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18213A -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18213A
CN109818213A CN201910168546.0A CN201910168546A CN109818213A CN 109818213 A CN109818213 A CN 109818213A CN 201910168546 A CN201910168546 A CN 201910168546A CN 109818213 A CN109818213 A CN 109818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art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trigger element
connec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85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18213B (zh
Inventor
左州全
成蛟
曾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6854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182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18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18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18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182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和触发元件。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端子。触发元件用于在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连接时产生用以控制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通电的第一信号,以及用于在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分离时产生用以控制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断电的第二信号。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通过触发元件使得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在连接时通电,在分离时断电,可以保证连接器组件在非工作状态时不会由于吸附金属异物而短接,从而提高连接器组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子装置一般通过磁吸式连接器传输电流或信号。然而,由于磁吸式连接器的公端带有磁铁,磁吸式连接器比较容易吸附小铁块或小铁线等金属杂物,从而造成磁吸式连接器的弹针之间短接,导致烧毁线材或造成其他事故。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子;
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端子;
触发元件,所述触发元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连接时产生用以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通电的第一信号,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离时产生用以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断电的第二信号。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连接器组件。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通过触发元件使得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在连接时通电,在分离时断电,可以保证连接器组件在非工作状态时不会由于吸附金属异物而短接,从而提高连接器组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的连接过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连接器组件100、第一连接器10、第一连接端子12、第一壳体14、第一凹槽142、第二凹槽144、第二连接器20、第二连接端子22、第二壳体24、第三凹槽242、第四凹槽244、第二磁性件26、触发元件30、配合件40、复位元件50、第三磁性件60、第四磁性件70、第一位置A、第二位置B、数据线200、数据线插口300、电子装置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100。
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0、第二连接器20和触发元件30。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连接端子12。第二连接器20包括第二连接端子22。触发元件3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内。触发元件30用于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连接时产生用以控制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通电的第一信号,以及用于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分离时产生用以控制第一连接端子12及第二连接端子22断电的第二信号。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100,通过触发元件30使得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在连接时通电,在分离时断电,可以保证连接器组件100在非工作状态时不会由于吸附金属异物而短接,从而提高连接器组件10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具体地,第一连接端子12可以为弹针,第二连接端子22可以为与弹针配合的电极,弹针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弹针对应抵接于各电极上,从而实现电连接。当然,也可以是第一连接端子12为电极,第二连接端子22为弹针。
进一步地,弹针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电极的数量与弹针的数量相同。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弹针的间距相同,多个电极与弹针的位置一一对应,这样有利于连接器组件100整体的美观。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弹针的间距可以不同,多个电极与弹针的位置一一对应。这样,可以保证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连接方式的唯一,有利于提高连接器组件100的可靠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件100包括配合件40,配合件40用于与触发元件30配合以使触发元件30产生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
如此,实现通过配合件40使得触发元件30产生信号,使得触发元件30产生信号更加稳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触发元件30包括开关、接近传感器以及霍尔传感器中的其中一种。
在触发元件30为开关时,配合件40可以控制开关的闭合和断开,以使触发元件30产生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具体地,在配合件40使得开关闭合时,开关产生第一信号,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通电;在配合件40使得开关断开时,开关产生第二信号,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断电。第一信号例如为高电平信号,第二信号例如为低电平信号。
在一个例子中,触发元件3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配合件40设置在第二连接器20,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触发元件30与配合件40靠近,配合件40使得触发元件30闭合;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分离时,触发元件30与配合件40远离,配合件40使得触发元件30断开。
