁片包括第一导磁片51和第二导磁片52,第一导磁片51的一端与驱动线圈5的一端连接,第一导磁片51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磁极413和第二磁极414之间,第二导磁片52的一端与驱动线圈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导磁片52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三磁极415和第四磁极416之间。
示例性的,可以设置第一磁极413和第三磁极415的内侧为N极,且设置第二磁极414和第四磁极416的内侧为S极,当驱动线圈5通入正向低压电流时,第一导磁片51为N极且第二导磁片52为S极,此时,如图5所示,第一磁极413和第二磁极414共同作用,使得第一导磁片51贴合在第二磁极414的内侧壁处,同时第三磁极415和第四磁极416共同作用,使得第二导磁片52贴合在第三磁极415的内侧壁处,以带动齿条部向上运动,实现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连通;而当驱动线圈5通入反向低压电流时,第一导磁片51为S极且第二导磁片52为N极,此时,如图7所示,第一磁极413和第二磁极414共同作用,使得第一导磁片51贴合在第一磁极413的内侧壁处,同时第三磁极415和第四磁极416共同作用,使得第二导磁片52贴合在第四磁极416的内侧壁处,以带动从动件42向下运动,从而断开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极413与第三磁极415的内侧是指第一磁极413与第三磁极415的相对侧;第二磁极414与第四磁极416的内侧是指第二磁极414与第四磁极416的相对侧;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永磁体构造为板状磁铁,极性如上述分布,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永磁体构造为U形磁铁,且敞开端为两个磁极,极性如上述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还包括:壳体6。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安装于壳体6上,接合导体3、传动组件4、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5均安装于壳体6内,且从动件42与壳体6的内周壁滑动配合。
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壳体6整体构造为矩形结构,壳体6的对角位置处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支脚61,支脚61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安装孔62,连接件可以穿过安装孔62以固定接触器100,且壳体6的外部结构与传统接触器100保持一致,方便结构设计和物料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壳体6的侧壁设有开孔,低压信号线可以从开孔穿出壳体6以与外界电源电连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外界开关控制接触器100的通断。其中,低压信号线也可以设计成接插件。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壳体6具有朝外敞开的腔体结构,敞开端设有盖板结构63,盖板结构63设有对应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通孔,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上部可以伸入通孔内,以安装在盖板结构63上,从而与壳体6保持相对稳定,使得接合导体3可以与第二接线端2发生相对移动,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其余部分以及接合导体3、传动组件4、驱动线圈5均通过盖板结构63密封于壳体6内,从而与外界隔开,以避免外界杂质进入壳体6内,同时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同时,壳体6的内周壁可以对从动件42进行限位,使得从动件42可以相对内周壁沿同一方向滑动,以保证接合导体3的运动路径稳定,提高了接触器100工作过程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6的内周壁设有滑动导槽64,从动件42的齿条部与滑动导槽64滑动配合。其中,如图8所示,滑动导槽64沿高度方向延伸布置,且滑动导槽64的开口尺寸与齿条部下端的宽度尺寸相等,当齿条部安装在滑动导槽64后,滑动导槽64可以对齿条部进行限位,使得齿条部可以沿竖向往复运动,从而保证接合导体3与第一接线端1的接触脱离过程可靠,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临近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的电路信号;控制器,控制器与传感器电连接,并适于根据电路信号控制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以断开或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间的电连接。。也就是说,可以设置传感器用于对接合导体3进行监测,或者设置传感器用于对第一接线端1进行检测,或者设置传感器用于对第二接线端2进行检测,从而获取到对应的电路信号。可以理解的是,随着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通过接合导体3导通,高压线路的电流量以及发热量均会产生变化,对应会出现温度变化,温度传感器可以获取高压线路在工作过程中的变化信息(包括温度变化、电压变化和电流变化),并以电路信号的形式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电路信号判断是否达到高压线路的切断阈值,并在需要断开高压回路时,控制驱动组件断开第二接线端2与接合导体3的电连接,不仅无需设置熔断器,以降低高压损耗,降低成本。
且在控制断开接触器100后,如采用本发明接触器100的用电设备需要继续工作时,控制器可以通过驱动组件实现第二接线端2与接合导体3的接合,以确保用电设备可以上高压,以提高安全性。如:本发明接触器100应用在电动车辆上,当电路信息表征为需要断开接触器100但车辆处于危险情况需要维持工况时,则可以维持上高压电状态,并在行驶至安全位置后或解除危险情况后,再断开第二接线端2与接合导体3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用于根据电路信号获取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控制器配置为当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具体而言,当传感器构造为温度传感器时,当高压线路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对应触发断路机制,当传感器构造为电流传感器时,当高压线路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对应触发断路机制,当传感器构造为电压传感器时,当高压电路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对应触发断路机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配置为当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第二电压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二电流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电流阈值。
具体而言,当传感器构造为温度传感器时,当高压线路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对应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当传感器构造为电流传感器时,当高压线路小于第一电流阈值时,对应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当传感器构造为电压传感器时,当高压电路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对应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接触器100,接触器100构造为正极接触器100a,负极接触器100b以及预充电路接触器100c。
