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2784A -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2784A
CN115742784A CN202111034375.6A CN202111034375A CN115742784A CN 115742784 A CN115742784 A CN 115742784A CN 202111034375 A CN202111034375 A CN 202111034375A CN 115742784 A CN115742784 A CN 115742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tactor
magnetic
magnetic conductiv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343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托弟
薛鹏辉
赵北平
姜宏
刘国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3437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427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42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27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接触器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组,每个接线端组均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接合导体,接合导体与第一接线端相连;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微动开关和从动件,微动开关与从动件动力连接,从动件与接合导体相连;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微动开关朝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与第二接线端接合,或用于驱动微动开关朝第二方向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与第二接线端断开。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通过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驱动微动开关运动,以带动从动件驱动接合导体运动,实现多个接线端组同步连通或断开,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器、具有该接触器的充配电系统和具有该充配电系统的车辆和具有接触器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应用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给加速进化中的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车各零部件发展逐渐趋于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性能更高效、安全性更强、控制更加便捷、体积更加小型化、重量更加轻量化的产品越来越被需要。现有市场中,接触器的低压回路效率低,使得低压回路体积较大,导致接触器整体的体积较大,且散热性能差,同时难以实现多个电路的同步通断,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触器,可实现多组高压回路的同步通断,且利于散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组,每个接线端组均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接合导体,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一接线端相连;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微动开关和从动件,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从动件动力连接,所述从动件与所述接合导体相连;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所述微动开关朝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接合,或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朝第二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断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可以通过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驱动微动开关运动,以带动从动件驱动接合导体运动,实现多个接线端组地同步连通或断开,提高了接触器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间隔开分布,且所述微动开关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绕所述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或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绕所述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包括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包括第三导磁部和第四导磁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通电时,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二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导磁部与所述第四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导磁部和所述第三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导磁部和所述第四导磁部极性相反;所述微动开关包括磁性驱动部;其中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磁部和所述第三导磁部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磁部和所述第四导磁部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极性相同。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包括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包括第三导磁部和第四导磁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通电时,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二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导磁部与所述第四导磁部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导磁部和所述第三导磁部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导磁部和所述第四导磁部极性相同;所述微动开关包括磁性驱动部;其中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磁部和所述第三导磁部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磁部和所述第四导磁部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上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部分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部分极性相反,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二端上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部分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部分极性相反,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的部分极性相同,所述磁性驱动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部分极性相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在控制电路中串联。