在触发元件30为接近传感器时,触发元件30可以根据与配合件40的相对距离产生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具体地,在触发元件30与配合件40的相对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时,触发元件30产生第一信号,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通电;在触发元件30与配合件40的相对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时,触发元件30产生第二信号,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断电。
在一个例子中,触发元件3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配合件40设置在第二连接器20,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触发元件30与配合件40靠近;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分离时,触发元件30与配合件40远离。需要指出的是,配合件40可以为第二连接器10的部分结构,例如,配合件40为形成在第二连接器20上的凸起结构。
在触发元件30为霍尔传感器时,配合件40可以为永磁体,触发元件30可以根据感应到的磁场强度产生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具体地,在触发元件30感应到的磁场强度小于预设强度阈值时,触发元件30产生第一信号,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通电;在触发元件30感应到的磁场强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时,触发元件30产生第二信号,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断电。
在一个例子中,触发元件3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配合件40设置在第二连接器20,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触发元件30与配合件40靠近,触发元件30感应到的磁场强度逐渐增大;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分离时,触发元件30与配合件40远离,触发元件30感应到的磁场强度逐渐减小。
下文以触发元件30为开关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连接时,配合件40接触触发元件30以使触发元件30产生第一信号;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分离时,配合件40与触发元件30分离,以使触发元件30产生第二信号。
如此,实现配合件40与触发元件30的配合。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触发元件30为开关。进一步地,触发元件30为微动开关。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配合件40和触发元件30均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
如此,可以方便配合件40和触发元件30的配合。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配合件40和触发元件30可以均设置在第二连接器20;或者,配合件4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中的一个,触发元件3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中的另一个。在此不对配合件40和触发元件30的具体位置关系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3和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壳体14,第一连接端子12自第一壳体14露出,配合件40与触发元件30均设置在第一壳体14内;第二连接器20包括第二壳体24,第二连接端子22设置在第二壳体24并从第二壳体24露出。
如此,实现配合件40与触发元件30的收容,从而保护配合件40和触发元件30。另外,第一连接端子12自第一壳体14露出,第二连接端子22从第二壳体24露出,在保护了第一连接端子12和第二连接端子22的同时,使得第一连接端子12和第二连接端子22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可以接触和通电。
具体地,第一壳体14和/或第二壳体24可以采用金属合金或塑料等材料制成。例如,第一壳体14采用铝合金制成。第一壳体14大致呈方块状。第二壳体24大致呈方框状。第一连接端子12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壳体14。同理,第二连接端子22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壳体24。
当然,如以上所述,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为弹针时,第一连接端子12相对于第一壳体14活动连接。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分离时,第一连接端子12凸出于第一壳体14。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第一连接端子12接触第二连接端子22而缩回至第一壳体14内。
请参阅图5和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配合件40用于相对于第一壳体14在第一位置A及第二位置B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A时,配合件40与触发元件30分离,在第二位置B时,配合件40接触触发元件30。
如此,实现配合件40与触发元件30的配合。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触发元件30与第一壳体14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这样有利于保证触发元件30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由于触发元件30连接的线路较多,因此,如果触发元件30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壳体14运动,触发元件30连接的线路会受到拉扯,可能导致连接器组件100受损。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触发元件30与第一壳体14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变化。在此不对触发元件30与第一壳体14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否改变进行限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配合件40为第一磁性件,第二连接器20设置有第二磁性件26,第二磁性件26用于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连接时与第一磁性元件相吸或相斥,以使第一磁性件运动至第二位置B接触触发元件30。
如此,实现配合件40相对于第一壳体14在第一位置A及第二位置B之间移动。在图6所示的过程中,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分离时,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26由于相距较远,相互之间的磁力影响较小,不足以使得第一磁性件运动至第二位置B,第一磁性件位于第一位置A,触发元件30产生第二信号,从而控制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断电。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连接时,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26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磁力的影响会逐渐增大,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26相互吸引,使得第一磁性件运动至第二位置B,接触触发元件30以使触发元件30产生第一信号,从而控制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通电。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连接时,第二磁性件26与第一磁性元件可以相互排斥,以使第一磁性件运动至第二位置B接触触发元件30。在此,不对第二磁性件26与第一磁性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讨论的第一磁性件的极性指的是,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第一磁性件朝向第二磁性件26的一端的极性。第二磁性件26的极性指的是,第二磁性件26朝向第一磁性件的一端的极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件为金属块,第二磁性件26为永磁体或电磁元件;或,第一磁性件为永磁体或电磁元件,第二磁性件26为金属块;或,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26均为永磁体;或,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26均为电磁元件。