具体而言,充配电系统1000包括:电池端接口、电控端接口以及直流充电接口,直流充电接口与电控端接口设置在接触器100的壳体的同一端,电池端接口设置在壳体的另一端,直流充电接口的正极侧、电池端接口的正极侧上均设置有正极接触器100a,直流充电接口的负极侧、电池端接口的负极侧上均设置有负极接触器100b,电池端接口的正极侧上还设置有预充电路,预充电路上设置与预充电阻串联并与正极接触器100a并联的与充电路接触器100c。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1000,采用上述接触器100,通过在微动开关41和接合导体3之间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以用于放大或缩小微动开关41的运动,使得微动开关41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且在驱动线圈5驱动微动开关41时,接合导体3的运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3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闭合噪声,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可以延长充配电系统1000的工作稳定性、使用安全性,并延长使用寿命。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1000。通过在微动开关41和接合导体3之间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以用于放大或缩小微动开关41的运动,使得微动开关41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且在驱动线圈5驱动微动开关41时,接合导体3的运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3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闭合噪声,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可以延长充配电系统1000的工作稳定性、使用安全性,并延长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车辆整体的安全性,提升用户对车辆的满意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品牌形象。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充电桩。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桩,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1000。通过在微动开关41和接合导体3之间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以用于放大或缩小微动开关41的运动,使得微动开关41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且在驱动线圈5驱动微动开关41时,接合导体3的运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3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闭合噪声,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可以充电桩的工作稳定性、使用安全性,并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
接合导体(3),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一接线端(1)相连;
传动组件(4),所述传动组件(4)包括微动开关(41)、传动件(43)和从动件(42),所述微动开关(41)与所述传动件(43)啮合传动,所述传动件(43)与所述从动件(42)啮合传动,且所述从动件(42)与所述接合导体(3)相连;
驱动线圈(5),所述驱动线圈(5)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1)运动;其中
所述传动组件(4)构造为在所述微动开关(41)运动时通过所述传动件(43)带动所述从动件(42)移动,以使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41)设置为绕第一轴线可转动,所述传动件(43)构造为绕第二轴线可转动,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垂直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41)包括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弧形齿部(411),所述传动件(43)包括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一齿轮部(431),所述弧形齿部(411)与所述第一齿轮部(431)啮合传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3)还包括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轮部(432),所述从动件(42)包括齿条部,所述第二齿轮部(432)与所述齿条部啮合传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部(43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齿轮部(431)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部构造为沿竖向延伸,且所述齿条部的上端用于与所述接合导体(3)相连,且所述齿条部的下端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齿轮部(432)啮合的齿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部构造为沿横向延伸,且所述齿条部的一端用于与所述接合导体(3)相连,且所述齿条部的另一端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齿轮部(432)啮合的齿结构;
所述第一接线端(1)、所述第二接线端(2)分别与所述接合导体(3)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驱动线圈(5)和所述微动开关(4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线端(1)、所述第二接线端(2)分别与所述驱动线圈(5)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微动开关(4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导体(3)包括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所述固定部(31)和所述接合部(33)相连,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第一接线端(1)固定相连,所述从动件(42)与所述接合部(33)相连以带动所述接合部(3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1)和所述接合部(33)之间通过弱化部(32)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部(32)构造为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31)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接合部(33)相连,且所述弱化部(32)内具有弱化空腔(321)。