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5082U - 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5082U
CN218805082U CN202222998261.XU CN202222998261U CN218805082U CN 218805082 U CN218805082 U CN 218805082U CN 202222998261 U CN202222998261 U CN 202222998261U CN 218805082 U CN218805082 U CN 2188050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valve element
valve
water
cooled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982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9826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50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50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50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其中,流体控制装置包括包括流道板、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阀件组均集成在所述流道板上,所述流道板内形成有多个流道,所述水冷冷凝器和所述换热器均通过所述流道与所述阀件组连通。本公开技术方案能够节省连通管路以及布置空间,降低热管理系统的重量、成本以及在车辆中的布置难度。

Description

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整车热管理技术的不断迭代,热管理系统中各部件的连通管路的数量逐步增多,增大了热管理系统的重量及成本,增加了布置空间,给热管理系统在车辆中的布置造成较大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以节省连通管路以及布置空间,降低热管理系统的重量、成本以及在车辆中的布置难度。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包括流道板、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阀件组均集成在所述流道板上,所述流道板内形成有多个流道,所述水冷冷凝器和所述换热器均通过所述流道与所述阀件组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件组包括第一阀件、第二阀件、第三阀件、第四阀件、第五阀件和第六阀件;
所述第一阀件的第一端口用于与前端冷凝器的输入端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阀件的第一端口以及所述水冷冷凝器的输出端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件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三阀件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五阀件的第一端口以及所述第六阀件的第一端口连通并用于与后蒸发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三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四阀件的第一端口连通并用于与所述前端冷凝器的输出端口连通,所述第五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换热器的输入端口连通,所述第六阀件的第二端口用于与前蒸发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四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并用于与所述前蒸发器的第二端口、所述后蒸发器的第二端口以及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口连通,所述水冷冷凝器的输入端口用于与压缩机的输出端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三阀件为单向阀,且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三阀件的第二端口到其第一端口,压缩机的输入端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
所述水冷冷凝器的输入端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件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三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四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六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沿所述流道板的周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力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水冷冷凝器的输出端口处,所述第二压力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换热器的输出端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板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或所述下板上形成有流道槽,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相配合以封闭所述流道槽,形成多个所述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板和/或所述下板上形成有多个开口,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阀件组均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固定件,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阀件组均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适配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相配合以将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阀件组固定在所述流道板上。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本公开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热管理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集成在流道板上,且水冷冷凝器和换热器均通过流道板内的流道与阀件组连通。如此,本公开技术方案通过流道板形成的流道来代替连通管路,节省了水冷冷凝器与阀件组、换热器与阀件组以及附件组内部的连通管路,从而减少了连通管路的数量,降低了热管理系统的重量及成本;同时,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均集成在流道板上,降低了布置空间,且无需考虑该部分管路的布设,从而降低了整个热管理系统在车辆中的布置难度。另外,流道板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均不需要增设连接接头,从而减少了连接接头的数量。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实现场景一的结构原理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实现场景二的结构原理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实现场景三的结构原理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实现场景四的结构原理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实现场景五的结构原理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实现场景六的结构原理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实现场景七的结构原理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实现场景八的结构原理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实现场景九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的结构原理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原理图。该流体控制装置能够配置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中,用于控制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媒的流通路径,实现整车热管理功能。