如此,实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26的具体设置。具体地,金属块可以是铁块、铜块等会受磁力影响的元件。在本申请电磁元件可以是通电线圈。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件为铁块,第二磁性件26为永磁体。在此不对金属块和电磁元件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件100包括连接配合件40的复位元件50,复位元件50用于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分离时,驱动配合件40由第二位置B运动至第一位置A。
如此,在在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分离时,可以使运动元件40回到第一位置A,从而使触发元件30从产生第一信号切换为产生第二信号,进而控制第一连接端子12及第二连接端子22断电。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复位元件50为弹性元件。
如此,通过复位元件50的弹力实现配合件40的复位。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复位元件50为弹簧。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复位元件50可以为弹片或者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支撑的元件。在此不对复位元件50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器20设置有两个第二磁性件26,两个第二磁性件26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接端子22相背的两侧;配合件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配合件40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2相背的两侧;触发元件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触发元件30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2相背的两侧;复位元件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复位元件50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2相背的两侧;每个第二磁性件26与一个配合件40、一个触发元件30及一个复位元件50对应设置。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器组件10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第三磁性件6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第四磁性件70设置在第二连接器20,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用于相吸以使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稳定连接。
如此,实现第一连接端子12和第二连接端子22的稳定连接。可以理解,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相互靠近时,由于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相互吸引准确对位,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可以稳定且准确地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磁性件60的数量为多个,第四磁性件70的数量与第三磁性件60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三磁性件60和多个第四磁性件70用于使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的连接方式唯一。
如此,使得连接器组件100具有防呆的效果。具体地,第三磁性件60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7个或其他任意数量。在此不对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的具体数量进行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磁性件6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磁性件60的极性相异;第四磁性件7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四磁性件70的极性相异;两个第三磁性件60分别用于与对应的一个第四磁性件70相吸,以使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连接。
可以理解,由于两个第四磁性件70的极性相异,且两个第三磁性件60分别用于与对应的一个第四磁性件70相吸,那么两个第三磁性件60的极性也相异,且对应的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极性也相异。
由于极性相异的磁性件相互吸引,而极性相同的磁性件相互排斥。因此,对应的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才会相互吸引,不对应的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会相互排斥。这样就可以起到防呆的作用。
在图2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连接端子12上侧的第三磁性件60为N极,第一连接端子12下侧的第三磁性件60为S极;第二连接端子22上侧的第四磁性件70为S极,第二连接端子22下侧的第四磁性件70为N极。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正确连接时,第一连接端子12上侧的第三磁性件60和第二连接端子22上侧的第四磁性件70极性不同,相互吸引,第一连接端子12下侧的第三磁性件60和第二连接端子22下侧的第四磁性件70极性不同,相互吸引。
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错误连接时,第一连接端子12上侧的第三磁性件60第二连接端子22下侧的第四磁性件70极性相同,相互排斥,第一连接端子12下侧的第三磁性件60和第二连接端子22上侧的第四磁性件70为S极性相同,相互排斥。
当然,在其他的例子中,也可以是第一连接端子12上侧的第三磁性件60为S极,第一连接端子12下侧的第三磁性件60为N极;第二连接端子22上侧的第四磁性件70为N极,第二连接端子22下侧的第四磁性件70为S极。
在此不对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的具体极性进行限定。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讨论的第三磁性件60的极性指的是,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第三磁性件60朝向第四磁性件70的一端的极性。第四磁性件70的极性指的是,第四磁性件70朝向第三磁性件60的一端的极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三磁性件60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端子12相背的两侧,两个第四磁性件70分别位于第二连接端子22相背的两侧。
如图3的方位所示,两个第三磁性件60分别在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2的上下两侧。如图4的方位所示,两个第四磁性件70分别位于第二连接端子22的上下两侧。
如此,实现两个第三磁性件60和两个第四磁性件70的具体设置,在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相吸时,可以使得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的更加稳定。当然,两个第三磁性件60也可以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端子12的同侧,两个第四磁性件70可以对应地位于第二连接端子22的同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壳体14,第一壳体14开设有第一凹槽142和第二凹槽144,其中一个第三磁性件60设置在第一凹槽142,另一个第三磁性件60设置在第二凹槽144;第二连接器20包括第二壳体24,第二壳体24开设有第三凹槽242和第四凹槽244,其中一个第四磁性件70设置在第三凹槽242,另一个第四磁性件70设置在第四凹槽244。
如此,实现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的收容。第一凹槽142、第二凹槽144、第三凹槽242和第四凹槽244不仅可以收容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还可以对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可以提高装配的效率。
