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5560A - 换热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换热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5560A
CN116135560A CN202111361140.8A CN202111361140A CN116135560A CN 116135560 A CN116135560 A CN 116135560A CN 202111361140 A CN202111361140 A CN 202111361140A CN 116135560 A CN116135560 A CN 1161355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pipe group
water pipe
ai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611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志
李海鹏
刘超鹏
李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611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3556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1961 priority patent/WO202308824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135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55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60H1/00328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of the liquid-air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heat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换热系统及车辆。换热系统包括:多通阀、风道和设置于所述风道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器具有空气通过的空气流道,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水管组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与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制冷剂管组连通,所述制冷剂管组上设置有电子膨胀阀;所述多通阀还用于与换热单元连通,且对所述换热单元进行换热时,所述多通阀将所述换热单元、所述多通阀、所述水管组以及所述换热器处于一循环回路。本申请中的换热系统中零部件较少,简化换热系统管组的复杂程度,降低布设的难度,且换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换热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换热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通常包含空调系统冷媒回路、电池液冷回路和电机液冷回路,热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控制多种工质之间的热交换,实现乘员舱、电池包、电机等被控制对象的温度处于目标范围内。但是,一个热管理系统通常需要用到多个换热器,如冷媒和水换热的板式换热器,空气与水或者空气与冷媒之间换热的平行流换热器等。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热管理系统大都采用两流体换热器,所以需要的换热器的数量较多,会导致热管理系统的管组比较复杂,体积庞大,且布置的难度也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及车辆,该换热系统中部件较少,简化了换热系统管组的复杂程度,降低布设的难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中的换热系统可以包括多通阀、风道和设置于所述风道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空气通过的空气流道,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水管组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与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制冷剂管组连通,所述制冷剂管组上设置有电子膨胀阀;所述多通阀还用于与换热单元连通,且对所述换热单元进行换热时,所述多通阀将所述换热单元、所述多通阀、所述水管组以及所述换热器处于一循环回路。其中,制冷剂的入口和制冷剂出口可以在换热器内形成冷媒通道,进水口和出水口可以在换热器内形成水流通道,即换热器内可以通过冷媒、水和空气,且冷媒、水和空气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进而可以减少换热系统中换热器的数量,且由于换热器数量的减少,还可以冷媒回路和水路回路的复杂程度,从而简化换热系统内管组的复杂度,降低换热系统的布设难度。另外,当需要对换热单元进行换热时,多通阀可以使换热单元、水管组以及至少一个换热器在同一个循环回路当中,此时,换热器中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在换热器内的管路可以与换热器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在换热器内的管路进行换热,且空气流通也可以与换热器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在换热器内的管路进行换热,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的速度,以提高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换热器可以为两个,两个换热器可以分别为蒸发器和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凝器均设置在风道中,水管组可以包括第一水管组和第二水管组,第一水管组可以将蒸发器的进水口和所述蒸发器的出水口以及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二水管组可以将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和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制冷剂管组可以将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连通,且所述制冷剂管组还可以将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连通。将换热器设置为两个,可以使换热的速度提高,还可以更加的简化换热系统,降低换热系统的布设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为两个,且两个换热器分别为蒸发器和冷凝器时,在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和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之间可以设置有压缩机,以使冷媒可以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流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蒸发器与多通阀之间水流动的速度,可以在第一水管组上设有第一水泵;为了提高冷凝器与多通阀之间水流动的速度,还可以在第二水管组上设有第二水泵。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换热单元可以包括电池包组件;所述电池包组件可以包括电池包和第三水管组,所述电池包可以通过所述第三水管组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三水管组上可以设有所述第三水泵;当对所述电池包散热时,所述多通阀用于将所述蒸发器、第一水管组、第三水泵、第三水管组以及电池包连通;此种方式中,电池包中的高温的水在与蒸发器中的冷媒换热时,还可以与蒸发器中空气流道中的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的速度,使电池包能快速的降温。当对所述电池包加热时,所述多通阀用于将所述冷凝器、第二水管组、第三水泵、第三水管组以及电池包连通。其中,电池包中的低温的水在与冷凝器中的冷媒换热时,还可以与冷凝器中空气流道中的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的速度,使电池包能快速的升温。