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流体控制装置包括流道板100、水冷冷凝器10、换热器20和阀件组(具体组成见下文),水冷冷凝器10、换热器20和阀件组均集成在流道板100上,流道板100内形成有多个流道(位于流道板100内部,图中未示出),水冷冷凝器10和换热器20均通过流道与阀件组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中,流体控制装置通过控制阀件组的通断,来控制冷媒的流通路径,从而实现整车热管理功能。本公开对水冷冷凝器10和换热器20与阀件组的具体连接关系不作限制,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只要将水冷冷凝器10、换热器20和阀件组均集成在流道板100上即可。同样的,流道板100内流道的数量可基于水冷冷凝器10、换热器20和阀件组之间以及与外部所需的连通路径数进行设置。另外,水冷冷凝器10用于对经过其的冷媒进行降温,换热器20用于对经过其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3,阀件组包括第一阀件31、第二阀件32、第三阀件33、第四阀件34、第五阀件35和第六阀件36;第一阀件31的第一端口用于与前端冷凝器的输入端口连通,第一阀件31的第二端口与第二阀件32的第一端口以及水冷冷凝器的输出端口连通,第二阀件32的第二端口、第三阀件33的第一端口、第五阀件35的第一端口以及第六阀件36的第一端口连通并用于与后蒸发器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三阀件33的第二端口与第四阀件34的第一端口连通并用于与前端冷凝器的输出端口连通,第五阀件35的第二端口与换热器的输入端口连通,第六阀件36的第二端口用于与前蒸发器的第一端口连通,第四阀件34的第二端口与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并用于与前蒸发器的第二端口、后蒸发器的第二端口以及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口连通,水冷冷凝器的输入端口用于与压缩机的输出端口连通,其中,第三阀件33为单向阀,且导通方向为从第三阀件33的第二端口到其第一端口,压缩机的输入端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口连通。
其中,第一阀件31、第五阀件35和第六阀件36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第二阀件32个第四阀件34可以为电磁阀。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通过第一阀件31、第二阀件32、第三阀件33、第四阀件34、第五阀件35和第六阀件36的相互配合(导通与断开的配合),能够实现多种热管理的场景。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公开实施例能够实现的部分热管理的场景。
场景一:前空调与后空调制冷
参考图3和图4,第一阀件31、第三阀件33和第六阀件36导通,第二阀件32、第四阀件34和第五阀件35断开,此时,经水冷冷凝器10冷却的冷媒经过第一阀件31输出至前端冷凝器,冷媒经过前端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后,一部分冷媒依次经过第三阀件33和第六阀件36输出至前蒸发器,前蒸发器将低温的冷媒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前空调制冷的效果;而另一部分冷媒输出至后蒸发器,后蒸发器将低温的冷媒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后空调制冷的效果。另外,气化后的冷媒可随冷媒液珠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分离出液体的冷媒,并将冷媒传输至电动压缩机,电动压缩机将压缩后的冷媒传输至水冷冷凝器10,如此,完成前空调与后空调制冷的循环。
场景二:电池充电制冷和化霜
参考图3和图5,第一阀件31、第三阀件33和第五阀件35导通,第二阀件32、第四阀件34和第六阀件36断开,此时,经电动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水冷冷凝器10,水冷冷凝器10内部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循环水关断,高温的冷媒不会在水冷冷凝器10内发生热交换,直接经过第一阀件31输出至前端冷凝器,高温的冷媒经过前端冷凝器冷却后变为低温的冷媒,同时释放热量,实现化霜的效果;而低温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三阀件33和第五阀件35输出至换热器20,换热器将低温冷媒与电池进行热交换,冷媒吸收电池的热量,温度升高,使得电池达到制冷效果。而升温后的冷媒进入气液分离器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的冷媒经电动压缩机压缩后传输至水冷冷凝器10,从而实现电池充电制冷和化霜的循环。本实施例中,电池充电可包括电池快充和慢充。
场景三:前空调与后空调制冷以及电池充电制冷
参考图3和图6,第一阀件31、第三阀件33、第五阀件35和第六阀件36导通,第二阀件32和第四阀件34断开,此时,经水冷冷凝器10冷却的冷媒经过第一阀件31输出至前端冷凝器,冷媒经过前端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后,一部分冷媒依次经过第三阀件33和第六阀件36输出至前蒸发器,前蒸发器将低温的冷媒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前空调制冷的效果;而另一部分冷媒输出至后蒸发器和换热器20,后蒸发器将低温的冷媒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后空调制冷的效果,换热器将低温冷媒与电池进行热交换,冷媒吸收电池的热量,温度升高,使得电池达到制冷效果。另外,气化后的冷媒可随冷媒液珠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分离出液体的冷媒,并将冷媒传输至电动压缩机,电动压缩机将压缩后的冷媒传输至水冷冷凝器10,如此,完成前空调与后空调制冷以及电池充电制冷的循环。
场景四:前空调制热
参考图3和图7,第一阀件31和第四阀件34导通,第二阀件32第三阀件33、第五阀件35和第六阀件36断开,此时,经电动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水冷冷凝器10,水冷冷凝器10内部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循环水流通,高温的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0内与循环水发生热交换,高温的冷媒变为低温的冷媒,而循环水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与车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车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实现前空调制热的效果。同时,经水冷冷凝器10冷却的冷媒经过第一阀件31、前端冷凝器和第四阀件34输出至气液分离器,如此实现循环。
场景五:前空调制热以及余热回收或电池制冷
参考图3和图8,第一阀件31、第二阀件32、第四阀件34和第五阀件35导通,第三阀件33和第六阀件36断开,此时,经电动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水冷冷凝器10,水冷冷凝器10内部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循环水流通,高温的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0内与循环水发生热交换,高温的冷媒变为低温的冷媒,而循环水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与车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车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实现前空调制热的效果。经水冷冷凝器10冷却的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阀件31、前端冷凝器和第四阀件34输出至气液分离器,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阀件32和第五阀件35传输至换热器20,换热器将低温冷媒与电池进行热交换,冷媒吸收电池的热量,温度升高,使得电池达到制冷效果,或者低温冷媒在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实现余热回收。上述两部分的冷媒最终均传输至气液分离器,如此实现循环。
场景六:前空调制热以及余热回收或电池制冷
参考图3和图9,第二阀件32和第五阀件35导通,第一阀件31、第三阀件33第四阀件34和第六阀件36断开,此时,经电动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水冷冷凝器10,水冷冷凝器10内部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循环水流通,高温的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0内与循环水发生热交换,高温的冷媒变为低温的冷媒,而循环水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与车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车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实现前空调制热的效果。经水冷冷凝器10冷却的冷媒经过第二阀件32和第五阀件35传输至换热器20,换热器将低温冷媒与电池进行热交换,冷媒吸收电池的热量,温度升高,使得电池达到制冷效果,或者低温冷媒在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实现余热回收。温度升高后的冷媒最终传输至气液分离器,如此实现循环。