进一步地,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可以自第一凹槽142、第二凹槽144、第三凹槽242和第四凹槽244露出,从而使得磁性连接更加稳定。
当然,第三磁性件60和第四磁性件70也可以完全被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24包裹,从而使得连接器组件100更加美观。
请参阅图7,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1000,电子装置10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件100。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0,通过触发元件30使得第一连接端子12与第二连接端子22在连接时通电,在分离时断电,可以保证连接器组件100在非工作状态时不会由于吸附金属异物而短接,从而提高连接器组件10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体地,电子装置10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车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等。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装置1000包括连接器组件100,可以指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中的一个设置在电子装置1000,另一个设置在需要与电子装置1000连接的器件上。例如,第一连接器10设置在电子装置1000配套的数据线200的一端,第二连接器20设置在电子装置1000的数据线插口300内。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8)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子;
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端子;
触发元件,所述触发元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连接时产生用以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通电的第一信号,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离时产生用以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断电的第二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配合件,所述配合件用于与所述触发元件配合以使所述触发元件产生所述第一信号或所述第二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连接时,所述配合件接触所述触发元件以使所述触发元件产生所述第一信号;
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离时,所述配合件与所述触发元件分离,以使所述触发元件产生所述第二信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和所述触发元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自所述第一壳体露出,所述配合件与所述触发元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并从所述第二壳体露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用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配合件与所述触发元件分离,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配合件接触所述触发元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为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连接时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相吸或相斥,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接触所述触发元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为金属块,所述第二磁性件为永磁体或电磁元件;
或,所述第一磁性件为永磁体或电磁元件,所述第二磁性件为金属块;
或,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均为永磁体;
或,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均为电磁元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所述配合件的复位元件,所述复位元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离时,驱动所述配合件由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为弹性元件。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两个第二磁性件,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相背的两侧;
所述配合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配合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相背的两侧;
所述触发元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触发元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相背的两侧;
所述复位元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复位元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相背的两侧;
每个所述第二磁性件与一个所述配合件、一个所述触发元件及一个所述复位元件对应设置。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元件包括开关、接近传感器以及霍尔传感器中的其中一种。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四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三磁性件和所述第四磁性件用于相吸以使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稳定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性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四磁性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三磁性件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三磁性件和多个所述第四磁性件用于使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连接方式唯一。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性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磁性件的极性相异;
所述第四磁性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四磁性件的极性相异;
两个所述第三磁性件分别用于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四磁性件相吸,以使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三磁性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相背的两侧,两个所述第四磁性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相背的两侧。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其中一个所述第三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另一个所述第三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其中一个所述第四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另一个所述第四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四凹槽。