换热单元还可以包括还包括动力总成组件;所述动力总成组件可以包括动力总成和第四水管组,所述第四水管组可以将所述动力总成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四水管组上设有第四水泵;当对所述动力总成散热时,所述多通阀可以将所述蒸发器、第一水管组、第四水泵、第四水管组以及动力总成连通。此时,动力总成可以通过蒸发器进行散热,以使动力总成快速的降温。另外,当换热单元还包括前端组件时,所述前端组件包括前端模组和第五水管组,所述第五水管组可以将所述前端模组与所述多通阀连通;当对所述动力总成散热时,所述多通阀可以将所述动力总成、第四水管组、第四水泵、第五水管组和前端模组连通。此时,根据多通阀的工作状态,可以使动力总成组件通过前端组件进行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可以包括壳体、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壳体上可以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形成上述的风道,蒸发器、冷凝器、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可以均设在风道中;当所述第一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风道中的气体可以经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通道,所述风道中的气体不经过所述冷凝器的空气通道,以使经过出风口排除的空气为冷空气;当所述第一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风道中的气体不经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通道,所述风道中的气体经过所述冷凝器的空气通道,以使经过出风口排除的空气为热空气;当所述第一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风道中的气体经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通道,所述风道中的气体经过所述冷凝器的空气通道,经过出风口排除的空气为除湿后的常温空气。
为了使出风口还能够排出新风,还可以在壳体上设有新风入口,以使风道内能够进入除了进风口之外的空气。另外,为了使进入到风道中的空气能快速的流动,还可以在风道(壳体内)设置有风机,风机可以提高经过进风口和新风入口进入到风道中空气的流速。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车辆,车辆具有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系统以及换热单元,采用上述换热系统的车辆对换热单元的换热速度提高,且换热系统布设的难度降低,还可以提高车辆内出冷风以及热风的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a至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的构架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中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1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中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的换热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蒸发器;02-冷凝器;03-水管组;031-第一水管组;032-第二水管组;04-制冷剂管组;041-压缩机;042-电子膨胀阀;05-多通阀;06-电池包组件;061-电池包;062-第三水管组;063-第三水泵;07-动力总成组件;071-动力总成;072-第四水管组;073-第四水泵;08-前端组件;081-前端模组;082-第五水管组;09-壳体;091-风道;092-进风口;093-出风口;094-第一开关;095-第二开关;096-风机;097-新风入口;1-换热器;10-第一集流器;20-第二集流器;30-换热芯体;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21-第三腔室;22-第四腔室;31-换热单元;311-翅片;312-导流构件;3121-第一流道;3122-第二流道;111-第一开口;112-第一分流口;211-第三开口;121-第二开口;122-第二分流口;221-第四开口;123-第一壳体;124-第一侧壁;125-第一密封圈;223-第二壳体;1241-第一通孔;224-第二密封圈;1111-第一延伸管;1112-第三密封圈;2111-第二延伸管;2231-第四通孔;2112-第四密封圈;3123-隔板;213-第一档板;214a、214b-第一子腔室;126-第二档板;127a、127b-第二子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热管理系统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图1中热管理系统的HVAC(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空调箱模块)包括一个风冷冷凝器和蒸发器,且风冷冷凝器和蒸发器还与换板连接,进而导致了热管理系统中的换热器件较多,管路复杂,布局困难,另外,此种设置方式对驾驶舱加热时,热响应速度慢,换热效率低。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参照图2a和图3a,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包括多通阀05、风道091和至少一个换热器,至少一个换热器设置于风道091中,且至少一个换热器具有空气通过的空气流道,至少一个换热器还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制冷剂出口和制冷剂入口,至少一个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水管组03与多通阀05连通,至少一个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和制冷剂入口通过制冷剂管组04连通,且制冷剂管组04上设置有电子膨胀阀042;其中,多通阀05可以与换热单元连通,且在对换热单元进行换热时,多通阀05可以将换热换单元、多通阀05、水管组以及至少一个换热器处于同一循环回路。当需要对换热单元进行换热时,多通阀05可以使换热单元、水管组以及至少一个换热器在同一个循环回路当中,此时,换热器中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在换热器内的管路可以与换热器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在换热器内的管路进行换热,且空气流通也可以与换热器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在换热器内的管路进行换热,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的速度,以提高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另外,换热器中可以通过冷媒、水以及空气,可以降低换热系统中部件的使用数量,而且还可降低冷媒回路以及水路回路的复杂程度,以简化换热系统内管组的复杂度,降低布设的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换热器内可以通过三种流体,该散热器可以代替现有技术中热管理系统中的两个换热器,进而可以简化上述换热系统中冷媒管路以及水管组的布设,且因换热器数量的减少,从而减少了换热系统中部件的数量,进而减小换热系统的体积,以及换热系统中部件布设的难度。
其中,换热系统中具有空气流道、进水口、出水口、制冷剂出口和制冷剂入口的换热器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参照图2b当具有空气流道、进水口、出水口、制冷剂出口和制冷剂入口的换热器的数量为一个,且一个换热器为蒸发器01时,另外两个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之间并联连接,且两个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之间设置有三通阀,其中,一个现有技术的换热器与制冷剂管组04和水管组03连通,另外一个现有技术的换热器仅设置于制冷剂管组04上,且另外两个现有技术的换热器均通过电子膨胀阀042与蒸发器01连接,上述的换热器替代现有技术中的两个换热器;参照图2c当具有空气流道、进水口、出水口、制冷剂出口和制冷剂入口的换热器的数量为一个,且一个换热器为冷凝器02时,另外两个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之间并联连接,且两个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分别通过一个电子膨胀阀与冷凝器02连接,其中,一个现有技术的换热器与制冷剂管组04和水管组03连通,另外一个现有技术的换热器仅设置于制冷剂管组04上,上述的换热器替代现有技术中的两个换热器;当具有空气流道、进水口、出水口、制冷剂出口和制冷剂入口的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时,该换热器可以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四个换热器;下面以上述的换热器是两个为例:
继续参照图3a,当换热器为两个时,两个换热器可以分别蒸发器01和换热器02,且蒸发器01和换热器02均设置在风道091中,水管组03可以包括第一水管组031和第二水管组032,第一水管组031可以将蒸发器01的进水口和蒸发器01的出水口均可以与多通阀05连通,第二水管组032可以将冷凝器02的进水口和冷凝器02的出水口也与多通阀05连通,当需要对换热单元进行降温时,多通阀05可以通过第一水管组031与蒸发器01连通,且多通阀05还与需要进行降温的换热单元连通,可以使换热单元内的热量源源不断传输到蒸发器01中,以实现对换热单元的冷却。另外,制冷剂管组04可以将蒸发器01的制冷剂出口与冷凝器02的制冷剂入口连通,且制冷剂管组04还可以将冷凝器02的制冷剂出口与蒸发器01的制冷剂入口连通。以使当需要将换热单元冷却时,蒸发器01的制冷剂入口通过温度较低的冷媒,低温的冷媒会与经过第一水管组031进入到蒸发器01的温度高的水进行换热,吸水高温后的冷媒升温,升温后的冷媒经过蒸发器01的制冷剂出口进入到冷凝器02中,且空气流道中的空气也会与进入到换热器的高温的水进行换热,以提高对换热单元的冷却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设置第一水管组031时,可以在第一水管组031内设有第一水泵,以提高具有第一水管的循环回路水的循环速度;另外,在具体设置第二水管组032时,也可以在第二水管组032内设置有第一水泵,以提高具有第二水管的循环回路水的循环速度;其中,第一水管组031和第二管组可以同时设置有第一水泵,或者,第一水管组031或第二水管组032中的一个设有第一水泵。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a,制冷剂管组04中还可以设置有压缩机041,从蒸发器01的制冷剂出口排出的冷媒进入到压缩机041,并从压缩机041的出口排除高温的冷媒,高温的冷媒可以进入到冷凝器02中,且进入到冷凝器02中高温的冷媒可以进行冷凝放热,高压高温的液态冷媒从冷凝器02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经过膨胀阀节流膨胀迅速降温,变成低温低压的冷媒进入蒸发器01吸热蒸发后变为低压气态冷媒然后重新回到压缩机041,以形成冷媒的循环。
