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26475A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26475A CN112026475A CN202010741218.8A CN202010741218A CN112026475A CN 112026475 A CN112026475 A CN 112026475A CN 202010741218 A CN202010741218 A CN 202010741218A CN 112026475 A CN112026475 A CN 1120264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heat exchanging
- communicated
- exhaust
- air cond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60H1/00328—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of the liquid-air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换热装置包括集流管组件、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排气管组件;集流管组件设有第一进液口与第二进液口,排气管组件设有第二进液口与第二排气口;第一换热部分别连通第一进液口与第一排气口,第二换热部分别连通第二进液口与第二排气口,且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能够分别独立运行。本发明提供的换热装置能安装在一套空调设备内,并通过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分别接入两个独立冷媒循环流路,使空调设备获得了在第一换热部或第二换热部单独运行的半负荷工况,以及二者同时运行的全负荷运行工况间切换的变功耗运行,满足对车辆驾驶舱内充分的换热覆盖需求的同时,减小了空调设备占用的空间体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车用空调系统多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空调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并与冷凝器、压缩机及膨胀阀等器件连接并连通,以实现对车辆驾驶舱内环境的制冷。为满足车辆驾驶舱内部的制冷量要求,实现对其各个区域的充分制冷,现有的车辆中会设置多套相互独立的空调设备,从而使空调设备的制冷范围充分覆盖驾驶舱内的不同区域。随着车辆对内部空间利用率要求日渐严苛,占用很大空间的多套空调设备的布置方式无法继续满足车辆内部低空间占用率的设计需求,同时也不符合车辆轻量化准则;然而,仅采用一套单独的空调设备难以对驾驶舱内不同的区域进行充分制冷,也无法实现空调设备的变功耗运行,因而单独的空调设备无法满足用户对制冷性能和使用灵活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集流管组件、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排气管组件;集流管组件设有第一进液口与第二进液口,排气管组件设有第二进液口与第二排气口;第一换热部分别连通第一进液口与第一排气口,第二换热部分别连通第二进液口与第二排气口,且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能够分别独立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沿集流管组件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以及第一阻隔件,排气管组件包括第一排气管以及第二阻隔件,第一阻隔件分隔第一集流管的腔体并形成第一集流腔与第二集流腔,第二阻隔件分隔第一排气管的腔体并形成第一排气腔与第二排气腔;第一换热部通过第一集流腔与第一排气腔分别连通第一进液口与第一排气口,第二换热部通过第二集流腔与第二排气腔分别连通第二进液口与第二排气口。
如此设置,换热装置的结构简单,且所采用的器件如扁管、第一集流管或第一排气管的形状结构简单,易于成形制造或获取。仅需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排气管内分别设置第一阻隔件和第二阻隔件,将其二者的内腔分别分隔并形成第一集流腔、第二集流腔和第一排气腔与第二排气腔,即可与扁管对应插接并形成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因而降低换热装置的生产成本和制造复杂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阻隔件与第二阻隔件一体成型;或者,第一阻隔件与第二阻隔件分体设置。
如此设置,当第一阻隔件与第二阻隔件一体成型时,可采用带有两个阻隔板的挡片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一排气管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两个阻隔板分别从开设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一排气管外周上的插孔插入,挡片分割第一集流管与第一排气管的同时也能够部分地阻隔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相邻的扁管,降低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运行时气流相互干扰程度;当第一阻隔件与第二阻隔件分体设置时,可采用两个插接板岩开设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一排气管外周上的插接孔插接固定,以减小第一阻隔件与第二阻隔件的尺寸大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集流管组件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集流腔以及第二集流腔,第一集流腔与第二集流腔分别与第一进液口与第二进液口连通;排气管组件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排气腔以及第二排气腔,第一排气腔与第二排气腔分别与第一排气口与第二排气口连通;换热装置包括多根扁管,多根扁管沿厚度方向排列组合设置,并分别形成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中的扁管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流腔以及第一排气腔,第二换热部中的扁管两端分别连通第二集流腔以及第二排气腔。
如此设置,换热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通过多根扁管排列组合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式的换热面板,减小了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二者运行时能够公用一个换热面因而可以减小空调冷媒循环系统,以及空调设备机组的整体尺寸,使空调设备更加紧凑,从而减小其占用的汽车空间体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中的扁管一一间隔分布;或者,第一换热部中的多根扁管与第二换热部中的多根扁管间隔分布。