场景七:前空调制热以及除湿
参考图3和图10,第一阀件31、第二阀件32、第四阀件34和第六阀件36导通,第三阀件33和第五阀件35断开,此时,经电动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水冷冷凝器10,水冷冷凝器10内部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循环水流通,高温的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0内与循环水发生热交换,高温的冷媒变为低温的冷媒,而循环水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与车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车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实现前空调制热的效果。经水冷冷凝器10冷却的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阀件31、前端冷凝器和第四阀件34输出至气液分离器,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阀件32和第六阀件36输出至前蒸发器,前蒸发器将低温的冷媒与车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而车内空气中的水气释放热量后凝成水珠被排出,从而实现除湿效果。上述两部分的冷媒最终均传输至气液分离器,如此实现循环。
场景八:前空调制热、余热回收以及除湿
参考图3和图11,第二阀件32、第五阀件35和第六阀件36导通,第一阀件31、第三阀件33和第四阀件34断开,此时,经电动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水冷冷凝器10,水冷冷凝器10内部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循环水流通,高温的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0内与循环水发生热交换,高温的冷媒变为低温的冷媒,而循环水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与车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车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实现前空调制热的效果。经水冷冷凝器10冷却的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阀件32和第五阀件35传输至换热器20,低温冷媒在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实现余热回收。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阀件32和第六阀件36输出至前蒸发器,前蒸发器将低温的冷媒与车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而车内空气中的水气释放热量后凝成水珠被排出,从而实现除湿效果。上述两部分的冷媒最终均传输至气液分离器,如此实现循环。
场景九:前空调制热以及除湿
参考图3和图12,第二阀件32和第六阀件36导通,第一阀件31、第三阀件33、第四阀件34和第五阀件35断开,此时,经电动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水冷冷凝器10,水冷冷凝器10内部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循环水流通,高温的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0内与循环水发生热交换,高温的冷媒变为低温的冷媒,而循环水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与车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车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实现前空调制热的效果。经水冷冷凝器10冷却的冷媒经过第二阀件32和第六阀件36输出至前蒸发器,前蒸发器将低温的冷媒与车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而车内空气中的水气释放热量后凝成水珠被排出,从而实现除湿效果。气化吸热后的冷媒直接传输至气液分离器,如此实现循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通过将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集成在流道板上,且水冷冷凝器和换热器均通过流道板内的流道与阀件组连通。如此,本公开技术方案通过流道板形成的流道来代替连通管路,节省了水冷冷凝器与阀件组、换热器与阀件组以及附件组内部的连通管路,从而减少了连通管路的数量,降低了热管理系统的重量及成本;同时,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均集成在流道板上,降低了布置空间,且无需考虑该部分管路的布设,从而降低了整个热管理系统在车辆中的布置难度。另外,流道板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均不需要增设连接接头,从而减少了连接接头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流道板上形成有与流道连通的第一接口1、第二接口2、第三接口3、第四接口4、第五接口5和第六接口6;水冷冷凝器的输入端口与第一接口1连通,第一阀件31的第一端口与第二接口2连通,第二阀件32的第二端口与第三接口3连通,第三阀件33的第二端口与第四接口4连通,第四阀件34的第二端口与第五接口5连通,第六阀件36的第二端口与第六接口6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口1、第二接口2、第三接口3、第四接口4、第五接口5和第六接口6沿流道板的周向设置。
具体的,第一接口1用于连接外部的电动压缩机输入端,第二接口2用于连接外部的前端冷凝器的输入端,第三接口3用于连接外部的后蒸发器的第一端,第四接口4用于连接前端冷凝器的输出端,第五接口5用于连接前蒸发器的第二端、后蒸发器的第二端以及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第六接口6用于连接前蒸发器的第一端。如此,本公开实施例仅设置有与外部器件的接口(连接接头),节省了内部器件之间连接接头,同时由于连接接头数量的减少,也降低了泄漏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气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流体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力温度传感器41和第二压力温度传感器42,第一压力温度传感器41安装于水冷冷凝器10的输出端口处,第二压力温度传感器42安装于换热器20的输出端口处。其中,第一压力温度传感器41用于监测水冷冷凝器10的输出端口处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以便于调节水冷冷凝器10的输出端口处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满足热管理需求;第二压力温度传感器42用于监测换热器20的输出端口处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以便于调节换热器20的输出端口处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满足热管理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道板包括上板和下板,上板和/或下板上形成有流道槽,上板和下板相配合以封闭流道槽,形成多个流道。示例性的,上板和下板可通过流道板上的固定部件(如螺纹和螺母等)进行固定,上板和下板相配合形成多个流道的同时也提高了流道板的气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板和/或下板上形成有多个开口,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均通过开口与流道连通。本实施例中,多个开口可以全部形成在上板上,也可以全部形成在下板上,或者一部分开口形成在上板上,另一部分开口形成在下板上;相应的,与开口连接的水冷冷凝器、换热器或阀件组,设置在开口所在的上板或下板的一侧。本实施例通过将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的端口通过开口与流道连通,节省了额外增设的连接接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固定件,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均形成有与第一固定件适配的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相配合以将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固定在流道板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图3示出了一种热管理系统,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例公开的热管理系统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具有相同或相应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道板、水冷冷凝器、换热器和阀件组,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阀件组均集成在所述流道板上,所述流道板内形成有多个流道,所述水冷冷凝器和所述换热器均通过所述流道与所述阀件组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件组包括第一阀件、第二阀件、第三阀件、第四阀件、第五阀件和第六阀件;