在上述实施例中,换热单元可以包括电池包组件06,电池包组件06可以包括电池包061和第三水管组062,且在第三水管上可以设置有第三水泵063;当电池包06温度较高,需要对电池包06进行散热时,可以调整多通阀05的工作状态,使多通阀05、蒸发器01、第一水管组031、第三水泵063、第三水管组062以及电池包06连通,水经过蒸发器01放热温度降低,然后经过第一水管组031进入多通阀05,第三水泵063可以将经过多通阀05的水通过第三水管组062注入到电池包061中,在电池包061内吸热之后再经过多通阀05回到蒸发器01放热,如此循环流动,电池包061内的热量源源不断被传输到蒸发器01中,进而实现电池包061的冷却。当电池包061温度较低,需要对电池包061进行升温时,可以调整多通阀05的工作状态,使多通阀05、冷凝器02、第二水管组032、第三水泵063、第三水管组062以及电池包061连通,水经过冷凝器02吸热温度升高,然后经过第二水管组032进入多通阀05,第三水泵063可以将经过多通阀05的水通过第三水管组062注入到电池包061中,在电池包061内放热之后再经过进入多通阀05,然后通过第二水管组032回到冷凝器02吸热,如此循环流动,电池包061源源不断的从第三水管组062冷凝器02中吸收热量,实现电池包061的加热。
换热单元还可以包括动力总成组件07,动力总成组件07可以包括动力总成071和第四水管组072,其中,动力总成071通过第四水管组072与多通阀05连通,且在第四水管组072还可以设置有第四水泵073;动力总成071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对动力总成071进行散热时,可以调整多通阀05的工作状态,使多通阀05、蒸发器01、第一水管组031、第四水泵073、第四水管组072以及动力总成071处于一循环回路中,水经过蒸发器01放热温度降低,然后经过第一水管组031进入多通阀05,第四水泵073可以将经过多通阀05的水通过第四水管组072注入到动力总成071中,在动力总成071内吸热之后再经过多通阀05回到蒸发器01放热,如此循环流动,动力总成071内的热量源源不断被传输到蒸发器01中,进而实现动力总成071的冷却。
换热单元还可以包括前端组件08,前端组件08可以包括前端模组081和第五水管组082,其中,第五水管组082可以将前端模组081与多通阀05连通;当动力总成071的温度较高时,调整多通阀05的工作状态,还可以使动力总成071、第四水管组072、第四水泵073、第五水管组082和前端模组081连通,水经过前端模组081放热温度降低,然后经过第五水管组082进入多通阀05,第四水泵073可以将经过多通阀05的水通过第四水管组072注入到动力总成071中,在动力总成071内吸热之后再经过多通阀05回到前端模组081放热,如此循环流动,动力总成071内的热量源源不断被传输到前端模组081中,进而实现动力总成071的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当对动力总成071进行散热时,调整多通阀05的工作状态,还可以使多通阀05、第五水管组082、前端模组081、第四水泵073、第四水管组072以及动力总成071处于一循环回路中,水经过前端模组081放热温度降低,然后经过第五水管组082进入多通阀05,第四水泵073可以将经过多通阀05的水通过第四水管组072注入到动力总成071中,在动力总成071内吸热之后再经过多通阀05回到前端模组081放热,如此循环流动,动力总成071内的热量源源不断被传输到前端模组081中,进而实现动力总成071的冷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照图3a至图3c以及图4,换热系统还可以包括可以壳体09,壳体09内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开关094和第二开关095,壳体09上设有进风口092和出风口093,进风口092和出风口093之间形成风道091,第一开关094、第二开关095、蒸发器01和冷凝器02均设置于风道091;其中,第一开关094、第二开关095、壳体09、蒸发器01以及冷凝器02可以形成空调箱结构,膨胀阀42也可以设在壳体09内。
空调箱具有制冷、加热以及除湿的功能,当空调箱制冷时,参照图3b,第一开关094处于第一状态,即蒸发器01的空气通道与风道091处于连通的状态,风道091中的空气可以通过蒸发器01的空气通道,第二开关095处于第二状态,即第二开关095将冷凝器02的空气通道封堵,风道091中的空气不经过冷凝器02的空气通道,此时,空气可以经过进风口092进入到风道091中,进入到风道091中的空气可以经过蒸发器01的空气通道,空气与蒸发器01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空气的温度,最后经过出风口093排出低温空气。此种方式中,空气可以直接的与冷凝器02中的低温冷媒进行换热,而不需要进行二次传递,进而可以提高换热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制冷的速度。
当空调箱加热时,参照图3c,第一开关094处于第二状态,即第一开关094将蒸发器01的空气通道封堵,使风道091中的气体不能够经过蒸发器01的空气通道,第二开关095处于第一状态,风道091中的气体可以经过冷凝器02的空气通道,此时,空气可以经过进风口092进入到风道091中,进入到风道091中的空气可以经过冷凝器02的空气通道,空气与冷凝器02进行热交换,以提高空气的温度,最后经过出风口093排出高温空气。此种方式中,空气可以直接的与蒸发器01中的高温冷媒进行换热,而不需要进行二次传递,进而可以提高换热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升温的速度。
当空调箱进行除湿时,参照图3a,第一开关094和第二开关095均处于第一状态,风道091中的空气可以经过蒸发器01的空气通道,风道091中的空气也可以经过冷凝器02的空气通道,此时,空气可以经过进风口092进入到风道091中,进入到风道091中的空气可以经过蒸发器01的空气通道,空气与蒸发器01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空气的温度,然后经过冷凝器02的空气通道,空气与冷凝器02进行热交换,以提高空气的温度,使空气恢复到常温,空气中的水分在经过蒸发器01时遇冷凝结后从空调箱的冷凝水管排出,干燥后的空气最后经过出风口093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进入到风道091中的空气能够快速的通过蒸发器01和/或冷凝器02的空气流道,可以在壳体09中设置有风机096,风机096的设置可以使空气在风道091中快速的流通。另外,还可以在壳体09上设有新风入口097,新风入口097位于风机096与进风口092之间。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进风口092和出风口09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系统,该车辆可以包括车身,车上具有驾驶舱,其中,驾驶舱内可以设置有壳体09的进风口092和出风口093,以使驾驶员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驾驶舱内的温度,进而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下面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系统中的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首先一并参考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中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所示的换热器1的部分分解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器1可包括第一集流器10、第二集流器20以及换热芯体30,其中,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之间间隔设置,第一集流器10可包括相隔离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第二集流器20可包括相隔离的第三腔室21和第四腔室22,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21及第四腔室22可分别用于缓存流体。换热芯体30可位于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之间,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之间、以及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之间均可通过换热芯体30连通。