本发明提供的换热装置,第一换热部通过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气口接入第一冷媒循环流路,第二换热部通过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气口接入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即换热装置能够接入两个独立的冷媒循环流路并使得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相互独立运行,因而使空调设备可通过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与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实现对车辆驾驶舱内部不同区域的换热覆盖,并实现了空调设备的在半负荷工况与全负荷工况间切换的变功耗运行;此外换热装置可以安装在一套空调设备内,并且占据的空间体积更小,无需为车辆设置多套独立空调设备,提高了车辆空间利用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用于车辆驾驶舱,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换热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设备还包括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节流组件以及第二节流组件,第一换热部通过第一排气口连通压缩机,并通过压缩机连通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组件的一端连通第一冷凝器,另一端通过第一进液口连通第一换热部,并形成第一冷媒循环流路;第二换热部通过第二排气口连通压缩机,并通过压缩机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组件的一端连通第二冷凝器,另一端通过第二进液口连通第二换热部,并形成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与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相互独立地运行。
如此设置,一个换热设备能够接入两个独立的冷媒循环流路中,并分别实现两个冷媒循环流路的独立换热运行,从而使空调设备获得了仅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或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单独运行的半负荷运行工况,以及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和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均同时运行的全负荷运行工况,进而使空调设备具有了变功耗运行的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为三通式电磁阀,第一电磁阀设有第一流入端、第二流入端以及流出端,第一流入端连通第一排气口,第二流入端连通第二排气口,流出端连接压缩机;第一电磁阀用于控制第一换热部及/或第二换热部中的冷媒进入压缩机。
如此设置,第一电磁阀通过通断电变化实现第一流入端与流出端连通、第二流入端与流出端连通,或者第一流入端、第二流入端均与流出端连通的状态变化,以使空调设备获得仅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或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单独连通时的半负荷运行工况,以及两条冷媒循环流路均连通的全负荷运行工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连为三通式电磁阀,第二电磁阀设有流入端、第一流出端以及第二流出端,流入端连通压缩机,第一流出端连通第一冷凝器,第二流出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压缩机中的冷媒进入第一冷凝器及/或第二冷凝器。
如此设置,第二电磁阀通过通断电变化实现流入端与第一流出端连通、流入端与第二流出端连通,或者第一流出端与第二流出端均与流入端连通的状态变化,实现将压缩机中的高压冷媒气体输送至第一冷凝器及/或第二冷凝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沿集流管组件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空调设备还设置有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分别用于向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供风;空调设备还包括箱体,箱体用于容置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以及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箱体内还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能够阻隔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气体的流动。
如此设置,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能够分别加快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和气体之间热交换的速率,缩短对驾驶舱内换热所需的时间;当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同时运行时,第一隔板能够阻隔二者间气流相互流动和干扰,从而更好地控制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各自换热运行时的温度,防止不同温度的气体之间发生二次热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包括多根扁管,多根扁管沿厚度方向排列组合设置,并分别形成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空调设备还设置有第三风机,第三风机用于向换热装置供风。
如此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设备仅需使用一台风机对换热装置供风,减小了空调设备机组的整体尺寸。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设备,通过换热装置接入两个能够独立运行的冷媒循环流路,具有了仅第一换热部或第二换热部单独运行的半负荷运行工况,以及二者同时运行的全负荷工况,获得了变功耗运行的功能,能够在上述两种工况间切换。空调设备只需设置一套换热装置,通过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与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的运行,实现对车辆驾驶舱内部不同区域的换热覆盖,因而无需为车辆设置多套独立的空调设备;相比传统车用空调设备多套组合的方案,本发明提供的空调设备占据的空间体积更小,因而提高了车辆内部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三视角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三视角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扁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扁管的剖切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扁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4为图1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8为图15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三视角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21为图19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冷媒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冷媒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换热装置;10、集流管组件;11、第一进液口;12、第二进液口;13、第一集流管;14、第一阻隔件;15、第二集流管;16、第三集流管;17、第一进液接管;18、第二进液接管;20、排气管组件;21、第一排气口;22、第二排气口;23、第一排气管;24、第二阻隔件;25、第二排气管;26、第三排气管;27、第一排气接管;28、第二排气接管;30、第一换热部;40、第二换热部;50、翅片;60、边板;110、扁管;111、扁管接口;112、扁管槽;200、空调冷媒循环系统;201、第一冷媒循环流路;202、第二冷媒循环流路;210、压缩机;221、第一冷凝器;222、第二冷凝器;231、第一节流组件;232、第二节流组件;241、第一电磁阀;242、第二电磁阀;250、气液分离器;261、第一风机;262、第二风机;263、第三风机;264、第四风机;265、第五风机;270、箱体;271、第一隔板;272、第二隔板;273、第三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8,图1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100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三视角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8为图5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三视角示意图。