18.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CN201910168546.0A 2019-03-06 2019-03-06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Active CN1098182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8546.0A CN109818213B (zh) 2019-03-06 2019-03-06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8546.0A CN109818213B (zh) 2019-03-06 2019-03-06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18213A true CN109818213A (zh) 2019-05-28
CN109818213B CN109818213B (zh) 2021-03-23

Family

ID=66608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8546.0A Active CN109818213B (zh) 2019-03-06 2019-03-06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1821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8558A (zh) * 2019-06-14 2019-10-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头戴显示设备、显示装置和头戴式支撑装置
CN111029849A (zh) * 2019-12-26 2020-04-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传输设备
CN113488807A (zh) * 2021-09-08 2021-10-08 南昌嘉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接头模组及使用该接头模组的电子设备
WO2023108467A1 (zh) * 2021-12-15 2023-06-22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式智能结构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47039A1 (de) * 2006-10-02 2007-11-08 Leoni Bordnetz-Systeme Gmbh Kontaktverbindung, insbesondere zur lösbaren elektrischen Anbindung eines elektrischen Antriebsmotors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05594072A (zh) * 2013-09-30 2016-05-18 苹果公司 可堆叠磁性保持连接器接口
CN105609999A (zh) * 2014-11-18 2016-05-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和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US20160336695A1 (en) * 2012-04-30 2016-11-17 Arash Janfada Magnetically actuated ac power connector
CN106558814A (zh) * 2015-09-29 2017-04-05 上海莲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磁性防触电插座
CN208241002U (zh) * 2018-05-11 2018-12-14 吴穹洲 具有安全组件的插排
CN208315947U (zh) * 2018-01-31 2019-01-01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一种安全插座及与其适配的安全插头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47039A1 (de) * 2006-10-02 2007-11-08 Leoni Bordnetz-Systeme Gmbh Kontaktverbindung, insbesondere zur lösbaren elektrischen Anbindung eines elektrischen Antriebsmotors eines Kraftfahrzeugs
US20160336695A1 (en) * 2012-04-30 2016-11-17 Arash Janfada Magnetically actuated ac power connector
CN105594072A (zh) * 2013-09-30 2016-05-18 苹果公司 可堆叠磁性保持连接器接口
CN105609999A (zh) * 2014-11-18 2016-05-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和包括电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CN106558814A (zh) * 2015-09-29 2017-04-05 上海莲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磁性防触电插座
CN208315947U (zh) * 2018-01-31 2019-01-01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一种安全插座及与其适配的安全插头
CN208241002U (zh) * 2018-05-11 2018-12-14 吴穹洲 具有安全组件的插排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8558A (zh) * 2019-06-14 2019-10-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头戴显示设备、显示装置和头戴式支撑装置
CN111029849A (zh) * 2019-12-26 2020-04-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传输设备
CN113488807A (zh) * 2021-09-08 2021-10-08 南昌嘉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接头模组及使用该接头模组的电子设备
CN113488807B (zh) * 2021-09-08 2022-01-11 南昌嘉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接头模组及使用该接头模组的电子设备
WO2023108467A1 (zh) * 2021-12-15 2023-06-22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式智能结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18213B (zh) 202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18213A (zh)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US9431182B2 (en) Double contact point switch and a magnetic connector having the double contact point switch
EP1865581B1 (en)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JP4165582B2 (ja) 電気かみそりと充電器との保持構造
CN101800385B (zh) 磁力电连接器
US7607920B1 (en) Connecting device for interconnecting electronic devices
CA2701706C (en) Electromagnetic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device
TWI524369B (zh) 電磁繼電器
CN201608374U (zh) 磁力电连接器
CN110783147B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汽车
US8664553B2 (en) Switch device and connector
US8878091B2 (en) Switch device and connector
CN113068093A (zh) 充电盒、蓝牙耳机及耳机组件
EP2503582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190067977A1 (en) Magnetic charging device capable of wireless charging
CN109742599B (zh) 磁吸连接器、磁吸连接线及电子装置
CN210404251U (zh) 插座和插头以及用电系统
CN110299263B (zh) 一种微动开关
CN109728620B (zh) 电子产品及其充电装置
CN210272927U (zh) 一种安全防水插座
KR20020086442A (ko) 영구자석 단자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2 장치간 전기적 콘택 구조
JP2012234627A (ja) 小型マグネット式コネクター
CN111478091A (zh) 一种安全型插座
CN110311245B (zh) 一种安全插座
CN213753241U (zh) 磁性连接器、耳机及充电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