具体实施时,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可以平行设置,或者也可以呈一定夹角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图5中所示的实施例以两者相互平行为例进行说明。换热芯体30可包括多个换热单元31,多个换热单元31可以在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之间并列设置。定义多个换热单元31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x方向),示例性地,当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平行设置时,第一方向x与第一集流器10及第二集流器20的设置方向也可大致平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至少一个翅片311,翅片311内可设置有多个气流通道。翅片311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换热器1在工作时,空气可由翅片311的进风侧进入各个气流通道,然后由出风侧排出。具体设置时,翅片311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可沿第二方向(y方向)相对设置,该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可呈一定的夹角设置。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可相互垂直。另外,当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平行设置时,定义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的排列方向为第三方向(z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可两两垂直。
此外,每个换热单元31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构件312,至少一个导流构件312则可用于形成相隔离的第一流道3121及第二流道3122,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可分别用于流通不同的流体。这样,配合翅片311的气流通道内流经的空气,该换热芯体30可同时允许三种不同的流体通过。示例性地,第一流道3121可用于流通冷媒,第二流道3122可用于流通水,或者,第一流道3121可用于流通水,第二流道3122可用于流通冷媒。
在每个换热单元中,第一流道3121、第二流道3122以及翅片311可按一定的规律排布,以使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之间、第二流道3122与翅片311之间、以及第一流道3121与翅片311之间能够形成直接或间接地导热接触。另外,对于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相邻的换热单元31中的流道之间也可以形成导热接触。这样,第一流道3121、第二流道3122以及翅片311的气流通道内的三种流体即可在换热芯体30内实现换热。
请继续参考图5和图6,第一腔室11可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口112,多个第一分流口112可分别与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一流道3121的其中一端连接。第三腔室21可设置有多个第三分流口(图中未示出),多个第三分流口可分别与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一流道3121的另一端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之间可通过多个第一流道3121连通,第一腔室11、第一流道3121与第三腔室21可组成换热器1整体的第一流通路径。
第一流通路径可设置有两个能够与外部连通的开口,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开口可分别开设于第一腔室11和第三腔室21,为便于区分,以下将第一腔室11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称为第一开口111,将第三腔室21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称为第三开口211,利用第一开口111及第三开口211,即可将该第一流通路径连接于对应的循环回路中,示例性地,当第一流道3121用于流通冷媒时,该循环回路即为冷媒回路。
类似地,第二腔室12可设置有多个第二分流口122,多个第二分流口122可分别与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二流道3122的其中一端连接。第四腔室22可设置有多个第四分流口(图中未示出),多个第四分流口可分别与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二流道3122的另一端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之间可通过多个第二流道3122连通,第二腔室12、第二流道3122与第四腔室22可组成换热器1整体的第二流通路径。
第二流通路径也可设置有两个能够与外部连通的开口,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开口可分别开设于第二腔室12和第四腔室22,为便于区分,以下将第二腔室12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称为第二开口121,将第四腔室22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称为第四开口221,利用第二开口121及第四开口221,即可将该第二流通路径连接于对应的循环回路中,示例性地,当第二流道3122用于流通水时,该循环回路即为水冷回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一分流口112及第三分流口焊接连接,从而提高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腔室11及第三腔室21连接时的密封性。同理,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二分流口122及第四分流口焊接连接,以提高第二流道3122与第二腔室12及第四腔室22连接时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的第一开口111可以作为第一流通路径的进口,第三腔室21的第三开口211则可作为第一流通路径的出口。此时,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分流口112连接的一端为其进液端口,与第三分流口连接的一端为其出液端口,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自左向右流动。此外,第四腔室22的第四开口221可以作为第二流通路径的进口,第二腔室12的第二开口121则可以作为第二流通路径的出口。此时,第二流道3122与第四分流口连接的一端为其进液端口,与第二分流口122连接的一端为其出液端口,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自右向左流动。这样,换热器1在工作时,第一流道3121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相向流动,从而在换热芯体30内形成对流,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两种流体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1整体的换热性能。
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也可以同向流动,例如,当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腔体11的第一分流口112连接的一端为其进液端口时,第二流道3122与第二腔体12的第二分流口122连接的一端也可以为其进液端口,具体可以根据换热器1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所采用“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词主要依据换热器于图5中的展示方位进行阐述,并不形成对换热器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方位的限定。
图7为图5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局部剖视图。请一并参考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可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当两种流体分别进入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内时,第一腔室11整体可浸没在第二腔室12的流体内,这样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之间即可实现导热接触,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流体与第二腔室12内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类似地,第三腔室21也可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当两种流体分别进入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内时,第三腔室21可浸没在第四腔室22的流体内,这样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之间也可实现导热接触,使得第三腔室21内的流体与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也能够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进入换热器1内的两种流体不仅可以在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内实现热交换,在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体20内也同样可以实现热交换,从而延长了两种流体的换热时长,进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具体实施时,第二腔室12可以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第一壳体123以及第一侧壁124,第一侧壁124朝向第二集流器20设置,且第一侧壁124与第一壳体123可拆卸连接,以将第二腔室12的容纳腔封闭。