换热装置用于空调系统中,作为空调系统的蒸发器或冷凝器,能够共冷媒在其内部蒸发从而吸收周围空气热量实现制冷,或者在其内部冷凝从而向周围空气释放热量实现制热。
目前,车用空调系统通常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空调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并与冷凝器、压缩机及膨胀阀等器件连接并连通,以实现对车辆驾驶舱内环境的制冷。为了满足车辆驾驶舱内部的制冷量要求以及实现对各个区域的充分制冷,现有的车辆中会设置多套相互独立的空调设备,从而使空调设备的制冷范围充分覆盖驾驶舱内的不同区域。然而,随着车辆对内部空间利用率要求日渐严苛,占用很大空间的多套空调设备的布置方式无法继续满足车辆内部低空间占用率的设计需求,同时也不符合车辆轻量化准则;仅采用一套单独的空调设备难以对驾驶舱内不同的区域进行充分制冷,也无法实现空调设备的变功耗运行,因而单独的空调设备无法满足用户对制冷性能和使用灵活性的需求。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100,安装在车载空调内,用于形成空调冷媒循环系统,包括集流管组件10、排气管组件20、第一换热部30以及第二换热部40。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均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扁管110,作为优选,第一换热部30内的多根扁管110长度相等,两端对齐并且形成平面状的换热面板;第二换热部40的多根扁管110长度相等,两端对齐并且形成平面状的换热面板,并且,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中的扁管110的扁管腔相互分隔。集流管组件10与排气管组件20上均设有供多根扁管110插接的多根扁管槽112,每个扁管110均与一个扁管槽112对应,集流管组件10与排气管组件20分别与第一换热部30及第二换热部40的多根扁管110插接固定。
集流管组件10用于汇集冷媒,并将其输送至向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中的多根扁管110内;冷媒从集流管组件10流入第一换热部30或第二换热部40中的扁管110,与扁管110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排气管组件20用于汇集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内已经参与完热交换的冷媒,将其排出换热装置100并输送至空调冷媒循环系统内,从而实现冷媒的循环流动,以使换热装置100持续运行。
集流管组件10设有与第一换热部30连通的第一进液口11,以及与第二换热部40连通的第二进液口12,分别用于冷媒流入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内;第一进液口11与第二进液口12之间相互间隔,防止冷媒从第一进液口11进入第二换热部40,或者从第二进液口12进入第一换热部30内;排气管组件20设有与第一换热部30连通的第一排气口21,以及与第二换热部40连通的第二排气口22,分别用于排出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内的冷媒;第一排气口21与第二排气口22之间相互间隔,防止冷媒从第一换热部30经第二排气口22流出,或者从第二换热部40经第一排气口21流出。
当然,本发明提供的换热装置100包括的器件并不仅限于以上所列,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或用途的器件。例如,换热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换热部30或第二换热部40中扁管110之间的翅片,用于增大扁管110与空气环境的热交换面积,提高冷媒与空气之间热交换速率;或者是设置在第一换热部30及/或第二换热部40两侧,用于辅助固定集流管组件10与排气管组件20的边板60;此外,换热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用于将冷媒均匀分液并输送至集流管组件10内的分液管组件等。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4。以下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00。在本实施例中,集流管组件10包括第一集流管13及第一阻隔件14,第一集流管13的腔体被第一阻隔件14分隔,并在第一阻隔件14的两侧形成第一集流腔与第二集流腔。第一集流管13相对靠近第一集流腔一侧的端部与第一集流腔连通并形成第一进液口11;相对靠近第二集流腔一侧的端部与第二集流腔连通并形成第二进液口12。
类似地,排气管组件20包括第一排气管23及第二阻隔件24,第一排气管23的腔体被第二阻隔件24分隔,并在第二阻隔件24的两侧形成第一排气腔与第二排气腔。第一排气管23相对靠近第一排气腔一侧的端部与第一排气腔连通并形成第一排气口21;相对靠近第二排气腔一侧的端部与第二排气腔连通并形成第二排气口22。
此外,第一集流管13与第一排气管23的外周壁上均开设有供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的扁管110插接固定的扁管槽112,扁管槽112均贯穿第一集流管13与第一排气管23的外侧与内腔。
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均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扁管110,二者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面板,并且沿集流管组件10的长度方向,即第一集流管13的轴线方向并排设置,因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为两个共面或者基本共面的换热面板。
第一换热部30中的扁管110的一端插接在开设于第一集流管13上,且连通第一集流腔的扁管槽112,从而连通第一集流腔,进而连通第一进液口11;这些扁管110相对背离第一集流腔的一端插接在开设于第一排气管23上,且连通第一排气腔的扁管槽112,从而连通第一排气腔,进而连通第一排气口21。换言之,与第一集流腔和第一排气腔连通的扁管110形成第一换热部30。
第二换热部40中的扁管110的一端插接在开设于第一集流管13上,且连通第二集流腔的扁管槽112,从而连通第一集流腔,进而连通第二进液口12;这些扁管110相对背离第二集流腔的一端插接在开设于第一排气管23上,且连通第二排气腔的扁管槽112,从而连通第二排气腔,进而连通第二排气口22。换言之,与第二集流腔和第二排气腔连通的扁管110形成第二换热部40。