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包括绕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一齿轮部,所述微动开关包括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弧形齿部,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弧形齿部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传动件还包括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轮部,所述从动件包括齿条部,所述第二齿轮部与所述齿条部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第二齿轮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齿轮部的直径。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齿条部沿竖向延伸,且所述齿条部的上端用于与所述接合导体相连,且所述齿条部的下端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啮合的齿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接合导体构造为板状,所述从动件包括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具有朝向所述接合导体敞开的夹持口;其中所述接合导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端贴合相连,所述接合导体的另一端伸至所述夹持口内以使所述夹持部带动所述接合导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端贴合。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接合导体包括固定部和接合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固定相连,所述从动件与所述接合部相连以带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接合。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接合部之间连接有弱化部。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弱化部构造为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接合部相连,且所述弱化部内具有弱化空腔。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周壁,所述接合导体、所述传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均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从动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滑动配合。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从动件包括齿条部,所述壳体的内周壁设有滑动导槽,所述齿条部与所述滑动导槽滑动配合。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电路信号;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并适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驱动组件以断开或闭合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接触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接合导体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所述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电压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所述第二电流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流阈值。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充配电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接触器。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充配电系统。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充电桩。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充电桩,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所述的接触器。
所述车辆、所述充配电系统、所述车辆、所述充电桩和所述接触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件分给出,件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俯视图(连接状态下);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正视图(连接状态下);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俯视图(断开状态下);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不带壳体)的结构正视图(断开状态下);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中壳体的结构俯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中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中传动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触器中传动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充配电系统1000,
接触器100,
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2,接合导体3,固定部31,弱化部32,弱化空腔321,接合部33,
传动组件4,微动开关41,磁性驱动部411,弧形齿部412,从动件42,齿条部421,夹持部422,夹持口423,传动件43,第一齿轮部431,第二齿轮部432,
第一驱动线圈5,第一导磁部51,第二导磁部52,第二驱动线圈6,第三导磁部61,第四导磁部62,
壳体7,支脚71,安装孔72,盖板结构73,滑动导槽74,
正极接触器100a,负极接触器100b,预充电路接触器100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包括:接线端组、接合导体3、传动组件4、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
其中,如图1所示,接触器100的一端设有接线端组,接线端组包括间隔开设置的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如图3所示,在具体设计时可将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均构造为接线柱,高压线可以与接线柱相连以实现与接触器100的电连接。
接线端组取为至少两组,且至少两组接线端组并排设置,接合导体3与第一接线端1相连,并使得接合导体3和第二接线端2选择性贴合。由此,通过接触器100同时调整多个接合导体3,即可实现多组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同步通断,保证了接触器100通断状态切换的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置第一接线端1为输入端,并设置第二接线端2为输出端,使得高压电可以通过第一接线端1通入接触器100内,并通过第二接线端2流出接触器100,或者可以设置第一接线端1为输出端,并设置第二接线端2为输入端,使得高压电可以通过第二接线端2通入接触器100内,并通过第一接线端1流出接触器100。
也就是说,本发明中的接线端组可设置为两组、三组或更多组,如在具体设计时,接线端组设置为两组,且第一接线端1可包括正极输入接线柱和负极输入接线柱,第二接线端2可包括正极输出接线柱和负极输出接线柱,其中,正极输入接线柱和正极输出接线柱可通过接合导体3实现电连接,负极输入接线柱和负极输出接线柱也可通过接合导体3实现电连接,由此,本发明中的接触器100可构造为集成有正负极一体式的通断控制结构,集成度更高,控制和使用更简单。