为了避免第二腔室12内的流体泄露,第一侧壁124与第一壳体123的连接位置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25,第一密封圈125可被挤压于第一侧壁124与第一壳体123之间,以提高第二腔室12的密封效果。第一侧壁124对应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一流道3121的位置可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241,以使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的端部可穿过第一通孔1241与第一分流口112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腔室12上所设置的第二分流口122也开设于第一侧壁124上,在将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时,为了避免第一腔室11对第二分流口122造成堵塞,第一腔室11的外壁与第一侧壁124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使第二分流口122通过该间隙与第二腔室12的整个内腔连通,从而减小第二腔室12通过第二分流口122进出流体的阻力,进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同理,第一腔室11的外壁与第一壳体123上开设第二开口121的侧壁之间也可具有一定的间隙,以避免第一腔室11对第二开口121造成堵塞。
第四腔室22可以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第二壳体223以及第二侧壁(图中未示出),第二侧壁朝向第一集流器10设置,且第二侧壁与第二壳体223可拆卸连接,以将第四腔室22的容纳腔封闭。类似地,为了避免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泄露,第二侧壁与第二壳体223的连接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24,第二密封圈224可被挤压于第二侧壁与第二壳体223之间,以提高第四腔室22的密封效果。第二侧壁对应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一流道3121的位置可分别设置有第二通孔,以使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的端部可穿过第二通孔与第三分流口连接。
另外,第四腔室22上所设置的第四分流口开设于第二侧壁上,在将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时,为了避免第三腔室21对第四分流口造成堵塞,可以使第三腔室21的外壁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使第四分流口通过该间隙与第四腔室22的整个内腔连通,从而减小第四腔室22通过第四分流口进出流体的阻力,进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同理,第三腔室21的外壁与第二壳体223上开设第四开口221的侧壁之间也可具有一定的间隙,以避免第三腔室21对第四开口221造成堵塞。
另外,为了便于将第一腔室11与换热器1外部的其它部件连通,第一开口111处可设置有第一延伸管1111,第一壳体123对应第一延伸管1111的位置可设置有第三通孔(图中未示出),第一延伸管1111可由第三通孔延伸至第二腔室12的外部,这样,第一腔室11即可通过第一延伸管1111连接于对应的循环回路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通孔处可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112,第三密封圈1112可部分被挤压于第一延伸管1111的外壁与第三通孔的内壁之间,从而避免第二腔室12内的流体泄露。
类似地,第三开口211处可设置有第二延伸管2111,第二壳体223对应第二延伸管2111的位置可设置有第四通孔2231,第二延伸管2111可由第四通孔2231延伸至第四腔室22的外部,从而使得第三腔室21可以通过第二延伸管2111与其它部件连通。第四通孔2231处可设置有第四密封圈2112,第四密封圈2112可部分被挤压于第二延伸管2111的外壁与第四通孔2231的内壁之间,从而避免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泄露。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所示的换热单元的分解示意图。一并参考图8和图9所示,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三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一个翅片311,该三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3121以及两个第二流道3122,沿第一方向x,第一流道3121可位于两个第二流道3122之间,翅片311则可位于其中一个第二流道3122背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具体设置时,三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为扁管形式,翅片311在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截面可以大致为图中所示的方波形,或者也可以为波浪形、锯齿形或者蛇形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之间可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可以通过第二流道3122间接导热接触,当第二流道3122内流通导热率较高的水或者冷媒时,导流构件312的热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也可以实现换热。
请一并参考图6、图8和图9,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两个导流构件312的两端可分别设置有弯折部31221,该弯折部31221可朝向远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弯曲,从而在换热单元31的两端,三个导流构件312的端部可以分别相间隔。这样,在第二腔室12的第一侧壁124上,第二分流口122与第一通孔1241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以及,在第四腔室22的第二侧壁224上,第四分流口与第二通孔之间也可以相互独立,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二腔室12及第四腔室22的密封性。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通路径的两个开口还可以均开设于第一腔室11,或者均开设于第三腔室21,图10所示的实施例以该两个开口均开设于第三腔室21为例进行说明。将第一流通路径的两个开口分别记为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也可分别通过延伸管延伸至第四腔室22的外部,从而使得第三腔室21可以通过延伸管2111与其它部件连通。第三腔室21内可设置有第一档板213,该第一档板213可将第三腔室21分隔为两个第一子腔室214a和214b,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子腔室214a和214b,并将对应的第一子腔室214a和214b与外部连通。类似地,第二流通路径的两个开口可以均开设于第二腔室12,或者均开设于第四腔室22,图10中所示的实施例以该两个开口均开设于第二腔室12为例进行说明。将第二流通路径的两个开口分别记为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第二腔室12内可设置有第二档板126,该第二档板126可将第二腔室12分隔为两个第二子腔室127a和127b,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子腔室127a和127b,并将对应的第二子腔室127a和127b与外部连通。
换热器1工作时,第一流通路径所在的循环回路内的流体由第一开口111进入第三腔室21的其中一个第一子腔室214a,在该第一子腔室214a内由对应的第一流道3121向第一腔室11流动,由于第一腔室11没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随着流体的不断进入第一腔体11内的压力会逐渐增大,这样第一腔室11内的流体就可以通过与另外一个第一子腔室214b对应的第一流道3121返回至第三腔室21内,进而由该第一子腔室214的第三开口211流出换热器1。同理,第二流通路径所在的循环回路内的流体由第二开口121进入第二腔室12的其中一个第二子腔室127a,在该第二子腔室127a内由对应的第二流道3122向第四腔室22流动,由于第四腔室22没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随着流体的不断进入第四腔室22内的压力会逐渐增大,这样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就可以通过与另外一个第二子腔室127b对应的第二流道3122返回至第二腔室12内,进而由该第二子腔室127b的第四开口221流出换热器1。可以看出,第一流通路径内的流体在换热单元30内可实现由第三腔室21-第一腔室11,以及由第一腔室11-第三腔室21两个流程的运转,同时,第二流通路径内的流体在换热单元30内可实现由第二腔室21-第四腔室22,以及第四腔室22-第二腔室21两个流程的运转,从而可以使换热器1内的三种流体可以更加充分地换热,进而可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所示的换热单元的分解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两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两个翅片311,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为扁管形式,该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3121以及一个第二流道3122。沿第一方向,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可位于两个翅片311之间,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则可位于其中一个翅片311背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或者,也可以将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设置于两个翅片311之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则可位于其中一个翅片311背离第二流道3122的一侧。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或第三腔室21,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腔室12或第四腔室22,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以各个腔室分别设置有开口为例进行说明。