第一阻隔件14与第二阻隔件24一体成型;或者,第一阻隔件14与第二阻隔件24分体设置。第一阻隔件14与第二阻隔件24一体成型时,可采用带有两个阻隔板的挡片与第一集流管13和第一排气管23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两个阻隔板分别从开设于第一集流管13和第一排气管23外周上的插孔插入,挡片分隔第一集流管13与第一排气管23的腔体同时,也能够部分地阻隔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之间相邻的扁管110,降低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运行时气流相互干扰程度;第一阻隔件14与第二阻隔件24分体设置时,可采用两个插接板沿开设于第一集流管13和第一排气管23外周壁上的插接孔插接固定,以减小第一阻隔件14与第二阻隔件24的尺寸大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阻隔件14与第二阻隔件24分体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100结构简单,并且所采用的器件,如扁管110、第一集流管13或第一排气管23的形状结构简单,易于成形制造或获取。仅需在第一集流管13和第一排气管23内分别设置第一阻隔件14和第二阻隔件24,将其二者的内腔分别分隔并形成第一集流腔、第二集流腔和第一排气腔与第二排气腔,即可与扁管110对应插接并形成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能够降低换热装置100的生产成本和制造复杂程度。
请再次参阅图5至图8,并参阅图9至图21。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扁管1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扁管110的剖切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扁管1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100的爆炸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14为图12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100的爆炸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17为图15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18为图15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三视角示意图;图19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100的爆炸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21为图19所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以下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00。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00包括多根扁管110,多根扁管110中包括用于形成第一换热部30的扁管110a以及用于形成第二换热部40的扁管110b,多根扁管110沿其厚度方向(如图5以及图10所示的箭头方向方向)排列组合设置,并分别形成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通过各自的扁管110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式的换热面板,至少一个第一换热部30的扁管110a与一个第二换热部40的扁管110b在运行时共享同一个换热面。
请再次参阅图15至图21。在本实施例中,集流管组件10大致呈柱体或者立方体状的壳体组件,内部开设有两个相互分隔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集流管组件10的一端开设有两个相互分隔的开口,两个开口分别连通第一集流腔与第二集流腔,并且形成第一进液口11与第二进液口12,第一进液口11与第二进液口12分别连接第一进液接管17与第二进液接管18,以便于接入空调冷媒循环系统中;与之类似地,排气管组件20大致呈柱体或者立方体状的壳体组件,内部开设有两个相互分隔的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此外,排气管组件20的一端开设有两个相互分隔的开口,两个开口分别连通第一排气腔与第二排气腔,并且形成第一排气口21与第二排气口22,第一排气口21与第二排气口22分别连接第一排气接管27与第二排气接管28,以便于接入空调冷媒循环系统中。
集流管组件10与排气管组件20相对设置,分别位于集流管组件10和排气管组件20上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开设有多个扁管槽112,以供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的扁管110插接。具体地,开设于集流管组件10上的扁管槽112沿两列并排设置,其中一列对应第一换热部30的多根扁管110,另一列扁管槽112对应第二换热部40的多根扁管110;开设于排气管组件20上的扁管槽112沿两列并排设置,其中一列扁管槽112对应第一换热部30的多根扁管110,另一列对应第二换热部40的多根扁管110。
请再次参阅图5、图12、图15与图19,并参阅图9、图11。为便于实现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的多根扁管110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式的换热面板,多根扁管110用于插接集流管组件10以及排气管组件20的两端弯折设置,扁管110的两端相对扁管110本体弯折并且形成扁管接口111,以便于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中的扁管110相互交错排列,同时能够分别插接对应的扁管槽112。可以理解的是,扁管110的两端可以相对扁管110本体同侧弯折,也可以沿扁管110本体的两侧反向弯折。
具体地,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的多根扁管110的排列组合形式可以是: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中的扁管110一一间隔分布。请参阅图5、图12、图15以及图19。用于形成第一换热部30的扁管110a与第二换热部40的扁管110b一一间隔设置,每根扁管110的两端相对与之相邻的扁管110两端反向弯折从而防止插接时干涉;与之对应地,位于集流管组件10和排气管组件20上供扁管110插接的多个扁管槽112中,用于连通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的扁管槽112沿扁管110间隔排列的方向一一间隔分布。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部30中的多根扁管110与第二换热部40中的多根扁管110间隔分布。例如,第一换热部30中的多根扁管110a两两设置为一组,第二换热部40中的多根扁管110b两两设置为一组,第一换热部30的多组扁管110a与第二换热部40中的多组扁管110b以各自的组为单位一一间隔分布。当然,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中每组扁管110的数量还可以是三个、四个或更多;第一换热部30中每组扁管110a的数量可以和第二换热部40中每组扁管110b的数量相同,也可以数量不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通过多根扁管110排列组合,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式的换热面板,减小了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二者运行时能够共用一个换热面,因而可以减小空调冷媒循环系统以及空调设备机组的整体尺寸,使空调设备更加紧凑,减小其占用的汽车空间体积。