接触器100设有传动组件4,传动组件4包括微动开关41和从动件42,微动开关41与从动件42动力连接,从动件42与接合导体3相连。由此,当用户控制微动开关41运动时,微动开关41可以带动从动件42运动,从而带动接合导体3运动以实现接触器100通断状态切换。
其中,如图3所示,驱动线圈具有柱状体,导线沿周向缠绕在柱状体的外周壁处,且导线整体沿轴向环绕延伸,当导线通入低压电流后,驱动线圈可以产生磁场,驱动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可以作用在微动开关41处,微动开关41构造为具有磁性部分,使得驱动线圈可以驱动微动开关41活动。
驱动线圈包括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均可通入低压电流,使得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可以分别构造出磁场,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用于驱动微动开关41朝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接合,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电连接,以使接触器100可以导通电路;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也可以用于驱动微动开关41朝第二方向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断开,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电连接,以使接触器100可以断开电路。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并使得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同时对微动开关41进行驱动,在可以推动微动开关41的前提下,减小了单个驱动线圈的体积,以利于实现接触器100整体的布置,且使得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易于散热,提高了接触器100的安全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可以通过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驱动微动开关41运动,以带动从动件42驱动接合导体3运动,以实现多组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同步连通或同步断开,且利于实现接触器100的散热,提高了接触器10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间隔开分布,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平行间隔设置,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的端部设有磁性部,磁性部为导磁材料制成,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电时,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产生磁场,并在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之间构造出电磁空间,微动开关41布置于电磁空间内,使得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可以共同驱动微动开关41活动。
其中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用于驱动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或用于驱动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可以取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可以取为逆时针方向,或者第一方向可以取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可以取为顺时针方向,使得接触器10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布置,提高了布局的合理性。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对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低压电流,以在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之间生成正向磁场,使得微动开关41受力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电连接,以使接触器100可以导通高压电路;或者对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反向低压电流,以在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之间生成相反的磁场,使得微动开关41受力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电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可以对磁性驱动部411共同作用,使得磁性驱动部411具有足够的转动力矩,以带动接合导体3运动,从而实现高压线路通断状态的稳定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驱动线圈5包括第一导磁部51和第二导磁部52,第二驱动线圈6包括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电时,第一导磁部51与第二导磁部61的极性相反,第三导磁部61与第四导磁部62的极性相反,第一导磁部51和第三导磁部61的极性相反,第二导磁部52和第四导磁部62极性相反。
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第一导磁部51、第二导磁部52、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的主体部分构造为板状结构,第一导磁部51的主体部分和第二导磁部52的主体部分贴合设置在第一驱动线圈5的两端,且贴合在第一驱动线圈5的端部,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的主体部分设置在第二驱动线圈6的两端,且贴合在第二驱动线圈6的端部,由此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低压电流时,第一导磁部51和第二导磁部52产生相反的极性,且当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低压电流时,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同样产生相反的极性。
其中,如图10所示,导磁部的主体部分连接有翻折板,翻折板伸至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的间隙内,第一导磁部51的翻折板和第三导磁部61的翻折板正对设置,且第二导磁部52的翻折板和第四导磁部62的翻折板正对设置,通过在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有低压电流,使得第一导磁部51和第三导磁部61的极性相反,且使得第二导磁部52和第四导磁部62极性相反。
微动开关41包括磁性驱动部411,其中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导磁部51和第三导磁部61之间,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位于第二导磁部52和第四导磁部62之间,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极性相同。
具体的,可以设置磁性驱动部411的两端均为N极,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低压电流时,可以使得第二导磁部52和第三导磁部61具有N极,并使得第一导磁部51和第四导磁部62具有S极,由此,如图4所示,第一导磁部51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相互吸引,且第三导磁部61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相互排斥,第二导磁部52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相互排斥,且第四导磁部62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相互吸引,使得磁性驱动部411可以绕第一轴线向第一方向(即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贴合吸附在第一导磁部51处,且使得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贴合吸附在第四导磁部62处,以使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连通。