以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位于两个翅片311之间为例,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之间可以通过翅片导热接触,由于翅片311的热阻较小,因此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也可以实现换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可以沿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且第一腔室11的外壁与第二腔室12的外壁之间相互接触,以使第一腔室11内的流体与第二腔室12内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类似地,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沿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且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的外壁之间也相互接触,以使第三腔室21内的流体与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
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腔室11连接的一端,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对应第一腔室11的第一分流口112位置采用开口设计,对应第二腔室12的位置则采用收口设计,在第一流道3121与第三腔室21连接的一端,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对应第三腔室21的第三分流口(图中未示出)的位置采用开口设计,对应第四腔室22的位置则采用收口设计,以避免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流至第一腔室11或者第三腔室21之外的地方。同理,在第二流道3122与第二腔室12连接的一端,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对应第二腔室12的第二分流口位置采用开口设计,对应第一腔室11的位置则采用收口设计,在第二流道3122与第四腔室22连接的一端,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对应第四腔室22的第四分流口(图中未示出)的位置采用开口设计,对应第三腔室21的位置则采用收口设计,以避免第二流道(图中未示出)内的流体流至第二腔室12或者第四腔室22之外的地方。
另外,对于第一集流器10,第一腔室11可以位于第二腔室12的上方;对于第二集流器20,第四腔室22可以位于第三腔室21的上方。也就是说,沿第三方向z,第一腔室11与第四腔室22位置相对,第二腔室12与第三腔室21位置相对。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在自左向右流动时,由于左侧的第一腔室11位于上方,右侧的第三腔室21位于下方,因此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同时存在着自上而下的流动趋势;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在自右向左流动时,由于右侧的第四腔室22位于上方,右侧的第二腔室12位于下方,因此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也同时存在着自上而下的流动趋势。这样,当空气自下而上经过翅片311的气流通道时,就会与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及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分别形成对流,从而可以提高三种流体的换热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也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设置方式,即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两个集流器的具体结构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4所示,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两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一个翅片311,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为扁管形式,该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3121以及一个第二流道3122,第一流道3121、第二流道3122以及翅片311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具体设置时,翅片311可位于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之间,或者位于第一流道3121背离第二流道3122的一侧,或者也可以位于第二流道3122背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或第三腔室21,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腔室12或第四腔室22,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图14中所示的实施例以各个腔室分别设置有开口为例进行说明。
以翅片311位于第二流道3122背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为例,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之间可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可以通过第二流道3122间接接触,当第二流道3122内流通导热率较高的水或者冷媒时,导流构件312的热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也可以实现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10既可以采用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的内置式结构,也可以采用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并列式结构;同理,第二集流器10既可以采用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的内置式结构,也可以采用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并列式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内置式结构与并列式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在进行赘述。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一并参考图15和图16所示,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两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一个翅片311,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为扁管形式,该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3121以及一个第二流道3122。具体实施时,两个导流构件312可沿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并形成导流组件,且两个导流构件312的外壁之间相互接触;两个导流构件312所形成的导流组件与翅片311可以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其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可位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的上方,或者,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也可以位于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的上方。