请再次参阅图5、图12。以下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00。第三个实施例与第二个实施例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集流管组件10包括两根相互独立的第二集流管15及第三集流管16,并且,排气管组件20包括两根相互独立的第二排气管25及第三排气管26,第二集流管15与第三集流管16的腔体分别形成相互分隔的第一集流腔与第二集流腔,第二排气管25与第三排气管26的腔体分别形成相互间隔的第一排气腔与第二排气腔。此外,第二集流管15与第三集流管16、以及第二排气管25与第三排气管26的外周均开设有供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的扁管110插接的扁管槽112;第二集流管15、第三集流管16同侧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进液接管17与第二进液接管18,第二排气管25、第三排气管26同侧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排气接管27与第二排气接管28。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集流管15与第三集流管16也可以是同一根对折弯曲的集流管的两个管段,两个管段之间设置有分隔该集流管腔体的阻隔件;第二排气管25与第三排气管26也可以是同一根对折弯曲的排气管上的两个管段,两个管段之间同样设置有分隔该排气管内部腔体的阻隔件。该方案是具有与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相同技术效果的等同替代方案,属于在本发明技术构思范围内作出的方案改进,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提供的换热装置100能够安装在一套空调设备中,无需为车辆设置多套独立空调设备,提高了车辆空间利用率;第一换热部30通过第一进液口11和第一排气口21接入第一冷媒循环流路,第二换热部40通过第二进液口12和第二排气口22接入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间能够独立运行,使得换热装置100能够同时接入两个独立的冷媒循环流路,从而使空调设备具有仅第一换热部30或第二换热部40单独运行的半负荷运行工况,以及二者同时运行的全负荷运行工况,进而使空调设备具有变功耗运行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100主要作为车用空调设备的蒸发器,在空调设备中供冷媒蒸发吸热,换言之,换热装置100主要用于车载制冷空调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换热装置100能够供冷媒蒸发吸热或冷凝放热,具体用途或工作状态取决于其所接入的空调冷媒系统的组成。可以理解的是,当换热装置100接入设有换向装置,例如安装有换向阀或四通阀等器件的空调冷媒循环系统时,冷媒的流动方向能够变化,因而换热装置100能够随冷媒的流动方向,既可作为蒸发器供冷媒蒸发吸热,也可作为冷凝器供冷媒冷凝放热。
请参阅图22至图23,图2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冷媒循环系统200的示意图;图23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冷媒循环系统200的示意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图未示),用于车辆驾驶舱,能够对驾驶舱内部环境进行制冷。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100以及压缩机210、第一冷凝器221、第二冷凝器222、第一节流组件231和第二节流组件232。上述器件连接并构成空调设备的空调冷媒循环系统200。
具体地,换热装置100的第一换热部30通过其第一排气口21连通压缩机210的冷媒流入端,压缩机210的冷媒流出端连通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流入端,第一节流组件231的一端连通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流出端,另一端通过换热装置100的第一进液口11连通第一换热部30;第二换热部40通过其第二排气口22连通压缩机210的冷媒流入端,压缩机210的冷媒流出端连通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流入端,第二节流组件232的一端连通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流出端,另一端通过换热装置100的第二进液口12连通第二换热部40。
换热装置100在空调冷媒循环系统200中作为蒸发器,供冷媒在其第一换热部30及/或第二换热部40内蒸发并吸收驾驶舱内高温空气的热量;压缩机210将来自第一换热部30及/或第二换热部40的高温冷媒转化成高压气体并输送至第一冷凝器221和第二冷凝器222中,以使冷媒冷凝成为过冷液;第一节流组件231和第二节流组件232能够分别将来自于第一冷凝器221和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通过节流作用转化成低温低压液体,并输送至换热装置100以进行下一轮冷媒热交换流动过程,从而使空调冷媒循环系统200中的冷媒循环流动,持续运行制冷工况。
冷媒在空调冷媒循环系统200中的流动路径包括以下两条冷媒循环流路:第一换热部30内的冷媒与驾驶舱内空气完成热交换后,经第一排气口21进入压缩机210,然后依次流经第一冷凝器221、第一节流组件231并最终经第一进液口11再次流入第一换热部30内,该冷媒循环流路为第一冷媒循环流路201;第二换热部40内的冷媒与驾驶舱内空气完成热交换后,经第二排气口22进入压缩机210,然后依次经第二冷凝器222、第二节流组件232并最终经第二进液口12再次流入第二换热部40内,该冷媒循环流路为第二冷媒循环流路202。上述两条冷媒循环流路并联设置,两条循环流路内的冷媒独立流动,并且二者共用同一个压缩机以及压缩机210分别与第一冷凝器221、第二冷凝器222之间的冷媒管路。空调设备运行时,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相互独立运行,二者内部冷媒蒸发过程分别独立进行,互不影响,能够分别对车辆驾驶舱内不同区域或位置进行温度调控。
第一节流组件231和第二节流组件232可以选用传统膨胀阀、节流阀或者电子膨胀阀等;另外,本发明提供的空调设备并不仅限于上述组件或装置,还可以设置其他结构或用途的组件或装置。例如在压缩机210与第一冷凝器221或第二冷凝器222之间设置气液分离器,用于消除来自压缩机210的高温高压冷媒气体中的液体成分。
请再次参阅图22至图23。进一步地,为实现空调设备的变功耗运行以及针对驾驶舱内不同区域的温度调控覆盖范围的切换,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一电磁阀241,第一电磁阀241为三通式电磁阀,包括三个插接端口,三个插接端口分别连接并且连通换热装置100的第一排气口21、第二排气口22以及压缩机210的冷媒流入端,从而分别形成第一流入端、第二流入端以及流出端。
第一电磁阀241用于控制第一换热部30及/或第二换热部40中的冷媒进入压缩机210。第一电磁阀241通过通断电变化实现第一流入端与流出端连通、第二流入端与流出端连通,或者第一流入端、第二流入端与流出端均连通的状态变化,并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201及/或第二冷媒循环流路202内冷媒流通或阻断,以获得仅第一冷媒循环流路201或第二冷媒循环流路202单独连通,或者上述两条冷媒循环流路均连通的状态。
如此设置,空调设备具有了可变功耗运行的功能,即能够进行仅第一换热部30或第二换热部40对驾驶舱内的温度调控,也能进行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同时对驾驶舱内的温度调控,进而使空调设备具有了半负荷运行和全负荷运行的两种工况。
更进一步地,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二电磁阀242,相类似地,第二电磁阀242为具有三个插接端口的三通式电磁阀,分别与压缩机210的冷媒流出端、第一冷凝器221的冷媒流入端以及第二冷凝器222的冷媒流入端连接并且连通,从而分别形成流入端、第一流出端与第二流出端。第二电磁阀242用于控制压缩机210内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部30及/或第二换热部40。通过第二电磁阀242通断电状态变化,实现流入端与第一流出端连通、流入端与第二流出端连通或者流入端、第一流出端与第二流出端均连通的状态变化,从而将来自于压缩机210中的高压冷媒气体输送至第一冷凝器221及/或第二冷凝器222。