或者如图6所示,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反向低压电流时,可以使得第二导磁部52和第三导磁部61具有S极,并使得第一导磁部51和第四导磁部62具有N极,由此,第一导磁部51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相互排斥,且第三导磁部61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相互吸引,第二导磁部52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相互吸引,且第四导磁部62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相互排斥,使得磁性驱动部411可以绕第一轴线向第二方向转动(即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使得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贴合吸附在第三导磁部61处,且使得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贴合吸附在第二导磁部52处,以使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驱动线圈5包括第一导磁部51和第二导磁部52,第二驱动线圈6包括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电时,第一导磁部51与第二导磁部52的极性相反,第三导磁部61与第四导磁部62的极性相反,第一导磁部51和第三导磁部61的极性相同,第二导磁部52和第四导磁部62极性相同。
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第一导磁部51、第二导磁部52、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的主体部分构造为板状结构,第一导磁部51的主体部分和第二导磁部52的主体部分贴合设置在第一驱动线圈5的两端,且与第一驱动线圈5的端部正对设置,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的主体部分贴合设置在第二驱动线圈6的两端,且与第二驱动线圈6的端部正对设置,由此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低压电流时,第一导磁部51和第二导磁部52产生相反的极性,且当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低压电流时,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同样产生相反的极性。
其中,如图11所示,导磁部的主体部分连接有翻折板,翻折板伸至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的间隙内,第一导磁部51的翻折板和第三导磁部61的翻折板正对设置,且第二导磁部52的翻折板和第四导磁部62的翻折板正对设置,通过在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有低压电流,使得第一导磁部51和第三导磁部61的极性相同,且使得第二导磁部52和第四导磁部62极性相同。
微动开关41包括磁性驱动部411,其中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导磁部51和第三导磁部61之间,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位于第二导磁部52和第四导磁部62之间,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上靠近第一驱动线圈5的部分与靠近第二驱动线圈6的部分极性相反,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上靠近第一驱动线圈5的部分与靠近第二驱动线圈6的部分极性相反,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第一驱动线圈5的部分极性相同,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第二驱动线圈6的部分极性相同。
具体的,可以设置磁性驱动部411的端部朝向第一驱动线圈5的一侧为N极,且设置磁性驱动部411的端部朝向第二驱动线圈6的一侧为S极。进一步地,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低压电流时,可以使得第一导磁部51和第三导磁部61具有S极,并使得第二导磁部52和第四导磁部62具有N极,由此,如图4所示,第一导磁部51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相互吸引,且第三导磁部61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相互排斥,第二导磁部52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相互排斥,且第四导磁部62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相互吸引,使得磁性驱动部411可以绕第一轴线向第一方向(即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贴合吸附在第一导磁部51处,且使得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贴合吸附在第四导磁部62处,以使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连通。
或者如图6所示,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通入反向低压电流时,可以使得第一导磁部51和第三导磁部61具有N极,并使得第二导磁部52和第四导磁部62具有S极,由此,第一导磁部51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相互排斥,且第三导磁部61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相互吸引,第二导磁部52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相互吸引,且第四导磁部62与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相互排斥,使得磁性驱动部411可以绕第一轴线向第二方向转动(即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使得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贴合吸附在第三导磁部61处,且使得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贴合吸附在第二导磁部52处,以使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磁性驱动部411位于第一轴线两侧的端部分别受到相反的作用力,使得磁性驱动部411可以绕第一轴线稳定转动,从而带动接合导体3运动,从而实现高压线路通断状态的稳定切换,且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的距离,以调节微动开关41的行程大小,使得微动开关41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使得微动开关41与驱动线圈之间的组装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在控制电路中串联,由此,通过单个电压信号即可同步控制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的通断,提高了接触器100整体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传动组件4还包括传动件43,传动件43包括绕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一齿轮部431,第一齿轮部431可以取为锥齿轮部或者是直齿轮部,微动开关41包括绕第一轴线转动的弧形齿部412,第一齿轮部431与弧形齿部412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其中,弧形齿部412与磁性驱动部411固定相连,弧形齿部412可以随磁性驱动部411共同运动,弧形齿部412构造为扇形结构,且弧形齿部412远离第一轴线的侧边设有齿结构,第一齿轮部431的外侧构造有与弧形齿部412对应的齿结构,弧形齿部412与第一齿轮部431相啮合,以用于实现传动。