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或第三腔室21,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腔室12或第四腔室22,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图15中所示的实施例以各个腔室分别设置有开口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之间可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10既可以采用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的内置式结构,也可以采用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并列式结构;同理,第二集流器20既可以采用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的内置式结构,也可以采用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并列式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当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采用并列式结构时,由于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上下并列设置,为了便于将第一流道3121的两端与第一腔室11及第三腔室21连接,沿第三方向z,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可相对设置,且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的上下位置可根据第一流道的上下位置设置,例如,当第一流道3121位于第二流道3122的上方时,第一腔室11和第三腔室21可分别位于第二腔室21及第四腔室22的上方。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流道3121、第一腔室11及第三腔室21的位置确定后,第二流道3122、第二腔室12及第四腔室22的位置也可随之确定,故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流道3121以及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能够形成较好的换热效果,还可以在第一流道3121及第二流道3122内分别设置相应的通路,以使两个流道内的流体在沿通路流动时能够与空气形成对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参考图17,图17所示实施例以每个换热单元31包括两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两个翅片311为例进行说明。在具体实施时,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内可具有第一通路31211、第二通路31212和第三通路31213,其中,第一通路31211和第二通路31212可分别沿第三方向z设置,且第一通路31211与第一腔室11的第一分流口连通,第二通路31212与第三腔室21的第三分流口连通,第三通路31213则可沿第二方向y设置,且第三通路31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路31211和31212连通。示例性地,第一通路31211和第二通路31212可分别设置在第一流道3121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也即第一流道3121的上方和下方,第三通路312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三通路31213可沿第三方向z并列设置。换热器1在工作时,第一腔室11内的流体通过第一分流口进入第一流道3121的第一通路31211,然后在第一通路31211内经由第三通路31213进入第二通路31212,最后由第二通路31212流入第三腔室21。流体在自上而下流经第三通路31213时,空气可同时自下而上经过翅片311的气流通道,这样两者即可形成对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类似地,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内可具有第四通路、第五通路和第六通路,其中,第四通路和第五通路可分别沿第三方向设置,且第四通路与第二腔室的第二分流口连通,第五通路与第四腔室的第四分流口连通,第六通路则可沿第二方向y设置,且第六通路的两端分别与第四通路和第五通路连通。示例性地,第四通路和第五通路可分别设置在第二流道3122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也即第二流道3122的下方和上方,第六通路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六通路可沿第三方向并列设置。换热器1在工作时,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通过第四分流口进入第二流道3122的第五通路,然后在第五通路内经由第六通路进入第四通路,最后由第四通路流入第二腔室22。流体在自上而下流经第六通路时,空气可同时自下而上经过翅片311的气流通道,这样两者即可形成对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一并参考图18和图19所示,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一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一个翅片311,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可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导流构件312内部可设置有隔板3123,隔板31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利用该隔板3123可将导流构件312内部分隔为第一流道3121和第二流道3122。具体实施时,隔板31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从而分隔形成的第一流道3121和第二流道3122的数量也分别为一个或多个。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流道3121和第二流道3122的数量分别为多个时,为了提高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换热效果,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可以沿第二方向y交替排列。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或第三腔室21,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腔室12或第四腔室22,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图18中所示的实施例以各个腔室分别设置有开口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之间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直接换热;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以及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分别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10和第二集流器20可分别采用内置式结构,也即,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具体设置时,导流构件312的侧壁对应各个第一流道3121的位置可适当延长,相应地,隔板3123也可分别延长,以使第一流道的两端3121超出第二流道,从而便于将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腔室11及第三腔室21连接。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通阀、风道和设置于所述风道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器具有空气通过的空气流道,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水管组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与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制冷剂管组连通,所述制冷剂管组上设置有电子膨胀阀;
所述多通阀还用于与换热单元连通,且对所述换热单元进行换热时,所述多通阀将所述换热单元、所述多通阀、所述水管组以及所述换热器处于一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两个,两个所述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风道,所述水管组包括第一水管组和第二水管组,两个所述换热器分别为蒸发器和冷凝器;
所述第一水管组将所述蒸发器的进水口和所述蒸发器的出水口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二水管组将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和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与所述多通阀连通;