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41)包括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驱动部(412),所述驱动部(412)的四个边角区域上分别设置有永磁体,所述驱动线圈(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磁片,所述驱动线圈(5)一端的所述导磁片适于与所述驱动部(412)一端的两个所述永磁体吸合,所述驱动线圈(5)另一端的所述导磁片适于与所述驱动部(412)另一端的两个所述永磁体吸合,位于所述驱动部(412)同一端的两个所述永磁体的内侧极性相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包括第一磁极(413)、第二磁极(414)、第三磁极(415)和第四磁极(416),所述第一磁极(413)与所述第二磁极(414)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驱动部(412)的一端,且所述第一磁极(413)的内侧与所述第二磁极(414)的内侧极性相反,所述第三磁极(415)与所述第四磁极(416)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驱动部(412)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三磁极(415)的内侧与所述第二磁极(414)的内侧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极(413)的内侧与所述第三磁极(415)的内侧极性相同且靠近所述驱动线圈(5)设置,所述第二磁极(414)的内侧与所述第四磁极(416)的内侧极性相同且远离所述驱动线圈(5)设置;
所述导磁片包括第一导磁片(51)和第二导磁片(52),所述第一导磁片(5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线圈(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磁片(51)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磁极(413)和所述第二磁极(414)之间,所述第二导磁片(52)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线圈(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磁片(52)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磁极(415)和所述第四磁极(416)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6),所述第一接线端(1)和所述第二接线端(2)安装于所述壳体(6)上,所述接合导体(3)、所述传动组件(4)、所述驱动线圈(5)均安装于所述壳体(6)内,且所述从动件(42)与所述壳体(6)的内周壁滑动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42)包括与所述传动件(43)啮合传动的齿条部,所述壳体(6)的内周壁设有滑动导槽(64),所述齿条部与所述滑动导槽(64)滑动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的电路信号;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并适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以断开或闭合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
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电压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所述第二电流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流阈值。
18.一种充配电系统(1000),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100)。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充配电系统(1000)。
20.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100)。
CN202111035926.0A 2021-09-03 2021-09-0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Pending CN1157427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5926.0A CN115742789A (zh) 2021-09-03 2021-09-0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5926.0A CN115742789A (zh) 2021-09-03 2021-09-0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2789A true CN115742789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32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35926.0A Pending CN115742789A (zh) 2021-09-03 2021-09-0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27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9041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0783147B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汽车
US20230098632A1 (en)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nd vehicle
JP5093015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07533927A (zh) 接触器组件
CN215751973U (zh) 接触器、车辆充配电系统、充电桩以及车辆
CN115742789A (zh)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N209804561U (zh) 接触器及车辆
US11120963B2 (en) Double breaker switch
CN115742787A (zh) 用于车辆的充电系统的直流充电座和具有其的充电系统
CN115742784A (zh)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KR20220112181A (ko) 탭단자를 구비한 파워릴레이
EP4331895A1 (en) Distributor, charging and distributing system of vehicle, vehicle, and charging pile
CN115742788A (zh)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CN115742785A (zh)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CN115742782A (zh) 用于车辆的接触器、车辆充配电系统、充电桩以及车辆
CN116141993A (zh)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N214672449U (zh) 漏电断路器的取电机构
CN216528697U (zh) 一种外调式断路器
KR101804255B1 (ko) 자동 절체 스위치
CN110754008B (zh) 用于封装和中断电池的电力供应的设备
CN116435147A (zh) 继电器、功率设备、供电系统和继电器的控制方法
CN117936298A (zh) 直流开关
KR20190048112A (ko) 릴레이 장치
CN102194605A (zh) 交流真空接触器真空管固定改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