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驱动磁性驱动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时,磁性驱动部411带动弧形齿部412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弧形齿部412可以通过齿结构带动第一齿轮部431绕第二轴线转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连通;如图6所示,而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驱动磁性驱动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运动时,磁性驱动部411带动弧形齿部412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运动,弧形齿部412可以通过齿结构带动第一齿轮部431绕第二轴线转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反向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传动件43还包括绕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轮部432,第二齿轮部432取为直齿轮部,第一齿轮部431与第二齿轮部432端部正对相连,且第一齿轮部431与第二齿轮部432的轴线重合,第一齿轮部431用于带动第二齿轮部432绕第二轴线转动,从动件42包括齿条部421,齿条部421构造为条柱状结构,齿条部421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齿结构,第二齿轮部432与齿条部421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驱动弧形齿部412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齿轮部431绕第二轴线转动以带动第二齿轮部432同向转动,第二齿轮部432通过齿结构带动齿条部421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连接;如图7所示,而当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驱动弧形齿部412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运动时,第一齿轮部431绕第二轴线转动以带动第二齿轮部432同向转动,第二齿轮部432通过齿结构带动齿条部421反向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反向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将磁性驱动部411绕第一轴向的转动转化为齿条部421沿固定方向的滑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通断,且使得滑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触点闭合噪声,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齿轮部432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部431的直径。也就是说,第一齿轮部431带动第二齿轮部432转动时,第二齿轮部432的转动行程大于第一齿轮部431的转动行程,由此,可以通过传动件43放大微动开关41的行程,减小了通断过程中微动开关41的行程需求,利于实现接触器100整体的多样性布局,且满足了高压电的电气间隙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条部421沿竖向延伸,且齿条部421的上端用于与接合导体3相连,且齿条部421的下端的侧壁设有与第二齿轮部432啮合的齿结构。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齿条部421安装在第二齿轮部432的一侧,齿条部421构造为条柱状结构,齿条部421靠近第二齿轮部432的一侧设有沿竖向延伸布置的齿结构,齿条部421可以与第二齿轮部432啮合,从而进行传动。
由此,当驱动线圈5驱动弧形齿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二齿轮部432通过齿结构带动齿条部421沿竖向向上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向上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连接;而当驱动线圈5驱动弧形齿部411绕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运动时,第二齿轮部432通过齿结构带动齿条部421沿竖向向下运动,以带动接合导体3向下运动,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接合导体3的侧面可以贴合在输入端第一接线端1和输出端第二接线端2的侧面处,以作为动触点,由此,减少了动触点的数量,且使得动触点具有足够的接合面积,以降低动触点的接触电阻,从而减小接触器100的发热,降低了能量损耗,降低了动触点粘连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通过将多个接合导体3与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且使得驱动线圈5和微动开关41沿水平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正对设置,使得接触器100整体布局均匀,利于实现整体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接合导体3构造为板状,接合导体3设置为多个,多个接合导体3分别对应多组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多个接合导体3均沿驱动线圈的轴向延伸布置,以均匀布置在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的上侧,以使得接触器100整体布局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接合导体3的材料可以选用软铜(银)等复合材料,使得接合导体3具有更大的载流量,进一步降低接合导体3的电阻,同时,使得接合导体3的硬度较小,降低了第二接线端2和接合导体3接合过程中的噪音。
且如图9所示,从动件42包括夹持部422,夹持部422具有朝向接合导体3敞开的夹持口423,夹持部422远离接合导体3的一侧设有凹槽,齿条部421固定在凹槽的内侧壁处,齿条部421用于带动夹持部422沿竖直方向运动。其中接合导体3的一端与第一接线端1贴合相连,接合导体3的另一端伸至夹持口423内,夹持部422用于带动接合导体3的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2贴合。
具体的,可以设置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处,且将接合导体3远离夹持部422的一端伸至第一接线端1的下侧,使得接合导体3的上侧面与第一接线端1的下侧面贴合相连,同时接合导体3靠近夹持部422的一端伸至夹持口423内,使得夹持部422可以对接合导体3进行限位,当齿条部421运动时,夹持部422可以带动接合导体3进行同向运动,第二接线端2设置在接合导体3靠近夹持部422的一侧的上端,如图5所示,当接合导体3运动至上极限位置(即竖向最大位置)时,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贴合相连,如图7所示,而当夹持部422带动接合导体3向下运动时,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使得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断开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接合导体3的端部均伸入同一夹持口423内,夹持部422可以带动多个接合导体3同步运动,从而实现了多组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同步通断,且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安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接合导体3包括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固定部31与第一接线端1固定相连,从动件42与接合部33相连以带动接合部33与第二接线端2接合。