所述制冷剂管组将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连通,且所述制冷剂管组还将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一水管组或所述第二水管组;或,
所述第一水管组和所述第二水管组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水泵。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电池包组件;
所述电池包组件包括电池包和第三水管组,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第三水管组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三水管组上设有所述第三水泵;
当对所述电池包散热时,所述多通阀用于将所述蒸发器、第一水管组、第三水泵、第三水管组以及电池包连通;
当对所述电池包加热时,所述多通阀用于将所述冷凝器、第二水管组、第三水泵、第三水管组以及电池包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3或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动力总成组件;
所述动力总成组件包括动力总成和第四水管组,所述第四水管组将所述动力总成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四水管组上设有第四水泵;
当对所述动力总成散热时,所述多通阀用于将所述蒸发器、第一水管组、第四水泵、第四水管组以及动力总成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3或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动力总成组件和前端组件;
所述动力总成组件包括动力总成和第四水管组,所述第四水管组将所述动力总成与所述多通阀连通,所述第四水管组上设有第四水泵;
所述前端组件包括前端模组和第五水管组,所述第五水管组将所述前端模组与所述多通阀连通;
当对所述动力总成散热时,所述多通阀用于将所述动力总成、第四水管组、第四水泵、第五水管组和前端模组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所述风道,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均设置于所述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开关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第一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风道中的气体经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通道,当所述第一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风道中的气体不经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关;
所述第二开关设置于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第二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风道中的气体经过所述冷凝器的空气通道,当所述第二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风道中的气体不经过所述冷凝器的空气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的风道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有新风入口,所述新风入口位于所述风机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或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风机相对应。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
CN202111361140.8A 2021-11-17 2021-11-17 换热系统及车辆 Pending CN1161355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61140.8A CN116135560A (zh) 2021-11-17 2021-11-17 换热系统及车辆
PCT/CN2022/131961 WO2023088242A1 (zh) 2021-11-17 2022-11-15 换热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61140.8A CN116135560A (zh) 2021-11-17 2021-11-17 换热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5560A true CN116135560A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32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61140.8A Pending CN116135560A (zh) 2021-11-17 2021-11-17 换热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35560A (zh)
WO (1) WO202308824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0660A (ja) * 1996-09-30 1998-04-21 Calson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1279580A (zh) * 2008-05-30 2008-10-08 清华大学 燃料电池车用余热热泵空调系统
CN103121393B (zh) * 2011-11-17 2015-07-08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热交换器的配置构造
CN103287252B (zh) * 2013-06-14 2016-03-16 上海交通大学 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KR20210013425A (ko) * 2019-07-24 2021-02-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8242A1 (zh) 2023-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2185821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22545035A (ja) 自動車用熱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自動車用熱管理システムに基づく熱管理方法
KR20150043156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109520330B (zh)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EP3722720B1 (en)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method for producing a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and use of a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WO2023029577A1 (zh) 电动车辆及其热管理装置
CN111256495B (zh) 换热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US20120222429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12026475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KR20140083335A (ko) 열전소자가 구비된 열교환기
CN209993697U (zh) 动力电池冷却板及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WO2023088243A1 (zh)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JP2004205056A (ja) 熱併給兼放熱用熱交換器
CN116135560A (zh) 换热系统及车辆
CN114953952A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111196120A (zh)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KR101744801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102609386B1 (ko)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10036067U (zh) 一种多功能的温室机
CN210601990U (zh) 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CN219037682U (zh) 换热装置、换热系统及车辆
CN219534643U (zh) 动力电池温控板及车辆
CN220429807U (zh) 一种车辆热管理用集成阀组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218287365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6942601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