进一步地,空调设备还包括箱体270,箱体270用于容置上述空调冷媒循环系统200中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201与第二冷媒循环流路202,箱体270内还设有用于向换热装置100与第一冷凝器221及第二冷凝器222分别供风的风机。
具体地,为了对换热装置100与第一冷凝器221或第二冷凝器222之间的气体流动进行隔挡,箱体270内设置有第二隔板272,第二隔板272将箱体270内部空腔分成两个部分,换热装置100与第一冷凝器221及第二冷凝器222分别位于第二隔板272两侧的箱体270空腔内;另外,为了对第一冷凝器221与第二冷凝器222之间的气体流动进行隔挡,防止第一冷凝器221与第二冷凝器222与气体热交换时互相干扰,箱体270内还设置有第三隔板273,第三隔板273设置于箱体270内相对远离换热装置100一侧,且位于第二隔板272与第一冷凝器221及第二冷凝器222之间的空腔内,第一冷凝器221与第二冷凝器222分别位于第三隔板273的两侧。
箱体270内还至少包括三个风机,分别是对换热装置100供风的第一风机261、第二风机262、第三风机263以及对第一冷凝器221和第二冷凝器222供风的第四风机264和第五风机265。第四风机264与第五风机265分别位于第三隔板273相对靠近第一冷凝器221的一侧和第三隔板273相对靠近第二冷凝器222的一侧;第一风机261、第二风机262、第三风机263的设置方式取决于换热装置100的机体结构,具体设置方式如下所述。
更进一步地,当箱体270内容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00,即换热装置100的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沿集流管组件10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二者为两个单独的换热面板时,箱体270内还设有第一隔板271,第一隔板271与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之间相邻的扁管110对应设置,同时第一隔板271将第二隔板272靠近换热装置100一侧的箱体270空腔内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隔板271用于阻隔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之间的气体流动,防止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同时运行时产生的不同温度的换热气体之间互相干扰,发生二次热交换;此时,箱体270内还设置有第一风机261与第二风机262,二者分别位于第一隔板271相对靠近第一换热部30的一侧和相对靠近第二换热部40的一侧,并且分别对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供风。
当箱体270内容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00,即换热装置100的多根扁管110沿其厚度方向排列组合并分别形成相互融合为一个换热面板的第一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40时,箱体270内还设有第三风机263,第三风机263用于对第一换热部30和第二换热部40共同形成的整体式换热面板供风,相比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仅需设置一个风机对换热装置100供风,因而节约了空调设备的成本和重量。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设备,通过换热装置100接入两个能够独立运行的冷媒循环流路,具有了仅第一换热部30或第二换热部40单独运行的半负荷运行工况,以及二者同时运行的全负荷工况,获得了变功耗运行的功能,能够在上述两种工况间切换。空调设备只需设置一套换热装置100,通过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与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的运行,实现对车辆驾驶舱内部不同区域的换热覆盖,因而无需为车辆设置多套独立的空调设备;相比传统车用空调设备多套组合的方案,本发明提供的空调设备占据的空间体积更小,因而提高了车辆内部空间利用率。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集流管组件(10)、第一换热部(30)、第二换热部(40)以及排气管组件(20),所述集流管组件(10)设有第一进液口(11)与第二进液口(12),所述排气管组件(20)设有第一排气口(21)与第二排气口(22);所述第一换热部(30)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所述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换热部(40)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12)与所述第二排气口(22),且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能够分别独立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沿所述集流管组件(1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集流管组件(10)包括第一集流管(13)以及第一阻隔件(14),所述排气管组件(20)包括第一排气管(23)以及第二阻隔件(24),所述第一阻隔件(14)分隔所述第一集流管(13)的腔体并形成第一集流腔与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二阻隔件(24)分隔所述第一排气管(23)的腔体并形成第一排气腔与第二排气腔;所述第一换热部(30)通过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一排气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所述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换热部(40)通过所述第二集流腔与所述第二排气腔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12)与所述第二排气口(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件(14)与所述第二阻隔件(24)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阻隔件(14)与所述第二阻隔件(24)分体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组件(10)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集流腔以及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所述第二进液口(12)连通;所述排气管组件(20)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排气腔以及第二排气腔,所述第一排气腔与所述第二排气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口(21)与所述第二排气口(22)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多根扁管(110),多根所述扁管(110)沿厚度方向排列组合设置,并分别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中的扁管(110)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集流腔以及所述第一排气腔,所述第二换热部(40)中的扁管(110)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集流腔以及所述第二排气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中的所述扁管(110)一一间隔分布;或者,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中的多根所述扁管(11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中的多根所述扁管(110)间隔分布。