可以理解的是,当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时,从动件42朝向远离第二接线端2的方向运动,从动件42对接合部33施加一个远离第二接线端2的作用力,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发生相对运动,使得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而当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时,从动件42朝向靠近第二接线端2的方向运动,第二接线端2和接合部33接合,由此,实现了高压线路通断状态的便捷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之间连接有弱化部32。也就是说,当齿条部向下运动时,齿条部对接合部33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使得弱化部32发生弹性形变,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发生相对运动,使得接合导体3与输出端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而当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时,齿条部朝上运动,弱化部32的弹性形变恢复,使得输出端第二接线端2和接合部33接合。
由此,通过设置弱化部32,以实现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的相对运动,避免接合部33产生塑性变形,使得接合部33可以反复多次地贴合在第二接线端2的侧面处,从而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弱化部32构造为弧形段,弧形段的一端与固定部31相连,且另一端与接合部33相连,且弱化部32内具有弱化空腔321。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弱化部32可构造为朝下凸出的半圆弧形段,弱化部32的左端与固定部31相连,弱化部32的右端与接合部33相连,以共同构造出接合导体3。
进一步地,当从动件42对接合部33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时,弱化部32压缩变形,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发生相对运动,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断开连接,而当从动件42向上运动时,弱化部32的弹性变形恢复,第二接线端2和接合部33接合。其中,通过在弱化部32内设有弧形的弱化空腔321,进一步降低了弱化部32整体的刚度,使得弱化部32易于在受到接合部33传递的作用力时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减小了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的尺寸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100,还包括:壳体7。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安装于壳体7的上,接合导体3、传动组件4、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均安装于壳体7内,且从动件42与壳体7的内周壁滑动配合。
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壳体7整体构造为矩形结构,壳体7的对角位置处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支脚71,支脚71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安装孔72,连接件可以穿过安装孔72以固定接触器100,且壳体7的外部结构与传统接触器100保持一致,方便结构设计和物料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壳体7的侧壁设有开孔,低压信号线可以从开孔穿出壳体7以与外界电源电连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外界开关控制接触器100的通断。其中,低压信号线也可以设计成接插件。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壳体7具有朝外敞开的腔体结构,敞开端设有盖板结构73,盖板结构73设有对应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通孔,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上部可以伸入通孔内,以安装在盖板结构73上,从而与壳体7保持相对稳定,使得接合导体3可以与第二接线端2发生相对移动,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的其余部分以及接合导体3、传动组件4、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均通过盖板结构73密封于壳体7内,从而与外界隔开,以避免外界杂质进入壳体7内,同时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同时,壳体7的内周壁可以对从动件42进行限位,使得从动件42可以相对内周壁沿同一方向滑动,以保证接合导体3的运动路径稳定,提高了接触器100工作过程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7的内周壁设有滑动导槽74,从动件42的齿条部421与滑动导槽74滑动配合。其中,如图8所示,滑动导槽74沿竖直方向延伸布置,且滑动导槽74的开口尺寸与齿条部421的宽度尺寸相等,当齿条部421安装在滑动导槽74后,滑动导槽74可以对齿条部421进行限位,使得齿条部421可以沿高度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保证接合导体3与第一接线端1的接触脱离过程可靠,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器,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临近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的电路信号;控制器,控制器与传感器电连接,并适于根据电路信号控制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以断开或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间的电连接。。也就是说,可以设置传感器用于对接合导体3进行监测,或者设置传感器用于对第一接线端1进行检测,或者设置传感器用于对第二接线端2进行检测,从而获取到对应的电路信号。
进一步地,随着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通过接合导体3导通,高压线路的电流量以及发热量均会产生变化,对应会出现温度变化,传感器可以获取高压线路在工作过程中的变化信息(包括温度变化、电压变化以及电流变化),并以电路信号的形式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电路信号判断是否达到高压线路的切断阈值,并在需要断开高压回路时,控制驱动组件断开第二接线端2与接合导体3的电连接,不仅无需设置熔断器,以降低高压损耗,降低成本。
且在控制断开接触器100后,如采用本发明接触器100的用电设备需要继续工作时,控制器可以通过驱动组件实现第二接线端2与接合导体3的接合,以确保用电设备可以上高压,以提高安全性性。如:本发明接触器100应用在电动车辆上,当电路信息表征为需要断开接触器100但车辆处于危险情况需要维持工况时,则可以维持上高压电状态,并在行驶至安全位置后或解除危险情况后,再断开第二接线端2与接合导体3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用于根据电路信号获取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控制器配置为当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具体而言,当传感器构造为温度传感器时,当高压线路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对应触发断路机制,当传感器构造为电流传感器时,当高压线路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对应触发断路机制,当传感器构造为电压传感器时,当高压电路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对应触发断路机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配置为当第一接线端1或第二接线端2或接合导体3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第二电压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二电流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电流阈值。