所述第一阀件的第一端口用于与前端冷凝器的输入端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阀件的第一端口以及所述水冷冷凝器的输出端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件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三阀件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五阀件的第一端口以及所述第六阀件的第一端口连通并用于与后蒸发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三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四阀件的第一端口连通并用于与所述前端冷凝器的输出端口连通,所述第五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换热器的输入端口连通,所述第六阀件的第二端口用于与前蒸发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四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并用于与所述前蒸发器的第二端口、所述后蒸发器的第二端口以及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口连通,所述水冷冷凝器的输入端口用于与压缩机的输出端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三阀件为单向阀,且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三阀件的第二端口到其第一端口,压缩机的输入端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
所述水冷冷凝器的输入端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件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三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四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六阀件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沿所述流道板的周向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力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水冷冷凝器的输出端口处,所述第二压力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换热器的输出端口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或所述下板上形成有流道槽,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相配合以封闭所述流道槽,形成多个所述流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和/或所述下板上形成有多个开口,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阀件组均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流道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固定件,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阀件组均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适配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相配合以将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阀件组固定在所述流道板上。
9.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CN202222998261.XU 2022-11-10 2022-11-10 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88050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8261.XU CN218805082U (zh) 2022-11-10 2022-11-10 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8261.XU CN218805082U (zh) 2022-11-10 2022-11-10 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5082U true CN218805082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4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98261.XU Active CN218805082U (zh) 2022-11-10 2022-11-10 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50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51378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WO2020253570A1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08749513A (zh) 一种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WO2018124789A1 (ko) 자동차용 히트펌프
CN112026475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WO2023088243A1 (zh)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9282537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6184328U (zh) 流体控制组件、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07B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KR20040086294A (ko) 히트 펌프 유형의 공기 조절 장치
CN218805082U (zh) 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WO2022110745A1 (zh)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221172637U (zh)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838412U (zh) 一种直接热泵式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系统
CN218001882U (zh) 流体控制装置、热泵系统以及车辆
WO2024022451A1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21340355U (zh) 车载冰箱系统和车辆
KR101416207B1 (ko) 공기열 및 수열을 이용하는 3원사이클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221213392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20904610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8489500U (zh) 车辆制冷单元、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21437667U (zh) 流道板结构、制冷剂换热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6401111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7514930U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US20240131903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fluid module f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