6.一种空调设备,用于车辆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压缩机(210)、第一冷凝器(221)、第二冷凝器(222)、第一节流组件(231)以及第二节流组件(232);所述第一换热部(30)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口(21)连通所述压缩机(210),并通过所述压缩机(210)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221);所述第一节流组件(231)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221),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进液口(11)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30),并形成第一冷媒循环流路(201);
所述第二换热部(40)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口(22)连通所述压缩机(210),并通过所述压缩机(210)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222);所述第二节流组件(23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222),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进液口(1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部(40),并形成第二冷媒循环流路(202);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201)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202)相互独立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一电磁阀(241),所述第一电磁阀(241)为三通式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241)设有第一流入端、第二流入端以及流出端,所述第一流入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流入端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22),所述流出端连接所述压缩机(210);所述第一电磁阀(241)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换热部(30)及/或所述第二换热部(40)中的冷媒进入所述压缩机(2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二电磁阀(242),所述第二电磁阀(242)为三通式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242)设有流入端、第一流出端以及第二流出端,所述流入端连通所述压缩机(210),所述第一流出端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221),所述第二流出端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222);所述第二电磁阀(242)用于控制所述压缩机(210)中的冷媒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器(221)及/或第二冷凝器(22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沿所述集流管组件(1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空调设备还设置有第一风机(261)及第二风机(262),所述第一风机(261)与所述第二风机(262)分别用于向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供风;
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箱体(270),所述箱体(270)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201)以及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202);所述箱体(270)内还设置有第一隔板(271),所述第一隔板(271)能够阻隔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之间气体的流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多根扁管(110),多根所述扁管(110)沿厚度方向排列组合设置,并分别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所述空调设备还设置有第三风机(263),所述第三风机(263)用于向所述换热装置供风。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41218.8A CN112026475A (zh) | 2020-07-29 | 2020-07-29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41218.8A CN112026475A (zh) | 2020-07-29 | 2020-07-29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26475A true CN112026475A (zh) | 2020-12-04 |
Family
ID=73583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41218.8A Pending CN112026475A (zh) | 2020-07-29 | 2020-07-29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026475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57536A1 (zh) * | 2020-09-17 | 2022-03-24 |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集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
CN114678460A (zh) * | 2022-05-31 | 2022-06-28 | 四川大学 | 一种可分离式热电转换系统 |
WO2024020982A1 (zh) * | 2022-07-29 | 2024-02-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车辆及制冷装置 |
WO2024098610A1 (zh) * | 2022-11-08 | 2024-05-16 |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排气结构及换热器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9033884A1 (de) * | 2009-07-20 | 2011-01-2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ühl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Klimaanlage für Fahrzeuge |
CN102692100A (zh) * | 2011-03-25 | 2012-09-26 | 株式会社电装 | 热交换系统和车辆制冷循环系统 |
CN103743156A (zh) * | 2014-01-06 | 2014-04-23 |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 热泵系统 |