具体而言,当传感器构造为温度传感器时,当高压线路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对应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当传感器构造为电流传感器时,当高压线路小于第一电流阈值时,对应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当传感器构造为电压传感器时,当高压电路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对应闭合接合导体3与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接触器100,接触器100构造为正极接触器100a,负极接触器100b以及预充电路接触器100c。
具体而言,充配电系统1000包括:电池端接口、电控端接口以及直流充电接口,直流充电接口与电控端接口设置在接触器100的壳体的同一端,电池端接口设置在壳体的另一端,直流充电接口的正极侧、电池端接口的正极侧上均设置有正极接触器100a,直流充电接口的负极侧、电池端接口的负极侧上均设置有负极接触器100b,电池端接口的正极侧上还设置有预充电路,预充电路上设置与预充电阻串联并与正极接触器100a并联的与充电路接触器100c。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1000,采用上述接触器100,通过在微动开关41和接合导体3之间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以用于放大或缩小微动开关41的运动,使得微动开关41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且在驱动线圈5驱动微动开关41时,接合导体3的运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3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闭合噪声,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可以延长充配电系统1000的工作稳定性、使用安全性,并延长使用寿命。
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充配电系统1000。通过在微动开关41和接合导体3之间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以用于放大或缩小微动开关41的运动,使得微动开关41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且在驱动线圈5驱动微动开关41时,接合导体3的运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3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闭合噪声,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可以延长充配电系统1000的工作稳定性、使用安全性,并延长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车辆整体的安全性。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充电桩。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桩,设置上述的接触器100,通过在微动开关41和接合导体3之间设置多级齿轮传动,以用于放大或缩小微动开关41的运动,使得微动开关41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且在驱动线圈5驱动微动开关41时,接合导体3的运动过程平缓稳定,减小接合导体3接合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闭合噪声,提高了接触器100的稳定性,可以延长充电桩的工作稳定性、使用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1)

1.一种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接线端组,每个接线端组均包括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2);
接合导体(3),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一接线端(1)相连;
传动组件(4),所述传动组件(4)包括微动开关(41)和从动件(42),所述微动开关(41)与所述从动件(42)动力连接,所述从动件(42)与所述接合导体(3)相连;
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用于通电后通过产生磁性力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1)朝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接合,或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1)朝第二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间隔开分布,且所述微动开关(41)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之间;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1)绕所述第一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或用于驱动所述微动开关(41)绕所述第一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包括第一导磁部(51)和第二导磁部(52),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包括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通电时,所述第一导磁部(51)与所述第二导磁部(61)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导磁部(61)与所述第四导磁部(62)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导磁部(51)和所述第三导磁部(61)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导磁部(52)和所述第四导磁部(62)极性相反;
所述微动开关(41)包括磁性驱动部(411);其中
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磁部(51)和所述第三导磁部(61)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磁部(52)和所述第四导磁部(62)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极性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包括第一导磁部(51)和第二导磁部(52),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包括第三导磁部(61)和第四导磁部(62),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通电时,所述第一导磁部(51)与所述第二导磁部(52)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导磁部(61)与所述第四导磁部(62)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导磁部(51)和所述第三导磁部(61)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导磁部(52)和所述第四导磁部(62)极性相同;
所述微动开关(41)包括磁性驱动部(411);其中
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磁部(51)和所述第三导磁部(61)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磁部(52)和所述第四导磁部(62)之间,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上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的部分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的部分极性相反,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二端上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的部分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的部分极性相反,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的部分极性相同,所述磁性驱动部(4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靠近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的部分极性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在控制电路中串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4)还包括传动件(43),所述传动件(43)包括绕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一齿轮部(431),所述微动开关(41)包括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弧形齿部(412),所述第一齿轮部(431)与所述弧形齿部(412)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3)还包括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轮部(432),所述从动件(42)包括齿条部(421),所述第二齿轮部(432)与所述齿条部(421)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部(43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齿轮部(431)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部(421)沿竖向延伸,且所述齿条部(421)的上端用于与所述接合导体(3)相连,且所述齿条部(421)的下端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齿轮部(432)啮合的齿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导体(3)构造为板状,所述从动件(42)包括夹持部(422),所述夹持部(422)具有朝向所述接合导体(3)敞开的夹持口(423);其中
所述接合导体(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端(1)贴合相连,所述接合导体(3)的另一端伸至所述夹持口(423)内以使所述夹持部(422)带动所述接合导体(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贴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导体(3)包括固定部(31)和接合部(33),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第一接线端(1)固定相连,所述从动件(42)与所述接合部(33)相连以带动所述接合部(3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1)和所述接合部(33)之间连接有弱化部(3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部(32)构造为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31)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接合部(33)相连,且所述弱化部(32)内具有弱化空腔(321)。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7),所述第一接线端(1)和所述第二接线端(2)安装于所述壳体(7)的上,所述接合导体(3)、所述传动组件(4)、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所述第二驱动线圈(6)均安装于所述壳体(7)内,且所述从动件(42)与所述壳体(7)的内周壁滑动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42)包括齿条部(421),所述壳体(7)的内周壁设有滑动导槽(74),所述齿条部(421)与所述滑动导槽(74)滑动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的电路信号;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并适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线圈(5)和第二驱动线圈(6)以断开或闭合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
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1)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或所述接合导体(3)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所述接合导体(3)与所述第二接线端(2)之间的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电压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所述第二电流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流阈值。
19.一种充配电系统(1000),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100)。
2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充配电系统(1000)。
2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100)。
CN202111034375.6A 2021-09-03 2021-09-0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Pending CN1157427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4375.6A CN115742784A (zh) 2021-09-03 2021-09-0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4375.6A CN115742784A (zh) 2021-09-03 2021-09-0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2784A true CN115742784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32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34375.6A Pending CN115742784A (zh) 2021-09-03 2021-09-03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278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18820B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设备
CN104953076B (zh) 集成高电压服务断路器
CN110783147B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汽车
JP6110510B2 (ja) 電池パック放電装置及び電池パック放電方法
US11198371B2 (en) Dual voltage range charging station
US20230098632A1 (en)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nd vehicle
CN103427050A (zh) 电源装置
CN115742784A (zh)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N209804561U (zh) 接触器及车辆
CN215751973U (zh) 接触器、车辆充配电系统、充电桩以及车辆
CN219106029U (zh) 断路器
CN115742787A (zh) 用于车辆的充电系统的直流充电座和具有其的充电系统
CN115742789A (zh)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N216930690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配电盒及其应用的电池包
US7811103B2 (en) Interrupter for an electrical wire
CN115742783A (zh) 配电器、车辆的充配电系统、车辆以及充电桩
CN115742788A (zh)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CN115742785A (zh) 接触器、充电桩以及车辆
WO2023093616A1 (zh) 接触器、充配电系统、车辆和充电桩
CN211907768U (zh) 充电桩的电连接器电极改进结构
CN217477098U (zh) 一种电动车多组电池管理器
CN211879649U (zh) 充电桩的电连接器结构
CN115742782A (zh) 用于车辆的接触器、车辆充配电系统、充电桩以及车辆
CN220914059U (zh) 维修开关和电气设备
CN114914598B (zh) 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