CN104284789A (zh) * | 2012-05-25 | 2015-01-14 | 三菱重工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 车辆用热泵空调系统 |
CN205871668U (zh) * | 2016-05-06 | 2017-01-11 |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双压缩机空调系统 |
CN106532173A (zh) * | 2015-09-15 | 2017-03-22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车用热管理系统 |
DE102018125544A1 (de) * | 2017-10-17 | 2019-04-1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Klimatisierungssystem |
CN210390685U (zh) * | 2019-07-26 | 2020-04-24 | 潍柴(扬州)亚星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一种冷凝器混联的空调系统 |
CN210569333U (zh) * | 2019-08-27 | 2020-05-19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 |
-
2020
- 2020-07-29 CN CN202010741218.8A patent/CN11202647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9033884A1 (de) * | 2009-07-20 | 2011-01-2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ühl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Klimaanlage für Fahrzeuge |
CN102692100A (zh) * | 2011-03-25 | 2012-09-26 | 株式会社电装 | 热交换系统和车辆制冷循环系统 |
CN104284789A (zh) * | 2012-05-25 | 2015-01-14 | 三菱重工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 车辆用热泵空调系统 |
CN103743156A (zh) * | 2014-01-06 | 2014-04-23 |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 热泵系统 |
CN106532173A (zh) * | 2015-09-15 | 2017-03-22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车用热管理系统 |
CN205871668U (zh) * | 2016-05-06 | 2017-01-11 |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双压缩机空调系统 |
DE102018125544A1 (de) * | 2017-10-17 | 2019-04-1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Klimatisierungssystem |
CN210390685U (zh) * | 2019-07-26 | 2020-04-24 | 潍柴(扬州)亚星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一种冷凝器混联的空调系统 |
CN210569333U (zh) * | 2019-08-27 | 2020-05-19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57536A1 (zh) * | 2020-09-17 | 2022-03-24 |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集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
CN114678460A (zh) * | 2022-05-31 | 2022-06-28 | 四川大学 | 一种可分离式热电转换系统 |
WO2024020982A1 (zh) * | 2022-07-29 | 2024-02-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车辆及制冷装置 |
WO2024098610A1 (zh) * | 2022-11-08 | 2024-05-16 |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排气结构及换热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026475A (zh)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
US9751378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 |
US9242528B2 (en) |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a motor vehicle | |
EP3514462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WO2014091972A1 (ja) |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
KR20200031907A (ko) | 차량용 ce 모듈 | |
WO2013125774A1 (ko) | 축냉 열교환기 | |
JP2012042189A (ja) | 膨張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 |
WO2023088243A1 (zh) |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 |
US20160109192A1 (en) | Interior heat exchanger | |
KR101364504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WO2023207583A1 (zh) | 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1688444A (zh) |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 |
JPH10217758A (ja) | 空調装置 | |
CN112781285B (zh) |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 |
US20190024954A1 (en) | Heat Exchange System | |
WO2012153610A1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KR20110100002A (ko) | 상변화 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이중 증발기 | |
CN218805082U (zh) | 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US20240300300A1 (en) |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vehicle | |
CN210374187U (zh) | 冷凝器、空调及车辆 | |
CN212921064U (zh) |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 |
KR20230143451A (ko) |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냉매용 모듈 | |
CN112460853A (zh) | 冷凝蒸发换热器、空调系统及车辆 | |
CN117507761A (zh) | 热泵空调系统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